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摊经济的类型

地摊经济的类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5:43: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摊经济的类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摊经济的类型

第1篇

一、地摊经济存在的缘由及其理想意义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但凡符合理性的东西都是理想的,但凡理想的东西都是符合理性的。”地摊经济之所以持久存在、屡禁不止是有其理想缘由的。

1、劳动力充裕,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国有企业改制,城市化进程加快等缘由,下岗失业人员不时增加,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低,没技术,没资本,成为生活在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这些人为了在城市获得一席之地,取得必要的生存空问和经济来源,不得不选择起点低,获利相对较大的地摊作为其生存方式。依据我们的调查,摊贩中,有42%是无业下岗或待业人员,28%是属于本地农民自产自销。

2、社会保证制度不完善

依据我们的调查,有62%的被调查者表示摆地摊实为无法之举,本人没有工作,享用的社会保证和福利很少以至基本就享用不到,只能靠摆地摊来维持生计。这也是无以计数的摊贩存在的社会缘由。当前的中国,社会保证制度依然不是很完善,所存在的保证制度也仅仅只能维持极低的生活需求,摊贩即便享用到也只是一点补助,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只能来摆地摊,过这种日晒雨淋,“摆”无定所,东躲的生活。能够这么推理,只需国度有健全的社会保证制度,并且这种制度惠及绝大局部国民,摊贩中的大多数还是不会选择这种生活的。

3、地摊买卖本钱低,利润空间大

众所周知,摆地摊所投入的本钱并不大,只需求找个人流大的空地,拿一块布或者几张报纸做铺垫,假如是晚上还需求一个照明灯,必要时在拿上一个小凳子,简单几件东西,再拿上少量资金进点货就能够开端停业了。相比于固定店铺,正轨商店,摆地摊不用置办固定资产,不用交房租,运输费用和簿记费用也十分少,本人给本人干活,不用雇佣劳动力,而且由于我国针对摊贩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缺失,招致监管不力,致使很多摊贩能够偷税漏税。由此可见,摆地摊近乎没有时机本钱,所需的少量活动资金很多人也可以拿出来,本钱低,挣得的钱根本全都归为己有,利润空间很大。总之摆地摊是起点低,又有利可图,这样自但是然就吸收了很多没有工作的下岗或待业人员,以至上班族或大学生在闲暇时间摆摊。这也是各大城市地摊买卖屡禁不止的主要缘由。

4、便当快捷,可以满足局部消费者的需求

地摊多设在街道,居民区或人流多的路口,广场等中央,关于消费者能够说是触手司及,而且由于摆地摊灵敏性强,能够依据人动数量的几或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气来自在的调整销售时段,最大水平的便当消费者。他们能够在晨练完毕或下班时以较低的价钱顺道买回蔬菜、瓜果、粮油以及其它各种小商品。既廉价又便当。而且由于经济加速开展,收入的不均衡带来了贫富差距,城市中有相当局部低收入群体存在,他们对商品的价钱需求弹性较小,买东西时对价钱锱铢必较,更希望买到廉价又适用的东西,地摊商品则以相对较低的价钱正好顺应了他们的请求。另外,低收入群体相对收入较低,购置力也低,只能多消费低层次商品,这也是地摊生意红火的一个重要缘由。

5、传播地域文化,展示城市人文景色

固然当前小摊小贩是城管的严令制止对象,但是地摊的历史不可谓不长久。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一幅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商铺林立,摊贩众多的盛况,可见地摊现象也是渊源悠长,几年下来,它己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曾经成为一种文化的意味,代表着各地的习俗,特征,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对当地人的生活的解读,也成为当地人一种带着故土情结的记忆。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杨雄也曾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过“一座城市中存在小商贩能够使它更有神韵,在一些国度的生活区、旅游景点,小摊点是很重要的文化方式,但凡有底蕴、有文化的城市,他们的‘地摊’经济都是很兴旺的。比方在伦敦到了周末在一些固定的场所就会呈现小商贩云集的跳蚤市场,这不但是商品市场,同时也是一道人文景色。”

所以由此看来,地摊经济的存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想意义,它不只满足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便当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而且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传播了城市文化;但是更重要的是“地摊是弱势群体的饭碗”,地摊经济紧紧维系着民生,所以引导好、管理好、开展好地摊经济是关系到民生建立和社会调和开展的重要问题。

二、地摊经济存在的消极影响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圆满的,都有两面性,地摊经济也不例外,固然地摊经济紧系民生,但是它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不容无视的。

1、障碍交通,影响交通平安。地摊摆放的主要地点在人流量大的繁华街段、学校门口、小区门口,并且摆放的时间又是车流、人流顶峰期,因而很容易障碍交通,使交通愈加拥堵,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2、污染环境,影响市容。摊贩的文化素质普通比拟低,不留意坚持地摊周边的环境卫生,塑料袋、包装纸随处可见,特别是瓜果蔬菜的果皮、烂菜叶遍地狼籍,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市容。

3、商质量量没有保证,食品类商品存在安康隐患。地摊上的商品固然价钱廉价,但常常是一些质量低劣的商品,特别是出卖的食品常常未经检疫,从业人员没有安康证,卫生没有保证,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最佳途径,对市民的身体安康极为不利。

4、扰乱正常的经济次序。活动摊贩不交税、无停业执照,所售商品常常是“三无”商品,严重扰乱了合法运营单位和个人的利益,为冒充伪劣提供了市场,扰乱了正常的经济次序。

三、对地摊经济管理提出的几条倡议

地摊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市容”问题,而另一方面则是更重要的“民生”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对摊贩停止一味的打击制止,剥夺他们的营生手腕,而应该努力于民生建立,坚持“以人为本”,对地摊经济停止合理规划、科学引导,使地摊经济的正面效应得到最大水平的发挥,负面效应得以整治,从而促进地摊经济有序开展。

1、对地摊市场停止合理规划

地摊障碍交通、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缘由就是地摊的随意摆放,因而假如我们对地摊市场停止统一的规划,划出“地摊区”,并且规则摆摊时问段,那么将有效的处理这个问题。经过调查显现86%的摊主支持这种做法。至于“地摊区”和运营时段确实定笔者以为应该到达以下三个请求:能给摊主带来经济效益;便当居民生活;不影响城市交通。

