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家乡经济发展变化

家乡经济发展变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5:43: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家乡经济发展变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家乡经济发展变化

第1篇

唐金山是长春市二道区人大代表,现任长春市宏伟农工商公司(原宏伟村)总经理。他自幼生长在宏伟村,是个土生土长的基层干部。他1977年走进部队,经过五年的学习锻炼,得到了全面提高。后来他满怀建设家乡、报效党和人民的情怀回到宏伟村,先后担任村治保主任、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宏伟村党支部副书记、公司总经理职务。三十多年来,他倾心于宏伟村人的事业,一步一个脚印,以自己坚实步伐走向了领导岗位,为宏伟的发展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情系宏伟,一心为民。多年来,唐金山不计职务高低,不求功名荣誉,不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全心尽力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与聪明智慧。成为公司的领头雁以来,他锐意改革,谋划发展,带领群雁不断高飞。为了增强宏伟村的活力,推动经济发展,他带领班子成员积极招商引资并充分扩大和利用现有资源,组织实施了对涝洼土地的改造,建起了新型、现代的农业科技园;开办了一座中国东北规模最大、市场空间最大的吉林宏伟花卉大市场,添补了东北三省至今没有一个成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花卉集散基地的空白,为繁荣长春的绿化市场,促进城市的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为了添补吉林省至今没有大型综合农机市场的空白,增强宏伟村经济的实力,建设了长春天源汽车农机工程机械大市场,经营项目达20多个品牌、30多个型号,形成了我省唯一一家集汽车、卡车、工程机械三位一体的最大的农机车集散基地。目前运营势态良好,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两大基地的创建和发展,不仅大大推进了宏伟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公司的主要经济支撑,也有力地促进了二道区经济建设发展,受到上级政府和有关新闻媒体的关注。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提升宏伟村的发展水平,在上级组织的支持关怀下,他和班子成员一道深入调查、精心策划,提出了一套符合宏伟村发展实际的建议,积极完成了政府提出的“城中村”撤村改制工作,一个新的宏伟农工商公司脱颖而出,推动了宏伟村与时俱进和跨越式发展。

深爱宏伟这块热土,更爱父老乡亲。让宏伟村更兴旺让百姓更富裕,是他最大的心愿和所求。他结合宏伟村的实际情况,先后为员工办理了“两险”,为员工多次提高福利待遇和经济收入,有的退休员工年工资收入最高可达近2万元,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生活养老补助金,还定期走访慰问特困户及孤寡老人,他亲自为病故老人送葬,受到员工的赞誉和群众的欢迎。

牢记人大代表责任,认真履行职责。他倾心听取群众的呼声,积极向社会献爱心,主动扶持包保了一名就读希望高中的特困生,为其捐款助学,体现了一名人大代表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情怀,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他的带领下,宏伟村不断发展变化,呈现了经济持续发展、公司和谐稳定、员工队伍团结向上的良好局面。目前,他与班子成员又以更大的手笔制定了公司新一轮的“十二五”规划的蓝图,正在阔步朝着一个新的宏伟目标迈进。

第2篇

地理空间分布指地理事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散布状态、排列形式以及它们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中学阶段,认识空间内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及特征是构建空间认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课程标准中,直接规定地理空间分布的内容标准共20项,占全部内容标准的20%。从“地理空间分布”在标准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中学地理课程在阐述空间内地理事物分布的内容上比较详细具体,也侧面体现了标准对其关注和重视程度。透过标准可以看出,20项关于“空间分布”的培养要求中,约18项内容要求学生以地图或资料为载体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侧面说明了中学阶段对读图能力培养要求的重视。通常,引导学生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角度分析区域空间,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空间内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要素在空间内的分布结构、格局、规律和特征,以及这种分布形式对其他地理要素甚至整个区域空间产生的影响。标准中除了对位置分布的要求外,体现分析其他空间分布类型的能力要求较少。如果能够将上述能力要求协调培养会更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发展空间认知,形成空间观念。

