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药的基础知识

中医药的基础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5:43: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药的基础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医药的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责任意识教育 渗透原则 渗透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40-01

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把责任意识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原则

1.因势利导,淡化痕迹

无痕化的课堂责任意识教育,就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地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

渗透责任意识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形成应有的责任意识。

2.客观公正,辩证分析

在政治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一些事件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既明确责任意识包含的内容,又懂得应该怎样去尽责才是科学的。

3.遵循规律,乐于接受

在政治教学课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时,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识规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把和学生密切相关的、能够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资源抓住,不断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其真正成为责任意识教育的主体。为增强政治课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外,还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让学生更自觉、更容易地接受。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要求

1.引入多媒体技术,增强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概括出抽象的结论,培养其应有的责任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于一体,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责任意识教育的趣味性、新颖性。

2.多样化教学方式,激活参与性

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避免教师的空洞说教,使学生思维活跃,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责任意识教育渗透的目的。

教师应创设多种有关责任的认知情境和两难情境,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贯彻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判断和选择。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提供给学生内化责任的精神氛围,从而使道德教育有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更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力。

3.整合生活化素材,提高说服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句话指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要求我们的责任意识教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

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小素材起的可能是大作用。例如在讲“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内容前,我在备课时找到了同学们在暑假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材料,针对他们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形式、开学前突击盖公章等应付学校检查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确这样的做法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既违背了学校要求开展暑期实践的初衷,又对自己的认识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4.调整好教学心境,己正而正人

政治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灵魂”,只有“身正”才能“为范”。

第2篇

关键词:治安管理处罚法;问题;完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颁布实施,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公安法制建设和治安管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公安机关依法实施治安管理,查处各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与旧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治安管理处罚法》无论是在立法技术还是总体结构、内容等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该法作为一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集实体法和程序法为一体的法律,在立法和有关执法解释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疏漏,在该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安机关在执法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重要法律依据。该法不仅充分考虑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而且体现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制精神。但是,该法在实施多年以来,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未引入限制人身自由的听证程序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这表明对于比较严重的影响当事人权力的行政处罚,应当告知当事人听证的权力,以达到使具体利害关系人通过听证程序参与行政行为,使其直接与行政主体对话、协商解决利益冲突,使行政行为公开化,最大限度的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从而使处罚更公正。但是,纵观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却并没有将拘留这一严重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处罚列入听证的范围,这不能不说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一大不足。对于公民来说,自由是最宝贵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法律明确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只能由法律来设定,其他任何行政法规或规章都无权设定。毫无疑问,相对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处罚来说,拘留的处罚更重。因此,该法未将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引入听证程序,是一大问题。

(二)警察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治安处罚权是公安机关的的专属权利,主要由警察来实施。公安机关在行使治安处罚权时,也无可避免的会行使自由裁量权。事实上,现代国家没有哪项行政权的行使能够完全消除自由裁量,适当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能动性,有可能使个案正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但是,从《治安管理处罚法》可以看出,该法并未对警察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方式、幅度、程序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各个部分都不可避免的有自由裁量权,而且明显的过大,不易控制和监督,警察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导致滥用行政裁量权的情况出现,导致虽然是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但权力行使的出发点、目的都与法律规定的精神相违背,这必然会对处罚相对人的权利造成损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执法监督操作性相对较差

公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有效的监督,最大限度地防止滥权和腐败现象的产生,但有效的监督需要完善的法律规定才能依法控制。《治安管理处罚法》设立了专章来执法监督制度,但却并未规定执法监督的主体、监督手段、措施等具体的操作内容,也未规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不严格执法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举、控告;收到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依据职责及时处理。"但该法对"及时"的时限、不及时受理与处理应如何追究责任、不予受理是否应向举报人或控告人说明理由等规定却并不明确。而且在这条规定中,监督的主体虽然很多,但谁来监督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如公民进行申诉,向哪个部门申诉更快捷有效?接受申诉的程序是什么?发生警察违法时,如何及时纠正和给予什么样的处罚等,法律规定依然不明确。

