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文化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0:49: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文化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旅游文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旅游文化;文化资源;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9-007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9.16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及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的助推作用

国家在全面分析解决影响海南省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对海南省的区位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战略转型作出了科学判断,把海南省定位在国际旅游岛这一战略高度上,其深层次的目的即是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海南发展模式”对全国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一个重要示范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目标。对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是“把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及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海南省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所谓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社会制度、民族特性等要素蕴藏的力量资源及其内化为国家行为、国家政策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力、同化力和规制力”[1]。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因素的各个方面,而“旅游文化实质上是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三种文化综合而成的,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定义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2]。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中,对未来的国际旅游岛要求为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其中的每一项都与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特别是“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更是直接指向了文化软实力的主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是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因此,为旅游注入文化因子是当前提升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旅游文化发展研究,将有利于推进海南旅游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矛盾

(一)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

海南省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岛域文化特色。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区看,海南省已经形成了琼北、琼南、琼东、琼西、琼中五大旅游文化区,分别以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为中心。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去看,中原文化、闽粤文化、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海岛边疆文化、海岛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汇,丰富多彩。黎族文化、汉族文化、回族文化、苗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海南的黎族历史文化遗产在海南具有标志性意义,其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是黎锦。2009年10月,黎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矛盾分析

1.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不力的矛盾。海南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宝藏。从汉代以来,中原主体文化和海岛边陲文化在海南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相辉映,产生出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游客来到海南岛享受到的具有独特性、趣味性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并不多,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由于保护不力正在逐渐衰落。如黎族文化资源是海南本土文化的精髓所在,现如今黎锦艺术发展举步维艰。传统工艺品生产设计技艺在流失,历史上黎族地区出产的藤器、黎锦、黎单、黎幕、龙被等精美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而现有的旅游纪念品由于缺乏特色、技艺已被市场所冷落。

2.旅游文化资源亟待挖掘研究与政府投入支持不够的矛盾。海南省一度强调以工业作为主导,旅游业仅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单一,制造业不发达,导致财富积累太慢,经济总量规模太小,政府财力薄弱,难以为挖掘和发展旅游文化提供硬实力支撑。要发展海南旅游业,就必须对海南省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但目前很多研究还刚刚起步,且投入不够。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和缓慢的海南文化历史研究整理的博弈中,最终使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达不到理想目标。再加上政策扶持不力、管理秩序混乱、旅游服务的口碑不佳、缺少文化包装和有效宣传等原因,最终导致海南旅游业发展滞后。

3.旅游文化建设的高品味要求与人才素质不高的矛盾。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现代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人才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南现代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的加盟。海南省目前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应海南发展旅游文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求。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移民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时尚的、富有情调的生活软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4.旅游文化超前发展和市场需求拉动不足的矛盾。旅游市场的充分需求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强力的市场需求拉动,旅游文化要素就不会充分发育和成长,这又与创新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密不可分。由于缺乏文化创新意识,海南省旅游业一直缺乏创新,未开发新旅游项目以吸引游客。自建省以来,海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产值总量太小,不成气候;管理体制陈旧,体制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良,产业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尽人意”[3]。这种状况与全国掀起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浪潮相比,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三、海南旅游文化发展战略转型策略分析

(一)构建海南旅游文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目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重点在海岸沿线和东部,如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是海南旅游首先要考虑的战略问题,也是真正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难点所在。按照海南省政府设计的“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蓝图,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省东西南北中实现良性互动,打造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可为海南岛旅游文化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当前,就旅游业发展而言,应借助北部湾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尽快推进海湾的西岸整体开发,跟雷州半岛、广西省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海南省西线旅游。在中部打造成国家公园,充分发挥热带雨林等生态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建设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国家公园。以东中西三条南北走向的交通主通道为主轴,形成南起三亚市北至海口市,经陵水县、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的东部椰树海岸;经乐东县、东方市、昌江县、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的西部金色海岸;经保亭县、五指山市、白沙县、琼中县、屯昌县、定安县的中部原生态旅游带,形成东中西并举、山海互补的旅游文化新格局。壮大以三亚市为中心的琼南旅游湾、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旅游圈、以儋州市为中心的琼西旅游带、以琼海市为中心的琼东旅游区和以五指山市为中心的琼中旅游区五大旅游板块。建立“大旅游岛”概念,以五大旅游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制度建设的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紧密结合,打破与此不相适应的行政壁垒,实现城乡资源利用最大化”[4]。在更大范围整合、优化城乡旅游文化资源配置,统一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最终趋向是全省城乡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趋同。

(二)发挥当地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

海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大都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海南城镇的历史。当地政府应借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东风,在全国率先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按照“大区小镇、大城小村”的思路,将具有独特的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的镇、村打造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群落、专业化旅游城市和国际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海口省为例,海口市有诸如白玉蟾、丘浚、海瑞等海南历史名人,拥有骑楼、海瑞墓、五公祠等众多的文物古迹、近现代纪念建筑物、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多处,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0年6月,海口市已经确定首批六个旅游风情小镇和两个特色村庄。在“六镇两村”的规划中充分体现了保护与节约的协调,绿地与景观规划的统一,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相结合,这也将是未来整个海南生态旅游文化建设的趋势之一。

