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乡规划条件

城乡规划条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0:49: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乡规划条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乡规划条件

第1篇

关键词: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 项目管理 国际化

项目管理的方法是相对现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和利用现有资源。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可以通过项目管理的模式解决海外拓展中绝大部分问题,建议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内部优化组织结构、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加强合同管理、推进信息化、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变更管理流程、风险管理流程,加强海外布点建设和企业文化管理等。

1.背景

目前,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中国铁路经历快速发展后转入平稳增长。一方面,GE、庞巴迪、SIEMENS、阿尔斯通等行业巨头涌入我国,凭借品牌、资金和技术优势,采取合资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国内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多年同业竞争,导致国内铁路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面对市场新增容量有限,技术换代升级,新竞争主体的加入,国内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迈向国际化,是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做大做强的必然之举。

“走出去”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这是一片蓝色的海洋,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铁路产品与服务,可以拓展市场做大规模;在国际层面主动竞争,可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做强企业。

2.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在是否走出去的问题上没有争议,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站稳脚跟,规避风险,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是目前面临的难题。

2.1合同

合同层面的风险是各类风险的源头,也是最大的隐患。项目的复杂和环境的多变,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孕育的风险都会落地合同上面。

海外市场面临拿单的巨大压力,竞争的激烈导致价格的失控,为了拿单而拿单的情况在大多数海外项目中都存在,存在一开始就可能违约或者亏损的风险。用户至上导致很多不合理的条款一再增加,由于对重大长周期部件供应商的控制力不足,价格和供货周期面临失控,并且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会让合同前期的工作推倒重来。

2.2技术及标准

国内轨道交通企业现有的技术标准与国外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如气候、电网、轨距等。激烈竞争导致对技术要求的不断提升,加剧了技术的不可预测性带来的风险和调整。技术的不可预测性必须由技术本身来解决,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现有的技术人才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但不足以支撑海外项目,特别是新的技术规范要求,跨部门甚至跨国界之间的技术标准统一是一种必然选择,还需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适应性。

2.3沟通

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已加大了人力资源、信息化和企业文化整合的力度,效果卓著。但海外市场方面整体合力还不足,存在同属同一企业旗下的几家子公司相互争斗的现象,表现为:同一个订单项目,可能旗下的多家公司参与投标;各子公司分工不明确,影响了效率同时又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形象。

此外,由于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布点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海外项目都是通过进行沟通,从而导致远距离响应客户要求反应缓慢,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手资料,从而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以至于难以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

2.4驻外人员

目前企业驻外项目经理存在责任大、压力大而又有些无助的局面。部分原因在于职责不清晰,既要拿单,又要负责与客户沟通和催款,还要负责项目现场实施以及售后服务工作等,同时还有不定期的接待任务。由于服务周期长,工作时间不固定,对家庭照顾不到,导致压力累计,从而影响健康。人员的激励制度不完善,职业发展不清晰,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此外,驻外人员的储备方面严重不足,影响了业务的开展。

3.推进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国际化项目的建议

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多年,在海外采购、产品输出、技术转让、全寿命周期服务等方面成效显著,在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方面不足。为了更深入推进产品国际化,提出以下建议:

3.1优化组织模式,推进项目管理中心的建设

建议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设立项目管理中心,集中协调管理所辖的各项目,管理共享资源,协调项目沟通,开发管理流程程序和方法,并进行指导和监督,识别开发方法实践的标准,并审计、监督项目模板的执行。

3.2加强合同管理,切实降低风险

建议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进一步重视海外项目的合同。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情报收集、风险评估、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产品需求的前期识别、整体交货进度、长周期大部件采购等评估。形成符合企业特点的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的程序文件,使之规范化,并在后期的实施中不断完善,形成推进项目管理的方法论,全面提升项目管理的水平。

3.3加强信息规范化推进

建议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全面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工作规划,以信息化为载体开展各项业务工作,规范员工行为。应花大力气转变员工的行为,将所有工作纳入到项目管理系统规定的流程,不要因为效率低、流程复杂、员工的抵触情绪而另辟新径,必须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流程和配台措施来满足系统要求,逐步体现信息化的价值,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并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通过信息化全面释放企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3.4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建议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加大外派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力度,建立团结高效的海外项目团队。驻外人员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工作本身,而是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外派人员的选拔,除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比较出色的语言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去海外工作的自身意愿。培训应侧重于提升外派人员在海外项目中的文化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跨文化培训,员工提高了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就能够迅速地进入工作角色,融入海外项目团队。

3.5加强海外布点平台建设,打造属地化管理体系

建议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将属地化管理作为海外项目管理中心管理的核心。海外项目属地化管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经营属地化、管理属地化、人员属地化和待遇属地化,这四方面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经营属地化是出发点,管理属地化是保障和基础,人员属地化是经营和管理属地化的要求,也是达到属地化的重要措施,经营、管理和人员属地化的实现则是待遇属地化的前提。

4.结论

项目管理的方法是相对现代的,通过重组管理及采用特殊的管理技术等方法,达到更好地控制和利用现有资源的目的。推进项目管理,关键在内部而不是外部。为在充满风险的国际舞台上竞争,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清晰的战略定位在海外扩张中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国市场行得通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可能在海外市场遭遇失败。能够审时度势,预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采用合适的组织形式,整合资源,才能培养新的竞争能力,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为此,国有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应合理构想未来的产业格局,在资源整合、知识和信息共享、规范化运作等方面,通过项目化的运作,克服文化差异,降低运营风险,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设法持续保持这种能力,在竞争中不断发展,成熟壮大。