二、“联系与差异”中的“空间视角”培养

1.从“空间联系”的角度看标准中“空间视角”的培养

一般而言,地理空间的性质往往通过填充在空间内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得以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中,“空间联系”思想在每一个主题中都有所体现。其中,中国地理的“联系与差异”模块中,着重强调了对学生“空间联系”视角的培养。从课程标准整体来看,关于“空间联系”的内容标准共26项,占全部内容标准的26%。从标准的内容来看,标准中既阐释了区际之间与区域内部的联系,又含有地理要素与区域空间的联系;既体现了“人”与“地”之间的联系,又含有地理因果联系和要素之间的联系。覆盖内容比较广泛。从标准对各项内容要求的比重来看,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着墨较多,而地理因果联系内容的设置较少。对此,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关“空间联系”的内容应该如何配置?每项内容的配置比例应占多少等,对于空间视角的培养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2.从“空间差异”的角度看标准中“空间视角”的培养

区域空间的划分是为了实现某种研究目的,参照一定的客观依据,找寻空间内具有显著征象或标志的地理要素而划分的范围或界限。而“具有显著征象或标志”的地理要素就是存在空间差异的必要参考条件,也是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原因。通常,空间差异表现为两种形式:①空间内部的差异,②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差异。从课程标准来看,有关“空间差异”的培养要求共6项,占全部内容标准的6%。其中,空间内部差异1项,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差异5项。从标准要求的整体数量来看,相对“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而言,比重相对偏低。从内容分配的权重上来看,过于偏重空间之间的差异比较。有鉴于此,中学地理教学,从“空间差异”的角度看待地理问题的培养要求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提高。从内容特点来看,无论是空间内部差异还是区际间的差异,标准只限于单纯的“比较差异”,而对于形成此种差异的原因和该差异将产生的结果,标准并未予以要求和规定。

三、“过程与发展”中的“空间视角”培养

1.从“空间过程”的角度看标准中“空间视角”的培养

空间过程是地理事象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反映这种“时间断面”上地理事象动态演化过程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2]。从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角度分析和看待地理问题,是地理空间视角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方法。从课程标准来看,有关“空间过程”的培养要求共5项。因其具有抽象、复杂性的特征,“空间过程”培养内容在全部内容标准中所占比例不高,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言,这种配置在数量上相对合理。在选择、编排与“空间过程”相关的内容时,要选择可以根据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推断或预测地理结果的素材。以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以有效认识空间过程的途径和方法。例如,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并预测未来家乡人口数量的特征。只有在分析“空间过程”的变化特征、变化规律与对过去和未来的预测同时予以要求,才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理空间视角。对此,标准对学生进行空间预测和推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从“空间发展”的角度看标准中“空间视角”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变化;挑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08-01

农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城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低下所导致的农村整体人口素质的低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课程,它是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软件。当今世界各国在构筑适应21世纪发展方式时,无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奠基工程,纷纷由政府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门机构,并立专项、拨专款予以经常性的关注。

众所周知,提起农村基础教育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简陋的校舍,设施设备的老年化,师资的短缺,家庭教育的缺失等。但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转移,各项政策的实施,使得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给我们基础教育带来了强有力的机遇与挑战。目前农村的教育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教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课程问题在其中逾加突出。只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课程改革,才能使农村教育走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学会生存”的一代跨世纪人才的轨道。建立社会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发现一种适合于它的环境的教育体系。

一、经济发展让农村基础教育发生变化

1、教育条件的变化

教育发展要有物质条件作为基础,如:硬件条件、试验条件、器材经费、校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经济发展使我们农村校园拥有了更好的师资配备,美丽的校园,舒适的教室,宽阔的塑胶操场,干净卫生的学生食堂,还拥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各种教育功能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音乐美术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阅览室等)这些都是以前农村基础教育不敢奢望的教育条件,而如今成为了现实。

2、接受教育人群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我们农村教育从单一的只是面对农村娃娃,如今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城乡一体化融合,各大企业的迁入并新建带来了许多流动的受教育者。他们来至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受教育经历和学习的习惯。在这样的带动中我们农村教育面对的人群更为多样性,开展教育工作有了更大的难度。

3、人民群众对待教育意识的变化

经济发展让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员相继回到了孩子身边,留守儿童,贫困儿童问题得到了改善,人们对待教育的意识得到巨大转变。过去时时刻刻都在忙于生计的他们,对于教育力不从心,甚至有些人有“读书无用论”思想。如今在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之后,他们开始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经济发展让农村基础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1、教育投入加大带来的挑战

