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0:50: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第1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宏观经济;互动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34-02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与此同时,无标底招标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实施已经多年,建筑产品的工程造价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在决策时关注的中心。然而,我国的建筑市场体系有待健全。定额计价和取费指标一直是国内建筑企业的传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标取胜,必须改变这一习惯,并提高工程造价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探讨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变得十分迫切。

一、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关系研究的意义

在欧美发达国家,工程造价预测受到重视,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设有专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它们擅长积累和分析历史资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程造价资料整合制度,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十分健全。而在我国,定额和取费指标是造价管理机构长期使用的工作方法,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并未真正展开。与之对应的是,依据固定定额完成的工程造价预测也成为了业主、承包商和工程咨询机构的依赖,价格变更则通常是指令行为。

近年来,我国工程咨询机构越来越多,但其存在的不足较多,如价格信息失真状况时有发生。在理论界,关于从建筑产品投入品价格指数研究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预测和控制的探讨较多,对项目本身特征外的其他影响工程造价因素的研究较少。工程造价预测离不开对价格信息的搜集和使用,而价格信息与宏观经济形势,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可分割,因此,掌握宏观经济变化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它可以为计算工程造价提供重要依据。

二、宏观经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一)国内生产总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许多体现经济社会状况的因素,例如GDP、恩格尔系数等,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建筑产品的需求状况,并进一步左右其价格,即所谓的工程造价。若GDP上涨,或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时候,表明可供人们消费的总值正在增加,当人们解决了自身的基本温饱问题后,人们的需求则会转向精神方面,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舒适度的较高要求,例如住宅,人们对建筑产品需求会逐渐增长,一旦需求大于供给,会有更多资金不断流入建筑行业,这时便会对工程造价构成影响。

(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众所周知,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建设成本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人材机等物价浮动的影响,即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运输费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意义在于,它是某时间段里商品零售价格变动状况的反映,包括程度的变动和趋势的变动,在工程造价方面则主要指建筑材料价格,例如建筑装潢材料、燃料等。因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体现着物价波动,其波动必然会对建筑工程造价带来或多或少地影响。

(三)失业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失业率与建筑a品需求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下降,建筑产品需求增大;失业率上升,建筑产品需求减小。在建筑产品存量固定这一前提下,如果需求逐渐减小的话,那么根据市场规律,租金会有所降低。这一结果会间接影响到资产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建筑产品的价格,建筑工程造价也会随之压缩。失业率上升会直接影响人的心态以及对经济的预期,多数人会丧失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人们对此后房地产资产安全性、可靠性表示怀疑,甚至是建筑产品资产,都会遭到更多的风险损失的质疑。在此情况下,房地产和建筑产品保值力将不像以往那样令人信赖。这一现象会反映在房地产价格上,表现为其价格的下降,实际建筑工程造价也将最终遭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金融机构便会采取措施,提高利率,使信贷规模收缩,建筑行业会遭受巨大冲击,其开发成本会大幅增长。开发成本增加会直接带来建筑工程造价上涨这一结果,或者出现项目开发建设减少的状况,物业市场上存量会有所降低,存量供给降低则必然导致租金的增加,建筑工程造价会因此而被推高。此外,失业率与劳动力供给直接相关,失业率的增长必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而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程造价的相当一部分属于人工费,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候,人工费会有所减少,这对工程造价的降低十分有利。

(四)通货膨胀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比较复杂,但通常来说,经济泡沫的增大是其中主要原因。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会改变着建筑行业的生存环境。例如,原材料的价格、机械设备的价格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要小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所受的影响。这时候,工程造价会随着相关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属于一种虚假繁荣,它使高经济增长率徒有其表。如果在工程造价中使用通货膨胀下的原材料价格,那么必然会导致工程项目造价的偏差,使其与真实造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计算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必须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确定要不要剔除或者在合同中约定通货膨胀的风险归属。此外,通货紧缩与之是相同的道理,都应在工程造价中进行深入探究。