参考资料:

[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第2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20(C)-0234-01

城乡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搞好城乡规划,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城乡规划管理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城乡规划管理可以控制投资开发方向、结构、空间、速度、节奏。

一、新疆城乡规划面临的挑战和存在问题

对于新疆地区来说,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城乡规划对城乡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乡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乡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城乡规划代表的是城乡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四是传统的城乡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干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五是传统城乡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乡规划对城乡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乡整体利益的代表,城乡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此外,新疆城乡规划还主要存在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内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性不强等等问题。国外“公众参与”经历了从物质建设规划、数理模型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几个阶段,规划工作逐渐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政府行为转向市民的角度,由理论性、专业性和集中的权力转到感性、具体、由下至上的参与。这一成果还没有被我们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很好的利用,一个城乡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存在,城乡最起码的要求是是满足人正常生活的要求,然后是精神上的需求,忽视了公众的对城乡建设的需求实际上必将导致城乡发展走弯路。

二、加强新疆城乡规划工作的建议

(一)改革城乡规划管理机制

城乡规划管理作为实施城乡规划目标、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和城乡发展秩序的宏观引导和调控者,在现代社会要真正发挥作用还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调整规划管理模式,抓大放小。现行城乡规划管理效果欠佳主要表现是宏观失控、微观越位。规划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城乡建设具体项目管理的日常活动上,陷入了开会、协调、纠纷、扯皮、批项目、跑现场、赶场子等烦琐任务而不能自拔,因而大大降低了城乡规划发展战略研究、宏观规划参谋决策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综合调控协作能力及城乡规划管理自身提高和系统改革能力。为此,要树立全新的城乡规划管理思路和现代管理理念,集中精力抓大事、抓方向,真正发挥政府参谋作用,提高规划管理在城乡政府的行政地位,将城乡规划管理作为实施城乡规划目标和配置城乡空间资源重要调控手段之一。

(二)科学设置规划管理机构

没有科学的机构设置,管理中的内耗就多,效率低下,从根本上影响城乡规划目标的实现和城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网络的同时,要明确界定规划管理权限。规划管理权限的划分应立足大局、整体和长远,避免受部门利益、既得利益影响,消除条块分割,坚持以条为主,条块结合,提高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划管理上的权威,保证其对城乡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一方面明确城乡政府的规划执法主体,将规划管理权集中,绝不能下放、分散;另一方面将对违法违章建设的强制执行权直接赋予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这样有利于执法,增强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的严肃性。

(三)加强公众监督,扩大公众参与。

增强城乡规划的透明度,加强公众参与力度也是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的有效途径。城乡规划的科学化要建立在民主化的基础上,公众参与是规划决策民主化在编制和实施中的体现,是城乡规划本质所决定的,是城乡规划实施目的所决定的,也是规划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新疆城乡规划目前仅限于政府与专家之间的交流,公众参与十分有限,广大群众处于被动接受规划的状态,这种被动性成了城乡规划实施的阻碍。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抓紧建立公开透明、群众监督、科学公正的规划编制、审批、管理、监督机制。

结束语: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规模很大的事业,必须解决好各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发展。建设部门要不断创新规划理念,全面构建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城乡建设的总体水平。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者简介:阳辉,女,本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理工科的教学质量。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随着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成立,以及《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的出台,全国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育必将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对于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将是地方院校学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1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

虽然城乡规划学在2011年才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但是城乡规划实践却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完善。可以说城乡规划专业就是一门先有实践而后有学科的一门科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既是国家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更是城乡规划专业快速发展和完善的时期。国家的发展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也很好地指导和促进了国家的快速城镇化。面对新形势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转型,如何变革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特别是民族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是地方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指出“强化实践、重视能力培养是专业规范的重点。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1)认识调研的能力;(2)规划设计的能力;(3)规划管理的初步能力等。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体系包括实践领域、实践单元、知识与技能点三个层次。为此,所有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三个能力、三个层次”来进行展开。笔者认为在“三个能力”方面调研能力是基础,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规划管理能力是目标;在“三个层次”中实践领域是对象,实践单元重点,知识与技能点是抓手。

为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必须遵循上述的逻辑顺序展开,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从基本的调研能力培训开始到核心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规划管理能力。以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点为突破口,促进若干实践单元的有效实施,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领域认知。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业务实践能力。

2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现状及问题

湖北民族学院地处中国西部武陵山欠发达地区,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创办于2004年,学制4年,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在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先后为国家输送了近千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国家快速城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做出了部分成绩的同时,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也还存在众多的不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建设美丽中国,以及武陵山地区发展的需要,对武陵山地区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2.1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湖北民族学院先后编制完成了五个版本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每一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都很重视实践环节。以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版《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主要实践性环节有军事技能训练、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设计课程有绘画基础、城市规划实用软件、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0.85%。可见学院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认识调研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都有足够的重视。但是在规划管理的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随着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定位的出台,势必加强应用型专业的培养和转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呼之欲出。

2.2 师资力量薄弱,因材施教困难重重

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稀缺,特别是高学历专业教师更是奇缺,这是当前国内开办有城乡规划专业高校的普遍现象。而湖北民族学院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更是很难引进高学历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时至今日,湖北民族学院城乡规划教研室共有11名专业教师,其中副教授1名,高级实验师2名,讲师3,助教5名。硕士8人,在读博士1人,博士1人。专业构成方面,城市规划专业6人,土建类专业3人,测量学专业2人。在现有的教师构成中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交叉能力,但是总体上要进行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学,特别是要因材施教更是困难重重。急需建设一支队伍具有地方专业特色的一流城乡规划专业实践师资力量。

