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程建设的要素

课程建设的要素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0:49: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程建设的要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程建设的要素

第1篇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在总结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成绩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目前精品课程的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动态化过程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围绕内容开展活动、务实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等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编辑整理本文。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

编辑整理本文。

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留下六大要素内容建设动态性“痕迹”。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中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缓慢呈“静态性”的原因所在。课程网站建设与更新可通过学科前沿动态、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 

第2篇

投资过程导向《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建设

一、基于投资过程的课程建设理念研究

《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建设是以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知识为手段,以促进学生学习和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实现《产业投资基金》课程目标的过程,包括目标设定、内容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

投资过程,指的是“融资――投资――投后管理――退出”的产业投资基金完整运作程序。投资过程的完成不仅需要基金管理者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科研素养,更需要较强的职业专门技能与职业关键能力,因此投资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要在保证投资过程整体性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成过程转变为知识应用的能力与素质的形成过程,将传统培养理念由课程转向课程的要素,从原有的学科体系课程转向业务过程导向的课程。对《产业投资基金》课程而言,课程学习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投资内容(项目)、投资环境、投资决策等,并最终指向各投资环节的专业技能需求。

基于投资过程导向开发出来的课程与课程结构是直接对应典型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是将具体工作过程中的要素转变为课程要素,即通过前期行业调研,了解典型岗位的人才需求。在对各岗位关于知识、能力、态度等的具体要求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企业实际需求的业务能力与课程建设中的各模块要素进行匹配,最终实现从投资实践领域到理论学习领域的有效归纳和整合。

二、《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

当前的教育改革下,高校纷纷加强自身特色专业建设,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立足天津经济发展的实际和滨海新区金融助推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产业资本化的大趋势下,以产业与金融的结合为抓手,明确了产业金融特色办学方向。作为产业金融的核心主干课和产业金融方向学生的必修课,加强并完善《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建设,是建立产业金融特色学科的需要。

然而,与产业投资基金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凸显的重要作用相比,现阶段学院对于产业金融特色专业的建设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建设在以下方面尚存在不足和空白:

第一,缺少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和经验。目前少有高校开设《产业投资基金》课程,相关的只有《投资学》、《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与管理》等。截止2015年,国内开设投资学专业的高校共54所,其中京津冀地区有7所,分别是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农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本科相关课程包括:投资基金管理、私募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理论与实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管理等。此外,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研修班,主题包括私募股权投资与资本战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实战型私募股权投资与资本运营等。但产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在实际运作上存在差异,是不同的股权投资模式,因此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寻找能够突出产业投资特色的教学模式上,需要进行新的摸索和尝试;

第二,相关教学资源匮乏。市场上几乎没有专门的教材,关于产业投资基金的书多是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不适用于课堂教学使用。《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操作和管理中,才能真正掌握产业投资的要领。而产业金融特色专业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产业投融资的实践教学材料,缺乏与实践教学配套的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投资过程导向的《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建设路径

(一)课程目标建设

《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建设是个完整的大系统,课程目标的制定是课程生成的核心,也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确定、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依据。因此探讨课程的内容建设,首先应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本研究将建设目标定位于: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与高校专业教育目的相吻合,受学校办学方向的调控和指导,体现学院产业金融特色方向的培养目标,建设具有学科优势的核心专业课程。在强调掌握基本投融资理论知识时,应考虑用行为目标;在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基金投融资实践问题时,展开性目标较有效;在强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能力时,则应考虑表现性目标。

(二)课程内容建设

《产业投资基金》课程内容是在课程目标的导向下,从产业投资基金运作实践与理论经验体系中选取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中国的产业投资基金是近年来出现的具有官办色彩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向国有企业或金融机构筹资并投资于特定产业或特定地区的基金。我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具有“洋生土长”特性,是由于其设立过程有政府的参与,设立目的以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为主,募集渠道往往是当地大型国有企业或社保基金,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因此产业投资基金在我国的设立和运作本身就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这一特性决定了教材建设上也应突出中国特色。学院《产业投资基金》课程的内容设计,应紧密结合产业投资基金实践环节的操作步骤和要点,以体现实践性和操作性为原则,反映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第一,在服从国家意志,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同时,保持产业投资基金的本体地位;第二,体现产业投融资知识体系、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统一;第三,由于应用型人才既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教材建设既要考虑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又要从实践知识出发,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双向、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明达.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2.

