发布时间:2023-10-07 15:57: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的含义和职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会计双重受托责任的基本涵义
从会计的受托责任观来研究会计理论,在理论界虽已有了一席之地,但基本上都是立足于财产经管责任或资源托付责任论之上的,亦即都是建立在单面的体现经济效益的经济责任方面的。而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对委托一受托关系成因研究的推进,理论界又出现了“利益相关”、“社会经济职能分解”和“管理分权”诸论,因而除却财产或资源的保管与使用外,政府、职工、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利益以及在社会就业、社会公德、社区公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亦都成为了受托责任的内容,甚至在受托主体内部亦存在着分层级的受托责任关系。受托者(人)要完成和解除的不仅仅只是出资人的财产或资源的托付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托付责任。
由此可见,受托责任的范围与内容是不断拓展的,既反映了历史的延续性,又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而会计作为监控、协调委托一受托关系的管理机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责任(义务)亦不能仅仅局限于体现经济效益的经济责任方面,体现社会效益的社会责任已愈来愈成为其受托责任的重要构成内容故而现代会计在委托一受托关系中的责任是双重的,即包括:(1)对托付的财产或资源的安全完整和充分运用、实现经营目标具有经管与监控的经济责任;(2)对职工的福利待遇、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政府的税收和社会公众的就业与公益事业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具有测算与监督的社会责任。两者皆可通过会计反映与会计管理的职能来履行和报告。这一双重受托责任起始于委托一受托关系成立之时,解除于会计报告陈报之日,委托与受托双方正是以这种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为纽带,不断循环运行,从而实现各自的利益。
因此,从财产经管或资源托付的会计受托责任发展到现代的会计双重受托责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不仅改变和拓展了会计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亦引起了会计技术方法的变革(对社会效益的计量),尤其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由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必将推动会计理论的革新与发展。因此,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可定义为:以委t受托关系为存在前提,以会计反映与会计管理为基本特征,以维护和协调委托与受托双方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为目的,定期向各相关方面进行报告的一种会计所应承担和履行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
二、双重受托责任下的会计本质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会计本质问题的论争,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三种观点:
(1)以葛家澍、余绪缨教授为代表的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2)以杨纪琬、阎达五教授为代表的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3)以杨时展教授为代表的会计控制论,认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的对会计计量结果有控制作用的控制系统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貌似针锋相对,各据一端,但实际上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从而各自抓住了会计本质的某一表现方面。如会计信息系统的“收集、加工、提供、反馈会计信息和整个运行过程”,亦是一个包括控制在内的会计信息管理的活动过程;会计管理活动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管理及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管理,都是建立在经济信息管理工作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包括控制在内的会计信息管理的活动过程;会计控制论的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实际上都离不开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信息(事项)的收集、加工、输出、反馈和控制,本质上乃是一个包括控制在内的会计信息管理活动过程因此,三种观点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本质观此其一。
会计的本质虽然比较抽象,但其外部表现即功能却是比较具体的,表现在会计反映和会计管理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后者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利甩如从会计的功能反推会计的本质,则三种观点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基本上是可以统一的。因三者都认为会计本质的外部表现形式无非是对会计信息的反映和管理(包括了控制),即一方面要提供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又要利用会计信息,实质上都是一种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活动过程此其二。
可见,三种观点的分歧原因主要是研究和认识会计本质的视角不同。如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的全新视角来重新认识会计的本质,那末它既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信息系统或控制系统,亦不是一种单纯的会计管理活动,而是在双重受托责任限定下的三者的综合。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为完成和解除会计双重受托责任的提供与利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
三、双重受托责任下的会计职能
关于会计的职能:刘文只提到我国理论界也出现了两大代表性的流派,一是以反映职能为主,另一是以监督职能为主,且在对会计的定义上前者是经济信息系统论者,后者是管理活动论者;庄文认为从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出发,会计职能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达到会计目标前的一个阶段目标,也可以是达到后引发的后果,也可以是从会计目标中派生出来的一时性目标;黄文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系统它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除了两个基本职能外,还有派生职能,如预测、评价经营业绩、参与经济决策等。笔者认为研究会计的职能必先明确它的含义与性质,以上三文之所以各言其是,就在于未从会计职能的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去加以把握。
所谓的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正如葛家澍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事物的职能都是各该事物本质的体现”而会计职能的内涵,即体现在会计职能中的会计这一事物的本质或特性,就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与利用的一种管理活动,即对会计对象一一价值运动进行反映与管理的功能,这是会计所固有的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古今中外的会计在会计职能的外延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但作为会计本质特征外在表现形式的会计反映与管理的两大基本职能,则是比较一致和稳定的。而所谓的会计职能的外延,就是指会计职能所涉及和适用的范围,亦即会计职能内涵所反映的具有其基本特征的每一个具体对象,是会计基本职能(内在功能)的外在具体存在形式,其数量则根据时空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和拓展。由此可见,会计职能的含义包含了基本职能与具体职能两个层次,基本职能在人们的会计活动形成时就已具备(由于古挥会计管理职能的条件尚未成熟,只能寓管理于计算、记事之中,算管结合,到了近现代才曰益显露出来),其既不能创造,亦不会发展。而会计的具体职能则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扩展,但其扩展决不会突破会计职能内涵的质的规定性,仅仅只是外延量上的一些变化,并不影响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
由此再回看三文的有关会计职能的观点,则刘文对两大流派的分析虽然无可非议,但未能将其综合或提出本人的会计职能观,终是一大缺陷;庄文的视角虽然相当明晰,但却混淆了会计基本职能与具体职能的界限,且将会计职能等同于会计目标(也可以从会计目标中派生出来的一时性目标),不仅自相矛盾,亦缺乏令人信服的论据;黄文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会计有两个并重的基本职能,是颇有见地的(虽然笔者因视角不同,所提出的两个基本能与黄文有别),但其所提到的派生职能,概念较为模糊,是具体职能?还是基本职能的延伸?其性质及其与基本职能的关系如何?文中未见论述,故有不足之感。