二、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建议

(一)确立拘留处罚前的听证程序

确立拘留前的听证程序对于规范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的治安处罚应该确立拘留处罚前的听证制度。自由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行使和享受其它权利的基础。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这充分体现了自由是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而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是最严厉的处罚,一旦处罚错误,其后果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须慎重,必须严格规定处罚的程序,以使处罚尽可能的公正,在进行拘留处罚前告知当事人听证权,可以使处罚权力人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最大限度的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如此做出的处罚才是公正合理的。同时这也符合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要求,同样也是行政处罚公开公正原则的要求。

(二)加强对警察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所有的自由裁量权都可能被滥用,这仍是个至理名言。因此,必须加强对警察自由裁量权的控制。首先,在立法上进行控制。处罚的幅度、范围尽量在立法中明确,通过立法缩小自由裁量权。对于法律条文则尽量明确具体,减少弹性条款。其次,行政机关内部控制。通过体制内的各种力量管控公权力的任意行使,如裁量基准,它是一种确定裁量权如何具体行使的规则,其是以行政自我约束的方式实现裁量空间的一种制度模式,能够有效的控制裁量权。再次,定期对警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警察的素质。通过对警察进行培训,使警察提高执法能力,以便更准确高效的执法,同时也可以减少同案不同罚的现象的发生。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区差异巨大,因此,各地区也要根据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找准自己的平衡点,在不违背立法目的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情况,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解释,以便更好的在当地适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警察的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

(三)细化监督程序,强化执法监督

公权力是人类为应付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协调内部关系,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然而,公权力一经产生,又极易导致滥用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因此,对于公权力不仅要涉及它产生和运作的机制,还必须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机制。在各种公权力中,行政权与公民的权利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行政权力的滥用,最容易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造成损害,也最容易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想象。所以,对于警察权力等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将警察权力运作程序化,既方便公民寻求法律的保护,又能有效解决警察权力运用中存在的腐败、滥权和低效率等顽症。监督程序的完善可以通过公安部以人民警察行为规范的方式予以规范,也可以通过行政解释的方式予以确认。公安机关应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办理;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加强对办案民警的法制教育培训,着力提高执法理念和执法水平,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杜绝特权思想,把监督措施落实到实处。立法机关还需要以立法变动的方式,对具体的监督机构、监督程序、监督权限、处罚方式等进一步规定。

参考文献:

[1]魏继华:论行政法治视野下《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不足[J],郑州大学学报, 2007 (5)。

第3篇

【关键词】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思考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writer reviewe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connected practices,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approaches.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Thinking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极高的传统医学,其完整的学科体系、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科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发展价值。大力发展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

1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

1978年首次招收中医药研究生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已达到一定规模,实现了与国家学位制度的接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1.1 大学扩招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1999 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升级”,研究生教育也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数量多和层次高的现实国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教育规模的过度扩张使得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同时由于教育投资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投入有限,在研究生数量扩大的同时,其质量并未同比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不尽如人意,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1.2 生员素质的缺陷

目前的中医药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着中医药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中医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科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知识、经典著作的学习无法深入,这就使得学生在中医药学术视野、基础知识的掌握、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上,都与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相去甚远。同时受经济条件、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多学生报考研究生,继续学习是一种权宜之计,其选择考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功利主义的表现。由于这些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激发他们对中医药深入研究的热情。

1.3 导师素质的差异

研究生导师能否按照教育规定施教,将主要精力有效地注入有潜力的学生身上,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由于目前学术界学风浮躁的影响,有些导师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则整日忙于兼职或者繁重的行政事务,同时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不断扩大,许多导师负担过重,没时间潜心于学问,以致自身的科研能力止步不前[1]。

1.4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中医药研究生课程还存在不少缺点:内容落伍,跟不上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过分狭窄,只关注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而缺乏了对人发展的关注;和本科内容重复过多,甚至是本科课程的翻版;对研究生的重要评价指标仍然是考试成绩等等这些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医药事业的大力发展,关键在教育。为了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应顺应目前的形势,把握机遇,培养各种外向型中医药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以便适应目前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这些除了知识需要长时间积淀和融合这一因素之外,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一些思考。