三、工程造价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效应分析

(一)供给冲击效应

从总供给视角出发,工程造价会对宏观经济形成一定的供给冲击效应。当建筑工程交易价格增加的时候,投资环节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定数量的资产能够可投入的项目数量会有所降低,能源、材料、劳动力等开发商所需要的资源会相应地减少,这时候劳动生产率以及总产出会明显降低。当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如果劳动力过剩,那么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受到影响,会有明显下降,然而考虑到名义工资的向下黏性,减少劳动需求成为多数承包商或开发商的选择,此时会抑制产出,GDP减少,失业率上升。当工程交易价格增长时,最终消费品价格也会随之上升,也就是说,最终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部分建筑成本的转嫁,这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不利的,因其净损失会有所上升;间接地,消费者对建筑产品有效需求会随之不断降低,宏观经济发展会因此而遭受打击。

(二)消费传导效应

按照财富效应相关观点,人们所占据的财富会随着建筑工程造价上升而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社会消费品生产的火热。当社会消费品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其直接影响是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率升高,居民收入增长,这对刺激消费具有积极作用。与之类似,对于打算购买建筑产品的人而言,建筑工程造价的增长会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有所降低,这会使消费有所减少,社会总消费会随之不断减少。总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总消费的减少会抑制生产,这有损于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就业状况也会遭受其不利影响。当失业率增大时,居民收入相应地减少,消费会受到抑制。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的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复杂多面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对消费和失业率的正、负两类叠加影响。

(三)投资效应

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取决于多种因素,通常能够对企业或个人是否投资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项目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二者之间的比值。当二者的比值大于1时,即项目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的时候,多数决策者会积极投资新建项目。众所周知,在新建项目投资中,建筑工程造价通常占有较高比例,如果建筑工程造价增加,经济趋势发展向好,人们对市场保持乐观,认为项目资产市值会增加,外部资金成本降低。社会投资较为繁荣,必然会刺激市场需求,就业率会随之升高。

(四)成本效应

工程造价是房屋建筑中住房成本的主要构成,与此同时,住房成本决定居民的生活成本,是其生活成本的主要部分。根据美国商务研究协会的相关研究,在各城市生活成本指数里,住房成本指数占有较大比例,为29%,企业的工资成本则受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很大,而住房成本对工资成本的影响亦不容小觑。从普通居民的角度看,生活成本会随着房价的上升而变大,无住房的流动劳动力更愿意迁出,劳动力规模会有所减小,失业率降低;与之类似,而房价上涨会给企业施加压力,使企业不得不增加员工工资,即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更愿意退出该市场,转移施工地区。企业的变动会牵动就业市场,其迁出会使劳动力需求下降,减少当地就业机会,居民就业、收入、生活水平会发生变化。

(五)转移效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会受到建筑工程造价波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工程造价增加的情况下,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有效投资会有所降低,可开发项目减少,这会抑制部分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需求,尤其是材料生产单位和机械生产单位,其他行业或其他部门会成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归宿,而以租用或购买建筑产品的单位为代表的行业、部分与之不同,对资本的需求逐渐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转行的过程中,专业技工需要承担更多成本,而短期内不同部门间资本重置并不容易,失业率由此会不断增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由此增大。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对其的影响不容忽视。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复杂的、多重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建筑市场、建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资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反之,建筑工程的长期性和造价的大额性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各行业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 赵田,查京民.宏观经济变量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动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3):23-24.

[2] 徐辉,梁娜.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66-68.

[3] 曹文佩.关于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6,(7):103-104.

第2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经济学家已经不再完全依靠传统的统计和调查手段来预测经济发展趋势,他们正逐渐借助网络搜索、博客言论等网络分析手段,补充或是替代传统的经济指标。各国中央银行也在不断开展新型经济指标的研究,用于制定货币政策,分析经济发展趋势。

一般来说,新型经济指标通常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借助研究网络搜索工具、微型博客、购物网站等的搜索、发帖、查询等实时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提前数天甚至数周预判出经济指标的发展趋势。比如,利用“求职”等关键字的搜索频率来预测失业数据。通常,网络上的一些搜索关键词不仅预示着经济动向,还是反映公众情绪的晴雨表。只是利用这些新型经济指标时,还需要注意到它也有一些缺点,一是指标数据期限较短;二是指标样本仅限于互联网用户,不能反映线下用户的需求,例如老人和穷人。尽管新型经济指标研究手段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受到了各国中央银行、经济学家及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各国中央银行对新型经济指标的研究进展程度不一,但不少国家已经开始用其研判一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制定货币政策。以色列、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和智利的中央银行都已经开始开展相关研究。以色列中央银行利用Google关键字的搜索频率来评估以色列的经济状况。英国中央银行通过跟踪Google搜索量,及一些关键字搜索预测宏观经济指标,纽约联储用“抵押再融资”这个关键字的搜索频率跟再融资申请指数作对比,发现把Google数据包含在内的预测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这一指数。西班牙中央银行研究报告通过分析跟英国旅行相关的搜索量,提前近一个月预测出从英国前来西班牙的游客数目。

