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17: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计算机专业网络安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职;网络安全赛项;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随着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理念也要随着国家战略目标的指导而发生一定转变,从而将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无论从专业技能上还是从业思想上都向更高层次递进,实现“凭一技之长走天下”的教育目标。中职网络安全赛项是国家为检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而衍生出的竞赛项目,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所以,为使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升,在网络安全赛项中获得优异成绩,需要中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深入探索研究,推动其改革创新,实现突破性发展。
1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其主要的出发点是使中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更为具体化,功能化,行业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应聘时会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1]。细研究发现,学生对计算机各专业都有涉猎,可以说是门门都学过,但门门都不精通,导致在就业时难以独立胜任工作岗位。因此,中职院校要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市场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将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改革。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广告排版设计员、办公自动化操作员等就业岗位需求量大,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这时,可以将教学目标按照这几个方向进行重点教学。例如,教学目标按照为公自动化和操作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按照网页设计制作方面人才培养;按照多媒体技术方向培养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人才;按照平面图像处理方向人才培养等。当确定教学目标后,按照各自培养方向不同而专设不同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专业学习,到达学精、学通、灵活运用的专业水平。此外,在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中职院校可以推荐学生参加中职网络安全赛项,不断锻炼自身技能,开阔眼界。
2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观念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观念进行改革,主要是因为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更注重学科体系的建立,强调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教学,而对实际应用的教学观念认知较为模糊,使教学内容脱离社会需求,使学生及时在毕业后获得专业技能证书,但其技能水平却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导致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难以按照专业进行就业[2]。为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与革新必须引起中职院校的重视与改革,从而使教学结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等进行有效调整,使每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生都能在学校学习时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毕业就能上岗就业的机会。所以,中职院校可以在优化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中职网络安全赛项的优势使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学习有更新的、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在选择专业学习时,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例如,中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开学时开展专题动员大会,在学生确定专业学科学习前使其对各专业学习内容和未来就业方向有一定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并在校内设置专业部门,指导学生进行目标明确的专业学习选择。
3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改革,主要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出发,中职院校要认识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有限,以三年制的学习时间为例,学生要将专业理论知识、打字速度训练,中英文转化练习以及专业技术等都学通、学精,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见到成效的,需要中职院校将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优化,将需要缩短时间、分散时间教学的内容进行“点”性教学,将需要长时间磨炼技能,提高各种应用软件的熟练度的教学内容进行“线”性教学[3]。例如,中职学生在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时,其中英文转换打字速度普遍不高,这项技能的练习需要学生日日练习,当也不需要长时间操作,这时要进行“点”性教学,在每日的机房课程中安排十五分钟的打字练习,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打字速度,另一方面也要使其对计算机的熟练度强化。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从学生的专业课选择上入手,这需要制定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计划,将每一个学期教学计划按照教学目标进行设置,帮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将计算机有关知识学通、学精。这时,需要的就是“线”性教学,使教学计划按照一条“线”一样不断延伸扩展,直至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到达教学目标。
4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这时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关键内容之一。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否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就有直接上岗就业的能力,同时也代表学生在就业后可以在其工作岗位中有突出表现,并能获得更高的职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中职网络安全赛项是国家联合各部委设置的检验中职学校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成效的一个赛项,此赛项与网络信息安全行业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其内容与行业发展最新技术息息相关,也是引领各大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标杆,使其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可以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推动我国成为网络强国。因此,中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是顺势而为。可以从在课程中开设如“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PhotoShop网页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等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5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进行转移,使其专注于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和辅助教学中,使学生可以在明确专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朝着专业技能提高的目标前行,体现“顺应时代需求,服务学生要求”的教学价值[4]。第二,将课堂理论学习阵地转移到计算机机房、实验室等地。计算机专业技能学习离不开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与专业技能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实践应用能力也显著提升。第三,重视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要利用其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更是通过多媒体计算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入学习的认识。第四,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开展,使学生可以在学完一门专业知识后,在学校提供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专业技能考试,以此获得技能的提升,同时为使学生参与考试的积极性提高,也要将考虑与学分挂钩。例如,在学习“网页设计”这门学科知识后,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布置相应的考核内容,由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部分相结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设置不同的学分层级,激励学生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专业知识学习。