第3篇

1.协同创新思想的基本内涵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协同创新思想认为组织内部主体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各个主体共同前进、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创新理论和创新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领域创新的主体从单主体演变为多主体,创新的过程从线性创新演变到网络状创新,创新方式也实现了从独立创新到合作创新的演变,并逐步向协同创新演变。[2]协同创新多为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三大科研创新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围绕共同目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3]协同创新主要有三个特点(:1)协同放大。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实现创新组织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由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从而达到系统功能的整体放大,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1>2(;2)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3)动态性。创新生态系统不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而是根据组织内外各种要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2.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应贯彻协同创新思想

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与协同创新思想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参与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专任教师、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网络营销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为了建成科学的网络营销课程体系而聚合在一起,通过有效合作与沟通,形成相互协调、联合行动的创新联盟,从而增强网络营销课程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适用性。具体来说,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与协同创新一样,同样具有多角色参与、机制上协调、原则及非线性效果的特征。多角色参与,是指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需要打破单个主体独自作战的局限性,要形成融专任教师、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网络营销行业企业以及所在院系为一体的建设共同体,协同推进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机制上协调,是指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要预先建立保障建设共同体规范运行、高效推进的保障制度,包括共同体的章程、议事规则、评价机制等。原则,是指要尊重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的利益、文化上的差异,尽量在多元主体之间利益的结合点上来推进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非线性效果,是指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各个主体之间的有效协作,突破了传统的线性作用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是各方主体单独作用的简单叠加,而将产生“1+1>2”的非线性效果。

二、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多维协同模型

1.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团队的主导

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利益相关者是多元的,包括专任教师、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学生、网络营销行业企业、学校、院系及教研室等,但在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中,高职网络营销课程专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处于协作地位。作为主导的网络营销课程专任教师,在课程建设中,主要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破网络营销课程“自留地”的限制,主动走到课程之外,与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网络营销行业企业、学校及院系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协同推进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二是控制网络营销课程建设进程,包括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效果评估等;三是实施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效果评估,发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及时采取措施优化建设进程,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2.网络营销行业企业的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它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4]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也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只有争取到网络营销行业企业的参与,课程建设才能够摆脱传统学科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五对接”。作为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共同体重要成员的网络营销行业企业,为确保课程在适应企业需要、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出新”,主要发挥以下作用:把网络营销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及时贯彻到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中;联合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团队,协同解决网络营销行业企业发展中的新困境、新矛盾,并以此为课程建设提出新要求;网络营销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参与课程设计,可以为课程创新带来新视野、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网络营销企业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可以为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提供新案例。

3.网络营销相关课程建设团队的参与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互联网应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等,其后续课程主要有网站策划与SEO、网络客服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作为连接营销理论和互联网技术与电商服务技能的中间桥梁,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不能够完全撇开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而独立进行。因此,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连续性和贯通性。达成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中,吸收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的参与,并且制定相关机制确保这种参与的深度与实效性。网络营销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的参与,主要发挥以下作用:参与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确保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贯通性和一致性;在课程建设中,为网络营销专任教师提供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同时提供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4.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参与

学生是课程教学的对象,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因此他们不应该游离于课程改革之外。国内诸多高职院校的网络营销课程改革之所以成效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和支持,把最应该参与的主体排斥在了课程团队之外。在协同创新思想看来,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必须吸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参与,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参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确保教学内容与方法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参与教学评估,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真实性评价;向网络营销课程教师反馈教学效果,提供教学建议。

5.学校、院系、教研室的支持

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载体,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是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的,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的保障性支持。作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必然离不开学校、院系和电子商务教研室的支持。这种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和院系为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确保网络营销课程在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特别是校企合作方面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二是学校和院系为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提供物质资源上的支持,包括课程团队工作条件、学生实习实训场所与设施设备、教学仪器设备等;三是电子商务教研室为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提供软件资源的支持,包括和谐的教研室文化、丰富的教学经验、适用的教学研究成果等。

三、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多维协同策略

1.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团队利益与行业企业利益的协同

协同创新的参与方是多元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但不论差别有多大,所有参与方都应当从中获益,都应当是协同创新的赢家。这是协同创新关系之所以能够建立、创新活动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创新任务之所以能够得到完成的根本保障。可以说,没有合作共赢,就没有真正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要从结果上保障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损失。[5]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主体是多元的,既有校内的专任教师、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学生、院系及教研室,也有校外的网络营销行业企业。这些主体参与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各不相同的,特别是网络营销行业企业,他们的参与更多是出于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而校内网络营销课程团队考虑更多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述双方存在利益上的不一致性,容易导致协同创新的失败。因此,在认可校内课程团队和网络营销行业企业利益上的差异的基础上,必须在的原则下,把双方的利益协同起来,竭力寻求双方利益的结合点。

