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0:49: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青年足球 体育技能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体能训练,主要指体育专业运动员基本的生理机体运动能力,是运动员体育竞技的基本技能之一。体能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技能、运动素质等身体综合素质。良好运动素质的基础是身体形态、身体技能,而运动素质则是核心因素。然而,令人堪忧的是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素质普遍较差,这也是我国足球竞技水平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分析其原因,一是对于足球项目的制胜规律、足球运动的负荷特征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二是缺乏对足球专项体能与其他要素之间联系的科学、客观、准确认识。因此造成足球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练什么、练多少、如何练的迷茫现象。这样的训练模式,是很难提高足球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
1青年足球训练体能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足球专项体能是由专项耐力、专项速度、专项力量、专项柔韧、专项灵敏等因素组成的综合能力。笔者在调研文献资料、开展专家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我国评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指标:非乳酸无氧能力、有氧耐力。通常情况下,有氧耐力的评价指标有YO―YO测试、Cooper测试(12min跑)、无氧阈测试。其中,YO―YO测试指标,是通过模仿足球运动节奏,结合足球专项运动和体能测试的特征,以此给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水平以合理的评价。该测试方法,是最近几年从国外引进来的。
作为运动员有氧能力的一种评价指标,无氧阚测试的应用还不成熟,不仅无氧阚测试的精确度仍需进一步的论证,而且其实际操作难度较大。眼下,只有在训练监控中一定程度的引用该方法。非乳酸无氧能力评价的常用指标是,各种变向跑测试。该种方法重点评价运动员的速度计力量素质,而且经常相结合的评价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和灵敏性素质。而力量素质的评价,常用的方法是进行各种跳跃测试,以此评价运动员的爆发力。该种方法单一的评价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绝对力量,尤其是青少年的腿部爆发力。从我国体能检测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优秀男子青少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主要有YO―YO测试、速度灵敏性测试、原地双脚纵跳摸高测试等评价指标。
2青年足球体能训练的方法创新及途径
通过上述对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论述,我们知道,做好青年足球体能训练不仅对提升青年足球运动员的身体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能够为足球团队的赛事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好的帮助。
2.1扎实基本训练方法,做好速度训练教学
足球实战过程中,运动员移动速度快,未必就能说明踢的好。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仅仅是锻炼运动员的位移速度是远远不够的。此外还需要综合训练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等多方面素质。具体来说:一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教练员可以拟定训练计划,并根据训练需求,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二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动作速度,应重点训练运动员快速、简捷的处理球技术动作,培养运动员出脚快、出球快、动作快、思想快的“四快”习惯;三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位移速度,可以在简单的冲刺跑中适当的安排游戏比赛,缓解运动员的情绪波动。
2.2丰富耐力训练内容,提升运动员耐力素质
目前,有很多耐力素质训练方法,各种方法也各有其独特之处。其中,最常用的耐力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高原训练法、循环训练法以及比赛游戏训练法等几种训练方法。总之,提升足球运动员耐力训练也是体能训练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考验足球运动员能否踢完全场,保持好良好的耐力等重要的途径。
2.3强化力量训练指标,提升运动员身体素养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实施不同负荷的训练,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力量的增强效果。力量训练,运动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日常训练,持之以恒;比赛近期训练,小比重;比赛远期训练,大比重。具体来说,大负荷的训练,是最好的增强运动员力量的方式,然而同时注重运动员的身体承受能力、休息放松;而中等负荷的训练,尽管提高耐力的效果不明显,然而却能够训练运动员的力量和速度,促进肌肉的发育,改良运动员的神经系统技能;小等负荷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肌肉的耐力,增多肌肉毛细血管、线粒体含量,提高运动员的耐力。
3结语
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不仅关系着一个足球团队竞技技能的提升,也对我国培养新时期足球竞技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在青少年足球体能训练这个系统工程中,各级教练员有着工程师的地位。足球训练,不仅需要注重技术技能的教育,同时还需要注重体能教育。除此之外,还应为运动员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规范和饮食搭配规范。
参考文献
[1] 丁力.现代足球运动的训练手段及其思考探究[J].运动,2011(05).
