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

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5:44: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

第1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小学语文;措施

语文作为一种母语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过程,本身就是生活化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结合实践尤其是时展最新情况才能称得上是有活力、真正地掌握了母语。目前,网络资源愈来愈多,小学语文要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必须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语文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更加生活化、人性化,学生才能更愿意学、学得好,并且还能够在长远上促使学生培养出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阅读教学

能够选入语文课本的材料毕竟是少数,还有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文章在网络上也同样具有教学意义。因此,要借用网络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他们开展继续阅读,从而为他们的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1.利用网上资源深化课文学习。课文中的很多知识点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些知识点,教师就需要通过网络搜集这些材料,结合课文和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教授。一般来说,最好能提前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要求,让他们结合知识点自己寻找相关资料,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当然,教师自己是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网上资源拓展阅读范围。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这可以以人物为线索,也可以以某一历史事件为核心,还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为核心,搜集相关材料。在海量资源的充实下,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必然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利用网络开展写作实践

利用网络资源充实写作素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来充分写作素材,无论是写人、写物还是写事,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资料,这样就能够拓展学生的视界,让他们打开更多思路、思考更多的写作可能性,学习更多更好的语句。这尤其对后进生来说是一个捷径。

总之,在网络时代,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引领学生自由地驰骋其间,达到最优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光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J].魅力中国,2009(12).

第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方法

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进入非常尴尬的境地,文科生认为语文非常简单,而理科生认为语文在高中阶段学习已经应付大学阶段的需求,因此不愿意多花时间学习语文。实际上,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补充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对大学生的观念和人格进行塑造和培养。因此,我们应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有效措施与方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制的限制

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体制,过于强调学科建设,并且在所有学科中受重视程度不高,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使得很多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并且,由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与职称直接相关,使得很多教师在评职称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没有专注在教学中,导致教学质量过低,从而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依然将古典文学、诗词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忽略了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和爱好的变化,没有及时在教材中补充新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没有与当今时代接轨。同时,在教材的设置上,依然沿袭初中、高中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原文进行阅读后回答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将大学语文当做大学阶段的课程,只是将其当做高中教学的延伸,对教学内容缺乏共鸣。

二、如何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面临着很大的阻力,我们应关注新时代中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结合当前的新文化和新思想,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认知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无法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大学生普遍不喜欢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应不断扩大大学语文的教学外延,并增加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首先,应打破原有思想的束缚,将一些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国外的文化等等,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学;同时,应适当加入与时代相结合的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增加学生喜欢的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带着兴趣走入语文的世界,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大学生喜欢看的影视作品,或者适当加入网络语言如“喜大普奔”、“细思恐极”等,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是随着时展的、是与大学生活紧密相连的,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二)增强课堂上的互动

大学教学与高中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不涉及到升学率,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之后,就离开教室,没有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得大学生缺乏与教师的良性互动,无法与教师探索语文相关的知识与内容,渐渐与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隔阂,从而影响了对语文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不仅作为传输知识的载体,而应该作为大学生的朋友,分享在语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让大学生能够慢慢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自觉寻找、学习与大学语文有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立“你讲我听”环节,让大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与同学分享自己最近看到的书籍、了解到的语文知识,教师对大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并且适当点评大学生的表现,让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丰富自己对大学语文的了解。

(三)将大学语文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

充分利用大学生校园生活自由、宽松的特点,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高中阶段相比,自由宽松的多。既没有升学的压力,,可支配的时间又相对较多,同时大学的硬件设施也较多样齐全,各种社团活动亦很丰富,这使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活动的主体性大大加强。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改变过去单纯以“讲”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结合大学语文的特点,分门别类实施多样化教学。例如,对于诗歌、散文的教学,以开朗诵会的形式实施;对于戏剧,可以尝试让同学们自写、自编、自演;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实施影像教学等。

三、结语

大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在个人性格培养、世界观树立方面的重要作用,只是将其作为高中语文的延伸。因此,我们应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变革,促使大学语文在大学生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吉春,赵丽光.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0(01):61-65.

[2]闫红,崔伊飞.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03):283-287.

