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0:49: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物联网 模块化课程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19-02
一 引言
物联网技术作为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近年来已成为全球科技人员和政府决策部门持续关注的热点,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各国都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格局,力图抓住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升的战略机会。自总理2009年8月考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到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中国的物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物联网是利用条形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作为一项战略性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迫在眉睫。
二 物联网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物联网市场人才需求特征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物联网专业应培养具有物联网基本理念,具有物联网行业相对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能从事物联网技术及物联网系统管理等工作的业务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设备维护、运营服务等企业,从事无线传感网、RFID系统、局域网、安防监控网等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维护工作。可从事的部门有各类物联网企业工程技术部、售前技术部、售后服务部;物联网系统应用行业技术服务中心;物联网相关行业网络产品、传感器、RFID设备、无线通讯设备的采购、营销、售后服务等工作。
三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在高等教育中,课程体系是核心,它是社会需求、科学知识和个性发展的集中表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建立了由公共学习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模块、学科专业方向模块三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
1.公共学习模块
公共学习模块全部为必修课,该模块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抽象的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的能力。
2.学科专业基础模块
学科专业模块全部为必修课,该模块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平台,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奠定基础。主要课程有:应用数学、线性代数、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基础、现代物流概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物联网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电路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线路等。
3.学科专业方向模块
学科专业方向模块分为选修模块,学生可根据其学习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学科专业方向模块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自身特点,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和研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模块学习。我们拟定了三个学科专业方向模块:(1)物联网系统集成和测试模块;(2)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模块;(3)物联网管理和维护模块。
第一,物联网系统集成和测试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有:掌握物联网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系统调试的基本流程与技巧、无线网络基本知识、网络组建基本知识、硬件组装和维护能力、物联网应用软件测试方法、基本的测试工具。
该模块的工作内容是:系统软件、硬件、传感装置集成在一起测试,发现并改正单元设计中的错误,无线网络与移动设备的构建、组网等工作。
该模块开设的核心课程有:测试技术、组网技术、物联网系统开发、无线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
第二,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有:物联网相关知识、物联网相关产品的应用系统开发、RFID系统集成项目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嵌入式系统集成项目的开发和实施、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该模块的工作内容是:RFID解决方案研究、项目设计方案、系统开发和集成、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嵌入式系统解决方案、项目设计方案。
该模块开设的核心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应用、JAVA程序设计、RFID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开发、无线网络技术、条码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
第三,物联网管理和维护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有:通讯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的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该模块的工作内容:系统维护与设计、物联网运行管理、物联网产品生产与检测、物联网系统运营与维护。
该模块开设的核心课程有:无线通信技术、现代传感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JAVA程序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管理、企业网络方案设计等。
四 结束语
物联网产业作为未来的新兴产业,孕育着巨大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非常紧迫。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的分析,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的最新技术,实现教学与就业的直接对接,为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坡、吴彤、匡兴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1(1):18~22
[2]叶健华、明小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8):54~57
[3]刘桂江等.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08~111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如RFID、WFN、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技术)来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交互,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 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的重点研究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各级部门也相继出台物联网发展相关战略规划。各地高校积极申办物联网相关专业,全国物联网相关机构也积极开展物联网研讨交流会议,国家教育部成立了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全国各地物联网研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从应用层面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在公众业务领域以及平安家居、电力安全、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保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将超过百亿元甚至达到千亿元。
2 黑龙江省适合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就业岗位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交通、电力、环保、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在传感器、核心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黑龙江省将针对智能农业、乳业、煤矿、林业、石油等龙江优势领域规划引导示范应用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网、森林防火应用物联网、乳品安全应用物联网等,以此为试点,探索应用领域不断向广度扩展的途径,以此为牵动,促进相应制造业的跟进发展。争取五年内,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物联网工程师,初步满足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需求,力争五年内,在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产业、智能环境监控、智能暖气供热等试点示范领域内实施示范应用工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战略的关键首先在于农业的信息化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智能农业的各类专业人才在现代农业十二五当中的缺口1000万人以上。充分发挥黑龙江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和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的农业优势地位,发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打造龙江优质优价的绿色生态农业品牌。
发展黑龙江省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人才是关键,应具有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模块应用与网络技术、维护和销售、RFID相关设备的应用、操作管理和维护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应用软件开发、维护和销售、智能农业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技能职业人才。这为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3 黑龙江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设置
