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17: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急诊护理评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急诊科护理风险是指急诊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及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护理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职业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护理风险能造成对患者身心伤害、导致医院遭受经济损失或影响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声誉。造成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护士因素、患者因素、管理因素、医师因素等。如何尽早发现和有效处理各种护理风险隐患,减少护患纠纷和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急诊科是风险系数极高的科室之一,为有效规避护理风险,降低医疗纠纷,保证患者安全,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采用自制的急诊科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强化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12月,本院急诊室共有护士10名,年龄20~45岁。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7名;大专学历6名,中专学历4名。
1.2 方法 根据笔者所在科室实际情况,自制急诊科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评估表评估项目共包括16项护理风险因素内容,包括:(1)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2)岗位责任心不强/脱岗、惰岗;(3)操作规程不完善/执行不严格;(4)知识缺乏/经验不足;(5)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不严格;(6)观察、处置不及时/延误救治;(7)查对不严格/输血、给药错误;(8)手术患者或部位识别错误;(9)告知不当/护患沟通不良;(10)一次性用品或药源性不安全;(11)仪器设备或服务设施不安全;(12)院内跌倒、烫伤、压疮等;(13)护理记录不当,医护记录不一致;(14)人力不足或配置不当;(15)带教不力;(16)其他。对上述每一项不安全因素内容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本项护理风险,可能发生护理风险的主要问题及后果、发生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以及消除护理风险的整改措施及管理对策,最后对评估效果进行评价。责任护士每天对患者评估1次,根据评分调整护理干预方法。统计2010年、2011年急诊科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意外、纠纷例数,并与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前的2009年急诊科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意外、纠纷例数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评估后,与未实施护理风险评估2009年比较,急诊科2010年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情况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常见护理风险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而急诊科急救因其突发性,是医院救治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阶段[2],如护士技术不熟练或动作慢、操作失误或言语不当、出诊记录缺陷或漏记,在急救转运的途中没有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清楚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对急救器材操作不熟悉,护士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按操作常规和制度执行医嘱,皮试或注射前未询问患者是否有无过敏史,当医嘱不详时未明确医嘱等直接影响了抢救的质量和速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结果显示,本院急诊科在实施护理险评估后,与未实施护理风险评估的2009年比较,2010年与2011发生护理差错事故情况分别下降至2009年的15.38%和7.69%,说明进行护理分险评估,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某项护理风险,可能发主护理风险的主要问题及后果、发生护理风险原因分析以及消除护理风险的整改措施及管理对策,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急诊科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加强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3.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3.2.1 完善医院管理制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不断转变服务观念,加强急救业务培训,加强护理管理,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急诊专业思想、医德医风教育,规范抢救物品、药品、仪器的应用与管理,增强急诊护士法律意识,加强护理记录单的管理,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爱心和真诚,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护患告知制度,强化护患共同承担风险意识[3]。
3.2.2 建立预防急诊科护理风险干预流程 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每位护士都能熟练地根据急诊科护理风险隐患评估表准确评估患者护理风险。对新入院患者由专职的护士进行评估筛查,对筛查出的有护理风险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和特殊护理干预,如对有褥疮高风险患者使用气垫床、气圈、局部易压部位使用褥疮贴等[4]。对有跌倒高风险患者在床头挂“小心跌倒”的安全警示牌。提醒各级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在患者活动时给予协助和警告,以防跌倒[5]。
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6,7]。通过实施急诊科护理的风险评估,使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减少了医疗差错、事故与纠纷,切实为患者提供放心、安全、满意的全程优质服务,提高了患者满意率。
参 考 文 献
[1]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 李小平.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安全工作中的实施及效果[J].护理研究,2007,21(12):3367.
[3] 何元风.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效果与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1):83-84.
[4] 杨春莉,杜金莲.骨科患者压疮风险评估与护理干预[J],2011,32(6):1016.
[5] 李新辉,陈丽丽.老年病房跌倒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08,6(11A):2829-2831.
[6] 申萍,孙琳,朱剑萍.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成效[J].护理学杂志,2006,2l(10):85-87.
