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发展愿景

城市发展愿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17: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发展愿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市发展愿景

第1篇

【关键词】 城市建设 水景景观 适宜性

1 城市水景景观

1.1 城市水景景观简介

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城市水景即以水为重要视觉对象的城市景观。在进行水景营造时,应注意结合场地气候、地形及水源条件。南方水源充足地区应尽可能为市民、居民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应注意实际情况,遵循适宜性原则建造城市水景,还需考虑结冰期的枯水景观。

1.2 城市水景景观分类

城市景观(cityscape)可以分为自然城市景观和人工城市景观。由此我们将城市水景分为城市自然水景和城市人工水景。城市自然水景,如某些城市的滨海景观。这些由大型海面组成的城市水景,是历史积淀的自然景观,人类很难操控,这类景观自然而独具魅力,完全呈现出自然景观的伟大与壮观。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人为可以操做的的城市人工水景,即指那些人为设计操作完成的城市水景,有的是建立在原有自然水体的基础上开发而成,有的是完全人工开凿地下水,甚或是直接买水而成的水景,这类城市水景景观体量相对小,但确是城市水景的主流。

《现代景观设计教程》将水体设计大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从水力学的范畴,水分为静水—静水力学和动水—动水力学。从景观的视觉角度来看,水景的形态也可分为静态与动态。静态水景的特点就是宁静、平和。它可以扩大观者的视觉,对环境有净化、调解、生态等作用,还可以划分空间、增加环境气氛。静态水景如园林水景,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辉,或平滑如镜亦或波光林立;又如池沼、湖泊等,清平如镜,微风细波,荷塘月色。城市静态水景大者如杭州西湖,小者则为一池一潭。动态水景对观者有引导、暗示作用,有时也是一种听觉感受。水在自然状态下通常是遵循“水往低处流”即重力流的原则。通常把动态水景分为三类,即流水景观、跌水景观和喷水景观。水体形成各种各样溪涧,漩涡等总称“流水”它可以随形而变。水体因重力而下跌,随着高程变化形成各式各样的瀑布、水帘等总称“跌水”。“喷水”是运用压力技术通过喷头而形成水景,造型的自由度较大,变化多姿,有喷泉、涌泉、喷雾等。

1.3 城市水景现状及问题

中国水资源并不丰富,面临当前如此多水资源灾害问题的发生,似乎大家都还没有完全警醒,仍旧按照各自的审美观在大张旗鼓地设计大型城市水域景观。新闻报道如是:“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造城市景观水之风。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 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据调查,黄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观的大中城市已有16个。”

2 城市水景景观发展的适宜性原则

面对当前我国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并存的现象,相关专业人士可以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来应对这些普便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保水设计原则

近年来,我过许多南方多雨地区,每逢台风季节,就开始提心吊胆于泥石流灾害、洪涝灾害,城市淹水等问题。故而在这些地区进行城市景观建设时,更加应该注重景观的保水设计,也就是说采用一种保水、渗透、贮集的治水对策,也算是一种较为生态的防洪方式。

只要降低城市内非透水性的建蔽率10%,会使周围夏季尖峰气温下降约0.14~0.16℃,相当于减少了空调用电的0.84%~2.76%,可见透水环境对于调节气候的功能。城市透水化在许多先进发达国家已经展开,如在德国许多地方政府规定建筑基地内必须保有40%以上的透水面积,甚至规定空地内除了两条车道线之外必须全面透水化。

而在城市水景景观建设中兼具景观和贮集渗透之双重功能的就是“景观渗透水池”(图1),其做法通常就是将水池设计成高水位和低水位两个部分,低水位部分底层设置为不透水层,高水位部分四周则设计成以自然渗透土壤为主,如此,下大雨的时候,可以贮存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的雨水,然后让其慢慢渗回土壤,景观水岸周围通常种满各类适宜的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坚固土壤,增强渗水性,还丰富了城市水景景观,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性。

现阶段已有许多遵循此原则建设的城市水景景观,如阿姆斯特丹的ABN银行总部的生态景观水池,其景观水面与岸面高差约有一米,通常情况下其功能就是一个兼顾生物栖息生存的生态水池,但在大雨来临之时,则可涨水到高水位处的溢洪口,形成一个可以吸纳城市洪水的渗透性调解的城市水景景观。

2.2 生态节水设计原则

城市水景景观,是人类“耗水型文化”的大帮凶。例如北京国家大剧院所设计的35000 m2的露天大湖,对于严重缺水、地下水位以每年2~3 mm速度沉降的北京而言,简直是一种讽刺。然而,这种讽刺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并不陌生。又如山东省聊城市,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207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50m3,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全省人均占有量的3/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3的绝对缺水标准。就是这样一个城市,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却仍旧坚持要打造“江北水城”。

