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17: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外阅读经验分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外阅读经验分享

第1篇

一问本质——课外阅读不“课外”

课内阅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课外阅读有时成了锦上添花的应景之物。身为任重道远的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从语文教育本质的视角去反思“课外阅读真的课外吗”。

不,课外阅读绝不“课外”。

(1)“阅读”从来就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而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基本方式和根本目的。简单点来说就是不要认为语文老师只管好“课内阅读”就行,课外阅读提一提就算了。这恰恰本末倒置了,我们更应该让我们的“课内”为“课外”服务,课内教会读书的方法,启迪读书的热情,是为了课外放手让学生热爱读书。

(2)我们应该致力于建构以读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体系,打破我们通常所认定的课内、课外的壁垒,让课内对课外开放,让课内与课外融通。要始终坚信读书是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最根本的方法。我们识字、写字、学课文就是为了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进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对“课外阅读”的本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形成了这样的“重视”,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从根本上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

二问方法——课外阅读应“课外”

有了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一些“浓墨重彩”的课外阅读课就应运而生。有的教师从内容到方法,从人物到主题,一番分析、几次辅导,好像不讲透就是不负责任,好像太简单就是水平太低;又或者教师以阅读专家的身份自居,总是让学生完成一整套的规定动作,比如摘抄、写读后感等;又或者课外阅读课设计精致得成了表演;又或者课外阅读的书成为了学生的第二本语文书,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埋头做课外阅读题……如此种种使我们愈加感觉到课外阅读已经承受了它所不能承受之重——沦为了一种应试的工具,一种所谓素质教育宣传的工具。试想,学生提到课外阅读就带着一种恐惧和厌恶,又怎么能让学生成为“自觉的阅读者”呢?因此,在认清课外阅读本质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反思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的过程应该“课外一些”。

1.“净”显单纯——让阅读无功利

“净”指的是净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课外阅读不应该是为了考试,为了作文,为了老师检查,也不应是昨天读的书今天就一定要有效果……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熏陶,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是一种单纯的身心愉悦之旅。而课外阅读课应该是一扇窗子,一扇通向某部作品、某位作家、某个世界的窗子;应该是一个起点,一个有可能启程去阅读文字、与灵魂对话的起点;是一个约会,一个“老师在书中等你”“成长在书中等你”的约会。如果一节课外阅读课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那它就是成功的。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澄澈的阅读,一种纯粹的阅读,尤其是在儿童阅读的起始阶段,要为儿童展开一个无功利的阅读世界,鼓励他们为乐趣而阅读,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无功利目标的情况下自然、原始地阅读,体验文字本身的乐趣和阅读引发人们情绪的乐趣,感知被唤起熟悉经验的乐趣和引发想象的乐趣,享受自得其乐解说作品个中奥秘的乐趣和与他人分享的乐趣(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而这种种乐趣必将吸引着孩子迈上自觉阅读之路。

2.“读”养情性——让阅读轻负担

现今课外阅读中流行着种种“规定动作”——摘抄好词好句,重点段落批注,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等。怎样才能够卸除加载在课外阅读上的沉重负担呢?采用一些非指导性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一个值得一提的非指导性策略是朗读。研究一下我们成人自己的阅读经历,我们常常读到动情之处想要读出声音,读到精彩之处希望读给他人听……这就是阅读的一种真实状态。因此我们也要认同儿童阅读中最简单的策略有时就是最好的,越是轻松的阅读对儿童来说越有效果。而朗读就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也是学生习得、老师教学的有效方式。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习惯,成为孩子们课外阅读中的一种习惯,孩子们就能够在朗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涵养性情,在朗读中思考、感悟、表达、分享……由此可见,朗读不失为学生轻松阅读、可持续阅读、终身阅读的一剂良方。

结语:

