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17: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生法律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初中 法治 观念 意识
“依法治国”于1999年写入宪法。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这些都表明了国家对“法治”的重视。但是,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出现了诸多与法治教育严重不相适应的环节。
一、贯彻法治教育时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师法律知识体系不健全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通常只是在大学阶段学习过《法律基础知识》,并非系统接受过法律专业知识学习,未形成专业法律知识体系结构,对于法律概念处于模糊状态,对于法律现象不能做出清晰明确的判断。教师法律知识的残缺就为初中生法治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法治教育观念偏离法治建设轨道
教育界提出了“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是观念的改变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依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只要求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能涉及的考点记牢记熟,能够应付考试即可,教学安排中不会针对法治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更不会特意安排专门的教学实践活动。观念的偏差,必将导致初中阶段法治教育的难见成效。
(三)教学方法不利于法治教育
鉴于升学率的考虑,初中思想政治法治教育只局限于书本,只是教师单纯的教授,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忽视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导致社会经历缺乏的初中生对法治的理解只停留于抽象的法律概念,不能做到法律现象与本质的融会贯通。
(四)社会环境不利于进行法治教育
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对于在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初中生,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在其内心产生印迹,对其正确心理机制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违法违纪的现象,通过媒体等途径传达到学生中,对鉴别力不足的学生的法治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解决措施
针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动员学校、家庭、社会力量才能予以根本改变。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教师整体法治教育水平
通过引进法律专业教师、聘请法治副校长、对教师进行法律知识提高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层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为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提供专业知识储备。
对教师进行法治教育专项培训,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媒体教学、旁听庭审教学等多种多方位立体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法治现象和概念形成鲜活的体会。
(二)为学生创造遵纪守法的社会环境
学校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环境,必须完善制定各项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无论是学校领导层,还是教师、学生,只要违法规定就按照规定予以执行,首先从学校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治氛围。其次,公安、工商、文化管理等部门也协助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对于不利于学生教育的问题予以及时清除。
(三)督促学生形成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习惯
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规校纪就是广义上的法律,遵守校纪校规就是学生遵纪守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管理层和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从而促使初中生形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习惯。
(四)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初中生心理发展难以适应生理的迅速发展,所以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利用课堂、媒体、社会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对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分清是非才能决定其思想的发育和发展的正确方向,进而进一步正确指导自己日常的行为。
(五)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
初中生法治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社会现象抽象出法律现象,从法律现象中抽象出法律概念,法律现象与法律规定相匹配,最终形成法律判断的过程。而学生在这过程中也经过了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是学法的过程。经过多次这样法律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初中生也就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法治观念,具有了对基本法律现象的判断能力。
(六)培养初中生形成法治意识
关键词:初中政治;法制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19
一、前言
正所谓无规不成圆,国无法而不治,民无法而不立。法律是立国之本更是治国的依据,法律法规是规范和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的一项强有力的手段,也是规范公民自身行为的准则。将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是进行法制教学的最好方式,既能够巩固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是塑造人生价值理念的重要阶段。初中政治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个时期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守法的法制意识,这对今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初中政治教学法制教育的现状
1. 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法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政治教师只看重最终的成绩结果,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发展,长期以成绩为重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自身发展受限,以致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政治教师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既不能使学生把握准知识重点,又不能及时地让课本内容得到扩展和延伸。学生既学得无趣,教师教得也受累,时间一久学生难免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烦的心理情绪,最终影响教学效率,也使法制教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 教自身法律意识不够全面
