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18: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渔业养殖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自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难将对社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例如,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冲击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与消费心理,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可能影响到高等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发挥等。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何等的重要。另外,一些专业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的毕业生为及时实现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其择业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已不仅仅是学用一致了,其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日渐减弱[1]。所以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会针对这两方面具体分析进行总结。
一、大学生就业与专业设置的关联研究
首先,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强求专业对口。高校毕业生面临人生就业的抉择,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能否能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及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则越来越淡化了。
其次,大学生兼职、实习的机会日益增多和透明,但岗位与其专业关联度很低,毕业生兼职、实习通道中,选择学用一致的机会和空间不大。
最后,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学非所用的比例相对较大。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毕业生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和生活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在总体上我国不是大学毕业生人数多而是适合人才市场的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少。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让毕业生很难实现大多数专业对口就业;历届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总量逐年增加,给应届毕业生以沉重的心理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成为理想;大量毕业生扎堆就业,给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也增加了难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2]。综合这些因素导致了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二、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间的关联研究
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但目前我们的专业设置太窄,实践教学效果不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较低,同时也缺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灵活机制。只有继续完善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将来就业状况才会有所好转。
三、以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分析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经济与管理学院一改原先的办学模式,力求创新,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为他们将来就业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在教学上,狠抓日常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办学特色,在全校首创“客户定制”式的合作办学模式;
2.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与一些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等诸方面工作中取得了新的突破;
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多次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得较优异的成绩;
5.创建一流的管理实验中心,下设金融工程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用友ERP实训室、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训室、证券投资实训室、商业银行模拟实训室和商务谈判实训室等8个实验(实训)室。
6.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做到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注重特色、分类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已成为省特色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6.98%,而签约率仅有15.79%。与其他院系相比,应用性强的专业普遍就业率及签约率都很高,纯学术型专业的就业率就偏低一些。而经济与管理学院所有的5个专业的就业率也是有高有低。与其专业性质有很深的直接关系,热门专业、特色专业及应用性强的专业就业率都很理想,也不乏就业率稍差的专业存在。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十分容易就业,但是变动比较大,所以一般签约的比较少;而像会计学专业,签约率就比市场营销的高。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专业结构虽很独特,但是为了使莘莘学子都能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一直不停地在创新、在改革。
四、针对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两方面解决就业难状况的具体措施
1.将专业建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相结合。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各个学科专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反映了专业的科研水平,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进行专业建设大学生培养方案设计中,应当在充分考虑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大专业以及相关领域应用技能教育内容介绍,教学计划中各门专业课程均应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实践项目,将专业见习实践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设为必修课程,使之成为专业就业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入学开始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在低年级学习的时候就开始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的目标,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将来发展方向,按照学年进度安排适当的课程,逐步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能力锻炼[3]。
2.校企紧密合作,订单式定向培养,实现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校企紧密合作,订单式定向培养”就是高校与企业以协议形式,确定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至少提前一年进行角色定位,高校按企业对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强化企业的实用课程,以实现高校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各高校要在保持原有就业渠道的基础上,为解决用人单位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和学校培养人才模式的单一性的矛盾,应加快实施“就业基地化,实行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战略,进一步推动学校就业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保证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作为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市场的需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素质,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上,大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加强德育和诚信教育,广泛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使其成为德才兼并的高素质合格人才[4]。
4.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实际操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运作能力。传统的大学教育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对理论的运用关注较少,所以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较低,创新能力不够,以致许多企业发出人才难求的感叹,而大量大学生却是工作难求。这种局面暴露了在中国用人机制转型的情况下,教育与社会接轨存在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是国家按需分配,单位和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因而也不会出现人才的供求矛盾。但是,在今天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上,单位和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有权选择合适的人才或单位,对企业而言,它用人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找到给它带来最大利益的人才,那么对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就非常看重。
五、总结
解决就业问题,高校一方面不仅要对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创新与改进,同时,大学毕业生也有必要改变“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期望。青年人胸怀远大的就业理想,然而理想必须与现实契合,没有符合期望的工作宁可漂泊待业的行为,如今已显得不合时宜了。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倡导的是充分开发人的自身资源,为坚持高期望而流于无业恰是对自身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高校一些指导就业的专家提出“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思路,不失为明智之策[5]。大学生就业应先求稳定再问收入,在择业时不要拘泥于眼前的第一份工作,而是将眼光放得很长远。
参考文献:
[1]杨春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分析.职教探索与研究,2011,01.
[2]王永宁.关于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研究.教育与职业,35.
[3]石晶瑜,白喜文,包常喜.浅谈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就业指导.2009,22(7).