在进行城市水景建设时,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考虑城市自身条件,适宜建设何种水景。在营建过程中,应考虑城市水景与雨水、中水相结合,利用天然水景景观作为截流雨水、净化中水的暂储空间,还可以削减雨水的地面径流量,进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并且雨水、中水还可以作为城市水景景观水的来源;或者在进行城市水景景观设计时,考虑结合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作为水景动力,以带动景观水的循环流动,避免景观水质恶化;还可以将人工湿地与水景景观有机结合,通过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以净化水质,不仅可以为城市水景景观提供水资源,甚至还有可能反补给城市中的天然水系。如此,不仅兼顾了城市水景景观本身的优化城市环境,活跃城市气氛、丰富城市空间等功能,而且还体现了城市水景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3 结语

对于理想的城市人工水景观环境,从可持续的角度讲它是水环境的一个良好单元;从水处理方面讲,它可以实现该区雨水、中水净化利用以及补给城市水系;从节能角度讲,它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补给系统运转;而从生态系统来说,公共环境人工水景观不但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同样也为其它生物提供和谐共生条件。在进行城市人工水景营建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条件,进行适宜性城市水景营建,并应考虑通过相关技术将景观与雨水、中水的管理相结合,考虑结合自然能源,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应妥善利用生物和土壤的自净能力,从而减少水体污染。以实现城市水景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宪德. 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M]. 北京:中国筑工业出版社,2007.7:116

[2] 金儒霖. 人造水景设计营造与观赏[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1

第2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经济结构 转型发展

我国现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煤炭城市63座,所占比例为53%;森工城市21座,所占比例为18%;冶金城市12座,石油城市9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其他城市5座,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0%、8%、7%和4%。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导致出现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产业难以持续发展、经济出现衰退等严峻问题。所以,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从而引导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现有经济结构存在以下重大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一,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并以粗放型、资源型管理模式为主,呈现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端,从而导致产业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其二,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这也是资源型城市出现经济衰退的根本性原因。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实施过度开采,导致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从而给城市造成了数额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三,资源型城市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逐步增大,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其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规划布局不科学,资源区域分配不合理,仍然体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重化的特征,导致城市创新能力不足,思想观念守旧,严重制约城市经济转型。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必须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利用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力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首先,根据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做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次,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设,制定详细的专项法规和政策,同时增大执法监管力度,促使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再次,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利用先进的技术淘汰传统产业中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城市应当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防止产业发展出现盲目性。

(二)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首先,优化支柱性产业。资源型城市应当从实际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支柱性产业的优化。资源型城市要根据现有资源状况、生产要素配置、区域条件以及市场开拓程度来科学选择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避免产业结构调整趋同于其他城市。此外,资源型城市还应当大力发展替代性支柱产业,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其次,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资源型城市应当将初级产品加工的生产模式转换为产品深加工的生产模式,使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资源型城市还应当利用科学技术升级产业结构,积极倡导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并根据产业自身特点不断开发高科技产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应将自身发展纳入到区域共同发展的轨道,积极参与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资源型城市应当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点优势的城市品牌形象,充分利用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优势互补,延伸产业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多选择环保类项目,杜绝引入新污染源项目,力求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此外,资源型城市必须重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不断改善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从而推动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

(四)实施机制体制创新战略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不仅依赖于资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还应当依靠于机制体制的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首先,城市政府应当将工作重心置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其次,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政企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再次,建立中央或上级政府、城市地方政府、大型资源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由国家统一调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做好城市、产业、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充分发挥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指导作用。

三、结论

总而言之,解决好资源型城市经济机构的转型发展问题,是确保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必须认清当前现有经济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探索适合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玉香.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6(10).

[2]宋玉祥.满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8(4).

[3]张天佑.资源型城市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第3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税收扶持政策;劳动用工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作为县级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所在的城市是国家的三类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经过几年来基层经济工作的开展,我深切感到在经济不断发展中,遇到许多瓶颈。粗浅感到经济不能只从数字上体现,应该是它相关各项指标的求同平均数。经济应该是长远发展、消除瓶颈、稳步推进。

经济从长远来看,不只是数字上的增长率是多少。我们这种小地方1个区有时经济指标竟能达到15%以上。这么快的经济数据让人浮想联翩。经详细的跟踪调查,我认为主要有引进强污染企业以牺牲周边居民环境生活为前提增长经济;有大面积房屋拆迁改造房地产拉动为前提经济增长;有开采资源造成大量落后产能为前提,使经济快速增长。虽然经济增长率居高不下,但造成经济增长率居高位的同时,物价水平不断攀升,拉高居民平均工资标准,造成不但生活物资水平价格提高、房地产价格更是居高不下。虽然经济增长率提高很多,但实际生活水平增长则远远滞后。造成经济增长率只是数字上的变动,而忽视了经济的长久动力,是要持续稳定增长,是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经济要增长,那么如何既要拉动经济增长,并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又要立足长远,为子孙后代留下财富。就要立足地域,挖掘产业优势,将科技兴企放在首位,利用高科技,开发能源物质的利用和再利用,充分调动各方面人才、不惜重金引进人才,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加企业健康的经济效益来拉动经济。我从以下几方面详细阐述。

