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57: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级技师职业技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企业部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大大提升,需要专业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发展。因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并将成为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一个根本要求。目前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培养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实践操作性,要求学生要具备信息的收集、处理与运用等能力。同时,这种方式也注重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意义,将学生自身的交际能力与计算机操作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操作;个人能力;素质能力
一、引言
近些年来,各企业部门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已不仅是特定于某一职业,而是多种职业的共同基本技能。而作为当今社会的学生而言,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强弱对以后的职业选择与就业方向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不仅有很重要的意义,也能很好地体现计算机专业的特色。本文主要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
第一,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为了学生更好地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机教师应提前向学生介绍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机发展方向。如网页设计、平面制作、多媒体制作等,避免学生因自身兴趣而选择不实用课程的现象发生。第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需要把理论知识、上机操作、在线学习等课程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理论知识强化专业内容;通过上机操作熟悉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在线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课程中,教师要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让学生将课本上的枯燥知识与实践问题的解决进行融会贯通。此外,计算机专业教师还要将多门课程进行综合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第三,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教师要以职业技术能力、文档规范、安全措施等方面为教学目标,以免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而学习与社会需求渐远的计算机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授课时要把传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实现技术与能力同进步的要求,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夯实基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
第一,强调学生间的团结合作。不论在哪门学科,都会强调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日常的专业课上,教师应该在一些课程设计、课外活动等基础训练中强调合作,培养学生强烈的团队意识。此外,在开展专业实训时,指导教师应适当地增加小组合作的实践机会。教师在同学实践过程中,应扮演一位引导者的形象,带领班级的学生一起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沟通,不仅能加深学生间的关系,也巩固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团队间的凝聚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处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有活力的阶段,学生一定要把握住此刻的机会,发扬创新精神。首先,计算机教师在开展实践技能培训时,要与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了解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案,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教师了解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得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能有效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想法。此外,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活动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只有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校园文化,以便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每个人的应变能力的强弱都是不同的,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评定标准,也是能够通过适当的锻炼后天提升。首先,教师应着重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在进行应变能力培养时,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库,将最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时间方式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紧跟时展的步伐,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切身体验计算机理论知识,从而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教育行业很重视的一个环节。培养、重视高等职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值得关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的前提下,一定要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作为关键点。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通过创新教育,使我国的高职计算机教育走上一条平坦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宏新.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0):64.
[2]边洪宁,张红霞,王红,张静.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29):240-241.
[3]李晓松.培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对外经贸,2016(02):142-143.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高职院校 实践技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国务院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以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每年都如火如荼地展开。各个高职院校积极准备,报名参赛,技能竞赛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技能竞赛的内容均来自于真实的工作岗位,参赛队伍若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指导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技能竞赛对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教师的影响
1.职业技能大赛正在深入开展
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每年都在火热进行着。赛事的开发充分体现了企业一线要求的实践技能。首先,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汽车检测与维修、化工生产设备维修等大赛项目的不断发展,推动着高职院校实践条件和设备与行业同步升级。同时,大赛也推动着高职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大赛推动着高职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思维的改变,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在技能比赛过程中,引入企业参与,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裁判,并引入企业实施的质量标准作为竞赛评分标准。引入企业的评分标准,除了让学生的技能更符合市场、企业的需求外,还能帮助企业甄选合适人才。
2.职业技能竞赛开展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双师型”素质养成
教育部自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以来,各竞赛项目越来越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技能竞赛既是检验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有效途径,更是评价一所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状况的重要手段。参赛院校成绩与指导教师技能成正比。
但是通过调研、文献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通常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实践技能薄弱,不具备“双师”的素质,这类教师无法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有些院校直接把既具有教师职称又具有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老师称为“双师”,这也是不合理的。目前,许多行业资格证书并不需要操作技能的测试,只要通过理论的考核就能取得证书,所以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些原本从企业中调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工作的教师,虽是比较典型的“双师型”教师,但由于脱离了企业,若干年以后,随着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的改进,这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会老化,实践经验过时。
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一方面可以“以赛促学”,另一方面“以赛促教”。所以,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双师型”素质养成,督促高职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二、基于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指导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
1.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
