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物联网技术现状

物联网技术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0:50: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物联网技术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物联网技术现状

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RFID;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医院;医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91-02

近年来,医疗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医疗环境、医疗人才的竞争转移到医院信息处理能力及医院工作效率的竞争。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信息技术,在患者管理、资产盘点等方面已经在医院逐步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医院的数字化进程。运用物联网技术,优化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HIS),构建全时、全域的监测和预警管理平台,有效解决精细化管理问题将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

1物联网技术概述

1.1物联网定义:物联网是21世纪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我们可以得到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由此得到物联网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2关键技术

1.2.1射频识别术及编码:射频识别即RFID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限射频识别,是一种通过无限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病毒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的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期间,由一个阅读器和很多或标签组成。

射频识别的编码是唯一的,而且其编码规律和解析方式能够通过物联网计息服务对应起来,这样才能够通过编码访问其对应物品。目前体系射频识别编码存在三个标准,分别为ISO标准、欧美EPC标准和日本UID标准,应用前景和范围也有所不同。

1.2.2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网络。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成本的下降以及微处理器体积越来越小,已经为数不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始投入使用。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环境、医疗、军事等领域。

1.2.3物联网中间件服务:物联网中间件负责实现对RFID硬件以及配套设备的信息交互和管理,同时作为一个软硬件集成的桥梁,完成与上层复杂应用的信息交换。其在物联网中起到中介作用,屏蔽前端硬件的复杂性,并把采集的数据发送到后端IT系统。

1.2.4物联网名称解析:物联网名称解析服务点有点类似因特网的DNS服务,后者是激昂客户端输入的网址转换成其对应的网络资源地址URI,进而得到此ID号对应物品的属性。

2物联网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2.1医院患者管理:使用RFID技术将患者姓名、年龄、血型、过敏史、亲属姓名、紧急联系电话、既往病史等信息储存在射频腕带中,挂号、就医、取药只需一刷就避免人为失误,规范合理用药。还可以与医院HIS系统接驳,随时从医院远端服务器调取病人完整病历。此外针对病人,可以对床头病人标识卡、住院服进行改进,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护;针对新生儿,运用RFID腕带和母婴识别系统避免他人报错和偷报等。

2.2医务人员管理:医务人员的流动性大,在医院重要点位设置固定RFID阅读器读取每个工作人员的RFID胸卡判断其所在位置,从而实现人员室内跟踪,为调度医务人员及时诊疗与救护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集成门禁系统、监控系统、考勤系统。防止外来人员随便进入,以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2.3医疗设备管理:医疗设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医院的社会、经济、技术效益最大化。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通过标签植入,智能实现入库出库、科室管理、资产盘点、保修报损、防盗报警等功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功能完备的信息系统,实现设备定期维护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实现设备档案电子化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设备使用监管以确保设备利用率。

2.4用血安全管理:将物联网技术用于血液管理,从献血开始就将每个血袋上记录献血这基本信息和血液生物信息的RFID标签,从而简化血液筛选和储存流程,提高血库内部处理效率,降低出错率和血型配错率。当然应用物联网技术于血液还存在一些其他声音,例如标签的电磁波对血液成分是否存在影响,RFID应用于用血安全其成本的投资回报过低等等,这些都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2.5医药供应管理:基于RFID技术的医药供应管理可以实现药品装配迅速、识别和杜绝仿冒药品、减少不必要库存、提高照单生产率、门诊智能摆药取药等等。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要求下,该国制药商从2006年开始利用RFID技术追踪易仿冒药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的全过程。

2.6医疗废物管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药废物的管理,是近几年研究的一个方向。国外一些先进医院通过对医疗垃圾的收取、称重、运输、焚烧等过程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避免医疗废弃物的漏装、遗失、丢弃,记录规范整个流程的耗时,全程监控医疗废物转运,确保医疗废物被妥善运输到指定地点。

3前景展望

物联网作为一项前景技术,还面临着技术标准、行业规范、成本、信息安全、电磁干扰等一些列问题,在医疗行业全面推行物联网技术还面临很多困难。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医疗药品行业将是物联网技术率先应用的最大领域,特别对于医疗应急机动任务来说,RFID技术具有完成高效、准确、便于部署医药管理系统所需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应急医疗保障任务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物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物联网+云计算则是医疗行业发展的最终信息技术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国斌,马锡坤.物联网时代的医疗信息化及展望【J】.中国数字医学,2010,8(12):37-39.