(三)提升品位,不断推进旅游产品走向专业化

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从观光旅游迅速向休闲度假游时代过渡。旅游消费取向的变化导致旅游行为方式的彻底改变。海南岛是国内外公认的“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欢乐岛”、“阳光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而衍生出海南省优质文化生态环境,为发展海南岛文化休闲与养生游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当前,急需对海南省文化休闲旅游市场和旅游文化产品进一步细化,推出不同群体需求的细分市场和专项旅游文化产品。需对其原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景观资源一般的观光型景区需进行产品文化休闲化改造,进行二次开发,在医疗、养生、保健、康体、休闲娱乐等项目上进行创新开发,使海南旅游从景区旅游向休闲度假养生旅游转换,尽可能拉长游客在岛的旅游时间,避免一次性旅游消费。应注重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既重视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业,也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国际旅游岛文化品位。

(四)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创新机制与体制

海南省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发挥政府在海南省旅游文化开发中的主导、协调功能,加大对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将旅游产业各要素以及社会服务要素更好协调起来,打造新型旅游服务体系;二是应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旅游职业教育的办学、培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应给予支持;三是应加快海南省旅游机制与体制创新,学习香港、新加坡等旅游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加强海南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调研制定的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联合会的自律和监管作用;四是应从财力、政策和人才上对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整理和挖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五是加大海南文化及旅游市场的开放力度,引入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政府有关文化和体育部门应在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和演艺活动上应给予更宽松的政策、经费支持。

(五)深度整理、挖掘本土旅游文化资源

应尽快建立“海南民族历史文化与海南旅游发展”的研究机构,把海南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结合起来,为高水平发展海南的旅游业服务。组织对海南历史文化代表人物及著作的研讨活动,开展对海南黎族、苗族文化、古人类文化遗址如落笔洞等文化遗址的研讨活动,认识海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旅游文化的文化个性,探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发掘海南的海洋文化,如儋州古盐场文化风貌、临高渔歌、海神崇拜等与海洋有关的传统民俗文化,拓展海南省区域文化的空间,丰富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内涵,为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活力。

(六)善于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和有效宣传展示

从本质上讲,游客主要消费的是文化,文化是游客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但大众游客往往只能感知到文化的一些表层元素,诸如景区导游的解说、雕刻、题字、绘画、景区周围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等。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充分解说与合理展示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文化力量已成为海南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南岛的自然生态优势已经为休闲度假养生游提供了天然的资源,海南省政府更应注重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包装与有效宣传展示,这样才会使海南旅游文化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

[2]崔家善.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支柱产业发展[J].学术交流,2009(3).

第2篇

现就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全市旅游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总体要求和目标:2011年。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全面实施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围绕“五条路径”加快“六个转变”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乘势而上,力争接待总量达到2950万人次、增长16%旅游总收入245亿元、增长2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31万人次、增长25%旅游创汇3.8亿美元、增长25%风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60万人,实现经营收入18亿元。重点抓好以下11个方面37项工作:

(一)着力打造精品景区景点

强力推进老街、东和等重要节点建设;1.全面提升A级景区品质。加快风景区建设国际精品旅游景区进程。

加快江延伸段水上旅游、养生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2.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打造雨润、太平湖、奇墅湖、纳尼亚小镇等高端休闲度假基地。建设奇墅湖、雨润旅游度假区、3个高尔夫球场,打造区灵山、中国养生之都2个养生基地。

(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3.扎实推进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计划建设项目81个(新建项目26个、续建项目55个)完成年度投资74.88亿元(新建项目13.4亿元、续建项目61.48亿元)其中: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15个、510亿元8个、15亿元45个、5000万元—1亿元9个、5000万元以下4个;重点建设中国养生之都、文化城、江沿岸旅游综合开发、旅游综合提升、中法乡村旅游合作示范区、老街文化娱乐休闲、纳尼亚小镇、国际健康产业基地、玉屏旅游、太平湖B区开发等23个10亿元以上项目。

4.重点推进自驾车营地建设。全力推进市自驾车一级营地项目建设(香茗或经济开发区胡家村)开工建设4个二级自驾车营地(区谭家桥、区太平湖、区潜口)

着力打造成宜商、宜游、宜娱、宜购的旅游商业平台和游客体验空间。5.加快建设旅游要素市场。兴建融旅游咨询、旅游购物、旅游餐饮、旅游体验、旅游产品展示于一体的大型旅游超市”涵盖旅游博物馆、旅游商品超市、旅游装备展购区、旅游商务办公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旅游管理指挥中心7个功能区。

形成以五星、四星级饭店为骨干,6.大力建设高星级饭店群。完善全市高星级饭店群布局。三星、二星级饭店为主体,快捷酒店、家庭旅馆、乡村酒店等为补充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体系。新建四星级标准以上饭店11家,总投资31.9亿元,客房数6447间,总建筑面积58.44万平方米。其中,按五星级标准建造饭店9家,四星级标准建造饭店2家。新评星级饭店10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3家。

黄绩高速竣工通车,7.不断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全速推进京福高铁建设。黄祁高速完成路基主体工程,尽早开工黄杭快铁、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北站和歙县北站站场建设,积极推进歙县界牌岭至渔亭一级公路改建项目;全力推进风景区南大门整治改造和北大门现代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完成西海饭店改造、南大门立体停车场二期、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建设;努力实现A级旅游景区交通畅通,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和景区景点标识系统;已有旅游1路、2路公交基础上,新开通—风景区—太平湖旅游3路公交。

(三)继续深化旅游整体营销

强化“江景观带”山水风光游、百佳摄影点”摄影采风游、百村千幢”古民居体验游、高尔夫休闲度假游四个主题产品营销;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大型LED屏幕、公交车车载广告等不同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8.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继续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投放整体形象宣传广告。向海内外游客全面推介市整体旅游形象;制作英、韩、日等语种的市旅游指南》完成全市导游词、江景观”导游词编撰出版,包装编排线路,制作主题宣传片。