6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要重视与课程设置做好有效联系。课程设置的改革使计算机专业课程更贴合社会需求,其整体目标和方向是正确的,因此要按照这个正确的教学方向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学生可以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形象化,即使在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专业术语时,也能在教学内容的帮助下将其理解通透,掌握扎实并灵活应用[5]。为此,对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备课准备,不仅要将专业理论知识向学生讲清,还要充分地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显,使其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学会发散思维的灵活应用。例如,学生在学习“flash”有关知识时,涉及到的专业用语很多,各种工具的应用也更为灵活,在后期的动画效果展示中,教师布置相同的设计内容,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动画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应用多媒体设备选择实用案例教程,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其在实践中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掌握更多不同动画效果技能。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有效激发,在其完成一个动画效果时,其也会获得成就感,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7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改革,这是为了确保所有专业课程改革获得成功必备的保障和前提。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和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者,其作用和价值意义重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中职院校要重视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使其将新时代社会需求教学观正确化、科学化,将教学目光由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局限中转移到社会需求上,从而可以以专业的敬业精神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例如,中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学习,派遣其到其他高等院校进行参观学习,引导其将目光放在中职网络安全竞赛中,使其从中看到目前国家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及需求,从而有效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更推动其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优化,真正使其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和综合素养兼具的教育目标上。此外,中职院校还可以引入教师岗位竞争机制,推动教师主动参加计算机专业技能赛,主动申报教科研课题等,以此实现教师队伍改革的目标。
8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使实现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中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使其在毕业后就能独立胜任工作岗位,并优秀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剔除,而是积极采用任务型和合作型的教学方法,使每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都能有效培养并提高。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已经远去,更多是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也是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任务型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被有效激发。例如,在学习网页排版有关知识时,教师将精美的网页案例展示给学生观看,并将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观看,有效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使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被有效调动。而合作型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按照不同的能力及学习特点进行小组分配,为学生创造合作平台的基础上,使学生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并获得积极的成就感后,也会有效引导学生向其他学生学习,将自己的弱项有效强化,最终将自身的专业技能有效提升,合作探究能力也稳步强化。
9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这是因为传统的考核方式更注重期末成绩,以以此成就决定学生是否合格,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因专业偏重的原因而出现弱势学科出现不合格的情况,不仅使学生在期末时考核不合格,更使其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使中职计算机专业整个教学计划发生偏差。为此,将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是必然的教育趋势,需要中职院校重视并落实实施。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可以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例如,可以将各个专业学科知识按照学分制的形式进行学习考核。中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性人才,因此要对除专业外的学科进行选修制,由学生自由选择并按学分进行选修课考核。对于实践应用相关的专业必须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完成相应考核。若在学习中前几次的考评成绩一般或不合格,但在最后一次考核时成绩优秀,则将最后一次的考核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列入学籍中存档。
10总结
总而言之,在中职网络安全赛项的促进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要立志从教学目标、教学观念、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以及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从上到下、从全局到细节,一处不落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在中职网络安全赛项的促进下,发生质的改变,使其拥有强劲的专业技能,胜任工作岗位。当中职院校将改革措施不断落实完善后,将会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的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婧.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教学改革探索[C]//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期).[出版者不详],2021:258-259.
[2]朱玲.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农家参谋,2020(17):162.
[3]张森林.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农机,2016,43(04):130+132.
[4]吴婷颖.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在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新课程学习(中),2011(08):46.
国家教育部从20世纪8O年代后期开始,对大学的专业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由原来的800多个减少为200多个,主要目的是使得培养的学生成为厚基础、宽理论、强创新技能、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重点强调创新与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创新与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1]。随着我国IT产业的迅猛发展,IT人才短缺正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有关专家预测,在今后的十几年内,我国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至少40万。其中网络系统工程师和网络应用工程师是IT业最急需的人才。但一方面是IT技术人才的匿乏,另一方面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由于缺乏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而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虽然造成这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计算机专业教学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支配,强调知识的基础、理论的基础学习,忽视学生计算机实际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和主动参与与实践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实际技能的掌握受到较大程度地限制。我们将以我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为基础,采用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教学环境
高等学校的教学实验基地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基地在教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规划、实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其行业发展规划一致,既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又必须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若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就不能说我们的人才培养是成功的。我们将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整体规划和目标确定为:建立一流的由计算机网络工程及应用综合实验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设计综合实验两个实验系列构成的计算机专业网络实验体系,既满足计算机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又适应当今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技术及其教学发展需求的多功能的、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我们在04年已完成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及应用实验室基础上,06年利用浙江省教育厅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完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及管理综合实验室和无线网络实验室建设,形成了功能完善、适应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为我校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5个专业共3千余名学生开设网络工程、网络应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系统性网络工程、网络应用和安全管理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得我校在IT人才的培养上能适时的向社会输出适用的人才,提高了本校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程度。