笔者遵循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的视角去看会计的本质,再从会计的本质去看会计的职能的思路,认为由于会计是委托一受托关系的构成要素和联结双方的责任纽带,会计的受托责任和报告责任都是双重的,为完成和解除这一双重的受托责任,必须履行双重的报告责任即履行外部会计报告的责任和内部管理报告的责任。因此,会计也就对同一委^受托的客体即会计对象相应地表现出对外进行会计反映(提供会计信息)和对内进行会计管理(利用会计信息)的两大基本功能,这亦就是马克思当年所言的那种“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
至于会计的具体职能究竟由哪些具有会计本质特征的具体对象所组成,则亦可根据现代会计在委^受托关系中为完成和解除双重受托责任必须进行内外报告,而要履行这一双重报告责任,又必须依赖于对日常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分析、汇总、报告以及利用这些会计资料进行会计的事前预测、决策、计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考核、评定等诸多具体的会计功能的发挥而加以归纳概括,从而得出对外进行能动反映的会计确认、计量、分析、报告和对内进行全面管理的会计预测、决策、控制、考评等八个具体职能。因此,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和构成这两大基本职能的八个具体职能,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会计职能体系,充分体现了为完成和解除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所具有的会计功能。
四、双重受托责任下的会计目标
由于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一种目的或结果,因而相对于会计职能的客观存在性来说,会计目标却是一种主观性的要求,因而其受人们视角的影响也就更为显著。如在西方,研究会计目标存在着两大流派:一为经管责任学派,从受托责任论的角度认为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受托资源经管责任的信息;另一为决策有用学派,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认为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刘、庄、黄三文实质上仍未摆脱这两大流派的桎梏:刘文虽未直截了当地提出作者本人的会计目标观,但在对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比较中已表明了会计信息系统论(人造系统)的立场,且还认为我国会计的以反映为主的职能和西方的普遍流行的决策有用学派的会计目标就是向信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主要方面都是共同的,差别只在措辞、表述、侧重点等方面;黄文则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主目标就是提供决策有用的可靠信息;庄文则从受托责任论的角度,提出会计目标就是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
笔者认为,既然会计目标是一种主观要求,就必然要受制于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即客观存在的功能,而会计职能又是由会计的本质决定的,因而推本溯源,会计目标的界定仍离不开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刘、庄、黄三文对会计目标的看法之所以根源于西方的两大流派就是明证。笔者认为,要充分把握会计目标的含义、性质与构成内容,还必须从分析构成和制约会计目标的三要素即会计目标的主体、客体与实现方式入手:
1. 会计目标的主体。包含使用会计信息主体和提供会计信息主体两个子要素。前者即为“谁需要会计信息”的问题,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视角上看,既然会计的本质是为完成和解除这一双重受托责任而必须进行内外双重报告,即提供和利用会计信息,那么使用会计信息的主体除了企业外部的出资者、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社会公众等诸多委托者外,还有企业内部的各层级的经营管理者(各级受托人);后者即为“谁能提供会计信息”的问题,一般为构成委t受托关系的中介,即联结委托、受托双方责任纽带的会计组织机构或会计人员。
2. 会计目标的客体。即“需要什么会计信息”的问题,亦包含会计信息的种类和质量两个子要素前者根据双重受托责任的需要,可分为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两个种类的会计信息;后者为保证会计信息对各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有用性,应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和合法性三个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 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即“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求有什么样的结构”问题,亦包含提供的信息有何用途和提供方式两个子要素。由于体现现代双重受托责任会计本质的两大基本职能是会计反映与会计管理,那么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用途无非就是解除受托人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责任(向企业外部委托人提供)和有助于完成受托人的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参与经营管理(向企业内部各层级管理者提供);而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式相应的就有对外的正式会计报告方式和对内的内部会计报告及部分非簿记方式
综上所述,会计目标就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主体作用会计客体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要求,是会计运行的导向和归宿。其性质就是对以提供和利用会计信息为基础的会计管理活动的一种定向机制,既具有目标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又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的性体系。其构成内容一般可分为基本目标、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前者即为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并直接制约着其他会计目标的总体性目标层次,包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与现代会计所具有的双重受托责任保持一致;中者即为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并体现了会计主体对会计活动直接要求的一般性目标层次,包括提供会计信息和利用会计信息两个方面,与现代会计所具有的两大基本职能保持一致;后者即为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并体现了会计主体对会计活动最具体要求的基础性目标层次,其可根据经济主体的不同情况而具体确定如企业的经营机制已从传统的产品生产型转轨为商品经营型(某些特殊性企业还未转轨或只部分转轨),则其具体会计目标层次除财务会计目标外,还可包括决策会计目标和责任会计目标等方面,与现代会计的本质就是一个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保持一致
五、结语
1. 我国理论界步入九十年代以来,对会计基本概念的研究探讨,因过份强调应用理论的研究和“长期的概念之争无甚实际价值”的偏见,已趋式徽加之从西方导入了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必须以会计目标为起点的目标起点论,突出了会计目标的地位与作用后,对其他的会计本质、属性、对象、假设、职能诸概念的研讨就更为冷落。而我国理论界的现实状况是:迄今为止对以上诸会计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亦未形成一套具有权威性的会计理论体系,实际上既滞碍了会计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亦影响了会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刘、庄、黄三文在《会计研究》上的连续刊载,正是对我国理论界的一种提示: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既不能原此薄彼,更不能因噎废食,而应齐头并进,百花齐放。
2. 对会计本质、职能、目标的界定笔者认为由于会计本质是决定会计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比较深刻和比较稳定的一个最基础性的概念,而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一种外在的客观表现形式,会计目标又是会计主体对会计职能在主观要求上的一种折射和反映,因而三者的关系是:会计本质决定会计职能,会计职能决定会计目标,会计职能和会计目标两个概念的确定,皆受制于会计定义的确立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会计职能 影响 反映 控制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的标志。会计系统作为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实现信息化,这是时展的迫切要求。而面对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会计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会计环境的变化决定着会计职能变化,使会计的基本职能发生转型。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
