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宏观经济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17: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宏观经济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宏观经济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内外失衡;通货膨胀预期;宏观政策;增长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4-0001-07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我国面临着保增长、调结构等诸多难题,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节能减排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宏观经济面临更加严峻的约束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学界在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政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内外均衡、通货膨胀预期、经济增长路径、经济周期波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宏观经济走势、宏观财政政策及其效应、宏观货币政策及其效应、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与宏观政策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宏观经济内外失衡问题研究

收入分配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并且往往成为宏观经济内部其他失衡,甚至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

白重恩等在分析了1992年-2005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三部门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之后发现:居民部门在全国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1996年达到最高,此后逐年降低。在初次分配阶段,居民部门下降了10,71个百分点,企业和政府部门则分别上升了7,49个和3,21个百分点;在再分配阶段,居民和企业部门分别下降了2,01和1,16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则上升了3,17个百分点。在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占比的下降是居民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初次分配中生产税净额占比上升进一步导致居民收入占比的下降。

罗长远等从产业角度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化和不同产业劳动收入占比呈正相关,二者均加剧了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同时,劳动收入占比在地区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差异在逐渐缩小,这也与产业结构和产业内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密切相关。

朱玲等借助统计分析表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全国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高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且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多地表现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多地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他们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因此,强化社会紧急救助,为农村进城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和创业,以及消除个人所得税中的累退性,对于减少收入不均等程度和增强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樊纲等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均指出,企业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劳动者报酬不断提高带来的收入结构和储蓄结构失衡,是导致我国储蓄一投资长期失衡的根本原因,而长期的储蓄一投资失衡又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经常项目持续的大规模顺差,往往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陈享光认为,收入分配失衡不仅会造成经济内部失衡,而且会引起外部失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消费率的下降存在直接关联关系,而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力价值过低引起的劳动性收入比重下降。劳动性收入下降自然限制消费增长,加之国内投资能力的限制和外商投资的竞争性挤压,结果造成国内储蓄过剩,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出口是合乎逻辑的选择。但是在开放条件下,相对劳动力价值过低和收入分配的过度失衡,又必然造成外部非均衡,从而使本国极易遭受国际金融资本的侵害。

张连城等总结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年会上的诸多观点,指出我国内外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外需和内需的失衡、投资和消费的失衡、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以及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因此,短期政策安排应着力于积蓄复苏的力量,如提高居民购买力等,而中长期政策应以改革为先导,把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应改善政府服务质量,全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二、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问题研究

随着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董直庆等利用互谱和CF滤波的方法考察了CPI和PPI周期波动的关联性和决定因素,并且发现,短周期CPI波动源于食品类消费品供给变化而非流动性过剩,CPI是PPI的先行指标;中长周期CPI和PPI呈现同步波动特征,且中长周期PPI波动由投资驱动,而CPI变动则源于货币供应量而非消费需求。

肖争艳等基于BVAR模型的分析表明,国际价格因素对国内价格影响存在滞后性,国际石油价格、国际粮食价格在短期内会对我国的CPI产生影响,而国际工业原材料价格在中短期内都会对我国CPI产生显著影响。

陈彦斌等通过VAR和BVAR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MO、MI、M2均对我国通货膨胀没有影响,因此,在短期内不能单纯采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

杨继生考察了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以及流动性过剩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指出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具有短期新凯恩斯混合Phillips曲线的典型特征,即同时存在着向后看的适应性预期和向前看的理性预期。对零售商品价格而言,理性预期的影响略强于适应性预期;对消费价格而言,适应性预期的影响要强于理性预期。他同时发现,通货膨胀率对于流动性过剩近似具有单位弹性,准货币是导致通货膨胀趋势的主要根源。因此,明确公布并切实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是有效的。

柳欣等则认为,我国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为了稳定汇率,就要求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频繁地使用冲销工具。中央银行的冲销政策导致了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这些投放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进入经济体系,并且通过乘数效应进行放大,从而导致了货币供给的增加超过了经济系统所需的货币数量,由此产生了通货膨胀。

戴国强等运用ARDL模型对我国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通货膨胀,但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差异较大,具体来说,房地产价格和汇率两个指标作用显著,股票作用则较弱。

杨子晖研究了我国通货膨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通过采用“有向无环图”等技术方法,他发现,在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中,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的美国发挥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无论是在中国“通货紧缩”时期还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国对各主要贸易伙伴国物价水平的冲击均十分微小,也就

是说,中国并非引致全球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在国际物价传递中,中国既没有输出通货紧缩,也没有输出通货膨胀。

三、宏观经济增长及其路径问题的研究

结构转变是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动因之一。干春晖等分析了我国1978年-1992年、1992年-2001年及2001年-2007年三个阶段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以及要素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率的差异,并利用偏离一份额法分析了产业结构的增长效应。他们发现:(1)劳动力和资本的结构变动度在加快,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则较为平滑;(2)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产业内部,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3)劳动力要素的产业间流动具有“结构红利”现象,资本的产业间转移则并不满足结构红利假说。

吕冰洋等利用空间计量技术,对区域间经济效率提高的路径、源泉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经济效率的提高有三种方式:知识积累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带来的微观技术效率提高、政府支出的正外部性和外部治理环境改善带来的宏观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以及打破市场封锁等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实证研究表明,资本结构改善、政府生产性支出扩大和以产品市场发育、非国有经济发展为代表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可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率,而投资过快增长和对外开放度提高则会抑制经济效率的提高,教育水平、要素市场发育对经济效率提高的影响不显著。

郭庆旺等通过建立一个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说明,公共教育政策通过影响不同教育背景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以及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供给和相对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溢价产生影响。基于我国省份经济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地方公共教育投入政策并未充分发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基础教育倾斜能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则并不显著。

刘飞等改进了巴罗具有扩大产品种类的技术扩散模型,将FDI国际R&D溢出、加工贸易国际R&D溢出、国内R&D作为经济增长的解释变量,运用中国的宏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和国内R&D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统计上较为显著性,且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FDI和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正向外溢效应。

王定祥等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说明了金融资本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其适度形成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并且只要市场机制健全和制度富有弹性,偏离适度的金融资本就会自动恢复到适度状态,进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在对中国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1952年以来,外生金融深化和内生金融抑制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使外生金融资本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相反,金融资本的内生形成有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不仅金融业的形成和发展,金融结构对于经济增长也至关重要。林毅夫等认为,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规模特征和风险特性,从而形成对金融服务的特定需求。而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需要与相应阶段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适应。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此外,周先波等基于面板数据模型非参数估计的结果表明,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的边际影响,其促进作用的增幅大小和经济体的全球化程度有关。具体来说,全球化水平存在一个界限,当经济体的全球化水平小于这个限度时,开放程度的提高会增加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反之,开放度的提高则会削弱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四、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问题研究

黄赜琳运用1978年-2005年的经济数据,考察了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波动性、协动性、稳定性以及冲击的持久性特征,并总结出了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即在考察的21个经济指标中,除就业、城镇居民消费以外的经济变量的波动性均高于产出的波动性,投资、劳动生产率等经济变量与产出呈较强的正向协同变化,出口、政府消费、货币等经济变量的稳定性较强,就业、居民消费等经济变量的稳定性较差,并且产出具有较强的冲击持久性,居民消费等经济变量具有比产出更弱的持久性,而第二、三产业就业可能存在伪周期信息。

梁炜等从经济总量水平、经济结构、制度水平的变化以及创新水平四个方面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整理,同时借助Fisher最优分割法进行系统分析后认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稳定增长的阶段。

陈师等将投资专有技术变迁引入到一个具有内生资本利用率的不可分劳动RBC模型,考察了这种技术变迁及其冲击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他们发现,这一模型能够解释76%以上的中国经济波动特征,并能较准确地解释包括就业在内的主要实际变量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也就是说,投资专有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存在着影响。

