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儿科护理指南

儿科护理指南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0:49: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儿科护理指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儿科护理指南

第1篇

[关键词] 儿科急诊;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132-03

前往急诊就诊的儿童常病情凶险,在抢救与治疗的工作中,护理工作者常常只重视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工作,而忽视了儿童患者在医院留观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的感染问题。由于预防院内感染已经成为医院对于护理质量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位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认识到预防患儿感染的重要性,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为广大患儿急诊治疗期间提供优质护理,避免因院内感染而造成患儿病情的加重。儿科急诊患者因其年龄及生理原因,具有发病急且凶险、免疫力低、易感染的特点,在护理过程中,如能有效降低其感染率,对于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分析儿科急诊护理主要存在的容易增加感染率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引起护理工作者的共同重视,协助急诊儿科医师开展治疗工作,提高患儿康复率。

1 儿科急诊患者特点

1.1 儿科急诊患者病情特点

目前小儿急诊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小儿患者常于夜间就诊,加之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对于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急诊患儿中,多同时伴有水和电解质紊乱,加上其原有的疾病和心、肺、脑功能障碍,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及早识别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就会导致患儿严重缺氧、器官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发生。酸碱、渗透压、神经-内分泌等代谢紊乱互相形成恶性循环,严重者可以直接导致死亡[1]。

1.2 儿科急诊留观患者感染分布特点

由于儿科急诊患儿病情相对比较危重,且小儿免疫力低下,加之急诊环境通风不佳、人员混杂,小儿急诊留观期间容易产生院内感染。儿科急诊患儿的感染特点为:普通急诊留观室及病房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主要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急性肺炎,与急诊环境差、探视制度不完善、空气与公共措施污染较严重、消毒打扫不及时有关。加上小儿的呼吸道自我净化能力远不及成人,肺部容易产生因空气传播的细菌、病毒和条件致病菌的感染。监护病房的患儿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和真菌感染为主;随着近年意外伤害的增加,外伤伤口的感染比例也有日渐上升的趋势[2]。

1.3 儿科急诊重症监护室感染分布特点

李艳红等对于100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内感染患儿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耐药性检测,发现监护室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于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具有敏感性;其余为革兰阳性菌,对于常用如碳青霉烯类、头孢类均有较强耐药性[3]。而陈南侠等对于50例重症监护室患儿的分析表明,住院时间越长、侵入性操作越多、胎儿体重越轻、胎龄越小、医源性接触越多,则院内感染几率越大[4]。

2 儿科急诊护理常见问题

2.1 环境污染及患儿之间交叉感染

儿科急诊诊室通风条件普遍较差,来往人员流动性大,空气混浊,未能及时进行紫外线消毒;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气温炎热,蚊虫较多;儿童患者难以管理,呕吐物和排泄物清洁不及时;来往人员中可能存在着潜在带菌者和患者等等。患儿或携带有病原体的家长在挂号、化验、检查、输液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病原体传播,进而发生交叉感染。特别是在呼吸道、胃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急诊患儿较多,一旦环境消毒不过关,极易造成交叉感染[5]。

2.2 医护人员手卫生问题

部分医护人员无菌观念较差,加之急诊室患儿病情较重,抢救紧急,容易对自身手部消毒忽略,造成了各种病菌在医护人员和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2.3 医疗器械及医疗废料的消毒处理

由于儿科急诊患儿多,工作量大,不少医护人员未能及时妥善做好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而废弃的针头、敷料等也无法做到及时处理,常存在生活垃圾与感染废弃物混合丢弃、医疗废料随手放置的情况。在这种环境下,无形中增加了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对于病菌的接触机会,为院内感染提供了温床。

2.4 医疗护理工作中无菌操作不到位

无论是医师对于患儿的检查操作,还是护理人员的消毒工作,在急诊匆忙的抢救过程中,常常无法按照规范化操作执行,比如接触污染物不戴手套、消毒过程偷工减料等等,导致患儿在基础疾病之上又遭受了新的感染。

2.5 患儿管理难度大

儿科急诊接诊量大,医护人员无法做到对于每个患儿24 h的监护管理。患儿随地大小便、呕吐物不能及时清扫、陪同家长人数过多、邻近床位间隔过近等,都增加了患儿机会性感染的风险。

3 护理措施

3.1 加强儿科急诊室的环境消毒工作

注重每日的通风工作,勤开窗通风。定期采用空气动态循环消毒机对空气进行消毒[6]。重症监护室需要每日通风换气2~4次,每次不得少于1 h,同时紫外线每日消毒1~2次,温度控制在23~26℃。同时急诊室要对各区域按污染程度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不得随意更换。