2.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文化与行业

企业文化的文化是具有相同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具有的心理程序。[6]每一种文化都有他独特的价值理性和行为准则。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文化既有高等教育属性,也有职业化属性,呈现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公共文化特性。网络营销行业企业作为生产性经营组织,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内在本质,因此其文化呈现出为保障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而构筑的“逐利”特性。很显然,两者在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两者就永远只能处于针尖对麦芒的敌对状态。实际上,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还是具有许多一致性的,例如,两者的文化都代表着各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都同属于“为人”的文化,都包含“人本管理”理念,都是围绕“人才”来进行文化的构筑。这就为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文化与网络营销行业企业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奠定了共同的基础。

3.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内容的协同

第4篇

>> 项目管理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交互式模式及应用研究 项目化教学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FlashPaper在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Moodle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网站模板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研究 流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虚拟演播室在精品课程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 神经病学精品课程中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金融学》在精品课程群建设中的教学改革思考 从系统论视角看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中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中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应用 浅谈精品课程的应用研究 “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论音乐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几类用户的权限与过程管理 多媒体技术在眼科学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的应用枣 分层递进教学理论在中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1.2 共享资源系统。除了本学科课程的核心资料之外,还包含相关学科(如药用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中药化学、中药学)资源、本校数字图书资源、其他学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数字标本馆)资源、社会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共享。这些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好的完善学科教学基本资料,尤其在专题教学、专题讨论的教学环节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的来源复杂、涉及面广,不能全部直接拿来使用,需要进行筛选、甄别、分类之后方可采用,以形成一个条理清楚、易于搜索的共享资源系统。这部分工作量巨大,不是原始资源的简单链接,我们还只完成了部分资源的筛选,预计本系统在2013年能投入使用。

2.2 管理系统

分为运行机制、教学信息管理两个子系统。

2.2.1 运行机制从上而下划分为:课程负责人制——团队协作机制——评价与反馈更新机制(网址:http://222.240.131.47/ec/C10/zcr-1.htm)。课程负责人刘塔斯教授是湖南省教学名师,具有30余年的教学科研经验,使得精品课程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统一调配,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整个团队人员结构合理,主要成员均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综合素质高,有效地实施了协作,最大限度提高了建设效率。笔者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教学资源的电子化,还应该能够把教学中形成的教学资源再投入的教学中去,与教学过程互动,形成反馈。因此,建立了评价与反馈更新机制,以更好地提升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保证精品课程长久的生命力。这个机制的运行具体表现在互动系统的应用上(图1箭头1)。

2.2.2 教学信息管理子系统完成对各类教学信息的管理。一方面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教师与学生、教学材料之间的信息,包括任课教师管理(如开课、评估、考核、个人基本情况)、学生评教、课程指南、课程信息、答疑、作业提交与。这部分内容从互动系统导入(图1箭头2)。另一方面管理学科专业和教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团队各成员的研究报告、专题文摘、教育技术的发展等,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专业发展,吸引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展创新性研究活动。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部分内容从共享资源系统导入(图1箭头3)。主要围绕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实用性、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色进行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地开展课程特色的建设工作,突出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和不可替换性。最后全面提升课程水平和地位。

2.3 应用系统

此系统由数字化学习平台和互动系统组成。已基本建成(网址:http://)。正在改善其功能,拟突出有中医药特色的教学情境,促进民主、和谐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德国四步教学法、SDSPR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2.3.1 互动系统的特点是开放式,反映了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包括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学生评教等内容。教师通过这个窗口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辅导学习难点,进而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探究知识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2.3.2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一个集成的、开放的系统,集合了学科课程教学资料系统、共享资源系统的内容,同时嵌入互动系统,并通过它将管理系统也纳入进来(见上图箭头4~6)。很好地体现了课堂内外的互动性及广泛的参与性,构建了一个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学资源开放、教与学良性互动的立体化精品课程系统。教师通过精品课程平台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和维护网站正常运行。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交流,及时反馈不足信息,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学校采取技术支持、激励和评价等措施,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通过校际交流与合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共建,便于更多校外学习者的网上学习,最终实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3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系统构建中的子系统关系协调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3]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17]。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是由资源组成系统、应用系统、管理系统构成的整体,分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作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好坏同时受到这几个分系统建设状况的影响。在这些子系统中,资源组成系统的建设是主要任务,管理系统是顺利运行的坚强保障,应用系统是整个建设的枢纽。只有尽力保持各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相对稳定及相互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4 小结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它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精品课程是基于民主、开放、平等的教育理念,在先进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开发的。精晶课程建设提倡的资源共享理念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和高校学科结构的良性发展,提高学生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它与一般课程相比较,呈现出更符合社会经济需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材内容与社会经济需求更加吻合、师资力量最强、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更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特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中药专业创新型、开放型人才的需求。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是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本研究以系统化的构架进行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开放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实践教学互动体系;加强现代化实验网络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远程实验平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根据中药鉴定学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侧重,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在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等方式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本文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把握各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做到了建设、管理、应用互相促进,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将学校的教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中医药高等教育如果不会或不愿创新,将很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本研究在中药鉴定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入和实施系统化管理,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影响和促进教育改革,将更加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这是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26-28.