扎实开展旅游“三进”营销统计调查,9.持续推进旅游“三进”营销。按照“要善于研究市场、细分市场、对接市场”总体要求。探索旅游“三进”营销规律,确保旅游“三进”营销工作取得质的突破。统一制作全市旅游“三进”宣传手册,开通旅游“三进”直通车线路120条,覆盖100个城市,输送游客突破35万人,举办200场旅游“三进”营销对接会,固化提升“结对子”营销模式,培育100个旅游“三进”示范点,完成旅游“三进”营销示范单位“结对子”200个的目标;落实包保责任,市直部门分片包干,对口扶持相应区县和联系点,明确责任和任务;策划实施“油菜花节暨千辆大巴游万辆自驾游桃花源里赏桃花”万人踏青”等旅游“三进”营销活动;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国内旅游交易会、西博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重点旅游交易会、博览会;主要客源市场设立20家旅游专卖店,风景区在国内重点客源城市设立5家旅行社分公司;完成全年接待旅游“三进”游客1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5亿元。

继续巩固韩国、台湾、香港市场,10.切实加大境外市场营销。以韩国市场为旅游营销基本点、日本市场为旅游营销突破点、法国等欧洲市场为旅游营销转折点。重点开发日本市场,积极拓展欧洲、东南亚、北美市场;积极组织小分队赴韩、日、台、港和东南亚开展“短平快”促销;组团参加国家旅游局国际旅游交易会和韩、日、港国际旅游展;邀请韩国KBS日本NHK来我市采风踩线,并在客源地市场宣传播出;风景区力争在境外设立旅游办事处。

推出“线游”网络社区虚拟游”策划主题线路产品,11.不断加强网络营销。积极鼓励旅游企业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开展与携程网、同程网、乐途网、中华社区网等专业门户网站合作。开展主题营销活动,加强网络销售。

(四)加速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行业管理系统、旅游公共服务系统;鼓励支持乡村旅游网站建设;完善旅游资讯网建设,12.强力推进“智慧精品旅游信息化工程。按照“大手笔、高起点、强有力”总体要求。提供英、日、韩等多语种服务,充分发挥旅游宣传平台作用;拓展提升途马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打造知名旅游交易中心、资金结算中心、信息中心、景区展示中心,成为全国旅游电子商务一流运营商、旅游在线交易和网络预定平台;组织全市80家星级饭店、52家A级旅游景区、120家旅行社和520家农家乐,进入途马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互利共赢”

加快推进全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点)项目建设,13.加快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建设。按照“统一标识、统一设备、统一培训、统一资料、统一工装”五个统一”管理要求。全面完成二期20个景区(点)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点建设。

加强统计信息员队伍建设,14.开发建设旅游统计网络平台。重点突出效益分析和带动效应分析”全面升级市旅游统计信息平台。完善旅游统计制度,不断拓展旅游统计信息采集范围,提高旅游统计的准确性、时效性、科学性。

(五)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

打造府衙、元一全景剧院、花山谜窟“激光秀”阿菊”等一批旅游文化设施和演艺产品;大力培育中国文化博物馆、状元博物馆、潜口民宅博物馆、谢裕大茶博物馆、祁红博物馆等一批文博旅游产品;加快雨润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设施建设,15.加快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强力推进徽文化艺术长廊、秀里)影视基地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打响“徽韵”品牌。积极举办承办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型会议、展览,培育繁荣商务会展产品。

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为总领,16.固化提升“节”办节模式。继续按照“品牌要固定、内容要充实、时间要拉长、机制要创新”思路。统筹策划全市节庆活动,将开幕式等市级重要品牌节庆活动,相对集中在一个固定月份营造节庆氛围,形成节庆活动;并将油菜花节、山地车节、登山节、摄影节、温泉节等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纳入“节”整体活动;积极引入企业主体举办品牌赛事,逐步探索市场化运作。

分类编排、固化推出全市旅游精品线路。以“百村千幢”百佳摄影点”为卖点,17.推广精品旅游线路。按照季节、主题等类别。推出“双百”系列乡村游精品线路;持续推热“名城名湖名山”上海—杭州—后世博精品旅游线;大力推广江景观游、温泉高尔夫休闲游、世界遗产精品游、冬季览胜游、古镇名村采风游、休闲度假养生游、文化深度游、乡村民俗体验游、画里乡村自驾游、道教文化探秘游等10条精品线路。

(六)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品牌”发展路径,18.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新的增长点。力争2011年乡村旅游接待19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00亿元;创建以会员制为主体的特色乡村酒店10家以上,培育以户外天堂、生态乐园、人类遗产为主题的乡村户外休闲、自驾游示范点20个,新增经营旅游开发的村30个(达到183个)新增“农家乐”接待户300户(达到820户)

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徽文化结合,19.打造乡村旅游国际品牌。坚持典型示范。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全力推进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项目实施,以区两个片区进行示范开发,引进法国乡村旅馆建设理念,加快唐模国际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步伐,完成中法合作乡村旅游规划评审,推进悦榕山庄、西宏山庄和碧山高端接待基地建设,努力将中法旅游合作项目打造成与国际接轨的乡村旅游顶级产品。

20.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结合实施新农村“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圈、改厕)着力抓好“百村千幢”首批35个古村落的环境改善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村组道路、河道两旁、村庄周围以及农民庭院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全面改善乡村通讯、广播电视、供电供水、医疗卫生服务等配套建设。

(七)主动策应旅游区域联动

切实加强与“示范区”内六市一县的交流合作,21.加强“示范区”区域内合作。认真按照《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规划》发挥我市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手池州市,国际、国内主要客源市场各举办一次大型旅游推介活动,进一步放大“两山一湖”旅游精品线路的品牌影响力。

