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57: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育健康的关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2] 。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現,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
(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对我校随机抽取的205名小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转贴于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6、体育活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60%的人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这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己开始流行起来。(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活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体育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动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我校在课余时间安排的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和各种体育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在我校的教育中,体育课堂即德育课堂,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论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少娜:《体育与心理健康》.[R]。
关键词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 高校体育
Abstract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out that about 20% of collegestudents suffer from psychol ogical disturbance or disorder in different degrees,which hampers their normal development into useful personnel.It is imperative that this phenomenon be eliminated.In this paper is put forwar d the idea that physical culture and training cando much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 e students for the benefit of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morality,intelligence and physique .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 physical cultur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正向21世纪迈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 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 1)]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1989年9月23日《健康咨询报》报导,在全国范围内抽查1 2.6万名大学生的结果表明,20.1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中男生高于女生。1989年 8月15日《人民日报》以《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为题,报导了杭州市对2961名大中 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 卫生问题亦有较大幅度上升,大学生高达25.39%。兰州地区对4868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8.4 8%的大学生患神经衰弱症。《中国青年报》1988年元月13日报道,据天津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 ,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6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此惊人的数字提醒人们,大学生的心理 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的一只“拦路虎”,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已 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的事情。如何根据高校体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 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手段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的探讨尚少。本文通过对汕大一年级大学生的 心理卫生状况和学校体育的调查,探索一条利用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起一个抛砖引玉的 作用。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1,调查的对象。本校93级本、专科学生1081人。发出问卷1081份,收回有效答卷996份, 有效率为92.1%。其中男生696人,年龄17-22岁之间,女生300人,年龄16-21岁之间。
2,调查方法。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2)]和《学校体育调查表》进行调查。以上 两表于上体育理论课时集中发放,当场完成上交,答卷不记姓名。调查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意义,以解除顾虑 。答卷必须两份完整方有效。
3,统计分析方法。(1)整体分析:统计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数和百分率,并进行检验。(2) 各群体分析:统计各个群体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的人数和百分率,并进行检验。(3)学校体育调查统计各 选中题人数的比例和百分率,并进行检验。
以上统计分析均在IBM-XT微型计算机上完成。
三,讨论
1,存在心理问题的百分率。以各因子达到轻度或超过中度以上的人数作为判断有无心理问题的依据。汕 大93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百分率以及各因子的位次是强迫、人际敏感。(详见表3)
表3 SCL-90各因子达到轻度或超过中度以上人数的百分率及位次
(附图 {图})
2,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轻度以上心理障碍发生率为51%,中度以上心理障碍为9.54%。其中女 生较男生高。
表1 心理障碍发生状况表
(附图 {图})
3,不同专业学生与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文科较理科高。男生心理障碍主要类型为强迫、人际 敏感和偏执三方面。女生则为人际敏感、强迫和偏执。这说明高校心理卫生保健的重点不仅仅是男生,更重要 的是注意女生的心理问题。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 原因有:
1,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对 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关怀备至和老师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而渐 渐感到束手无策、孤独落寞。虽然每一个学生在入学前都做了大量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但这种在时间上和 空间上的突然转换,使许多学生仍然无法适应。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 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拨。在高校体育方面的 表现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在中学曾取得田径项目如跑、跳、投等项目的冠军、亚军,或中学球队的主力队员 。可进入大学后,由于有了体育尖子生,原有的成绩便无人问津,心中颇不好受。又有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 生,体育基础较差,尤其是女生,她们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完整系统地上过体育 课,各种体育知识了解甚少,身体素质和个人进行体育运动锻炼的能力较差,造成对许多运动项目既无感性知 识,又无理性知识,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常常显得手足无措,一群人聚在一起打排球,却因为自己的加入而使 球屡次失误,使大家难以尽兴。