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17: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规政策的现状及思考 浅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述评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策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对策浅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略 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及对策 浅析职业教育师资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我国已重点建设93个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等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Review on the Situ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Beijing
FU Hui-juan1, NIE Wei2
(1.Beijing Business School, Beijing 102209; 2.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Beijing 100088, China)
24. 为了支持在将弱势群体纳入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方面遭遇困难的国家,教科文组织将制定指导方针,并且收集和分享有希望的政策措施和解决办法。教科文组织还将向会员国提供政策建议和能力培养服务,使所有处境不利的群体和弱势群体更容易获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包括通过投资于作为提高获得和参与比率的创新手段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25. 教科文组织将在加强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地区的技能发展方面与有关会员国合作。将特别关注加强会员国对工作领域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满足雇主、个人和社区的技能需求方面价值的认识。为实现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地区更大的技能发展,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在工作场所和农村社区提供优质的和相关的培训,包括通过传统的学徒制,以及鼓励行业协会、地方当局和社区在治理和供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增加妇女和女童参加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的机会并在工作领域提供平等的机会
26. 为了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的性别平等以及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实现性别平等,教科文组织将试图填补在各种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理解该问题方面的知识缺口,推动政策学习并提供政策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将特别关注制定相关战略,以推动妇女进入就业前景更好的职业领域;确定国际上有希望的相关做法,包括改进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性别平等的监测和评估;以及促进政策对话、能力建设和针对重要伙伴包括劳动力市场利益攸关方的宣传。除了推广有针对性的措施,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在审查和制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战略和活动时把性别平等问题置于重要位置,以便性别平等因素对政策优先事项和支出模式产生积极影响。
3. 促进向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社会转变
27. 所有发展部门都有着巨大的和动态的技能需求。各国需根据具体环境来确定方法和优先事项,以确保可持续的国家发展道路。然而,对所有国家来说,气候变化是一个紧迫的并且有可能无法逆转的威胁。所有会员国都将把向绿色经济以及能够抵御气候变化的社会转型作为优先事项。此种转变将积极影响就业并改变消费和生产模式。未来20年,转向绿色经济能够在全球新增1500万到6000万个工作岗位,让数千万工人摆脱贫困。
28. 数字技术在世界许多地方快速传播,对所有学科、经济体、行业和工作领域产生影响。尽管如此,60%的世界人口仍未上网,不能充分参与数字经济。会员国和国际社会需共同作出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减少在获取这些服务以及服务质量方面的不平等,以确保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利益。
29. 这样的发展需要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以及技能发展方面的能力建设努力。实现这一点需要适合具体环境的政策解决办法以及一个在国内利益攸关方中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为此,教科文组织将促进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联系的跨部门做法,以支持会员国实现向可持续发展顺利过渡。
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跨部门做法
30. 教科文组织将开发实用工具,帮助会员国设计和实施关于技能需求、供应和利用的适当和有效战略,以实现优先领域的预期发展成果,例如健康、水、可持续工业化和能源、农业和食品安全及安保。为此,将制定一个框架,以便确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技能战略的组成部分和行动要点、指导这些战略制定和审查的一系列原则以及这些战略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方面良好做法的具体例子。为了支持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将关注如何在政府之间以及国家和地方级别的相关机构之间创建有效的伙伴关系。
31. 教科文组织还将支持会员国利用数字技术来确保技能的缺乏不妨碍国家向着数字变革推进,并确保广泛分享好处。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各国查明所需的一系列技能,包括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以及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STEM)技能。教科文组织还将支持会员国努力实现资格和课程的现代化、培训教学人员;以及加强在工作场所对这些技能的学习和承认。
32. 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与劳工组织以及其他相关的联合国机构如粮农组织、环境署、《气候公约》、工发组织和世卫组织合作,探索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复杂的相关关系,并查明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增强绿色技能,以便向绿色经济平稳过渡
33. 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实现向绿色经济平稳过渡,并增强其能力以履行其对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承诺。在这一背景下,教科文组织将通过促进与包括企业、社区和发展伙伴在内的不同利益攸关方在绿色技能方面的伙伴关系和协同作用,加强对会员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支持。
34. 按照《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教科文组织在机构和专业能力发展方面的工作将支持会员国实现绿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具体办法是采取一种机构整体变革的方式,这就使得领导、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进行能力建设,以便实施系统的改革措施,将可持续的概念植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将在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中开发合适的培训课程。
35. 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确保绿色技能领域的知识发展和共享,特别是通过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将加强与绿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技能发展问题机构间工作组(IAWG)的合作,并将为开展联合活动以推进教科文组织《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创造机会。
交叉干预行动
36. 为了使《战略》优先领域的成果最大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对其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并查明和预见技能需求,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战略和计划提供信息。此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创建国家、地区和部门利益攸关方平台,以促进私营部门的参与以及教育领域与工作领域之间的沟通。
37. 教科文组织还将开展研究,支持会员国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计划成果的数据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可能性,包括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将与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IS)一起制定一个关键指标框架,以提高会员国监测可持续发展目标4及技术和职业技能方面相关具体目标的实现进展的能力。将为报告准则性文书的执行情况制定准则。
38. 教科文组织将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促进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和机构间合作。此外,教科文组织将促进有关跨界承认资格的讨论,具体做法是探索制订以学习成绩为基础的资格认可质量保证国际准则的可能性,以及确定一系列国际参照基准以便于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资格的国际比较和认可,其别提及移民和难民的需要。