[2] 王志蔚.近年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6):171-174.

[3]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82.

[4]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

[5] 孙新波,查慧.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62-165.

[6] 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7] 吴海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3):56-57.

[8] 姚恩全.高校精品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9] 李国友,粱弘秀,曾派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热中的冷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8):73-76.

[10] 贾剑秋.对当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5-98.

[11] 毕志明,刘惠娟,李萍.生药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J].药学教育,2004,(4):19-22.

[12] 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85-89.

[13] 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32.

[14] 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1-3.

[15] 陈学红,林文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及其构建与运作[J].高等农业教育,2011,(3):45-49.

[16] 苗苗,沈玉顺.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3):37-42.

[17] 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45.

第5篇

[关键词]项目课程 项目有效性 设计主体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18-03

随着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深入推进,项目课程建设日渐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项目课程建设最为关键的是项目的设计。这里所说的项目,指能够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学习型项目,其建设目的是为了将学习整合到项目之中,以借助项目更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可见,学习型项目与项目管理中所讲的发生在真实职业领域的项目并不完全相同。借助学习型项目,可以将职业能力培育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相关要素嵌入其中,搭建项目团队协作的平台,提供学生职业能力生成所需的激发因素,引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与职业能力相关的经验,实现职业能力的习得与完善。因此,项目是实现职业能力生成、发展和应用迁移的承载平台,项目设计与选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项目课程建设的成败。与项目课程建设实践不断深化的现实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关于项目课程建设微观层面的研究明显不足,尤其是对项目课程开发中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安排、学习项目设计等微观环节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需要从原来关注宏观主题的“泛化探讨”转向重视微观主题的深度研究,关注项目课程开发的具体方法和细节。基于上述认识,笔者结合项目化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及项目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围绕项目的设计环节,力图对“什么是有效的项目”、“项目设计应该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等项目设计中常见的基本问题做出回答。

一、项目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围绕职业能力的培育进行项目设计,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样的项目是能够促进职业能力生成和发展的有效项目。评价项目的优劣可以用有效性加以衡量。所谓有效,指的是项目能够对职业能力的培育发挥作用,见到成效。柯克帕特里克针对培训提出了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面的评估方法,认为有效的培训与开发需要满足这四个层面的基本要求。柯氏培训评估涉及的四个领域,也是职业能力培育过程中应该达到的四个层丽的目标要求。

1 反应层面

项目能否赢得学员积极、肯定的反应,是评价项目有效性的第一层面要求,亦是项目有效与否的基本要求。如果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平淡,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受到相应的激励,不会表现出旺盛的学习热情。有效的项目形式上具备充足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与项目中整合的学习资源的深入接触,达到理解吸收、内化应用的学习效果。因此,项目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是否贴近学生的现实世界,是判断项目有效性的第一层面要求。

2 学习层面

学习是主体在某个现实情境中重复经验引起的对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的发生,需要实现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引发的这种变化需要借助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项目即是提供这一过程、激发这一变化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组织的活动。柯克帕特里克认为,学习指的是学习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态度转变、知识扩充或技能提升等相应结果的过程。如果学习者知识得到了扩展、技能得到了提升、态度发生了转变,学习者行为的改变就有可能得以实现。进行项目设计时,需要将能够引发或导致学习者行为变化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要素整合并嵌入其中,以促成学习者在项目活动过程中产生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提升和态度的改变。因此,有效的项目,应该是能够促进这一系列改变发生与实现的项目。

