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5:43: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外银行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汽车金融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1.引言
汽车金融是指汽车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和经销商提供的资金支持,截止到2006年,全球41个国家有38.2%的用户是通过贷款买车的,汽车金融公司已经成为汽车公司利益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成长性和规模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
如图1所示,在中国,汽车金融尚处萌芽阶段,而在国外,汽车金融公司早已在多年的市场考验中成熟壮大,发达国家的贷款购车比例平均都在70%左右。金融服务是汽车产品流通和消费的剂,对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大家消费观念的不断发展,以及汽车金融自身的不断完善、发展,贷款购车的比例将逐年升高。而对车企来说,汽车金融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销量,本身的利润也很可观,再加上经营多元化等方面优势,将被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看好。与国外汽车金融服务发展相比,我国汽车金融服务在经营品种的开发方面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对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完善具有积极作用。
2.国内外现状分析
2.1国外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国外汽车金融完整的服务具备三项职能:第一,为厂商整合销售渠道,提供市场咨询;第二,给经销商提供设备、库存等融资;第三,为消费者提供汽车贷款。
2.2盈利模式现状研究
2.2.1汽车融资租赁式增值盈利模式
汽车租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融资租赁,另一类是经营租赁,即有“融资”与“融物”之分。汽车融资租赁在汽车厂家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桥梁,让消费者先取得汽车的使用权,然后每月付租金,在租赁期满后一般要购买设备的所有权。
2.2.2汽车金融投资理财式增值盈利模式
汽车投资理财业务是以汽车消费为目的专业性投资理财服务
3.国内汽车金融发展现状
汽车金融服务是一个规模大、发展成熟的产业,有着多样化的服务类型。如价格浮动式、投资理财式、以旧换新式、公务用车汽车金融服务等与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大众化的金融服务相比,汽车金融服务较为复杂,它是围绕汽车销售而展开的。
当前我国汽车金融业务开展主体包括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在我国汽车金融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为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3.1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
2004年8月18日,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后中国首家汽车金融公司,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随后又有福特、丰田、大众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相继成立。2004年10月1日,银监会又出台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以取代《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余额743亿元,股份制银行余额311亿元,汽车金融公司余额318亿元;国内汽车和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17亿元,中期票据20亿元;以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汽车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已试点发行19.9亿元。上述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在业务开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仍显欠缺。目前我国汽车贷款比例低于20%,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3.2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现状
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该业务的主体主要涉及银行、汽车经销商、汽车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图4是我国自1998年到2008年以来的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现状。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井喷阶段,冷却阶段,专业化发展阶段。
按照各主体在信贷业务过程中所承担职责及与消费者关联度的不同,目前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盈利运作模式可以分为3种:以银行为主体的直接模式,以销售商为主体的间接模式和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直接模式,一般性的业务操作流程如图5。
3.2我国汽车金融资产证券化现状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较晚,2005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后,才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性质、结构安排、各机构职责、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与交易等各项内容作了初步规定。
中国汽车金融业发展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少,而且资金成本比较高,还不稳定。第二,汽车金融公司服务能力不强。第三,部分法规和政策制约了业务开展和产品开发。第四,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担保问题比较复杂。
4.对策研究
2008年以来,国家已经先后出台《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意见》等政策,给汽车金融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
其次,应鼓励汽车金融与汽车产业进一步融合。
第三,应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汽车金融业务法规,降低贷款成本。
参考文献
[1]杨波.我国汽车金融盈利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栗勤.汽车信贷市场的问题与出路[J],汽车工业研究,2004,(4)
[3]周昭雄等.国内外汽车消费信贷模式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9)
关键词:金融行业金融衍生品风险控制
我国资本市场已列居世界第二,金融业的发展无疑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于金融衍生品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一种投资机制来规避资本运作风险,具有炒作交易、吸引投资的作用。因此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方向对于经济能否保持高速、稳定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金融业及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
(一)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业务与金融创新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金融衍生品经过衍生再衍生,组合再组合的形式,成为种类繁多的金融组合产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先进的思想不断涌入,使金融行业的经营理念得到了较大的改变,金融创新意识明显增强,金融业务收益已由传统的辅业务创造间接效益转变为主营业务创造直接效益,并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我国现有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加速,外国金融衍生品进入中国,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金融衍生品行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金融衍生品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以货币经济为主要形式的金融工具,如汇率、股票、债券等风险较大,为了规避风险实现盈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如股票、汇率、债券、外汇、指数等衍生出来的金融合约。目前我国常见的金融衍生品有远期合约、期货、期权等,国际上金融衍生品种类繁多,而我国以期货的形式较为多见。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从衍生品形态发展过程分析。在我国金融行业发展、期货交易以来的近二十年的时间,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的这几年来,期货市场已经历了蓬勃发展、清理整顿和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其衍生品种类已涵盖了农产品、金属、化工产品等众多领域,交易量逐年增长。其中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在我国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不得不承认,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尤其是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面临着了巨大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从外汇和本币衍生品的发展过程分析。人民币改汇以来,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已覆盖美元、欧元、英磅、日本、港币等五种外币币别。金融交易期间,投资者较为理性,初步实现了股指期货的高标准、稳起步。
