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57: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银的化学性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行动学习;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教学实践
1.行动学习概述
1.1行动学习的产生:团队合作与效率提高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产生于50年代的英国,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瑞格•瑞文斯教授(Reg•Ravens)是其公认的创始人。瑞格•瑞文斯教授通过大量观察发现,科学家们在共同利益目标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能使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随后瑞格•瑞文斯教授将该方法用于实践检验并取得成功,受到了管理培训与发展领域专业人士的重视,被教育培训界公认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学习方法,称之为“行动学习法”。
1.2行动学习的发展:L=P+Q+I+C
瑞格•瑞文斯教授在其1971年出版的《发展高效管理者》一书中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并使用学习方程式“L=P+Q”说明行动学习的含义。 方程式中,L代表“学习”(Learning);P代表“程序化的知识”(Programmed Knowledge),是指人们在开展行动学习前需要吸收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是行动学习的基础;Q代表“洞察问题的能力”(Questioning Insight),是指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提出深刻问题的质疑能力,这是行动学习的核心。在现实中,单纯依赖“P”(程序化的知识)并不能帮助人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高人们“Q”(洞察问题)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将“P”(程序化的知识)与“Q”(提出问题)有机的结合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表 1 行动学习组织形式可行性调查结果
(二)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学生对以上8种组织形式的认可度(认可度=(“非常可行”+“比较可行”+“基本可行”)/总人数)均在77%以上,其中“教师提供现实中的课题或项目(包括实验课题、社会调查等),学生以小组方式完成,教师点评”一项则得到96.73%的学生认可,可见该组织形式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支持。
表2 学生对行动学习的期望
行动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能否得到广泛学生的认可,教师在设计组织形式时需将学生的期望(见表2)纳入考虑之列:
1、该组织形式能让学生的隐性知识显性最大化,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被访的学生普遍期望在参与行动学习中能够培养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而不是流于形式。
2、教师自身需具备或提高指导行动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行动学习。77.09%的被访学生期望教师有较强的指导能力指导团队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合理组建学习团队,保证各团队中有具备较强组织能力的成员。80.36%的被访学生期望团队领导者拥有出色的组织能力管理团队,可见合理安排团队成员尤为关键。
4、建立行之有效的行动学习考核或激励机制。团队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表现是97.45%被访学生共同的期望,可见团队成员在行动学习中的态度和表现是影响行动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效地考核或激励机制能促使团队成员积极地参与到行动学习中。
四、行动学习的应用效果调查
(一)调查结果
行动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大学课堂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以团队学习形式进行实验、组织调查、PPT演示、创作作品、策划表演等。在调查中,学生对若干个以行动学习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效果评价,评价方法为:效果非常好为5分、效果比较好为4分、效果一般为3分、效果比较差为2分、效果非常差为1分。评分结果见表3。
表 3评价结果(按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列)
(二)分析
评价结果显示,在给定的8个常见以行动学习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均获得85%以上被访学生评价在3分(含3分)以上,“合作项目(如课题、调查等)”则获得94.18%被访学生评价在3分(含3分)以上,为评价均分最高的项目。
笔者认为,在排除团队无法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行动学习效果的好坏最重要取决于团队成员的行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行动学习中,团队成员的消极行为主要有3种类型:(1)放弃型。分主动放弃和被动放弃。(2)投机型。只分享结果,不参与过程。(3)应付型。被动参与,敷衍了事。团队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需要成员掌握足够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
行动学习强调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合二为一。尤为重要的是,行动学习要求团队里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合作项目(如课题、调查等)被学生认为效果最好,是因为这种教学活动能使团队里每一位成员得到参,各有具体任务,最终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而不会由个别成员包揽完成。PPT演示被学生认为效果相对不够理想,较大程度上是因为PPT得的制作通常只需一、两名成员就能完成,其他成员在这样的行动学习中很难得到参与的机会,甚至有的团队成员完全消极对待。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行动学习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帮助学生个人的学习和发展、团队内部的合作学习起到有效作用,是使人们积极面对生活、适应工作变动和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行动学习作为一种让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尽管行动学习的优势性显而易见,但大学课堂中的行动学习毕竟需要在教师、团队领导者和团队成员三方的支持和帮助下才能取得成功。整体看来,这种有别于传统学习的方法让高校学生对其显示出足够的兴趣,但就目前而言,行动学习在大学课堂中的组织形式和应用效果仍未达到理想状态,学生普遍感觉行动学习整个过程流于形式、浪费时间、无实质成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二)建议
行动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行动学习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即关注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行动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这需要学生通过个体的努力以及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共同完成。行动学习能否取得理想效果,让学生的隐性知识得以显现,取决于以下六个核心要素:
1、团队组建
行动学习的主体由4-8人组成一个学习团队为宜,并推选团队其中一员担任团队的领导者。建议以随机抽取方式选择团队成员,并且是男女学生搭配组合。自主组合方式选择团队成员虽然有利于团队合作和成员之间的互动,但这种做法不利于团队之间的互动,不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2、学习目标
完成学习目标是开展行动学习的目的。它必须:(1)真实。(2)可操作。以学生所掌握知识和能力能够完成。(3)所需时间长短合适。如果时间太短,团队成员会很难深入研究探讨;如果时间太长,团队成员则难于保持参与热情。
3、团队分工
如果团队分工流于形式的,那么该团队的行动学习也就失败了。要使团队分工变得积极、有效,则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建议团队共同制定行动学习的规则或制度,并由全体成员认真执行,防止在行动学习过程中有消极的行为出现。
4、基本技能
行动学习是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要使行动学习有效地运行,则要求团队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包括倾听、回应、质询行为等。只有团队成员将这些基本技能充分运用到行动学习中,行动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教师指导
教师应主动对行动学习提供必需的指导,这能提高行动学习的效率。此外,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团体成员认识其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团队成员进行自我认识。
6、考核机制
行动学习评价应突出互动环节。对于个人评价,可采用个人自评、成员互评和领导者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内容包括:参与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合作意识等方面。对于团体整体评价,可采用团队自评、团队间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内容包括:项目可行性、计划的制定、实施过程、完成效果、汇报表现、团队合作等方面。
参考文献:
Reg Revans.ABC of Action Learning.London:Lemos & Crane,1998: 3-17.