2.3 认识调研环节力度不足

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认识调研是基础,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敲门砖。就目前的专业认识调研环节来说主要有暑期社会实践、城市认知实习、测量学课程实习、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城市社会学?c调查课程实习、毕业综合考核、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而其中暑假社会实践、城市社会学与调查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以学生自助进行为主,老师只是实践前期指导和后期把关,未能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实习。城市认知实习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习是专业老师全程指导,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是两个专业老师要指导60个学生实习。老师的指导深度严重不足。

2.4 课程设计总体质量不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不足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来说,规划设计能力是核心。目前主要开设有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场地设计等规划设计课程。由于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十分庞大,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曾提到,大约需要1992 年的时间才能培养一个通晓规划各个领域的通才。为此,在有限的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下要针对性地教好每一门设计课程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更不用说因材施教。

2.5 忽视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规划管理能力的提高本身需要全面掌握规划认识调研和规划设计能力。目前,我校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课程主要就《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一门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规划管理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3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好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必须要有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支撑。以湖北民族学院建设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族大学为契机,以《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为指导,结合学校现有师资教学条件及武陵山地区特色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理论课程为指导,以培训学生认知调研为基础,规划设计能力为核心,规划管理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2 因材施教,因师施教,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不同个体有不同特征,不同老师也有不同擅长专业领域和专业设计方向。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师施教,做到教学相长。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丰富、年龄搭配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3.3 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要走向课外,走向社会。加强教师与业界的联系,以及学生与业界的联系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水平。课堂上严把教学理论关,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设计基础理论。课外引导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鼓励和带领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学校与校外设计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将学生送往相关设计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实习。此外,也把优秀的规划设计师请进校内,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这个学习生涯置身于专业实践领域之中。

3.4 严把实?`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质量关

严格按照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各项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严格组织,细心辅导。建立严格的过程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环节考评机制。严格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现行的城乡规划种类,及各类规划的设计的内容深度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

3.5 构建地方实践教学特色

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培养、认知调研能力培养,以及各类设计课程案例点的选择等各方面密切与地方相结合。系统挖掘武陵山地区建筑、村落、城镇等特色,并将其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各个方面。同时,与地区相关设计和管理机构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探索出一套具有湖北民族学院特色、武陵山地域特点、能充分凸显地方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4篇

无论新城市的兴建和旧城市的改建、扩建,都必须首先制定城市规划,没有规划就不可能有条不紊地来进行城市建设,就不可能建成一个功能协调、布局合现、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文明城市。总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无论是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都是以地形图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城乡规划在审批阶段需要根据测绘成果来对城乡规划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核,包括规划地段现状图,规划整体平面图、施工实施的综合详细图等,所有这些测绘成果将标注建筑物、构筑物、管线工程、规划(现状)道路、绿化等,这些测绘成果对于城乡规划审批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城乡规划的选址意见书以及道路(施工)红线图等都是在地形图上进行的。可以说,没有测绘图规划就无法进行,同时测绘的发展也离不开规划的大力支持。

2工程定放线、验线测量

城市规划要付诸实施,要将图上规划设计的位置正确地转移到实地上去,城市规划道路定线测量和建筑用地界址的拨定测量是城市规划阶段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道路定线测量为城市的详细规划、各种市政工程的定线和建筑用地界址的拨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具有控制作用。建筑用地界址的拨定测量是根据规划要求在实地确定建筑用的边界,并以其界桩作为建筑物施工放线的控制依据,它是详细规划实施的具体化。放线测量是通过测量的科学手段将城乡规划的成果精确落实到实地的结果,在城市管理中,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规划成果能够精确地落实到城市建设所界定的实际位置上来。放线测量的成果直接指导着工程的施工和建设,关系着土地使用权限、撤迁工作的安排等一系列和城乡规划信誉以及与百姓及开发商切身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是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提供的成果为《工程测量放线报告》。

2.1定线测量的作业方法

①根据定线条件中所列规划道路中线与所指定的现状地物的相对关系,实地用全站仪定出路中线位置,钉中线桩,此为图解法。若采用解析法,则应联测中线各主要点及长直线加点的坐标,然后计算确定规划道路各线段的方位角。这种方法也称为实钉法,一般适用于通视条件较好或尚未建立各级导线网地区的规划道路及其它线路工程的定线测量。②根据定线条件,布设定线导线测量条件中指定的地物点坐标,以推算中线主要点坐标及各段方位角。如果定线条件所拟定的是规划道路中线各主要点的设计坐标,应算出中线各段方位角,然后用导线点将中线各主要点及直线上每隔150m~300m一点测设于实地。如果现场通视,对于直线段中中线点应选择两点作为基准线来进行验直,记录其它各点偏差数,调整直线的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作图量取或平差计算的改正数现场改正点位。这种方法也称为解析拨定法,中线点拨定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定线导线点的精度。此法适用于已布设一、二级导线网的地区,对于通视条件不好的道路和规划道路群的定线尤其能发挥其优越性。