第2篇

一、扩大课外阅读量,提高自身素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所以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也应尽可能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特别是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看云识天气》一文涉及的是地理知识;《石灰吟》赞美人的精神也涉及到石灰的物理、化学反应。因此教师阅读的“博”不仅要体现在阅读数量上,也应体现在阅读范围、种类上(即要注重阅读物体裁和内容的丰富性),体裁上应有游记、童话、传记、传说、日记、故事等等,内容也应涉及文学、科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各个领域。长期大量的阅读不仅扩大了阅读视野和阅读量,也更新和丰富了人文知识。教师只有先“弱水三千”,在课外阅读上才能自如地取一瓢给学生,真正有效地知道学生的课外阅读工作。

二、学以致用,以自身独特魅力感染学生

大量阅读书籍还不够,教师应当在阅读后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学以致用,把它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联系实际,能就一主题进行适时的发散、扩展。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主要在课堂产生,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假如一个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他上课时必能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如数家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哪怕连书都没有翻开,但是一切却了然于胸,毫厘不爽。长期大量的阅读,已经使其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对一些课文中传统的观念也形成了自己的视角和看法。这便如一颗根叶相连的大树,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课堂上又如何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及应变能力,这样的教师既可以立于课堂,又可以跳出课本讲知识,如何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魅力,进而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状况?这便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三、转变思想观念,找准定位

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人生阅历方面都在学生之上,因此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把自己研究文本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发现与学生对话分享;要打动人心,让学生兴趣盎然、大开眼界、由衷佩服;要“授之以渔”,教给他们规律,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如何运用;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传授有主题性、有逻辑性的知识,启发学生孤立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

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的信息并不逊于教师,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知识层面及生活经验也会让他们产生独特的见解,有时这些见解甚至会超越教师,比教师更具有真理性,这对同样有着求知欲和精神需要而言教师无疑是一种知识与精神财富。因此,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与学生分享的同时,也应当“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见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其他学习活动中,善于倾听、吸收他人有用的意见,以宽容的心态去沟通合作,将自己的信息与他们分享,真正做到互利共赢。

四、明确阅读的主体,做好推荐指导工作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十分重要,这样就会让他们读有所得。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籍时,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能读什么?想读什么?爱读什么?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什么?……这些问题,教师应当考虑并弄清楚,而不是单纯地考虑读物的文学价值,或者以自己的观点爱好作为出发点,一味将自己的喜好、阅读经验强加在学生身上。只有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才能做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类高质量的与学生阅读背景相适应的课外书,而这样的阅读教学才可能有效。这是基础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做好推荐学生书目工作后,还应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做好以下的指导工作:(1)指导学生多读各类自己感兴趣的健康作品的同时,关心学生的内心需要(包括对认识自己与周围世界,欣赏文学艺术的需要等等),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获得知识与形成能力的同时,结合自身经验与现有的知识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让他们在实践中产生兴趣,由“要我读”到“我要读”,主动健康地发展;(2)引导学生在课外的大量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通过掌握与运用规范语言来提高Z言表达能力,并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3)在前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品德和健全的人格;(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校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第3篇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感染。若能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体验到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势必会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效果亦会事半功倍。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学生还是老师要确立一种欣赏的态度,愉悦的进行课堂阅读,把学习教材的过程当做一种快乐分享的过程,这样才可以和作者有着跨越历史时空的精神交流,做到心中有书。在轻松的心境之中学习阅读,学生会很容易走进教材,走进作者,进而准确的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写作思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紧抓重点词语、句子或者语段,深入钻研文本,品味作者的情感,与其产生心灵共鸣,达到对文本深层解读的目标。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做好发挥学生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其已有的阅读经验,使语文课堂流动起来。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选出重点语段进行锤炼,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做好课外拓展阅读训练,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语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靠基本语文教材的研读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广泛地阅读活动,扩大阅读范围,既走进课堂,又能走出教材,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养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上好阅读课。要以课外阅读读物为载体,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思考”。在我的课堂上,我每次都有具体的要求:边读边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一般为抒情、议论、总结或者评述性的语句);边读边划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或者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文中标注出你的感触心得等。这样的阅读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及写作倾向性,又能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激发他继续认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长时间的课外阅读好习惯(边读边划,边读边写)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

