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0:50: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冷门心理学效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硕士 培养质量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控制发展,关于其培养质量的评价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过去的研究关于质量评价研究在理论上较多地关注概念以及特征的探讨,学理性的研究较为深入,但缺乏操作层面的理性分析。实践中质量评价更多地体现为传统的考试评价上,没有形成系统化的问卷,缺乏具体的量表探讨及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提倡全人发展,重视以学生对学习的感受评价教学质量,所以该量表的编制有利于发现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不满方面,这种重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研究,既可以为学校及时改进和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线索,更能够使硕士研究生快乐学习和学有所成,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
满意即在进行一项活动之后所带来的一种愉快的感觉,满意度即满意的程度,是一种感觉状态的水平,它来源于被访者对某事物的实际效果与期望值的对比。过去文献一是从需要角度定义,即需求达成则满意。比如Spenee&Evans(1956)认为,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需要或愿望,如个人能达成这些愿望或需要,则感到满意,否则会感到不满意。Vroom(1964)认为,需求强度高时,则获得时就愈满意,不能获得时就愈不满意。Domer等(1983)认为学生学习的满意度取决于个人的期望水准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差距越小,则学生越感到满意;差距越大,则感到越不满意。二是从认知角度定义,即满意就是一种主观感觉。如Long(1985)认为,满意度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愉受或态度。Houle&Sheefoed认为,学习活动本身能引起学习者良好的感觉。郑田(1995)认为,满意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感觉或态度。本文采用前一种定义。
要编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问卷,首先要初步确立测验评价体系。笔者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加以质性和量化分析的基础之上,再结合问卷调查、文献分析以及访谈所得的结果,参考现有满意度等相关问卷的编撰内容,广泛征集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初步将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量表定为由5个维度组成的评价体系。这5个维度分别包括课程设置、资源配置、教师教学、导师科研指导和学生能力提高。需要指出的是,问卷编制是一个理论探讨的过程,因而这一评价体系将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修正。
2项目库的初步形成
2.1项目的收集编写和问卷的施测
为了使项目反映先前理论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内涵和要求,研究者在项目的收集过程中,严格按照评价体系确定的内容指标来搜集项目。采用三种方式进行项目收集:一是分析相关的教学文献,参考关于培养质量满意度的具体陈述;二是借鉴或修改已有相关量表或问卷中的部分项目;三是结合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所得资料编写项目,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进行整合,形成了45个项目组成的项目库,并将这45个项目作为初始问卷,采取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的研究生共50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测试,由心理学研究生担任主试,施测时间15分钟。回收问卷后,根据以下原则剔除无效问卷:(1)规律作答的问卷。(2)漏答率超过5%的问卷(超过2个的剔除)。(3)逻辑上存在明显错误的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获有效样本470份,有效率94%。
2.2考察各项目的天花板、地板效应、特异性和鉴别力
本研究先验证项目的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和特异性。所有项目的平均数都在3.05―3.71之间,所以各项目不存在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所有项目的标准差在0.790―1.195之间,所以各项目的特异性较好。
所有项目与总分都在0.01水平上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都在0.437以上。美国测量学家Ebel认为鉴别力指数在0.2以下的题目应予以淘汰,鉴别力指数在0.2―0.4之间的项目一般,鉴别力指数在0.4以上的题目较好。所以各项目的鉴别力都很好。
2.3 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问卷项目
奇数被试数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有235份,是项目数(45)的5倍多,所以满足条件。根据Kaiser给出的适合做因素分析的KMO统计量标准:KMO>0.9时,非常适合;0.8
2.4探索性因素分析考察29个项目问卷的结构
KMO值为0.873,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到的近似卡方值为2352.417,P小于0.01,表明数据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在因素提取过程中,笔者根据以下标准确定问卷的因素数目:(1)因素的特征根大于1;(2)每个因素至少包含3个以上项目;(3)因素较容易命名和解释;(4)大致符合先前的预先设计;(5)抽取的因素在旋转之前至少能解释2%的变异。直至抽出的因素数目与包含的项目与预先设计相接近,并逐步趋于稳定,最终得到一个包含5个因素29个项目的问卷,并列出各因素统计量与变异解释率见表1。
表1:各因子统计量与解释的总方差