第2篇

关键词:宿迁市;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169-02

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实现农业集约、高效、安全的重要支撑,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从动植物生产管理科学化水平、疫情疫病防控能力等方面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粗放式生产方式,从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宿迁是江苏省的农业大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较重要地位,全市农业增加值占地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重比江苏全省高近8个百分点,发展现代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宿迁农村经济整体上相对落后,农业科技贡献率较低。因此,要实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必由之路。

一、宿迁市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概况

近年来,宿迁市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各级政府、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装备农业的投入,奠定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良好基础。

(一)初步形成了高效农业的视频监控体系

在政府支持下,目前宿迁已建成市―县(区)―乡(镇)三级覆盖全市重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的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本地区农产品生长情况、农业自然灾害、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农产品经营状况等动态信息,实现网上监测预警、专家网上指导和远程技术培训,从而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以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市农委建成视频监控系统总监控中心,五个县(区)各自建成分控中心和生产基地前端视频采集站。2014年,生产基地前端视频采集站的规模达到208个,计划到“十二五”末,视频监控农业生产基地250个以上。

(二)特色产业的装备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宿迁市所辖的各区县围绕各自农业特色,已形成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基地,不断提高其农业智能装备水平。如宿豫区建成现代化肉鸡养殖场142个,通过安装相应的物联网监控设备,可以实现自动控温、自动供料以及自动饮水,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2014年末全区肉鸡栏存栏量达到754万羽,年出栏量8 170万羽,年饲养规模近9 000万羽,全国养殖规模与现代化水平最强县和全省最大的肉禽养殖加工基地初具雏形。泗洪县奶牛栏存总量1.98万头,奶牛场规模比重为98.3%。全县栏存2千头以上的奶牛养殖企业2家,栏存千头以上的奶牛养殖企业4家。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畜禽标识和档案管理办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执行严格的动物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制度。目前,全县所有的奶牛都使用了农业部统一的动物标识,并且确保了畜禽个体标识的唯一性,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以泗阳云禾源、华绿科技公司,沭阳绿雅、月盈食用菌公司为代表的投资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

二、宿迁市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近年来宿迁市现代农业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现代农业发达的地区以及宿迁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物联网技术应用还刚刚起步,目前大范围推广应用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大,存在着制约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诸多因素。

(一)农业企业应用的热情不高

由于物联网技术应用投入很大,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足以抵消投入成本,多数企业实施物联网的积极性依然不高。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中,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属性,农业长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虽然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因为经济效益不够显著而一直无法得到各类资本的眷顾及大力投入。宿迁市作为江苏省的农业大市,近年来在政府一些列政策支持及有效投入的带动下,科技兴农迈出了较大步伐,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有了明显突破,现代农业效益得到初步显现。但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仍无法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多数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缺乏进行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宿迁市现代农业发展。

(二)农业示范园区对物联网的认识有待提高

各类农业示范园区是物联网技术应用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主要基地,园区主体应该充分认识到物联网对园区未来发展的重点引领作用,对物联网技术应用有所作为。通过调查走访宿迁市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普遍不高,认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会增大企业的成本,效益短期难以显现。即使个别采用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园区,其投入也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投入,示范的意义远远大于产业化范畴,在技术应用上还仅仅停留在监控层面上,离真正的物联网意义还比较遥远。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配备上,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真正懂物联网技术的很少。这些从根本上影响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上的大面积推广使用,也宿迁市发展智慧农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对光、温以及湿度要求进行精确的控制,需要一整套智能控制设备和传感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也要求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由于宿迁经济不够发达,现有的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基础设施还都比较落后,水、电配套以及大鹏设施破旧,离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还有不小差距。若要应用物联网技术必须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再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势必打乱原有农业产出计划,影响农业产出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宿迁市农业产业园区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积极性。

三、加快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宿迁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分析,设施农业和农业示范园要想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必须从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大力度,加强宣传,来引领宿迁市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加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应适时出台宿迁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的实施意见,并对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进行规划,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扶持重点、扶持资金、具体政策措施;各区、县(市)依照当地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指导本地区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示范园区物联网技术应用投入热情不高的问题,市县两级政府应该设立物联网技术应用专项资金,在本地区选择1―2家具备典型意义的农业示范园区,以国有股参与的形式进行完全意义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争取在2―3年间具备产业化的生产能力,以显著的经济效益来引导社会资本的跟踪投入;对于民营资本进行物联网技术应用投入的园区和农业企业,政府提供一定的配套补贴。

三是营造良好政策氛围。加大对农业物联网技术知识的宣传力度,在工程项目用地、协调贷款安排及培训等方面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农业企业和园区做出有限安排。

(二)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

首先,加强物联网技术基础知识培训。依托江苏农民培训学院,重点围绕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业信息化等方面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农业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生产基地技术管理人员生产技能培训等;可利用宿迁学院等社会办学力量,对现有设施农业从业人员进行物联网技术专项基础知识培训,努力造就新一代有知识新型农民。其次,加速农业领域计算机和信息化人才引进。充分发挥人才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引才、聚才、用才的有效机制。加大人才开发资金投入,帮助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以优厚的条件广泛吸引海内外信息化人才来的宿迁农业领域创新创业。

(三)推进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

目前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较慢的一个原因是农业物联网自身一些关键技术还没有取得有效突破,使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无法得以充分显现。因此,根据宿迁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市农委应与市经信委联合组建宿迁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团队,重点攻关宿迁本地特色农产品的物联网关键技术,以进一步形成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竞争优势。同时可以考虑加强与农业研发力量较强的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及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院所之间的合作,政府出资引进本地区急需的农业物联网技术,以技术合作的形式带动农业示范园区物联网技术应用与推广,在此基础上形成宿迁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典型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家玉,周林杰,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以江苏省农业物联网平台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5).

