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1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消费者的心理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模块教学法;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市场营销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127 -02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基于《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又为后续专业课程铺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弱,因此,本文分析当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模块,并分析实施过程及难点,构建分段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一、《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总结当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授课模式
目前的课题讲授方式主要是“原理+案例”的模式。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学生所能真正掌握并运用的理论受到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限制,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当中。
(二)教学内容
在“原理+案例”的授课模式下,教师对理论的讲解常拘泥于理论本身,重理论轻应用。虽然有案例作为辅助,但通常也仅仅是把案例作为理论知识点的拓展讲解,且学生接受的仍然是书本上的内容,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营销活动中。教学内容中绝大部分是间接经验,无法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教学内容设计过于封闭,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教学内容中没有真正包含实际应用及直接经验,因而导致教师的主导作用大于学生,信息单向传递,学生参与度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步骤。
(三)考核方式
当前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分数是主要的评价手段,分数来源于期末考试的一份试卷,虽然有小部分平时成绩,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过程控制等方面是很难计量的,特别是营销实践能力并不是一张试卷可以衡量的。试卷中案例分析等应用型题目大都是纸上谈兵,与实践经验的获取和应用的差异很大。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型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实际营销领域和消费者心理与行为领域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师资队伍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讲授教师应具有复合型的相关专业背景。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讲授教师专业背景单一,无法满足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探究一种分阶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解决当前师资队伍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模块教学法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人才培养要求,设计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模块教学法成为解决当前该课程问题和弊端的有效方法。
模块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单元,每个模块均为一个专项能力内容,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重实践轻理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提示、示范训练和组织协调作用,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全部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更能掌握应用和操作技能。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模块教学法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具有如下优势:首先,模块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与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有所不同。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较为灵活,可以是一个或几个单元的组合,也可以是相关联知识点的组合,或者是某几项技能的组合。同时,一个知识点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为若干个小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可以进行整合优化。最后,将整个体系划分为不同的知识模块,由不同教师根据专业特长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阶段的教学讲授,有效解决了当前该课程教师专业背景单一的问题,让教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优势,让学生汲取更扎实的理论知识,获得实践能力。
综上,可以将《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模块教学法定义为:基于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将知识体系转化为若干知识模块,并围绕模块进行教学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方法。
模块与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独立存在但又与其他模块相关联。模块内部是一个完整而连贯的知识体系。各个模块根据具体要求及特征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形式。
学生在模块中学到的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模块的设计可大可小,只要满足教学需要,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即可,可以是一个单元或一个情境模拟单元等等。可采取讨论法、谈话法或研究法,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模块教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一)模块的设计
根据《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特点,将整个知识体系优化组合为以下四个密切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
模块一:导论。该模块主要介绍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学科性质、在营销领域的运用,阐明了解并掌握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相关理论知识的意义与价值。重点探讨什么是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为什么要研究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全面阐述本课程所涉及的篇章内容。
该模块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概念,例如:
1.访问几名大学生,要求他们描述最近三次在餐馆或饭店用餐的情境和他们的体验。从访问结果中总结情境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2.访问几位分别购买了大件商品和小件商品的消费者,研究他们在决策过程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模块二:消费者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该模块集中讨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讨论群体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功能及其对消费者行为的直接影响,侧重于群体的功能和作用,包括不同文化、亚文化、家庭、群体下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不同。
实践活动包括:
1.分析一种外国文化,并对该文化下的产品进行营销方案的制定,如汽车、手机、主题公园等。
2.分别访问三位不同旅游产品的销售人员,分析各自的目标市场及顾客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对营销效果的影响。
3.分析参照群体在广告中的应用实例,指出广告中的参照群体及影响作用。
模块三: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内部影响因素。重点讨论内部影响因素、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等。该模块重点研究影响消费者个体行为的内部过程,分别讨论感觉、知觉、学习、记忆、需要、动机、个性、态度等对消费者个体的影响作用及机制。
该模块中的实践活动包括:
1.设计一则不含产品关键特性的广告并将该广告展示于3位被访者。访问他们在广告中获得的产品特征。如果被访者获得了产品关键特性,分析并寻找他们获得该信息的途径,并总结出从中获得的信息。
2.从你所在的学习抽取样本,选择一种产品或服务进行品牌形象测试,并制定提升该品牌形象的营销策略。
模块四:消费者决策过程。该模块主要分析情境变量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作用及机制,包括消费者决策过程的性质、特征、阶段、情境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
该模块中的实践活动包括:
1.选择三家手机卖场,描述它们店堂氛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分析怎样的店堂氛围是较适合手机产品的。
2.访问3位同学,总结他们在新年、暑假、圣诞节、周末等不同情境下的消费特征。
(二)难点及瓶颈问题突破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实施模块教学法,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难点及瓶颈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1.师资问题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的模块教学法要求讲授教师既要精通该课程的整体知识体系,又要对所讲授模块有纵向深入的专业背景和授课经验。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参与到一线实践锻炼,获取深刻的实践体验,这样才能将实践中的知识传递到课堂的理论中去。
2.教材问题
模块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将课程分为不同模块,因此要有配套的模块化教材。当前此类教材极为缺乏,可以由授课教师根据模块划分及教学目标自行编写,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并不断完善教材。
3.实践设备设施问题
模块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每一模块都要完成相应的实践问题,这就需要相应的实践设备设施作为保障。校内,要建立和扩大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室,包括软件操作平台、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校外,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发挥其实践教学资源优势,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白福贤.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价值工程,2011,(32): 257-258.
