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1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宏观经济政策 国际协调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one nation's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ffect others' more easily.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their macro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1990s, China had some instructive experiences about it. After entering the WTO, China should emphasize the policies, such as exchange and trade policies, to coordinate others' in the world so as to adapt the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croeconomic policies Coordin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生产和交换等经济活动呈现国际化趋势,资本流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人们称之经济全球化。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所运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容易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和国际金融渠道相互传递、相互影响;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课题。我国在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宏观经济政策也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原来主要运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不得不考虑外部经济环境,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外资政策将扮演重要角色;这些宏观经济政策既要注意内部的协调,更要兼顾与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的政策协调。本文就是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协调方面的考察,提出加入WTO后宏观经济政策运用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分析

自从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西方经济学者就注意到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间协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就需要这些政策工具相互协调配合。在论述内外均衡时,产生了有名的"米德冲突"思想、"丁伯根法则"、斯旺内外均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特别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将体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IS、LM曲线和体现汇率政策的BP曲线联系起来,集中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外市场均衡中的协调配合。他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货币政策非常有效。1962年,蒙代尔提出"政策配合说"(Policy Mix Theory),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这些理论,已成为现代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各国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基础。

我国经济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针对我国特殊经济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模型。其中,姜波克教授认为,在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管制不对称情况下, IS-LM-BP模型中BP曲线是折线而不是直线,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搭配理论。今天,在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形势更为明朗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成熟的经济理论,另一方面还要探究新的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政策协调理论。

二、我国90s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互动效应加大,二是我国的改革开放程度加深。在此之中,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最深,它往往被不自觉地要求与外部经济协调配合。

1、90s上半期,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利用世界经济稳定形势,专注于国内均衡,在内部协调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在20世纪90s上半期,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美国、西欧经济相对平稳,它们所执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比较稳健,这给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这一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1993年下半年-1996年,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紧"搭配,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同时,我国政府还对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为日益开放的经济提供了又一政策平台。但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双紧"政策同时运用,使国际收支出现较大顺差,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增大。

2、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不得不与之协调配合。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首先在于形成了巨大的汇率压力和外贸压力。由于周边国家的货币都大幅贬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形成了对出口部门沉重的压力;而且,这些国家自我保护的外贸政策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进一步地,东南亚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更深远的影响是外资政策。国际投资者出于对投资风险的考虑而减少对外投资,使外资政策效应减弱。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长逐步放缓,贸易顺差减少,贸易部门效益恶化,外国资本流入减少,国内资本因降息而外逃。外部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减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导致1998年"通货紧缩"现象出现。

这一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与外部经济协调,实行人民币汇率贬值,外贸政策更为宽松,货币政策需要扩张;另一方面,为防范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人民币汇率政策不便使用,货币政策也不能过于扩张。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坚持稳定的汇率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的运行。政府也运用外贸政策与国际经济协调,增加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力度、减免部分出口商品税收,鼓励出口。但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衰退,以及亚洲诸国采用"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政策,使我国外贸出口更为困难。1998年,我国商品出口总额1836亿美元,增速仅为0.5%。对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需的减少就加剧了国内经济的紧缩。这也就是为什么1997-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1999年,我国政府继续为解决"通货紧缩"而努力,大力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金融政策,侧重于内部政策的协调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99年,经济增速为 7.1%,物价则持续走低,CPI下降1.4%,PPI下降3%。众多的经济学者认为,我国经济要尽快走出"通货紧缩"阴影,外部政策如汇率政策、外资政策、外贸政策必须同时加大调控力度,才能与世界经济协调配合。

3、2000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整体放缓,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实体出现衰退,它们所执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到我国经济,要求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注重国际协调。

面对经济的衰退,美国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动用行政手段推行贸易扩张和保护政策。这种政策的实施,虽然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世界经济各国的经济信心,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贯性,便于治理"通货紧缩";但是,它使我国外贸出口形势更为严峻,外贸政策效应更小,汇率政策又面临协调变动的情形。出于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和国内的经济形势,2000年以来,我国的汇率政策并未改变,只是强调了外贸政策、外资政策与外部经济协调,鼓励出口,同时利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外国资本进行协调,引进外资。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依旧侧重在国内经济部分,这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