2.5项目命名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一个包含29个项目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问卷。第一个因素包括10个项目,它们是项目32、36、31、35、33、28、34、38、37、30,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导师投入、学生培养、学位论文的指导这些方面,故命名为导师科研指导。第二因素包括8个项目,它们是项目10、43、45、40、44、39、41、12,主要涉及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故命名为学生能力提高。第三因素包括4个项目,它们是项目2、1、3、4,主要涉及学校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学术性等方面,故命名为课程设置。第四因素包括3个项目,它们是项目14、15、16,主要涉及学校为了学生的研究学习提高的条件,故命名为教学条件。第五因素包括4个项目,它们是项目24、20、21、25,主要涉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质量保障和考核学生的方法等方面,命名为教师教学。
3 问卷的检验
3.1问卷的效度检验
3.1.1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问卷所采用的项目对整个测验内容范围的代表性程度,内容效度主要是一种逻辑分析法过程。在内容效度的评定上采用了专家判断法以及经验法来考察测验的内容效度。具体来说,笔者首先进行了有关培养质量满意度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并和资深教师进行访谈,结合文献资料确定了量表的评价体系。项目编写时邀请心理学教授推敲项目内容,问卷形成之前请研究生做可读性训练。同时笔者参考了较为成熟的问卷,并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挑选。因此最后的项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1.2结构效度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所获得的量表的结构模型称为构想模型,该结构模型是否合理,由于探索性因素分析本身功能的局限性,难以对其加以验证。本研究选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极大似然法估计)估计构想模型对实际测量数据的拟合程度,从而检验构想模型的正确性。笔者采用AMOS4.0选用偶数被试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考察数据与模型之间的拟合程度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表2)。
除了GFI(0.707)
3.2问卷的信度检验――克朗巴赫Z系数和分半信度
内部一致性信度也称同质性信度,指的是问卷内部所有题目的一致性,这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中的克朗巴赫Z系数。
表3:CTT中的信度
表3显示,其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Z系数是0.954,前后分半的分半信度值是0.902,符合测量学的标准。
表4:问卷各因素分量表的信度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各分量表的克朗巴赫Z系数均在0.826以上,且总量表的克朗巴赫Z系数为0.954,表明此问卷的信度较好。
4 讨论
在确定问卷初始维度时,在参考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和相关的问卷调查,笔者提出从课程设置、资源配置、教师教学、导师科研指导和学生能力提高5个大方面建构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问卷的框架。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析取出了导师科研设置、学生能力提高(下转第39页)(上接第30页)、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和教师教学5个因子,这表明前期的维度结构设置是可取的,结果这5个因子也具有很好的理论支撑和专家支持。本研究先采用经典测验理论的方法来筛查项目,先删除与问卷测试内容相关不大的和学生反应一致的项目,保留鉴别力较高的项目再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筛查项目,这样可以简单直观地探讨问卷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自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首先,经筛选后由29个项目构成的最终问卷的其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Z系数是0.954,前后分半的分半信度值是0.902,符合测量学的标准。内部一致性信度中各分量表克朗巴赫Z系数均在0. 826以上,全问卷及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均很好地满足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其次,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指标都达到拟合要求,可见,该问卷具有理想的结构效度。
5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之处
(1)从研究的内容看,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的研究属于热门中的冷门,拟编制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问卷研究工具在国内尚未涉及。
(2)在问卷的应用上,进一步研究研究生的导师科研指导、学生能力提高、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和教师教学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类型研究生在各结构上的差异情况。
(3)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项目有一定随机性,这导致删除了部分包含项目较少的因子,这与研究者项目库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会对部分删除项目进行修订,对项目较少的结构补充部分项目来进一步探讨和优化问卷的结构。
(4)在被试的选取中,没有选取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类型学校的研究生,样本容量也需要增加,同时受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被试在具体结构的选择上更倾向于积极的维度,如何克服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笔者在下一步研究中将会继续探讨。
6结论
(1)“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问卷”各个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问卷包括5个结构。
(3)通过经典测验理论筛查项目来编制问卷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薛二勇.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策略与方法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2] 宋木文,刘果.中国图书大辞典[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5.