[2] 杨英茹,郭利朋,等.设施农业物联网远程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2014,(6).

[3] 张琛驰.对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

[4] 燕艳,田春华,张凤军.北京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探讨[J].北京农业,2013,(24).

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NB-IoT;低速率窄带

1 NB-IoT低速率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现状

移动通信近年来从人与人的联接,开始拓展到人与物的联接以及物与物的联接。NB-IoT是全球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提出的面向长距离、低速率、低功耗、多终端业务的物联网技术,具有低功耗、低成本、高覆盖、强连接等四大优势,全面超越其他技术,成为最适合长距离、多终端物联网业务的通信技术[1]。

我国企业参与的NB-IoT技术标准迅速确立,NB-IoT技术协议于今年6月16日获得了3GPP无线接入网(RAN)技术规范组会议通过,是3GPP 2016年提出的三个技术标准之一。标准确立的高效率体现出市场对该技术落地实施的迫切需求。NB-IoT是由华为、沃达丰和高通等共同提出的NB-Clot技术和爱立信提出的NB-LTE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华为和中兴公司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企业不仅推动了技术发展,引领了产业进步,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行业核心技术,取得了发展主动权。

随着技术和相关器件的成熟,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国内模块市场整体规模已超过3000万。且据TSR预测,从2015到2020年,全球蜂窝M2M模块应用的主要垂直市场分别是智能交通、远程监测与控制、智能电表、安防以及移动支付,其总量将从9800万片增长至1.9亿[2]。

2 NB-IoT低速率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原来大部分产品都是以手机为核心,所有物联网产品都是周边配套的产品。在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将彻底打破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单一载体(智能手机终端)为特征的网络架构和商业模式。因为NB-IoT在消费级领域将爆发出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规模,它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的形态。

物联网将建立一种以感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的商业生态模型。NB-IoT标准推动物联网新发展,大大增强物联网的普及率,为消费类电子企业带来下一个值得期待的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向于扁平化,中国的技术和市场将和全球产业链趋于同步,最终实现万物互联。

NB-IoT适合的垂直应用场景如下:

公共事业:智能水表、智能水务、智能气表、智能热表等。

智慧城市:智能停车、智能路灯、智能垃圾箱、智能窨井盖。

消费电子:独立可穿戴设备、智能自行车、慢病管理系统、老人小孩宠物管理。

设备管理:设备状态监控、白色家电管理、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管道管廊安全管理。

智能建筑:环境报警系统、中央空调监管、电梯物联网、人防空间覆盖。

智慧物流:冷链物流、集装箱跟踪、固定资产跟踪、金融资产跟踪。

农业与环境:农业物联网、畜牧业养殖、空气实时监控、水质实时监控。

其他应用:移动支付、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文物保护、可穿戴智能设备。

农业物联网通常采用M2M、Zigbee、433MHz、WiFi、有线等方式,主要问题集中在网络覆盖、供电和成本方面。NB-IoT技术和传感器结合,全密封外壳,低成本、散布在田野、水下、山林,只要网络覆盖到位,可辅助农业生产上升一个大台阶。对于城郊和一些覆盖到位的区域,NB-IoT可大大提升水产养殖、大棚、花卉等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流通领域。

预计2016年全球智能水表安装数将上升到3250万只,占全部水表的比例将超过30%。目前,中国智能水表安装比例仅为15%,预计从2016年起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水表的增量市场大多采用M-Bus总线通信。水表的存量市场是无线水表的机会。无线水表的施工简单,因功耗、信号覆盖和电池寿命的问题,迫切需要NB-IoT技术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形成期;中部;物联网技术;接受;应用

[中图分类号]F49;F5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10-0106-05

一、物联网应用概述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技术发源于美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美国十分重视3s技术(RS,GIS,GPS)的发展。同时,物联网在对美国第二产业的改造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方面受益颇丰。国内方面,物联网已经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并产生了可观效益。不过,物联网大多属于行业应用,而生活应用并不多。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指出,物联网的发展要“用”字当头。一项新技术产生后终究要靠人们接受后大规模的商业应用才能成长乃至成熟。因此,对物联网技术的市场应用进行研究,是发展物联网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应用的基础是该项技术被普通百姓广泛接受。只有人们接受了某项技术才会大规模地应用,大规模应用使得成本下降,规模经济逐渐显现,盈利越来越多。本文意在研究影响形成期中部地区物联网技术接受和应用的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技术接受模型(TAM)及其后续扩展模型