我国金融衍生品风险是基于BIBS于1994年的《衍生品风险管理指南》而分为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五大类。
市场风险又称为价格风险,是指衍生品交易中出现的价格波动而造成的交易损失。由于衍生品价格受利率、货币、股权等波动影响形成风险,发生利率风险主要为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利率远期等;货币市场风险则受汇率市场变动,一般为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外汇期货等;股权市场风险是指股权类衍生品因价格变动而发生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因缺乏交易对手和流动资金不足,无法变现的衍生品风险,合约标准化程度越高、市场规模越大、流动风险就越小。信用风险是指衍生交易一方由于违约等带来的风险。信用风险分为交易对手风险和银行风险两大类。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交易中内部控制等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程序失灵或不完善而带来的风险。法律风险则是指由于交易合约的相关条款或标的资产不符合交易所在国或地区法律规定而产生的风险。
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展望与应对策略
2009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银行间交易协会在对金融衍生品主协议制度设计及操作的可行性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行业两大协议进行了统一,对净额结算制度、履约保障制度等做出了基础性改进,降低了衍生品系统风险。应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策略如下:
首先,我国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有待加强。衍生品市场的参与主体是银行,转型阶段,银行面临多项体制变革,作为衍生品风险控制的第一次关卡,加强银行本身风险控制至关重要。衍生品是在交易所进行的,且受交易所的组织与管理。一般交易所会设置5%-10%的保证金,以避免风险的发生。交易所内部建立合理而严格的清算制度,加强衍生品的流动性与收益曲线监控,并对交易者持仓数量进行控制,以防止市场风险过度集中。
其次,央行要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衍生品常常会涉及跨国交易,加强国际间风险监管与合作,减少跨国交易风险也是刻不容缓的。央行要对衍生品市场动向予以及时管理,尤其是跨国交易情况下,结合《巴塞尔协议》,增强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第三,由于衍生品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产品,其本身具有复杂的因素及快速发展性。加强银行本身的内部监控管理的同时,可开放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衍生市场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规定条件下参与中国衍生品交易市场。当然在与国外衍生产品交易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需要,因此建议结合我国自身情况,衍生组合金融性产品而非一味地引进他国产品。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行业市场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得到世界瞩目,并开始影响与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在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应加强对我国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与控制,以防范金融衍生品风险。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金融衍生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12
[2]孙喜禄.陈豪.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金融.2009;04
关键词:外资银行 银行监管 对策
一、对外资银行实施监管的意义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论文出处(作者):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
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4]杰姆斯·巴茨,丹尼尔·诺勒,张坤.外资银行的准入与监管:承诺与实践[j].银行家,2008,(5).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二)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但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三)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
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五)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并且错误理解“关系营销学“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营销已经成为只有战略者才能生存的阵地。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三)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二)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三)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五)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连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辽宁经济,2007.3
[2]张汉飞.银行业全面开放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3]徐敏.发展中间业务提升综合实力.商场现代化,2006.34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现状
一、引言
2016年的互联网金融堪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平台数量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数量上切是创了历史新高。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与评估(2016~2017)》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的网络借贷平台数据为3585家,然后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1月网贷平台切多达达5879家。另一方面,监管方面,制度环境方面得到逐渐完善。10月起,国务院牵头“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出清高风险外溢性的企业,去年因配资问题的处罚决议得以落地。所以2016年又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合规”元年。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与评估(2016~2017)》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累计问题平台数量达1263家。截至2016年6月,累计问题平台达1778家,截至2016年11月累计问题平台2838家。我国互金行业负面消息是非不断,但是市场和行业发展仍然取得了可喜进步。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以互联网作为技术工具来开展资金融通、支付或者是与之相关的信息服务业务等的行为。广义上看来,互联网金融不仅包括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还包括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众筹等模式,这些模式是随着我国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产生的模式,到了目前这个时期,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先后经历多个阶段。随着我国金融交易成本的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善,以及金融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越发关注,对其认识也更加深入,加上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其发展模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和丰富,其发展的前景仍然很强劲,值得我们好好的研究探讨。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缺乏有效管理
