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17: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能源经济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连锁经营;工作职能;转换;方法
对于我国图书发行业面临经营方式的改变,新华书店作为我国图书业的代表,首先进行了基层业务员职能的转变。连锁经营不仅需要一流的信息系统与配送系统,而且对公司组织的文化程度,协调能力以及控制手段要求也相对于普通公司较高。传统的营销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所以,唯有业务员对工作职能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的经营模式。
一、由组织货源向组织策划市场营销转换
为了能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业务员必须要改变销售方法,传统的组织货源形式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消费者,而组织策划市场营销更能适应图书市场的发展。所以,业务员的工作职能应从组织货源转变到组织策划市场营销。经过如此一番的变革,选择多了,消费者的消费渠道便会加宽,商家的利润才会提高。
二、由了解市场动态向反馈市场信息转换
了解市场动态做的仅仅是调查产品的走向,而不能长期了解市场的需要,业务员想要掌握市场的发展动态,就要做一个市场信息的反馈,这样才能预知下一季度图书的销售方向。连锁经营前,要求业务人员准确地掌握本地市场特性,熟悉本地区所拥有的恒定的读者群,系统地了解本地区图书市场销售动态,按需订进,销售的好坏取决于业务人员的市场判断能力。连锁经营后,信息系统的高效运用,增强了前、后台以及总部与各连锁店之间的信息互动,提升了总部满足各连锁店需求和主配的能力。业务人员由了解市场动态转换到反馈市场信息的工作中来。其一是结合自身的产业特色和地区差异,为总部主动提供及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其二是要根据总部主配图书的销售情况和库存,及时提供二次补充配货数量和主动添货的品种数量。其三是按读者提供的预订品种数量,及时地向总部上传要货计划,让销售计划能够如期进行,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服务。
三、由进货工作向参与管理工作转换
以前,基层业务员往往只是工作人员,而非管理人员,他们负责书店的进货事项。而现在,营销模式的转变使得基层业务人员需要更高的业务能力。连锁经营前,各店的业务员基本上都属于内部科室人员,有一定的管理职能,但不直接参与门市销售管理,这点很可能会使有管理能力的基层业务员不得发挥其自身优势,进而对这项工作不能做到应有的效率,对书店的销售有很大的影响。连锁经营后,传统业务科的进货功能随之取消,业务员也将转变工作职能,开始着手管理各个方面的事物,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点。由于业务员熟悉图书业务流程,对图书的进、销、存、调、退各项工作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这就要求业务人员由进货工作转换到参与管理的工作中来,借鉴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大对各个业务流程科学化管理的力度;运用先进的管理设备,对连锁店的销售状况、库存结构、销售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为连锁店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发挥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优势,处理好连锁经营机制转换后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业务矛盾,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营销积极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从业务员过渡到管理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的素质,全面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连锁经营服务。基层业务员转变工作职能后,地位得到了提高,工作热情也随之上升,工作的效率自然得到提高,这不仅有利于业务员本身,更对书店的营业额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利人而又利己。
经过工作职能的转变,基层业务员的销售业绩得到很大的提升,新华书店的连锁经营才能有效地实行下去。新华书店从传统的营销模式走向新的营销模式,过程有时并不能畅通无阻,这就需要店内的各级员工齐心协力,认真贯彻职能转变的政策,方能使新华书店在图书行业里站稳脚跟,迈向更光明的未来。
参 考 文 献
[1]王小东.连锁经营后基层店业务员职能的转换点[J].出版发行研究.2003(9):42~43
保定经过多年的探索,抓住当下世界范围内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我国转变增长方式的时机,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新能源产业。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以新能源产业为主打造新的工业化体系和增长方式。保定新能源基地的建设产业集群优势已经显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下,推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关于城市整体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联动问题。保定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尝试新能源产业及其园区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保定实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保定模式的探索在于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时代一致;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和变革必须是反映实际的。保定经过多年的探索,自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今后城市和地区提供了发展思路。
关键字:新能源产业 经济发展 保定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日渐短缺,发展新能源经济、走低碳化道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共识。而产业建设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织形式,势必受到新能源经济的重要影响。
一、保定新能源建设的现状
2006年,保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电谷”的发展目标,打造以光伏、风力发电、节能设备等为重点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制造业集群。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予“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社会发展方面,保定全面推进“太阳能之城”建设。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保定市关于建设“太阳能之城”的实施意见》。通过在交通信息、道路照明、居住社区改造等7个方面应用太阳能产品,每年可节电1900万度,有效地减少了碳排放。2008和2009年,保定市被国家科技部分别命名为“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和“十城万盏”试点城市。而现阶段,保定又制定低碳城市和产业的发展道路,这是在现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新能源产业的再一次深入和发掘。
二、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建设的可行性评估
1、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建设的优势评估
第一,经济发展政策和相关资金的保驾护航
政策和资金主要来自国际上对于清洁生产的倡导而形成的相关法案和保定市政府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植和大量资金投入。保定市以“中国电谷”为首的新能源产业建设符合和这两点。从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予“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开始,随着省、市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资金投入的持续增加,这些都将成为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
第二,相关经济基础雄厚和技术创新潜力充足。
保定高新区产业集群优势已经显现,这为保定市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创造了巨大优势。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电谷拥有5家国家级、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140 个,取得新能源及相关国家行业标准80 项、科研成果300 多项、专利450 项。目前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储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其中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约有36家左右,比例约占全部企业的1/6,这是一个产业能够进行良性发展的黄金比例。
第三,社会和民众的支持
保定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在社会范围内运行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社会和民众的支持。保定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清洁生产和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保定民众的共识和共同愿望,这是具备普遍社会基础的前提。
2、保定建设新能源基地的难点解析
第一,区位劣势。
保定市地处京、津、冀三角地带,目前还仅是一个中小城市,其空中和海上交通的便利性很大程度上借助于京、津其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也不如二城市高,市内的公共基础设施也不及二者完备。在这样的环境下,投资者在京津冀等地区的投资会当首选京津两地,并且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都被吸收到以上两个地区,制约了我市自身的发展。
第二,技术壁垒。
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建设,虽然企业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在新能源技术革命和低碳技术领域内的垄断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低碳产业成本上升、市场发育受阻,已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
