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畜牧业重要性

畜牧业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17: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畜牧业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畜牧业重要性

第1篇

一、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

畜牧兽医实训教学是畜牧兽医学生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切入点,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提高整体素质的教学活动。但是,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的内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关键要素还存在着系列问题。

(一)教育观念明显滞后

近年来,虽然高职畜牧兽医教育实训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但教育者对实训教学的内涵以及本质了解还不够,认识也处于表浅阶段,教学中仍然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训内容重复、陈旧,仍然是验证理论性的实验占多数。实训课程的设计大多也是仅围绕着专业理论进行,理论与实践难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实训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

高职畜牧兽医已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整合,但教学模式还是以灌输性的方式为主,基本是在已框定的范围内完成操作,缺乏师生之间互动,学生自主性不够,创新性思维无法得到培养。另外,实训教学的安排不够系统,教学计划执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实训时间缩短、实训内容减少、实训组织较为松散等现象。

(三)实训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训实验场所比较落后,实验设备、仪器也存在老化、落后的问题,实验室试剂、耗材以及实验动物数量不足,许多实验实训无法正常开展,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难以很好培养。另外,实验室开放度也由于经费不足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验室只在学生上实验课时才开放,课余时间一般不能进入,这也阻碍了学生实训技能的提升。校内的实训基地,也往往因投入不足,规模有限,设施陈旧,无法与现代规模养殖场接轨,达不到实训目的。校外的实训基地多与企业相结合,但从经济角度出发,生产企业不可能接纳大批学生进场实训。(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要求存有很大差距实训教学需要大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普遍的问题是: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断层现象突出,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第二,师资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教师没有时间下企业锻炼,专业操作技能不熟练,尤其是由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往往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

(五)实训教学的考核力度不够

实训教学形式和环节多样,鉴于此特点,其考核也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各院校对实训教学环节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力度也低于理论教学,考核时也往往流于形式,随意性大,对引导学生加强实训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不利。

二、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

解决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训教学模式。

(一)要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

综合职业能力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姜大源先生认为个人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状态。因此在规划实训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技能知识,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要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

1、以项目为核心进行实训课程开发。针对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差距,对生产岗位的系列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理出一些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工作项目,并依据岗位的工作项目来设计实训课课程大纲,进行实训课程开发。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技术性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的组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合生产企业共同设计实训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训试论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吴瑗王燕丽李君荣摘要:通过对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项目应体现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设计的实训项目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可通过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技术资源来设计课程实训项目,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

3、生产企业参与实训教材的编写。为避免产生教材和生产实际脱节的情况,应邀请企业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畜牧师、兽医来参与编写,以使教材科学合理、直观生动、符合生产要求。

(三)要满足职业能力的要求

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模式,有利于培养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人才(如图1)。建立满足需要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两条途径。

1、开发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第一,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提高设备利用率。第二,基于职业能力,坚持虚拟与真实教学并重,将两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让学生掌握现代生产新技术、新思路,获得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第三,通过真实的职业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2篇

关键词 新疆畜牧业 养殖机械化 重要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3;S8-1 文献标识码:A

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农业增效的基础,在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实现牧民经济增收、为工业提供原料以及确保食品供应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牧区,其畜牧也发展在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保证新疆地区畜牧养殖上层次、上规模,机械化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15年,我国新疆地区畜牧机械总动力实现16 ?04kW,挤奶机数量达到2321台、剪毛机数量达到1090台、饲料收获机数量达到654台、饲料粉碎机达到65490台、牧草打捆机数量达到2390台、搂草机数量达到9840台、牧草翻晒机数量达到8209台。

1 新疆畜牧业养殖机械化发展重要性

1.1可以满足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新疆地区生活着大量的穆斯林民众,因此,民众对羊、牛等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了羊、牛畜产品的发展。而为了充分满足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一定要提高养殖机械化水平。

1.2保护草场生态环境

近些年,随着我国新疆地区天然草场的严重退化,导致饲草质量随之降低,而重利用以及轻保护的思想观念依然没有转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加快养殖机械化的应用和推广,可以促使养殖实现规模化,进而缓解草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草场的生态环境。

1.3促进牧民增收

随着时代的发展,牧业养殖呈现规模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提高养殖成本和效率,就要求优化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牧民增收。提高养殖机械化水平,可以缓解养殖成本高、效率低以及效益低的问题,促进牧民增收。

2 新疆畜牧业养殖机械化发展措施

当前,虽然新疆地区畜牧养殖机械化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应用和推广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对养殖机械化造成制约。因此,想要全面提高养殖机械化,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程度,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进而提高养殖机械化程度。