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发形成发展起来的,在管理方面存在欠缺。发展的几年来,互联网金融经历网上银行到P2P网络借贷、大数据金融等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严重的管理问题。第一,在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的大数据金融,最开始由电商平台与商业银行合作,后来分立演化出电商大数据金融和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两种形式。但是因为商业银行对电子商务平台的运作模式不熟悉,发展前景十分艰难。第二,这些年来,我国的互联网理财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对我国传统银行存款业务和理财产品造成了冲击,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和金融体系稳定。第三,互联网上的P2P网络借贷发展门槛低,发展飞速,大量的倒闭现象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发展以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金融软系统为基础,并且结合了当前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逐步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因此,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二者关系密切。但是,尽管这几年来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取得硕果累累,依然存在诸如密钥管理和加密技术等发展不够完善,TCP/IP协议安全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另外,目前我国的网络通讯的开放性也使得其容易受到来自计算机病毒和电脑黑客的侵害。这一切都不得不承认,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技术风险。再加上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软硬件大多来自国外,没有自主研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相关系统,因而也就导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客户终端软件难以获得较好的兼容性,并且在未来时间内容易被技术淘汰,威胁我国金融体系安全,也就是说,我国互联网金融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然有很高的信用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完备,导致了发展受到威胁。现阶段我国所采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大多数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互联网金融发展沿袭传统形成的。大部分的内容是继承沿袭了传统金融机构监管,由传统金融机构来监管,那些监管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是主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具体管理办法或提示开展工作。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初期,这一套体系基本上可以比较好的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但随着这几年科技发展的速度不断增长,这一监管体系也逐渐暴露出了不少的缺席。比如说,现阶段我国对银行主导型的网络融资过多监管,但是却严重缺乏对非银行主导型的网络融资的监管,随之就产生了商业银行贷款创新不足,非银行网络融资风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好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改进我国互联网金融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效率
就像前面所描述的,我国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基础“自发”形成的,因而导致对其的管理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失,这一现状正是反映出了我国在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管理的不规范不合理,难以适应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节奏。通过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例如,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和P2P网络借贷等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比较新型的金融发展模式,对于原本传统金融网络化模式的管理难以适用。因此,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设立专门开展管理工作的相关机构,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不同于传统的管理规则,至于对传统金融的管理,应该更加注重在如何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升优势,提高核心业务效率上。
(二)完善互联网技术和信用体系,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
要保证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得以健康发展就务必把完善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及信用体系作为是建设的基础。所以,完善互联网技术及信用体系,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第一,制定出较为完备的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并且这一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要同国际计算机网络安全标准吻合,旨在提升我国互联网金融系统在全球范围的适应性和协调性。第二,整合当前资源,建立健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数据库。第三,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技术,从多方面来加强防火墙和数据加密等技术水平,切实地加强网络安全性。建设网络信用体系:首先,在互联网金融范围内普及网络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制度。其次,切实引入互联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注册登记管理,并且保证落实到位。最后,要在整个互联网金融内制定出互联网金融信用评价标准,用来确保企业互联网贷款信用额度得到认证,使得整个互联网金融征信资源得到共享和统一。
(三)整合、发展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及其内容
第一,由于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等新型模式与传统网络化模式的矛盾问题,政府应该开展相关模式间的整合工作。例如,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及互联网理财等与商业银行的银联业务冲突的解决方案,推行利率市场化体制改革,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由于商业银行不熟悉电子商务运作流程,具有较大风险,采取限制发展或加强电子商务企业重组等进行化解。第二,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应该重视对商业银行征信系统的建设和开发,切实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创新。第三,由于目前我国的P2P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内容不够完善,必须尽快建立完善保险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建设,以期能够有效推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完善和发展。
四、总结
总之,要想推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和防范制度体系,以及多方的协作配合,共同努力。我国需要做的是认清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界定,明确监督主体,消除隐患。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构建安全防范制度体系。建立自律性行业协会,同时要兼顾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和行业创新,防范风险,做到“适度无漏洞”。最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的协作监督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必将在今后的日子里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欣颀.浅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J].时代金融,2015(32):330-331.
