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酒桌礼仪知识

酒桌礼仪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0:49: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酒桌礼仪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酒桌礼仪知识

第1篇

宴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席谱的设计”,是人们精心编排和制作的一整套食品,是茶、酒、菜、点、果、脯等的艺术组合。它反映了整桌宴席的概貌,它涉及到成本售价、规格类别、宾主嗜好、风味特色、办宴目的、时令季节诸种因素,需通盘考虑,平衡协调。另一方面是“宴会设计”,宴会设计中,要求主旨鲜明,强化意境,展示民俗,突出礼仪;并且要美观大方,舒适安全,方便适用,程式严谨;在场景、台面、席谱、程序、礼仪、安全等方面考虑周全,并通过服务人员协助完成。

宴席不同于日常饮食的一般聚餐,在于它具有聚餐性、规格性、社交性、礼仪性、艺术性这5大特点。

1.聚餐性:中国宴席历来是在多人围坐、亲密交谈的欢乐气氛中进餐的。它习惯于8人、10人,或者12人一桌,其中以10人一桌的形式为主,因为这象征着“十全十美”的吉祥寓意。至于桌面,通常以大圆桌居多,这又意味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赴宴者通常由4种身份的人组成,即主宾、随从、陪客和主人。其中,主宾是宴席的中心人物,在最显要的位置,宴席中的一切活动需围绕他而进行;由于是隆重聚会,“礼食”氛围浓郁,有一股热烈的亲情,能很快缩短宾主间的距离,作到“宾至如归”。传统宴席一般不搞分餐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饮食卫生知识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分餐制的出现是势在必行的,但不管如何变化,宴席始终会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2.规格性:宴席之所以不同于便餐,还在于它的档次和规格。它要求全桌菜品配套,应时当令,制作精美,调配均衡,食具雅丽,仪程井然,服务周到热情。冷碟、热炒、大菜、甜品、汤品、饭菜、点心、茶酒、水果、蜜脯等,均按一定质量和比例,分类组合,前后衔接,依次推进,宛如一个严整的军阵。与此同时,在宴席场景的装饰上,在宴席节奏的掌握上,在接待人员的选用上,在服务程序的配合上都有严格的规格。不论哪种规格都要使宴席始终保持祥和、欢快、轻松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3.社交性:宴席既可以怡神甘口,强身健体,满足口腹之欲,又能够启迪思维,陶冶情操,给人以精神上的欢愉。尤其在社会交际方面也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可以聚会宾朋,敦亲睦谊;可以纪念节日,欢庆盛典;可以洽谈事务,开展公关;可以活跃市场,繁荣经济。所以《礼记》有云:“酒食所以合欢也”。实际上,人们也常在品尝佳肴饮琼浆、促膝谈心交朋友的过程中,疏通关系,增进了解,加深情谊,解决一些场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社交的目的。这也正是宴席普遍受到重视、并广为利用的主要原因。像公关酒会、人情酒席、商务聚会、宴会外交等等之名,均由此而来。

4.礼仪性:中国宴席又是礼席、仪席。我国注重礼仪由来已久,世代传承。因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还由于礼俗是中国宴席的重要成因,通过宴席可以达到宣扬教化、陶冶性灵的目的。古代许多大宴,都有钟鼓奏乐、诗歌答奉、仕女献舞和艺人助兴,这均是礼的表示,是对客人的尊重。现代宴席在继承过程中仍保留了许多健康、合理的礼节与仪式。如:发送请柬,车马迎宾,门前恭候,问安致意,献烟敬茶,专人陪伴;入席彼此让坐,斟酒杯盏高举,布菜“请”自当先,退席“谢”字出口;还有仪容的修饰,衣冠的整洁,表情的谦恭,谈吐的文雅,气氛的融洽,相处的真诚;以及餐室的布置,台面点缀,上菜程序,菜品命名;还有嘘寒问暖,尊老爱幼,优待女士,照顾伤残等等都是礼仪的表现。此外,对于一些重大的宴席还要注意尊重主宾所在国家或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宗教感情,可见宴席中的礼仪十分重要。这是中国宴席的“文化包装”,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2篇

不要反过来灌上司喝酒

我第一次陪老板出去吃饭,办公室的一个前辈说,有人给老板灌酒的时候要帮老板挡酒。所以我按照前辈的箴言,吃饭的时候很主动地接对方递过来的酒。几杯过后老板倒是清醒得很,我就有点小晕了。敬完了客户,走到老板面前让老板也一起喝,看到我这样老板只能硬着头皮喝。第二天清醒后,我把吃饭的过程告诉前辈,前辈便数落我不懂事,哪有一边帮老板挡酒,一边还给老板灌酒的。

不要太放纵自己

有一次公司搞活动,员工一起出去旅游,大家入座吃饭顶多也就是谈笑风生,没想到新来的一位女孩主动移到老总身边,用夹生的韩语一遍一遍去敬酒。几杯下肚开始手舞足蹈,放大了胆子把手搭在老总身上。自那以后,这位新来的女同事没得到多少人缘,大家都私底下不屑与这样的“乱性者”为伍。而另一头,老总似乎也没有如她设想那般对她有特殊照顾,而是“谈此女色变”。