第3篇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着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教学改革,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了,要短时间根除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仍然采用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总是自己在讲台上说,学生在讲台下抄。而且,课堂上的内容总是围绕着书本上的文章进行,没有任何的延伸和展开,这样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难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效。

(二)师生之间关系死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需要师生之间互动的,也就是说既要有教师的教学,又要有学生的配合。但是,在一般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总是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学生就只能仰望着他们,这就使得学生对老师充满了敬畏,而老师也没有对学生表示出尊重,这样就难以让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难以建立起友好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只敢遵从,不敢提出质疑,只会让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完善自己的知识,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高。

(三)课堂互动流于形式,教学深入程度有待提高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将师生互动作为教学主要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陷入形而上学的怪圈,只注重了形式上的教学改革,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实施探究学习,实际上在教学载体的组织、学习线索的设置和整个教学流程的控制等方面,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课堂教学看似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理解与掌握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四)教学延伸环节欠缺,课后弥补拓展效果不佳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建立立体教学体系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能够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尤其是在发挥课外兴趣活动,巩固课堂教学成效方面存在不足,教师忽略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没有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探究与提升活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较为薄弱,各种教学资源整合效果较差。

二、有效突破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困境的措施与途径

(一)以语文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直以来,授人以渔是提高各科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笔者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更加高效便捷的学习方法,从而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如虎添翼,首先,笔者强化了预习技巧指导,让学生坚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预习中既能够解决生字词等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对照思考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还要将难点问题提炼出来作为下一步探究的重点,这样的预习技巧能够让学生有效增强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其次,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了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指导,要求学生一人为主、其他学生密切配合,以这样的方式提高重难点的突破成效,防止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的状况。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进行记忆技巧的指导,教给学生形象记忆法、框架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多种形象的记忆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记忆的效果具有较大的帮助。

(二)以拾遗补阙计划帮助弥补薄弱环节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一定要注意夯实基础,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一些知识点或章节进行回头看,运用拾遗补阙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成果、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笔者在每一课、每一阶段的教学之后都进行一些检测活动,检测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总结梳理出来作为下一阶段学习中予以兼顾的地方,这样既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段段清,同时又能够有效筛选出学生在不同阶段存在的难点,以这样的方式提高复习巩固的针对性,增强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以现代师生关系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作用较显著,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洞悉初中生的思想动态,抓住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较为敏感,情绪比较善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端正角色定位,不要将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老夫子,要善于沉到学生中去做他们的朋友,以这样的思想理念经营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要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基础与技巧等方面的问题,以此拉近师生距离。

第4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实用性

语文是中职学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关系到学校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然而,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太乐观,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学活动难以开展。面对这种现状,教师要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呢?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能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导入激趣。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巧妙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精彩的导入能够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心理。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导入的设计,利用故事、谜语等手段成功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上课伊始就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导入要注意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不能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导入。

2.悬念激趣。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艺术家往往会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而这正好吊起了你的胃口,使你产生了期待心理。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被称为“悬念”设置。而将此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也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心理,适时设置悬念,以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掌握知识要点。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研究,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二、转变教师角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配角,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教学沉闷。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代表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变课堂教学的控制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激励者和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从而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活跃课堂氛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应以平等、真诚的心看待学生,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肯定和赞许学生的每一次发现、每一次发言、每一种设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质疑问难,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理解与尊重,树立自信心,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喜欢上教师所教授的课。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它是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即使是相同的教学任务,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随着众多教学因素的发展变化而灵活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或启发学生想象,进行探究式教学;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答,进行合作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唯有如此,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2.教学手段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学校教育。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改变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促使其更好地接受信息。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其生动形象、直观性强,既便于学生储存记忆,又便于学生展开联想,不愧为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四、突出“实用性”,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中职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而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对语文,他们认为语文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学来无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突出中职语文的“实用性”,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人们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表达,尤其是现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生活化,人际关系、公共关系越发复杂,这就更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应付日常工作需要。为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中职生专业特点,通过课前演讲、礼仪活动、自我介绍、模拟现场招聘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系统、科学、严格的训练,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之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2.注重应用文教学,提高文书写作能力。应用文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中职生参加工作后离不开应用文的书写。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以满足他们的实际应用需要。然而,现行的不少中职语文教材却把应用文写作作为“附文”来对待,没有突出中职语文的特点。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需要为准则,专门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训练,如训练学生写求职信、产品说明书、消息等实用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与反思,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教法,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就一定能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开创中职教育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梁文华.浅议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J].语文学刊,2011(06).