[2]邱晓燕.健美操教学引入“模块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 115-116.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实践能力;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80-02
我国高校在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中,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比实践占用的时间更长,也就是说,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升和锻炼。所以,如何通过消费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因此,分析消费心理学的教学问题,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对消费心理学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成绩。
一、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现有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比重失衡
我国高校设立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而不是实践。消费心理学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影响消费者的内部因素,二是影响消费者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从消费者的心理方面进行讲解,外部因素则是通过经济方面的原因进行的解释。它们都涉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教学关系不大,所以教材安排设计的侧重点主要在理论方面,而不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并不强,教学内容比重设定失衡,要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向。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我国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就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借助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多媒体技术,但教学的形式没有改变。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略实践。以讲授课程为主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提到的也是理论知识,而不是和实践相结合的案例,使得我国高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方向和内容出现偏差。所以,想要提高学生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改变教学手段,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帮助他们设计实践活动。
(三)学生特点定位不准
高校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其重点应该是实践过程。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改变,让他们主动参与讨论,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但学校在设定这门课程时,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导致课程内容设定枯燥无趣,尤其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感觉到厌倦,没有实例进行对比。所以说,由于学校对学生的特点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定不合理,最后导致消费心理教学施展不顺利。学生对消费心理学课缺乏兴趣,导致教学失败。所以,学校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观察,设定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要求的课程,保证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
(四)考核内容深度不够
消费心理学,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还包括对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研究,多方面地结合,才能深入消费者心理。但高校在设定消费心理学课程时,对于知识难易程度的设定比较初级、简单,考核时的教学内容也不够深,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所以,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会在讲课时侧重讲解理论知识,尤其是要考核的知识点,这使得知识点的设定深度不够,考核深度也不够,尤其是没有实践考核内容。所以,学生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缺乏实践能力。
二、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一)增加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学法。消费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消费者在商品市场经济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课程的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和课程教学内容相符的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中分析实例,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大学生更关注和自身消费有关的商品活动,可以让他们分析一下:为什么法定假日期间去国外旅游购买商品的人很多,假期期间商品的价格波动是什么样的,对消费者有什么样的影响,可以为国家带来多少利润等。这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实例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活动。