2.1提高思想认识

实现畜牧业养殖机械化,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实现机械化对促进畜牧养殖发展的重要性,其是实现科学养殖、提高养殖收益的关键渠道。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化已经在农牧业生产的多个环节中得到广泛应用,只有全面实现机械化,才能保证畜牧业的健康以及稳定发展,合理控制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益,实现养殖增效。因此,机械化对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各级政府、相关领导以及广大养殖户要提高思想认识,有计划以及有组织的开展养殖机械化推广。

2.2加大机械化的技术以及资金投入

实现畜牧养殖机械化,需要技术以及资金作为保障。有关部门要引导养殖企业和养殖用户建立标准化的机械舍饲,实现高质量以及高效率的畜牧养殖。同时,还要加强对养殖机械化的资金以及技术投入,调动养殖基地、龙头企业以及农机公司的积极性,引进以及推广适用性较强的畜牧机械,进而实现排泄物处理、畜禽饲养以及饲草生产的机械化操作。要加强与国外机械公司的交流以及合作,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实现联合发展,提高新疆地区畜牧装备以及机械化技术的整体水平。

2.3健全以及完善服务平台

在提高养殖机械化程度的同时,还要健全以及完善相关服务平台,根据机械推广的程度,建立形式不同的服务平台,并且鼓励和引导农户和企业、企业与企业、农户与农户之间建立相关服务组织,进而带动企业与农户的销售和生产关系,进一步提高养殖机械化水平。

3 提高新疆畜牧业养殖机械化发展建议

(1)为了有效提高新疆地区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进而满足畜牧业对现代技术的需求,主管部门要将补贴资金向畜牧业机械方面倾斜,重点推广打捆机、搂草机、收获机以及种植机等现代机械化设备,提高畜牧生产效率,解决机器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实现牧区加工、养殖以及种植的机械一体化。

(2)促进畜牧养殖实现集约化,进而为机械化发展做铺垫。实现机械化的基础是集约化和规模化,尽量减少散养,同时在一定数量的养殖大户基础上,开展合作经营,改造传统圈舍,实现养殖集约化,进而为机械化养殖提供条件。扩大机械使用规模、增加养殖机械数量,通过行业示范,带动养殖业实现机械化养殖以及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3)加强养殖基地的机械化程度。结合先进的农业装备,引进以及推广清洗消毒、助产期、饮水器、疫病防治、除臭消毒、空气净化、环境控制以及粪便处理等机械,有效解决预防病害、调控生长、除臭、自动防疫以及空气净化等问题。实现养殖基地的现代化建设,进而促进畜牧养殖向现代化以及规模化发展。

(4)实现机械化转场,进而提高牧民的经济效益。机械化转场是实现畜牧养殖机械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养殖户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利用我国以及新疆地区的扶持政策,全力推行、加大投入,实现畜牧业的机械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新声,丁志新,郭庆贺.新疆畜牧业机械化养殖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4(06):1898-1899.

[2] 侯世忠,吴杰,宋磊,曲绪仙.山东省畜牧机械设备应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1):89-95.

第3篇

关键词:门源县;畜牧业;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3-0037-01

门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脉东段,青海省东北部,东临甘肃省,南接本省大通县、互助县,西与海晏县、祁连县毗邻。属寒冷、干燥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无明显的四季之分,全年多为冷暖两个季节,年均气温为0.5 ℃,年均降水量为518 mm,平均无霜期为51 d,无绝对无霜期,大风、春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近年来该县的草地建设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无论是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还是技术支持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草地建设的重要性和草地建设的成果普遍被农牧民所认识和关注。尽管如此,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及效益却不尽如人意。因此,认真总结门源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和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是当务之急。

1 门源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门源县作为海北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畜牧业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速度还不够快,据资料统计,大牲畜在畜群结构中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畜种改良还远远落后于兄弟临县。

1.2 天然草牧场质量退化,畜草矛盾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天然草场退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牲畜数量的发展是以草场退化为代价的超载过牧来实现的。因此,合理利用草原、保护草原、加强建设对发展畜牧业至关重要。

1.3 饲养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缺乏良种畜培育意识

广大农牧民科学养畜的积极性不高,其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尽管在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该县组织业务骨干积极开展畜种改良工作,但收效甚微。结果导致畜种质量不高,限制规模化的发展。

1.4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门源县地域广阔,且干旱、冰雹、风雪、鼠虫灾害时有发生,该县的畜牧业物质基础条件仍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1.5 畜牧业经济市场的建设及运行机制相对滞后