这种通过网络衍生的新型经济指标是传统经济金融数据的有益补充。传统预测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部门的数据,而官方统计数据通常是事后收集,至少有一个月到两个月滞后性,但是新型指标数据可以依据互联网实时性的特点,记录用户关注和需求,给社会经济预测带来客观、及时的数据,有助快速研判经济形势。例如美国商务部要到每个月中旬才会前一个月的零售报告,而Google只要在搜索发生后的1~3天就可以更新数据。新型经济指标包含了大量信息,能帮助政策制定者实时了解经济状况,可以对经济状况作出更好的判断和预测,也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前瞻性。

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中央银行研究新型经济指标的方式方法,由中央银行牵头,联合统计机构、互联网管理部门、搜索企业、网络零售企业等相关机构共同开展新型指标的研究,加强对新型经济指标的构建、统计、应用等内容的研究,尤其是与货币政策相关的新型经济指标研究,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新型经济指标体系,以更准确地预测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针对性。(作者单位: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

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规划;产业集群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area of natural condition and so on factor condition, plann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ource status. Discussion of China's regional planning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will b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Industry cluster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现状

从2009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先后出台了13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已经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等。在“十二五”期间,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继续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

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区域经济规划对我国经济带动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各有不同。那么,究竟有哪些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呢?

(一)本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当前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背景之下,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规划。在国家的宏观布局规划之中,各省区的战略地位的确定,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了相应的安排与设想。因此,对于各地区的区域规划来说,都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规划为前提。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省份的的对外开放政策,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近些年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规划区域的自然状况等因素状况

自然资源构成了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制定规划时,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一定调查,规划和分析,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比如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新疆地区。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棉花产地,这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质。该地区的经济振兴,一定要在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做文章,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振兴经济发展。

(三)规划区域的经济资源状况

1、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在我们对某一地区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时,我们应该将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看作是该地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对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的了解,可以方便我们对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的合理规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的影响。廉价的劳动力将会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本地区进行投资建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该地区涌现出大批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合理规划和健康发展。

2、市场对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市场需求量和和市场容量,将对该地区规划发展的经济产业部门日后的发展壮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该区域的市场进行很好的调查和研究。在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大力发展,使得空间位置对于区域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但是对于某些产业而言,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还是应该离市场越近越好。譬如,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需求。这些都是对市场有着强烈的依赖。此外,与市场联系越紧密的企业,对于该市场的占有率通常会增长的越快,从而方便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月繁荣。

3、区域内以及周边的产业集群状况。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如果一个区域具有产业集群的优势,那么,在该区域内就包括了某一产业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包括:企业生产的上游原材料,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所需的生产服务业;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物流运输,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此外,政府也可以对此进行专门的配套设施的建设,生产一种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综合体,促进区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之下,不同的生产企业享有这政府统一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生产成本,增强了集体的竞争力。另外,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条件下,也能促进彼此的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以达到技术的创新,实现产品的创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具有活力,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层次。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点,因此,正确认识影响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对搞好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使之既有利于全国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体现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省地区的区域经济的特色,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与以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纽带的区域经济格局。为我国的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科,杨敬.对制定合理区域经济规划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7.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宏观经济

1.引言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价格的波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变化可以导致上下游产业如钢铁、建材、机械、化工、纺织、家电等一系列产业的需求发生变化,房地产价格上涨使房产持有者财富增加,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增长现象,即房地产价格上涨使人们更富裕,通常人们越富裕,消费支出也就越多。这种财富效应带动整个社会总消费的增长。基于对利润的追求,房地产投资日益膨胀,当投资过热程度不断上升,就会产生泡沫经济,从而使我国经济积聚产生巨大风险,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面临极高的违约率和信用风险。当房地产泡沫破灭,风险就会从房地产领域传导至金融领域,从而产生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会使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降,导致房地产业萧条,并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使得国家的消费、投资萎缩,进而导致经济衰退。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房地产市场的大幅调整和宏观经济的较大困境。因而,研究我国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