组织方面的影响
39. 为了使本《战略》更加有效并便利其实施、监测和评估,教科文组织将按照本组织的规则和程序,应用一种注重成果的计划编制、管理和监测方法。
40. 教科文组织将编制一张责任和结果汇总表,纳入使得可以持续跟踪《战略》实施进展的具体指标。
41. 将在2019年进行一次中期审查,以评估进展情况,视需要并根据情况及业务背景对《战略》进行调整。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的监测也将为中期评估提供信息。
42. 在2021年即《战略》实施的最后一年将对《战略》进行评估。《战略》评估将考虑一项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影响的独立研究结论。
43. 将利用第四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机会来分享进展并制定2021年后的新战略。
监测和评估
44. 教科文组织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工作将按照本组织的职能进行,考虑到总部、地区办事处、总部外办事处与机构之间的职责划分。总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处将领导本战略的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充当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的中心以及研究和创新、知识共享和能力发展的资源中心。通过建立一个“实践社区”以及通过由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为相关的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团体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45. 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将成为相互学习、能力建设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驱动力量。
46. 与教科文组织及其网络一样,广泛的发展方面的利益攸关方和网络活跃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的成员将继续开展集体行动,并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指标和统计数字、绿色技能以及基于工作的学习等问题上联合开展工作。鉴于2030年议程的重要性以及挑战之严峻,教科文组织将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的成员合作,以扩大范围并让其他联合国机构、发展银行和双边组织参与进来,以期加强和扩大国际合作以及对其他组织和合作伙伴的宣传和动员。
47. 教科文组织在地区层面的参与将涉及与地区经济共同体(REC)秘书处以及其他相关的地区组织在其重点领域内的密切合作。尤其是,教科文组织将通过同伴学习、能力发展和知识共享举措继续支持制定、实施、监测和评估地区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重点是地区资格框架、用于监测和评估的指标以及地区准则和工具的制定和开发。
48. 在国家一级,教科文组织还将建立或加强与技术和财务利益攸关方的密切合作,特别是通过地方教育小组(LEG)和联合国国家工作队(UNCT)机制,并在必要时增强会员国的捐助者协调能力。
建议作出的决定
49. 鉴于以上所述,执行局可考虑作出以下决定:
执行局,
1. 忆及第196 EX/6号决定;
2. 审议了第199 EX/6号文件;
3. 对总干事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草案与“2030年教育”相一致表示赞赏;
4. 批准第199 EX/6号文件所载拟议战略,并请总干事实施该战略;
5. 还要求总干事考虑到来自会员国的报告,将在实施该战略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采取的措施等情况纳入其已计划提交大会第三会议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报告;
关键词 贫困山区 初中学校 职前职教 渗透职教因素
贫困山区初中在经过“普九”攻坚之后,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为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不少农村中学仍然遵循着“应试教育”模式,以中考指挥棒为指导,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只重视少数所谓的重点班、重点生而忽视了绝大部分的学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升学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使更多的学生因学无所获、学无所用,对学习没有兴趣。而产生厌学心理,并由厌学走向辍学。即使勉强留下来的学生也无心上学,只是等着拿初中毕业证,成为隐性辍学学生。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两基”成果的巩固,最终使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依然得不到提高,农民没能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从而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摆脱贫困山区初中目前的局面,必须创新教育模式。
我校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一所边远的山区中学,1992年被确定为县综合改革实验学校,开始探索农村办学的新模式。特别是1995年12月,我校在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世行贷款‘贫困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因素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任务之后,便进行了在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的课题实验探索。我校开展了初三分流、学科渗透、“绿证”班级、成普教结合等职教渗透改革实验。经过多年的课题攻关和实践,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逐步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办学新模式,学校开始展露勃勃生机。1996年至2007年我校的中考成绩一直保持在融水县各初中学校的前列。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毕业回乡后,很多都成为农村的劳动技术骨干,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从我校实践经验来看,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采用初三分流式、学科渗透式、课外选修式、职校联办式等多种形式。
(一)初三分流式
初三分流式就是到了初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个人意愿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将学生分流成为升学预备班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升学预备班以升学为目标,强化文化课的教学,为学生能考上高级中学打下坚实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则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合理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加大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和职业性选修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两门适用技术和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适当降低文化课难度及要求,改变文化课授课和考试的方法。如对于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学的英语课程,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的学生只要求学会简单的日常英语对话和能说出一些常用生活物品的英语名称。考试也可采用笔试、面试、会话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即初中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合格的“绿色证书”。
(二)学科渗透式
学科渗透式就是各学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文化课教学中找准渗透点,适时渗透职业教育因素,把一些基本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意识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教育内容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科渗透式的重点放在初一、初二年级,渗透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科目。基础教育阶段仍是以文化课“双基”教学为主,渗透职教因素是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渗透的职教内容要坚持适用性原则,即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课外选修式
课外选修式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完成文化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特长培训班学习,比如体育班、书法班、音乐舞蹈班、工艺雕刻班、摄影绘画班、电脑影像处理班、武术班,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利于对特长生的保护,有利于不同潜质的学生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校办学的吸引力。
学校可以安排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作为特长生专门的活动课时间,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职业技能。
学校鼓励有技术专长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外职教渗透活动,发挥教师优势,开设技能培训班。学校对开班教师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对工作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职校联办式