门源县是海北州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但长期以来,该县的畜牧业生产主要是原料生产,深加工和精加工欠缺,经营方式粗放,产值低,生产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还不充分,产品关联度小,具有规模效益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2 畜牧业发展思路

2.1 积极争取各项政策、资金、技术扶持

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科技培训、普及科学养畜,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继续发展循环经济。

2.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草地自然生态环境与现代高效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继续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区富足的饲草Y源发展农区畜牧业,对于减轻草场压力,促进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强化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提高畜群及其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提高农牧民收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应进一步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使畜牧业产值增长中的科技含量逐步上升。

2.4 大力推广“种子工程”,提高畜产品质量

门源县畜种改良工作已初见成效,应以各项良种畜补贴项目为契机,大力开展“种子工程”,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改良,提高牲畜个体和群体的生产能力。

2.5 延伸产业链条,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畜牧业作为全县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要想实现从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的转变,就应在畜产品加工的巨大潜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畜产品加工转换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发展符合本县实际的特色经济。

第4篇

关键词:畜牧业;产业化;草原;生态环境

0引言

近年畜牧业也开始面向规模化与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危害,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因此,在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应做好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1影响

1.1频发自然灾害

部分地区依然遵循传统的养殖模式,草场过量放牧动物,大量优质牧草逐渐消失,有毒有害牧草开始增加,草原大地,并在雨水侵蚀下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弱化了草场的生产能力。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降雨量逐渐减少,水分蒸发加快,地下水位出现断层甚至严重不足问题,草场缺水十分严重。

1.2降低草场利用率

大多地区畜牧产业与经济发展并未考虑林木与草原资源情况,存在乱砍乱伐与不合理利用等问题。部分基层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养殖业发展难度较大,无法发挥草原资源优势,降低了草场资源的利用率。

1.3降低科技水平

畜牧业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并未科学设置,养殖品种较为单一,大多农牧民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无法在基层地区推广使用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整体养殖科技含量较低,畜牧养殖处于落后状态[1]。

2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原因

首先,畜牧生产经营方式不完善,目前我国大多草原牧区养殖时依靠自然生态资源,常见饲养方式为全年放牧、冬季补饲,严重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甚至在此基础上开展轮牧生产方式,导致草地超载,转而影响牲畜养殖质量,形成恶性循环。其次,盲目发展畜牧业,草原资源支持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但草原对牲畜的承载力有限。部分牧民在未考虑草原资源的情况下便大肆发展养殖业,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增加草原承载力。最后,缺乏资金支持,虽然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逐步改善生产方式,但实际保护期间依然缺乏人力、物力、技术及资金支持,尤其在修复草原生态环境时没有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无法更好地开展人工草地种植与草原恢复等工作。

3改善对策

3.1落实草牧场“双权一制”政策

为解决制度不合理引起的草场退化问题,应在草原地区实行“双权一制”政策,落实草原牧场的所有权、使用权,实行草原牧场有偿使用的。期间应明确此政策可解决的本质问题,建立规章制度,探索“双权一制”政策落实的技术方法,保证公平性与公正性。农牧民可以优先续包以往承包的草牧场,使农牧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此外,应建设草地保护奖惩办法,对于草牧场保护较好的农牧民给予经济与物质补贴,严厉惩罚过度开发草场的农牧户,对于承包草地一直处于破坏状态的,可以解除承包合同。强化草地租用管理力度,尤其严厉惩罚租用草牧场却不养护的农牧户,严重的可以解除承包合同,通过强力措施,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使其恢复原始状态[2]。

3.2转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也会导致畜牧业无法实现产业与规模化发展,对此应合理调整以往畜牧养殖模式,对于放牧养殖的群体严格控制草原牲畜放养量,避免超出草原承载力,给予草场充分的休养生息时间,避免草原荒漠化。目前农牧地区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在完善养殖模式的基础上,还应确定草原人口承载力,并合理安置。相关政府部门应发挥自身宏观调控作用,严格落实法律规章制度,保证合理利用草原牧场。给予现代畜牧养殖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改良品种,引进新型养殖技术,优化生产模式,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3.3严格落实草原建设保护措施