3.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黑龙江省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物联网主要技术标准,RFID 技术、嵌入式系统、无线和有线系统技术、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等,具有物联网应用方案简单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通信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具有良好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的系统集成技术员,能够从事石油和煤炭安全智能环境监测、绿色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对物联网的应用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需求。
3.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以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物联网”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底层基础,包括了RFID、二维码、智能卡、传感器等等数据采集和感知技术;网络层是“物联网”互联互通关键,包括无线传感网络,WiFi自组网、远程控制、机器间通信(M2M)的移动通讯网络等通信技术;应用层是具体应用的系统集成技术,包括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商业智能、GIS、工业监控、云计算平台、中间件等软件技术。依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下面列出了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建议,算是抛砖引玉,其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库应用、CAD工程制图、物联网技术概论、局域网组建与管理、微机组成与接口技术。核心课程: 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安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软件、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RFID系统安装与调试、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组成。另外配合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包括RFID系统设计实践、基于Web的数据库设计实践、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实践、小型物联网综合设计与实现),在第五学期的教学周内,根据社会需要学习适应性强、覆盖面宽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开设小型物联网综合设计实践,要求学生利用IEEE802.15.4标准和ZigBee协议,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结合起来组建简单的物联网并实现相关应用,具体包括: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智能环境监测(比如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管理,智能家居的应用),完成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设计报告进行考核。
目前黑龙江从事物联网行业的专业人才极为稀缺。毕业生能够在信息、物流等部门从事物联网相关领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在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境保护、智能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能暖气供热、石油和煤炭安全、公共安全、政府工作、远程医疗等多个领域中的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物联网方向的职业高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物联网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将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特色”,走集团化、专业基地化、基地产业化的办学理念,并结合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为立足于服务市场培养新型的、复合式高技能的物联网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海滢,刘昭等.物联网应用启示录——行业分析与案例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关键词:专业方向 校企合作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58-02
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刚起步,国家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纷纷引入计算机辅助办公,社会上急需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综合性大学、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直都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一直占据着人才需求排行榜的前几名,这种状态持续了20多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功能越来越丰富,价格却越来越低。到21世纪初,计算机基本普及,办公环境中:文档处理、数据管理、业务办理、信息展示等等都要离不开计算机。城市中多数家庭也都拥有了个人电脑,有的甚至不止一台,计算机使用者的年龄在不断下降。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计算机的熟悉度非常高,他们对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非常的自信,认为自己就是个电脑高手,在他们眼里,网上冲浪、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歌曲等等就是计算机的所有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逐渐冷下来,甚至到了招生困难的境地。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该专业应用十分广泛,它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基础,突出计算机和网络的实际应用。
传统上,该专业一般文理兼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维护等工作。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就业稳定率下降。
权威统计机构“麦可思”花了3年时间开展持续的企业调研后,了2011年麦可思大学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该报告中列出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好的一些专业,分别用红黄绿牌来分级预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榜上有名。麦可思指出计算机相关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计算机类专业失业量较大,但是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仅以软件行业为例,每年人才缺口大约几十万。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在于目前的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对于这类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从这个结果看,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不是饱和了,而是人才的专业性不突出,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我们也一直进行着企业走访和毕业生跟踪调研,我们的调研结果和麦可思的结论非常的一致。每年到我们学校要毕业生的单位一直不断,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满意的单位。连续多年,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都保持了100%。但后期的职业稳定率和对口率与以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突破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几乎到了存亡危机的时刻。院校必须开展深入的专业建设,采用了不同的改革方式,来破解当前的困境。具体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细化专业方向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原来的专业名称后面加上具体的应用方向。那样,培养的人才专业性更强了,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有“嵌入式与计算机架构技术方向”“云计算技术”“软件技术(应用本科)”三个培养方向,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智能楼宇技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动态网站开发技术”。
目前,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社会需求度高,发展前景好的计算机应用方向有软件技术(理科)、物联网技术(文理兼收)、移动互联技术(理科)、动态网站开发(文理兼收)、网络安全技术(理科)、网页设计(文理兼收,可招美术方面艺术生)、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文理兼收,可招美术方面艺术生)等。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在它应用的每一个方向中都已经诞生并继续诞生出新的学科和专业,像比较新兴的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学校在选择应用方向的时候,最忌一窝蜂,而是要突出自身特色,给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例如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就有一个“方正激光照排”方向,充分利用了方正集团自身的产业优势,教学与产业互助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可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2)当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
(2)学校的优势资源与发展方向;
(3)学生生源情况(文理科情况和招生地域);
(4)专业师资与实验室条件。
2.2 与企业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bstract: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 skills competition in recent years producing deep influence on practical teaching.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room for 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on Skills Competition can help students learning and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of IOT deeply, improving skills and professionalism effectively.