王少平等运用Beveridge和Nelson提出的趋势周期分解技术,将1992年42008年GDP总量的季度数据分解为确定性趋势、随机趋势与周期,并基于方差比度量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产生的持久性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GDP中存在稳健的确定性趋势,随机冲击效应在总体上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2)我国经济共经历八轮完整的周期,并于2008年第一季度进入第九轮周期的下行期;(3)随机冲击对我国经济的长期波动产生的持久性效应为20%。瞬间效应高达80%。

方福前等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方法,分离出经济中的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在识别产出变化和失业变化的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根源的基础上,估计了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下失业变化和产出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短期内,总供给冲击是产出波动的主要来源,总需求冲击则是失业波动的主要来源;长期中,总需求冲击对产出没有影响,总供给冲击对产出有显著的正的影响,总需求冲击在长期对失业没有影响,但总供给冲击在长期会对失业产生不利影响。

瞿强在批判主流理论对经济波动解释的基础上,借鉴奥地利周期理论对资本异质性和资源跨期配置的强调,并结合费雪一托宾的“债务一紧缩”理论,构建了一个附加信用的结构性经济周期模型,分析了货币和信用因素对宏观经济的扰动作用。

五、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宏观经济与金融走势研究

裴平等选取2007年-2008年的月度数据,实证研究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对主要出口对象的出口总额与这些国家人均GDP、股市总市值、失业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1)这些国家人均GDP下降和失业率增加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很大;(2)这些国家股市总市值的变化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较小。这表明,这些国家实体经济的恶化,是我国出口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范志勇(2009)认为,由于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各国对于危机之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要求,及其在金融体系调整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同时,由于各国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不同,危机之后经济调整的路径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新布雷顿体系背景下,要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需要各国政府对经济政策主动进行调整。就中国经济而言,金融危机在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的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机遇。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从货币霸权视角建立起失衡与危机的数理模型,指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与全球失衡、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及美元霸权密切相关。在各经济体相互锁定、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一国走出危机要依赖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和各国之间的协调配合。他们分析了危机冲击与政策反应模式,指出经济体的充分弹性是中国经济复苏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应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促进商品的顺畅流通,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提高汇率弹性。

赵彦云等强调,创新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走出危机阴影的重要动力,他们结合我国自主创新的目标和过程,以及非技术创新的特殊性,依据知识生产函数理论,编制了中国区域创新指数,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仍在持续发展,2009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应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陈雨露等通过将金融危机置于金融自由化和国家控制力动态匹配的框架下加以解读,指出匹配失衡的金融自由化和国家金融控制力的衰微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于同时处于改革和开放双重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业的开放进程需要在金融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进行综合权衡,通过适度的国家金融控制,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促进金融效率并对开放进程进行适当把握,不仅有助于金融效率的实现,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一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戴相龙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监管缺失、宏观经济政策不当、实行了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体制,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因此,面对严重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应积极应对,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改善社会资金结构;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六、宏观财政政策及其效应

王立勇等利用非瓦尔拉均衡理论中的巴罗一格罗斯曼宏观~般非均衡模型对我国财政政策的非线性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区制转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选取1952年-2008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我国财政政策具有显著非线性效应的结论,即在1952年-1982年、1987年-1990年和1994年-1995年区制中,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凯恩斯效应,这主要由我国短缺经济和政府数量约束等原因所致;在1983年-1986年和1991年-1993年,特别是1996年-2008年间,财政政策具有凯恩斯效应,其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同时文章还指出,财政初始条件和财政调整幅度等影响主体预期的因素不是我国非线性效应产生的必然原因。

李富强等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产出效应、通货膨胀效应的非对称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产出效应还是通货膨胀效应,我国财政政策均存在明显的非对称,也就是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明显大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前者可从公众预期、政府政策实践和消费者信用市场不发达等方面寻找原因,后者可从价格和工资黏性的角度得到解释。

刘风良等基于内生增长模型,利用ARDL方法得出我国目前阶段的最优宏观税负为16,47%的结论,这低于实际宏观税负水平,因此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减税。他们根据税收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通过核算行业TFP,认为为了促进长期增长,税收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放在降低营业税上。

龚六堂等在一个具有内生化劳动选择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考察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财政支出结构与税收结构通过影响家庭的劳动一休闲选择、储蓄一消费选择以及生产性公共支出占总产出的比例,影响经济增长。同时,通过基于1997年-2007年我国31个省份数据的面板模型,他们发现,生产性公共支出并不一定总能促进经济增长,并且生产性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可能的原因在于,生产性公共支出的规模超出了地区经济的适度范围,或是生产性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率较低。

吕炜等认为,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面临着如何权衡缓解经济危机冲击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问题。从中国财政政策实践来看,单纯的反周期调节可以拉动经济走出低迷,却无力恢复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因此,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着眼点不仅在于应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带来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次契机化解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约束,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也就是说,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出现的长期内部失衡更需要财政政策着眼于整个改革过程和整个经济结构。

七、宏观货币政策及其效应

周光友发现,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支付方式,而且给传统的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加大了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通过计量模型,他检验了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电子货币模糊了各种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也改变了货币的供给结构,从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范从来等结合1996年-2008年的数据,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货币数量与外汇储备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从外部冲击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丧失了自主性;其次基于VEC模型来考察利率变动是否导致货币数量同向变动、货币数量是否是内生变量,从内部作用机制系统性地来判断货币政策是否丧失了自主性。其结果表明,在这一区间,中国的货币政策总体上保持了高度的自主性。

卞志村等在对开放经济下我国货币政策的规则性成分和相机抉择性成分进行分离的基础上。利用Cholesky方差分解等技术手段。发现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以相机抉择性成分为

主。通过动态模拟,他们指出,规则型货币政策可以大大减少我国开放经济下真实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波动,因此,他们建议,开放经济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应尽快向规则型转变。

钟伟等评价了近十几年来宏观货币理论的“新共识”在宏观框架和货币政策方面的不足,指出货币政策的中介手段不应以短期利率为惟一工具,而应回归到数量工具、价格工具和其他工具并用的传统。

李稻葵等利用扩展的货币数量论方程和菲利普斯曲线,建立了一个综合考虑市场情绪、资产价格等因素的货币政策模型,他们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模拟均表明,市场情绪和货币政策两者的结合会影响资产价格,因此货币政策应该考虑并对冲市场情绪。在资产价格过分波动的情况下,以保持产出稳定为部分目标的货币政策应该起到对冲市场不理性情绪的作用。

欧阳志刚等以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为阈值变量建立非线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其估计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胀和产出的反应随着预期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而有显著的非线性非对称性,货币政策对通胀率的调节区间为2,96%-3,32%,对经济增长率的调节区间为8,52%-8,83%,因此,当经济增长率或通胀率高于调节区间的上限时,央行应以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反之则应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卢盛荣等使用二步OLS法及Markov-Switch―ing模型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双重非对称性,结果发现,货币政策不仅存在方向上的效应非对称性,而且存在区域间的效应非对称性。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于同一货币政策的反应弹性不同,具体来说,中西部地区对扩张政策的反应弹性小于紧缩政策的反应弹性,东部地区对紧缩政策的反应弹性小于扩张政策的反应弹性。

陈璋等运用S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并且发现,区域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长期因素,生产力水平越高的区域,可能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越大。同时。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金融结构都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因素,其中,区域金融结构对削弱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更具实际意义。

八、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与宏观政策

韩玉军等在对“环境库兹涅兹假说”暗含的同质假设前提提出质疑的基础上,对165个国家进行分组检验后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存在着4种不同类型,“高工业、高收入”国家出现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趋势,

“低工业、低收入”国家出现微弱“倒u”型趋势,

“低工业、高收入”国家表现出了“~”型趋势,而“高工业、低收入”国家环境污染与收入增长同步。

陈诗一构造了中国工业38个二位数行业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库,利用超越对数分行业生产函数估算了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进行了绿色增长核算,结果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总体上已经实现了以技术驱动为特征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能源和资本是技术进步以外主要驱动中国31jk:t曾长的源泉,劳动和排放增长贡献较低甚至为负。但是,一些能耗和排放高的行业仍然表现为粗放型增长,必须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最终实现中国工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杨俊等引入考虑了“坏”产出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1998年-2007年地区工业考虑了环境因素情况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结果表明:(1)忽略环境因素会高估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2)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破坏,东部地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向"SL好又快”方向发展;(3)人均GDP、资本劳动比、外商直接投资对考虑环境因素的生产率增长水平有显著影响。