陈伟兰,谷昀,陈菲.行动学习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3):16.
Cliff Bunning.Turning Experience into Learning.In Action learning at Work,Gower Publishing Limited,1997:89-100.
劳凯声,郑新蓉.规矩方圆――教育管理与法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324.
Mike Peddler.Action Learning For Managers.London:Lemos & Crane,1996:13.
Polanyi,M.The Study of Me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c1957.12.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养 内化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1 引言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博士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将职业素养比作整个冰山。把职业知识和技能称为显性职业素养,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等就是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隐性职业素养具体表现为:敬业精神、合作态度、责任意识、执行力等。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
2 “内化”的概念及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意义
《辞海》中对内化的定义:“内化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也是个人接受群体或社会的规范并使之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内化是主体把某些东西结合进心里或者身体之中去;把另一个人的或者社会的观念、实际做法、标准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观念、实际做法或价值观”。
所以说内化意味着个体内心世界与一定的文化因素之问的协调、整合,它不仅使人类的许多知识与经验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知识与经验,而且使一定的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信念、价值与态度。其实质就是要使培养对象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将学科知识结构、伦理道德、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转化为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争取让自己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3 “内化”的途径
培养隐性职业素养,需要激发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需求,并作为一种日常需求固化,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一种自觉的利用隐性职业素养的无意识习惯。这样,培养对象对隐性职业素养的被动利用就会转变成主动需求。当他们把隐性职业素养当作自己无形的财富时,其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化就会形成。可见提高培养对象隐性职业素养意识是隐性职业素养内化的关键。下面就从情感教育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创新能力等隐形职业素养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个时期采用情感教育打开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意识是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因此,情感是打开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意识的一把钥匙,是隐性职业素养内化的捷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情感是土地,知识是种子,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感活动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强化,受所处情境的制约。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比如: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合作解决问题的快乐,挖掘学生的创新力让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的敬业精神;在班集体活动中创设温馨、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都有归属感,有家的感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机会介绍企业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的敬业精神。
4 “内化”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作用
在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中内化起到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化使隐性职业素养稳固化。职业素养一旦被学生所接受,就会形成相对稳固的、有一定认知结构的、有安全保障的知识系统。
第二,内化使隐性职业素养无形化。被内化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无形的、经验式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共享的知识资源,它形成学生一生中无形的财富。
一、 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新生大部分是考不上高中才来职校就读的,他们在学习上是落后者,在升学竞争中是失败者。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甚至更有意义。其次,要坚定信心,教师的职责是要把每个学生教好,从学生方面看,来到一所新学校,换了新的老师,主观上都希望有一个新的开始。这是我们做好学生学习指导工作的良好机会,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坚定信心,加强学法指导,为学困生学好中职各门课程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深入了解学困生,是转化的先决条件
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定要知人。”要想提高学困生的成绩,首先要了解学生落后的原因,笔者对2010级会计专业新生中的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拟定了7个选项让学生选择,统计结果显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自控能力差、自信心不足和学习方法、习惯不良等因素,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转化措施:
(一)培养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阶段学困生由于学习中反复失败,常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忽视,甚至歧视,心理上形成了鸿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该用爱架起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桥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1.从学习上关心指导。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学习上关心才是真正的关心,教师要对学困生倾注更多的精力,让他们尽量还清学习的欠债,跟上队伍。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要针对每个同学的不同情况,有效地进行辅导。
2.从思想上加以鼓励、引导。 “学困生”因某些原因落后,并不是他们不想进步。他们也有自尊心,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表扬。老师要抓住机会,鼓励他们向合理的目标前进。
(二)注重教育方法,耐心辅导,并持之以恒
1.对教材实行“低处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如果教材偏难,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他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我校就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以易懂、够用、趣味性强为宗旨。笔者编写了《会计相关知识》的税收部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按照能使具有初中水平的自学者基本能看懂的要求,把有关税收规定有机地加以组织,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除文字详细讲述外,还安排了很多有趣的税收小案例,教学效果很好。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多在“引导”“开窍”“转化”上下工夫,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尤其是学困生。 如果老师照本宣科,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他们上课思想不集中,“开小差”就在所难免了。要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举例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专业特点。学生爱听,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3.教学实行“多处理”