论文关键词:班委 职业素质 管理机制
论文摘要: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最终目标,提出“十佳”班委的指导性、激励性、目标性建设与管理机制,并对其设置意义和运作方法进行讨论。
在成功组织的管理要素中,一支优秀的团队必定有一个优秀的管理核心,或者说,组织的核心影响力,对组织的成功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班级建设与管理中,作为班主任助手的班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体验过某种学生干部角色的孩子,一般要比普通学生进步快,在后期实习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适应性也更强,取得成功的机会更多。可以说,目标性班级管理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因此,把“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引入班级建设与管理中,对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养成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1“十佳”班委设置目的
中职学校的和谐德育,从学生角度讲,应定位于适合这个群体特征的教育方法;从社会角度讲,应定位于使这个群体养成适合未来职业准入要求的培育手段。“十佳”班委就是基于此而设置的。
(1)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和谐德育、不断改进教育与管理机制的进程中,在班级层面,建立了和谐班级N’项创建机制,在学生个人层面,拓展并完善了“人人做品优生、三好生,人人当十佳生”的成长激励制度,但在学生干部管理层面,仍然停留在“优秀学生干部”评比上。用和谐德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全程性原则来考量原有的班干部管理机制,仅仅是对某个独立角色的评比制度,是对学生个体的归结性激励,没有上升到班干部队伍管理与建设的层面上,也不能完全体现有目标的过程性成长教育理念,更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在其中渗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在保留对班干部个体评价与激励制度的基础上,以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为目标,以班干部队伍建设为基本承载,增强了班干部团队管理意识,拓展了班干部管理内涵,其和谐德育的功效而显得饱满和有力。
(2)“十佳”班委的概念更加强调了班干部作为一个群体的组织性、团队性,强化了成员的集体主义观念与团队使命感,提升了优秀学生干部评比的意义,让评比变得少些功利与唯我、少些形式与浮躁,让每个成员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合作中的快乐、感悟踏实中的平和、理解付出中的获取、领会挫折中的福祉,以此强化未来职业人的素质。
(3)“十佳”班委建设与管理机制不但融入了班干部团队潜在的价值诉求,还承载着班集体成长的共同愿景。对每一个学生干部来讲,因有了明确的方向,使得自我管理意识更加强烈,自我教育的行为更加自觉;对班委、班级来讲,班干部工作成效,既与班委每一个成员的素质有关,也与班委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有关,又与全班同学的配合、支持密不可分。班委只有把负载着全班同学最基本利益的神圣责任,真诚、负责地承担起来,民主、公正地履行起来,才能获得班级多数成员的信任、理解、支持与配合。所以,做好班委、当好“家”的第一要任,就是在能力所及的前提下,通过班级建设为获取“人心”做好铺垫。实际上,我校和谐班级“N,,项创建机制、以班徽班训为中心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等,催化了“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的产生,而“十佳”班委作为和谐德育体系的重要元素,对促进和谐班级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也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2“十佳”班委建设的具体运作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包含“十佳”班委评选条件、活动具体要求、评选办法和原则等具体内容,是集指导性、激励性、目标性为一体的班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教育手段。
(1)根据“十佳”班委的设置条件,从班干部基本职能到动态管理,从队伍管理制度到和谐班级建设,从班干部以身作则到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从班级建设活动到资料整理收集,从班级特色性管理到学生个性化成长,在内涵延伸上,应力求做到教育引导的“两个树立、三个学会、四个结合、五个懂得”,即,使班委成员树立大局和全程意识,树立反思与创新意识;学会在规范行为中实现效益管理,学会在主动学习中养成好习惯,学会在正视挫折中解决问题;注重基础建设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班委活动与学生会、学校管理运作相结合,统一规范与个性包容相结合,学生主体与班主任指导相结合;懂得助手与榜样的关系,懂得自身发展与团队成长的关系,懂得激励与鞭策的关系,懂得挫折与成长的关系,懂得现实与长远的关系。
(2)在遵循设置条件的基础上,“十佳”班委建设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突出体现教育的指导性、建设的激励性、过程的动态性、发展的灵活性、体验的真实性、成功的共享性和实践的实效性。具体来讲,与和谐班级创建相同,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这一活动初始的指导与培训,班主任应承担起全程的引导与教育工作。即在每年10月完成对上一学年学生工作总结表彰的基础上启动本项活动,对高年级以鞭策激励促进再建,对新生班级以示范展示带动班级初建;每年10月至次年6月为实践阶段,期间对新生班级进行包括“十佳”班委、班徽班训创建等内容的班级建设与管理培训,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开放展示等活动,并通过班级管理月总结、学期中段总结等动态性过程,给予达标指导;每年7月至9月为总结评比阶段,评比结果在全校公示;每年10月为表彰阶段。
在具体申报要求上,全校班级都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决定是否申报开展“十佳”班委创建活动,但申报的班级,必须以创建和谐班级为前提。申报班级必须做到:一是要进行班干部动员及召开主题班会,制订班级创建方案,经全班通过后将方案在教室公示。二是要根据班级实际,建立达标管理制度(可融合到班委管理制度中),全体班干部通过。并通过开展“十佳”班委创建工作调查分析(形象管理)等管理活动,及时做好改进、调整工作。三是应重视过程的实践意义,追求创建中自我成长的真正价值,杜绝走形式、弄虚作假。四是积极倡导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 环境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竞争的加剧,各行各业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调了要将素质教育特别是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高职生的素质教育主要以职业素养养成为实现途径,培养高职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因此,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也必须要把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等的培养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做好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环境建设,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一部分高职院校不仅设计建设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还完善并建设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地和机制,可称之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环境建设。本文重点通过剖析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机制、措施、成效等,探讨职业素质养成的环境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氛围感化——企业文化环境建设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某个职业的人自身所具备的适应此职业的内在自身条件,是否适应主要是取决于职业素质能否达到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不同的职业对其从业人员又有不同的要求。职业素质的培养既离不开内因个体倾向的优势作用,又要靠外因教育灌输和氛围熏陶的影响,按照学生将来职业方向的培养要求,在职业教育的环境建设中注重渗透行业和企业的特色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紧紧抓住新生始业教育这一环节,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专业教师、优秀校友举办讲座和现身说法,让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喜欢所学专业,热爱所学专业,把专业思想和职业愿景联系起来。其次,要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注重融入行业特色和企业文化,通过校园楼宇冠名、企业理念与文化上墙、校友风采展览等,直观展示优秀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理念外化式的教育。再次,要把企业优秀文化模式和技术优势引进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和形式,深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把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最后,要把知识讲授、问题研讨、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通过举办行业、企业的优秀人士对话访谈,学生亲自采访杰出校友、成功人士,邀请已毕业的本专业优秀的校友或者业内知名成功人士讲座等,实现未来自我形象的理想塑造,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自豪感。