第三,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
在人才资源上,保定市虽拥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在内的十几所高等院校,但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类型的侧重点而言,大都专业都是文史性质、农业生物和其他理工类学科,这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远不足以为新能源产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专业技术人才保障。
三、从保定实际出发确立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保定模式”
保定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要建立保定独特的发展模式即“保定模式”。“保定模式”就是保定依靠自身的新能源产业为动力推动其他工业做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寻找和发展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确保社会良性运行,达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保定模式”的发展之路即走新能源之路,符合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作为新能源产业,依托模式的良好的外部性从而达到带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革命的目的,是与当下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一致的。
2、建设新能源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用以转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的大幅提升。而保定作为中小城市,必须首先与世界经济形势保持一致,与中国经济发展共脉。
3、对保定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的展望。
第一,加强政策调节,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新能源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扶持性财税政策和要素保障政策,支持新型能源项目和产品;同时,也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来制约“高碳”行为,健全奖罚政策,强化激励和约束共同作用。
第二,重视新能源产业建设技术的研发。主要包括新能源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例如:开发使用后易于回收再生的产品、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技术。
(一)传统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传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能源。传统能源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石油是传统能源国际贸易比重最大的能源之一。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对于石油的需求量大,我国对原油的依赖度超过60%,这就意味着国际石油贸易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拓展石油对外贸易合作,多渠道、多角度的开发石油贸易通道,保证国内石油供应量。
(二)新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生产规模较小,使用范围狭窄。但随着传统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新能源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并逐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各个国家加大对新能源的研发和投入,在国际贸易中也进行大量补贴,并且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再工业化”的发力点,试图通过新能源国际贸易加快本国新能源战略布局,提高本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
(三)可再生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特点
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特点是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可再生能源是目前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由于可再生能源对于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加大对本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积极的进行国际间的贸易,从而弥补传统能源贸易中的弱势,加速向绿色经济转型。
二、电子商务给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化工、钢铁、石油等重要的能源行业,已经开始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业整合,实现国际贸易往来,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操作平台。电子商务对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我国能源贸易方式
我国传统的能源贸易方式是以书面文件等形式为主要依据进行贸易方式交流与合作,通过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使我国的能源贸易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贸易形式。基于网络技术为依托,以虚拟的网络操作平台为贸易交流方式,提高了贸易经济合作效率,加快了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了我国能源国际贸易管理方式
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技术为依托,为能源贸易提供了丰富准确的信息资源,为我国能源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力的信息资源,使国际贸易市场变得更加公平健康。另外,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可以加强我国能源行业的资源配置和资源整合,使我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不断的向国家化迈进。同时,电子商务环境下,各个国家开始不断研究和创新贸易方式,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能源行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使我国加强对能源出入境管理和税收制度的改革,加大海关对货物稽查的力度,促进我国各项制度健全完善。
(三)为我国能源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电子商业环境下,使得我国传统的贸易手段逐渐被电子商业化所代替,加快了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通过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我国对国际经济、政治、能源等信息的了解,提高了对国际能源贸易环境的预测和评估的科学性,提高了我国能源经济贸易活动的经济利益,为我国的能源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提升我国能源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水平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电子商务,提高能源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我国能源行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开展的时间较短,很多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因此,应该加大政府对电子商务应用的扶持,定期组织电子商务技术培训和学习,培养一批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高能源行业的人才结构,提高我国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地位。
(二)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对网络资源建设,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同时,由于电子商务中的资金流转都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对跨区域、跨银行的资金划拨、交易等活动的便捷和安全,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对于金融交易的需求,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转账服务。另外,必须加强我国金融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相关的预警机制,保证我国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我国能源行业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发展
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国际间竞争激烈,想要在国际竞争中突出我国能源行业的优势,提高国际地位,必须加强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的更新换代。根据时展要求,提高我国电子商务技术的先进性,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国际贸易活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另外,基于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由于商业活动一般是通过虚拟网络进行,缺乏对客户的登门拜访,因此,要加强对客户的维护,将行业发展动态及时介绍给客户,让客户了解我国能源行业的最新研发动向。加强对门户网站的建设,及时更新行业新闻和相关的动态,提高我国能源企业的知名度。
(四)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社会进入了一个“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指通过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等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低碳的核心,是发展观念的更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进行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1.在人们认识低碳经济问题上,有以下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需要澄清。