三、加入wto后,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兼顾国际协调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实践看出,政府出于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以国内经济均衡为主要目标,宏观经济政策侧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而对于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的协调使用则比较慎重。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客观上要求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兼顾国际协调。

第2篇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

一、引言

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 policy)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经济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原则、做出决策和采取的措施。宏观经济短期分析的基本内容是经济波动,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地平抑波动,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与首要目标相关的其他三个目标分别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历史回顾及效果分析

1.1994年-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回顾

1994年-1997年,面对我国由经济转轨而带来的严重通货膨胀问题,我国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双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1998年-2003年,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积极财政政策适度的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2004年-2007年,我国采取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达到了稳定物价和抑制通货膨胀的预期目标。2008年-2012年,我国采取的是稳健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到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刺激经济复苏。

2. 1994年-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定量分析

由上图可知,财政收入、M2增速对GDP增长率的影响为“两头高、中间低”的状态,呈现“微笑曲线”分布。这说明无论对于财政收入还是M2增速来说,都存在一个阈值,超过阈值之后,两者对GDP增长率的影响为正向促进,而在未超过阈值时这一影响为负向。这体现了财政收入和货币M2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欲对GDP增长率产生正向影响。此外,由FR2系数值较M22相比更大来说,所反映出的实际情况是财政政策在1994-2011年间对我国GDP增长率的影响更大。

三、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总结过去的2013年,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还是不错的。去年上半年整体经济下滑的压力较大,而在下半年经济有所回暖。展望2014年,我们还需从多方面加以努力才能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

1.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2014年,我国应该继续采取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稳固增长。财政政策减少财政预算赤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结构性减税,继续严控“三公”支出,同时保证与民生相关的支出如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等平稳增长。而货币政策方面同样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不放松也不收紧,综合运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工具组合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以保持适度的流动性。

2.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全国两会强调“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是2014年需要把握好的原则和政策取向之首。当前我国仍然存在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比如经济体制机制的弊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自然资源的流逝,环境污染的隐患,资源分配不均,城乡贫富差距明显等。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利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与市场自身调节相结合,才有可能把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好,以推动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外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立足于国情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不断面向世界市场与国际接轨,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与层次大幅提升,“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正是在国家外汇储备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以及国内市场和资源受到限制等宏观经济背景下所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深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走出去”战略的贯彻实施亦能促进经济发展水平与层次的提高:通过“走出去”战略,我国企业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在获得先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对外投资和引资的相互配合,能够促进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的地位,逐渐扭转我国“世界工厂”的加工地位,进而优化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这都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层次与水平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原毅军主编.宏观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宋立.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几点看法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1(09).

[3]林红斌.聂良.试析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J].审计与理财,2011(03).

[4]丛明,朱乃肖.2009年经济形势与2010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分析[J].财贸经济,2009(12)

第3篇

应该说,就短期来看,我国目前的通货紧缩已基本停止。尽管按照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口径计算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仍是-0.8%,但2002年下半年按月度环比,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到了2003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已经上升0.4%。这是当前总需求增长的一个自然结果。

在另一方面,从长期趋势的角度思考,2001-2002年价格总水平变动的性质及其影响值得认真分析。过去两年当中我们基本上有1%的通货紧缩,而且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包括投资品的价格指数这两年在多数时期也是负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甚至是一3%--5%。但这似乎并没有阻碍投资进一步地增长。这和一般的逻辑分析是有差异,一般理论认为,价格总水平下降,预示着生产能力的过剩,人们预期的投资收益下降,投资水平就会下降。而当前的情况似乎并没有显示出这样的关系。这就需要分析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应该说在1996-1997年,通货紧缩刚刚发生的阶段,当时主要是由总需求的萎缩导致的。因为当时采取了宏观调控政策压缩总需求,特别是银行的坏账高到一定水平之后,货币当局紧缩了银根,采取各种方法控制不良贷款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信贷的萎缩”,出现了“银行惜贷”一类的现象。那时的价格总水平下降,是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但是物价水平下降还有另一原因,即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由提高生产率而引起的价格水平下降,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成本下降型的价格总水平下降,而不是货币意义上的通货紧缩。我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在技术能力、体制效率的提高方面初见成效,遂使各种产品单位成本逐步下降,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包括价格的竞争,迫使价格随成本下调;这样一种价格水平的下降有其积极、健康的因素,而且不一定会阻碍投资的增长和总需求的增长。这种现象并非仅是我国刚刚发生,历史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因技术进步、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出现过价格总水平长期持续下降。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相机抉择