【关键词】散瞳;安全评估;防范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9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28-01眼科门诊在进行儿童屈光不正检查、眼底检查、眼底造影检查、视网膜光凝治疗前等都需要散瞳。如散瞳不当,可引起患者眼压增高,诱发闭角型青光眼等不良后果。散瞳期间由于患者视物模糊,小儿及老年患者容易跌倒。散瞳前后做好患者的护理安全评估是保证完成各项检查及治疗的前提。护理人员是散瞳这项操作的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患者整个检查、治疗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因此散瞳前后做好护理安全评估及防范对策确保患者安全,避免护患纠纷,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检查及治疗至关重要。1安全评估
1.1散瞳前安全评估
1.1.1眼压评估散瞳前必须做眼压检查。护理人员在散瞳前必须看门诊病志是否有眼压检查。如眼压高于正常值,禁止散瞳。并及时通知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如角膜厚度、房角镜检查等。
1.1.2病史评估如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散瞳应谨慎。首先仔细倾听患者主诉,询问病史。如就诊前曾有过眼痛、头痛剧烈者或有青光眼家族史应暂停散瞳。及时告知医生。
1.1.3房角评估首先要看门诊病志是否有关于房角的描述。房角狭窄者,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散瞳应谨慎。必须行散瞳者,随时观察病情,注意倾听患者主诉;瞳孔散开后进行眼压检查,以防意外发生。
1.2散瞳后安全评估
1.2.1跌倒评估散瞳后瞳孔散大,患者视物模糊,特别是看近物;小儿或老年人容易跌倒。
1.2.2瞳孔恢复时间评估
1.2.2.1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美多丽)散瞳后约6-8小时内视物(尤其是近物)模糊、畏光,之后可自行恢复。
1.2.2.2用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赛飞杰)散瞳后约1-3天内视物模糊(尤其是近物)、畏光,之后可自行恢复。
1.2.2.3用硫酸阿托品眼膏散瞳停药后,大约20天-30天瞳孔才能恢复正常,但因个体差异,瞳孔恢复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均属正常。2防范对策
2.1加强眼科门诊护士业务素质的提高定期进行眼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及有关病历讨论。
2.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散瞳前在进行“三查、七对”的同时,查看眼压检查结果、查看门诊病志有关房角的描述、仔细倾听患者主诉,防范于未然。
2.3眼科门诊应常规备缩瞳药如毛果芸香碱等;如散瞳后患者出现眼痛、头痛,立即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点缩瞳药,沉着冷静做相应处理。
2.4加强护士的责任心防止散瞳剂误滴等差错的发生,责任到位。
2.5眼科门诊进行散瞳的患者,应有陪护以防散瞳后患者视物不清,导致跌倒等不良后果的发生。
2.6向患者讲清散瞳后的注意事项及防护由于瞳孔散大,患者自觉畏光、视物(尤其是近物)模糊均属正常现象;散瞳期间应避免强光刺激,尤其避免强的太阳光刺激,户外应戴遮阳帽或太阳镜;由于散瞳是为了麻痹睫状肌,故散瞳期间尽量避免近距离用眼,例如看书及使用电脑、手机;极少数患儿阿托品散瞳后如出现明显的颜面潮红、口渴、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幻视、痉挛、兴奋、眼睑水肿等症状考虑为阿托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或咨询眼科医生;青光眼及对阿托品过敏者忌用;由于阿托品超量使用可致中毒,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护人员指导用量使用,并妥善保存,避免儿童单独接触此药。
2.7散瞳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消除因散瞳后患者视物不清而产生的恐惧心理。特别是儿童在散瞳验光进行屈光检查前,对患儿家长讲清散瞳后瞳孔恢复的时间、临床表现及防范措施,消除家长紧张情绪。3结果
通过对眼科门诊患者散瞳前后的护理安全评估及防范,有效的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护患纠纷,确保了患者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参考文献
[关键词]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就医流程
急诊预检分诊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急诊护理的首个重要环节[1],分诊质量直接关系到急诊患者能否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对急诊工作的运作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急诊预检分诊的良好运行包括预检分诊评估方法、预检分诊系统、护士预检分诊能力等,其中优质的预检分诊系统至关重要[2]。随着智慧医院时代的到来,急诊科也逐步普及电子信息系统。但是目前国内急诊预检分诊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影响急诊的质量和效率[3]。我院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科学、简便的预检分诊信息化系统,以落实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化体系,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预检分诊管理质量和管理实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6年1—3月和2016年6—8月到急诊就诊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急诊预检分诊系统上线前后来分组,将2016年1—3月就诊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6—8月就诊患者为观察组,每组各313例。2组分诊护士的人数、职称、层级、专业培训课时、专业工作年限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诊科室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仪器设备
郑州大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emergency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该系统包含院前急救、急诊科以及急诊重症监护室3个部分,通过这条“急救链”上的各个产品功能的统一协作,实现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化。也是业内首家纯B/S架构的信息化软件,所有医生、护士办公室的电脑中无需安装任何软件,只需使用操作系统自带的浏览器就可以使用急诊系统,对于后续的扩容改造只需要安装电脑并接入网络即可。通过大成急诊云服务可以在院内已接入内网的台式机、笔记本等设备以及院外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使用虚拟专用网上浏览并使用急诊临床信息化管理系统。120急救车和家中、异地环境下,通过4G或光纤、数字用户线路等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方式接入到大成急救一体化云服务的虚拟专用网防火墙,这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该架构更适应于目前流行的“区域化医疗”、“远程会诊”以及“移动查房”的大趋势,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医用软件开发架构。
1.3方法