独自跑步吗,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故而每当第六节课下课后,大家奔向操场 进行运动时,总有少数人,不知做何事,何以度时光,自卑感和失落感便涌上心头。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小学时 曾耳闻目睹因跨栏摔倒受伤、因跳远而跌倒损伤、因跳山羊而弄伤手、腿等,故而对一些体育项目产生强烈的 惧怕的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会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以致他们不敢参加这些项目的练习和锻炼。在一个 学习集体中某一学生的练习失误,产生了恐惧心理,会使别的同学产生心理紧张,造成连续的练习失误。如学 习双杠上的前滚翻或者肩肘倒立时,某一同学没能完成动作,出现了技术动作的失误,后面的同学在进行练习 时,就可能连锁反应产生挨摔的恐惧情绪,惧怕进行练习。还有极个别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完不成老师规 定的练习内容,曾受到体罚,教师让学生在众目睽睽下受罚,使学生心理留下强烈持久的阴影,使其自尊心和 自信心都受到严重伤害,更损其心理健康,造成这些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与厌恶心 理,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以上这几个方面应引起体育教师的深思。 还有个别地方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砍掉体育课,冲掉课外体育活动,大量增加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乃至加班 加点,组织寒署假补习班等,使不少的学生陷入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中,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到大学后,他们仍 一头扎在书堆里,不肯走出教室和图书馆奔向操场,成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不可否认,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还是明确的,男生认识比女生好,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指导 体育锻炼。这说明他们已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促进智力的发展,弄清了8-1>8的健康储蓄哲 理[(3)]。调查表明,有60%的人喜欢打球,这不仅与汕大的体育场馆设施齐备有关,更与球类项目所 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有关。进行这些项目的锻炼不仅需要娴熟的球艺,更需要默契 的配合;既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这些项目本身对克服闭锁心理和孤独的 心态也大有裨益。
2,人际交往的困惑。调查表明,人际敏感居第二位,占32.6%。进入大学的新生,远离了父母,面 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一大堆问题,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 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但内心却异常孤独:有的 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焦急;有的为不被理解而烦恼;有的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而招 致别人的反感,自己又陷入苦恼之中。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引起情绪波动现象十分普遍,女生更为明显。在女生 的心理障碍问题上,人际敏感居首位。体育能否改善人际关系?高校体育在心理健康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有 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能力相当,兴趣相同(如都喜欢打网球或足球等),除了在学习上作为伙伴外,在体育 锻炼方面也可成为好的伙伴。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兰排球和足球等 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 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这是因为体育运动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不同 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及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往,可以使他们之间少 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在调查中,有一些学生前往咨询,对老师的影响作用提出质疑。“不知 为什么,我一见到他就害怕。”“只要教师走到我身边,我心里很害怕,把学会的动作忘得精光。”女生害怕 “铁姑娘”式的女教师,男生讨厌感情冲动态度粗暴的男教师。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值得体育教师深思, 应立即加以改进。可以说,高校体育在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四,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手段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1,适度的体育锻炼。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 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两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 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 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兰、排、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 炼,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而参加游泳、溜 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 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 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 、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4)]。
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有人作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 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调查表 3第十题表明,有9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课持满意的态度。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 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 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 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 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 体上的双丰收。
体育教学中,当教材难度较大和学习器械的练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惧怕心理。教师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 和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语教学法,还可以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运 用“胆大者带胆小者练习”等暗示教学法。