(一)第一批实验区一律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制度。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二批实验区20*年中考实行“两考合一”的考试办法,毕业考和升学考合为一张试卷,一个总分。
(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分值和时间表(见PDF文档)。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两考合一”考试的呈现方式均采用分数制。
中考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中旬,具体考试时间由市招办另行通知。
(三)省教研室编制的《20*年*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标准和说明》和《20*年*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和学业评价的依据,是试卷质量分析评价和各地复习的主要依据。
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控制考试试题难度,适当控制题量,杜绝偏题怪题。第一批实验区“学业考试”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75左右,第二批实验区“两考合一”考试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70以上。
(四)中考工作由市招生委员会、市教育局统一领导,命题、组考、阅卷等考务工作由市招办会同教研室组织实施,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招生工作分别由基教处、职成教处会同招办组织实施。市区(含*区、*区,下同)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阅卷。
(五)考试形式要多样化。社会政治科目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英语科目安排听力测试;数学和科学科目的考试允许使用不带记忆储存功能的计算器。
二、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我市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体系,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三、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一)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各实验区均须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以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艺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潜能、奖惩情况等,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综合素质评价应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初中学校应当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
(二)测评项目定为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探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验操作)、劳动与技能(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四类。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份组成。1、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并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出建议。综合评语应当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初三班主任撰写、教务(政教)主任审查、学校领导核定。2、测评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测评等第分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P、E等第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A等由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门人员通过一定的程序确定,以确保其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各初中学校要制定实施细则,确定专人负责,建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工作班子。各实验区要根据相关政策,统筹安排,逐步规范与综合素质测评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指导与监督,接受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处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一)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坚持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改变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招生中既要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又要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既要衡量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要参考学生的成长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总体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某方面的突出才能和表现。
(二)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第一批实验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要求升入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必须全部合格,且在此基础上获得2A以上;要求升入其余普高的学生,其综合素质测评各项目必须全部合格。高中阶段学校在达到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要求的考生中,根据其志愿、学业考试成绩、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进行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在同等条件下,综合素质测评项目获A等多者优先录取。
第二批实验区在参照第一批实验区开展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试工作后,体育和自然科学实验操作考查以等级制形式体现,不计入中考总分。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中,应将其结果作为录取的依据之一,具体办法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
(三)继续推行在发明创造、科学研究、体育、艺术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省重点中学学习的招生改革试验。推荐录取的比例控制在该校招生数的5%以内。推荐录取的条件为:
1、初中阶段被县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模范人物;
2、初中阶段参加省级及以上正式体育比赛获个人前六名的学生或团体前三名的主力队员;
3、初中阶段获小发明、小创造省二等奖及以上或*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证书的学生;
4、初中阶段在*省初中数学、自然科学竞赛,*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全国中小学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中获省一等奖以上的学生;
5、初中阶段参加市及以上比赛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标准的学生。
其中3、4二条中两人以两人以上的获奖项目,只限第一作者。
各初中学校依据上述条件,在学生本人申请、任课教师推荐、经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推荐名单。高中学校应认真审查推荐学生的材料,并可通过面试、研究性学习成果答辩等形式,对符合条件的学生进行综合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学校确定的正式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四)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扶持薄弱学校,各县(市、区)要实行省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改革试验。20*年省一级重点中学应拿出一定比例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依据办学水平和初中毕业生数等因素分解到各初中,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或“二考合一”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各地计划内录取工作统一进行,实行分校录取。各地应于20*年3月底前向市教育局上报招生方案,经市教育局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不允许高中学校在4月份以前招收新生,也不允许任何学校或部门组织任何形式与招生有关的学科性纸笔测试。