第一,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我们这个三线小城市房价亦年年攀升,使得资金大面积倾斜到房地产业。同时,银行对于房地产贷款额度大大增长,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门槛高。那么在内蒙古今年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也提到,地方政府要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不断加大扶持政策力度,同时做到政策要公开、透明,给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融资环境,助推企业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第二,促进、保护第三产业(服务业)健康、有序迅速发展,国家几年来在减轻审批手续、资金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地方也应该紧随其后。尤其是内蒙等落后地区,更应在经济、服务等政策上大力倾斜。不断完善各项扶持税收等配套改革措施,将好的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加强用人制度改革,将劳务用工监管落实到位。虽然用工是雇用双方达成平等意向、待遇和效益相挂钩。但如果监管不到位或出现雇佣双方矛盾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公平的解决,那么就会造成双方利益损失和信用危机,造成用工环境恶劣。一边是用工荒,一边是失业率高。就业环境不平衡。从目前情况看应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善:1.是劳资双方要签订用工合同,同时强制用工单位要确保为雇佣人上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本生活的保险。否则不允许雇佣人员。从法律层面约束企业用工。保护打工者的利益。2.是政府等相应劳务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不能只是个摆设。同时用工仲裁部门也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处理矛盾和问题。发挥效率及公平。间接改善用工环境。3.是从税收层面给予良好信誉的企业以奖励性优惠政策,鼓励积极用工,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保证企业人员的稳定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使用工环境有序、健康发展,是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的有利保证。

第四,加大污染治理,注重环保,打击假冒伪劣盗版力度,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扶持企业走健康发展道路。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山西某大企业向外排放生产废物,将附近居民生活环境破坏。其实,大家也看到相关报道不少。我觉得这是有它积极的一面,说明我们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社会开始重视环保了。但从这些报道中也不难看出,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或是管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污染造成环境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是不能容忍姑息的。应得到法律严惩。这即是保护企业的生存环境,也是造福百姓的应有措施。做人民满意、实实在在、稳定发展的支柱型企业。才能可持续增长经济效益,为提高地方经济总量服务。

第五,控制能源无端开采和浪费。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放在首位,不断降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宁缺毋滥,将能源的利用最大化。在几年前,鄂尔多斯市发现大面积煤矿后,经济效益一路高涨,无序开发,各项经济数据已经没有控制,带动消费、房地产等产业齐头并进。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把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给提前预支了,经济过快、过热、无序发展很快带动房地产泡沫破裂,连锁反应,拖累各个领域包括财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和损失。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管理起来,使能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大大提高利用率,带动地方经济稳步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园林建设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城市建设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生活中,加强园林建设,促进城市发展是当今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适应时展、提升我国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经济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飞速发展,园林所涵盖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从原先的封闭的建设模式逐渐走向了街道、广场、市区、郊外等领域,园林建设模式也从原来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逐步过渡到政府园林、公共园林,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走进了一个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园林事业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与应用价值。

二、园林建设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

(1)园林建设的生态功能。园林建设一般都是以花草、树木以及其他绿色植被为主要依赖对象的,众所周知,绿色植物在净化环境、改善气候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在城镇中大量的种植绿色植物,并施以一定的艺术加工,可以改善城镇中的空气环境,降低噪音,还可以调节湿度,降低空气中粉尘含量,有效地降低光污染,给城镇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2)城市园林建设可以吸引外资,增强经济活力。一个城市的信誉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绿化环境是这个城市的重要标签,在吸引外来资本上意义非凡。现代的竞争终究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优劣与人的品质、意志、心理成熟能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协同作用具有重要的关系。一个鸟语花香、生意盎然的城市无疑会大大拉近了与投资者之间的距离,给投资者留下好感,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与市民优良的素质,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无疑会大大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概率。同时,园林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这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可以大大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外汇的主要来源,也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贡献者,旅游业以其环保、生态而备受经济学家的推崇,新加坡、泰国、埃及等国家都致力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优良的城镇环境和园林景观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游玩和消费,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园林建设推动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见一斑,我们国家最近几年也在大力扶持城镇绿化产业,使得园林建设逐渐从政府部门独立出来,成为带动国民经济的独立行业。