再次,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读中积累语言,体会读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上好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带的班级,制定长期的课外阅读的计划,指导学生有效有序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组织学生交换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定期在班内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汇报读书心得。此外,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工作经验,还可以在班内引导学生搜集课外资料,延伸文本,丰富学生知识。每次阅读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后要求学生写出感受和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一课后,开展一个“我与父母换角色”活动,让学生给爸爸妈妈主动沟通交流情感,尝试着做平时爸爸妈妈为自己做的事,进而深切感受父母的艰辛,这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语文课内或者课外的实践活动,是体现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有效载体。而且语文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教师如果能够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我们的语文课堂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比如语文学科中的“音乐美、绘画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开展。

第4篇

[关键词]数学阅读 生本 回归 分享 创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08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直以来我们都借这句名言强调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读书多了自然就能入木三分地理解、信手拈来地创作。那儿童的数学学习也需要课外阅读吗?如果答案肯定,那数学阅读的教育价值又在哪里?该选择什么样的阅读书目?怎样才能让儿童获得快乐的阅读体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儿童数学阅读的思考和实践。

一、不容乐观的数学阅读现状

“你这学期每天都看数学课外书吗?”曾有人用这个问题去随机调查过300名小学生。结果是64.3%的小学生几乎没有读过,有31.7%的小学生每天看20分钟左右,只有约4%的小学生每天看20分钟以上。将调查的小学生按学段分类,低年级学生养成每天看数学课外书习惯的更是凤毛麟角了。追问那些看书的学生,“你都看过哪些数学课外书呢?”居于前列的是《数学课课通》、《实验班题库》、《小学生数学报》和《小学生学习报》,不难看出教辅类占了先机,后两者还得归功于学校组织的报刊征订。

随机调查可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偶然性,不过,走进各大书店去搜寻数学课外书籍,你会发现除了教辅之外所剩无几。一方面书店出于教辅利润的考虑,另一方面市场销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书店卖得少自然是因为买的人不多,买得少自然不会形成书店的热卖,“买”与“卖”相互钳制就形成了数学课外书籍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书店如此,图书馆、班级书架何尝不是一样呢?没有了环境氛围的熏陶和浸染,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去进行数学阅读,去享受数学阅读的精彩呢?

二、数学阅读的价值回归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正身处于一个信息海量的空间,要掌握信息认识世界势必离不开阅读。“数学是宇宙的语言”,语言的学习当然也需要阅读的支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累学生的阅读经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因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数学教学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都是面向儿童终身成长的,要让数学阅读为儿童一生的成长提供丰富养料和恒久动力,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数学阅读经验的累积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的是,在经验累积和习惯培养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像“呼吸一样自然”。然而,这样的事情并不会轻易发生,因为,每个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都是唯一的且相同的学习材料――数学课本。而数学课本只是承载数学知识的一叶小舟,出于篇幅和时空的限制,它不可能浓墨重彩地介绍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也不能生动形象地讲述有趣好玩的数学故事。教育专家刘晓东说:“儿童的文化是诗意、梦想和好奇的。”儿童视域下的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也应该是自由烂漫、好玩有趣的。只有打开数学阅读的视窗,才能丰富学生观察世界的方式,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欲望,进而帮助他们进行理性的逻辑思维,快乐自由地探究世界的奥秘。一句话,数学阅读要走向数学“悦”读,它才会真正地获得“生命”。

三、数学“悦”读的基础保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从数学阅读走向数学“悦”读,首先要让学生有书可读。书店、阅览室、班级书架上数学读物的极度匮乏,并不表示儿童数学阅读的天地是“不毛之地”。只要用心去寻找,完全可以营造出“山花烂漫”的阅读世界。

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图画、听故事,他们对形象生动的读物兴趣盎然。数学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化的呈现”,恰好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栩栩如生的故事画面讲述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笔者曾给学生推荐了一套长春出版社出版的韩国数学绘本,全套36册。《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奶奶的红裙子》、《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点和线相遇》能让学生在忽而湿漉漉忽而暖洋洋的故事画面中认识几何图形的不同构成。《阿锤和阿蛋愉快的一天》、《时间的故事》、《我的一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页面翻转中认识从指尖穿过的时间。看绘本,听故事,学数学,一个都不耽误,学并痛快着!