(五)改革中考优惠加分制度。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规定精神,对以下考生在录取中实行优惠加分政策。
1、获省中学生信息技术二级证书的考生可加5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2、下列考生,可加1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1)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台胞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2)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子女;
(3)市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一、二等奖及省二等奖获得者;
(4)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三名优胜者(比赛须经省、市教育、体育部门共同认可,所有项目均须经预赛选拔,决赛须六人或六队以上参加,集体项目限主力队员,下同)。
(5)获省中学生信息技术三级证书的考生。
2、下列考生,可加2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1)烈士子女;
(2)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子女;
(3)省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4)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二名优胜者。
3、下列考生,可加3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1)获市(地)级体育竞赛第一名优胜者;
(2)获省级体育竞赛四至六名优胜者。
4、获省级体育竞赛前三名优胜者,可加5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录取。
凡获得多项优惠加分的考生,以最高分为限,各项不得累加。各类获奖证书的有效期限为20*年9月1日至20*年5月31日。
五、加强领导,确保我市中考改革顺利进行
(一)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程序,细化环节,建立制度,规范操作。要及时做好相关的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案例收集和经验总结。各级教研室要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和指导。其他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二)要严肃考风、考纪,切实做好考试各环节的安全保密工作。命题期间,命题组织单位要与每个参与命题的人员(命题人员、审题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合约,并对保密合约进行公证;施考期间,要加强监考工作,加强对考点的巡视与管理,防止发生各种泄密、舞弊事件。要加强对考生的安全教育,制订防范预案,周密防范,严格管理,切实保障师生安全,杜绝考试过程中发生师生伤害事故。
(三)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不得过早结束新课;不得只抓少数“尖子”学生,特别要防止在考试复习阶段放弃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更不允许强迫这些学生提前离校放任自流;不得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不得擅自编印或要求学生订购各种形式的考试说明和复习资料;不得进行区域性的“抽测”、统考。要加大对违规教学行为的查处力度。要严格考试收费及经费使用的管理。
(四)统一中考加分条件。根据省教育厅有关规定,结合*实际,20*年继续对获省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证书的考生实行加分,自20*年开始,这一政策将予以取消。为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各县(市、区)教育局要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制定的中考优惠加分标准,未经市教育局批准,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不得自行制定加分项目和加分值。
(五)做好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为进一步做好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学校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考试结束后,各地要做好试卷的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并于20*年7月底前提交相关材料报市教育局教研室。
(六)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培训制度和监控评估制度等,确保考试、招生的公平公正,杜绝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1.公示制度。各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考试费用的收支,各类高中招生办法等等,应及时告诉学生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2.诚信制度。逐步建立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和高中招生的诚信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与参与命题、审题、阅卷、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签订诚信协议并为其建立诚信档案,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
3.监督制度。教育行政、纪检、监察、督导等部门应对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同时制定相应措施进行社会监督。
关键词:青少年;素质教育;含义;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具有社会化的重要特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如何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素质教育,下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源自于素质概念的提出。素质教育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一个是可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一个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形成创新能力;一个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一词的含义应该理解为人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的基础。也指人的解剖生理特点等。人的某些素质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形成,通过学习和实践等活动获得和形成。所以,在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品质和人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技巧等方面共同形成人的品质属性,是各个层次的高度融合,而不是单一层面的理解。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内涵,体现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教育确定的方向,即为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让人才的概念具有新的含义,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能力提高。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是一个系统的活动场所,在这里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目标全面的特点。青少年活动中心不属于学校教育,也不属于家庭教育,而是属于社会教育,是三大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成立和建设,具有极其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在经费来源、活动方式、经营管理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特征,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比如,科学知识、兴趣特长、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不同与学校的考试评价,这里的学习检验更为科学化和人性化,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比如,在青少年中心创建实践教育基地,基地以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为目的。连同家长一起开展亲子活动、户外生活体验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尊敬长辈,体会父母在自己成长中所付出的心血。
2.科学实施教育方式