现在应该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过去几年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应该进行调整:在民间投资已经有了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应该做怎样的调整?16%的投资增长率在没有通货膨胀甚至还有一些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可说是已经高于正常水平。尽管2002年的投资增长还谈不上过热,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还具有恢复的性质。但是现在需要我们密切关注下一步投资增长的趋势。在可预见的将来,投资增长的几个因素还都存在:第一,目前协议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率仍高达30%以上,外资的增长今明两年还会保持较高的势头,世界上各大跨国公司向中国投资的意向依然非常强劲。第二,国内受经济形势逐步向好的鼓舞,投资者对未来预期进一步乐观,投资将会进一步增长。如果这种势头在2003年继续保持下去,政府就应开始考虑适当减少政府投资,以抵消非政府投资过快增长的效应,至少今年政府安排的投资总量不应在200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保持相同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逐步减少政府投资的比重。

2002年虽然淡不上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基本不存在,甚至在上半年还有一些轻微的通货紧缩,但是应该看到一些局部产业已经出现过热的迹象。比如说2002年我国的钢铁生产从上年的1亿5千万吨提高到1亿8千万吨,而冶金工业投资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达到53%,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该产业就很可能在一定阶段出现生产能力的过剩,这显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此外,房地产业,在最近几年大规模提高住房信贷的同时却有更多的房产商感到资金紧缺,这种现象,也值得警惕。所以,尽管我们现在还谈不上经济过热,还谈不上有什么泡沫,也应该对经济进行及时的“微调”,防止一些问题的产生。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基本作用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在短期的经济波动过程当中“拾遗补缺”、“多退少补”--当民间投资少的时候,政府就多投一点;当民间投资多的时候,政府就少投一点,以保持总供求之间的平衡,减少经济波动,使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增长是由市场、企业、民间的活动而决定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仅在于防止经济衰退或经济过热,在总需求不足、增长率下滑的时候,“托住”经济(严格说来不是什么“拉动”经济),使市场的各种因素得以“复苏”;而在总需求过大的时候,则是压缩需求,使经济“冷却”下来。从政府决策者的角度来说,不要认为政府可以在没有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的情况下支撑长期的增长;从企业和个人的角度来看,也不要指望只要政府投资,经济就一定会高增长。

正是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只在于拾遗补缺,因而它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需求调节政策,即根据总供求关系的特定状况,来确定采取哪一种特定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是增加政府支出,还是减少支出,增加多少,减少多少,还是依然如故。是否采取一种政策调控,力度大小,决定的标准就是总供求关系的状态,而且作为一种短期需求调节政策,其判别标准就是总需求的大小是大于潜在总供给,还是小于潜在总供给。而不取决于供给方面的因素,不取决于政府应不应该投资一类的制度因素,政府投资是否有效率一类的微观效率因素。宏观经济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是总量平衡、稳定增长的宏观效率。这样上种总量调节政策,当然只能是一种短期政策,即根据当前(今年)的总供求关系,来决定当前(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它不解决体制改革问题,也不解决长期经济发展问题,而只解决短期内的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问题,并因此而为长期稳定而有效的经济发展做出特殊的贡献。“”版权所有

第4篇

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目的: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主席在全球金融峰会期间表示,要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利用货币财政手段,促进经济增长,防止全球性经济衰退。为应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防止出现经济危机,各国都竭尽全力,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中国自不例外,当全球经济越来越难以承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之时,中国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这将有力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稳定起到积极作用。这表明,中国将通过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表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这一转变受到了其他许多国家的欢迎。在财政政策方面,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出台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公共投资,主要用于兴建铁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灾区重建、提高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在货币政策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在全球协调一致地应对金融危机中,中国还将会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实体经济的走向等因素适时、适度地调整利率,向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还会配合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增加,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地放贷,缓解信用紧缩的局面。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的确提振了市场的信心,在全球经济一片衰退的黑影之中,市场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希望。