二、品德优化——职业道德环境建设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不同的职业对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确立职业信念,调整职业行为,追求职业理想的根本保证。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注重职业道德培养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
职业道德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引导、培养和养成训练,无论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是职业道德的养成,也都需要与其相匹配的职业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应十分重视校园德育环境建设,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基地和环境建设,为有效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搭建平台,充分发挥隐形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就有高职院校设计了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环境建设项目,以技术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拓展环境建设项目,以仪表形象为核心的职业礼仪培训环境建设项目,建设了供学生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与实践活动的职业素质养成基地。
职业素质养成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也促进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升的机制建设,通过软、硬件建设营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素质养成氛围。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金融职业道德环境建设,把诚信教育和行为观测、考核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品德。在诚信观察中,建立了观测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诚信品德指标、诚信生活指标、诚信经济指标、诚信学习指标和诚信就业指标等项目,一级指标下设二十多项二级指标,如诚信概念认知度调查、个人日常诚信行为态度调查、对待他人诚信行为态度调查、言行一致情况调查、体育器材借用偿还情况、诚信伞丢失情况、助学贷款还贷情况、诚信考试情况等,通过实测和问卷调查获得二级指数,并定期对比诚信指数。构建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金融职业道德环境,不仅推进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更有效提升了金融“职业人”的从业能力,从而有助于其职业能力的更好发挥。
三、业务深化——职业能力环境建设
素质靠养成,能力靠训练。无论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是职业素质的养成,都需要营造业务能力深化的氛围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环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既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遵循市场规律,既要符合社会需求,还要考虑学生个人需要,按照职业发展对职业人的内涵要求来培养高职学生,不仅使其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人的新要求。 能力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教学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然环节。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环境建设,通过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条件,把模拟仿真教学和真实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普通性培训和通用性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通过专业实训、岗位实习和顶岗实践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对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补充,它更强调现场性和专业性,它能保证学生实践训练的真实性,在从业人员的专业指导下,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学校要注重与相应的行业密切合作,借用企业和行业的师资力量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业务能力。高职院校还应重视把职业教育向企业延伸,鼓励一些技术上先进、经营上良好、又热心与高职院校共同创新的行业和企业单位,吸引它们参与到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为行业和企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展示高职学生的职业才华和能力,也为今后的求职和从事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技能强化——职业操守环境建设
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职业操守的培养是确保高职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在职业操守养成环境建设中,不单是学生实习、实训的硬环境建设,更重要的是学校与企业、行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软环境建设。
激发高职学生职业兴趣是培养他们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前提,职业兴趣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提高反过来会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鼓励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兴趣的学生社团的建立,把高职院校的学生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与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职业素质培养活动和竞赛,寓职业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塑造职业形象,提高职业能力。通过开展技能尖子培养工程和举办技能竞赛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带动学生学习技能、练习技能的兴趣。加强学生技能协会的指导和训练,带动广大同学参与技能训练,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五、仪表美化——职业礼仪环境建设
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会的交往和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社会越进步,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更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同样职业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更需要有其相应职业礼仪的要求。职业礼仪是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应在做好专业、能力教育培养的同时,要在确保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训练和培养,注重学生的具有职业特色的职业礼仪培训和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积极构建立体化职业素质养成平台。