职校联办式就是与高一级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让高一级职校提前介入初中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通过与上一级职校联合办学,农村初中学校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解决初中学校缺乏技术教师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升入上一级职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广泛的就业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特别有利于准备外出打工的学生;也有利于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的稳定。这是一个双赢的办学方式。
一、水文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群体特征
水文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既具备基本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属性特征,又必然带有一定是水文行业特色,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个性特征。我国水文事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时期,在行业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促使行业工作人员形成了一些具有行业特质的个性化特征,并且这部分特征一般借助于系统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呈现在公众面前。一方面,水文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受到水文系统社会属性和公益定位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保守性,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一般个性沉稳、不善于交际,遵循传统的道德行为标准。另一方面,水文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自主性和依附性。水文系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研究一般在工作中以脑力输出为主,通过合理的分析、判断和综合整理提出相应的研究成果,除了处于一线工作的水文勘测人员外,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都具有一定的非规范化程度,因此其在工作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自主性。但是由于水文系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水文方面一般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因此其社会交往往往局限于事业单位内部,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内心空虚压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其次,需求特征。水文技术人员在需求方面呈现出的群体特征主要为生存需求、关系需求以及成就需求。其中关系需求与成就需求和继续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联系。关系需求主要指水文系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沟通交流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事业单位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内部认同,让他们在资源配置、管理决策和信息共享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实现内部关系融洽。同时,由于水文系统工作的特殊性,在不发生水灾时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一直得不到社会的肯定,所以在社会关系方面专业技术人员也存在一定的内心需求,渴望能够融入到更大的社会群体中。成就需要则具体指工作单位中的个体希望能够通过高质量的完成自身工作来获得相应的成就,进而实现自身价值。在水文系统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水文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能都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所以专业技术人员要想在工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需求,就必须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工作中来,通过继续教育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术能力,进而获得相应的工作满足感。
二、水文系统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措施
结合水文系统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特征,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相应的教学引导,进而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1.树立全新的继续教育理念,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积极性
在水文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实践中,应该结合专业技术人员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继续深化建设学知识、强技能、促工作和出成效的教育工作活动,通过树立全新的、更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形成全员、全过程和终身学习的思想,进而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探索,促使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相应的强化和提升,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由于水文系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事自身水文专业技术工作,所以要想保证继续教育效果,提升继续教育质量,还需要在教育引导工作中重点突出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促使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一种在岗位上自我研究和学习的意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2.创新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主要以知识讲解和技术解析为主,虽然能够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相应的提升,保证其在水文系统内部获得更大的认同感,满足其成就方面的需求。但是,综合来看,单一的专业技术教育一般相对枯燥,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提升其深入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强化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不仅要保障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工作的质量,还需要对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内容加以创新,适当的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促使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能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为我国水文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3.结合培训具体内容确定较为合适的新型培训方式
本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举办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当前,大多数国家在青年就业方面都面临着危机,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更好地为青年创造有效率的生活,并促进国家持续高速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优秀人才驻留的地方投资流动性就强,创新也会大量涌现。因此,要想获得成功,经济增长和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主要基于人力资本的发展。为了跟上技术变革以及全球价值链变化的步伐,各国政府都需要在各个领域中投资以培养完善的劳动力技能。
因此,我要感谢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举办这项活动,并邀请我参加本次会议。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和教科文组织都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从教育到培训再到就业,两个组织各自涉及的领域相互关联,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发展教育,而国际劳工组织重点关注劳动力市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恰好处于两个领域之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和就业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我们非常欣赏教科文组织持续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积极设立机构间小组(Inter-Agency Group)的做法,与此同时,国际劳工组织也一直参与其中。
我发言的主题是部际协调与公私合营的重要性。具体涉及以下几点:首先,当前很多国家都深受青年就业危机的影响,而部际协调能够很好地应对当下的严峻形势;其次,从长远来看,我们迫切需要为劳动力市场储备尽可能多的工人,并且使熟练工人成为改善、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一、青年就业危机
关于青年失业率的数据是发人深省的:当今全球有近200万的失业人员,而其中15~24岁的年轻人就占到了75万。
年轻人中无经济活动(economic inactivity)人群的比例已经大幅增加。那些不受教育与培训,没有工作的年轻人步入社会后就可能面临长期失业和被社会排斥的风险,并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因为无法获得理想的第一份工作而深受打击,进而使他们以后的生活也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这也将使整个社会在未来面临各种冲突与更低的就业率的风险。