实际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并不突然。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从紧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随后,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替代利率政策抑制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严格控制信贷的增长。但是,在2007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就出现了增长率下降的趋势,中小企业的经营逐步捉襟见肘,出口面临较大的压力。为此,早在年初,面对出口企业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财政部就开始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中小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就采取了财政贴息、奖励和放松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额度的限制等措施。到2008年第三季度初,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减缓,国务院又明确提出了宏观调控要“一保一控”(保经济增长和防通货膨胀)。这表明,宏观经济政策就开始出现了转向。

2008年7月后,随着“两房”危机的加剧,金融危机迅速恶化。到9月中旬,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之后,让全球金融市场为之结舌,投资者恐慌情绪迅速蔓延,乃至最初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情急之下,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的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就下调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下调了除工农中建交、邮政储蓄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1个百分点。10月8日,又与其他主要央行一道,协调一致地降低了中国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全面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0.5个百分点。10月29日,中国再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这是两个月之内的第三次调整利率。11月26日,人民银行创纪录地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下调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及邮储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其余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除此之外,为了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央行票据的发行频率也大幅度地减少了。在信贷增长率趋缓、通胀压力在短期内基本消除的有利环境下,中国人民银行还取消了对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窗口指导,不仅如此,监管当局鼓励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增加放贷。

总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早已在酝酿和实施之中了。

形势变化使然

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是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的变化使然。

在国际环境方面,国际金融局势动荡加剧,次贷危机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给实体经济的沉重打击逐渐显露出来。2008年7月后,爆发于2007年初的次贷危机急转直下,美国金融机构频频告急,逼迫美国政府注资的注资、国有化的国有化、破产的破产。到了9月底,次贷危机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次贷危机,而是演变成了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包括欧元、英镑等在内的许多货币汇率大幅贬值,股票市场大幅下挫(冰岛的股票价格指数曾在10月中旬的一天下跌近77%),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同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日渐吃紧,信贷条件更趋紧缩,更有甚者,存款者的信心动摇,乃至一些银行门口排起了挤兑的长龙。如此局面的金融危机数十年所少见,迫使美国、英国、欧盟各国等过去信奉自由市场竞争的国家的政府,大规模地施以援手。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渐突出,美国在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0.3%,失业率继续攀升,有预测,到年底,美国的失业率可能升至8%以上,企业设备利用率和居民消费不断下滑,这进一步打击了美国的增长。欧洲也已陷入了技术性的衰退,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在第三季度的增长率为-0.5%,欧洲的消费增长率也在不断下降,尽管受劳动力市场结构的约束,欧洲的失业率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大幅上升,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欧洲经济的灵活性相对较低,应对危机冲击的自我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这意味着,欧洲的衰退可能比美国持续的时间要长一些。

金融全球化的结果,使得金融危机也具有了全球化的性质。为了应对危机,也需要国际的通力合作。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理应担当起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在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通过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向陷入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相应的援助,帮助它们尽早地摆脱了金融危机,重新步入了快速发展与增长的轨道。在当今中国经济和金融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到全球体系之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不仅有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而且对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中央银行协调行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必要组成部分。2008年9月份至10月29日的三次货币政策调整,更多的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协调行动;数额庞大的公共支出计划也无不如此。正因为如此,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才受到了全球市场的高度关注,也才会受到那些深陷危机之中而难以自拨的国家和地区政府的欢迎。