对于轻度退化的草场,应围栏封育,实行轮牧与阶段性的修复措施,缓解草场生态压力。对于退化严重的草场,应长期禁止放牧,保证草场具备足够的休养生息时间,及时恢复生机。若草场退化十分严重,存在明显的荒漠现象,还应建设人工草地,做好改良工作,保证牧草供给,必要时还应考虑生态移民。在建设人工草地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扩大饲料资源,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在旱作条件下,单位面积的人工草地产草量高于天然草地产草量3~5倍,灌溉条件下还可以增加10倍左右,饲草质量水平高,可以解决冬春季饲草不足问题。养殖人员应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段开发高产饲料地,如高粱、青贮玉米等优质饲料,发展舍饲化、规模化的养殖业,提高生态与经济效益。此外,可以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副产品,发展秸秆青贮技术,回收农作物秸秆,并进行青贮处理,充足供给青绿饲料,降低对草原的危害。

3.4提高草原生态保护意识

农牧民群众应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草地资源保护工作,减少人为破坏。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全体牧民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认识到草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理解草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维护意识,以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改变以往的草原畜牧方式。增强相关保护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设立良好规划,平衡畜牧生产与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改善草原生态。

3.5实行动态监测

畜牧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便是草地资源,受土壤、水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大多草地不宜发展种植业,适合放牧。因此相关部门应在遵循草业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结合草地区域特点,开发草地资源,并发展草业经济战略,保证草业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为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还应实行动态监测机制,构建完善的网络监测系统。草原管理部门应将草场资源划分为不同区域,做好网格化跟踪监管,随时了解草场资源动态,一旦发现草地资源破坏问题应立即制止,根据法律法规进行严厉处罚。根据本地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严格的养殖计划,为牧民技术提供生产指导服务,强化监管,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3]。

3.6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

草原可持续发展属于综合性、知识性的密集发展模式,需要在畜牧生产方式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因此,相关部门应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科研院所、本科院校及推广机构等多方面的科技力量,充分利用技术、信息资源、人才等因素,集成高新技术,建设集培训、选择、吸引人才与示范技术推广于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示范基地,鼓励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办企业,为草原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此外,还应生产高质量牧草种子,开设牧草种子工程,以资源为依据、市场为导向,建立优良的牧草种子繁育体系,种植出更多优良牧草,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草畜平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4结束语

牧民应充分认识到草原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严格按照规定放牧,转变以往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明东.草原特色畜牧养殖业发展措施探究[J].中国畜禽种业,2020(7):52.

[2]宋文婷.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发展绿色畜牧业[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5):187-188.

第5篇

关键词:秸秆饲料化;畜牧业环保;健康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造成了大量的秸秆无法处置。以前秸秆通常会采取焚烧的方式,这对土地、环境等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目前,利用秸秆处理等再饲喂给牲畜,秸秆饲料化既保护了环境,还解决了人畜争粮问题,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对畜牧业来说将是一次巨大的进步。然而,目前有很多养殖业人员对秸秆饲料化的方式不够了解、重视,导致秸秆饲料化的推行速度减慢。本文主要对秸秆饲料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秸秆饲料化促进畜牧业环保健康发展进行简要分析,希望促进秸秆的科学使用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1秸秆饲料化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到位

目前,大多养殖业人员对秸秆饲料化的认识依旧不到位。虽然现在政府在大力倡导秸秆饲料化,并且通过一定的手段向人们不断的宣传,但秸秆焚烧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很多养殖人员的文化水平低下以及对秸秆饲料化的不认同等因素,导致焚烧秸秆的现象仍然存在,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1.2利用率低

目前,对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的利用率较低。有些养殖场并没有使用青贮秸秆,仍然采用传统方式对动物进行喂养,秸秆饲料化的比例较低,导致畜牧业的环保健康发展受到阻碍。

1.3基础设施不完善

大多数养殖业缺乏专业设施,收储秸秆较困难,再加上季节性原因,容易造成秸秆发生霉变等,动物食用后可能会发生腹泻甚至中毒等情况。养殖场应该完善基础设备,提高秸秆的利用率,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养殖场的饲料充足,节省成本。

2目前对秸秆饲料化的主要利用方式

2.1秸秆青贮

在主要农作物玉米产区,主要贮存方式是窑池青贮,全株青贮,兼顾其他的转化方式。青贮秸秆主要是用来喂养奶牛,部分用来喂养肥肉牛和肉羊。

2.2秸秆直接干喂

还有一部分小养殖户会选择去附近收集秸秆,将秸秆晒干后直接喂养牲畜。这种方法比较不科学,可能会使得牲口长肉慢,无法吸收里面的有用物质。

2.3裹包青贮与压块制粒

这种方法主要是将农作秸秆给裹包青贮,然后打捆,再加工成颗粒或者块状饲料,将这种饲料作为储备饲料或者当作商品进行销售,但是这种方法的产业化低,没有办法量产,所以很多养殖户不会采用这种方法。