Key words: skills competition; Internet of Things;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room
1 概述
在物联网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从2011年开始陆续在全国开展,很快形成规模化。物联网技术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电子、通信、网络等专业,学科交叉性非常强,给专业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高职院校的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该特点突出体现在实训实践教学中。所以,要发展好物联网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自2012年开始举办,近几年的比赛都是围绕着物联网行业最典型的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环境监控、智慧农业等主题进行开展的,内容涉及行业、生活的各个领域,模拟实际生活、项目中的真实案例,考察学生对物联网应用知识的理解、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物联网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主要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对规范、质量、成本和效率的意识。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物联网大赛中,更是增加了项目设计分解的内容,选手在比赛时就像在完成一个原始的真实项目,考验选手在理解客户需求、现场问题的分析处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大赛正朝着多元化、实用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2 物联网技能大赛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影响
2.1 以赛促教,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物联网技能大赛的考点涉及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各类安装、部署和开发,需要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综合各种因素指定不同的方向并分配相应的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由易到难,由模块练习到系统合练,再到不同应用场景的综合演练。这就要求指导老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推动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2.2 以赛促学,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物联网技能大赛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促进实践技能的提高,更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经过大赛磨炼的学生在专业认知、理论实践、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水平都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为学校赢得了荣誉,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以一种正能量带动了追求技能提升的。随着大赛连续几年的积累,学生一届带着一届,自然形成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承。
2.3 以赛促改,专业的教学改革得到推进
近几年的全国物联网技能大赛,拓宽了高职院校对物联网行业和专业的认知,不再单纯地认为物联网就是多个专业课程的简单堆叠,而是不同专业课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每个专业课程又有着它专属的核心理念和技术。高职院校在制定和改革物联网专业发展方向的时候,应该立足于现有相关专业,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物联网专业。
通过对大赛赛题和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物联网专业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把握物联网技术最前沿的动态,指出物联网专业的建设的方向,推动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改革。
3 基于技能大赛的物联网实训室建设方案
物联网专业建设初期,缺少专门的实训室,主要依托于本校现有相近专业的实训室,如利用计算机软件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嵌入式开发实训室等给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完成一些计算机、电子、通信类课程的实训教学。早期的物联网实训室通常由简单的物联网试验箱组成,试验箱内部通过模块化的组件来完成部分物联网概念的实验,如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RFID模块、霍尔传感器、Zigbee模块、二维码等。这种实验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联网的基本构成模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但是认知深度尤其是系统级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层次的理解物联网,培养物联网行业应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实训室建设要立足高处,打破专业模块的限制,紧密联系实际应用将各个学科科学地融合起来开展实践教学。
近几年物联网技能大赛就是以实际项目案例为蓝本,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各学科知识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集成开发能力,而且对团队协作和职业素养也有很高要求。基于技能大赛的物联网实训室建设方案的设计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物联网感知区,让学生更直观的认知物联网
将各子系统模块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组合在一起,展示出如智慧农业、智能小区、智能超市、环境监测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物联网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动手操作区,根据需求完成设计开发任务
该区域提供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综合开发所需要的系统模块、网络设备、开发环境、PC等软硬件设备,面向物联网设备安装配置、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应用工程实施、物联网应用工程维护等职业岗位,培养学生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具体包括:
① 物联网应用环境的安装部署:根据业务需求和实际的工程应用环境,利用实训室提供的硬件设备、工具和技术文档资料,对应用工程进行安装调试,实现系统工程互联互通。
② 物联网感知层开发调试:根据业务需求和实际的工程应用,针对各类传感器及执行器件进行安装、连接、配置,对无线传感网模块进行开发、调试,实现对感知节点数据的采集和上传。
③ 物联网移动应用开发:基于Android开发平台,综合运用软件工程、Android、嵌入式数据库等基础知识,完成Android嵌入式应用程序的开发,考察选手在传感器技术、二维码、ModBus协议等物联网技术的综合移动设计开发能力。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专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267-04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围绕物联网技术链和产业链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物联网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已有10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
1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发展快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出现,物联网将是继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目前,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物联网的研究探索。最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也高度关注物联网的发展,2009年总理在江苏、上海视察时提出要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感知中国中心。当前要重点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从而使物联网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化社会的引擎。
从长远来看,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主要面向各个行业应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行业市场成熟度较高,这些行业传感技术应用已相当成熟,政府投入力度大,已经在我国许多城市进行规模化应用,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这些行业将会成为未来几年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家庭、个人等应用领域的智能传感技术应用则需要较长的时间的推广,技术、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大多数产品还处于试验阶段,需要较长的时间都会大规模应用。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5万亿。