当有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地面及公共设施时,要及时消毒清洁。病床消毒采用臭氧消毒器消毒。治疗之前要对操作台进行消毒,急诊地面及公共设施每天用1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急诊大厅用0.5%过氧乙酸消毒。清洁工具如拖把、抹布必须分类放置、分类使用,使用后要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洗净晾干[7]。对患儿及家长加强宣教工作,禁止吸烟及大声喧哗,教育其合理处理排泄物,不四处玩耍走动,限制家长陪伴人数,做到文明住院。

3.2 重视医疗器械和护理用品的消毒工作

定期对耐热的医疗器械采取压力蒸汽灭菌,或者采取环氧乙烷、等离子体等其他灭菌方法灭菌。对于不耐湿热的器械应采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特别注意有些医疗器械除了表面的消毒,一些隐蔽的地方也要进行消毒。对于一些复杂的医疗设备,要由提供消毒服务的公司进行消毒[8]。同时定期开展消毒质量检测工作,当急诊患儿较多、医疗器械使用频繁的时候,要增加消毒次数。具体操作时,传递器械不可过低、过高或背后传递,无菌器械要用无菌持物钳传递。一旦发现器械遭到污染,必须立即消毒或更换。锐器应尖端朝上放置,避免穿透并污染无菌敷料。暂时不用的器械需摆放在器械桌上,同时覆以无菌巾。对于抢救物品,必须严格消毒后才能用于下一例患儿的抢救。消毒之后的器械在干燥条件下封闭保存,过期或疑似污染必须重新消毒[9]。与此同时,有必要提高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以减少院内感染的风险。对于患儿病服、床单、毛巾等,每天进行消毒后使用,被褥要每周及时晾晒与清洗。

3.3 加强护理人员的手消毒工作

苏芝军对于20名门诊护理人员手部细菌的培养结果显示,工作2h后手部菌落为(65.15±29.11)cfu/cm2,洗手后仅为(5.76±3.23) cfu/cm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于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工作中容易直接接触携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患者和物品,如果不能严格做好手消毒工作,就会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双手传染给患儿,研究显示,通过医护人员手传播细菌导致的感染约占30%[10]。

医院要在每个洗手池边上备齐消毒洗手液和抽取式纸巾,洗手台上方贴六步洗手法的宣传画,督促护理人员及时洗手[11]。护理人员在接触患儿之前用消毒洗手液洗手2 min,接触患儿之后也要洗手,同时定期做手部细菌培养。

定期开展抽查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规范洗手操作进行检查,与护理质量检查挂钩。在治疗车、走廊、病床旁等放置速干手部消毒液,便于护理人员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及时消毒双手。在消毒患儿伤口、导管及吸痰操作时,必须佩带手套,避免与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3.4 医疗废弃物的合理处理

护士站、抢救室、输液室、病房内均应配置黑、黄两色垃圾袋的垃圾桶,严格对生活垃圾(如药品外包装)和医疗污染垃圾(如污染辅料)分类丢弃。污染针头必须丢入锐器盒。管理人员与回收人员务必做好交接工作,医疗废弃物要做到及时丢弃和及时处理,垃圾袋要粘贴废物种类及数量。确诊传染病的患儿使用过的医疗废弃物必须分开丢弃,及时焚烧。对于传染病患儿的被服必须先消毒后清洗,避免交叉感染,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使用后要统一回收处理。

3.5 提高无菌操作观念

定期对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开展无菌操作培训课程,强化其无菌操作观念,开展检查工作要严格到位。不可因为儿科急诊工作的紧急性而忽略无菌操作,要增强护理工作中的责任心,提高预防感染的意识。执行各项操作前必须六步洗手、戴好口罩和帽子。打喷嚏、咳嗽时要将头转离患儿,防止飞沫传染。有眼鼻喉感染、呼吸道疾病、开放伤口的护理人员不应直接参与护理工作。对于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要求应更加严格,护理人员应尽量减少走动与翻动被褥、毛巾等物品,患儿的衣物和被服不得带入重症监护室[12]。特别是进行诸如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脐静脉插管操作等,务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因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感染,一定要尽量切断医源性细菌的传播途径,以控制院内感染。

3.6 做好基础护理

保证急诊患儿自身的清洁卫生尤为重要,急诊留观患儿要督促家长做好患儿眼部、口腔、脐部和臀部的护理,勤洗澡勤换衣。监护病房的患儿要特别观察其眼部、脐部和外伤伤口有无脓性分泌物,如有的话,眼部用青霉素盐水冲洗;脐部先用双氧水冲洗,之后用10%碘酊和75%酒精先后冲洗。每日为患儿淋浴,无法淋浴者要擦浴。对于需要换药的患儿,务必做到敷料一次性使用,换药之后的废弃物品必须立即定点丢弃与焚烧。使用过的换药器械要按照规定灭菌或消毒,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伤口,换药之后所用器械要高压灭菌[13]。