更何况,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体系,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都在增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衰退、金融体系出现了大问题都会很快地传染到其它相关国家,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自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1.9%之后,已经连续五个季度下滑,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虽然中国仍会保持全球最高增长率的纪录,但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给中国的就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过去一直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现在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凋零景象,关门歇业的中小企业不在少数,乃至过去从农村析出的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重返内地,火车站人流如织,这一状况是改革开放以来见所未见的。各类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企业现金流和利润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应收账款和非意愿存货的大幅上升,使得企业家的悲观情绪不断滋生、蔓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也相应大幅下泻。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只有8.2%,较2007年同期下降了9.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随着企业部门状况的恶化,信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这迫使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变得更加谨慎起来,在过去几年里一直有信贷扩张冲动的银行机构,现在也具有较强的惜贷趋向了,结果,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银行信贷增长率都呈明显下降之势。总之,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中国经济周期性的调整,也加剧了中国经济调整的幅度,国内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信心逐步丧失,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形势变得日渐严峻。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不仅是国内经济增长的要求,也是国际经济与金融环境使然。

调整总体有益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于稳定国内经济无疑是有益的。当私人部门的信心减弱、出现了强烈的流动性偏好和对中长期投资的恐惧之时,政府增加公共工程的投入会直接拉动国内投资需求,扩大就业,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据估计,4万亿元的公共支出可以增加600万左右的就业机会,另据中信证券的研究,这一规模的支出可以拉动1.9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在有助于相关企业应对汇率变动和国外市场需求不振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适度的劳动力需求,减缓失业的蔓延。货币政策的调整不仅扩大了企业融资的可得性,还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和居民的借贷成本,这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居民的信心。例如,下调存款准备金比率就为金融机构释放了数千亿元的流动性,增强了金融机构运用资金的自由度。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调整给金融市场注入了强心剂,在市场依然动荡的环境下,国内的投资者重拾信心,实属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之功。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中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府扩大公共工程的投资,不断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组合,让中国经济较快地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在经历了三年左右的调整后,迎来了持续七年左右的高增长。面对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在过去应对外部冲击的经验之上,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对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增长,都将是有益的贡献。虽然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加快了中国经济自身周期性调整的速度,也加剧了中国经济调整的幅度,使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面临了较大的考验,但是,在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中国仍将保持全球经济最高增长率的纪录。这正是当全球经济不振之时,许多国际大金融机构依然看好未来一段时间投资的中国机会的重要原因。

第6篇

【关键字】房地产;经济波动;原因

房地产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随着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房地产业运行的经济现实同样暴露出房地产也存在不良因素,抑制其健康发展。如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空置率高、房地产也投资过热等系列问题涌现。房地产的不良因素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业经济波动,若能正确了解房地产的波动规律,将有利于处理好房地产业的供需矛盾,引导市场合理投资,私人合理消费,保障居民住房需求得到满足,推动房地产业稳定向好发展。

1. 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形成原因

1.1国民经济波动

国民经济的波动是房地产波动的基本原因。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发展无法脱离国民经济整体而独立发展,必然受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当房地产也发展过快,需要大批资金投入,除了直接融资手段,就需要从银行进行贷款以获得资金支持,而银行的贷款行为不仅仅是根据市场做出决策的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还深受国家银行贷款政策的制约影响。国家制定相关融资政策是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进行宏观调控的结果。所以,房地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息息相关,相互影响。房地产业的经济波动,既是国民经济波动一个表现,也是经济波动的结果。国民经济波动也就成为房地产业经济波动的基本动因。

1.2供需矛盾

房地产业的供需矛盾是房地产波动的内在原因,房地产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波动和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房地产业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房地产总供给主要受到资金、劳动、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水平三个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等外生因素的影响。房地产需求由国民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消费税等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供给变化比需求变化来得剧烈,常常处于供求不均衡的状态。例如,利率上升,房地产业贷款成本上升,抑制房地产资本投入,供给减少,但是市场存在刚性需求,需求居高不下,超过供给,推动价格攀升,制造房地产泡沫,从而将引起房地产也经济波动,不利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3投资波动和政策变化

房地产业的投资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期性,预期是根据经济主体目前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做出的对未来的预测,具有不稳定性。当经济主体对房地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就倾向于增加投资,当预期下降,则会减少投资,从而导致房地产也投资会出现骤减骤增的情况。预期既可能是房地产开发商做出的,也可能是个人投资者做出的,因而投资预期既影响房地产的供给也影响房地产的需求。政策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针对国民经济整体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等从整体上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综上,投资波动和政策波动会直接引起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波动。