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中有150多万的年轻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其原因是这些年轻人从事着低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率的工作,或是从事季节性农活以及在城市非正规经济体中自谋职业。这部分人往往缺乏良好的初等教育,而此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大门将向他们敞开,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经济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从事临时职业或非自愿兼职的年轻人比例剧增,这一令人担忧的趋势也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挫折,甚至面临内部瓦解。下周,我们将在2012年版的《全球青年就业趋势》(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报告中青年失业情况的最新数据。
基于青年就业危机(Youth Employment Crisis)问题的普遍性,国际劳工组织成员国和社会相关参与者将在下个月于日内瓦举行的国际劳工大会(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上将青年就业危机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中。正如大家所知,国际劳工组织在组织结构和管理上坚持“三方性”(tripartite),即雇主、工会和政府各自的代表共同制定相关优先政策。
这一次,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Director General of the ILO)也有在更大范围内帮助年轻人的决心,以及了解年轻人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倾听他们关于解决方案的意愿与心声。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国际劳工组织就青年就业问题组织46个国家与多个相关青年机构展开了磋商,此外,国际劳工组织还将在日内瓦召开国际青年论坛(International Youth Forum)。
会议及论坛的讨论结果应有助于各国找到适合自己现实情况的实践路径,并制定全面的青年就业战略。
目前,很多国家的初等教育质量已得到提高,而青年就业战略将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世界各地的教育部长们应该共同庆祝这一成就。然而,与此同时,很多国家还面临着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挑战。
二、反思青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前景
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顺利获得理想的工作?国际劳工组织总结出了成功三要素:学徒制、创业精神、就业服务,每一个要素都需要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理论知识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双元制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双元制结合了企业提供的实践培训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的理论培训。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和丹麦,该系统的运行基于国家、雇主、工会和培训机构之间的高水平合作。
这几个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在欧洲是最低的。例如,据奥地利的有关报道,80%有过学徒经历或相关培训的年轻人在完成三个月的培训之后都找到了工作。比较典型的是,在获得薪酬较高的工作机会方面,拥有理论知识与实践培训经历的青年比仅接受过学校理论教育的青年高出三成。
双元制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经济和教育背景,它可以帮助年轻人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学徒制能够使雇主发现他们希望在员工身上看到的难以衡量的品质,比如在实际情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能力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软实力或生活技能。
在低收入国家,非正式的学徒制对年轻人来说仍然是最好的机会,因为它可以让年轻人学一门手艺,然后顺利入职。现在,很多国家都在试图通过提升大师级手工业者的科学知识,提高对学徒在更广大的劳动力市场中竞争力的认可度,以及向年轻女性开放更多的职业等各种途径,以提高双元制的效率。
我们也明显地看到了学徒制和其他在职学习机会在跨国公司和大型本土企业中逐渐增加的势头。不仅如此,正式的学徒计划也应该在小规模的企业中加以实施,因为小企业中有很多实用、双赢的方法向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用技术整合创业市场和职业培训
鼓励开办新公司和自主创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关键。有一些政策可以实现这一点:获得资金、降低税收、放宽注册要求以及用技术整合创业市场与职业培训。
在一些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不受学生青睐,他们更愿意接受普通教育,而与此同时,接受普通教育的毕业生失业率很高,企业也存在着技术岗位空缺问题。技术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帮助学生开办自己的公司,可以使技术培训更具吸引力。
要做到这一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需要在他们的课程中设置基础的创业培训。此外,产业与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合作可以使教师跟上技术和实践的更新速度。
(三)就业服务使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更为轻松
在选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或是学徒计划时,年轻人需要相关的信息和指导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在很多国家,公共就业服务惠及的年轻人比例非常小,还有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因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和雇主需求而无法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咨询与指导。
良好的就业服务能够缩短人们找工作的周期,当就业服务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和雇主合作的时候这一点尤为明显。
仅仅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学徒制的公共投资额度,却不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能力,就像是修建一条通往目的地的道路,却没有建造途中的必经之桥……这里所谓的目的地就是寻求到一份好工作。
学徒制、创业精神和就业服务这三个因素可以帮助年轻人从学校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青年失业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经济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资和创业才能兴旺繁荣。
三、从长远来看,技能发展即转型
我提出的下一个重点,就是技能发展不仅能帮助国家以及个人缓解经济大萧条(Great Recession)带来的冲击,还能让人们对将要长期面临的在世界范围内冲击着劳动力市场的游戏规则的转变有所准备,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变革、技能匹配度、全球价值链的分割与升级、不断变化的全球人才竞争等。
且不说经济大萧条,单是这些变革的势头就能产生经济大重组(Great Restructuring)。工人与企业需要适应这一变革趋势,甚至从中获益,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投资本身就是一个转型政策。
在一些亚洲国家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教育以及技能发展的转型潜力。韩国、新加坡、中国和马来西亚都遵循着被称为技能形成的发展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 of skill formation)。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求也不尽相同,而模式的经验能将需求与教育培训投资联接起来。
第一,这些国家的政府对经济发展战略有着强有力的保障。这些国家大多有明确的贸易、投资和产业战略。
第二,这些国家有明确的机制,将贸易、产业政策与教育、培训规定联系起来。
第三,这些国家在保持政策协调方面、联接工作领域与教育培训领域方面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这已成为他们保有动态比较优势(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的根本源泉。
你可以把它叫做经济多样化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群体促进或价值链,这些都是不同的称呼,但目标是一样的——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上加速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在这些国家中,中国、韩国、越南和我的祖国哥斯达黎加,已经能够转换它们的生产能力,从而在全球化中受益。它们在提高受教育机会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质量的领域进行了投资。
我们在一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也看到了类似的模式,比如印度、孟加拉国、贝宁,它们正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应着这种发展模式。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中,家长灌输给孩子们的理念就是“学习等于赚钱”。这个口号和对教育的大量投资已经导致了一种技能地形(geography of skills)现象。众所周知,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鲜为人知的是,在1996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113个新兴发展经济体中,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数量从7200万名增长到了1.26亿名,增长了近一倍。