吴军也通过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环境因素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研究了1998年-2007年环境约束下中国地区工业TFP增长及其成分,并检验了它们的收敛性。结果显示:(1)环境约束下西部地区工业TFP增长最快且波动幅度较大,中部地区增长最慢且较为平稳,东部地区则均介于二者之间;(2)各地区工业TFP增长主要源自技术进步,东部地区是推动环境技术创新的主要地区:(3)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TFP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中部地区仅存在条件收敛。

第2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 统计分析 大数据时代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关于统计分析不断得到广泛应用的状况下,市场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弊端,这样的状况严重的影响了其发展。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合适解决方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领域学者重点的研究对象。基于这样的状况,为了有效的保证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对策的制定具有时效性,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才能够给予行之有效的、与时俱进的、对国家和大众都有益处的对策。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简介

(一)内涵分析

在本课题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相应概念进行了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主要是对整体经济关于同一方面的总称,在其发展的不断阶段,经济学和统计学两种知识的融合,为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详尽的信息。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主要分为两个发展系统:一是统计学知识为基础的发展系统;二是和经济学知识为中心的发展系y。两种不同知识所形成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价值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主要注重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和知识多一些,主要表现在计量经济学上面[1]。鉴于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形式的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形式的计量学,将其应用到实际当中,能实现对数据的统计和管理,进而达到探索经济当中潜在规律的目标。宏观经济的统计部分所要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宏观经济实际运行过程相应结果,在此过程中主要把宏观经济的相应理论作为依据,而将统计分析方法和方法作为工具,充分的利用统计的资料,来实现对宏观经济实际当中运行的规律予以深度的认识与分析。

(二)常用的方法

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静态分析。该种分析方法主要是把经济变动的整个过程和时间的因素进行排除,进而使经济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2)边际分析。该种分析方法主要是边际概念当中的数量分析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对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进行详细,进而凸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3)均衡分析。该种分析法是对经济实际均衡状态下变动条件和形成条件进行详细分析;(4)比较动态分析。该种分析法主要是对两个不同的经济予以比较对比,进而获得变量的关系[2]。

三、推动宏观经济状态下的统计分析发展策略

(一)“与时俱进”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具有实践性与科学性,能实现对信息予以合理分析,对现今市场经济的稳定经营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宏观经济方面统计分析的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呈现出迥异的特征,宏观经济方面的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将多样化的分析方法应用到该项分析当中,能使数据终端使用人员提供的重要的信息保障。大数据时代为我国超越追赶经济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我国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当中,注重从政府采集和分析得到的信息数据着手,进而为经济的稳定经营和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为了能贯彻和落实新经济时期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在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变化后,对不适应经济长远的项目进行改进,在关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经济研究的前瞻性,并对互联网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宏观经济分析体系,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提供科学依据与良好的服务。在大数据时代迅速发展下,我国可以对当地各个社会基础单位作为的数据作为依据,对顺应现今大数据时代信息发展的平台进行建立。强化物流网络自身统计与各个行业之间相关联的机构进行建设建设,进而为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地政府同时也要对资源环境和电网供求提供的信息数据作为重要的依据,实现对我国各项能源的全面发展。此外,大数据相关平台网站要进行科学的建设,这样才能为我国能源基础建设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上文的论述得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各个地方的政府要注重自身发展的创新性,能实现对数据的合理分析,通过采用多元化的经济统计方式,才能对统计和分析方法提出个更好的方法,进而实现合理科学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目的。

(二)完善相关体系

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采取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现存的经济发展结构很难为经济的实际发展提供满意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无法适应新时展的趋势。基于这样的状况,在实际的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改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机制,应注重要宏观经济方面统计分析工作能在现阶段得到健康的发展。政府机关单位中的从业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研究出适应现今经济发展的体系,进而能科学的指导现今市场经济中企业自身的经营和长远的发展。同时还要对参与工作的相应人员,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不断的提升,让其拥有更加专业的职业技能,保障新建指标体系能顺利有效的实施,发挥其调节指导作用[3]。

(三)加强宏观控制力

由于经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易产生很多种类型风险。因此,要加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稳健发展,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与政治外交结合,与国际宏观调控接轨,并且在宏观调控基础上,贯穿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使宏观调控能力与市场机制调节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将宏观调控目标分为若干个小目标,逐一的进行宏观调控,使宏观调控成果巩固,以实现经济宏观调控最终目标。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存在着较多样化的问题。但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与时俱进符合时展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相关体系不断完善,政府与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能够实现对所有经济数据统筹管理与精确分析,使国家经济发展加快,促进整体经济效益优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能够得到一个长期有效发展的契机,为人们谋取更多的福祉。

参考文献

[1]张永生.浅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国企研究,2016,(16):146.

第3篇

 

一、课程改革实施背景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是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介绍国民经济核算和决定理论、IS-LM模型及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效果及其运用,AD-AS模型及其运用,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的运用、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理论。这门课理论性很强,从宏观经济的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逐步展开,运用定量的手段、从实证分析的角度,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弗里德曼理论为辅助。每天国内外的新闻财经报道中都会多少涉及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每个家庭、企业和政府每天都会多多少少地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理论进行决策,使决策的机会成本最小。这些理论在历年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体现,例如,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他们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的两个关键领域:经济政策在时间上应该保持连贯性;影响商业周期的主要因素是供应方而不是需求方。他们的理论不仅广泛运用于经济分析,还影响了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作的贡献。2011年美国人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政策手段及其经济影响研究获得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金特和西姆斯“开发多种方法,用以回答……问题,即经济政策与诸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就业和投资之类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联”。

 

鉴于这门课的理论性太强、又很深奥,和现实经济问题结合很紧密,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财经类新闻的习惯、也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就很难学懂这门课。但是这门课又是经济类专业学生打开思维的窗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主动参与现实经济生活的阶梯。另外,三本院校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针对这门课,基本没有自学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对其中的理论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照本宣科,要么引用一些经济事例,既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改革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改革指导思想

 

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提升教学质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次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对社会宏观经济现象的思考能力,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深入开展互动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评价与考核。通过对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仅能促进学习过这门课的学生的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还会给学生今后的社会经济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2、改革基本思路

 

针对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精选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反映学科精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选取当前的国内外经济事例,解释和运用经济理论分析。

 

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启发式和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采用讨论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所学的理论进行深入思考。教学手段是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以课堂练习和提问为形式、以课后查阅和准备为依托,组织好每一节教学。

 

针对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改革。课堂教学以设问为引导,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集中注意力,多叫已经开小差或干其他事情的学生,对答对的适当给予登记,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一个方面,对答错的,不进行任何处置,只是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针对每次课的教学重点,设置课堂练习,叫两名学生在讲台上完成,依据完成情况,给予登记,达到对所学的重点内容强化的目的。课后辅导以课堂教学重点内容为核心,布置经济现象的查阅、尝试实践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和完善。对正确完成的学生给予登记,对于完成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地交流,了解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改正。

 

针对过程性学习评价和考核改革。考勤以课堂回答问题和抽查为主,参照班级学生的考勤结果,作为学生参与这门课程的一个环节的考核。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一方面作为辅导差生的依据,另一方面为作业考核的依据。中期可以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所学的经济理论,设置小论文、热点经济问题讨论和调查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期末可以根据所有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置大作业或闭卷考试,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

 

三、改革实施情况

 

1、教学目标的调整

 

教学以学生的学为目标。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班级、不同时间段的教学,参照三本以上经济学方面的课本和相关经济报刊,依据教学日历,做好每一节课的教案。然后针对每一节教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调整。上课时,针对不同班级、不同时间段,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顺序或方法、手段。例如,对于8B1113单班、女生出勤率高、男生自由散漫的特点,对于需要记录和标识的知识点,会常关注男生是否做到要求,对于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会对女生进行提问、调动她们对该课关注和思考。对于7—8节的课,会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手段。例如,先将学生的思想全部拉回到课堂中来,给学生讲大量有关这节课的日常经济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这节课的内容,然后又带着问题对这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处理课后作业,不只是讲解答案,而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讲解,对于做得很差的学生,课后一一谈话,询问对讲解内容掌握情况,同时给出学习这门课的要求和建议。