2.角色扮演法。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尤其是在社会上进行实践更不容易,因此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真实地体会消费者和销售人员之间的心理博弈,发现不同性格的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样的差距。在学习消费者气质和消费能力及心理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比如,一个学生扮演销售人员,其他学生有的扮演学者,有的扮演“暴发户”,有的扮演农民工,有的扮演家庭主妇,让他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分析心理活动,并准确地表现出此时角色的状态。然后再扮演销售者,揣测这些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并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二)改变教学场所
(一)设计心理学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设计的发展密不可分,作为设计师应该在实践中运用好设计心理学这门理论的研究,使设计更好地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好地为消费者本人服务。现代的奶粉包装设计也运用了设计心理学原理,使设计在社会中更好地被消费者所认同。
(二)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
1.设计心理学中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师们通常运用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设计,在设计中运用不同的色彩给消费者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例如,红色代表热情、活泼的心理特征,绿色代表新鲜、自然的心理特征。在包装设计中绿色代表绿色无污染的食物,红色代表味道比较辣的食物,这些都是根据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分析而得到的。设计师们应该在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一功能,使设计能被大众所喜爱。2.色彩在奶粉包装中的作用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在现代的奶粉包装中的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奶粉包装设计的颜色搭配中,如何使奶粉包装在视觉上吸引消费者,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就与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系列奶粉包装中,合适的色彩最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给消费者的视觉带来冲击。
二、分析奶粉包装设计
(一)奶粉包装的设计
设计师在奶粉包装设计中不同种类的奶粉又有其不同的包装设计,这样以方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购买。金属罐包装和塑料软包装是奶粉包装的两种主要包装形式。金属罐包装密封性好,保存时间长,但是金属罐包装不方便运输,价格也比一般的袋装奶粉贵30%,因此金属罐包装相对较少。塑料软包装主要有铝箔结构的包装和镀铝结构的包装。其中铝箔结构的包装保存时间长,成本比镀铝结构的包装要贵。为保证奶粉品质的问题,我国要求婴幼儿奶粉必须使用铝箔结构的包装,成人的等一些奶粉包装可以使用镀铝结构的包装。
(二)举例分析伊利奶粉的包装设计
当今中国奶粉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外的奶粉在中国占用重要的地位,伊利奶粉如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与伊利奶粉的包装设计中的“主视觉”和“色彩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从设计心理学分析伊利奶粉婴幼儿包装设计运用设计心理学来分析伊利婴幼儿奶粉的主视觉:(1)伊利婴幼儿奶粉分为金装和普装两种包装,从设计心理学分析消费者第一感觉就是金装更为精致,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重视,金装的虽然价格比较贵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金装,这就是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2)金装的伊利婴幼儿奶粉分为四段,第一段是0-6月,第二段是6-12月,第三段是1-3岁,第四段是3-6岁。此奶粉包装设计中的数字写在最显眼的地方让消费者一目了然,方便消费者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购买。(3)金装的婴幼儿奶粉上分别都有一只可爱的熊宝宝,根据四段奶粉的不同,熊宝宝也是不同的姿态,例如第一段上面的熊宝宝躺在那里玩玩具,第二段的熊宝宝坐在地上玩积木,第三段的熊宝宝趴在地上看书,第四段的熊宝宝在玩滑板车。这些都是根据婴儿这四个阶段而设计的,那只熊就代表了小孩子,消费者容易被可爱的小熊所吸引。(4)进口奶源的字体给消费者一种好感,由于国内奶粉不断出现事故,进口奶源使消费者更加放心,小熊旁边的四排小字是把奶粉的营养大胆的告诉消费者,增加消费者的信任。2.从色彩分析此奶粉的策略(1)金装的婴幼儿奶粉以金色和白色为主,金色给消费者一种华贵质感,使伊利奶粉的包装更有品味和档次,大陆奶粉很少使用金色为主,增加了奶粉的独特性,使消费者眼前一亮。而白色给消费者纯净洁白的感觉,像小孩子的心一样纯洁,也是在强调伊利奶源的纯净。(2)伊利的标志放在金装的婴幼儿奶粉很突出主题,伊利的标志是在白色的背景上绿色和蓝色围绕着红色的伊利字体组成的,其中绿色代表的是绿色,无污染的绿草地。蓝色代表的是安静,祥和,无污染的蓝天。白色代表伊利牧场营养丰富的牛奶,两个红色的伊利字体代表了阳光温暖的照耀。这些颜色运用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表示了伊利的奶粉是在辽阔而干净的草原上、阳光温暖的照耀下得到的源源不断纯天然、无污染的牛奶。(3)金装伊利婴幼儿奶粉在包装设计中由于分为四个阶段,因此每个阶段的主题颜色,四个数字和小熊身上衣服的颜色都有所区别,第一阶段是以橙色为主,第二阶段以粉色为主,第三阶段以蓝色为主,第四阶段以绿色为主。这四个主题颜色都是明度和纯度相对较高的颜色,放在上面鲜明和谐,刺激消费者的研究,吸引消费者购买。(4)小熊身上的颜色都是金色,使小熊颜色与主题包装和谐,由于小熊代表的就是小孩子,金色的小熊也代表了小孩子的高贵、可爱。也代表了大人对孩子的期望。
三、总结
运用设计心理学中的色彩原理进行分析精装婴幼儿奶粉包装的设计,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是极其重要的。设计师利用色彩去增加销售量是我们当代设计师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
作者:彭争妍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2.
[2]张磊.走进包装设计的世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3.
[3]潘公凯,卢辅圣著.视觉传达设计[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64.
[4]关国红,包装设计色彩配色应用[M].南昌市: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55.
[5]王子源,包装色彩[M].南昌市: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74.