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都选自于真实的生产岗位,来自于真实的操作环境。学生想要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要求教导其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必须具备行业一线操作能力与处理和排除问题的能力。要拥有这些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职业技能竞赛促使教师深入企业。首先,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是依托于现代企业岗位的,符合行业发展要求,想要在比赛中让学生取得理想成绩,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会进行具体的操作,对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都要会排除,只有深入企业一线,教师才能掌握这些实践知识。其次,由于行业是在不断发展的,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检测方法等都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知识也要不断提高。再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要求专任教师每年能有固定的时间深入企业,更新知识。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安排或寒暑假等假期,每年深入企业实践一段时间,提高自己实践技能水平。许多教育主管部门也了配套的文件措施,鼓励教师下企业进修,如江苏省在《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明确规定:申报讲师、副教授等技术职称的高职教师必须具有到企业或生产一线一定的累计实践时间,这就调动了教师下企业一线的积极性。
(2)职业技能竞赛增加了教师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可能性。科研能力对高校教师很重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和创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创新性的一些研究,在科研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科研思维与素养,进一步扩大了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由于职业技能竞赛,一方面,教师讲授的知识更加贴近企业岗位知识,这使得教师既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知识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具备将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生产力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环境与真实生产相似,学生想要在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在训练的时候有相仿的生产操作环境,所以职业技能竞赛进一步改善了高职院校实训条件,使其更加贴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这些都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与企业共同进行科研合作的可能性。目前,高职院校都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提升学校专业品牌的影响力,增加学校在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可使自己的实践技能知识有所提升,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3)教师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提升自身水平。除了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竞赛以外,为了鼓励教师了解行业动态,掌握行业岗位知识,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会定期举办教师参加的职业技能竞赛,这就使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为了能够在竞赛中解决相关的操作问题,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竞赛是项目化比赛,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促进了教师教学改革和实践技能研究的革新,从而促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水平快速提升。
2.行业兼职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
高职院校积极从企业聘请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一线员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不仅优化了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了兼职教师的比例,更重要的是在与他们共育人才、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等过程中,学生接受了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兼职教师长时间在行业一线,其对行业的了解的深入程度与专任教师是不同的,掌握的具体案例,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比专任教师强。在兼职教师的课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最新的行业知识,而且能够了解行业对员工的需求,了解企业的文化氛围。聘请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须有专业课老师与其对接,这对于专业教师起到了影响和带动的作用,使教师了解行业生产一线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了专业实践技能。
(1)职业技能竞赛推动兼职教师加强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兼职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理论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较专任教师强。但是行业一线员工一般不具备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对兼职上课的内容责任心不强。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提升兼职教师教学理论和方法,由于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比赛,比赛的成绩会影响学校和专业的品牌影响力,因此每位指导老师和学校对其都非常重视。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以后,使得那些本来教学方法掌握不到位的兼职教师也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处理和分析、排除问题的能力,迫使兼职教师加强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另外,部分兼职教师上课责任心不强,由于职业技能竞赛的评比,使得兼职教师不得不提高自己上课的责任心,提升教学质量。
(2)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兼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兼职教师由于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一般都会聘请行业专家作为技能大赛的评委。一般行业一线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但是专业理论知识不够,当其被聘请为技能竞赛评委或者指导教师以后,使得兼职教师不得不重新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可以进一步指导教师实践操作技能,从而使得兼职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大大提高。
关键词:林业技术专业;专业能力;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90-02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生产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3]。职业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其中的专业能力更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技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就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核心专业技能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核心技能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林业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能从事森林资源培育、调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2.林业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组成。根据当前林业生产单位的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所应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①基本技能:森林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识别技能;土壤识别、森林环境因子调查技能;林分调查技能。②专业核心技能: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林业行政执法。
二、核心课程的设置
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核心。围绕以上7项专业核心技能,确立7门核心项目课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具体见下表。
三、专业核心技能实现措施探讨
1.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直观、生动地再现林业生产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更新和丰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林业技能型人才,要关注林业生产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的内容应密切与林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及时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反映到实践教学中,保证学习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如GPS和GIS技术、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林业信息技术等[4]。
3.建立校内外综合实训体系,加强实践。加大投入,加大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制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校内通过自办专业公司、研究所,吸收学生实习与兼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中小型课题或专题项目的研究或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提高核心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在校外结合本省林业实际,与林业局、林场、林产企业合作,在竹木加工企业的木质原材料生产、绿化苗木生产、集体林权改革、森林资源调查、林业基层信息化等领域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实训,根据企业的需要训练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使教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
4.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以就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5~6]。本专业积极采用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锻炼的方式以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新需要。同时,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队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等。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
[2]阚雅玲.以就业为导向办好高职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3]吴龙.保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核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廖建国.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5,(3).