[2]陈聪,王斌.浅析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中国外资,2014(2):46-46.
[3]卢孟秋,王歆.浅析互联网金融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业故事,2015(30).
[4]王舜.浅析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3):262-263.
[5]蔡诗尧.浅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及发展趋势[J].决策咨询,2016(2):12-14.
[6]张先成.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J].经营管理者,2014(26):17-18.
[7]陈颖.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J].经济视角,2014(1):42-45.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
一、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现状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创立或担保,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具有特殊融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我国1994年成立政策性银行以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大了对重点产业、基础设施、进出口企业和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的政策性信贷支持,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最初设立三家政策性银行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为了弥补市场资源配置不足。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市场经济刚起步,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发展。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导致投资过度膨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使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因缺乏投资,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投资效益低下使金融体系孕育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其次,为解决收购资金“打白条”需要。1994年以前,我国粮棉收购资金采取“地方财政、购销企业和农行各三分之一”的解决办法,地方财政和购销企业资金经常出现缺口,给农民“打白条”现象严重,直接侵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最后,为专业银行商业化经营需要。专业银行既按国家要求办理政策性贷款,又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开展商业性业务;另一方面,专业银行经办政策性业务掩盖了实际经营亏损。为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央行调控基础货币主动权,1994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1998年以来,三家政策性银行每年近3,000亿元的信贷投入,成为我国GDP年均增长7.7%的重要推动力量,2002年末我国政策性银行贷款已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的12.16%。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制度缺陷
1、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业务运营。我国政策性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立法,成立时国务院的批复文件也没有根据发展条件的变化而修订,成为政策性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国外政策性银行一般是先立法,再依法设立并经营,金融制度通过立法确定,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和补充,如《日本开发银行法》、《韩国产业银行法》等。
2、国家信用和担保内容缺失。开发银行属于政府独资经营的政策性银行,享有准财政资信等级,这是开发银行运营的基础。但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国家信用缺乏实质性内容,在资本金补充、财政补贴、税收政策等主要方面的支持有限,与国际上规范的政策性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资本金及充足率不足。我国政策性银行目前尚未形成资本金补充机制,资本充足率有下降趋势。而国外政策性银行除了实收资本外,还注重增加资本准备,资本充足率与政府给予的国家信用支持相匹配,通常高于一般商业银行。
4、银行功能不完善,管理手段不到位。近年来,国外开发性银行正由专业银行向综合银行转变,在传统银行业务基础上开拓资本市场业务。而我国开发银行的业务范围过于狭窄,主要资产业务仍为单纯贷款业务,缺少国外同业所从事的债券、股本投资以及担保等创新业务,难以运用市场化、商业化手段实现政策性目标,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开发程度的深入,将难以满足客户日趋多样化的需求,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5、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国外政策性银行主要通过构筑政策支持体系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保证贷款回收和防范化解风险,其核心是建立可靠的担保体系,优先清偿债务,以及资产证券化等。而我国政策性银行这方面的支持和手段较少,运营中有较大的风险。因此,提高信贷决策质量,建立和改进信贷风险管理是政策性银行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必要性
回顾历史,我们在1994年建立三家政策性银行时,基本思路是模仿日本模式,即以政府补贴和非盈利为目标,该模式此后逐渐陷入困境。进入21世纪,改革政策性银行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国家开发银行也通过有效引入商业化运行模式,成为三家政策性银行中最成功的典范。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曾经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中的重大制度突破。随着金融问题逐渐成为决定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金融体系中各个层面的制度优化问题再次摆到了我们面前。其中,对于政策性金融在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重新定位,也成为推进金融改革与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突破点。改革开放多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是进一步促进开发性金融的必然选择。开发性金融是适应制度落后和市场失灵,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增强经济竞争力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形式,在国际上已有百年历史。从各国的实践看,开发性金融通常为政府所拥有,赋权经营,具有国家信用,用建设制度和开发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承担着支持经济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及相关金融市场建设的重要任务。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主要渠道是投资资源的有效使用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完成的途径是通过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
