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

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5:43: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意义

一、小学语文课堂启用情境创设的意义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堂启用情境创设的理论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有效的教学情境,围绕教学目标建构有效的教学框架和教学机制。设置教学情境是顺应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要素,不仅能有效升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确保教学效果贴合实际教学需求。

(二)小学语文课堂启用情境创设的实践意义

将情境教学机制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从课堂活跃度方面有所升级,能从整体教学框架出发,利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情境教学结构设置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且积极建构完整的情感发展框架,只有保证实践教学和情感发展教学的有效统一,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模式建立过程中,践行学生培养目标,进一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建议。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情境教学机制,能保证教师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措施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能借助相应的教学机制着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师在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堂流程的建构,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教学情境,也能有效提高教学优势的凸显程度,确保学生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统筹分析和综合内化。教师在不同教学情境中,能为学生渗透不同的语文常识,确保学生语文能力的进一步优化,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力。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启用情境创设的路径分析

(一)突出教材重点

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情境的设定,保证情境中的不同要素都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相契合,并且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情境教学的最基本方式,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进一步渗透教学流程和教学场景,确保学生能迅速和教师建立教学互动。因此,在情境教学结构中,要保证教学难点的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情境设定之前,对教材进行集中研讨,进一步了解教材中规定的相关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保证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围绕三维目标有序推广。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的中心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知识重点和课堂驾驭能力符合实际需求。

(二)优化情境设计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教学结构和教学层级进行集中审定,确保情境教学结构设计框架贴合实际需求,也要保证设计结构符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建构完整的学情分析,提高教学重难点的把握程度。在设计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学特定条件和教学模式之间的有效互动,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最基本的导入方式就是视频、图片、问题导入等,教师和学生能在情境中建构有效的学习模式和学习互动。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本以及教学效果提高整体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符合教学预期。但是,在实际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关注以下两点:其一,不能过多追求导入方式和情境教学的新颖度而忽视教学重点,其二,减少由于过多关注教学细枝末节而忽略整堂课教学进度的问题。教师要结合课程大纲以及基本教学内容,建构更加完整的教学模型,充分利用并组合真实化情境教学机制、虚拟化情境教学机制、艺术化情境教学机制以及问题化情境教学机制,保证教学效果能实现最优化发展。

(三)创新教学机制

在实际教学结构建立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教育理念和教W模式相贴合,只有系统化建构有效的理论知识结构,才能保证教学模型和教学情境结构顺应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教师要提高自身学习意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机制的创新性,形成动态化的情境教学模式,不会导致学生厌烦感,提高整体教学模式的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学生和教师的配合度,一定程度上确保教学评估的教学价值得以显现。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结构建立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化了解情境教学的基本内容,并结合理论和教学实践建构完整的教学模型和教学系统。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行情境教学能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性,确保教学模型和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教师借助情境教学法能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玉媛.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启用:以苏教版教材为例[J].教师,2014,22(36):65.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代化;发展

引言:小学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教育资源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教学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以气氛烘托,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交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协调中,师生心灵的精华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就在这一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中小学语文学科包含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魅力也才能进一步发挥,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更加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可能会经常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不要过分严厉地去指责他们的这些行为,要理解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就会更加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 学习成绩或是性格特点来评判,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与性格特点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严格要求,“爱”与“严”并施。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一些强制措施会更加有利于德育管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梁启超还曾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讲述课堂时,教师经巧妙设计,将生命力量的伟大讲述给学生,充分激发了他们由内而外的写作热情,最终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这项伟大的课程。语文教育从教育界科研组开始,到制定《语文教学大纲》,到教师实施备课教学,之前的相关环节,学生都是脱离于实际的教学之外。只有教材的恒定不变方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作为其中颇具自身特色的平台利用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初中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的将负面影响以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适度的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指责措施,更能达到批评的反效果。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讨论提问,而另一些学生则莫不作声,教师应该做到适度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让他们从心理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树立团队意识,积极发言,在组织教学环节,当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2)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以信息秘传之法,实现沟通会桥梁。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以人格魅力和信箱渠道,实施心理咨询,疏导他们将负面情绪和消极影响摒弃。单独的心理辅导,要视学生具体情形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方针策略。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在心理辅导方略中,尽可能把握事情重点,解决学生难点,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自信,倾听他们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们的困惑。教师自身情绪的稳定,才是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对一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实施关爱,从心理关注他们成长,以爱心指引那些沉迷于网络和早恋的儿童,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以语文教学中那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启发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

(3)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尝试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相背离。语文课朗朗的读书声和轻快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学生个体受自身方面的困扰,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心理教育模拟训练可,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际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的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综合提升教育经管资源,直面剖析健康教育中充斥的内涵。

三、结语: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对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李秀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5):124-125.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38-01

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发展是新课改背景之下,值得广大教师关注的话题。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高效发展呢?

