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5:43: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

企业所得税是对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即对企业一定时期内利润额征收的税种。从会计角度讲,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费用支出,所得税额的多少直接影响税后净利润的形成,关系企业切身利益。

一、会计核算方法与税收筹划的关系

会计核算方法又称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在会计核算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通常包括收入确认方法、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外币折算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税务筹划是指在不妨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在税法许可范围内,为达到税负最小化目标,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企业组建、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中进行筹划与安排的一种经济活动。其外在表现是使纳税人纳税最少,纳税最晚,即实现“经济纳税”。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税收体制日趋完善,良好的税收优惠政策为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会计核算方法的多样性,为合理进行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提供了有利条件。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收入确认方法等都可以进行筹划、安排,通过控制纳税时间、数额多少来实现税收筹划。

二、会计核算方法在企业所得税收筹划中的应用策略

在实际经营中影响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效果比较大的会计核算方法有销售收入确认、转让定价、存货计价法、固定资产折旧法。以下探讨如何运用这几种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

(一)利用收入确认不同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

销售方式不同,决定销售收入结算方式不同,每种结算方式对销售收入确认条件有对应要求,每种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影响了收入确认时间。例如采取现销方式的,结算方式是直接收款,收入确认时间是销货款或拿到相关凭据并把提货单交给客户的当天;而赊销方式收入确认时间为合同约定收款时间;订货方式收入确认时间是货物交付完毕当天。在所得税税收筹划时,可通过对结算方式的选择,控制收入确认时间,特别是通过控制临近年终时所发生的销售收入确认时间来进行所得税的税收筹划。比如采用现销时,可以通过推迟收款时间或提货单的交付时间,将销售输入确认延迟至下一年度,从而实现了当年度纳税额降低。

(二)销售产品转让定价在所得税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销售产品转让定价,是指在关联之间进行产品交易时制定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实现均摊利润或者利润转移,从而实现合理纳税。

例1:天华汽车零部件集团公司总部生产销售一种汽车配件生产模具,主要销往国内各省市,每件产品市场售价为20000元,生产成本8000元,销售费用2000元,管理费、财务成本等综合费用暂不考虑,所得税率为25%。问如何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

筹划前:天华公司每个模具应交所得税额为(20000-8000-2000)×25%=2500元

显然,企业交所得税较高。为此,该公司决定在重庆设一家全资子公司专门负责对公司产品的销售,子公司所得税率15%。总公司给销售子公司每件产品价格为15000元。则总公司应交所得税为(15000-8000)×25%=1750元

销售公司应交所得税为(20000-15000-2000)×15%=450元

两公司共计纳税为1750+450=2200元,比未设销售公司单件产品少交税500-2200=300元。

现在,该集团经进一步筹划分析,只要在税法准许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同行业一般生产型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就可以将部分利润转让给重庆销售公司,故将销售给重庆公司的售价降到12000元/件,则

集团公司应交所得税为(12000-8000)×25%=1000元

销售公司应交所得税为(20000-12000-2000)×15%=900元

两公司共计纳所得税为1000+900=1900元

由此可见,单件产品价格转让后比价格转让前少交所得税2200-1900=300元。

比未设立销售公司时少交所得税2500-1900=600元。

此外,有的关联企业通过在产品交易时抬高定价的方式转移收入,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

(三)运用存货计价法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

企业可以采用先进先出、加权平均等方法进行存货成本核算,方法不同影响期末存货计价高低,从而影响当期利润,最终影响所得税缴纳的多少。企业在存货用尽期间中的总利润数额并没有发生改变,只不过不同的计价方法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延期纳税达到所得税税收筹划目的。企业应根据各种存货核算方法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最有利的方法,达到所得税税收筹划目的。

举例而言,当国内通货紧缩时,即物价呈下降趋势或者物价水平较低时,期末存货应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核算,这样可以增加当期成本,减少当期所得税税额。金融危机后时代,流程资金普遍紧张,企业贷款难度增大,运用存货计价法延迟纳税相当于无形中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可以提高企业的可利用资金,让资金产生更大效益。当然,企业存货计价法一旦选择很难变更,即使变更也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在会计报表中注明变更内容,最终实现合法合理税收筹划。

(四)固定资产折旧法在所得税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折旧作为企业的一项经营费用或管理费用,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企业常用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合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运用不同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额在量上是不相等的,因而分摊到当期生产成本中的固定资产成本也不同,其大小直接关系到当期损益,进而影响到当期所得税税额。很多企业常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以下为实操方法与注意事项。

1、 折旧年限可选择但并非任意

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决定其折旧年限,因为使用年限是一个经验值,所以折旧年限是可选择的。对于有减免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可以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降低优惠期内的成本从而降低所得税;对于不享受优惠税收政策的企业,可以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降低企业后期的成本,最终实现延期缴税。这一观点是被大众所接受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忽略了企业是否享有税收优惠是一个动态,选定的折旧年限是一个固态,且折旧年限是不可以任意选定的。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①房屋、建筑物,为20年;②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③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④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⑤电子设备,为3年。

从上可以看出,企业确定折旧年限必须在相关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企业在利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时必须在此范围内选择。

2、 折旧方法可以选择,但不能随意更改

理论上,加速折旧法可以使企业前期利润少,缴税少,因而在适当比例税率的条件下首选加速折旧法。然而《企业所得税税法实施条例》要求企业所得税计缴时,除税法另有规定外,在税前扣除时只能按照直线法提取折旧。对于加速折旧方法的选用,《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关于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一个企业处于税收减免期,若采用加速折旧,反而会因成本降低而多缴税。

会计、税法制度赋予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权是有限的,且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经确定,除非在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调整,其他情况下不得随意更改。

总之,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的会计核算方法不仅仅有上述几种,还有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等。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都应该加强守法意识,合理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所得税的税收筹划,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凌燕.新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思路探讨,会计之友,2008(04)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管理 会计服务器 会计流程再造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

    1、 引言

    上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会计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信息化投资黑洞、信息悖论、信息孤岛等陌生字眼的出现,以及对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工程的影响,使包括会计在内的管理信息化前途遭受到莫大的质疑。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如何开展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成为了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2、 会计管理的现代特征

    2、1会计管理是系统性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的系统性尤为突出,会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相对独立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流程完整的工作体系。从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同属事前管理的怀集预测,决策和财务预算,还是事中进行的会计控制,以及事后的会计检查,考核和分析,都是属于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的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1]

    2、2会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下,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高低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的流向才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所在。会计管理也同样涉及人本管理,在企业中不仅要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也要关注会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竞争性的会计人才。