酒水饮料大权留给领导

有一次领导让我晚上一起去陪客户,到了饭桌上,领导把菜单转到我面前叫我点菜时,我就慌了神。好不容易心惊胆战点完了几个自认为比较安全的菜,心里早已经七上八下不辨方向,也不知是不是过于紧张想转嫁掉情绪喘口气,我把菜单递给了领导,问他要什么酒水。领导顺手接过,我也顺利交接了“皮球”。往后每逢应酬饭局让我点菜时,我便总把酒水饮料的决定权交由领导,一来说明我不是从头到尾自作主张,二来也让领导对饭局预算有一个终局性的把握。

新人要会难得糊涂

工作了一段时间,便有同事请我下班后一起去聚餐。饭桌上的事情是最捉摸不透的,但去还是要去。当时我心里就想好了对策:难得糊涂。等菜的时候便是大家互吹牛皮的时刻,讲笑话没问题,但讲到原则性笑话的时候新人还是不要多语,天知道这是不是老员工在试探你道行深浅呢。

菜上来了,一桌人边吃边聊,从股市暴跌讲到商场让利,作为新人说话是必须的,否则人家会以为你故作深沉,但更多时候则是点头和赞叹,前辈总是想在新人面前倚老卖老一番的,即使他的观点和你针锋相对,你也不要当面顶撞。我认为和同事吃饭,最要紧便是难得糊涂。

顾全老板就是顾全大局

老板带我出差去了趟广西,办完事情自然少不了一顿吃,桂林美食着实让我垂涎三尺。但现在是老板带着你吃,所以不好表现得太过张扬,但也要适时表现一下。老板随和,点菜的时候会不时征求一下我的意见,于是强大的料理知识储备便派上了用场,谦逊地点评了一下菜色,老板笑意融融。

第3篇

1.陪见人员(或接待人员)引导客人按时到达会见场所。主人应在会客厅门口或大楼正门迎候,如果主人不到大楼正门迎接,应由工作人员在大门处迎接客人,将客人引入会客厅。

2.就座时客人应坐于主人右首,记录员(译员)安排在主人和主宾的后边,其他客人依顺序在主客一侧就座,主方陪见在主人一侧依次就座。

3.会议一般用长方形桌子,宾主相对而坐,以入门方向为准,主人位于左侧,客人位于右侧。主谈人居中,其他参与会谈的人员按顺序依次向右排列。如有译员,应安排于主谈人右侧。记录员可安排在后面,也可安排在会谈桌一侧就座。以正门为准,主人占背门一侧,客人面向正门。

4.在安排座位时应注意:一般的做法是:会议座席安排右为上,左为下,主席台要依与会领导级别高低左右顺次排列。

第4篇

一、利玛窦所见中国食物知识及代表性食物名实考辨

《札记》中关于中华物产及其食俗的记载主要集中在第一卷第三章“的富饶及其物产”和该卷第七章“关于中国的某些习俗”。以上两章对中国日常生活的主副食品、果蔬以及中国茶俗和正式宴饮礼仪有较为全面的记录。通过整理利玛窦所记录的中国饮食名物(见表1),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利玛窦传回西方的中国食物信息。因为利玛窦所见中国食物名物过于繁多(在书中,他多次重复表达这种看法),也因为利玛窦长时间生活在中国,故他对很多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粮食、蔬菜、豆类、水果、肉类和鱼类并没有详谈。人总是容易忽视太习以为常的事物。表1所择各种饮食名物在《札记》中都有明确记录。因为版本和转译的问题,《札记》所见中国食物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有误译和漏译的情况。表1中所记“黍,稷”在加莱格尔英译本中为Barley和millet。⑥何高济译本据此转译为大麦和小米。⑦意大利文本中写作“MiglioPanico”,德礼贤译注为“黍,稷”。⑧黍,稷在中国农业史上指代的何种农作物一直是有争议的,但在当今主要指的是黍米(糜子、黄米)和稷米(小米、粟米)。利玛窦在此处只是在概述中国富饶的物产,列举了几种中国人的主粮而已,他自己并没有在认真区分两者。中译本还未译出意大利手稿中利玛窦所见的芭蕉(Paziao)和凤眼果。①而意大利手稿中所录boiobufari,②则在台湾刘俊余等译《利玛窦全集》中被正确译作“黄牛和水牛”。③(83)加莱格尔把其英译为Oxenandga-zelles是错误的。④在知识的演变过程中,人们甚至会对原作者的报道得出截然相反的认识。《札记》所说“除橄榄和杏仁外,欧洲所有已知的主要水果在中国也都生长”的观点,⑤就会让读者误以为利玛窦认为中国不产橄榄和杏仁。⑥首先,有研究者认为:“中译者把原本是‘坚果’改译为‘杏仁’,以致让人产生利玛窦认为中国没有杏仁的误解。利玛窦意大利原文中所指‘坚果’应该另有所指,由于背景资料有限,不清楚利玛窦所指为何物。但是,利玛窦在这里所指的坚果应该是一种欧洲有的而中国没有的坚果。”⑦其次,中译者将英译本所指“Olives”译为橄榄容易造成误解,使得读者会以为利玛窦竟然会说中国不产橄榄。我国种植橄榄至少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橄榄是中国南方植物,橄榄“生岭南及闽、广诸郡。