2 物联产业人才需求
目前,我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国家发展战略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契机和推动力。
物联网已开始应用到我国各个经济领域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各种新的应用需求,给物联网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物联网产业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产业链长,涉及信息技术、系统集成、通信网络、自动控制多个领域,需要整个系统软硬件的配合。正是因为如此其带动性强,会带动微电子、软件、信息技术的诸多领域发展。从发展看会带动成千上万亿产业的发展。物联网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相关行业的大量人才。
《中国物联网白皮书》数据显示,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规模将在未来几年内将会快速增长,在2015年达到200亿元市场规模。同样,出自工信部的资料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市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需求已越来越多。有研究机构预测,两年之内,物联网所指对象——车辆、设备、摄像头、车道、管道的数量将会突破一万亿大关;10年后,物联网可能会大规模普及,届时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比例将高达30∶1,成为下一个一万亿美元级的通信业务。
行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由于物联网目前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目前从事该物联网方面的人才还比较少。为了在这个物联网产业抢得先机,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在纷纷争取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资源。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型、技术型、综合型、应用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本科院校较为适合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设计研究的高层次研究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适合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3 物联网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电子信息系目前与物联网应用技术相关的专业有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应用电子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办学优势,在国内教育同行中具有良好声誉和较大影响力,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具备了良好的条件。我院电子信息系响应社会需求,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新专业。
物联网专业建设以突出以应用技术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具备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大领域的核心职业能力,开展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探索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订单”进行式教育模式的机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发了产学结合、重点突出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
4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安徽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物联网产业,通过与物联网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方式,建设“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技能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以“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为核心能力,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主线、以项目任务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满足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导向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及运行管理机制;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建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探索以物联网应用工程项目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力争在3年内把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立足安徽,服务华东,在同类教育中具有带头作用的专业。
5 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
5.1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物联网专业各职业岗位的岗位职能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结合目前高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特点,分析职业岗位的知识领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物联网专业课程开发,形成物联网应用的实施、开发、维护为核心 “三线并重”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工作过程”中,实现岗位职业技能的训练,并获取一定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胜任物联网应用领域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1)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校企双方共同合作开发教学科研项目,加强与企业合作,走工学结合模式,开展订单培养,结合物联网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能力需求,根据目前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课程,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组织企业专家和教师参与专业调研及课程体系的开发。经充分的社会调研,联合企业,聘请专家,分析研讨物联网应用技术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得到“物联网应用维护、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实施”三个行动领域,对应三个行动领域的职业岗位群为:物联网应用实施工程师、物联网应用开发工程师、物联网应用维护工程师与物联网应用技术支持人员。通过对物联网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紧密结合,构建物联网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表
2)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是专业技能的灵魂,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物联网应用“实施、开发、维护”三个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项目建设小组制定若干主干课程成立课程小组,由企业人员和学校专职教师共同组成。通过对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及职业能力认真分析研讨,开发出 “两个平台、三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分析,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实务专题、顶岗实习等,共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团队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等等),建成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校企合作企业合作设计课程的教学项目,按项目的工作过程实施课程教学,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遵循职业发展规律。
5.2 课程内容建设