基于以上准绳我们对地摊市场的规划如下:

(1)空间规划

经过调查,摊主都愿意选择人流量大的中央摆摊,例如:各种文娱休闲场所以及商场的门前街道、大学以及住宅区左近等,所以我们应该留意这些场所,依据上述准绳肯定“地摊区”。“地摊区”肯定好之后,再在此根底上依据地摊运营的商品类型划定不同的商品区例如“水果区”“小吃区”“饰品区”“蔬菜区”等。并且还要依据周边的环境调整地摊区中运营商品的类型,例如在住宅区左近就应该主要开设“水果区”“蔬菜区”等。

(2)时间规划

至于对地摊的摆放时间的规则,我们要依据其所运营的商品的类型而肯定,例如住宅区左近的“蔬菜区”“早餐区”开放时间能够肯定为:早上7:00~9:00,“夜宵区”开放时间为晚7:00到10:00,这样既能够保证摊主的经济效益,便当居民生活,又能够避开~卜下班顶峰朗,保证交通畅通;而在大学或者商场左近的摊区由于主要运营的是饰品或者服装类商品,所以这些摊区的开放时问要定在人流量比拟大的时间段例如上午10:00到晚上10:00,总之要经过时问的规则确保摊土在规则的时间段里集中运营,既保证摊主收益又便当城管部门管理。

2、成立地摊协会

在目前的中国,小摊贩作为一个为数不少的社会群体,有其特有的“生存规律”和利益请求。长期以来,城市管理部门对其严加管制,地摊仍足遍地开花,城管和摊贩之间的矛盾也从未消减,所以单纯经过政府组织来管理地摊足不够的,成立地摊协会,增强摊贩的自我管理,构建政府和摊贩的沟通平台,完成外部管理和自我管理相分离,将是完成地摊有序管理的重要措施。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88%的摊贩反映假如本人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没有合法的程序和渠道停止申述,所以摊贩们电需这样一个组织求反映问题,维护本人的合法利益。此外西安市社科院研讨员张永春经过《西安摊贩生存情况调查》也呼吁西安成立摊贩协会,树立政府与摊贩的定期沟通平台。

笔者以为地摊协会的主要职责如下:

(1)与城市管理部门积极沟通,反映摊贩的意见和请求,与政府部门协商地摊运营规则,并且辅佐城管部门贯彻落实。例如监视摊贩能否在指定区域和时间段内停止运营,监视摊贩保证地摊周边卫生等等。

(2)维护摊贩合法利益,假如摊贩在运营过程中遭到城管部门或者别人的不合理看待,地摊协会担任积极谐和,假如谐和无效,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协助摊贩排忧解难。

(3)增强摊贩自我教育,进步摊贩素质,进步效劳质量:定期对其停止地摊运营培训,贯彻先进的运营理念,鼓舞摊贩以地摊运营为契机停止创业,开展民营经济,把地摊做强做大。

3、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城管执法

摊贩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存在很大水平上在于生存的需求,理应给予一定的社会同情。但是经过我们对摊贩的调查访谈,超越三分之二的摊贩以为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行为很不和蔼以至粗暴。当然城管为了维护市容,增强管理,需求一些强硬措施支持,但是事实曾经证明这样的执法方式的确也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这个呼吁“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城管执法亟需改善。

笔者以为改善城管执法的措施如下:

(1)严把城管执法人员准入关。对现有的和行将进入城管工作的执法人员停止严厉的考核,只要品德良好,为人清正廉洁并且有一定的专业素质的人员才干进入,对不契合条件者一概肃清出局。

(2)增强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要定期对城管执法人员经行宣传教育,深化其思想观念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开展观和城市开展的正确的政绩观。另外还要对其停止业务培训,改善执法态度,完善执法方式。

(3)增强监视。不只要增强自我监视,还要将城管的执法行为置于大众和媒体的监视之下,设立投诉电话,并且关于城管的违规执法行为要严肃处置。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到顿城管执法体制,明白城管部门的职责范围,谐和好与工商、卫生、交警等部门之间的关系。

4、鼎力开展社会消费力,完善社会保证制度

在调查访谈过程中我们理解到,很多摊贩摆地摊实属无法之举,由于没有工作,没有根本的生活保证,他们只要从事地摊运营,以此来赚取生活。由此可见,我们只要鼎力开展社会消费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证制度,才干从基本上处理地摊经济。

(1)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妥善安顿下岗人员。城市下岗职工普通文化程度比拟低,所以我们应该拓展一些社区效劳行业例如家政效劳、早点效劳、公用电话、自行车管理、打扫队、送报纸等等。经过这些岗位的设置,使劳动就业与开展社区效劳相分离,妥善安顿下岗人员。

第2篇

在城乡结合部,存在大量无序经营的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各企业各自为生,导致城乡结合部整个社会的经济状态混乱运行,难以形成整体的凝聚力和整体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引入产业,发挥优势产业对经济的指导作用,就会为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会使一些竞争力差的企业淘汰,改变经济发展由于找不到方向的状态,使经济发展可以在产业支撑和市场力的引导下,形成无形的朝着一个方向的凝聚力,使得经济社会可以有序运行。 

工业革命促进了西方国家走向近代,而工业革命实现的过程中,产业化则为西方各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经济基础。一个地区只有具有优势产业,有产业支撑,才能在奠定自己坚固经济基础的同时,围绕核心支柱产业,发展多种产业,丰富经济成分,形成产业链,具备其他地区没有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卓越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型的支柱产业资金雄厚,生命力顽强,既可以保障大量闲散的劳动力就业,也可以保障这些劳动力的就业稳定,同时还可以为劳动力提供较高的收入。在收入提高的情况下,人民的消费能力就会提高,从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使得生产发展,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 

二、城乡结合部产业现状 

十以来,我国推行“互联网+”政策,希望通过“互联网+工业”的形式,改造传统工业的生产制造方式以及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工业的升级。然而,在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绝大部分产业与国家的政策脱轨,没有将互联网与工业接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以及产业的发展对互联网的需求愈加明显,然而在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产业发展几乎没有对这一需求做出回应。 