很多初中政治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过于淡薄,必要的法律知识并没有经过深入的系统学习,往往依靠的是经验教学。政治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因自身原因对法律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巧妙地将法制教育与政治教学融合贯通,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为此,这也是影响初中生政治教育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3. 教学模式单一,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另一方面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也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网络暴力与负面消息充斥着整个互联网环境,青少年犯罪屡屡发生甚至居高不下。受这样社会环境的影响,初中政治教师更应该注重强化法制教育,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地利用互联网信息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丰富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地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观念,以此提升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树立正确的情感意识。
三、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手段
1. 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对策
初中生的心智尚在完善时期,很多观念仍处在不成熟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容易受社会中不良现象所影响。因此,巩固学生的法制观念,深化法制意识尤为重要。初中政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当前发展的教学内容,真正发挥法制教学的实际作用,为学生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制知识点时,政治教师结合初中生青春期的生理特征,从青春期身体外形的变化到心理上的转变,告知学生这是正常的发展现象,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尊重自己以及尊重他人。比如,参加集体活动,从集体温暖中学会放松自己,也可以通过利用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从中更好地调适心理的不适,让学生能够在面对心理矛盾时,学会采取正确的、积极的方法舒缓烦恼。另外,在讲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时,进一步强化牢固学生的底线意识,绝不做触碰道德底线以及违反法律的事情,利用羞恶之心引导学生知晓理,明善恶,学会反思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自省中学会端正自己的行为。通过政治教师有效的引导法制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自我调节,还能够从中培养正确的法制理念,巩固法制意识形态。
2. 结合新闻时事,点滴渗透法制教育
法律知识不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又联系生活。但是法律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政治教师在开展法律常识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新闻时事、新闻热点对法律概念以及条规进行教学分析。例如,在教学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的内容时,教师结合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通过晚会视频曝光的伪劣产品引发学生以打假为主题展开讨论分析,学会运用合法途径维权;也可以通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让学生感受崇高的精神文明。通过以实际具体的例子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道德层面的深度。
3. 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巩固法制教育工作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清晰地认识到法制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不仅要提高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要做好教师自身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例如,学校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活动,可以通过聘请专家举办法律讲座的形式,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知识的平台。另外,政治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多媒体技术、报纸刊物等日常渠道积累法律知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为法制教育融入政治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四、结语
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解答式教学模式。
政治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政治课应该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主要地位。因为政治课法律知识相对理论性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课程的特点和内容。例如在讲解正当防卫的内容中,就要举例让学生明确正当防卫与非正当防卫的区别,从知识点上准确了解。教师要积极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在特殊问题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
2.采用案例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法律知识教学中,一定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一些著名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具有故事性,学生在听案例时,就像在听故事,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对比,这样就可以迅速的区分是非黑白,可以用正义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案例教学是通用的法律教学方法,但是,案例分析的水平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案例的分析与现实生活和时代特点相结合。
3.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自身的生活状态。
政治思想课法律知识教学中,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尊重学生的自身生活状态。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我们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区分对待。要把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中,找到知识的特点,从而对照实际生活进行理解。
4.采用多角度教学方式,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
关键词:初中历史;公民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1-01