在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个性能力的形成。教育心理学也表明,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他们的学习效率呈正相关。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大力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实践中我们也看到,老师依然不太能放得开教学的手脚,学生依然是听得多,参与得少。而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则不同,在活动中心,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宗旨,那就是在活动中育人。所以每一项活动都是师生的互动。体现了活动中形成能力、活动中提高素质、活动中获得知识、活动中具有创新等特点。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脚。青少年活动中心本着学生参与教学的原则,提倡学生进行手脑互动的训练,手眼协调的训练,发散学生的思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训练,学生亲自感受艺术的魅力,在这种参与式的活动中,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都得到了训练,青少年在这里茁壮成长。
3.广泛实施教育内容
青少年活动中心较之学校教育而言,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和能力形成的本质属性。青少年活动中心丰富的校外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多方面、多层次上形成能力,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使青少年在多方面形成能力,开发自身具有的潜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好基础和辅助。比如,开展的夏令营活动、艺术节活动、素质教育拓展等内容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没有校内教育的多种束缚,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
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突出自身的教育特点,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总得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非常不协调,着实令人担忧。以上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目前三个方面即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子女、学生、青少年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各方面还存在种种弊端和误区。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子女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青少年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以示范引导孩子的成长。
二、学校方面
1.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除了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外,各级学校也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工作对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各种督导和考核机制。比如:各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每学年结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对品德优秀学生颁发单项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级要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指标和录取依据;对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必须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列为重点考察。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到责任落实、具体到人。要加强对教职工履行育人职责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对优秀学校领导的考核,也要把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2.加强教育,规范管理。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渠道。当前,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可结合每年的弘扬民族精神月进行专题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二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可开设法制课,聘请优秀政法干警为法律顾问、法制宣传员,对学生进行法律、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办好心理健康专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解除不健康心理对其学习、生活的影响。三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3.环境熏陶,实践感悟。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
三、社会方面
1.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同志曾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教育行政机构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高度重视,建立机制,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良好行为;养成教育;方式
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教育是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西方文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生活方式也逐步渗入我国,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况。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青少年接触的社会事物也就越来越复杂,在社会的各种诱惑和个人好奇心的促使下,有些青少年沾染上了不良行为,久而久之易形成坏习惯,更有甚者跌入犯罪深渊,“养成教育是以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养成等为基本内容,是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让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是让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的教育”。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良好行为养成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探索青少年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新方式既是培养好青少年的重大社会责任,也能为社会及家庭教育提供一些新观念或新思路。
一、青少年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或变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品质的基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保证,“养成教育是一种点滴入微的教育,它使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一种手段,所以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切实抓好青少年的养成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重要意义。加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利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老师们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形成以成绩的高低给学生定位,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基础教育在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缺失,也给我国培养综合人才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加强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于有效的提高他们综合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二、当代青少年行为的表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行为习惯不仅影响着学校教学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然而青少年身上却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青少年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易形成不良行为