技术接受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F.D.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Model,TAM),Venkatech and F.D.Davis的技术接受扩展模型(The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Acceptance Model,TAM2),技术接受及使用综合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Technology,UTAUT),Venkatesh and Bala的技术接受模型3(TAM3)。而在社会心理学里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以及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也被借用到技术接受研究领域。而在上述的8个模型中,应用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TAM)。技术接受模型给出的有关信息技术接受方面的结论是: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是由使用意向决定的,使用意向由使用的态度和对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决定,而使用的态度是由对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决定的,感知易用性还影响感知有用性,而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由外部变量决定(见图1)。

技术接受模型的特点是含义清晰,形式简单,易于验证。因此,应用此模型进行研究比较多。该模型的局限性是:该模型背景是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成本低但收益显著;相比而言,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技术应用十分有限。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不能照搬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此外,在模型研究对象上,以往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学生,对象同质性问题突出。而且,对一些复杂信息系统如ERP的研究,Zviran,Pliskin,Levin发现技术接受模型中的影响关系并没有像对简单系统的研究那样显著。Fiona Fui-Hoon Nah等提出,应用技术接受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前提是: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即使用意愿)。而对复杂信息系统如ERP的使用,使用者是公司的职员,他们的使用取决于公司推行应用ERP的意志,大多是被动地强制接受,技术接受模型不太适用复杂系统的研究。因此,国内学者针对我国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建议在利用技术接受模型研究或构建技术接受模型时,应关注信息系统的过程性,如对模型的适应范围、适用阶段、应用方法和过程等方面加以考虑,结合信息技术生命周期观点研究或构建模型,以及考虑中国的信息化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悬殊的特点,建议从信息收益、信息能力、信息分化观点构建适合我国的技术接受模型,特别是针对物联网这一复杂系统,应该结合该技术和产业在我国的具体发展阶段、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同,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以及各区域省情的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

三、形成期中部地区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中外学者对技术接受模型研究成果和模型构建方面的建议,本研究基于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以我国信息化地区差距巨大的现状为依据,综合考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阶段及产业的形成阶段,以及我国信息化的信息收益和人们的信息能力,构建适合中部地区信息化具体情形的形成期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

(一)物联网产业处于形成期

产业必须经历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新兴产业主要包括形成、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前端是新兴技术向新兴产业的过渡期;中间是主导设计确立后,技术快速扩散、市场急剧发展、产业配套逐步形成的成长期;后端是产业走向市场稳定、收益递减和扩散减弱的成熟期。综合新兴产业的上述演化特点,认定我国物联网的发展阶段处于起步期向成长期的过渡期,即产业形成期。

(二)中部地区信息化和信息收益现状

表1是2009年全国及四个类型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比较表,中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属于第三类地区。表中数据显示,无论是各类分指数还是总指数,中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都相差较大,而与第一类地区则差距更大,很多指数与第四类地区几乎没有区别,中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接近全国最低指数,特别是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与全国平均、第一、第二类地区相差较大,这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及物联网技术应用不可忽视的现实。由于中部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较差,利用信息资源获得的收益较少,所以,表1中第三类地区的发展效果指数与第一类地区相差0.512,与全国平均发展效果指数相差0.105。可见,中部地区信息收益之低。加上本来的经济基础不雄厚,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基础极不扎实。根据赛迪顾问研究公布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中部地区6省的物联网发展远不及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与西部的四川和陕西也具有较大的差距,处于等待发展的状况。

(三)形成期中部地区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构建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事物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观点,结合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具体特点、特殊的发展阶段以及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大多属于政府主导、应用具有偏强制性或较少有选择权的特点,考虑中部地区的信息化相对落后的现状,构建形成期中部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见图2)。

(四)基于形成期中部地区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的物联网技术接受与市场应用的影响因素

1 感知安全与感知隐私

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主观上认为某一特定系统所提升的工作绩效程度。感知安全是指用户主观上认为使用物联网技术对个人或组织安全的威胁。物联网一般被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感知层面临的威胁有针对RFID的安全威胁、针对无线传感网的安全威胁和针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威胁;传输层将面临异构网络跨网认证安全问题;应用层面临着未来连接为一个大的网络平台的网络融合问题和安全问题。感知隐私是指用户主观上认为使用物联网技术对个人隐私的威胁或泄露。从人的活动或组织工作的一般规律可知,人或组织对物联网技术的感知安全与感知隐私越强烈,则人或组织越觉得该项技术不可用,感知安全与感知隐私与物联网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呈负影响关系。据此,应该尽快消除物联网使用的安全与隐私障碍。

2 感知收益与感知成本

感知收益是所获得的利益,感知成本是所付出的代价。消费者感觉到使用物联网技术能获得收益,则越倾向于使用物联网技术。使用物联网技术的成本越高,则越不易于使用物联网技术。