3促进秸秆饲料化的方法

3.1加大宣传力度

对秸秆饲料化加大传宣力度,宣传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最直接地可以制作传单向人们进行分发,使农民以及畜牧人员意识到秸秆饲料化的好处,在提高养殖效率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独到的好处,从而通过秸秆饲料化来促进我国畜牧业环保健康发展。从而使人们意识到秸秆饲料化的好处。

3.2因地制宜每个地区的政府都应该根

据自己地区的特色以及特点制定出合适的方案,将秸秆饲料化应用到畜牧业中。首先,政府应以保护环境为第一理念,使进行畜牧的人员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相关部门应该鼓励相关的畜牧企业建立相应的种植地,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等,促进玉米等粮食的种植。另外,还应该引导各种农作物的秸秆饲料化效率。根据各地的粮食种类,比如说促进小麦秸秆的饲料化,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

3.3对养殖场户秸秆利用进

行技术指导将秸秆饲料化的有关技术大力宣传与推广,特别是秸秆青贮、玉米全株青贮等技术,从而提高秸秆饲料化的效率,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大面积焚烧秸秆的现象应该加以控制,加大焚烧秸秆带来的危害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情况的宣传力度,使全体人民意识到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另外,对有关人员进行秸秆利用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这一项技术,从而提高秸秆的利用率,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推动规模化养殖应用秸秆饲料化的模式,保护环境的前提,解决畜牧业的粮食问题。

第6篇

[关键词]畜牧业;兽医;防疫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S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22-01

在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并使之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就客观而言,在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也给动物疫情控制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因此,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在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捍卫动物产品的安全质量已经成为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内容[1]。笔者结合长期畜牧兽医工作实践经验,对当前我国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现状及如何保障畜牧防疫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重要性

畜牧兽医的防疫工作既是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农业、畜牧业的重视程度,并陆续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以全面保障畜牧的健康发展;这也进一步促使畜牧业逐渐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而畜牧兽医防疫工作则可以有效地预防、避免或降低畜牧疫病的发生、发展,进而全面保障了畜牧业生产者的根本利益,同时,对提高畜牧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各地基层的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均制订了相关的动物防疫、检疫等工作规划,完善了各类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治应急预案;同时,也均能够完成各类兽用生物制品的组织、发放等事宜,并对动物防疫、检疫、动物产品安全等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这也进一步说明其基本职能均能予以实现。而各市县以及基层的防疫工作也均在防疫人员的努力下得以有效完成。这对我国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发挥出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之中,仍在一些问题影响、阻碍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畜牧兽医的专业水平偏低。畜牧兽医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体现在其工作实践之中,并影响到畜牧兽医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国许多基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对一些疫病不能及时发现、判定;这与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关系。

其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由于基层实验室缺乏必备的化验、检验设备,极易造成产地防疫、检疫等工作疏漏而造成不良后果,给畜牧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另外,用于防疫监督的相关设备、仪器等的数量、质量均得不到满足,这也进一步导致畜牧防疫工作无法顺利完成

第三,兽医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兽医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专业队伍稳定性不足,尤其是村级防疫员队伍最为突出;另外,兽医站的药房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对兽医人员工作的考核、监督以及激励机制。

第四,动物防疫宣传力度不足。由于我国兽医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这也限制了基层防疫、检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化,导致其工作无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宣传力度也相对不足;进而对动物防疫工作落实产生一定的难度。另外,群众的动物防疫意识较为淡薄,对动物防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保障畜牧兽医防疫工作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1、加强内部管理,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必须制定、完善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制度,并将动物防疫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进而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的考核、监督以及激励制度进一步加强兽医防疫工作的考核、监督力度,并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来全面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兽医防疫工作的有效性[2]。

其次,全面提升防疫人员的综合素养。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的同时,还要侧重对畜牧兽医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进行相关的培训,以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并在全面提升其业务水平、工作效率的同时,达到真要符合当前兽医防疫工作的实际需求。

2、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从客观角度来讲,我国动物防疫工作较为复杂,无法单纯依据基层畜牧兽医来完成。这就需要各地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干预与扶持,以此来保障计划免疫以及一些强制免疫工作的全面推行与落实。另外,由于当时兽医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甚至群众防疫意识相对较差。因此,各地政府必须加大干预、扶持力度,全面促进基层防疫、检疫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并使之逐渐步入法律化、规范化[3]。与此同时,还应为基层兽医创造更为稳定的工作环境与良好的工作条件,以全面提升基层防疫水平以及对一些突发性疫情的处理、防范能力。

3、完善基层动物防疫各项基础设施

首先,通过加强基层防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对动物疫情的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检疫监督、疫病防控能力,为发挥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网络,来有效提升对重大、突发动物疫情的防控能力。第三,在全面加强基层防疫设备的更新工作基础之上,还必须建立、健全表报告制度,以进一步促进各地基层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并使之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为确保畜牧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内部管理,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完善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等来全面提升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具体落实,进而为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动物食品安全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江名.加强兽医防疫体系建设促进畜牧产业大发展[J].湖北畜牧兽医,2011(07.)