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成果,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而产生的,它要求人们以放眼世界的新视野、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工作,构架新一代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促使企业推进全面信息化建设,最终促使整个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而实现会计信息化,其重要的目标和根本任务,在于建设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满足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新一代会计信息系统。
由此,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可定义为,是采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强调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在完善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同时,侧重于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实现会计业务全面信息化,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与企业管理和人类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2、特征
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具有以下特征。
(1)全面性。会计信息化的全面性既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等所有会计领域系统、全面的发展;又包括会计核算和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提供信息服务;还包括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2)开放性,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由于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企业的生产部门、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直接采集。而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也可根据授权,通过Internet从系统直接获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将日趋开放、畅通。
(3)智能性。会计信息化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离不开与人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决策支持功能必须在会计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4)多元性。一是收集信息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基础上,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的信息接口转换,能够接收货币形态和非货币形态的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二是提供信息时间多元化,既可以按照既定的月、季、年来披露会计信息,也可以随机快速地生成所需信息,实现对系统的实时控制;三是处理信息方法多元化,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也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此外,由于系统接收了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四是提供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职能产生的影响
职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我国在1985年颁布的第一部《会计法》中即以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子商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计算机联机实时系统等一系列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实时记录和处理,事件驱动模式取代顺序化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工作更加便捷,财务报告的形式也将实现联机报告和脱机报告相结合、实时报告和定期报告相结合,财务报表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XBRL被引入并加以推广,从而使内外部相关者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信息使用者既可以通过联机的方式进入企业网页或在有关搜索引擎上即时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与预测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等,也可以通过网络提出特定的信息传播要求,以此实现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双方主动式交流。如此以来,实现了信息共享,降低人工数据采集的风险,降低数据采集的成本,提高数据交换机流转的效率,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将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整合并以最低的成本形成标准化的财务信息及财务报告。更多的财会人员将成为各业务部门和企业综合管理部门的成员,为加强业务过程的财务管理和综合管理提供会计服务。
由此看来,会计的核算职能事实上已淡化。由于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核算处理,现代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全面性、开放性、智能性、多元性的技术特征,为会计职能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种战略性转型的过程将推动会计职能向更深层次延伸。
三、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职能转型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先生曾预言:“在IT环境下,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地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地缩小,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正如会计基本假设的延伸、权责发生制及历史成本原则受环境的影响而动摇一样,会计的职能也势必会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冲击。从现代会计所处的信息技术环境出发,从现代经济管理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出发,以及从市场经济下会计所负担的重大经济责任出发。会计的基本职能转型为反映(核算和信息服务)和控制(实时控制和预决策支持)。
1、现代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核算和信息服务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代会计的反映职能的转型主要体现在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上。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提供进
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所需的信息,并使企业内外有关系统信息高度共享。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与财务会计方法体系的有机结合,便形成了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把确认、核算、信息存储、传递、输出结合起来,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既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实现了人机结合,又使所取得的财务会计信息可分解,可传递,可交换,可供管理者、决策者使用,实现财务和商业报告数据及时、准确、高效和经济的存储、处理和交流,提供优质信息服务。
会计信息化下的反映职能具有传统会计核算职能所不具备的许多方面,两者反映的质量水平也不同。传统的会计核算,反映的是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严重滞后于经济业务活动。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事件驱动模式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已嵌入业务处理系统中,或者说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的业务执行系统融为一体,在业务发生时能够实时采集详细的业务、财务信息,并且执行处理和控制规则,不仅能实时采集那些影响企业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构成的经济事件的财务信息,还可以方便地采集到企业内的其他业务信息以及市场、竞争对手、协作方等有关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统计分析评价环环相扣,相互融合。
2、现代会计的控制职能――实时控制和预决策支持
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的结合应用,这一系列环境的变化使会计的控制职能及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的控制职能由传统控制职能向实时控制职能转变,并据此为企业管理提供预决策支持。