抢抓后世博和西湖休博会机遇,22.加强“后世博”旅游合作。借助长三角“15+1旅游合作(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和古乡村旅游联盟合作平台。深化与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地合作,继续打响“示范点”城市品牌。

实现产品共销、平台共建、线路共推。23.全面落实旅游企业合作协议。进一步落实日韩法西“四国出访”签订的5项合作协议和赴港促销签订的13份旅游合作协议;联手日本农协观光旅行社开通日本直航包机;强化与中旅、康辉、港中旅、台湾东森旅行社、台湾雄狮旅行社等重要旅行商合作。

(八)扩大旅游市场对外开放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4.加强旅游国际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18个驻外办事处、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内驻外机构以及友好景区的合作与交流。着力推出一批国际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扩大旅游外向度;全面落实与世界旅游组织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内容,组团赴法国、瑞士等国,进一步扩大合作交流。

调整旅游产品线路,25.加大口岸对外开放力度。围绕航空口岸对外国籍飞机开放。策划研发航空旅游产品。

全面推进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资源开发等向境内外开放,26.积极引进品牌管理公司和外资旅行社。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知名品牌。吸引境外直接投资;力争成立12家外资旅行社,引进3家以上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和品牌进驻

(九)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强化科技研发,27.培育开发旅游商品和旅游商品市场。加强研产销合作。着力开发歙砚、徽墨、万安罗盘、玉等一批融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名牌旅游商品;推出一批包装精美的茶叶、茶干、茶笋“三茶”土特产等旅游商品;培育四雕、文房四宝、奇石和具有特色的手工艺制品等旅游商品贸易市场;培育30家上规模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力争引进2家旅游商品生产厂家入驻

开展旅游商品品牌认证与推广,28.支持鼓励旅游商品企业发展壮大。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通过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推介会,搭建旅游商品的培育发展平台;编印《市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名录》和《市旅游商品精品图册》

(十)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29.创新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旅游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低碳旅游,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制定出台《自驾车营地》旅游咨询服务》乡村旅游服务规范》3项标准,30.进一步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以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为平台。力争《风景区游步道》和《风景区卫生保洁》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组织开展乡村酒店、旅游乡镇、星级餐馆、星级农家乐、绿色旅游饭店、星级公厕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建立健全户外旅游的安全保障体系,31.加快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编制户外旅游发展规划。推出5条以上精品户外旅游线路,规范、促进户外旅游加快发展;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突出抓好景区未开放区域安全监管,重点加强“驴友”旅游安全管理和服务引导;强化对探险、露营、溜索、蹦极、攀岩、漂流、游船等特种旅游项目的安全检查;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探索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全面推进风景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推动旅游企业联合经营,32.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通过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手段。促进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重点支持旅游集团向百亿元大型旅游企业迈进;促进中小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完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加大旅游联合执法力度,33.加强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积极探索和创新旅游联合执法模式。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旅游质监队伍建设,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旅游质监网络,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作用,拓展旅游市场监管覆盖面,不断优化旅游市场环境;积极争取成为“全国旅游团队电子化管理系统”试点城市。

重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航空旅游、旅游营销、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向国家、省争取相关旅游用地、旅游投资、旅游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34.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

(十一)切实加强旅游人才建设

第3篇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文化;城市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43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和展品与历史和自然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对于主要展品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陈列展览,既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再现,体现着民族精神,展现着民族文化。

博物馆是对市民进行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的发展主题。

1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特有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以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12开发具有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对于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来说,尤其突显,因为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和发展空间。

2博物馆与旅游相结合是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

21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旅游与博物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二者却由于其内在的有机联系而密切相关。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是服务行业,在当代经济发展中被誉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旅游又是一种文化经济现象。一方面,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构成了第三产业的行业之一和国民经济的部门经济之一;另一方面,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开发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博物馆,则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提高而产生的。它将收藏文物标本、实施宣传教育、进行科学研究作为其社会职能。因此,博物馆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设施,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其本身建设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从表象和形式上看,旅游和博物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业,但从多年的发展实践来看,二者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作为地方文物收藏机关的博物馆,它应该既是该地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应是当地自然风光、现代社会风貌的观赏指南,是旅游的主要市场之一。而旅游者则是博物馆的主要“客源”(观众)之一,众多的旅游者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纷纷将博物馆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关系也更密切、更具体、更深入,博物馆已成为旅游的重要资源,成为旅游中人文景观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驱动着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的发展与旅游是共进的,是天然的联姻。如果博物馆这个旅游市场不景气,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就会直接影响其自身的生存,这就迫使博物馆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及时捕捉旅游信息,采取对策,调整内容,增添特色,吸引观众,更好地发挥旅游业与博物馆的互动作用。

22当代文化旅游活动与博物馆密不可分

文化旅游的发展,迫切要求作为国家文化、文明窗口的博物馆的参与。当代旅游已经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兼备的活动。当今在任何一位旅游者心中,世界都是一个多方位的整体,是由风景、历史、文化等构成的奇妙而复杂的多维空间。仅仅在山水之间寻幽探胜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需要体验和评判更多的文化内容。博物馆存有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是整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遗存,是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物,所以,文化旅游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利用博物馆举办的多种陈列形式,给文化旅游中的“文化”成分以可看、可听、可感的实在质感,来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第4篇

旅游资源文化属性的理解,首先必须要明确理解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是我国语言系统中古代已经有的词汇,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然这里夸大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三点是共有的: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一、旅游资源文化属性建设的意义

(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建设是发展韩城旅游事业的必然之路。

当前,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回顾自开发旅游以来韩城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竞争阶段:

第一阶段是项目竞争。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各个行业都开始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借势而发,在那时要是能开辟一个景点,就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只要是有一个像样的景点,就有着绝对的优势。

第二个阶段是广告竞争。当人们渐渐认识到旅游是一个利润丰厚的新兴产业时,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是有一点自然或是人文资源的地方都建设为旅游景点。几年之后,很多地方都有了初具规模的景点,为了游客,各个景点都不惜工本的打广告,进而发展成了广告的竞争。

第三阶段是文化竞争。这么多年的发展,旅游业也渐渐成熟,游客的素质也不断的提高,于是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即文化竞争。景点是否蕴含着独特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景点文化属性建设是防止韩城景点趋同化的必然之路。

景点的长久发展与生命力关键是区别于其他景点的文化属性。一个没有文化特征,没有个性特征的景点很难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走的长远。韩城目前的各个景点几乎是一样的,没有鲜明的特色,党家村与古城都打的是明清建筑的旗号,司马迁祠墓、大禹庙是纯粹的祭拜,其他的都是打着元代建筑的名号,这种几乎是一样的思维弱化了司马故里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多出了些许疑问,难道一个以历史文化著称的名城竟然只剩下这些?事实上韩城这么多景点,各个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各有各的特点。

多年的总结可以明白,韩城旅游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是韩城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丰富的文化差异造就的。假如去除了韩城特有的文化,就很难依靠古建筑和文物形态给人以永久印象。景点的发展和长久不衰,就必须要在文化建设上下大力气。

(三)文化属性的建设是保存和延续历史的必然之路。

西禹高速路在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魏长城横穿而过的时候,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多争论,从景点的文化属性来看我们明白了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一次不经意的破坏,从此再也不会拥有。也许是魏长城无法挡住秦军的铁骑,又怎么能挡得住横穿而过的高速路?如今只剩下断了的长城和横穿而去的路。历史在这里也断了层,因此建设的本质是营造有利于景点的生存发展环境,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现阶段韩城怎样走景点文化属性建设道路

(一)树立景点文化的意识。韩城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已经走到了其他地区前面,理解了旅游经济发展的好处,在景点建设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却不知道景点的经济价值的最主要部分早已经不在于设施建设,而在于景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没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景点的文化特色,不重视特色文化开发利用,面临的将是一条不归路。所以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景点文化属性的建设,把文化属性的建设放到景点建设的前面。

(二)对景点文化属性的建设做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建设是一个多学科问题,对学术理论依据要求很高,现在还没从事景点文化属性建设方面的研究,建议将景点的文化属性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组织从事文博事业的老同志,进行有针对的性的研究工作,给后期的建设工作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海南将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本文试探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休闲文化建设的意义及措施。 

    一、文化建设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的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化农业基地。”这实质上赋予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丰富内涵。在这个建设进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经济、政治、环境、人口、制度等建设问题,而容易忽略了文化建设功能。作为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不仅是国际旅游岛文化辐射传播的必然,也是海南文化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国际旅游岛缺乏足够的文化资源,高尚的文化品位,丰富的文化内容,那么,就本地居民而言,就难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对旅客来说,他们的文化精神得不到交流,压力得不到释放,情感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会对这个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产生抵触心理,这对国际旅游岛的形象直接产生不良影响。文化作为历史、精神、传统的传承和积淀,它不仅对本地居民具有提高整体素质的催化作用,同时对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是国民素质的象征,是国际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休闲文化资源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要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品味和形象,不仅要重视海南文化的整体推进,还必须挖掘自身的“看家本领”。单从休闲文化而言,每个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都有着各自丰富的休闲文化,但能称其为“看家本领”的却只有一样,那就是具有独自特色的休闲文化。只有这种体现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特色和个性的休闲文化,才能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感召力、影响力、辐射力,才能打造国际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海南由于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轨迹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海岛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指数全国排名第一,被誉为“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未受污染的长寿岛”。海南拥有万宁兴隆热带花园和植物园、保亭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旅游区、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海口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松涛水库、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及文明生态村建设等国际旅游岛生态文化的精品。海南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远源流长,如有东坡书院、五公祠、海瑞故居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有黄道婆、冼太夫人等历史传奇人物的英雄事迹;有天涯海角、鹿回头、五指山等神奇色彩的民间神话传说;有着黎族织锦、“三月三”、保亭七仙嬉水节、海南琼剧、木偶戏、儋州调声等独自特色的风情民族文化;还有《达达瑟》、《印象·海南岛》、《下南洋》等一大批先进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形成了极具个性化、特色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新世纪,海南三亚又被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充分说明了海南休闲文化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和认可。 

可以说,海南独树一帜的生态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国际旅游岛最具有深厚的休闲文化底蕴,是休闲文化内涵建设的源泉,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三、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推进休闲文化建设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将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日渐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有了向较高消费水平迈进的经济实力,开始讲究生活品位,以提高生活质量,寻求轻松、愉快、舒适的等精神生活享受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尤其是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以单一观光为主的低层次旅游内涵已经不再是旅游消费者所追求的目标,人们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使身心得到休息放松、陶冶生活情趣等转变,从观光旅游提升到休闲文化旅游。在休闲度假旅游中,旅客们不仅仅满足于游览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更需要游览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感受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底蕴,使之在认识、心理、情感上得到自我满足。

著名的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在《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一文中指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快速地成长起来,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和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资料显示,在欧洲和北美,旅游客源输出的70%以上是度假休闲,可推断,休闲文化建设必将带动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特色。 

四、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推进休闲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海南虽然有着丰富的休闲文化资源,但与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距离相差甚远,为提高海南旅游业发展,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增强海南旅游的国际吸引力、社会影响力,必须积极地推进休闲文化建设。 