除了绘本,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数学读物,《马小跳玩数学》、《妙趣横生的数学智慧屋》、《好玩的数学博客》、《数学西游记》、《数学小眼镜》等,不被熟知多是因为它们被分散在书店的不同旮旯。这些数学读物虽没有绘本那样吸引眼球的画面,但故事性很强,好玩还有趣,能让学生在快乐的亲子阅读和师生共读过程中认识数学、运用数学,这是教科书所不能媲美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还有一种非常新潮的“立体图书”(如下图),每一页打开,都可以跳出立体的画面,这些立体的画面或是对文本的写实,或是对故事的说明,或是精美的装饰,或是留给小读者自由创作的空间,新颖富有创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随着年级的升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看《有趣的数学历史》、《数学家的故事》,浏览《爱克斯探长》,翻翻《哥德巴赫猜想》,由数学读物的喜爱衍生出对自然科普书籍的钟爱。陈省身教授说过“数学好玩”,摒弃功利性学习的色彩,带着闲心多结交这些数学课外书籍,儿童的数学阅读怎么会不好玩呢?

四、数学“悦”读的实施策略

虽然儿童数学阅读多在闲暇时间进行,但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穿插阅读的欣赏和分享,适当给予科学的阅读指导,把阅读看作一项数学学习上不可或缺的课程后,儿童数学阅读之路将会走得更远,也将会登上更高的台阶。下面联系绘本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择取文本,在发现中丰富视野

以数学主题知识为线索,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阅读故事。实际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绘本让学生发现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从而拓宽学习的视野。

如教学了10以内的减法后,我和学生共读绘本《有想除掉的东西》,跟随着小男孩穿过胡同、经过围墙、走过街道,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可以去掉,联系刚刚学过的减法,发现去掉后的生活变得多么的美好。再如借《爸爸,我要月亮》来学习比一比,从《都到我这里来》中学习6~10的加减法,用《100只饥饿的蚂蚁》的绘本认识“100以内的数”,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一起阅读《汪汪的生日派对》。将绘本和教学链接起来后,教学就变得更有生机了,儿童的眼中也增添了欢喜的光芒。

2.阅读分享,在体验中建构认知

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回到学生,依靠学生”,提倡讲台前教师多“让”、学生多“进”。因为每一个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环境、不同的阅读经历、不同的阅读偏好,也就有着不同的阅读经验,当我们邀请他们走上讲台进行阅读分享时,他们本身也就成了新的生成性学习资源。

如前段时间我要介绍一段数学的发展史,得知班上一个学生看了绘本《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后,我就邀请他来当小老师。这个学生一边讲述绘本内容,一边引导同伴先猜一猜“古人是怎么数数的?”从最初的五官开始,到手脚都用上,并让大家思考“手脚全用上最多能数到几呢?”“你们也能像原始人那样把全身都用上,看看最多能数到几吗?”小老师不紧不慢地发问,学生热情高涨地回答,同桌之间还有了讨论和比划,课堂立刻就变得鲜活起来。原以为数学发展史的面孔是严肃的,但经过小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和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后,历史也就变得好玩而又有趣了。“五官――全身――物品――绘画――数字”的数学发展脉络竟是那样的清楚明白,浅显易懂。