[2] 李风印.加强畜收兽医队伍建设促进畜收业发展[J].现代农业,2012(04).

[3] 丁明义,张忠海,瞿瑜萍,等.做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若干体会[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3(05).

第7篇

一、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畜牧业在改善国民膳食结构中居于突出地位,在劳动就业和农民增收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中居于关键地位,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居于提升地位。现代畜牧业是以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管理网络化、服务社会化、产品无害化、农民组织化为特征,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的产业。近年来,我区畜牧业实现了长足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畜牧业产值居全市前列,畜牧业已经成为发展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在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促进农民就业、控制重大人畜共患病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是,畜牧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弱以及动物疫病、养殖污染,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压力大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我区畜牧业的发展与转型。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名优和循环型畜牧业为目标,以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和提高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为重点,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坚持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统筹兼顾公共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积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我区由畜牧业大区向强区跨越。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全区奶牛存栏达到5万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8.82万吨、9.54万吨、22.5万吨,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85%,畜牧养殖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达到70%,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公共卫生、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三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畜禽养殖场户85%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80%参与畜牧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依托省农业科学院、奥克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整合科研、教学、推广、应用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开展良种培育、畜禽饲养、疫病防治、信息装备和环境净化等科研攻关。围绕畜牧重点产业和领域,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加快畜牧兽医高端人才培养,积极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人才带项目搞开发,对畜牧科研、技术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支持完善畜牧兽医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将重点养殖企业、加工企业、屠宰企业纳入网络化监管。支持畜牧兽医推广单位、畜牧合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自然养猪法、奶牛全混合日粮饲喂、生猪人工授精、动物疫病程序化免疫等先进适用技术。制定实施畜牧从业和服务人员培训计划,把村级动物防疫员、家畜配种员和畜牧合作组织人员列入“阳光工程”培训对象,加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力度。

(二)实施良种品牌开发工程。制定全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引导建设一批高起点、规模大的畜禽原种场和扩繁场,加快构建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扶持畜牧企业从事地方畜禽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培育一批风味好、价格高、潜力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禽品种,打造本土品牌。进一步建立完善畜产品质量标准和监测检验体系,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实行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饲养过程、市场销售的全程监管,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加快胚胎移植和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逐步建立主要畜禽品种的性能测定中心。加强区、街镇两级良种繁育推广、人工授精改良网络建设,提升良种制种供种水平。

(三)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加大对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畜产品加工分级管理制度,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提高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链条,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养殖场户”四位一体的新型形式,推动畜牧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到2015年底,新增市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5家,打造知名品牌5个以上。加强畜产品质量和消费宣传,创新销售形式,方便城乡居民消费。

(四)实施生态养殖示范工程。选择养殖基础高、产业体系全、组织经营好、综合实力强的区域,以规范场区布局、养殖场舍改造、信息化装备、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备为主,支持畜禽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开展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行动,逐步形成大中型高标准畜禽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并存互促的养殖格局。落实畜禽养殖场区备案管理制度,扶持推广“干湿分离、粪便制肥;节水养殖、废水回用;沼气净化、沼液施肥;种养结合、设施配套”的循环生态养殖技术,确立现代养殖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五)实施动物疫病防控工程。建立畜牧兽医与卫生管理部门信息沟通和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对重大人畜共患病的净化行动。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队伍、资金、技术、物资储备,提高应急能力。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所需疫苗、耗材、人工、监测及应急物资储备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大力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完善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基础设施,尽快建成区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基层动物防疫设施和冷链体系建设。支持建设区级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加强2个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建设。

(六)实施质量安全保障工程。严格畜禽饲养场户和畜产品加工企业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力度,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作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扶持区级检测实验室建设。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信息制度。支持32个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改造,完成发证工作,做好常规性质量检测,强化质量监管,确保乳品质量安全。对供大中城市饲养场,进一步落实备案制度,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严格畜牧业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四、政策保障