性畏寒,江浙难种”。⑧明人李时珍(1581-1593)《本草纲目》亦有《橄榄》词条记录中国橄榄之分布、种类与功效。⑨既是如此,长期活动在江浙区域的利玛窦怎么会说中国不产橄榄呢?经现代学者证明:因中译者把“油橄榄”(Olive)径直译作“橄榄”,瑏瑠于是两种不同的果树被混为一谈。瑏瑡从《札记》随后的记述中,也可以内证利玛窦此处所指橄榄为欧洲的油橄榄。利玛窦提及中国人榨油时说到:“中国人有好几种东西可以代替我们食用和点灯用的橄榄油。其中主要的一种是从芝麻榨取带香味的油。”瑏瑢橄榄油是意大利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常用的食用油,在西方食物烹饪中,具有重要作用。

1687年入华的法国“国王数学家”李明(LouisleComte,1665-1728)已经在其《中国近事报道》一书中非常明确地对中国橄榄和欧洲油橄榄进行了区分。瑏瑣利玛窦的记录亦有疏误之处。受观察范围以及生活空间的局限,利玛窦对于中国是否生产葡萄以及葡萄酒的认识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利玛窦认为中国“葡萄不大常见,即使有,质量也不很好”,中国人喜欢饮米酒。瑏瑤早在十三世纪,卢布鲁克(GuillaumedeRubruquis,约1215-1270)出访蒙古的时候就说过类似观点:“契丹国……饮料皆制自米。现今其人虽亦种植葡萄,然不以制酒也。”约翰•柯拉(JohndeCora)大约在1330年所著《大可汗国记》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契丹)国中不产油橄榄及葡萄酒。”瑏瑥但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的记录却有所不同。他记载到,现今山西太原地区“种植不少最美之葡萄园,酿葡萄酒甚饶。契丹全境只有此地出产葡萄酒”。瑏瑦十六世纪末访问过中国的拉达也曾发现中国有“黑白葡萄”,但是“没有见葡萄酿的酒”,于是他断言:“我不信他们知道怎样用它酿酒。”①西方人(基本上都是基督徒)关心中国是否有葡萄以及是否酿造葡萄酒是传教事业的需要。对于基督徒来说,葡萄酒是圣餐中象征耶稣血液的圣食。面包象征基督的肉体。在做弥撒以及其他宗教性活动中,经常需要分发圣餐。事实上,中国有悠久的葡萄栽培史。葡萄在中国古籍中常写作蒲萄、蒲桃等。晚明时期,中国葡萄种类比较多。李时珍记载到:“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有圆如珠者名草龙珠,有长似马乳者名马乳葡萄”;“太原、平阳皆作葡萄干,贷之四方。”②晚于利玛窦入华的曾德昭(AlvarodeSemedo,1585-1658)大约在1640年完成其名著《大中国志》。他在书中记载到“中国葡萄非常少,但是在陕西很多,还制成葡萄干”。③曾德昭也说山西有用葡萄酿酒。④曾德昭的说法既部分印证了利玛窦的记录,也更符合实际情况。利玛窦所记录中国土特产与他在华游历路线有关。由于利玛窦曾长期生活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后定居北京。他对生产在广东和中国南部的荔枝(Licie)、龙眼(longane)、柿子(Suzu)等中国有而西方无的水果特别感兴趣。以柿子为例,1556年访问过中国的葡萄牙人克路士GaspardaCruz,1520-1570)在《中国志》中记录到,中国“有一种无花果,成熟后不能吃,只能尝一两个,但在制成干脯后却非常好,并被输往印度”。⑤在克路士眼里,制成干货后的柿子是非常好的商品,还不能多吃。利玛窦等人印证了葡萄牙人对柿子的记载,利玛窦在书中就明确告诉读者,他就是从葡萄牙人那里了解到中国柿子的信息的。他说道:“还有一种水果叫做中国无花果(Chinesefig),很甜很好吃,葡萄牙人叫它Sucusina”,⑥即中国无花果。其中“Sucu”即意大利文的“Suzu”,而“Sina”意为“中国的”。有研究者认为《札记》中所述“这种特殊的水果只有制成干果后才能吃”⑦的说法跟前人克路士的说法比起来,是一种后退。⑧实际上,意大利文手稿中并没有这句话。曾德昭因系统论述了柿子的植物学性状、在华产地等情况,⑨被认为是欧洲人中第一个完整正确地向西方介绍了柿子的人。瑏瑠十七世纪中后期,入华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oMartini,1614-1661)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中国新地图集》、安文思(Gabri-eldeMagalhaes,1609-1677)在巴黎出版的《中国新志》以及李明(LouisleComte,1665-1728)在巴黎出版的《中国近事报道》中,都有向西方报道中国柿子。