3.7 重点加强监护病房的护理规范化

监护病房患儿病情较重,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和气管插管患儿较多。患儿如果深静脉置管护理不当或口腔和气道分泌物不能够及时处理,容易导致菌血症的发生,造成临床治疗的难题。所以无论是置管的护理还是患儿一般情况的检测,都对护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监护病房操作必须规范化,及时更换穿刺部位的敷贴、敷料。抬高患儿头部30°、头朝一侧卧位,避免误吸与呛咳。加强患儿口腔护理,有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采用一次性吸氧管,呼吸机螺纹管和积水杯中的冷凝水要按照标准及时更换,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与导管部位的感染[14]。 对于留置导尿的患儿,要保持引流通畅和集尿袋的密封性,防止尿液逆流,尽可能缩短导尿留置的时间,同时要注意护理患儿会,避免因留置导尿而导致的尿路感染[15]。

3.8 积极开展对于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

由于急诊患儿数量多,护理人员很难兼顾每一位患儿,因此对于家长做好宣传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对于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更可以增强其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更好地配合治疗。具体操作时,如果人力允许,可以每班安排一位有经验的护士担任健康教育护士,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如果人力不足,可以印发一些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卡片,让家长在候诊时阅读,了解疾病的治疗与预防[16]。

4 总结

儿科急诊收治患儿与普通病房及门诊患儿的特点有很大差异,加上急诊一般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患儿院内感染的高发,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我们要在环境消毒、护理人员自身规范化操作、医疗器械消毒和医疗废料的合理处理等方面严格管理,加强重点单位的监测与考核工作,有效降低儿科急诊因护理不当而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董德坤,荆小莉,郭明明,等. 儿科急诊抢救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144-145.

[2] 俞君,孙伟. 上海郊区综合医院儿童急诊的特点[J].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079-2080.

[3] 李艳红.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菌群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161-162.

[4] 陈南侠,班树萍,余丽萍.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34):54-55.

[5] 张秀洁. 医院门诊发生交叉感染的根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292-293.

[6] 黄先勇,邢玉彬,潘菲. 急诊环境与留观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系[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29-131.

[7] 李小燕. 浅谈如何加强护理管理,控制门诊的医院感染[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72-673.

[8] 黄玉如,杨艳芳,詹少玉. 急诊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690-3691.

[9] 廖平. 外科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策略[J]. 吉林医学,2012,33(16):3561-3562.

[10] 苏芝军. 5种岗位护士工作前和工作中手细菌培养结果比较[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0(5):384-385.

[11] 吕华,王燕儿,吴秀英. 儿童医院不同专科的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与康复,2009,9(8):790-792.

[12] 杨全凤. 手术室无菌操作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80-281.

[13] 裴育. 门诊常见外科换药的护理及感染控制[J]. 中国卫生产业,2012,3:40.

[14] 沈露晖,黄静.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现状分析[J]. 中国病案,2012,13(12):61-63.

[15] 陈亚. 控制ICU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85.

第2篇

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每月召开一次全科护士思想素质教育大会,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对态度好、工作好的大力表扬,对有损病人和科室利益的人予以大力批评,弘扬正气、鞭策后进,在我科每月召开的工休座谈会及病人满意度测评中,多次受到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赞扬。

二、深入开展整体护理,全面提高职业素质

1、组织学习《儿科学》,熟悉了相关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丰富健康宣教内容,责任护士深入到病房,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提高了用护理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2、让有经验的老护士为新护士讲课,传授整体护理经验,如遇模糊概念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每月组织了一次护理查房,分析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重视护理人员素质培养,加强业务学习,技术训练,提高应急急救能力

1、抵年资护士加强了十五项护理技术训练,提高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了技术水平。

2、年资护士加强应急急救能力训练,工作中老护士给低年资护士做好表率,言传身教,让儿科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得到了发扬光大。

3、加强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强化了法律观念,组织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

四、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秩序,使小儿科护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静脉穿刺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每次操作前洗手,每晚治疗室紫外线消毒,病房空气消毒,严防了医源性感染。

2、严格执行了早班制度,切实帮好了晨晚间护理、基础护理到位,保持患儿床单清洁整齐,环境温馨、舒适。

3、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对病人病情做到九知道,在交接班时向下班护士做好了详细报告。