    2、3会计管理更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知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因此,知识的生产必须加以保护,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更为严谨。随着知识竞争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在向着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倾斜。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是这些无形太投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实际表现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人力资源的管理。[2]

    2、4会计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信息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采用网络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更多的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得以互动和共享。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会计管理迈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3、信息化会计管理方法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准备阶段由会计核算工作来完成,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核算软件等都是为数据准备服务的,但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优势,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经济信息,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常用的会计管理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大阶段中采用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手工会计条件下,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原则外,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手工会计条件下,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要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不能太大,提供相关信息带来的管理效益不能低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因此,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准确性原则。在信息化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性将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核算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因此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必计较核算工作量的多少;而且,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高度共享,会计数据较手工环境下更易取得,不必为了权衡结果的精确性和过程的复杂性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及时性原则。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实时性,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四)开拓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最具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

    4、 信息化会计管理体系研究

    4、1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会计管理的性质

    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结算方式的兴起,更加大了资金流控制的难度。由于网上开展得一系列商务活动无法像传统的结算方式一样得到有形的记录痕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的协同与集成,使得对信息流的管理变得复杂繁琐,控制起来也变得异常困难。面对新的局面和新的信息化环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新的会计管理方式呼之欲出。[3]

    4、2 集成管理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新内涵

    集成管理概念的提出,给会计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强大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企业的各种商业信息,与企业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是都由这个信息系统负责收集、整理和的,因此作为会计系统,财务数据要首先与其他信息形成集成管理;其次,集成管理要求会计系统不仅要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兼顾一个管理系统的角色,充分发挥会计功能本身具有的预算、决策、资金控制等全面的管理功能;第三,“管理信息系统(MIS)由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AIS)等组合而成,但毕竟还没有从各个独立的分支有效的升华为一个整体,无法涵盖企业的所有方面,仅仅是信息化的雏形阶段。

    4、3 供应链管理扩大了会计管理外延

    随着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逐步取代传统的企业竞争,同时传统的职能部门管理也随同向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转型,

    在新的竞争需求下,为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集成化管理,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各联结企业间的会计协调对于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三流集成”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特别是资金管理问题。首先,各企业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而是具有各自不同组织结构和等级制度企业的联结,缺乏独立企业中绝对权威和强制规范的约束。其次,在供应链协议中,体现的是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为了所谓的整体战略目标而牺牲自身的利益。供应链是一个靠协议约束的虚拟组织,没有更高一级的管理和凌驾在各成员间的机构,其合作是松散的并带有鲜明的阶段性,他们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暗中相互的竞争对手,在信息资源和管理协调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实现共享和透明。同时由于资金管理无论在各个缔结企业还是在整条供应链中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只有加大资金的监控力度,保障资金管理,才能带动其他环节同步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与各个联结企业你饿不资金管理相比,整个供应链中资金流的协调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庞大。因此,针对业务环节中的资金活动,要奉行“管控结合,以控为主”宗旨。在各联结企业享有独立决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使资金流动信息透明化,在链条的决策过程中实现信息化会计管理,这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完备,但在信息化发展日益重要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甚至被淘汰,继续沿用可能对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的特征,总结过去的缺陷,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用于指导和支撑会计管理体系发展的新思路。信息管理的未来是知识管理,会计管理应迅速捕捉这种发展趋势,借助管理平台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利用神经元网络和决策树等技术,实现会计系统的高端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万军.会计电算化[J].

    [2] 王凡林.基于界面管理的会计控制研究[J].

第3篇

1 电算化环境和传统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对比

1.1 账户设置方面的对比

通过研究发现,会计科目核算的实际方法就是账户,结合会计科目名称来设置账户,有一定的差异存在于账户和会计科目之间。会计科目主要是从更深的层次来划分会计要素,结合会计科目来设置账目,以便有效地管理所有会计对象内容,这种方法比较重要。在电算化环境下进行,已经淘汰掉了传统的会计核算途径,如建立账套等,进而发展了会计科目设置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会计科目的形式、内容等,建立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

1.2 复式记账方面的对比

会计电算化实现之后,人们就开始考虑是否要保持复式记账,很多工作人员借助于记账凭证,通过数据文件记录在电脑中展示记账,记账工作可以通过单式记账的方式来完成。但在数据库文件中,通过记录来记载记账凭证中的借贷双方,这种方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借贷双方来展示所有业务的详细情况。从本质上来讲,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之间是没有关联的。

1.3 凭证编写与通过的对比

会计凭证作为一种重要的书面约束文件,主要记载经济业务和职责划分等相关内容,在开展经济业务的过程中,所有机构都需要编写和获得会计凭证。因此,需将会计凭证的编写和通过作为会计核算活动的出发点。相较于传统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式,可以直接输入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凭证,也可以利用系统来完成。

1.4 账簿登记方面的对比

以传统的会计环境进行分析,首次会计确认指的是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会计核算形式。因此,在会计中,书面记载也属于账簿,但在手工会计中,账簿没有存在,因而无法制定有效的会计报表。

2 基于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

2.1 电算化会计中的建立账套的途径

在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在营造企业体系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于会计软件实现于会计数据体系中。会计主体有着不同的核算方式,主要是结合软件来划分会计对象所采取的会计途径。因此,如果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的是会计核算软件,就需要将真实的系统核算信息给输入进来,并且制定一系列的注意事项,促使企业的核算标准得到实现。

2.2 电算化会计中的初始设置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中,完成了建立账套之后,就需要将核算筹划活动给开展下去。在这方面分为三个任务:设置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在系统中输入初始余额。结合实际途径来开展三个任务,会计核算会受到这三个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在初始设置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开展初始设置工作,才可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3 电算化会计中设置账户的方法

会计科目的应用,可以更加深入的划分会计要素,通过会计科目来开设会计账目,来有效管理会计对象中的所有环节。通过会计科目,可以得到很多会计资料,借助于本种方式,来营造系统核算体系。

2.4 电算化会计中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的方法

在电算化环境中的,会有很多资料产生,如账簿、凭证报表等。在开展电算化会计体系工作时,关键是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电算化会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档案途径,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过程中,需要恰当调整工作对象的属性。

2.5 电算化会计中的自动转账方法

具体来讲,自动转账指的是结合用户定义,系统对转账凭证自动生成。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系统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就是自动转账,它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结合相应的函数进行预算,方可以对凭证中需求的数值进行获取;另一种是直接从账簿的数据中获得相关数值,这样记账凭证就可以被直接生成出来。

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可以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为了避免出现舞弊现象,将相互制约和牵制的作用给发挥出来,就需要对职责分工制度和组织机构等进行合理构建。为了避免破坏或者更改会计数据,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对计算机程序和会计数据进行保护,以便会计核算各个系统活动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得到保证。