3.回顾梗概,在创编中内化理解

将阅读放到40分钟的常态课中也好,放到午间10分钟的小课也罢,阅读的过程不止于时空限制的听和读,还包括读后的思考。儿童是生长的,阅读自然也应该是生长性的,课堂上不仅让儿童学会阅读的思维,还要走向通过阅读学会思维。“墙壁上有要除掉的涂鸦画作,街道上有要除掉的小石子和台阶,这些都可以用减法来解决,那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添加的东西啊!我们也离不开加法。”这是几位学生在看过绘本《有想除掉的东西》后的自然感想。“我也可以把星期天一天里做过的好玩事情画下来,这样不也就有了‘我的一天’吗?”一个学生的灵感立刻引来全班赞同的声音。几天后,学生的创作呈现在我眼前,于是就有了我们班的绘本《我的一天》。在读绘本、讲绘本、画绘本的发展历程中,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不只是知识集聚了,能力提升了,兴趣浓厚了,理解深刻了,还逐步地迈向了自由“悦”读的境界。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7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而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思考一:氛围营造。

学校、班级是—个小社会。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教师可在教室里张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学生做到:进门轻轻,走动轻轻,交流轻轻,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这时再放上一段轻音乐,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

思考二:方法指导。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话,才能酿出蜜来。”然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方法。

课外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感,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尽量使儿童的课外阅读真实一点、朴实一点,关注孩子实实在在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课外阅读指导呼唤宽容的空间,呼唤科学的阅读,呼唤对阅读的新的解读和认识,从而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活动延伸。

当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的时间,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时,那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得以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这些活动要灵活、有趣,要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感到喜悦。其形式很多,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书籍、读书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通过条件创造,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1、尝试日记赠言。

“多读书,多收获;少读书,少收获,一天不读书,一天无收获;一生不读书,一生无收获。”“读书是笔财富,一笔价值无比的财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可尝试日记赠言的形式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给学生赠言之外,学生之间也可采可进行轮流互赠。运用这种方法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让他们慢慢地从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就会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具有渴求热望的自我行为。

中、高年级可定期组织学生编辑综合类小报,由各阅读小组组长组成班级编辑部,集中介绍课外阅读获得的各种信息,有文学的,有历史的,有科技的……拼贴可以,手抄也行。

以本班为例,班刊的编辑已有了很大的进步:班刊已由最初的只有几个人的稿子发展到今天全班大多数同学的稿子;从单一的栏目到今天的众多栏目;从习作到小幽默、小实验、科技小论文;从封面封底的“移花接木”到学生自己创作。如此,既锻炼学生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多阅读、多积累。

(2)自编作文集。

可让学生把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周记、日记、练笔、读书笔记、考试作文等)进行整理、修改,或打印,或手写,编辑自己的作文集,开学后就留在班级的图书角,作为大家课余阅读的书籍。这不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展示的过程,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实践表明,通过让学生自编作文集,学生在其中表现出了许多思想火花、智慧闪光,此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借鉴。

3、开设读书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定期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低年级可组织学生进行儿歌朗诵擂台赛、绕口令擂台赛;中、高年级可进行古诗文背诵擂台赛、讲故事擂台赛。此外,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在读书节中还可举行读书感受交流活动。学生可联系课文内容(节选)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介绍课外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读物,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读书节时有的学生带来了《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来谈体会。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是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形外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日、姜余林,激发阅读兴趣三法[J];小学语文教学;1994年04期

第6篇

课外阅读对学生很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明确规定小学1~6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课外阅读最好是多读文学名著,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性和文学性不是一般作品所能替代的。多读名著可以使人变得滔滔不绝,才思敏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加快学生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的速度,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本,减少了学生学写作文的难度,使学生学会写作。

一、选对书阅读

茫茫书海中名著数不胜数,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适合小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全部读过来。教师要注意为学生选择好作品,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不同,给学生确定阅读范围和时限,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有品位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简・爱》等,来让学生阅读,这些长篇名著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情趣的需求。读时应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指导学生以周为单位,规定每周读多少回或多少字,另外,寒暑假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将长篇阅读与假期作业相挂钩。比如小学一年级如果让学生一个月内读完《西游记》就不太可能,我们可以根据书的特点,把里面的一个个除妖的小故事拿出来,让学生在一两个星期内阅读完一个故事,那么,一个学期之后,学生自然就能读完一本名著。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低年级段要选择插图多,有拼音的书阅读,中年级和高年级段则可以选择连载的书来阅读。