2.1 提高导师素质要想培养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首先要有一支治学严谨、学风正派的导师队伍。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提高导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和学术能力。引入评估淘汰机制 , 严格导师遴选条件, 进行任期考评, 打破导师职务“终身制”;采取留学深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 承担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等形式, 不断提高导师素质;大力做好中青年导师的培养工作, 切实保证新老导师正常交替;推行集体指导和联合指导研究生制度, 发挥每个导师之长, 使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合作培养研究生;充分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使研究生在治学和为人两个方面都达到中医药人才的要求[2]。

2.2 开办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根据新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等相关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和健全中医药专业学位教育与学科教育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将传统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硕连读的后期实践教育融为一体;按照重点学科建设模式改革,加强其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探究,搭建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平台,与中医药继续教育相衔接,培养适应性强的专科应用型人才。

2.3 建立评估制度 为有效地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打破学位授权点的终身制,促进学位授予单位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巩固和提高教学水平,国家应定期开展对研究生授权点的评估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评估机构也应对学校进行的评估,并且将评估名次向社会公布。授权点应经常性的开展自我评估工作,每一年或间隔一年评估一次,把评估工作作为学校日常性工作长抓不懈。在自评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形成良好的质量约束体制,以保障研究生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2.4 调整课程体系知识经济呼唤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尤其是大力发展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知识越丰富,基础越宽厚,就越有利于创新。因此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领域有关的相邻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下,中医学院校要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大胆进行调整创新,将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3]。

3 小结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改革,努力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中医药学术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建兴,苏小康. 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教育初探[J].医学综述,2007,13(24):2059.

[2]詹秀菊,刘秀峰.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J].中医教育,2008,27(2):64.

第4篇

表1~表3显示,护士对中医药基础知识及专科护理认知平均值不高,说明二级中医院护士对中医药专业及护理知识掌握程度低,尤其在中医病因中药学及专科病护理特色康复较陌生,相对护士对临床较常用的中医操作项目及应用较熟练。

2改进措施

2.1实施护士分层次中医药知识的强化培训根据护理队伍现状(初级护理人员约占临床45%)、参考文献报道及护士管理经验,护理部制订各类人员培训计划实施护士分层次培训。即新职护士(N0级)强化岗前中医药护理知识35学时培训并考核;1年~3年低年资护士(N1级~N2级)院内培训或半脱产中医药理论及技能100学时培训;3年以上“住院护士”重点培训专科护理兼顾基础培训,分期分批实施培养计划。目的加强住院护士对中医药护理专业的认知及辨证施护应用能力,使中医护理元素融入到责任制护理中。通过短期强化培训结合个体化训练,结合院内中医护理“扫盲”班突击培训,每季度护理部针对住院护士进行中医专病辨证、案例分析及中医技能考核,半年度组织中医药基础知识竞赛及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活动。1年后追踪护士对中医药及专科护理的认知均提升10%以上。

2.2加强中医专病护理与特色康复指导按照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及医院等级评审检查标准,建立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制订中医特色康复指导手册,科室拟订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并征求医生意见,护理部审核校对形成汇编册下发至各护理单元。科室根据专科专病特点实施开展,并探索中医专病临床路径。针对中医特色康复宣教这一薄弱环节,科室制订专病宣教手册、刻录光盘、培训演示及视频播放等形式,护士熟悉掌握专病知识后指导给病人。通过科内自查、护理部督查及专项培训考核相结合,对病人实施中医特色康复宣教明显提高,并于2012年10月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

2.3从整体观着手综合提高中医护理的软件建设根据医院等级评审检查要求,强化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的频度与力度,借鉴他院培训经验建立护士培训手册及个人技术档案。护理部及部门制订中医护理培训内容及学时,要求每次培训做好记录并阶段考核,个人技术档案轮转科室延续培训及考核,年末个人技术资料汇总到护理部,使中医护理教育及档案管理上升一个台阶。护士长通过晨间提问、病例点评及查房等,使护士掌握了专科护理及专病施护特点,并运用望、闻、问、切等评估病情及书写记录,既锻炼护士系统观察病情和健康评估能力,也锻炼了护士收集、分析及归纳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师承教育 中医药院校 院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77-02