1.3.1观察组实施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预检分诊方法。(1)预检分诊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指导原则》[4],以中国台湾急诊检伤与急迫度分级量表(TaiwanTriageAndAcuityScale,TTAS)[5]为基础,研究制订符合我国特色的四级急诊分诊标准,分为Ⅰ级(危殆)、Ⅱ级(危重)、Ⅲ级(紧急)和Ⅳ(不紧急)。按照分诊分级和分区流程合理安排救治的先后次序,协调好急救秩序:Ⅰ级及Ⅱ级入抢救监护区(红区)抢救;Ⅲ级入留观诊疗区(黄区)优先诊治(<30min);Ⅳ级入诊疗区(绿区)按序就诊,护士每30min评估病情。(2)操作方法:12名分诊护士经过系统培训,分诊处配备所需的监测仪器,包括多功能监护仪、心电图机、血糖仪等,候诊区使用电子分诊叫号系统,患者到达急诊科时,由分诊护士使用系统进行预检分诊,分为登记、评估、分诊3部分;登记部分为从挂号系统中自动衔接的基本信息,评估部分采集基本生命体征指标、症状体征、疼痛评分、早期预警评分量表、意识清醒程度、营养评估、过敏史、传染病史等。除个人基本资料外,将每一个子量表融入信息系统,系统随之进行早期预警评分量表评分,并依据分值自动完成分级分区,且预检分诊信息衔接至相应诊区,进入各区后,再由诊疗医师和急诊护士进行处置。1.3.2对照组12名分诊护士(与观察组为同一组人群),实施人工预检分诊方法。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分诊护士依据患者主诉或目测意识状态,再根据临床经验判断,粗略分诊至各区按序就诊。进入各区后,再由诊疗医师和急诊护士边诊查、处置,边再次准确地分级分区。发现有分级分区错误时,指导或协助患者至另一诊疗区。
1.4监测指标
1.4.1分诊分区准确率由本研究小组成员,每日随机抽取急诊患者,累计评价急诊分诊分区的1次准确率。1.4.2就诊等候时间分诊护士采用现场观察测量法,观察并记录急诊患者自到达急诊科至接受诊疗医师或护士处置的时间。1.4.3直接护理时间占总护理时间比率直接护理时间[6]是护士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所需要的时间,包括静脉输液、给药、呼吸、活动、营养排泄、标本采集、舒适与清洁、协助医生各类床旁操作前的准备、操作中的配合和操作后的整理及专科护理10类,共计64项;间接护理时间是护士为直接护理作准备的时间,包括核对医嘱、医嘱处理、文件书写、记录24h出入量等33项;机动时间包括预检分诊、巡视患者、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联系工作等。由本研究小组成员采用现场观察测量法进行观察测量,真实、准确地记录护理工时,即由调查人员用秒表对每项耗时进行测定,使用双轨录入方式,经核查无误后分类导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将直接护理时间与总护理时间相比得出百分比。总护理时间为直接护理时间+间接护理时间+机动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分诊分区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1);就诊等候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直接护理时间占总护理时间比率高于对照组(P<0.01)。
3讨论
3.1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分诊分区准确率
我院运用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预检分诊,以“4个正确”为核心,即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患者、正确的医疗及护理,实现急诊分诊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从急诊拥堵的源头进行干预,通过建立就诊的优先次序,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了工作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分诊分区准确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有研究表明[7],急诊预检分诊失误率为5.90%~8.31%,主要与疾病因素、患者及家属因素、医源性因素等有关。临床要求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有以下特点:(1)简单易行,评估指标客观;(2)定量完成评估的时间短;(3)适用对象广泛,场所和设备要求简单。目前分诊护士主要实施经验分诊,在此过程中,护士易受临床经验、专业技能、评估工具掌握程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科学性,规范性,易耽误有效抢救,甚至危及生命。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能化繁为简地处理大量临床数据,在分诊模块中设置了客观、量化、综合的早期预警评分量表,根据护士输入的客观数据,综合判断,准确分级分区,摒弃了人工预检分诊的主观性、盲目性和差异性[8],快速准确筛选出急危重症。观察组分诊护士对照标准,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综合主诉、生命体征等临床数据,帮助急危重症在指定诊区得到及时救治,而不是患者在候诊期间发生的意外,护士被动发现。迅速收集主、客观信息,询问病情和测量生命体征同时进行,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病情信息,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判断,高效的工作流程可提高分诊分区准确率,避免遗漏重症患者,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9]。
3.2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减少患者就诊等候时间
观察组就诊等候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目前,我国多数医院现状是“无限制急诊”,造成患者等候时间延长[10]。有研究表明[11-12],急诊就诊的患者中,仅有20%~30%为真正意义上的急诊患者,80%是“非急诊患者”。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增高,更多人希望享有优良的医疗服务,导致更多患者涌向三级医院,门急诊量大幅增多,加之对分诊标准认知程度低,有很多Ⅳ级患者,认为急诊快捷,为了节省等候时间而选择挂急诊。2004年4月,澳大利亚的急诊医学会急诊科拥挤问题评估报告结果令人担忧,急诊患者滞留及由此导致的急诊室过度拥挤,给急诊科护理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减少急诊患者滞留、加速分流,已成为急诊科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13]。科学的预检分诊成为优化急诊就医流程的核心,成为急救医疗的重要环节[14],关系到Ⅰ级、Ⅱ级患者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关系到能否将急诊有限的人力、空间资源得到合理应用;也关系到体现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对急诊就医流程有明显改善,通过系统对患者进行正确分类,不同类别的患者在对应诊区候诊,同步电子分诊叫号系统,解决了候诊区、诊室的杂乱无章,也缓和了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等候的焦虑情绪;对于依从性不高的患者,通过数据、依据进行宣教,其依从性大幅度提高;“批量添加”可以一次性添加多个患者,勾选“批量分诊”,输入姓名前缀和人数,例如:前缀输入“第二中学”,数量输入“1~10”,可一次性添加10例患者,姓名依次是第二中学1、第二中学2、第二中学3……,提高工作效率;“让数据多跑路,让患者少奔波”,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适时适地将信息传递给诊疗者,减少患者往返于抢救室、预检分诊处、诊室之间;在等候期间,Ⅲ级患者可能会发生一些高危情况,随着危重患者等候时间的缩短,既准确甄别,又有效救治,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护理念。观察组等候时间均少于10min,候诊过程中无1例意外事件发生。
3.3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减少急诊护士间接护理时间