关键词: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毕业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56-02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教学工作,是毕业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总结与提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毕业生就业前一次岗位能力锻炼与体验的机会。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计划中,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130学时,5学分,占实践教学总量的1/5。由此可见,毕业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顺利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学生多,教师少 扩招使高职院校各专业招生规模大增,学生人数增多,师资力量不足,出现一个教师指导二三十个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现象。规模扩大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般为每周20多学时,而教师精力有限,这是许多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仪器设备和经费投入不足,选题脱离实际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有多个校区,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实训仪器设备往往只集中在一个校区,各校区之间实训设备分配不合理。为了方便学生就业,毕业生迁往离城区较近的校区上课,很难实现资源共享,造成完成毕业设计所需的仪器设备严重不足,所以选题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加之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所选题目脱离岗位工作过程,致使有些毕业设计流于形式。
完成时间短 毕业设计一般在最后一学期进行,而即将毕业的学生急于找工作,心情浮躁,没有心思做毕业设计。时间短,学生很难完成任务。
创新能力不强,论文写作水平低 在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培养操作能力的课程占了半数以上,忽略了文献检索、写作等语言应用方面的课程,致使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如何获取文献资料,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没看过期刊论文,没查过文献,也不知道对本专业有何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让学生自己想出有创意的毕业设计课题和方案,往往依赖指导教师布置的题目,照着指导教师的设计思路去完成毕业设计。最终结果是,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创新能力不强,没有真正实现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预期功能。毕业设计试验完成后,如何组织语言把结果用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成了一大难题。有时,往往有创新的设计思路,有很好的试验结果,却不能很好地通过论文表达出来,学生论文写作水平欠缺。
缺乏监管和激励机制 对于毕业设计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制定出一套具体的管理办法。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单靠指导教师监督检查是不够的,学生自觉性方面也需提高,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之间缺乏一套激励机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几点经验
延长毕业设计完成时间 把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提前到二年级下学期至毕业之前完成。这样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也可充分利用主校区实训室仪器设备资源,解决校区之间实训设备配备不平衡的矛盾。指导教师方面,在不增加师资的情况下,可把外聘教师利用起来,适当给予报酬,采取自愿的原则,指导一些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开设的某一课程,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题目来做。如开设《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理化分析技术》、《仪器分析》等课程的教师把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在系统讲授课程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当然,也可根据指导教师的擅长进行选题。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各高职院校把顶岗实习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计划来实施。与很多高职院校的做法一样,以往在我们的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单独设置、单独进行的,顶岗实习在企业现场完成,毕业设计在学校完成。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摸索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是将毕业设计(论文)和顶岗实习结合起来进行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环节同步进行。三年来,学校组织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前往广州酒家、东方宾馆、流花宾馆、广州尚加食品有限公司、珠江饼业、东莞东升酱油厂、广东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等多家企业和单位顶岗实习,学习糕点生产、酱油生产等质量管控和检测,完成了近200人次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实践。此外,也有学生到自己联系的各地食品营养咨询机构和食品检测机构进行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的实践。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学校规定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要轮流带队实习,实习带队教师住在企业里,或每周至少有2天下企业实践,提升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指导水平。同时也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和指导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带队实习教师共同评价,分别占60%和40%。
完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 我们更加注重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学院、系、教研室负责人共同参与其中,定期抽查和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激励机制方面,把学生各种评优与毕业设计成绩结合起来;适当增加指导教师的课酬,如由原来的2学时/组计算课酬,增加到3学时/组计算课酬,并把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纳入教师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对于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这样,提高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补修文献检索和写作类选修课程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出现论文设计不够新颖、写作水平低的问题。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化学和检测类等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开设,而忽略了文献检索和写作类课程。鉴于此,我们指导学生在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同时,补修了文献检索和应用文写作等类似选修课,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中,既有与高职其他专业毕业设计共同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有的问题,以往的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弊端。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能否以更合理的途径来进行,以便更加体现其特色,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崇炯.高职工科类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24-26.
[2]穆学玲,吴凌云.对高职化工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28-29.
[3]徐立志,贾敏.对高职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2):36-37.
[4]吴红,冷士良,徐冬梅.高职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的构想[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6):110-111.