三、重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意识
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实验的设置要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和与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相联系的主动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专业知识纵向和横向自主扩展和创新的余地。因此我们设计的实践体系是开放式的、有层次的和与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密切配合的[3]。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必修、选修和自拟项目。我们反复认真研究了教育部制定的本科计算机专业培养大纲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的最新基本要求。根据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目前IT企业与公司对人才的强烈需求,为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制定出由以下两个实验系列构成的计算机专业网络实验体系。计算机网络工程体系:主要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性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以及基础的网络技术培训。包括:局域网实验、广域网实验、无线网实验、各种网络接口的应用和网络应用实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管理体系: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性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实验教学,以及基础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培训,包括:防火墙配置实验、网络管理实验、入侵抵御系统应用实验、用户安全实验和网络流量管理和优化实验。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和技能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对基本训练要求较高、对综合素质培养有利的综合性实验。综合实验中既有物理硬件设备,又有综合测试分析;既有基本操作的反复训练,又有知识综合应用。如“网络日志审计综合性实验”中要求学生首先通过路由器、交换机、BAS等网络设备进行组网,然后根据要求采集不同类型的网络流量信息,并通过聚合、分析与统计,提供用户行为审计、流量异常监控和网络部署优化的数据。另外我们还增设了设计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着重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将来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内容可在实验教材中选用,也可根据实验教师的科研题目,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经实验教师审阅批准后,独立完成实验,最后以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提交。通过这类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实际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我们还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开放实验教学。我们的开放实验教学包括开放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内容两方面。开放实验室是指课余时间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入实验室,重复课堂上的演示实验;重做失败的实验;操作自己设计的微型实验;以及参与教师所做的课题实验等[4]。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在自觉学习和锻炼过程中,不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探索者。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得到培养[5]。
四、强化管理,实行教师负责制
新的人才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要有全新的管理模式。我们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和实验课程的管理采取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主任统一协调下的教师责任制。在两大实验系列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内容的布局进一步分为4类(计算机网络基础应用,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安全与管理)进行管理。原则上,实验设施的管理及实验科目的开放由相应专业理论课的教师负责,其责任的内容包括:组织设备的安装调试,设备使用规范细则的制定,实验指导书的编写等。在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完成后,教学实验基地的管理将逐步由实验教师接任,其责任包括: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使用规范和记录执行情况的监督,组织对必修和选修科目实验指导书的更新,组织实验室开放及辅导教师的安排,完善实验室开放的实施细则等。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是开放式的。结合基础实验室的开放经验和计算机专业实验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计划和熟悉了设备使用规范细则的条件下,对其全面开放。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开放,采取提前申请,统一完成必要的基础培训后再安排实验的方式。同时将针对一些专业的特点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材。
五、取得的初步成果
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通过近一年来的运行,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成效显著,取得如下初步成果:
1.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基地建设的促进下,为适应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我们调整了教材的选用范围。计算机网络主干课教材立足选用国内外的优秀教材,特别是国外能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的先进教材,我们还组织教师编撰能反映学生实际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实训教材的编写,力图使实验教材能配合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是诱发学生的原发性创新能力乃至创新冲动。
2.对本科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调整,并充分考虑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实验课及其内容进行整合更新,使实验更具综合性。使学生在独立设计出企业网络方案的同时,能对企业网络进行实际组网、实时网络流量和安全的综合分析和基本的网络应用编程。
3.所有的实验根据专业基础课的进度分段对各年级学生随时开放。学生根据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指导书选择实验项目,提出实验路线。鼓励学生对可提供的实验设施作自拟的整合,促进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全身心的投入。在实验成绩的评定上,不简单地看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同时注重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创造性,注重是否能对实验现象有较敏锐的观察、分析和处理能力。
4.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成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网络技术实习基地,为此,我们和华为3COM网络公司合作成立中国计量学院华为3COM网络学院,并针对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和电信专业学生举办了5期华为3COM网络学院网络工程师(HCNE)认证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为项目中计算机专业校企联合模式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实施的经验。
>>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浅谈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构建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模式的探讨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探讨应用型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设置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探讨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讨 关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探讨 基于“实践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开发的探讨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丁丽萍,王永吉.计算机取证的相关法律技术问题研究.软件学报,2005,16(2):260~274
4钱桂琼,杨泽明.许榕生.计算机取证的研究与设计.计算机工程,2002,28(6):56~58
5赵小敏,陈庆章.计算机取证的研究现状和展望.计算机安全,2003,10:23~25