(1)多读多记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于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认识能力有欠缺,教师必须要求其多读、多背。概念类知识如会计账户的分类、各账户核算的内容等,我就要求其在课堂上背会;理解类知识,要求他们多读几遍,再慢慢理解消化。
(2)多反复:让学困生反复做自己开始不会但经过别人讲解后能明白的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测试,培养其成就感。
(3)多归纳:教师要多归纳总结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其规律,增强自信心。
(4)多细心:“学困生”有一个通病,就是粗心,不是出现计算错误、多写或少写“0”就是不带单位名称。教师平时要求学生做题一定要细心,会做的题绝对不允许出错。我经常给学生讲,会计工作是与钱打交道,一个小小的误差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在学校就要养成细心、谨慎的好习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1.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学困生大多有懒惰习惯,学习被动,依赖性强,作业不认真做或抄袭别人。教师应加强督促,特别注意作业完成情况,可利用课堂上适当的时间检查其作业,并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2.加强学法指导。有些学困生态度端正,但学习方法不得当,常见的有:基础差,听课效率低,不懂得听、说、看、记并用;不会分析思考;遇到不会的问题不会通过复习教材、阅读例题而仿写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听课要跟上授课节奏;笔记要选择重点、难点记录,不懂的要打上记号,及时请教老师;利用自习课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多做题、多练习,避免眼高手低等。学生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成绩很快就会提高。
(四)把好作业、考试关,鼓起自信心
作业是会计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针对学生层次精心设计作业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起到培养自信心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对于学困生要放低要求,布置其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的练习任务,他们只需要掌握基础任务就算完成作业。
[目的]评价养阴化瘀汤治疗COP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除基础治疗外予养阴化瘀汤,对照组予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证候改善较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并能显著改善全血粘度、血沉方K值、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养阴化瘀汤对改善全血粘度、血沉方K值、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养阴化瘀汤 血液流变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Yangyin Huayu Decoction on Chronic Obstructive Disease of Lung(CODL), its influence on blood rheology. [Method] Administer Yangyin Huayu Decoction to treatment group besides basic treatment, only basic therapy for control group. [Result] The clinical sign relieving was better in treatment group than control in marked statistical meaning, the former could also markedly improve the blood rheological indexes of whole blood mucosity, blood sedimentation square K value and packed cell volume,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ntrol group, in obvious statistical meaning(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Disease of Lung; Yangyin Huayu Decoction; blood rheology
笔者应用养阴化瘀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取得一定的疗效,结果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2年提出的COPD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急性加重期、感染期、需重症监护患者。②近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激素、抗凝药物患者。③患其他心、脑、肝、肾疾病、免疫代谢疾病、肿瘤等患者。临床共观察COPD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 女12例,平均年龄6814±1053岁;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7036±868岁。两组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1078)。肺功能情况FEV1%(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治疗组5507±1419,对照组5839±121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
12 给药方法 治疗组除基础治疗外予养阴化瘀汤(太子参、沙参、麦冬、丹皮、赤芍、地龙、天花粉、花麦肾、川贝、橘红等组成),每日给药2次;对照组予基础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基础治疗包括氧疗、常规化痰、止咳平喘药物治疗。
13 观察项目 临床观察咳嗽、咯痰、喘息等症状与体征。血液流变学指标(自清洗旋转式血液流变分析仪,普利生LBYN6A;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XE2100;血凝分析仪,Coulter ACL Advance)。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1994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综合疗效判断标准,根据咳、痰、喘等症分级计算积分,以积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分为临床控制、显效、好转、无效。
15 统计方法 统计采用SPSS110软件,分类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POMS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33%,经Ridit检验,u=301,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总疗效比较表(略)
22 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根据中医证候标准,临床试验中对中医辨证中的咳嗽、咯痰、胸闷、喘息、气促、体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进行了计分,观察其改善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上述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表(略)
与治疗前比较,*P
23 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治疗组中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沉方K值、红细胞压积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略)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COPD是以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临床上呈进行性发展,后期可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后者导致高黏血症,促使肺动脉高压,最终可发生右心衰竭。COPD患者,其血液呈高凝状态,已为许多学者所证实[1]。缺氧和酸中毒是引起高粘血症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2]。血液高黏滞与不断加重的临床症状、体征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3]。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痰浊、水饮、瘀血为患,反复发作,由实及虚,最后发展为气阴俱虚、瘀血内停。本研究基于以上理论为依据,采用养阴化瘀汤治疗COPD,结果显示具有明显临床疗效,临床证候改善较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并能显著改善全血黏度、血沉方K值、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本方系我院使用多年的经验协定方,由太子参、沙参、麦冬、丹皮、赤芍、地龙、天花粉、花麦肾、川贝、橘红等组成。方中太子参、沙参、麦冬益气养阴,牡丹皮、赤芍、地龙、天花粉养阴兼化瘀血,花麦肾、川贝、橘红清肺化痰。整方肺脾肾共治,兼调气血,标本兼治,共奏清肺化痰、养阴化瘀之功。
【参考文献】
[1] 魏文宁,宋善俊,刘仲萍,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凝血及纤溶改变与血液流变性改变的关系[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7,7(2):43.