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波动通过影响社会总消费、总投资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产出、物价水平、货币金融市场,并进一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其他变量,通过以上传导机制,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2.1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社会总消费影响的理论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社会总消费支出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效应来实现的:财富效应、预算约束效应、流动性约束效应。

(1)财富效应。人们在所持有的货币、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时,资产所有者所拥有财富量的增加会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因此,房产以其巨大的财富基数即使是很小的财富效应也会对宏观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财富效应的出现将会导致社会消费品生产的增加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2)预算约束效应。预算约束效应主要是指房价波动对租房消费者的消费产生负向影响的一种效应,就是说,房价的上涨会带动住房租金价格的同步上涨,这就引起租房消费者生活成本的上升,受预算约束的影响就会使得当期消费水平下降。

(3)流动性约束效应。当房地产价格上涨,消费者和企业就可能使用升值的房产来申请更多的贷款从而获得更大的流动性,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金融机构会出于风险的考虑,对房产进行价值重新评估,若价值不足则会要求消费者和企业提供新的信用担保,因此就加大了企业和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

2.2房地产投资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

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增加。房地产投资前向关联产业如钢铁、水泥等方面;其后向关联产业如装修、家电、办公用品、家居用品等行业。一个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大,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伸展能力就越强,其发展就越充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凯恩斯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当总投资增加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投资增加量的数倍。投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总之,当房地产投资增加,通过产业关联和乘数效应会显著带动 GDP 增长。

3.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实际运行产生的影响

对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为实践运行提供了一个普遍性的理论框架,下文从房地产价格波动对社会总消费的影响、房地产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具体探究房地产经济波动对宏观经济实际运行产生的影响。

3.1房地产价格波动对社会总消费的影响

房地产作为消费者非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会直接或间接引起财富水平的变动,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具体而言,房地产价格上涨会增加房屋所有者的财富总量,最终使其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然而对租房或准备购房的消费者而言,房价上涨意味着租房或购房成本增加,而使其被迫抑制当期消费支出。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因为根据宏观经济理论,消费需求还受到居民收入的影响。但总体还说房地产价格波动对社会总消费需求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3.2房地产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房地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践也证明房地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同时,经济增长的事实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房地产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很大的拉动作用。但房地产投资会在短期内促进GDP的增长,在长期内增长作用不明显。因为固定资产的消费需求弹性较小,人们在短期内的消费会增长,但长期来看,与一般的消费品相比而言,需求动力明显不足。

4.结论

本文主要从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社会总消费的影响、房地产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宏观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

(1)房地产价格上涨能推动社会总消费增加,但这种同向带同作用是短期的。

(2)房地产市场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但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短期的。

(3)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具有正向的影响。从长期看来,随着房地产价格同比增长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呈先上升,再下降,而后再次恢复上涨的态势。

5.建议

本文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会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控制房地产业的投资速度,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出现,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过度膨胀,为规避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保持其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由于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前向推动和后向拉动作用都比较显著,可以带动众多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的原因,所以各相关部门要着手调整对房地产业发展的长期产业政策,积极形成一个以房地产业为中心、各行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

第二,有效调控房地产业投资以及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把房地产市场调控与总需求调控结合起来,保持房地产市场投资在当前国民经济支撑的前提下实现适度合理的增长,避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造成房地产市场投资的剧烈波动,进而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

参考文献:

[1]王国军 刘水杏.房地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 .经济研究 .2004.8

[2]段忠东 .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产出的关系――理论分析与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2

第5篇

一、1998年全省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1998年,全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国内生产总值370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289元,比上年增长10.2%;全省财政收入29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全部职工工资总额402.7亿元,比上年增长3%;全部职工平均工资5590元,比上年增长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4%,比上年下降1.6%。

二、1999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以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稳定和加强农业,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步伐,加强城乡市场开拓,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入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1999年我省企业改革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再就业工程更加深入实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并实现社会全面进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

三、199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

根据去年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1999年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经过对工资水平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将全省199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确定为:

(一)1999年企业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基准线为6%;

第6篇

    【关键词】 宏观经济; 政府消费; 贸易平衡

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外贸进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末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出现顺差现象。进出口贸易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后遗症的出现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系列问题。特别是进几年我国日益扩大化的经常项目和相关的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出现了双向顺差。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产生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愈来愈高。