城乡结合部地区,产业层次落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不仅在数量上处于劣势,而且在质量上也不容乐观。服务业多为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而保险、咨询、调查等新兴服务业,却严重滞后。以笔者所调查的南栗村为例,该村常住人口有8,000人,暂住人口高达3万人。然而,企业却只有300家,并且餐饮、商店等传统服务业的数量便占到了102家。 

(一)个体户无序经营。在当前城乡结合部,存在大量无照或者偷税漏税经营的个体户。它们分散于街道两侧,出现于早市、夜市,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科学的经营体系,大多数都处于产业层次的最低端,生命力薄弱,难以长久生存。在南栗村,300余家企业,大部分都不是本地人经营,而是以提供经营场所收取租金的形式,交给外地人经营。外地人的经营大多都是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导致大部分企业没有固定的经营模式,也没有统一的管理理念。 

(二)产业单一,缺乏活力。城乡结合部地区,大多由于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的限制,各种新兴的产业难以建立,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产业大多为地区遗留下来的落后产业,或者市区外迁的低层次产业。所以,产业单一便成为城乡结合部的典型特征。同时,由于各种类型的产业难以充分发展,导致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据不完全统计,南栗村各类门市总数达300余家,以餐饮(饭店,早餐店)、小型超市、五金店、手机销售、维修店、粮油蔬菜店、各类地摊等为主。而这些产业大多都为传统的服务业,以销售简单的小商品为主,各商户之间竞争压力小,产业发展缺乏活力。 

(三)缺乏支柱产业。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支柱产业不仅可以解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对于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乡结合部来说,几乎没有因地制宜的建立起适合本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没有发展起可以承担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就业以及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业,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据有关数据显示,南栗村超市及商店数量为58家,其中只有5家投资50万元以上,经营面积大于100平方米。而餐饮行业有44家,投资100万元以上,经营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饭店只有2家。另外,粮油蔬菜有42家,服装店13家,五金家电以及电子产品商店23家。所有这些数据显示,虽然南栗村有300余家企业,但是规模小、资金薄弱,导致没有一个产业可以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城乡结合部产业现状背后的原因 

第3篇

虽然从整体上看,国内媒体对弱势群体有大量报道,但如果深入观察分析,仍能看到报道中的一些明显不足或短板。

短板一:忽视

弱势群体在媒体眼中,除了特殊时点外,不太可能占据等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地位,被忽视也就成了一直以来的待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新闻报道的总量上来看,有关弱势群体的报道比例比较低。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媒体为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存,城市中的精英阶层、成功人士、白领、高学历人群成为重点关注的目标。与这些受众群息息相关的房产、汽车、休闲娱乐、养生保健等信息,自然也就成为了媒体报道和关注的重点。

第二,重点报道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与关爱,甚少涉及其他。弱势群体能走到台前引起公众关注的机会并不多,为其代言发声的多是政府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等掌握话语权的群体。

短板二:偏见

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很多媒体记者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到高位,审视报道对象的言语和行为,容易陷入某些报道偏见而不自知,甚至习以为常。

用词不当,这是很多媒体都有的一种偏见。比如,扫大街的、摆地摊的、乡下人、外地人、社会闲杂人员等说法,带有明显的偏见,却经常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

涉农报道也是一个容易留存偏见的报道领域。例如《农民致富跳龙门 高升成了城里人》、《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市长敢吃农家饭》等标题,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农民的歧视。但遗憾的是,记者、编辑、主编等多个采编环节都没有纠正这类偏见标题,只能说明有些媒体人心怀偏见而不自知。

考虑不周,缺乏尊重,也是很多媒体常有的偏见。例如,《百万安全套送给外来妹》一文,报道了广东省总工会将向外来打工妹免费发放100万只安全套的事情。此事虽说是好事,但是消息的工会和相关媒体都没有考虑到外来妹的感受。因此,这一消息见报后,引发社会各界的争议。

短板三:人文关怀片面化

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强调人文关怀,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媒体作为经营单位,事实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媒体赚钱的一大基础是拥有足够规模的受众,受众萎缩意味着媒体生存会受影响。因此很多时候,“以人为本”的媒体理念容易演变为“以受众为本”的偏颇。

在报道弱势群体新闻时,有的媒体往往从博取受众同情和吸引眼球的角度,大量报道当事人遭遇的细节,却忽略对根源的挖掘和问题的解决。比如《贵州恶父“酷刑”虐女长达5年》的报道,不但配发了孩子的大幅图片,还详细描述了开水烫头、鱼线缝嘴、跪碎玻璃、针扎手指等“酷刑”细节,令人发指。这种血淋淋的报道,除了能引发“围观”以外,它的价值在哪里呢?我们期望的是媒体秉持人文关怀的精神,对案件追踪到底,通过探寻原因、追究法律制度的缺失,推动问题的根本解决,给所有未成年人创造安全成长的社会环境。遗憾的是,人文关怀的缺失,难以推动媒体将行动进行到底。

媒体的人文关怀还应表现为尊重弱势群体的需求,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采访对象。“犀利哥”是2010年的“网络红人”,可以说他引爆了一场媒体“狂欢”。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类型的媒体都参与了对他的狂轰滥炸。当受众得到满足,媒体获得点击率、阅读率或收视率的时候,作为弱势群体的“犀利哥”却说,他很难受、很害怕。这种不顾及当事人感受的狂轰滥炸式报道,怕是很难跟人文关怀挂上钩。

参考文献:

①孙玉双 孙瑶:《新世纪以来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现状及媒体热衷的原因》,《科技与出版》,2011年第2期

②陈长松:《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人文思考》,《开封大学学报》,2005年第19期

第4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艺术类研究生;艺术市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35-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在物质进步的同时,人民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投入艺术学习与研究中。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非常专业的训练,他们很有潜质成为当今乃至未来艺术市场的主力。但是,如何将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与艺术市场结合起来,是值得在教学中注意和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艺术市场特点的分析,探索高校艺术类研究生与艺术市场结合的培养方式,以期对艺术市场的繁荣以及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一、中国艺术市场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艺术市场的特点