传统的会计控制有诸多弊端,一方面,使得会计流程远离业务流程――信息采集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后进行,不仅未能在业务发生时实时采集,而且采集的信息仅仅是满足登记会计账表的需要,信息加工远离业务活动,财会人员在加工信息时仅仅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排序、汇总、过账,而很少考虑会计信息和业务活动的关联性;财务报告并非直接可用,必须经过若干后台加工后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其结果使得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经常存在差异、会计信息严重滞后业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的实时性、相关性、有用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使得会计人员只能将视野局限于“会计事后核算”,而不能利用会计信息对经营活动过程进行实时控制,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预决策支持,会计流程与管理流程严重脱节。
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所实现的会计控制,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财会人员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三量信息(时间量、实物量和货币量),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通过指导、调节、约束、促进等环节干预企业的经营业务,提供预决策支持,以实现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从而达到企业价值增值这一终极目标。
一、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
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优化的同时,对核算的内容进行添加,并将会计核算的领域拓展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职能转变使核算人员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来,即是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在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和企业形象的树立方面有着积极影响,能够是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核算人员在进行会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时,必须高度认真的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保证所得数据的真实准确。
二、管理会计与精细化管理
1.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指的是对企业内部工作进行监督、控制以及预测工作的会计,相比于一般的会计更重视的是企业所处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全局的掌控,科学有效的进行企业的内部管理。
2.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精细化管理在进行管理时,更侧重于对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方面,立足服务的角度,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对企业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二者的联系
管理会计是利用最基础的核算资料进行账务计算,为了更好的发挥管理机构的作用,尽到职责要求,在核算的过程中必须严谨认真。精细化管理是通过细致划分核算单元,通过仔细的观察数据对过去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对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完善,其核心工作时算细账,符合管理会计的要求,能使管理会计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
三、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1.精细化管理与套计管理相融合
市场精细化管理是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进行的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有序链接,将各单位的服务进行有偿的结算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职能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管理会计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级市场主体的有偿经济结算,获取了一些进行内部核算以及绩效评价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2)会计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信贷智能企业发展的宗旨是服务企业生产,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因此,可以在企业内部开展资金信贷业务,结合企业市场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设备、材料、资金以及员工工资实施信贷。
(3)会计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监督及控制作用企业对各级单位市场主体进行资金运作监督要以企业的实际预算为前提,对内部的资金信贷客户的相关信息,主要是信贷情况和个人信誉进行及时的了解,每月定期进行信贷情况的统计,并上报分析,对借贷出去的资金或者实物进行全面的把控,确保其得以合理的分配。财务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个人的借贷业务报告,是管理层能够对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在进行企业决策时有较详细的数据基础。
2.精细化管理能够重返的发挥内部核算体系的作用
现阶段,根据市场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会计管理人员要结合企业的管理实际,严格遵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的内部核算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相比于传统模式下的管理工作,市场精细化管理有更明显的优势。一是在核算人员的选择方面,能够进行更合理的分配,对人才资源合理的加以利用。二是将原来的统计核算变更为成本核算,使核算工作更加准确。三是核算内容进行了拓展,更全面的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对企业的日常管理费用、设备维修费用以及其他成本的具体指标进行均摊,使管理更加细致化。
3.将企业内部银行的作用充夺发挥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内部银行来配合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使企业的内部核算、结算、控制流程更加规范科学,实现企业内部各单位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经营成果划分的高效准确。企业内部银行是要实现结算的智能化,对服务范围以及服务流程要进行科学的筹划,在通过审批之后得以实施。
4.内部价格体系作用的充夺发挥
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原则是实现对企业的宏观管理,保证内部结算以及核算工作的准确可靠,对以往的核算记录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企业的实际预算进行充分的数据预测,建立健全企业价格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对企业内部结算和核算的有效管理。
四、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精细化应用
1.企业的内部成本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被分为直接成本、辅助成本和虚拟成本三个部分,实现了核算过程中核算主体的下移,对核算工作进行分层分类的划分,使管理工作更加精细。
2.企业内部银行实际就是企业的资金调控部门,发挥着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信贷、结算以及监督的岗位职能,是推动企业管理精细化发展的关键。其中,结算职能指的是在企业运作期间,对其发展资金和经营利润进行结算分析,为企业进行内部核算工作和员工的绩效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是企业会计部门的基本职能。管理职能是在企业的业务范围内,依照企业的运营程序,对企业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以便能通过公司的最终审核。信贷职能是通过企业的资金、设备等提供借贷业务,满足企业的生产发展的需要。监督职能指的是在对企业内部信贷情况进行全面掌控的前提下,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市场主体的资金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管控,掌握资金的流向,保证资金的可回收。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对资金流向进行统计分析,并定期向管理者进行工作汇报,以便管理者在进行企业项目决策时有准确的数据作基础。