对于人才、企业和年轻人来说,全球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数量的巨大增长已经将全球竞争的本质转变为寻求一份好工作。在发达国家,人们也在反思,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就一定能拥有好工作吗?显然,现在这已经不是自然而然、轻松容易的事了。
四、质量与协调的要求得到满足,
才能实现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
国际劳工组织搭建劳动力市场与教育培训之间桥梁的愿景的实现基于政府、雇主组织和贸易协会的共同协议。《2008年提高生产力、就业率和发展能力的技术决议》(2008 Resolution on Skills for Improved Productivity,Employme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提出了全球性政策方案,这一方案也在国际劳工组织筹备的《二十国集团强大、持续、平衡增长的培训战略》(G20 Training Strategy for Strong,Sustained and Balanced Growth)中得到了体现。这些协议反映了很多人都曾提到过的重要国际经验教训。
此外,正如我刚才所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青年失业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很多国家的问题不仅在于结构和工作岗位的不足,还在于短期内总体需求的严重缺乏。
很多国家正面临严峻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制约,这不仅是对教育和劳动部门的挑战,更是对财政、贸易和工业等部门的挑战。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民受教育水平;对策
收稿日期:2006―10―30
作者简介:李莉(1970―),女,汉族,山东郓城人,菏泽学院社科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一、农民受教育水平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
1.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之一就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如农田灌溉工程中,灌溉排水的时间、流速、流量等全部通过信息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农产品的仓储内部因素变化的监测、调节和控制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操作运行,畜禽棚舍的饲养环境的测控实行自控或遥控等,这种先进基础设施对其使用者与操作者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只有那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掌握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能使这些设施发挥出最大效用。也只有这些设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农业装备的信息化,才能有助于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内容,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主要是指:一是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如农作物种植之前,用信息技术采集有关种子与土壤的相关信息与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确定种子与土壤是否匹配以及匹配的程度,这样有利于因地制宜,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等等。二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在田间设置监测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发出预测预报,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确定防治时间和方法,采用自控机具或生物防治方法或综合防治方法,对病虫害实行有效的控制。这都需要农民掌握一定的技术,而这种技术的掌握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来实现,因此,为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应加快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使农民通过教育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
3.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流通过程的信息化。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产品流通过程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农产品更是如此。为加快农产品流通,这就要求农民有一定利用网络的能力,通过进入乡、县、省、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并能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在农业信息化条件下,为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扩大流通范围,农民应该在网上销售自己的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些都需要农民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而且应有相应的获取、分析、判断、应用信息的能力。为让农民要具备这种意识与信息能力,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使农民得到较好的教育培训。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没有一流的农民,就不会有一流的农业,农民受教育水平极大地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现阶段我国农民受教育状况分析
1.农民文化素质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其最根本的是文化素质低下。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随学历的升高人数逐渐减少,而小学以下特别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则随学历的降低而逐渐增高。农民文化程度直接导致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许多农民不识字,无法阅读有关书籍,文化水平低,相应地理解力就差,他们对于来自广播、电视的信息经常不能及时捕捉,即使有的参加了农技培训,也大都听不懂讲课,无法与自己的生产联系起来,更谈不上通过上网获取相关信息。
2.农民的科技素质低。国内外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只有被高素质的现代农民所掌握,才能成为强大生产力。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农村中愚昧无知的“科技盲”已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种素质下,有70%的现有农业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并且还时常发生“机害、药害、肥害”,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利用率,甚至带来负效应。
3.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使农民长期生活在所需信息少的环境里,使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另外,农民的小农意识阻碍了他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很多农户囿于自己的圈子里,心中只有眼前的个人利益,不愿与别人共享信息,扩大自己的信息面。这种小农意识的存在使农民手中本来不多的信息显得更加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由上可看出,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掌握和运用知识、科技的能力,将直接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为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
三、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的对策
1.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农民是农业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主体,因此,农民的信息意识状况决定着农业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为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加大农业信息知识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其次,大力宣传市场经济以及WTO的有关知识,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竞争意识,克服小富即安、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思想,确立全局观、全球观、人才观等,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2.改革义务教育体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长远看,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必须改革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从青少年抓起,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首先,要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中央负责,部门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其次,要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把九年义务教育延长为十二年义务教育,即对整个基础教育(小学至高中)实行义务教育。第三,要改革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义务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变主要由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负责筹措供给义务教育经费的做法,由中央财政统筹供应义务教育经费,要把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中央投资范围。第四,要改革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对义务教育经费实行由各级义务教育部门实行封闭运行,以防止义务教育经费被挤占和挪用。