误区一,低碳就是贫困。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所以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不等于贫困;
误区二,低碳就是摒弃所有的高能耗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限制所有的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即使是高能耗,也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
误区三,低碳就一定是高成本。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
误区四,低碳是未来的事,不一定非要今天就去做。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才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
误区五,碳低是国家的事,和我们个人无关。发展低碳经济是关系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系到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发展低碳能源经济可以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时代不可逆转,它将与经济全球化、新信息技术的普及一样,成为重新规划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
2.低碳经济也可称为低碳能源经济,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
(1)低碳能源的生产。目前中国正处于发展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不会也不可能在节能减排方面“唱高调”,首先,应强调节能优先,从节能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来强调低排放发展。其次,是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即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
(2)低碳能源的消费。低碳消费就是要提倡与鼓励人们从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树立“低碳生活”的节能环保意识,控制或者减少每个人及和人生活相关设备的碳排放量。具体说来,可以在生活中树立“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观念,这就是节约能源,这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理念;尽可能地减少或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在选择住房方面,购买节约建筑材料、节能节电、建造和使用成本等方面都优于大户型的小户型住房;在出行方面,购买与使用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最大限度的地减少用车量,多使用电话、电子邮件、MSN等现代化的即时通讯工具,尽可能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外出和休息时关闭各种电源。
3.低碳经济对发展中的中国能源行业的挑战主要有四个方面。
(1)目前的中国处于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时期,正处在对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长期的、大规模基础的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改变长期贫穷落后的面貌,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改善和提高全体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都会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
(2)中国是一个“富煤、少气、缺油”的国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只能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非常有限。
(3)中国经济结构的发展不均衡,决定了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部门,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尚比较落后,这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4)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瓶颈,是整体科技水平的落后,技术研发能力低下。
无论如何,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树立正确的低碳观念,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工作习惯,使用新型低碳节能设备等,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好的行动支持。
总之,低碳经济最终的发展目标,就是要通过不断的科技探索与技术创新,研发出崭新的无碳能源及其相关装备,创造无碳经济,从而彻底摆脱化石能源潜在的危机,消除二氧化碳气体对环境的巨大危害,开拓人类文明新纪元。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能源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经济大大激活了能源行业创新的内在动力,给能源行业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必须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中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次性能源的使用是碳排放产生的主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要从着力提高一次性能源的使用效率入手。当前已经有许多低碳技术可供选择,如煤炭液化、煤和天然气的净化燃烧、碳捕捉、碳封存等技术,但由于这些技术使用的成本过高,使得企业缺乏技术推广的动力,因此最终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减排,而不能单纯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来达到减排目标,还需要通过财税、金融等非技术手段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利用,从而进一步促进低碳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另外,还可以利用低碳市场化机制来引导更多的资本投向低碳行业,如大力发展碳交易机制。
1.在发展低碳金融、低碳市场的过程中,给能源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能源行业可以充分利用低碳行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金融需求。
(2)能源行业可以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构建,占领低碳领域制高点。
(3)能源行业可以配合适时推出与低碳相关的金融产品。
(4)能源行业可以通过自身“碳中性”实践不断进行管理体系创新。
2.尽管能源行业在参与拓展碳交易业务等过程中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还面临着以下的挑战:
(1)能源企业对于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充分。低碳经济的概念早已不再陌生,但能源行业本身对于低碳经济和碳交易对企业发展的优势认识还不够,尤其是对于技术、成本、利润和环境问题的内在联系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2)缺乏低碳领域的专业机构及人才。
(3)宏观上看,整个社会缺乏低碳法律环境及低碳激励机制的支持。在欧洲,欧盟颁布了《欧盟排放交易指令》和《链接指令》,构筑了欧盟排放交易机制的法律基础,并且搭建了欧盟排放交易机制与京都机制和其他国家排放交易的桥梁;而中国国内还缺乏相应的低碳法律制度体系,使得中国在构建统一碳交易、碳排放市场体系存在法律缺失,也使得能源企业没有从碳交易市场要素相关联的各个方面得到法律支持的保障。
从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层面来看,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在制度层面上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低碳金融、低碳市场、碳交易理念,来达到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目的。
三、低碳经济下能源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发展低碳能源经济,能源行业的创新机遇和制度挑战都使能源行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但是能源行业的资金供给存在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风险投资雷声大雨点小、股票市场遥遥无期、债券市场可望而不可及、政府资助资金有限等问题。建立和选择合理的融资模式,解决资金供给紧张问题,是各个能源企业刻不容缓的问题。
在当前低碳经济大背景下,国内常见的能源企业融资方式有:
1.商业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是目前国内企业最常见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它是指能源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和项目向国内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来解决能源企业业务发展或开展项目资金问题。
2.能源企业信用担保贷款
能源企业信用担保贷款是由能源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通过为能源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由能源企业向相关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融资方式。一般来说,担保机构大多为公共服务性、行业自律性质的非营利性组织,并且,大多是采用会员制管理方式。担保基金的来源,可以由当地政府财政拨款、担保机构会员自愿交纳的会员基金、向社会组织或个人募集的资金、商业银行的专项资金等组成。具有担保会员资格的能源企业在向银行申请借款时,可由担保机构予以担保。另外,能源企业还可以向专门开展中介服务的担保公司寻求担保服务。相比较银行而言,专业担保公司对企业提供的抵押品的要求更为灵活。但是,担保公司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往往会要求能源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甚至还会派工作人员进驻企业,监控资金流动情况。
3.能源项目信用担保贷款
相对一些融资能力较差的能源企业,特别是新能源企业或是筹建中的能源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在银行缺乏资信记录,难以取得业务发展所需的贷款。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银行为了支持能源企业的发展,在中国国内特设了“能源企业贷款担保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能源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实施节能减排项目的能源企业可充分利用该信用担保渠道。