1.关于私人银行的定义以及内涵相关方面的研究
较早对私人银行业务具体定义的是国外学者Lyn Bicker,他在《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1996)一文中指出私人银行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维护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银行业务。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内容上,Lassar(2000)认为私人银行业务不仅是银行服务,还是包括保险、资产管理、财产计划与商业计划等各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集合。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上,维基百科将私人银行定义为一种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银行服务,为其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并结合了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
David Maude(2006)在其经典著作《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The New Realities》一书中指出现代私人银行竞争在加剧,带来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新的特征,产品上,产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大,银行业者在不断修正产品组合,以满足客户需求;定价上,为了减少给予客户折扣带来的收入流失,私人银行采取了多元化的定价策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5 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也提到了私人银行业务是为客户投资和进行资金管理的综合服务业务。这是我国官方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通过对比,官方定义与学术界所作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
2.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在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行性的研究上,蔡粤屏(2000)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一直维持很高的储蓄率,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银行市场,高额净值人群的增加推动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康承东(2007)认为我国庞大的市场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巨大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我国的富裕阶层的人口基数不断变大,而且富裕阶层比较密集,这都具备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外部市场条件。梁兴远(2005)同样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不良资产比率高、受外资银行冲击等不利因素,指出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虽然我国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充分理由和条件,但是不少学者对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前景应当保持理性认识。李怡(2004)在《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启示》一文中认为,由于中国的富裕阶层大多利用转轨过程中体制不完善致富的,决定了私人银行业务以离岸方式为主。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离成熟尚早。
3.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研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只有几年时间,和国外私人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分析存在的问题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时,学者王君丽、徐颖丽(2006)指出我国金融产品单一、人力资源匾乏制约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出可以通过准确的目标客户定位、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采取多样化的营销策略等途径积极开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
在分析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时,代涛,肖红建(2007)认为束缚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开展的因素如下: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力度不足,私密性差;金融分业经营,投资品种单一;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尚未放开,外汇管制严格。陆磊(2008)认为我国现有监管体系存在问题是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私人银行监管规定,监管主体多元化,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缺乏风险监管,监管能力和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4.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选择以及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应当采取的发展模式,连建辉,孙焕民(2007)在《走进私人银行》一书中提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要采取总分结合的方式,即在集团内部设立单独的私人银行分部,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方针,同时在银行的各个分行建立相应的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负责具体的业务。卜银伟(2011)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熟经验,建立符合国情和地域特征的私人银行发展模式:构建以目标客户群为核心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明确目标客户定位,拓展目标客户渠道;选择适宜的私人银行营销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这些措施迅速做大市场规模、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私人银行金融服务机构。龙安芳、温波能(2010)将金融危机后中资私人银行进行了比较,并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私人银行发展思路:立足本土人才建设,借鉴中信、平安、光大等集团管理模式,探索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或合资。
参考文献:
[1]Lyn Bicker,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 Serious Wealth [M].Routledge, 2002
[2]史其禄;喻军, 汇丰如何开展私人银行业务[J].中国城市金融,2003,8: 022.
[3]朱军林,卢森堡金融业发展的若干经验及启示[J].南方金融, 2005, 9: 021.
[4]康承东,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潜力及其发展策略[J].济南金融,2007, 10:45-47.