[6]周永宏.设计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5(11):38.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应用
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设计心理学对于把握消费者心理,可以推动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的产生,进而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1]。本文将综合分析设计心理学与产品设计,探索设计心理学应如何高效应用到产品设计之中。
1设计心理学概述
设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设计心理学包含了心理学诸多的基础知识与原则。对于任何设计或者实践活动而言,人都是第一要素,对于设计心理学而言也同样如此,人的心理与需求就是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例如,格式塔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等等。故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对所涉及的基础心理学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合理地甄别与选择,更好地把设计需求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设计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消费者的需求,在其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做一个较为细致地了解,并基于这些基本信息进行建模。其次,设计心理学还需要对被研究者的使用过程进行研究,对被研究者使用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再者,为了能够对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实现进步升级,还需要对用户的评价反馈进行分析,因为用户的反馈与评价是对设计的肯定或考核。最后,设计心理学还需要研究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审美以及产品的各种使用环境。而作为产品设计师也只有在综合考量了以上几种因素的条件下,才能设计出更加出色的产品,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机理
通过在心理学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能够简单表示人们的购买过程,即S—O—R,其中S表示受到刺激,O表示信息处理,R表示做出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通过感官来接受相关产品信息的刺激,然后在经过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从而形成相关的形象或判断,最后在指导其自身作出是否购买的反应。在这一模型中,认识与意向这两个因素主导了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其中的认识过程,主要包含人的思维、知觉以及感觉,这里主要是指人对于产品的认识,都是从大脑对于产品的感知开始的,然后才是对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形成初步认识。而对于意向过程而言,其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注意以及意志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情感是指行为人对于产品态度的反应,注意是指行为人对于产品的指向性或集中性,而意志是指人为了完成一定的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2]。然而从心理活动发展到现实的交易行为还需要一个过程,即需求――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为动机对行为进行支配,而需求将直接影响动机产生。需求是指行为人对于某特定目标的欲望,这属于心理的范畴,需求为行为的产生提供动力。故此,在实际的产品设计过程中,不仅应当对人的感觉、意识和思维进行研究,还应当重视对行为人需求心理的分析研究。所谓人的心理活动,就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主观反映,将现代心理学的优秀研究成果应用到产品设计当中,就能够让产品更加适应人的心理需求。但是,作为消费者的心理,不是简单地反应,而是交织着复杂的情感的心理活动,与此同时,人的审美观以及心理活动是历史发展的,会随着时间与条件的变化而转移。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文化水平逐年提高,人们的求新意识也日益突显,致使现代人的消费心理呈现日趋多元的趋势,再加上当前市场上各种促销方式的产生,导致了市场竞争日渐趋于白热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各大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要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抓准消费者的心理。而适应消费者的心理不应当仅从促销商品出发,还应当充分考虑所设计的商品的适销性。所谓产品的审美功能,就是指产品通过其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以此来唤醒消费者的审美感受,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3]。这种功能是基于人的情感以及情绪的,是一种精神功能。审美感受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要依赖产品的外观的形态、质感以及色彩等因素。作为产品,其外在形式是先于功能传达到人脑之中的,消费者通过视觉对产品的外在形式进行反应,从而引发心理的感受。一个好的产品不仅要有其应有的使用价值,也要有美的形式,以此来让消费者通过视觉唤醒对于产品的美感,从而产生愉悦的心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故此,在产品设计阶段,设计者必须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做细致地分析研究,通过应用诸如色彩与比例、对比与呼应以及重点与主次等法则,设计出更加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总之,产品设计师应当对设计心理学做充分地研究,重点关注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各种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用现代工艺手段,设计出实用性强、外观又好的优秀产品。
3当前我国产品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制造业与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但是就当前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在产品设计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设计效果不佳,预期发展目标达不到等,具体如下:
3.1对消费者的需求不够重视