[5]吴林森,汤书福,黄海松,等.主动适应林业行业技术岗位需求变化的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方式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04).
[6]陈茂铨.高职教育林业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关键词:高师;美术学;教师;职业技能
1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的现状
2011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等美术专有特点加入到美术课程性质中,这说明美术课程的性质更加明确。同时,新课标针对以往美术教学大纲过于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等问题进行了改革,并注重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拓展,将美术课程内容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领域,根据学生年龄,又将该内容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样的课程内容既关注学生本身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高师只有及时调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才能适应当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国家教委师范司2001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规定,高校师范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包括5部分:教学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文字书写及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班级管理能力。然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在实际教学中,高师美术学专业大多沿袭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见图1)在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大方向影响下,美术师范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上,我国美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远远高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教育理论课程的比例微乎其微,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教育理论课程无外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法课,毫无新意。然而,有关新课改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纷纷出炉,因为没有落实到教材,所以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仍沿用原有的内容,使得美术课堂如同走过场一样,仅存在形式,缺乏活力。因此,将现代教育的新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发达国家,人们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美国,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比美国早了83天,这件事情极大地挫败了美国的嚣张气焰,究其原因,是两国科技人员艺术素质不同,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文学方面:苏联有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音乐家中的柴可夫斯基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辈;美术方面:当时的巡回画派震惊世界,如:列宾、列维坦、谢洛夫等。这一时期,美国只有德莱塞和杰克—伦敦等少数作家,音乐家有拉赫玛尼诺夫,美术上寥寥无几,然而根据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美术最能开发人的空间智能。这样的文化艺术背景决定了苏联的文化艺术素质超过了美国人。因此经过《零点计划》几十年的研究,美国人在他们的师范教育中,教育类课程不仅课时比例大,而且还开设门类众多的美术相关课程。如美国的迈阿密学院艺术教育系教育理论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37.5%,中国占6.87%,单从这样的对比,我们就能发现我国高师美术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构建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摆脱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贯穿于师范生4年的培训系统。
2主要原则
2.1贯穿性原则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作为一个贯穿师范生4年大学生活的系统,必须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努力探求最佳结构,实现“齐抓共管”、“环环相扣”,使教师职业技能模式发挥最佳功能,取得最佳效果。2.2阶段性原则应该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有两个目标,近期目标是为了师范生更好的教育实习,远期目标是为师范生将来从事基础教育打基础。两个目标的前提就是使师范生在教育理论、教育技能、职业素养等诸方面“准教师化”,但是对这些方面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阶段,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完成。只有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划分的4个阶段,放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整体”之中才能显示出各阶段的价值和生命力。2.3实效性原则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必须注意实效效果。根据这个原则,师范生只有通过每一阶段的考核才能继续学习,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指导计划,并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预测它的实际效果。
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各个阶段的划分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的要求。[1]为了达到此要求,解决高师人才培养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钩问题,围绕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计划,必须对美术师范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培养,将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纳入大学4年不间断的培养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4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构建的意义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将教育理论和其他相关教育实践课程贯穿于4个学年,在不同阶段设置相应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他们的实习工作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听课、观摩的基础上象征性地讲几节课,而是全方位地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很好的促进师范生在活动中感知、思考和深化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技艺性、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2]使师范生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这是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鉴定;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学历文凭证书已经不再是劳 动能力的唯一凭证。“职业资格证书”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劳动就业度及对重要职业实施准入控制的措施。因此,任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中央提出“任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以适应2l世纪教育对“素质”的追求,大大缩短了就业上岗的适应期,对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已经成为检验人才素质的一个要标志。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现实问题
(一)鉴定机构岗位设置不全
高职学院里基本上都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除少数国家级示范学院设置了单独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外,大多数职业学院里面并没有单独成立一个机构,多数是放在继续教育学院或者教务处。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管理要求至少要配置领导1-2名,工作人员5名。然而许多学院就只有l-2人在具体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一个人顶了多个岗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融入不够
职业教育要求以服务就业为导向,做好“五个对接”: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由于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资格证书的职业标准存在差异,使得学历教育不能完全 适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存在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不吻合、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等问题。在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不适应职业标准对技能训练的要求。
