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5:43: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应用策略

1引言

在以我国教育课程改革为前提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读写教学俨然已经成为了其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小学语文是对学生读写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性阶段,也是关键性的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将“读”与“写”这两个语文学科中的基础性,同时也具有延展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使我们在小学阶段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呈现一个系统性,前瞻性。对所学习到的知识不再是散点式的,而是有序的,整体的。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对小学语文的“读”,“写”进行一个整合与串联。通过一系列地教学方式,来打破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读”,“写”内容的分离,使之能形成灵活运用的教学效果,最后形成学生长效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既将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运用掌握于心,又符合了新课改中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2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将“读”,“写”分离来进行教学。这是因为受到了传统语文教学惯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往往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上出发,认为小学语文学科应该进行细化的分类教学。阅读就是阅读,书写就是书写,并且还存在着将学生口头交流做为教学的首要目的,忽视了书写动笔的教学内容,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的分离。二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读轻写”的教学现实。这主要在于,一方面是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大多数是将书写内容与阅读内容分开来编撰的,成为在教学实际中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阻力。另一方面是在教学实践中,对“读”,“写”内容的重要性存在教学形式上的差异。而这也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人为化的教学倾向的表现。

3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策略与应用

3.1立足语文教材,进行读写教学内容的结合。

从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上来说,“读”是“写”的基础和根本。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多去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小学语文教材多加以诵读。在诵读的过程通过口语的提升和对词,句的运用,理解。以此来进行相关的书写方面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不仅能够让其感受到文章中所蕴含的美感,而通过书写又可以很好的学习和掌握对文字的运用和布局。其次,书写教学也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循序渐进的运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要进一步的提高书写水平,就必须要再进行必要的诵读来积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关系。

3.2以小学语文学习的单元知识点为标准,进行读写教学内容的结合。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单元”课程来展开相关的知识内容的。所以,同一单元中的课文表达的诵读主题和情感基本都是相近的。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围绕其来充分的阐述和发表自我想法和理解。这种通过诵读,阐述和发表的学习过程,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过程,更是提高书写,写作的能力的过程。这样既结合了学生自我的经历和理解,又自然的融合了“读”与“写”的教学内容。是值得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尝试的一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3.3充分的进行课外阅读,进行读写教学内容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的“读”与“写”是必须依靠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形成其坚实的基础,提升的空间。仅仅满足于教科书上内容,诵读训练就极易受到局限。也会直接阻碍学生的书写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多多的去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和积累学生的阅读量,才能不断的学习到新的知识和得到新的体会,也才能真正的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教学内容的结合。

4结语

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相互结合的一个过程才能体现出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将对诵读的教学训练,以及对书写的教学内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实现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学科中“读”与“写”的全面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高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提高的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6):39-40.

[2]吴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探索[J].读写算(教研版),2015,(18):384-384.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地位;实现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知识积累,方法掌握,能力形成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在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适应高年级特点,从整体入手,挖掘,运用背景资料,品出句子深刻的含义,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教师要在学生现有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策略。

一、把握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结合单元教学重点进行课内阅读教学

(一)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为阅读主体的教学,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才能在学生阅读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而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依赖的是教师有策略的指导。在小学单元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教学。

(二)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适合的阅读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掌握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以不讲或者少讲,对于学生还没有掌握的阅读训练重点,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阅读训练重点进行整合训练,让学生在每一堂阅读课中都要有所收获。如在《草虫的村落》的教学中,当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完成自主阅读卡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卡进行整合。当学生已经掌握的阅读训练重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课上授课的时间。而对于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能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教学重点,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调整课堂预设,进行阅读教学整合,实施课堂阅读训练。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训练的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但是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些阅读文本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即便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的教学文本,多媒体动画中鲜艳的图片、可视化视频也会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提高了阅读训练的兴趣。如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明园毁灭之前的美景,让学生体会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而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展示毁灭的视频,学生就能感受到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教师视频的演示中很自然就提升了阅读训练的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训练重点。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阅读教学,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阅读教学训练重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不断调整教师的预设,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适时出示多媒体课件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阅读训练重点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朗读训练目标,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体会民族团结友爱的情感,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在精读课文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要过分渲染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为了阅读训练重点进行阅读训练,而不是为了多媒体的使用而使用多媒体。