一、引入媒体创境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本、图形、图表、语言、音乐、静止的图像、动态的图像有效的结合,将抽象变为形象,超越时空的限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灵活而恰当地引用一些媒体手段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瀑布》《三亚落日》等课文时,可通过展示大量幻灯图片,在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和落日的壮美景色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新课文。以笔者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为例,先通过播放同名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新课教学。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笔者还利用自身的音乐特长,用竖笛为学生的课文朗读伴奏。如此,在课文的学习中引入音乐,可有效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新学习情感的体验。

二、优化语言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艺术,优化课堂语言的表达方式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

(一)语言“留白”。笔者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扬州有一个技艺非凡的说书艺人,当他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并未像张飞那样大声怒吼,而是张口怒目,以手势加以辅助。然而听众却感觉到了如雷贯耳、身临其境的效果。由此笔者不禁想到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停顿留白现象。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实践表明,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语言的停顿能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语言“空白”,从而让学生有一定的咀嚼、回味的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该讲究变化和节奏,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

(一)以情激情。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感情。”实践表明,要引导学生入情,教师必先入情,只有自己深刻感动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在准确把握作品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思想感情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课文中蕴籍的美,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连通学与教的桥梁,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于漪老师在教《,你在哪里》时,真挚动人的情感感染了每一位学生,课堂呈现一片悲咽之声。于老师说:“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有了这样的感情,教课时才‘出得来’,学生自然情不自禁。”此外,我们还可设计恰当的教法,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创造一个适合作品基调的情感氛围,让感情弥漫在课堂之中,融会在学生心田。

三、精心教法设计

教学实践表明,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最佳掌握。因此,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必须着力于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重视教学方案的反复修改,力争凸现创新教学思想,从而实现教法选择的最佳化。且看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的精彩构想:教者将整篇教材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进行处理,采用“板块教学思想”,将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两大部分:(1)读出韵味,读出思考;(2)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其中对于“好好儿活”这一板块教学的构建,又采用层层深入,逐层推进的方法进行教学。层次一: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二: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真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独具匠心。

四、丰富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所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践表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如,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设“欣赏课”、“说说做做课”、“畅想课”、“演讲课”、“做做写写课”、“童话课”等,引导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小品模仿、作业设计、编手抄报等竞赛活动。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进行野炊,远足课外实践等活动。以笔者的教学为例,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开展“踏青”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山坡、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通过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创新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教学实体;无效教学;高效课堂

要想创建高效课堂,首先要减少或消除在课堂中存在的无效教学行为。无效教学行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那种高耗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现象,教学中师生花去了大量时间而教学目标未达到,重难点未突破,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而高效课堂就是在单位时间很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结构的最优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教学实体的无效包括三大块:教师的教存在无效,学生的学存在无效,学校的管理存在无效。教师的教无效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情感有问题,思想认识不够,没有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敬业奉献意识淡薄,不思上进,甘于现状。然后是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普遍较低。第三,教学方法与技术普遍落后,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用不上,讲授灌输法仍大量存在。课堂多媒体教学几乎为零,而在中心小学有条件的学校多媒体教学也不常用。第二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出现无效学习行为。在传统应试教育教学中,学生是没有“主体”地位,他们往往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被灌输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被忽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第三方面,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出现无效现象,在笔者走访、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学校管理对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影响。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常规的无效,这是无效教学行为的外在显现。第一,教学准备的无效。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基础,小学语文学科更是如此。在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前准备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第二,课堂导入的无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导入方法简单,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学过程的无效。第四,课堂讨论盲目、无效、流于形式。第五,教学目标贪大求全,课堂指导顾此失彼,尤其在公开课中,教师为了展示课堂内容的丰富程度,往往对教学目标设置多,导致课堂内容拥挤,致使授课时间紧张,会出现顾此失彼,以致拖堂的现象。第六,教学过程张弛无度,探究学习望而兴叹或浅层庸俗。第七,是结语和布置作业的无效。