表2显示,直接护理时间占总护理时间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护理工作应以直接护理服务为主[15]。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制度的完善,临床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间接护理和机动时间占比更大。在急诊科凸显为包含预检分诊、巡视患者、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联系工作等内容的机动时间增多,压缩了单位时间内直接护理工时。当数名“急诊”患者涌入诊区,急诊护士一会儿登记、评估,一会儿实施治疗护理,应顾不暇;分诊后,多由口头交流方式进行信息传递,由于抢救、患者需求等因素,偶有未及时进行信息传递,致其他诊区护士或医师重复预检分诊工作,降低工作时效;由于分诊分区准确率不高,部分患者分诊分区错误后,来回奔波询问,引起抱怨投诉,急诊护士需要花出更多时间耐心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引导。“专业人做专业事”,预检分诊护士经过专业培训,无论是系统操作,还是标准掌握,会更加熟练,分诊准确率更高,耗时更少,可令急诊护士专心直接护理,不会因为登记、评估、分诊而耗时;分诊信息由系统传递,准确无误,避免浪费医疗资源;分诊分区准备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咨询和投诉抱怨少,急诊护士间接护理和机动时间占比更小。
3.4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提供依据系统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质量控制可对源数据展开追溯性筛查,对比护士的分诊诊断与医师诊断,分析分诊错误的数据与原因;定期对各类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在护理质控会上以数据和趋势图的形式开展讨论,分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指导分诊工作,例如针对急腹症等疾病因素影响的误诊,联合情境再现,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分析出就诊高峰月份和时段,指导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分析疾病谱,显示全年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脑出血、消化道出血、胸痛待查,便于护理管理者制订专科护理培训计划;针对慢诊看急诊的现象,与医疗客服部协调延长门诊坐诊时间、增加门诊坐诊诊次。
4结论
【关键词】风险管理 急诊护理 效果
风险管理是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风险科室,护理工作预见性差,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1]鉴于此,我院急诊科自2009年以来对实施风险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设有病床8张,输液位34个,护理人员16人,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7.46岁;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0人;职称:主管护理4名,护师6名,护士6名;2名接受过急诊专科护理培训。2009年3月-2010年5抢救的车祸伤、殴打伤急诊病人2501例。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识别、评估
使用风险评估表对有可能发生风险的高危病人进行系统评估,急诊科室常见的风险因素有用错药、抽血、跌倒、误吸、导管脱落等。护理人员可以建立跌倒评估表等来评估风险因素。也可利用专家咨询、小组讨论等方法寻找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针对存在的护理薄弱环节和不安全因素,找出避免及控制风险的方法。
1.2.2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护士风险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能力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我们在平时的风险管理中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及风险管理系统,重点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强化专科理论及操作技术、急救技能,提高法制观念,提高护理人员防范风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低年资护士工作的质量控制,对低年资护士做好帮、带,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可以定期组织考核,成绩与奖金挂钩,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及护士对风险的预见性和防范技能。
1.2.3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及护理骨干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制订风险管理预案。通过以往积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制订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采取抽查与每日有重点跟班检查,及时收集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及时发现科室不安全隐患,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笔试、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
1.2.4加强急救药品及设备的管理
抢救室由专人负责管理,每天检查所有抢救仪器和药品,特别对于一些不常用的抢救仪器,决不能疏于管理,确保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应急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1.2.5完善急诊抢救护理流程,加强高危环节的安全管理
重视流程的细节管理,确保流程无缝隙,一个完善的急诊护理服务流程应该是普通急诊室与抢救室分开,[3]按患者的病情需求安排就诊先后顺序和诊疗区域,危重患者先救治后挂号。对于高危时段如节假日、晚上或患者多时要重点加强监管,人员不足时及时进行人员调配;危重患者、大手术或有心理障碍等高危患者要重点管理,在保证治疗、护理的同时,还要尊重、关怀患者。
1.3评价指标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发放对护士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每月统计出病人的满意度。护理投诉事件:患者投诉到科室负责人处的为科室投诉,投诉到护理部和医院的为医院投诉,每月统计科室和医院投诉情况。
2 结果
2.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比较
在急诊科实行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前的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为0.96%,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降低至0.12%,实施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比较[n(%)]
注:*P<0.05
2.2护理差错、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差错、护理缺陷发生率都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n(%)]
注:*P<0.05
2.3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前患者满意率为80.97%,实施后为95.40%,实施后后患者满意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项目
n
满意人数
满意度(%)
实施前
2407
1949
80.97
实施后
2501
2386
95.40*
注:*P<0.05
3 讨论