三、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向学生推荐阅读文本。小学高年级阅读训练重点有着高年级的特定性,教师要根据高年级阅读训练重点进行综合性阅读训练。在高年级语文大纲中明确指出,高年级要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因此,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针对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并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质变到量变的转化。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来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策略。教师不但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还要引导学生抓好课外阅读,实现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合琴,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唤起需求;互动交流;体验生成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此时孩子们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摒弃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絮说,从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出发,落实从唤起需求到互动交流再到生成体验的主动性学习模式。鉴于此,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唤起学生需求,让他们主动通过交流和体验去迁移知识,生成能力进行讨论与分析。

一、唤起需求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只要我们能合理开发,就能唤起认知需求的潜在动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整合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如此方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有效驱动孩子们去积极主动地认知和探索。这里联系一线教学实践讨论两点唤起学生学习需求的方法:

1.以趣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认知初期的小学生,我们应该通过趣味教学来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唤起学生学习需求的根本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元素来唤起学生学习需求。实际上,现行教材也收录了诸多让小朋友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一年级的《小壁虎借尾巴》《司马光》和《称象》;三年级的《孔子拜师》《陶罐和铁罐》等就是立足学生认知初期,选用了有趣的故事来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乐于阅读,有了阅读的积累,语文认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2.以用驱动

常言道:学以致用。语文是最切近生活交流的科目,所以,为了让孩子们乐于学语文,我们可以以用来驱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学语文的用途,促使其主动去探索、去学习。

比如,人教版新教材每单元都有“口语交际”和“小笔头”。在春意盎然的季节,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踏青,顺着学生的认知让大家说一说踏青的所见所闻,然后转换成书面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样设置以用为驱,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让他们产生深刻印象,让孩子们完善语言组合,生成口语和表达技能。

二、互动交流

交流是拓展认知的必由之路。萧伯纳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每人一个苹果,你一个观点,我一个观点,相互交换就每人两个观点。”其实,学习也需要在这种互动中交流扩散,让学生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讨论交流,这样的话,学生的认知就会更加全面了。

实际上,课堂教学不止是教材知识传递和监督学习的过程,还是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完善知识生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笔者就提示学生筛选经典状景句子,然后讨论认知修辞手法:(1)几百里练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2)几百里练成一片,到处都是绿色的树木……学生经过对比、交流和讨论,认识到(1)句运用了比喻,能使句子更生动、更形象。这样就强化了对比喻句的认识和理解,潜移默化生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让知识相互碰撞,生成创新思维和能力发散的火花,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

三、体验生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耳提面命、搞理论灌输的桎梏,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大家感悟、体验和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是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遵从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变封闭课堂为开放课堂,这样让学生通过探索开放问题,体验知识生成,从而产生深刻印象,使课堂从说教场变成学生探索知识、展示自我和合作创新的平台。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只要我们能创造激活学生的适宜的平台,我们就能让他们以独特的方式迁移知识。例如,针对孩子们比较容易混淆的字词,即便到了高年级依旧困扰着许多同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孩子们通过体验知识生成过程来完善形象认知,比如,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黑得看不见眼睛了;针对“喝、渴”的区别,孩子们这样说:“喝水”离不开口,因此带口字旁;“渴”是特别想喝水,只是想还没有张开嘴巴,所以不用口只用三点水来表示水就可以了。可见,只要我们敢于放手,孩子们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就会很有创造力,对提升认知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是对学习过程及结果的点评及弥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除了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法外,我们还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鼓励性评价来激励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反思弥补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缺失及知识漏洞。

比如,写作课上,刘××用“饱经风霜”来写一位老奶奶的脸,这样恰当的用词我们就要进行表扬和鼓励,这不但肯定了刘××的词汇积累,更激活了全班学生积累词汇的热潮,有效促进教学效率,让课堂得以可持续良性发展。

上文是笔者联系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知识四个认知环节的讨论与分析。概括地讲,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样才能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符合班级实际学情的教学关键节点,才可以让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62-02

虽说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却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农村学校,可以说师生手中的课本仍旧是最直接、最根本、最重要也最廉价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教师不能一味追浪逐潮,舍本求末,置教材而不顾,搞所谓的课程资源开发。而要把教材当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介质,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分析、拓展和整合,以提高教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就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文本教材资源谈谈自己的心得与做法:

一、挖掘字词教学资源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们在古诗词、课文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好的教学技巧,教师也应当尽量让学生造句、组词,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并进行相应的拓展训练,在古诗、成语和词语之间互相取得进步。例如,在进行“鸟”这个字的教学时,语文老师可以首先引出“百鸟朝凤、鸟语花香、小鸟依人、笨鸟先飞、惊弓之鸟、一石二鸟”这些与“鸟”相关的成语,此外还要积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及“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些与“鸟”有关的诗句。利用教材中的一个汉字,就可以引出多个成语或者诗句,既可以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习这个汉字,还拓展了学生在成语和诗歌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积累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整合教材同类资源

可以把相同的教材进行结合,组合成单元形式来教学。例如,当前在课文《匆匆》中,可以把《长歌行》这篇课文并到一起来学习,此外还可以引进一些名人的诗篇,如《明日歌》、《时光老人的礼物》等,这样组合成一个大的单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再如,在一些具有相同性质的课文中,可以将《听听,秋的声音》、《秋天的雨》、《五花山》这些课文并到一起来学习,让学生轻松的来学习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引导从而加强教学。

三、用好教材中的图表资源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课文都有插图,这种插图和教材本身的关系密切。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还可以进行必要的课文背诵和训练,因此,要合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插图,来更好地辅助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为目前的小学语文学习起到更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触摸春天》这一课中,学生可以自觉观察,从而来进行自我表达和描述,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让我们从形象上去感受春天的特征。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时,可以借助文章中的图片,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蝙蝠和雷达的飞行和工作原理示意图,之后让学生们对两个图形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它们间的相同之处。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之间,教师可以先带一些爬山虎图片,让学生开始认识并进行探讨爬山虎的特征,随后在进入课文学习,学习课文后在引导学生再次回答图片进行再欣赏、再思考。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学习,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四、根据课文空间作适“补白”

目前很多小学课文,在情节方面显得比较活跃,或者在一些人物对话和内容方面有些跳跃性,还有的在人物的心理活动方面表达得比较含糊,或是在文章的结尾留下想象,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们更好的去自由想象,更好的来锻炼学生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这样富有想象性的课文,教师可以进行挑选性的教学,在不断进行引导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启发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挖掘这个内在信息,并且还可以不断地服务教学,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体验、实践、想象和表达等过程,顺理成章的完成学生的语文课文学习,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小学生们的思想境界,让课文中的文字显得富有活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在认识字、词、句、段落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强自身理解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例如,《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主要是讲述的是晚上北京的夜景,描绘出了美丽的“不夜城”。但是在“亮”这一地方,仍然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利用好这样的空白填充,拓展学习空间。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晚上有灯,北京会亮起来,那除了这,北京还在什么情况下能亮起来呢?你们身边有没有亮起来的景色?你们觉得好看吗?”通过这种引导,适当的引起学生的遐想,增强了学生融入课堂的有效性,拓展了学生景物描写的能力,从而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

五、根据文章主题延伸学习内涵

小学语文课文都有着明确的主题和思想,这个主题就是课文的作者在其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它是在整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时刻体现着目前作者的写作目的,还蕴含着当前作者对这篇课文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想象和理解,可以更好的启发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思考问题,提供必要的联系语言机会。例如,在《生命生命》这一课中,作者是这样进行引导的:所谓生命,就是飞蛾扑火般的强烈欲望,或是花草不断的向上成长,生命也应该像杏树那样,努力为周围事物创造出巨大的价值,不但是名人,很多普通人也都有这个创造价值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想必都会对“生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教材资源来进行合理开发和使用,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不断锻炼他们的理解能力,在努力提高语文知识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同时,真正形成语文大课堂、大空间的教材观。

参考文献:

[1]张瑾颖.立足文本,有效拓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教育科研论坛,2012,(5).

[2]胡新龙.巧用教材,开发资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5).