一 师承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师承教育的概念范围,在中医教育领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中医师承教育是以师承家传为主要形式,以跟师临证、口传心授、理论与实际密切配合、注重临床实践为主要特点的传统中医教育。师承教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中医思维方式、注重基本功的培养、长期临床跟师、强调医德培养等鲜明特点,有利于培养中医人才。在传统文化大一统的古代,中医师承教育是中国国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中医药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师承教育有着门户观念重、教育规模小等缺点。随着院校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开始反思不应当全盘否定中医师承教育,应当避开缺点,发展师承教育的优点,将其引入院校教育工作中,配合院校教育模式,共同担负起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责任。

二 中医药院校教育改善的主要方面

1.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素养有待提高

一方面,中医教育面临着被西医化的命运,中医课程所占比重偏低,不少学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呈现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中医药院校学生由于长期接受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础的院校教育,因而缺乏学习中医知识应有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也缺乏中医传统素养。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学生学艺不精,对中医经典了解太少并且临床经验严重缺乏。面对严谨的医学,中医院校学生在就业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2.中医专才的培养需进一步发展

发展中医药,人才是根本。从1956年第一所中医药院校建立至今,50多年来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了40余万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但是近年来著名中医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2010年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章琦表示现在全国著名中医不足500人。可见,中医专才的培养工作需要加强开展,中医药文化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传承和发展,老一代优秀中医的品格和经验也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

3.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亟待加强

当前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医德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而面对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的大学生和从业者,首先要加强医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转变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对于加强医学院校的建设和医院道德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三 中医院校引入师承教育的建议

1.培养中医思维方式,建立中医信仰

中医的思维方式与现代人的差异较大,人们接受现代科学的教育形成了以严密逻辑步骤推导,即以形式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中医强调以辩证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

在古代师承授受的方式有两种,即“亲炙”和“私淑”,“亲炙”是指耳提面授,得到老师的当面指教,“私淑”则是因为仰慕某人的医术,以其著作为师,在学术上继承该人的衣钵。这种师承教育方式有利于感召弟子迅速融入老师的学术思想里,形成学术信仰。因此,中医药院校适当运用师承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对学术的兴趣,并从中获取中医信仰。

2.培养系统的中医药知识,基本功扎实

传统师承教育重视学习者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师承教育因此有“以文为先、医文兼通”的特点。传统师承教育注重中医典籍研读与背诵,认为只有背诵与研读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才能达到活学活用。这种学习形式虽然枯燥,但对于医学人才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院校教育中应当借助师承教育对于中医典籍的重视,强化学生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修养,锻炼好基本功。

3.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鼓励医学流派的发展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认知方式有重体悟、重推理、重经验、重实践的特点。传统师承教育弟子跟随老师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与所学典籍反复印证,丰富经验,提高技能。这种形式老师能清楚掌握学生的特长、兴趣和基本素质,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易形成特点鲜明的医学流派,这对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中医类院校加强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并推动医学流派的长远发展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强调德艺双馨,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古人认为,医乃小技,但技术性强,唯有被老师认定的具备“大慈恻隐之心”的人才有资格继承师业。唐代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并且有着立誓“普救含灵之苦”的高尚情操。明代医学家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提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古代师承教育中,名师遴选弟子首要注重其品格,再观其悟性,注重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挖掘师承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优秀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会为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养料。

5.精品小班式的教育模式培养中医专业人才

第6篇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 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 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第7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 医务人员 中医药 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266-02

为响应党和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方针政策,切实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的看病问题,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吴江市从2006年开始,采取多种形式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急性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覆盖了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下简称基层医务人员)总数的95.6%。经过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欧冠医药服务在农村得到了推广普及,满足了农村居民的中医药保健需求,深受群众欢迎,政府也很满意,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也得到了发展。我市也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成功创建江苏省和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中医药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专项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培训组织机构