    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双顺差现象导致国际经济出现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很严重,同时产生宏观经济的外部失衡问题。所以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我国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改革,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扩大内需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达到进出口贸易的和谐、平衡发展。此方法的具体实施必须依靠国家相关政策来支持,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外汇盈余情况明显且在不断增加,持续增长的外汇导致我国的物价一直不稳定,从控制通货膨胀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当前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的力度远远不够。所以为解决和纠正外部经济失衡的状态,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采取积极相关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税收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内在因素是深刻的,失衡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大,从内在因素分析要解决此种矛盾仅仅依靠一些财政措施是很难实现的,如当前的金融体制效率低下、不健全等,一些地方官员的相关考核体系不完善、政绩考核不科学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问题、缓解矛盾,必须把财政和税收政策同时利用起来。

    一、提升公共消费的能力,通过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

    首先,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政府消费,所以政府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内需从实现形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依靠投资来扩大内需,另一种依靠消费来扩大内需。二者只要有一个方面扩大需求,都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以往通过投资方式带动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很明显的效果。

    从当前状态看政府消费是集中式的,我国居民消费比较分散、很难起到明显效果,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从我国居民实际消费状况来分析,居民的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居民的收入可以分为短期收入和长远预期收入二种。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一直不健全、不完善,导致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拉大,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的水平,此状况导致我国很有消费愿望的人没有能力消费,购买能力、消费能力相对很弱,此部分在我国人口比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我国依靠居民消费来带动经济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的未来收入很难保证,因此其消费愿望更加难以实现。所以从带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好于消费,但由于我国的钢铁、房地产、水泥最近几年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原材料供不应求,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煤、电、油等出现紧张的局面。因此,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实现当前经济发展,必须把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投资转移到消费。从消费的形式来分析,消费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居民消费,另一种是政府消费,从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居民消费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自然把消费的问题落在政府身上。从长远角度来分析整个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必须依赖国家好的公共财政政策。所以,政府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我国的居民消费之所以如此难以启动,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未来的一些消费是必须的、具有刚性的特征。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没有完善,居民的未来收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当前要想扩大居民消费支出,必须从政府入手,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消除广大的居民的担心,解决他们的未来若干问题,如此状态下居民可以放心消费、大胆消费、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我国当前的外资导向不合理,主要体现为对区域导向比较明显而对产业的导向比较弱。对我国的沿海地区投放力度比较大,而内地的关照程度较低。从经济特区到经济开发区再到经济引导区逐渐递减投放,从我国的东部到西部投放也是依次降低。此种不均衡发展状态导致我国的外资税收政策具有很强的不合理性,我国的东部税收政策优惠比较明显,中西部很难享受到更好的优惠政策。我国外资利用的区域不平衡状态导致其产业导向较弱,我国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导向不平衡,从高新技术产业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大都体现在沿海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基本享受不到。外资的投放具有很强的不合理性,部分外资还流入投机性较强的股票、房地产等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的行业和一些基础设施领域很难享受到好的待遇。我国的外资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向保险、银行、电信、证券等领域流入,而这些领域对国民经济发展一般起到操控的作用。

    我国加入wto已经很多年了,但是流入我国的外资依然在享受超国民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此状况在国外是很少见的,也给内资本带来了很大的不公平性,因此出现内资通过国外注册公司,最后把资金通过国外转入国内,形成所谓加外资现象。我国的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和国际社会倡导的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的局面是不一致的,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外资税收优惠政策给我国产业发展和升级带来了很多问题,产业无法转型,外资优惠政策不一致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因此我国当前必须积极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达到有效利用外资的目的,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减轻资本贸易顺差给我国人民币造成的升值压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若干问题,为提升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调整产业发展方式。对于一些具备优势但又缺少资金的产业,要通过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扶持,防止所谓假外资现象的产生。对于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进行逐步淘汰,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升级。