关键词:幼师生;后进生;非智力因素;解决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7-0027-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研究证实: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智力(智商IQ)及瑞文标准推理测试均无显著差异(t=0.688,P>0.5), 在学习方面有相同潜能。因此学科后进生应指智力发展正常而学科学业不良。智力很大程度靠遗传,后期智力培养是开发潜能,不能实质性突破,多数人是智力正常(超常
1化学成绩和非智力因素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非智力因素由韦克勒斯提出,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态度等心理品质。对此抽象概念,本调查采用问卷形式,以有关非智力因素理论为依据,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参照心理、教育学及有关学习方法,编写问卷包括:学习化学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设计37个选择题,每题4选项。应用模糊概念定量表示法量化评比,4个选项反映非智力因素水平高低定为6、4、2、0分。答卷15分钟。将学生答卷得分与其化学成绩相对应,据教育统计学求相关系数。从系数的正负、数值,判断学生非智力因素与化学成绩水平的关系。为保证成绩反映真正学习水平,初三的成绩采用中招成绩,其它为期末成绩。为了保证可信度,调查取样涵盖初三、高一、幼师一年级,并在安阳市5个学校展开,表1是调查统计结果:
表明:非智力因素与成绩呈显著正相关(r=0.5~0.7为显著相关),注重非智力因素,必然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成绩;初三生相关度大于高一,说明非智因对初中生影响较明显,应该尽早开发。与幼师生相关性最高,说明非智力因素对幼师生成绩影响最大,可能与幼师都是女生发育比男生早的心理特点有关。
表明:化学成绩与数学、物理相关性极高,与语文相关较高,与外语相关低。说明数理化的学习有相似心理因素。这符合新课程改革思路:基础教育将化学课程归入科学。
2优等生和后进生非智力因素特征的调查比较
为确定影响后进生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我们进行了优等生与后进生基本非智力因素的调查。
2.1调查方法 小团体集体测试并辅助谈话法。
2.2测量工具 国际通用、国内修订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Cattell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
2.3被试选取 2007年三所初中512名应届毕业生,以中招化学成绩标准分高于600分、百分率在85分以上和标准分低于200分、百分率在35分以下的作为标准, 选108名化学成绩优等生为实验组, 89名后进生为对照组(当年考入安阳幼师67人在此列)。
2.4结果分析
2.4.1化学后进生与优等生的人格比较
两组被试16种基本人格特征比较分析:其中8种人格差异比较显著,是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怀疑性、实验性、独立性、紧张性、自律性(表3)。这表明后进生与优等生相比其内在动机和兴趣有差异,主动性和自律性不足。这一结果与人们已有的共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性表现一致。
次级人格特征和应用人格特征比较分析:次级人格中焦虑性、处事的懦弱与果断和应用人格特征的创造能力、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差异显著(表4)。
2.4.2影响化学学习人格特征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招化学成绩为因变量,Cattell16种羁绊人格特征中两组被试检验差异显著,取P
3调查结果讨论
3.1幼师化学后进生的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呈正相关
非智力因素的确影响化学学习表明:相同学习环境和智力水平,成绩存在巨大差异很大程度取决非智力因素,即学习心理因素差异。表现为如其它条件相同,幼师生学习化学的非智力因素与重点高中优等生一致,学习成绩就好。这说明幼师化学后进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能只靠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学习时间,而应找出不利的非智力因素,即化学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客观心理因素。
3.2影响后进生与优等生的非智力因素比较
造成后进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影响其与优等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比较中找到,即后进生与优等生的人格特征的差异概括以下:
动机障碍。表现为主动性差别。有明确学习目的和兴趣,学习才有主动性。优等生的成就动机高、目的明确,学习有较强的兴奋性、怀疑性,能主动寻求施展才华的环境和机会。后进生缺乏动机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责任感,对前途茫然,学习情绪冷漠、焦虑、厌学。
认知障碍。表现为学习能力差别。学习方法差异是造成学习能力差别的主要原因。优等生和后进生智力水平相当,但前者抽象逻辑思维的思路明确、清晰,形成正确学习方法和较强学习能力,因此聪慧性较高。后者缺乏正确方法,形成认知障碍,学习能力弱,知识掌握不牢,难形成合理知识结构,这与长期养成教育有关。
意志差别。表现为自信心差别。优等生自信心强,不轻易放弃主见,能独立完成任务。后进生有较强的依赖性,自控力差,受挫折的耐受力差。所以幼师女生入校后好哭鼻子,她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由幼稚与成熟混合交替发展的过程,一方面离开家来到一个新的完全靠自己的住校制学校,学习内容的加重,加大了认知不适。另方面社会变革、家庭和传媒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自身青春期发育和周围缺乏异性(幼师女生多)吸引、激励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因素,缺少关心帮助。
4综合非智力等各种因素构建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4.1建立幼师生学习心理诊断、指导(心理调节)机制
诊断影响后进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和学习困难因素是转化前提,包括学生集体学习心理诊断和个体诊断。集体诊断是教师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对班级集体或小组的学习心理诊断。个体诊断是教师、家长等对学生逐个的学习心理帮助。