(一)整合休闲资源、优化休闲环境,打造休闲文化品牌。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为此,海南不仅应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还应积极借鉴国内外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成功经验,整合旅游休闲资源,增强关联度和互补性,优化休闲环境,打造休闲文化精品,建设世界一流海岛休闲文化,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挖掘休闲文化内涵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海南虽然有着丰富的休闲文化资源,但是,海南文化古迹、革命活动地、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地区和民族风情的人文景观意味不浓,难于满足现代休闲度假游客的需求。为此,海南必须挖掘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名人胜迹、道观佛寺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积极组建民俗风情表演队,展示农村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特色,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主要功能,挖掘其休闲文化内涵建设,提高国际旅游岛休闲文体的品味,陶冶旅客的生活情趣,真正满足旅客的心理需求,积极地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国际化的休闲文化,提高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21世纪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纪,每一个国家和地区要保持生机、活力和先进性,都必须与整个世界保持全面开放、充分交流状态,与国际文化相接轨、与国际文化新进展相协同。为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必须建立国际化的休闲文化,如开发游艇休闲旅游度假、高尔夫休闲旅游、特色房车旅游、疗养休闲度假旅游、国际化免税商场等,通过休闲文化的国际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世界人民的和平共处,扩大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提高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 

休闲文化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核心,已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对休闲度假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注重休闲文化品牌打造,整合各方资源,深入挖掘潜力,必将对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海南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2011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更是韩城市推进景区开发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韩城市委、市政府将 《加快发展旅游景区,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列为全市“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和奋斗目标之一。

2011年,韩城景区管委会将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司马迁、黄河文化为特色,狠抓景区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努力推进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力争到“十二五”末年游客人数达到30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达到20亿元,客源地突破周边,覆盖全国,努力把韩城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富有吸引力的国家级旅游名市。 配合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韩城司马迁祠――古城大景区开发是景区管理委员会的当务之急,也是首要任务。我们将加快编制景区规划设计方案,做好景区开发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力争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并在年底有实质进展。同时,要抓好文物重点工程,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实施韩城文庙环境整治、东营庙环境整治、城隍庙东西道院维修、党家村民居古建筑维修等文物工程;积极促进大禹庙、龙门景区、黄龙山生态旅游区的开发,督促投资方完善前期工作,加快建设进度;推进五星级酒店建设以提升旅游服务档次;完善项目资料,积极申报立项,争资力求突破,加快建设步伐,搞好梁带村遗址公园建设。

与此同时,管委会还将不断开展景区自身建设和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景区基础设施,规范管理、绿化靓化、环境治理,实现上档升级。加强旅游宣传促销,高水平策划、高质量举办民祭司马迁、大禹祭祀等大型文化活动,创造性开展庙会活动、民俗表演,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行鼓、韩城秧歌产业化发展,进一步丰富景区内涵,提升吸引力。

抓住各种机会,以宣传推介活动为形式,以主要客源地为重点,设立户外宣传广告牌,打造韩城旅游文化长廊。在电视台进行长期韩城旅游形象宣传,进一步加深外地游客对韩城的认知感和认同感,并辐射带动周边省市,吸引更多游客来韩城。并且积极开展与周边景区联合协作,加强与主要客源地旅行社的合作,不断开拓客源市场。实现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5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达到6.6亿元的奋斗目标。

韩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韩城人民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美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热忱地欢迎各界人士到史圣家乡韩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第7篇

一、《旅游文化学》教材建设的现状分析

1.教材更新周期相对偏长,不能及时反映学科新进展。旅游管理科学发展迅速,新知识、新进展层出不穷,而我们的教材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慢,大多数教材的更新周期为5~10年,而国外教材的更新周期平均为2年,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不能及时反映学科新进展。

2.有的教材篇幅偏大,不适应当前本科教学实际。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为实现培养人才的“宽口大径”,各高校普遍增加课程门类、压缩课程时数。如衡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旅游文化学》课程,改革前为80学时,现在压缩为54学时。

3.教材编写体系存在不规范和无特色的现象。不规范体现在章节顺序安排不尽合理,导致内容前后衔接不好。如《旅游文化学》中文化遗产内容,不同教材安排的章节顺序差别很大,其中有的教材存在安排不合理问题。无特色表现在千书一面,很多教材并不真正具有自己的特点,大部分同类课程教材都沿用某一个优秀版本的体系,在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讲述问题的方式、文字叙述及语言风格等各个方面表现出千书一面、大同小异的雷同现象。

4.教材综合质量与国外差距较大。与国外旅游文化学教材相比,国内教材的质量不管在内容还是出版印刷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的旅游文化学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印刷和纸张质量好,内容图文并茂,特别是配有大量的彩色图表,教学素材丰富,非常形象生动;而国内的旅游文化学教材,从内容来看,形象的图表资料明显较少,特别是彩色版教材凤毛麟角,印刷与纸张质量也相对较差。

5.教材质量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陈旧、针对性差。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教学改革,没有真正体现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成果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适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用性、针对性、岗位性不足。配套性差,实践性课程的教材建设几乎是空白。许多教材还是选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理论性偏强,不适用,对于提高成人学员的实践能力没有帮助。教材内容陈旧、针对性差的重要原因,是成人高校学生数量少,教材用量少,适合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教材难以出版。此外,一些教师参加编写教材后要承担包销的任务,使学校积压大量教材,也使教材陈旧落后。