    三、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优化调整,保证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局面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调整税收政策,达到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的平衡。从我国与美国欧洲等国的贸易摩擦来看,日益增长的贸易顺差对我国的发展来看不仅不是福音,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因此西方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从本质来看我国贸易顺差的加大,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内需不足,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我国经济出现降温的一种表现。因此我国的未来一段时间如果内需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净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会很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更加明显。如此下去导致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争端和摩擦会进不断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更大,所以我国政府必须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对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状况,如何更好的调整对外贸易的方式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必须通过优化对外贸易的方式来达到贸易的协调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注重自主创新品牌产品出口,加大自主创新品牌的出口力度,控制高污染高消耗产品出口比例。进口方面我国更加重视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国内短缺资源。我国采取的对外贸易若干政策中,出口退税对我国经济运行起到很重要的杠杆作用。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质量,有效的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我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出口,其中最显著的措施就是通过控制出口退税,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对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产品征收出口税,为我国出口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产品提供重要的税收政策支持。因此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从具体实施状况来看,无论是对出口退税还是对出口增税,都是调整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的手段,通过政策的调整可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在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上找到平衡点,才能减少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才能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其实就是一个杠杆,通过此杠杆可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同时我国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和调整,才能促进结构优化和升级,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大国,只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才能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1、政治环境是指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发展状况。

2、社会环境是指人口,居民的收入或购买力,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等。

3、技术环境指与本行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4、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形势,世界经济形势,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企业的直接市场等。其中,企业的直接市场是与企业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具体包括销售市场、供应市场、资金市场、劳务市场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不良贷款;经济发展;应对措施

一、引言

自从资本主义出现后,金融危机似乎成了必然发生的事情。而最近这些年,各国经济饱受金融危机频发之苦,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更有甚者出现倒后退的情况。各国商业银行也受池鱼之殃,同样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给人印象深刻,即使各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救助方案,但依然无法阻挡各种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金融危机逐渐蔓延深化,终于空前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爆发了。金融风暴肆虐全美,美国许多商业银行无奈宣布破产。根据官方统计的结果,2009年一年内至少有115家商业银行破产。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不良贷款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开始关注宏观经济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希望借此来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定发展。我国当前经济形式并不乐观,我国商业银行可能存在一定风险隐患。而中国国情与国外并不相同,经济波动在我国会造成更直接的影响,我国银行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历数历史上的众多金融危机,y行贷款违约是毫无疑问是罪魁祸首之一,故存在于商业银行中的大量不良贷款便是诱发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也是悬于我国银行业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自上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空前数量的不良贷款累计于四大国有银行,国内银行信贷率更是远远超出了国际普遍公认准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于1994年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大行1.4万亿的不良贷款。但是这只是风险的转移,实际上风险依旧存在。在此之后,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形势依旧不乐观。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依旧远高于国际警戒线。后来随着多方共努力,我国不良贷款率明显下降。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反映了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看出银行在同业间的竞争能力的强弱,稍有不慎,还会引发金融危机。所以可以看出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二、银行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

(一)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界定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多种不尽相同的定义,其中的一类是指指借款人在到达了合同期限,仍然没有能力去偿还本息,导致银行因此遭受无法避免的损失的贷款;另一类定义则是那些因为各种意外最终导致偿还出现问题,无法按照合同约定时间去偿还银行应该收取的利息甚至无法偿还本金的贷款。而银行审批发放贷款后,无法按照约定的日期收回的贷款是本文探讨的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反映商业银行资产的是否安全的指标存在的,同时通过它可以测度银行目前面临的风险的大小。各种文献通常是这样定义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而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计算的不良贷款率指标中的不良贷款余额,按我国以往的方法如一逾两呆,也就是需要计算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为了紧跟时代脚步,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要求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也就是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种类别,后三类划分为不同程度的不良贷款。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法对不良贷款的进行分类的考虑较之以往更为充分也更为科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由于贷款期限的转移,还贷时间的推迟和用新的贷款去弥补旧贷款等做法导致低估不良贷款,可以更为完整的反映我国贷款实际的表现状况。

(二)我国不良贷款的分类方法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国际通用划分指标一般有两个:一种是时间指标,一种是质量指标。若按时间指标,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设立指标,简而言之,不良贷款通常是指贷款合同逾期三个月仍然不具备偿还本金及利息能力的贷款。而按照质量指标进行划分,各国设立指标基本一致,不良贷款是指贷款损失可能性比20%高的那些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大概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历程:

无资产分类标准阶段(1988年以前):在此期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并没有银行资产需要进行分类管理的意愿,既然国家不要求资产分类,加上我国金融业发展缓慢,金融理论研究不深,自然而然银行也不需要对资产质量进行分类,也不需要管理资产,更不用说界定究竟何为不良贷款。