五、结束语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管理会计 环节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方向;推进有关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要求。”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推行管理会计的建设,是顺应国家财政制度,符合整体的趋势,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能力的具体方法和有效手段。
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基本含义
管理会计又可以称为内部报告会计,是企业会计中的一种主要形式。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功能在于通过对财务会计中种种指标的参考,其对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并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就目前的情况看,行政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加深,这是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体现。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当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作为最终的目标,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及服务能力为最终目的,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作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向内部管理提供有效信息,实现对事业单位职能活动的预测和决策,规划、控制、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也具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属于会计的范畴,起源相同,都是起源于企业生产管理,目标基本相同,只是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向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提升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为最终目的的。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主要不同: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中价值的形成和增值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和评价,能够从各个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进行更好的定量分析,相比财务管理,更加侧重后面的分析和评价功能。而财务管理是以活动预算资金收支执行为工作的主线,主要任务是确保各种资产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可见,二者在工作的范畴和工作的职能上有明显的不同。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同: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只能供内部管理人员使用,是不可外泄的。相比之下,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是相对公开的,利益相关方都可以获悉。同时,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财务会计的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主体上也存在不同之处:管理会计是提供便于管理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同时不局限于会计规则,不受会计规则的限制;但是财务会计必须以会计准则等为标准进行核算。同时,二者在计量单位上也存在不同。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准备条件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需要在坚持法律有关规定的前提下来完成,这是保证管理会计严肃性和有效性的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对会计法作出了修改,修改后的国家会计法规增加了对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操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成为了推动财务会计转型同时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基础和外部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的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必须依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来实现,将财务会计核算的方法形成会计信息,依据相关的法规接受财政审计等国家监管部门对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评价和审查。也就是说,管理会计的工作中包含了财务会计的工作,管理会计也需要有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
外部条件形成之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和具体实施成了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内部管理条件。主要是能够为管理会计提供职能活动具体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基本信息不仅仅来源于事业单位职能活动的财务会计信息,同时还来自非财务信息。管理会计在对具体信息进行收集时,一定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要使其能够准确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如出现准确性不高的问题,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这一点十分重要。
建立完善的适应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需要的内部财务会计核算办法是其必要的支持条件。上文中我们提到,管理会计所使用的信息一部分来源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一部分可以直接使用,但是有的信息需要根据实际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整和加工。因此,为了配合管理会计的工作,财务会计信息报告和工作要服务服从于管理会计的信息需要。
划分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的基本项目,并确定成本归集方法、类别和性能,是实施管理会计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根据政府批注的职能配置等实际情况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并且根据基本的职能划分活动的项目和基本责任单元。在责任单元中进行细致的划分和研究,仔细明确成本项目和归集方法。根据项目成本费用和任务涉及的范围大小确定项目的基本类别和属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环节与技术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环节以及技术方法与其他企业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同时又存在一定的不同。根据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和范畴,管理会计要在行政事业单位活动之前提供预测和专业的决策,即通过对财务会计中的信息的分析,判断出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发展状况,以此为基础,判断下一步活动的开展方式以及力度。在管理会计下,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必定能够更加规范化,同时也能够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对于单位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行政事业单位依据相应的规定和职能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并且开展相应的常规职能活动和专项的职能活动。在技术方法上,预测开展常规职能活动的成本时,可以根据活动的目标成本,采用相应的科学计算方法,比如移动平均法和时间函数法等科学的方法,对成本进行预测,依据这一点,在活动开展前,必须对管理会计的内容以及有关信息进行参考,以此确定成本。
事后的分析和评价环节以及技术方法在于: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产出、成果与财政预算资金消耗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成果的经济性、效益型。通过产出指标考察职能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效益指标衡量职能活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结果,对职能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客观评价。
(作者单位为子长县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张瑶瑶.管理型会计人才是怎样炼成的[N].中国会计报,2013-10-18.
[2] 王泽彩,程瑜.绩效是改进预算制度的内在要求[DB/OL].中国管理会计网,2015-01-26.
[3] 从推进国家治理的高度推动管理会计发展[N].中国会计报,2014-11-28.
[4] 刘永泽,况玉书.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4(2).