3 行为层面

项目作为促成行为及行为潜能变化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要素的平台支撑和活动载体,其有效与否,需要依据学生在项目过程中能否实现行为改变做出判断。实施项目课程时,教师不仅仅需要传递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认知态度等相关信息,提供引发学生行为变化的刺激因素,还需要引发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技能发展的内心反应过程,以便通过学生对项目情境的心理及行为反应促成行为层面的改变。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行为方面的转变,决定着项目在学习促进方面的有效性程度。

4 结果层面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对真实世界的情境刺激做出有效的行为反应。换言之,评价学习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最终能否应对真实世界中的情境,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就职业教育而言,如果学生经过项目活动中的行动体验、问题反思、素能提升,生成并发展了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够将习得的职业能力迁移应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那么就基本可以断定的是学生具备了实用性的职业能力――有效的学习已经发生。因此,有效的学习型项目,需要具备促进能力生成、迁移、应用的功能。这是项目有效与否最根本的、最关键的衡量标准。

依据对上述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可以为项目有效性的衡量标准界定框架,为项目设计提供理念和行动上的原则性指南。

第6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nstruction mode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urse was described, the course content reconstruction scheme and "work-learning alternating eight-step learning method" were propose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ourses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情境创设;建构主义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course construction;situation creation;constructivism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320-03

0 引言

情境教学在各国职业教育中已引起广泛关注,情境教学是利用情境来认知学习理论,通过创设模拟、仿真、全真的职业情境,是高职教育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1]。而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重要核心课程。如何把情境教学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照精品课程评价标准,结合“建筑施工技术”重点课程的建设实践,阐述该课程的建设思路,提出建设高职高专精品课程一些浅见。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是一种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协作性的学习[2]。这种学习过程更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因此,在我院“建筑施工技术”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选择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1.1 情境 情境要素强调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必须要创设符合职业特点的学习情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情境创设应该成为教学设计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1.2 协作 协作要素强调学生学习过程要体现团队协作精神。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施工技术的合作练习到学习成果的评价,每个过程都应该由团队共同完成。

1.3 会话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会话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会话与协作学习是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通过会话在学习团队中形成共享。

1.4 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来说,意义就是传统和先进的各种施工技术及相应施工机械的选择和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通过团队协作和会话,完成意义建构,即收获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职业教育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过程必须强调学习者是知识和技能的主动建构者,即强调学生要有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的意愿。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基础。鉴于此,教师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中应把教授知识转变成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来引导学生和通过会话、协作来辅导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2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基本模式

通过以上建构主义和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分析,教学设计应遵循“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学习——自我评价”的基本过程。本文将这个过程概括为“STAR模式”,作为我院“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的基本模式。

STAR (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 原是应聘面试中,面试官对应聘者使用的一种提问技巧,用以了解应试者对应聘职位的能力。其原意为:情境、任务、行动、结果。STAR的本质与职业教育宗旨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一致,因此,“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将STAR作为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模式。具体可表述为:

2.1 情境(Situation)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只是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条件,通过知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将学生放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中,把“情境创设”作为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通过选择结构由易到难的不同工程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学习情境,通过虚拟再现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场景,将学生引领进入一个仿真的工作情境中,从而展开各项工种施工技术内容的学习与实践。

2.2 任务(Task)驱动 指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要求教学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将新知识点巧秒地隐含到一个个的任务中。“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将“任务驱动”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按照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将课程内容分配到X项工作任务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X项工作任务来驱动学生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1项技能综合训练,即形成“X+1”的学习模式,通过8个学习情境,实现螺旋渐进方式[3]的学习。

2.3 协作学习行动(Action) 指多人组成团队共同完

成一个任务。学生与周围同伴和老师通过会话实现交互作用,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团队并成为其中一员。在团队中,相互协商,通过群体思维与智慧,实现知识、信息的共享。

2.4 自我评价结果(Result) 自我评价是以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的评价体系,除了能起到学习结果诊断作用外,还能使学生心理结构(知识、技能、态度)得到改善。自我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自己和周围同伴在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中起到什么作用?在团队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他是情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根据“STAR模式”,对于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建筑结构由简到难进行重构,共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和43个学习任务。希望能让学生增强课程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循序渐进地学习课程内容。具体方案如表1。

4 基于建构主义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与学习方法建设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STAR模式”,针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提出了贯穿理论和实训学习过程的“学工交替八步学习法”。

第一步:跟随学习情境,进入学习状态。针对每个学习情境,通过典型工程案例和实景光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团队进入课程内容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学习情境复习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要点,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准备。