[3] 胡秀.小学生学习满意度量表的初步编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4] Andrieh D.A general hyperbolic cosine latent model for unfolding polytomous resPonses:Reeoneiling Thurstone and Likert methodologies.British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Psyehology,1996(49:347―365.
雯雯是个漂亮的川妹子,她大学毕业后被一家上海的大企业录用,来到上海工作。在工作当中,她遇到了让自己“一见钟情”的男友,两人开始了一段甜蜜又浪漫的恋爱。一年后,男友决定将雯雯介绍给自己的父母认识,雯雯为了给未来的公公婆婆留下一个好印象,决定亲自下厨做一顿晚饭。
雯雯对自己的厨艺本是很有信心的,但是一餐饭下来,虽然几人连连称赞自己的手艺,桌上的菜却没动几口。送走了两位老人之后,雯雯趴在男友肩上,闷闷不乐地问他是不是他的父母对自己不满意,男友戳戳她的鼻子说,“我爸妈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哪吃得惯这么辣的菜?”雯雯恍然大悟,直怪男友没有提前告诉自己,男友却摊开双手,一副无辜的样子,“我以为你会知道啊!”
其实雯雯和男友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雯雯自己是个爱吃辣的四川人,就以为公公婆婆也一定喜欢吃辣味的菜肴;而男友自己知道父母不爱吃辣,就认为雯雯也能想到这一点,正是因为这种“以己度人”的心态,才导致了这种略显尴尬的结果。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在心里想,怎么会有雯雯这样的人存在呢?见公公婆婆这么重要的事情,肯定要提前先和男友好好讨论一下,怎么会不问清二老的爱好就随意做菜呢?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想法,那就说明,你也掉进了由你的“虚假同感偏差”构建的世界。
我们总是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
“虚假同感偏差”是一种我们每个处于社会中的人都会有的心态,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也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因此而出现了“同感偏差”。你喜欢音乐,就在房间里大声播放歌曲,认为这能让大家都感到身心愉悦,却不知道可能对某些人来说,你播放的音乐与噪音无异;你认为自己在从事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所有的人都应该暂时放下自己的工作来辅助你,却不知道对别人来说,你在做的事可能是无足轻重的,根本不需要给予多余的关注;你喜欢热闹,觉得那些自己在家看书画画的朋友一定会感到孤独,于是到别人家里去“送温暖”,实际上却可能打扰了别人难得的清静……
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心态是怎么形成的呢?当我们在集体中遇到有冲突的选择时,人们的思考过程是:猜测他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一说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一评价其他人的选择,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做出决定时,其实已经确认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和自己一致的。
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李·罗斯在一项研究中,招来一批大学生志愿者,问他们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Joe’s饭店吃饭”的又大又傻的广告牌在校园里转悠30分钟。同时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能会学到一些东西”,他们可以随意选择接受或者拒绝。结果发现,挂着牌子瞎转悠了半小时的同学们有62%的人觉得其他人也愿意这么干;而直接拒绝挂广告牌的同学则只有33%的人觉得别人会同意挂着牌子游街。
如果不一样就恼羞成怒
而且,对于那些选择了和自己不同选项的人,人们多半会做出非常极端的评价。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可能会说:“那些拒绝的人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不好?假正经!”而那些拒绝挂广告牌的人会说:“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极。”
比如有人宁愿放弃公务员的职位,也要去非洲当志愿者,我们会说“只有大脑不正常的人才会那么干吧!”“那样做的人是不是缺心眼啊?”高考时有人报考了冷门专业,我们就会说“他怎么会选那个,脑残吗?”如果你认真观察,不难发现,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
这种发泄一下极端情绪的人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仅仅因为他人与自己意见不一致,就大打出手。
当你以为别人会认同你的意见、而别人却不认同时,你对他的评价立刻极端起来,甚至控制不住大打出手,这都是“虚假同感偏差”惹的祸。
媒体敌意效应
这种“虚假同感偏差”情绪如果在群体间传播,两个意见不同的群体之间就会出现剑拔弩张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个体往往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过分夸大群体内的相似度,过分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觉得凡是不支持自己的人都是脑子有病。
对于一个新闻事件,我们常常会觉得这个媒体的报道比较公正,那个媒体的报道太有偏向,等等。毋庸讳言,媒体的报道是有偏向性的,但作为消费者,同样对媒体报道本身抱有偏见,这也是“虚假同感偏差”引起的。
还是斯坦福大学的李·罗斯教授,曾对此问题做了研究。他邀请了68个支持以色列的大学生,27个支持阿拉伯的大学生和49个持有一般看法或者说是中立的大学生,一起观看有关1982年以色列军队在黎巴嫩贝鲁特对阿拉伯难民营大屠杀的一组电视新闻片段。结果发现,每一个持不同立场的人都认为新闻报道是偏向对方立场的:支持阿拉伯的学生认为这些新闻片段普遍是偏向以色列的,而支持以色列的学生则认为这些新闻版段普遍是偏向阿拉伯的,中立的学生的看法介于二者之间。
这说明,“虚假同感偏差”会引起不同群体之间更加强烈的对立情绪。
关键词: 高校学生 转专业 动因 对策 心理干预