[5]李怡, 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启示[J]. 亚太经济, 2004, 6: 25-27.
关键词:金融业;发展现状;发展问题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金融业,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体系日益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其中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机构。除了发行金融债、国债、中央银行票据等金融市场产品,还在证券和银行业产品方面有了新的尝试。
一、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与预见性,根据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来适当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调整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2008年至20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1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到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资产总额达到78.8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低至1.58%。从表3-1中可以看出,2008-2011年,国家开发银行总资产以18.16%的速度增长的同时,总债务也以18.78%的速度增加;与国家开发银行的情况相类似,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增速均为18%,资产与负债增长1.7倍;与其他银行不同的是城市信用社,由于银行性质的改变,使得其在此期间无论从总资产还是总负债方面来看,各项数据都呈现出大幅下滑趋势,到2011年城市信用社的总资产与总负债仅分别为30亿与20亿元,其余银行的相关数据
此外,截止到2011年底,大型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数达到1626223人,政策性银行及国开行为61015人,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78053人,城市商业银行为223238人,农村信用社为533999人,农村商业银行155476人,农村合作银行70115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或邮政储蓄银行177856人,外资金融机构42269人。
二、我国证券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渐发展,目前证券行业仍处于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的阶段。从表3-2中可以看出,截止到2011年,境内上市公司达到2342家,比2007年增加892家;股票总发行创历史新高达到36096亿股,比上年增长1.1倍;国债的发行额与成交额分别为17100亿元和216349.52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2.3%和79.8%;证券投资基金规模达和期货总成交量全面提速,分别达到26510.37亿元和105413.75万手。
另外,2011年我国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60亿元,同比下降2883%,实现净利润394亿元,同比下降4923%。在营业收入的细项数据方面,2011年证券行业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达689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及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241亿元,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1亿元。经纪、承销保荐及财务顾问业务依然是证券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所占比重分别为51%和18%。从统计数据来看,证券行业收入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传统上作为证券公司收入来源支柱的经纪业务占比逐步下降,而随着创业板的开启,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占比继2010年大幅提高后继续提高了近4%。2011年证券公司注册从业人员数达到261802人。其中,注册为一般从业人员的194241人,证券经纪业务营销人员9371人,证券经纪人37456人,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分析师)1958人,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投资顾问)18231人,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其他)545人。
三、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一节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为产业结构转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现代金融体现建立的时间较短,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在金融业的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择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问题分述如下:
1、不良资产比重过重
金融业不良资产比重过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从银行业来看,主要体现在资产质量恶化和收益急剧下滑。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比重的上限是15%,而早在1995年,我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重就达到了223%;另一方面,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312%,远低于“巴塞尔协定”规定的8%的最低标准;同时,与国内的非国有银行相比,四大国有银行的净资产利润率也很低,只有55%,与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相比,这一利润率也是比较低的。二是从非银行金融机构来看,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证券业,与其他的金融机构相比,证券业的规模偏小、实力有限。截止到2011年,我国证券公司总资产额约为26510亿元,同期我国银行业的总资产为11328万亿元。如果与国外的投资银行相比,我国的证券实力就相差更远。随着资本市场、证券行业的逐步开放,跨国投资银行将大举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以目前我们的证券业的实力是不足以与之相抗衡的,因此面临巨大的压力。
2、业务缺乏创新
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相比,由于我国金融业还不够完善,因此金融业务、产品的创新还比较落后。即便是在已有的创新中,各个领域也并未实现均衡发展。例如,金融产品、服务和工具创新速度较慢;在业务创新中,资产类业务要远低于负债类业务。而仅就资产类业务而言,真正能保证收益、转移风险的金融创新更是寥若星辰。这种金融创新的不平衡性已经行政力量的主导,都使得金融资源的效率低下,从而削弱了我国金融结构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志嵋,杨德勇.产业结构与财政金融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2-66.
[2] 张旭,伍海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金融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5).
[3] 曾国平,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财贸经济,2007(8).
[4] [5]傅进,吴小平.金融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分析[J].金融纵横,2005(2).
[6] 王广谦.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分析[J].金融研究,2002(5):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