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待遇,相关政策的实施缩小了城乡教师以及与公务员的差距,先进的设施设备大量投入使用,同时学校的建设更适应现代社会中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如何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应当优化学校人事管理,加速实施“全员聘任,平等竞争,定编定岗,择优聘才,淘汰转岗优化组织,强化培训,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继续优化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刚性与弹性管理,激励管理与惩罚管理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2、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专业教师不足、教师素质不够高等相关问题。要适应新环境下的学校建设,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项规则制度,抓管理、促教研,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的全面转变。学校还应该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及教育研讨活动,让培训与教育相结合,使教师继续教育能落到实处。

3、学校与家长、社会等诸多因素存在的挑战

长期以来农村父母大多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方法不得当,使得孩子身心造成不良影响,给学校教育增添了不少障碍。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意识。学校应利用好家庭这一教育资源,多与家长、社区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举行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孩子学习情况,通过沟通互相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总之,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条件的不断改变,农村教师们应安心稳定、积极乐观健康的担任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提高教育管理专业化水平,为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好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春香,董鹏,潘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和对策[J].文教资料,2008年32期.

第4篇

关键词:乡土;地理;教学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地获得知识的途径,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一、灵活处理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体现新理念

现用的地理教材中,甘肃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陈旧,编排无新意,无法及时反应本省日新月异的变化。在重新编写教材时,搜集最新资料,结合旧教材,灵活和有创造性的进行取舍、增删、整合,增加相关的历史、经济、交通及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

为了建立完整的区域地理概念,乡土地理的阐述可涉及地形地貌、天气气候、河流与湖泊、植被与动物、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城镇建设等诸多方面,但不宜平铺直叙,要突出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多安排一些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如:“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勘察学校周边与以前有何不同,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通过上网等形式了解家乡的环境,分析有哪些环境问题,应采用怎样的措施”等活动。

全新构建教材的内容框架,全书共分为四个章节,包含了历史和地理内容。“锦绣甘肃”介绍自然地理概况,“古韵甘肃”介绍历史遗迹,“腾飞甘肃”是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我们的家园”介绍有关兰州市的风俗、小吃等。

努力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堂,每节课的设计包括“知识链接”“传授新课”“课后探究”三个板块,“知识链接”目的是复习与新内容相关的知识,“课后探究”的设计是把课内知识传授引伸到课外,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

乡土地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外的资源,校外资源包括:1、科普场所: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地震台、水文站等。2、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如地形、地貌、植被等。3、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文物古迹等,引导学生研究这些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各学科融合。

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促成情感的共鸣

要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的拓展,课堂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在“不断变化的城市建设(兰州)”教学中,我在教材原有的框架结构中,添加了昔日的兰州交通状况、现在的建设成就、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等内容,补充了同学们感兴趣的正在建设中的、连接市区和郊区的地铁交通、及高速公路系统的介绍。今昔交通鲜明的对照和对今后美好蓝图的设想,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

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交流,分享体验,共同探讨的研究活动。在“兰州──不断变化的城市建设”一节教学前,组织学生开展以下实践活动:①上网搜寻不同时期的兰州地图,比较城区范围、交通方式、绿化布局的发展变化,列表小结。②采访周围的长辈,了解他们对兰州以前的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居住条件的感受和对现在的生活条件的认识,并做较详细的记录。③利用所获得的文字资料,再搜集一些兰州城市建设的图片,制作成墙报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在社会实践中搜集的资料和获得的知识,比较分析这些图片、事例,深入讨论、拓展问题,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从认识家乡过去的状况和现在的发展,引申到关注家乡的未来,甚至于描绘、设计、构想家乡未来的宏伟蓝图。

三、淡化知识点,着重于学生综合性地理思维和使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兰州──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教学中,教材中的高速公路、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的名称,是将其作为学生熟悉兰州交通图的着眼点,涉及出行路线的一个选择。教学中,可设计现实问题,①让学生在《市区交通图》上标出学校、住所的位置,在有比例尺的图上运用比例尺计算它们的距离;②画出每天上学的行走路线,并标明方位;③设计以学校为起点,目的地分别为西站、西北师范大学、北京的快捷经济的多条出行线路。要求注明选用的交通工具、主要线路、中转的港口和站点的名称。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实用价值,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的兴趣,主动学习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四、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重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第5篇

关键词:取材;农村中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05-01

在农村初中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作文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写作文成为学生望而生畏的课程。针对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趋势,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就应当扬长避短,打开作文教学的新局面。语文教材本身具有呆板性,有限的课外资料需要学生灵活的应用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针对此,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就应当将生活变成活教材。