第5篇

首先,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应包括人文价值和习作价值,那么“主题单元”的主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相似的“内容和思想”,还应是“书写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共同体。

在实际的“单元主题教学”中,不少教师只关注这个单元内几篇课文的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通过整合形成合力,将该主题发扬光大,往往忽视了为了表达“这一个”主题,不同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祖国各地”为主题,安排了《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课文。这三篇文章主要以优美的语言、规整的结构、深远的意境向人们展示了祖国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一条主线,很多教师都注意到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我们容易忽略的是,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它们还具有很多相似点:(1)围绕景物的特征展开描写。《黄山奇松》始终抓住一个“奇”字来描写黄山松树;《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让游客流连忘返;《莫高窟》更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2)情景交融。如果没有作者的情感融入,再美的景物描写也打动不了读者。《黄山奇松》的字里行间溢满赞美之辞;《黄果树瀑布》则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沉醉”;《莫高窟》把我们对祖国辉煌艺术成就的顶礼膜拜和对帝国主义强盗行径的深恶痛绝交织在一起。

不过,同样是写景,不同的写景顺序和表现手法却成就了三篇课文的独特之处:《黄山奇松》“点面结合”,“三大名松”让人称“奇”,但也离不开“千姿百态”的黄山松的装点;《黄果树瀑布》“移步换景”,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让人身临其境;《莫高窟》更是学生习作的绝佳范本,如“总―分―总”的段式结构,巧妙的过渡句,首尾遥相呼应及二三两段整齐的句式。

如果在这一“单元主题教学”中,学生没有通过这几篇课文来体会把握写景类文章的特点,那么,他们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就如参加了某个旅行社,在老师导游的带领下“走马观花”,最后一无所得。

所以说,忽视几篇课文“习作价值”之间的关联,这是“单元主题教学”不能承受的缺席。

其次,“主题单元”不仅包括这一单元的几篇文本,还应统率着这一单元的练习。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因“百折不挠”的主题向我们介绍了探寻《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谈迁、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了整个生命的《诺贝尔》、深受《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李时珍以及爱迪生、齐白石等古今中外的名家。其实,我们还不能冷落了练习6中有着同样“百折不挠”精神的“莱特兄弟”和“浪花”。只有当我们的学生清楚了莱特兄弟为了遨游蓝天经历了怎样的努力和考验,对“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永远是飞不高的”这句话的理解才会更加真切;小小的浪花能打败坚硬的礁石,不也是因为这“百折不挠”的精神吗?最后,我们还要善待练习6中的“写好钢笔字”学生描红的这段话:“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是这一单元主题最核心的体现,如果仅仅把它看作一次普通的描红作业,那就枉费了编者的一片苦心。

有时,单元练习中的一些练习是为了检阅学生从前面文本中习得的方法,同时还寄托了编者有关引领的期盼。以第九册第七单元为例,主题为“走进名著”,几篇文本涉及“明清小说”《林冲棒打洪教头》和《少年王冕》、“唐诗”《黄鹤楼送别》、“宋词”《清平乐・村居》。但编者明白,中国的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单靠这几篇课文来呈现还远远不够,所以,编者在练习7中设计了让学生背“朝代歌”、填各个朝代的名人,引领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史有更清晰的认识。

所以说,忽视单元练习在“主题单元”中的地位,是“单元主题教学”不能承受的缺席。

最后,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包括在我们的“单元主题教学”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某一“主题单元”过程前后了解单元的主题,知晓编者的意图。

中国当代学者范曾对艺术史三种人物进行分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一类,“不知其然而然”为第二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第三类。其实,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因为教师处理教材的相异和选择教学法的不同,自然也分成了这三类。我们不能指望学生都是天才,都有着天生的如“听到湿润,就觉得空气中用手都能捏出水来”一般的语言敏感,都能达到“不知其然而然”的境界。我们只有让他们在解读文本、解读主题单元时尽量和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编者平等地对话,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才会少一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会多一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被称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典故《推敲》、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伊索寓言》以及京剧故事《红灯记》。这一个单元意义非凡,成语故事、典故、神话故事等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滥觞,写尽世间百态,蕴藏智慧宝藏的《伊索寓言》是西方寓言的始祖。如果我们把这些告诉学生,他们就不会仅仅满足于猎奇故事情节,更不会只满足于这一单元的几则故事。祖国还有多少成语故事、典故和神话故事等待他们去阅读,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外国寓言作家的作品也等待着学生去阅读……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对编者在这一单元里设计那篇略读课文《读书莫放“拦路虎”》就拍案叫绝了。