4,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哪怕作为一名观众也好。调查表明,当学校(或系班)组织体育比赛时 ,积极参加占70%左右。说明大多教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 ,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系科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 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 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 进人际交流。 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每当运动员不畏敌手,顽强拼搏终于进球(或获 胜)的片刻,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 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使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 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 ,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 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 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 (5)]。调查中表明有90%的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时会激动呐喊助威就证明了这一点。
应该看到,还有10%左右的学生对高校体育持否定态度。这一小部分学生限于一天的三点一线,即穿梭 于寝室--教室--食堂,除了上课、读书还是离不开书,对校系班组织的文体活动漠不关心,认为与己无关 。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仅仅因为体育课是必修课,才硬着头皮应付,认为是额外负担。这些人不管是在运动场上 ,或比赛的场地上都很难找到他的身影,究其心理方面,确实存在心理障碍,在体育方面,也可能慢慢变成为 “差生”。有关此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广大的心理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共同去研究解决。
五,建议
1,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在对学校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有 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 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 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 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 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用脑” 、“应激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 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 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 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针对大多数女生在异性面前既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又较羞怯的矛盾心理,在她们掌握动作泛化阶段练 习中,应尽量避开异性学生,特别是她们同班的男生,以消除羞怯的心理障碍。但在掌握动作的巩固阶段,可 以利用新异的刺激来激发他们在异性面前自我表现的心理动机,加速正确动作自动化的进程,以此提高她们练 习的积极性。
5,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校体育活动组织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 地去安排它,并及时配以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讲座等。
6,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各高校应成立“学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学生的身心健康 状况,专业人员应是精神医学专家与教育工作者的结合,制订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找出影响心理健 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和普及。如利用墙报、黑板报及 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知识。
7,编写一套系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参考书,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需 要,并将心理测量和心理调查与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相结合。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平价时,都应考虑到如 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之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材。
向支持、帮助本文调查工作的林勇强、黄光汉、曾子章诸先生诚致谢意。
男、女生比较P<0.05 表2 对体育锻炼认识况表 理工科、文科生比较P<0.05
(1) 宋维真《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人民教育》1991年第1期。
(2) SCL-90《上海精神医学》第2辑,1984年出版第68-70页。
(3) 邵清秀《非专业女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心理障碍的产生及克服》,《教育科学》1990年第1期。
学生通过交流舞蹈的心得体会,分享快乐,使生活变得温暖,为浮躁迷茫的学生再次找到心灵的宁静。
2促进学生审美的作用
舞蹈与音乐同时最古老纯真的艺术门类,它具有独特的美感。通过风格化韵律化的舞姿,舞蹈塑造了直观的动态的舞蹈形象,创造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凭借饱满的人生激情来带给舞者以审美享受,同时改善其气质、陶冶其情操。舞蹈是生命的律动,直接用肉体来表现灵魂。这使舞蹈天然具备了生命的单纯性与原始性,更容易达到心灵和自然的和谐,唤起人们内心的童真童趣,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享受。体育舞蹈自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它既有赏心悦目的形体美,还可通过对表象的反映来表现更加深刻的内涵,为人们提供极大的审美情趣与享受,在人们心中就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体育舞蹈的参与者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不同性别的人们,其吸引力是别的艺术难以相比的。现代大部分舞蹈的参与者大都具备一定的文艺特长或舞蹈基础,据此,体育集体舞蹈的编导就要尝试摆脱地域与地区的限制,借鉴不同地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舞蹈精华,博采众家之长,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要通过除了举办各种形式的舞蹈培训班、讲习班、组织文艺晚会和组织调研等传统方式以外,还可提倡单位、企业等举办各种竞赛,乃至举办家庭小单位的自娱性舞蹈类比赛,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展舞蹈活动。同时,为了体育集体舞蹈美好的明天,一定要注重舞蹈文化教育的普及,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培养自觉的舞蹈意识,努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3教育作用
体育舞蹈充满了对快乐执着的追求与对生命真诚的赞美,传承了人类凝聚的艺术精神。这种对于美的热爱乃至追求的乐观精神,贯穿古今,虽然每个时代的体育舞蹈在表现形式、舞姿和场地设施等不断发生着变迁,但核心的精神却一直没变。所以,现代社会不断经济发展多块、物质生活多丰富,这种体育舞蹈均凭借其强大的适应性持续了下去。当然,它也紧随时代的脚步,大量流行歌曲的不断更新,舞者根据新的舞曲不断变换出新的舞姿,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群众集体舞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使它能够永葆生机活力,为参与者在舞蹈中体会到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活力。
4帮助学生情感宣泄的作用
舞蹈重要的本质功能就是对情感的尽情宣泄,各类舞蹈的出险原因就是为了抒发不同的情感。体育舞蹈者舞动于节奏欢快的舞曲中,心中集聚的或消极或积极的情绪随着肢体有规律的运动顺利抒发出来,净化了精神,平静了心灵。这使舞者在舞蹈中发现、展示和肯定自己,在娱乐中获得归宿感与社会认同感。同时,体育舞蹈通过创造性的舞蹈活动充实了参与者的心理,提供了参与者交流的机会,使参与者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促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5体育舞蹈队学生起着健身与自娱作用