第4篇

关键词: 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 一体化; 增效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16-01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在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有许多共同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核算目的相同:都担负着为企业促进经营和加强管理的职责,都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上具体情况的反映,数据的提供受法规所制约,都要求核算的数据真实、可靠、迅速、全面;都要以完整、准确的原始凭证为依据,按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核算;主要是围绕企业的购进、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进行的,核算的总体范围是一样的。这些相同点,是企业内部实行会统核算一体化的基础。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主要差别有:核算对象、目的不同。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表现和反映一定的资金运动。它是以个体为核算对象,侧重于国民经济运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体,仅仅考察个体的资金运动,其目的是为企业服务;而统计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核算对象,立足于宏观来考察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不仅对个体的资金运动进行考察,而且还对总体的资金运动及实物运动、技术经济状况、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考察,其目的是为国家宏观管理服务;核算原则、口径、价格不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会计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统计核算一方面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另一方面又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劳动费用,如中间消耗的计算要求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而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出货物的货款为核算依据;不合格品,会计列为产值,统计则将其剔除等等。会计核算按实际价格计算产值,统计核算则按不变价格或市场价格计算;对未出售的半成品、产成品,会计按成本价格计算,统计则按出厂价格计算;核算方法不同。一般来说,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都要经过数据搜集、加工分类、汇总整理、分析对比、提供信息等过程,但在具体核算方法上有差别。会计核算是根据会计凭证和复式记帐法,对每一笔业务都连续地加以登记、分类、汇总,会计核算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随意更改;企业统计核算则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大量观察,运用科学的估计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念;统计核算也采用复式记账法,但在描述各交易主体之间在各种经济活动上的联系时,是从交易的双方分别描述的。而会计核算只是从交易的一方描述企业对外界的交易。

由于上述差别,使得现行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缺乏有机的统一,造成了重复劳动,数出多门。应当统一企业内部核算,以会计核算为主体,辅之以统计核算的内容,拓宽核算的口径,形成企业数据中心,做到数出一门,减少重复性劳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报出,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体制和模式构想。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复合性人才。企业应提供会计和统核算人员学习、深造、交流的机会,使企业能多出些精通会计与统计核算的复合性人才。是他们在相同方面多结合,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如企业的材料核算工作,一般程序是月末由材料物资部门人员,按各自管辖的库名分类整理统计出当月消耗的数据、然后再将此转入企业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再按下属的二级单位部门整理分类归集费用,转入企业的二级财务部门后,二级部门财务人员再按下属的车间整理分类归集费用,在这种工作程序中由于重复性工作多,出财务报表的时间拖长,影响了财务报表的及时性。如能将最初的物资统计部门人员进行简单的财务培训,使费用的分类、整理、进费用工作能在最初一次完成,可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从管理体制上进行统一。企业现行的会计工作隶属财务部门管理,而统计工作隶属统计部门管理。管理上的分割人为地增加了会计核算一体化的难度,建议企业建立一个经济核算协调部门,并赋予相应的权力,使其发挥积极协调作用,从而保障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各自独立的同时,就相融的地方化二为一,减少重复性劳动,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统一核算标准。统计部门和财务部门都必须根据原始的基础数据整理出各自所需的指标数值,在指标口径、概念、分类方法等都要统一。同时必须与现行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准则相一致。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常常是统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费用消耗的计量单位不统一,对同一种费用消耗,统计部门使用“吨”为核算单位,财政部门使用“公斤”为核算单位;对于某些常用布类,统计部门按“块”为核算单位,财政部门使用“平米”为核算单位等。这些不统一现象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造成时间上人为耽误,人力劳动大量浪费。由此应在事先由经济协调部门进行统一规定,避免出现重复转换劳动,也可使报表的可比性增强。

在企业内部,会计统计核算机构统一合作,以会计核算为主体,能使企业会计核算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及时报出各种会计信息,避免节假日大量财务人员加班加点,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报表,及时将编制出财务会计报表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3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88-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要不断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企业的成本核算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只有做好成本核算,完善成本管理,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一、企业成本核算的定义与作用

(一)企业成本核算的内涵

成本核算是以货币为单位、以企业的会计核算为基础而进行的有效的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企业成本核算是指在企业提供生产或者服务的过程中,企业对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全部费用以货币为基本的计算单位,根据一定的会计方法进行核算,然后进行资源再分配的活动。当前,企业最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有两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以及作业成本核算方法。此外,成本核算的方法多种多样,较为常用的方法为分批核算法、分步核算法以及品种核算法等。要想做好成本核算工作,首先要注意的是做好原始记录工作,其次,要建立严格的计量以及检验等制度,还要做好原材料以及燃料等的用时定额消耗。

(二)企业成本核算的作用

企业成本核算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强化成本核算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显得日益重要,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单单是企业中某个部门的职责,而应该是整个企业的问题,如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仍然以传统的管理方法来经营企业,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就显得很困难。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就要做好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并进一步扩大成本核算的范围。应该注意的是,企业的成本核算不仅包括企业在生产方面的成本,而且应该包括流通、研究、设计以及开发等方面的成本控制。

2、强化成本核算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当前,企业的成本核算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管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成本核算改变了之前的传统的、单一的企业管理领域,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向着更为宽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得企业的整体管理更加有效。成本核算使得企业更加重视财务管理、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对竞争对手有了更广泛的了解,这样企业可以更加有准备地进行成本预测,从而更准确地作出决策,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更加准确、有效,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强化成本核算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想要实现更好发展,树立成本意识是必须的。树立成本意识可以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加重视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摒弃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束缚,使得企业的成本管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企业的管理才能做得更好,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不是单一的,需要企业各个方面的配合与完善,比如企业的战略、技术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成本核算意识要渗透于企业的每个部门、企业的每个发展环节。

二、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很多企业对成本核算工作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不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尤其是成本管理。认为这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问题,做好财务收支平衡即可;有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了企业的业绩而故意掩盖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这种思想上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使得企业的成本核算与企业的经营严重不符,并最终影响企业的正确决策。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在重视资金管理的同时做好成本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

(二)人员素质差

对有些企业来说,业务比较单一,因此,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不高,这就使得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另外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年龄老化,他们的理念与知识结构,以及采用的核算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成本核算方法使用不当,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正常经营,这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为企业的成本核算带来了问题。

(三)成本核算方法存在问题

正确的核算方法是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前提,但是有些企业不重视成本核算方法的使用,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比较陈旧,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核算。

(四)缺乏成本核算的制度规范

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企业还存在着财务制度尤其是成本核算制度不规范的情况,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有些企业虽然成本核算制度完善,但是没有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实际操作性不强,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提高成本核算的意识