选取若干主干课程成立课程建设小组,每门课程选择一位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课程组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分工合作。学校专职教师负责进行课程的知识要点、考核方式、教学安排等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企业兼职教师把物联网技术在工作过程中很多的案例进行分析,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学生能力要求、实训重点难点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标准,并参与课程实训指导;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实施。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开发课程及教材,确保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得到动态的、及时的更新。
6 课程教学改革
物联网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专职教师为主导,企业兼职教师协助,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逐步实现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具体的工作,学习的过程与将来的工作过程逐渐融合。学生通过对感知层、网络层及应用层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逐步掌握物联网技术岗位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培养了人际交流、团队合作等工作过程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最后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按员工标准对实习学生进行工作考核,具有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1)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建设小组通过分析各个学习领域课程,并对相应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对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对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具体情况,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开发出各门相应课程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采用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教学项目分为单元知识项目和真实综合项目,课程教学内容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相结合,以项目为导向,使学生学习如同处于“工作过程”一样,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学习知识,具备职业技能,培养全面的职业素质。
2)教学方法改革
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课程通过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完成教学及技能指导。教学安排上,以专任教师为主导,教学执行上,任务明确,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项目教学、项目实践指导、顶岗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从而使企业兼职教师形成教师角色意识,形成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良性机制。
3)评价体系的改革
建设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的结合,对学生专业知识及岗位能力的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并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的就业能力。
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由专业知识笔试、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项目实施方案的能力考核、职业资格的考核鉴定、厂商认证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每门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选择的评价方式可是一种考核方式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7 师资队伍建设
制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人一案培养计划,通过引进、培养、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和台湾相关院校教授作为专业带头人,聘任一批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中实践、出国进修等途径,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具有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建立“校企互聘互管”机制,教师下企业锻炼如承担企业科研项目或社会服务项目,需到人事科研处签订相关协议备案,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评审或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兼职教师考核管理纳入企业管理机制;完善教师教师评聘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
8 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根据物联网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校内专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满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岗位实习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实训基地管理,从而保障“以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尽快实现专业的职业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第一到第四学期学生主要在校内上课,学生课程实践活动安排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练习单元知识项目和企业合作实项目实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的职业行动能力,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听企业人员讲座及企业人员到校内进行专业知识讲授和实训指导,并要通过信息处理技术员、高新技术等级考试证书等职业岗位认证;第5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跟班实习、第6学期再安排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真实岗位顶岗实习,进行真实项目开发和社会化服务,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目标,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指导,培养岗位工作能力,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职场经验,可以解决更多学生的“工作经历”问题,为学生就业开辟道路。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企业发展和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与物联网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技术人员、企业项目和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等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与本专业设备、师资进行整合,建立“校中厂”,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目标。针对物联网应用实施、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工作领域,以项目为载体,在现有的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实训室进一步建设与完善物联网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近2年内计划建设物联网综合实训室、无线网络实训室等、单片机等多个实训室,使每个实训室都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教学项目课程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成集教学、培训、技术支持、技术应用为一体的、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要保持与行业企业联系,广泛进行资金筹措。建立与自己的规模相当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厂中有校,校中有厂”方式,在企业现场进行主要专业课、实务专题及实训教学,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需要。
9 结束语
物联网专业作为一个多门专业技术复合的新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2] 王晓升,李丽.论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
[3] 徐峰,尉吉兵.关于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东电大学报,2008(1).