关键词:网络安全;法律意识;法制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存在着大量的网络安全问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互联网的方便和快捷。但是,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互联网带来的诸多风险。例如:2017年3月底,国外媒体报道,自称为“土耳其犯罪家庭”的网络犯罪团伙通过电子邮件告知苹果公司他们掌握了超过3亿苹果帐户,并能远程清除所有装置的内容。2017年2月中旬,雅虎公司用户的账号被黑客入侵,并初步怀疑黑客是通过篡改cookies而入侵用户账号。2017年2月初,一份关于世界名人贝克汉姆的秘密文件被欧洲调查合作组获取,随着秘密被公诸于世,贝克汉姆的高大形象轰然倒塌。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网络犯罪正成为互联网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根据《2018年数据泄露水平指数》调查报告显示,43%的企业在过去的12个月里沦为了数据泄露事件的受害者。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仅通过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成本已经超过2.14亿美元。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但并不完善而产生的恶性事件,互联网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由于互联网世界的虚拟性,作案人员被抓获的概率非常低。因此,针对这种现状从源头上防范网络安全事故的产生就远比案发后侦查更有效果。要从源头上防范就必须从培养专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开始。
二、法制意识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网络安全问题已经逐渐危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要防范网络安全问题需要从培养专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开始,让网络专业人员能够通过自己内在的法律意识去约束自己,起到防范犯罪的作用。网络安全犯罪究其根源在于犯罪分子缺乏法律意识,不清楚网络犯罪的严重后果。正如古语所说“不知者无畏”,正是因为这种对法律的无知才会导致犯罪。因此,将法制意识的培养列入教学范围非常重要。法制意识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具有预测性,可以让人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可为什么样的行为不可为以及行为的后果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让学生了解在何种范围的专业行为是合法的,从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其次,培养专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可以让其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使用正当的手段保护自己而非“以暴制暴”。有利于维护网络安全的正常秩序。例如当对方使用非正当手段进行攻击时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应当诉诸法律,使用正当的手段予以还击。最后,培养专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是响应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体现,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掌握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
关键词 信息安全;现状分析;学校教育
“安全”是一个神圣的词语。不论做什么事,人们都渴望一种安全感。在个人计算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越来越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尤其是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今天,网上交易直接影响用户的经济安全。而层出不穷的各种病毒、木马、流氓软件、后门程序、钓鱼网站、挂马网页和欺诈邮件等也日益威胁用户的计算机安全。这些安全攻击导致用户防不胜防,一不小心系统就受到非法入侵,轻则系统被破坏,重则重要数据丢失,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是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网络陷井、用户误操作、存储设备自身的不稳定造成的电子信息数据丢失,如何是损失降到最底,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必须面临的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 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继续进行、对国际信息安全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关于信息安全的建设环境日益完善等因素,我国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
①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各个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特别是“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后,各级政府已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许多网站没有防火墙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等防护设备,整个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安全隐患。美国互联网安全公司赛门铁克公司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在网络黑客攻击的国家中,是最大的受害国。
②对引进的国外设备和软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单位和部门直接引进国外的信息设备,并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改造,从而给他人入侵系统或监听信息等非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③我国基础信息产业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我国信息网络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基本上来自国外,这使我国的网络安全性能大大减弱,被认为是易窥视和易打击的“玻璃网”。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④每年由于各种原因的电子信息安全事件的有很多,直接后果,就是给个人,企业以及政府机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数据丢失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不安全局面,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输出进行控制有关。
二、 解决办法
1. 认识教育的主体
我们数据信息安全教育的主体是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在校的学生,我们不能只把上网技能和软件应用技能传给他们,更要把数据信息安全融入到他们的大脑中,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学校的教育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且正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所有这些使得从事教学、实践的计算机专业的工作者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要传授学生传统计算机技术,另一方面也要传授学生最新的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由此可见,在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与信息安全有关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抓住机遇,研究和探索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的新特点、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已成为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2. 现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课程特点
本人从事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多年,对现阶段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一定了解。就目前的教学状况而言,主要还是在计算机理论教学上课程过多,没有与现在社会上对这个层次的计算机需求挂上钩,造成学的没用,有用的没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对于信息安全的课程几乎没有
职业中专的学生从初中进入中专后,学习的压力和紧迫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就业的压力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使得他们不能进行高深的理论研究,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有一定的优势,能利用较长的时间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特别是信息安全类的课程。
3.信息安全课程设置探讨
根据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信息安全有关的课程,其中多数涉及信息安全技术层面,主要以选修课、讲座课为主,作为信息安全课程的补充.主要可开设以下选修课课程或讲座课程.
(1)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基础讲座:本讲座力图改变大家对信息安全的态度,使操作人员知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含义及其职责范围内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让学生首先从信息安全的非技术层面了解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概貌、我国现有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简介等.
(2)黑客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了解常见的安全漏洞,识别黑客攻击手法,熟悉提高系统抗攻击能力的安全配置方法,最重要的还在于掌握一种学习信息安全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3)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计算机取证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全新的分支,涉及计算机犯罪事件证据的获取、保存、分析、证物呈堂等相关法律、程序、技术问题.本课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相关的犯罪的追踪、密码技术、数据隐藏、恶意代码、主流操作系统取证技术,并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所需的各种有效的工具,还概要介绍了美国与不同的司法程序.