第3篇

关键词: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儿科护理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由于儿童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差,并且当患儿正处于生命微弱时期,部分患儿的疾病发病比较急,病死率较高的特点[1],因此,必须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为了探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应用效果,本文特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儿科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儿科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以来收治的9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儿科护士有24名,年龄为20~39岁,平均年龄为24岁,其中主管3名,护理师8名,护士13名;本科有7名,大专有5名,中专有2名。随其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患儿有29例,女患儿有20例,年龄1.5~6岁,平均年龄为(3.75±2.25)岁;观察组:男患儿有26例,女患儿有23例,年龄1.3~5.6岁,平均年龄为(3.56±2.15)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49例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并且对护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1.2.2观察组 49例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①由于在儿科护理中,输液一次成功的静脉穿刺能够减少小儿痛苦以及降低家属焦虑心理,因此,在对护理进行专业培训时,从而正确掌握不同大小血管的穿刺等。②加强与患儿的有效沟通,因为陌生的环境容易导致患儿产生不良情绪,并且不配合医生的治疗等,因此,在护理中应耐心以及主动的与患儿沟通等。③在患儿治疗期间,像输液等,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可以存于患儿自带玩具进行娱乐,给与一定的鼓励,充满信心的接受治疗。④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指导。由于患儿生病,与家属做好沟通以及交流,取得家属的信任等,耐心对家属对治疗过程进行解释,及时给予鼓励。⑤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落实三查七对,确保患儿用药以及仪器的使用安全。⑥加强安全宣教,由于小儿自身好动以及好奇心,容易发生碰撞、摔伤或者烫伤,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属加强安全教育。⑦在护理排班中,实施弹性排班制,减少由于分配不均带来的纠纷事件的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家属进行SDS以及SAS量表进行心理焦虑程度的评分,记录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自制调查量表对护理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软件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均采用%表示,SDS以及SAS量表评分均采用x±s 表示,分别采用x2、t检验,当P

2 结果

两组患儿家属SDS以及SAS量表评分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科护理是临床护理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在护理中儿童的的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自控能力弱,这样一来,就给护理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些风险[2,3]。因此,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式护理。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最终确保医疗护理的安全性。

据相关文献报道[4],儿科风险隐患存在的主要原因有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较差,加上患儿病情较复杂,难以准确的将自身病情以及自身感受表述出来,若再遇到护理水平差的人员,就极大的延误了患儿的治疗时机,相应的增加了医患事件的纠纷。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医院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将相关对策落实到位,就直接的使护理质量降低。

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能够降低护患风险,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使其能够准确了解患儿病情以及相关转归情况,使家属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有效较低其焦虑心理。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家属SDS以及SAS量表评分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能够有效的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以及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88-89.

[2]杨文先.儿科病区护理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391-392.

第4篇

【关键词】小儿重症肺炎;心力衰竭;无创正压通气;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01-02

肺炎是小儿的一种主要常见病,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小儿重症肺炎是指除呼吸系统外其他系统亦受累及,出现其他系统表现,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发生生命体征危象[1]。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儿科急危重症,病情进展快、疗效差、病死率高,尽管给予强化抗感染、吸氧、扩血管、强心、利尿等治疗,但患儿的病死率仍较高[2]。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的治疗效果,提出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儿96例,均符合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断和治疗指南[3]的诊断标准;心衰诊断标准:心脏超声检查射血分数(EF)100 pg/mL[4]。将96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组: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3个月~4岁;对照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个月~4岁。二组年龄、性别及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二组患儿分别于入院时、入院第24小时抽取动脉血2 mL测定血气分析和静脉血2~3 mL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BNP水平。对照组只给予抗感染、吸氧、利尿和扩血管等常规治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采用美国伟康BiPAP vision呼吸机,通过面罩与患儿连接,模式为S/T,初设呼吸机参数:选用吸气末气道正压(IPAP)1.27~1.47 kPa,呼吸末气道正压(EPAP)0.29~0.49 kPa,呼吸频率为10~12次/min,吸氧浓度为40%~50%。治疗期间观察二组患儿的主观反应、呼吸困难缓解程度,对二组患儿入院时、治疗24 h后PaO2及BNP的变化进行比较。

1.3 护理措施

1.3.1 舒适护理

应用无创通气后,应加强巡视,建立有效沟通方式,正确判断患者眼神、表情及手势所要表达的含义更重要。满足他们治疗过程中的生理需要,如更换、咳痰、饮水、排便等。根据患者需要,在治疗中,保证接受治疗中的舒适感觉,患者治疗时可取半卧位、坐位,可防止呕吐和误吸,但要头、颈在同一平面上,头微向后仰,保持气道通畅。

1.3.2 营养护理

无创通气的患者对营养的需求较高,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对饮食的喜爱,给予合理的营养指导,选择高蛋白、高脂肪、高维生素、低糖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补钾,尿少、水肿者应限制水、盐的摄入。改善病人全身情况,是避免呼吸机依赖和撤机困难的能量保障。

1.3.3 鼻面罩护理

给患者上机治疗时不要马上固定面罩,先用手扶着面罩对着患者,让患者有一个适应过程,待患者可以接受后才可以带上。固定时避免压着眼睛和耳廓,避免过紧过松,过松易造成漏气,过紧影响面部血液循环。为防止鼻梁、鼻翼两侧皮肤受损,可在该处垫上适量棉球可保护。