当前,我国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个人印记,对于消费者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了解消费者对于产品性能以及审美的需求,从而导致设计出来的产品不符合群众的需求。例如,我国工业汽车行业的发展初期就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创新,通常都是注重对国外车辆的引进。与此同时,在实际的汽车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也很少将人们的性格、审美以及偏好等因素与汽车设计结合起来[4]。从而导致设计出来的汽车严重缺乏创新性,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本土化的特点却又十分不足,进而致使人们对于这类工业产品的满意程度一直不够。再者,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过度地追求创新发展,导致设计出来的产品标新立异,表现出过分独特的色彩,但是这类标新立异的设计由于缺少科学的市场调研,再加上设计师个人能力的不足,导致设计出来的产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3.2缺乏必要的反馈与信息支持
所谓反馈,其内涵就是对用户提供相应的信息,基于信息支持,让用户提前了解关于产品的使用以及操作结果等方面的信息。通常情况下,产品设计人员在研究出新一代的产品的时候,上一代的产品可能还未完全投入到相应的市场中。但是就这部分产品而言,其研发或者设计过程必然缺少充足的市场调查研究。而当一小部分的产品投入到市场中进行销售的过程中,产品设计人员通常也不会对产品的市场流通做必要的反馈工作,具体表现为缺少对产品的操作顺畅程度、操作失误率以及是否符合消费者的真切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进而致使其难以对后期加工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4设计心理学应用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4.1转变设计理念
传统的设计理念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故此应当被更加科学的设计理念取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关注人的感受,并以设计心理学的要求为基础,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应当自觉向设计人员传输人本化的设计理念,以为了用户需求而设计作为基本出发点。
4.2应用科学的产品设计调查方法
以往人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较多的关注点都在产品的质量以及功能之上。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无论是审美水平,还是审美需求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不仅会关注产品的质量与功能,还会对产品的审美设计做一定的考究。对此,需要设计人员综合全面地了解用户对于产品的真正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设计[5]。但是在实际的用户需求调查研究中,容易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受调查用户不愿意配合等情况。针对此问题,就需要在产品设计的实际调研中,依据不同用户的特点进行区别调研,应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方法,为提高产品设计的市场适应性打下坚实基础。
4.3建立建成科学的用户模型
要想有效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实效性,就需要依据调研内容,建立建成科学的用户模型,具体如下: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产品设计之前,认真了解分析的用户的实际需求,并依据相关的可靠信息,建立相应的用户模型。通过建立科学的用户概念模型,就可以帮助用户对产品的性能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做更加全面的了解,在问题发生的时候,也能大大提升解决问题的时间。其次,事实上在建立用户模型的过程中,是存在诸多干扰因素的,这一点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有清晰的认识。诸多的干扰因素必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模型建立的科学性。有鉴于此,在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者一定要确保获取的用户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降低用户模型建立失误的可能性。最后,在进行产品设计以及用户需求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者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物力资源,通过借助多种外部力量来帮助找出调研工作或设计工作中的纰漏或不足。
“或许将来有一天,在得到更多的启蒙之后,广告人就会像教师那样,去认认真真地研究心理学。这是因为无论广告人与教师这两种职业,乍一看存在着多么大的差异,但二者却有一个共同的伟大目标:就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尽管人们都期望有朝一日能够看到建立在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广告,但这一天一直没有到来。只有当广告人发现心理学知识无法估量的价值时,并让自己的广告建立在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这一天就指日可待了。
早就有研究表明科学的广告,一定是遵从了心理学定律。成功的广告人,无论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或者是通过他所在的广告的集体努力获得了成功,都必须认真研究心理学。他必须懂得人们微妙的心理活动;他必须知道什么让人厌恶反感,而什么又能引人入胜;他必须了解什么能够创造利润,什么会导致产品滞销等等。
今天广告界的对广告心理学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虽然人们在以一种对广告人有帮助的形式去介绍心理学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但广告界还很难看到十分适合自己的心理学作品,这主要是因为许多研究不能为广告界轻而易举地获得。心理学家们发表的一些与广告有关的文章,其中有些打着此类标题的文章,其实并不很重要;而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章,则需要被收集起来,经过细致分析与归纳,以便让最广大的读者群看到。广告心理学这些年来已经大有发展,它的发展应该为人们重新审视广告有着重要的意义。
1908年W.D.斯科特的《广告心理学》是美国出版的第一本《广告心理学》专著。在广告心理学研究开始兴起的大背景下,本书作者W.D.斯科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使广告心理学的课题系统化的重任,并以一种对所有关心广告宣传的人来说,都具有实用价值的形式,去讲述这些课题。本书运用了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及丰富的实例,将广告心理学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最基本的心理学原理,都在本书中被以具体而易懂的形式讲述,非常便于读者领会和掌握,无论是专业心理学家、广告人,还是那些对广告宣传本没有特别兴趣的人,都能予以接受。