“一逾两呆法”阶段(1988年-1997年):在这期间,分类管理银行信贷资产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国家开始重视资产管理,资产分类也就开始了新的篇章,当时主要是以时间标准进行划分,银行贷款还款时间超过合同期即为不良贷款,没有超过的就是正常贷款,不良贷款又细分为逾期、呆滞和呆账贷款,被金融业简称为“一逾两呆”贷款。

两法并行阶段(1998年以来):因为时展,为了适应世界潮流,保证我国银行信贷资产的优良品质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希望借此改善我国长此以往落后的银行信贷管理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在国际通行法则的基础上,不忘本国的真实国情,了跨时代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各商业银行实行质量标准,原则上银行需要划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将贷款分类。可以将我国种类繁多的贷款分为五类,这五类中,正常贷款自然是前两类,后三类毫无疑问就是不良贷款了。这种分类标准最大的好处是借款人的真实运营情况可以被银行掌握一部分,银行可以对借款人的情况实施监控和分析,可以及早的发觉贷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这样便增强了风险管理能力。然而尽管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在我国早已开始实施,官方早已强调活用,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还存在着单纯的按照规定划分资产的做法,并不是真正领会文件精神,并没有模拟借款人未来现金状况,从而判断借款人是否真正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因此五级分类方法在我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宏观因素

1.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持经济的飞速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模式增大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也就是发展中国家惯用的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模式而非内涵扩大再生产来保证经济的不断增加,同时过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经济质量,这样做虽然在前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一些负面效果却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逐渐显露出了征兆,如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和“经济过热”现象。因为盲目地追求经济在数据上飞速发展,结果却致使经济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暴露各种潜在的经济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受阻,得不偿失。此外我国企业资金来源过于依赖银行发放的贷款,习惯于空手套白狼,银行总贷款额快速增长的代价就是金融业贷款质量下滑,当经济无法正常运转时,政府只能硬着头皮放松银根,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货币投放量,从而致使通

货膨胀更为严重,进一步造成巨额银行贷款和违约,不良贷款随之产生。

2.宏观经济体系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依靠方式单调且粗糙,长久以来我国的经营手段一直都是以政府为核心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国有银行一直充当着贷款发放人的角色,我国每次经济改革,银行最后都作为改革的买单人,巨额不良贷款就这样产生了。

3.资金融通结构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国情,国内企业主要通过银行体系获取资金,缺少自由资金的企业屡见不鲜,企业的经营只能靠贷款,若企业出现问题,合同无法按时履行,银行不良资产的数量必定会增加。

4.我国没有设立政策性银行时,通常政府会依照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相应的贷款发放要求,也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政策性贷款的资金,银行的不良贷款也包括绝大部分的政策性贷款。

三、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建议

因为不良贷款率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故政府需要在不良贷款率的调控方面加大力度。

(一)应该注重对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经济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对与金融业相关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也要多加关注。虽然看起来,各种宏观经济因素,例如通货膨胀及货币供应量等相比较而言难以把握,所以为了未雨绸缪,尽量去对宏观经济变化情况多分析,构建出可以提前应对各种情况的应急机制。这样可以提前消除不良贷款带来的金融业系统性风险,也可以与国内的各类政策保持一致的步伐。

(二)为了将风险管理做到尽善尽美,我们需要强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风控能力。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先进的风险监管系统,提前预防不良贷款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其次政府应颁布完备的风险准备制度,这样银行通过坚持实施来达到抵抗风险的能力。国外完善的风险准备制度具有科学的结构和严谨的原理,值得我国学习。而我国目前还缺少完善的银行风险准备制度,所以需要有足够的风险准备资金来保证商业银行在企业违约时还有正常运营的能力。

(三)信贷资金的审批模式要规范,审批要求必须要愈发严格。银行不能鼠目寸光,为了保持当前信贷量的持续增长,最大化自己本身的利润,盲目增发贷款量,而可以忽略信贷项目中蕴含的风险,这样无异于火上浇油,不仅无法使银行不良贷款的状况得到改善,还会让新的贷款中的不良贷款量上升,使得银行业务的风险逐渐扩大。

参考文献:

[1]李俊峰.商I银行不良贷款率对经济周期的时滞分析[J].财经论坛,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