4.能源项目向外国银行贷款
是能源企业为发展项目筹措资金而向国外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外国银行贷款的利率比政府贷款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高,所以这种融资方式的成本较高。该种融资方式主要是采用“买方信贷”方式进行。买方信贷是指由出口国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银行提供的信贷。当能源企业需要就某些设备或原料进行国际招标和采购时,即可向出口国银行申请买方信贷。
5.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一些符合政策或条件的能源项目,还可以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国际金融机构可分为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和地区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主要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后者主要指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国际投资银行、国际清算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近一段时期,我国国内企业主要利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能源企业特别是新能源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和项目有利于全球环境保护,能够符合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和政策,是有机会去争取这些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6.大型能源设备的融资租赁
这种融资方式是指不带维修条件的,集融物和融资为一身的设备租赁业务。该融资业务与分期付款购入设备相类似,其实质是由承租者向设备租赁公司(出租人)承诺按约定租金租赁设备,期限届满取得所有权,但在租赁期内设备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新型融资方式。
7.能源企业的商业信用
所谓商业信用,是指企业间因延期付款、预收预付等方式而产生的直接信用方式,这种信用形式包括:应付账款、商业汇票、票据贴现、预收账款等,如采用分期付款等。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对于一些关联企业或长期合作的企业,可以适度合理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达到既不影响公司现有的资金结构,又可适当地解决短期资金紧张的目的。
8.能源企业应收账款票据贴现
应收账款票据贴现就是企业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票据按一定的比例折价转让给银行,从而获得相应的贷款资金,该贷款在一定的期限内可用收回的账款来偿还的融资方式。这是一种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新兴的综合性融资方式。对能源企业来说,此种融资方式的实质是将项目合同期内应分享的节能效益向银行进行贴现,达到提前收回资金,再投向其它项目的目的。该种融资方式不受贷款额度等因素的影响,还可提高企业的信誉度,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便于企业以后直接向银行申请项目贷款。
9.能源企业债转股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新能源;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F4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052-02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新能源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出于产业发展的需要,资源型城市一般建设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类资源勘探开发所在区域内。我国这些资源开采地大部分都处在人烟较少、远离大都市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新能源。
我国北方的一些油田、煤矿正好处于风能资源集中的地区。从2009年至2011年底我国风电行业成为全球领头羊,由图1可见,其装机容量增速超过100%,累计装机容量全球排名第二,新增装机容量全球排名第一。中国的新增装机容量和风机产量均占到全球总数的大约1/3。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超过每平方米5 000兆焦,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这些资源就在煤炭、石油城市附近,这是许多资源型城市发展太阳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高度普及,截至 2009 年底,全国保有总量达到 16 206 万平方米,世界排名第一,连续10 年增长速度超 20%。由表1所示,我国太阳能电池年产量逐年增加,但由于政府对该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目前我国 90%的光伏产品出口海外。2011 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的47.8%,但国内装机量仅有 2 200 兆瓦,国内市场开发不足,制约了光伏发电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网http:///
(二)技术优势
以能源开采、加工为主业的资源型城市,虽然目前生产的对象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而非新能源,但不少生产设备在加工生物油料时并不是没有用处的。从加工的工艺而言,生物油料与石油之间也是具有一致性的。这些条件就使资源型城市在开发利用新能源时占得先机,在技术与设备方面领先一步。
吉林资源型城市辽源把清洁能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接续替代产业。辽源市锂源新能源有限公司与东北师范大学课题组共同研发,用磷酸亚铁锂替代钴酸锂,既解决了污染和稳定性的难题,又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2009年,辽源市彤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批纯电动公交车代替燃油公交车上线试运行,成为吉林省首批上线运行的电动公交汽车。由于辽源地处玉米生产黄金带,在生物质能源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第一批环保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生物发电示范项目——国能辽源生物发电项目已在辽源达产。惠宇能源生物质燃气获得国家专利,被纳入吉林省“百镇建设工程”热源试点项目。
煤炭资源丰富的日照市依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波浪能发电。2006年,日照市与驻青岛各海洋科研机构、高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国家海洋新能源研究院针对我国海洋能开发中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重点围绕已初步开发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发电装备和新技术开展研发,主要包括低水头、大流量、变工况水轮机组设计研发等。这些科研攻关为我国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科研探索和技术储备。
二、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新能源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独立调控新能源发展政策的综合管理机构
原能源部自1993 年被撤销后,能源管理工作一直处于分散状态。这种分散的能源管理模式使能源管理出现越位或错位,大大削弱了中国对于能源的宏观管理能力,不利于构建统一的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不利于能源结构优化,势必影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
(二)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尚待完善
2006年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是当前最具权威的、专门指导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但该法只是构建了一个大体的框架,内容较为笼统,缺乏具体执行的有效指导。并且缺少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新能源的具体指导。如《可再生能源法》把生物柴油列入生物质能发展的范畴,却没有制定生物采油标准,使其难以进入正常的销售渠道。
(三)新能源投融资补贴与税收优惠存在缺陷
首先,现行新能源专项资金制度缺乏稳定性。由于目前的专项资金的来源、额度、适用范围存在不固定、不连续性,因此,缺乏长期稳定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
其次,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融资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目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方式获取资金支持。
另外,在税收政策中,所得税方面,只有一些地方对部分新能源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所得税优惠办法尚待制定,;增值税方面,同样没有税收优惠的统一规定,只对部分新能源产品给予优惠;关税方面,优惠政策没有涉及那些利用自有资金进口国外先进的新能源设备的企业。另外,专门的能源税种也相对缺乏。有限的税收优惠政策持续性差,其随意性损害了税法执行的严肃性。
(四)研究开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相对较高,与其他能源相比缺乏竞争力,其环保和社会效益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难以体现出来。新能源设备及产品的技术论证、检查监督,也缺乏有资质认证的专业公司,增加了运行风险。
(五)公众意识薄弱,新能源能源宣传与教育力度不够,有待继续深入推广
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一直占据绝对大的比重。对煤炭的过分依赖导致对可再生能源的不重视。公众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义认知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资源型城市发展新能源的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新能源法律体系,确保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
