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竞技体育的本质

竞技体育的本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0:49: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竞技体育的本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竞技体育的本质

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预算;成本控制

前 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需要施工,使得建筑行业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行业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还是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竞争,在现代市场竞争机制下,科学合理的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建筑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走向完善,但是由于比如市场的竞争机制不合理,比如在进行工程竞标时候存在着暗箱操作等多种人为或客观的原因,工程建筑企业对工对建筑工程成本实施成本预算,难以达到标准,建设施工单位缺乏严密的成本控制体系,工程设计施工中存在着多种浪费。从整体而言,我国的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系统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想推进我国工程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对这些问题或缺陷的改善。

2、我国建筑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施工过程中能源材料的浪费情况严重。工程的施工过程是整个工程建设成本管理的关键部分。由于在这一部分中,各种材料能源等消耗大大增强了成本的支出。施工人员操作不熟练,难以对材料合理科学利用,造成的浪费,施工过程中的细节浪费,和仓库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材料失窃等浪费,都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成本的管理。而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单位在这些问题上表现很明显。浪费严重。

2.2、工程竣工时候成本控制管理不力。当一项建筑工程已经接近完工时候,很多建筑工程企业忽视了竣工后的工程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工程财务人员在面对突况或者是成本涨幅,施工的格局变化,工程变更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工程企业难以很好的处理,从而大大增加了整体的成本支出。

二、加强建筑工程经济成本控制的措施

1、完善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

针对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需求、针对建筑工程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成本管理现状与问题,工程施工企业应对自身经济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与评价,了解企业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完善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在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中,应明确项目责任体系,以岗位职责、权限的完善确保施工过程中各岗位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经济成本管理要求开展工作。同时,将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内容纳入岗位绩效评定中,督促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各岗位人员具体工作内容的实施与执行,保障经济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2、强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控制制度及成本核算

在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中,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成本核算工作开展是影响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受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能力及经营理念影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制度及核算工作中存在诸多的不足,影响了成本分析及核算工作的开展。

3、完善建筑施工项目财务激励机制

财务激励机制是保障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针对新时期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成本管理需求,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必须加快财务激励机制的建立,以此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企业项目价值最大化目标得以实现。以财务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及奖励政策,对不同员工进行激励,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4、强化预算管理与执行,实现经济成本管理目标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经济成本管理中,预算管理与执行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保障经济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工作。根据预算编制、审核、执行等各阶段管理需求,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各环节的管理与控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保障预算编制、审核、执行的科学性。例如: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地材料、人工成本,避免套用不同区域成本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5、强化监督建筑工程项目预算管理

为全面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监督预算工作,我们首先应了解工程项目监督预算各个环节过程,合理制定实施监督程序,明确管理项目造价部门、承包方、中介预算机构、贷款银行在实施监督预算进程中的责任与职能。同时我们应明确监督预算工程各项制度纪律,杜绝监督管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6、展全过程管理造价,构建信息化动态造价系统

在明确合理项目投资基础上,我们还应对其动态发展变化展开充分预测,确保项目资金充裕并顺利开展。同时在实践设计阶段还应强化成本管理,注重其影响成本因素并更好的控制项目工程造价。实施项目阶段,我们应对执行设计方案状况进行细化检查,将原有设计与竣工验收实施综合对比,不应擅自进行设计变更或追加投资,这样会令设计变更引发成本投入的巨大增加,对于该不良现象,相关单位应审查造价并追究相应责任。为有效改善建筑工程体质管理滞后、欠缺精度性、投资成本控制易高出限额等不良局面,我们应科学构建信息化动态造价管理系统,通过动态管理在系统引导下认真探析工程项目量价分离,促进施工单位公平竞争,并通过市场决定与形成价格。通过该系统运用我们还可令相关管理人员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令日常处理业务工作更加简化,并为其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与支持。

7、质量为先,合理控制工程项目质量成本

质量是建筑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本,倘若在施工建设工程中发生质量事故则会给各方造成严重的损失,影响效益的良好创设。因此为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确保质量费用支出合理科学,我们应强化质检管理、质量控制,树立质量第一的生产经营原则,提升施工作业人员整体技术素质,严格把关各道施工工序,提升工程项目质量合格性,避免质量事故的大面积发生。同时我们应树立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管理思想,通过全面监督、定期不定期抽查,发现质量隐患责令相关部门及时整改,进而有效降低由于质量不达标而产生的事故损失投入费用成本,进而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另外在施工进程中我们应确保建筑施工人员人身财产安全,促进设备机械优质安全运行操作,强化现场安全控制管理,细化制定安全建设管理规定,降低安全事故机率,进而控制工程项目成本。

结束语:

工程成本高低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施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措施,对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工程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工程项目情况,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建筑工程的投标,施工,竣工等各个环节,加强成本的控制,严格成本控制规范,促使企业成本的合理化,为企业获换来强大竞争力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强大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海鹰 .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J]. 工程施工管理资讯 ,2012,9.

