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5:44: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技术的利与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生物技术概论;授课内容;讲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58-02
《生物技术概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性课程,也是生物技术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通过向学生讲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趋向,初步掌握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能源、环境、食品及工农业领域的科学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并使其具备向生物学其他相关领域发展的基础知识,如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作物分子育种、动物育种等,让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1]。
作为生物技术系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生物技术概论》课程内容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比较多。而且在我校又是新开课程,面临的问题更多。通过几届学生的学习,作者有以下几点的心得体会:
一、适时选择授课内容,控制课程内容深度
生物技术概论是涵盖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十分广泛。我校选取的课本是由宋思扬、楼士林编写的《生物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第三版),该书全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及其应用领域。内容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还概要介绍了对生物技术发明创新的保护以及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等。全书几乎涵盖了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所有内容,就一般院校的计划学时来说很难一一讲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对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删减,侧重结合专业特点,对部分教学内容做适当拓展与延伸,以期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我校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学生的专业方向是制药方向,因此在授课时加重了与医药相关部分的内容讲解。比如在介绍细胞工程时,学生重点掌握的是动物细胞工程。而对植物细胞工程比如人工种子的研制、单倍体的诱发,只求学生能够有初步的了解。而在讲解生物技术应用时着重介绍了生物技术在制药和医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在讲解时授课老师先搜集生物技术药物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技术,配合动画、影音,务求能让学生能直观和深刻地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另外生物技术概论属于承接学生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专业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性质的课程。在授课内容选择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虽然生物技术概论中已经包含了四大工程的内容,但学生还将分别对这几个工程进行专项的学习。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整个生物技术脉络,做到深入浅出。
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不可能一一进行介绍。因此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讲授[2]。本校将生物技术概论安排在大三上学期讲授,学生已经有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基础,比如: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1.采取互动式教学。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尤其是它的应用更是非常广泛,很多应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备课时除了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授课老师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力求把最新、最热的生物技术资讯传递给同学。在某些章节也可让学生结合课本,查找文献,自己完成课程的讲授。通过这些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刺激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授课资源,一举两得。
在备课中还注意收集图片、动画和影音,力求把枯燥的生物技术理论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课后复习[3];针对大家关注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在讲授绪论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之利与弊”讨论,让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后期讲授生物技术安全性时,再让同学们重新讨论“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议题。通过整学期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此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对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以问题为导向,启发性教学。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科研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讲授中就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研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转基因技术时,就让学生对目前社会上针对转基因的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思考。转基因技术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它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武器?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能有效规避转基因技术的风险?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另外在讲解完生物技术四大工程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后,可以结合医学院校特点,在讲解基因治疗时设置几个具体病例,如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和乙型肝炎,先让学生寻找不同病例的治疗方法,通过治疗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基因治疗和普通治疗方法间的区别。
三、加强双语教学的比重
双语教学是授课发展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双语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双语教学的接收程度也不一,不能因为一味强调双语教学而挫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时调整,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4]。
我校已经有很多课程部分采用双语教学,针对生物技术概论的特点我们加强了双语教学的比重,采用“混搭式”教学方法,在授课时将部分课件和参考文献完全替换为英文原版。采用双语教学和原版教材搭配,能使教师快速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并且使得学生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外语听、读、写能力,最终达到能自如地看英文文献和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在今后的课程中我们还将安排学生自己完成英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
四、课程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应用于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领域,尤其在医学和药学上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很多非生物专业学生也对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发挥,今后可以将《生物技术概论》作为一门非生物专业选修课针对全校学生进行讲授,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5]。以上是我根据《生物技术概论》几年的讲授所总结出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能给其他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老师一些借鉴。
总之,我们在教育中力求把枯燥的生物技术理论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课后复习;针对大家关注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在讲授绪论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之利与弊”讨论,让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后期讲授生物技术安全性时,再让同学们重新讨论“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议题。通过整学期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此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对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思杨,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
[2]薛金爱.浅析《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6):224-225.
