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课程建设存在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0:49: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程建设存在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第1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越来越引起更多的重视。在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中,也将网络环境作为教学条件评审之一,其评审要求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1]。也就是说,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示范”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此政策指引下,各高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大都同步进行了网络课程建设,丰富了课程资源,增添了课程教学手段,扩充了学员学习本课程及相关知识的途径,拓展了教学双方教学交流的渠道,为教员教学、学员学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大多数网络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不能给学员提供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将教材内容、教学课件以及试题库等移植到校园网络上,并没有将知识做到扩展。可以说,虽然各高校在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课件、试题库等都比较到位,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也积累了一系列的素材和经验,但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提高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增强其有效性,切实为学员提供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与资源平台,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高校网络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网络课程建设中,我们主要是从教学内容优化、辅助素材展示、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知识练习、疑难问题解答等几个模块着手,加强网络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拓展学员学习渠道,拓宽学员知识领域,增强学员学习效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课程建设者对网络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不够深入,对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理解的不够透彻,至今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网络课程的功能认识不够到位

网络课程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搭建的网络教学环境平台实现的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它与传统课程有着内涵与外延的必然联系。最初各高校提出建设网络课程时,只是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部分,没有真正的去研究有关网络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与规律,具体体现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弱化了网络课程的本质,就是简单的将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课件放在校园网络上,把网络课程简单的认作多媒体教材的网络版,把网络课程等同于电子教材、教学录像、试题库的综合体。实际上,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即不仅包括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而且还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等网络教学支撑环境[2]。如果仅以传统教学模式状态下的教学方式来设计网络课程,单纯地将“课件搬家”、“课堂搬家”或“教材搬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或“电子文档”等比较单一的表现形式,这只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翻版,结果只能是禁锢学员的思维,使网上的自主学习又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翻版。对网络课程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充分发挥网络课程教学的功能优势,使网络课程的根本功能得到最好的实现。

(二)网络课程建设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

虽然我们在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时也费了不少心思,花了不少时间,设计并开发了“讨论学习”、“辅导答疑”和“自我测试”等模块,但经调查发现,网络课程的整体应用状况不是很好,教学资源建成后,多数功能模块仅被作为一种摆设,而并未能真正利用起来。可以说,目前是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应用,实际应用与课程建设严重脱节。由于各高校在对精品课程进行评审时,将是否进行了网络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进行考查,这就导致部分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为了完成课程建设的任务,过多关注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有无,而忽视了网络课程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使得网络课程成为了重点课程建设的一个摆设,极少投入使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二、网络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判断网络课程建设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据是看其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是指学员在网络课程学习中有效地、满意地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它是以教学目标、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要求为依据,以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方法为目的,对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功效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做出价值判断[3]。提高有效性是改进教学策略的着手点,是网络课程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因此为提高网络课程建设质量,应从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分析目前各高校网络课程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

网络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其有效性不仅受到投入的精力和重视程度的制约,而且还受到一些课程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影响高校网络课程建设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于:

(1)教师因素。目前各高校网络课程建设大都是作为精品课程配套部分来开发的,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精力主要放在了精品课程建设上,而忽视了对网络课程的有效设计、开发,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除此之外,个别网络课程建设者对网络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的精力不够,只是想办法完成建设任务,并没有真正的思考如何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提高学员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2)学员因素。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网络课程学习的评估没有建立相关的标准,教师只是将一些试题库、课程前沿知识放在网络平台上,吸引学员的“点击量”,学员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在课程考核上得不到体现。换而言之,现在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引导学员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再加上网络课程学习需要占用一定的业余时间,使部分学员主动放弃了网络课程的学习。另外,由于网络上各种资源丰富,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学员要有一定的自我监控与调整能力,要自觉保证学习时间。(3)课程因素。课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会影响学员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是否满足学员的需要,课程内容的多媒体表现形式都影响学员参与网络课程的热情。