二、选对方法阅读

光布置选择了好书而没有合适的方法阅读,一本好书读了也等于没读。

1、速读法和选读法

在低年级段我们可以采用速读法和选读法。速读法是对所读著作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观其概貌,在快速的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著作。一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书前先看书的前言、书评和目录。古今中外的儿童名著无计其数,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不可能这么多时间把好的儿童著作都读完,也没有必要把作品一字一句全部读完,所以采用选读法,选自己最喜爱的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阅读。比如他如果比较喜欢《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的故事,那么调到小人国这个章节去先阅读也未尝不可。读了小人国的故事,孩子自热就想知道巨人国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接着关心格列佛回到家乡了吗?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们读到更多的书,了解更多自己喜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可提高孩子们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2、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

中高年级段提倡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精读法就是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或喜欢的人物等,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和边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需要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摘抄,对阅读的喜爱的人物或精彩的情节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这样在阅读中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更有实效,才更有收获。

3、评述法

评述法是阅读了名著后的反馈。评述法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写读后感的形式,这种形成能够使学生读写结合,适合于高年级段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具有竞争和表现欲特点,所以可以采用课堂争论,故事情节的表演、谈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人物、讲述自己最喜爱的文学故事等形成进行评述。每次可以利用课前口语交际简单提问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分享阅读的书,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把最近的阅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体现,让学生找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各类描写和精彩的情节等,并加以适当点评,阅读分享读给大家听。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

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第7篇

一、巧引妙导激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

1.巧用“名人效应”,激发阅读欲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确实,教育是用故事走进故事,用心灵引导心灵的旅程。教师不妨利用晨读课、社团课或班会课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如李密牛角挂书、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映雪、孔子苇编三绝、侯宝林抄书、华罗庚猜书、闻一多醉书、高尔基救书等,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名人,无不是勤奋学习、博览群书的典范。通过名人读书故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得到熏陶,产生情感的共鸣,萌发阅读的欲望,从而爱上读书。

2.利用“向师性”心理,引领读书行为

俗语云:“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是学生阅读的榜样,要想学生爱读书,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阅读,是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读书人。教师阅读最容易唤醒学生阅读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QQ空间、教育博客及专题讲座等平台向学生推介自己读书的成功经验和体会,唤醒同学们的读书意识,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引领同学们自主读书。

3.善用榜样示范,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优秀的阅读榜样能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原动力。每个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经历都不一样,生活阅历、文化水平、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其读书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从班级中选取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作为阅读榜样,通过让他们讲述读书心得,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成果,分享读书对写作的深远影响和巨大作用等,以达到学生间互通有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目的。

二、创设条件造氛围

优雅的阅读环境和浓厚的阅读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然而,在农村,同学们的阅读条件非常有限,况且读书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挤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光靠教师提些要求是不够的,教师和家长还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和氛围。

1.挤阅读时间

语文教师在教导学生要善于挤时间读书的同时,也要帮学生挤出时间来读书。比如与班主任合作,利用班会课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跟教务处协调,每天开设晨读、午读或晚读课,将集体课外阅读的时间固定下来;语文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释疑解难,维持阅读秩序,同时要求学生将每天读书的时间、书名、页数及心得都记录下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可以每周做一次统计,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他们继续阅读。还可以加强家校合作,利用双休日让家长带领孩子进书吧,逛书社,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等。学期结束之际,举办一次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评选最佳读书笔记、优秀小读者或读书小明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变阅读为悦读,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阅读活动中去。

2.创阅读场所

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意识淡薄,家庭条件较差,买书、藏书非常有限,书源严重缺乏。所以我们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为学生创设“静心”读书的场所,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由、惬意的读书环境。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辟小小图书角,用班费或学校专款到书店选购优秀图书,或鼓励学生把自己看过的书刊捐给班级,大家资源共享,或从学校的图书室、书吧借阅图书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刊。正所谓“好雨润物细无声,书香沁心益成长”。教师还应争取家长支持,将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让家长为孩子设必要的阅读环境,营造书香氛围,让孩子耳濡目染,得到浸染。