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确提到高等学校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从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看,每年秋季开学后,新生要求转专业已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也因政策的放宽等原因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高校学生转专业的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便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学生转专业动因
1.校园信息链的错层影响
新生进校后,大多通过上一年级学生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就业情况等。而上一级的老生对专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对新生的咨询往往倾向于个人喜好的表达。这样的信息传递是不客观,也不符合专业的认知规律。所以这样的信息链会产生错层的影响,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和否认的心理,从而产生转专业的想法。
2.新生对专业的期望
高中时代埋头苦读,克服一切困难的心理驱动力往往来自高中老师对未来大学生活的精彩描述,学生对大学校园、对专业的期望较高。可到了现实的大学校园后发现并非如此,或有更好的专业,这使大部分学生有了想转专业的最初动机。[1]
3.选择专业时“误入歧途”
在被问到“高考选择专业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时,57%的学生选择本人,32.4%学生选择家长,8.8%的学生选择中学老师,另有1.8%的学生选择其他。以上数据表明,有超过40%的学生所填报的专业并非自己的主观意愿。这样的选择更多地融入了功利色彩或短期效益,学生自身的特长与兴趣则体现较少,而一旦进入高校,往往会有部分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长此以往,提出转专业的申请也就在所难免。可以说,外界因素对学生选择专业时的影响甚至是干扰,是大学生转专业的潜在原因。[2]
4.兴趣爱好
当代大学生个性十足,他们兴趣广泛而又不易盲从他人,有理想和追求,有独特的价值观,有人生和生活规划。入学前填报志愿时因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家长包办、非第一志愿录取等原因,使得这一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对调剂后的专业不感兴趣,学习能力不强,从而更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不满。同时,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的兴趣、偏好、能力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表现出与就读专业的不匹配性,使其特长与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应付,产生转专业倾向。也有很多学生入学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其他专业上,这使他们对新学专业的否定心理更加强烈。
5.就业前景的影响
在当前,很多学生、家长存在“专业就等于未来职业”的基本观点。大学生在选择转专业时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就是未来就业。从高校扩招开始,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社会对大学生的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因此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成为学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而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专业则成为学生敬而远之的“冷门”专业。
6.家庭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以自己的理想模式和人生目标来规划孩子的未来。很多父母为了让子女在就业形势更好的专业中学习,或出于工作压力、安全性考虑,无视子女的爱好与特长,自做主张为子女填报志愿。而这些听从父母的学生大都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因此,转专业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父母的职业是子女的一项重要社会资本。父母多年的经验、人脉是子女未来就业很重要的社会资源。一些家长已经为子女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了安排,而转入其他专业更有利于进入安排好的岗位,这也是学生转专业的一个原因。
7.从众心理
一方面,大学生受高年级学生或周围朋友的影响,看到高年级学生或自己周围的同学转专业,心理不平衡,违背自己的本真意愿,产生一定的“类比效应”,即认为自己的专业不是好专业,随大流提出转专业的要求。甚至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好朋友转专业,希望以后还能够和他们在一起,就跟着一起申请转专业。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忽视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特点,受到媒体舆论及一些夸大甚至虚假宣传的影响,片面地认为“热门”专业、“品牌”专业就是好专业,适合自己,并且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一哄而上,追逐这些好专业。
二、学生转专业的对策
1.加强招生宣传,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提供完备专业咨询。
由于不了解专业特点是很多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以有多种形式,首先是招生时期的宣传。在学生报名时,就需要对高校中各个专业的设置、大体职业走向、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等进行详尽解释,这样才能减少学生报考的盲目性;其次是在转专业前一段时间,学校、各院系都可以组织专门的咨询会和报告会,散发专业介绍材料等进行宣传。宣传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真正专业兴趣所在以及是否具备就读于某门专业所需要的能力和基础。[3]
2.加强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早期规划。