学习心理指导(调节)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帮助其了解现有学习心理状态,分析产生不良因素的原因,采取相应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消除不良因素。《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化学教学目标,提高适应性、自学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性。心理调节机制建设应依托学校整体的心理教育专门机构,我省9所幼师院校都成立了学生心理咨询(调节)机构,目的就是针对学生学习、人生中的心理问题缓解压力进行积极健康的教育活动,一般有以下职能:
①在行政领导下,由科研室制定心理教育计划,包括总体和学科目标、内容步骤。
②负责本校教师的培训和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③开展集体辅导和个别咨询。
依据心理教育任务,可依靠两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面向全体学科的心理教育;针对个体的矫正性教育。采用三种教育方式构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立体运作模式:第一开设心理辅导课,面向全体促进心理发展的心理辅导。第二设立心理辅导室,对少部分心理障碍进行咨询辅导。第三在学科教学和团队、学生会、社团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4.2启动幼师生学习内在动力机制
调动后进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一旦目的明确,对学习产生兴趣和需要,就会形成强大的动力而主动学习,提高效率。学习动机包括兴趣和需要,可从以下培养。①给后进生创造成功机会,增强自信心。后进生在学习中多次失败,自信心低,增强自信心,能从根本上启动学习内在动力。操作上,一要善于捕捉其成功“亮点”,鼓励、帮助迁移到困难学科的学习中。二可采用分层教学,把握教学速度难度,让其能跟上教学节奏;提问控制好思维层次,让其有话可答;作业和考试难度上,让其能普遍考及格而感到自己正走向成功。②理论联系实际,展示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这属于教材改革,它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过程中掌握实在的学科知识,领悟学科价值,激发兴趣和需要,从而转化为学习内在动力。③提高学习能力,培养顽强意志。学习能力是造成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科基础知识薄弱。为此可做三方面工作即补习基础知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好学习方法。顽强意志是个人优良品质,决定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久程度。应结合动机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激励、挫折教育培养自控力鼓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4.3探索化学研究性教学促进后进生的全面转化提高
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改禁锢、被动的学习为主动、自主,符合心理和现实需要,受到学生欢迎,它使学生由需要产生兴趣,迎着困难上,自己要求去探索、分析、讨论,化学概念、原理、过程经过其研究意义的构建和加工,理论来自自身实践的探索,因此这种课堂上气氛活跃,没有压力,民主、开放的学习方式既强调了小组合作意思,培养了竞争意识下的团结合作精神,促进了班风、学风建设,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转化大量后进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黄琼.幼师生群体人格特征的初步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1996,2:45~46.
【摘要】 目的 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测定PBC患者外周血中GNLY的基因表达水平,探讨GNLY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Taqman探针技术,以18sRNA为内对照,测定了60例PBC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中GNLY mRNA的含量,以健康对照组为对照。结果 GNLY mRNA在60例PBC患者的表达范围为5.35×107~4.61×109拷贝/μg RNA,均值为(2.7±2.5)×108拷贝/μg RNA;100例健康对照者均值为(3.0±1.9)×107拷贝/μg RNA。PBC组GNLY mRNA的含量显著高于疾病对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P
【关键词】 PBC; GNLY;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肝病,胆小管出现进行性破坏性炎症反应,肝内出现慢性胆汁淤积,进一步发展成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最终患者只能依靠肝移植免于死亡[1]。PBC患者胆管破坏伴随着门脉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为活化的CD8+T和CD4+T细胞,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PBC中胆管上皮细胞和肝细胞破坏的发病过程[2]。颗粒溶素(granulysin,GNLY)是NK(natural killer,NK)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达的一种溶细胞分子,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它先通过胞吐作用从胞浆颗粒中排出,然后在胞外发挥其细胞毒作用[3]。本研究主要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技术,建立一种灵敏快速地检测GNLY 基因表达的方法,并从分子水平探讨GNLY mRNA 在PB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研究对象 60例经临床确诊的PBC患者均为医院住院病人,其诊断均符合美国肝病学会(AASLD)2000年推荐的PBC诊断标准[4],其中男5例,女55例,男女比例为1:11,发病年龄(45.6±10.2)岁。正常对照组为100例健康体检者。
1.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RNeasy Mini Kit(QIAGEN),Taqman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gents (Applied Biosystem),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生化试剂公司), TaqMan 2×PCR Master Mix,Taqman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gents (Applied Biosystem),引物及TaqMan水解探针的合成(上海生工)、DNA测序分析(上海联合基因生物技术公司)。GeneAmp 7900 Sequence Detection Systems(美国PE Biosystems公司)。