如何在远离上述无效教学后走向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教师自身素养做起。广大教师应转变观念,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重建自己新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淡泊名利,甘守清贫,勇于担当,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加强职业认同感,从封闭自我走向开放自我,不断利用业余时间,利用各种手段,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教材,多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多听、评、讲课;多向骨干教师学习,多和同事交流、切磋、谈讨;多了解学情,和学生做好沟通,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做一名善于总结,善于反思的教师。

二、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抓起。各学校领导充分利用好“校长效应”,健全各种教学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的巡检、检查、督查的力度,发挥好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正校风、促学风、转教风。应多创造机会,让更多的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学习。多搭建教学比武的平台,多进行公开课教学,为广大教师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切磋的平台,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公开课、评优课常态化、制度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磨炼,加大奖励机制。

三、全面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常规,力求让其最优化。首先加强教师课前教学准备,做到上课胸有成竹。教师应认真研读的《新课标》,研读教材,吃透教材,依据学情对教材做以适当取舍。全面了解学情,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切忌贪大求全,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依据课题内容和学情设置教法,导引学法。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精心准备教具,尤其对多媒体课件不可滥用,应精心制作合理取舍,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优化、简化教学流程,认真备写好教案。其次,重视导入、预设的作用。依据课文内容和学情,精心选取导入方法,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热度。第三,努力寻求教法和学法的改变,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实实在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精读课文、独立思考后,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教师走下讲台,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调控者、参与者,努力调控好教学节奏,让讨论紧紧围绕问题的实质,不流于形式,不让讨论成为个别学生唱独角戏。

四、优化作业设计,分层布置作业,提高作业训练的高效性。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去粗存精,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数量,使学生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同时也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

第5篇

干扰之一――乱花渐欲迷人眼,耗时低效

打开电脑,随便在网络上用搜索引擎搜索一下,你会发现相关的教学资源信息量多得惊人,真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比如在备《徐悲鸿立志学画》一课时,需要查找有关徐悲鸿的资料,便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徐悲鸿”,网络只需0.1秒的时间便搜索出5700000余条有关徐悲鸿的信息资源,即便是输入关键词“徐悲鸿课件”也会搜出11400余条相关的资源……在这众多的资源中很多是重复的,很多是无效的,需要逐条打开阅读、筛选,甚至有时候筛选了半天也找不到合适的有用的信息,占用了教师大量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的时间和精力。作为学生也经常会根据要求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同样,他们在网络上可以查到数以万计的信息,有的内容过于冗长,有的内容只有几个关键词,使得学生也无所适从,以至于在课堂上学习交流时,捧着打印好或摘抄好的资料一读就是半天,占用了大家的课堂学习时间……

海量的资源使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知识量增多了,但同时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使得我们的工作高耗低效。

干扰之二――“课件”为用而用,盲目拿来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的多样表现形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课堂信息的容量,节省了课堂的时间,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活力。也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不少教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不论什么内容的课,不管合适不合适,动不动就用多媒体展开教学,一堂课从头到尾,全用电脑幻灯打出来,似乎没有多媒体的点缀,就显不出新意来。不过,仔细研究他们所用的教学课件,不难发现,效果并不很好。

网络中的确不乏精美的课件,一个成功的课件是设计者、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 而我们一些教师上课前从网络上将搜索到的课件资源下载下来,没有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加以修改完善,直接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为我所用。尽管课件所用的技术十分先进,课件的画面也十分的精美,但是,因为执教的教师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有所不同,由于教师对课件的陌生、对教学环节的不熟悉造成教学的机械、僵化,缺乏个性、缺乏灵性。

再者,即使有些课件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制作的,但是有些从网络中下载的课件素材不够准确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比如曾见到有位教师执教《黄河的主人》一文时,一开始就通过播放录像展示了黄河那奔腾咆哮的壮观场面,再配上雄浑的《黄河大合唱》,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情境中。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向学生介绍艄公所乘坐的羊皮筏子,也是用录像来展示的。录像中清楚显示了艄公是如何给羊皮筏子吹气,然后又是怎样将其放入水中并载上乘客和货物划向河对岸的。对于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录像的呈现应该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体会艄公的沉着大胆、机智勇敢。但很遗憾的是录像中的黄河水面几乎是波澜不惊,艄公驾驶起来根本就不费什么事,悠闲自得。这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惊险场面不相符,更与表现艄公的沉着镇定、果敢机智和技艺高超这一主旨不相称。