(4)信息安全标准与规范:信息安全建设过程应该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来进行,信息安全测评和认证也应该遵循通行的标准.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帮助学员初步了解掌握信息安全领域最著名的标准规范,包括进行系统安全测评用的TCSEC和CC(ISO15408,GB18336)标准、衡量安全工程过程成熟度的SSE—CMM规范,以及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认证的BS7799标准等.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校企共建;企业嵌入式
1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的背景
所谓“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高校和企业双主体的融合下,将企业资源嵌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企业实践知识为主导,培养与行业零距离融通的应用型人才[1]。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实际上是高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部文件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2]。高职网络安全技术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素质及网络技术的综合素质,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规划、实施、应用、管理与维护知识,具备网络故障排除和网络组件、维护和管理方面的专业计算机人才。根据我校长期的教学实践,特别适合于“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金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网络安全技术方向企业“嵌入式”培养为基础,介绍我们探索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2网络安全技术企业“嵌入式”培养模式
2.1企业“嵌入式”培养理念
目前,订单培养、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等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本质上都是解决企业参与嵌入式人才培养动力不足的问题,多数人强调要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来满足企业的需求或强制企业配合,这是比较片面的,不符合国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也决定了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制度研究层面,只是笼统地提出哪些方面需要进行完善或者改革,不能深入到法理层面,制定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强的对策[3]。金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网络安全技术方向企业“嵌入式”培养紧贴企业用人要求,明确定位学生职业方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准员工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项目为驱动,案例为导向,目标学习,过程管控;培养中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教学中,做到“做中学”,在项目实践中进行学习,实行企业思维融入教育的模式;另用企业级项目,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积累项目经验;实现集中式、模块化教学,连贯性的课程设计;可以“实践-理论-实践”方式教学,将“抽象”实例化;课程围绕培养目标设计,“主动式、适应性”教学应对各类风险。
2.2企业“嵌入式”培养目标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网络安全技术方向企业“嵌入式”班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树立院校的品牌、扩大了知名度;启用企业嵌入式培养项目,扩大计算机专业招生的规模、增加了效益;校企深层次嵌入式培养合作,开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与企业技术接轨,扩大就业渠道;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与考查,为天融信、博路科技、华为、H3C及其渠道公司选拔、储备优秀人才;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扩大天融信、博路科技、华为、H3C等企业在院校的融入度;通过企业嵌入式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学校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素质、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依托天融信、博路科技等企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企业接触机会,创造更多更优的就业机遇;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合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3企业“嵌入式”培养保障监督
基于校企结合要求,完善学院现有的教学质量监督机构,院部专业各级领导和督导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和进度。对于每项教学内容,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实行专人负责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检查各项工作进度及考核任务落实情况。学院建立一系列有效奖惩激励机制,建立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定期对教学项目进行考评,以确保教学项目高质量完成。在课程考核方面,以实际网络公司项目为主导,采用理论知识与项目实战相结合的方法,快速提高学习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真正成为大学毕业生与企业的桥梁,通过实训真正使大学生实现从学生到网络企业学员的“零适应”,因此在学习期间,要求所有学员以准员工的身份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3网络安全技术企业“嵌入式”培养实施方案
3.1嵌入式培养的总体方案
嵌入式培养的实施,首先要选择好合适的企业,行业品牌大中型企业是优选对象,企业有相应的岗位培训部门将为后续企业嵌入式培养提供更好的实施成效。金肯学院网络安全技术方向选择了天融信和博路科技两家企业同时合作,吸收不同企业的优势,制定培养实施的总体方案,如图1所示。
3.2嵌入式培养的三年规划及课程体系
根据制定的总体嵌入式培养实施方案,我们可以将实施计划进行细化,首先详细制定第一学年的学习计划,使嵌入式培养的专业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入学伊始,就到阿里巴巴(南京)云计算创新中心、中国电信云计算未来信息馆、H3C杭州总部体验中心的参观实习;了解企业发展策略和职业素质管理制度,建立合作团队,进行多个项目的拓展训练游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学习创新、吃苦耐劳;做一个合格的企业人、职业人活动;由华为、H3C、天融信资深经理、项目经理各种专题讲座和技术讲座,并参加各类计算机行业大型论坛,开拓视野。从第二学年起,嵌入式培养专业班学生正式进入企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并配合企业课程实训,交替进行培养,使本阶段的学生在培养结束之后,具有包括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络、大规摸路由技术、构建高性能园区网、构建安全优化广域网、网络安全运维、信息安全攻防技术等企业核心技术的能力;通过中小型企业网络综合实训、大中型企业网络排错综合实训,使学生具备熟练操作各种网络产品、完成大中型企业网和园区网络各种配置维护操作的能力;能够进行网络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使网络运行畅通无阻;用企业工程项目实战,让学生完整的了解一个工程项目的流程,标书文档编写标准和网络设计思路。最后一年中,嵌入式培养重点是实现企业综合项目的实习,就业实习,此任务主要在嵌入式培养的企业完成。根据实习经验,和实习中遇到的工程项目,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进行毕业论文的攥写;完成毕业项目设计以及答辩,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优秀毕业。
3.3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实现“双证融合”