在新能源法律体系中加大强制性规定和规范标准。强制推行配额制,有效保证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划目标的实现;实行绿色证书交易机制,以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促进绿色电力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份额目标。通过强制配额制,拉动新能源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新能源在资源型城市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进而优化能源结构。同时,加强执法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建设,保证新能源法的执法力度和效果。
(二)新能源投融资和税收制度方面
1.对于目前的新能源专项资金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当借鉴国外通过设立发展基金的先进经验,将发展基金作为支持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是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与财政专项资金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成立国家新能源发展基金,为资源型城市新能源经济的腾飞提供资金保障。
2.对我国当前的新能源产业投融资制度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新能源投融资制度,积极拓宽新能源发展的融资渠道,提升新能源投融资市场的融资能力。
3.建立税收政策体系。增值税方面,实行减免优惠政策,降低新能源增值税税率,或实行即片即退政策,按照一定比例退还,从而增加新生能源设备的推广使用和产品的市场占有,帮助新能源企业起步发展。所得税方面,明确规定新能源产品所得税优惠税率;实行投资抵税制度,企业所购置的新能源先进设备可在一定额度内抵免当年新增所得税;对单位或个人从事与新能源产品有关的技术转让、培训、咨询等所得收入,可以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关税方面,为鼓励国内资金投向新能源产业,免征对新能源生产设备进口的关税以及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另外,对传统能源、环境危害大的能源税率从高,可以考虑择机开征碳税和能源补偿税。
4.开发多元化融资渠道。制定信贷优惠和财政贴息政策。以低于市场的利率提供相当于设备投资成本一定比例的优惠贷款,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从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可以申请中央财政贴息。政府加大投入,支持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研发、规模化生产。同时,开发多元的融资渠道,适时引入私人融资方式,提升融资能力。
(三)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技术创新
开展系统的新能源资源调查和评估,加强统筹协调规划。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科学研究的投入,建立研究开发与示范、推广体系。加强自主创新,建立新能源技术创新的基本框架和激励机制。根据资源型城市新能源资源特点,突出开发重点,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能源利用道路
(四)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意识,形成全民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社会环境
加强全社会的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树立新能源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未来主体能源的观念。各级政府应该率先支持新能源的发展,在政府采购计划中积极购买和安装新能源产品,带动全社会使用新能源。建设新能源利用示范工程,鼓励国家级大型企业利用新能源,并引导其积极投入到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中去。对企业和个人自愿认购高价格新能源产品的行为予以鼓励。
参考文献:
2013年初,《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 "规划》面世。《规划》明确,未来我国能源发展将向绿色、多元、低碳化转变,向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协调发展转变,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调整能源结构的关键。
2013年全国两会,新能源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在众多的提案和议案中,涉及新能源的内容非常多。
新能源 ( 可再生能源 )一方面具有清洁性的优点,同时,对于解决能源的可持续供给问题,对于调整国家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未来哪个国家能够引领洁净能源经济,哪个国家就能引领全球经济”在《2010年国情咨文》演讲中奥巴马将新能源提高到关乎国家安全的地位。新能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新能源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在我国,随着国家对绿色GDP越来越重视、各项新能源鼓励政策和新的环保标准的出台,新能源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奔跑。
央企电力巨头涉足新能源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但是,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压力和新能源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双重驱动下,国有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的数量日益增多,部分央企电力巨头纷纷加快了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整合的步伐。
国家电网公司。2005年成立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国网新源”),开始大规模投资新能源发电。同年7月,与龙基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有限公司(简称“南网能源”),以电能为核心领域,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合同能源管理与节能服务,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等业务。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成立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与经营,以风电开发与运营为核心,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成立大唐集团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7月,重组改制成为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风力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设计、投资建设、经营管理,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新能源相关设备的研制、销售、检测与维修、与新能源业务相关的培训、咨询服务等。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成立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华电集团新能源项目,包括风能、小水电、分布式能源、太阳能、核电、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生产及电力销售;负责新能源项目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安装、调试、运行和监理;负责华电系统CDM项目的统一组织、统一开发和统一结算;负责新能源应用技术开发和咨询等。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成立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国最大风电企业。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开发的电力企业,也是中国新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致力于从事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投资、开发与利用。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成立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主导核电),主要从事风力发电、中小水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领域,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开发、投资、建设和运营。
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是新能源的主要开发形式,核能作为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核电是调整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这些央企巨头在传统能源领域之外向新能源领域的延伸,势必加大了对新能源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与“国家队”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的同时,人们强烈的意识到,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力资源却捉襟见肘。整个新能源行业,无论是核电、风电、太阳能行业,还是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专业人才的大量缺乏已成为制约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大屏障之一。中国广核集团公司(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等核电企业,目前只能通过加快人才流动的速度,如通过企业内部的人员调动或加快人才在核电企业之间的流动来扩大人才总量。