树立成本核算意识是做好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基础。想要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就要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控制企业成本,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需要企业的全体人员树立成本核算意识。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成本管理意识,重视成本核算工作。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做好成本核算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使企业每个员工都深知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为做好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打好基础。

(二)加强成本核算的方法、制度建设

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成本核算,需要加强成本核算的制度建设。首先,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如果一个企业经常进行重复、单一的产品生产就不需要实行作业成本法,而可以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比如品种法或者是分批法。但如果企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且有比较复杂的产品以及较高的生产费用,那么企业就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这种方法适合自动化程度高以及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高的情况。作业成本法是将企业的作业看成是进行核算的对象,而且在进行核算时是根据企业的不同动因进行的,而且成本核算法可以从企业成本的各项动因上寻找各种费用,这样可以更好地消除乱分配的现象,从而更好地节约资源,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要合理确定成本核算的范围与对象。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以及管理要求确定成本核算的范围与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又能够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要与企业的经营特点、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组织特点以及企业的产品等相适应。成本核算的范围与对象的确定要满足两个原则,要与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组织特点相适应,同时还要满足企业的成本管理的要求。

(三)加强监督,促进成本核算规范化

为了更好地做好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要加强内部审计、加强社会监督的作用,才能保证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更加准确、规范、有效。为了更好地做好成本核算工作,首先是要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的审计,会计师要对企业自身成本核算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管,也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其次,国家审计部门要对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做好监督,要积极地督促企业设置成本核算账簿,并对企业的违纪行为严肃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完善成本核算工作,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四)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成本核算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企业的成本核算信息的扩大,内容也更复杂。因此,为了更好地完善成本核算工作,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成本核算。

四、结语

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科学地确定成本核算的范围与对象,不断强化成本核算管理,才能做好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才能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参考文献:

[1] 何淑华.浅谈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4).

[2] 王浩东.浅论企业成本核算[J].投资与合作,2012,(06).

[3] 梁淑文.企业成本核算中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09).

第6篇

一、碳会计相关概念

碳会计是低碳经济催生的一个全新领域,与环境科学紧密联系,作为碳会计核算基础的物质流核算更是涉及物理和化学等诸多领域,因此,部分概念晦涩难懂,厘清与碳会计相关的重要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碳会计,为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奠定基础。

(一)碳 碳会计核算领域研究中的“碳”有别于自然科学领域所涉及的“碳”,Jan Bebbington和Carlos Larrinaga-gonzalez (2008)认为,“碳”这个专用术语经常作为以二氧化碳为主要元素的温室气体的简称,因为温室气体经常用“碳当量”作为计量单位,所以“碳”经常作为温室气体的简单表达方式。

(二)碳排放与碳固 碳排放与碳固是两个相反的过程。碳排放指温室气体和/或其前体在一个特定地区和时期内向大气的释放。根据美国环保署的解释,碳固是一个通过农业的或者森林的措施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移除的过程。碳排放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数量,而碳固可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数量。

(三)碳源与碳汇 碳源是一个不断变小的碳池,一个碳池就是大气中碳的一个“源”,吸收进去的碳的数量小于排放出来的数量。国际碳排放交易协会认为,碳汇是一个能吸收或者“隔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贮存库,这些贮存库包括森林、土壤、泥炭、冻土、海水以及沉积在深海的碳酸盐等。碳汇是自然界中温室气体的寄存体,碳汇与碳源表示两个相反的状态,当某个区域释放的温室气体大于该区域吸收的温室气体时,则该区域就是一个碳源,相反,当该区域的温室气体释放量小于吸收量时,该区域就是一个碳汇。

(四)排污权与碳排放配额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3号《排污权》(IFRIC 3)对排污权定义是:政府(或政府机构)确定一定时期内其控制区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向控制区内的排放者按比例分配排污权,并允许排污权在市场上交易。一个碳排放配额代表着一个固定数量的排污权,它常被用于描述排放交易或“总量交易”机制下一个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五)碳会计 碳会计是以一定的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采用货币、实物单位计量的形式,对企业的碳排放和碳固等低碳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披露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一个新兴会计研究领域,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绿色利润最大化(桑军朝,2010)。2008年,Stewart Jones教授等将与碳排放、交易及鉴证等的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与碳固会计即碳会计。从国外文献的最新研究进程看,碳会计主要涉及:碳排放配额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碳排放的相关风险核算、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管理等(Jan Bebbington et al.,2008;Ans Kolk et al.,2008;CDP,2009)。

二、碳会计核算现状分析

国内外关于碳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的核算和碳信息的披露方面,在碳排放的核算和碳信息的披露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各种问题。

(一)碳排放核算现状 直至目前,以碳排放及交易为核心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会计问题主要是在排污权会计框架内研究。美国FASB下的紧急任务小组(EITF) 2003 年的对参与总量- 交易机制下的排污权会计基准草案(EITF03 - 14)试图为各参与方提供一个全面的会计规范模型,但由于其草案可能影响到相关事项的会计处理和排污权收益及遵循成本确认等原因,最终未将其列入议事日程。IASB 2004 年的IFRIC 3 排污权解释公告试图规范总量――交易模式的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但由于存在资产(排污权) 和负债(排污权支付义务) 的成本计量基础与IAS 38 不一致等缺陷而不得不于2005年6月被废止(郑玲、周志方,2010)。日本企业会计基准委员会(ASBJ) 发表的ASBJ15《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ASBJ 7《企业分离的会计基准》和ASBJ 9《存货评估的会计基准》(2006)由于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而无法得到一致认可。

2008年,FASB和IASB同意共同研究“排放交易机制”项目,这个项目致力于建立碳报告和碳排放核算模型,至2010年9月,FASB文件表示,IASB和FASB已经达成以下共识:(1)购买和无偿取得的碳排放配额都应当被确认为资产;(2)无偿取得的碳排放配额要求企业履行的义务符合负债的定义,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被确认。虽然IASB和FASB的合作为碳排放的会计核算实现了重大突破,但是对碳排放权的详细计量和列报问题,企业未来可以无偿取得排放配额的权利是否应当被确认为资产等问题尚未有明确定论。

IASB(2010)指出,IFRIC 3《排污权》的废止,很可能导致会计实务中对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会计处理形式各异,进而弱化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有用性。ACCA(2009)也认为,专业或广受认可的碳排放核算准则的缺失,导致不同的公司对碳排放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最终影响到碳披露信息的可比性。因此,碳排放的会计核算仍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企业还在等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出台明确的碳排放规范。