1.3.4 健康教育

护士要做到主动与病人沟通,并要掌握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病人沟通的技巧,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细心观察分析病人的眼神、表情及手势所表达的信息。同时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时,要向患者讲述停止使用呼吸机的方法,以便咳嗽、吐痰或呕吐时能够紧急处理。上机后轻度的压迫感是常见的,如果压迫感明显、气憋、漏气或有其他不适,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另外,护士可帮助病人学习一些有关疾病和治疗的知识,指导病人有规律地放松呼吸,在治疗过程中,可间歇使用呼吸机,让病人精神放松,提高病人适应能力。

1.3.5生命体征检测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出入量及血氧饱和度及皮肤黏膜紫绀情况,定时检测血气分析,观察是否存在酸碱失衡,缺氧是否改善,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加用碱性药物,调整呼吸机模式的工作参数,直至能维持满意的呼吸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为止,并详细记录。注意自主呼吸频率、幅度、节律和呼吸机是否同步,如通气不足或痰液堵塞,应及时清除痰液或增加通气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二组治疗前PaO2和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二组病情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见表1。

3 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目前仍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绝大多数患儿是死于各种肺炎并发症[5]。重症肺炎合并心衰,影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形成肺泡萎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形成难治性低氧血症。一般给氧不能纠正,易出现中毒症状和一系列并发症,病情凶险,严重影响预后,采取快速有效方法纠正缺氧是抢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6]。

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治疗难度大,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1],治疗上除给于敏感的抗生素外,还要积极纠正心衰,以降低病死率。目前应用于心衰的治疗措施主要是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内皮素(ET)受体拮抗剂和BNP等,但治疗效果仍不令人满意。近年来,NPPV应用于心衰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7]。NPPV是指通过鼻(面)罩与患者连接进行的正压通气,无需建立人工气道,使用方便,更符合人体生理状况。NPPV能迅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对呼吸困难重、氧缺乏严重、呼吸肌疲劳尤其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表明,治疗组PaO2和BNP改善较对照组明显,说明NPPV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心衰能迅速改善心功能,有效缓解症状,缩短心衰病程,是抢救急性心衰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之,NPPV是一种无创的辅助通气,是目前治疗呼吸衰竭的常用方法[8],能缩短住院,又降低费用,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操作,严密观测。NPPV的应用著减少呼吸衰竭患儿的插管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患儿吸入氧气的浓度恒定性,临床操作简单和护理简便,既方便又安全,依从性强,可作为重症肺炎合并心衰常规氧疗措施之一。同时,我们体会到无创呼吸机的应用有赖于病人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及医护人员的熟练的技术操作,也有赖于护士的自身素质和观察能力,以及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病人的舒适感和耐受性,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主编[M].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1.

[2] 翟丽云,段永伟.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器官功能衰竭的综合治疗[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5,3(9):25-26.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呼吸病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J].中华儿科杂志,2006,29(10):651-655.

[4]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识201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2-176.

[5]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90-291.

[6] 周慧敏,靳燕霞,张培霞.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衰、心衰应用CPAP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49-50.

第5篇

关键词:走访调查;儿科护理;家庭中心模式

儿科被认为是“哑科”,因而儿童个人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的欠缺,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沟通不畅或者由于小孩过于依赖家人抗拒医护人员而造成的麻烦。儿科的住院患儿由于年龄小、慢性病居多、病种特异性、病程长、易复发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健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儿童护理方面就开始探索“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之后这一潮流被世界很多国家所借鉴,比如以色列等高福利国家,他们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推动。就目前来看,儿科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新发展。

1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新进展

1.1医院儿科护理模拟家庭功能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是基于人本主义而诞生,医院在医治患者时,不仅要将医疗方案施加于患者身上,更加要注意患者对于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专业性的医护要能够充分发挥出效果,这需要患者的紧密配合,在儿科,这种紧密配合单纯依靠儿童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有家庭的参与。[1]儿童患者在家庭人员的陪护与安抚下,一般能够较好地遵医嘱,不过越来越多家长难以长时间参与病儿治疗过程,“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寄希望于模拟家庭功能。1.1.1构建居家式病房。医院儿科部门将病房打造成儿童居家模式,病房不再是冷冰冰、严肃渗人的环境。比如一些儿科病房病床模仿儿童房的构造,提供上下铺病房,病床摆放各种儿童玩偶、玩具等,并且在儿童活动区域设置一些游乐设施,让病房兼具儿童居家功能,舒适而温馨,降低儿童对病房的抗拒感,帮助儿童快速适应病房生活,拉近儿童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2]1.1.2指导并合理安排家庭人员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也需要有家庭人员的参与,医护人员与家庭成员共同护理儿童,医护人员借助家人的亲密感迅速建立与儿童的亲密关系,让儿童更加信赖医护人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家庭人员进行适当的指导,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病房、接受治疗,如何引导幼儿接纳医护人员的医治与护理。在医疗过程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使得家长能参与到医疗护理的决策中,并就其所提的建设性意见予以采纳,不仅能让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预后加深了解,[3]减少中断治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家属的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升。