从学生转专业的情况分析来看,许多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及其发展前景缺乏充分的了解,在认识上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专业目标不明确,专业兴趣较易波动。因此,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可以组织该专业的知名教授、优秀教师及企业界成功人士开展一些精彩动人、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该专业魅力的讲座与课堂教学,以增强该专业的吸引力,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与价值、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学习热情。同时,还要通过详细介绍、分析专业前景、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给学生说明转专业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让转专业成为学生的理性选择。这样就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稳定专业情绪,帮助他们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2]。其次,还应不失时机地开展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到学习专业知识的角色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以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专业理想,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
3.健全高校学生转专业管理制度,规范转专业行为。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制定合理的转专业的规章制度。如加强院(系)的审批管理:随着转专业人数的增加,各院(系)也不能盲目地接收学生,要充分考虑本院(系)各专业的实验室容量、师资情况、就业情况等。
4.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为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学科和人才的需求,高校需对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进行调整,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重组和优化设置不合理的专业,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资源,开设社会急需的新型和前沿的专业,满足学生对各专业的需求,满足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要求。
三、进行心理干预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学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过度自卑、焦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等等。新生刚入学时,由于远离父母和原来熟悉的老师、同学,对高校的学习氛围及集体生活方式暂时无法适应,需要一定的适应、调整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定的失落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周围同学的做法、想法此时更容易影响学生的思维走向,使他们产生转专业的想法。高校应予以积极地心理引导,使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学习与生活压力,从容乐观地面对新环境,正确地面对学习生活,避免因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与不适而造成的转专业[2]。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充实的大学校园生活来缓解部分学生对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或压力。
2.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了解专业,激发专业兴趣。
专业选择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过程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专业对心理素质和个性能力特征都有不同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未来职业的要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个性的长处与短处。具体来讲,可以借用科学的个性测试、心理辅导和职业咨询等手段来了解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及如何在本专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者帮助学生培养本专业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开展这些工作,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兴趣。
3.正确评价不同的转专业倾向学生,然后进行合理疏导。
对有转专业倾向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可以通过诸如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等干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总体适应性,避免部分学生盲目转专业。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认清其产生转专业需求的真正原因,合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对于那些并不是由专业不对口引起的转专业倾向的学生,通过向他们提供各种支持和辅导,让他们在继续原专业学习的同时解决自己的问题。[3]
总之,高校学生转专业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由于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的制约,转专业不可能没有条件的限制,因此转专业机制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俊.大学生转专业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12(12).