[5]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36(11):210-211.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25-02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职业素养正显示出核心地位,社会发展、企业生存都在呼唤职业素养重建。企事业单位非常需要职业素养好的员工,用人单位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技能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是职业素养必须要按照教育规律,经过学校系统严格教育培养,逐步形成。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仅仅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而必须着重抓好在实践中的磨炼。即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形成职业素养自我选择、自我养成、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态势。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高职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比,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人生阅历浅,心理不成熟,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自主自立意识淡薄,学习不刻苦,做事不认真,敬业、精业、开拓进取精神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团队合作之类的现代观念,这与现代企业高素质员工相差甚远。这给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育提出了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从教育现代化的视角去全面认识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真研究大众化教育背景中的学生群体特点,将德育规律和教育学规律应用到高职学生素质培养中去,结合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处世能力、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的强烈要求,教育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学生,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校园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在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中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是全天候且多元化的。高职院校特有的精神、传统、作风都在同化与塑造着每个学生,而每个学生也会自觉地传递和传播,从而更加强化并形成一种“印记”。在校园文化的作用下,学校的每个成员都带有学校文化的痕迹或缩影,这是文化的同化作用所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塑造师生理想人格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对于搞好职业素养培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职业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整治和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为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职业素养的培育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校园文化、科学地利用校园文化、积极地优化校园文化,从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建立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导向机制,营造鼓励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高职生成长为合格健康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平台和机会。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一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职业技术培养机构,其职业性决定了它的校园文化必然有别于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它有突出的“职”的特点,是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中,学校要注意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大在校园文明环境硬件建设上资金的投入,美化、绿化校园,逐步形成忧美、恬静、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明环境,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高职生的心中和实践中,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教学楼、办公落、宿舍、实验实训场所等既要按实用、“艺术”的标准来设计,又要突出学校和职业特色。校园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石,一桌一椅都能向学生传达一种价值观念,给学生以美的示范,并把它们作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直观素材。公共场所还应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灯箱及宣传栏,定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业界用人的最新要求等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便能让学生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的动力。
(二)严格规范制度管理
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也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要严格按照校内秩序和职业环境需要制定规章制度,奖优罚劣,保证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的良好秩序,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和延续。要通过强化管理的教育功能,推动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要有超前意识,将职业环境中的规约、法纪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当中,要求学生令行禁止,文明礼貌、学会服从,懂得顾全大局,拉近学生与行业的距离,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活。
(三)注重师德与教风建设
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特殊的职业身分,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文体活动、为人处事等方面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高声的道德品质来影响学生。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内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思想基础。高职院校要形成一支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勤奋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并以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以亲情和爱心来关心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
(四)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种能充分表现出真、善、美的职业道德人格,可信、可亲、可爱、可敬,能为高职生提供道德学习范例,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产生模仿意愿。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技能人才职业道德人格示范群体的真实的提炼和宣传,大力弘扬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艰苦创业的意识、企业的主人翁意识、立志岗位成才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要聘请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实践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勤业精神教育,启发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主旋律,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广大青年学生自觉自愿参加,它像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校园文化活动能将学生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锻炼。
例如,开展企业设计比赛、专业技能竞赛、作品展示活动等,让高职生在耳濡目染中体验,增强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举办体育竞赛、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比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意识;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文明班集体”、“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倡导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倡导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进企业文化
注重积极创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可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情感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升华,为高职生的成功就业搭建一个平台。因此,企业文化对员工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有着强烈的引导作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进优秀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对企业深层次的认识,学习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加深对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如海尔倡导“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与“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以及TCL“敬业、团队、创新”和科龙“诚信、合作、学习、创新”的企业精神,这些企业精神的渗透,有利于鼓励学生增强为事业而献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进取、勇于开拓的生活态度与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追求“未来在我手中”(全球通的品牌理念)的职业取向和职业信念,并通过引导他们将企业精神落实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积极端正个人职业态度,强化职业道德修养,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韩有怀,戴东英.创新高职校园文化[J].中国职业教育,2003,(24).
[2] 徐纯辉.浅议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创业月刊,2006,(6):147-148.