2.2拨地测量的作业方法

①解析实钉法。根据拨地条件中用地边界与规划道路或指定地物(包括旧有拨的界桩)的相对关系,按给定的距离、夹角等先测设各界桩,界桩间能通视时应进行图形校核,然后布设导线测量部分界桩坐标,作为条件坐标的起算数据或校核坐标,此种方法适用于一般的拨地。②解析拨定法。先布设导线,测定拨地条件中指定的地物点坐标,或按旧有拨地界桩坐标,根据计算的条件,坐标数据用导线点进行测设,然后校核图形或界桩坐标。此种方法对于通视困难的现场、较大范围的用地、实地无路中线桩或旧有拨地界桩以及地物稀少地区很适用。③图解法。要求现场通视良好,可根据拨地条件中用地边界与规划道路或指定地物(包括旧有拨地的界址)的相对关系,按图上给定的距离等,用全站仪或距离交会等方法测定界桩,进行必要的校核。对于采用解析法尚感条件欠缺的城市,以及城市远郊缺少测量控制点的局部地区可以采用此法。

3规划核实测量

3.1验线测量

为了加强对临规划路建筑的施工管理,在施工单位进行放线开槽后,规划管理部门在必要时下达验线条件,对建筑物的放线进行检验,以保证建筑物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与相邻建筑物保持正确的相对关系,且不超出红线。有些拨地界桩在钉桩后,由于种种原因建筑迟迟未开工,待到施工放线时,有些拨地界桩又因未加固保护,桩位发生变动甚或丢失,建筑单位未申请补钉,而是凭记忆、感觉认定的界桩位置来进行放线,如果不加检验,待到建筑物部分或全部建成后,才发现房基线偏斜或突出,与周围建筑物极不协调,就会破坏临街的景观。如果忍痛拆除重建,国家资金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不拆除又有碍观瞻,对城市建设带来严重影响。某些城市在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因此进行验线测量是十分必要,不容忽视的。验线测量的方法根据情况不同而异。如果原拨地界桩保存完好,可在通过检测校核无问题后,对龙门板上的放线位置进行检验。要弄清所放的线是墙中心线,还是外墙皮线或别的什么轴线,它们之间的尺寸关系,记录偏差数值,通知施工放线员进行改正,并将验线结果书面通知规划管理部门。如果临路的界桩部分或完全选择,则可按照拨地测量的方法重新测设临路界桩(不需重新钉桩),然后对放线位置进行检验。

3.2工程竣工核实

竣工测量应在工业建筑工程、民用建筑工程、城市道路工程、城市桥梁工程、地下管线工程和地下建(构)筑物工程等施工后进行。测量范围宜包括建设区外第一栋建筑物或市政道路或建设区外不小于30m。竣工测量地形图应包括工程建设地面建(构)筑物、道路、植被、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地下防空设施、地下隧道、空中悬空设施等要素。规划核实,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为保证建设工程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并满足质量和功能使用要求,对建筑工程的放线情况和建设情况是否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所确定的内容进行验核和确认的行政行为。在具体实践中,各地都要求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对建筑工程实施放线、基础竣工测量、工程竣工测量后,及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供该建设工程的放线报告、基础竣工测量报告、竣工测量报告;而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每个环节的监管重点,将测量报告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所确定的内容进行对照验核,办理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确认书。①放线核实也叫灰线验线,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放线报告与依法审定的建筑工程总平面图进行对照,验核该建筑工程的放线情况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的总平面图是否一致。②基础竣工核实也叫±0.00验线,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基础竣工测量报告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确定的有关建筑基础规划部分内容进行对照,验核建筑工程基础的建设情况是否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相符。③工程竣工核实,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将工程竣工测量报告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所确定的内容进行对照,验核建筑工程的建设情况是否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附图相符。规划竣工验收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批复后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和保障城乡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规划竣工验收的实施依赖于规划核实测量,规划核实测量是关系到规划实施、落实的一项重要测绘工作。其主要内容有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间距及退界距离、退道路红线距离、建筑高度及层数、停车位及配套设施等方面,不同城市规划部门要求在测绘单位承担规划核实测绘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实施;制度

城乡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均在于实施,有效的制度设计对于改善当前的实施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城乡规划制度设计应当以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均衡准则为指导,以社会现实为依据,以贴近事实的主体行为假设为前提,并确定恰当的制度目标。

1制度设计的均衡准则

行政权与公民权的均衡,是城乡规划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两者之间的“失衡”,必将导致制度不同程度的落空,均衡准则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实体法中,规划主管部门处于管理者的优势地位,行政权明显优于公民权。而在城乡规划程序法中,行政权力又往往受到过多的限制。行政相对方利用法律薄弱环节钻空子的现象十分普遍,行政人员利用程序缺陷“寻租”或营私的空间也很大。在制度设计的起点上,就应当针对现实情况,在实体法上以增强公民权为主要方向,而在程序法上则以改善行政权的运行环境为重要目标。

(2)规划行政主体与相对方保持基本均衡态势,并通过博弈达到最优结果。目前在规划许可、行政处罚等主动行政行为中,规划行政主体的地位十分突出。而一旦进入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乃至等救济程序之后,则相对方占有一定优势。要实现规划行政主体与相对方的地位总体平等,就应当在主动行政行为中,充分提高相对方的主体地位。而进入救济程序后,也应当充分重视行政机关的主体地位。

(3)规划行政主体与相对方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必须与之同步。只有这样,城乡规划法所配置的资源才能实现最优化,从而实现规划权和公民权的配置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

2制度设计的现实依据

城乡规划制度设计不可能超越其所在的社会现实,当然,也并非完全是社会现实的消极反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现实。因此,制度设计必须在现有约束条件与发展趋势之间寻求平衡。制约城乡规划制度设计的现实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尊重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制度设计必然造成不良后果,这一点在早期的城乡规划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相同或相似的具体制度,对于不同地域而言往往意味着不同的价值或效用。