1.2医院儿科护理与家庭护理互动更多

1.2.1定期上门走访,督导家庭护理。“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的场所除了医院,还有家庭,当病儿已经符合出院标准,家庭就应当承担起儿童康复期的护理工作,这个阶段也属于医院护理责任期。医护人员应当与家庭建立紧密的联系,并且开展定期走访,走进家庭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形与状况,就家庭护理中不当之处提出改进的方向,并且在后续的走访或者联系中密切关注家庭护理,督导家庭护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以提高“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效果。1.2.2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庭护理教育增多。为加强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宣传与教育,有必要对家庭护理进行培训,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庭护理教育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也有利于在社区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理念,鼓励更多人投入到家庭护理当中来。[4]就笔者所在的而言,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医护培训,让有困难的家庭得到社区其他家庭人员的帮扶,这也是“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的一种模式。

2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的反思

2.1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需要更多投入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需要家庭对儿童护理投入一定的经历,并且对医院医护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地区,高原家庭本身日常务农等任务较重,接待医护人员走访以及对病儿进行家庭护理所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相对来说,展开“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有一定的难度。[5]但是,相应地,如果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得以建立并且成熟运作,越来越多家庭人员懂得如何护理儿童,医院能够为儿童提供家庭式护理,那么儿童病患的护理将会有巨大的改善,最终也将减轻医院与家庭的负担。

2.2对儿童的精细化护理可能对儿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任何一种变革,除了所预想的效果与目标之外,还可能产生很多额外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旨在解决儿科病房中儿童抗拒医护或者不适应护理的状况,是为提高医护效果的一种创新,通过设立居家式病房,或者提供家庭式呵护,但一些激进人士认为将不利于儿童抵抗挫折、病患,儿童对家庭将变得更加依赖,儿童从病患中所可能诞生的独立与担当将被推迟,这种对儿童病患过于“关照”的做法还可能产生其他不良的后果。当然,这还只是一种猜测,基于这些可能存在的弊端,“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应当在完善过程中,尽可能地消弭这些不良因素。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建立在患者,医护人员和家属之间互利互助的基础上的一种方法,给患者提供有计划化的护理方法,护理模式的中心由疾病转变为患者的新型护理模式。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由以前的关注疾病转变为关注患儿和关注整个家庭,使患者和家长能更高的沟通,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家庭成员参与医疗和护理工作,提高儿科的整体护理水平,护理人员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减少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经过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一起管理患者,能帮组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情,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加强护理人员和家属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01):98-102.

[2]王琳,翟晓楠,马新影.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6):289-290.

[3]毛丹,向凤玲.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1):54-67.

[4]曹春菊.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7):246.

第6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质量;护理儿科

护理一直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的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大都不会配合护理人员,而且对家属的依赖性过强,很容易激化护患矛盾,所以需要护理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协调能力,通过灵活地运用沟通技巧取得患儿家属的认可和信任,从而劝导患儿配合护理人员,使儿科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1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

1.1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关于儿科护理有相关的操作规程、规章制度以及岗位职责作为护理工作指南和依据,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对于儿科护理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着患儿的安全。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要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时的监查。但在实际工作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而且管理人员的监查管理也不到位,不能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做出及时的处理,有时甚至会使患推动最佳的抢救时机,不仅给患儿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也激化了护患矛盾,让自己背负终身的遗憾,也大大地降低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

1.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儿科护理人员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面对临床护理人员短缺的现状,她们面临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所以在面对患儿时往往会缺乏应用的耐心,由于工作的责任感不强缺乏奉献经验,再加上一些护理人员掌握的业务知识有限、专业技能不够熟练,使其护理操作做不到轻、快、准,而且对待患儿的病情观察不够细致,严重影响了儿科护理质量,使护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3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关系着护患关系,儿科护理服务的对象属于特殊群体,由于患儿完全依赖家属,使护理人员更多地要面对患儿的家属,而且通常一个患儿要由三四个家属来照顾,再加上患儿情绪不稳定,会使患儿家属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使其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护理人员表现出耐烦情绪,会使患儿家属对护士不信任,从而影响其对医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

护理人员实施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本保证。在护理工作中,如果护理人员不注重运用沟通技巧,会使患儿家属产生误会,从而对护理工作不理解,得不到家属的支持会使儿科护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如果处理稍有不当甚至还会引起护患纠纷。