三、提高高校网络课程建设质量的举措

笔者在所属高校进行网络课程评审的过程中发现,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网络课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学员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也拓展了相应的学科知识,通过网络电子教材、试题库等有效的解决了学员课堂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但通过对部分学员的调研发现,他们对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还不是很高,对部分网络课程提供的素材不是十分满意。这就反映了我们在网络课程建设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要想改善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提高网络课程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清楚网络课程有效性的评估标准[4],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把网络课程建设的更好。目前,笔者所在高校也出台了网络课程建设评审标准,从教学性、可用性和技术性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评估办法。为了进一步改善网络课程建设质量,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网络课程有效性的内涵[5],结合实际在建设网络课程中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一是要提高教师对评估标准的理解和认识。

在现有评估标准的基础上,添加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员评价三方面的有效性评估内容。在教学目标有效性评估上,要把价值性、可操作性以及可用性考虑进去,考察教学目标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教学方针、紧扣课程标准,是否清晰、具体、可操作,是否适合学员学习或发展需要,促进其个体性、创造性的发展。在教学环境评估上,主要考察功能完整性、操作方便性和技术成熟性三个方面的内容。好的网络课程应具备教学资源的、上传与下载等功能,具有师生交流互动平台,设计提供网上自测、考试评价板块;同时,在操作方便性上,应当考察所建课程导航是否清晰、明确,操作是否简单易用;另外,在技术成熟性上,主要检查运行是否稳定、兼容性好不好这两个项目。在网络课程有效性评估中,权重分值最重的应当是学员评价,因为只有他们才是网络课程是否有效的真正评判者。只有建设完善的网络课程才能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发挥网络课程的功效。所以,在验收网络课程时,必须将学员评价引入到考察体系中,将他们的评价作为对网络课程评估的重要依据,这样才能促使我们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充分考虑学员因素,以学员为本,才能激发、引导学员对网络课程的兴趣,提高课程的有效性。至于其它的评估项目,可以继续沿用当前的评价体系。

二是建构有效的教学交互平台,让学员在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交互活动中,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成分,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的整合技术,用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具体、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三是建设丰富的课程内容,使教学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组织更加策略化。网络课程建设不能狭隘地局限在电子教材、教学录像以及试题库等内容上,要想方设法运用多媒体的表现手法,根据教学内容将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力求利用表现形式的新颖性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积极性。

四是根据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建立优质的学习资源。在重视教学内容呈现的基础上,把握住网络教学环境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互动性强的特点,把媒体素材、网络试题库、网络课件、授课录像、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以及文献资料等融入到网络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我院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出功能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课程开发质量和应用效果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因此功能的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网络教学的全面开展。

针对笔者所在院校网络课程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在课程建设中的思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相信这些措施的施行,必将使我院网络课程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同时也为兄弟院校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总之,改善网络课程建设质量,提高利用效率,让网络课程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不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附属品,值得每一个课程建设者深思。

[参考文献]

[1]教高司.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7)[DB].省略.

[2]张琼,谢凌凌.网络课程中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概念、机制和理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5(07)

[3]王昭君,陈伟杰.网络课程的有效性设计要素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03)

[4]黄宇.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10)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日语;课程体系;问题;对策

2001年《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国学者陈学飞教授(2002)曾经提到郭高等教育国际化指的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陈俊森(2008)也在《大学日语教育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未来的大学日语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也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要走综合化的道路,转变传统的能力培养观念,要真正实行综合运用能力的均衡发展。

因此,日语教学体系建设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知识全球化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本国国情和本国的教育理念,走国际化路线,将国际化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入到课程体现建设中去,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国际化日语应用型人才。

一、日语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已经认识到了进行国际化日语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都在《大纲》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开展了教学改革,提出了各种改革措施,但大多侧重于教材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分析目前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脱离实际