(2)信息传递机制。信息是主体决策的重要依据,信息不对称就可能诱发机会主义。深刻认识规划行政主体与相对方之间、规划行政主体与公务人员之间等主要信息传递机制的现状特征,并通过恰当的制度设计以消除或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于促进城乡规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3)现有城乡规划制度的制约。城乡规划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既有的城乡规划制度体系。一般而言,成功的制度设计不应当割裂历史,而只能通过局部调整和逐渐修正的方式。制度演化是一个“累积因果”的过程,是对物质环境和约束条件的逐渐适应。宋功德先生曾指出:“设计全新的制度蓝图虽然比设计制度过渡更加吸引人,但未必需要更多的智慧”,可谓一语中的。

3制度设计的行为

假设在制度设计中,主体行为假设只有接近城乡规划实施的真实情况,才可能确保其有效性。城乡规划制度设计的主体行为假定包含自利动机、能动个体和有限理性三个方面:

(1)经济人的自利动机斯宾诺莎认为:“按照人的本性,每个人总是以最大的热情追求自己的私利;只有在他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加强自己的地位的情况下,他才会去支持别人的利益。”当然,他所谓的私利是广义的,包括主体获得的任何物质或精神的“满足”。

(2)主体能动性

传统微观经济学认为,个人决策是在给定的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追求个体效用最大化。个人的最优选择只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他既不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影响。而能动个体是根据博弈论的理论假设,强调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参数。

(3)有限理性

规划行政主体的理性表现为根据既定的制度制约、技术制约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制约,在进行综合权衡后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策略。当然,也表现为受自利动机的驱使而追求制度变革、技术创新,或者通过改变行为选择的约束条件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相对方而言,则是在不受到法律制裁的严重后果的前提下,利用实体和程序法上的缺陷,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规划主体应当推定为理性人,但这种理性人具有的理性是有限的。可以说,在制度设计中将规划机关的公务人员以及相对方假定为有限理性,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4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

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主体行为的合理假设,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促使规划权和公民权的均衡,从而实现以下制度目标:

(1)城乡规划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制度的相对稳定是其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因为其制定和修改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因此不可能频繁地进行,而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多变。因此,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要求制度设计中应当充分体现“层次性”原则。对涉及城乡规划的重要制度和原则要经过科学论证并在主干法予以明确,一些根本制度甚至应当渗透到行政基本法律之中。至于操作层面,则完全可以通过下层次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方式加以解决。

(2)平衡地域差异和部门冲突

我国幅员辽阔,发展极为不平衡。制度设计中必须充分尊重地域差异。例如,公众参与制度在社会经济发达地区是推进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内地的许多落后地区,这一制度的推行尚需要结合实际,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有时甚至沦为强势群体实现私利的“合法”手段。

(3)主体利益的尊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各种集团和个人,都在成长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在特定的规划政策环境下,他们都会以自身利益作为选择的依据。当期望得益远远大于损失之时,选择违法、违章或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可能成为城乡规划博弈中各类利益主体的“理性选择”。即使不违法,他们仍可能有极大的行动空间。

(4)提高违法成本和败露风险

城乡规划实施中的违法行为,主要根源还在于预期成本远远低于收益,因此,必须改变城乡规划行政相对方预期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

5结语

本文结合时下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的现状,根据行政法“平衡模式”的基本要求,以实现行政权与公民权之间的动态平衡为准则,提出了城乡规划制度设计的思路和一般方法,以期对制度建设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问题;完善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时期,随着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当前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这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而事物通常是具有两面性的,因此也是一种挑战。而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工作是对城乡规划法的贯彻和落实,也是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直接需求,因此是势不可挡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就是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因此要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

1、 城乡规划管理应该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实施依法行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依法行政是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方针的体现,只有实施依法行政,才能确保完善城乡规划制度,使得公众更积极全面的参与到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中,并保证他们的权利,只有实施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城乡管理规划的职能得以履行,并实现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调控。第一,在城乡规划管理中,从本质上看,无法保证行政机关和被管理者具有平等的地位,行政机关或者是没有依法行使管理职权而导致了管理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为了确保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能受到保护,避免管理行政机关出现的现象发生,就必须规范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以及权限;第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会涉及到很多的利益关系,光是通过行政协调是无法实现对各方面利益的合理调整权衡的,也无法保证公众的利益,因此需要借助法制手段来对各方面的关系进行调整,以使得公众的利益得到保证;第三,在城乡规划管理中,无论使用任何方法和手段,都要确保其和法律手段相结合,进而形成完整统一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机制,才能从为管理的实施提供可行的依据。

2、 完善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行为的基本要求

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必须要以行政许可法作为基础,依据行政许可法中的相关要求,要明白规范的城乡管理行政许可行为的基本内容,这样才能确保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合理合法。

2.1确定城乡规划的公布及公共参与制度

要将公众参与作为一项决策制度来对待,而且公众参与的内容应该整个城乡规划管理的全部过程当中。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编制当中,在这个阶段,可以以访谈或者是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征求公众对城乡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建议,在编制时充分考虑他们的建议;第二,公众参与到对规划方案的评议和选择当中,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公众参与政府决策中,也体现了民众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权利,公众参与到对规划方案的评议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城乡规划的公正和科学性;第三,公众参与到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中,一旦城乡规划方案得以确定之后,公众就需要对各种建设行为进行监督,确保行机关的所有行为严格遵循城乡规划方案中的要求,监督其依法进行管理;第四,公众要参与到城乡规划实施效果的信息反馈当中,城乡规划的实施需要较长的时间,整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利益,是动态的,因此在整个过程中进行一些政策调整时难免的,这就需要公众可以随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各种信息,同时行政主体应该给公众提供一定的参与途径,以确保公众能真正的参与到整个城乡规划管理当中。