[4] 唐俊,赵晓娟.湖南省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方向[J].福建电脑,2008(12).
[5] 王红兵.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8(5).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调查
1 物联网发展概况
物联网,作为全球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是各国都在争取的战略制高点。当前,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中已经明确提出“物联网”发展战略。在近几年国家及地方有力政策环境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物联网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以北京―天津、上海―o锡、深圳―广州、重庆―成都为核心的4大产业集聚区各具特色,交通、安全、医疗健康、车联网、节能等领域涌现一批龙头企业,物联网第三方运营服务平台崛起,产业发展模式逐渐清晰。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各个职业院校都在寻求校企合作模式,但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处在以学生就业为主的浅层次合作阶段,本文针对职业学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挖掘与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现状与问题,以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带动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2 调查对象与调研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对物联网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分层,将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校管理人员、物联网专业教师、在校学生和物联网专业毕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单位达110个,涉及人员1 330人,分布在河南、江苏、北京、福建、重庆、武汉、成都、上海和广东等地区,确保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调研方法
本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法。问卷包括学校物联网专业的软硬件配备、领导在专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校企合作情况、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对物联网专业的整体认识、教学质量、就业情况;物联网企业对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情况、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职业岗位类别、物联网人才现状、校企合作情况等。为防止问卷中的问题不能涵盖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实际问题,我们考虑了问卷的开放性设计,主要包括选择和自由填答两类问题。问卷分企业管理者、企业技术员工、学校管理者、学校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等,企业卷设计了25个问题,学校设计了45个问题,基本涵盖了物联网行业的大部分问题并重点突出了物联网校企合作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了1 280份问卷,回收了1 179份,其中有效问卷1 140份,回收率为92.11%,有效率为96.69%。
3 结果分析
3.1 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
当前,物联网相关的企业日益增多,物联网人才需求量大增,工信部调查统计显示,将来物联网人才需求量可能会出现井喷之势:智能交通和智能物流人才将各需求20万人;智能电网和智能医疗人才各需求100万人;智能工业人才需求50万人;智能农业人才需求1 000万人。
线下调研分为两类,一类是和企业访谈(包括新大陆集团所属的多个物联网各行业子公司),联系企业的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进行面对面调研;另一类是企业面试,安排人模拟应聘人员去企业参加面试,即参加人力面试、经理面试、高管面试,通过这一系列的应聘过程,了解企业的真实招聘需求。此次联合调研共进行企业访谈138家,访谈285人次(包括总监、部门经理、技术骨干),收集调查问卷906份,所涉及企业包括大型外企,例如IBM、微软、甲骨文、NEC等;国内物联网知名企业,如新大陆集团、远望谷、厦门信达、华东电子等;国内面向物联网的IT企业,如大唐电信、清华同方等,以及物联网产业中相关的中小型企业。为了完全真实地获得企业招聘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共派出了246人次进行了企业面试,获得有效面试信息232份,获得企业面试试卷162份。
从统计情况来看,岗位需求比例先后为:研发类占41%、售后类占38%、供应链类占7%、售前类占14%。对于高职人才需求的数量占比大的为研发类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的人员以及售后类的物联网技术支持人员。且随着近几年大量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完成,开始转到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的过程,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占比已赶上甚至超过了研发型人才需求。
3.2 物联网人才培养现状
截至2016年6月,已超过700余所院校开设了物联网相关专业。截至2016年10月份,我国有456所高中职高专院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其中365所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91所则开设了物联网相关方向,78所进行了校企合作。从这次调查情况来看,如何在学校现有师资、课程、设备基础上,创建能满足物联网产业企业需求,同时又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联网专业,是各个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专业建设。因为没有成熟的体系、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或因为其他学校的相关条件本校不具备,所以现在大部分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学校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
(2)实验、实训设备。学校为了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购买了一些实验室、实训室设备,但购买回来之后发现,这些设备使用率不高。授课老师不会用这些设备,或者即使会简单使用这些设备,但不知道或不清楚应该在哪些专业课的哪些章节,使用该设备完成哪些案例,以达到通过实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物联网实验、实训设备通常是模块化的,通过各个模块的组合,可以形成若干案例和项目,达到覆盖专业课技能点的目的。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建设思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5-8464-02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来到中科院无锡高新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后,“物联网”这一概念在中国迅速走红。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与物联网有关的组织,目前在中国,物联网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
物联网是通过RFID、无线传感器、GPS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监控、定位、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地说,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互联网上,形成“物联网”。
1 物联网技术
目前,物联网公认为有三个层次,最底层是感知层,这里的感知主要就是指系统信息的采集,包括把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一维、二维条码、传感器、红外感应器、GPS等信息传感装置自动采集到与物品相关的信息;第二层是网络层,它是物联网的网络传输平台,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互联网和其他专网的基础上,将从底层获取的数据传输出去;最上面则是应用层,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完成物联网的“收集―传输―处理”三个步骤。