2.钟少慧.试论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与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 (09).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措施;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难见成效已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本质问题是关键,只有从本质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以及学生本身对语文不重视,由于语文是最好学习的科目,很多学生把时间用来学习理化,留给语文学习时间很少,这样严重影响学习效率。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应当创新适合21世纪新潮流思想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条件,进而全面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只有具备主动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

一、高中语文教学难见成效的原因

要想制定有效解决方案,首要任务是深入研究其存在的问题,从出现问题入手,进而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

1、不重视学习语文

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教师对语文的学习不是特别重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学习目标,学习语文不像学习理化,必须掌握专业性理论知识,必须有严格数据,有缜密计算过程。导致很多学生没有端正学习态度,以为学习语文没有多大的用处,这就要求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目标,学习语文是培养逻辑性思维的关键,通过学习语文能够增强理解能力,这样有助于其他较难科目的学习。

2、教学模式落伍

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讲解,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理解文章没有优势。没有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语文教材编写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依然显得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学生眼球,无法激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学生容易接受的,然而很多学校却没有实施。

3、没有丰富的阅读材料

高中语文教材一共是六本书,三年的时间学习六本书,肯定不够用,应该丰富阅读资料。然而很多教师不提倡学生看一些所谓没有用的书籍,只要是发行量大的书,一定有阅读价值。如果教师强烈反对阅读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强迫学生背诵不感兴趣的书籍,会大大降低学习语文兴趣,不知道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高中院校很多没有图书馆,没有提供学生丰富阅读书籍。

4、不注重学习语文的发散性思维

很多内容的教学是老师给学生讲解此段落或者此文章的含意,即便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回答相关问题,也有错与对的衡量。语文是一种活跃思维的学习,很多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只要学生自身有感触即可,能从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即可,不必规定正确的回答方式。否则会闭塞学生思路,不能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使汉语真正的魅力大减,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然后接下来让学生自由发挥即可。

二、改革高中教学方案相关措施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展的需要,必须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结合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制定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学习语文兴趣。

1、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注重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讲解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引用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等的文章作为讲解内容,这样学生会认真听课。

2、讨论式讲课方法

讨论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这样会主动准备讲课内容,会主动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只有学生自己查找文章,才能深入理解其内容。老师讲解的内容不会比学生自学的要深入。在学生讲完课之后,自己编订题目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所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全班同学开始谈论,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也会为自己的观点查找依据,进而来说服不同的意见,把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隐形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鼓励学生阅读书籍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阅读各种书籍,只要不是能坑害青少年心理的即可。中华五千年文化精髓体现在每一本书中,不是规定的哪几本名著。红楼梦好是好,但是读起来学生理解特别困难,教师可以多多推荐一些有利于提高语言积累的文章。畅销书作家韩寒,之所以成为优秀的作家,和大量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多看书,才能学会驾驭文字的能力,从而丰富自己的见识,为写作提供大量资料,不至于学生把作文当作苦差事,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是非常美好的事,偏偏很多学生不会表达,和少量的阅读有直接关系。所以,学校应当提供大量阅读资料,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

4、注重基础知识培养

语文教学要从汉字开始,掌握汉字的形声以及意义,才能运用自如。教师应当从汉字讲起,给学生讲解每个汉字的古典出处,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掌握专业汉语知识,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汉语言魅力,进而学会欣赏美文。

总结:通过本文的论述,要想学好语文,应当培养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阅读大量文章,从文章中摘取精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倡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廖太红.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探[J].科学咨询,2009(7).

第6篇

(一)修订“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类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学校要求修订了“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修订后的新大纲有了以下变化:

1.新大纲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更加关注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接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置。改变了以前只重知识传授的目标指向,更重视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学方法的训练目标。

2.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学生教学能力形成为核心,以传授最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改变了章节式教学结构,以专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共设16个理论教学专题和一个教学能力训练的实践专题。每个理论专题在1-3次课内完成,实践专题(20学时)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修改后的大纲将理论教学重点放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最新语文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学设计、说课与评课等方面,并在学生实践专题中完成学生讲课、说课的实践和指导。这样的改变力图通过“语文教学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会基本的教学设计,能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教学,初步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