中国传统的艺术市场最初以书画为主,从史料来看,应是始于魏晋,成于唐,盛于宋。春秋时期属于准备期,因为社会分为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那么从事技艺的奴隶直接将创造的物品供给奴隶主,不需要市场来过渡,因而没有狭义的艺术市场可言。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化,各国之间分合重组,社会成员地区性流动频繁,有技艺的工匠来回奔波,就出现了广泛的酬劳交易。但是仍没有明确出现涉及艺术品交易的记录,到了魏晋才开始出现书法市场。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盛况在《论书表》中有所描写,同时文中还列举了许多书法收藏家,我们可从此文窥见当时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但是就交易内容而言,六朝仍显单一。到了唐代,决定艺术市场发展模式的艺术品消费群体的主体从皇室转移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这一阶层以绘画消费为时尚,中国艺术市场以书画为主导的基本结构开始形成,书画商人的经营活动也十分活跃。从魏晋至唐是中国艺术市场由滥觞发展至成熟的重要时期,后世认为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重大特点,即孝性、自然性、辅、营生性。除此之外,早期中国艺术市场的各个环节的特点还被后世继承下来,即供给者的高层性、交易品的低成本性、消费单位的家庭性。

(二)中国现代艺术市场的特点及未来变革

中国现代艺术市场肇始于清末。1847年,英国在上海开设了一家远东子公司鲁意斯摩拍卖公司,开展拍卖业务。此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上海朵云轩成立。当时,这一位于上海河南路上的商号已经具有了西方画廊的性质,标志着中国艺术市场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过由于战乱纷扰,中国现代艺术市场的发展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之后,才进入正轨。

中国近20余年的艺术市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①1980―1990的过渡期;②1991―1996的恢复性反弹期;③1997―2003的调整期;④2003―至今的全面构建期。上述中国艺术市场的四个发展阶段是伴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所以其发展最大的特点便是社会转型期必然具有的新旧交替性。具体表现在:出现了资本运作;艺术市场的经营者主体发生重大变化,由古玩店、画铺、摊点转变为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出现了市场监管,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法规;出现了集团性经营者和集团性购买者;消费者成为迎合对象。

随着中国整个市场环境向公开、透明、诚信、协调和高效发展,未来艺术品市场将出现变革,即由分工模糊走向分工的条理化、清晰化;市场发展由自然性向外控性变革;营生性向服务性变革;单一的家庭消费向多元消费变革;国内营销向国际营销变革;建立中国艺术市场的内部正义原则。

从以上中国艺术市场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与走向。艺术市场是由供给者、中介经营者、消费者、辅助者所组成的。高校艺术类研究生不应局限于成为未来的供给者,同时也应成为中介经营者和辅助者。特别是在艺术市场的构成中,中介者是决定艺术市场发展程度的关键因素,中介经营的形式越复杂,意味着艺术市场越高级。所以,在实际的培养中,我们也应当遵循艺术市场的发展规律,拓宽眼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将其培养成符合艺术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供给者”类型学生的培养

在现代艺术市场中,“供给者”包括“ing”直接供给者、非经营性最终供给者两类,至于“ed”直接供给者则不在“ing”艺术市场的构成要素之列。“ing”直接供给者成分复杂,分为自娱型和职业型两类。自娱型以在职和退休者为主,目的主要是修身养性或者延年益寿。这类自娱型艺术家往往用多种形式和渠道无酬或者低酬为社会供应大量艺术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但是他们提供的艺术品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且他们本人在专业人士、艺术商人乃至理论批评界都没有什么地位。职业型供给者由高校艺术专业教师与学生、职业艺术家、专业技师,艺匠和工人以及某些兼职者构成。而高校艺术类研究生中“直接供给者”类型学生就应当向职业型方向培养。

“供给者”对艺术市场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也是艺术品营销商与供给者确定关系的主要对象。因此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根据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进行有目标的引导。

1.结构的等级性。在这一个群层当中,等级越高,人数越少,宏观上呈金字塔形等级结构。因此在专业方面,只有十分有天赋、专业技能又十分突出的学生才适合朝此方向培养发展。

2.高度的竞争性。由于财富与荣誉是职业型供给者的最高目标,而财富和荣誉作为资源本身又是稀缺品,所以职业者为争夺稀缺资源,谋求竞争优势,必然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量参加专业展览,取得专业方面的荣誉,是保证其成为职业型供给者的必要条件。

3.竞争强度分布的不均衡,即在整个等级化群体结构中,等级越高,竞争环境越优越,反之越恶劣。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展演的参与时,需尽量使其参加官方正规的、具有一定级别的展览。

4.艺术市场的功利化。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使得艺术价值货币化,生存状态也随之功利化。艺术天赋较高的学生,专注于艺术技法的磨炼,对市场不敏感,对于功利化的生存状态有排斥或者厌恶的情绪。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的同时接受艺术市场的功利化,也是为其成为职业型供给者的重要过程。

5.排他性。财富与荣誉的总量越多,倚食者就越多,竞争环境也就越恶劣,所以不仅整个供给群对其他非职业群体具有排他性,而且内部也充满了排他性。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认识中,对“人”的评判往往会影响对艺术价值的判断。因此,除了专业之外,如何在专业环境中树立一个好的口碑,在充满排他性的群体中拥有相对良好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艺术类研究生在出身上比一般的社会性供给者有更多的优势,但这并不能成为傲视专业群体的资本。处理好业内的排他性是重要的能力之一。

6.物质生产性。即在整个由生产与消费构成的二元经济环境中,职业型供给者因服务对象而具有明确的为消费者服务的物质生产性特征。所以学生要处理好艺术创作和适应市场性之间的关系,这是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7.工具性。职业型供给者对于艺术商和消费者而言,是生产艺术并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也是社会服务功能发展的产物。高校学生长期在学校这样相对封闭单纯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要逐步让其在心理上接受艺术生产的工具性,不可一蹴而就。用较长的时间慢慢引导学生接受艺术生产的工具性,可以使其在进入社会时不至于难以转换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三、“经营性最终供给者”类型学生的培养

“经营性最终供给者”是相对于终端消费者而言的,指从事连续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的最终供给者,通常又称为市场中介。在现代艺术市场中,该类供给者主要包括画廊、艺术品博览会、拍卖行。除了上述三类外,在中国,文物商店、画铺、地摊等也属于经营性最终供给者。