吴江市把加强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把创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工作纳入市政府实事工程,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医政中医科科长任副组长,市中医院、卫生进修学校和各卫生院负责人组成的“吴江市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卫生局设立办公室,配备专、兼职人员,在市中医院成立中医指导科,从业务上指导全市此项工作的开展,各镇卫生院也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抓,分管院长具体抓,使全市形成了市卫生局牵头,各相关单位参与的全市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网络,为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

2 制定工作方案,确保培训系统进行

吴江市卫生局根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要求,制订了《吴江市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等,同时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将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与各镇卫生院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各镇卫生院按照市卫生局要求,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分别制定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有操作性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计划,纳入医院的中心工作。

3 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工作制度

为切实落实培训任务,市卫生局确定市卫生进修学校为理论教学基地,负责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教学工作,在苏州市卫生局的支持下,确定苏州和吴江两级中医医院(以吴江为主)为实践技能培训基地,主要分为基本技能培训和中医适宜技术的临床实践,市卫生进修学校作为全市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理论教学基地,充分发挥潜力,改善教学条件,添置了中医培训所需的教学设备,为 中医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市卫生局一方面从苏州市中医院聘请专家,另一方面从全市各医疗单位选拔了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中医药骨干,组成师资队伍,制定了详细周全的教学计划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规定,对学员实行全封闭管理,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要求开展教学工作,确保了培训质量。

4 做好宣传发动,提高参与培训人员积极性

为尽快组织全市基层医务人员参加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市卫生局专门召开了全市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动员大会,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等文件,布置各地培训工作的开展,各卫生院也召开了有乡村医生参加的动员会议,组织医务人员学校国家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要求,宣传中医“吴门医派”在吴江市的历史,不断增强医务人员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实行动态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根据吴江市实际情况,从2000年起我市全面启动了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各镇卫生院对本单位医务人员和辖区内乡村医生调查摸底,登记造册,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医务人员进行轮训,通过报计划,填写登记表,建立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档案,为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动态管理依据,完善了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机制。

6 强化工作意识,加强监督管理

第8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意义;困境;努力方向

中医学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其教育目的是提高各级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担负着推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神圣职责。因此,研究探索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面临困境、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一、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医学所具有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以及医学的职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中医药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加强中医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使他们不仅能胜任医疗卫生技术服务,掌握一般医学科学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短程更新能力的医学实用型人才,在当今医药人才尚缺的情形下尤为重要。弘扬中医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医医德理念,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医院校特色,对加强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高等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医药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一样,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批高质量的医学生已在医疗服务行业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但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严重落差,中医药院校已经实现的目标与整个社会对医学生所期望达到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专业技能的培训挤占人文教育的时间;部分理科学生重理轻文,文化基础知识欠缺;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制约着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等。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已成为摆在各个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1.注重全体性。“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素质教育。因此,中医药院校要坚持向全体学生开设各类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做报告,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2.注重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其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这就是人的可塑性。第三,从教育控制论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人为的、优化的控制过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预定目标持续发展。因此,在学科上,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等一批人文学科和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的,只有做到素质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培养的学生才能是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合格实用型人才。

3.注重发展性。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提高中医药大学生创新能力,加速培养中医药创造性人才,是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中医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

4.注重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个共同的方面有较全面的发展,而且更注重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他自己而言最好的发展。因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完善意义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质的。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在高中阶段为理科学生,人文科学的知识薄弱,缺乏文化素质教育的熏陶,先天不足,亟待弥补有关的知识。所以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素质教育应首先突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式给学生“补课”,完善知识结构,在“补课”的同时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5.注重未来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一般说来,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医药院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时要培养大学们的终身学习能力。在教学环节上,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培养会学、会干、善于创新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更新学习理念,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知晓和践行“获得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从而获得全面、个性、终身发展的能力。

总的来说,素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中医药院校素质教育必须从战略和长远地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更新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