3 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是用户使用物联网技术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消费者或组织越感觉到容易使用物联网技术,则越感觉到物联网技术有用。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是行业应用,消费者或组织较少有选择权。Rawstorne等和Karahanna等提出用象征性接受(symbolic Adoption)来替代技术接受模型(TAM)中的行为意愿。象征性接受是指人们或组织(主要是领导)在思想认识上已经对新技术的接受。目前,物联网的发展主要是由政府推动,因此,本文认为消费者或组织对物联网技术的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象征性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者或组织对物联网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对象征性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 兼容性和便利条件

物联网技术或产品的兼容性是物联网发展的一道障碍。为了降低成本和安全考虑,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兼容性高的产品。同时,针对中部地区的信息化现状,人们更不易于接受和使用物联网,因为该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能力都较低。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信息人才数量的增加,将改善使用物联网的便利条件,更易于该技术的接受与使用。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兼容性和便利条件对象征性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 感知有用性与象征性接受

感知有用性取决于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安全感知、隐私感知、收益感知与成本感知。加强使用该技术的安全管理,减少使用成本,增加收益将增加有用性感知,进而增强物联网技术的象征性接受。四、中部地区物联网技术接受与应用建议

根据上述形成期中部地区物联网技术接受模型,可以看到,便利条件和兼容性影响到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象征性使用。而感知安全、感知隐私、感知成本和感知收益又影响到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有用性感知。因此,应该大力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更多懂物联网技术和管理的人才,进一步降低物联网的成本、增加使用物联网的收益,以及要对物联网进行大胆又具有前瞻性的管理。

(一)大力降低信息资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中部与发达地区间的“信息鸿沟”

物联网的基础网络包括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和无线传感网(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目前的电信网络是物联网工作的主要通道。大力降低上网资费,使得人人有条件上网,人们就有能力使用层次更高的物联网。同时,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培养和提高人们获取、使用和鉴别信息的能力,使人们的信息意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物联网应用表明,大力降低包括网络通讯费用在内的信息费用,是物联网广泛应用的有力支持之一。国内的入网资费、入网设备的资费等偏高致使使用者较少,进而形成使用成本升高的恶性循环,而政府对物联网软、硬件提供商提供补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样人们可以较少的成本使用物联网,而经营者又可以在使用者较少的情况下有盈利,进而继续物联网制造或服务的经营,达到规模经济的效果。

(二)利用已有网络和设备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感知成本

目前使用物联网的成本很高,与行业和企业自行研发、自行设计、自成体系、缺乏整体规划等不无关系。这些现状造成物联网产品兼容性差,相应地提高了使用成本,减少了使用收益。在物联网的业务形态上,采用以政府为主导、以系统集成商和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业务形态,有利于把握好物联网发展的机遇,整合资源,打造物联网产业高地,从而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感知成本,提升感知收益。这个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定位、系统集成商和电信运营商的利益分配等。政府在物联网发展初期可以是主导者,但是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由主导者蜕变为辅导者,让市场去管理市场自己的事。此外,兼容性差使得消费者不敢大胆使用物联网产品,结果是物联网消费者减少,消费者数量减少又提高了物联网成本,与规模经济背道而驰。

(三)培养物联网复合型人才

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经营的物联网复合型人才,能降低感知安全和感知隐私的负面作用。目前,懂物联网的人不多,对其认识还在概念接受阶段。营造一个人人懂物联网、用物联网的氛围非常重要。目前的高校、科研院所培养物联网人才,懂物联网技术的工科人才较多,而精通物联网管理与应用的人才不多。实际上,由物联网带来的管理问题与挑战远比互联网要多,如使用者的安全管理与隐私的保护等。欧盟在《物联网——欧盟行动计划》中的14项行动计划中就包括管理、隐私及数据保护、“芯片沉默”的权利等内容。欧盟早对物联网安全与隐私等进行研究,希望尽早解决物联网发展的管理障碍。我国高校应尽快培养懂技术、经济与管理的物联网复合型人才。在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要有管理、经济、营销、隐私伦理等人文的课程,而在物联网管理等文科专业中应加强物联网技术结构、物联网工作原理等课程的学习,这样可以增加社会对物联网的了解和应用。

(四)增强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 物联网 信息感知 交互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19-02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提升了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两者相互促进下,物联网的概念随之诞生。如何以网络技术的运用更好地进行经济活动的发展,成为研究人员长期研究的课题。笔者针对当前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进行简要的剖析,以盼能为我国此类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物联网发源及定义

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较晚,因此在此后一系列网络技术的发展中,也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随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此类技术的基础实践活动,当前物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我国也开展了相关技术的实践。

一般情况下,物联网可以理解为通过芯片技术,连接互联网形成的物品网络。具体指对物品植入电子芯片,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技术连接互联网,最终形成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的物品网络。

2 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

互联网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用户与互联网之间的互动与信息感知,只存在于音频、视频、文字等方面的阅读和浏览编辑。信息感知方面的技术发展较好,但关于交互方面的技术发展则较少。物联网中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具体指通过网络连接具体物品或商品,物品芯片中则记录了物品的外在形象、触感等方面的数据。用户在进行物品浏览的过程中,配合相关的软硬件,能够对物体外观质量等方面数据进行充分了解,以此达到对信息感知与交互方面的体验,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较大的改变,有助于提升日常的工作效率。