2.2公开行政许可申请和受理的基本条件

第一,《行政许可法》中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受理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的核心就是公开,要求在城乡规划中,行政部门的应该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所有的行为的决定和行为都是公开的,而且公众有权知道这些活动的内容;第二,《行政许可法》中明确的规定了行政许可受理的基本条件,所以说行政许可的条件是法律规定的,任何人和部门都不能擅自更改;

2.3要全面了解行政许可审查决定的标准和依据

以前行政主管部门一直强调城乡规划管理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审查和决定通常都是通过内部讨论以及论证的方式来完成审查和决定。一旦建设单位的行政许可没有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许可,通常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实际上违背了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虽然城乡规划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是城乡规划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行为,因此要严格遵守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要明确将审查的标准和依据制定出来,同时要对审查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解释。

2.4要建立行政许可的听证制度

《行政许可法》中明确对听证的程序以及利害关系人制度进行了规定,如果行政机关发现行政许可中的事项和厉害关系人的重大利益有一定的关系,要让利害关系人知道,同时他们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2.5要对行政许可做出和实施的时限进行统一

第一,对“一书两证”审发的工作时限进行规定,《行政许可法》中明确规定了行政许可的最长时限为一个月。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通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整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部门,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担任着审批的重任,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将做好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进而保证审批工作的顺利完成;第二,对“一书两证”实施的有效时限进行规定,目前城乡规划法中并没有对“一书两证”的有效期限进行规定,所以管理起来和比较麻烦,为了方便管理,应该在地方立法中给予相应的规定。结合我国目前的发现趋势以及管理进行考虑,笔者认为“一书两证”的有效期限应该规定为两年,如果在规定的期限之内没有完成的,建设单位要提前一个月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等待其的决定。

3、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工作基本上指的就是城乡规划法中所指出的“一书三证”的许可制度。“一书三证”和“一书两证”的许可制度相比起来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过规定的内容也日趋完善,但是公众参与机制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后期实践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比如很多工程得到了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同意之后,开始了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以及工程完工结算中,对于一些移民拆迁的处理以及建设项目的有关问题方面都产生了一些纠纷,为了使得这些纠纷得以解决处理,无疑很造成很多行政管理资源的浪费。这都是在整个城乡规划工作没有让公众充分参与进来而导致的,如果让公众充分参与,提前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期望,就不会造成后续这些问题的出现,所以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是由没有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而引起的问题。想要减少或者是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中,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尤其是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和要求,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出现,进而减少对行政管理资源的浪费,做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确保整个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公正科学,使得城乡规划行政许可观看的智能得以正常的发挥,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4、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在公众参与机制上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对城乡行政管理部门智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了制约作用。

4.1法制保证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法中只涉及到了城乡规划项目在景观相关部门完成对规划的编制人后得到城乡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之后就可以按照规划进行实施,但是没有对公众参与进行解释和阐述。而想要确保公众真正参与到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当中,避免出现一些列的问题和纠纷,就应该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证。

4.2组织职能存在问题

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信息的填报申请环节,各级政府机构多半拘泥于形式上的,光光是走流程。纵使相关正机构给公众提供了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平台,但是并没有获得公众的信息反馈,所以对于城乡规划项目的水平和实施来说,公众的参与并没产生任何影响。综上所述,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职能依然不够完善,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4.3技术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城乡规划中,政府针对城乡规划项目所开展的以书面调查或者是交谈的方式来对公众的意见进行征求,但是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第二,政府部门对没有充分对各种辅助技术的应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虽然针对城乡规划项目制作了三维虚拟图,但是三维虚拟图主要是针对项目的一些关键地段来制作的,不具有整体性,而且不能在公众参与的网络平台上出来,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众参与。

5、 完善公众参与背景下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措施

正是因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确保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下文中将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背景下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措施。

5.1要不断加大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法规的建设力度

为了确保公众参与城乡行政许可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证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就需要加大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法规的建设力度,应该将对公众意见的征询以及听证等公众参与的方式都纳入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当中。此外要给与公众真正行使监督的权利,,使其能对城乡规划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督,以确保其权利得到真正实现。各级地方政府就够应该将公众参与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专项化,对在整个规划管理中参与方的利害关系进行详细的规定,以避免发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使得各种行政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不会造成浪费。

5.2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组织保障体系

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中,政府在整个过程中都要起到主动性和服务性的作用,处理好自己主体参与者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得以高效实施。除此之外,政府可以创立一些相关的性机构组织,通过社会咨询的形式来广泛的获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从根本上保证公众参与机制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中得到真正的实施。

5.3要将传统和现代的技术相融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的信息技术给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提供了一些辅助的技术方法,但是公众参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得以实现主要还是需要政府提供的主导性技术作为保证。政府作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参与者,要积极构建虚拟场景,以及网络平台等方式实现和公众进行更好的交流,将规划的内容告知公众,以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并参与到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当中,以推进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中,让公众参与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公众参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得公众能真正的参与到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中,确保管理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毛洁玮.浅谈公众参与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2]黄礼城.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J].建设科技.2010(13).