第2篇

【关键词】 企业 成本控制 经济效益

一、企业经济效益与成本控制

1、企业盈利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企业经济效益总是与其利润紧密相关的,因为企业经营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利润,只有有了利润,企业才有继续经营下去的动力。也就是说,倘若没有盈利,企业就无法在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为社会做更多贡献等方面有所改善,那么企业的生存就会面临威胁,最终总会被淘汰。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C+V+M)/(C+V)。其中C代表消耗原材料价值;V代表工人工资;M代表利润。根据公式,可以分析出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关键就是要使C和V足够小,即:控制原材料消耗价值和工人工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提高经济效益与企业成本控制的关系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类产品的性能、质量相差无几,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因素则是价格,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则是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而经济效益的提高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占的份额又密切相关。

成本控制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及时提示偏差,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差异,发展有利差异,使产品实际成本被控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开展成本控制活动的目的就是防止资源的浪费,使C和V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降低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

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本控制的内容

1、成本控制的过程

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所消耗的成本都与最终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成本控制按过程划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投产前的控制

这部分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加工工艺成本、物资采购成本、生产组织方式、材料定额与劳动定额水平等。这些内容对成本的影响最大,可以说产品总成本的60%取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这项控制工作属于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动实施时真实的成本还没有发生,但它决定了成本将会怎样发生,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水平。

(2)制造过程中的控制

制造过程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绝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这里发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动力、各种辅料的消耗、工序间物料运输费用、车间以及其它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投产前控制的种种方案设想、控制措施能否在制造过程中贯彻实施、大部分的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和这阶段的控制活动紧密相关。

(3)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流通过程主要包括产品包装、厂外运输、广告促销、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费用。

2、成本开支范围

关于成本开支的范围,我国财政部在《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中都做了具体的规定。一是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直接支出应计入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支出;二是为取得当期效益的其它支出,也就是间接支出,应计入成本,即按一定标准计入成本的间接费用。

三、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产品投产前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过于关注产品技术性,而忽视产品的经济性。产品设计者往往是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他们有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会设计出一些并非市场真正需要且性价比不高的产品。设计者经常容易将其所负责的产品项目作为一件科技品来进行开发,对产品的性能、外观追求尽善尽美,却忽略了由于他们的设计,后期生产过程中许多部件的成本都不符合低性价比的要求,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也大大削弱,长此以往,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就不可能得到提升。

2、制造过程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原材料利用不合理

企业原材料的在消耗量上缺乏必要的控制,原材料在切割时不拘小节,整个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浪费的现象,也并没有考虑到边角料其他方面的用途,直接丢弃。众所周知,原材料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的成本支出,上文中也论述了原材料成本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2)人工管理不合理

企业生产时重点都放在对产品的管理,而忽视对人工的管理。一方面,企业不能精准用人。由于企业没有了解每个员工的优势,出现人工浪费的现象,适合员工甲的任务没有让他来做,而是让他做其不善长的事,这样会造成人工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很多时候都出现等待的情况。有的加工工序需要特殊技术人员的指导才能完成,由于企业没有做事先的安排,前一道工序已经完成,却在技术人员的到来上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人工成本控制同材料成本控制一样重要,都是提高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因素。

(3)缺乏激励考核机制,员工参与成本管理意识较低

如果企业不为成本控制设置有效激励和考核机制,一定会存在怠工现象,导致产品生产效率不高、人员成本的增加,影响其最终经济效益,这样使得生产所花费的工时就会较高,生产效率低最终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员工没有参与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所有人员都感受不到市场压力,只是以拿到工资为前提,也不会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主人,对生产没有任何的主动,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司资源浪费,致使公司的成本管理失去偌大的管理群体而难以真正取得成效。

3、流通过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广告促销成本无节制

如今市场上广告促销成本是企业营销的一个关键手段,但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种降价潮已经传递到越来越多商家的经营方式中,出现大幅度打折的现象显得理所当然。促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薄利多销,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盈利的目的。但过多的促销,不仅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还会让许多消费者对此产生疲态。甚至促销降价,也在无形之中降低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不少企业在这一两年来,已经深陷“促销=低端”的泥沼。

(2)售后服务成本管理滞后

企业认为产品的销售就是成本控制终点,而没有考虑产品售出后的服务成本也是需要控制的。企业往往对于营销服务环节的成本控制并不重视,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顾客满意度,维修服务部门会运用备件库来储存备件。有些产品保修时间太长,维修备件在库时间也长达数年之久,并逐步跌价至残值为零,周转备件的跌价损失构成维修服务响应速度的材料成本。

四、解决各环节成本控制问题的对策

1、产品投入前成本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提升项目团队关键人员业务素质。成本控制不是单一环节或者单一人员的控制,而是涉及到全员控制,其中提高研发经理的专业素质尤为重要。

研发经理在研发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发设计环节的最高组织者、管理者和责任者。企业应注重培养出既有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更有成本控制意识的研发高层管理人员。研发经理的业务素质,决定了整个产品研发的成败,更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增收的关键。

2、制造过程中成本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增强成本控制意识,实行全员参与成本控制。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或者手段作用的对象都是人,如果人没有较高的意识,员工就会缺乏对管理的认同感,再先进的方法与手段都可能是事倍功半,生产制造过程成本控制也不例外。首先要对员工进行成本控制意识培训,增强员工的管理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成本控制在产品生产制造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让员工意识到自己在成本控制中的主人翁作用,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之内做到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在树立成本管理意识的方面,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对员工定期进行成本控制培训,让员工逐渐了解和掌握成本控制的精髓,建立成本控制的意识;第二,对于在成本控制上有建树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达到激励的目的,由此带动其它员工积极地执行企业成本控制的理念,使员工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不再纸上谈兵。