嵌入式专业重视产学研,与地区企业紧密结合,加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尽可能考虑与企业需求相接轨,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专业坚持将职业需求与本专业课程设置相结合,把职业标准融入到本专业课程标准中,突出课程目标的职业化方向,以增强学生在技术岗位适应性。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内,由一系列的理论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形成模块化,构成的与之相应的高级别职业证书教育体系,为每位本专业学生储备对应的能力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外,引导学生参加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近年来,我们重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取得,相当多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实现“双证融合”,具体包括华为H3C认证网络工程师、注册信息安全员等各类企业技能证书。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差异教育;特色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1.1普及教育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因为PC的普及,全国的中专、职高、技校纷纷开办计算机专业,该时期,中专的定位没有特色,基本上是本科的压缩版,偏重理论,导致了中专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理论不如本科,应用操作不如职高技校,到90年代初期基本上“寿终正寝”,绝大多数停止招生。相反,职高、技校定位准确,就是应用操作,就是打字排版,适应了社会需求,那时我国的银行、证券等金融系统的操作人员大都来自职高技校。
1.2提高阶段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猛增,掀起了全国大办计算机专业的第二次。期间,大多数职高、技校未把握住机会,教学改革力度不大,由于经过了普及教育阶段,迎来了计算机网络时代,一般的计算机应用操作,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员都会,社会不再大量需要低层次的操作人员。因此,职高、技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直接在社会上就业的机会相应减少,很多学校也就停止了招生。在这一阶段中,有的中专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从中职升格为了高职,他们都再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不过有的学校吸取了中职阶段失败的教训,适时根据的社会需求,重新定位,获得了成功,而有的学校仍然采用本科压缩版,导致毕业的学生没有出路,最后不得不停止招生。
总体看来,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更专业,不再局限于需求只会基本操作计算机的毕业生,而是大量需要能解决计算机范畴内常见问题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技能型毕业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岗位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网络工程、网络管理人员。因此,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应该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是:计算机维护、网络组建、网络交换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综合布线、internet服务器架设与管理、网络维护、网络安全与防护、数据管理与恢复等。
1.3特色教育阶段
2006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分三年在全国1100多所高职院校中,遴选100所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且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要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定位,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二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依托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立校之本,也是办学的主要职能。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深入,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不断涌现,并在近两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2高职计算机专业发展方向
在90年代中后期到2005年左右第二阶段中,由于高校扩招,各校大办计算机专业,造成了计算机专业泛滥成灾,很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呼吁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校也逐步退出了招生行列,在不得不面对的新一轮“重新洗牌”的关键时刻,各校制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决策者,应本着严谨的态度深入研究计算机专业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到历史责任。
目前,虽然许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但笔者认为不是社会需求量不足,关键是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早在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客观上为IT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国传统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升级改造,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通信业、交通业、制造业、医疗业、教育行业、电力、石油、冶金、化工等各行各业,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从一般性转变为具有某些行业特性,计算机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技术工具的特性,从社会需求的岗位分析来看,纯粹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应用的企业占少数,大多数企业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因此在这些行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除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外,还需要具有熟练的行业业务操作技能,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工艺流程比较熟悉。如: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交融。传统通信网络的交换、传输等领域引入了计算机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网络交换、ATM设备等。某些传统的通信业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例如IP电话等。今天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甚至完全融合。在计算机网络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无线呼叫服务器、无线媒体网关配置与管理;增加宏蜂窝基站、紧凑型基站、微蜂窝基站等控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增加无线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等技能的培养,应该能胜任通信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工作。可以说与计算机网络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通信行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通信网络就是计算机网络。
由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日益提高,工业企业对供电系统可靠性及电力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供电系统的监控和管理已成为保证企业生产自动化的重要因素。减少故障停电时间和范围,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实时监测电力数据,改善电网质量,在整个电网范围内实现能源消耗管理和优化需求结构已成为供电系统自动化与自动监控的主要任务。可以说从发电到输配电,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
选煤厂大都采用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对各类机电设备要实现顺序开/停集中控制,对定压水箱液位、跳汰用水流量、缓冲池出水阀门和过滤机入料阀门等辅助设备需要进行数字调节。这些都需要大量动手能力较强的高技能型人才。现在的监测、监控仪器仪表都是智能化,都提供智能接口,高职学生不需要搞开发,只要把它们集成起来,会编接口程序,会对整个网络安装、调试和维护管理就行。
总之,社会大量需要计算机专业与其他行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各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加强与相关行业的结合,开设具有计算机技能与行业技能相互结合的复合型专业或者拓展现有计算机专业的应用领域,形成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之间的差异教育和特色教育,依托行业,借传统行业信息化改造之机,开拓高职计算机专业发展新路。