第二步:明确任务。在学习内容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以及该任务最终要达到的技能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学习任务在实际施工中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步:知识准备。即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及引导性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完成实践该学习任务的必要知识准备。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分组构成学习团队共同协作完成,最好在多媒体教室或者理实一体化教室来实施。

第四步:实训计划。在学习任务和知识准备明确的基础上,教师将制定好的实训计划传达到各个学习团队中。

第五步:操作决策。操作决策主要是锻炼学生在教师给定的实训总体计划基础上进行团队实训操作分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感。

第六步:动手实施。实训计划和学习团队操作决策作为基础,要求每个组员在实训期间完成各自的具体实训任务,并促进这个团队完成最终的学习任务。

第七步:三方评估。三方评估指的是“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通过三方评估要求每个组在完成每个学习过程后都要进行学习质量检查,并通过互评和点评进行监督。借此过程也锻炼了学生注重工作质量的职业素养。

第八步:问题反馈。当一个学习情境完成后,由各个小组和教师对该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反馈,纠正不足,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促进后续学习情境的教和学的效果,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工交替八步学习法”的实施需要配合情境化的教学内容,通过X项工作任务和1项技能综合训练的螺旋渐进方式进行循环,实现学做合一,学工交替。

5 教学条件建设

5.1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以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为目标,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①建立后备人才库,扩大课程建设组。②对课程建设组成员制定学历提升计划,鼓励年轻教师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促进职称提升。③对课程建设组成员制定假期培训及工地实践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④鼓励课程建设组参与教学科研,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5.2 教材及教辅资料建设

①根据情境化教学内容,课题组自主开发基于建构主义的《建筑施工技术学习手册》作为校本教材。②根据情境化教学内容,编制“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指导书”。将实训计划进行整合,与《建筑施工技术学习手册》配套使用。③根据情境化教学内容,课题组自主录制不同结构类型施工全过程的实景教学光盘[4]。

5.3 实训条件建设

①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群,满足教学和学生实训需要。②构建校内“建筑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为仿真教学提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条件。

5.4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将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共享,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网络平台。

6 课程建设实践及效果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坚持以课程内容改革为中心,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改革为基本点,即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逐步实施课程改革和建设。学生“施工员”考证通过率有所提高。学习学习态度有所改善,教学效果较改革前有一定程度地提高。

7 结论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学校永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建筑施工技术”重点课程建设过程中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优化的内容,比如学习情境创设的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的优化等,希望通过重点课程建设,能推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更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希望能带动高职院校其他课程进行大胆创新,共同将学生打造成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建设.基于建构主义的职业情境创设理论研究与实践[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8.

[2]徐玮.建构主义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

第7篇

关键词:军队士官院校;教研室;主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34-03

作者简介:陈冰雪,男,硕士,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疾病诊断、心血管内科。

军队院校课程建设是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根本。这不仅是军队对士官院校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士官院校教育完成党和军队所赋予神圣使命的具体体现。以课程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构建科技、人文、军事教育相统一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已日益成为军队士官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多年的教研室主任,笔者深感责任重大,所以有必要对军队士官院校教研室主任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做一探讨。

一、深入了解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在新的起点和更高层次上谋划课程建设的设计和规划

军队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军队信息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加强军事斗争准备对院校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培养和造就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加强课程教学基本要素建设,科学配置教学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合格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全面促进教学基础建设,切实提高课程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研室主任只有深入了解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才有可能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对课程建设做到统筹兼顾、深谋策划。

二、精读和分析人才培养方案,深刻理解部队对士官人才素质的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总部和军队院校根据部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总计划和总要求。主要要素包括专业人才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及专业特殊需求;专业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基本模式;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专业人才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专项教育训练计划;学制、学位与学分的规定,等等。教研室主任必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自己教研室中的课程进行认真领会,细心分析,掌握人才培养方案对所涉及课程所提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去设想如何设计课程标准,才能圆满达到这些要求。

三、编写课程标准,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质量规格

军队士官院校教研室主任必须清楚地知道: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总体设计、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指导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学组织与实施、教材选编、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所以,在编写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知识结构合理、促进素质发展的原则;教员主导作用与学员主体地位统一、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能动学习的原则;学习与研究结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严格管理与自觉养成结合、突出军事基础素质培养的原则;传统手段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学员信息素养提高的原则,等等。在课程标准中要能够体现出:①军队或军队院校对不同培训专业的学员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质量规格;②按专业教学对象制定标准;③具体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④对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者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四、选编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优化,适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教研室主任常常是课程建设中选编教材的主导者或主编。所以,必须深入了解部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选编教材时,要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正确处理材料和观点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合理确定广度和深度。教材编写既要保持基本内容的统一性,又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具有因地制宜的灵活性,以使师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好和学好的水平。教材既要按照科学本身的逻辑程序来组织,又要根据学员的心理顺序来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在组织教材内容时,还应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重点和难点要有比较详细的阐述,配置较多的练习,以利于学员融会贯通,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