3 当前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关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尚处于前期发展阶段。由于国外此类技术的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物联网方面的有关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进口或付费使用专利的方式进行发展。前期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但由于缺乏基础技术以及相关的产业链,我国关于物联网技术方面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物联网产业链方面的建设还应着重进行发展,针对此类问题,我国政府方面也出台了较多的鼓励政策。但由于基础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缺乏,我国此类技术的发展有较多的攻坚课题。

物联网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其通过互联网技术连接相关的物品。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具备操作简便、用户体验好、效率高等方面的特点。

4 当前关于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发展的具体应用

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物品的应用范围较广,应用对象也较为复杂。笔者针对当前关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主要对象以及实际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其中具体的分析对象为:VR技术、智能家装技术、用户与网络之间的交互、物联网社群的形成。针对此类应用对象以及技术实际作用,笔者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4.1 VR技术

VR为Virtual Reality的缩写,具体的意思为虚拟现实。此类概念最早出现于1999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交互式系统项目工作组的一项报告中,随着当前技术的发展,此类技术逐渐被实践并投入制作。随后出现了例如VR眼镜等硬件设备,此类设备在人机互动的实验研究中效果明显。当前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提升中,一般将VR技术看作物联网技术的入口。通过VR设备进行互联网商品或其他资源的浏览编辑。

4.2 智能家装技术

当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此项技术进入到了多个行业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其中关于家装行业的应用效果较为明显。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物质条件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家庭是人们长期生活居住的环境,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人员也进行了较多的实验实践。当前应用效果较好的如无线控制空调、灯具、电脑、电视、门、沙发、用电开关等。此类技术的应用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短期内便产生了较大的需求人群。

4.3 用户与网络之间的交互

物联网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核心技术为网络技术。物联网通过特殊设备将用户与互联网设备进行连接,用户通过特殊设备进行网络冲浪。在应用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用户与网路数据之间的互动,实现智能化体验。对于用户体验以及技术的革新意义重大,用户能够根据交互数据,进行互动从而达到较好的体验效果。

4.4 物联网社群的形成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相关的附属产业也快速产生。政府部门对此类产业的发展,也提供了较大的支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其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指定物、网络、若干用户之间多方交互的现象。此类现象的产生,最终形成了物联网社群现象。物联网社群现象的出现,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重大。但在此类现象出现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两种效果。较好的方面为提升了工作效率、沟通效率;不良的方面为技术过度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无法跟进技术的发展,最终对于物联网产业,形成了较多的影响。

5 展望

物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发展,因此其也具备互联网技术的相关特性,例如: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信息的复杂性以及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此类技术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发展,因此难以避免产生中毒现象。但由于物联网技术的直接关联物为智能家居、私人用品、保险物品等,对于人们的财产以及个人安全影响重大。因此为了保障物联网技术的后续发展,在技术的发展中除去实用性、先进性的发展,还应注重安全性的发展。只有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此类技术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6 结语

当前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的整体发展较为良好,我国此类技术的发展也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良好的用户体验,此类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产业链不完善等现象。国家政府部门对此也进行了较大的政策支持,当前关于物联网技术在发展中主要的应用对象以及实际作用为:VR技术、智能家装技术、用户与网络之间的交互、物联网社群形成。此类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具备一定的网络特性,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注重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和提升,以此保障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娟,王祥.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6(5):23-24.

第6篇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1物联网技术与我国煤炭生产现状概述

随着国家对矿山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矿山企业在各种安全监控、生产自动化系统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对保证矿山的安全和正常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煤炭储存条件复杂,煤矿自动化水平低,井下用人多,生产安全监控系统采用的技术比较落后,功能单一,使得生产成本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煤炭生产行业生产自动化和安全保障技术发展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分开。对煤矿安全生产而言,在“物联网”时代,各类传感器、电缆、电气设备、钢筋混凝土等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基于物联网可以对煤矿复杂环境下生产系统内的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有效的协同管理和控制。物联网为建立煤矿安全生产与预警救援新体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煤炭生产自动化,在生产组织和流程方面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具有以下的特征:将矿山地理、矿山建设、矿山生产、安全管理、产品加工与运销、矿山生态等综合信息全面数字化,将感知技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智能计算、现代控制技术、信息管理等与现代采矿及矿物加工技术紧密相结合,构成矿山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联的网络,动态详尽地描述并控制矿山安全生产与运营的全过程。

2煤炭生产安全监控的物联网技术及其实现

从煤矿安全监控方面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炭生产自动化是在实现综合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三个方面的物联网。即:矿工周围环境的物联网,实现主动式安全保障;矿山设备的物联网,实现预知维修;矿山灾害风险预测的物联网,实现各种灾害事故的预警预报。