 

2、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调整

 

对教学内容的调整。针对所教改的班级8B1111-13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以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经济学的教学中,突出四部门(即国外部门)的相关内容教学。然后,还会根据往届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对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不进行单独章节教学,而是在讲解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时,需要说明经济均衡或稳定模型,才对此内容进行补充讲解。最后,会根据这届学生曾经学习过哪些课程,没有学习过哪些课程,对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或粗略讲解或学生自学为主的调整。例如,鉴于学生已经学习过《经济学(微观部分)》、《基础会计》,笔者会对收入法核算国民收入粗略讲解,对折旧、投资等概念对比讲解。学生正在学习《货币银行学》,没有学习《财政学》,笔者会先讲解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后讲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调整。加大问题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上课时,没有采用直接看课件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将要讲解的内容,先给学生设问,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所学的理论深入思考。例如:讲解凯恩斯的消费定义时,先让学生看“凯恩斯认为消费是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提问学生此概念与自己的消费或听到的消费是否一致,你对此概念是否会产生怀疑错误的想法等等,然后参照我国统计年鉴—— 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2010年),让学生从统计年鉴中,对比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和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得出“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量的事例,注重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一方面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事例,例如,讲解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的投机动机和凯恩斯陷阱时,让学生先查阅有关股票市场,然后对学生查阅的内容在课堂讲解,对此进行评价。而且每节课也会准备大量的相关事例。针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课时较长(54学时)的情况,学完宏观经济政策及其运用,结合当年的热点经济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的组长随机抽取提前准备好的题目,然后依据此查阅相关资料,大概两周后,各自组织人员讲解,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组员回答等形式,对宏观经济政策在现实中的运用进一步加深认识。

 

3、过程性考核评价的实施

 

以往大学课程考试平时成绩部分仅由考勤、作业和老师的印象分组成,随机因素太大,对一部分学生不公,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这门课存在的问题。因而对学生的平时学习这门课,采用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就是在这门课一开始,就给每个学生建立这门课学习的档案袋,其中有这个学生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对老师的提问回答记录和课堂练习)。合班课90人,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三次回答问题的记录,单班课45人,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五次回答问题的记录,其中,黑板上的课堂练习分数等于两次回答问题的分数,从期末的考勤表看,每个班都有80%的学生完成这项考核。针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中的不良表现,就会及时和学生沟通和交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期末,以每个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的档案袋为依据,给予学生相应的平时成绩,这就会使平时学生的成绩能体现公平、合理,更具有信服力。

第4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变量; 股票市场; 协整检验; 格兰杰检验; 脉冲影响

作者简介:高浩然(1991-),男,吉林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服务;

王佳珊(1990-),女,吉林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参数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34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增长。与此同时,金融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过20年的蓬勃发展,证券市场已然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资本市场,承担了融资和资金配置的功能,逐步改变了我国企业一直依赖于银行直接融资的局面。

自1990年的上海交易所和1991年的深圳交易所成立的20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规模迅速扩张变大。2012年12月31日为止,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已有954家,市场总值达到160174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已有1539家,市场总值达到76607亿元。我国的GDP从1990年的18718.3万亿元到2012年519322万亿元,平均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总体的经济态势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是股市的指标却并不如此一味的稳定增长,而是高低波动变化。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宏观经济的发展对我国股票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作用。HKCSI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干预。对于中国来说,一个股票市场只有20年历史的国家,宏观调控不能盲目照搬经验,需针对自己国家的国情和各种因素实施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调控道路。本文所选用的变量较多,所以各个变量与股市的关系也错综复杂,简单的模型难以较为明确的指出问题。本文的研究方法来源于多种计量和统计的模型,通过一定量的数据和结果来找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影响机制,最终根据指出的问题,考虑比较全面的因素给予一定的相关意见,保证股市和经济的良好运行。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内研究的状况

正如前文所讲,中国是一个证券市场只有20年发展史的国家,正在处于不断改革完善逐渐成熟的阶段。金晓斌,袁国良,郑江淮,胡志乾(2000)使用帕加诺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通过OLS计量检验,得出1993年1季度至1998年四季度期间,我国居民储蓄率与股票市场市场总值与GDP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得出结论我国股票市场化规模的扩大与居民储蓄的支持有很大关系,股票市场具备了转化居民储蓄为投资的功能。

综合来说,股市在长期时间维度内,对经济体的运行有一定的影响并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走向;但是,短期维度内,相关性较弱,有时甚至背离经济走势。这就是中国目前的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2.国外研究的状况

由于股票市场的概念就起源于西方国家,经过长期发展,主要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已经非常成熟,被经济学家看作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目的与中国略有不同,他们是希望了解两个变量的关系,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最早的关于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研究的人是1969年的GoldSmith R.W。Euggne Fama调查抽取1953年到1987年之间的月度数据,在分析论证季度数据与年度数据

对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和以后产出的增速度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正相关。此后,Schwert(1989)在发展宏观经济水平中充分体现了股票价格的变动,反过来,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也能被股市的波动所反映。

三、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1.GDP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GDP是反应已过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规模最重要的变量。GDP稳定增长,股票市场一般不会出现剧烈的波动,并且会表现活跃。GDP不稳定,股票市场也表现波动的态势。GDP下降,表示国家经济不景气,大多数公司的运营状况也不是特别良好,则公司会减少投资,降低成本,融资的速度会降低,股票市场的供给曲线就会向左上缓慢移动。反之,当GDP增长时,经济前景良好,即促进了投资者的投资,又保证了企业的融资规模,加大投入,股票价格也就随之回升。

2.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它的变化预期效应影响了证券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货币市场的预期。当货币供应量直线上升时,投资者对投资预期的资金数量也会随之增长,同时对股票也是一种的巨大推动,促使股票单价随之上升;反之,则减少投资,股票因为资金不足而导致价格下降。

3.CPI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物价的上升对生产有刺激作用。当物价上升,利润就增加,使得企业的股票名义股利增加。人们为了投资,减少存款,转向投资股票。当然,物价与政府支出是存在一定关系。如果过政府支出资金增加会令国内资金越来越充足。同时也促进了股票价格指数的增长。但如果国家支出增长率过大,则会导致通货膨胀,这样的后果是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最后导致股票价格下降。

4.汇率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股市的不断变化导致汇率的上下起伏,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一个高速且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所以股市也呈现一种始终上升的状态,但是股票市场也没有彻底表现出经济高增长的趋势。所以不能简简单单的认为其是对经济高增长的一种充分体现。所以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关系。有待我们去实证检验。

5.进出口总额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外贸在近年来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出口额的增加,势必会引起GDP的增长的变化。而GDP的变化必然影响了股票市场的变化。同时,进出口额的增加势必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因为外币在国内的不可流通的因素,必然要求增加等值人民币的供应量。所以,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上涨。导致了股票市场的相应变化。

6.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股票市场的关系

工业增加值对反映实体经济运行情况的反应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就说明实体经济运行的情况良好,产生的社会积累财富也会随之增加。一般来说, 其他所有的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 工业增加值的增或者减, 都会影响到国内企业现金流的同方向变化, 从而股票价格也会发生相同方向的变化。

四、宏观经济变量与股票市场的时间序列分析

1.变量的选取

我们选取HKCSI作为股市变量的指标,关于宏观变量,我们选取GDP代表经济增长指标,M2代表货币政策指标,可以作为观察和调控中长期金融市场的目标,IMEX、CPI代表通货膨胀的指标。CU代表汇率指标。还选用INDU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我们选取的这些指标,充分的考虑了理论关系、研究的相关经验和结论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了信息效率因素,选取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公众性。