国内学者丁家永的《广告心理学--理论与策划(修订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和营销环境下,广告活动与消费者(受众)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以广告心理学理论构架为基础、广告策划过程为主线构建广告心理学体系,这是作者的一次大胆尝试。这一构思在广告类书籍中并不多见。因此,广告心理学教材建设的重要目标应从理论与策划相结合的角度,加强对应用的指导,构建该学科的教材体系。本书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对理论与策划的有机结合,以探索适合当前高等院校广告、营销等专业学习广告心理学课程的新体系。根据现代广告与消费者心理学理论,以广告策划过程为主线构建广告心理学学科体系,这一构思也算是中国广告在21世纪走向世界道路上的一次新的尝试和开拓,对广告人来说,更是有非同寻常的学习指导意义。
近年来有关广告心理学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大量新研究方向,如:注意前过程的研究、诉诸感性的广告的情绪动机因素的研究、非文字沟通的研究等。广告的中心任务在于说服视听观众去购买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同样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沟通,特别是大众沟通的理论对于广告心理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利用权威信息源来制作广告,便能提高广告的说服力。广告心理学研究几乎涉及心理学的各个研究专题,从注意、知觉、联想、理解、记忆乃至情绪、动机、需要和个性等等。引起注意是广告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广告测验可以查明不同广告的特点引起注意的能量及其在宣传产品和服务上的效力。人们利用实验室技术对观察广告屏幕的人进行摄像,研究这种录像就可以决定设计广告时认为重要的那些特点是否能产生预期的注意效果。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双眼竞争技术,即同时呈现两幅广告使之彼此竞争,改变设计的不同方面,可以查明哪个方面在引起注意上最为有效等等。
西方近年来在广告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2005):
一、关于广告信息前注意和无意识加工的研究
在此类研究中,出现两中倾向。一种是研究消费者在前注意水平对广告信息的加工另一种是对广告无意识加工的研究是缘于对“仅仅暴光效应”的探索。
二、关于广告信息加工的灵活性的研究。
三、关于广告激绪情感反应的研究
广告呈现不仅会引起消费者的认知反应,也会激发消费者产生某些情绪或情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开始人们主要探讨的是电视广告可能引起的情绪反应的类型。另外一些研究探讨了广告呈现过程之中消费者的心情状态。也有研究发现,无论态度是否是在广告呈现过程之中形成的,广告呈现时的心情对消费者的态度均会发生影响。
四、关于广告态度建构的研究
【关键词】色彩心理学 包装设计 消费者
1 色彩心理学与消费者心理的统一
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商品外部的包装设计,以及色彩合理的搭配与运用,能够在第一时间为消费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而展开一系列对该商品的联想,转变原本其对这种商品的看法,虽然这种变化是微妙的,不易被察觉,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该种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该种产品的销量,以及销售的金额。
在商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厂家通常运用色彩心理学来改进自己的包装,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来影响消费者的主观认识,对其视觉产生冲击。消费者在视觉受到冲击之后,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通常比较微妙。不同色彩的搭配,能够给顾客不一样的感受,持续观看某一个包装当中的颜色,能够使顾客产生一种颜色的认知规律。比如厂家经常在产品的包装当中,运用绿色代表该种产品比较酸,或者比较健康、无污染;运用红色表示该种商品是比较辛辣的,引起人们对产品的兴趣。
顾客的消费心理是指顾客在浏览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内心所产生的一系列活动,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顾客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主要会产生如下的一些心理变化:首先,在浏览不同商品的过程中,顾客要经历一个注意过程,即其会在浏览的过程中被某一个具体的产品吸引注意力;其次,顾客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分析该产品,即情感过程;最终,顾客通过阅读包装上的详细信息,观看商品的外观设计,依据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以及实际的需求,决定是否要购买这一种商品,形成最终的决策。
在产品包装的颜色选择当中,如何能够使自己在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就需要运用到色彩心理学的原理。消费者在观看产品包装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包装的颜色,颜色是否吸引消费者对产品的销量影响很大。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情感,同时也吸引着不同的年龄段购物者。比如红色是比较鲜艳的颜色,其比较迎合青年群体的需要;但是相比于红色,很多成熟的人士比较偏爱的是复古的颜色;而对于年龄偏大的中老年群体,深颜色比如黑色、蓝色则更受他们的喜欢。
2 色彩心理学在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 包装设计体现情感色彩
商品的包装设计中,色彩最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这也是消费者心理活动最主要的变化。情感是设计人员与顾客之间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虽然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颜色,但是大体上能够反映某一个群体不同的消费倾向。不同时期,由于人们不同的地位身份,和自身对商品社会地位属性的追求,会刻意地根据颜色来选择具体的商品,这也正是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一部分。
色彩不需要依靠具体的货物而存在,消费者能够脱离货物而记住某一种具体的颜色,这也正是包装设计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消费者的色彩心理,使色彩的功效能够充分发挥。色彩可以使消费者对于具体的商品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做出不一样的情感表达。在商品的包装设计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这一情感表达方式,发挥色彩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力,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色彩能够表达某一种温度。比如红色、橙色可以使人感觉到温暖;而青色、紫色则给人寒冷的感觉。设计者可以运用这些色彩的特征展现不同商品的特点。比如很多冰箱的包装通常选用冷色调的颜色来进行外观设计,体现出了该种商品具有制冷的功能。而在对食品进行包装的时候,则更多地采用暖色调,来给消费者温饱的感觉,提高产品的销量。