主要包括以下自动化系统的建设:1、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建设全矿井安全、人员、设备的感知集成平台,实现全矿井地面远程监控。2、矿山网络平台建设:包括井上、井下高速工业以太网和调度指挥控制中心工业以太网建设;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建立覆盖煤矿井下,保障出现故障或灾害情况下通信链路的通畅。3、人员安全环境物联网平台的建设:集成现有安全监测、人员定位系统,实现矿工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信息传输。4、设备物联网系统建设:对井上、井下各生产系统的远程监控,对矿井进行自动化监控,感知设备工作健康状况。所有自动化子系统将连接到统一的物联网平台,从而实现面向生产自动化的物联网体系,该系统由一个功能完善的软件控制系统进行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煤矿井下移动设备、人员、及矿山灾害的分布式监测均需要无线网络,这包括无线语音、无线数据、无线信息传输。其用途包括:设备工况监测监控、灾害环境信息监测、人员定位、机车管理、通信等,形成一个完善的无线感知平台。这样就能够保证在出现自然灾害时,系统能够保持正常工作,为生产救援提供最大的支撑。

3煤炭生产物联网系统及其实现

从煤矿生产方面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炭生产自动化是在实现生产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三个方面的物联网。1、煤炭采掘系统的自动化及其物联网。2、运输提升系统自动化及其物联网。3、矿井提升系统的自动化及其物联网。

目前,煤炭采掘系统自动化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采煤设备向电牵引方向发展,使装机容量越来越大。(2)以计算机为核心具有多种传感器的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已成为先进高效综采设备的主要特点。 (3)工作面输送机向重型化、大运量、高寿命、高强度发展。

运输提升系统的物联网,主要对以下情况进行监测:胶带机打滑、堆煤、煤位、超温洒水、烟雾、温度、沿线急停、跑偏、断带等。智能跑偏及拉线保护是对胶带机运行当中的跑偏故障进行保护和沿线出现紧急情况时进行紧急停车。堆煤保护要求监测煤点是否堵塞,出现故障能控制胶带机紧急停车。烟雾保护监测驱动部因机械摩擦产生的烟雾,并能控制胶带机紧急停车。超温洒水保护对驱动部发生火灾进行停车洒水保护。打滑保护监测要求在胶带机上安装测速传感器。温度保护是通过设置在电机上的温度传感器连续监测电机温度。断带保护通过断带保护传感器监测胶带是否断裂。

矿井提升系统的自动化及其物联网,可以通过建设一个调度指挥中心实现,如图1所示。结合煤矿提升机控制系统的具体情况,在提升机房增设主控器以及相应传感器,通过矿井工业以太网实现提升机远程监控。针对装卸载系统,分别增设装载站PLC系统和卸载站PLC系统,实现对装卸载系统的远程监控。总体网络在调度室监测主、副井实时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工况的显示

4 结语

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煤矿生产自动化过程中人员安全环境的感知问题,解决矿山灾害状况的预测预报、减少或避免重大灾害事故的发生,解决安全生产的智能控制,煤炭工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潮流以及产业标准等,都是面向生产自动化的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自动化的物联网技术的主要优点,指出了面向生产自动化的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实现过程中的需要注意的问题。针对我国煤矿生产技术的现状,提出了面向生产自动化的物联网技术在煤炭生产和安全保障方面实现的基本方案,为建立煤矿安全监控与自动化生产新体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煤炭企业信息化组织管控体系研究, [J]煤炭经济研究,2011,(10)

第7篇

关键词:物联网 输变电设备 状态监测

中图分类号:TP391.44;TN929.5;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103-01

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技术、广域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监视预警、分析诊断和评估预测,其建设和推广工作对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实现输变电设备状态运行管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相关技术简介

物联网一般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是指利用传感器技术、广域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获取反映运行状态的物理量,对其进行监测、分析处理,必要时提供报警和故障诊断信息,避免故障扩大导致事故发生,实现对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监视预警、分析诊断和评估预测。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在美国Auto-ID实验室首次提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圆桌会议”中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8月7日,视察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感知中国”的称谓;“物联网”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展以在线监测为前期的状态检修工作;80年代,状态检修从用于发电设备发展到用于输变电设备;2000年,清华大学、武汉高压研究所等研发了具有完整功能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2001年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高压研究院等研发了雷电定位系统、覆冰监控及自动除冰系统等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3 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3.1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可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产业链主要存在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4个环节。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核心能力。全面感知是指利用RFID、GPS、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感知、捕获、测量的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可靠传送是指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智能处理是指利用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3.2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的现状

目前各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往往都是对输变电设备的单一状态参量进行采集,信息采集及应用是孤立的、割裂的,各系统需建立自己独立的状态信息库,没有形成采集信息全网覆盖,大大增加了系统运行维护的工作量,不利于后期的分析处理及预测诊断;且各系统的生产厂家不同,导致装置标准不统一、通信规约不统一,不利于系统的运行维护及后期与其他系统的联调;另目前就地监测层与站端控制层间的通信仍以有线通信模式为主,须铺设通信介质(如光纤)作为通信信道,不仅布线复杂、成本高,且数据传输易受强电磁干扰。