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以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能力为目的,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并向内部管理提供信息,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过程的预测与决测、规划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共同点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属于会计范畴,都起源于企业生产管理;目标相同,不管是向内部或外部提供会计信息,都是为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能力为目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区别。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过程中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预测与决策、规划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确保资源有效利用,提升供给公共产品及服务的能力;财务管理则是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收支执行为主线,确保各种形态资产的安全完整。
具体有以下几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同: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仅限于内部管理人员,是保密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相对公开的,包括内外部的利益相关方都可获悉。会计对象不同:管理会计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财务会计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为了能提供便于管理用的信息,会计主体可以是多层次的(如可以是一个责任单元或责任中心);财务会计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体并反映其资产负债的财务状况、收支信息等。会计事项的处理规则不同:管理会计不局限于会计规则、可以不受规则限制;财务会计则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计量单位不同:管理会计可用非货币单位计量(如实物单位等);财务会计则以货币计量为主。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准备条件
修改的国家会计法规增加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相关条文规定,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转型并同时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外部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并消耗财政预算资金,依据《会计法》的规定用财务会计的方法核算、反映预算资金消耗的来龙去脉并形成会计信息,依据《审计法》、《预算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等国家监督管理部门对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评价。财务会计工作理所当然的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也需要有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建立并有效实施,是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内部管理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合理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可为管理会计提供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合法、合规及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也可为管理会计提供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真实、客观的非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基本信息有的来源于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财务会计信息,有的来源于职能活动非财务信息。建立完善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需要的内部财务会计核算办法,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财务会计支持条件。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基本信息来源于财务会计信息,有的是财务状况等信息的直接使用,有的是对财务状况等信息的调整与加工。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必须服务并服从于管理会计提取信息的需要。
划分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成本项目并确定成本归集方法、成本项目的类别与性能,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基础条件。根据经政府批准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即“三定规定”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依据职能划分活动项目并确定责任单元。在责任单元内依据职能活动划分成本项目、确定成本归集方法。按照成本项目费用与职能活动任务大小的变化关系,确定成本项目的类别与性能。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环节与技术方法
管理会计事前预测与决测环节及技术方法。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职能应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决定了其本身应开展的常规职能活动及专项职能活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常规职能活动开展的特点、环境影响、历史成本及先进成本等因素,确定常规职能活动的目标成本。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常规职能活动的目标成本,采用移动平均法、时间函数法等方法可预测开展常规职能活动的成本。采用因素分析法、增长趋势预测法可预测事业收入。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根据专业咨询机构对专项公共服务产品的咨询成果,确定专项公共服务产品的目标成本,采用方案比选的方法进行专项职能活动决策。
管理会计事中规划与控制环节及技术方法。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职能应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决定了其本身应开展的常规职能活动及专项职能活动,其开展职能活动的预算资金供给规划是按照常规职能活动的预测成本、专项公共产品及服务的预测成本及预测事业收入计算确定,其预算资金供给形式有财政预算拨款及社会融资两种。采用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预算管理控制制度及责任中心控制制度等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常规职能活动及专项职能活动的成本控制进行事中分析并发现职能活动成本控制缺陷,及时改进、弥补职能活动成本控制缺陷,最终达到优化、节约职能活动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审计风险 成因 防范措施
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情况、经营管理情况、资料真实度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是维护企业财政法规、改进经营管理、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审计工作不仅能维护企业良好运行,还能够为建立客观公正的经济环境做贡献。目前,我国的审计机制还尚未完善,审计工作普遍存在风险,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审计风险,针对其成因建立防范机制,改善审计工作,保障企业合法运营,营造公正有序的企业竞争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审计风险含义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风险审计》,审计风险指的是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可控性,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其数值大小是三项风险因素的乘积。
二、审计风险成因
(一)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是保证财务工作良好进行的基础,一个配备高素质财务人员的公司可以降低公司财务记录错误率,相反,则会对公司财务工作造成障碍。部分公司为了节省开支,或者考虑私人关系,聘用没有技术资格的人员负责公司财务工作,这些财务人员往往对财务工作认知不明确,对会计准则理解不透彻,对会计政策把握不到位,容易导致账簿记录、财务报表出现误差,形成审计固有风险。
(二)审计人员素质较低
审计人员素质高低是决定审计工作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业务团队往往以出具真实客观的审计报告为工作方针,反之,很难出具真实客观的审计报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执业人员素质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倾向于聘用高素质审计人员,但目前仍有部分事务所为了降低聘用费用,招聘选用缺乏执业资质的人员作为审计人员,这些人员往往对财务工作认知不明确,对会计准则理解不透彻,对会计政策把握不到位,审计能力较差,难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错误,不能判断被审计单位选择的会计政策是否准确,这样就会出现审计工作随意性较大的情况,也就增加了审计报告与事实不符的可能性,审计检查风险随之产生。
(三)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
内部审计是监督公司良好运营的重要力量,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促使公司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促进公司经济有效利用资源,为公司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保障审计职能的前提,内部审计应该直接向公司最高领导管理层负责,而不受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干扰,单独考核业绩,这样才能发挥其审计作用。目前我国存在一部分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独立性于公司其他职能机构,审计部门的考核制度、工资制度、奖励制度由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制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高低与公司业绩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对财务报表中不真实事项视而不见,促成公司业绩良好的假象,为公司迷惑更多投资者购买公司股票创造条件。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往往会造成公司内部控制不到位,在公司账户产生错报的情况下,内部控制难以及时发现或纠正错报,造成审计控制风险较高的局面。