1.1.3 引物、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用Beacon Designer 2.1软件设计GNLY和18s rRNA的基因专一性的引物和探针,GNLY上游引物:5’ACT GAA GAA GAT GGT GGA TAA GCC 3’;下游引物:5’GCC CTG GGT AAC TCT AGA CTG A3’;探针: FAM CGG AAC CTC CAG TCA GAA GAC CAG A TAMRA。内参18s rRNA上游引物:5’ ACA TCC AAG GAA GGC AGC AG 3’;下游引物:5’TTC GTC ACT ACC TCC CCG G 3’;探针:FAM CG CGC AAA TTA CCC ACT CCC GA TAMRA。正反向引物、Taqman探针(FAM TAMRA标记)均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合成。
1.2 实验方法
1.2.1 抽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总RNA 取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5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得到PBMC,QIAGEN试剂盒提取细胞总RNA,通过1%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所提取的总RNA的质量和浓度,并计算RNA的含量。
1.2.2 cDNA的合成 反转录按试剂说明书操作,反转录体系如下:RNA 2.85μl, 10×Taqman RT Buffer 1.0μl,40mM Magnesium Chloride 2.2μl,deoxyNTPS Mixture 2.0μl,Random Hexamers 0.5μl, RNAase Inhibitor 0.2μl, MultiScribe Reverse 0.25μl, Transcriptase RNase-free water 1.0μl ,共10μl的反转录体系,42℃45min 94℃3min终止反应。cDNA保存于-20℃备用。
1.2.3 定量阳性模板和内参照模板的制备 PCR反应体系如下:蒸馏水 34.7μl,10×Ex buffer 5μl,ExTaq酶0.3μl,dNTP 4μl,上下游引物各2μl,cDNA 2 μl, GNLY和18s rRNA的PCR产物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切胶回收纯化,将纯化的PCR产物与pMD18-T载体进行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MD18-T-GNLY和pMD18-T18s rRNA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
1.2.4 绘制标准曲线 将质粒pMD18-T-GNLY和pMD18-T-18s rRNA经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浓度换算出拷贝数,用TE缓冲液以1:10比例稀释成各种不同拷贝数浓度。上述不同稀释度的两种标准模板1μl,2×buffer 5μl , GNLY或18s rRNA上、下游引物各0.2μl, Taqman探针0.2μl,无RNA酶水3.4μl,共10μl反应体系。扩增条件均为50℃ 2min;95℃ 10min;95℃ 15s,60℃ 1min 40个循环。反应结束后计算机自动绘制出GNLY和内参18s rRNA的标准曲线。
1.2.5 定量PCR检测GNLY的表达 将阳性模板、患者和对照组的cDNA在GeneAmp 7900上进行扩增。反应结束后,PCR仪自动计算出各样本GNLY基因的拷贝数。
1.2.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组资料之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和内对照的设定 将不同稀释度的阳性标准模板同时进行定量PCR检测,将检测的临界点定在PCR产物进入指数增长期的起始点即CT( Cycle threshold,阈循环)值处。将CT值与其对应的不同定量模板的对数拟合作图,其中横坐标代表不同定量模板起始拷贝数的对数(log10),纵坐标代表Ct值,得出一条定量标准曲线。GNLY和18s rRNA标准曲线相关系数都达0.996。
2.2 GNLYmRNA在各组PB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的表达量 所有标本均重复检测两次取均值,根据软件所得基因拷贝数和各样本RNA浓度,将结果换算为拷贝数/μgRNA。各组GNLY mRNA含量的定量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PBC组GNLY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3 讨论
1991年Holland等首次建立了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荧光定量PCR TaqMan探针法是高度特异的定量PCR技术,其核心是利用Taq酶的3’5’外切核酸酶活性,切断探针,产生荧光信号,信号的强弱代表了模版的数量。荧光定量PCR以其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定量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研究基因表达的重要手段[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是一种以肝内中小胆管的非化脓性进行性炎性损伤为特征的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的自身免疫性肝病。90%以上的患者血清中出现抗线粒体抗体(AMA)。GNLY由NK,CTL释放,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与穿孔素、颗粒酶一起排出胞外,参与抗菌、抗病毒、杀伤肿瘤细胞等免疫过程。国外有学者研究在肾移植急性排斥患者的尿沉渣和外周血中GNLY表达增高[6],但是在自身免疫病中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定量PCR技术检测了60例PBC患者、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PBMCs上GNLY mRNA的表达量。实验结果表明PBC组外周血GNLY mRNA表达与正常健康组和疾病对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增高(P
本实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技术,首次证实了GNLY mRNA 在PBC患者中的表达上调,提示GNLY及其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与PBC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性。GNLY能否作为PBC早期诊断、病程监测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1 Talwalkar JA, Lindor KD.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Lancet, 2003,362:53-61.