(二)碳信息披露现状 碳信息披露项目(CDP)是世界上许多大公司碳信息披露的主要平台,披露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战略、碳减排核算、碳减排管理和全球气候治理。CDP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碳信息披露体系,但CDP还存在以下问题:(1)碳信息披露项目没有激励企业积极减排;(2)企业之间的碳信息缺乏可比性,对企业的约束不足;(3)碳信息需求和供给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4)碳信息披露标准的缺乏制约了碳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张彩平、肖序,2010)。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2010 年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披露指南”在碳信息披露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碳信息的披露不仅仅受法律法规的影响,信息披露的全面性还有欠缺。

(三)碳固核算现状 当前的文献资料中,关于碳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固技术(如森林碳固、土壤碳固和海洋碳固等)、碳固成本和碳固风险以及碳固投资交易等方面,有关碳固的会计核算研究还很少,碳固会计并未正式成为会计研究项目,也没有独立核算体系,但其作为核算净碳排放量的重要依据应当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

三、碳会计研究内容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碳会计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碳排放会计核算 企业从政府或其它组织获得碳排放权以及因为排放权交易等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或事项是企业进行碳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碳排放会计是对碳排放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用以传递企业碳排放过程和减排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碳排放会计核算是碳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碳固会计核算 碳固会计与碳排放会计相对应,是对碳固活动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用以传递企业碳固过程的各种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企业为了避免因为实际碳排放量超过拥有的排放权而遭受惩罚,或者为了将所拥有的排放权用于出售,企业可能选择通过各种人工固碳方法来补偿企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企业在碳固过程中会发生固碳费用等事项,因此应当将碳固产生的会计信息纳入企业的会计系统。

(三)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核算 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企业碳排放对企业业绩和前景可能产生的影响,必须核算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企业因为碳排放可能面临三种风险:竞争风险、政策风险和声誉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来自国家和跨国界机构所制定的各种政策,如能源效率标准的提高。竞争风险主要来自这样的可能性,即由于低碳技术的运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高碳商品和服务与低碳商品和服务相比会变得过时(Kolk 和 Levy,2001)。

(四)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 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不同于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前者是以各种不同结果的存在可能性为特征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其自身的自然属性而使得公司难以应对。而后者是指潜在的收益和损失存在的可能性,如对减少碳排放采取不同的措施会使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可能收益或损失。碳排放中的诸如科学和技术的不确定性等都可能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的决策,因此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也应当作为碳会计的核算对象。

(五)碳会计信息披露及管理并不是所有与碳会计相关的交易或事项都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并列报,可能会存在部分难以量化或者无法在报表中反映的碳会计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可能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前景的判断,因此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碳会计信息都应当得到充分的披露。同样地,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披露碳信息已不再是为外界压力所迫,相反,充分地披露企业的碳信息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需要对碳会计信息进行管理。

四、碳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建议

碳会计是一个由碳排放会计、碳固会计和碳信息披露等紧密联系构成的一个会计领域,以往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孤立地研究碳会计的某个组成部分,缺乏系统性和联系性,而且缺乏牢固的理论基础,因此,建立碳会计核算体系应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说明适用对象 确定碳会计核算体系的适用对象是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的首要任务。任何产生碳排放的组织都应履行节能减排的义务,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等组织都可能参与到碳排放和碳固等活动中,由于不同组织参与碳活动的程度和方式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组织的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碳会计核算方法,如政府碳会计核算方法、事业单位碳会计核算方法和企业碳会计核算方法等。

(二)界定重要概念 界定和统一碳会计领域的重要概念是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在构建碳会计核算体系前,必须明确解释部分术语,以提高核算方法的可理解性。碳会计领域中的碳排放、碳固、碳汇、碳源、碳权、碳信用、碳足迹、碳中和、碳管理等常用术语都应有统一而明确的解释。

(三)统一碳的物质流测算标准 碳的物质流测算是进行碳会计价值流核算的基础,统一物质流测算标准才能使碳会计的核算结果具备可比性。目前国际上碳排放的物质流测算是以碳足迹测算为依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2006年)、英国标准协会(2008年)以及日本产业经济省(2009年)等都为企业计算碳足迹提供了标准。采用不同标准测算的企业碳足迹的结果不同,进而影响到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采用统一碳的物质流测算标准,在微观上,有助于提高同一组织不同时期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宏观上,有助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等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的落实。

(四)确定碳会计的核算方法 2008年,Stewart Jones教授等提出了构建碳会计规范的两种主要思路:其一是在京都协定框架下,所有机构或组织对产生于碳汇的碳信用的会计规范与IPCC的原则相协调;其二是在温室气体协定书内(GHG Protocol)分别计量和报告CO2排放的相关会计问题。Stewart Jones教授等提出的两种思路都说明构建碳会计体系必须与“碳”的物质流测算紧密结合,碳会计的价值流核算不能脱离企业碳活动的物质流测算。因此,碳会计的核算可以采取物质流核算法和货币核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碳会计交易或事项进行核算前必须采用物质流核算法测算出可靠的“碳”实物量,进而保证采用货币核算法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五)建立碳会计核算的基本框架 包括碳排放及碳固的会计核算及其信息披露。

(1)为减少碳排放而购买技术或设备的会计核算。减少碳排放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低碳技术或设备提高石油、煤炭等高排放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二是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企业为减少碳排放而购入的技术或设备应当分别作为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而给以的补助按照政府补助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2)碳排放权及交易的会计核算 。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对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采用存货、历史成本的方法,IASB的IFRIC3《排污权》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日本则将碳排放权作为无形固定资产入账,而以交易为目的的碳排放权则按金融商品会计基准处理。虽然目前对碳排放权及交易的会计处理尚未达成共识,但其作为可能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交易或事项应当在报告中得到客观反映。

(3)碳固的会计核算。树木等因碳固(Carbon sequestration)职能被认为是碳会计中碳汇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需单设账户予以反映。但其作为一种特殊生物资产,又与IAS 41、AASB 141等会计准则相挂钩(周志方、肖序,2010)。碳固与碳排放一样应当作为一项会计事项在报告中得以反映。碳固与碳排放是两个相反的过程,碳固可以补偿所发生的碳排放,企业增加碳固相当于减少碳排放,进而增加企业的碳排放权,因此,企业因为树木等对温室气体的贮存增加了企业的碳排放权,可以确认为自己研发的无形资产等,同时,企业因碳固活动而种下的树木或购置的设备、材料等应当确认为资产。

(4)与碳会计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是其风险和不确定性(Stern,2006),因此,碳会计有必要针对其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引致的收益和损失作出反应,即核算和报告,这种或有或不确定事项,需要会计人员在概率估算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以负债或其他方式在报告内客观及时反映(周志方,2010)。

(5)碳信息的披露。企业无法量化或无法用货币表示的碳信息,只要可能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都应当得到充分的披露。企业披露的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首先,企业必须披露当前会计年度、下一个会计年度的碳排放控制措施预计将发生的重大资本支出,甚至是更远时期的重大资本支出。其次,公司应该考虑并且披露碳排放方面的条约或者国际协定对企业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后,需要考虑企业的碳排放对企业名誉产生的影响,是否会由于名誉的破坏而给公司的业务经营或者财务状况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际碳会计的最新进展及评述》,《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1期。

[2]张彩平、肖序:《国际碳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财务与金融》2010年第3期。

[3]郑玲、周志方:《全球气候变化下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问题:最新发展与评述》,《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年第3期。

[4]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教育教学论坛・下旬》2010年第7期。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R/OL].[1998].