干扰之三――资源的利用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取代了对文本的理解

虽然,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使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但是课件的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理解,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对于语文课教学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完全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特殊的葬礼》,写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由于人类的破坏,几年间由世界流量最大的瀑布逐渐走向消亡的真实故事。课文对瀑布前后不同情景的描写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下载了许多瀑布图片,在进行课文重点语段的教学时,学生对语段还没有读懂读透,他就让学生浏览这些图片,以为这样能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情感体验。可是,事实上,学生并没有读出瀑布的巨大变化给人心灵的震撼,没有读出文字给人应有的那种感觉。其实,这是因为大量的图片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剥夺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教师没有让学生用自己内心的眼睛去“看”瀑布。教师的“好意”,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定式,本来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产生的一百种可能,却被定格成一种可能。没有激起学生情感的投入,又怎能让学生读出语言的情感呢?

语文课堂上类似的例子很多:对一个词语的理解,完全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揣摩,但教师却立即让学生观察图片来理解;对一句话的感悟,学生的头脑还没来得及静心思考,教师就急着让学生来欣赏图片,观看视频……语文学习与想象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意会,是充满情趣与情味的。太多的图片让语文由“读书”课变成了“读图”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了对语言的品悟、想象,语文学习也就少了灵性,少了诗意。所以,语文课堂更需要的是阅读、感悟、想象……

第6篇

[关键词]微格 教研 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培训 反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01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一直致力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积极开展有效的微格教研实践活动,并有意识地将微格教研与课堂观察有机整合。这样有利于帮助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促使有效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真正落实,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微格教研活动呢?

一、培训先行,示范引领

在正式开展微格教研活动之前,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或学科组要组织教师开展微格教研的培训工作,引导教师了解微格教研的重要意义、基本功能及研究方法。同时,为了加强教师对微格教学的认识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组织教师观摩由名师执教的优秀微格教学录像。如果缺乏优秀微格教学录像,也可以组织本校的优秀教师进行微格教学示范。观摩活动结束后,学校要及时组织学科组教师开展微格教学研讨,就微格教学录像中教师的课堂导入、课堂语言、板书设计、过渡技巧、教态变化、提问技巧以及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侧重交流,发现录像中教师教学的精彩之处。然后根据本学科组、本校学生的学情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微格教学内容,据此制定详细的微格教研方案。

二、扣准问题,目标明确

确定好微格教研的主题和教学内容后,教师要进行充分思考,广泛搜集资料,认真设计好微格教学的流程和方案。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微格教学方案时,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水平之外,还要注意改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时间的分配、提问的形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型宏观结构、教学流程等问题。由于微格教学的时间有限,为了保证微格教研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每次研讨中只能结合平时教学问题集中的领域,紧扣一到两个主题,做到定位精准、目标明确,这样才能确保微格教研对语文教学产生切实的助推作用。例如,从2014年开始,我市大力推进名著导读工作,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对名著导读课的引读、分享、提升、精读等四种课型的主要任务和教学活动的安排把握不准,加上这个问题经过请教专家、网络搜索都找不到很好的解决方法,这样教师就会感到茫然。后来,教师扣准名著导读这个问题,通过开展微格教研进行专题研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带领教师走出一种课型一项功能、四种课型依次呈现缺一不可、每篇名著指导四次、每种课型只上一课、活动内容与教学目的划等号等种种名著导读的误区,极大地提升了名著导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及时反馈,准确评价

第7篇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官员、专家赴我国东南沿海某地考察基础教育情况,并深入学校听课调研。对其中一课,他们提出了不少质疑,大意为:这节课上,究竟谁是教师,谁是学生?如果教师是教师,怎么教师什么都不懂,都要问学生;如果学生是学生,怎么学生对教师的问都能对答如流?既然学生什么都懂,那还要上这节课干什么?……也许,这只是个特例,但这特例留给我们的思考余地很大。其一连串的问号,至今仍在警示、启迪我们必须探讨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在怎样实施问的格局中,在由教师问、让学生问两者中,我们的课堂法码究竟该如何摆放,我们的教学天平究竟该偏向于哪一方?