2.2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对于产品的包装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就导致了很多消费者在观看了产品广告之后,能够记住该产品的代表色。正是因为色彩在包装设计当中的重要性,因此更需要针对具体产品的特性,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来制定可行的色彩设计方案,来使自己设计的商品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为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通过色彩的运用,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感受,有的给人温暖的感觉,有的给人寒冷的体验,有的比较阴暗,有的则比较鲜明、轻快,这些都是色彩为消费者带来的视觉情感。在商品的包装中,更注重色彩搭配的醒目,与强烈的对比,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色彩的选择要与产品特性相吻合,并且要结合当下消费者的观念,利用品牌的形象来展开设计。比如,在针对食品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表现出食品生产原材料的颜色。咖啡的包装经常用褐色,以表现咖啡豆的颜色;红色的包装能够代表该种药品具有滋补的效果;绿色的包装则更多的是代表消炎药。
某种商品虽然有一种象征色,但并不意味着这种颜色不能够更改。比如在巧克力问世的时候,人们采用的是金色包装,并且该种包装颜色一直沿用至今,很多消费者形成了一种认知习惯,即一看到金色就能够联想到巧克力。但是久而久之,这一种单调的颜色会为消费者带来乏味感,因此,很多巧克力的厂家为金色和巧克力色中加入了蓝色、银色的元素,来象征一种身份与地位,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2.3 色彩选择具有时代性
人们对颜色的审美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可以说人们的审美观念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对于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来说,它们也喜欢改变,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感觉。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色彩丰富的社会当中,对某种色彩的偏爱影响着人们的喜好,同时人们又在追求接受新的色彩为自己提供的刺激,能够感觉出色彩给自己带来的新鲜感。在产品的包装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消费者的这一种心理,为包装注入新颖的颜色,能够突出包装的个性,更好地吸引顾客的眼球。该种颜色的选择需要和时代的特性相吻合。
3 色彩心理学对产品销量的重要作用
包装设计颜色合理的搭配,准确的运用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消费者在经历了一系列心理活动之后,最终会选择购买这种产品。产品通过包装为消费者带来情感体验,同时也是消费者能够在不拆开包装的基础上,对该产品形成一个主观的印象。在后期通过亲身体验过后,加深消费者对该种产品的喜爱程度,同时也增加品牌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地位,吸引大批“回头客”。这是产品包装设计的最终,也是最主要的价值。因此可以说,产品包装设计如何,直接关系到该产品的销售数量,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这一过程中,色彩心理学则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对商家的销售业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装设计者能够运用消费者感性的思维,结合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需求,使色彩心理学的功能最大化。
结语
目前商品销售行业当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仅仅依靠自己产品质量的完善,来提高产品的销量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面对的是众多自己没有使用过的产品,很难做出最终的购买决策。因此,在购物的过程中,产品包装色彩搭配的合理与否、色彩运用的准确性都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最终决策。
一个优秀的包装设计,其通过颜色的合理搭配与设计,能够向消费者传递更多的与本产品相关的信息,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使消费者的视觉感官得到前所未有的体验,最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一定要重视色彩心理学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馨,先张,李昱.居住穿越色彩地带[J].时尚家居置业,2004(05).
[2]张永安.艺术设计与心理学[J].丝绸之路,2000(03).
关键词:促销 心理学 心理账户
引言
关于促销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研究主要关注促销之后总的市场价值如销售额、市场份额。第二类研究使用图表刻画在促销中消费者的心理与购买行为。第三类研究应用心理理论和模型来解释消费者对促销的行为反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除了回顾一些促销心理理论以外,还提供了另外一种新的心理理论视角就是基于心理账户视角的消费者促销心理学。
一、促销心理理论的回顾与研究
(一)适应水平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消费者对于某个商品总是有一个内部的参考价格。这个内部参考价格代表的是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格预期,它是在以往消费者对于同样或相似商品价格的支付及观察中形成的。消费者以内部参考价格为基准来判断促销的商品价格是高还是低。在促销过程中,如果商品降价越多,则消费者在下一季度对商品的价格预期也会越低。研究者认为频繁的促销导致消费者降低他们的内部参考价格,从而就不愿意以全价购买同种商品。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阐述的是消费者如何解释事件的原因。不同类型的归因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归因于自身的自我感知理论以及归因于商品的目标感知理论。在自我感知理论中,研究者认为消费在促销活动中将自己的购买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一促销而不是内部原因一对于这个品牌喜欢。这将会降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度以及之后的重复购买率。而目标感知理论则认为促销活动会使消费者认为促销品牌具有较次质量。研究者发现当商场中只有一种品牌搞促销的时候,当活动结束该品牌的销售额会有所下降;而当商场中有多种品牌同时搞促销,则活动结束后其中品牌的销售额则不会。