五、制定课程教学实施计划,充分体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课程教学实施计划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课程教学实施计划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和对教员授课的指导性计划,也是教研室主任实现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案。包括对教学内容授课的先后次序、每次授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关系;教学中应该使用的方法、手段、媒体、教学策略以及引入的案例,等等。在制定教学实施计划时,教研室主任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利用现代化教育理论和条件,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建设,突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努力创造模拟现实或虚拟现实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促进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课程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和培养教学团队,对教员提出更高、更严的目标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研室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建设一支素质高、同时又具有强大执行力的教学团队,是每一个教研室主任梦寐以求的设想。教员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体,是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选用和培养教员必须立意高远,既要注重学历,还要强调能力;既要注重学术造诣,还要突出教学水平。要注重培养有前途、有潜力、有敬业奉献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中青年教员担任课程教学的骨干,还要注重教员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这就要求教研室主任要根据每一个教员的具体情况作好培养规划,一定要突出个性化培养,既要让教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又要重点培养骨干教员,使教员能够始终处于竞争态势中,认清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同时还要求教员自己做到: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术造诣。②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深刻进行自我教学反思。③在教学实践中相互学习,虚心求教,不断博采众家之长。④勇于创新,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手段。⑤适时进修,不断“充电”,活到老,学到老。

七、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制定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改革

教研室主任必须时刻关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动态、学员反映以及教学效果,可通过不定时听查课、组织学员座谈会、安排智力竞赛、操作比武的方法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要善于发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难题或教员执教能力不足的问题。以便及时修正课程实施计划中的不足,随时指出教员授课中的优缺点,并思考进一步改革的方法和步骤。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要彻底摒弃过去只注重考试分数、不注重实际能力的方法;考试内容必须与部队对人才的需要和岗位的实际需求挂钩。如果有可能,所有的考核应尽量使学员参加院校组织的卫勤演练或部队演习,使其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锤炼,通过考试。

参考文献:

[1]彭祝.谈对教研室主任的要求[J].高教发展与评估,1996,(1).

[2]尹万建.怎样做好教研室主任工作[J].机械中专,1995,(8).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游专业实训课程开发建设

[作者简介]刘雁琪(1978-),女,河北唐山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北京10110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38-02

一、行业需求分析

2011年北京市旅游局更名为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首都旅游产业发展,推进北京向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迈进,标志着首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规划在5年内实现“一、十、百、千、亿”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创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0%以上,年入境旅游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入境游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2亿人次。

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需要大量高技能一线旅游服务人才,专业人才需求凸显。通过深入行业与企业调研,我们发现:第一,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量很大。第二,目前的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低,不能满足行业高端发展的需要。第三,刚毕业的学生在短期之内不能胜任具体的岗位工作。高职旅游人才培养应该紧密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城市发展契机,在实训类课程建设上拓宽思路、创新思路,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发展需要服务,为北京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撑。在北京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将北京旅游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提升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因此针对旅游业需求大、流动大的导游岗位,我们运用“干中学”的教学理念建设基于工作过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落实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类课程开发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课程建设目标

1.依据行业需求,培养行业最需要的高技能型导游人才。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04~2010年北京市旅行社数量每年平均增加50.2家,据此计算,“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新增旅行社约300家,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职业技能的旅行社一线从业人员。导游专业的实训类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培养行业最需要的高技能型旅游从业人员,起到服务北京旅游业的作用。

2.依据岗位职业能力需要,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竞争力。旅游企业的一线服务人员经常要身兼数职,需要和各个不同的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只有全面了解岗位工作流程和相关合作企业和部门,才能在实际工作和纷繁事务的处理中体现出综合职业能力。实训类课程就是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竞争力为教学目标,真正起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作用。

3.衔接前后,成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岗位顶岗实习工作的桥梁。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在具体工作中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为宗旨,在校内模拟环境和校外实习基地中,按照职业岗位分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课程体现了工学结合和“干中学、干中练、练中提高”的基本思想,通过综合训练让学生对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是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综合的演练,为学生进入旅行社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衔接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工作的有效的桥梁。