(一)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畜禽良种工程、畜禽良种推广、秸秆养畜、饲养场面源污染防治等投资。认真实施国家生猪、奶牛等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项目。加大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检疫基础设施、疫病监测预警体系、防疫屏障体系、动物隔离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疫病监测净化等投入。根据国家和省市规定的检验监测任务,加大对动物疫病、饲料、兽药、畜产品质量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开展正常的检验监测活动。

(二)强化对畜牧业的财税扶持。继续实施奶牛、生猪良种补贴,加大对畜牧机械、饲草饲料机械等畜牧业农机具的补贴力度;积极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补贴政策,逐步完善补贴奖励机制。加大畜牧业科技创新专项投入,健全现代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落实强制免疫疫苗经费。为动物疫病、饲料、兽药、畜产品的监测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逐步增加畜禽标准化养殖、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秸秆养畜、畜牧业科研推广和农民培训等专项投入。

(三)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金融、财政、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联络协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扶持畜牧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为畜禽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机制。通过畜牧企业、畜牧合作社建立会员农户信用档案,加强会员信用考核评估管理,并与金融机构对接,扩大信贷额度,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四)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按照区政府《关于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把畜禽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障畜禽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养殖用地,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积极落实畜禽养殖用地政策,针对畜禽规模养殖的不同兴办主体和建筑性质,及时办理养殖用地手续。国土资源、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合作,掌握畜禽养殖用地情况,及时化解用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五、加强组织领导

第8篇

1宁洱镇基本概况

宁洱镇是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城乡结合的中心大镇。辖区面积483.70km2,全镇有20个村民委员会、270个村民小组和3个社区居委会、40个居民小组,全镇辖区共有73648人,其中:有农户12953户,农业人口46397人。农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而畜牧养殖业并是宁洱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为此,发展畜牧业对宁洱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尤为重要。

2宁洱镇畜牧业发展现状

2.1畜牧业生产情况

2016年,全镇生猪存栏97500头,肉牛存栏17430头,黑山羊存栏13566只,家禽存栏231833羽,其中鸡存栏216148羽。2016年,全镇出栏肉猪96833头,出栏肉牛7337头,出栏黑山羊7660只,出栏家禽471740羽,其中出栏鸡462488羽。2016年肉类产量达10646t,禽蛋产量达468t,2016年畜牧业产值达20050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506万元的32.6%。

2.2畜禽规模养殖情况

据统计,全镇建有畜牧企业5个,创办畜牧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9个,建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131个。其中:年存栏能繁母猪50头以上的24户,肥猪存栏200头以上的34户,肉鸡存栏5000羽以上的20户,蛋鸡存栏5000羽以上的1户,牛存栏50头以上的8户,羊存栏200只以上的13户。

3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需要

由于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人均收入低,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制约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阻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宁洱镇大力猪、牛、羊、鸡规模养殖,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养殖,依靠科学养牛、养羊、养鸡增加群众收入,年户均增加纯收入5000元,促进经济发展,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发展畜牧业是十分必要的。

3.2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明确开发重点,调整生产结构,努力推进草食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3.3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是把畜牧科技创新和推广作为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畜牧业发展致力于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引种繁育、配合饲料、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饲草料加工调制、优质牧草栽培和青贮氨化技术,动物保健及防疫技术,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等为重点,使之加快畜牧产业化的发展。

4宁洱镇畜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条件

4.1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具备生态养殖条件

项目区域宁洱镇新寨地处山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极易控制外来疫源传播,所以疫病少,生长快,利于发展牛、猪、鸡养殖,并且饲草料资源十分丰富,可放牧养畜的天然灌木、乔木林和草地15000亩,并通过《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的实施,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初步估算,理论承载量为5万个羊单位,天然草场潜力巨大。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可年产农作物秸秆(风干量)1800t,青绿饲料450t,经过氨化、青贮、微贮等先进技术的处理,按50%的利用率计算,可饲养2万个羊单位。充足的饲料饲草,为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供了保障。

4.2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产品开发潜力大

(1)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尤其是草食动物和散放的土鸡及无污染、无药物残留动物产品倍受消费者欢迎,呈现供不应求状态。据畜牧部门统计,近几年,宁洱县每年调出和内需肉牛30000头以上才能饱和市场,而供应量不足20000头;生猪每年需求500000头,而实际供应量仅有300000头;土鸡每年需求100万羽,而供应量仅有60万羽。说明市场牛、羊、土鸡缺口大,市场潜力大。