二、基于话题的有关事因分析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已顺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始得以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得以运用,可观的教学成果逐步得以巩固。这是大势所趋。但冷静反思其不足,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即课堂教学中由教师“一问到底”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

笔者并不反对教师问。在所有的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的问自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精要问题为线索串起整个教学环节,这不仅有利于引起学生注意、推动学生深思,更有利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尽快形成应有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教师不少的问,根本谈不上精要,却是无限泛滥。所有不厌其烦的“一问到底”,大多并非源于启发,并非基于文本要核,并非出于满足学生的求学真需,而更多的只是为了保障教师自身能“毫无干扰”地走完整个教学流程了事而已。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教师的权威意识太强,主观色彩太浓,只过度关注自己预设的“一枝独秀”,而不想、不愿看到学生生成中的“旁枝斜出”;二是教师的专业功底不厚,透析力度不够,所提问题不是平面打转、无谓循环,就是缺乏重点、指向茫然,难以提炼并解决实际问题。在由此构建的教学场景中,教师俨然是霸道的主宰,学生只能是跟班的随从。不管是懂还是不懂,学生只能懂装不懂,乖乖听;不懂装懂,闷闷学;你问我答,溜溜过……

这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既成事实。不充分留意这一问题,不着力扭转这一现象,再不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把法码、天平偏向于让学生有机会问、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很难呈现如人期许的乐观局面。

三、值得借鉴、运用的相关对策

懂装不懂、不懂装懂、一味的你问我答,是学生求学中的大敌。为帮助学生克敌制胜,有四条对策值得借鉴,并参照运用。

1.明白一个前提――脑际有课标,眼里有文本,心中有学生。

脑际有课标,才能不折不扣地树立应有的教学责任感。眼里有文本,才能使语文教学不仅具有文化立意,而且具有探究美感。心中有学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通过语文学习对祖国的语言文字及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情感。而所有这一切,必得依仗于教师好好引领学生深入研读、积极发问、真切求学才能达成。

2.牢记一句名言――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这是李政道博士提出的一句至理名言。朴朴实实一句话,短短12个字,完全可让哲学家看来不觉得浅、老百姓读来不觉得深。在这句名言面前,所有迷恋、沉溺于教师“一问到底”的执教者理当得以警醒,并开始明智起来;理当将让学生学着问、让学生学到真学问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唯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走出教师“一问到底”的怪圈,从而闯出一条“生问不息”、低耗高效的活路来。

3.转变三种观念――从备课意识上,变“备教案”为“备导学方案”,着力体现“以学定教”;从教学行为上,变“教师教在前”为“学生学在前”,着力体现“多学少教”;从效果评价上,变“学生答得不畅就差”为“学生问得有理才好”,着力体现“学功于问”。

说“备教案”,还是说“备导学方案”?名称是否变了,并不重要,关键是意识上要变。备课必须认真预设;预设必须以促成灵动的课堂生成为关键指向;课堂的灵动生成必须以满足学生的求学真需为重要抓手。备课时做到这一点,所备成的课就不会只是教师教的铁定“脚本”,而能成为“以学定教”的导学“蓝本”。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真问、求真学的愿望就容易化为现实。

如具体教学是最初的展示,如所教文本只是在所教时才蹿出“魔盒”跟学生初次见面,那“教师教在前”尚不失为一种可采之举。可实际情形是,很多学生在每学期开学拿到新书后就会好奇、迫切地看完每篇课文,甚至于有些学生已能通过预览,对其别感兴趣的内容基本做到熟读成诵,并有相关疑问酝酿于心。笔者对不少学生所作的随机问询都能证明这一点。既然如此,教师就应尊重学生的课前预习,注重学生的课上自学,着重关切学生的学中存疑,并腾出教学时空与学生一起研究解决之。这样的“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其效果定比“多教少学”来得更为真切、厚实。

平心而论,不少教师也许并不是不想让学生问,只是因为怕被学生问乱教学流程,怕被学生问得无言以对,怕被学生问得完不成预设的教学计划,而只得强制推行自己的“一问到底”。由此展示的课堂,可以按部就班、步步为营;可以行云流水、畅若天成,但往教学实效的深处和远处想,其意义和价值却极为有限。笔者认为,与这样的语文课相比,遇到学生提出的难题而卡壳,凭师生现实的功夫求破解才称得上是显真功的好课。显真功的好课,必须见诸学生的问,而非取决于学生的答。这是条毋庸置疑的铁律。