3.3 应用物联网技术解决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是以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等作为物体智能识别、监测的手段,其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可有效解决有线通信方式的弊端。基于物联网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以射频通信数据通信,并结合无线通信网络借助GPRS等无线远程传输方式,可实现对输变电设备的实时同步管理,为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智能化手段。

在物联网的感知层,输电设备在杆塔、输电线路上部署传感器,变电设备在变压器、GIS设备、容性设备等设备上部署传感器,利用物联网的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过监测数据采集装置和智能传感网络,实时采集输变电设备的各种状态信息。其中,传感器以小型化、无线化为发展方向,以实现感知层输变电设备的全范围监测。在物联网的网络层,输变电设备智能监测装置之间实现信息汇聚和交互后,通过电力专用数据网络、光纤(OPGW)和无线宽带网络等将实时状态信息传送至变电站和输变电设备监测中心;在物联网的应用层,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平台及其辅助系统在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可视化展示外,应加强与SCADA系统等其他应用系统的信息综合能力,实现数据的多方位综合分析。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如图1所示。

4 结论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已成为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和既定目标。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输变电设备状态运行检修管理、提升输变电专业生产运行管理精益化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提升输变电设备监测诊断、运行管理的水平,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信息工程 安全监理 技术

物联网技术通过对高度集成化环境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工程整体生产效率,并逐步凸显出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优势,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实现物联网技术的科学应用,以此来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下就是对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物联网技术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信息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当前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信息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例如,涉及到了国防事业、军事管理、政府部门等领域信息的维护,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信息安全管理难度。同时,物联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亦逐渐凸显出节点数量有限、常态化安全监理手段无法直接引入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信息工程项目的有序开展。为此,当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应注重引入信息加密手段、数据融合等,同时致力于密钥的形成与开发,继而由此实现安全网络环境的营造;第二,蠕虫病毒的引发亦是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需面临的关键问题,为此,相关技术人员在物联网技术优化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节点恶意攻击现象的应对,由此来优化物联网运行空间,规避信息损坏现象的凸显;第三,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亦表现在节点内隐私问题的暴露,为此,当代信息工程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应强调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即优化信息存储系统,并赋予物联网系统位置信息获取功能,以此来达到最佳的系统运行目的,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

二、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物联网技术研究

(一)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即为信息交互、信息感知的过程,因而在物联网系统运行过程中若存在网络恶意节点,那么节点在运行过程中将凸显出无法精准辨识信息的问题。同时,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下游节点信息的识别及节点信息的有效传递。为此,为了保障物联网系统中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要求当代企业在信息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网络数据融合中信息安全状况、信息应用程度等层面的判定,继而从根本上规避恶意信息的凸显。此外,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以抽样的方式,对数据融合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验证预处理,从而及时发现信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展开有效的解决。另外,在物联网系统数据融合过程中,亦应强调提高用户捕捉水平,即实现对数据信息安全性、可靠性的辨识,以此来营造良好的信息传递空间。

(二)路由定位协议设置

物联网系统节点处涵盖着大量隐私信息,为此信息内容的暴露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监测目标的实现。因而,相关技术人员在信息工程操控过程中应致力于安全机制的建构,即对隐私信息形成监测、保护,由此规避信息暴露现象的凸显,并就此满足用户信息使用需求。此外,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过程中,为了满足隐私信息保存、处理需求,应注重完善安全协议或路由定位协议,且在协议内容制定过程中明确对节点信息的真实反映及信息位置数据的反馈,从而在此基础上提高物联网系统交互、感知能力,并实现对信息的高效管理。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物联网系统运行过程中强调路由定位协议的设置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

(三)物联网技术应用实例

物联技术即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运用物品编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对产品进行跟踪、追溯。例如,某食品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即涉及到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同时其在信息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首先为每个设备配置EPC标签,继而将工程实施阶段的信息反馈至网络中心,便于监理部门透过EPC标签获取到食品原材料到成品生产阶段的所有信息,最终就此实现对产品信息的严格把控。其次,该企业在食品追踪过程中亦涉及到了数据采集、数据库设计、RFID等技术环节,最终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环境,规避了食品不安全生产行为的凸显,满足了消费者消费需求。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类生活质量,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三、结论

综上可知,在当前信息工程安全监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隐私信息暴露等问题,影响到了用户对信息的使用、识别,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信息安全性、真实性的严格把控,要求当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将物联网技术贯穿于信息工程安全监理过程中,继而由此实现对节点信息的自动化、智能化识别,达到信息的有效管理状态,并及时发现信息应用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提升信息识别精准性。

参考文献:

[1]张云霄,刘宏志.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安全,2012,11(0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