有艺术天分并且最终能够成为直接供给者的学生毕竟在少数,大部分高校艺术类研究生毕业后都投身于属于经营性供给者相关的行业,成为从业者。因此,在学生入学时,导师根据其艺术天赋,性格特征,为其指出相关的发展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市场中介的学生可以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兼顾专业与经济来源。这不需要他们在艺术方面有非常卓然的创作天赋,是大部分高校艺术类研究生都适合选择的一条道路。但是在对其培养中仍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的训练。对于未来会成为市场中介的学生,教师也不能放弃对其专业技能的训练,但更应更偏向于理论和鉴别方面。他们可以不具备非常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在理论与鉴别上的能力训练应高出作为直接供给者的学生。

2.对艺术市场的观察。希望从事市场中介的学生对艺术市场的敏感要超越一般的直接供给者。可以说他们对艺术经济的学习应当和专业训练一样重要。他们要能够从各方面分析市场,购买者地域、年龄、受教育程度等都将是他们在学习中应当广泛关注的。

3.人际关系的处理。作为市场中介,专业的训练有助于其更好地发现具有潜力的直接供给者,对艺术市场的观察有助于其把握受众的购买趋势,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则有助于其将买卖双方联系在一起,真正起到中介桥梁的作用。因此,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也是经营性最终供给者应当注重的部分。

四、结语

中国现代艺术市场将继续蓬勃发展,未来也会陆续出现改革与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因材施教,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是艺术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内容。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现代艺术市场与传统艺术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分化。高校教师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艺术市场的大环境中,使他们在走出学校后能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优势。能成为纯粹的艺术家的学生毕竟在少数,大多数高校艺术类的研究生最终会走向和艺术市场结合的道路。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浅析高校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应如何与艺术市场结合,并就现有的经验做出一些分析和总结,希望引起广大高校艺术类教师的关注,对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英〕伊丽莎白・希尔,等.艺术市场创新[M].杜丽霞,李三虎,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 张来民.作为商品的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李胜利.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第5篇

(一)自身原因

1.文化素质、劳动技术水平低

内蒙古存在大批下岗、失业人员,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更偏向单一性,缺少求生的技能,更缺少学习和接受培训的机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在经济中的含量越来越高,单一的技能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文化技术素质偏低,使弱势群体在市场化就业竞争中处在明显的劣势地位。

2.思维方式封闭

内蒙古城市弱势人群大多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与外界沟通交流少,生活圈子狭窄、信息不灵通、思维方式相对封闭,难以把握住生存发展的机会。

3.健康状况差

劳动者自身身体素质的好坏也对其能否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内蒙古,贫困户家庭成员中身体有残疾或急重病、慢性病的比例较高。由于身体的残疾而难以就业,使得家庭收入偏低,这是贫困家庭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社会经济原因

1.经济基础薄弱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内蒙古经济水平大幅上升,政府财力有了大幅度增长,但由于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财力物力帮助弱势群体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市场竞争激烈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内蒙古有许多已长期习惯于在有限市场竞争中生存的传统企业,由于经验不足和准备不够而陷入倒闭的危险。

3.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

内蒙古城市贫困人口中大多数是失业、半失业或在效益差的单位工作。一些企业发不出工资或不能足额发放工资,一些弱势人员仅靠打零工、摆地摊,收入水平低且没有保证,随时存在着失业的威胁。市场经济允许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内蒙古城市贫困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只能依靠劳动参与分配,这使他们陷入了更为贫弱的境地。

二、内蒙古扶助城市贫困人口中存在的问题

在应对城市贫困人口的过程中,内蒙古实行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龄老人生活补贴政策,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逐步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范围,改善城镇“三无”人员生活条件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调节了当地的贫富差距,但目前还不能起到足够的稳定和调节作用。

(一)城市贫困人口多,地方财政压力大

内蒙古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与我国东部地区相比,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多,地方财政困难,资金短缺严重。经费的缺乏使扶贫动态管理工作实行困难,影响了工作深入开展。2011年起内蒙古又全面提高了城市低保保障线和人均补差两个标准,使内蒙古低保资金需求大幅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加大。

(二)低保制度与就业机制缺乏有效衔接

配套救助措施增加了低保制度的含金量,削弱了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找工作的积极性。纳入低保的困难家庭,尽管所获得的低保金不高,但还能获得一些配套救助。例如,城市低保户每人可获得医疗救助以及一些临时救助。低保对象一旦参加工作获得收入就可能退出低保。由于他们的收入普遍不高,扣除就业成本就与低保金相差无几了,而他们却相应失去了低保户所拥有的配套救助,因此就会拒绝就业。

(三)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滞后

内蒙古扶贫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对贫困群众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化基地建设滞后,与贫困资源特点相适应的优势产业格局未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内容单一,覆盖面小。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职责、权利、义务和支持标准不明确,没有统一的产业化扶贫规划,难以形成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三、内蒙古城市贫困人口解决办法

(一)发展地区经济

着眼于提高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为城市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缩减贫困人口的数量,也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低保制度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内蒙古2011年生产总值13312.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4.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15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849.1亿元;占比分别为9.8%,53.77%,36.42%。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占据本地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三产业发展欠缺。而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吸收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因此内蒙古在进一步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更应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社区服务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失业者积极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提高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

(二)加强培训,促进就业

缓解贫困的出路在于促进就业。通过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提高弱势群体的自身素质,为贫困人群树立信心、端正就业心态,为早日摆脱弱势境地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失业人员和残疾人以临时工、钟点工、弹性工时等灵活形式就业,并解决好从业人员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问题。

(三)建立低保渐退制度

为了使低保制度与就业机制建立有效衔接,内蒙古应建立低保渐退制度。政府要鼓励有劳动能力者去工作、去挣钱,对于一些不稳定的、少量的劳动报酬就不必细算。对于在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通过就业增加收入后,不立刻停止其低保待遇,而是设立半年到一年的缓冲期,等其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或者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用工合同后再停发低保金。低保渐退制度有助于提升低保对象的就业信心和积极性,从根本上使这部分低保对象摆脱贫困状态。