1.5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

患儿本身就属于特殊护理对象,而且患狐病情变化快、病种多,对护理人员的专科性要求较高,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量会影响患儿的脏器功能,还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护理人员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用药量进行适当的调整。由于医院的护理人员紧缺,所以儿科护理中存在很多刚毕业的护理人员,她们的理论知识不仅不够全面,而且操作能力有限,对于患儿既缺乏耐心又不够仔细,所以在工作中常常会显露出很多不足这处引起家长的不信任和不满意,这对儿科护理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6病房质量

病房是患儿治疗和居住的主要场所,所以护理人员要注意调整病房的温度、温度和布局,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如果护理人员不注意保持病房质量会加重患儿的恐惧感,从而加重患儿家属的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患儿的治疗还会加剧护患关系,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对策

2.1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要从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着手,要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需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使护理行为更加规范化,从而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地提高儿科护理质量。儿科护理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之中,对患护理要做到细致入微、认真负责,要具有自觉意识,要对工作负责,对患儿负责,从而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儿科护理服务的质量。所以医院护理部门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儿科护理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所以要将职业道德和沟通技能也纳入到培训之中,不断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尽量减少患儿的痛苦,同时也能够得到患儿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2.3改善服务态度

护理人员既是患儿的直接护理者也是患及家长的教育者,同时也需要得到患儿家长的支持使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展开。所以护理人员在与患儿家长沟通时要保证和蔼的态度,要以耐心、宽容、热心的态度对待患儿家属,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家属能够配合护理人员完成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从而使护理工作发挥最大的作用。

2.4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增加患儿家属信任感、满意度的基本手段,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儿科护士只有像患儿家属一样关心体贴患儿,才能取得患儿的信任,同时也会得到患儿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护理人员要一切从患儿角度出发,凡事以患儿为中心,了解患儿的需求并尽力满足患儿的需求,主动与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对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要理智地面对家长的情绪,注意与患儿家属的交流方式、语气,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能够及时发现患儿的细微变化,并及时将情况汇报给医生,从而可以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作者:李艳娟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中医院

参考文献:

[1]王文英.浅谈影响儿科护理质量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求医问药,2012.

第7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43-01

引言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绝大部分小孩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人们对其关心与重视程度日益加深。鉴于儿科患者的生理解剖、免疫系统等都和成年患者有着较大的不同,加之小儿病情的复杂多样性、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限制,使得儿科成为特殊的、高风险的科室。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安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死亡[1]。亦即护理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一切不符合护理质量标准的现象或结果,它会造成患儿伤害或者引起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不满意,而出现各种医患纠纷,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是相关从业人员探讨和研究的课题[2-4]。笔者结合近些年儿科护理中出现的若干不安全事件,分析了产生此类事件的不安全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科室护理人员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情况的干预措施。

1儿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管理体系不到位

护理安全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由于管理体系自身原因,如安全制度不完善、业务培训不到位、缺乏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等因素,增加了护理的风险;而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和管理措施不到位也导致了护理缺陷的发生。

1.2 专业知识不扎实

目前医院业务发展较快,儿科护理室聘任制护士和低资护士多,护理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学历参差不齐,理论知识储备不够,专业技术欠熟练,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较高,要求护士能够“一针见血”,而患儿的血管穿刺难度又大,技术不熟练的护士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失误,引起护患纠纷。

1.3 护患沟通不够

与其他科室不同,儿科护理的护患关系不是简单的护士与患儿之间的直接关系,而是由患儿、患儿父母与护士三方构成的三角关系。婴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认知表达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年幼儿不能够完全描述其疾病的状态;家长希望患儿疾病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容易忽视疾病治疗过程本身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情绪化;护理人员每天面对不同状态的患儿、家属,容易与家长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且存在部分护士经验不足,有时候家长的抱怨甚至迁怒不理解,造成情绪不稳定,影响其技术的施展,形成不安全因素。

1.4 责任心不强

部分护士综合素质较差,如出现巡视病房不周、观察病情不细致,不能及时准确的完成本班护理工作。针对需要特殊护理的患儿,无书面记录、只做口头交接,个别护士表现出简化护理程序、甚至违反护理流程,护理工作责任心较差、工作态度不严谨。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个人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科室护理安全。

2针对不安全因素的干预措施

2.1 加强制度建设,防微杜渐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针对护理安全问题,制定有效的防范与控制措施。比如为使护理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获知并得到有效解决,可以采取鼓励全院各科室积极上报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从多数不良事件中分析发现,大部分事件都是多环节、多因素综合而导致的结果,针对不良事件需要从源头上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使护理安全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对于新护士可以执行夜班准入制,采取持证上岗,需经过临床带教,考核合格后才可以独立值夜;针对护理安全制度,护理人员需每周学习,牢记于心。

2.2 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安全护理能力

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操作技术,是护理人员能够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有效防范不安全事件发生的保证。为此,应强化科室所有护理人员的培训,建立相对合理的培训模式;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学习专业知识,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班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此外,可以选部分送优秀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获取国内外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将先进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带回科室;另外,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护理文书的书写格式、规范书写护理文书,不定期的举行护理文书培训。总之,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护理效果,使家长满意、社会认可。