课程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的具体反映,是课程体系建设的灵魂。在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和方针的指导下,各高校日语专业认真研读大纲要求,纷纷制定出符合自己学校定位的课程目标。但是,有的课程目标过于完美缺乏可行性,如:“要培养具有高水平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级日语人才”,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上述目标中所体现的培养需求是很难的。而且对于“高水平”、“较好地”、“比较全面”等词语的界定也有待考究。此外,有的课程目标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的课程目标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过于陈旧

课程国际化要求课程内容的国际化。首先,在教材使用方面,由于购买和印刷的难度,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所用日语教材为国内出版的教材,而且是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没有更新过的老教材。这样的教材提供的内容一定是陈旧的,不能实现国际化教育的目标。其次,日语基础课程基本都是小班授课,很难实现每次课都用多媒体教学,所以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也仅局限于黑板和录音机,这样呈现出来的知识枯燥乏味,使学生对日语学习失去兴趣,不能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日本文化,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空谈。正所谓,一个学科如果只是体现本国经验,而排斥其他国家的经验,就是欺骗学生,反映出一种愚蠢的沙文主义。

二、日语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在建设日语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明确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的原则。首先,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国际化背景为前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主线,一切课程都要服务于这一宗旨。其次,课程体系建设要符合阶段性原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逐渐展开。再次,课程体系建设要具有关联性,避免重复教学与各自为政现象的出现。

(一)明确课程目标

首先,日语课程国际化要求确立国际化的课程目标。在国际化日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国际精神,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因此,笔者认为日语课程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想在国际社会中生存下去,除了牢固掌握本国文化外,还应该对日本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加深理解,要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第二,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本功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懂得跨文化交际的规则和技巧;第三,要求学生掌握至少一门专业知识(如:会计、旅游、物流等);第四,要能够运用世界通用语言英语进行日常的沟通与交流。

(二)优化课程内容

日语课程体系国际化的落实,还应该体现在优化课程内容上。课程内容国际化包括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国际化。

1. 教材选择多样化

教材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在推进国际化发展、借助国际资源的同时,建立起地域性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首先,继续坚持引进日本原版教材、引进日本特聘教师。使用日文原版教材并使用日语进行教学,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几方面基本功,又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其次,要建立起区域合作的机制,与区域内高校共同合作开发符合地区特色的优质教材。教材编写必须做到“立足前沿”、“放眼全球”与“融会贯通”。要在发挥本土化优势的基础上,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及充实不同国家的案例。同时,要在教材中增添跨文化的和国际领域的内容。

第3篇

一、农村中学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1)未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对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即把实验教学视为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对实验室工作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文件写的重要,口头讲的重要,实际行动不重要的层面上,对实验室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仍然把实验室看成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有时间就做,没有时间就不做,或者停留在讲述实验这一环节上,教师往往把实验的重要之处当作课本中的重点内容来讲述,失去了“实验通过实际动手来验证科学理论的本质”。

(2)对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不循不依。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损坏实验器材不能得到及时赔偿,损坏大型仪器不能得到及时的维修,实验室管理人员不尽其职,使实验器材的使用、损坏得不到及时记录。

(3)实验室管理人员不够专业。很多学校认为实验室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很多年轻教师忙于追求课程教学的形式,实验室成了“老、弱、病、残”及家属的安置所,这些人员由于年龄、精力、知识等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

(4)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不充分。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条件等的限制,没有足够资金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或者事先没有对任课教师或技术人员培训,没有经过充分的考察,造成购置仪器规格偏大或偏小,不仅给采购工作造成困难,还浪费了资金,同时使实验教学更难开展,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5)实验药品管理不到位,浪费较大。由于实验室管理人员对药品分类不当,对所要进行的实验药品计量不能准确掌握,造成发放实验药品过量、超量。对学生要求不到位,没有讲清药品用量,使得学生乱加、乱倒、或拿出实验室,这样不仅造成药品浪费,还有安全隐患。