(四)建立边缘困难群众救助制度

根据内蒙古各地实际情况,在低保范畴外,设置两个层次的标准线,合理确定边缘困难群众范围。即确定低保边缘家庭标准和低收入家庭标准。根据不同社会救助类型,分别确定边缘困难群众能享受的社会救助项目,形成低保家庭享受全部救助项目,低保边缘家庭享受除低保外的其他救助,低收入家庭享受个别单项救助的梯次救助体系,在制度上畅通低保进出通道。

(五)加大财政支持扶贫力度,多渠道筹集低保资金

第6篇

[关键词]通渭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功能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东部,华家岭东侧,渭河北岸之流――散渡河(牛谷河)中上游。[1]通渭民风淳朴,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而“通渭小曲”,是通渭民俗文化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它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群众喜闻乐见。2011年,“通渭小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通渭小曲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前人对通渭小曲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主要是散落在期刊上的为数不多几篇对通渭小曲从音乐层面的概述。虽然这些文章为我们研究通渭小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是我们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中来审视通渭小曲,对其文化功能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认识通渭小曲的文化功能,对于通渭小曲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才能有的放矢。

一、“通渭小曲”概述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县及周边乡镇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它是小曲的一种,因其别于秦腔大戏故名“小曲”。通渭小曲早在明代就开始盛行,因其一般在家庭院落、田间地头、公共场所等地方即兴演出,因此群众基础雄厚,深得老百姓的喜爱。

通渭小曲是在眉户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眉户”是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和湖北一带的各种民间小调的总称,它主要流行在太白山麓的眉县和户县,“眉户”的名称也由此而来。“通渭小曲”的音型、曲目和“眉户”基本相同,但是其唱腔苍老刚劲、高亢粗犷,节奏颇富变化以及旋律跳跃过渡、有异峰突起之妙,加上通渭人民所独有的精神以及当地民俗的影响,形成了通渭小曲所独有的风格。

“通渭小曲”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曲调、曲牌和剧本。通渭小曲丰富多样的曲调和各种曲牌共同构成了“通渭小曲”的音乐部分。“通渭小曲”曲调很丰富,据民间艺人讲大概有一百多个,现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曲调有90多个,以“西京调”“五更调”“岗调”等曲调为代表。“小曲”中的曲牌主要用于连接曲调与曲调之间起过渡作用,或用于在清唱前作为引子、开场白。目前已搜集整理出的曲牌音乐有20多个,以“柳青”、“大红袍”、“满天星”、“金钱”等为代表。“通渭小曲”的演唱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有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忠厚的、男女之间真挚爱情的、表现时事政治的、也有借神话传说寄托劳动人民的向往和志向的,其生动口语化的语言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一应寓于其中。小曲的演唱剧本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它深刻地蕴含了劳动人民的心血,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集。其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刺目劝学》、《闹书馆》、《李彦贵卖水》、《伯牙抚琴》、、《明月楼》、《顶砖》、《全家宝贵》、《杏元和番》、《王祥卧冰》、《兄妹观灯》、《缅怀好支书―――朱正清同志》等文戏,不演武打和花脸戏。

二、“通渭小曲”的文化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主张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应置于文化整体中去考察,他为“文化功能主义的看法定下了这样的原则:在每种文明中,一切习惯、物质对象、思维和信仰,都起着某种关键作用,有着某些任务要完成,代表着构成运转着的整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2]所以,在他看来,每一种事或物都是有功能的,是动态的。而且,不同的环境下的事或物都有不同的功能,都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或文化整体背景。

通渭小曲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饱含了通渭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正因为通渭小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所以其在通渭县地域世代传承、相沿成习。其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祭神功能

这是传统的通渭小曲戏的主要功能。历史上,我国一直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地处甘肃的通渭也不例外。每年的正月份是一年中农民最闲暇的时间,而且此时在春耕来临之前,正月十五元宵节左右,小曲演唱者们在庙宇以及地摊处演唱小曲,以此祭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村人民平安祥和。历史上,过了这个时间段演出小曲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它的表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祭神活动。值得指出的是,如今的通渭小曲已不具有祭神的功能。

(二)娱乐与交流功能

娱乐和交流功能是群众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人独自休闲虽然为不少人喜爱,但是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却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通渭小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群体性的娱乐活动,通渭小曲的表演者在家庭院落、田间地头、舞台上表演各种小曲曲目,当地人因为小曲聚集在一起欣赏小曲,人们之间彼此娱乐、交流。在现代传媒普及之前,通渭小曲戏的表演和欣赏是当地人的主要娱乐活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农村,传统的村寨田园生活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冲淡,城市经济逐渐向农村渗透,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越来越淡薄,这使得我国的传统熟人社会被解体,相应地,人们对传统的民间习俗开始逐渐淡化,通渭小曲的发展也收到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就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不管什么时代,人们都需要群体性的娱乐活动和交流。传统社会向工业、后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都会感觉到娱乐和交流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意义。通渭小曲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娱乐和交流需要,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三)符号与象征功能

索绪尔是符号学的鼻祖,他提出的所指与能指标志着符号学的诞生。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同样,语言学也是一种符号学,按照他的观点,语言单位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概念即所指,音响形象为能指,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他把这两者的结合称为符号。“文化符号论的方法,以索绪尔语言学和雅各布逊诗学为理论模式。既把有关语言的理论作为模式,又将非语言的文化现象作为分析对象。”[3]人类学家格尔兹是解释人类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象征-解释”理论关注对文化的破译和对文化行为的深度描写及解释。在格尔茨看来,文化是当地人背后由人类学家阅读的文本,它是一个象征体系,通过它我们可以揭示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而行为必须也正确对待,因为文化形态的明确化是通过行为的趋势,或者说是通过社会得以实现的。人的行为是具体的象征,是文本的符号。人的行为之所以是象征行为,是因为人的本质是象征性动物,人类通过象征符号来积累经验、进行沟通,并代代相传。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风土人情,因此,通渭小曲就是通渭最好的符号和象征。在现代社会,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比较重视自己民族或地区文化形象的塑造,好的形象不仅能够扬名万里,而且还可以给本地区带来政治、文化利益,随之带来经济利益。而文化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名片”或者能够代表某民族或地区的“符号”。通渭小曲是通渭县最普泛、最直观、最生动、最具活力的显性标志,它是历史形成的具有传统色彩的民间文化,也是因地域环境、民族生活方式形成的民俗文化,是塑造通渭文化形象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在这里,通渭小曲具有了符号和象征意义。在我国当前不少民族和地区,都在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正在积极发展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且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广为宣传,向世界宣传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文化活动被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代表着一个地方、一个民族。通渭小曲就是通渭最好的符号和象征。