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 kpchinese.pdf.

[6]IASB. IFRIC Interpretation No.3,Emission Rights[R].2004.

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核算;方法;选择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先进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因此,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会计核算工作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进行该项工作时应主要将其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结合看,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_展。

一、会计信息化

将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就是指会计信息化,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带动会计工作信息化的发展,会计核算工作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后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为真正实现电算化工作的创新预与发展,必须对该项工作采取新的管理形式以及最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互联网主要以通信技术为主,同时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充分的运用,促使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工作进行深度的结合,对会计体系进行更深层次的开放。单位运行、操纵计划计划以及经济运营等环节都属于信息服务,因此在实际进行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对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

二、会计计算化条件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原则

会计核算工作需要通过不同的手段面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因此在实际进行该项工作时要对真实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与考虑,然后根据相关要求与标准实际进行核算,该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失误率的发生。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主要以为手工为主,在实际对会计处置方案进行选取时,信息供应计划以及成本收益都是其中必备的因素之一。

会计工作核算量受到成本受益准则的直接影响,管理收益比处置费用高是供应信息的显著特征。因此,为保证信息品质,在实际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可根据相关经验科学合理的选择,同时该种做法还可以保证方案较为简单,有效减少工作难度与工作压力。会计工作者对主观性是核算工作方案选取的主要依据之一,但该种做法存在一定的不足,最终导致会计工作缺乏真实性。会计核算程序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充分的体现,因此在会计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关键问题就不在是成本收益准则。会计核算方式标准化以及会计信息标准化都对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有直接影响,同时会计信息的开放性与变动性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新的环境与背景下我们可根据一定的原则对会计工作处置方式进行选取,我们主要将其原则总结为以下几点,并进行仔细分析。

1.规范化原则

智能性、开放性以及及时性都是信息化环境下来及工作的主要特点,上述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信息标准化有要求,因此在实际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可将标准化原则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帮助会计信息品质进行有效的提高,同时可协助会计信息在短时间内完成比较。为真正实现会计体系之间的相互协作,可利用合理的手段以及方法促进会计信息体系与内外部相关机构体系进行连接,该种方法还可以实现会计体系之间的相互监督,不仅对会计工作自身发展有积极意义,还对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标准化、科学化以及增快管理类程序的探索运用是会计核算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不仅可对会计工作的比较性进行有效的保障,还可以降低对主观意识对会计工作者的干扰,对会计资料的切实性进行有效提高。

2.准确性原则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前提,会计核算工作也受到信息化的深远影响。准确性、适宜性、科学性等都是在实际进行会计选取工作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是由人工进行,伴随科学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工作也随之产生明显的改变。现阶段核算工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完成,核算工作量的多少已经不在是影响方案选取的因素之一。复杂性与难度较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信息化条件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以及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将核算工作的难度性与复杂性大大降低,同时可还增加资源利用率,节省时间与人力,帮助相关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不会在选择方案时受到准确性与繁琐性的制约。

三、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处理方法的新选择

1.计量属性的新选择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算的好坏、公允价值的明确和其实施等状况是现在会计行业中商讨的热题之一。在手工工作条件下,因为公允价值不容易获取,必须使用简单的历史成本计算性能。但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资料处置的高程度自动化、材料资源的高程度分享能够推动资产根据公允价值进行计算成为现实。

2.存货计价方法的新选择

在手工会计下,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而移动加权平均法将成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企业组织内部的存货数据,只要出现都会储存到相关的服务设备中,同时实时传递到会计信息体系中进行处置,计算机主动搜索储存资料库得到存活的成本资料同时开展移送加权结算。

四、结语

必须规范会计核算方案的选取,降低人为主观要素的干扰,确定出最佳的核算方案,才可以供应对计划最有效的会计信息。在规范时也要掌握好程度,针对不一样种类的业务不能轻易的下绝对实用某种方案,而要在既定的范围内选取最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案。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字:专项核算;高校;财务管理

专项核算是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的创新。使用专项核算,能够大大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优化数据处理结构,因此专项核算广泛应用于高校会计核算中。部门预算、专项收支、事业收支、经营收支及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囊括了高校财务资金管理的各个方面。运用专项核算归集和整理这五项管理信息,不仅能够提高会计业务处理效率,而且可使财务信息更直观,更易于统计和查询,从而使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更为高效便捷。因此充分运用专项核算,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当前高校财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专项核算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专项核算,简而言之,即分项目核算。它是一个会计电算化概念。这里所指的“项目”,可以是一个部门、单位、成本核算对象、科研课题、专款项目等等。

在高校日常财务核算中,经常需要对某些“项目”(如部门、科研课题等)进行专门核算。在手工核算方式下,通常通过设置明细科目的方法来进行。以科研项目管理为例,为了达到分项目核算的要求,需要将项目名称或编号设置为明细科目。这种通过设置明细科目以达到分项目核算的方法使科目明细表极为繁杂,增加了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冗余,同时也不利于各项目财务信息的归集。例如要了解某项目当年经费支出总额,需要手工汇总该项目在各支出科目下的发生额。

为此,会计电算化引入了专项核算。专项核算是会计电算化特有的核算方式,专门用于解决现实中需要按“项目”进行会计核算的情况。在专项核算方式下,通常将项目按其类别进行专门管理,并在项目和核算科目之间建立联接,即每个项目有其对应的科目,每个科目有其对应的项目。这样项目与科目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服务于相关会计信息。在进行与专项相关的业务处理时,每笔会计信息同时对应专项核算科目和项目,使科目核算与项目核算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统一。

由此可见专项核算是将项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的会计核算方式。它将项目从科目的设置中抽离出来,使科目核算更为简洁明朗。同时由于对项目集中管理,也使项目管理更为规范整齐。

专项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1.从电算化数据处理结构的角度来说,专项核算是对关系型数据库关系的规范化,它将科目关系分解为专项关系、类别关系和项目关系。分解遵循 “一事一地”的原则,让一个关系只描述一个概念、一个实体或实体间的一种联系。因此专项核算整合的关系是关系模式的高级范式。