3.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都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德国把职业技术教育看作是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赞为“富国强民的基本条件”,是“它拯救了战后的日本”。抓好职业教育,应做到:(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市场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坚持特色立校、品牌取胜,确保学生招得进来,走得出去。(2)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以核心农户为重点,加大青年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和工业理念的培训教育,加强实用新技术教育。尤其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如绿色环保肥、高效无公害生物农药的使用等,加强信息技术教育。(3)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接近和相互渗透,一方面是普通教育职业化,即在进行普通教育的学校里加强职业教育,但这种职业教育不是以往那种按工种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而是加强职业基础教育;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普通化,即职业教育从狭窄的、过于专业化的职业预备教育转变为广泛的、基础的、能够灵活运用的职业教育。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一项长期工程,为弥补农民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低下而在汲取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方面的不足,在近期内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做好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示范工作。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把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首先应培训他们如何上网,以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逐步提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使其有意识地去利用农业信息网络为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其次,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实用技术讲座,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5.制定有关农民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美、日及欧盟各国都非常重视农民教育的立法,除为基础教育立法外,也为职业技术教育立法,通过立法形式保证农民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革和完善农业教育体系,拉动农民对教育的有效需求。在中国,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民教育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民教育培训在其规范程度和执行力度上,还主要取决于执行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制订一部《农民教育培训法》之类的保障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法规,规定和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有关部门、涉农单位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淑芳,陈太安.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3)35―37.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3640 建设联盟 创立职技高师人才培养培训新模式 王建华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3、4期 7300字
19823641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贡献 曹晔 《职教论坛》2013年第4期 10100字
19823642 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被误解的合理性 刘向辉 《教育导刊》 2013年第2期 6200字
19823643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侯宁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5期 6600字
19823644 作为一种“实践”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 李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64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优化策略研究 马宽斌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646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逻辑研究 包水梅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6700字
19823647 欠发达地区高职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原则 陆广地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48 省域统筹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丁晓昌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10200字
19823649 改革开放30年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回顾 张立明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6期 10500字
19823650 北京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 李雯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6期 10500字
19823651 关于构建新疆高等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思考 沈蕾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5期 7900字
19823652 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瞿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53 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的适应性分析 杨善江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7100字
19823654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转型研究 周永平 《职教论坛》 2013年第4期 12100字
19823655 “示范高职”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效果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金鑫 王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3期 10300字
19823656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有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蒋庆哲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3、4期 7000字
19823657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 周建松 唐林伟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12100字
19823658 “职业性”、“高等性”融合发展趋势下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模式 孙毅颖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2期 6500字
19823659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 张建春 等 《现代教育管理》 2013年第2期 10100字
19823660 论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态位发展战略 李东航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6期 8000字
19823661 学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次专业硕士招生综述 杨旭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8800字
19823662 职教集团可持续发展探析 刘伟洋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期 10500字
19823663 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基本内涵与特征 赵昕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664 生成性课程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设计 董昊悦 张建鲲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7300字