具有良好植物学、医学和绘画能力的波兰入华传教士卜弥格(MichelBoym,1612-1659)则在《中国植物志》(维也纳,1656)中首以绘图的方式向西方展现了中国柿子的图画形象。瑏瑢但卜弥格错误地把柿子称之为柿饼。利玛窦有关中国饮茶习俗的记录反映了明中后期中国饮茶风俗从末茶到叶茶的演变。大航海开始以前,欧洲人通过与陆路上的阿拉伯人,已经间接地接触到有关中国茶的信息。1559年,意大利威尼斯商人赖麦锡(GiovanniBattistaRamusio,1485-1557)所编《航海与旅行记》一书中,他转述了阿拉伯商人哈兹•(HajjiMahonmed)有关中国茶叶(Chiaicatai)的记述。瑏瑣这条资料被认为是欧洲人最早通过阿拉伯人获得有关中国茶叶信息的直接证据。①成书于十世纪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和十一世纪的《印度游记》等阿拉伯-伊斯兰文献中,都有记录茶(前者称之为“Sakh”,后者称之为“ga”)。②十五世纪早期成书的《沙哈鲁遣使中国记》的波斯文本中亦提及明代官府严查私自携带中国茶出关。③欧洲人从阿拉伯商人那里了解到的中国茶更多是一种极具商业价值的可食性中国药材。④而到了利玛窦入华时期,利玛窦不仅可以经常喝中国茶,他还可以敏锐地感受到当时明代社会饮茶风俗的变异。利玛窦说,日本人把茶叶“磨成粉末,然后放两三汤匙的粉末到一壶滚开的水里,喝这样冲出来的饮料”。这里展示的是日本人使用末茶法(即煮茶法或点茶法)饮茶。唐代陆羽(733-804)所著《茶经•六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⑤其中末茶指的是鲜茶叶经蒸青、捣碎、烘干后的碎末茶。明人邱濬(1421-1495)所著《大学衍义补》亦载:“茶有末茶,有叶茶……唐宋用茶,皆为细末。……《元志》犹有末茶之说,今世惟闽广间用末茶。而叶茶之用,遍于中国,而外夷亦然,世不复知有末茶。”⑥利玛窦所记当时日本流行末茶法大约是在唐代传入日本,进而成为日本一以贯之的饮茶传统。与日本饮茶法不同的是,利玛窦记载到:“中国人则把干叶子放入一壶滚水,当叶子里精华被泡出来以后,就把叶子滤出,喝剩下的水。”这是叶茶之法,也称之为瀹饮法。叶茶之法采用的是冲泡而非唐宋时期的烹煮,冲泡指的是将茶叶投入沸水中,人饮其水。有趣的是,1575年访问过福建的西班牙人拉达(MartindeRada,1553-1578)在其《记大明的中国事情》中所记的饮茶之法,还是烹煮。他说:“这种饮料是一种略带苦味的草煮的,留一点末在水里,中国人吃末喝热水。”⑦同为外国人的拉达和利玛窦,他们对中国饮茶法从烹煮到冲泡的不同记载,正是反映了明中后期饮茶风俗变易的确证。万历时期沈德符(1578-1642)在《万历野获编》中对当时明人饮茶从煎点法到瀹饮法的变易,称为“开千古茗饮之宗”。而闽广地区地处偏远,茶风变易较缓,这也是为何拉达还可以在福建品尝到末茶,而利玛窦却只能发现日本人还是在使用煎点末茶之法。利玛窦之后,曾德昭在《大中国志》中也述及“将烘干的茶叶放入热水中,显出颜色、香味”,⑧再次印证了利玛窦所载晚明中国人已经普遍采用冲泡饮茶法的正确性。

二、利玛窦所见明代宴会礼仪

利玛窦还花了大量篇幅描述和总结中国的宴饮文化。⑨利玛窦书中所载中国宴会指的是明代中上层士宦间的交际性正式晚宴。利玛窦关注的重点是中国宴饮流程、宾客座次、室内环境、饮食礼仪与进食器具。利玛窦对中国人宴会上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繁复的礼仪记忆犹新。他注意到:中国人不仅喝热茶,连酒也是热饮。中国人吃饭不用刀叉,而是使用两根小棍(筷子)进食。与西方宴饮过程不同的是,中国宴会注重仪式和礼节。《明会典》卷七二《宴礼》就对明朝“大宴、中宴、常宴及小宴”礼仪进行了详细规定。①宾客的食桌数量以及宾客的座次均代表着与会者的身份和等级。利玛窦只是提到:“每个人都有一张单独的桌子,有时在单独一个客人面前把两张桌子并在一起。”②曾德昭则说得更加直白:“他们(中国人)用餐桌的数量去显示宴会的盛大。一般一桌四人,或一桌两人。但对于大人物来说,他们安排一人一张桌子,有时两张。”③利玛窦虽记载到中国人把坐北向南的位置留给最重要的贵宾,但却很少提及自己常是宴会的座上宾。如万历二十七年(1599),利玛窦受邀参加南京大理寺卿李汝祯所举办的一次宴会。利玛窦与来自南京大报恩寺主持雪浪洪恩(亦称三淮和尚,1545-1608)同被安排在坐北朝南的主客席位上。瞿汝夔(1548-1610)、李贽(1527-1602)、焦竑(1540-1620)等数十位知名文人雅士均有参加。④这次宴会还在当时社会上引发了一场有关耶佛理论间的知名论辩。足见明时文人宴会在社交生活中的重要性。利玛窦通过文字描述了明代的中国宴会,而明时入华的卜弥格则通过图像向西方世界呈现了明代的宴会形象。卜弥格在其手稿《中国地图集》“贵州”省图右侧附录了一幅完整的中国宴会(ConviviaSinarum)图像(见图1)。⑤图像中与宴者分餐而食,桌布垂落至地,这与利玛窦的描述一致。卜弥格在简短的拉丁文注释中,也同样提到了利玛窦提到过的中国人喜欢饮茶,用筷子吃饭等饮食习惯。卜弥格的“中国宴会图”可以作为利玛窦所见明代中国宴会形象的参考。利玛窦频繁参加中国宴会,很多在宴会场合留下的对话可在《天主实义》和《畴人十篇》中发现踪迹。通过宴饮聚会,利玛窦获得与中国官员、儒生乃至佛教徒对话的机会。