4.尝试三项做法――准确拿捏“本能”与“能力”的结合点;妥善处理“三级跳”与“原地踏步”的对应关系;合理运用“以师问引发生问”的可行性方略。

爱问,是孩童的本能。无视这种本能,不让问,对学生来说,是种压制,其求学中必然感到压抑;对教师而言,是种冷漠,所导致的教学难免不负责任也不专业。负责任而又专业的语文教学,应能珍视学生爱问的本能,并能借助引导与培植,努力将其本能上升为能力,使其能学会问到关键点,善于问到深透处。一旦本能转化为能力,能力依附于本能,本能与能力实现和谐结合,那学生的问与能问等必将习惯成自然,并可随之大幅提升求真学的综合绩效。

山喜起伏不喜平,课亦如此。要使课有节律、有脉动,并见、见显效,就必须避免平均使力,摒弃平铺直叙,拒绝平庸无为,处理好三级跳与原地踏步的对应关系,并在其间切实做到不盲、不茫、不莽,应是达成此目标的良策之一。何处可行三级跳?吃透学生已知处。此处不作三级跳,就是空耗教学时空。何处应作原地踏步?锁定学生应知、未知、需知处。凡应原地踏步处,就得让学生多读、多想,尤其要让学生多问,并继之以多议,让学生最终明了真谛。作出如此处理,语文课堂的精彩演绎就可望一一展现。

为将学生爱问的本能提升为能力,为让学生能在原地踏步处成功发问,方法自有很多,而“以师问引发生问”也许更易奏出互补合作之效。以师问引发生问,指的是看似教师提问实却为着引导、激发学生提问。要以师问引发生问,前提是必须有备而行,否则,容易使师问无法着陆,容易使生问悬而不得。有效的师问,应因人、因课而异,切忌漫无要点、横柴入灶;成功的生问,应问得恰到好处,问到真需之处,避免为问而问。为最大程度地收效于这一点,教师不妨尝试如下几种方式:看到这,你在想些什么?想到这,谁能提出疑问?读到这,肯钻研的同学一定会发现难懂之处,谁来说说?议到这,相信不少同学都会作出更深入的思考,并能提出更好的问题,谁来试试?学到这,谁还能提出问题,争取把同学或老师问倒?……语文课堂上诸如此类的以师问引发生问,至少可产生以下良效:一是教师关注学生问的理念能得到贯彻,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一问到底”的陋习能得以规避;二是学生问的权利能得到保障,学生问的动因、指向及能力能得以激发、凝聚并提振;三是引出的问题因出于学生之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问题在后续的自主、互动探究中能得以尽量到位的解决……

如此以师问引发生问的课例不仅富有实效,而且有望成经典。现以《自然之道》(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教学中的相关环节对之作一具体诠释――师引问:向导是干什么的?谁能结合课文中的有关事实,大胆责问向导?得生问:向导,你是生物学家,你难道不知道将那只幼龟抱回大海会带来的后果吗?如果知道这后果,你干吗还知错犯错?……经讨论,让学生获知:由“冷淡极不情愿补救发出悲叹”可见,向导是被“我”和同伴们逼得没办法时才这么干的;向导要以牺牲一部分的代价让“我们”得出经验教训……师引问: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有哪些想法?得生问:干吗不派人帮幼龟守住巢口,不让嘲鸫侵袭?为保住幼龟,在场的人干吗不一起守巢口、堵巢口?大海龟干吗要把巢筑得离大海这么远?把巢筑得离大海近些,不就能减少幼龟面临的危险吗?……经讨论,让学生获知:人少,龟巢多,守得了几个,守不了全部;堵住巢口,幼龟不被嘲鸫吃掉,也会因缺氧而被憋死;如果把巢筑得离大海很近,涨潮时的海浪就会冲毁龟巢,一旦龟卵被卷进大海就孵不成幼龟……师引问:请注意“太平洋幼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是它的百分之一”这句话,再联系文中有关内容及插图,谁能看出些问题来?得生问:按这样计算,幼龟应有约1.5公斤重。这么重的幼龟,嘲鸫拖得动、叼得起、吃得下吗?向导的棒球帽中怎么一次就能装得下这么大的十多只幼龟呢?作者这么写,是不是在骗我们?……经讨论,让学生获知:嘲鸫不是一般的小鸟,而是一种很大的海鸟,饿着的嘲鸫会不顾一切地抢食;向导可能会想办法将一只只幼龟叠加着装进棒球帽中;作者是不是在骗我们,这应以事实为依据,光凭猜想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最后才由教师直接发问:学到现在,大家是否已懂:“道”是什么意思?文中的“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这“自然之道”能让我们获得哪些启示?围绕“自然之道”,谁还有新的疑问?看似四问,实却系列化一问。这样的精当一问,对全课教学来说,既是一种梳理、一种归结,更是一种提炼、一种升华。由学生兴趣盎然的表达可见,整堂课的效果完全达到预期。