(6)实验室封闭,有名无实。多数农村中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由非专业人员承担,对实验内容不熟悉,或者害怕浪费实验药品、损坏实验仪器,因而以学生的安全为名,把实验室变为学生的“禁地”,致使其变得有名无实。

二、解决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1)充分认识实验室的重要性。在当前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要开适量的实验,如高中生物选修1中主要以实验为主,因而实验室建设肩负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中学生的使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应分隔出来,由教学直属领导牵头,专人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实验室人员的定岗、考核、培训制度,做到先培训再管理,建立监督机制,填好器材使用记录,做好档案归类工作。对于管理出色、故障率低、认真负责的管理人员给予奖励,对不遵守规章制度,造成设备损失的将严厉惩罚,做到赏罚分明。

(3)充实实验室教师队伍,提高实验能力。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多增加专职实验教师,减少兼职实验人员。专职实验教师有能力、有精力进行实验课程、实验项目,能够对实验药品、器材分类管理,这样既减少了药品的浪费,又提高了实验效率。鼓励专业对口的年轻教师走进实验室,其有能力、有精力管理学生、管理药品,同时对所要做的实验药品剂量能很好的把握,如此避免了药品过量、超量浪费。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多学习、多探讨对一些简单仪器的维护、修理,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高效课堂 成就 问题 原因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各地区、各名校的的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高效、民主、和谐的理想课堂正在逐步构建,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笔者通过对我区初中部分学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调查,发现我们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取得的成就

(一)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各校通过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演讲、做游戏、做表演、拼图、画图,开展竞赛。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生命场,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主要是讲解或者勾画知识要点,而学生只是听课、做题、死记硬背。这样很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说话,甚至有的学生公然睡觉。高效课堂倡导独学、对学、群学、预习、展示、评价等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高效课堂的主要载体是小组合作学习,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课堂学习和学习评价。各个组员各负其责,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学生根本没有打瞌睡的时间。为了本组优胜,优秀的学生竭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学习差的同学也会努力拼搏,展示自己的风采,这就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脸上也有了灿烂的微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升。

(三)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实践,教师提升了教学和教研水平,进一步确立了新课程理念。通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教师的课堂角色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新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经常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等活动,教师课前说课、课中听课、课后评课反思,尤其在评课过程中不仅反思自己的课,而且也反思别人的课,注重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意义,增长了见识和经验,拓宽了教学思路,提升了理念和素养。

二、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部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够科学完善

为了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学校都构建了自己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由于矫枉过正,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点拨精讲,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钻研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广泛涉猎各校、各地区高效课堂建设的有关理论,不断完善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准确把握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使之更科学、更合理。

(二)课堂时间紧张

1.很多学校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建设高效课堂的,但是部分教师编制的导学案内容太多、难度大、不会取舍、删繁就简。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钻研教材,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导学案,做到内容繁简适当,难易适度。

2.没有做到“精讲”。有的教师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的知识也讲解,甚至重复学生讲清楚的内容,总担心学生掌握不够。因此,教师要认真倾听、观察学生的讨论发言,打好精讲的腹稿。精讲一定要突出一个“精”字,重在点拨;学生讲清楚的内容也不要重复,这样才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自主预习、拓展延伸,反馈检测等环节处理不当。所以,如果教材内容太多,可以灵活的处理有关教学环节。如对“自主预习、检查”“反馈检测”两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分别在课前、课后分组完成;归纳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来做。

(三)主体与主导关系处理不当

教师的新课程标准理念贯彻不到位。有些教师新课程标准学习了,新理念也确立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不放心,生怕一个知识点没讲透,喜欢多讲,这样就侵占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时间。有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矫枉过正,上课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却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精讲点拨,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学生是主体,但是由于缺乏教师的点拨精讲,教学效益又受到了影响。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论,并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讨论情况确定哪些内容该讲、那些内容不该讲,准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四)课堂评价不够完善

1.有些教师为评价而评价,成为评价高效课堂的点缀和装饰。其实,教师如果把导学案设计科学合理,课堂上又有高超的点拨技巧,学生在课上也有精彩的展示,师生随机精彩的点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教师的评价要有用实效。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上下功夫,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口头语言鼓励学生。

第5篇

>> 开放教育资源的宏观背景下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探析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浅析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优化策略 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 听力精品课程建设及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基于资源共享的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精品课程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 谈新课程改革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出路 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与设计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研究与探索 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对策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研究 浅谈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4]

[7]http:///news/details.