在当今21世纪的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且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使青少年在认识事物方面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少思维又不够全面常常从自我感觉出发,情感偏激因而有时难以识别真假好坏,对一些事物的处理往往按自己的认识去理解容易上当受骗或产生偏激的思想”。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又使他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儿时的那种单纯的接受和模仿过程,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会自觉不自觉的掺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这就极容易被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例如:现在热播的“穿越剧”和一些泡沫剧是广大青少年所喜欢看的,他们片面羡慕某一位明星的豪放、自由的个性,希望自己能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理想生活心理,结果最终造成了对学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感到不满而产生抵触,甚至是反抗的心理行为,再加之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一部分人本身就存在着不良行为和不良嗜好,在这些人的影响下青少年把错误的却能满足他们心态的现象当成正确的加以标榜,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
2.社会不良影响和教育不一致易造成不良行为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朝理想积极的方向发展,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他们为孩子积极树立榜样做好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灌输完美的社会形象,然而“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出现了重实惠轻道德的拜金主义,为谋取钱财不择手段,甚至违法犯罪钱权交易腐败堕落醉生梦死以追求享乐为生活的唯一目的”。在这人生百态的现实社会中,使处于身心并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青少年目不暇接,常常被多彩的世界搅得眼花缭乱、浮想联翩,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社会生活中的积极现象使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的教导是正确的,同样社会现象中的消极影响又使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忐忑不安。如果家长、学校和社会对这些消极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及时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的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极易使青少年逐步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3.以应试教育为主的陈旧教育方式也易造成不良行为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始终没有离开应试教育,“长期以来老师和家长只看重学生的成绩,注重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养成和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这种陈旧的教育方式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严重的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来满足青少年的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快乐和刺激。这些都严重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促成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三、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
青少年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培养不是简简单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其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促进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1.青少年自身方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我们教育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有一条信念起着重大的作用,这就是: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我国的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乍一看有点矛盾,其实不然,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让青少年在自我意识下自觉的、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管理和教育,并不断的完善自我的过程。所以“对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醉、自我强化和自我调节,使青少年真正成为养成教育过程的主体”。青少年时期是使人身心俱变的重要时期,要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予以适当的指导,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青少年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积极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要努力培养青少年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提倡自省,经常反省自己的缺点,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良好行为养成的重要地方,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最早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国的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孟母三迁”为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子杀猪”为的就是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德;陆游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目的是要让孩子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操;“孔融让梨”所弘扬的就是孩子从小就应当养成尊敬长辈、懂礼貌的好习惯。所以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应从家庭教育开始,家庭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通过家庭以及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一些对孩子终身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平等型家庭’、‘安全型家庭’,使他们能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长大;另一方面家庭中的成员特别是父母,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榜样,不要以善小而不为,更不要以恶小而为之。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影响教育孩子。
3.学校方面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场所,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第一、课堂教育。将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到各课教学中,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不同的教育形式下接受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家庭越来越多的是独生子女,如部分家长们对其子女是百般宠爱娇生惯养,教育时常存在方法不当的现象。在学校中“老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老师应该结合各科教育利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将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知识的传授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设立各种情境,让同学们都来进行情境对话,并以此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在数理化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灵活创新的思维方式,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外活动。在课外老师应多观察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使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接受教育,当学生有不良行为时,老师应当问清缘由,即时教育帮助改进,决不能草率处理。应当把问题的解决作为一次良好的教育机会,使其成为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科普资源 未成年人 科学素质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关乎全民族发展大计,决定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科技实力。科普资源的利用能够最直观地向未成年人展示科学原理,最直接地使未成年人掌握科学方法,最有效地使未成年人获得科学资料,最高效地使未成年人记忆科学知识。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如何充分有效利用科普资源。