(三)培训鉴定硬件条件较差高职院校中,许多学校由于办学经费比较紧张,购买或更新实验设备比较滞后,培训鉴定设备严重不足和落后,不少新设 备、新工艺 、新技术在学校没有 很好的体现。比如汽车修理工的鉴定,只有发动机与汽车底盘,而没有把较好的整车拿来做鉴定。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因为设备、器具 、材料等客观条件不能满足鉴定内容要求,只能根据既有条件改变鉴定内容,还有个别学校因设备不能满足鉴定要求,某些评分项目只能送分给学生,其结果是以降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代价,从而降低了证书的含金量。
(四)报考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比例不高
由于职业技能鉴定报考条件的限制,高职学院报考高级的比例不高。如报考三级(高级 )应取得本职业四级(中 级 )职业资格证书两年以上,或者取得本职业四级 (中级 ) 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等教育在校毕业学年学生。如果高职学生在人校时没有取得中级证书,则进入高职学院后要先考中级,再过1 ―2年才能考高级。加上许多高职学院学生要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样要在不到三年时间内,取得中级和高 级两种职业技能等级证 ,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冲突。这就造成高职院校学生报考高级的比例一直不高,这也就达不到高职主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健全机构,职责分明
根据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要求,成立单独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机构,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配备所长、副所长、 综合管理人员、考务管理人员、试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财务人员等。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确保职业技能鉴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四支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1、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考评员是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考评员队伍管理既是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关键环节。考评员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将会直接影响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和数量。当前各行业、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法更新速度快,因此,要在学院中定期组织开展考评人员培训,加强考评政策、考评方法的培训,加强专业技能水平培训 ,以保证考评员队伍的质量和数量。
2、加强质量督导人员队伍建设在高职学院,质量督导员数量比较少,而职业技能鉴定活动比较多。在许多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没有校外质量督导员的参与,不利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健康发展。要充分利用高职学院和鉴定机构现有的质量督导员,鉴定过程中要异地互派督 导员,检查是否达到国家标准、是否执行国家规范,是否有违规操作和破坏干扰鉴定秩序的行为,如有,应及时给予指导并限期纠正、监督整改,以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整体水平。
3、加强培训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是技术型和学历型并重的格局,强调应用型。高职教师必须要有企 业实践经验,培训教师应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加强学院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训,让他们及时掌握当代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教师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4、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学院鉴定机构必须严格考务管理,做好鉴定公告、受理报名、资格审查、鉴定实施 、考场监督、证书核发、数据上网、资料存档等各个环节的丁作。因此,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要加强鉴定所管理员的培训丁作和交流活动 ,拓宽工作视野;要学习优秀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管理经验,整体提高高职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在全国教育系统尚属新生事物,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以上对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一些改革和实践探索,坚持把国家职业标准融人专业教学计划中去,加强考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努力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既有宽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摘要: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及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能力轻职业能力、缺乏专业区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问题,在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职业核心能力
作者简介:樊晓卿,女,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刘常炜,男,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21-02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近年来,高职院校针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区分专业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均不区分专业对象,未能将专业特点和特色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教学案例针对的是特定知识点,案例之间没有联系,缺乏创意。学生刻板地跟着教师练习,缺乏对课程的兴趣,学习上依赖性强。
(二)较少考虑学生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
由于高职学生来源于不同地区,他们在家庭背景、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别,计算机学习起点也参差不齐。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减少差异,使各种起点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满足学习的需求。
(三)没有兼顾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仍是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的培养。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在分析研究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并于2013-2014学年选取部分实验班实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改革方案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项目任务,实行情境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先教授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将每个章节的重点知识设计成一个或者两个小项目进行训练,由于各模块独立性强,项目较小,因而无法串联。笔者针对学生的专业,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一个大项目,这个大项目由几个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又包括若干个工作情境。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在分析该专业岗位需求、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可将整个课程设计为:XX集团企业文化馆的设计与实施。项目分为计算机设备采买安装、确定主题制定方案、预算竞标、实施制作、产品展示、竣工决算等六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可设置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典型性、可操作性的工作情境,如表1所示。
(二)课程实施改革
针对高职一年级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使每一组的学生学习水平大致相当。选定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员的任务分配等。在小组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形成小组中每个学生均有提高的局面,从而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再学习能力的提高。每一个子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向全班演讲、展示作品,由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评价,并将此环节作为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考核方式改革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37-05