关键词:羊群行为;产业政策;企业投资;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2)05-0024-09
一、引言
在动物界中,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在一起的时候经常盲目地左冲右撞,但如果有一只头羊行动起来向前冲,其他的羊就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在不远处有更好的草,羊群这种盲目跟随大流的行为被称为“羊群行为”。而这个概念也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从众心理,借指投资者经常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以市场中大多数人决策为自己的决策。国外学者对羊群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的研究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更容易发生羊群行为,但即使在崇尚个体主义、鼓励个体创造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羊群行为依然存在(bond和smith,1996)。中国是一个典型崇尚集体主义文化、提倡团队合作精神的国家,从众心理的羊群行为在普通个体及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过程中就更为常见。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资产投资聚合度不断加大,在房地产、电子、太阳能等热门行业,很多企业盲目跟风投资,造成投资过热。而在农林业、基础设施、原材料等冷门行业,又呈现投资不足的问题。盲目跟风的投资决策往往建立在非理性判断基础上,进入这些从未涉入过的行业通常难免遇到很多措手不及的问题,加之行业前景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盲目跟风投资容易招致失败。
由于存在很难找到合适的指标对从众心理、投资羊群行为进行度量这一问题,公司管理者羊群行为在资本市场方面的实证检验也开展甚少。因此,本文尝试运用更恰当更合理的模型和方法对羊群行为进行度量,并充分考虑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因素——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从我国经济活动的实际出发,实证分析企业投资羊群行为,为管理者羊群行为的理论创新和实证检验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二、文献回顾
从众心理为什么会发生呢?根据deutseh和gerard(1955)观点:个体产生追随群体倾向的主观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获得有价值信息;二是想被群体接纳认可,不被孤立。coleman、black和mouton(1958)认为:在不确定和未知的情境下,人们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当任务越复杂越困难,前景越模糊时,人们就越容易跟随群体大众,从众心理下的羊群行为不可避免发生。根据羊群行为的原因产生测度羊群行为的两种模型:一种是基于信息需要的信息层叠(information cascades)模型和基于声誉需要的声誉羊群(reputational herding)模型。banerjee模型和welch模型以及bhw模型都是经典的信息层叠模型。声誉模型最经典的代表作是sharfstein和stein提出的声誉模型,认为产生投资羊群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经理人市场声誉。
目前关于羊群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直接针对企业投资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还十分匮乏。bo,hong(2006)建立了一个基于声誉的企业投资羊群行为分析模型,用企业投资与同期同行业平均投资的偏离度指标反映从众程度,通过对564家英国企业的研究发现经理人声誉越高,其投资决策越是接近行业平均水平,投资从众倾向明显。我国对投资者羊群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借鉴与模仿,彭贺(2003)详细分析了证券投资者包括羊群行为在内的多种行为和心理障碍。宋军、吴冲锋(2001)对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用lakonishok等(1992)的羊群行为测度方法来测度我国基金的投资行为,结果发现我国基金确实存在羊群行为,且程度比西方的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羊群行为高出许多。陆剑清(2007)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从众心理进行研究,把投资者可分为“从众追风型”、“环境适应型”以及“独立稳定型”三类。暇叶蓓、祝建军(2008)通过选取127家上市公司2001-2005年的数据对经理人声誉顾虑与企业投资羊群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业绩考核压力和利己动机驱使下,职业声誉顾虑是企业投资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产业政策对管理者投资羊群行为的影响
现有文献证实在资本市场中通常存在两种形式的羊群行为:中小散户的羊群行为和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中小散户没有能力去收集足够的信息来辨别上市公司的优劣,容易产生跟随他人投资决策的羊群行为,机构投资者虽然有专业的团队去调研上市公司,但基金经理们为了维护自身声誉和报酬,有时也采取跟随行业领先者的分析报告进行投资组合,从而产生羊群行为。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企业管理者同样易于受到从众心理和思维习惯影响,在进行企业管理决策或是投资决策时,跟随行业领导者的管理方式或投资方向进行决策。scharfstein和stein(1990)指出:“在管理方法、投资选择和财务信息披露方面,管理者都很容易跟随行业领先者”。尽管企业精明的管理者掌握投资决策的方法,有自己总结的一套投资原则,但在做投资决策时仍然存在盲目跟风,非理性投资决策,形成管理者的羊群行为。