3、流通过程中成本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制定与顾客需求相关的营销战略,可以降低营销服务成本。在市场营销方面,差异化的营销战略势在必行。一些知名企业采用的诸如电视宣传、户外广告等综合多种营销手段。企业应该适当加大在营销策略方面的研究,避免错误的营销方式所带来的有去无回的成本支出。比如企业可以利用口碑营销,寻找企业产品的特色,可以在目标利润允许的范围内以高配置、低价格,留住一部分消费者,创造自身良好的口碑。

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一直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而通过差异化来使顾客满意仅仅是满足了单次交易的成功,要挖掘被顾客认为能增进与企业之间关系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企业营销与顾客购买的过程中要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力求做到使顾客每一次完整消费购买。

五、结语

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成本控制是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而经济效益是否真实、正确、合理,有赖于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好坏。当然,企业还需要注意,在抓好成本控制的同时还要注重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因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的企业往往不能长久。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是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但具体如何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预期满意的水平或者在同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这就需要每个企业结合其自身发展的实际,对症下药,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 要 精细化管理是近年来很多企业都在探索和实践的主题,成本更是经济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是用较少的投入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对生产企业来说,就是以较少的劳动耗费,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简而言之,就是多、快、好、省的统一。因此,推行精细化管理,努力降低成本,对提高经济效益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成本控制 经济效益

一、加强成本控制的概念

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经济效益是一个综合、比较的概念,通常用产出与投入之比,或所得与所费之比,或使用价值与价值之比来表达,并不是产量越高,经济效益就一定越好,也不一定质量越好经济效益就一定越高。因此,经济效益不是某一个单项指标所能概括得了的,而必须是包括所得与所费在内的一个指标体系,一个得失比较综合的体系。成本指标在这个体系中,具有特别的意义。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的必要劳动耗费。降低成本就是节约劳动耗费,反映了节约时间规律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经济效益的根本属性。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收入,但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必须接受市场和生产能力等方面的制约,提高价格也可以增加收入,但没有增加社会财富,只是经济效益在部门、企业之间的转移。而降低成本,是真功夫、硬本事,是提高经济效益持久的,可靠的源泉。

成本作为产出与投入之比的一个方面,是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成本水平制约企业简单再生产,当产出成果其价值还不足补偿成本耗费时,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就难以维持,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水平制约着企业的生存,成本水平制约着企业扩大再生产,当价格和销量一定时,成本耗费则是企业纯收入和国家集中纯收入多寡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水平制约着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由于成本是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制约着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采用,制约着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一切环节。所以,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成本管理对现代企业的意义

成本管理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提高现有企业的生产水平,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不但要有先进技术,还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工业企业管理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成本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工艺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资金管理、劳动管理等。这些管理,就其本身来讲,都属于专业管理性质,它们互相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在这些管理中,成本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产品成本反映经营管理水平。产品成本是一项综合性最强的指标,企业各个方面做的好不好,势必要影响到产品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材料耗费和费用开支的节约与浪费,以及机器的设备能否合理使用,最终必然反映为产品成本饿高低。总括一句话: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同产品成本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抓住成本管理这个重点,就可以把其他各项管理工作带动起来,推动企业在销运各个环节上全面讲究经济效果。很难设想,一个管理混乱的企业能够生产出成本低、质量好的产品来。也很难设想一个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却是成本很高、质量很低的。可见,企业要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以做好各项管理工作为基础,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以加强成本管理为重点。

三、现代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要加强成本核算工作管理

随着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扩大自的逐步实施,产品成本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同企业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企业迫切需要提高竞争能力,以取得在生产经营中的有利地位。所谓竞争,归根到底是成本之争,质量之争,服务之争。例如:海尔集团产品能进入国际市场,主要靠三个条件:一是成本低,二是质量好,三是服务优。如果企业成本长期高于中等水平、质量长期低于中等水平,这样的企业在今后的竞争中难免不被淘汰。因此,通过加强成本管理来提高竞争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事情。

成本核算是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没有正确的成本核算,就不能为经济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成本管理的其他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当前,成本核算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成本计算不实,产品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生产过程中劳动的耗费。成本不实,对财政经济工作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甚至酿成严重恶果。成本不实,利润必然虚假,财政收入也就可能出现虚假,如果这个情况比较严重,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发生混乱。又如,以不实的成本资料为依据拟定产品的价格,如果价格偏低,将减少收入,甚至耗费的劳动也得不到必要的补偿,如果定价偏高,则增加产品使用部门或消费者的不合理负担。把基本建设性质的支出挤入生产部门, 就个别企业而言,似乎只表现为成本虚假利润减少,从社会来看则是计划外分配国民收入、夸大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基金。如果这种现象恶性发展,不仅将导致基本建设战线长、投资效果低,还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第4篇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科学内涵;逻辑路径

【作者简介】陈秀,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安徽安庆246113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010—04