1.体验自然风光

初中生的思维已经脱离小学生的局限性,开始朝着成人的思维模式发展。学生对自己看见的事物会有自己的理解[1]。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大自然就是他们成长的环境,让学生拥抱大自然,看看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的空气,继而会产生直观的认识。对于城市的初中生而言,这些景象仅能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应的知识,并不能产生感性的认识,学习作文的时候并没有真情实感。而农村初中生则不同,生活在农村环境中,可以感受到自然风光,可以亲眼看到庄稼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还能够捕捉到活蹦乱跳的小鱼。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尽情地玩耍,满足自己内心的好奇,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家乡之美。教师在展开作文教学的时候,学生心中就已经充满真情实感,体验到自然风光,教师只是需要进行点拨,学生就会领会其中的精髓。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在作文中表述出来。这样可以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2.讴歌礼赞家乡

事实上,初中学生到写作文的时候已经度过了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写作要求进行写作。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需要抓住这个学生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作文练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情趣、现实生活等多种情况自由变换为不同形式的作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写作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表达。在国家对农村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农村发展变化非常大。生活中农村的人可以感受到其中变化,而事实上这也是作文教学中很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不同的养殖户,了解养殖户的发展过程与家乡经济发展情况。从中感受到农村发展的变化。针对这样一种变化,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召开讨论会,让学生说出家乡的变化,或者是从自己生活谈起,促使学生能够在写作文的时候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促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把农村建设变得更繁荣的理想。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乡的讴歌礼赞,就会对家乡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自己生活中的不同变化。学生观察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感悟家乡特点

不同的区域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初中生不仅要学习系统性的知识内容体系,还需要积极参与到各种课外与校外活动中。人际之间的联系会促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主导者。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的过程中,即使需要根据学习对象的特殊性展开对其产生影响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促使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2]。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需要根据现有的资源来确定一些具有综合性的教学主题,或者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机确定一些教学主题。这一点与城市教学不相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市民之间的交流会有所减少。但是农村村民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强。农村重视相邻之间的感情联系,尊老爱幼、勤俭之风非常明显。这些方面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所表现。这些都在生活中有不同的表现,并且实实在在的发生在同学的身边。农村生活的各方面都影响着学生,给予学生乐趣。基于此,教师在展开作文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抓住这些本质因素。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 并赞之于笔端。"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 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 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 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生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后,就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来的作文内容更为丰富,情感更为饱满。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农村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学会利用当地的素材。这对初中作文教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中作文教学,题材都选用当地,学生对此有着深切的体验,在写作文的时候,有着自己深切的情感,继而才能够在作文中将其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字】中外合作办学 中原经济区 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G5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98-02

一、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飞速发展。各种规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各地,尤其是在各个高校不断地涌现。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时期,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中原经济区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不仅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在产、学、研等方面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引导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投身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于家乡经济建设等问题,是当前中原经济区中的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目前有学者提出:应该从增强办学的社会性和开放性程度出发,解放思想,推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种种隐性壁垒,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向社会开放,主动走出“象牙塔”,在高校围墙之外,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优势,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提升服务社会能力。[1]

也有学者认为:增强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合作办学项目应该以全球化的高度来思考合作办学的发展,应该改变专业设置不对口、专业类型少、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等问题的局面,专业设置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调整,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创造性思维的复合型与国际化人才。[2]

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人才培养来服务于社会,正像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所说的:“大学的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有独特个性和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可见大学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和服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现状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与社会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服务特色,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服务、社会服务观念落后

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与进步中,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当前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需求层次较低。教学服务、服务质量的概念对于年龄偏大的高校教师而言,还是比较新的概念。有些教师一直认为服务质量的概念仅限于餐饮宾馆等服务业的领域中,没有重视教学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没有以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在课程设置、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与盲目性。另外,中外合作办学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没有准确的把握,对自身的发展趋势还没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

2.中外合作办学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间脱节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服务状态缺乏一定的了解,不信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有的企业宁可舍近求远也不愿意雇佣本省的毕业生,他们倾向于雇佣省外的重点高校和专业院校的学生,或是有经验、有能力的在职工作者。

3.高校的过于封闭建设和管理,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服务社会发展。

高校内过于封闭的管理机制、过于封闭的运行模式等均导致了高校的发展不能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虽然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有自身的开放特点,但是,处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在服务于经济建设中仍然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优势。