2.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控制对策

2.1调整房地产投资政策

房地产投资政策要注意投资主体结构的变化,房地产投资规模的变化和政府投资的影响。投资主体方面,当期国企存在权责不明,缺乏风险规避机制等问题。投资规模方面,要注意与宏观经济规模适应,设定合理的投资比重,否则容易制造房地产泡沫。投资结构上,开发商要理性判断市场情况,重视市场调研和目标市场选择,以市场为导向,防止盲目投资造成产能过剩。政府投资方面,当政府增加投资,可能会造成对私人需求和投资的挤出效应,所以政府投资应当注重安居工程等保障型房地产的开发,将政府调控控制在合理范围,适当开发,对全社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间接调控。

2.2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明确调控目标,合理预见政策效果,包括最终想要实现的政策结果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短期结果。对于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既是短期内可能带来房地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暂时下滑,但是应该坚持,而非舍本逐末。不正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旦市场出现反馈,要及时纠正或制止。同时,宏观经济政策要在不同的地区实行,需要当地结合本地经济运行的实际,从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在政策效力上有所区别,财政政策更为直接,短期效力显著,但是存在对经济过度调节,反而适得其反的风险,货币政策是间接调控,需要在长期中显现效力,所以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有的放矢,防止盲目。同时,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政策应注意保持稳定性,连续性,降低决策成本,避免重大经济决策的突然变化以便于房地产企业制订长期发展战略。

2.3调整房地产供需关系

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常常是不均衡的,均衡反而是暂时的。宏观调控的目标并非让市场时时保持出清,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成本极高的,而是尽量降低房地产也的波动幅度,防止出现供求极度不均衡的情况出现。对供求关系调整,要从源头分析,针对不同性质的供求矛盾,市场传导机制,寻求理性的政策方案。

3.结论

综上,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首先建立在对房地产不良因素形成的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预测异常波动,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勇. 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10).

[2]刘长生. 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6(18).

[3]司云娜. 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0,02 .

第7篇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宏观经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86-03

一、引言

2008年,随着雷曼兄弟破产、“两房”被政府接管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深化成金融风暴波及全球,宏观经济出现剧烈波动。在此国际背景下,国内经济亦不容乐观,现在金融危机也已经开始逐渐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直接导致了外贸出口下滑,外贸顺差减少,与国内房地产周期演变重叠,从而影响工业和投资下降的结果,造成经济迅速下行趋势,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幅回落至9%。为了稳定经济,我国政府决定采取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长期以来,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国内消费不振、外贸出口急剧下降的形势下,政府出台了旨在扩大内需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其中32%与房地产行业直接相关,包括廉租房、保障性住房等措施。

从2008年10月下旬开始,政府连续出台救市政策,这不仅为购房者提供了更多的利好,最为重要的是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购房者的市场预期,这对于促进楼市的回暖具有积极作用。2008年11月份,土地成交量出现回暖迹象,比2007年同期分别增加了8.3%和159%,比上月成交土地面积也增加了37.8%。同时,伴随着商品房住宅量的成交量、成交面积的增加,经济适用房、限价性住房等保障性住房成交套数增加了46.2%,成交面积增加了49.3%。目前,市场上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依然充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在稳步回升;房地产供给将出现结构性差异,商业地产出现过剩,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不断加大;房地产价格持续调整;房地产市场体系将逐步完善。

由此可见,宏观经济的波动对房地产价格有着重要影响,而房地产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势必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虽然从理论上,对房地产价格和宏观经济波动关系进行分析的文献很多,但从实证角度具体检验房地产价格和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文献还不是很成熟。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研究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波动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探讨影响房地产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同时对相关文献所采用的模型进行归纳、整理,期望能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视角。

二、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房地产价格是指房地产市场上供需双方所形成的价格。从各国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情况来看,房地产价格一般具有阶段性、城市差异性与协同性、泡沫性三个特点。就阶段性而言,房地产价格的阶段性或周期性与宏观经济波动是密切相关的,有时宏观经济波动表现为房地产价格波动,同时又会引起宏观经济波动。根据经济周期理论,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基本变量存在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宏观经济的一个或多个经济变量会引起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同时房地产行业的变化也会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在变化过程中两者形成相互加强的互动机制。从各国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宏观经济基本变量主要包括收入、消费、利率、就业率、通货膨胀率、建筑成本、房地产供给等基本变量。