三、我国园林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1)社会对园林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园林建设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社会、政府和民众普遍对园林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园林建设只是一个辅的社会行业,没有能够为社会创造足够的经济价值,在园林建设方面形不成共识。甚至于在资金和空间等资源领域与其他产业发生冲突时,园林建设会让位于对拉动经济有显著效果的行业,且社会普遍对园林建设的前景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园林建设在改善城市化境、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不利于园林建设事业的发展。

(2)绿化覆盖率低,人均绿地面积少,绿色植物种类较少。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城市绿化率普遍较低,且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绿地占有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模式是先污染后治理,这就注定了我国城市绿化面积不可能丰富,且这种发展模式也给城镇绿化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目前,在城镇绿化中,或许是求异心理在作祟,在选择绿化作物时往往偏爱于外来物种,殊不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给生态系统带来不可磨灭的损失。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出台了相应的城市绿化措施,但是收效甚微,与西方国家60%的绿化率相比,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在绿化过程中出于管理等因素的考量,过多的选择相同种类的植物,基本上都是行道树加灌木丛的规划方式,与郊外的自然生态系统形成巨大的落差。

(3)园林职工素质低,管理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没有专业的园林艺术培养机构,一些园林工作者素质较低,且缺乏系统的培训,园林工作过多地依赖经验,长期缺乏专业的园林工作人员。不仅如此,很多城市面临着老员工退休,新员工没有掌握专业园林知识的窘境,在技术层面出现断层,且目前大多数的绿化工作都是一个有经验的师傅带领一帮没有经验的学徒,绿化效果可想而知。再者,我国绿化事业起步较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引进外国先进的园林管理模式,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园林工作方式,园林工作的指导方针与现实存在脱节现象。

四、加快园林建设,促进城市生态发展

(1)进一步提高和统一政府和民众对园林建设的认识。近年来我国政府虽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镇建设口号,且某些城市的园林绿化事业建设的颇具成效,但是从多样化的生态园林建设的角度考虑,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政府应该首先提高对园林建设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在民众之间形成城市园林建设与保护的理念与习惯,实现行业重组,使得园林行业成为一个融合景观、文化、旅游、林业以及产品开发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行业部门,并在报刊和杂志等媒体上宣传园林绿化在改善生活环境、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园林建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城市生态经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一个城市的生态资源与人文环境都是这个社会重要的无形资产,更是吸引外资,招揽人才的重要依赖屏障,要提升城市的品牌效应,提升一个城市的审美品位,就要根据本地的气候、生态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建立一套适应本地特色的园林绿化方案,完善区域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加快基础步伐,把基础设置建设和人文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

五、结束语

园林建设是一个关乎城市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行业,在现代城镇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园林建设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现代园林建设是一个涉及科技、建筑、文化、信息、美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工程,本文主要对园林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出了重要探究,针对我国现阶段园林建设工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希望对我国的园林事业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德顺,赵子贤,雷学端,李秀芬,王小青.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6(04):74-77+81.

[2] 付学英,李铁松.园林建设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J].现代园艺,2015(16):164.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公园设计;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以及对生活享受意识的增强,又由于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又使人们在体力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尤其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城市公园作为人们活动的理想场所,同时又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休憩娱乐的场所,因此,必须重视公园景观设计与规划,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公园的可持续性发展,笔者结合实践来探讨自己对城市公园设计的思考。

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1、尊重土地原则

将自然的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即是尊重土地。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土地是景观的主要载体,景观设计大部分都是基于土地实现的。在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茶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也变得异常珍贵,因此对土地的尊重应作为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之一。

2、生态平衡原则

自然生态性原则主要是指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生态的观点要求我们观察世界,倾听它的呼声并了解它。世界是生物和人类过去到现代一直生存的地方,而且一直处在变化中,我们和他们在这个现象世界的共栖者,和这个现象世界的起源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在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尽量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场地。尽量不要破坏原生态系统,同时要采取措施恢复己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注意保护优美的自然天际线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视觉廊道。要尽量顺应原来的地形,尽量采用当地的植被,不破坏地质构造。

3、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空间必须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公园与市区之间应该要加强联系,防止公园地区成为孤立规划的一个独立体。规划公园时刻都要与整个城市相联系,把市区的活动引向公园,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公园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公园内虽然会因为各地块的属性不同而导致使用性质的不同,但是各地块之间的风格应该统一,在整体效果上具有和谐感。

4、气候适宜原则

公园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给公园空间利用的方法和形态造成很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区气候、季节性变化和微气候。

城市所处经纬度、地平面海拔高度、周边地理条件都是地区气候形成的因素;季节性的状态包括如植物的落叶、水体冰冻、水位的涨落、风向和风速的改变等;微气候指由于区域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和自然生态要素的影响引起的区域性气候微差。因此,相对于城市其他区域而言,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因素的差别。在充分研究公园区域微气候的对城市气候调节作用之后,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从气候角度上看,大型城市公园的生态圈对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影响,主要是公园水体和植被对城市地区气候和微气候的影响,包括风向和降水。同时公园周边的高层建筑对风向、风力强度、阳光充足程度的消弱也会影响到公园的生态系统。