公民意识的培养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及其重要的,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国家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其内容独特且极具影响力,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造就具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公民意识成为历史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指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对国家、利益、尊严等多方面进行自觉维护的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初中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才能具备国家意识。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关于国家发展和演进的教学内容,不仅向学生介绍了几千年来国家发展所经历的苦难,还想学生展示了华夏儿女坚强不屈的精神,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树立学生爱国思想的教学素材,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建立国家意识,认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利用历史人物以及相关材料加强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其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有意识地渗透公民意识的教育,陶冶学生爱国情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防止课堂变成教师的完全说教。历史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权利意识
权力意识是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统一,人是权力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既能享有权力,同时也担负着社会责任,对权力意识培养的难点,不在于主体的自我权力意识,而在于如何使权力主体同时具有他人权力意识、社会意识与规则意识等多方面意识,只有尊重他人权力并履行应尽义务的情况下,权力主体才能够真正健全自身权力意识,使其成熟。现在的多数中学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不能从整体权利出发,对他人漠不关心,虽然初中生对事物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年轻气盛的弊端使学生听不进去意见,只懂得索要,不顾及他人权利。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重权力方面的教育,将古今中外历史史实与各种各样的权利联系到一起,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自身应该具备的权利,包括对他人的责任,进而提高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
三、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由三部分构成:法治情感、法律认识以及法律理念,即人们对于法及法律现象的思想、认知及心理的总称,主要是培养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行为,作为初中生来说,虽然学了部分法律知识,但没有多少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甚至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很薄弱,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律知识来讲解历史课,引导学生“法律至上”的意识,树立学生平等、法治意识,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外时间给学生留情景剧作业,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师加以指导,通过情景剧表演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如让学生表演不同朝代的盗窃案件,并加以不同制度下的审判过程,以此,学生要了解不同历史朝代的司法制度,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了解到人权法律概念发展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社会以及国家所担负的责任的认识,以及自觉遵守规范、承担责任的态度。初中生的责任意识还不是很完整,学生们明白自己的学习责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知”与“行”总是会脱节,总的来说,初中生一是缺乏责任行动,二是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缺乏集体责任感,四是缺乏对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意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和时间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如张骞出使西域,为了完成使命,历尽苦难的故事。随着初中生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面的不断扩大,责任心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责任的含义变得更加深刻,历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应具有的责任感是多方面的,可以教育学生多方面的责任感,历史教学还可以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遵守法律、履行公民职责、保护自然等。为此,教师可以组织讨论会的形式,积极号召同学们参与进来,并展开激烈讨论,通过活动唤醒学生们的责任意识;或者是组织学生们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相应历史文化,而后对学生们讲解历史,让学生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五、培养学生乡土意识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各地区都经历了历史不同的发展,有了现今的面貌,而教材只能反映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史实及发展,对历史细致的描述只能出现过多空白,因此,乡土历史的普及就发挥了自身查缺补漏的作用,学生们只有了解了本土历史文化,才会热爱家乡,只有热爱家乡,才能更热爱祖国,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本土的历史人物、事件、文化、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出土文物等,通过讲述乡土史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热爱本土的观念,为爱国主义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历史教学可以填补学生乡土意识的空白,帮学生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乡土意识,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成功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公民意识的体现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除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等基本意识外,还要让学生意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生活中履行好公民的责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法律意识 中学政治课;法律生活体验
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我们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错路,必须铺设好自己的人生轨道,走好青春每一步,一定要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学会自我保护,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诱惑和侵害。
一、从案例中寻找中学生法律意识畸形的足迹
2008年5月6日晚上,江苏省泰州市某区的九位初二学生在某饭店聚餐结束后,结伴回家,席问这九位学生都喝了啤酒,大家相拥而行。当一帮人走到一处拐角处,停在路边的一辆小汽车突然发动,中年司机按响了喇叭.示意他们避让一下。几个学生不服.趁着酒意上前拦住了汽车,有的学生还用脚踢轮胎.用手敲打车窗。司机抓住一名学生的胳膊进行制止时,其他中学生一扑而上,对司机拳打脚踢,持续时间大约十几分钟。司机虽是成年人,但寡不敌众。被一帮学生打得奄奄一息。随后,学生们才逃离了现场。司机被送往医院一星期后死亡。事后警方拘留了其中三名学生。这一事件引起当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2011年5月3日晚11时许,陇西县首阳镇发生一起凶杀案,该镇“诚鑫电脑维修中心”老板史勇忠及其8岁的女儿被人杀死在家中,尸体被肢解。起初许多人都猜测凶手不是与被害人有深仇大恨,就是因情杀人。5月8日此案告破,凶手竟然是一名年仅16岁的初中生,与被害人无冤无仇。在侦破类影视作品的影响下,犯罪嫌疑人抢劫几百元现金和一部手机后居然残忍地杀人碎尸。