健身功效,体育舞蹈这一功效是由其本体特征决定的。舞蹈是所有艺术门类之中唯一把自身身体作为创造美的载体的艺术。且无论何种风格的舞蹈都是一种心灵化了的全身协调运动,具有充分的运用量。因此,舞蹈和体育同样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由此人们认为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类宣泄剩余体力与精力的活动,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若是长期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来训练,既能够矫正身体、美化身体和塑造身体,还能够强健身体。舞蹈艺术心灵化的全身协调运动,能够锻炼全身器官、保养内脏。增强身心活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自娱功效,陶冶情操是体育舞蹈的重要功效之一。在舞动中因注意的转移而使身体各部分机能获得了调整与充分的自由,能有效消除紧张的情绪与缓解压力。动人的舞曲,优美的舞姿,完美的动作,这些无不潜移默化的给人一种艺术的熏陶渐染,舞者的审美素养与艺术气质均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6结语
关键词:影响健康因素;体育健康促进;关系
1.影响健康的因素
归纳起来主要有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和体育锻炼等五个方面。据报道美国前十位死因疾病中,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占70%(中国占44%),其次是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而生物学和卫生服务因素排在两者之后。
1.1行为和生活方式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行为是人类在其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而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民族习俗、规范和家庭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及习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观的转变以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成为影响健康的首要因素。合理、卫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促进、维护人类的健康,而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将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如吸烟、酗酒、吸毒、、赌博、滥用药物等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会导致一系列身心疾病日益增多。调查表明,许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癌症、性传播疾病、精神性疾病及自杀等均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1.2环境因素
是指围绕着人类空间及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健康不仅立足于个人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更应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不可分割。
自然环境又称物质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如水、空气、土壤及其他生物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必需物质。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放松精神、愉悦心情,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恶劣乃至被污染的自然环境则会损害身心健康,如酷暑、严寒、飓风、雪灾、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河流中的有毒微生物等,会引起人体的种种不适,甚至引发疾病。
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创造而成的人工环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在社会环境中,有诸多的因素与人类健康有关。安定的社会、良好的教育、发达的科学技术等,无疑对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3生物遗传因素
是指人类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遗传、成熟、老化及机体内部的复合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它对人类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除了明确的遗传疾病外,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亦包含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寿命的长短,遗传是一个不可排除的重要因素。
1.4医疗卫生服务
是指促进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各类医疗、卫生活动。它既包括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诊断、治疗服务,也包括卫生保健机构提供的各种预防保健服务。一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拥有、分布及利用将对其人民的健康状况有着重大的意义。
1.5体育锻炼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整体的健康水平,但是新的健康问题(涉及人的机体功能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领域)不断涌现出来,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生存。体育的真谛和健康的内涵使两者在现代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育成为健康发展的核心主题之一,其对健康的特殊意义越来越得到肯定和重视。体育锻炼是健康的需要,经常运动能预防并减少许多疾病,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也有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增加抗压能力,改善睡眠质量等。美国卫生部的研究表明,身体缺乏运动的人容易超重、肥胖、患慢性疾病和出现心理不健康等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缺乏运动而导致死亡。因此,专家建议,坚持每天活动半小时是保持健康的最低要求。
2.体育健康促进
是根据教育的原理和特点,把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结合到一起,经过科学合理地组织,转化成为各式各样的体育教育活动。
2.1运动促进机体健康的作用
运动促进机体健康的机制是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研究领域,在这一领域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和先进技术,使人们从宏观(系统、器官、组织)到微观(细胞、分子),了解了运动对人体的作用机制。虽然这些机制仍需要不断入研究和探索,但这些成果对于挖掘运动潜能,提升运动的健康价值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运动促进机体健康的作用可以归纳如下:
2.1.1增进身体健康
经常从事体育运动有益于全身各个系统的发展,可改善肌肉、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提高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适能力,改善亚健康状况,从而达到人体形态结构(体格、体型、营养状况及身体成分)、生理机能(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抵抗疾病能力)、运动能力(跑、跳、投、攀爬等运动能力)的完好状态。使人精力更加充沛,工作效率提高。
2.1.2促进心理健康
健康心理的促进与维护是现代人必须要重视的内容,也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功能,改善情绪状态,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消除疲劳,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2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构成
应该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综合的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体系。所以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原理和特点,以及学校健康促进的概述。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健康教育、体育健康环境、体育健康服务、个人体育健康技能、政策与规划保障、社区联系六个方面。而且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学校应针对这几个方面设立相应的部门,来完善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有效实施。而整个设立相对应部门所设计的范围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的部分和人员,因此各部门的工作依靠培养技能、干预行为、潜移默化行为等来实现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方式的目的。