2.数据的来源

本文使用月度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以往的经验研究,月度数据比每日数据具有不敏感与稳定的特征。我们选取2005年1月到2012年12月之间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其中,HKCSI是从大智慧软件提取月线收盘值整理得到的,GDP为季度数据平均至各月,CPI、CU、INDU、IMEX和M2为中国统计局网站和东方财富网上公布的月度数据。

3.数据的平稳性分析

运用回归方法来研究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时间序列原序列是否平稳。平稳性的检验常用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我们选用ADF检验法。表1ADF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形式 T统计量 P值 结论

CPI (C,T,2) -2.9222 0.1605 非平稳

D(CPI) (0,0,1) -4.3451 0.0000 平稳

CU (C,T,0) -0.9487 0.9453 非平稳

D(CU) (C,T,0) -8.8378 0.0000 平稳

INDU (C,0,0) -1,0932 0.5217 非平稳

D(INDU) (C,T,0) -5.4327 0.0000 平稳

LNGDP (C,T,9) -1.7649 0.5030 非平稳

D(LNGDP) (0,0,8) -3.6259 0.0007 平稳

LNIMEX (C,0,2) -1.2334 0.6572 非平稳

D(LNIMEX) (0,0,1) -2.2367 0.2303 非平稳

D2(LNIMEX) (C,0,0) -4.8752 0.0000 平稳

LNM2 (C,T,0) -2.0176 0.5841 非平稳

D(LNM2) (C,0,0) -10.2409 0.0000 平稳

LN HKCSI (C,T,0) -1.2023 0.9040 非平稳

D(LN HKCSI) (0,0,0) -8.4275 0.0000 平稳

说明:检验形式中的C表示常数项,T表示时间趋势,最后一项表示滞后的阶数;D表示一阶差分; D2表示二阶差分。

从上表的结果我们也已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一阶差分后IMEX序列仍然非平稳,直到二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是二阶单整。其他序列一阶差分后P值均小于0.05,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稳的,说明CPI、CU、LNM2、LNGDP和INDU为一阶单整序列。所以,我们要选择这五个同阶单整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4. VAR模型的建立

VAR模型是组建在数据统计基础上的虚拟模型,其主要功能是处理总结多个相关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以及预测,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到VAR模型中。

综合LogL、LR、FPE、AIC、SC和HQ等准则并考虑模型的精简性,本文VAR的最优滞后阶数确定为1。VAR模型中5个回归函数的可决系数R2分别为0.9630、0.9301、0.9230、0.9994和0.9313,说明回归函数的拟合程度已经很好;VAR模型的极大似然函数值分别为730.4502,AIC值为-14.74632,SC值为-13.93983。

5. 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是检验各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理论。我们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二协整结果检验

协整向量个数 特征值 特征根迹检验值 最大特征值检验

0个 0.475950 105.5187 69.81889

至多一个 0.199204 44.77898 47.85613

由上表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上,VAR模型的检验都拒绝了协整方程个数为0的假设,而接受了协整方程数为l的假设,即说明LNSHRET、CU、CPI、LNGDP、LNM2和LNIMEX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6.Granger因果检验

我们已经检验出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具有因果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目前对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研究主要是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表三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

零假设 F统计量 P值

CP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HKCSI 7.77029 0.0065

LNHKCS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CPI 7.01632 0.0095

LN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HKCSI 0.73001 0.3951

CU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HKCSI 0.49754 0.4824

LNHKCS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CU 8.19978 0.0052

LNHKCS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GDP 0.44073 0.5084

LNM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HKCSI 0.27388 0.6020

LNHKCS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M2 8.7E-06 0.9976

INDU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HKCSI 7.32877 0.0081

LNHKCSI does not Granger Cause INDU 7.13075 0.0090

检验结果表明:GDP和M2不是HKCSI变动的格兰杰原因;HKCSI变动不是GDP和M2的格兰杰原因;CPI和INDU是HKCSI变动的格兰杰原因;HKCSI变动是INDU、CU和CPI的格兰杰原因。

(七)脉冲响应

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方法是用来在一个内生变量对因为误差项而带来的冲击的反应的情况下,结果对内生变量的现在值和以后值所带来的影响程度。

脉冲影响函数能够比较直观的表现出变量之间的动态效应,横轴是追溯期数(X),纵轴是因变量对所有变量的不同影响程度(Y)。

图一 宏观经济变量对HKCSI的脉冲影响

HKCSI序列对来自INDU一直为正影响, 但幅度并不是很大, 最大为第三期大约为0.005,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影响程度变小, 到第十期时,几乎无影响,整体的影响是正的;HKCSI序列对CU的影响前六期一直增长,第六期最大为0.01,随后降低,总体的影响是正的;序列对来自M2的影响并不明显,稍有正的冲击,但影响极小;HKCSI序列对来自CPI在第1 期没有反应, 第2 期反应开始变得显著, 约为-0.01,之后到第十期影响逐步增强,第十期约为-0.05其整体影响是负的,且持续时间较长;HKCSI序列对来自GDP在第1 期没有反应, 第2 期的反应约为0. 001, 第6期以后其影响变为负的, 且其影响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高,第十期达到-0.003。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分析

我们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出下面的结论:

HKCSI与宏观经济因子的水平序列均为不平稳序列,其中HKCSI、CPI、CU、INDU、M2和GDP都是一阶单整序列,IMEX是二阶单整序列。

HKCSI与CPI、CU、GDP、INDU和M2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意味着宏观经济变量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股票价格指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及水平。

Granger检验的结果表明GDP和M2与HKCSI互不为格兰杰原因,而CPI和INDU与HKCSI互为格兰杰原因,并且HKCSI变动是CU的格兰杰原因。

在对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时,我们发现 HKCSI月度收盘价的波动受GDP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CPI和INDU的影响,其与GDP之间的联系较弱,所以它现在还不能充当我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2.建议

综合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股市正在处于初始阶段,股票市场好似一根橡皮筋,一端是投资机构而另一端是广大散户。只有二者的同时存在而且置身于政府机构及时正确的调整下,才能使股市既有弹性,又不会崩断。所以对如何发展扩大我国股票市场的规模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 构建不同层次的股票市场

如何发展不同层次也就是多层次的股票市场,应尽量集中各种领域中具有潜力同时又具有实力和良好素质的大型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结合中国特色主义理论发展属于我国自己的股票市场格局。使每个领域都有好的领导者来促进各层次的股票市场共同进步,逐渐趋向成熟。

(2) 适度调整政府在股票市场的职能

无规矩不成方圆,政府在股票市场既可以作为一个执法者,也可以作为一个引路人。科学、有序地监督股票市场的发展,维持股票市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甚至在面临困难的时候都能够正常运作,预测金融危机并提前防范并及时化解危机中出现的问题。使广大散户和各领域的投资机构都以政府为首,共同处理市场上出现的问题和即将出现的问题。

(3) 调整投资者机制,使投资者理性投资

从国外成熟的股票市场可以看出,在一个投资市场中,投资机构对于市场投资者的投资方向会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的投资机构在结构上存在缺陷。为了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引导广大投资者甚至投资机构作出正确的投资方向。我国应该从股票市场的基础入手,调整投资机构。促使机构投资者为主的队伍的快速形成。加强投资机构的发展力度,利用科学的投资手段作出理性的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谢亚. 中国股票价格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关系[R]. 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 2009.

[2]吴金娜. 我国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协整分析[D].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3]宋雪琼. 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协整分析[D].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4]杨素英.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研究[D].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10.

[5]刘松. 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股市价格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04 (2): 131-132, 138.

[6]钱小安. 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 经济研究, 1998 (1): 70-76.