二、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统一、规范的法律教育教材
目前,中学生法律教育中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都是以政治课本为教材。教学过程几乎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课几乎都是被排除在外的,甚至附带提一下关于法律的机会都少的可怜。有的学校虽然有自己的法律教育教材,但是教材无论是从内容、形式上都不够规范,往往只是简单的法律条文累加而已,一切社会领域内的犯罪案例都被晦涩难懂的法律理论概念所代替。学生根本没有兴趣理会法律知识。在社会“减负”的呼声中,一些法律教育的辅助教材,往往都被认为是“负担”给减掉了。
2、 教师业务不专,效果不佳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法制课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培训,许多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这些老师虽然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就法律专业来说,他(她)们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3.法律教育方式与法律教育实践相脱离
尽管加强中学生法律教育的呼声较高,方法不少,形式多样。但实际效果又如何呢?通过调查发现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法律教育采取的方式与法律教育实践相脱离造成的。大多数教育工作部门一提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首先提到的一定是“一讲众听”的这种方式,通过召开法制大会组织学生听有关法律师界人士讲法律。偶尔的组织学生观摩几次刑事审判活动,便自诩方式创新。可想而知学生们被动的一次次地接受这样枯燥的法律知识教育,效果会怎样。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获得的法律知识,对于法律教育实践可以说是毫无用处。
三、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1.通过课堂道德教育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道德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约束,但道德与法制密切相关,许多道德规范就体现在法律条文之中. 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如主题班队会,以案说法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头脑里牢固树立"法"的观念,将来才能以一个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的公民身份走向社会. 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甚至对于中学生来讲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 的法律素养和水平,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2.重视法律尊重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之所以能见效,全靠民众的服从,而遵守法律的习性须长期的培养。”可见,法律尊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即从被动的守法转化到积极主动的守法。针对中学生而言.我们一开始从“害”的方面教育学生。所谓害.就是让学生了解违法的危害结果,哪怕是一桩打架斗殴事件,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严重性,从思想中产生振动,从中感受到法律的惩戒性,另一方面,从“好”的方面教育学生,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自身权益被侵害事件,让学生自觉拿起法律的武器,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让其感受到法律既是保护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的利剑,又是衡最人民行为的一把最公平的尺子,从而认识到法律的价值,只有法律能够使人民获取自由、安全、权利。当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法律及各种法律规则的价值时.会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的内心需要,在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同时更加尊重法律.接受与法律规范相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3.强化生命意识教育
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应当成为中学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成部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对自己生命的保护是每一个中学生应当牢记终生的警句,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益。现实生活中,初中生对于生命历程中的种种曲折、不幸等,往往缺乏必要的应对准备,面对某些生命历程中的意外事件,他们可能缺乏适当的应对能力。如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可能因此产生轻生念头;因人际关系及情感导致心理问题并最终导致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因自制能力缺乏,容易冲动产生仇恨而去伤害他人生命从而将自己年轻的生命送上了不归路。单亲家庭引发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他们的孩子其生命意识的淡薄、生命力的脆弱已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因此,在道德教育教学中应当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努力达到学生珍爱生命、教师关爱生命、学校充满生命的效果。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规范我们行为的特殊行为规范;法律,是是非之间拉起的一道警戒线……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便是衡量是非对错、真善美假恶丑的“尺子”。但——如今朝气蓬勃的我们真的懂法、知法、守法么?
仅以山西省2007年的黑砖窑事件为例,山西黑砖窑为提高利润一省再省,为增加劳动力竞拐骗未成年人充当苦力,事件一经曝光,一条由血和泪铺就的“黑工之路”由此被逐渐揭开。与此同时,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也发现大量被拐骗童工、劳役童工的现象。试问,如果被拐的少年有能效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那么不法分子们,那些人贩子们还会有机可乘吗?
关爱成长,普法先行。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不怕有文肓,而是怕有“法肓”。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那么这个人就算有再大的成就,最终还是被知法犯法的人毁其一生。作为祖国的花朵,划世纪的一代,我们徐了积极汲求知识、拓宽视野外,还要积极学习必要的法律知识,参与宣传法律,使法律在社会上影响面更广,让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天空下,舒心地生活。
记得上学期学校组织的“中学生法制教育大会”中,学校聘请的法律副校长左老师为我们检举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及活生生的案例,从法官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法”,案例中的“主角”是清一色的初中生或高中生,他们在花一样的年纪却干出了如此暴力、血腥、不堪入耳的违法乱纪事情,他们美好的青春岁月将要在高墙中度过,三年至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他们的人生有几个三年、五年?问及他们做这些事的原因,只有一个:“哥们儿”义气,没想到会那么严重。多么痛心的答语!如果法律二字在每个人的心中多一些份量,那么诸如此类的案例是不是就能少一些呢?