我国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在新能源人才的培养上目前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但这方面工作起步较晚,且至今还没有建立健全新能源人才培养体制。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2007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学院,但仅开设了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三个专业。其他高校在2008年才开始建立新能源学院或实验室。如华南理工大学在2008年8月28日建立了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新能源研究院于2008年10月19日成立,旨在组建一个以国际新能源发展前沿为导向,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动力的新能源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科技攻关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公共平台、创新基地;南昌大学于2008年10月6日成立了全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河海大学经教育部批准于 2008年新增设“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后更名为“风能及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有风力发电工程设计、研究、运行等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核电人才的培养方面,只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少数几所,每年毕业生的数量难于满足核电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据统计,2007年,全国共有11所高校开设了教育部认可的核专业,并于2008年开始招生,截至2012年,全国开设了相关核专业的院校已有30多所。2010年,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11所大学成为首批经教育部批准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34所大学经审批开设了该专业。面对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人才储备却并未跟上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目前具备培养新能源高新技术人才能力的院校可谓凤毛麟角,且开设了新能源专业的部分院校也不免存在调研不充分、对市场缺乏清晰了解的前提下匆匆上马的情况。一项权威调查表明,我国目前一些重点理工大学的教学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在新能源领域释放出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能发电及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等领域的课程开设得还不够,在新能源专业设置和科研人才培养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
新能源企业应对人才短缺之策
一方面是企业对新能源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则是高等院校需加快新能源专业设置和科研人才培养。还有一个客观事实就是,高校培养的这些学生走出校门后并不能马上上岗,还需要经历一个实践锻炼的过程。有专家称,各院校能够大面积培养新能源人才至少得在3-5年后。而即便3年后各高校都有能力培养高端人才,那也得经过至少4年的本科学习,这也就意味着,新能源行业要全面缓解人才匮乏问题最快是在7年后。面对目前新能源产业现有人才极度短缺,后备人才梯队不完善的局面,新能源行业内部是如何破解人才短缺这一问题的?
加大培训力度
培训对于现有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在各企业内已形成了普遍共识,因而,加大对新能源培训的投入和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当量密度成为整个行业的共同选择。国家电网公司在“十二五”教育培训工作意见中强调,要加强特高压、新能源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以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等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技术标准、生产实用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实施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发工作,着力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2012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13年-2015年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中期规划暨管理提升计划》。明确提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形成“网络式体系”:横向——按照专业技术领域不同,形成核电操纵员培训、核燃料工程知识体系培训、后处理工程知识体系培训、核能开发科研项目管理培训等;纵向——按照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同,形成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层专业技术人才、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培养,从而形成整体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课程体系。
中国广核集团在培训上也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大亚湾运营培训中心在引进法国操纵员的培养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了以在岗培训、技术理论培训、模拟机培训为主的“三位一体”培训体系,同时以选拔、培训、考核、取照、复训为具体手段来保障运行人员的培养质量。此外,运营培训中心还自主开发了520门标准化的培训课程。每门课程具备“七件套”,包含课程描述单、培训任务书、标准教案、标准教材、标准考核大纲、标准试卷、标准的评价单,保证了核电专业培训的纵深度和及时性。
作为实现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引进、自主化发展研发平台、工程建设载体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为加快推进相关核电技术自主化进程,带动核电关键环节技术进步,组织了国内13个集团32家单位开展了AP1000核电技术推广和培训,先后选送30多万人次到技术转让方接受培训,为三代核电标准化、批量化和系列化安全高效建设创造条件。
建立企业大学
多年来,国内核电企业通过校企联合、海外引进等多种形式构建着自己的人才库。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从企业战略发展考虑,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大学,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逐渐实现人才的自主培养,才能为核电的安全运营、核电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效支撑。
2005年,中广核组建了“核电学院”,核电学院统筹内外部培训资源,建立了管理培训、核电运营培训、核电工程培训和与高校联合办学四大支柱体系。其中,管理培训分领导干部系统培训、通用管理培训和新员工入职培训,旨在培养核电各级管理干部和新员工。核电运营培训包括大亚湾核电运营培训、阳江第三代核电运营培训和各核电基地运营培训中心,旨在培训核电运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核电工程培训则包括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调试培训,目的是培训核电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人才。而与高校联合办学培训,则充分利用企业和高校双重资源,从大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结合企业实际,开展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为核电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多种渠道。员工从进入中广核到培养成为合格的技术人员,再至培养成高端科研与技术人才,亦或者被培养成管理人才,中广核都为其成长的每个阶段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同样有着属于自己的“企业大学”——国核大学。“这是一所没有基地的虚拟大学,大学整合了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和公司知识创新成果,搭建了覆盖全员、满足随时随地地学习、支持个性发展、融合知识管理的网络学习平台。”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魏锁介绍。为了保证员工学习效果,国核大学先后制定了培训管理、学分管理、讲师建设和课程开发等管理制度,并将教育培训与人才选拔、绩效评估等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了干部培训和人力资源的一体化。
2012年11月,中核集团整合核工业研究生部与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资源建立了核工业大学,梳理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强化了培训研发部、培训部、合作办学部、职业教育培训部等四个部门职能;创新办学模式,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其人才队伍建设、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近年来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不断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工作。201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核电建设国际培训中心”落户中国核建,为中国核建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搭建了很好的平台。2012年其高技能人才培养更驶入了“快车道”——建立了全球首个以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国际核电人为主的“国际核电高级人才培训基地”,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中国核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的“中国核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系统教育培训,为世界各国和中国核建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制定特色人才培养计划
为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各核能企业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核电五大“训练营”。在国核大学的助力之下,国家核电构建了涵盖所有员工的多元化人才发展体系,并确定通过实施“五力项目”,以培养核心骨干人才。所谓“五力项目”是指:培养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及后备管理人员的领导力训练营,培养科技创新人员的科技力训练营,培养核电工程项目管理骨干人员的工程力训练营,培养合格核电站操作人员和生产运行人员的运行力训练营,以及提升新员工向心力和归宿感的新生力训练营。