3.健康与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关系
健康是进行一切生理活动和体育行为的基础,从很早开始,我国的大多数学校就开展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是学校体育健康教程的一部分,学校利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来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而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健康促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发展成体育健康促进,即体育运动促进健康。通过对大量研究的分析、总结,得出:体育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式更是改变人们体质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国的很多院校都把科学的锻炼方式作为一门不可缺少的因素,融入到了体育教学当中,结合健康促进的特点,形成了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它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理念的发展。
4.总结
健康促进是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健康促进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利用健康教育和学校体育健康体育可以很好地改善我国各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为实现对我国未来人才的综合性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健康促进与体育促进对我国的人口健康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忠伟.主编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 徐婧.从健康角度创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J]科技信息,2009.3.
[3] 崔龙、尹林.主编新编高职体育与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8.
一、体育与心理适应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截,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所有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进行自我教育。学生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二、体育与心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般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医学临床研究表明,长期的情绪压抑、紧张和忧郁,还是导致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保持良好的心境,对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去接受惟体育运动才能奉献的丰富的馈赠:洒脱、奔放的心灵愉悦和从身体每一个细胞中迸溢而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的良好心境。
三、体育与智力
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虽然也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但是,生产劳动往往是固定形式的动作,人体肌肉活动多具有局部的性质,而且有不少体力劳动并不需要心、肺发挥最大能力,所以,生产劳动不能使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善肢体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加快废物的清除。体育活动如长跑、打球等能使心肺发挥最大功能,对心肺的锻炼比体力劳动更大。有关体育锻炼能使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是:(1)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发展,使之更加健康、灵活。(2)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3)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和提高。(4)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大脑神经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明确了体育锻炼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应该大力开展体育活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促进作用是在体育锻炼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中显现出来的,绝非一蹴而就,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各个系统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协调下分工合作,来维持人体正常活动的。没有全身各个系统功能的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有某个系统功能的大幅度提高,智力发展也就是镜花水月。体育锻炼的经常性就是指锻炼必须持之以恒,长期不断。
四、体育与人格
人格,也称个性。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和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其中,教学生做人是第一重要的。曾有“第一飞人”之称的本・约翰逊因用兴奋剂而遭世人唾弃,著名球星马拉多纳因吸毒由绿茵场走上法庭。
总之,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体育教师努力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这既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又是体育事业发展本身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改善,健康 第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定期健康体检是一种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我院自成立体检中心以来,特别是职业健康查体,每年约有20000人次接受查体,尤其是我们临矿集团在岗人员,自2005——2012年的体检报告中,泌尿系统疾患占的比例相对较大,随机抽取某矿为例:2011年受检人数1697人,年龄为20-52岁,男女不限,异常为1138人,约占体检总数的67%,尿检异常为117人,约占体检总数的6.95%,详见下表:
尿分析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重要检验项目之一,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的首选项目,也是代谢紊乱疾病的诊断,安全用药的检测,职业病辅助诊断,健康状况评估的常用项目,我院本着职工健康利益为第一的原则,出具完善的体检报告,详细分析体检结果,我们具有一流的医术,高尚严谨的职业操守,查找相关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并分析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1尿糖原因待查
尿糖阳性是发现和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受肾糖阈的影响,尿糖不能准确反映血糖的变化情况,目前多为微量血糖检测所取代。
2血尿
新鲜尿沉渣每高倍视野红细胞>3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称为镜下血尿,尿外观呈血样或洗肉水样,称肉眼血尿,血尿形成原因:
2.1泌尿系统疾病引起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结核、肿瘤等。
2.2身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败血症、心衰、白血病、高钙尿症等。
2.3理化学因素食物过敏、放射线照射、药物、毒物。
2.4剧烈运动可发生功能性血尿,又称运动性血尿它与运动强度过大、运动量增加过快、身体机能状况下降关系密切,化验检查及特殊检查找不到其他异常的变化及原因,血尿多表现为镜下血尿,少数全肉眼血尿,一般运动后不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和体征,仅感疲劳乏力,运动中止后,血尿迅速消失,一般不超过3天,预后良好,对自身健康无影响。
3泌尿系感染
白细胞尿、脓尿和菌尿:新鲜离心尿液每高倍视野白细胞>5个或新鲜尿液白细胞数超过40万,称白细胞尿或脓尿;菌尿:指中段尿涂片镜检,每个高倍视野均可见细菌或尿细胞培养菌落计数超过105/ml。
4蛋白尿
分为:a.肾小球性蛋白尿:最常见系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或所带负电荷改变导致原尿忠蛋白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引起。b.功能性蛋白尿:为一过性蛋白尿,常因剧烈运动、高热、急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直立所致,蛋白尿程度较轻,一般