(三)态度模型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基于其对这个品牌促销的积极或消极态度。Babakus(1988)研究了三个维度的因素对优惠券购买行为的影响:价格感知、时间价值和满意度。结果表明优惠券的使用与消费者的价格感知存在正相关,与时间价值存在负相关(如果消费者的时间宝贵则他使用优惠券的概率会下降),而当消费者使用优惠券后的满意度增加时,则他用优惠券进行购买的意愿则更加强烈。
二、基于心理账户角度的促销心理学理论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萨勒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除了荷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该理论认为,个人在交易时会在心理上计算该交易的成本和收益,分配收入、费用和活动到不同的心理账户并降低固定成本。比如人们会将不同的收入进行分类和标记,如正常的工资收入与意外之财,同时他们也会将不同的花费进行分门别类,如食物、娱乐和衣服等。研究表明与收到加班费或者工作奖励相比,当消费者中奖或者收到意外之财后会增加他的边际消费倾向。同样的,与得到意料之中的收入相比,当消费者得到意料之财也会增加他的边际消费倾向。另外,当被试得到一笔意外之财后更愿意将所有钱都押在赌博游戏里。当消费者在某一类别的商品中花费过多,那么未来他在同样商品的花费将会相应的减少。Henderson(1992)的研究表明当消费者在某一类别的商品购买进行节省的时候,在未来他会在这一类别的商品中花更多的钱。
三、心理账户理论在促销活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情感设计原则;设计心理学;情感刺激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03-01
在如今体验经济的时代,设计师们在忙于设计艺术的同时,开始越来越注重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情感设计在设计心理学中指与人造物的设计相关的人类情感体验,其中包含了所有人与设计交互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刺激。
一、什么是情感设计
情感设计具体指强调情感体验的设计。设计师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能让受众感到愉快、开心、激动、悲伤、恐惧等各种情感和体验,让受众从设计作品中得到情感的共鸣。对于一些商业化的平面广告来说,主要目的是为了促销商品,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创造更多的利润,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求设计师从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出发,从消费者心理学出发,设计出更加吸引眼球,得到更多消费者喜欢的平面广告作品。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情感刺激
(一)较强的情感刺激(新异刺激)
各种不同的情感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不同强度情感刺激的平面广告会给受众带来不同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较强的情感刺激,又称为新异刺激,比较适合运用在一些公益性的平面广告和户外广告中。公益性的平面广告对于我们整个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我们生活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公益广告可以帮助大家提高个人素质、提高道德水平、纠正社会各种不良风气,树立社会责任感。
较强的情感刺激主要包括的方面有:
第一,对象的复杂程度。主要指对象要素的数量和所包含的信息量。一般来说,较强的情感刺激要求对象包含的要素数量比较少,信息量的传达简洁而单纯,这样才能让受众更快速的理解广告所要传达的信息和目的,能够瞬间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惊叹、愉快、同情、恐惧、悲愤等情绪,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公益广告、户外广告等广告形式的宣传目的。第二,新奇程度。主要指对象的陌生程度和超出常规的程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般人们总会对于一些陌生和新奇的事物产生兴趣,而从平面广告设计的角度来看亦是如此。新鲜事物的出现总能更加吸引受众的视线。第三,共鸣程度。主要指对象能够迎合受众心理的程度。公益性平面广告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例如反腐倡廉、保护环境、关心弱势群体、纠正不道德行为等,这些社会问题往往根深蒂固,很难根除,这就要求公益性平面广告的设计能够对症下药、一针见血,让受众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起到公益性平面广告的目的。
(二)一般情感刺激(普通刺激)
一般情感刺激,又称普通刺激,相对于新异刺激来说是较弱的一种情感体验。比较适用于一般企业或产品宣传的平面广告。这些广告常常来宣传产品的功能,树立品牌的形象,所以这类平面广告应该给人们带来中等强度的情感刺激,能让受众和消费者感受到轻松和愉悦,而不是紧张、恐惧的激烈情绪。
一般情感刺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简洁和谐。一般的商业性广告都以宣传产品的特点和功能为目的,所以要求画面整体趋于简洁,主题明确,色彩体系调和,对比相对较弱。例如汽车平面广告,设计师常常会将汽车主体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运用静态、写实的手法,让消费者清晰的了解到汽车的外形特点,简洁明了。第二,对称均衡的构图。广告的构图可以引导消费者的视线。给受众带来一般情感刺激的平面广告常采用标准型、标题型、中轴型等较为稳定的构图形式,既能突出表现产品所要宣传的功能和特点,又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情感体验,让消费者感到舒适、愉悦。第三,调和的色彩体系。调和的色彩体系容易在视觉上给消费者带来稳定、平衡、舒适的情感体验,带来一般性的情感刺激。例如一些女性化妆品的广告,常常运用明度和纯度都相对较低的色彩,比较符合产品本身的属性和特点。
三、总结
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情感设计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诱发人们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有助于平面广告作品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发挥感情的心里力量,刺激人们的欲求,达到促成销售的目的。不同的广告形式应该注意不同情感的刺激程度,设计师只有注重受众情感体验,适度把握情感刺激,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平面广告作品。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翁东翰.广告设计中的设计心理学[J].东南传播,2008.
[3] 郝祥云,曹丽,何靖泉.广告设计[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