[3] 韩有怀.谈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1):61-62.
[4] 吴强.浅析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7,(2).
[5] 温暑文.建设高职高专特色的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08-17.
[关键词]应用英语 国商交际 专业现状 改革思路 建设措施
[作者简介]施国华(1963- ),女,辽宁抚顺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16-02
一、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为了有效地进行应用英语专业建设改革,文章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国际商务交际方向)专业为例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高职应用英语(国际商务交际方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不足:(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2)单一强调语言交际训练,忽略了行业职业能力的培养;(3)语言交际技能训练的程度不够深,毕业生无法胜任翻译等语言类的工作;(4)专业对口岗位就业率偏低。
可见,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建设只有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重新规划专业的整体建设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的应用英语人才。
二、“双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
1.参照国家和区域职业教育文件。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时,强调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强调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的专业设置长效机制,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推进课程改革和培养方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依据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能力本位教育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材理论均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条主线展开。该教育理论认为:(1)职业能力是指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是劳动者成功地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整体行动能力,具体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身体能力,是个人在不同的学习或工作场景下以及各种职业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2)职业院校应按照企业的需要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人才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就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必须根据岗位的需要确定具体的能力点,要紧密与行业企业合作,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与企业人士共同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使专业建设走职业化的道路。
3.掌握当前区域人才需求情况。为了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首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应用英语人才在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从中了解到:广西经济贸易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拥有宽泛的国际商务行业知识、能适时使用小语种语言与东盟国家客商沟通以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敬业创新精神的应用英语国际商务交际人才;其次对广西未来三年(2011—2013年)国际商贸行业紧缺人才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研,结果显示: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广西需要大批的外向型人才,其中,物流从业人员和外贸业务员排在首位。
4.重新确定专业建设内容。将专业建设内容重新调整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强化英语语言交际综合能力为基础,融入物流和对外贸易两个行业的知识,全方位制定培养具有“双行业职业”能力的应用英语国际商务交际人才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改变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贸易发展和行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解决以往定位不准、语言交际能力不强、职业竞争能力弱和就业率低的问题,使本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更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达到厚语言交际能力、宽行业职业能力和活岗位适应能力的目的。
三、“双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建设的措施
1.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由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专职翻译、校外实训基地物流员和外贸业务员以及骨干专任教师担任,在企业人士参与下共同制订专业建设方案,以国际商务为主要职业领域,涉及物流和外贸两个具体行业,构建“英语+双行业职业知识与技能+东盟小语种”的专业建设格局,凸显英语+双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群。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主要面向涉外企事业单位和商贸行业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交际能力,掌握物流和对外贸易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东盟小语种表达能力,能够从事国际商务交际、物流管理、外贸业务以及与国际商务相关的岗位工作的复合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由此,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群设定为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国际商务交际人员、外贸物流员、物流从业人员、外贸业务员以及与国际商务相关的工作岗位。鼓励本专业学生考取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一级、二级证书、全国外贸物流员资格证书、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全国外贸业务员资格证书以及与国际商务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3.试行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开放式办学。即第一、二年,学生在国内完成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及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第五学期到东盟国家合作院校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留学课程是国际商务和英语语言课程的扩展和延伸,第六学期回到国内进行校外顶岗实习,把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
4.构建语言交际技能必修+物流和外贸行业知识选修的双模块课程体系,突出双职业能力培养。以训练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交际技能为基础,以国际商务职业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培养国际商务双职业能力为核心,形成“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物流行业知识与技能+东盟小语种”和“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外贸行业知识与技能+东盟小语种”的“双特”型教育教学机制,并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内容。
5.构建六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形成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引领下构建六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即职业岗位认知—课内训练—实训课程—集中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使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的形式实现职业岗位认知;以在语音课、国际商务交际课、商务英语函电与单证课、商务英语写作课和商务英语口译课开展随堂实训的方式开展课内训练;以开发国际商务交际实训、商务翻译实训和商务英语综合技能实训课的形式开设实训课程;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展会实训(含东盟博览会实训)的形式开展集中实训;以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含英语讲解)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训;以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及行业企业实践的形式进行校外顶岗实习。每一个层次的实践都设立相应的评价方式,形成多元化、多能力和多渠道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6.课、证结合,建设“国际商务交际”核心课程。“国际商务交际”课程是应用英语(国际商务交际方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选用徐小贞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商务交际》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围绕外贸业务员和外贸物流员实际工作任务、吸纳具体业务案例并适当融入相关业务知识和交际礼仪编写实训教材,以训练国际商务交际口语为主,辅助训练听、读、译、写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在国际商务场合以恰当的语言和适当的礼仪进行交际的能力。
7.开展紧密型的校企合作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每年有计划地增加1~2家区域范围内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以下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1)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建立双带头人制度。(2)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企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和毕业设计指导。(3)组织本专业学生、老师到行业企业见习、参观和实习。(4)邀请行业专家到校内举办语言、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方面的讲座。(5)与用人单位协商指派专业人士作为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校外实习指导。(6)打造外语服务公司。通过在校内建立外语服务公司,承接多种语言服务项目,引进合作企业文化,形成校中企、企中校的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7)开展互利共赢的培训。派学院专任教师给企业员工进行外贸和物流英语培训,或是请企业的行家里手到校园给团队教师进行行业知识培训。(8)建立学生创业园。由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提供企业资源,由院内有企业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业。