2.专项核算充分利用了关系型数据库的三种操作:选择操作、投影操作和连接操作。通过上述三种操作,会计核算人员可以轻松获取各个专项项目的各项收支的汇总和明细信息。

3.专项核算可以对专项项目的收入和支出进行集中管理。它充分利用了电算化数据库的设计理念,将属性不同的各个科目数据相加或相抵直接得出“结余”,为其在财务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基础。通过电算化系统专项余额和专项账页查询功能,专项项目的收支信息可同时反映在一张表中,并直接显现出“结余”。专项核算的这一特色为财务管理带来了不言而喻的便利。

二、专项核算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

了解并掌握专项核算的基本原理将为更好地利用专项核算进行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运用专项核算前,有必要对其基本理论和应用前提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适于专项核算的会计业务的特性

适于专项核算的会计业务具有以下共同的特性:

①这类会计业务以某个专项“项目”为主体展开核算。譬如,部门预算管理以某个部门为主体,管理者关注于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科研项目管理以某个项目为主体,管理者关注于各个项目的收支结余状况等等。

②这类会计业务的项目涉及多个会计科目。这正是实施专项核算优越性最显见、最直接的体现。当多个会计科目都涉及共同的项目时,将这些项目从科目中抽离出来,组成对应于多个科目的项目组,使科目脉络清晰,项目规范整齐,同时减少了数据信息冗余。

③这类会计业务的项目涉及收入和支出两类科目。一般来说,运用专项核算进行财务管理是为了方便快捷地了解各个项目的财务收入、支出及结余的整体状况,从而实施更有效的控制。因此,专项核算会计业务通常同时涉及项目的收入与支出。

2.运用专项核算进行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

①专项核算是对关系型数据库二维“关系”的最佳利用。传统通过设置明细科目来达到分项目核算的方法,其会计信息逻辑存储是分散的“树形”层次结构,即以每个总账科目为“根”,各明细科目为“干”,各项目为“叶”。在信息查询时,只能由“根”至“叶”查询到单一的会计信息。而专项核算其信息逻辑存储是集中的二维“网状”结构,除保留原先“树形”结构外,各个项目分别对应着相关科目,形成以项目和科目为二维“关系”表横轴或纵轴的交叉信息结构。由于它充分运用了关系型数据库的各种操作,在进行专项查询时,既可以查询到以项目为主体的各个科目信息,又可以查询到以科目为主体的各个项目信息。

②专项核算的基本恒等式。专项核算对财务管理信息的反映和监督通过其基本恒等式来实现。由于财务信息系统通常将会计科目“借方”或“贷方”发生额分别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因此属性不同的科目其余额相加或相抵将得出“结余”。专项核算正是利用了这一设计理念,通过同一项目收入类和支出类科目余额“合计”,即时反映出该项目的“结余”。由于记账方向不同,不同属性科目余额“相加”实际数据操作是“相减”,因而专项核算的基本恒等式为:(某专项)项目结余=(某专项)收入类科目合计-支出类科目合计。

③专项核算的财务管理功能。会计电算化引入的专项核算,不仅能够如传统会计一样进行会计核算,同时还具备财务管理的功能。专项核算的财务管理功能通过信息系统对专项信息的反映和监督来实现。专项核算可以将专项收支结余汇总及明细信息反映在同一账簿中,形成管理型账簿。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既可以随时掌握某个专项某项收支信息,又可随时查询某个专项各项收支结余信息、某项收支各个专项信息及各个专项各项收支结余信息,从而实施有效的资金监控,达到财务管理的目的。

3.运用专项核算进行高校财务管理需增设的会计科目

由于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所限,专项“项目”往往没有确定或者适于财务管理使用的收入类科目,这时候需要增设管理型会计科目。具体到高校财务管理,通常需要增设以下三个会计科目:

①经费内部拨款。该科目主要用于核算高校划拨二级单位的教育事业费预算控制指标。该科目借方反映高校拨出的预算指标,贷方反映各二级单位收到的预算指标。由于拨出的预算指标始终等于各二级单位收到的预算指标,该科目总账期末无余额。

②经费内部结算。该科目主要用于核算高校二级单位之间因相互提供劳务和服务而发生的教育事业费预算指标的结转。该科目借方反映二级单位转出的经费指标,贷方反映二级单位转入的指标。由于转出的经费指标始终等于转入的经费指标,该科目总账期末无余额。该科目加强了部门预算控制的灵活性。

③科研内部结算。该科目主要用于核算高校内部单位因向科研课题组提供物资、服务或劳务而发生的科研经费指标结转。该科目借方反映因接受物资、服务或劳务而转出的科研经费指标,贷方反映因提供服务或劳务而收到的科研经费指标。由于转出的指标总是等于收到的指标,该科目总账无余额。

以上列举了高校实施专项核算需要增设的常用会计科目,由于各个高校会计业务内容不尽相同,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适合自身核算特点的会计科目。

4.运用专项核算进行高校财务管理需设置的票据

运用专项核算进行财务管理必须有相关的票据作为媒体,以承载财务监控信息,严格业务处理手续,并方便责任单位参与经费使用情况的监控。具体说来,运用专项核算进行高校财务管理通常需要使用三种票据:

①预算拨款通知单。该票据主要用于划拨各二级单位教育事业经费预算指标。财务部门将该票据作为划拨指标并进行账务处理的依据,二级单位将该票据作为收到指标的依据。

②内部转账单。该票据主要用于记载二级单位对教育事业经费预算指标的使用情况。财务部门将该票据作为预算经费开支及账务处理的依据,各二级单位将该票据作为预算指标结转、使用和管理的依据。

③科研内部转账单。该票据主要用于记载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财务部门将该票据作为科研项目经费收入、支出及账务处理的依据,提供物资、劳务及服务的内部单位将其作为收到科研经费的依据,项目组将其作为科研经费收入、结转、使用和管理的依据。

由于各高校会计业务存在复杂性和特殊性,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增减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票据。

5.专项核算会计科目的设置

除将增设的用于财务管理的会计科目设置为专项核算外,对其他涉及专项核算的科目应作如下设置:

①专项核算支出科目的确定。在会计核算实践中,并非所有涉及专项的支出科目都必需设置为专项核算,管理者可根据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确定支出控制的范围,对所涉及的支出科目进行全部专项设置或部分专项设置。