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变化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宏观经济变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来实现的;二是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这方面,已有的研究表明,学者们主要是从房地产价格是否影响总消费和总投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的。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房地产业在国外许多国家已是成熟的产业,有关房地产业的地位作用已有了明确的认识。从国外的文献来看,大部分的经济学者对于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均衡理论的角度出发,在传统的回归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独立线性系统、数量经济模型、技术经济评估模型等来进行数据分析。

首先,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会影响投资需求,进而通过利率影响房地产的供给,而经济增长会影响居民收入进而影响对房地产的需求,根据均衡理论,市场竞争机制最终会通过房地产价格出清市场。Clapp和Giaccotto(1994)利用简单回归分析,认为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于房地产价格有着很好的预测能力,不符合有效市场的假说。而Quigley(1999)采用供求平衡确定价格的模型,对美国1986―1994年41个都市区域的年度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对住宅价格的解释能力在12%~30%之间,各变量的显著水平超过了99%,说明美国经济基本面可以解释美国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同时,Iacoviello(2002)通过建立SVAR模型研究来6个欧洲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和英国)过去25年的影响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因素,研究发现在利率上调之后,各国的房地产价格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Miki Seko(2003)通过利用SVAR模型分析出日本各地区的住宅价格和经济基本面有着比较强的相关性,可以预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同时,房地产价格的变化是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Chirinko,DeHaant和Sterken(2004)运用SVAR模型对13个国家进行研究,研究了13个发达国家的情况,发现对一国而言,房屋比股票对消费、产出等实际经济有更大的作用,房价上涨1%之后,消费上涨0.75%,房价上涨1.5%之后,GDP上涨0.4%。

其次,对房地产的需求而言,受经济增长影响的居民收入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根据不同经济理论对收入度量是此类文献关注的主要内容,如永久收入假说。Geoffrey Meen(2002)通过对英国、美国住宅价格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无论是暂时性收入还是持久性收入,对房价的弹性都很大,尤其是在美国对于供给弹性欠佳的市场上,长期收入的弹性更高。而GcofKenny(1999)利用协整技术,利用VECM模型,来对爱尔兰住宅市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建模,他的研究表明,持久收入增加会引起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并对住宅的需求有一定比例的增加。同时,Abrahma和Hendershott(1996)利用了一个考虑滞后过程在内的住宅价格变化模型,该模型提示了住宅价格上涨与住宅建设成本、就业率和收入直接相关,住宅价格上涨幅度和利率上升成负相关。

最后,对房地产的供给方面而言,宏观经济的变动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实际的房地产投资。在这一方面,Giulindori(2005)通过建立一系列VAR模型,研究发现利率上调之后,9个欧洲国家(比利时、芬兰、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和英国)的房地产价格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Case和Robert(2003)验证了房地产价格与投资回报存在正的自相关。房地产价格和回报的高度自相关会产生正反馈交易行为, 并推动房地产价格向预期的方向发展,在上升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价格泡沫。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外文献主要基于均衡理论、收入假说等经济理论构建模型,如SVAR模型。采用的数据主要采用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从而具体的计量模型主要集中在传统的OLS回归、SVAR模型、协整分析等。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房地产市场相对国外来说,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房地产行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房价问题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金融的安全,更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房价问题的重要性和房地产价格的敏感性吸引了国内大量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从国内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于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关系,大都从理论上来进行分析,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比较少,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鉴于宏观经济基本面对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影响,采用合适的数据、模型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沈悦,刘洪玉(2004)利用1995―2002年我国14城市的中房住宅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基本面相关变量的平行数据,运用混合样本回归以及添加城市、年度哑变量等分析方法,对住宅价格与经济基本面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基本面对住宅价格水平的解释模型存在着显著的城市影响特征。姜彩楼、徐康宁、李永浮(2007)运用2003年3月至2006年8月的月度数据,通过协整方法、Granger检验研究了上海市房地产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房地产投资力度是影响上海市房地产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空置面积等反映市场供需关系的指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较小。张益丰(2008)利用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房地产销售价格和经济发展、居民人均收入以及上地拍卖价格等变量加以实证分析,指出单纯依靠降低土地价格来遏制房价上涨政策是不可行的;提出加大农村投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少地域之间的经济差距等一系列能够平抑房屋价格快速上涨的政策建议。