(四)外部审计独立性较差
审计工作的重要要素之一是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只有独立于被审计单位,才能真正发挥审计作用,纠正公司财务工作的错误之处,出具真实的审计报告。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负盈亏,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获取更多利益,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竞争,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同时,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了多项非鉴证业务,很多业务就是与被审计单位达成的,其中部分非鉴证业务可能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为了达到所谓的长期合作,事务所往往在出具审计报告时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工作态度。外部审计独立性较差往往会造成实质性测试不到位的情况,在公司账户产生错报的情况下,错报难以被实质性测试发现,造成审计控制风险较高的局面。
三、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提高财务工作准入标准,聘用具有职业资格的人员负责财务工作
针对部分公司聘用无会计职业资格的人员作为财务人员的现状,政府以及行业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该类公司进行处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公司从根本上意识到聘用具有会计职业资格人员的重要性,降低审计固有风险。
(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有效内部监督机制
公司应重视内部审计机构,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实现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公司最高领导管理层负责,不受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干扰,真正发挥其监督管理的职能,增强其独立性。同时,应该聘用具有财务知识的人员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成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的错误之处。除此之外,还需要配备具有管理知识的人员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成员,以达到及时发现公司治理不足之处的目的,从而降低审计控制风险。
(三)提高审计行业准入标准,增强审计人员素质
针对审计人员职业素质较低的现状,政府以及行业监管部门应该提高职业准入标准,聘用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参与审计工作。定期开展讲座,通过授课或者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讲解新会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参与考核,考察其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程度,并将考核制度与薪金联系起来,促进审计人员自觉自愿学习新知识。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审计人员独立性对审计工作以及形成公平公正企业竞争氛围的重要性,增强审计人员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促进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审计独立性。
政府和相关行业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打击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聘用缺乏审计资质的人员进行审计工作,一经发现此类现象发生,要对会计师事务所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撤销其审计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自身也要进行行业自律,认识到自身对企业公平公正竞争氛围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自觉自愿遵守行业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不聘用缺乏审计资质的人员进行审计工作,降低审计检查风险。
参考文献:
[1]黎红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28-02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单位违规违法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实现单位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强化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单位应按照新形式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强化会计工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可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对会计工作及其质量的控制,目的主要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一层控制主要是通过相关财经法律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公认会计原则进行。第二层含义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评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办理,对其日常业务活动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这两方面含义中,前者是基础,因为没有对会计工作和质量的控制,就不可能产生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使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一句空话,失去控制的依据,也将使控制目标无法实现。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办事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薄弱有直接关系。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货币资金控制薄弱,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现象严重。这种情况单位只要坚持每日对账、每月核账等基本的财务制度就可以避免,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基本控制制度的缺失,导致这种职务犯罪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形象。
2.物资采购控制薄弱。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行使其职能,每年都会有大量物资采购活动。在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中,政府采购、公开招标仅限于部分大额物资,而且程序不规范,极易发生资金浪费。不正当竞争容易产生形形“回扣”,使部分意志薄弱的相关领导很难拒绝这种利益的诱惑,走上的道路。
3.实物资产管理较差,财产物资内部会计控制环节薄弱。行政事业单位坐拥大量国有资产,其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还能从源头上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然而,当前一些单位固定资产及日常消耗品的采购、验收、保管等职责未严格分离,日常消耗品的领用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改造的固定资产不作账务处理,造成财务部门和物资部门账目不符,使得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4.基本建设方面存在“暗箱操作”现象。行政事业单位一定时期内都会发生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资,而基建工作由于其投资大、专业性强、管理要求高,再加上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滋生了通过基本建设进行腐败活动的土壤。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单位基本建设方面的部门,往往被认为是“油水衙门”,正是验证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方面的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缺乏科学的标准,使得计划和核算脱节,财务部门凭经验核定支出,既不准确,又影响预算安排的公正和透明度。二是预算的执行上,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完整的评价。三是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
(三)尚未专门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事业单位。由于过去我国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一样,一直是国家财政拨款,基本上没有风险,使得单位领导在作出决策时,普遍缺乏风险意识,没有把外延的扩张与内在质量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不考虑投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这种情况随着事业单位企业化的转变以及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财政资金只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对于事业单位的存续和发展几乎是致命的。
(四)监督力度不够,监督部门独立性较差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主要有纪检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主要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对党的政策等的遵循及实施情况,内部审计负责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然而,由于纪检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部门,处于单位的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也缺乏制度保障他们的权利,这些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监督部门包括政府审计部门和民间审计机构(针对事业单位),但这种监督由于政府审计主要以抽查的形式、而民间审计机构独立性不足,其监督作用变得比较弱。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以及现阶段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建设