人的问题,是古今中外一切哲学家永恒探索的斯芬克斯之谜,法国18世纪的伟大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在人类所有的各种知识中,对我们最有用但是我们掌握得最少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以往一切优秀文化的成果,首次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实践的、历史的、现实的系统而深刻的科学研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伟大时代,更加系统地梳理和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系列重要论述,科学把握其逻辑路径,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精辟论述,包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体现。关于人的本质的系列问题,学界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亦取得了丰硕成果,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二是“劳动是人的本质”;其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若要历史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思想,仅将上述三个重要命题纳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范畴进行研究。难免缺少系统性、历史性和科学性。

深入系统地研读马克思在历史上的重要经典著作,会发现马克思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上至少存在以下七个命题:第一,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第二,马克思在《导言》中进一步强调:“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第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肯定了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即“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第四,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论述强调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有意识的活动。”第五,在1844年上半年,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强调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第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这段论述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第七,马克思在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上述七个重要命题,少有系统的梳理和思考。有人认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对人的本质的经典定义,把握此一命题足也。因此,往往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其他命题关注不够,甚至忽视其他命题的历史地位、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些研究者侧重于从概念性和常识化理解出发追问“人的本质是什么”,而较少从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去分析理解,以致于出现误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偏离历史语境。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系列命题的提出,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语境。因此,在理解时,如果偏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仅从命题出发看命题往往会由于出发点的偏执造成误解。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个命题上,有学者认为,不能把人的需要理解为人的本质,更不能抽象地把需要与人的本质等同起来,因为“需要”和“本质”属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当作为主体的内在需要转化为人的外在的作用对象的实践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精神转化为物质,人的本质才得以生成,人的力量才得到发挥,需要才能得到实现和满足”。仅就命题本身而言,似有其道理。但是。如果联系马克思当时提出这一命题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历史语境看。这样理解可能欠妥。因为,“马克思所谈的需要是与人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需要本质上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受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因此,人的需要是与人的社会存在紧密相联系的产物,它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二,割裂内在逻辑关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系统的,但在学术研究中,有人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就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未免有失偏颇。因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系列思想是有机的逻辑统一体,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系列命题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如果把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说成是某一命题而对马克思其他命题视而不见。势必割裂这一命题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之间的系统性和命题内部的内在逻辑关联。第三,理解缺乏整体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每一个命题都有其产生的科学方法,若断章取义,就会背离原意。有人在理解这个命题时,忽略了“在其现实性上”,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实际上,在这里,马克思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告诉人们把握人的本质要通过什么样的路径,不是从本体论的角度给人的本质以一成不变的定义,即不是通过直观,而是通过现实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社会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就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个社会关系是人劳动的结果,而这一切的前提正是“在其现实性上”,如果离开了现实性,社会关系何以存在呢?

正确理解、科学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要求我们认真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善于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逻辑建构上去把握。在逻辑的建构上,马克思首先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和扬弃作为切入点,以现实的个人作为逻辑出发点,阐述人的个体本质即现实本质,到人的类本质,再到人的社会本质即群体本质,通过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内涵有机结合,从而构成一幅线索清晰、结构严密的逻辑图景。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起点

历史上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研究有着系列重要思想。马克思这些重要思想的形成同时经历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和扬弃、由唯心主义者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转变的这样一个过程。早期的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影响,对人的理解还处于抽象人的本质阶段。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黑格尔把人的本质等同于人的自我意识,他肯定通过抽象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的意识和创造性活动的能动性。因此在他那里,人成了纯粹理性的人,成为抽象的自我意识。针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抽象人”,费尔巴哈创立了人本主义哲学,确立了“人”的地位,提出了“自然人”。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他把人看成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在他那里,人仍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抽象的人,人完全脱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实践活动,仅是一种自然的感性存在,是只有自然属性的人,而不是真正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一方面同意费尔巴哈对宗教所作的批判,另一方面认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像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马克思则结束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哲学,并从中找到了人的出发点。

以“现实的人”取代思辨哲学家的“抽象的人”,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1844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充分肯定并扬弃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指出劳动是人的现实活动,并把人的社会性和劳动结合起来,认为劳动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基础,人的类本质只能通过人的社会性劳动来体现。同时,人的本质是根据劳动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通过对历史活动的深入研究,指出现实的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创造一切历史活动的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用精辟的语言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者的人的本质观,从社会关系中全面把握人的社会性本质。在其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加深入地阐述了人的需要本质。可见,从黑格尔的“思辨人”到费尔巴哈的“自然人”,再到马克思的“现实人”,从批判“抽象的人”到扬弃“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遵循着步步深入的过程,这是基于实践的认识而非形而上的独断,是一种历史的存在而非思想的判断,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彻底转变,实现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质的飞跃。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展开

从实践出发,从现实中把握人,是马克思与所有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时说:“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他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可见,宗教神学是以神为出发点的。在马克思看来,“神”是异化了的人。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说:“哲学家无权构造一个人造的人,而必须描述一个实在的人。”而要对这个实在的人进行描述,就必须要了解人的生活和行为。那么,如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为行为呢?卡西尔告诉我们说:“只有一条能揭开人类本性秘密的途径,那就是:宗教的途径。”可见,卡西尔了解人的途径仍然是宗教,而宗教使人神秘,人也始终是一个神秘的人。尽管他主观上也努力去把握现实的人,但实际上。“人”在他那里仍然是抽象的,因为他把“人”溶化到“符号”中去了,因此,使人失去了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从而成为单向度的人。