[7]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8]刘巍. 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建模方法与操作技巧[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第5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 企业 财务困境风险 影响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财务困境风险,要想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确保企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就风险影响因素作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传统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信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宏观经济因素这一非财务变量成为企业和相关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在充分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才能进一步明确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为企业的风险防范工作和安全经营提供重要保障。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运作均是在大的经济背景当中,必然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其财务健康程度和财务困境风险是否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就需要首先通过理论层面的假设论证和分析。

对于整体经济环境而言,如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则居民收入下降,购买力降低,企业的业绩也就相应下滑,且银行放贷难度加大,企业出现财务困境风险的概率也就越大。由此可假设整体经济环境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为负相关的关系。具体来看,以宏观经济因素中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两个主要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

首先,就贷款利率来看,如贷款利率越高,企业在相当的市场基础和条件下,其借贷成本也就同步上升,债务负担也就更加厚重。在出现经营不善情况时,无法进行及时的资金偿还,财务困境也就同步来临。基于此推断,可假设出贷款利率和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之间存在关联性,且应为正相关;其次,如GDP增长越快,则市场经济繁荣,人们的购买力上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均保持较高水平,收益较大,资金的流动性也就更强,财务困境风险发生率越低。由此可假设,GDP增长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呈负相关。基于此理论分析和研究可得出,实际GDP增长率和贷款利率两个主要的宏观经济因素均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产生巨大影响。

二、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确保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在完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综合判断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

选取我国非ST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实证研究样本,将该公司前一年的年报数据作为数据分析对象,并选取该公司的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作为预警指标。财务变量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成长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比率,非财务变量则为消费者物价指数、GDP增长率和M1年度增长率、加权平均一年其贷款利率。综合面板数据,以面板Logit模型作为分析和计算模型。经过模型估计结算,最终得出了非财务变量中的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

就非财务变量中实际GDP增长率和一年期贷款利率而言,二者是宏观经济因素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一年期贷款利率在研究中的参数估计值为正,置信水平为5%时十分明显,由此得出一年期贷款利率和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存在相关性,且相互关系为正相关。在研究当中,实际GDP增长率参数估计值结果显示为负,同时其置信水平在1%时十分明显,则其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为负相关的关系。综合可知,宏观经济因素中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对于企业的财务困境风险有着显著的影响。

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可总结出,宏观经济因素对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影响显著,且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

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有效策略

(一)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

关注贷款利率变化情况,当利率提高,则相关贷款业务应进行适当延缓,从其它途径实现资金的筹措。关注GDP增长率,如增长率较高,则在应在分析市场状况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生产和销售。同时,将宏观经济环境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基于以上研究,为确保经营的安全性,防范财务困境带来的巨大风险,就需要在注重自身财务状况的有效管理的同时,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最为关键的一点,即建立起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基于市场调研和企业财务管理分析结果,及时发现财务状况,并针对危机因素制定及时的处理措施,尽可能避免财务困境。

(三)重点关注关键性指标

重点关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性指标,使得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预防工作上能够把握重点,最大限度地避免关键指标造成的财务困境风险。如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在此基础上,做好企业信用管理和资金回收利用,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

四、结束语

在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之后,可知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有着巨大影响,且主要体现在贷款利率和GDP增长率上。为了避免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除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外,还应当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抓住关键性指标,才能将宏观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企业走上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永艳.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05:53-58

[2]过新伟,胡晓.公司治理、宏观经济环境与财务失败预警研究――离散时间风险模型的应用[J].上海经济研究,2012,05:85-97

第6篇

——以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为例

丁琰鋆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经济仿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目前运用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在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教学时,要做好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知识背景准备、实验模块制作准备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引入问题——演示实验模块——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进行强化练习等步骤来实施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也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关键词 :经济仿真实验;初级宏观经济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30

经济仿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经济研究方法,它是指以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人行为的特点为原型,将经济系统抽象成为程序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运算,模拟现实经济运行的方法。仿真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是仿真技术发展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相关的仿真教学软件和实验室。但是,目前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仿真实验的还不多,主要局限于证券市场、议价行为、拍卖行为、公共产品、演化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特别是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仿真实验的研究还非常缺乏。笔者认为,经济仿真这一崭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1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含义和可行性

1.1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含义

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就是一种根据初级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建立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及软件进行基础性模拟分析,以此来辅助教学的方法。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有两点需要明确:

第一,运用经济仿真辅助经济学教学与经济实验辅助经济学教学有显著区别。经济仿真与经济实验都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经济实验所要做的主要是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针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假设)来改变实验的环境或规则,并观察实验对象的行为,分析实验的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并提供政策决策的依据。经济实验的特点是以真实的人作为实验对象,因而在实验中可以涵盖人的一切特性,只要实验规则设计得当,在实验中可以基本复制真实经济环境中的人的行为特点,因此,它比较适于组织一些与人类智能与偏好相关的微观经济实验。相比之下,经济仿真理论的重点是如何在计算机中模拟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与人脑相比,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高存储容量两大特点,所以在经济仿真模型中可以实现一些多主体多周期的大型实验,尤其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和假设较为严格的理论模型方面,更显优势。这就决定了运用两者辅助经济学教学也存在显著的区别:经济实验更适合用于在微观经济领域,利用实验室模拟经济环境,让学生充当经济中的参与人,从而亲身体验经济学教材中所分析的各种现象,此时学生会对所教授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而经济仿真实验则更适合用于在宏观经济领域,利用仿真软件,对采集的现实经济运行的数据或模拟设计的数据进行整理、建立模型并加以分析,从而深化对宏观经济理论(模型)条件、结构及结论的认识。

第二,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与运用仿真实验辅助应用经济学教学有显著区别。运用仿真实验辅助应用经济学教学属于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流程性质的“模拟系统”等类型的实验教学,此类实验教学是在计算机上装有各种实际中使用的系统,其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实际中的实务操作流程,例如,外贸仿真教学、会计仿真教学等。而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模拟实务操作流程,而在于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经济实验模型,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深化学生对模型的认识。

1.2经济仿真实验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目前运用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已经具备了可行性:第一,宏观经济模型可以用经济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宏观经济模型是否能够用经济仿真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是经济仿真实验能否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的前提条件。第二,随着经济管理学科也需要实验的理念得到认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经历了较快的发展,这为开展经济仿真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第三,师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英语水平快速提高,这使得高校师生只需要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完全可以熟练地使用简单的经济仿真软件,这也为将经济仿真实验引入教学提供了可能。第四,软件资源丰富且开发和操作简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仿真软件不断的升级更新,更加智能化、真实化的软件不断涌现。目前可供使用的的经济仿真软件也十分丰富,较为流行的有Swarm、Repast、Ascape、LSD等。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模型大多比较简单,一般而言,实验模块的制作可以由任课教师独立完成。某些相对复杂的实验模块的制作可以由任课教师与专业人员的合作来实现的。而且,这些软件大多操作简单,在教师制作好经济仿真模块后,学生对仿真模块进行参数设置的实验程序也十分易于掌握。

2运用经济仿真实验辅助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步骤

本文以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和乘数—加速数经济周期模型为例,说明怎样在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经济仿真软件LSD5.9进行实验教学。

2.1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

2.1.1教学目标分析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首先对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整个教学设计,并确定经济仿真实验在学习当前“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本案例中,学生应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条件以及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理解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以及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条件。

2.1.2教学知识背景准备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这一章内容较多,大约需要9个课时才能完成,而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经济仿真实验应该控制在连续的3个课时之内,因此,在进行经济仿真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花6个课时的时间对基本理论进行简单讲解,为学生开展仿真实验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①均衡产出的概念;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主要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概念及其关系;③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④总需求变动与乘数效应;⑤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⑥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与产量水平的决定。在学生完成了上述理论准备后,再将其带入实验室进行经济仿真实验。

2.1.3实验实施的软硬件准备

实验实施的软硬件环境要求不高,在普通机房、电脑安装windows98及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安装有LSD5.9版本即可。

2.1.4实验模块制作

教师首先要通过初步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将有关宏观经济学理论转化为经济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经济仿真软件将经济数学模型转化为便于操作的经济实验模块。以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动态模型为例,其基本方程为:

yt=ct+itct=α+βyt-1

其中,α为自发性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0<β<1。国民总产出yt取决于消费ct和投资it两项支出之和,其中,消费ct取决于上期的收入yt-1。在该模型中,设定边际消费倾向β的不同取值将会得到不同的经济运行表现。