在新兴市场,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的经济思想基本占据着统治地位。虽然fan和wong(2007)论述了政府干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他们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低效,甚至会带来严重的腐败问题。但政府管制在现阶段法律不完善环境下仍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中国正经历市场经济的过渡转型,制度仍不完备,仅仅通过市场机制无形之手无法实现经济有序,必须借助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进行干预,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持产业平衡。当国家鼓励或限制发展的产业政策后,被鼓励的行业纷纷上马新建项目,投资旺盛。2002年以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至2009年间投资增速达到年均60%,直至2009年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占全球总产量的40%以上。同样地,被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行业投资停滞,加速衰退。国家《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对有色金属汞产品的准入限制后,市场上汞及汞制品产量快速下滑,只有少量治污条件好规范化的汞生产企业生存下来。
本文认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发展有巨大推动力,带动投资,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受产业政策支持或鼓励的企业投资规模扩张是管理者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前景做出的理性投资决策,与从众心理导致的投资羊群行为本质上显著不同。当某一行业受到重点支持和鼓励时,企业领导者及时调整投资策略,立项上马发展前景明朗的项目是理性投资行为。这种投资不仅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更良好的基础,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考察企业投资的非理性羊群行为时,必须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对投资行为的影响,重点考察无产业政策鼓励支持的企业是否存在非理性投资羊群行为。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h1-1:由于从众心理的普遍性,公司管理者存在模仿行业领先公司的投资羊群行为。
h1-2: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正向影响,无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较有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投资水平更低。
h1-3:在控制产业政策影响因素后,公司投资决策仍然存在羊群行为。
(二)管理者投资羊群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scharfstein和stein(1990)指出,羊群行为会降低市场的信息传递效率,混淆信息真实性,削弱金融市场的定价功能,使得证券价格偏差价值程度加大,加剧市场波动和风险。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羊群行为会给整个市场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那么企业管理者投资羊群行为是否也会对企业价值产生不利影响呢?这需要用经验数据来证明。相对于无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有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其投资规模更大、投资频率更高,这是产业政策对企业投资水平的影响,是理性的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价值创造。无产业政策支持企业投资水平高,盲目跟风投资才是真正的投资羊群行为,这类羊群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正是本文需要检验的内容。因为已有研究结论表明证券市场的投资羊群行为大部分是损害企业价值的,那么本文合理推断,控制产业政策影响因素后,公司管理者投资羊群行为将对公司价值产生不利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1:管理者投资羊群行为的公司其公司价值低于没有发生羊群行为公司,即投资羊群行为与公司价值存在负相关关系。
h2-2:受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企业价值将高于无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
h2-3:无产业政策支持的管理者羊群行为公司,其公司价值低于受产业政策支持的羊群行为公司。
四、研究设it与变量描述
(一)变量与模型
1.因变量:企业投资水平(inv):采用malmendier和tare(2005)方法将企业投资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净增加值来衡量,为消除企业规模的影响,再对其进行标准化,除以上期末资产总额。
企业价值(tobinq):市场对企业资产价值的预期,采用计算股权和债权的市场价值,此法消除了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收入确认原则等人为因素对数据计量偏误的影响。
2.解释变量:产业政策(ip):本文根据“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提炼国家重点发展和支持的行业,当公司所属行业不是重点支持或鼓励行业时,将其赋值为1,否则为0。
行业领导者的投资水平(leadinvt-1):本文构建第t-1年i行业领先公司的投资水平为行业投资领导者,作为其他公司管理者们可能追随的方向,以检验上市公司投资决策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如果公司的投资水平与领导者的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则投资羊群行为存在。行业领导者指标ieadinvt-1为上一年行业内公司规模最大的前10%公司的投资加权平均数。
羊群行为测度(herdinvit);考察羊群行为与企业价值关系,效仿stickel(1990)对分析师预测的羊群行为测度和christie和huang(1995)等对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测度方法,用公司投资水平与行业领导者平均投资水平的绝对离差来衡量羊群行为程度的大小,herdinvit值越大,跟随行业领先者投资的羊群行为程度越轻;herdinvit值越小,羊群行为程度越大。羊群行为程度(herdinvit)的测量计算公式为:herdinvit=|invit-leadinvt-1|
3.控制变量
公司投资行为同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以fhp模型为基础设定公司特征控制变量,其中包括:经营现金流、实际控制人性质、公司成长性、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此外,加入年份哑变量控制各年度宏观经济因素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各变量具体含义见下表。