8.建设多功能一体化的商务外语实训中心。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建设商务外语实训中心,重点规划可视化商务外语口译技能实训室、可视化商务外语技能实训中心和模拟公司实训室的建设,安装语言和专业技能模拟实训软件,吸纳企业业务案例,丰富实训素材资源,营造模拟仿真的工作氛围,开展交互式教学及训练,实现“教、学、做、训、培”一体化。
9.打造专兼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以专兼结合的形式打造复合型教学团队。在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的基础上,制订团队专任教师培养计划,如通过派教师出国留学、到国内高等学府进修深造和鼓励教师考取翻译等语言类证书的形式提高团队教师的外语语言能力, 通过派教师参加全国商务英语考官及培训师、外贸物流员、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等培训的方式提高团队教师的职业技能,通过安排教师参加东盟博览会、广交会或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长短期挂职的方式提高专任教师的社会实践和服务能力。
四、“双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建设的效果
英语及小语种语言技能课程的开设提升了学生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语言综合水平,强化了学生东盟国家语种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双外语”能力的培养。物流及外贸双行业知识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使学生具备了“双行业职业能力”,实现了双能、 融通和双证的结合。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开展了实境教学和实地教学,完成了课堂与实训地点、教学活动与商贸活动和学生与企业业务员角色的交替,实现了本专业学生“两实、三交替”六个层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国际商务交际实训、商务翻译实训和商务英语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生国际商务环境下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了实训的实战化。商务外语实训中心、外语服务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创设了仿真+真实的实践环境,实现了校内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提升了对口岗位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振刚.能力本位教学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关键字: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张学英(1975-),女,河北唐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李薇(1984-),女,黑龙江伊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课题项目:天津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对接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农村劳动力培训问题研究——以滨海新区为例”(编号:VEYP500)主持人:张学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重点教改项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基于职业能力与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主持人:张学英。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62-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以上海为例,仅按上海市政府规定的为全市近3000个居(村)委会配备两名就业援助员和社会救助员一项,就需要社保专业人才6000人。就全国而言,每年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高达十几万。然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全国30余万工作人员中三分之一学历在大专以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非社保专业科班出身。故经济社会对社保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
为回应社会对社保专业人才的需求,各类院校纷纷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然而,相对于强烈的社会需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因缺乏岗位工作技能,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周爱国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少量研究型大学可以着力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以外,大部分学校应该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1]。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天职师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下简称社保专业)为例,拟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剖析社保专业人才供需匹配性差的致因,确定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并探索通过课程设置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路径。
二、关于天职师大社保专业现状的调查
(一)天职师大社保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通过对2009-2011年天职师大社保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发现:该专业每年毕业生在40名左右,就业方向有企业、事业单位(包括职业教育院校)及其他,另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在国内外高等院校就读研究生),且到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岗位就业的占比最高(如图1所示)。毕业生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列为:社会保障法规、社会保障会计、社会保险精算、社会保障理论;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按照重要程度排列依次为office办公软件、行政公文写作、普通话、外语;此外,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就业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天职师大社保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社保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各类院校的学科架构已基本成形[2],天职师大同其他学校一样设立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包含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社会学等,专业课包括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政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但不同的院校根据其自身特点及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各有侧重: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倾向于管理学领域,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突出体现社会学背景,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注重其经济学方向的培养,此外有些学校突出了社会保障在法学和行政学方向的专业特色[3],天职师大侧重的是管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
虽然目前社保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构合理、内容全面,但却带着深深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印记[4],多数高校忽视或轻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类课程要么形同虚设,要么根本不设置,导致毕业生缺乏实践工作技能,在人才紧缺的形势下却找不到工作,发生结构性失业。天职师大的相关数据表明,由于就业难的现实,社保专业学生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非常迫切,亟待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改变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状以促进其顺利就业。
三、基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保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社保专业的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故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其课程设置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色与市场相联系、能力与职业相吻合[1]。据天职师大的教改经验,本研究认为,围绕培养、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课程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选定拟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并进行匹配性课程统筹
社会保障岗位工作内容的学科交叉性特征要求从业者必须掌握多学科知识,而在短暂的大学期间全部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并不现实,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选择要侧重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比如,管理学院应侧重培养学生掌握企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险、企业福利等专业技能;经济学院应侧重社会保障基金运作能力的培养;社会科学学院应侧重社区服务、劳动就业服务能力的培养;行政学院应侧重针对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状况提出相应对策的能力的培养。而后根据选定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关键词:保税区 评价指标 物流 确定 耦合
中图分类号: F 20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Nanyang Wolong Bonded Zone and the Logistics Industry