三、天主教斋素文化在中国的调适

如果利玛窦通过《札记》向西方传播了中国食物知识,那么利玛窦通过其中文著述,则把西方的基督教斋素思想传播到了中国。为区分天主教徒和佛教徒在斋素教义方面的不同,利玛窦通过撰述《天主实义》、《斋旨》①和《畸人十篇》等中文书稿来进行解释。利玛窦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刊行的《天主实义》书稿计有八篇,共上下两卷。利玛窦口述之《畸人十篇》共上下两卷,初刻于1608年。《斋旨》是《天主实义》第五篇论斋素一段的修正稿,也是《畸人十篇》中第六篇的初稿,成稿的年月当在《天主实义》之后,《畸人十篇》之前。”②《天主实义》全书采取晚明时期讲学盛行的语录体,全部以中士和西士问答的形式构成。在书中,利玛窦主要是利用佛教斋素戒杀理论和佛教六道轮回理论之间的矛盾以及天主教教义理论来证明佛教轮回六道、戒杀生之谬误,进而重点阐述了天主教斋素的宗旨在于正志。正志有三:一则通过“贬食减餐、取其淡素”以深悔赎罪;二则通过“节制私欲、淡饮薄食”以清心寡欲;三则通过斋素可以助人积善修德。

(一)“斋素三旨”的延续与发展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初步形成了有关天主教斋素三旨的观念。经过《斋旨》一稿对《天主实义》部分内容的修改,利玛窦不仅在《畸人十篇》中延续了《天主实义》有关基督教斋素理论的基本观点,还取得了发展。这里“延续”指的是利玛窦在《畸人十篇》中宣传的天主教徒斋素三旨与《天主实义》记载无异。“发展”指的是利玛窦在《畴人十篇》中通过中国儒家斋戒传统理论以排斥佛教“戒杀以斋素”的理论。入华耶稣会士传入西方天主教斋素理论之后,在中国又引起了怎样的反应呢?我们可以从利玛窦与李之藻(1565-1630)之间的对话找到线索。在北京期间,李之藻邀请利玛窦参加宴会。在宴会上,利玛窦除了蔬菜其他什么都不吃,李之藻询问原因。利玛窦向李之藻解释了基督教的斋素三旨。利玛窦说中国“自三代以前,佛教未入,悉不奉佛也,皆以太牢事上主,悉不戒杀牲也。……今所见士大夫遇郊社大典,咸断酒肉,出居官次。是则斋素之义,不由释氏始,不以杀牲故明矣”④。这次宴会上,利玛窦向中国文人介绍西方基督宗教斋戒教义的事件成为了《畸人十篇》第六篇的内容。利玛窦在文别强调中国历来有“以太牢事上主”,“郊社大典时,咸断酒肉”的儒家传统。而这些传统又皆与佛教无关。这样的“合儒”观点容易得到中国绝大多数儒生的支持。

(二)西方斋素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利玛窦所著《天主实义》和《畸人十篇》均收入李之藻编印的大型丛书《天学初函》,极大地提高了利玛窦有关西方基督宗教斋戒思想在中国知识群体间的传播广度。收入《天学初函》之事亦记载在《畸人十篇》中:“李子读竟,曰:‘此实斋素真指,吾儒宜从焉。’乃谢而请录之。”⑤两书后又被《四库全书》收入子部杂类存目。李之藻“吾儒宜从”的表态以及利氏之书收入《天学初函》,皆表明利玛窦在华所传西方基督教斋素理论确确实实进入了中国。《天学初函》所收《畸人十篇》中载有“冷石生演《畸人十规》”一文,表达了勾吴人冷石生对利玛窦“斋素正旨非由戒杀”理论的诠释与接收。①利玛窦在与明代儒生交流时,通过儒家祭祀传统思想来驳斥他所理解的佛教斋戒教义,赢得了中国儒生的认同。利玛窦通过合乎儒家文化、而又驳斥佛教斋戒理论的方式,在中国传入了西方基督教斋素知识。据此,我们认为利玛窦通过刊印《天主实义》、《斋旨》和《畸人十篇》等中文著作传播西方基督教斋素文化是其在华传教适应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结语

第5篇

【中国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餐具摆放的位置主要是为方便用餐,由外而内取用。用过的餐具切忌放回桌上,通常侍应会收起用过的餐具。