本文所用的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数据取自ccer数据库。选择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执行如下筛选程序:(1)由于金融类公司性质特殊,参照同类文献,将该样本剔除。(2)剔除财务数据与公司治理结构数据不全的样本。经过上述程序,最终获得样本数为6455个公司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采用stata11.0软件。
(二)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patel、zeckhauser和hendricks关于公司财务决策是否存在羊群行为的检验方法,构建管理者投资决策羊群行为存在性和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基本模型。
五、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模型中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因企业投资水平(inv)、经营现金流(cf)、资产负债率(debt)和企业成长性(growth)的标准差较大,需进行极值调整,采用winsor命令在1%分位上缩尾调整。从表格统计可知行业内公司规模最大的前10%公司的投资平均水平leadinv为14.3%。样本中受到国家“十一五规划”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数为3707个公司年,占总样本的57.43%;无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数为2748个公司年,占总样本的42.57%,说明超过一半的公司是属于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国有上市公司占总样本的62.71%,表明国有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力量,占大部分比例。tobinq值越高,投资动机越大,企业价值越大,样本中上市公司tobinq均值为2.0098,即企业资产平均市价超过资产账面成本2倍左右。羊群行为程度变量herdinv的均值为0.181,即公司投资规模与行业领导者投资规模差异的平均值在18%左右,该值越小的公司管理者羊群行为程度越大。
(二)相关性分析
为了验证公司投资水平与行业领导者投资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我们对主要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表3中可以发现,行业领导者投资水平与公司投资水平在1%以内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即行业内的公司会跟随行业领导者的投资决策进行投资。现金流cf与企业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即现金流越高的企业,投资规模越大。产权性质state变量与企业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表明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规模更大,这与国有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融资能力以及政府支持有关。产业政策ip变量与投资水平负相关,即与受到产业政策支持公司相比,无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投资水平更低。
(三)ols回归结果
本文用difference-in-difference计量方法,设置交互项leadinv*ip来检验不同产业政策情形下企业管理者羊群行为的存在性。表4列示了行业领导者投资水平与行业所有公司投资水平两者关系的多元回归结果。结果显示,行业领导者投资水平对行业内其他公司投资水平有显著影响,leadinv的系数为0.008,在10%的水平上与inv显著正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hi-1。产业政策变量ip在inv投资方程中的系数为0.009,t值为-2.90,即无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比有产业政策支持公司的投资水平更低,在1%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在此值得关注的是交互项leadinv*ip,其系数为-0.070,t值为--4.89,与inv显著负相关。表明与受到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相比较,无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投资羊群行为发生频率及范围更少,但仍然存在。假设h1-3得到验证。控制变量经营现金流cf与企业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公司经营活动产生越多的现金流量,公司投资水平越高。实际控制人产权性质变量state系数为正,国有上市公司投资水平高于非国有上市,但显著性水平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资产负债率debt与投资水平显著负相关,公司规模与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
表5列示了管理者羊群行为程度与企业价值两者关系的多元回归结果。结果显示,管理者羊群行为对企业价值有显著影响,herdinv的系数为-0.114,在1%的水平上与tobinqt显著负相关,herdinv值越小,表示公司的投资行为越接近于行业领导者公司的投资行为,羊群行为程度越大,企业价值越高。这与本文的假设预期并不一致,考虑该结果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没有考虑产业政策影响因素,因为受产业政策鼓励的公司出现投资羊群行为是一种理性投资行为,将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影响,提升企业价值。加入产业政策ip哑变量后的回归结果。ip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即表明没有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公司价值低于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假设h2-2得到验证。交互项herdinv*ip是决定假设h2-3能否得到验证的关键变量,回归结果显示herdinv*ip系数为0.273,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没有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管理者羊群行为程度越小(herdinv值越大),企业价值越大,假设h2-3得到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对模型进行mbust检验,消除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异方差的影响。结果与前文一致,结论没有发生改变。再对模型进行公司层面的cluster检验,也没有改变本文的结论,详见表6。综上所述,本文的模型设定及研究结论是稳健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