(四)传承与教化功能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这种功能系统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和手段。”[4]通渭小曲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并非一蹴而就,是人们长时期的经验总结,经过数代传承下来,是人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综合体现。通渭小曲是通渭文化的有声记忆和鲜活的承载,一直存活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向人们传承着通渭的文化。通渭小曲的许多内容包含了通渭早期的经济类型、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历史信息。通渭小曲具有民间的、口传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通渭小曲的认知可以弥补官方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全面,并且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一些文化。

通渭小曲的表演内容涉及生产、劳作、情感、民间神话传说、宗教故事、时事政治、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这些对于唱着和听着来言,都是一种传授与吸取知识,并从中得到教导和启发的过程。以折子戏《看女》为例,这段折子戏主要讲述了张老太去婆家看望女儿,婆家向其告状她女儿,两亲家各执一词最后大打出手,直到乡爷出面此事才算了结,而代价是乡爷也白白得到二十串烟酒钱。这出戏用艺术夸张的表演手法,给人们传达了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忍让的美好品德,留给人们无限思考。表演此小曲的教化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三、余论

通渭小曲是通渭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曲艺,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内容情节感人,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作为非物质遗产,通渭小曲演唱的内容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某些文化需求,它的受众群体极大,久唱不衰,百听不厌,至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在家庭院落、地摊、村落里活动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当然,庙会、丝绸之路艺术节以及春节期间更是少不了小曲的献唱。但是,当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通渭小曲也不例外。通渭小曲当前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传承人年纪大、后既无人的现状,再加上很多年轻人崇尚现代文明,对小曲等民族民间艺术淡漠等问题,因此,对通渭小曲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作为活生态的民间曲艺,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是通渭小曲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渭小曲的传承与保护必将依靠通渭人民自身,只有通渭民众深入认识到通渭小曲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并认知到通渭小曲与通渭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性,才可能使通渭小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通渭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39.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30.

[3]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83-384.

第7篇

中国戏曲有其深挚的精神内蕴,但往往是以虚静的方式酝酿出十分内敛的精神效应,就可以捕获客观物象的真实存在。西方戏剧舞台往往注重写实,表现现实生活的场景,令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在东、西方戏剧舞台方法上显示出不同甚至对立的差别,尽管这种差别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却在美学形态上呈现出不同的侧面与方位。

关键词:戏剧舞台;美学设计;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32-1

戏剧与戏曲,既相通相用,又小区小别。小别者,戏曲以曲为主,戏剧以剧为主,故在戏与曲尚未联姻之前,戏与戏剧两个词汇在我国古代便被大量混用。直至上世纪初,受“五四”崇尚西学之风的吹拂,西方话剧、歌剧、舞剧等也被引入国门之后,二者才便有了各自的明确所指,即称我国具有稳定声腔体制的民间地方剧种为戏曲,将引进舶来或经过中国化的话剧、歌剧、舞剧则统称为戏剧。但倘从广义的角度讲,中国戏曲也是一种中国式的歌剧,或者说是民族形式的歌剧。因为,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讲,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Opera)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它们同属于音乐戏剧,或者从音乐的角度说,都是戏剧的音乐。虽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两者区别很大,词义上,戏曲与歌剧实为同义语。戏,当然是指戏剧;曲,不是音乐又是什么呢?实际上,戏曲与歌剧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种称谓罢了。尽管中国戏曲中有唱工戏、做工戏、武打戏这几种不同的类型,但在本质上均属于歌唱的戏剧或音乐的戏剧这一范畴。所以,当中国戏曲一词被介绍到国外时,往往被译作Chineseopera。我国的京剧出国时,便被译为Pekingopera。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虽有很多共同点,但由于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民族的语言、心理、习惯、审美趣味等各有所别,因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以及由此形成的艺术风格上,却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这都不是主要的,东西方戏剧文化上的差异,从严格意义上讲,主要是从各自遵循的舞台方法上区分出不同的泾渭来。

东、西方戏剧舞台形制的同一,并不能改变东、西方戏剧文化的自主个性,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思维方法上的差异,东、西方戏剧在舞台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当其在相同舞台上演出自己的戏剧时,依旧顽强恪守着各自的舞台方法。相互的吸收借鉴当然是有的,但作为戏剧本体生存状态的艺术本性和审美机制,各自不仅不会放弃,还会继续加大和强调。比方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随着歌剧首先在意大利产生,欧洲剧场也相继在威尼斯、那不勒斯、汉堡、伦敦等商业都市应运而生,意大利歌剧也由此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地,并形成许多不同的艺术类别而登上一面观舞台。但在舞台呈现上却不以表演为主,而主要以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两方面所组成。17世纪专以舞蹈表演为主体的芭蕾舞在法国出现,18世纪传入俄国,至19世纪初才真正成为一门以肢体语言表现戏剧情节的独立舞剧艺术。但它除肢体表演外,同样强调的是音乐,演员强调的则是演出所用各种道具、布景的相对固定,作曲家所看重的又是演出剧场在音响设施及声学布局等方面的相对固化。加上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戏剧无论歌剧还是舞剧,也无论表演还是灯服道效,从总体上俱都把握着真实呈现和客观准确描摹这一美学原则。

中国戏曲则不然,它有着与欧洲歌剧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舞台表现方法,就以歌剧《货郎与小姐》中“花园幽会”相类似的题材,单就秦腔剧目而言,不是没有,而是很多,《火焰驹》有,《五典坡》有,《游西湖》《花亭会》也有,但演员表演时,舞台上既不设花园,也不搭建楼房,相反除了演员表演外,台上就空无长物了。