“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医者稍有不慎即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有风险。[4]目前发达国家对医疗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工作十分重视,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5]在我国,医疗风险管理刚刚起步,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很欠缺。而急诊护理有更大的风险与责任,急诊科是与危重病人接触机会最多、护理职业风险最集中的区域。因此,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意义重大。[6]通过积极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增强风险意识,针对薄弱环节找出预防和避免护理风险的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我院通过在急诊科应用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在急诊科实行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投诉事件明显降低,护理缺陷、护理差错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且实施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实施风险评估、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加强急救药品及设备的管理、完善急诊抢救护理流程,加强高危环节的安全管理等措施,能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就医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余摸,郭金凤,武华玲.科室环节管理与护理风险预防[J].护理研究,2005,14:1288.
[2] 沈馨,沈艳君.急救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0):1257.
[3] 唐月琴.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0.
[4] 林瑛,郭柳珍,曾丽平,等.急诊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与管理对策.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2):181-182.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思维;急诊护理;应用和重要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88-02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卫生改革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就医观念的转变,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即代表医院的形象,又折射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是医院纠纷发生的“集中营”。因此在急救护理工作中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更新更高。不但要有高超的急救护理技术,更要有科学的急救护理工作思维,要求护士思维敏捷,对病情观察有预见性和主观能动性。急救护理工作不再是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运用医学理论知识,预见到随时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娴熟的技术,做好抢救中的各项护理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1抢救和确诊的因果关系思维
护士是患者在就诊期间24小时连续接触的群体,是患者病情变化时出现各种危险状况的第一反应人,所以要求护士在接诊患者时要第一时间对急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评估病情、能根据病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预见性的想到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果断决策、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的生命。抢救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在抢救的“黄金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但疾病的最终确诊还需要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如CT、B超级各种理化检查才能完成。“时间就是生命”但临床必需的检查会消耗很长的时间,可能会延误抢救的最佳时间。急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认识到只有将患者从致命的危险中抢救出来才可能有机会挽救其生命。因此急诊护士预见性思维培养的着眼点就应放在伤情评估紧急护理救治配合医生诊断继续进一步治疗这一科学的急救护理抢救程序中。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医生检查病情时,护士就应立即投入护理抢救,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抢救和诊断,这在位明确病因的急诊抢救中是不能颠倒的顺序。护士应牢记:确诊,只有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出来才能够、才有机会做出的[1]。
2针对不同的急诊患者护士应用预见性护理思维动态评估病情,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的思维
2.1加强护士运用预见性思维动态评估危重患者病情的护理意识急诊急危重患者的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急、重,病情变化不可预料。患者来急诊科就诊时多以一种重症危象为首的表现,病因不明确,病情发展迅速。往往患者和家属缺乏心理准备,惊慌失措,语无伦次,因此病史叙述不清。面对这种危急状况,护士不能消极等待医嘱,而是应用急救护理学知识评估患者,认真的听取患者的主诉和家属的述说,通过分析判断得出患者的首优护理问题,并在第一时间给予最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及时解除各种急症危象。如心跳呼吸骤停,要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开通气道,气管擦管,调节好呼吸机模式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持续心电监护等。因此,要加强护士对危重症的护理意识,提高救护技能。面对危重患者,护士应守护在患者身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及时给予治疗,给患者赢得最大的生还希望。另外要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减少纠纷的发生。
2.2预见性建立安全护理意识预见性安全护理也被称为超前护理,对于护理中病情复杂易变且极易发生意外的急危重症病患群体,通过预见性安全护理能够有效对病患病情确定护理要点,并对有可能出现的症状尽早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2]。
2.2.1预见性建立最佳护患关系急诊护患关系特点是建立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急诊护士应意识到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各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反正会影响急救工作或引发医疗纠纷。所以,在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时,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当时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心理反应、性格特点、文化背景及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以及陪同家属的情绪。通过评估来指导护士采用适宜的职业言行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恰当、有效的沟通,对患者进行积极地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使其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真实反应病情,同时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