[8]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9]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50-54.

[10]李开灿,程平,张祖伟.关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率的统计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0-14.

第6篇

关键词:人类学;课程建设;民族地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96-02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人类学课程建设为例,来探讨民族地区高校开设人类学课程的意义、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存在问题及对策,旨在为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人类学课程建设提供一条可借鉴的有效思路。

一、民族地区高校人类学课程的建设意义

延边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建校60多年来,始终坚持多元文化融合与创新的理念,形成了“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建立了迎合时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作为一门全面系统地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人类学的课程教育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很多大学先后在不同专业开设人类学课程,为学生搭建拓展和提高基本人文素养的知识平台。而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人类学的学科地位恢复以来,很多高校均已开设了人类学课程,在其学科建设和研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果。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下,延边大学作为一所民族地区高校开设人类学课程,既符合该校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教育目标,又有利于创建一个能够凸显民族地区高校优势的特色课程,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人类学课程在延边大学的建设是有充分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发展前景的。

二、民族地区高校人类学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

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设立于2007年。虽然是一个不足十年历史的新建专业,但自建系以来一直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健康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文修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科研、育人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众所周知,在我国人类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所认定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所以大多数高校的人类学教学及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在社会学专业里进行。因此,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同样在课程体系上建构了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等三大基本模块。其中,在人类学课程建设方面,经过近9年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人类学模块主要包括文化人类学概论、人类学思潮、人类学研究方法、旅游人类学、影视人类学、中国文化、日本社会与文化、韩国社会与文化、朝鲜族历史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等必・选修课程,建立了以文化人类学为核心的人类学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较完备,必修课和选修课分配相对合理,且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鲜明特色和优势。

现在讲授上述课程的师资构成主要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海外博士2人、国内博士5人,教师所学专业有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具较强学科互补性的多个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虽然仍存在不少问题,但整体上还是初步形成了教学梯队。

2.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出现在高校课堂。而人类学课程主要讲授的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普同性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等知识。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通过“影音资料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各种环节,适当地整合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与PPT、教学片等现代教学手段,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取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3.田野调查与实践。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一向重视学生的田野调查与实践。先后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的几个城市和农村社区建立了十几个田野实践基地,并对学生的田野调查实践进行严格指导和管理。学生们或者是通过课内实践教学,或者是通过暑期学校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各类基地进行调查,也有学生通过申报本学生科研立项自行进行田野调查,以此来达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课程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

此外,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还创建了“田野社团”,并定期刊行“田野”杂志。“田野”杂志现已印刷发行6期,主要由田野实践与调查报告,专业教师访谈、学生活动与大学生活趣闻、考研与就业信息、社会热点问题探讨等多个栏目构成,而且从策划、征稿及审稿,到编辑、印刷的前后所有工作均由学生自己来执行。可以说田野社团及杂志的运营,既凸显了社会学、人类学的专业特色,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人类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的人类学课程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该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虽然现有资队伍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初步形成了教学梯队,但整体的师资力量偏弱。如,高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主要集中在选修课,而且因高职称教师的大多数不是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出身,导致课程建设缺乏具有扎实专业功底的学科带头人。今后,首先要强化选修课的讲授内容与人类学相关理论的有效衔接,让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优势与人类学课程相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科研带动教学。其次,也要提高和加强科班出身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尽快解决职称问题,以改善师资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另外,应增加教师对外交流与考察的机会。同时也应该多鼓励教师申报教研课题,撰写教研论文,编写教材,建设精品课程。