尽管与之相类似的题材在秦腔中很难找到,但却备有相对固定的“虎架子”“鹿架子”“猴架子”“龙架子”“灵官架子”“鬼架子”等击乐锣经,来配合这些生灵的甚至鬼神的表演,观众也能够从不同的铜器音响和不同的节奏形态中,捕捉到他们各自动作行为精巧、笨拙上的差异,以及善良、凶恶等。这就是说,中国戏曲同样有其深挚的精神内蕴,但往往是以虚静的方式酝酿出十分内敛的精神效应,甚至无须借助客观物象的真实显示,只须激发观众禅宗式的主观顿悟,就可以捕获客观物象的真实存在。这就在东、西方戏剧舞台方法上显示出不同甚至对立的差别,尽管这种差别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却在美学形态上呈现出不同的侧面与方位。

东、西方戏剧虽然都经历过从地摊的“四面观”,到寺庙戏楼的“三面观”,但西方戏剧早在15世纪前就进入了室内剧场,而中国戏曲直至上世纪初才进入“一面观”的剧场,特别是中国艺人演出活动,常年处于“跑场子”“赶庙会”的流动状态,加上小农经济式的简陋班底,整个演出活动,依然在堂会、露台、戏楼甚至在临时医ǖ耐撂ê偷靥间徘徊,由此造就了中国戏曲不重视布景,只重视个人技艺的局面。也就是说,中国戏曲淡化了摹仿的功能,在“似于不似之间”寻求精神性拓展,着意于超逸的精神追求和整体的心理把握。这就促使中国戏曲在形式美上使出全部心力,由此形成了抽象唯美的舞台方法。

第8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橡胶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 abstract 】 the rubber asphalt to do paving, whether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 fro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aving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etc,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rubber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rubber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empirical analysis.

【 key words 】 municipal engineering rubber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用橡胶沥青铺筑路面, 由于不用使用SBS等其他的改性沥青, 可以节省纤维素, 因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另外, 橡胶粉是由旧废轮胎加工制成的, 而废旧轮胎在许多国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此可见,采用橡胶沥青来做路面铺设, 无论是从环境保护, 还是从可持续发展、节约建设投资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市政工程中橡胶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1、施工准备

橡胶沥青混合料路面工程正式开工前,必须铺筑100 m~200m 试验路段,进行橡胶沥青混合料的试拌、试铺和试压试验,并据此制定正式的施工程序。试验路应开展如下工作:

(1)确定拌和温度、拌和时间,验证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

(2)确定摊铺温度、摊铺速度;

(3)确定压实温度、压路机类型、压实工艺及压实遍数;

(4)检测试验路段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找出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重新铺筑验路,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2、橡胶沥青混合料摊铺

(1)热拌橡胶沥青混合料采用履带式沥青摊铺机摊铺,在摊铺前摊铺机的料斗、刮板、螺旋等受料部位应涂刷隔离剂或防黏剂。

(2)橡胶沥青混合料最小摊铺温度应根据铺筑层厚度,所执行的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见表1。

(3)摊铺厚度和平整度由找平系统(平衡梁)控制,密切注意平衡梁的黏料情况,发现黏料时及时清除,防止产生拉痕。

(4)橡胶沥青混合料应保持连续、均匀、不间断地摊铺。摊铺机的摊铺速度应根据施工程序和拌和机的产量、施工机械配套情况及摊铺厚度按2 m/min~4 m/min 左右予以调整选择。

(5)当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

(6)摊铺的混合料未压实前,施工人员不得进入踩踏。一般不得用人工整修,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需在现场技术人员指导下,允许用人工找补或更换混合料,缺陷严重时予以铲除,并调整摊铺机或改进摊铺工艺。

3、橡胶沥青混合料压实

(1)压实成型后的橡胶沥青路面应符合压实度及平整度的要求。压路机最小重量为10 t,橡胶沥青混合料压实应使用双钢轮振动式压路机,压路面选型上宜采用带有高频率低振幅的双钢轮压路机,并配备能满足施工需求的压路机。不宜使用轮胎压路机。

(2)橡胶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厚度不宜超过80 mm。压实过程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

(3)压路机进入施工地段前应保证车轮清洁无附着黏结物。

(4)压实过程中需要时刻监控铺层的温度,每车摊铺时应派专人负责记录温度数据,达不到摊铺温度的橡胶沥青混合料应予以铲除。

(5)初压时在温度降到135 ℃之前完成。

(6)不得在低温状况下反复碾压,而使石料棱角磨损,压碎,破坏石料嵌挤。

(7)初压压路机要紧跟在摊铺机后面,保持较短的初压区长度,第一遍压实开始就需打开振动,从外侧向中心碾压,碾压按“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进行。确保当铺料足够热时振动压实到95 %的压实度。碾压长度一般控制在30 m~50 m 之内。初压压实速度要均匀(建议控制在4 km/h)。初压碾压遍数暂定为4遍,根据温度和风的情况调整初压遍数。初压后要检查平整度,有严重缺陷时进行修整或返工。当铺料温度低于121 ℃时不能再振动压实。

(8)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进行,振动压实,碾压速度4 km/h~5 km/h,碾压遍数一般为4 遍。

(9)终压应紧跟在复压后进行,如经复压后无明显轮迹时可免去终压。终压对于橡胶沥青的压实密度增加不大,可使用静力压路机或用关了振动的双钢轮振动压路机碾压至少2 遍或以上,至无明显轮迹为止。在每次摊铺过程中终压一直在进行,碾压速度3 km/h ~6 km/h,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10)碾压后的路面在冷却前,任何车辆机械不得在路面上停放(包括加油、加水的压路机),并防止矿料、杂物、油料等落在新铺的路面上。路面冷却至50 ℃以下时才能开放交通。碾压完成后沥青路面表面应平整、坚实,不得有剥落、掉渣、裂缝、推挤、烂边等现象。

4、接缝处理

接缝处理与普通沥青混凝土施工方法相同。

二、市政工程中橡胶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实证分析

1、工程概况

某市大道工程的位置在城区以内,路面的总长度3.72km,道路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干路,路面构造主要是运用水泥混凝土制成。因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道路承受着更大的荷载,造成了水泥路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给道路自身的结构性能带来不利影响。针对当前水泥混凝土路面具体的损坏程度,此次设计的优化方案运用相关策略对路面行驶情况加以调整,且改造重点放在了路面的使用时间及其耐久性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