三、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策措施

中外合作办学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资源,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国际化专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经过国际性合作专业培养和双语教学,他们的专业技能具有前瞻性和国际性,他们的外语综合水平超出同层次的高校学生。如何利用这些优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我们需要更新教学服务意识,明确学校、企业之间的责任,建立监督及激励制度,开放学校的管理模式等,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1.转变合作办学部分陈旧观念,更新教学服务意识。

第7篇

(一)品德素质教育功能

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学科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的。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而地理教育正蕴含着这些丰富的内涵。例如:通过世界地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球,认识世界,掌握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一些重要国家的国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树立全球观和国际观。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精神。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奉献的思想。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人地协调思想。

(二)知识素质教育功能

文化知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尽管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地理学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育。地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生日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如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等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中,都离不开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素质教育要将二者兼顾起来,既要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同时,地理素质教育还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地理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特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地理学科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学科。在学习地理时,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这种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理解、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上有了科学的方法,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有了丰富的智慧。

(三)身体素质教育功能

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地理素质教育中也渗透着体育教育,为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应试教育时的地理课,是封闭的课堂教学。地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学生可以进行爬山、游泳、探险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意志,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中,会获得地理课本和课堂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也是其他学科难以完成的。

(四)美育素质教育功能

美育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升华。美育也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地理素质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理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那广阔的平原、雄伟的高山、四季如春的南方景色和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各种美丽的建筑物和现代化的都市,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创造的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地理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各种地理图片,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从而创造美丽的心灵,提高美的素质。

二、乡土地理的教学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添补了地理课程的一大空白。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地理主要是为了对付高考,而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参加高考,主要是学习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好机遇下,地理教学中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乡土地理添补了中学地理的一大空白,同时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把本乡本土作为地理教学的大课堂和天然实验室,把各种地理景观作为地理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标本”,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与需要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参与竞争和迎接挑战的高素质跨世纪人才。

三、可持续发展为地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发挥优势的舞台

第8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中各类自然、人文现象,以及各类现象之间相互关联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部分。旅游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边缘分支,学科覆盖面极其广泛,同时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它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对乡土地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生动形象的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于日常实际,使得原本抽象、模糊的地理学知识变得生动、直观,且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一、乡土地理的含义

(一)乡土地理的概念

乡土地理,即省区(地级市)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其中包括本地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及相互联系,同时还包括本地区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改造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区的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人文环境等。

(二)乡土地理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

乡土地理,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必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帮助学生理性而全面的认识家乡所在的地理环境;(2)不断培育并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良好思想情感;(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持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4)通过具体的乡土地理实践培养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乡土地理资源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将乡土地理资源引入旅游地理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一方面教师应当首先重视起对乡土地理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有效利用,将旅游地理学当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更为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案例,继而进一步讲解,在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从而使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在授课过程当中逐渐变得生动具体起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旅游地理学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章节的同时,以国外一些旅游胜地为例进行讲解就不如就近寻找身边旅游景点之中的实例来的更为直观,与此同时,其教学效果也会根据教师所举案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注重乡土地理资源的实际性,教师在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理应着重以生活实际作为出发点,首先利用起学校周边师生都十分熟悉的乡土地理资源,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最大程度上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旅游地理学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例如,一些偏离城市中心位置建设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主要从地形地势自然资源、生态农业、乡土民俗等方面将乡土地理资源引入旅游地理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去;而一些建设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学校,也可以主要从本地区的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人文风俗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教学实践。

(二)乡土地理资源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乡土地理资源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性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大都没有专门的教材作为教学辅助,这一问题,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将乡土教学资源引入教学实际,导致学生对于乡土地理的认识程度长时间处在十分浅显的状态,使得乡土地理资源最终只能被浪费掉。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周边地理环境概况的方式,逐步将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情况、地质构成、水文气候等方面的专业性学科知识层层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不断扩展学生对现实情况的认知程度,同时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单纯文本资料的讲授方式仍是将乡土地理资源融入旅游地理学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一方式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联系甚少,且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很好的将旅游地理学与其它关联学科具体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知识体系的理解过于片面简单。

解决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在课堂教学之外增添各种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对当地工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采访、对当地地形地势进行整体鸟瞰等等一些具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充分培养起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