5、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原则

城市公园一般是城市的旧城区,在对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中,要十分注重分析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场所,要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发展。这是因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等等,恰恰与隐藏在全体市民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鸣,能够唤起市民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十分注重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城市还要向前发展,具有历史遗产的城市其发展不应是盲目的,既不应当盲目地将传统的东西照抄和翻版,又不应当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所谓现代化城市形象,而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史,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新要求,形成新的城市化和城市风貌,使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手法

1、公园区域空间设计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对于公园设计相当重要,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对于公园内的开敞空间较大处,可适当做些地形处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这样更能丰富景观层次。

2、公园设施设计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绿地中设置的照明设施应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照明设施宜采用庭院灯、草坪灯与射灯相结合,色彩、照度应根据功能需要而定。对于绿地内条凳、座椅的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平均每一公顷陆地面积的座位数一般不少于20个,且合理分布,并根据场地条件可设置必要的健身器材。园林广场铺装尽可能使用硬质透水材料,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公园、游园、广场出入口及园内公厕、游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3、植物造景设计

植物在公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根据设计实践效果来看,公园绿地内部用地比例根据用地类型和用地面积确定,其绿化、建筑(构筑物)、园路及铺装场地、水体等用地比例要满足规范要求,其中绿地率控制在75%以上。游园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讲究街景艺术效果并设有一定的休息设施,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休闲、景观为主的广场绿地,绿地率应达到60%以上,其它性质广场绿地应结合实际,尽可能提高绿地率。

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

结束语

城市公园展示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还要在景观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这一准则的基础,考虑对人的真正关怀,挖掘和重视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而“人性化”的关键在于是否设身处地地从人的角度,分析人的环境心理和活动规律,对场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公园景观设计中各种构成要素,精心设计各种宜人的环境空间、视觉享受,从而真正体现出关怀人性的设计宗旨。最终,创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为人们提供一个参加公共活动、增进交流的舒适空间以及一个能充分放松身心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欧阳琼.城市公园的改扩建设计研究与实践.《建材与装饰》,2008.

第6篇

一、资源型城市和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1.资源型城市理论概述。

1.1资源型城市概念。资源型城市是一个人们广为热议的名词,资源型城市也被人们称之为资源城市或者资源性城市。在学术界来讲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具体衡量标准并不完全统一,在各种不同的衡量标准或者原则中,发生学原则和功能学原则是我们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属于资源型城市的主要评定原则。发生学原则要求考察一个城市是否属于资源型城市,不仅仅要看这个城市的现在,同样要考虑这个城市的过去,从发生学原则的角度来看,资源型城市一定是因为自然资源被广泛开采而获得发展的城市。而功能学原则关注于城市所承担的资源输出功能,即资源性产业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最为根本的驱动力。简单来讲资源型城市之所以具备资源性,根本性原因在于资源开采或者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在该城市产业中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托于资源产业。除了发生学原则和功能学原则以外,一些学术研究中根据资源型城市最初形成时有无城市将其划分为无依托资源型城市和有依托资源型城市,如大庆、东营等城市就属于无依托资源型城市,这类资源型城市是先期开展了资源开发利用后期才逐步建立了城市。而淄博、阜新等则属于有依托资源型城市,这类资源型城市属于先期已经有了城市,后期因为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使城市具备了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具有了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因此被定位为资源型城市。目前来看,在我国的城市当中,资源型城市已经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1.2资源型城市基本分类原则和具体分布。

1.2.1资源型城市基本分类原则。其一是根据资源种类进行分类,城市中不同的资源种类,使城市被称为石油城市、煤炭城市、森林城市、有色矿产城市,而这些城市都属于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当中,煤炭资源型城市所占比重最高,占到了资源型城市总量的一半,为63座。其二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进行分类,目前主要划分为地级市资源型城市和县级市资源型城市。其三是根据城市规模进行分类,具体划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1.2.2我国资源型城市具体分布。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型城市众多、其分布也较为广泛,在我国的所有城市当中,资源型城市已经能够占到城市总量的近两成,资源型城市数量已经达到了118个,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随着资源型城市衡量标准的放宽,未来被定位为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将有可能达到200余个。

2.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2.1循环经济概念。循环经济是指在物质再生使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来发展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资源有效使用、资源合理回收、资源循环再利用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生产的基本特征在于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们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合理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去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经济发展对于环境的影响,降低单位生产排放量,达到低排放、零排放标准,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侧重点和具体标准,最终实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可持续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原则。

2.2.1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是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投入,并能够切实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减量化原则体现在具体经济活动中就是要提倡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投入。