①红酒杯﹕喝酒时应拿着杯脚,而非杯身,避免手温破坏酒的味道﹔

②水杯﹕喝饮品前最好先抹嘴,以免在杯上留下油渍﹔

③白酒杯﹔

④甜品匙﹔

⑤甜品叉﹔

⑥面包碟﹔

⑦牛油刀﹔

⑧鱼叉﹔

⑨大叉(主菜叉)﹔

⑩餐巾﹕大餐巾可对摺成三角形放在膝盖上,抹嘴时,宜用餐巾角落的位置﹔离开座位时,可把餐巾摺好放在椅上或桌上﹔用餐后,应把餐巾摺好,放在餐盘的右边﹔

(11)大刀(主菜刀)﹔

(12)鱼刀﹔

(13)汤匙﹕喝汤时忌发出声音。喝汤后,汤匙不应放在碗中,应把汤匙拿起放在汤碟上。

『入坐礼仪

如果是以主人的身分举办宴会,则男女主人应该分别坐在长餐桌的中间、面对面而坐。身为主人的你要逐一邀请所有宾客入坐,而关于邀请入坐的顺序方面,第一位安排入坐的应该是贵宾的女伴,位置在男主人的右手边,贵宾则坐在女主人的右手边。

如果没有特别的主客之分,除非有长辈在场,必须礼让他们,否则女士们可以大方地先行入坐,一个有礼貌的绅士也应该等女生坐定之后,再行入坐。

外出用餐时,免不了会随身携带包包,这时候应该将包包放在背部与椅背间,而不是随便放在餐桌上或地上。坐定之后要维持端正坐姿,但也不必僵硬到像个木头人,并且注意与餐桌保持适当的距离。

遇到需要中途离席时,跟同桌的人招唿一声是绝对必要的,而男士也应该起身表示礼貌,甚至如离开的是隔座的长辈或女士,还必须帮忙拖拉座位。

用餐完毕之后,必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的人才能开始离座。

『使用礼仪

有关餐巾的使用问题,必须等大家都坐定之后,才可开始使用。餐巾摊开后,应该摊平放在大腿上,千万不要放进领口,因为三岁小女孩这样做或许很可爱,但十三岁以后的成人这样做就有点不太好了。

另外,餐巾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食物弄脏衣服,以及擦掉嘴唇与手的油渍,请不要在忘记带面纸的情况下,拿来擦鼻子,因为这样既不典雅也不卫生。

有些人或许会担心食具的卫生问题,因而用餐巾来擦拭食具,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举动,会造成餐厅或主人的难堪。用餐完毕之后,应该将餐巾折好,置放在餐桌上再离开。

在西餐的刀叉使用顺序方面,原则是由外而内。要先使用摆在餐盘最外侧的食具,每吃一道,就用一副刀叉;食用完毕之后,刀叉并排在盘子中央,服务生会主动来将盘子收走。食具除了用来切割食物之外,也被用来移动食物,因为在正式场合下转动盘子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食用礼仪

肉类:切牛排时应由外侧向内切,切一块吃一块,请不要为了贪图方便而一次将其切成碎块,这不但是缺乏气质的表现,而且会让鲜美的肉汁流失,非常可惜;割肉块时大小要适中,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来的危险。咀嚼食物时,请务必将嘴巴合起来,避免发出声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贝类海鲜:贝类海鲜应该以左手持壳,右手持叉,将其肉挑出来吃。吃鱼片时,可用右手持叉进食,避免使用刀具,因为细嫩的鱼肉很容易就会被切碎而变得难以收拾;遇到一整条鱼的时候,先吃鱼的上层,再用刀叉剔除鱼骨,切忌翻身,吃龙虾时,可用手指去掉虾壳后食用。

水果:水分多的水果应该用小汤匙取食。桃类及瓜类,餐厅会先削皮切片,应该用小叉子取食。草莓类则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时候,餐厅通常会提供洗手盒,里面会放置花瓣或柠檬。以供洗手之用。

甜点:一般蛋糕及饼类,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样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汤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块的硬饼干,可以直接取用。

『饮用礼仪

汤:喝汤时要用汤匙,而不是将整个碗端起来喝,用汤匙喝汤时,汤匙应该由自己这边向外舀,切忌任意搅和热汤或用嘴吹凉。喝汤时避免出声是最起码的礼貌,当汤快喝完时,可将汤盘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托起,向外倾斜以便取汤。喝完汤之后,汤匙应该放在汤盘或汤杯的碟子上。

咖啡和茶:喝咖啡或茶时,餐厅一定会附上一支小汤匙,它的用途在于搅散糖和奶精,所以尽量不要拿糖罐及奶精罐中的汤匙来搅拌自己的饮料,也不要用匙舀起咖啡来尝甜度,不然保证你一定会得到全桌的注目礼。喝咖啡或茶时,应该用食指和拇指拈住杯把端起来喝,至于碟子就不必端起来了。喝完之后,小汤匙要放在碟子上。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附加:美国人用餐的戒条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第6篇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第7篇

那几乎是我生平第一次点菜,以前跟朋友吃饭从来都是别人点啥我吃啥,现在把这种“生死大权”交到自己手上,还真是手心冒汗。当时我心里那个挣扎呀――看见海鲜,摸不准究竟是点鱼翅鲍鱼才配得上客户档次,还是只要随便来点河海鲜鱼就可以充场面,万一点贵了领导会黑脸,但如果掉了价也会显得太寒酸;好不容易心惊胆战点完了几个自认为比较安全的菜,心里早已经七上八下不辨方向。