中广核“白鹭计划”。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中广核为加大管理者转型的培养,应运而生了“白鹭计划”。该计划包含破壳计划——新入职员工的转型训练,助跑计划——新任基层管理者的转型训练,展翅计划——新任中层管理者的转型训练,翱翔计划——新任运营高管转型训练,让员工完成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再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管理者,最终达到管理企业的转型目标。
P键词:低碳经济;背景;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价值;分析
低碳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制度改革和工艺创新减小生产生活中的污染排放,减少石油、煤炭的使用,符合科学发展可持续理念。针对低碳经济发展要求,需要积极建立环境保护工程,促进污染治理和保护。[1]
1 低碳经济背景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中,生活生产尤其是工业生产中会耗费大量的石油、煤炭等原料,继而产生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等。现代经济发展要求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因而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关于这一要求的提出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进步性和时代文明性。低碳经济是一种生产双赢的表现,旨在通过技术研究核算和设备更新提高社会生产力、降低污染排放。石油、煤炭等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造成温室效应等。从人类长远发展考虑,要做到节能生产和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主要是从生产制造、流通运输和利用回收等环节减少谈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发展低碳经济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生产生活是人们主要的活动方式,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日益增长的人口带来巨大的物质文化需要,因而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加剧,碳污染物排放也不断增加。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基本目标,重点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核污染等。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是有组织、有计划等对特定区域内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并利用专业理论和科学手段集中改善区域环境。随着人们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新时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于出现地区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需要采取必要措施予以整改,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改进生产工艺,促进清洁生产。[2]
2 低碳经济背景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方法和价值
2.1 能源循环利用,节约成本
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工业生产中,人们对煤炭等资源的使用量较大,煤的使用范围广,但是煤炭综合利用和煤污染处理技术尚且有待提高。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以循环经济的形式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生活生产污染。低碳经济理念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需要研究碳利用技术,节约煤炭资源的使用,明确高效生产和清洁生产的目的。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中通过提高煤炭利用技术,以循环再生的形式实现生产过程的能源再分配。例如在焦化厂需要不进行煤干馏处理,一般是对煤原料进行高温加热,产生获得焦煤等,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煤粉、碳粉等可搜集后再次用于原料加热中,作为二次燃料使用;对于产生的有机化合物如甲苯、苯和二甲苯等,可以用于农药、染料、溶剂和洗涤剂等其他合成此材料中。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煤炭原材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等的排放,另一方面则是综合利用煤原料和煤生成物,以废物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形式促进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中通过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改进,促进能源的有效利用,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向提高,这也是现代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3]
2.2 发展新能源经济,提高生产效率
工业经济促进工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工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能源消耗和污染。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是为了通过技术革新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在建立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可以积极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传统的经济生产中,人们习惯利用化石能源进行时生活生产,化石能源属于自然衍生物,化学性质属于碳氢化合物,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这种类型的能源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危害人体和大气健康,是有利有弊的燃料。现代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提升,运用先进的科技技术能够开发和利用其它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这些能源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制取方便,且绿色环保无污染,使用效益高。低碳经济下,要求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因而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代替煤炭发电,也可以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如电动汽车等,减少石油、汽油的使用。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不仅需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工业技能和减排,同时要积极开发和应用新能源,全面构建低污染、低能耗和零排放的工业经济体系。[4]
2.3 建设公共设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国家大力提倡低碳经济,不仅是指在生产领域要做到节能环保,同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提出低碳环保的要求。我国是人口大国,且人口数量正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人们的出行、饮食等均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资源。以出行来说,私家车的数量不断增加,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同时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对大气污染严重,容易形成城市“热岛效应”,汽车鸣笛产生的噪声污染也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在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中,政府相关部分需要做好积极引导,鼓励人们低碳出行,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同时倡导文明消费和绿色消费。政府应该加大公共设施投入,如修建地铁,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鼓励人们搭乘公共交通共军,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此外对于私家车的购买和出行,政府需要出台政策予以限制和控制。对于园林绿化、防燥隔音实施的建立,政府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的理念贯穿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节约环保的习惯,践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维护环境保护工程假设成果。环保工程建设不仅包括环境污染治理,还要在政府部分的协作下,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出行方式,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经济的生活服务,引导人们环境保护从身边小事做起。[5]
3 结束语
现代社会发展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同时需要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要求一致,强调在经济发展中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工业污染和社会污染,尤其是要减少、碳污染物的排放。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则是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增加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源头控制污染排放;对于已经形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则需要才有高效、科学的手段跟俊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针对性解决,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低碳经济背景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文明进步。[6]
参考文献
[1]王雷.基于低碳经济视域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价值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8):125.