2.2.2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升资源的再利用效率,避免使用过多的一次性产品,使资源的价值被一次以上开发利用,尽可能使资源价值最大化。

2.2.3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被初次利用后,能够重新被变为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进而使资源的可利用性被明显提高。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资源枯竭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先后于2008年、2009年、2012年分3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确定标准为经测算剩余资源可利用量少于30%,可开采的年限低于15年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因其固有资源被大量开采,城市发展逐渐失去资源这一基础,尤其在一些城市当中,破坏性开采、违规开采等行为屡禁不止,在降低了资源开采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这些城市失去了发展活力,逐渐从资源输出型城市转变为资源输入型城市。现有研究表明,一些被探明能够开采30年的煤矿,往往只需要10余年就被开采一空,不科学、不严谨的作业方式势必将严重影响城市的未来。从现状中,我们能够清楚看到城市发展源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的衰落同样源于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经济、轻环境,过分重视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轻视地方经济发展质量的思路,从根本上是造成资源枯竭的重要因素之一。

1.各类资源出现枯竭现象。

虽然我国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我国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相对落后,高能耗重污染的问题依然突出,在一些地方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常见。随着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储备呈现逐渐减少的态势,一部分靠资源带动城市发展的城市,因为资源的减少而陷入发展困境,城市地位下降,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云南省个旧是著名的锡产地,但因持续的开采,其有色金属储量已经出现大幅的下降,地表的砂矿及浅部易采资源出现枯竭现象。个旧本地的冶炼企业已经难以获得来自本地的资源,需要外来资源保障日常生产,目前个旧冶炼企业消耗资源的85%以上来自其他地区.缺乏本地资源,使个旧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发展空间被限制,进而直接导致个旧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2008年个旧已经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之一。同样我国东北地区的煤炭资源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重问题。目前辽宁大部分煤炭矿区都属于萎缩矿区,煤炭产能持续逐年下降,同样,黑龙江大庆油田虽然探明石油储量居于全国第一,但随着大量开采,大庆油田的可开采量逐渐下降,其开采成本却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煤炭、石油等资源的需要量与日俱增,2007年全年煤产量为25亿吨,到2012年六年时间煤产量达到近37亿吨,总产量增长了50%,由此可以看出资源的过度消耗,尤其是煤炭和石油这类不可再生资源使用和开发数量的持续增加,使有限资源被快速消耗,不可否认,由资源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急待调整和转变。

2.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程度较低。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当中资源型产业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一些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较突出的发展成绩,但因资源型城市产业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带动城市发展,靠山吃山、有矿吃矿的产业模式使得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模式创新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城市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的资源型城市中城市化程度偏低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一些资源枯竭的资源型城市因无法持续对城市建设、公共服务投入资金,使得城市建设质量较低,公共服务难以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目前来看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在城市金属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从城市长远发展的入手,去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建立并完善城市综合体系,在资源型城市中重一二产业、轻第三产业的现象较为普遍,城市内部结构不合理就直接导致城市化发展受影响,城市化程度低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三、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相关建议

1.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

想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循环发展,那么就要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思想转变了,那么地区的经济发展思路就能有保障。从政府的角度要全面建立并健全推进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强化政府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节能减排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扶持力度,通过资金补贴、补助、贴息贷款等形式予以财政支持,使政府对投资的引导作用直接体现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在城市建设方面,政府要将财政资金更多的投入到城市环境建设中,促进一批节能环保项目的发展,使有限的资金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为达到节能减排条件的项目提供更为优惠的金融服务,促进这类项目的开工建设。政府要通过调研、调查,掌握城市发展现状,进而拿出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措施,实现资源性产业的升级改造,对能够实现节能环保改造的企业实施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对于暂时无法实现产业升级且对生态破坏较大的企业实施限制生产,强制企业予以改造升级,对确实无法实现节能减排升级改造的企业,采取合并、清退的方式,实现企业退出。为了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循环发展,加快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政府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第三产业当中,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在第一、二产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推动城市第三产业升级发展,使城市增加新的发展活力,改变单一产业结构,实现多产业协调发展。

2.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工业企业之间能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产业链,使工业原料与工业生产废弃物之间可以实现不断消耗和再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要想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模式是根本之道。以贵州开阳为例,该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磷矿产业升级,该市在磷矿区实现了企业内部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同样减排的目的也得以实现,万元产值水消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万元产值能耗得到明显下降。同样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安徽省铜陵市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变废为宝的效果在这里得到实现,从饲养场的鸡鸭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到沼气工程生物发酵,实现了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即生产出无害有机肥料,同样生产出的沼气还可以用于饲养场孵化室等场地的加热,这一套生态循环生产模式降低了能源消耗,实现了高效生产。同样在铜陵市还实现了产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2007年起,铜陵市就开始了工业冷凝水循环使用的尝试,通过政府的统一调配,工业企业生产产生的热水被有偿提供给服务业中的宾馆、浴室,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同时也将一部分不达标的燃煤锅炉淘汰,促进了城市环保事业发展。实践表明,传统资源型城市要想沿着循环经济的道路发展,需要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量,实现城市产业转型,真正达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有机协调。