没想到,那次点的几个菜都挺合大家的胃口,饭后领导还夸了句“没想到你挺会点菜呀”。第一仗打得如此漂亮,也让我信心百倍。往后每逢应酬饭局让我点菜时,我便总把酒水饮料的决定权交由领导,一来说明我不是从头到尾自作主张,二来也让领导对饭局预算有一个终局性的把握。

新人要会难得糊涂

公关经理Chelsea:在我刚入行的时候,踏入办公室便知道这趟水不浅。工作了一段时间,便有同事请我下班后一起去聚餐。饭桌上的事情是最捉摸不透的,但去还是要去。当时我心里就想好了对策:难得糊涂。

来到市内有名的一家餐馆,一群人兴致热烈地开始点菜。这家餐馆我以前来过几次,也摸透了它的几个招牌特色,但我仍然装谦虚地说:“呵呵,这家餐馆我不熟,还请指点一二。”菜上来了,一桌人边吃边聊,从股市暴跌讲到商场让利,作为新人插嘴是必须的,否则人家会以为你故作深沉,但更多时候则是点头和赞叹,前辈总是想在新人面前倚老卖老一番的,即使他的观点和你针锋相对。

结账的时候,也不要抢着付账,毕竟一个新人才有多少工资,抢付账的结果只能使老员工认为你是冤大头或者傻大款,只要安静地听完他们的分账计划,掏出自己那一份就可以了。我认为和同事吃饭,最要紧便是难得糊涂。

顾全老板就是顾全大局

客户代表Jerry:工作没两个月的时候老板就带我出差去了趟广西,办完事情自然少不了一顿吃,桂林美食着实让我垂涎三尺。因为家里老爸做过厨师,对于吃这玩意儿我可是造诣深厚,但现在是老板带着你吃,所以不好表现得太过张扬,但也要适时表现一下。老板随和,点菜的时候会不时征求一下我的意见,于是强大的料理知识储备便派上了用场,谦逊地点评了一下菜色,老板笑意融融。老板点完,问我还要什么,我瞄了眼菜单,没有鱼,老板爱吃鱼是全部门出名的,脑筋一转想起广西特色菜里有几个是鱼,便点了一个,老板笑意更浓。吃饭时候,免不了喝酒,老板不能喝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一个眼色,我便揽下了挡酒的活儿。一顿饭下来,做成了生意,也做成了人情。

TIPS搜索

职场新人点菜技巧

1. 摸清预算。

2. 一桌菜是由汤、热菜、凉菜三大块组成。

3. 原料有畜、禽、鱼、虾、蟹、蔬菜六要素。

4. 注意排列组合避免同要素重复。

5. 掌握量。比如6人饭局,可点3-4个冷盘,3-4个炒菜,加一个大菜一道汤,1-2个点心即可。

6. 虑及众口,浓淡甜咸辣要分布均匀。

7. 只选择餐厅特色菜中的一个。

8. 不要指望你点的每一道菜都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有一两道菜令人记忆深刻,就是成功。

职场新人饮酒礼仪

1. 酒不能多喝,但是也不能不喝,应该首先明白自己的度是在哪里。

2. 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

3. 敬酒时话不能多,可以简要表明心态。

第8篇

关键词:天津团泊湖温泉酒店;酒店管理;措施建议

天津市团泊湖温泉酒店隶属于天津仁爱集团名下的四星级休闲度假酒店。团泊湖温泉酒店以室外温泉为主要特色,提供以自然、生态、健康、理疗为主要服务特色的高端优质服务的近郊型的温泉度假休闲特色酒店。自2008年12月25日开业以来先后获得四星级酒店、4A级景区、国家五叶绿色饭店、天津市餐饮4A级企业等社会称号。

一、团泊湖温泉酒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酒店员工专业知识不足

招聘的门槛低。团泊湖温泉酒店对招聘对象,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要求,其中大部分一线服务人员是小学毕业,甚至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大多数是团泊镇附近的青年人。对于企业来说所招聘的员工文化水平比较低,培训难度大,进入工作角色难,职业发展的空间有限,严重影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近亲繁殖。对于管理层人员方面的招聘,近亲繁殖比较严重,这种现象限制了酒店的发展。有些管理者缺乏经验学历低,在工作中盲目指挥,很多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的效率,破坏了酒店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破坏了酒店对员工的向心力,导致员工对酒店失去了归属感。

例如,中餐楼面有位位年轻的女主管,有一天晚上宴会厅有35桌的马府婚宴,由于桌数较多,服务人员比较紧张。主桌客人要求开红酒,新主管当时就在主桌旁边,她并没有接过客人的红酒,而是走开了,服务员请该主管帮忙给客人开酒时,主管竟然说不会开瓶盖。对于这样的领导员工怎么能心服口服。

2.酒店对员工培训重视不足

缺乏对基层员工的培训。酒店对基层员工培训不足,一方面部分酒店管理者反映,酒店花钱做培训,投入很大,却见不到效果;另一方面,经过培训的员工由于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抱怨酒店不该安排他们参加培训。团泊湖温泉酒店酒店是“目前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培训一刀切”所有的人参加同样的培训。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的分析,存在培训的盲目性。结果员工对参加培训获得的实际效果评价不高。