②专项核算个人借款科目的设置。对个人借款科目进行专项核算,是为了切实防止由于借款未报销而发生的经费超支现象。如在部门预算管理中,经常会发生一个部门的预算指标已结余不多或已为负数,该部门职工还借有大量的预算经费尚未报销。为了从源头上全面控制这种情况的发生,需对高校的个人借款科目设置“个人往来”和“专项”双重核算。在借款时,即以借款额扣除该“项目”的经费,报销时收回的余款,冲抵其经费。此时,可将个人借款科目看作专项项目的支出类科目。

三、专项核算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实践探索

根据专项核算的基本原理,它可广泛应用于高校部门预算、事业收支、专项收支、经营收支及科研项目管理五个方面。

1.部门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管理是高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总经费,划拨所属二级单位预算指标,对比其实际支出进行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的预算管理方式。部门预算管理存在着“双轨制”和“单轨制”两种模式。“双轨制”将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自成体系。由于预算控制信息主要反映在会计核算中,“双轨制”不仅造成大量重复劳动,也不利于及时反馈预算信息。“单轨制”将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统一,通过增设的预算管理科目,在会计核算的同时进行预算管理,大大减化了预算管理工作量,并能即时反馈预算控制信息,便于管理者及时掌握预算指标使用情况,对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分析和调整。运用专项核算进行部门预算管理,是“单轨制”的具体体现。

部门预算管理适用于实施“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高校。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高校一般要与其所属二级单位签订《经费包干责任书》,对部门经费实行包干控制。因此,部门预算管理实质上是对二级单位的经费实行总量控制,它融通了二级单位对各项开支使用的灵活性,充分发挥了二级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预算制订的不科学对预算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和不便。

实施部门预算管理,应将部门权限范围内可控支出,如办公费、差旅费等设置为专项核算;不可控支出如工资、社保费等不分专项,采用科目核算;这一方面可以更为直观地反映各二级单位对预算指标的控制成效,另一方面可以切实防止二级单位挤占由财政拨款保障的人员经费。

专项核算应用于高校部门预算管理的具体操作如下:

①下拨预算指标的核算:

预算管理人员在期初向二级单位拨入预算指标,填写预算拨款通知单,会计作

借:经费内部拨款—预算总户

贷:经费内部拨款—×单位

②二级单位相互结转预算指标的核算:

转出指标方开具内部转账单,交转入指标方,会计作

借:经费内部结算—×单位(转出方)

贷:经费内部结算—×单位(转入方)

③二级单位领用材料的核算:

领用材料单位开具内部转账单,交物资部门,会计分录同②。

完成上述会计处理后,会计人员将内部转账单结转通知联加盖内部结算章,由转出方交给物资部门作为指标已结转的依据。

月末,会计人员依据物资部门交来的领料单记载的该部门实际领料总额,作

借:教育事业支出—业务费—×单位

贷:材料

同时以此金额,作:

借:经费内部结算—物资部门

贷:经费内部结算—×单位

二级单位接受劳务或服务,其核算方法与领用材料相同。

④个人借款核算: 由借款单位开具内部转账单,会计作

借:应收及暂付款—教育经费借款—×人(×单位)

贷:货币资金

在作个人借款分录时,不仅要选择往来个人,同时要录入专项金额。对于设置了双重核算的科目,财务系统会自动提示录入所属部门金额。

⑤教育事业支出核算。运用专项核算处理支出业务与日常操作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在处理未预借款的支出报销业务时,需要支出单位开具内部转账单,在录入已设置为专项核算的可控支出科目时,需同时录入该项支出所属部门的金额。

上述业务处理,使会计核算始终反映以下预算控制等式:(某部门)预算指标结余=(某部门)经费内部拨款+(或-)经费内部结算-个人借款-可控教育事业支出。通过查询专项余额和账页,财务人员可以即时获得各部门各项收支的汇总、明细信息以及指标结余信息。

2.专项收支管理

专项收支管理是对高校财政补助收入中专项性经费收支的管理。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单独设立了专款收支科目进行此项核算。但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考虑到专款的收支实际上是高校正常收支的组成部分,同时为保持“收支两条线,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的科目分类体系,没有单设专款收支科目,而是将专款的核算纳入相应的收支科目。在这种“大收大支”的核算体系下,对财政拨款中的专项性经费进行专项核算将切实保证“专款专用”,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专项收支管理按专款项目名称设置专项,核算方法与部门预算管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收入类科目为教育经费拨款或其他经费拨款,资金监控等式为:(某专项)经费结余=(某专项)教育经费拨款或其他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支出。

3.事业收支管理

事业收支管理是对高校开展教学及辅助活动所发生的专项性收支的管理。事业收支管理所涉及的收入主要包括高校办班收入、语音室开放收入等,反映在“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科目中。其所涉及的支出为开展这些活动的支出,反映在“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中。事业收支可以按班级名称或取得收入的部门进行专项核算。通过专项核算,管理者可以即时了解收入项目的结余状况,考察部门绩效。其核算方法与专项收支管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收入类科目为其他教育事业收入。收支管理等式为:(某部门或班级)事业收支结余=(某部门或班级)教育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教育事业支出。

4.经营收支管理

经营收支管理是对高校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与发生的各项支出的管理。经营收入主要是由高校利用学校的技术、后勤设施等为社会提供各种有偿服务所取得的,包括非独立核算的招待所收入、车队收入、场地租赁收入、电讯服务收入等。它是高校各项业务开支和发展事业所需资金的必要补充。经营收支可按收入项目进行专项核算,以便于管理者及时掌握经营状况,考察经营单位绩效。其专项核算所涉及的收支科目为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核算方法与事业收支、专项收支基本相同,收支管理等式为:(某项目)经营结余= (某项目)经营收入-经营支出。

5.科研项目管理

运用专项核算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关系型数据库的特性,通过设置科研课题为专项,将各收支科目串联起来,虚拟出收支相抵的总账和流水明细账,使各项目经费结余即时反映在账簿中,以便于监控。科研项目专项核算方法与部门预算管理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管理媒介为科研内部转账单,肩负科研经费收、付、转三种功能;所涉及的收入类科目为科研经费拨款、科研事业收入,支出类科目为科研事业支出,内部管理科目为科研内部结算;科研项目借款需与教育经费借款相区别,单设“科研借款”明细科目,并采用“个人往来”和“科研专项”双重核算。科研项目核算始终反映以下资金监控等式:(某项目)科研经费结余=(某项目)科研经费拨款+科研事业收入+(或-)科研内部结算-科研借款-科研事业支出。

总之,专项核算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大大提高了会计业务处理效率,增强了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资金控制的严肃性。它将财务管理纳入会计核算的轨道,充分显示了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两大职能,实现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完美统一。专项核算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广泛深入的应用,必将使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质的飞跃,财务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8]49号  1998.

2.编写组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1

3.刘积斌 《事业单位会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