5肾小球肾炎
是链球菌的胞壁成分或某些分泌蛋白刺激机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或原位免疫复合物种植于肾小球,发生免疫反应引起的双侧肾脏弥漫性炎症,尿检:均有镜下血尿,尿沉渣中有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并可见白细胞,上皮细胞,尿蛋白多为+-++,可为大量蛋白尿。
健康教育:a.保持规律生活,避免劳累,坚持体育运动,增加机体免疫力。b.多饮水,勤排尿,每天尿量不少于1500ml。c.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及肛周皮肤的清洁,特别是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教会病人正确清洁外的方法。d.饮食护理: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蛋白尿者向其解释优质低蛋白,低磷,低盐,高热量饮食的重要性,结石患者根据所患结石成分调节饮食。含钙结石者宜食用含纤维丰富的食物,限钙,草酸成分多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豆制品,巧克力,坚果等含钙高,浓茶,菠菜,番茄,土豆,芦笋等含草酸量高,避免大量摄入动物蛋白,精制糖和动物脂肪,尿酸结石者不宜食用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豆制品,啤酒。e.药物预防:尿蛋白>1g/d者,血压要控制在125/75mg以下,尿蛋白
关键词:体育运动 青少年 身心健康发展 特点 关系 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对青少年的健康关注越来越多,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为当前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体育运动可以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供很好的锻炼机会。所以很有必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接下来,笔者就体育运动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关系做简要分析。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青少年处于身体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青少年身体与心理变化出现提前的趋势。青少年在身体方面变现为迅速长高,体重增加,出现第二性特征,生理机能逐渐完善,脑和神经系统迅速增强,与成人的脑容量几乎持平。而在心理方面主要表现在感情日渐丰富,心理变化剧烈,情绪不易控制,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内心充满矛盾好幻想,对外界产生排斥心理,经不住诱惑,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此外,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尚不平衡,对世界认知还很肤浅,在家庭与学校的压力下容易发生适应危机,产生心理问题。
二、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将康发展的影响
(一)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的身体发展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营养,疾病,遗传,运动等。这些因为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而体育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促进青少年身高增高,体重增加,提升身体的充实度。此外,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可以增强其本身的心肺功能,增强青少年进行有氧活动的能力。青少年进行进行合理的体育运动可以调节大脑与神经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青少年的耐力与免疫力,促进青少年全方面发展。
(二)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合理有效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的体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青少年减轻心理负担,树立良好的心态,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青少年进入中学时期,学业压力比较重,而且青少年的释放压力方式不正确,很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而高效的体育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缓解学校与家庭带来的压力,降低焦虑与紧张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高效学习。此外,体育与运动还可以提高青少年自尊、自信的品格。良好的意志与品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所以青少年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与运动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青少年这样张弛有度的锻炼方式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丰富青少年的内在涵养。
三、体育运动与青少年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合理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目前青少年的学业负担较重,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一味的学习文化知识,身体素质日渐减弱。所以,一些高中学校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体育运动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提高对体育项目的认识与掌握程度。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短跑》的注意事项时,可以亲身做示范,并对分解动作进行讲解,让青少年注意短跑的技巧,并进行分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鼓励青少年加入到短跑的行列中,而且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心肺功能,例如《长跑》项目,长跑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耐力,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参加长跑运动,并为青少年讲解长跑应注意的事项,进行适度练习。有氧运动在加强青少年耐力的同时,可以促进大脑与神经机制的完善,例如,跳绳运动,需要的体育器械简单,每一位青少年都在少儿时期接触过,这样可以勾起青少年的回忆,使青少年主动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提高身体素质。此外,由于青少年对体育锻炼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所以很少有人积极主动的加入到体育锻炼中,这需要教师给予青少年合理的引导与鼓励,在课余时间,教师需要亲身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中,与学生一起进行体育运动,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讨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锻炼环境,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建立健康心理