(二)改革“语文教学论”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论”作为必修课,多年来的教学传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教学录像示范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理论学习多,课堂研讨和教学实践少。2013年课程改革后,实行分班授课,教学方法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基本上是三线并行:课前5分钟练习、教师授课与案例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实践。

1.课前5分钟练习,让学生初次体验登台讲课的感觉。每次正式上课前,按照学号每班一个学生讲课5分钟,教师点评。教学内容自选,要求讲课内容要有知识性,讲课结果作为平时作业成绩记录在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在讲台上讲课的感觉。

2.教师授课,理论讲解与课例观摩并重。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讲授课程内容,课上注重联系学生学习语文的经验,并辅以教学录像和文字课例观摩分析,学生观摩后评课并写出课评,作为平时作业成绩。

3.小组合作学习,由合作探究到真实的教学实践。在学期后半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课外时间,每周一次在教师能力训练中心共同备课,学生各自分工合作,最后每组指定两人分别做讲课和说课,所有人的活动按照参与情况赋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分,整个活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进行短时训练,每组推荐的优秀者可以模拟授课50分钟,其余学生观课、评课。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

(四)继续推行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廊坊师范学院师范生培养的特色手段,开始于2011年。学生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20人左右为一组,接受由中学优秀教师和校内导师合作进行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训练内容按顺序有两个学期的基本功与教师入门、两个学期的校外见习、两个学期教学训练与微格教学。基本功和教师入门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特点,形成教师最基本的板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校外见习是对教师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包括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班级管理等内容。教学训练和微格教学则是侧重学生的实践过程,是教学理论的运用,也是教学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从教师素质和教育理念到教育教学见习再到模拟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培养了学生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三年来,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师生共同努力,导师制也显现出较好的效果,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对学生参与导师制的要求也有了提高,由自愿参加变为必须参加,并要求校内外导师要加强合作,共同实现培养目标。

二、课程改革效果调查分析

为了能更科学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教学能力,课题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2010、2011级语文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调查,2010、2011、2012级导师制辅导调查等,参加调查的学生有558人次。

(一)语文教学类课程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的认可度较高。对于“语文教学论”的教学内容,2011级和2010级有18.4%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有76.9%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但有5.3%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趣味性不足、实用性不够强几方面。对于“语文教学论”教学方法表示很满意的学生是16.8%,比较满意的学生是69.5%,另有13.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不满意集中体现在理论讲授多、学生实践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几个方面。

2.对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强烈的期待与选课结果的背离。调查结果显示,2011级和2010级学生有66.25%的人表示想选择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如果把教师教育模块内的课程作为自由选修课,有81.4%的学生想选修学习。但事实情况是,学生在选择模块课程时更多地选择了文学模块和语言模块,而非教师教育模块。调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认为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趣味性和专业性不足。文学类课程因有作品赏析和作者生平经历而显得有趣味,语言类课程更是学生心目中当然的专业课,而教学类课程是边缘性课程,不受重视。第二,学生对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缺乏充分的了解。由于是新调整的课程,学生选课时对每门课程的内容不是很了解,担心这些课程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也担心在能力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所以选课时只有部分有兴趣的同学选择,造成每学期都不够开课人数的状况。第三,考研方向影响课程选择。三年级和四年级是学生考虑考研问题并开始进行准备的时候,他们在选择课程模块时,一般会选择和自己的考研方向一致,这样有利于积累知识,有助于考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考研方向以文学和语言为主,教育教学方向的考生比较少。

3.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渴望。2010级和2011级平均有71.9%的学生认为,实习前非常有必要进行试讲。在学生建议的内容中,“实践”都排在建议的第一位。他们建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要增加实践课,要理论联系实际;“语文教学论”教学内容要增加实践环节,要多使用案例,联系语文教学实际,必要时要安排到中学进行试讲;“语文教学论”的教学方法要增加学生活动,要在学生讲课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种现象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教学实践有非常强烈的渴望。他们对于教学理论没有什么兴趣,而对于教学实践活动却非常积极。

(二)导师制调查结果分析

1.参加导师制的目的明确指向获取教学经验。2010级95%、2011级97.1%、2012级96.3%的学生都以获取教学经验作为参加导师制的目的。另外,最希望得到指导的内容位列前三的是教学方法与技巧(46.2%)、教学经验(34.23%)、学生管理与沟通(23.05%),还有获得教学实践机会也是学生非常看重的方面。这几方面也都侧重于教学与管理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个结果与语文教学类课程调查结果互相印证,说明学生对教学实践机会和获取教学经验有非常强烈的渴望。