利用LSD5.9创建一个新模型。根据基本方程,编写模型程序(见图1)。在编写好模型程序后,进入lSDBrowser界面,建立对象“economy”,并对模型中的基本元素分别进行设定(见图2)。其中,变量有y(滞后一期,因为在模型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上一期的产出)和c,参数有i(投资在本模型中是外生变量,可以视为参数处理)、alpha(自发性消费),beta(边际消费倾向)。

然后,在LSDBrowser界面中,定义变量和参数的初始值,并设置模型运行的期数。此时,教师可以设定i=1,alpha=1,beta=0.5(见图3),运行期数为25(见图4)。

最后,运行该实验模块,数据记录和总产出时间序列图像截图如图5和图6所示。可以看到,除了可以保留计算过程中所有变量在每一时期的数据以供分析之外,LSD软件还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变量时间序列图。教师可以利用图形分析该模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运行的特点。

2.2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2.2.1引入问题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便能有足够的求知欲望和成功的渴望支持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主动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轻易放弃。同时,教师将学生按照座位相近随机分成4~5个小组,以便在仿真实验过程中进行协作和讨论。

2.2.2演示实验模块

教师将已经制作好的实验模块进行解释和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和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2.2.3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已经获知怎样设定模型初始条件并观察运行结果。此后可以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自由探索。通过亲自尝试来获得对该模型展示出来的经济运行情况的感性认识。

2.2.4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和讨论

在学生能够熟练控制实验模块之后,教师应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一,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的动态调整,国民收入最终在何处达到均衡?第二,在边际消费倾向β取不同值的时候,国民收入的大小和演变趋势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教师可以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布置一个beta的不同取值(例如,设定beta=0.2、0.4、0.6、0.8),让学生通过修改模型参数值,获得新的模型运行结果,观察在新的参数条件下模型的运行结果与教师所演示的初始模型结果有何共性,有何差异,并根据观察的结果对教师布置的两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终教师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讲解。

图7~图10分别展示了4组不同参数值所得到的运行结果。通过比较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总需求变动会引发的国民收入进行不断的动态调整,最终将达到国民收入的均衡值,这一均衡值满足:

,而且,边际消费倾向beta越小,国民收入趋向均衡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而边际消费倾向beta越大,国民收入趋向均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第二,边际消费倾向beta的不同取值将对均衡国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beta值越大,乘数就越大,均衡国民收入就越大,beta值越小,乘数就越小,均衡国民收入就越小。

2.2.5进行强化练习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练习,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第一,在税收外生的情况下,三部门和四部门国民收入动态模型的基本方程是怎样的?利用LSD5.9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运行结果,并进行解释。第二,在税收内生的情况下,三部门和四部门中国民收入动态模型的方程是怎样的?利用LSD5.9进行仿真实验,观察运行结果与税收外生时的差异,并进行解释。学生通过修改模型结构和参数可以得到不同的经济运行结果,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比较这些结果的差异,并引导其进行解释,以此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深化理解模型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对教学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课对象的认知规律,也适应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房价波动 宏观经济 因果检验 脉冲响应 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房地产业的从业人数、投资额不断增加,社会关注度一度提升,房地产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房价波动较大、市场供需不均衡以及地区发展严重失衡等现象都是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针对逐渐凸显的问题,国家开始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包括采用金融调控手段和政策法规的手段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保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文献回顾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成熟的“第二金融”行业,带动了各界学者的研究热情。梁云芳和高铁梅(2007)划分中部、东部、西部三个地区,首先定性地比较了各地的房价差异,再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讨论了房价地区波动的差异以及来源。况伟大在2010年出版的《房地产与中国宏观经济》一书中通过模型实证分析了房地产投资、信贷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以及房地产空间市场与房地产资本市场关联度。张娟锋和刘洪玉(2010)利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系统分析了住宅价格与土地价格城市间差异的内生决定因素和外生决定因素,得出住宅市场和土地市场是高度关联的资产市场、土地市场的微观干预效果显著等结论。周葛亮(2011)选取2009 年中国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分析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将高于全国平均房价的省市房价定义为1,低于或等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房价定义为0,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得到居民储蓄额与城镇人口数均与房地产销售价格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2.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房地产不是单纯的消费品,其还兼具了投资品的性质。由于房地产本身具有的双重属性,在实际中所受到的影响也是由其双重属性决定的。因此本文从房地产的消费品属性和投资品属性两个方面分别分析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2.1消费品属性

房地产作为消费品,同其他消费品一样,价格的波动通常会受到国民消费水平以及市场供给变化等的影响。房地产尤其是商品房,在中国市场中的消费品属性表现并不突出,因此本文从一个较为综合的层面选择指标,认为房地产价格表现在消费品属性上的波动可以反映在消费者物价指数中。一方面,房屋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的变动必然受到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影响;另一方面,消费者物价指数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对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能力产生影响,房地产作为一种投资品,因此会对投资意愿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价格。可见,消费者物价指数影响房地产的双重属性。本文以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数据作为宏观经济因素之一,研究其与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关系,剖析房地产价格波动在消费品属性方面的影响。

2.2投资品属性

经济景气程度决定市场的投资热度和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影响房屋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房价的变动。经济景气指数目前主要通过两个指标来反映,一是企业家信心指数,另一个是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企业经营情况及宏观经济状况的判断和预期来编制的,由此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经济运行状况,度量当期宏观经济的景气程度,并用于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变化趋势。本文选取经济景气指数体系中的预警指数作为景气衡量指标。

2.3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的表现,影响房地产业信贷能力,因此与房地产价格也有紧密的关系。本文选择最具流动性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作为指标度量宏观经济中的货币存量。

2.4投资

房地产作为新兴的行业,社会的投资额度大小会影响其发展,而投资力度通过影响房地产业市场供求关系,对房屋价格产生影响。投资不仅影响房地产的建设能力,也会影响消费市场的投资能力。本文以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作为衡量投资的指标。

3.实证分析

基于以上的房价理论分析以及模型假定和理论介绍,本文选取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3.1 单位根检验

VAR模型是建立在变量平稳或具有协整关系基础上,否则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因此,首先对指标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序列的平稳性。

狭义货币供应量序列具有递增趋势,从2006年至2011年有逐步上升的效应,为非平稳序列。另外,由于本文采用的稻萁晕月度数据,因此可能存在季节效应。对CPI序列数据进行相关系数检验。

对本文中所选的所有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出平稳性结论如表1所示。

由平稳性检验结论可知,各项指标原数据均为非平稳序列,因此需要对数据进一步处理。

首先对存在季节效应的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并建立新数列,本文采用Eviews软件对数据序列进行季节调整。经检验,CPI数据序列存在较强的季节效应,对这两个指标采用census X12进行季节调整。经过季节调整后的CPI序列更加平稳,季节效应得到了减弱;因此需要对其他指标数据进行适当处理,并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序列的单整情况。

根据表2结果可见,指标原始数据经过一阶差分后,除经济景气指数数据处于10%水平上显著,其余指标均在5%水平上显著,因此处理后的指标皆为单整序列,即服从I(1)。

3.2 J ohansen协整检验

经过平稳性检验,验证PR、CPI、M1和INV都是单整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进一步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多变量系统进行向量协整检验。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值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的特征根迹检验检验结果可知,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无协整向量、至多1个协整向量以及至多2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接受至多3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因此系统存在三个协整关系,即存在三个协积向量检验结果,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波动下形成的。

该协整方程可表示为:

其中,Ut表示误差修正项,t值及R2值、DW值均显示均衡方程拟合效果显著。从该方程可初步判断,在长期均衡关系中,货币供应量增加一个量,房价向下波动0.000336%,影响比较微弱;经济景气指数波动1%,房价指数正向波动3.77%,影响力度大;CPI波动1%,房价指数同向波动4.07%,CPI不仅影响消费属性,也间接影响房地产的投资品属性价格波动;投资变动一个量,房价波动反向变化1.27,这说明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处于过于投资状态,长期的过度投资不利于市场可持续发展。

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在实际经济中,很多经济变量在计量检验中存在相关关系时,但它们未必有意义,甚至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相关关系,经济意义表明几乎没有联系的序列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即出现伪回归的现象。