与唯心主义者具有本质区别的是,马克思一切人学理论的出发点是“有生命的个人”。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先后多次明确强调了他的理论出发点:“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内涵。而自然存在物必须以个体需要的生产和满足作为前提,以需要的生成与满足的动态关系为其内在动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需要。个体的生命存在直接就是他们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需要是实现个人天然的内在必然规定性,只有它的力量才是本质的力量,所以,“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这个命题,无疑揭示了人的自然本质。需要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并不局限于自然的界限中,而是在这一基础上打开了一个人与人交往的无限界域。人自身需要的满足往往以自己作为他人的需要为前提。那么,这里的“人”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马克思认为,要从对象、现实、感性的方面去理解,要诉诸实践的方式去理解,要从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中去把握人,而不是直观地去理解。人作为人而存在,是实践活动、劳动的结果。人的世界是人创造的,人创造了什么样的世界,就与什么是一致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从马克思原意可见,人是自我生成、自我所造的,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自己。

人的个体本质与人的类本质之间有何关系呢?让我们认真审视来自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命题对进一步理解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绝不可忽视。在这个命题里,前后两个“人”所指向的内涵显然不同。“第一个‘人’指向的是大写的人即作为族类存在物的人,第二个‘人’指向的则是小写的人即作为个体存在物的人。”因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命题可以理解为:“作为族类存在物存在的大写的人是作为个体存在物存在的小写的个人的最高本质,小写的个人要作为人存在,他必须具有作为族类存在物存在的大写的一般人的本质;否则,便不能作为人存在,或不能称作是真正的人。”换言之,每个个体作为人存在,就必须作为类存在物存在。而类本质是既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又作为人类社会的主体的人类每个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特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充分揭示了人的类特性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我们常说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上分析,如果没有这个类特性,人就不能成其为人。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作为自然界最特殊的存在物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从生物学角度讲是人,而从哲学角度讲不是真正的人,因为奴隶没有类的特性,没有自由自觉的活动,完全是被迫的。而只有人能够不局限于自然的界限,能够通过实践、劳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通过人为了人”的生活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因此,马克思说,人是作为人的最高本质,只有具有类特性才真正是大写的人。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列命题的逻辑落脚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这与人的具体的历史发展和“人”的概念的逻辑展开是一致的。“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命题,强调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内在差异性、特殊规定性;“自由自觉的活动”无疑强调了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类特性、类本质。作为群体存在物,人与人之间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是对人的本质论述的逻辑推进。人的本质的现实性表现在其社会本质,是具体的人所具有的现实规定性。因此,把人类和动物相比较,马克思得出了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把人和人相比较,得出了关于人的现实本质的思想。

第5篇

基于OWL语言描述网络叙词表的方法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像谷歌、百度等大型网络搜索引擎,可以通过日志标注来获取用户检索用词的种类频次,叙词表由叙词及叙词之间关系组成,采用参考符号显示并清楚的区分间叙词间基本语义关系,习惯上主要分为3种:①等同关系(Equivalence Relationship)又称同一关系、用代关系,指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叙词与非叙词之间的关系;②等级关系(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包含属种、整部和多层级关系;③相关关系(Associative Relationship),又称类缘关系,表示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相关。通过“、代、属、分、族、参(分别以汉语拼音字母首字Y、D、S、F、Z、C表示)”示叙词关系。其中,“Y、D”表示同一关系“S、F”等级关系,“Z”表示一组词中最大的族首词,“C”表示相关关系。在OWL语言中,用类、个体与属性等关系语句描述实体间的关系,用OWL描述叙词间的关系,与(汉表)的叙词关系表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和相应的语句。如图1所示。

(三)相关关系的OWL描述

基于OWL语言网络环境下本体知识表示

中文叙词表作为一种规范化词表,在信息结构化检索中起到准确匹配的作用。但同现有的本体相比,中文叙词表更多的面向人而不是面向计算机构建,没有采用计算机形式化语言表述,因而限制其发展。我国专家利用一些本体加以利用构建新的的本体,以寻求语义网环境下的新的发展[4]。

在OWL知识表示中,首先需要对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进行面向对象,抽取对象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遵循OWL知识表示的语法要求,建立对应的抽类(包括概念、属性、关系等),并将这些类存放在一个OWL类型声明文档中,然后再定义这些类的实例,放到另一个OWL知识文档。有这些OWL文档构成知识库。

基于OWL环境下网络叙词表本体转化

当前,本体是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英美两国以对其受控词表的编制标准进行了修订等;2005年,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了Z39.19的四版Z39.19-2005,而同年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s Instiution,BSI)也了BS5723的升级版本。说明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第三阶段,而我国中文叙词表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整体水平方面还比较薄弱。总结OWL描述的网络叙词表的本体转换的步骤。

本体重在概念及其关系的体现,其内在的关系规则在表达不同词之间的等同、从属和相关关系的同时,也提供一种推理的机制。因此,应充分利用叙词表进行本体的构建,将叙词表转化为本体等在网络时代知识组织系统中发挥作用。

(一)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分析叙词表,叙词表的概念模型作为本体转换的背景知识的分析,概念模型和数字模型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二)类和属性确定

从叙词表到OWL的语义转换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词表资源进行OWL描述,缩短工作时间,减轻劳动效率。通过一系列准备步骤可以通过建立通用的转化规则映射表来实现。