2.学生参与导师制积极性高,但活动主动性差。2010级自愿参加136人,2011级68人,2012级全员参加113人(学校规定)。每次都能按时参加导师组织的活动的比例为67.7%,有时不参加活动的比例为31.06%,只有1%的学生从不参加活动。但是,能主动到中学向校外老师请教的只有19.05%,不去主动请教的有57.8%,偶尔会去请教的有23%。与他们希望获取教学经验的愿望相比,获取锻炼机会的行动却显得非常被动。

3.导师制指导内容设置满意度较高。对导师制设置的指导内容表示很满意的三个年级平均是23.5%,比较满意的平均是59.1%,不满意的平均是17.56%,这是由于个别教师指导不力造成的。对于辅导收获的大小,平均有19.18%的同学表示收获很大,收获比较大的占39.54%,一般的占33.25%,没什么收获的占8.04%。

4.导师制存在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一是学生真正实践机会很少。在“教学训练与微格教学”阶段,多数指导教师没能很好地组织小组内的模拟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试讲的比例只有22.4%。二是部分指导教师没按要求开展活动,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没有规划,活动次数不足或没有活动。三是对学生没有严格管理,学生是否按要求参加活动,教师并没有严格要求,基本凭学生自觉自愿。四是学生对导师制辅导内容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以至他们不知道自己每学期应该做什么。

三、改进措施与改革前瞻

(一)改进教师教育模块选课方式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对他们教学能力形成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模块课选课之前,应该集中对模块课程进行详细说明,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的主要内容、授课的主要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等。另外,选修课程的选择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模块或自由选修,可以尝试多种方式。

1.模块选择与自由选择相结合。模块课设置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未来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但现实是学生在三年级选课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还比较茫然。考研还是就业?做教师还是考公务员?当这些问题还没有确定答案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的特点对课程选择就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模块课程的缺点是选择一个模块就要放弃其他模块,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以采用模块选择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即学生选定一个模块之后,其他模块课程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2.模块课程与限选课程相结合。教师教育模块有些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师技能训练”。因此,无论教师教育模块是否能正常开课,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模块,这门课程都应该作为必选课,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学技能的系统训练,这也是此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目标。3.重新组合模块选修课程。取消模块限制,在三个模块课程中任意选修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每学期每个模块选修课程不少于1门。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未来需要,又可以兼顾学生学习兴趣,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内容。

(二)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实践比例

“语文教学论”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要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

1.增加小组合作的内容,丰富合作活动的形式。学生按照每7人一组的标准进行小组合作,合作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课堂上分组进行中学语文教材分析,学会备课。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备课讲课,小组合作准备1课时的教学内容,推荐本组同学进行说课和模拟讲课。三是每个学生另外准备15分钟课程进行视频录制,同组同学模拟中学生配合课堂互动,录制的教学视频经过教师评判赋分,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这个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模拟授课,且大家互为师生,真切体会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角色的不同特点,思考语文教与学的规律。

2.增强教学视频观摩后现场评课的力度。结合所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增加中学语文教学视频观摩的次数,并由学生和教师进行现场评课,评课内容结合语文教学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印证。这样既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体会。

3.学生讲授和讨论“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对“语文教学论”中的某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备课讲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思考关于语文教学的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视野,也锻炼讲课能力。对于某些新的有争议的观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三)进一步加强校内外沟通与合作

双导师制的实行为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学生受益匪浅,但也存在多种问题。为了能提高导师制的辅导效果,应该进一步加强校内外的沟通与合作。

1.对学生进行导师制宣传与说明。有些学生对导师制的要求并不明确,更没有认识到导师制的重要意义。因此,校内导师应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导师制的宣传和说明,介绍每一学期的指导内容、目标和要求,学生可以按照要求评价校外导师指导的质量,以便改进存在的问题。