3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以煤炭生产为例,因为安全事故频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要求所有煤矿必须安装“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且做到监控有效。事实上,煤矿安全监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要求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同时需要熟悉煤矿的采煤、掘进、通风、运输等系统的工艺流程,了解煤矿生产规律,掌握煤炭生产中存在危险的环节和灾害防治技术,才能有效的发挥监控系统的作用,由于煤矿人才奇缺,特别是众多的小煤矿,监控系统形同虚设,离开了生产厂家的技术支持就无法正常运行,在上级机关突击检查时,再想办法启动、运行。加之煤矿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井下监控的各项参数需要及时的调整,这样的系统没有懂得煤矿安全生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维护,是不可能发挥作用的。从高校专业目录看,全国没有一所学校开设有这样的专业,我院从2007年开始,对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控制、信息安全等专业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增设一个专业方向,将煤矿安全监控网络与计算机网络融为一体,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尽管国家不断压缩小煤矿数量,到2010年,各类煤矿总数也接近2万,如果愿意到小煤矿就业的话,按我们的培养规模永远也不能满足需求,必须对在职人员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工作,2008、2009两年来已对重庆市所属小煤矿在职人员培训了1000余人以解燃眉之急。
从煤矿安全监控网络结构上看,井下部分采用了环网冗余技术,将不同交换机的多个端口设置为Trunking主干端口,并建立连接,这些交换机之间可以形成一个高速的骨干链接。不但成倍的提高了骨干链接的网络带宽,增强了网络吞吐量,而且还提供了另外一个功能,即冗余功能。如果网络中的骨干链接产生断线等问题,那么网络中的数据会通过剩下的链接进行传递,保证网络的通讯正常。同时通过交换机的出错继电连接、状态显示灯和SNMP设置等方法来提醒用户出现了断网现象,并可帮助诊断环网什么地方出现了断开。也支持多个连接在一起的环网,使网络拓朴更为灵活多样。多个环通过双通道连接,这些连接可以是冗余的,避免单个线缆出错带来的问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要掌握煤矿安全监控网络安装、调试与维护技能,需要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是:计算机维护、网络组建、数据库管理、internet服务器配置与管理、数据管理与灾难恢复、网络综合布线(特别是井下光纤熔接)、网络交换设备配置、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等,这是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性课程,在此基础上,必须开设采煤方法与机电设备、矿井通风与安全、煤矿安全监控网络安装与维护(重点是分站设置、各类传感器参数设置、故障处理等),这些是我院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是根据我院50多年来,致力于煤炭行业教育事业的历史决定的,也是技术上的需要,因为随着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的不断推进,井下网络拓朴结构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分站、传感器的位置也同时发生变化,监控的对象不同,监控参数就不同,需要重新设定,不了解煤矿生产过程和通风安全知识是肯定不行的。
4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做的教育,必须与工作、与职业融为一体,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观察和思考,以悟得新知。同时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因此,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特色表现离不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否则就会成为普通教育的“压缩饼干”,就没有职业教育的地位。要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前面列举的各类监测监控系统,少则需要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的设备投入,对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来讲,没有中央财政的支持,只能望而止步,但是,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不仅能使学校比较好地解决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能使学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通过调动社会的办学积极性,充实和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的办学竞争力。为此,必须加强与重点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特定企业的合作,开办适应特定企业需要的特色专业,针对某些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的行业定点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采取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等多种办学模式,与企业共同承担教育任务,在企业创建实习基地,使企业提前介入对学生的管理,做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统一。
从2002年开始,我院计算机专业采用了“2+1”产学合作教育教学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组织教育教学,主要以学习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开展相应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第三年到企业组织教育教学,以顶岗实习为主,结合生产学习专业课,毕业设计课题全部是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收集到的实际课题,专业课教师和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教育、实训与就业问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最直接的动力是希望学校为其提供优质的、与其自身特色相吻合的毕业生。
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使高职院校办学始终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学到真正的技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
5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专业发到今天,必须走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道路,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高技能型人才,正是目前计算机教育的缺失,各个学校都愿意走老路,培养通识性计算机专业人才,对计算机与其他行业、专业相结合的边缘性专业领域,不愿去探索,势必造成目前计算机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再不能仅仅是通识性计算机教育,应该与自己学校的优势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相结合,开设具有计算机技能与行业技能相互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形成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之间的差异教育和特色教育,推动各行各业的现代化进程,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蒋斌,袁继敏. 关于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及本科教学的思考[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6).
[2] 于明远. 居安思危――职教计算机专业处境不容乐观[J]. 计算机教育,2005(3).
[3] 谢伟增. 高职层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探索[J]. 福建电脑,2006(11):191-192.
[4] 于珊珊. 高校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反思与对策研究[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61-63.
[5] 朱宝生. 对建设具有高职特色计算机专业的研究[J]. 黑河学刊,2007(6):114-115.
[6] 孟涛,岳恒,柴天佑. 大型火力发电厂监控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 控制工程,2002(7).
[7] 鲍雅萍,顾德英. 基于EtherNet/IP的电网监控和管理信息系统[J]. 电工技术,2007(8).
[8] 郝榕,刘晓强,窦巍,等. 矿区焦化厂生产过程微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J]. 煤炭科学技术,1999(5).
[9] 杨永. 选煤厂全厂监控系统的研究[J]. 选煤技术,2000(1).
[10] 石娟,归伟夏,苏一丹. 借鉴清华IT“井字”教学体系, 培养高校T 型人才[J]. 广西大学学报,2007(5).