2 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
从技术上来分析,物联网所涉及的核心技术有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这些技术覆盖面广,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说不可能全部涉及,要有专业的定位。从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来看物联网专业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
2.1物联网工程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物联网组网方案拟定及物联网组建能力;物联网工程施工组织及实施能力;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能力;物联网管理与维护及保障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能力;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监控、故障排除、网络系统优化和升级)能力;物联网应用能力;物联网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能力。
3)主干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技术、数据库设计、嵌入式技术、编程与应用、综合布线、C#程序设计等
4)核心课程: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技术、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物联网规划与组建等。
2.2 智能建筑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智能建筑楼宇智能化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智能建筑楼宇智能化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较强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楼宇智能化产品营销运作、楼宇智能化设备的生产与维修、楼宇智能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方面技术,具备楼宇智能工程行业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智能建筑及小区物业设备管理能力;智能建筑行业电气方面的安装、施工、管理和监理能力;建筑智能产品的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建筑智能系统的调试、维护维修、设备更新能力;建筑智能化系统相关产品研制开发的能力等。
3)主干课程:电子电路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AutoCAD工程制图、现代空调制冷与测控技术、建筑楼宇节能过程控制技术、PLC编程技术、综合安防监控技术等。
4)核心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楼宇组态软件设计与应用、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云语言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
2.3车联网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汽车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车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车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车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车联网系统管理能力;卫星定位系统应用能力;信号收集与利用能力,车联网系统配置能力;车联网系统监管处理能力;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能力。
3)主干课程:网络通信技术、车载技术、交通导航与信息服务、蓝牙技术、智能轨道交通管理、无线网络技术、微波技术等。
4)核心课程:M2M技术应用、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GPS定位技术/北斗定位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云语言信息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等。
2.4智能农业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农业生产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智能农业管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掌握智能农业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物联网网络技术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通讯系统应用能力、WSN网络应用能力、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能力、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能力,遥感技术应用能力等。
3)主干课程:精准农业管理、地理地质信息应用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设施农业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农业管理、种子储藏加工与种子管理、WSN现代农业应用、灌溉技术等。
4)核心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等。
3 总结
物联网专业的方向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依靠区域的物联网产业,这样才能为专业发展提供行业背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同样也需要大量物联网人才支持。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很多硬件或软件的条件,只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制定出合理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物联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现状 趋势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的计算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中,并且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这主要因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但给一些企业带来了优秀的管理系统,同时也促进了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拓展,人们生活和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只有不断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一、计算机应用现状分析
(一)计算机应用的定义
计算机面世的初期,只是被定义为一种单纯的计算工具,但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飞速发展,却大大的出乎了人们的意料,因此它不再是单纯的完成高速率的计算的数据处理工具。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计算机的应用是无所不在的,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国家科技事业的左膀右臂还是私营企业的拐杖助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它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系统等,使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是整个计算机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体来说,计算机应用分为数值计算领域和非数值计算领域两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历程和前景
计算机的兴起要从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说起,在这一时期,计算机的应用仅仅是作为数据处理的工具,应用行业也只是国家的相关要害部门。
第二阶段,主要是计算机的应用得到拓展的时段,已经由最初的单纯性的数据处理工具向工商业事务处理、企业信息管理方向扩展。