其次,在我国,由于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从而银行利率的变动对房地产投资有重大影响,因而会影响到房地产供给及其价格变化。例如,梁云芳、高铁梅、贺书平(2006)利用协整分析和HP滤波,计算了房地产均衡价格水平,以及房地产价格偏离均衡价格的波动状态,得出结论: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偏离只是受部分地区的影响。通过利率来调控房地产市场,成效不大,但信贷规模的变化对房地产投资有较大的影响。而崔光灿(2009)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1995―2006 年31个省市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房地产价格明显受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而且房地产供给、收入等基础性宏观经济变量在中长期也决定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明显影响到宏观经济稳定,房地产价格上升会增加社会总投资和总消费,房地产投资通过“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始终明显,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最后,随着我国房价的连续上涨,住房支出成为居民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居民的生活压力上升,居民消费支出受到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扩大内需的实现,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主要因素。姚玲珍、刘旦(2006)在生命周期假说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城镇居民资产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关系的模型,并利用1978―2006年的数据,分阶段实证研究了中国城镇居民住宅资产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宋勃(2007)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利用我国1998―2006年的房地产价格和居民消费的季度数据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和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短期而言,两者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长期来说,房屋价格上涨是居民消费增加的Granger原因。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房地产市场上的重要作用,使得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成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例如,房地产信贷政策将会直接影响房地产贷款利率,而宏观财政政策则会影响居民收入,进而影响对房地产的需求。周京奎(2005)利用中国4个直辖市房地产价格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运用单整与协整检验方法及误差修正模型,对住宅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住宅价格上涨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紧密的联系。

可以看到,国内文献于国内文献相比,除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之外,还采用了面板数据,从而可以使用更多的信息,相关的计量方法主要包括:协整方法、Granger检验、误差修正模型(ECM)、面板数据模型,同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也是国内文献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总结

国外在房地产价格和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研究上要早于国内,并且重视在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结构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这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近年来,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对房地产价格和宏观经济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大量采用了相关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但是,对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

(一)宏观经济政策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一直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但是,现在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理论分析方面,缺乏全面的实证分析。如果能够对宏观经济政策对稳定经济、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政策效应进行定量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相应的政策效应和实施效果进行预测、评估。

第8篇

正逢金融危机渐渐消退,欧洲多国债务危机却逐渐显现。在其影响下,许多国家开始审视因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世界一些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正试图从刺激经济政策转向财政紧缩。在此,G8峰会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恐怕是力不从心了,而G20峰会的多边国际合作与协调机制更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在“后危机时期”。

面对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G20成员在多边合作与协调的机制下,通过协调一致的刺激经济政策,共同渡过了艰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时期,这是有史以来国际经济不可多见的全球性宏观政策的合作与协调。

从金融危机到金融市场稳定、从经济衰退到经济复苏的周期性规律,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经济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阶段;其次是经济出现明显复苏迹象和金融市场逐步恢复稳定的周期性逆转阶段;最后是经济的全面复苏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与活跃阶段。

第一阶段,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G20的多边合作与协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显示了G20多边合作与协调的活力。各国不断出台的利好经济、金融数据证实:全球经济逐步从衰退走向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的势头得到抑制。然而,虽然这标志着全球经济基本走出表退时期,金融危机也已经过去,但不能说明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由此步入了全面复苏的时期,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基本特征依然处在由衰退和危机向复苏过渡的转折阶段。

G20合作与协调机制架构形成的初衷,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表退的情况下,使世界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立足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大局,切实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多迫国际合作与协调,共同承担风险才有可能渡过难关,实现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

在形式上,G20的合作与协调机制是以不同经济体国家的独特方式来协调经济、金融政策的多边架构。虽然,G8峰会在这方面曾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G8峰会在主导全球经济,金融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等方面不断受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