一、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之外取得职业生涯成功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以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我,根据具体工作和职业情况选择和应用这些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7个能力单元[1]。
在课程设计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起,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开始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80年代初,英国开始致力于推广“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主要培养14~19岁学生的沟通、合作、自我管理等6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并把6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内容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中[2]。90年代以来,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纷纷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开始探索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1998年,为了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突出职业院校的课程特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4]。但各职业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引入并不成功,主要是标准不够细化,难以落实。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按照职业活动导向的原则,对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活动元素提出了技能要求,并组织童山东、戴士弘等编写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把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等7项能力,使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有了明确的能力培养和测评标准[5]。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现了以团队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还原了学生的职业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呈现可视化的工作成果,为学生习得并构建职业核心能力搭建了平台。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必要性
(一)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热点,受到普遍重视。各国的实践表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更好地适应职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我国的200所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任务书中,也都明确提出了重视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任务,而要培养职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培养是突破口。
(二)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生
与当前各高职院校仍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念不同,用人单位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岗位任务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大。这导致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培养的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期待的职业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与人交流、合作等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较高,而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反映出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能够解决“实际工作”,而实际工作是复杂多变的,所以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信息处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要解决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这种人才培养的错位,就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设计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学习和工作,这样才能在专业技能教学中融入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表1 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期待的学生能力比较
数据来源:270家用人单位和32所职业院校的问卷调查。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项目内容设计
根据瑞斯尼克的智力社会化观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师只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供学生学习。所以,在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教师关键是要创设项目化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去完成任务[6]。
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上,而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适应力和迁移力以及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基于此,在专业教学中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应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设计项目化课程内容,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思路由针对岗位特定技能向为学生适应岗位技术革新、职位变迁、职业变化作准备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由针对学生的当下就业向针对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转变,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特点。
(一)以“一体化”思路进行课程项目整体设计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体现行动导向,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遵循一体化思路,即项目化课程中每个项目应该包括的要素“项目目标――项目任务――项目教学实施――评价方式及依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详见图1。因此,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造成项目运行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受损。
图1 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要素
(二)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职业化项目
在每门课的课程设计中,首先,根据必要的程序性知识确定要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然后,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确定课程项目的任务,以及教学实施方式和评价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和行为训练培养,因此,在项目化课程中应该设计职业化项目来加强学生的行动和操作训练。每个课程项目的教学内容都应根据职业活动的要求进行设计。在训练某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时,课程内容中可以按能力点逐一训练,在每个能力点的学习内容上设置案例,具体来讲,可以设置包括具有以下因素的“职业化”项目,详见表2。
(三)以学习领域组织职业化课程“培训和学习包”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包含所有的职业活动要素,即按职业活动的过程形成“学习领域”,在一个“学习领域”中可能涉及多个知识系统,在教学中不追求该知识的系统描述,只选取培养核心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必需的知识点,以“知识够用为度”原则组织学习。所以每门课程项目的设置都应参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中的活动要素设置单元,在每个单元学习前,引述《标准》中培训测评的内容,作为培训和达标的指引。为了将内容组织合理并使学习者清楚了解学习内容,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手册和学习材料,合成为“课程培训和学习包”,详见表3。
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设计解决了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如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活动就需要研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一)引入全真的企业“职业环境”作为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