一、因材施教,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中学生还没到成熟期,是非观念、防范意识都很淡薄,遇事容易冲动,只求痛快,不计后果,所以中学有必要制定一些行为规范,约束他们的不当行为,指引他们养成良好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教育他们从小就遵纪守法。
例如教学《行为与后果》后,学生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要自己承担相应的后果,别人是不可替代的,一旦行为触犯刑法,自己就会成为少年犯,同样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学生通过学习已初步拥有法制意识,所以老师不妨从遵守校纪校规入手,让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课堂上组织学生作自我评判,看看自己有哪些行为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有的同学检讨说:体育课上,因一时头脑发热,不计后果地和另一个同学打架了;有的学生说:没听老师的话,银行卡、身份证一同放在宿舍,结果失窃了;还有的学生说:在别人的怂恿下,恶作剧另一个同学,害他住了三天医院……通过自我解剖,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严重后果,增添了学校和家长的麻烦,给学校制造了不安定因素,决心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刻地感受到法制的严肃性,它不是小孩子之间玩游戏,任何不良的行为都不会有好的后果,唯有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才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二、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用法维权
教师在教育初中生懂法守法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当自己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不要一声不吭、默默承受,而要勇敢地面对,据理力争,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学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例如教学《希望从这里开始》一课时,在学生都知道自己现在在校读书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今后自己有了孩子同样要让他们享有读书的权利,这是每个当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后,我引导学生联想自己身边有没有小朋友没机会读书的,是什么原因?班上的张明同学猛然想起:他们村庄上有个外来户,种蔬菜的,大女儿10岁了还没读书,父母忙农活,要她照看弟弟妹妹……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同学们就一番炮轰,有的说:再忙也要让孩子上学呀;有的说:肯定是重男轻女,不让女孩上学;还有的说:照看小孩是父母的责任,生这么多小孩本就已经违法了。最后学生想了很多帮女孩维权的方法,如:找她父母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找村委,若不让女孩读书,则不给他们包地种菜;告诉女孩她有读书的权利,让她去跟父母争取,等等。
学生在热议中献计献策,分享着帮助别人用法维权的快乐,同时增强了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了从法律的角度看待事情是否合情合法,不被看似合理但不合法的事情所蒙蔽,而是想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三、社会实践,加深学生法制观念
中学生接触的不仅有学校,还有家庭和社会,老师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从生活中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候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学校里花三课时讲解,抵不上社会上的一个镜头,可见社会现象对学生有极大的冲击力,借助社会力量进行法制教育,可以加深学生的法制观念。
例如教学《神圣的宪法》时,老师可以结合当地的选举工作,让学生参与其中,虽然学生大多未满18周岁,还不能参加选举,但让学生观摩选举全过程,深刻感受选举的民主气氛。有的搀扶自己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投票,看着老人家庄重地投票后露出幸福的笑容,听着他们对被选人的满意评价,感同身受他们履行选举权的喜悦之情;有的学生帮助选举工作人员做义工,发现许多猫腻事情,有拉票的,有代人选票的,都毫不留情地指出,加以制止,维护了宪法的神圣性、选举的公平性;还有的学生帮助统计选票,目睹了计票的有效性。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人民代表是经过广大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出来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说话办事的,公民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选举权,选出自己满意的人民代表。
课堂教学是日常教育教学的重点地带,也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同时渗透法制意识,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法制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或者硬性个案分析更加有意义,也容易为学生所接受,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灌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来,法制意识便悄悄地在学生心目中植根,相信不久的将来,更会开花结果。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对本来枯燥乏味的法律法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的形象性,只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进行教育和教学。与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法制教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教材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法制教育内容的书,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细心地去发掘教材的法制元素,必将能焕发出课堂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新生,一改以往那种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使我们的法制教育进行得更有效,更具发展潜力。
二、带领学生现场旁听法院审判大会
教师带领学生旁听庭审,有着特殊的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意义,能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的威严。通过这样的观摩活动,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整个庭审能够让大家深切体会到社会上犯罪分子的罪恶,也让大家感受到法律对自己的关怀和保护,使大家时时谨记,要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好学生,并努力做到在学校多学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旁听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谈谈感受,书写体会。要使未成年人,特别是初中生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远离犯罪,全面健康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必须培养其法律意识。
三、带领学生观看法律讲坛和法制报道的法制类栏目
《法律讲堂》是CCTV12的一档法律知识类栏目,寓法理和观点于故事中,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作为法制频道的一档谈话节目,《法律讲堂》是找准电视和法制的切入点,探求电视手段和法制教育的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的教育作用。《中国法治报道》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的主要新闻栏目,以介绍近期全国各地发生的法治案件为主要内容。栏目契合我国推进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和“社会与法”频道关注法治中国、共享和谐社会的专业品质。如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直接收看《法律讲堂》和《中国法治报道》这两档节目,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守法的光荣与幸福,违法的可耻与痛苦,让法律常驻学生心中,远离违法和犯罪。当然,偶尔观看几次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增强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四、模拟法庭感受法律的尊严
担任模拟法庭中重要角色的只有少数学生,但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过程,让他们切实体验到法律的庄重与尊严。有一次模拟法庭之后,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心得体会中写到:“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和法律上那种坚定的信仰。法庭庄重、严肃地告诉人们法律是公平的,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在这次模拟法庭中,我担任了原告的角色,原告那种渴望法律还他们公道的心情,令我深深的感觉到法律是人们保护自己权益的有力武器,那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感觉。看到法庭上每个人严肃的表情,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法律在我们面前是多么的庄严与神圣。”
五、通过教师的表率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