一、社会、学校及家庭是科普资源的主要来源
培养未成年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科技素质,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社会和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科技教育的重要辅助资源,所以应把社会和家庭纳入教育的范围。以学校为主体,大力进行社会、家庭资源整合,做到有主有次,校内外相结合,营造科技氛围,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创造出科技教育的操作体系,使未成年人在学校、社会、家庭都能受到科技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技素质的目的。
社会有众多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种植园区、生物研究所、科普知识展等,家庭生活中的音像传媒、生活小窍门、书籍等都可以作为对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的平台。因此,应以学校为主体,大力进行社会、家庭资源整合,做到有主有次,校内外相结合,营造科技氛围,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创造出科普教育的操作体系,发挥它潜在的巨大作用,使未成年人在学校、社会、家庭都能受到科普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技素质的目的。
要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普及、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首要的问题必须解决领导落实问题.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形成学校、社会、家庭领导网络体系,才有助于学校科普资源开发利用。以上级主管部门为工作指导,建立以分管校长---教科处和少先队大队部或团委---科技辅导员――班主任――各科技小组的校园网络体系,层层负责,层层落实。建立青少年科技教育专家科普委员会和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家长委员会,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向社会、家庭辐射的网络体系。有这样的领导网络体系,是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培养未成年人的科技素质才有指导方向,才能有组织、有目的、有序的开展活动。活动的开展依靠领导组织解决教师配备、活动时间、地点及经费等问题,把活动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活动开展才能得到保证。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科普资源的整合互补,所形成的科技教育氛围,给未成年人学习科技知识,运用科技技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科技教育实验告诉我们,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与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激发他们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塑造人作用。
科普资源的利用还要结合科普器材、科普场馆的利用。
科技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更要掌握使用仪器的技能,以及科技方法和科技能力。只有在具备丰富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未成年人才能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科学道德修养。学校要确定以普及科技基础知识.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树立科学态度、养成科学品质为目标的科技教育,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未成年人介绍科技知识,发展未成年人科技创新的技能,培养未成年人的科技素质。
科技知识、技能的内化、升华有利于逐步形成一个人的科技能力。但是,任何科技问题的认识与掌握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技能与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精神。科技教育过程是未成年人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动态综合系统工程。未成年人只有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终彻底解决问题。下面分几个方面陈述:
(一)学校科技教育。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把此项工作纳入到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内容中,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将科技课安排到每周的课表中。
科技教师的水平决定着科技课的质量。科技教师缺乏或水平不高的现状,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师资问题,让在职的科技教师分期分批进修,系统学习科技知识及科技课的教法,提高科技课的质量,设立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面向社会招聘有科技特长的教师任教。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青少科技教育竞赛活动和成果展览。建立科技作品陈列室.未成年人建立科技教育活动成长档案。
(二)社会科技教育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加强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场所。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每期定期组织未成年人参观科技博物馆,让未成年人了解科学的历程,当前科学的动态,科学的发展。
组织或号召未成年人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参加的各种科普活动。让未成年人的科学技能得到提高,让向未成年人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发展的场所。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有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因此,以学校为主体,实施有效的措施办法:
定期聘请科技专家来校给未成年人进行科普讲座、授课。
积极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公益科普活动,让未成年人尽可能的多接触社会,扩大知识面。与有关单位联系,解决未成年人课后实践的场地。
(三)家庭科技教育
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有着重要的作用。要使家长知道科技的重要性,支持并介入此项活动之中.因此:聘请科技专家,定期对家长进行科普讲座。建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科教活动。通过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家长委员会向广大家长进行广泛宣传,使更多的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更多的人都来关心和支持科教工作。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提高父母的科学素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科学素质对于未成年人的科学青少年文化素质与创造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
家长自身加强科学素质的培养。家长多了解科学动态,经常看书看报,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四)各种媒体为载体,扩展未成年人的科学视野。
利用媒体的传播,让未成年人能够了解报纸上、书刊上介绍的关于一些科协的新的进展,而且能够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哪些报道是正确、哪些是错误。这些对于参与社会的决策是非常的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让未成年人更快更好的了解当前科学的动态,从而扩展未成年人的科学视野。
以创新大赛为平台,展示未成年人的科学才华。每年全国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未成年人在自作中,在参观别人的作品中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1、组织未成年人全员参与学校的创新大赛活动。2、组织未成年人参观每年一度的区级、市级、省级等各级创新大赛。让未成年人在参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使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
此外,科教活动需要必要的设备、经费可由学校、社会和家庭通过多方面共同筹措,形成一套完善的科教体系,使活动开展得到保证。