企业职业环境与校园学习环境有着明显差异,“职业环境”强调以“财务资金”为纽带来激励员工尽最大努力来完成工作,而传统的学习环境以教师来约束督促学生尽最大努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当教师面对的对象是长久以来已经形成懒散学习习惯的高职学生时,这种约束督促作用明显不如企业“职业环境”的约束力强,这是造成当今高职课堂吸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为改善这种局面,应将企业的运营环境应用于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教和学中体验企业式工作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所学技能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成就感。
具体来讲,任何课程的每一个项目都应该是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下展开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是企业工作的延续,所以“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公司制下运行的,这是任何一门课程应该贯穿的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能力点以及具体情境的不同可以为课堂选择不同的公司管理体制,班级中的每个团队都应该变成有实际业务的公司,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目标、范围、方式、订立合同、谈判等,学生业务经营的好坏主要通过“虚拟货币”(分数)来体现。在这一情境中,师生共同完成“教”和“学”。教师由幕前转到幕后,学生由观众变成实际参与者,扮演某种特定的职业角色,在工作中“边做边学”,作为企业的一员和作为某种职业工作者从感知过程、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参与企业实际生活、生产和发展的决策[7]。这种课程背景的转变可以实现企业“职业环境”与学生“学习环境”的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约束条件发生了积极变化:从教师的督促约束变成了企业环境下的“资金”约束。
(二)以“七步法”教学程序作为教学基本流程
融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课程教学项目实施流程应该包含“告知目标―引入任务―训练准备―训练―深化―归纳―评估”七个步骤,每个教学项目的设计都应该涵盖这七个要素,详见图2,从而使项目教学具有可执行性。
图2 “七步法”教学基本实施流程
(三)针对不同情况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每个项目的情境支配下,每个任务都要以行动导向为主,穿插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此外,根据培训任务的不同还可以应用学徒制、演示法、实习作业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基础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详见表4。
表4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选择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最适合用于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学目标是一个行为活动或需要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实现的结果,学生必须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
(四)根据课程目标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学生都会什么技能,所以传统评价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掌握,考试分数成为学习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方式。职业教育课程以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能采用分数评价的方式,应改变过去以分数为标准,以试卷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考核方法,而采用以动手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模式。该模式通过多种评价形式,如项目分析、采访、技能操作、专题讨论、成果展示等,多层次评价内容,如知识点、核心能力点、职业标准或职业核心能力考证等,多元评价主体,如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评价要素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关键)能力。
(五)教师要从“知识技能传授”向“全能”型教师转变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在“工作活动”中掌握技能,可能不会按照书本来进行,所以课堂会相对“混乱”,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什么都不管了,相反,这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备5种能力和5种技能,详见表5。具备这些特质,教师就能更好地应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
表5 高职院校“全能型”教师特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2]吉小炜.英国职业教育倡导的核心能力及其实践过程[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21-22.
[3]肖德钧.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培养途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3):36-38.
[4]张少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观下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41-42.
[5]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17-19.
[6]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5-27.
[7]尹金金.基于企业需求的关键能力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3.
Study on Project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Core 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AO Yang, FENG Qi-Lin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 China)
一、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编写校本实验教材
将药剂学理论与实践课时进行调整,由原来的理论和实践2∶1调整为1∶1,实验教学课时增加至54学时。另外,针对各种制剂新技术及新剂型出现,以及湖南省药学专业技能抽考标准的要求,我们从2014年起就专门编写了药剂学实践教学校本教材,新增加了滴丸剂、丸剂和栓剂的制备等实验;同时,增添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如自动滴丸机、旋转式压片机、安瓿熔封机等,既强化了学生对现代药剂学机械设备的认知,又满足了专业技能抽考的要求。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制作微课视频
针对目前智能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的广泛普及,我们开展了微课教学。微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尤其是专业技能抽考项目,我们将其制作成微课视频;同时,建立即时互动的交流学习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问答、在线答题等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自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比如在实验10%葡萄糖注射液的制备中,首先将其制备的工艺流程、注意事项等制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实验前观看,使其对实验有一个根本了解,然后再进行操作。而对于实验室暂时无法开展的实验实训项目,我们将其制剂处方、实验原理、工艺流程和标准操作等都制成微视频,让学生自己反复观看,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以应对技能抽考。
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每学期都会安排部分专业任课教师深入医药企业进行岗位实践,从事制药设备的维护及药物制剂的生产,培养教师具备一线的实际操作和工作能力。这样在传授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因此,我校每学期都派专业教师前往各医药公司和药厂进行顶岗实践,如湖南时代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益丰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等;同时,聘请医药企业和药厂的一线专家、药师、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手把手讲解药品生产要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获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调整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药剂学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没有突出实验教学在课程中的关键地位,无法调动学生关注重视实验实训教学的积极性。因此,结合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内容和专业技能抽考要求,我们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将药剂学实践考核成绩单列,将药剂学成绩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部分,两项均合格才算合格,以此督促学生重视实验,积极参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