因此,在确定序列g存在三个协整关系之后,需要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检验序列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并且这种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检验结果略。

投资指数(INV)、CPI对房价指数产生显著影响,经济景气程度(JQ)、货币供应量(M1)在90%的置信水平下影响房价指数。房价指数(PR)与投资指数(INV)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实际中,投资力度大小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而影响房价波动;高房价反过来又刺激投资,带动投资力度的加大,房价与投资相互影响。

经济景气程度(JQ)是投资指数(INV)、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原因,这与实际相符合。在实际中,房地产业的投资通常受到经济景气程度的影响,当经济景气程度高的时候,市场投资热情高涨,投资额度大;反之,投资热情低;而经济景气程度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整上,当经济景气程度低时,国家会相应地根据市场情况调节货币供应量,以调节经济发展。

投资指数(INV)是CPI、房价指数(PR)的原因,CPI是货币供应量(M1)、房价指数(PR)的原因。

3.4 VAR模型建立

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指标数据是非平稳的,经过适当处理后序列平稳,且经检验系统具有三个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因果检验显示指标间存在因果关系,可建立VAR模型。

3.4.1 模型滞后期的选择

VAR模型重要问题是确定滞后阶数,滞后阶数越大,可以尽可能大地完整反映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但滞后阶数过大,则会导致估计参数过多,自由度减少,本文样本量为60,因此选择适当滞后期对模型建立的完整有重要的作用。在建模时首先根据系统默认的2阶建立VAR模型,再通过Lag length criterion命令进行滞后阶数优化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优化检验结果可见, AIC检验认为3阶最优,SC检验结果同于AIC检验,且根据FPE检验结果进行优化,结果认为3阶是优化的,因此本文选取3阶作为滞后阶数建模。

3.4.2 VAR模型估计

根据模型优化检验结果可见,选择3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从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房价指数(PR)滞后一期对自身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42886,表明本期房价销售指数波动一个百分点,将导致未来一个月的房价销售指数波动0.42886个百分点,表明在实际中,当房价上涨引起市场对房地产的信心,进一步带动房价的上升;滞后两期对自身产生正向影响,相应系数估计值为0.078099,影响力度较小,显示了模型的收敛性;滞后三期对自身影响系数估计值为0.341482,房价滞后三期对自身的影响表现在上涨过程中不断带动的观望投资者,进一步加强市场信心,推动房价上涨。

3.4.3 脉冲响应分析

本文考查宏观经济主要因素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给CPI、投资指数(INV)以及货币供应量(M1)一个正向的脉冲,房屋价格指数(PR)的脉冲响应图。

由图1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CPI一个冲击后,由于居民感觉生活用品价格上涨,即实际收入缩减,对房地产的消费有所下降,表现为房地产价格指数对CPI的脉冲第1期反应为负向,且影响系数较高,为-0.479531;在第2期房地产的投资品属性开始占据主导,居民开始转向房地产市场,以寻求资金的保值,因此CPI对房价指数在第2期的影响转为正向的影响,影响系数为0.342354;之后由于居民对收入缩减的感应明显,影响整体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影响再次转为负向,且影响力度逐渐减弱,直至最后逐渐趋于零。房价指数对CPI脉冲的反应,验证房地产市场存在观望者,随着各方面因素改变而改变购买策略,且购买行为慎重。结果显示,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消费品的消费功能和投资品的保值功能,这两项功能在实际中相互影响,作用着市场。

据图2的响应图可知,当本期给房价指数一个脉冲,其自身在本期(2.575030)会表现为强的响应,本期消费者跟风购买可能性较大,推动房价波动加剧;在第2期(-0.802276)反应转为负向。由此可见,房价波动自身在市场中传达一种信息,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暗示,充分体现其投资品的属性,也证明市场中的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冲击会波动趋于零。从整体来看,市场对房价波动有较快的反应,且反应由于消费者的谨慎而转变方向,持续较长时期,最后趋向消失。

4.结论和建议

本文以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技术、方差分解分析,研究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投资指数(INV)、货币供应量(M1)以及房屋价格指数(PR)的长期均衡关系。

4.1实证结论

消费者价格指数、投资指数以及货币供应量与房屋价格指数之间存在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是长期动态的均衡关系。

经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投资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对房价波动产生显著影响,经济景气程度、货币供应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房价的走势。其中,投资与房价的波动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表现为短期的影响,持续期不长。

4.2相关建议

为房地产业的协调、有序发展,根据分析得出的相关结论,结合实际,本文阵对宏观经济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依据实际,`活采用金融调控手段。房地产业在宽松的金融政策下,容易滋生泡沫,在过去几年的调控中,国家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并对房贷实行阶梯式利率,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对房价的过高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房价往正常轨道上回归。

第二,抑制非理性需求,适当控制投资。过高的投资行为在市场中会转变成投机行为,增加房价的波动,导致房地产存货过多,不利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因此,国家需要严格控制社会对房地产业的投资,尽量减少房地产存货过多的情况。

第三,稳定经济,保证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以及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波动都影响着房价的波动。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房价有一定冲击。国家可以从宏观层面出发,根据经济动向,制定适合于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针,促进“居高不下”的房价合理回归以及及时解决“高空置率”的矛盾。此外,政府需要及时根据通货膨胀率调整人们的收入,保证人们收入稳步增长,缓解高房价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梁云芳,高铁梅.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8):133- 142.

第8篇

一、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化生产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同部门间的交流愈发紧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生产流通业愈发频繁、便捷。在这样的生产发展背景下,依照一定比例进行社会劳动分配,是确保市场经济常规运作的基础。仅依赖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不足以满足市场调节需求,国家需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管理能力,以促进各地区不同部门间的和谐发展。此外,就现阶段社会化生产而言,国家并不能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进行具体的指令性规定,社会生产普遍处于一种无政府管理状态,如完全放任各经营单位自主生产,就容易引发市场经济混乱,从而影响国民经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需通过宏观经济管理,协调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方向,从而确保经济发展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二)对于健全市场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主,其在社会资源配置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可以发现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全方位地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市场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的重点维护对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维持市场发展所需求的动力。但恶意竞争不但不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还会起到反向的促进作用,此时市场调节就无法解决。另外,我国现有经济体制仍存在部分计划经济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客观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有通过宏观经济管理完善、健全市场体制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稳定的快速发展。 

(三)维护经济体制作用分析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项最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具备的经济管理职能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国有企业经历多次改革之后,所有权、经营权分离,进而融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政府虽然不在直接管理国企经营事务,但仍以其他身份参与着国企的经营决策。因此,强化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有助于维护经济体制。 

二、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创新的实际措施分析 

(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创新分析 

针对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进行创新,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整体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具体是指,政府期望通过宏观经济管理实现的国民经济发展预定目标,是衡量宏观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具体创新操作如下:一是提高管理目标的选择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状态,相应开展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侧重点不同。如经济发展过热,就需要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如经济衰退,就需要通过相应的调控刺激经济增长。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应该是维持经济发展总量平衡,其次就是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二是强化宏观管理在居民消费中的创新。我国居民消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宏观经济管理应发挥其作用,促进整体经济的平稳发展;三是优化进出口产品比例。进出口产品是促进经济交流的重点内容,政府应不断优化进出口环境,为进出口贸易奠定扎实的条件基础。 

(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创新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具体是指政府完成经济管理目标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常见的管理手段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传媒手段等。针对不同的经济管理需求,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才能切实发挥出宏观经济管理的实际效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创新,具体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法律管理。我国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经济管理,有助于国民经济的规范性发展;二是加强政府智能化管理建设。电子商务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电子政府建设,为宏观经济管理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具体是指国家依法成立,且履行相应经济管理职能的机构,通常由政府组织领导。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针对宏观经济管理主体进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需进行组织创新,即进一步完善政府机构改革,具体包括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等;其次,针对此类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创新,从而全面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决策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宏观经济管理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创新调整,以满足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只有实现目标、手段、主体的全面创新,才能全方位提高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纪芹.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外资(下),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