6.教材建设管理问题。教材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高校学生特点的、能够满足素质教育需要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给教材的选用带来难度,很难选择到适合的教材。高校在教材选用上往往有一定的随意性,往往是由任课教师决定选用何种教材,而教师往往愿意选用与自己有关(如自己参与编写)的教材,使一些选用教材的质量难以有保证。高职高专院校一般都有教材建设的规划,但教材建设的规划往往不落实,教材自编率、更新率低。

高职高专院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说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建设,尚处于草创阶段,既缺乏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又缺乏今人的实践可以总结。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精品教材工程的实施,又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旅游文化学立体化教材的设计思路

所谓立体化教材,简言之就是某一门课程的教材包,既有该课程的主教材,又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编写的辅助教材;既有纸质教材,又有音像制品,是电子与网络出版物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材。立体化教材为学校提供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促进教学改革,从而形成教学支持平台,提供自主学习空间和信息化智能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立体化教材,可以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单一、提高其适用性,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促进优秀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与合理运用。旅游文化学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路是:

1.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旅游管理高等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服务应用能力为主的教育,同时,和其它教育类型一样,也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特别是职业技能的教育。可以说,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重新认识,是编写旅游文化学精品教材的最直接动因。为此,旅游文化学教材编写应确立以下指导思想:(1)既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运用、继承和发展普通高校教材编写经验,又必须特别关注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3)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注重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整体优化。

2.教材体系确立。基于上述旅游文化学教材指导思想的确立,旅游文化学的教材体系应由三条主线构成,即: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此,旅游文化学立体化教材在编好主教材的同时,还应完成教学参考教材的建设,以适用的教学辅导教材建设为突破,先后编写了如下教学辅导材料:(1)根据一线教学经验编写了《学习辅导》,主要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多角度释疑;(2)精选大量习题编写了《习题解析》,兼顾题目的难度和广度,注重解题思路和技巧的培养;(3)从科研项目和实际应用中抽取相关案例形成《案例选编》;(4)实践环节编写了关键算法实现、实训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书。

3.教材内容确定。旅游文化学教材内容选择上应做到实用、够用、新颖。所谓“实用”主要指教材内容应满足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所谓“够用”主要指知识容量适度,知识起点适度等;所谓“新颖”是指教材内容应反映该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立法、理论或技术等。

4.教材编写方法。(1)在写作中尽量做到从问题出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导出必要的概念和方法。(2)案例分析是高职教材的写作特色。职业能力的训练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案例分析是完成这种培养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搜集、编写、比较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并因势利导引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教材编写的主要手段之一。(3)教材中应给出足够的训练题目。高职教材中的习题一般包括巩固理论知识题目、分析研究性题目和训练性题目。(4)给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创造条件。如设置弹性教材体例和内容结构,给教师留有选择讲授内容空间;再如在教材内容中有针对性地穿插问题和相关链接,即拓展教材内容的同时,又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

三、旅游文化学立体化教材的构成及特色

旅游文化学立体化教材包括“主教材+辅导教材+光盘+教学网站”,具体内容包括:

1.关于教学:提供了电子教案、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等丰富的教学素材;

2.关于辅导:每一章都提供了学生电子笔记、知识结构、教学难点和重点、学习要点、重点整理、重点难点释疑、典型题解、课后习题详解、学习自测等全面的学习资料。

第8篇

一、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一)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是城市发展定位的新要求。

要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华夏历史文化名城。九次党代会还确定了“新区引领”战略,要以晋阳新区的概念统筹考虑高新区、晋源区协调发展和晋祠、晋阳湖保护开发及配套设施建设,把这一地区建成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商住、高新技术综合服务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四大中心”,把晋源区建成“华夏文明看”国际旅游服务中心。全市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确定的七个历史景区规划修复工程,前三个晋祠景区、蒙山大佛景区、晋阳古城景区都集中在晋源区。市委、市政府已经启动晋阳湖的开发建设。

(二)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是晋源发展的必然选择。

晋源区位于古晋阳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旖旎,是唐尧古地,三晋之源,具有丰富、集中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晋源自古为都会之地,历史上曾有15个朝代在此立都(包括诸侯国)。被誉为“汾水之神”的台骀5000多年前率领先民“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形成了今天的太原盆地。尧曾于4000多年前筑故唐城于此。这里是“桐叶封弟”的地方,是“三家分晋”中赵之初都,是孕育“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两大盛世的策源地,是天下王氏、张氏的始祖地。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人文景观独特,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现存各类文物古迹9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几乎是“山山有寺、村村有庙”。晋祠作为皇家园林,它的国宝建筑和彩塑艺术称得上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我国唯一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东魏至五代的天龙山佛教石窟群,被专家誉为世界之最。比乐山大佛早162年的蒙山大佛,景区已初具规模,得到了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三世佛道场明秀寺,国内保存最大的北齐童子寺燃灯塔,深埋地下的六朝古都晋阳古城遗址,充分体现了晋源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全国最大的人工湖--晋阳湖、植被良好的的更是为之锦上添花。此外,还有中西文化结合的天主教圣地七苦山、北方神武大帝的所在北极宫以及绿色庄园--康庄生态园等众多文化生态旅游景点。大量的文物景点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彰显着这座新区独特的历史人文底蕴。从特色文化名城的载体上来看,的特色文化名城就特在晋源区,山川各半,水资源丰富,自然植被良好,是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最佳区域。

(三)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我区在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渐突出,省市关注和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区域环境质量将随着太化的搬迁,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整体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不仅为晋阳湖的开发、省市重点项目的建设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经过探索和实践,我区在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上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和实践经验,建设特色文化生态旅游新城区的基本框架已经拉开。全区干部群众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殷切希望并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我区已具备了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一定的内部基础和外部条件。因此,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是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战略部署的客观要求,是我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全面实现经济大转型和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现实选择。全区各级各部门都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统筹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来认识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现实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应是一个旅游内涵丰富、文化氛围浓郁、规模效益集聚的城区。