3.加快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

第7篇

一、突出区域特点,发挥地方优势

白城市地处吉林省的西北部,松嫩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东缘,大兴安岭山前的冲积平原,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为我市经济、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1.丰沛的地下水和众多的湖泡。白城市水资源总量为23.1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天然资源储量就占20.83亿立方米。境内有大湖泡119座,水面面积302960公顷。有洮儿河,境内流长286公里,流域面积9595平方公里。有嫩江,境内流长168公里。此外还有蛟河、那金河、呼尔达河、霍林河、额木太河、文牛格尺河、二龙涛河等。这些充足的水源不仅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养殖业、芦苇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生产条件。而且,构成了白城市特有的草原湿地景观。

2.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充足的土地资源。雨热同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光热较充足,是建立太阳能电站和风力发电站的良好基地。降水较少,无霜期平均134天。可满足牧业或耗水量少的作物的生长。

土地资源极为丰富,土地面积达3907万亩,人均19.7万亩,是全省人均占有土地的1.79倍,是全国人均占有土地的1.66倍。耕地面积126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6.13亩,分别是全省、全国人均占有耕地的1.64倍和3.2倍。土质自然类型有利于农、林、牧、渔、副业综合开发利用。

3.辽阔的草原和优良的牧场。草原面积590220公顷,草场饲用植物种类繁多,据查现有93科724种,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良好基地、还有大沁塔拉草原,土质肥沃,地下水充足,被称为白城草原中的一颗明珠。这些资源都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多民族聚居,适于发展大农业。全市是有汉、蒙、满、回等二十多个民族。人口分布平均每平方公里77人,大大低于全省每平方公里137人和全国每平方公里127人。人均占有土地和水源资源多,发展潜力大,适于发展牧业、林业、种植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大农业。

二、注重深度开发,发展多种产业

白城市水资源显得尤为珍贵,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节水型产业应是本市努力的方向。结合本区特点,可开展下列产业。

1.西部大力发展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林。白城市地形西高东低、西北部为大兴安岭东麓的褶皱地带,海拔300米至660米,地势最高;西部、西南部处于松花江、辽河分水岭上,广泛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沙岗、沙垄,海拔180米~210米,是一块潜育化沙漠区;而中部、东部为低洼的平原。河流自西向中部、东部流动,西北、西部、西南部显然最易发生水土流失,是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生态,为中、东部提供生态屏障,提供不竭的水源。

2.中、东部重点发展畜牧业。在我国当前粮食稳定的条件下,宜加快本市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湖、恢复湿地的步伐,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向以牧、渔为主的方向发展,尽早实现吉林省林(东部)农(中部)牧(西部)的大农业分工,和谐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3.水源较好的部分地区,适当发展杂粮、豆和水稻的生产。由于本市总人口已近200万人,又以汉族人口居多,粮食生产完全靠区外调进对本市经济发展是不利的,粮食生产应具有一定的保障能力,且白城市人均占有土地、耕地多,还有相当多的盐碱化土地,宜发展水稻和杂粮、豆生产,而且对改良土壤有较大作用,应适当发展,但不宜过度发展。

三、注重整体效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区域特色

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市资源特点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如杂粮、豆果菜的生产,把畜牧、种植、林业与牧业紧密结合,发展“稻基鱼塘”、“菜基鱼塘”、“果基鱼塘”等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产业链前后延伸,形成以林、牧、农产品为中心,联系为其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部门,如交通、信息、商贸等部门,形成联系紧密,结构完整,稳定度高的产业链和产业网。

四、注重环保,坚持合理利用

白城市有世界A 级湿地向海自然保护区,还有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因此保护责任大于开发。白城市又是吉林省西部生态屏障,“三北”防护林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因此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才是本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措施:

1.必须保证向海、莫莫格的洁净用水。努力扩大其上游的水库蓄水能力,提高河流上游森林覆盖率,保证向海、莫莫格湿地的常年用水。

2.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在水源较好地区建立“草库伦”。这有利于草原恢复,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降低蒸发量。增加水保能力,利于生态建设。

3积极引种适合本地区条件的速生丰产的饲草和叶、茎等可做饲料的耐旱树种。如燕麦、墨西哥玉米、紫花苜蓿、槐树等饲草作物和树种的引种,可以在不增加耕地的前提下增加饲草来源和总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在发展的同时逐步改善环境。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城市公园发展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大幅提高,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已不仅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目标,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建设的努力方向。与此同时,各中小城市公园的发展却因为资金、技术等的限制而相对滞后,城市公园的发展状况受到人们的质疑。实际上,城市公园的发展是城市园林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城市绿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1]。