Mu Jincheng, Chen Weige, Zhu Shuangxi, Bao Chunsheng(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00,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 condi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nded area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regional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yang bonded zo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local area, and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s the key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bonded area. In this paper, by using entropy theory,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bonded zone and logistics industry in Nanyang were studied, analyzed the existing construction of Nanyang logistics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Nanya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bonded zone.
Key words: Bonded Zone Evaluation index Logistics Determine Coupling
综合保税区是海关根据有关规定对其进行监管,兼有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口岸的功能于一身,处于内陆地区,享有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可以开拓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并具有保税港区功能。以综合保税区为引擎,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是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而在内陆地区设立综合保税区则更具重大意义,它通过保税功能建立对外经济联系的直接平台,有利于降低内陆地区的国际贸易成本,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地区的产业升级、经济模式的调整。
2014年经国务院批复,并于2016年6月7日通过国家正式验收的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结合本地区发展现状、国内定位及自身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将保税区功能定位为内陆口岸,保税加工,货物贸易,保税物流等。
南阳综合保税区的设立,是实现南阳市乃至河南省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抓手,对于南阳市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规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南阳市又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地区,无论是物流的基础设施,抑或物流的运作能力,都极大地制约了南阳市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成为卧龙综合保税区实现其功能的瓶i。因此,对南阳市保税区建设与物流耦合机制的分析,将有助于揭示南阳市物流业建设存在的短板,从而实现有精准的投资与建设,实现南阳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定位,这对于国内其它内陆保税区的建设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一、研究方法
耦合起源于物理学,指的是两个或者多个系统或运动模式,彼此之间经过种种相互作用而互相影响,最后结合起来的现象,是在良性互动下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的依存、协调、促进而形成的动态关联关系[1]。进行耦合的各个系统能够冲破原本的系统组合,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系统的更新,带动系统的良性发展[2]。耦合的关键是冲破了原有的系统边界,将关联要素进行了重新组合,以实现系统整体性能提高。由于耦合机制以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强调了各个要素的相互协同,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也常常被经济学研究者用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特别是在产业布局与经济研究中得到了专家的实证研究。
耦合机制的探讨通常有定性的方式与定量的方式,前者是凭分析者的感觉、经历,通过对比对象前后时间的延续状态及最新的数据信息,从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规律变化做出判断,从而选择应对方式。由于缺乏客观性和方法的相对粗糙,定性方法通常应用于宏观战略层面。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益紧密地结合,数学模型、计量模型、统计工具等逐渐成熟,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渐成为耦合机制的主要研究方法。受人们认识事物客观不足、信息获取不完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耦合机制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直到邓聚龙(1982)提出了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基于序列相似曲线几何学,根据相关性以确定是否紧密接触,相似程度大小表现出灰色关联度大小[3]。在计算灰色关联度时,通常会利用主观赋权法决定决策方案指标的比重,实施过程相对简单,但主观随意性强,不确定因素多,且较片面[4]。为了填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不足,熵值理论被应用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它是将原始数据的差别巨细作为权重确定的依据,因而数据信息的独立性以及评价者的喜好在比重中不能得到彰显[5],让每个节点的表征指数能够更科学、更真实地反映系统耦合性。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基于熵值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作为研究方法。
二、南阳市卧龙保税区与物流业耦合性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确定
为了对物流表征量的进行量化研究,也为方便数据的来源及准确性,本文选取定量指标体系中的GDP作为保税区建设的表征指标,选择进出口总额为端口节点表征指标,选取民航、公路运输总量分别作为空运环节和铁路环节的表征指标,通过货物周转量的灰熵关联分析,对保税区的建设和物流的主要环节之间的耦合强度进行排序。选择这六个指标的原因:一是GDP是指国家或地区内全部生产单位在某个发展阶段生产的一定产品和价值的总和,可以作为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态的重要指标;二是进出口总额是保税区建设与发展概况研究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衡量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三是公路运输总量和公路货物周转量。公路还是南阳市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也是保税区货物进出口的首选;四是民航运输总量和民航货物周转量。南阳民航运输发展较之公路量小,但南阳保税区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延展区,在未来的货物运输上将饰演着越重要的作用。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和南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相关统计数据见表1。
(二)实证研究
(1)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以上各要素有不同的初值,计量单位不同,因此计算时将X0-X5序列进行标准化分析,得出标准化数据。
(三)分析结果
(1)物流设施是保税区运作的基础
关于物流的指标有公路货物周转量和民航货物周转量、公路、民航运输总量,其排在关联度的前四位,物流设施和保税区的建设对保税物流的影响显而易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实现保税物流功能的重要保障,保税区的作用和地位也日益突出。保税区建设不仅作为保税物流沟通国内与国外,沿海与内地物流的基本联结枢纽,同时也是拓展和延伸保税物流服务的基本平台,良好的物流设施是保税物流和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硬件基础。
(2)民航运输的作用日益重要
排名第二位的表征指标是民航运输总量,它用来表示货物民航运输的基础设施水平。随着南阳航空业的迅速发展,民航运输的优势日益增强。一方面南阳光电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壮大,对民航运输的需求扩大;另一方面,从生产区到销售区实现“点对点”传输的民航运输方式,灵活方便,中间环节少,价值损耗率低,高效快捷,安全性强。随着近年来南阳机场的建设和发展,民航运输的范围日益扩张,民航已经成为新型、高效、快速的货物运输方式。
(3)公路运输优势明显
与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相比,公路运输具有鲜明的特色,公路切合货物的短途、时效性的要求。但事实上,相比其他五个影响因素,公路却只排列第四,主要原因就在于公路在长途运输中耗时较长、容易颠簸,造成货物的损耗,对于那些时间要求较高,质量保证严格,技术含量高的货物来说不是一种最佳的运输手段。随着南阳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南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近年来先后建设了多条公路和高速公路,使南阳市的公路网络不断完善,也使得公路在货物运输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三、卧龙保税区建设与物流耦合性分析的启示
(一)调整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结构
首先要完善本市物流运输结构,并对相关运输企业进行科学组织和管理,对其经营行为规范,使运输市场秩序得以维o,其次要变革运输供给能力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减少普遍过剩的低水平的公路运输供给能力,增加相对不足的高水平公路运输供给能力,还要努力改变地区性公路运力不平衡的状况,努力满足农村、山区公路支线的运输能力需要,最后要合理配置运输资源,努力做好南阳市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强公路、铁路、航空、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程度。
(二)加强与郑州航空港的物流设施链接
伴随着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河南省的航空运输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南阳姜营机场作为省内第三大机场也将迎来良好发展契机。南阳保税区与物流业要借助民航快速发展契机,结合南阳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发展布局,发挥好南阳机场作为省内支线航空运输的作用,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本市保税区建设与物流行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三)扩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
从总体来看,南阳市保税区建设与物流行业发展和进出口贸易之间并未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原因在于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南阳市物流行业发展水平跟进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不匹配。在接下来的保税区建设与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南阳市应该努力提高物流行业的有效供给,有效满足物流行业需求,努力跟进河南省乃至国家现代化物流行业建设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崔晓迪.区域物流供需耦合系统的协同发展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30(19):53- 56.
[2] 李勇.区域产业耦合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 2010(10):31- 34
[3] 邓聚龙. 灰色系统综述[J]. 世界科学,198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