2 Tinmouth J, Lee M, Wanless IR, et al. Apoptosis of biliary epithelial cell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Liver, 2002,22: 228-234.
3 Pena SV,Krensky AM.Granulysin, a new human cytolytic granule-associated protein with possible involvement in cell-mediated cytotoxitity. Semin Immunol,1997,9(2):117-125.
4 Heathcote FJ. Manage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 practice guidelines.Hepatology,2000,31:1005-1013.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如: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与记忆,我就提醒同学根据分子中官能团的异同对比记忆其化学性质:我还提醒同学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记忆,如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实验有红色沉淀物(Cu2O)生成以帮助记忆这个反应。
总之,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反复强调“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的学习方法,并对自学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记忆能力的培养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高职学生;课余生活;文化内涵;网络文化;提升;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06-04
一、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现状
(一)问卷调查
2011年以来,我们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向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分别发放400份(共计2000份)问卷进行了调查,收回1876份,有效问卷1802份,有效回收率为93.8%;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高职园区辅导员合作平台对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访谈,得到了一些第一手研究资料,保证了调研的有效性。本次课题研究也是课题组第一次全方位开展学生课题研究的尝试。课题研究过程中5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起精心设计问卷,并分步实施调研。问卷内容涉及课余生活的时间保障、校园课余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对学校开展课余生活的建议等。问卷在课余生活选择项里详细调研了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课外阅读情况、体育锻炼参与情况、课外上网情况等。每个调研问题均设置3个以上选项,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作答,有单选题、多选题和文字表述题三种形式。访谈内容与问卷调查基本相同。
(二)调查结果分析
由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学校学生有效问卷的详细统计分析与访谈第一手资料可知,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实际情况如下。
1.学生课余生活单一,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参与社团和课外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在问卷调查“你眼中的课外生活”选择项“单一、丰富、无、不好说”里,选择“单一”项的占46%,选择“丰富”项的仅有24%,有30%的同学选择“无、不好说”。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课余生活不满意,更说明各高校在学生课余生活引导方面做出的努力不够或者工作成效不显著。在“你是否经常参加社团活动”选择项“经常参加、很少参加、从未参加、不好说”里,选择“经常参加”的仅占27%。在“你是否经常参加课外实践活动”选择项“经常参加、很少参加、从未参加、不好说”中,选择“经常参加”的仅占22%。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虽然大都组织了各种各样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但比较注重形式或为了完成任务,在内容选择和活动质量上存在很多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学生参与打工或其他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不多,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对社会、对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2.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的人数不多,且阅读的书籍也以休闲娱乐类为主,不能创造机会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拓宽视野。在“你是否经常参加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选择项“经常、很少、不、不好说”里,选择“经常”的仅占17%,选择“很少”的占47%,甚至有27%的同学选择了“不”,可见,高职学生对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不感兴趣。在“你平时课外阅读的书籍类别”选择项“课本、专业图书和期刊、文学作品、中外名著、武侠或言情小说、历史故事或名人传记、消遣类杂志、其他”里进行选择时,选“武侠或言情小说、消遣类杂志”的学生占60%,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成为高职学生的一个硬伤,这是最有别于本科院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大学生,放着学校设施齐全、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于不顾,不能涉猎更多的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和文化,不能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对未来个人的发展将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高职学生课余生活大都选择上网或睡懒觉,在无聊和空虚中打发时间,平时与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人士交往甚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你的课余生活”选择项“参与社团活动、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上网、进行体育锻炼、睡懒觉、打牌、打工和其他社会实践、其他”里,选择“上网”的占60%,选择“上网、睡懒觉、打牌”三个选项的居然达到82%。在“你上网的主要目的”选择项“收发电子邮件、聊天、玩游戏、搜索下载学习资料、看电影听音乐、了解相关资讯、浏览黄色网站、其他”中,选择“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浏览黄色网站”四个选项的总共达到72%,选择“搜索下载学习资料、了解相关资讯”两个选项的不到20%。在“你的课外人际交往情况怎么样”选择项里选择“交往圈子很广很有人缘”的仅有11%,而选择“没有朋友孤单寂寞”的多达47%。试想一下,一个大学生整天沉湎于网络世界,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与外部世界交往,怎么能了解真实的世界,怎么能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形成有主流价值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的学生即使毕业了,要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么是知识面狭窄,要么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将对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问题的提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不恰当已经成为制约学生成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尽管所反映的问题不一定完全客观,但它确实对我们职教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警示。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是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的学生除了上点专业课以外整天无所事事,课余时间都用在网络上,甚至有的学生深受网络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将很难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疾在腠理”时不能及时得到治疗,那么到了“病在骨髓”时恐怕就难以补救了。
三、提升高职学生课余生活文化内涵
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一般做法和措施
面对问题,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王建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大学生痴迷网络是课余生活缺失所引起的,我们既要重视网络的重要作用,又要认识到网络引发的大学生行为问题,高职院校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鼓励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学一点其他非专业的知识,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本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1]盖小丽等调查分析后,揭示了学生课余时间分配存在的问题,提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建立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2]刘宝等指出,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状况堪忧,并指出为规范和丰富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在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并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加强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3]上述观点都从不同侧面指出了学生沉湎于网络是一个值得忧虑的行为问题,其根源在于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的缺失,也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做法和措施。但是,这些想法和措施在目前的高职院校都在实践,关键是实践的质量问题。高职院校轰轰烈烈进行课程改革,社团等学生活动形式也层出不穷,学生管理更是煞费苦心,学校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实践,但问题是怎样将其落到实处,怎样提升各种活动的文化内涵,使其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切实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敢于实践,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二)解决问题时需要考虑的两个关键点