第8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任务驱动 情境创设 说写一体 教学模块

在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领域中,相对于理论背景广阔宽厚、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丰硕的阅读课程与教学而言,由于说写表达行为本身的复杂性,时至今日,写作和口语交际课程及教学的理论研究、知识与能力体系建设都显得薄弱与滞后。在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这一本应凸显语文应用能力的领域内,事实上存在着重阅读教学、轻说写表达的现象,原因之一,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发出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本质特征的中职语文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运用“任务驱动”这一载体搭建培养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理念更新

教育及教学是一种经验传递活动,经验的接受必须是在主体的主动参与、积极重建之下才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学生自主学习、全身心投入地学习,教学目标才能达成。然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的情绪,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率低下。要扭转这一局面,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当务之急是要唤起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脱离了学生生活世界的知识传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低效的,因为学生不明确他们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将来的职业岗位工作有何密切关联,就无法主动、自主地学习。应当通过课程改革,建立起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特别是与学生未来职业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潜在职业前景将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热情。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职业教育语文教学需要架设一座贯通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建立起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的联系,将语文学习置于实际的工作任务情境中,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实践活动,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必然的选择。

二、教学内容开发

关于学习语文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明确指出:“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这是因为,“运用语言文字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由此可见,阅读能力与说写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前提条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任务主要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人才,因此在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学中要强化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内容,对语文学科来说,应加强口语交际技能和应用文写作训练,而不是把它们作为阅读教学的附属品。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人”的同时,还要实现教育的人本性目标,也就是不仅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就业机会,还要使他们成为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责任感、个人能不断发展的“社会人”,这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这里的“能力”不仅是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更是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即在职业教育中被称为“关键能力”的对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来说都应具备的能力。不管是作为文化基础课程中与职业紧密相关的部分,还是属于“关键能力”中重要内容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都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内容。

如前所说,开发体现职业教育课程本质特征的语文课程及教材将成为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姜大源指出:“课程开发的决定性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一个是课程内容的序化。”在构建基于“任务驱动”的中职语文“说写一体”教学模块时,我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毫无疑问地遵循《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然而,怎样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调查报告、说明书”等16种应用文和“介绍、洽谈”等14种口语交际技能这两大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序,成为我们面临的难题。不论是应用文写作还是口语交际技能,都既涉及过程性知识又涉及陈述性知识,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与方式序化其中的显性知识及需要通过自我建构才可以获取的隐性知识,取决于什么样的结构方式是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姜大源指出:“强调课程结构要确保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组织方式的整合,强调知识排序的方式与知识习得的方式的整合,正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目标。”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指导下,我们运用情境教学理论,将16种应用文写作训练和14种口语交际技能训练有机组合在校庆活动、创业社团业务接洽与管理、校园招聘会、市场调研等8个工作任务和专题活动中,将语文学习置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突破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中惯用的“理论知识+示例+练习”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合作完成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任务,达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究中学习,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按照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环节设计中职语文“说写一体”教学模块,即每个“任务”下的版块为“学习目标—任务情境—工作任务—案例与知识—活动流程—活动评价”。

“任务情境”是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工作情境,“工作任务”是从“任务情境”中生发出来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练习。以“创业社团业务接洽与管理”这一工作情境与任务为例:

【任务情境】

某中等专业学校为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在校园内建立了学生创业基地,为本校三个专业的学生提供了6个创业小店。“桔子创意数码港”就是由该校信息专业部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负责经营管理的一个创业社团,其业务范围包括影视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照片冲印、制作光盘等。“桔子创意数码港”开张以来,生意红火,订单一个接一个:某淘宝网店拍摄货品;珍珠大酒店拍摄并印制500本台历;苏豪集团年会全程摄像并制作光盘……