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枯燥。酒店员工的培训大多选择集体授课的形式,培训人员讲解员工单纯的听和记,不论部门和岗位,都安排同样的培训内容。例如,有一次新员工培训酒店服务礼仪,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酒店礼仪服务的由来,二是酒店礼仪服务的发展与继承,三是当代酒店行业的礼仪服务,参加人员包括厨房的厨师,洗碗的阿姨,传菜部服务员等,培训形式是PPT演讲和现场示范,培训期为一天。开始还有人听并记笔记,慢慢地员工开始玩手机和睡觉,但是培训人员并未调整培训方式或内容,导致培训效果甚微。

3.考级制度不完善

酒店每隔三个月会对员工进行不同等级的考试,考试等级分为初级、高级、师傅级。每个等级的考试又分为两个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理论知识分为共性知识、专业知识、英语三部分。另外一部分是实践操作,根据部门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操作,不同的等级会有不同的难度,每考过一级就会增加相应的工资。但是实际上却是考级试题自考级制度实施以来题目就没有变过,答案也没有变过,实施的方式也没有变过,并且有些答案和实际工作是不符的。因此,这种考试非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会误导员工。

4.酒店浪费现象严重

酒店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导致浪费现象严重。主要表现有:第一,酒店用品二次回收利用率低,例如中餐点餐卡的成本为五分一个,中餐前台为了节约成本,每天把上百份的客人用过的点餐卡收集起来交给二线人员进行二次利用,可是有的二线员工却为了省时省力将营业员辛辛苦苦收集起来的点餐卡一沓一沓的扔进了垃圾桶。第二,酒店电话私用。为了及时有效的向客人解决难题,提供更好的服务,各部门的总机,分机均可拨打外线电话。然而在上班时间,很多员工利用部门电话与朋友聊天,如果酒店近千名员工每天都在私用电话,那么,长年累月的合计下来这该是多么大的一笔开销。

二、改善酒店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规范招聘体系

在招聘之前人力资源部门要认真制定酒店员工需求计划,在招聘时严格根据岗位需求招聘员工,并且通过拓宽招聘渠道保证员工素质,例如与某些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校园招聘和实习生计划改善新进员工的基本素质。

对于在职员工可以制定和实施人才奖励储备计划。比如:楼面领班,如果能够掌握前台接待的技能,并且能够带领员工正常的经营,就根据一定的奖励标准予以奖励。如果再掌握一项技能,可以增加奖励。这样可以通过鼓励员工一专多能,提高员工的利用率。

2.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酒店设立培训专员,专门负责制定酒店员工的培训规划,并确保培训内容、时间、人员经费等关键问题的合理安排和落实;同时负责对酒店员工培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严格把关,使酒店培训系统化。

在内容安排上,针对酒店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特殊性,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例如,对于新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当突出酒店企业文化和职业前景,并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安排酒店不同层次的管理者主持和主讲。首先是酒店层次的培训,主要内容是酒店的愿景和发展战略,酒店的规章制度和酒店文化,酒店经营和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让新员工了解酒店情况,并培养他们对酒店的认同感。其次是部门层次的培训,重点是使他们掌握即将任职的部门、职务的权利、责任,及要求必须懂、会、用的具体知识、技能和其他特殊要求。再次是职业精神教育,主要内容是团队精神的培养、交流能力的训练、职业生涯辅导等。

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例如,针对大多为80后90后的新员工可以加入新技术元素,如信息系统、网络等,提高互动性。酒店基本情况介绍可以采用参观、讲解、网站自学、网上论坛等形式;职业基本素质培训可以由酒店内部领导、老员工与新员工座谈,采取现身说法或演讲、情景模拟等形式。团队与沟通的培训,可以采用集体游戏、户外拓展、角色扮演等方式;对于岗位工作,部门负责人可以采用导师制讲解、演示、示范操作、亲身体验等形式。

3.减少浪费

首先,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或措施提倡节约之风,例如开展“节约之星”活动,鼓励员工提出节约措施和建议,并选出其中的优秀方案执行。在日常工作中也对那些工作努力善于节约的员工予以奖励和表扬等。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爱店如家”的思想。

其次,制定一些节约的管理措施,例如,撤销一些部门的座机拨打外线的权限,在一个部门或一个台面上只设置一部或两部可供拨打外线的座机。在总机设置对各部门分机的外线监控设置,凡是通话时长超过三分钟的,月末时每个部门统计出电话话费单,和质检部门进行核对,从而减少电话费损失。

4.完善考级机制,及时更新题库

根据实际的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及时更新试题库题目,并且保持题目和答案的一致性。设计一些能够反映工作中实际需要的应知应会的理论题目和实际必须掌握的技能操作题目,并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直接和员工的成绩挂钩,直接和员工的工资挂钩,同时可以设立一定的奖项,对表现优秀者实行嘉奖,这样一方面引导员工掌握工作中需要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加强考级的效果,实实在在的为酒店挖掘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人才,为酒店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易训华.新就业大学生员工的入职培训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0,(5):213-214.

[2]李文武,孔春梅.加强中小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