要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坚持“重规划、建精品、创品牌、成产业”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区内丰富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培育名牌旅游企业,着力打造精品景区,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转化,全面提升“晋之源”文化旅游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以人文旅游为核心,集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宗教旅游、乡村旅游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

要统筹兼顾,互动共赢,逐步实施,共同发展。以历史为脉络,以晋阳文化为主题,以“晋源十六景”为核心,突出建设特色旅游精品区。开发建设以晋祠、明秀寺、台骀庙、赤桥等为主的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晋祠古建自然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以天龙山、龙山为核心的集自然山水、原始生态、宗教石窟为一体的石窟自然风光旅游区;开发建设以蒙山为主体的集佛教文化、生态休闲和商贸服务为一体的宗教历史文化旅游区;依托太山植物园等一批西边山观赏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以太山为主体的绿色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以古建筑遗址、古城遗址公园和明清太原县城的恢复开发以及寻根文化为特色的古晋阳历史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以度假休闲、水上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晋阳湖休闲旅游区;秉承“盛唐风韵、龙脉渊源、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风格,通过集中修建一批别具一格、形式多样的仿古建筑和雕塑,开发建设以晋源新城、康庄生态园为核心的新城特色建筑风景区,展示古晋阳文化,再现古晋阳辉煌;借助现代高新尖端技术,保护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以影视影像、文物博览及交易、民俗文化展示与推介等创意产业于一体的高新科技旅游区,让人民体验时代成果,感受历史变迁。景区连锁经营,相互促动,共同发展,形成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水上运动、休闲娱乐等多种旅游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把文化旅游产业做成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把我区建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

(二)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应是一个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现代文明、富有时代特色的城区。

要收集整理各旅游景区景点的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充分挖掘古晋阳文化的积淀和内涵,全面展示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打造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神秘深奥的宗教文化、催人奋进的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不断增强景区景点的文化底蕴;大力挖掘和系统整理富有本区域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充分利用当地剪纸、锣鼓、背棍、社火、秧歌等民间喜闻乐见的一些民间艺术,大力开发民间民俗文化产品,发展特色旅游商品。要通过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广场的建设,有组织地将民间特色文艺产品集中起来,发扬广大,积极扶持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做大做强,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晋阳风韵的精品剧目,推出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舞台、影视和文学精品,在丰富当地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时,给旅游产业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

按照“开发、保护、研究、包装、展示”的总要求,将丰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相关文化产品,扩大文化旅游宣传,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弘扬“兼容和谐、诚信卓越”的城市精神,深入开展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街道、和谐单位等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把创建活动与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文明和谐创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城乡文明和谐程度,形成全社会人人都是旅游品牌,人人都来保护旅游品牌,人人都为旅游服务的理念。当前,要抓住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性机遇,开展“赛在北京、游在”主题旅游活动,发挥好区域旅游集散地的作用。

(三)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应是一个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整体推进、居民收入较高的城区。

要坚持把产业协调发展作为建设最宜居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前提和支撑,重点抓好产业发展的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要积极发展加工农业、物流农业、园艺农业、设施农业等与旅游业相适应的现代都市农业。引导扶持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有条件的村镇发展集垂钓、种植、养殖等参与性项目于一体的农家乐旅游,逐步形成极具观赏价值的观光旅游农业。对我区的一些重点或特色农产品,如晋祠大米、古寨豆腐等,进行针对性地策划包装,形成一批旅游专供农产品。建设以万亩稻田和千亩荷塘为主体的湿地公园,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为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背景。

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等清洁型、环保型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对不能改造转产或经改造后仍达不到地区产业标准的要坚决予以关闭淘汰,对顺利转产的要进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要发展高科技旅游产业,将高科技产品做成旅游商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关停取缔落后产能,全部关闭采掘业,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积极推进高新区晋源创意产业园的启动,借助高新区技术孵化基地的辐射作用,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使我区尽快形成与文化生态旅游相协调的新型支柱产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会展、中介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流通、餐饮酒店、房地产、市政配套、公共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尤其要把商贸业和房地产业作为近期重点扶持壮大的产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形成一个三产联动、和谐协调、互动共赢的产业新格局。

(四)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应是一个生活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优质便捷的城区。

要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作为晋源区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的基础,重点搞好美化绿化工作,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要从全局出发,站在发展的高度,着眼长远,统筹考虑,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借助基础设施建设南移的机遇,大力推进区域内道路建设,完善教育、卫生、交通、供热、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按照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的要求,构筑特色城镇,以新城扩容提质为龙头,对全区的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等进行科学详实的规划,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在为文化生态旅游区提供服务的同时,展示文化生态旅游宜居区的新形象。

要全力做好省市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配合省市加快推动太化集团的搬迁和太山植物园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西边山的整体环境。按照生态园林城区的建设标准,以创造优质的生活空间为目的,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强化对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大幅度提升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和档次。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城乡面貌,营造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要不断壮大旅行社企业的规模,多途径培养旅游产业人才,提高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在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改造升级宾馆饭店档次,增加星级旅游饭店,完善各类接待服务设施,整体提高全区的旅游接待水平和层次。继续完善“华夏文明看”旅游服务中心的功能,建成一个集宣传促销、产品展示、咨询服务、旅游管理、旅行社集中办公、旅游商品、旅游美食集中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活动综合场所。继续办好“晋之源”文化旅游推介周,打响“晋之源”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建设起以晋源旅游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各著名景点的综合服务功能区,成为全省名符其实的旅游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