(2)市场前景看好。牛肉、猪肉、土鸡肉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全价营养性动物蛋白食品,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柔嫩,蛋白质含量丰富,特别是人体容易缺乏的赖氨酸含量丰富。具有低脂肪、低胆固醇和易于消化的优点。牛、羊皮的价值也很高,人类所享用的皮制品,90%以上来源于草食家畜,其中以牛皮质量最优良。牛皮制成的皮革占天然皮革的60%以上,牛骨骼、蹄、角和毛都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牛肉、猪肉、土鸡肉、鸡蛋的消费量越来越大。

(3)市场风险小。由于目前供应少,需求量大,而且自然放牧,其肉质上乘,绿色、安全、无公害,更受人们的欢迎,在人们肉类消费中,牛、羊、土鸡肉、鸡蛋消费的比重大大超过猪肉的消费,所以销售根本不成问题。这样,发展猪、牛、羊、土鸡养殖生产给养殖户带来了无限商机。

4.3养畜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

宁洱镇农民群众历史以来就有养牛、养猪、养土鸡的传统习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重视并倡导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牛产业也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增长势头最强,发展潜力最大,也最具前景的产业之一。

4.4发展环境优越,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近年来,国家对畜牧业发展极为重视,提出了加快牛、猪、羊、土鸡生产为重点,加快畜牧科技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提高畜产品生产水平和效益。各级政府一直都在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仅出台了许多加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而且在资金和技术上都给予了很大投入,而草食畜牧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更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为宁洱镇未来畜牧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5对策与建议

5.1理清发展思路,谋划畜牧产业化发展规划

要立足资源优势,不搞一刀切,宜猪则猪、宜牛则牛、宜羊则羊,宜鸡则鸡,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和布局,突出支持主产区和优势区发展,按照“二稳定、三加快、一突破”办事,即稳定发展猪和禽生产,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突破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提升畜牧业产值,增加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和畜产品市场占有率,为推进高原特色畜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

5.2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1)明确产业开发重点,突出规模经营、良种化程度、适龄母畜比例和单产水平提高等环节,突出生猪养殖产业,牛产业以发展优质杂交肉牛为主,土鸡产业开发以本地土鸡为主;

(2)优化区域布局,以促进种养业的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加工转化增值,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为着眼点,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带动和促进优势产区牛猪鸡产业的发展;

(3)努力建设具有较大产出规模的草食畜牧业优势产区,科学谋划、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推动产业建设,引进外来优质牛种和选育黑山羊进行提纯复壮,提高单产水平,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畜牧业。

5.3开辟饲草料资源,为发展畜牧业提供物质保障

要进一步优化“粮、经、草”三元结构,扩大人工饲草料地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臂形草、非洲狗尾草、皇竹草等多年生优质牧草种植利用,加强草业科技支撑能力,提高饲草加工利用率,增加饲草料总量,满足牛、羊饲养量的需求,实现草畜平衡。

5.4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对饲料、兽药及上市肉、蛋中药物残留、瘦肉精的监管,主要对宁洱市场兽药、饲料市场及其规模养殖场户的整治检查,严禁使用国家违禁激素类药物,保证“肉、蛋”卫生、安全。

5.5抓紧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1)全面推广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生猪“321”免疫技术,及其牲畜口蹄疫、山羊痘病、禽流感、鸡新城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疫,畜禽免疫密度达100%以上;

(2)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采集畜禽血清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为制定动物免疫计划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3)强化检疫监督,严密防范动物疫情传入和发生,动物和动物产品可追溯体系健全完善,实现畜牧业全程监管,提高防控能力和防控水平。

5.6高原特色畜牧业发展和品牌创建有新突破

在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过程中,注重畜产品新品牌的开发,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原产地地理标识等认证工作,到2020年,使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产量占畜产品总量的30%。以土鸡和肉牛、黑山羊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生态、有机品牌。

5.7综合治理畜禽粪污,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根据《畜牧法》、《环境保护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提升人居环境人畜分离村组整体规划,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及养殖发展区。在禁养区内禁止发展养殖;在限养区内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严格控制养殖总量;在养殖区内,按标准化要求,结合自然资源情况决定养殖品种及规模,对畜禽养殖场排放污物,环保部门开展不定期的检测监管,督促各养殖场按国家《畜禽养殖粪污排放标准》达标排放。具体治污方法:(1)实行雨污分流,做到雨水不进入养殖粪便排污沟或排污管道,以及沼气池和粪液贮存池,建设雨水单独排放的沟或管道,切实做到雨污分流;(2)干清粪分离,建设干粪堆放场和粪液贮存池;(3)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畜禽-沼-果(菜、林)”、“畜禽-沼-鱼”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把畜禽粪便堆积发酵作为农家肥或生产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这样,既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又充分利用资源,优化了种植和养殖环境,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5.8建立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