三、授之以渔传方法

一些学生课外书籍读了不少,但作文水平仍不见长,语文成绩也没有提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笔者认为,这是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的缘故。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从课外读物中汲取营养,提高阅读水平和质量,教师就必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

1.浏览性粗读

即“泛读”或“速读”,就是阅读时将书中无关痛痒或与自己需要无关的内容搁在一边,抓住书中的筋骨脉络进行一目十行“扫描式”的浏览,不发音、不回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全貌。要求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简介、前言、后记等,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尽量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加快阅读速度,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以博采众家之长,拓宽学生视野。像新闻报道以及一些通俗易懂的书刊,都可采用快速粗略浏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解书中大致内容即可。

2.品味性精读

一些专业的书籍、名篇名著和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内涵往往较为丰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构思等方面都经得起推敲和品味。文章的“微言大义”才能“愈挖愈深,愈研愈精”,这样的文章就需要我们精读,需要我们认真研读,静心品味,细心咀嚼,深入理解,力争做到“纤屑不遗”。

3.习惯性批读

第8篇

一、潜移默化法

“潜移默化”是我国古代北齐教育家颜令推所著《颜氏家训・慕贤》中的“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引申而来的。教师地身教重于言教。我在校内时常是带着书的,午休回宿舍的路上学生会看到,上学、放学进校门的时候学生会看见。在午读、阅读课上我都会带上自己要看的课外书,在讲台上坐下埋头读书,并记读书笔记。既不看学生,也不被教室的声音所干扰。见我看书的神情,学生都会受到感染,自己静静地走进教室坐下来看课外书,并写读书笔记。学生看到我也写读书笔记很是好奇。我将自己的笔记本一页页翻开给学生看,一页页、一行行工整的书写,给了学生良好的影响。学生能感受到,人要终身学习,养成阅读的习惯,并要勤动笔,勤动脑。不仅仅对学生现在有影响,而且终生受益。正所谓“耳濡目染,不学自会”。

二、故意隐藏法

在学校的阅读课和午读的时间,有时我会带着课外书到教室与学生同时间看书。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会在看书的时候“放大”看书的反应,看着看着就笑出声,看着看着就说出口“真有趣”。这时候往往我事先挑好学生也看的课外书。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发笑、时而感叹……下课了,我把书放在语文书底下,让学生看见,但不放在最上面,故意藏起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我站到走廊上去后,有的同学就想知道是什么书了,偏着头看书背上的书名,有的就跑来问我看的什么书。在学生的日记中也发现了“老师今天拿了一本《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看得津津有味,我也借了一本来看。”过两天我就发现有学生拿在手上看了。

三、巧设悬念法

人们总是对悬而未决的东西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追根问底。作者在文章中巧设悬念,吸引读者寻根问底,步步深入。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就可以利用文中的悬念,吸引学生自己在课外把文章读完,以达到情感的满足。如美国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一书,我先说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选了第七章《野性的呼唤》的第二节《与狼相遇》读给学生听。我读到:“一天夜里,布克突然从睡梦中惊醒,它的眼睛喷发出渴望的光芒,鼻翼不停地翕动,全身的毛都竖立起来。” 读到这里就戛然而止。我说:“布克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它想做什么呢?同学们自己从书中去寻求答案吧。”第二天,就发现有学生在捧着这本书读,很多人围在一起看了。

四、佳句分享法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我看到一些好的句子,我会板书在黑板上与学生分享。有一天,我在教师与学生一起午读,我看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人应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能力。”这句话我觉得对人颇有启发性,就板书在黑板上,午读结束前让学生读一读,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读书笔记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会用专门的本子做好读书笔记。可以摘抄好词佳句,可以写读后感。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到学期末,班级评选优秀的“读书笔记”,评选出“阅读之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六、讨论交流法

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利用阅读课,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体会有其必要性。让学生交流个人阅读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的知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能呈现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有了展现的机会,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课外延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