2.2.2危重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预见性安全护理病患在进入急诊室时,医护人员应充分对病患“伴随症状、自护能力”等情况进行了解,并依据病患是否存在“视力障碍、有无平衡失调步态紊乱”等问题建立相应的风险警示牌[3],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例如:躁动患者要采用必要的约束和保护措施,并做好患者和家属的解释工作,让其明白使用保护用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预防患者和家属擅自解除保护用具。患者在做各种医学检查或住院等各种转运途中,也可能发生危象,所以要应用“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转运程序来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依据个危重患者的病情进行预见性安全护理能够有效防范转运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发生[2]。
3正确准备应用、科学管理急救设备物资的预见性思维
3.1抢救设备护理思维急诊科是危重患者的“集中营”,是抢救患者的“主战场”,对护士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对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的准确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护士在抢救设备的应急操作中,应把思维定势在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果断处理上,即使情况突变也能沉着冷静应对。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批量患者就诊时,护士通过评估事故原因、受伤人数及患者的病情预见性的准备各种急救物资。
3.2抢救物品管理思维在危重患者抢救中,抢救物品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抢救的成功与否。例如:昏迷导致窒息的患者,此时需要及时吸痰畅通呼吸道,那么吸痰器是否能在第一时间使用就是关键因素。所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抢救仪器的状态也极大地影响抢救效果,抢救的状态取决于管理。在急诊这个特殊的“战场”,设备物品管理不仅仅是科主任、护士长的职责,也是每位急诊护士都应有的管理意识,应深刻理解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抢救物品的密切关系,要有危机意识和管理理念,以及预见性的完善准备。必须使急救设备物资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应具备以下条件:齐全、分类、完好、无菌、组合、匹配、立即、明示、固定[2]。为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4危重患者抢救时预防职业危险因素的预见性思维
职业危险因素自从职业医学之父Bemadio Ramazini 提出这个概念之后,职业危险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人们对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的认识更深刻了一步。而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长期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死亡、等恶性刺激的患者,以及因为病情急,各种操作的时效性要求较高,故许多急救操作都是在不知道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是否有传染性的情况下给予实施。所以急诊的工作性质使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紧张而无规律,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明显多于同行其他科。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和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4].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病患者的分泌物物、破损组织、血液或唾液,呕吐物,是接触各种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应菊素等[5]的研究显示:急诊护士针刺伤受伤率为90.3%;而3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34.4%。实际上,至少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被污染针头刺伤后,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几率为0.3%,乙肝病毒的感染几率为6%-30%,丙肝病毒的感染几率为1.8%[6]。但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工作中接触的各种传染源防护意识不到位,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威胁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7]。因此,在危重患者抢救时培养并加强急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预见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广泛应用,我们应该预见到会有更多的职业危险因素出现。因此,有待于我们应用预见性思维去不断去发现和研究,并且寻找更好的防护措施。
5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时的预见性思维
急诊科室危重患者抢救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那些需要转运到其他相关科室接受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危重患者,如何保证在转运过程中做到安全转运,这就取决于护士在转运患者时有无预见性思维。主要包括:转运前护士的准备;患者病情的评估以及目前所用各种仪器的使用情况;患者所建立的各种管路的留置、固定、引流情况;做好与患者和其家属的沟通工作,告知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针对疾病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预见性的做好各种应急急救仪器和药物。
6总结
急诊护理工作中培养和应用预见性护理思维使急救护理工作变被动与主动,更加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促进了急救护理工作者全面的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主动性;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护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使护士在工作中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为危重患者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从而提高了医院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亚卓,赵文静.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思维[J].护理杂志,2009,07(09):923-94.
[2]范金花.建立ICU预见性安全护理有效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16).
[3]吴玉芳,蒋冬芳,蒋渊屏.优质护理在ICU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04-105.
[4]陈祖辉,王声.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6(12):1038.