(五)科普活动为核心,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科普活动这一科普资源来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达到培养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目的。
抓好常规活动。每年的科普活动月,全校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实践活动等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学习科普知识,增强科学技能,提高科学素质。
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好各种宣传活动。如:世界环境日等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咨询、心理指导、安全避险、青少年安全知识宣传和体验活动、青少年环保体验活动。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学科学,在活动中用科学,从而达到培养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目的。
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有效利用科普资源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手段
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研究性学习,辅助科学素质的培养分五个阶段进行:问题分析阶段,信息收集阶段,综合研究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反思阶段。
三、科普知识的学习不是单一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而是科学方法科学技巧的学习
习得科学的创新精神,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坚持孜孜不倦,事实求是,克服,墨守成规,才能终成正果。
习得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思维也是一种力量,多角度思考,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是科学素质的培养。
习得科学的实践技巧,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合作中实践,在交流中实践,在实践中实践,是求知的正确态度。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普资源培养科学素质。
最后,反思与自我反思,评价与自我评价,总结利用科普资源习得的知识技巧方法,教师、未成年人、家长、社会都不能漏掉这一任务,教者、受教者将它们记录下来,为下一轮学习作准备,在不断反复中逐步提高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日前,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将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可谓频发。校园内的暴力和欺凌问题经常见诸网络、报端等媒体,有些还造成了严重后果。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成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成以上。
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从公开报道的对暴力事件的处置结果来看,因恶性犯罪最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件占比不到3成。而校园暴力事件的实施者,往往因为其未成年人特殊身份的保护,加之一些执法部门错误理解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律规定,和稀泥般地理解为“等于不处罚”,造成了许多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往往以受到简单教育了事,最后不了了之,而其O护人也顶多担负一些民事赔偿责任。这样的处置结果,造成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错误短视的认识:未成年人犯罪成本低,法律也奈何不了他们。
此次9部门联合综合整治校园暴力问题,区别不同情形,依法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尤其对于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提出予以收容教养等行政、刑事处罚;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坚决依法惩处。上述措施从法律上进一步强化了惩戒力度,建立起责任制,改变了过往对于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未成年人“宽大无边”的不当处理方式,让施暴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使未成年人对法律心存敬畏,彰显了整治校园暴力的力度与决心。
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更是法治社会。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严重破坏学校教学秩序,影响学校的教学进度及学习氛围,而且会使青少年产生错误的法律认识,沾染上不良社会风气,最终走向犯罪,危害社会。只有依法严惩校园暴力肇事者,才能让施暴者及其家长对触犯法律的严重后果有足够畏惧,从而有效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只有法律惩戒不落空,才能让未成年人逐渐树立起“犯法必被惩罚”的规则意识,产生对法律的敬畏,从而促成未成年人从小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彻底杜绝校园暴力。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也面临着较多困难,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应承担起青少年道德培养的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应深入分析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不足和影响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一、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目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多延续了老师按照课本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初中生对知识的渴求,反而影响了其学习热情,为此应转变教学理念,逐步丰富教学方法。
2.学生考核方式合理性不足
多年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多以考试分数为准。这种评价缺乏科学性,不能真实评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程度。同时,由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应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挂钩,因而单纯分数考试难以反映真实情况。
二、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教学环节与情境
针对当前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现状,思想品德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教学理念,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性和层次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教学情境,并设置多层次的教学环节,通过层次的递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题内容都要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寻找课题的生活原型,设计教学案例和情境。注意情境要有较为有趣、学生自由思考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而非让学生被动学习。在教学层次设计方法,通常应结合讲、看、听三部分,尽量使理论知识回归生活。此外,应强化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应身体力行地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体验思想品德课程知识。
2.完善学生考评体系,加强道德品质考核
当前,教师考核及评价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情况时,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道德品质分别进行考核,并逐渐形成一个完善的学生考评体系。评价及考核学生的道德品质,可结合日常的学习及生活进行,充分参考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其行为、思想动态、价值观等进行综合考虑。
综上所述,应重视初中思想道德教育,并积极寻求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方法,真正改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作为现代思想品德课,不仅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还要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以国内外时政作为参照资料,不断完善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满足现代初中生的德育学习需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