[3]王国霞,赵奇,杨玉珍,等.《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9-121.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动植物一些基本的生殖方式之后,进一步了解关于克隆技术等无性繁殖方面的知识,属于拓展性的一课。
教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列举几种生物无性繁衍后代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无性繁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殖方式。
2.以问题入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克隆技术,并初步感受到克隆技术对人类的独特贡献。多利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学生大多还了解得不够,对此也很感兴趣,是老师重点讲解的内容之一。
3.学生交流对克隆技术的体会和感受。
4.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史,旨在引发学生更多的兴趣。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在世界上的水平,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说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知识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基于以上理念、学情及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学会查找资料,能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搜集到有关克隆的知识与进展;
2.学会表达与交流,能够清晰地将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表达出来,让大家能够听懂、明白;并能够在交流准确获得和理解他人的信息。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克隆技术及其进展;
2.了解生物繁殖的多种方式及其他的无性生殖现象;
3.认识到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培养旺盛的求知欲。
2.通过对“克隆人”的思考,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激发对生物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和事物的两面性。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克隆羊多利的出生过程。
2.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资料与我国克隆技术的发展;
教学难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教育理念,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应注重以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在探究小羊多利诞生的过程中分别运用直观演示教学法、师生互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两种学习方法交替学习,让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说教学过程】
为有效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成五个环节: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2、无性生殖,知识联系;3、多利诞生,探究新知;4、话剧表演,交流讨论;5、知识拓展,了解前沿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前面学习了经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相结合的有性生殖,在自然界中有没有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本单元中我们学过植物的无性繁殖:一些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例如植物界的扦插、嫁接、根繁殖、茎繁殖等都是无性繁殖。那么在自然界中,动物也能无性繁殖吗?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自然界中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无性繁殖的例子吧。”
二、介绍无性生殖,加强知识联系
1.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水螅、蚜虫、海葵等的无性繁殖方式。
2.提问:这些动物的繁殖方式跟人类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学生区别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以总结:
以上三种生殖方式都没有雌雄结合的过程,也就没有受精的过程,因此像植物不通过种子来繁殖一样,也属于无性生殖。
然后以自然界中的无性繁殖都发生在低等动物和植物中,从来没有高等动物无性繁殖的例子,这样的现象,自然过渡,引出小羊多利的诞生。
三、介绍小羊多利的诞生过程与克隆技术,探究新知
1.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和小组内的成员分享。
2.各小组代表汇报。
3.教师简要总结、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
四、话剧表演,交流讨论
1.教师设问:那么A、B、C三只羊哪个是多利的母亲呢?多利长得像谁呢?哪只羊是多利的母亲呢?请大家看学生自编自演的话剧表演《多利找妈妈》,并思考哪只羊最有资格当小羊的妈妈?
2.学生回答后教师作以小结:
观点一:多利有三个母亲;
观点二:没有真正的母亲;
观点三:科学家才是多利羊的“母亲”!多利跟上面提到的蚜虫、水螅、海葵等动物的繁殖方式非常相似,只不过多利是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在实验室通过无性复制繁殖出来的,引出克隆技术。
3.学生讨论、交流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大家对克隆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课文中关于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你对多利的诞生怎样看?你认为克隆技术对人类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我们能不能克隆人呢?
学生踊跃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可以看出,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这就足以说明同学们已经能够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了。的确,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人类的把握。任何技术,只要我们能够利用它积极的一面为人类服务,有效地控制它的消极面,人类就将不断取得进步!
五、知识拓展,了解前沿
1.“多利羊猜想”
多利因典型的高龄羊病症肺部感染,2003年2月被执行“安乐死”,寿命只有7岁,而普通羊平均寿命为12岁左右。原来用来克隆多利的母羊当时6岁。那么,多利羊的生理年龄是从6岁开始累计还是像新生羊那样从0岁开始呢?