2.3 增进护患沟通,体现人文关怀

护患关系是护理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增进护患之间的了解、理解也是护患关系里的重要一环。为此,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的和患儿及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做到视患儿为亲人,理解关心患儿。此外,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护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通过培训使儿科护士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如在称呼上体现出小儿的特点,同时,可以使用非语言性的动作,如抚摸、拥抱等;取得患儿和家长的理解,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依赖度,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2.4 加强软硬实力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考虑到儿科患者的认知能力、感觉能力和活动能力都较差,可以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儿科业务病房面积,使就医环境得到改善。在患儿及家长入院使做好宣教工作,使他们清楚病区的环境设施。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根据不同季节、当天不同就诊时间以及疾病高况,同时考虑护理人员的年资、经验等因素,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科学的排班,避免护理人员过度疲劳造成不安全事件发生。在患儿方面,为改善就医环境,可以分室收治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的患儿,使患儿得到分流,限制探访人员。努力做好卫生清洁工作,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

良好的管理质量也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有力保证,需要建立健全的护理安全管理网络,使全科室护理人员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严格把好护理过程的每一环节,建立科室安全管理小组进行每周、每月定期检查,做好检查结果的记录、汇报,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治。

3结束语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的职业高风险性,在当下医患纠纷频发的情形下,儿科护理做好安全隐患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要从全院制度建设、护理人员综合素养、护患沟通等方面着手,确保儿科护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王盛枝. 儿科护理安全隐患浅析[J]. 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8): 78-79.

[2] 孙小莉. 儿科护理中的安全问题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4): 347-348.

第8篇

【关键词】护患沟通技巧;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纠纷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67-01

现阶段,人们的维权意识正在逐渐加强,再加上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患儿家长更加重视对孩子的保护,这给儿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能够合理应用相关沟通技巧[1]。本文将以128例患儿为本次研究的目标对象,针对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展开相应的探讨。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这一期间到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28例患儿为本次研究的目标对象,其中男、女性患儿分别为73例、55例,年龄3.2岁到11.5岁不等,平均年龄5.9岁,住院天数10d到29d不等,平均住院天数12.5d。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够和护理人员进行基本沟通;排除急症患儿、昏迷患儿以及住院天数不足5d的患儿;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本院的儿科门诊。

1.2方法

在随机分组的帮助下,将其分成人数相等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为64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不仅接受常规护理,且同时辅以有关沟通技巧的合理应用。两组在一般资料(包括各自护理人员的相关资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1语言沟通技巧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语言沟通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技巧,且效果显著。由于年龄偏小,儿童儿童心性较为敏感,习惯于从说话语气的角度来判断别人对自己友善与否。因此,在询问患儿相关情况时,护理人员应尽量保证语气温柔。护理人员应尽量保证用词的准确性和易懂性[2],防止患儿无法理解而发生沟通障碍。另外,护理人员还应该重视并做好和患儿家长的沟通工作,如向家长细致地介绍患儿病情、护理方案以及住院环境等,从而奠定良好的护患沟通基础。

1.2.2非语言沟通技巧

所谓非语言沟通技巧指的是,运用体态语言和目标对象进行沟通,如目光、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等。对观察组患儿进行护理时,要求护理人员微笑护理,借助微笑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患儿勇敢地、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护理人员合理应用肢体语言,如打针之前,除采用语言安抚之外,还可轻柔抚摸患儿脸蛋以达成缓解紧张的目的,增强患儿的勇气;和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时,护理人员应大方得体、亲切自然[3]。

1.2.3娱乐沟通技巧

爱玩是儿童的一种天性,所以,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重视并做好娱乐沟通技巧的合理应用,让儿童天性得以必要的释放,从而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让患儿更加主动地配合治疗。对观察组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会选择适当的时间会和患儿(身体条件允许)做一些不太剧烈的游戏,又或者讲故事他们听[4]。上述娱乐沟通技巧,一方面能够帮助患儿更加勇敢地、主动地接受治疗,另一方面还能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2.19%(59例),而对照组为62.50%(40例),差异较为明显(P

3 讨论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患沟通技巧的合理应用十分重要,应引起护理人员足够的重视,即护理人员在有效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合理应用相关沟通技巧,如语言沟通技巧、非语言沟通技巧以及娱乐沟通技巧等。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通过沟通技巧的合理应用能够显明显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是儿科护理工作得以正常、高效开展的一大有力保障[4]。在本次研究中,无论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2.19%、对照组62.50%),还是在护理纠纷发生率方面(观察组1.56%、对照组7.81%),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患沟通技巧的合理应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落实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和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保证护理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