要切实解决问题,我们必须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这是两个关键点,不容忽视。大众化高等教育已经有别于精英教育,尤其是现在的高职,承担了极其繁重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任务,而其又缺少本科院校多年的文化积淀,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课程改革可以自上而下,教学模式也可以不断变化,但文化的影响力不是一下子能达到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文化还要与行业企业文化进一步融合,这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现阶段的高职学生也是因为在高中阶段学习习惯不好或学科瘸腿而进入高职院校的,他们很难做到本科精英学校大学生的那种自律和进取,尽管他们也有本科院校学生缺少的某些气质和特点,但就大学学习生活来说,尤其因为课程特点不一样,还有无形中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他们难以与本科院校学生齐头并进,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入手,加强设计和引导。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解决问题时需要特别考虑的,不能一概论之,人云亦云。
(三)提升高职学生课余生活文化内涵的具体措施
1.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专业训练和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双轨并行的高职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进入21世纪后,深受德国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影响,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以行动导向开展课程教学,职业教育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尽管各院校实施的效果不尽相同,但这一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前文述说,高职教育没有本科教育的文化积淀,但高职教育有其本身的特点,也因为其年轻而变得朝气蓬勃。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不仅能指导具体的课程改革,对整个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也有其独到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应从职业教育优质人才培养的高度,在改革具体课程体系,强化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完成项目的同时,应构建“两轮一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理实一体化和项目化的专业能力训练在此不再赘述,“两轮一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是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高的有力尝试。在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上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此为一轮;通过团学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第二轮;在此基础上独立设置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以此为轴,引领学生提高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有了这样的顶层设计,还需要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的通力合作,严格贯彻,加强督导。有了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更有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引导,课内和课外全然一体,职业教育将会面貌一新,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置于大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人才培养质量也将会大幅度提高。
2.丰富学校文化内涵,进一步融合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从职业人的角度塑造高职学生。学者刘献君指出,文化育人是指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使社会文化转化为个体文化,从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的过程。[4]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积淀不能与本科院校相比,但高职院校有其本身的特色,在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向国外先进职教理念的学习过程中,高职院校学校文化进一步与行业企业文化相结合,在制度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面独具特色。高职院校应该及时捕捉这一文化特点,夯实自己的学校文化内涵。尤其是在专业教学、团学活动、思想教育等方面,积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高职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沐浴校企融合的学校文化熏陶,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了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良好的职业氛围,高职学生就有了归属感和使命感,就不会迷失和堕落,也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3.加强学生课余生活设计和引导,提升活动层次,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高职院校课余生活要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的基础之上,在校企合作的学校文化和职业人培养的良好育人氛围之中进行设计和引导。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处事不惊和随机应变的职业核心能力,整天无所事事,沉湎于网络世界不能培养人,只会使人堕落或产生心理疾病,健康的职业人才务必在健康科学的育人环境里成长。高职院校的决策管理层、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要开动脑筋,职业院校教师更要紧密配合,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课余生活环境,改善活动场地,完备体育设施,积极鼓励学生加强体格锻炼,针对学生特点引进不同的运动项目,在运动中历练身心和积极向上的斗志;团委和学工部门应该与教务部门积极配合,打造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专业社团,建立自主发展的学习中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主选择,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热情。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加强指导,以专业工作室名义或引进企业真实项目来积极引导社团发展,通过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拓宽社团发展路径,加强社团运作与企业锻炼的融合,让学生不断进入社会,有条件的社团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培育创业和创新精神。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学工部门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培育活动热情,拓宽学生视野,将学生从网络世界里摆脱出来,投身读书竞赛活动,投身文体娱乐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只有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学工部门和教务部门加强设计,专业教师尽情投入,课余活动的质量才能提高,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才能提升,学生才会从无聊的网络世界里真正摆脱出来。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痴迷于网络只是一个存在的现象,不是学生追求的发展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改善学校课余生活环境,提升活动质量和文化内涵,培育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因势利导,耐心教育,这是学生摆脱网络世界和虚无生活的有效策略。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大家齐抓共管,献计献策,人才培养的软环境才能得到改善,高职人才培养才能真正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才能真正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建.不容忽视的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有感[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2]盖小丽,李静,韩胜难.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分配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3]刘宝,吴晓燕.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4]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On Benign Guidance to Network Culture by Promot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Life
TAN Zhu-p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Jiangsu Province)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