19823665 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大学功能的构建 孙爱武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5900字
19823666 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何与何为 庄西真 《职教论坛》 2013年第4期 12100字
19823667 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宣传定位 张宇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68 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徐国庆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12000字
19823669 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研究 胡清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7100字
19823670 学校的课程统整: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吴国平 等 《全球教育展望》 2013年第2期 15100字
19823671 我国“双师型”教师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吴炳岳 赵文平 《教育导刊》 2013年第2期 7700字
19823672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度”境界:名师的素质表征 李源田 《课程·教材·教法》 2013年第2期 10600字
19823673 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机制探析——基于勒温场动力理论的视角 李森 等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4期 8300字
19823674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金东海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5期 10500字
19823675 基于“知识+技能”的高职教学模式建构 吴曙光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5300字
19823676 “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索 许建平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7100字
19823677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补充机制探讨 潘建华 《职教论坛》 2013年第4期 8100字
19823678 高职院校主动服务“三农”的问题与对策 白朴 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3期 8600字
19823679 地方农民学院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王柱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6期 6600字
19823680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梁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10500字
19823681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三农”人才服务策略研究 丰玮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6700字
19823682 浙江省农民生产技能培训调查与分析 房风文 等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83 非洲成人扫盲培训成效分析——以乌干达成人功能性读写能力培训项目为例 戈君宇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4期 7600字
19823684 破解新生代农民工高培训意愿与低培训率的困局——从人力资本特征与企业培训角度分析 和震 李晨 《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0600字
19823685 河北省职业培训机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闫志利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6期 9800字
19823686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朱远胜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6700字
19823687 新生代劳动力移民培训中职业技能框架的构建——基于职业技能分类的视角 曹洁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4期 8100字
19823688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工作场所学习及其对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的启示 唐林伟 《职教通讯》 2013年第4期 8200字
19823689 论构建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史仁民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4期 4200字
19823690 我国民办教育改革的合理路径探析 王誉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3期 10300字
19823691 独立学院法人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黄勇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12500字
19823692 高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朱兆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6期 6600字
19823693 我国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体制研究:一个比较的视角 王勇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3期 6000字
19823694 国内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策理论的缺陷研究 周安敏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3期 7600字
19823695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张赵根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6期 8200字
19823696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双证书制度的思考 李红卫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697 论德育的过程本质 杜时忠 管贝贝 《教育科学研究》 2013年第2期 7700字
19823698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 刘长虹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5期 7100字
19823699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善” 宋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10500字
19823700 中职生职业成熟度和专业承诺发展水平调查分析 曹金华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3701 英国职业教育改革中市场和政府的角色变迁 王雁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4期 10500字
19823702 美国社区学院中的转学教育对我国专升本之启示 万瑶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0100字
19823703 韩国农村教育政策及发展新趋势 董博清 等 《外国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10700字
19823704 英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探究 吴雪萍 等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8400字
19823705 印度中等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管窥 屈书杰 《比较教育研究》 2013年第2期 8200字
19823706 发展技能促进农村转型——国家、国际和比较的视角 维纳·契纳巴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3期 7600字
19823707 世界银行教育投资项目——以阿根廷《终身学习项目》为例 关文静 等 《世界教育信息》 2013年第3期 9100字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人格本位;功利价值
[作者简介]宁维芬,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南宁5300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218-03
一、当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遵循“能力本位”。顾名思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特定职业、特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使之具有包括职业技术、技能和技巧以及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由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以社会产业对职业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造就大批社会急需的优秀劳动者、推动现代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巨大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多种突出能力培养的成熟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rn-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和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承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TAFE)。这些模式大体构成了西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