2.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合作。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要求,校内外导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指导方面要充分合作。比如,校内“语文教学论”课程开设的学期,是学生进行校外教学观摩的阶段,校内导师可以在讲授了教学的基本原理之后,让学生去校外导师处进行观摩,记录校外导师教学的过程;或者由校内导师布置教学设计的作业,学生的教学设计由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校外导师根据要求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由校内导师监督执行。这个过程既符合学校双导师制的设计初衷,也能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汉语文 写作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高中汉语文中,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的综合汉语文素质进行培养。因为写作教学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对文字和词汇的掌握水平、情感的感受和表达能力等一系列能力, 所以写作教学本身也染上了很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目前的高中汉语文教学对写作的训练称不上理想, 有些学生虽然有很渊博的语言知识,却缺乏相应的运用能力。引起这种缺憾的原因中, 写作教学的问题占了比较大的比重。

一、高中汉语文存在的问题

1.写作方法单一。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命题,随意的一点指导,学生艰难地凑够字数,教师或粗批或细批,最后是讲评。这种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缺少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作文评价方式上,多年沿用“教师一支笔”,学生写,教师改。教师独揽大权,掌握着学生作文分数的生杀大权,学生只能作为被批阅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有效地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种评价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权威性,而学生则只能处于附属、盲从的地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个体的进步难以被发现,学生很少得到肯定与奖励,这种评判必然是苛刻的。长此以往,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作文写得好不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全靠碰运气。这种错觉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作文兴趣逐渐被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2.写作抄袭问题。该问题主要来自于学生的态度,一方面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要求不严,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对写作的意义缺乏认识, 这样一来就滋生了应付心理。学生并没有将写作教学当成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式, 因此对教学中的写作任务放弃构思, 只是从相关书籍或网络中查找类似的文章, 改写或拼凑后直接上交。这种抄袭问题不但会造成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下降,而且对学生人格品德的塑造非常不利, 尤其是对诚信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3.阅读匮乏问题。阅读是积累写作经验, 夯实汉语文基础的重要行为, 但目前高中生往往存在严重的阅读匮乏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一种学科偏见, 许多家长或学校只看重理科, 轻视文科, 而即使是文科学生,也往往对汉语文缺乏重视,这使得汉语文中的写作与阅读都基本被忽视了。在过重的各种课业负担下, 学生基本没有用于阅读的时间,这种情况令学生的写作基础极其脆弱,没有足够的文学常识与文学素养, 更高的写作能力运用也就无从谈起。

4.感悟缺乏问题。高中生活的紧张令高中生的生活圈极为狭窄, 缺少与社会、与自然的接触,这种对生活的无知令学生的感悟力极端缺乏。肤浅的阅历和机械枯燥的生活剥夺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写作思路,令他们的文章没有广度和深度, 显得如同自身的生活般枯燥无味。这一问题是极为严重的, 不仅会大大降低写作教学的效果, 更削弱着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因为只懂课本上的知识, 对世界完全缺乏兴趣和认识的学生不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更不可能获得继续发展进步的必要素质。举例来说, 如果让学生以当前社会上的“老人跌倒不敢搀扶”现象为主题写作, 但学生对这类事件完全不了解, 或者对事件本质缺乏认识,写出的文章不只会空洞无味,更容易跑题。

5.重批改,轻指导。批改也是指导。新大纲规定,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得以从“精批细改”的重压下喘息片刻。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教师之所以“业至辛勤”地批改作文,除了责任心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挑剔性的检查。教师积极改进批改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作文指导的效率,正因为这样,学生作文本上“朱笔留痕”可能少了,某些病句、错别字可能漏过了,忽略了。这能得到领导和家长的理解和首肯吗?显然,这里的“重批改”对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涵义,纠正的关键在于上下左右要达成共识。

二、高中汉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1.以阅读量增加写作素材。写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写作素材的积累,对生活圈子狭窄的高中生来说, 丰富写作素材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阅读。学生的阅读不能满足于教师的引导与命令, 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令阅读成为学生的自动自觉行为, 此外还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确保能为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 写作灵感就能更多地涌现, 既能得到更多的写作方向, 又能获得更深刻的情

2.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3.以批改法增加写作兴趣。作文的批改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汉语文教师务必要对这项工作予以重视, 多多考虑不同的批改方法, 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为目的,令批改的方式本身成为写作教学的一个手段。教师不只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具体缺点和问题加以指出, 给出修改意见和完善方向,而且要适当选择新颖的批改方法, 以教师批改为主, 辅以学生之间的互批、互评, 既能让学生有亲切感和新鲜感, 又能刺激学生的竞争心理, 令学生喜欢上写作, 主动地进行写作训练和写作思考, 有助于写作教学长期的顺利开展。