这一涉及克隆动物早衰的问题,被形象地称为“多利羊猜想”。
2.2013年8月CCTV-1新闻联播报道中国科学家在克隆技术研究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通过小分子化合物的诱导的方法,一个已经长成的普通的体细胞可能会孕育出新的生命,目前这项科研成果已经被美国科学和细胞的多个权威学术杂志报道,国际权威专家表示这项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人造器官以及攻克癌症等重大疾病都提供了新的途径。
【说板书设计】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包含了大量基础概念、理论和原理,它关系着学生生物科学概念体系的建立,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仍然属于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核心素养教育模式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改革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促进生物学科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生物学科教育中充分运用核心素养教学模式,能够帮助高中生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还能为生物科学领域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包含了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研究人员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情感、价值观等,还包含了生物科学领域的探究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既要激发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利用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目前高中生物W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高中生物学科教育的发展。
1.教育模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物学科教学都是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课下重复做题,背诵知识点的模式。高中生物学科中含有很多比较抽象的基础概念,机械化的“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难完全理解抽象的基础概念,常常同一个知识点换种方式考查就做不出来了。教育模式的落后还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缺乏创新和探究意识,只会做题,实践操作能力低。此外,在我国高考制度背景下,教师的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和班级升学率高低成为衡量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致使高中教学更偏向于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
2.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高中生物学科概念很多,加上“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枯燥的基础知识、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自然得不到保证。
3.部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随着多媒体平台的普及,教师们也开始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但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过去,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水平,只是将过去的板书“搬”到了电脑上,这样的教学课件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探究精神。
4.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
高中生物也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一些生物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但一些学校教学资金不够充裕,没有能力为生物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实验用具,缺少硬件设施基础。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只靠教师的描述、学生的联想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看到、听到、亲手操作过才能完成生物知识的内化过程,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的核心观念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核心观念的培养。根据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生物核心观主要是学生通过生物学基础理论概念的学习和自己的深入思考,形成一个基本的生物学科认知框架。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自己要从高中生物教材中提炼生物学科的核心观念,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以满足教学需求。
2.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创设情境是近些年来常用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就可以播放一段视频来活跃气氛,提出问题。比如,很多古装剧会运用“滴血认亲”的方式来鉴定亲子关系。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电视剧片段,然后询问学生“滴血认亲”是否真的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为什么?美剧中经常用DNA鉴定来找出凶手,那么DNA为什么可以确定身份?如果你是警察,给你一份DNA鉴定报告,你能分析谁是罪犯吗?等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交流顺利了,教学效果自然就达到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举办生物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氛围。
(2)巧设问题,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情境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给学生提供思考方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细胞的构成,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什么区别。有了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切入点来解决问题。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或者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成员自己动手操作,共同观察、思考,总结实验结论,找到问题答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谊,促进班级关系的和谐、稳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以引导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克隆技术一直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用相关电影片段如《生化危机》引入现代生物技术,让学生分为两组,辩论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继而延伸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社会伦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情感态度,形成对生命科学的初步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生物学科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学科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推动素质教育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学生核心观念、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维的培养,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俞红成.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6(8):18-19.