第6篇

新人教版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材的重要内容,构成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板块在不同的学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呈现形式。在低年段的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是隐身的,每一单元后面都设计编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只不过没有明晰的标注。以语文园地的方式呈现,比如"展示台""口头交流""校外活动"等形式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年段则每学期出现两次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园地中的 "展示台"交流。活动内容涵盖"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等学科所属内容,还有包括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保护绿色家园"、"走进大自然"等学科外的学习内容。高年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则每学期两次,有集中安排的以活动建议为主一阅读材料为辅的实践活动。如五年级上册的《遨游汉字王国》,五年级下册的《走进信息世界》,六年级上册的《轻叩诗歌大门》,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1]

二、灵活安排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补充,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践进行恰当的安排和灵活的应用。在不同年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都要科学而恰当地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要从识字开始,注重识字内容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识字带来的乐趣和意义。教给学生识字不能依靠死记硬背的道理,要结合字的形、意进行记忆和理解;随着学生识字量和文学积累的增加,学生的年级段也在增加,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为主,其中的"画一画、说一说"、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安排都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形式,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比如"走进童话"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大量的阅读童话、搜集童话。因为童话是学生接近文学的最直接通道,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是学生构建美好理想的最适合之处。在进行实践活动中,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话内容、自己阅读过的童话内容,充分地与同学进行了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把自己对童话的理解和感悟也加进去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欣赏和理解能力,这为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多学科的整合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开放式教学

众所周知,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一支璀璨夺目的奇葩,于小学生人文成长、情感教育,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影响。遗憾的是,多年来在应试制度的影响下,教学方式急功近利,以死记硬背、机械肢解为主,大大削弱了古诗的美学意识与人文情感,桎梏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新课程背景下,笔者在开放式故事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实践,纵横捭阖,拨动了古诗“新韵”,收获了理想的课堂效果。

一、资源整合,古诗教学“进行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应该背诵的古诗数目,并在附录中列出了推荐篇目,足见课程改革对古诗教学的重视程度。这么多首古诗,教师若每一首都依循诗题、诗人、诗意、诗情的思路反复讲解,不但学生会觉得嗦繁复,我们自己都会觉得寡淡无味。受王自文老师整合教学的启发,笔者在古诗教学中也常以作者、题材等为线索进行资源整合,奏响了一首首铿锵有力的课改“进行曲”。

(一)联系作者

“诗言志”,诗歌是抒写作者个性思想、情感认知的途径与载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社会环境中,作者的语言风格、认知境界都可能产生巨大差异。教学过程中,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整合起来,有益于立体地把握诗人生命、诗风,也有益于提升课堂效率,激活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二)拓展题材

无论教材内外,一些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愫总激荡在不同作者、朝代、流派的诗歌作品中。教学过程中,笔者常根据“春光”“送别”“边塞”等不同主题进行资源整合。学生在课堂上比较、交流不同作品的相同、不同点,有效地深化了他们的古诗认知,升华了他们的人文情感,还有学习能力。

二、多元结合,古诗教学“交响曲”

新课程背景下,人教版语文教材在编选古诗时,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有限的认知经验。即便如此,囿于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价值观念的嬗变,小学生在古诗理解与鉴赏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也是目前语文课堂古诗教学“死记硬背”横行其道的根本原因。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多元结合,奏响了一段段古诗教学的“交响曲”。

(一)诗书结合

与古诗一样,书法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记录了先贤哲者的人情悲欢与美学理解。遗憾的是,在应试制度的长期影响下,现在的小学生不仅文学意识寡淡,汉字书写更是横不平、竖不直,歪歪扭扭、惨不忍睹。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古诗与书法结合起来,以古诗的含蓄蕴藉、S富意象与书法的粗细曲直、轻重急缓联系起来,在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心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他们多方面的语文素养,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理想效果。

(二)诗画结合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每一幅画都是诗的形式,每一首诗也都是画的内容。结合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喜欢画画的心理特点,笔者时常采取诗画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沉浸在了古诗的意境与氛围当中,提升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他们的绘画技能与学习能力。