(三)描述阶段

按照前面步骤中确定的关系、类、属性和语法、语义对照表进行表示和描述。

第6篇

关键词:转移成本;质量成本差异;软件即服务;传统套装软件

中图分类号:F49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2-0127-05

1引言

众所周知,云计算所掀起的信息产业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变革[1]。作为云计算的最新发展潮流,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将成为IT产业引领全球创新、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模式[2]。IDC研究报告显示,到2012年,接近85%的全球软件公司将围绕SaaS服务组合和交付,它将以5倍于传统套装软件(Shrink-wrap Software,SWS)的增长速度发展,这预示着SWS的永久许可收入正在下滑,软件许可机制将发生巨大的变化[3]。Economist指出:与SWS相比,SaaS能更快速便捷,以更优惠的价格完成软件部署,企业客户可以集中其技术优势于核心竞争力上,因此SWS正面临被替代的风险[4]。以上预测和报告显示了SaaS强劲的增长势头和良好的发展态势,这种新兴模式将会在企业应用软件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SWS形成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SaaS应用模式和SWS授权模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两者存在很大区别。首先,SaaS采用的是订阅许可模式,企业用户按使用量定期支付费用;而SWS提供商采用的是一次性许可证授权模式,客户购买软件后可获取软件的终身使用权[5]。其次,SWS模式下,企业用户需要提供相应的IT基础设施、专业IT人员和其他的硬件设备来支持并持续使用SWS;而SaaS模式下,软件提供商绑定软件应用、IT基础设施及软件服务并通过互联网完成软件交付,企业客户前期无需进行大量的IT投资,其实施成本明显降低[6]。再次,企业在采用SWS模式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其部署周期长且失败率很高[7],如果企业用户实施传统信息化方式不成功,转而采用实施成本较低的SaaS模式,其原有IT资产的退出将成为客户转移的障碍因素。最后,SaaS模式下,软件提供商要实时提供具备最新功能的软件产品给企业客户,而SWS只需定期进行版本升级[8],因此SaaS提供商相同质量改进的投入成本要高于SWS提供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SaaS帮助软件提供商增加了与SWS产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而产品差异化显著影响着软件提供商的IT投入成本[9]。此外,虽然先前文献指出转移成本对竞争企业是否有利主要依赖具体的行业竞争特点[10],然而通过分析,在软件行业,SWS提供商与SaaS提供商序贯进入市场的情况下,直觉上转移成本的存在对SWS提供商总是有利的。

目前,有关SaaS与SWS的比较研究中,大多数文献是从客户企业信息化方式的选择角度出发[11][12],通过定性比较两种模式的优劣供客户信息化决策参考。从软件提供商视角研究SWS与SaaS竞争的文章有限,如2009年Fan采用对策论的方法研究了SaaS提供商与SWS提供商之间静态环境下的价格竞争和动态环境下的质量竞争问题,该研究在考虑质量竞争时假设价格是外生给定的,并未考虑质量对价格的影响[13]。Ma等研究了SWS提供商和SaaS提供商之间竞争的最优定价问题,重点关注SaaS模式给企业客户带来的不适成本在静态和动态环境下对双方竞争策略的影响,但忽略了动态环境下转移行为发生时转移成本对市场竞争策略的影响[14]。SaaS这种新兴模式的加入,使软件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给软件提供商提供策略性的建议,本文结合SWS和SaaS的特点,研究转移成本和质量成本差异系数对双方竞争策略的影响。

2模型构建

考虑三个市场主体:SWS提供商、SaaS提供商和企业用户。在最初的传统软件垄断时期,SWS提供商作为软件市场先进入者制定自身的质量(k1)和价格(p0)策略。当引入SaaS模式后,SaaS提供商依据SWS提供商的质量决定自身的投资策略,由此产生SaaS质量水平k2,接下来双方在知晓各自的质量水平后,再同时进行价格决策,双方软件定价分别为p1和p2,其中p2表示SaaS提供商为用户处理一笔业务所收取的费用。

软件提供商假设:在位企业SWS提供商与潜在进入企业SaaS提供商,分别定位在线性空间[0,1]的左端点和右端点。无论是SWS提供商还是SaaS提供商,都将最大化自身长远利润。SWS提供商以及SaaS提供商的成本结构C1和C2分别为:C1=k21/2与C2=ωk22/2,其中,参数ω(ω≥1)表示SaaS相对SWS相同质量投入成本的比例,不失一般性,假设因质量提高而增加的边际成本是质量的二次函数,该函数在软件行业也是适用的[8]。这里软件的质量主要体现在软件功能、可靠性和可用性方面[13]。

消费者假设:市场中有N个具有不同偏好的企业用户,其偏好均匀分布在[0,1]的线性空间上。SWS模式与SaaS模式下企业用户的实施成本分别为c1和c2,且c1>c2,企业用户对实施成本的偏好系数用θ表示。软件质量给企业用户带来的效用为φki+ε,参数φ表示每增加一单位的产品质量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ε是一个分布在区间[-ε,ε]上的均值为0 的随机变量。企业用户购买SWS或者SaaS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V相等,同时假设V足够大以至于整个软件市场能被完全覆盖。第一阶段购买SWS的企业用户,如果第二阶段转而采用SaaS模式,将会产生一次性的非负的转移成本s,其他情况不存在转移成本。为简化问题,假设每个SaaS用户的业务需求量di服从[0,n]上的均匀分布,且第二阶段购买SWS与使用SaaS的效用无差异点处企业用户的业务需求量为n[14,15]。