[5]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
1.急诊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
急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急诊护理行为对象具有病情危急、复杂多变、多学科性的特点,护理工作具有任务繁重、被动面临突发事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致批量伤员等特点,护士的急救技能又是超过各种服务之上的组合活动,具有高风险性,急救过程中承担着诸多的法律责任。护士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急诊的扩建和工作量的逐年加大,需要不断增加新护士,造成护士年轻化,学历高低不等,急诊门诊46名护士中,平均年龄28.4岁,年轻护士存在工作经验和应变能力的不足;由于长期紧张的工作,容易导致护士缺乏责任心,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细致,不能及时发现病情的动态变化[2],抢救技术不熟练或违反操作规程,容易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依靠法律的武器维护护患双方的权益,不能将自己的工作责任和法律责任相互联系,故在护理工作中易导致护理纠纷发生;对护理文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记录不全面、内容不严谨,导致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服务意识和护患沟通技巧:繁重的抢救工作导致护士产生职业倦怠[3],影响个体工作,使服务意识不强和工作满意度下降,导致患者及家属不信任。急诊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护士来不及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充分有效地沟通,短时间内不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所有需求,导致矛盾和纠纷的发生。患者转运期间的危险因素:转运危重患者时未能充分评估病情和正确把握转运指征,准备不充分,责任心不强,安全措施不到位,搬运方法不当,途中观察病情不仔细以及发生病情变化未能及时正确处理,与接收科室工作配合不协调和交接班不细致等都是导致意外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非技术方面因素:抢救工作需要多种仪器的辅助,如呼吸机、除颤仪、心脏复苏器、心电图机等,仪器的故障或用后不能及时消毒、保养;抢救药品不齐全或用后不能及时补充;器械、药品放置不科学导致抢救过程慌乱等因素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2.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措施落实到位:风险管理制度是预防护理风险的重要保证,根据护理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要求,充分评估急诊工作的各个高危环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和防范细则,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通过分层次的岗位培训与考核,使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急救护理专业化,要求急诊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操作的同时,还要有预见性、主动性、独立性的专业素质,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优质的护理服务。
3.增强法律知识培训,强化风险意识
通过举办法律知识学习班,组织医疗护理纠纷个案分析会,不断提高护理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避免、控制护理风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提出护理文件的法律效应,急诊护理文件是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护理及病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的主要依据。提高沟通技巧,建立新型护患关系:在急诊护理服务中,护士要善于捕捉患者的服务需求,满足其对服务精细化的要求。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关心、细心、耐心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向其说明抢救、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处理技巧,使之明白各项操作、检查等护理工作均存在已知或未知的风险因素。加强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转运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情况,备齐抢救药品及器材;做好心理护理及解释工作;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心跳骤停者就地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迅速到急诊科继续抢救;转运前电话通知接收科室,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因等待而加重病情,将患者一般状况、用药、液体出入量等情况做好交班,并在“危重患者转运交接本”上双方签字。规范仪器药品的应用和管理:仪器药品的质量问题会直接或间接造成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必须注重急诊仪器、药品的管理,做到专人管理,定点放置,使用后及时补充,每班交接,每周全面、系统检查两次,并在记录本上做详细登记。
关键词:急诊预检分诊;人性化护理;护理满意度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急诊分诊缓解十分重要,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具有重要地位。急诊患者病情危重、疾病种类多、患者数量多,并且部分患者会突然死亡,需要对其实施及时抢救工作[1]。所以,急诊护理人员应针对分诊流程、分诊规定、具体身体情况等对全部就诊患者进行分诊,标准为患者病情危险程度,应尽快救治病情十分严重的患者。急诊预检分诊与患者生命抢救效率、护理质量等具有密切联系[2]。所以,探讨人性化护理在急诊预检分诊中应用效果对提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急诊患者,对其实施急诊预检分诊中人性化护理,观察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80例急诊患者实施此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2岁,平均年龄(46.56±1.68)岁;急诊就诊时间120~180min,平均急诊就诊时间为(150.21±5.42)min;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80岁,平均年龄(46.52±1.54)岁;急诊就诊时间122~182min,平均急诊就诊时间为(150.11±5.23)min。两组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分诊工作内容如下:对患者及其家属应热情接待,并询问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准确、快速地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待病情确诊后提供其对应的抢救及治疗措施。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进行分诊工作,具体包括:①提供、创造良好的急诊环境。护理人员应确保急诊大厅温馨舒适,干净明亮,从而缓解患者及家属焦急、紧张等众多负面情绪,并且可在急诊大厅的墙壁上悬挂医师及护理人员微笑的照片,并标注医师及护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并且应将告示牌放置在急诊大厅中,将常见的急症抢救方式写在告示牌中。可在急诊大厅偏僻或者角落位置摆放植物及花卉,并开放空调,保证大厅内合适的温度。在急诊大厅适当位置摆放一次性水杯、饮水机、候诊椅等,便于患者各取所需。分诊台内应放置多台轮椅及担架车。②重视人性化。护理人员在于患者进行沟通及交流过程中应积极主动,说话时应使用轻柔、温和的语气,用语要保持礼貌,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自身疾病的基础知识,缓解患者害怕、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收集、询问患者基本资料过程中应适当使用肢体语言,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对其的关怀与关心。在对患者体检过程中,应使用轻柔的动作,减轻患者疼痛。护理人员在记录患者基本资料过程中,还应掌握及了解其基本资料,帮助患者及家属进行病理填写及挂号等。③分诊应准确、及时。护理人员可使用三区四级(红黄绿区、1234级)分类法合理分类患者病情,并针对患者病情严重情况对其就诊顺序进行排列,保证病情危重患者及时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应准确、迅速的实施分诊工作,确保分诊工作可在30秒~30分钟内完成,转运患者时应使用担架车至急诊室,避免抢救工作延误。医院领导者应定期考核分诊护理人员,对护理人员危急状况处理能力及识别能力进行评估。④心理护理。患者出现急危重症后,其与家属易产生烦躁、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于掌握治疗效果及病情变化具有迫切需要,所以,护理人员应提供患者及家属针对性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的疑问应耐心解答。通过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主动积极的沟通及交流,提升患者及家属护理人员对其重视感受的了解,从而改善其治疗配合程度。如患者处于意识清醒状态,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充分的支持与鼓励,并通过告知患者以往治疗成功案例,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树立其治疗治疗信心。护理人员应保证分诊工作能够有效、灵活、合理的进行,并合理安排患者分诊顺序,对患者进行实时观察候诊,查看其有无不适情况,并针对患者病情具体情况合理调整纷争顺序。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护理满意度,问卷内容包括:①工作建议及急诊科环境;②护理人员分诊是否准确、及时;③护理人员言行、着装、服务态度是否良好;分值0~100分,其中90分及以上,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低于8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100%。观察并对比两组确诊时间及候诊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来进行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来进行检验,用率(%)来表示,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