[3]贺旺,茅海容.《城乡规划法》和《物权法》给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带来的影响[J].

北京规划建设.2008(2).

[4]刘锋.城乡规划管理制度与《行政许可法》的衔接[J].工程与建设.2009(23).

[5]隋骊强.以推进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城乡规划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J].学理论.2010(22).

[6]李晓龙,门晓莹.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探索[J].规划师.2004(20).

[7]刘伟卿.浅谈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 (4).

[8]李黎,冯彦,王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谈城乡规划及其管理观念的转变[J].城市发展研究.2006 (5).

第7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管理;强化措施

一、城乡规划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乡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1、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城乡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强调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乡发展的协调。

根据我国具有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城市少实力弱和城乡多规模小等特点,因此城乡发展方针必须具备资源与城乡发展相协调,包括土地资源与城乡发展的协调、水资源与城乡发展的协调、旅游资源与城乡发展的协调。

2、科学整合

(1)空间的整合。就全国范围而言,城乡特别是沿海城乡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位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闽台合作的中转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

(2)小城镇整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以小城镇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特征呈现的。对小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乡的发展,对中心城乡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小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

(3)整体提升是城乡体系规划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乡网络也成了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具体表现

1、协调:深入了解各部门、行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要求和发展前景,综合考虑、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当前建设。包括调节各种利益和解决各种有关的意见,政府各部门方案联审制度的建立,调动社会公众支持,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积极性,保证城乡规划实施。

2、控制: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阶段。事前在规划编制、方案审查、部门联审严格控制。事中在工程实施节段、进行放线管理。事后控制在于实施城乡规划评估报告制度。

3、监督:随时监督、检查城乡规划实施情况,查看、了解建设单位是否按照城乡规划要求施工,及时纠正一切违反城乡规划和法规制度要求的行为,坚决制止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现象发生。并运用行政手段奖优罚劣,制止不正之风。

4、服务: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也就是为各项当前建设和建设单位提供有效的服务,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所谓“超前服务”、“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等,正说明管理也是超前服务。

5、决策:城乡规划管理更重要的在于为城市政府提供城市发展建设的科学决策方案和意见,使城市政府拍板定案、审查批准、发号施令时心中有数,科学、正确、失误少。在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内,对建设用地、各项建设的审批、和对各个规划设计方案的确认,同样是决策的体现。

6、公示与解释:规划成果是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社会公众实施监督的蓝本,成果的公示尤为重要,批前与批后公示是落实规划管理一项法定程序。公众对于城乡规划活动产生的利己与利他的影响有初步了解,在管理机构及专业人士的审查与解释下,提出相应的意见和监督实施。公示程序可以落实规划,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减少行政成本,提高社会效益。

三、当前城乡规划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达不到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要求

计划经济时代,规划是计划的延续和空间落实,往往是项目布局到哪里,规划编到哪里,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开发为导向的规划思路。这种规划思路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2、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职能不足的压力越来越大

近年来各有关部门都在不断强化各自的职能,开展了各类直接涉及空间布局的规划,希望本部门在空间布局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同时规划部门在经济改革中业已形成的综合技术优势,在各部门技术和制度强化中逐渐丧失,工作的技术基础支持乏力。面对当前这种部门间竞争有余、合作不足的状况,规划部门面临着加快规划体制与机制改革。

3、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多”与“少”的矛盾上:一是上级政府规划审批多,实施监管少,造成规划调整随意,刚性不足;二是规划管理工作禁止性规定多,因势利导少,再加上规划人员力量不足,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规划部门已经成为责任追究的重点;三是地方规划部门法定职责多,实际权力少,形成了进退失据、压力很大的局面;四是规划研究多,项目研究少,建设项目规划管理中的技术支持乏力,到头来,规划的原则往往难以坚持。

四、改进现行城乡规划管理问题的措施

1、重视多视角的切入

加强规划“广度”中重视多视角的切人,可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多元的考虑因素,注重多学科与多价值观的合作与交叉,可增强规划的“广度”,使规划的思路更加宽厚,为规划更具有科学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城乡规划涉及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若就规划论规划,未免视线过于狭隘。

2、强调公众参与

强调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城乡规划涉及政府、公众、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在目标导向和主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在主体的观念和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路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保证规划成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和意愿,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分歧的协调,减少实施中矛盾的激化。

3、重视多部门协调

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4、解决重点问题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劳动管理体制,调节劳资关系,增加城市就业机会;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探索“以土地换住房”和“以地租换保障”等多种途径;解决农民进城的“门槛”问题;改革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祛除僵化的“设市标准”控制。

5、注重合理操作

首先在规划编制体系的基础上,修订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出台县城镇规划编制办法,增加县域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修订镇规划编制标准,增加镇域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其次在实施途径上,应加强与土地部门在用地分类上的沟通;调整相应的规划审批内容和办法,增加整个行政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加强对全行政区域规划用地的调控。国务院出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条例》可给各地方提供探索研究;国家大部委制的逐步推行,也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实现。

第8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合理的规划设计与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城乡的良好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城乡的规划设计就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城乡的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各种建设等进行综合性的部署,进而实施合理的安排以及有效的管理手段。良好的管理是城乡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过程,是对城乡各种建设活动的有效控制与组织。但是在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下面我们就以这些问题作为文章切入点,仔细分析一下如何提高城乡的规划与管理。