【工作任务】

一、撰写便条

“桔子创意数码港”为某淘宝网店拍摄货品。因为该网店需拍摄的货品比较多,而且时间紧,负责承接此项业务的郑华同学准备利用晚自习时间继续拍摄,请代他向班主任写张请假条。

郑华为了不耽误学习,请上晚自习的李振兴同学将晚自习的学习内容记录并转告自己,你帮郑华给李振兴写张留言条。

郑华来不及到学校食堂吃晚饭,就写了个条子,让同座位的宋立信同学在食堂买三个肉包子带给他,请你代郑华写张托人办事条。

二、撰写单据

(一)网店店主送来拍摄所需的服装和饰品,请代“桔子创意数码港”负责承接此项业务的郑华同学写张收条。“桔子创意数码港”承接业务时所用的佳能5DII相机和佳能7D相机属于学校固定资产,平时由学校影视工作室王建老师负责保管。郑华为网店拍摄货品需要领用,请代他向学校影视工作室写张领条。

(二)“桔子创意数码港”接到珍珠大酒店拍摄并印制500本台历的订单。金鑫同学负责此项业务,在与印刷厂洽谈后,要预付1000元定金,可是金鑫只带了400元,请帮他写张欠条,约定第二天还清欠款。金鑫回到学校,向班主任陈老师借600元用以付清欠印刷厂的款,请帮他写张借条。

三、洽谈与讨论

2012年元旦苏豪集团召开年会,聘请“桔子创意数码港”全程拍摄并制作成光盘。“桔子创意数码港”指导教师陈华明带着李明和张庆春两位同学一起去苏豪集团办公室洽谈拍摄年会的有关事宜,包括年会举行的时间、地点、规模、程序内容及场地情况,着重洽谈了拍摄要求与制作光盘的价格。回校后陈华明老师组织“桔子创意数码港”全体工作人员讨论如何完成拍摄年会的具体安排。

(一)在小组内进行洽谈和讨论的模拟演练,选出本组代表参加班级的活动汇报。

(二)写出与苏豪集团办公室洽谈拍摄年会相关事宜的过程及结果。

(三)记录“桔子创意数码港”全体工作人员讨论承接苏豪集团年会拍摄与制作光盘这单业务的过程与分工及具体安排。

“案例与知识”中的“案例”部分提供学生可以模仿学习的示例,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情境中生发出来的工作任务;“知识”部分呈现每种应用文的概念、种类、特点、格式和写法,写明每种口语交际类型的概念、形式(或运用场合)、要求、表达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活动流程”为师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如“创业社团业务接洽与管理”的“活动流程”:

(一)明确活动目标,了解任务情境和工作任务,进行案例分析与知识学习。

(二)学生6~8人分为一组,开展如下活动:

1.组内成员分别扮演“桔子创意数码港”工作人员和苏豪集团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拍摄年会有关事宜的洽谈,洽谈内容包括年会举行的时间、地点、规模、程序内容及场地情况,重点洽谈拍摄要求与制作光盘的价格。写出与苏豪集团办公室洽谈拍摄年会相关事宜的过程及结果。

2.模拟“桔子创意数码港”全体工作人员讨论如何完成拍摄年会的具体安排。记录讨论的过程与拍摄苏豪集团年会及制作光盘的分工、具体安排。

(三)每个同学分别完成“工作任务”中规定的请假条、留言条、托人办事条、收条、领条、欠条、借条。

(四)根据活动评价标准,教师点评学生的活动表现,学生自我总结参与活动的体会和收获。

最后的“活动评价表”,对学生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做出评价。学生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工作任务紧密相关,看到知识的现实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懂得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完成工作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生态,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工作任务”所产生的问题动机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应用理论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会通过口语交际和应用写作从事具体的工作。然而,在开发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深感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资源匮乏,正如韩雪屏教授所说:“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是:有效的用以指导学生语用实践活动知识的大量缺席。比如‘得体’这个运用语言的基本要求早已写进了当代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之中,但是,什么叫得体?得什么‘体’?如何才能做到得体?这些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学术共识,更谈不上将其转化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如果把这些必需的概念、规则、技能都推给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研究,必将给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效带来难以言说的困窘!”作为从事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及研究的我们,期待着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学生运用语言、从事言语实践的知识体系和策略方法,早日出现在语文课程体系中,使中职语文教育拥有合宜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本文为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登记号为ZCG2/6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韩雪屏.语文课程知识初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