关键词:CDIO;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公共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13-02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目前多数高校都在加强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教学改革。校级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在校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与学习计划选课,通过自主选课与个性培养的良好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打通专业,实现教育中的学科交叉与综合,拓宽基础,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教学改革,更好地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人才需求。基于此缘由,燕山大学开设了一系列校级选修课供在校大学生自由选择。《基因与健康》是一门面向全校非生物科学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目的是提高非生物专业学生的生物科学意识与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有创造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六年来的教学实践,得到上课学生们的普遍好评。特别是在燕山大学以工为主,文、理、经、管、法、艺、教等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积极开展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多学科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多元立体化渗透融合是当务之急。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其核心理念是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技术与工程。近年来,CDIO理念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渗入,并衍生出一系列独特的工程教育成果,如汕头大学的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EIP-CDIO教育模式,其特色是提出了讲道德、讲诚信和职业化,即EIP(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尽管CDIO主要是针对工程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来规划和评价的较为科学的方案,但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上,值得所有的现代教育改革者认真学习并参考。本文就《基因与健康》课程的一些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作一总结分析,初步探索了通识课教育模式在CDIO教育理念下的运行模式,以期为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一体化课程计划设计
根据《基因与健康》教学内容,并参考CDIO标准2的教学理念进行课程初步设计,即一体化课程计划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经验,这些学习经验不仅让学生学到相关的互相支持的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且有非常明确的计划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获得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基因是什么?我们每个人有多少个基因?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基因们在干什么?围绕这一系列基因的基本科学问题,逐渐转入基因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的关系。这些内容具体涉及到对每一位学生的自身健康问题的思考,对亲戚朋友及同学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的思考,如“转基因”、“克隆人”、“AIDS”、“疯牛病”、“手足口”及“流感病毒”等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些看似普通的现象,里面隐含着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也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实践证明,大学生们非常想知道和进一步窥探生命科学的诸多秘密,尤其是文史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相当活跃。燕山大学以工科为主,兼顾文理综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生命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仍停留在高中生物水平上,有些学生就连起码的生物学常识也不知道,显然这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的大学生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实际上,生命科学不仅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带头科学,而且与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科学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学科都可以在生命科学领域发生交叉融合,因此,生命科学正在成为一门“公共基础学科”和“心学科”。《基因与健康》这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由试图揭秘与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问题展开讲述,足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和兴趣。由基因的遗传本质的发现,从达尔文到拉马克,由孟德尔再到摩尔根,把这些人物通过多媒体简要的展示;进一步从基因的基本概念入手,采用刚开始由老师简单介绍遗传物质的本质及人们对基因本质认识的演变过程,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生产的重大影响,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后基因组”时代到来,人类面临的自身健康与重大疾病问题都将有望从基因角度得到解决。整个课程采用,主讲老师引导授课和学生分组讨论、以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参观实践学习。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
(1)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通识理论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社会的综合素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生命和现代生命科学,了解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学生可自觉抵制社会中不良的以及虚假的信息的散播,比如转基因很恐怖吗,克隆人是怎么回事?等等。
(2)培养激发学生跨学科思维,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其创新思维的火花,为培养跨学科高等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踏实求是的探索精神。引证大量科学家经历以及经典实验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科学观和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
(4)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其自立、自强面对社会的能力;从生命入手,了解基因的来龙去脉,了解自我,超越自我,增强对自我的把握和对未来的信念。
二、课程考核与评估
一般来说,选修课的学生应该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有很大的兴趣的,但对于考试,学生们依旧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恐惧感,这个可能是长期以来的心里障碍。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更加有利于学生把更多精力用在学习知识中,本课程的考核,重在过程考查,充分消除学生的考试心里障碍。具体过程考核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学结报告。每次讨论课及课堂中热议的话题内容均可由学生汇总成报告,当然学生可以参阅各种资料,包括图书馆的及互联网上的文献资料。最终以标准的科学报告呈现,老师予以评价。比如在讲到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时,老师先引出平常所熟知的一些疾病“镰刀状贫血症”、“血友病”及“糖尿病”等。引导学生对这些病症发生的原因进行讨论,通过课堂上老师的启发,将这些疾病的发生机理归属到基因问题。再由老师以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的技术原理,目前研究的现状及遗留问题,留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如果学生对某个疾病感兴趣,自己可以在课外主动探知相关的科学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基本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利用现代互联网搜索引擎等。
(2)课堂出勤率及参与课堂的活跃程度。选修课毕竟不是专业课,学生逃课几乎再平常不过,尤其选修课是大班授课,通常人数在100个以上,为保障教学效果,上课时必须严格执行出勤考核,选课学生的总出勤率低于80%者,取消本门课的总成绩。
(3)结课考试。采用开卷笔试方式,考核选课学生对该课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期末成绩部分。采用试卷考试是在普通不过的常规考核形式了,尽管学生都不愿意面对枯燥的卷面考试,但在课程改革之后,卷面成绩只占60%,且采用开卷笔试,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消除常规心里障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平时的学习水平,可以对学生对该门课的基本科学理论知识有一个较好的评估。
(4)项目式分组讨论课,根据课程内容相关部分,设计不同题目,根据学生活跃程度及参与程度,给予成绩评定,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之一。对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可以作为项目式讨论的题目,如“转基因的利与弊”、“克隆人的问题”,还有“健康基因检测是否必要”等,这些看似日常的话题,其实隐含了很专业的科学问题,其实多数学生是不知道其中缘由的。
总之,通过学生自己在思考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不但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明白自己学到了什么以及怎样学习。这个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同时逐渐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林鹏,陈严.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