[2]周明军.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现状与推进建议[J].中华建设,2013(11):136-137.
[3]杨洪镅.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市政工程施工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7):425-429.
[4]马晓翼.低碳经济与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观念的变革[D].上海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智能电网;存在问题;分布式;信息系统;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 TM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1-0207-01
智能电网能适应多种能源类型发电方式的需要,能够进一步庞大电网资产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坚强可靠、清洁环保、友好互动以及经济高效等特征是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特点以及未来走向。虽然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已经获得了不少成就,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文将从智能电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发,探究解决和完善类似问题的良好措施和途径,以下内容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1 智能电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可再生能源的分散性。分散性是可再生能源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在存在统一大电网时候,分布式发电在靠近负荷侧就地利用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如何优化、平衡利用分布式的电力资源成为未来电网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只有恰当利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使负荷与相关资源处于优化平衡的良好状态。
2)负荷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分布的不匹配性。借助发电的形式利用新能源,是目前各国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力有可能成为最主要的终端能源,而由于负荷资源与可再生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不稳定性和间歇性等特征,使得发电功率受到很大影响,对智能电网建设的顺利性也是一个大的挑战。
3)化石能源的退出。在能源系统中,化石能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近些年其表现出了日渐退出的状态。化石能源一旦退出,就意味着诸如汽车、飞机等燃油工具不再使用化石能源,电力将是替代品,这对电力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压力之下,智能电网的建设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革,以满足最新形势的需求。
2 完善智能电网建设的相关措施
1)大力发展分布式的智能电网。分布式智能电网的大概含义指的是,一种构建起临近用户的小型发电机组、微型电网以及储能系统,并且独立运行或者与外部电网进行互联的智能电网,具有经济性、能源利用的多样性以及环保性等特点。在分布式的电网中,小型发电机组的发电系统可以和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混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能源资源不足的现状,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活力源泉。而且,原有的配电网的结构不会由于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而发生变化或者受到不良影响,还可以促使输电、配电网系统在进行升级时候所需要的巨额投资的情况得到缓解,为智能电网的建设节约了大笔的经费与资源。与此同时,在分布式电源接入的情况下,诸多可再生资源都可以得到更大程度上的运用,减少了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而且电网的可靠性和供电质量也因为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而变得更加完善。因此,相关部门要根据自身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网整体发展的需求,采取恰当的措施大力发展分布式的智能电网,为智能电网建设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2)加强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建设。随着时代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运用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加强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建设,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促使智能电网建设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详细一点来讲,首先,与现有的信息系统的纵向结构相比,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要有两个基本特点:纵向结构中的“纵”,即信息分别以被其描述的变量参数的类型为依据进行存储或者采集,在此基础上各个系统对此信息进行不同的运用。纵向结构中的“横”,指的是要将信息进行数字化、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的处理,通过光纤以太网进行传输,不断地加强信息系统的横向联系,促使每一个功能系统都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完成任务。与此同时,电力工作部门要派遣专业性的电力维护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革,促使现行的信息系统能够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得到补充,真正地使得信息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智能电网。电网作为极其复杂的人工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技术等诸多层面,基于电网发展和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才能促进其作用的更大发挥。具体来说,智能电网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国家的能源政策与产业布局、社会经济的刚性需求、国家发展战略等,又要综合电网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以及附加增值服务等因素,做到事半功倍。还有,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要将电网运营、电网业务、电网建设自身等内容涵盖进去,而且要注重考虑电网的宏观规划、技术创新以及未来走向等方面,不断地弥补电网建设中所出现的不足和问题。与此同时,在整合电网各项业务的进程中,要综合考虑和兼顾电源侧和用户侧的需求,不断地完善该方面的服务,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加精益求精。在进行可再生能源或者分布式能源的利用和建设之时,一定要认真践行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可靠性等众多重要因素,构建起强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电网。
3 结束语
纵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竞相建设智能电网,在这种趋势之下,电网智能化亦成为我国电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成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相信在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相关政策的强大支持以及经济市场的热切需求等良好机遇之下,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会日益成熟,走向更高层次的台阶,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智能电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