一、城乡规划管理的意义

所谓的城乡规划是说对于特定的时间范围之中的城乡的各项要素的全方位的布局和设置。该项管控活动是确保规划意义得以落实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对其建设工作开展的综合化的布局。要想将此项活动共设置好,就要积极地开展规划的管控活动。不过目前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的速率非常快,此时该项规划活动面对着一些不利现象,提升管控的能力是当前要认真关注的事项。

该项规划活动关注城乡创建的具体情况和后续的发展状态。有序的规划能够带动区域的经济进步,能够带动社会全面进步,能够保证人和社会有机的共处,确保社会的管控和服务功效能够得到有序的落实。综合的开展小康社会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最近几年之中的该项规划活动面对非常多的不利现象,很多区域的国家负责人不按照设定好的步骤来开展工作,随便的干涉规划内容,像是形象项目等。以下分析了该设计以及管控的具体要素。

二、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法律上缺乏保障,进而导致设计规划缺位

规划的审批权会受到政府相关管理体制的影响,现阶段我国还缺少一套完整的城市规划的法律体系,在规划处罚方面与违法行为不相称,缺少对违规建设的当事人的直接处罚。除此之外,各地方在此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因此,导致规划设计权威受到损害,同时,规划过程中,行政处罚权的分割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阻碍了管理工作的开展。

2、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于规划权威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城市在管理过程中都存在多个领导对同一项目拥有管理权的现象,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意见和利益上的冲突,造成下级部门无法更好地执行命令,开展管理工作。

3、在指导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许多领导在进行规划建设时,总是重视表面工作,重视地上而轻视地下,重视公路、广场、景观、标识等建筑,造成极大的浪费,并对整体规划造成了影响,使规划、管理等工作无法有序开展。

4、调控职能被消弱

在部分城市,将一级规划以及管理权限交给了下级区县,政府经常出现多头或多门的审批,再加上开发地区实行封闭式的运作,导致规划部门不能进行统一的管理,严重的消弱了调控职能,影响了城乡建设的有序合理发展。

5、相关的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地区的管理人员以及领导在法律意识方面极其欠缺,在很多地区存在着“由开发商进行领导,市长出决策,而规划局来执行”的现象,屡禁不止。对于城乡规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给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此外,缺乏一套系统的规划行政的监督制度,并且各个相关规划的部门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规划过程中对于民众的参与制度、管理的追究制度以及行政的纠错制度还不够健全,对于群众的举报还不够重视。

6、村镇的规划水平还达不到要求,相关机构还不健全

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尤其是我国的西部,乡镇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还非常落后,没有系统正规的规划机构,并且水平比较落后,缺少该方面专业性的人才,并且还在应用传统的规划观念,对于村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7、现有体系不符合城乡的发展规划

在现行的体系当中对于城乡的统筹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规划过程中重视城市而轻视乡村,出现市镇脱节的现象。在乡镇以及村镇的规划过程中,对于居民点的规划过于重视而忽略了其他空间的部署,这种现象在发达地区最为常见。在城乡规划过程中采用的引导性手段如四区规划、空间管制等手段的适用性并不是很强。

三、应对方法

1、完善城乡规划法规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的士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城乡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是切实搞好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保证。这也就要求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抓紧制定法制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

2、变革过去的规划思想

在过去的时候,规划活动对于土地以及其他的一些资源的认知能力较差,此时导致资产被白白的浪费掉,费用严重的不足。过去的规划看重的是计划以及落实的力度。假如切实的结合规划开展工作的话,就会导致投资者面对不利现象,进而容易影响到其热情。假如不按照内容来开展的话,就会导致一些腐败等问题发生。过去的规划是将土地的使用当成是中心内容的一种活动。其缺少综合化的评估,进而导致规划的意义不合理,在落实的时候也不具有实践性,无法和市场的变化保持一致,进而导致大规模的违法建筑体出现。传统城乡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乡规划对城乡土地开发过程的可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

3、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乡规划观念

以市场的经济条件作为前提,进行的城乡规划设计,代表的是整个城市的利益,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目前,一部分规划管理机制比较健全的城市中,也很难承受起经济条件下的调整以及对公众与法人之间关系进行协调的职能。投资商若过分的追求市场经济,就会对大众利益造成侵害,例如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等。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一定要协调好市场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保证大众利益与投资开发商的利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完善管控方法

(1)重视多视角的切入

加强规划“广度”中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可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多元的考虑因素。注重多学科与多价值观的合作与交叉,可增强规划的“广度”,使规划的思路更加宽厚。

(2)确保群众积极地参加到其中

该项规划活动牵扯到政府以及开发机构等等的很多人或是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等是不一样的,对于主体意识层次职工,具有非常多的不一致的思想。所以,在开展编制工作的时候,要保证群众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经由该项活动切实的体现出各个方的思想,进而降低矛盾的发生几率。

(3)做好多个机构间的协调活动

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台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城乡规划的综台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4)关注关键事项

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劳动管理体制,调节劳资关系,增加城市就业机会;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探索“以土地换住房”和“以地租换保障”等多种途径,解决农民进城的“门槛”问题。

(5)确保操作活动精准有序

①在规划编制体系的基础上,修订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出台县城镇规划编制办法,增加县域城乡士地利用规划;修订镇规划编制标准,增加领域土地利用规划内容。

②在实施途径上,应加强与土地部门在用地分类上的沟通;调整相应的规划审批内容和办法,增加对全行政区域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

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确保其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有机统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促进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同时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海涛.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几个问题[J].现代商业,2010,(18).

[2]刘淑玲.关于城乡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与管理的探讨[J].中华民居,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