Strengthening Specialty Features and Relying on Industry for Mutual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pecialty Education
CHEN Guang-hai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7, China)
摘 要:面对中职计算机类毕业生新的就业形势,学校要从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应用性出发,结合职校生自身特点和学习需求,改革现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规格、多方向、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中等职业学校要直面问题所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实情,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子,改革现行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一、分析需求,研究对策
地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才需求。笔者学校地处山区县,电子类、机械类毕业生多数输送到大城市的经济开发区就业。可是计算机类毕业生去大城市就业机会不多也不适应,一方面跟高学历求职者竞争不是对手,另一方面自身能力与专业技术欠缺。因此,异地就业市场不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缙云县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城市居民家庭都用上了计算机和网络。通过调查了解到,本地的很多个人与企业还是比较喜欢录用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因此,中职计算机类毕业生只要是“物美”,立足本地寻找发展平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还是有较大的施展空间。
笔者通过收集就业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对缙云县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调查了解到,比较适合中职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办公室文员、仓库管理员及车间统计员、计算机营销及售后服务人员、网站建设及维护人员、图形图像处理师等。从这些需求情况可以看出,随着计算机应用功能的开发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就业具有面宽而需求规格多样的特点。
因此,学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互动,结合职校生自身特点和学习需求,改革现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规格、多方向、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定位目标,明确规格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在此大目标指导下,中职学校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一方面,可以依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多规格、多方向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基于“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应正视职校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允许每位学生“学习起点不同,专攻方向不同,成才目标不同”,将专业人才培养分多个层次。
从需求信息收集可知,中职计算机类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开展工作,即计算机操作员,这类工种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低,只需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第二类是依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进行工作,如售后服务人员、网管、网站建设人员、图形图像处理师等。这类工种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外,还应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方向技能。因此,学校可以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分两个层面,即计算机操作员和技术服务人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未来从业的意向,自主选择一个层面的某个方向进行专攻发展。
为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根据国家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中职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学习需求,实施“大专业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战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三、制订方案,落实措施
中职学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就业导向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学校实际出发,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选择和能力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突出专业培养特色,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1.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要集中、合理、实用,体现专业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要与学生能力要求相结合。计算机应用领域广,知识更新快,可学内容多。但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切忌过大过多。例如,把《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缩为一门《电路基础》,《C语言》和《QBASIC语言》选学一门,同时针对岗位培养需要,把网络与三维设计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增加一些实用性的专业方向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发展,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精雕细琢,从而掌握更专业化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形成特长优势。
课程设置要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为适应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应按“大专业多方向”方法设置课程,突出专业培养特色。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分为三个模块,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模块细化为多个专业方向,如文字数据处理、微机安装维护、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建设管理、图形图像处理等。各专业方向根据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培养需要开设相应课程,并渗透行业知识。如网站建设管理模块开设网络技术基础、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等专业课程。课程管理坚持“基础统一,选修放开”原则,对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实行学、统一考试,使每位学生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专业方向课程实行“活模块”选学,分方向选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意向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特长精修。此外,学校的教学计划编制要便于课程管理和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避免“统一”与“放开”的冲突,尽量将专业基础课放在前三个学期开设,从第四个学期开始集中开设专业课,实行分专业方向教学。
2.加强能力培养,提升就业优势
对于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来说,学生技能优势不强、实践能力薄弱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学校要努力搭建适合学生专业技能成长的教学平台,突出技能优势,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行“操作+应用+实训”的技能教学模式,提高实践能力。“操作”是指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要熟练。首先,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在带有大屏幕投影的计算机房上课,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定时开放计算机实验室。比如在课外活动或周末开放机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增加操作机会。
“应用”是指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首先,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强调以应用为主,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其次,理论学到一定程度,教师要给学生布置综合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网络技术课,可以布置校园网方案设计、网络安全技术等习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或查资料等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次,开展各种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科技活动和竞赛。如组织网页设计大赛,参加校园网设计与维护等,让学生有机会检验和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
“实训”是指接触实际工作岗位参与实习训练。学校可以把技能训练场所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让学生面向职业岗位参与实践。例如,学习Photoshop时,让学生去摄影楼,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如此一来,可以学以致用,从而提升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对行业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态度、服务意识、合作精神等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施“自助式”专业技能分向培养策略,突出技能特长。“自助式”专业技能分向培养策略是指将计算机技能进行优化组合,分层次、分方向,归类为基础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两个模块,专业方向技能模块依据岗位需求细化为多个方向模块,然后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特点及未来从业需求,自主选择一个方向模块的技能精修,开展“自助餐”式技能分向培训,从而形成专业技能特长的个性化技能培养模式。分向培养策略的实施可采用“课内打基础,课外练特长;理论统一学,技能分向练”的教学形式。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技能兴趣小组和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的形式来实现,利用课外活动、晚自修或双休日等时间段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辅导教学,强化特长训练。例如,想成为网管的学生就参加网络技术兴趣小组,跟随学校网管员,学习局域网组建、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技术,在解决校园网维护维修问题过程中学习、锻炼、提升,从而初步具备网管员应有的专项能力。
四、关注市场,注重实效
学校的市场就是用人单位,若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在办公室中闭门造车,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技术,其软、硬件平均一年甚至更短就要更新一次。这种发展使得学校人才培养总是滞后市场需求。因此,学校要经常性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变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修改教学计划,补充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学校要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信息反馈,检查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改进培养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未来的中职在许多专业领域都将被高职取代,适合中职生的岗位将减少很多。面对这种形势,中等职业教育在有危机感的同时,要看到自身优势,正视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沈才梁等,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及培养方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0).
[2]王万森,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计算机教育,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