2.2两组确诊时间及候诊时间对比
观察组确诊时间(1.35±0.12)h及候诊时间(0.21±0.02)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63±0.44)h、(0.68±0.11)h,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 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危重症;转运;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b)-0133-02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是院内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急诊危重症患者接诊后需要转入住院部专科病房或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但因其生命体征稳定性较差,甚至意识不清,而且在急诊诊治期间难以对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因此,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准备措施不充分、转运过程护理措施不到位等导致的转运意外发生并不少见。计划实施检查评价(plan do check action,PDCA)循环是较为科学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1],在实施过程中对护理措施的制订、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具有高度的系统性评价。近年来我院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转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急诊科收治的转运危重症患者24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19~71岁,平均(48.05±16.2)岁;腹部外伤84例,颅脑外伤48例,四肢骨折72例,胸部外伤36例;转住院部病房104例,转ICU病房28例,转手术室108例。实施PDCA循环模式(2010年1月)前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转运过程
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由值班护士联系转入科室,简要叙述患者病情及可能需要的进一步治疗及护理措施,转运车准备需要设备,如氧气袋等,由责任医师、责任护士进行转运。
1.2.2 实验组PDCA循环程序转运过程
实验组患者采用PDCA循环程序进行转运,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及评估阶段。
1.2.2.1 计划阶段(plan) 首先对人员进行培训,包括PDCA循环模式的含义及内容,并通过讨论制订各类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的规范流程,明确转运过程中医生、护士的职责范围,制订转运过程的应急预案内容。
1.2.2.2 实施阶段(do) 转运前正确评估患者病情,认真分析在转运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转运人员明确转运配备,检查急救及监护设备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做好患者及家属沟通、解释工作,说明转运目的以及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评估患者病情,依据患者病情选择转运方案、设备及辅助人员,转运过程携带急救箱,转运过程中注意患者各管道固定通畅,防范牵拉脱落。转运至目的科室后进行床头详细交接。
1.2.2.3 检查阶段(check) 科室护理管理人员不定期对PDCA循环模式转运过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转运方案是否按预定计划实施,
1.2.2.4 评价阶段(action) 定期召集参加转运的医务人员进行讨论,及时总结经验及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调整转运计划及应急预案,以便开展下一轮的护士搬运技能培训中重新启动PDCA循环管理程序。
1.3 评估指标及方法
比较PDCA转运模式实施前后患者转运过程意外发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率。患者家属满意率采用住院患者满意度问卷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调查,单独就转运过程进行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后转运意外发生率及安全转运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无转运意外发生,对照组患者转运期间发生低血氧4例,接收科室未做好接收准备2例,发生坠床1例,转运意外发生率为5.83%(7/120)。实验组转运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P = 0.016)。
2.2 PDCA循环模式实施前后转运患者家属满意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86.7%,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为98.3%,实验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 = 0.024)。见表2。
3 讨论
PDCA是一项标准化、规范化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在各个领域及学科的质量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2],并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PDCA循环程序包括计划制订、实施、检查及评估多个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计划方案进行系统的评价,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近年来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显著效果[3-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能够改善患者的转运质量,实验组患者转运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是临床急救护理的重要内容。危重患者转运多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及转运期间相关的护理措施做出明确判断,但既往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的准备多依据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的个人经验进行判断,系统性较差。采用PDCA循环模式后能够对不同病种患者的转运计划进行系统制订[5],并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保证患者转运安全。同时,通过对转运过程的评估,能够及时对转运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不断提高转运质量。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理解[6],能够改善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质量。
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①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及严谨性较差,因此仍需要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②评估指标较为单一,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对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其他指标进行观察。
总之,采用PDCA循环程序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转运能够提高转运安全,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东辉.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急诊护理质量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7):299-230.
[2] 班玲玲.PDCA在心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3):355-356.
[3] 任小琴.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急诊护理中的运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393-394.
[4] 袁志敏.应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75-76.
[5] 陈玉萍,罗远芳,张帆,等. PDCA循环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