2.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取最佳的教学方法。现代化媒体技术的运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教学效果的提高,但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与困境。如,部分年轻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手段,而忽视像一些重要理论与研究方法等学术性强的知识必须用教师自身的语言来传授的必要性。也有一些老教师因不擅长运用计算机技术,导致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低落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今后的教学中应以课程性质与具体讲授内容为依据,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并积极探索和选取各种教学方法,以此来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3.坚持田野调查,改革考核方式。延边大学社会学专业虽然在建立田野调查基地方面做了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师的现场指导与考核评价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因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偏多(平均60名左右)而课内调查时数有限(2―6学时),使教师经常纠结于如何合理地分配调查团队人数和次数的问题。其次,因受经费的限制,如何解决每一次田野调查如何解决交通工具及调查所需费用,也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此外,在考核u价方面,依然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没有把田野调查日志、报告等实践成绩充分地纳入到评价体系。今后,要有效利用田野实践基地资源,弥补上述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如,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并争取充分的实践教学经费;改革考核方式,把田野调查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评价体系里面。只有在坚持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严格把关实践过程,以提升田野调查的质量,才能真正落实人类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杰舜,秦红增.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述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

[2]周大鸣,吴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6).

[3]董素云.“人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of Anthrop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inority Areas

LI Hua,NI Zhuo

(Yanbian University,Yanji,Jilin 133002,China)

第7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质量工程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15

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工程的启动,各个高校都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更方便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对《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事项和教学评价进行一些探究,期望能够为该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进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我校目前在全校理工科专业范围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开课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与逻辑思维,最终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教学中学生的反映,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1 学生层次广,个体差异大

目前我校招生层次广泛,有专科、本科、单招、中外合作办学等层次,这些学生均要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生的入学成绩差异较大。另外,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个体差异也很大,为统一授课提出了挑战。

1.2 学生专业差异性普遍存在

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专业分布广,各自对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同,为了能够将本课程与其专业相衔接,需要任课老师进行专业方面的研究。

1.3 大班授课,教学任务重

该课程的教学安排,基本上都是大班上课,不少甚至是跨专业合班授课,使得任课教师很难对其进行个性化授课。

1.4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很难动摇

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还很难动摇,有些时候甚至是满堂灌,缺乏学生的广泛交流和沟通。

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改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尤为必要。

2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在《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解析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认真研读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标准是建设好精品课程的先决条件,我们对其指标体系进行了分解细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做好准备。

2.2 填报精品课程申报书

结合课程评审指标,认真填报精品课程建设申请书,反复讨论,保证了格式的规范无误,内容上要也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同时提供的支撑材料也有理有据。

2.3 制定教学及考核标准

把该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与各专业培养方案相结合,制定出各自的教学与考试大纲。

2.4 编写教案、研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要求每一位任课老师都编写各自的教案,同时,组成研发小组,投入经费,鼓励其研制多媒体课件,并从中择优选用。

2.5 录制教师授课录像

从所有授课教师中选择其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几位,由专门人员为他们录制授课的录像。授课录像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应该有合理的授课内容且注重授课方法的先进性和趣味性。

2.6 建设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有精品课程网站的支撑,从而可以方便地实现课程资源的和展示。我们开发了课程网站,在网站栏目设置,界面布局,色彩配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有自己的特色。开发的网站充分展示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各个考核要素。

3 《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质量评价

采用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辅助教学,同样也要考虑其教学质量的评价。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类似,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质量的优劣要更加重视学生的评价。我们从以下方面来对《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

3.1 网站的建设质量

作为优质资源展示的平台,课程网站的建设质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好的课程网站,栏目设置合理,界面美观大方,安全性与稳定性高,方便教师和学生用户的使用。

3.2 课程资源质量

精品课程要重视课程资源的质量,避免课件粗制滥造,教师授课录像、课件等内容照本宣科。作为精品课程建设中极为重要的资源,要花大力气,学校、学院进行一定的经济投入,鼓励教师提供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