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日常学习中,难免会产生紧张情绪,不能很好的处理心里压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而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发泄心中的苦闷,放松内心紧张的情绪。例如,在课余时间,青少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可以参加羽毛球、乒乓球或是篮球等集体活动,这些体育运动参加的人员都是自己的同龄人,在运动的同时可以进行情感交流,与同伴一起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可以结识更多的好朋友,让青少年感受高中生活的美好,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意志力与自尊心是青少年时期必须拥有的内在素养,而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很好的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与自尊心。青少年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教会学生坚持的意义,让学生在身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完成一定的运动任务,此外,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可以让学生认清自身,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建立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合理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青少年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高自身身高,提高身体的密实度,拥有较强的心肺机能,完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机制,塑造完美体型。此外,青少年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释放心中的压力,减缓紧张情绪,感受生活的美好,还可以帮助青少年锻炼坚强的抑制,树立自信心与自尊心,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海燕.探析开展“阳光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2]许婉敏.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机制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1,(01).
关键词:身体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促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促进健康的心理。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受到高校体育工作者的关注,但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缺乏理论的指导,实践也带有盲目性。为此,笔者根据体育教学及业余身体锻炼的体会,对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以引起同行对身体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重视。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某高校用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UPI量表方法,连续两年对2007、2008年4283名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具体情况不容忽视,一类筛查存在严重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2007年占总数的6.7%,2008年占总数的5.9%;二类筛查存在一般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2007年占总数的25%,2008年占总数的20.1%。UPI问卷中一类问题主要是指各类神经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的神经衰弱等),还包括精神分裂症倾向、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有轻生念头等问题;二类问题主要是指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失眠、对任何事都没兴趣等。这类学生有种种烦恼,但仍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统计表明平均28.8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 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1 身体锻炼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身体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强体质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理疾病在通过身体锻炼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得到减轻,而且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可见通过身体锻炼,能够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 身体锻炼能促进智力发展。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参加身体锻炼的人必须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觉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例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这些都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此外,身体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3 身体锻炼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学生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由于运动项目的内容、难度,与其他参加身体锻炼的学生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促进积极的自我知觉。同时,学生参加业余身体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爱好、技术、能力等进行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身体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身体锻炼中寻求到快乐和满足。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身体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重要影响。
4 身体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同学间的关系。身体锻炼是增进同学间感情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身体锻炼,可使同学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学生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有利于缓解学习生活中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并在身体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也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与老师的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氛围。
5 身体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身体锻炼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6 身体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有关资料显示,身体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身体锻炼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身体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内外都有报道。
三 心理健康有利于身体锻炼
心理健康有利于身体锻炼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身体锻炼,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身体锻炼。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身体锻炼,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身体锻炼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学生身体锻炼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1 有明确的身体锻炼目的和强烈的锻炼身体的欲望。在身体锻炼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锻炼身体的要求,要有积极参加身体锻炼的自觉性和热情,增加身体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
2 要尽力使身体锻炼轻松。身体锻炼中要注意力集中,籽思想集中到运动项目本身,可以与知心同学朋友一齐参加身体锻炼,在身体锻炼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3 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身体锻炼。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并为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