毋容置疑,“能力本位”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作用,但它的弊端也日渐显露。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人们职业岗位变换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定位狭窄、针对特定岗位的“岗位能力”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其次,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与日新月异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终身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不仅关注职业能力,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格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观正逐渐取代“能力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价值观,成为当代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主流价值观。
“人格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增强劳动者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人格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观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论,在新知识、新技术以加速度增长和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新意识,去面对当前及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学生的首要目标是获得其未来服务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技术、技能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发挥个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换言之,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不是劳动工具和“工匠”,而是具有一定职业技能、有较强烈的自主意识、特别是自主创业意识并拥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劳动者。
“人格本位”价值取向的职业技术教育所追求的能力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使得职业技术课程教育从特定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变为广泛的综合的职业能力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强调“关键能力”教育。“关键能力”亦称“核心能力”或“普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亦即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故亦称“可携带的能力”,它具有相通性和可转换性,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离不开它,它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关键能力”包括5种必修能力和3种基本素质。5种必修能力是支配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支配信息的能力、驾驭系统的能力和采用技术手段的能力。3种基本素质是读、写、算、听、说基本技能,思维技能,个性品质(包括责任感、自尊心、正直、诚实以及社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关键能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追求的能力的范畴。
为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实现“人格本位”的价值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了很大变化。德国实行“职业基础教育年”,在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一年,学生学习普通文化课和某一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及技能,第二、第三年才开始分专业教学。因而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性、普通性增强,专业性谈化。德国把该国承认的450种培训职业分为13类,规定任何一种职业教育在第一年都要按13大类进行基础教育及培训,基础教育培训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包括德语、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英国在国家承认的职业技术资格教育中,均开设交流、信息技术、计算三门课程并须达到规定标准。法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专业课程大幅减少。日本规定各类职业高中在第一年均开设统一的普通基础课,学生在3年的学习时间里,有近一半的时间学习普通教育科目,这些科目包括日语、数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可见,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通识教育、通才教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格本位”的价值取向已深深根植于其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及体制中。
二、当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远远未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批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岗位,就业能力不强。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等客观原因,但与职业技术教育理念落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密切关系。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面临尴尬的境地,主要表现为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倾向:学科主义崇拜与实用主义泛滥。
学科主义崇拜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无视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片面追求知识的理论、系统性、逻辑性。主要表现为以理论知识为课程内容主体,按学科分类划分课程门类,以理论知识为学习起点,按知识本身的逻辑组织课程内容,以课堂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书面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科主义崇拜的课程设置追求系统地阐述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学会科学思维。最集中的反映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严重脱离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及学生实际,混淆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别。结果是学生学得苦却收效甚微,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职业能力低;教师教得累却看不到成果,上课如同对牛弹琴,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师生陷入
互相埋怨的恶性循坏。
职业技术课程设置的另一个倾向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实用主义泛滥。与学科主义崇拜无视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相反,实用主义一味急功近利地迎合市场需求。突出表现有二:其一,专注于学生特定岗位能力和特定技能的培养,忽视乃至轻视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课程设置上,大量压缩甚至基本取消普通基础课程,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普遍偏低,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其所充当的社会角色不相称,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弱。其二,不顾自身条件和特点,盲目跟风,不加考虑地设置所谓“热门专业”和“紧俏专业”以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如不顾本校的师资条件、设备条件,一窝蜂地赶时髦开设热门专业;对市场需求不加分析,不去考察其发展需求还是短期需求,不分辨其规律性还是偶然性,只要当前有需求,就不顾一切地上。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徒有专业的虚名,缺乏扎实的职业能力,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学校不仅未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办出特色,树立品牌,而且很容易导致专业设置有名无实的消极后果。
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上述弊端,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人格本位”为价值取向,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兼顾职业技术教育的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人文价值,强化普通基础教育,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技能教育,增强课程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