1、城市公园发展中的问题

1.1客观因素分析

(1)人为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美观念也随之逐步的改变和提高,城市居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各地普遍重视兴建新的旅游景点及各种类型的广场。与此同时,相对旅游景点而言,城市公园的发展却被忽视,在经济、技术上得不到有力的支持。与如火如茶的城市建设相比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自身发展上没有有效的突破和创新。出现了外部环境与内部建设相背离的局面。

(2)经济因素

在经济社会.人们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自然会考虑到自身的消费水平。在外部经济得不到有效的支持的状态下,公园不得不采取多种经营方式谋得资金以弥补自身经费的不足。例如收取门票费用、鼓励各种经营等,也相应增加了游客的经济支出。与此相比,新建景区不但能给游客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强烈刺激,同时由于是以公益项目建成,以服务大众和提高生活环境质量为目的,没有任何费用就能享受到园林艺术之美。在新的景点中融人了现代艺术表现与科技的含量,较之传统的以诗情画意为情调的山水园林其表现手法,更能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更富亲和力,由此也造成了公园部分客源的流失。

1.2主观原因

城市公园具有绿色载体的功能,他的休闲娱乐功能是依托于环境美学之中。但是有些公园在管理中忽视了公园的本质和特征,使公园的发展走向误区。

(1)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公园为了自身的发展鼓励多种经营,如破墙开店、大搞游乐设施、举办各种展览等,同时大幅提升票价,这往往给游客心理造成强烈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付出远大于公园能给予的服务,认为这样做只是单纯在为公园本身牟利。公园经营者没有把握游客的消费心理,使游客量近几年呈下降趋势,单纯依靠涨价来维持经营是不能长久的,公园的经营活动应是非生产性的,只有搞好公园的自身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客流量减少的问题。

(2)长官意志

在对园容园貌的改造中,缺乏统筹管理,往往是边建边改。今天种明天移,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公园建设中应该树立整体观念,讲求效益,不能单凭领导者的感觉,这样才有利于公园的长远发展。

(3)资金技术有限

由于资金的限制,在公园建设中不可能像大城市公园那样有大的投人,所以只有将有限的资金得到最为有效的利用,公园才会有好的发展。以科技为指导,提高设计水平、创建精品工程,才能得到最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种种原因造成的城市公园的尴尬境地,只有彻底解决这些遗留问题,才能使公园正常发展,使公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得到良性循环,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2、城市公园发展的出路

2.1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为城市公园,无论就服务对象还是提供服务本身来说,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以人为本不应仅仅作为一种口号,而应该做到实处。

以往我们更多强调以人为本仅限于以服务对象为主,根据服务对象制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在园林小品设计的园椅高度,旅游路线的设置,景点的设计等都是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但是,我们常常忽视了我们自己,其实在现在社会企业营销中早就把企业员工也作为营销的对象。那么对于我们服务业中,把从业人员也应作为服务对象,给他们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环境、工作环境,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整个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在服务的方方面面都能逐步提高[2]。

2.2丰富园林内涵,创造更高的审美意境

园林是造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我国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誉。仔细品酌,这些作为经典遗留后世的中国古典园林无不是以诗传情、以画写意的山水园林,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特色。这也表明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局限性和表现手法的单一性。

现代人讲究个性与时尚的统一。没有个性就没有特点,追求时尚也就是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园林讲究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特色与意境的协调,在现代技术支持下,在园林空间的格局上,足以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既有相对的私密空间,也有敞亮开放的游憩场所,让人能在喧嚣之中找到一份安逸轻松,也能在心情低落孤独时找到生气和灵性的所在,满足他们释放心情的需要,创造“情感空间”。

2.3从整体出发、走特色之路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就是特色的。中小城市公园在资金、技术、人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才能有好的发展前景。普通的城市公园既不能象江南园林那样形成“文因景名,景因名胜”的经典,也不可能大投人、大产出,只有给自己准确定位,根据所在地区的文化地域特征,运用现代的造园手法,与城市其他建设相协调,把城市公园建成城市园林化中的园中之园。选择当地特色树种,创造当地独特景观,既可以节约管理费用也能走出自己的风格。

2.4以经济眼光看园林

城市园林化是现代城市的特色,是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的,城市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依托的。

城市园林作为现代社会新的理念,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要用新的经济价值观去思考、创新,把城市园林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结论

中小城市的综合性公园的发展前景,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中小城市的经济、自然和文化的现状,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选址、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弘扬城市旅游文化,又方便本地市民使用,切实提高市民休闲生活质量,建设可持续的节约型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