基于以上分析,得到SaaS加入软件市场后,两种软件交付模式下企业用户的效用函数分别为:

Ut=V+φk1+ε-p1-θc1继续选择SWS

V+φk2+ε-p2n-θc2-s重新选择SaaS(1)

其中i=(1,2)。转移临界点θ1处的企业用户业务需求量为n,效用无差异点(U1=U2)在偏好线中的位置为:

θ1=-φk2+p2n+φk1+s-p11213-c2+c1(2)

双方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1=Nθ1p1-k21/2 (3)

2=N(1-θ1)p2n/2-ωk22/2 (4)

3模型求解

本文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所构建模型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解。首先根据利润最大化11213p1=0,21213p2=0求得双方软件价格分别为:

p1=s+φ(k1-k2)+c1-c212133 (5)

p2=-φ(k1-k2)+2(c2-c1)+s12133n (6)

因为211213p120,且随着竞争对手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即p1/k2

在定价子博弈之前,SaaS提供商在知晓SWS提供商软件质量的情况下,通过最大化自身利润,得到自身的最优质量水平:

k2=N(φk1+2c2-2c1+s)φ1213Nφ2+9ωc2-9ωc1 (7)

这个最大化问题的二阶条件满足21213k22

k*1=6Nωφ(-c2+c1)f21213f3 (8)

其中f2=N2+3ω(c2-c1-s),f3=-18Nωφ2(-c2+c1)(ω+1)+N2φ4+81ω2(-c2+c1)2。

求解SWS质量水平最优问题的二阶条件满足:

211213k21

将式(8)代入式(7)得:

k*2=BNφf-11-6φ2(-c2+c1)ωf2N1213f3+2(c2-c1)+s (9)

将式(8)、式(9)代入式(5)、式(6)进而可以求得双方的均衡价格:

p1=-c2+c1f1f21213f3 (10)

p2=3f4ωc1-c21213nf3 (11)

其中f4=(c1-c2)(18ω(c1-c2)-9sω-6Nφ2ω-2Nφ)+Nφ2s。

为了保证SWS提供商以及SaaS提供商的质量水平和定价都大于0,即式(8)、(9)、(10)、(11)都为正,令:

Nφ2+3ω(c2-c1)12133ω

在均衡情况下,SWS提供商与SaaS提供商的利润分别为:

*1=N(-c2+c1)f221213f3 (12)

*2=Nωf1f2412132f23 (13)

4模型结果分析

运用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来检验转移成本s和质量成本差异系数ω对双方投资策略、定价策略以及利润水平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了解市场结构的变化,为SWS提供商和SaaS提供商的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指导。限于篇幅,本文通过表1分别展现了s和ω对SWS及SaaS提供商均衡情况下的质量、定价和利润水平的比较静态分析结果。

表1s和ω的比较静态分析结果“+”代表变量与均衡解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代表变量与均衡解之间是负相关关系,“Si”代表阈值。

均衡质量、

价格、利润1213变量转移成本s1213质量成本差异系数ωk*11213+1213当ss1时,为-k*21213-1213当s>s2时,为+;当ss3时,为+;当s

以上简单分析了ω和s对SWS提供商和SaaS提供商竞争策略的影响。在现实中,两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下面重点讨论ω和s对双方竞争策略的联合影响效果。

命题1:2k1/ωs

上述命题表明,随着SaaS与SWS之间质量成本差异系数的减小,较高的s始终会加快SWS提供商质量(价格)变化的幅度,对因质量成本差异系数减小而造成的对SWS提供商的不利局势形成一定的牵制作用。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命题1所示的结论,在此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更直观地刻画命题1所给出的关系。设定N=100000,φ=08,c1=120000,c2=70000,ω=[1,15]。

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ω的不断减小,假设SWS提供商采取提高质量的应对策略(k1/ω0),此时,较高的s会降低SWS提供商降低质量的幅度。总之,较高的s对SWS提供商应对ω不断减小这一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时总是会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两因素对SWS提供商定价策略的影响与质量策略影响类似,下文不再赘述。

命题2:2k2/ωs>0,2p2/ωs>0,即较低(较高)的转移成本可以提升(降低)SaaS提供商在质量成本差异系数减小的情况下提升软件质量的幅度以及提高售价的幅度,降低(提升)SaaS提供商在质量成本差异系数逐渐减小的情况下降低质量的幅度以及降价的幅度。

该命题显示虽然日趋减小的ω对SaaS提供商是有利的,但是它始终受到s的反向制约作用,即使在高转移成本环境,SaaS提供商不得不降低自身质量的情况下,较低的s的反向制约依然会存在,但相对而言,这种反向制约作用较弱。图2显示,随着ω的逐渐减小,SaaS提供商如果采取提升质量的应对策略(k2/ω0),较低的s会减小其降低质量的幅度。总之,当所处的转移成本环境对自身有利时,软件提供商总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投资策略和定价策略。