3.3 学生评价

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要重视学生的使用评价。与传统授课评教类似,我们采取在线问卷调查,在线评价系统,留言等信息化手段多方面获得学生对使用效果的评价。

3.4 教师与督导人员评价

教师可以从易用性、安全性等方面来对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学督导人员按照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

3.5 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

教学研究与成果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做的革新,有利于学生不断的接受新的教学内容,从一定程度反映了教学质量的效果。

4 结束语

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如火如荼。这对于提升学校学科内涵建设有积极的意义。结合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本文分析了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最后给出了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因素。《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提升我校该课程的教学的效果有明显的提升。下一步,我们应更加注重精品课程的建设,为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尹睿,谢虎.精品课程群支持的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2]胡德华,任磊,车丹.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用户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1).

[3]张大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4]申自浩,李云全.高校多媒体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2012,(25).

作者简介:申自浩(1980-),男,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学理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

第8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精品课程

一、我国网上教学资源开发现状

目前,我国对现代远程教育高度重视。中央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体系。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决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卫星电视教育网,构筑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专业平台,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教育部召开教育部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研讨会上。

二、我国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误区与问题

通过对已开展了网络教育的一些高校网络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进行网上调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目前网络课程建设还存在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些误区,同时也存在网络课程、课件、教材的混淆;课程体系繁杂;课件制作存在隐患;网络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以及教育思想落后等方面问题。

在课程开发和学习支持两个方面,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多数不采用整体计划、规范实施的工业化模式,而是直接聘请高校教师负责对远程学习者的教学和辅导活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够使远程学习者有机会经常接触大学中高水平的教师,但是它存在的问题是当教师同时面对校内学生和校外远程学习者时,他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实施充分的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悉心的辅导,这可能会使两方面的教学工作都难以较好地开展。如果开发建设者定义不清,可能还会产生网络课程、课件、教材认知上的混淆。

三、精品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

(一)教学设计策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中指出,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根据该定义的阐述,网络课程需解决的问题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具体来说,需加强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交互策略、导航策略、评价与反馈策略的设计,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自主学习的设计中应认真考虑以下三方面(即三要素):(1)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三)协作学习教学策略

协作学习教学策略包括协作学习目标的设计;协作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共同体的设计策略三方面。在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协作学习达到实质性的效果,需要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根据共同学习理论的观点,在学习中强调使用全组目标全组成功的方法,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只有全组所有的成员都达到了教学要求才算达到目标,学习者不仅是通过学习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在集体行为中的责任感,学会与学习伙伴之间的合作。

(四)协作学习评价的设计策略

协作学习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评价协作学习小组的活动效果,要从协作小组的整体学习效果出发,包括教师评价、组间评价、组内评价和自我评价,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个人贡献、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学习效果的质量、网络优势的利用等。

(五)交互策略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实质上就是个体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协作与会话等交互控制方式来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网络课程中交互策略的设计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

(六)导航策略

互联网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超媒体资源,为学习者创造出一种由他们自行控制的学习环境,可以使他们更快更好的接受学习知识。但是如果设计缺乏导航系统,就会使一些学习者特别是很多初次接触网络的学习者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久而久之,会使学习者的信心和学习效率受到影响。所以有一个良好的导航策略是很必要的。

比较常见的网络课程导航方式有:模块导航、导航图导航、路径导航、提示导航、菜单导航、书签导航、检索导航、演示导航、知识点导航、触摸区导航、热键导航等都属于比较

总而言之,根据我们国家目前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改变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综合国力、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在经济、科技和教育全球化趋势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很高兴能看到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推出了新的网络教学平台,平台里体现的很多要素与本文提到的观点、要点相同甚至更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使用过程中很轻松、很方便的理解使用,这里体现了老师的辛勤汗水与智慧,预祝在大家一起努力建设中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