三、实训课程建设的方法与步骤

1.深入的行业调研,确定就业的主要岗位群与核心职业能力矩阵。为了更好地培养企业欢迎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职业潜力,我们深入企业对旅行社的人才需求开展大量的企业调研,从旅行社经理、部门经理、一线导游人员和就业的高职学生等多层面调查中深入地分析行业岗位需求。针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与能力发展趋势,提炼出主要的四大岗位群,每个岗位提炼出若干核心能力并配套开发相关的实训类课程,实现了职业与能力对接,能力与课程对应,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关联的职业教育实训课程开发模式(如139页表所示)。

在实训课程类的开发中,我们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状况,在能力培养上由浅入深,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分级制的能力矩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修若干实训模块,实现职业教育的分级制教育理念。

2.课程建设,课程网站与资源库建设先行。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学网络平台与资源库的建设。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我们引进各种职业元素,建设了13个资源子库,包括课程库、素材库、师资库、学生库、专家库、企业库、试题库、试卷库、案例库、科研成果库、网络考试库、职业技能鉴定库、文献库。内容丰富,是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网络互动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课程网站和资源库的建设满足了学生提前了解课程、查找课程所需素材资料、准备上课素材、课上查阅课程实训任务要求,利用网络互动平台随时向老师提问。教师备课查找相关资源,网上随时异地布置实训任务,随时获取学生存在的问题,提供师生互动平台等功能。课程网站与资源库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维度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上课的时间之内。这就打破了由于课时的限制,而难以完成某些实训环节的局限,大大地扩展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多维度教学体系。

3.企业真实项目贯穿课程教学过程。在教学组织上,我们的课程突破了单一的校内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互动合作的闭合系统,真实的企业顶岗实习项目贯穿了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尽最大可能地整合了社会企业和行业专业人士多种资源,最终确立了与行业标志性的一些企业的长期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共创“故宫随行讲解员项目”“劳模团进京随行导游讲解项目”“旅行社顶岗实训项目”作为实训课程的后期教学效果检验的真实企业实训内容。实现了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检验在真实的企业项目教学中去完成的课程开发建设新模式。让单一的校内实训课程变为了丰富多样的校内-校外-企业互动的多元教学体系。形成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工作中认同企业,教师在真实项目中培养学生,企业在工作中考核选择学生的互动合作教学过程。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企业选择满意学生疏通了选人用人渠道,搭建了高效就业平台。

4.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实训课程建设的一个核心。教师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课程建设的一个核心要素。通过几年的课程建设,我系实训类课程的师资队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学由学校的专任教师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共同组建的联合教学团队担任,所有专任教师均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了100%。学员结构合理、互补性强,可充分满足实训课程教学的需求。专兼职教师中既有中级导游,也有海外领队,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5.加强实训课程环境建设。(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经过多年的精诚合作,我系与多家旅行社合作共建了校内“百家景点导游讲解厅”“旅游产品设计厅”“旅行社综合业务厅”,实训室引进旅游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为学生提供校内的便利的真实工作环境,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著名企事业单位实际业务流程的引入还将他们多年凝练的企业文化植入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校企合作,加强了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同。(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校企合作共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为了实现教学为社会服务的根本功能,我系已经与故宫博物院、首旅集团、信途国旅、长富宫饭店、中国环境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中国妇女旅行社、首都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二十一世纪饭店、北京青年旅行社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实现100%学生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创新探索合作办专业的体制和机制,在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员工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实现互动、共赢。

6.职业资格证书与授课内容对接。我们在进行实训课程建设中坚持以培养学生胜任相关岗位为导向,对学生能够获取的职业资格进行深入分析,将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入课程设计。结合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在课程建设中突出了职业资格证书要素的建设。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分级考核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

四、实训课程开发的特色与创新

1.与课程配套,自主研发具有独创性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课程网站。本课程从设计建设之初就秉承了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先行的设计方针。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一个最有效的渠道和职业技能获取的源泉,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能够实现课上实训与课余自主学习相配合的多维教学体系,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建立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维沟通渠道。

2.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创新实训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我们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每次任务的布置都是一次自我学习能力的训练。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被动听为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主动学习方式。

3.创新构建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检测为主的“过程评价”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课程的评价系统上,我们也采用了创新性的网络自我评价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测平台,测试自己的职业能力与学习情况。本课程采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检测评价方法为主(学生互评方式,小组组长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为辅的过程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