第8篇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常州市级作文课题组 

                执笔人: 林中坤  一、    研究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关系素质教育成败的大事。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从小学阶段就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而语文素质的培养中,作文教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同时,作文教学与听话、说话、阅读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作文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其它几方面的能力;再从学生学习的难度来看,尤其有必要加强作文教学。因为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一般来说,学生听、读能力的发展,往往先于说写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说写能力的形成比听读能力的形成更困难,更复杂一些,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有的教师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听”、“读”等语文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还有的教师重“写”轻“说”造成学生写作时无米可炊,妨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教育部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因此如何借助于听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借助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来提高习作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我们围绕武进市级作文课题-“加强学生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师资力量和时间,不断加强作文教学改革与研究,以“听”、“读”训练为切入点,以听促说,以读促说,以说促写,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与模式,在武进市第二轮优秀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为了进一步推广这一研究成果,推动我镇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深入发展,我们进过反复考察、论证,提出并成功申报常州市级作文课题——“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在全镇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实验与研究。  二、    研究的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是以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为纲,以语文课本为本,以课堂教学为策划中心,以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辅,通过扎实有效的“听、读、说、写”综合活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听话、阅读、说话能力的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里必须特别说明的几个概念是:这里的“听”,是指靠耳朵听(听觉)所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能力;“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而是包括“听”以外的一切吸收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即包括阅读书本知识和观察周围事物等的途径和能力;“说”,是指根据吸收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后口述出来的方式和能力;“写”,是指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能润饰加工,形成书面语言的途径和能力以及自己评改习作的能力。  (二)研究的理论模型 

听 

1.本研究课题的逻辑结构是:       说 写 

读 

2.理论依据: 

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读、说、写”四个方面的能力。作文教学要重视听、读、说、写的有机统一,重视综合学习活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认为,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听话能力的训练。听话能力的培养,是儿童把感受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程。通过听话积累习作素材,学生听话可为其说话提供材料和内容,能为口语交际创造条件;说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能相应地提高书面表达(即习作)能力。并且先说后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说是写的基础,掌握口头语言是发展书面语言的依据,可见说话又为习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说话能力的发展,而说话能力的发展,又可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信息的输入”。在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习语言,吸收词汇,摸索语法习惯,及感悟和吸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从而为说创造了条件。在读的过程中,由于吸收了他人的表述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这些方面的建构,学生可以将读到的感悟到的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将读得的素材,迁移口头表达的材料,通过思维的逻辑转换,就为说提供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可以把读得的信息,自然地流利地通过口头表达出来,提高了其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能“出口成章”。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加工就可以形成书面语言,逐渐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以“听” 、“读”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以听促说,以读促说,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再经过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加工、整理,形成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即(习作能力)。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如果能遵循这种作文教学模式,将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步培养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符合新世纪的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的人才。 

3.研究所采取的范式: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范式是“中介过程”范式,即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教学研究范式。 

(三)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期望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听、读、说、写的综合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能达到新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终极目标是学生听、读、说、写能力和谐发展,能达到“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程度,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期望通过实验与研究,探索总结出在小学阶段开展作文教学的一套新型模式。 

(四)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验室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性原则 自始自终都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整体性原则 要从研究作文教学听读说写相互促进的关系出发, 听                                                         把握   说 写 的逻辑程序,处理好作文训练与思想教                                                            读  育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4.主体性原则 在“听、读、说、写”综合训练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综合活动家,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听、读、说、写能力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研究内容 

新修订的《大纲》对小学阶段习作的总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无论在文体上,还是表达上都比原来的大纲降低了要求,减轻了学生在民准备上的压力,便于他们无拘无束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由地表达出来。由于小学作文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词句训练是基础,片断训练是关键,篇章训练是目的。只有层层落实,才能实现整体优化,提高训练的效果。本课题按“低 中  高”的程序,循序渐进,依据语文新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结合学生习作能力进行实验与研究。在这过程中,我们将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建构与培养作为重要的方面。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几方面: 