(三)读写结合

前一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陈延军老师编著的《培养学生的读写表现力》,了解了“读写结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想象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潜在优势,并逐步将之运用到了古诗教学中。每一首古诗,虽然字数不多,但字字写景,句句关情,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与人生哲理。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活动,既可以深化学生对古诗诗意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写作意识与能力,有助于拨响古诗教学的“新韵”。

三、引情入境,古诗教学“小夜曲”

创作论指出,古诗是诗人的一时“情”动之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说法。为有效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进入学习状态,与诗人产生强烈共鸣,教师就需要创设情境,进而引情入境,奏响古诗教学“小夜曲”。这方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以故事导入、配乐诵读等多种形式引情入境,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譬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日积月累”版块选编了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课堂伊始,为了很好地引导学生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当中,笔者组织开展了“春节记忆”讲故事课堂活动。

“我们现在贴春联都是从超市卖,然后用胶布粘。今年我们一家到乡下陪爷爷奶奶过年了,春联都是自己写的,而且是用粥粘在门框上的。那时,我才明白了为什么叫‘贴’春联,而不是‘粘’春联……”

在兴致盎然的讲述中,学生已悄然理解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伴以活泼、欢快的“春节序曲”,学生都沉浸在浓郁的节日心境中,顺利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收获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开放”成为语文课改点击率最高的词汇。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有积极地革新理念、创新教法,将古诗与生活、时代、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让这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生命的活力,拨动“新韵”,追寻课程改革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肖荔.开放课堂,有效拓展:浅谈古诗教学中的拓展[J].小学教学参考,2014(25).

第8篇

一、精设问题,把握内容

略读课文的课时大多是一课时。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必须快速准确地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之与该单元其他课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教学合力,有效发挥阅读训练的功能。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一段连接语,它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同时提示了学习的要求及学习的重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略读课文,编排在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之后,其导读提示是:读读课文,说说“我”是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的,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怎样把导读提示中的问题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是需要每位执教者精心设计的。

起初,教者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快速浏览课文,数数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哪些自然段介绍了作者获得了启示?其他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后,教者又抛出问题: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几件事来写?再次引导学生归纳提炼事件。显然,教者是想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但是,教者的重复设问导致了学生回答的话语不断交叉,不仅费时,而且费力。因此,问题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反复研讨和课堂实践,最后将四个设问整合成两个:A. 作者获得了什么启示?B. 围绕启示,作者写了哪两件事?这样的问题设计既简洁明了,又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地感知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出示导学提纲:作者为何不能达到目的路?怎么解决?结果如何?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学并交流汇报。而后,结合作者获得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教师通过导学提纲或问题生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使精力花在刀刃上。

二、对比阅读,感悟写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单元的训练点不太明显。教师应根据教材实际进行挖掘,力求突出某一方面的训练。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整组的教材进行优化整合,进而引导学生针对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写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

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与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在写法上有着相同之处。两篇课文都是通过事例和启示两个要素来组织内容的。但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先写作者和父亲钓鱼的经过,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则先写作者回忆小时候随父亲登罗马教堂塔时的教导,而后记叙了作者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时,父亲的教诲使“我”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例。对于《钓鱼的启示》一文的写法,学生比较常见,也容易模仿。而对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的写法,学生由于受思维惯性和生活阅历的影响,较少能模仿习作。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比较,发现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获得新知。教学中,可以通过线索图(《钓鱼的启示》先写事例后写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先写启示后写事例)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文章的路也不止一l,可以殊途同归。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文章,既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它们看似不同,却作为一个整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中,教师应该敏锐地认识教材的单元特点,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拓展训练,巩固运用

拓展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是由读到写,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和运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可见,引导学生应用精读中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是略读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一定要有机地进行拓展,让学生迁移内化在精读中所领悟的表达方法,从而增大教学的宽度。

在对比阅读《钓鱼的启示》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两篇课文后,教者精心挑选同类题材的短文《战胜命运的孩子》,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后写启示。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者出示名言警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并出示提示: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再次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事例畅所欲言。由于有了前面课文教学的铺垫,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学骑自行车、学乐器、做奥数题、上学遇到堵车……此时,往事的回忆带给学生的是思维的碰撞、心灵的启迪。拓展阅读,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迁移写法,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新知。学生在读说写的拓展训练中,不知不觉迁移内化了所领悟的两种文本不同的表达方法,既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又习得了不同的写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此项教学策略可谓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大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