最后要说的是7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应用行业发展为经济、农业、军事、文化教育、体育、科技研发等等行业,甚至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良好选择,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技术应运而生,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来说,无益于如虎添翼,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人们开创了最便捷的现代化的信息社会。
二、计算机发展现状描述
(一)应用领域
1.科学研究和计算
计算机作为数据处理工具这一职能,沿用至今,这是计算机诞生的初衷,并且计算机高运算速度以及逻辑判断能力,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在被不断的提升着,甚而因其开创了很多不曾定义过的学科。
2.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于信号的自行检测,以及相关的后期处理的环节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检测系统。计算机检测系统随着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不断的得到完善和推进,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引领工业企业自动化发展的重要依靠。
3.信息化管理
现代化社会,企业的运行都已经进入到无纸化办公时代,信息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保证,那么对数据资料的加工管理与操作的有效完成,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在很多机构和生产企业中,出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制造资源规划软件、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等几个新概念,这些新技术新元素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进一步加快了我国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4.智能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在不段尝试将人工智能元素用于计算机的应用系统,使计算机系统年个女友具备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判断。
(二)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1.开创信息化社会
我国的计算机发展技术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对整体的社会发展还没有显现巨大的作用,但基于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影响,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其价值,因此,在我国相关部门和民众的支持下,计算机技术和应用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开发以及使用领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2.增加了社会各部门以及民众之间的交往
相对于网络信息给人们带来的便捷相比,在实现信息化之前的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只能通过信件,信件的特点就是用时长,容易丢失,并且容易误失良机,基于上述特点,人们使用信件的频率并不高。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推广以后,人们在时间上实现了实时通话,并且还可以通过视频等通信软件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自然而然,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增多了,有效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传递,在促使社会信息广泛传达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人与人之间亲密感,推动了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不仅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捷,比如,在企业的工作当中,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召开网络会议;在学习方面,可以通过电脑实现远程教学。
(三)计算机应用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到如今,虽然发展速度快,发展的潜力大,但是在目前的现状来看还是有待提高的。一件事情从发展到完善,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到目前为止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水平还不算高,在企业中的应用还没有达到十分成熟的程度,甚至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还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数字,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我们大力去普及。
2.计算机的应用在各个地区的相关领域内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相撞不平衡造成的,沿海地区相对内陆和西北等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政策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接受新事物方面的信息和接受程度上面也是存在不小的差距的。
3.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发展所需的相关条件和政策力度不够。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经济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而国家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发展的投入直接决定了其发展程度。目前来说在我国的大行工程和重要领域的应用系统,使用的都还不是我们自己设计研发的软件,因此如果要迎头赶上国外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就要求我们在软硬件研究以及技术开发上加大力度,国家政策方面做出更多的配合和支持。
三、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一)功能巨型化
计算机的初始功能―数据处理和计算,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增加存储量,增加其功能类别,在水平是赶超世界现有的水平。
(二)应用微型化
计算机的应用细化到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等小型仪器设备的应用,是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实现智能化操作,微电子技术会日益得到发展,对于人们来说,微型电子设备,掌上电脑,等先进的设备,渐渐为人们所熟知应用。
(三)网络化
在未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运行的诸多环节上,互联网应用将会无处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会得到全面化的普及,不论是银行系统、商业系统还是交通运输系统,互联网技术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智能化
计算机的人工智能化会得到进一步开发,计算机用于人工智能化的研究方向的出现,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万事万物以人为本,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亘古不变的宗旨,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以及应用,无疑会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水平信息化的新时代。
四、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社会的必然,也是人们的众望所归,各个领域和行业的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效率,让我们对新的生活,新的社会充满期望,我们一定要加大力度,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让我们早日成为世界上计算机技术的高水平国家,为我们的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进一步让我们成为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朗海艳.浅谈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览,2012.
[2]龚炳铮.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自动化博览,2003.
[3]侯晓璐.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