一)研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学生口语交际、习作过程中的心理。 

小学生作文往往凭兴趣出发。这是儿童学习作文的一般心理特征,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顺应这一特征,尽可能设计一些形式新颖,饶有趣味的习作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心境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听、读、说、写综合训练,提高习作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研究出一系列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各年级段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根据新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要求来看,各年级的训练各有侧重点,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训练、系列训练,各年级段的学生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的培养的总体策略为: 

低年级应着重练习写话,要求是:“对于写得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因此低年级作文教学着重研究如何以低年级教材中说话、写话(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为内容,通过“听、读”来获取知识,积累素材,对自己有兴趣的乐于自己想说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思维加工,让学生用完整的一句或几句连贯的话口述,然后把口述的内容书写出来并加以评改。 

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段。要求是:“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连贯。”对这段年级的学生作文训练要注意趣味性,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因此,中年级的作文教学,着重研究如何以中年级教材中“口语交际”与习作内容和语文实践活动为内容,通过“听读”片段范例,积累写作素材,学习片段写话,进行连句成段的方法训练,运用口头语言表达一个场面、一种景物、事件的精彩部分和自己的新奇想象等片段,然后再进一步进行思维加工,润饰成一个真实、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性的书面片段,并加以评改。 

高年级着重练习写篇的训练。要求是:在中年级的基础上,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应用文,内容具体,语言通顺,有一定条理。在新大纲的要求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的习作要有中心、有一定的条理,能审题立意,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编写作文提纲,合理安排详略等,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使小学生的习作能力达到或略高于大纲规定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能力。因此高年级的作文训练,以高年级教材中“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和语文实践活动为内容,着重应研究如何通过“听、读”活动获取说、写篇的知识、方法,训练学生审题立意,围绕中心选材,编写提纲的方法,布局谋篇能力的训练的方法等。还要研究学生运用“听、读”所积累的材料,如何进行合理想象和创造想象,思维加工形成内部语文,再生动、流利地进行口语交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从说到写,润饰加工连段成篇的教学形式、方法和评改的策略。 

三)创建“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活动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新型作文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探索出有利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新模式,是本课题的一个研究重点。我们要借鉴国内外作文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验与研究,总结构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开放式,多向互动作文教学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  四、施阶段第Ⅰ期研究的措施、内容、过程及方法: 

一)主要研究措施 

我镇的《在学生听、读、说、写综合中,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设计报告,于2001年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定为十五期间常州市级立项课题。我们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课题组分三个阶段进行实验与研究。其中第二阶段,即具体实施阶段,又分四期进行。为了使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实施以下保障措施: 

1.加强课题管理,强化激励机制。 

我们认为完善的课题管理是课题研究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为了能使课题实验与研究顺利展开,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双轨管理网络,如图所示:  教科室 ---- 课题组  ↗  校长室 --- 组织指导 ------ 具体实施 ------ 实验教师  (宏观控制)   教导处 ---- 教研组 

以“分层次,抓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工作思路,规范课题管理,并建立了一整套课题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如《课题组成员职责》、《课题研究成果奖励机制》等,从而进一步规范管理,激励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实验与研究。 

2.成立总课题研究组和3个子课题组。为了使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总课题研究组,由分管教学、教科研工作的王刚校长任组长,副组长由潘晨光校长、教科室林中坤主任、教导处雷浩良副教导主任,组员为低中高年级段教科研骨干教师。下设低、中、高3个子课题组,分别由全镇低、中、高年级语文老师组成,各组分别设正副组长和督察员。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首先,我们强化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了《教与学的心理学》、《课堂教学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理论学习材料选编》等教科研书籍和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中重要的文章,并鼓励教师积极自学,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学习1-2篇与课题有关的文章,摘记有关内容、有价值的材料送教科室,作为文献资料,再由教科室推荐给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外出参观学习,业务培训,聘请专家指导。 

4.认真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确定了各期的研究重点,并初步制定了实施计划,积极实施与研究。 

二)本课题第I期实施阶段研究重点是:  听  研究 说 中“听、读”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口语交际、习  读  作素材,拓展习作思路的策略。 

三)各子课题本期研究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低年级子课题组: 

A听的方面: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2、听故事、看音像作品,注意大致的内容和精彩情节。 

3、注意别人交谈时的态度、技巧。 

B读的方面: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结合上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5、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