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决定了组织的基调,设定了人们的控制意识。同时,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也是所有其他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它包括: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哲学和风格、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道德价值观,管理授权和责任等。因此,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增强单位人员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尤其是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使他们以身作则,积极地支持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为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2)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得单位内部形成的信息得以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二)完善单位组织规划控制
组织规划控制是对单位内部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如相关部门分别设立,以便相互制衡,达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具体要求是: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必须得到授权,并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应该具备一定的独立性。
(三)加强单位财产物资控制
前面提到,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物资的维护及管理比较松散,资产被私自变卖、挪作己用等行为比较常见。因此,单位必须加强对财产物资的控制,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保证资产的安全。财产物资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通过定期盘点、财产记录和账实核对等,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比如,现金、银行存款等,除出纳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即对变现能力强的货币资金就必须实施财产保全控制,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对单位的实物资产就需进行定期盘点,定期对财产物资实有数量进行检查,如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不一致,应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管理。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立实物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度。明确实物资产管理人员的相关责任,包括财产的维护、保存、使用登记等内容,尤其要加强执行的力度。
(四)强化单位预算和风险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是其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内容涵盖单位所有业务活动的全过程。预算控制不是简单的对预算编制的控制,而是通过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来发现单位在处理业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和纠正以保证各种目标的顺利实现。而风险控制主要针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在日益竞争的环境下,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以识别、评估并采取防范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
关键词:会计监督 内部监督 外部监督
按照会计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事项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核算和监督,提供经济信息,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由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出,会计监督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
一、会计监督的含义与内容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对会计工作进行控制、协调、监督和督促,从而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对会计资料进行审核和监督,主要关注:一是对原始凭证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二是对原始凭证准确性、完整性的监督。三是对会计业务的处理与披露的监督。
(二)对企业持有资产进行监督,以保证各种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会计人员应当对企业的实物资产进行监督,依照财务制度的规定完善会计处理程序。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状态、资产完整具有管理责任,财务部门的责任在于实施其监管职责,确保账实相符。对发现问题,依据管理权限向主管部门报告,提出会计处理建议。
(三)对企业的收支、预算执行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一是确保审批程序完备,依照企业内控要求对财务收支项目审批手续进行监督;二是对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提出,责令其改正。对违反国家法规、财务制度等事项,依其性质轻重,应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报告。
(四)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对会计事项进行监督,不止局限于会计事项本身,还应关注于与会计事项相关的经济业务本身的合法合理性。上述监督涉及合同管理、计划管理及其他企业管理中相关活动。
二、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完善的内控制制度是实施会计监督的基本前提。会计监督无法得以有效实施的原因在于:一是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单位基本制度不健全,各项业务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就财务机构而言,一人身兼数岗,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造成会计监督无法有效开展;二是即使建立了内控制度,制度流于形式,缺乏有效地组织、执行、考核机制,严重制约了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领导认识存在偏差,制约了职能作用的发挥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这一规定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在会计工作中责任。但是企业的管理者的认识往往存在误区,认为会计工作必须服务于服从于领导意志,一些管理者往往为了追求考核指标的实现、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这种认识的偏差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会计信息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不能有效发挥监督职能
部分会计人员在法制观念、职业素养、业务水平等方面有待加强。职业判断能力弱,不是严格按照法规规定办事而是根据领导意志行事,缺乏会计处理的原则性。另外会计人员自身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与会计知识等更新速度不相适应,无法有效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四)法律法规强调了会计职能,但操作性不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逐步健全,但从操作性上看,有些是原则性的,现实中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如《会计法》中规定:“对严重违法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收支不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条款中对相关责任明确了惩罚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内控环境、企业治理结构等都会影响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会计人员往往处于法律责任追究与单位内部打击报复的双重不利境地。
三、强化会计监督的主要对策
(一)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相结合
会计监督应贯穿于经济事项的全过程。事前监督在于监督会计事项的决策过程、决策依据是否完备,事中监督在于监督会计事项是否严格执行规定程序,执行过程是否合规,上述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便于防患于未然;事后监督在于对会计事项全过程全面、真实、准确地检查,有利于提高会计监督的准确性。
(二)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内部监督包括单位各项业务的全过程和经济事项的各环节,包含企业内部审计、完善的内部牵制机制、科学的业务执行流程、管理层对会计监督的重视程度。外部监督包括工商、税务、中介机构对单位会计工作进行的监督,它与单位内部监督起互补作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在建立健全单位会计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努力协调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一致性,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有效性。
(三)会计部门与业务部门监督相结合
会计部门监督需要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好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合理判断会计事项是否合理、合法。通过对会计资料、资产管理、财务收支等业务的监督,强化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需要业务部门的配合,只有明确各业务部门的权利义务,发挥企业综合监督作用,会计监督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四)法律法规与内控制度相结合
会计监督需要有坚实的法规制度保障。《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职能。另外陆续颁布的会计准则,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强化会计监督也起到促进作用。法律法规是实施会计监督的外部法律保障,科学、完善的企业内控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条件。强化企业内控制度,必须细化措施,定期评估,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过程控制、激励约束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会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