命题3:如果s0;如果s>s1,2Π1/ωs

对SWS提供商来说,在低转移成本环境下,随着ω的减小,较高的s会加剧SWS提供商利润降低的幅度。这是因为当ss1,SWS的市场份额相对较高,此时转移成本的正向作用更加明显,面对ω日趋减小SWS提供商利润降低的情况时,较高的s会减缓SWS提供商降低利润的幅度。

图3展示了阈值s1随质量成本差异系数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意味着随着ω的减小,对SWS提供商而言,企业用户可能会从开始的高转移成本环境变化为低转移成本环境。

图4和图5分别呈现了在高低转移成本环境下,s和ω两个因素对SWS提供商利润的相互牵制作用。在高转移成本环境下,较高的s可以降低SWS提供商由于ω减小带来的利润损失的幅度。在低转移成本环境下,较高的s加剧了SWS提供商由于ω减小而带来的利润减少的幅度。

命题4:如果s0;如果s>s5,2Π2/ωs

s5=2(c1-c2)(243ω2(c1-c2)2(-3ωc1+3ωc2+Nφ2))1213f1(f3+72Nφ2ω2(c1-c2))+2(c1-c2)(27N2ωφ4(4ω2-1-2ω)(c1-c2)+N3ω6(1+6ω))1213f1(f3+72Nφ2ω2(c1-c2))

对SaaS提供商而言,同样也存在一个区分高低转移成本的阈值s5,在低转移成本环境下,ω的减小有利于其利润的增加,且该因素相对于s对SaaS的利润影响更加明显,虽然s的作用不太明显,但较高的s还是会牵制SaaS提供商利润增加的幅度;在高转移成本环境下,SaaS提供商的利润反而随ω的减小而降低,因为此时转移成本的作用占主导,在高于一定阈值的转移成本范围内,相对较低的s对SaaS提供商的反向作用更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SaaS利润减小的幅度。

如图6所示,对SaaS提供商而言,区分高低转移成本环境的阈值的变化趋势正好与SWS提供商相反。随着ω的减小,SaaS提供商将从原来的低转移成本环境转化为高转移成本环境。

图7和图8分别展示了SaaS提供商在不同转移成本环境下,s和ω对SaaS提供商利润的联合影响作用。在高转移成本环境下,较低的s减小了SaaS提供商由于ω减小带来的利润的降低幅度。低转移成本环境下,较高的s减小了SaaS提供商由于ω减小带来的利润增加的幅度。

5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SaaS模式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和产品,是一种全新的软件交付形态,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要求SaaS提供商为企业客户提供持续的产品改进支持,因此,其质量成本要高于SWS。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SaaS与SWS的质量成本差异日益减小,这对软件领域的先行者SWS提供商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考虑到SWS提供商作为软件市场中较早提供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转移成本的存在构成了软件市场后来者SaaS提供商进入市场的强大竞争壁垒。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质量成本差异系数和转移成本对双方竞争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转移成本对SWS提升产品质量、产品定价以及利润水平都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对SaaS提供商具有反向作用。SaaS模式与SWS之间的质量成本差异系数的减小对双方的影响则取决于具体的转移成本环境。考虑到两因素的联合作用,面对质量成本差异系数的减小,在不同的转移成本环境下,转移成本的高低对于软件提供商采取更加激进还是更加保守的投资策略至关重要。因此,在软件市场现实的竞争环境下,SaaS不能一味随着质量成本差异系数的缩小从而盲目地提升质量增加IT投资,要考虑到转移成本对市场竞争策略的影响。

虽然本文探讨的转移成本和质量成本差异系数对SWS和SaaS竞争策略影响的研究有利于软件提供商了解市场结构的变化,提高自身决策力。但是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首先,SaaS强调软件产品的服务化,其服务能力对企业客户满意度及对SaaS提供商利润的影响很重要,未来研究可考虑在不同的服务水平协议下,客户不同的服务水平需求对双方竞争策略的影响。其次,本文模型考虑的是市场中仅有两个竞争实体――SWS提供商和SaaS提供商的竞争,但现实中,许多SWS提供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SaaS在线软件服务模式,SWS和SaaS之间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考虑不同渠道构建模式对不同软件提供商之间竞争策略的影响。

第7篇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篇

>> 高校电子竞技体育探究 体育不是电子竞技的出路 电子竞技 电子竞技来了 行走在路上 行走在阳光路上 行走在设计路上 行走在德育路上 我国体育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研究 体育明星也爱电子竞技 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的理论分析 电子竞技与体育教学之我见 为电子竞技而生 电子竞技场 电子竞技需要伯乐 电子竞技需要NFC 电子竞技亚文化 电子竞技概念考 电子竞技的位置 电子竞技,谁的竞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何慧娴.让数字演绎体育无限精彩[J].体育文化导刊,2004.8:3-7.

[3]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电子竞技运动项目组.为什么把电子竞技运动列为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J].中国体育报,2004-01-13.

[4] 电子竞技的双重未来v互联网周刊.2004-01-26.

[5] 黄璐,张玉眀,电子竞技运动若干理论问题商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6-8.

[6] 周爱光.体育本质的逻辑学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2:19-21.

[7] 王同胜.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基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152.

[8] 周奕.“不必刻意区分网游竞技和电子竞技”[J].电子竞技,2011-04-08.

[9] 冯寅.体育不是电子竞技的出路[J].电子竞技,201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