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在线课程建设措施

在线课程建设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0:51: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在线课程建设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线课程建设措施

第1篇

一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指导思想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完善和升级,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高等学校应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高度来认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组织规划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时,要始终坚持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优先建设,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优先建设,专业主干课程优先建设的原则,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从中受益。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实现精品开放课程逐步向精品开放课程转型。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精品开放课程,展示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二 加强规划管理,科学组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

1 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宏观规划和科学管理

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来说,就是分步骤实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熟一个确定一个。从课程建设的层次来说,就是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在组织管理上实行学校宏观管理,学院监督指导,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学校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和组织验收评审。课程建设的过程和重点在学院。

2 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精品开放课程评估机制

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开放课程实行跟踪评估,采取滚动竞争的方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确立后,每门课程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期评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改革措施、课程建设现状、资金使用情况、评价结果等。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精品开放课程的任课教师的同行评价应在良好以上,学生满意率应在90%以上。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课程取消立项,对不符合精品开放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

3 严格组织精品开放课程的评审验收工作

高校应参考国家和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与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相适应的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严格组织精品开放课程的评审验收工作,做到“公正”、“公开”、“公平”。评审验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审查网上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评价和公示材料,采取听课、实地考察、查看网上教学资源、召开师生座谈会和审查申报材料等方式进行;学校组织专家按照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写出评定结论,并报送学校审批,评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课程颁发荣誉证书,并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基础上,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对评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课程提出进一步建设的希望和要求。

三 掌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高标准建设精品开放课程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独有的要素构成的,课程也是如此。谈到一门课程总涉及到六方面要素。一是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应符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课程的理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决定着课程具体的知识安排,也决定着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等。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它是课程的核心,不同的知识体系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四是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等,不同的教学模式要求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师。五是课程的教学条件。包括教材、课件、网络资源、试验及实验资源,以及其他辅助教学设施等。六是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资源要靠教师开发。教学活动最终要靠教师实施,故教师是将各种课程要素联系起来的中枢。这六方面在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指明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制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尤其要重视学术(或课程)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选定和培养,要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明确培养青年教师是老教师应尽的职责,做好传、帮、带工作。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以及实践教学的设计。课程内容要符合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和改革课程内容,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整合优秀教改成果。

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教学文件、教材建设和选用情况等。编写或使用精品系列教材、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要通过课程建设,使教材、教学参考书、实验和实习指导书等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明显效果。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要满足教学需要,扩大使用面,提高利用率。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要适时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并注重提高教师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包括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实行教考分离制度,采用试题库进行命题。在教学实践中,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实效性。

课程特色。课程特色是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课程特色指课程的特点和独到的特征,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的重大特点,这种特点应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点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先进的。

四 加强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建设,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网站建设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精品开放课程网站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也是精品开放课程网络化在线学习的平台;是精品开放课程示范

辐射的载体,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具有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易于维护等特点,既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教学资源,又能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主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网上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精品开放课程网站,使其真正成为功能齐备、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教育平台。精品开放课程网站的主要功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教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精品开放课程网站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教学大纲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网站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建立起了一个由以教为主变以学为主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课件、作业等学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前学习,上课没听懂的同学可以重复学习。教师还可通过教学网站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网站中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网络技术的实时性和可交互性,可以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网站中,一个功能完善而且能够发挥作用的交互平台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教学网站通常涉及下述几种互动方式:(1)上网访问方式。教师在网上适时精品开放课程信息、作业题、模拟试题和在线测试题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直接在网上完成作业或测试后,发回网站服务器,由服务器直接评判并将评判结果发回学生。(2)电子公告板(BBS)方式。学生可以把需要解答的问题张贴到电子公告板上,教师在公告板上作答,其他学生也可通过公告板看到问题的解答。(3)电子邮件方式。学生注册后,可获得教学网站提供的电子信箱地址,师生之间通过E―mail讨论问题,提交批阅作业等。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1前言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的一项重要实施内容,在根本上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各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信息组织力度不足,且栏目的设置和排版较混乱,无法将精品课程特色真正呈现出来,同时,资源少共享程度较低,内容展示较于学生的互动过多,阻碍精品课程的发展和建设。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高校精品课程的网站导航栏都应该加以规范化,加强网站多元化的设计,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意义才能够达到最初预想的课程资源共享的良好成效。

2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栏目的建设

有关调查显示,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建设主要呈集中的趋势,其包含有课程描述、教师队伍、课程实践等内容,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精品课程都含有以上具体的内容,这就说明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从学习者的角度上看,在某个精品课程网站所形成的栏目概念,会影响学习者对其他不同类型的栏目概念,一旦学习者受到不同栏目概念的冲击就会使得学习者要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去重新理解栏目概念[1]。

2.2信息表示方式

高校精品课程的内容表现主要通过网站的信息表示方式,它主要包括视频、文本、图像、幻灯片、音频等表现方式。课程内容的呈现不是依赖于媒体的手段,而是依据学习者的综合特点来将学习内容展现得更为清晰和准确,让学习者可以充分理解媒体的表现形式。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在信息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通过调研发现,在100门精品课程网站的信息表现使用率中视频的使用率为85%,文本为100%,图像为35%,幻灯片为60%,音频为9%,动画为13%,这就说明了我国精品课程内容的展示只体现在网络上,对于信息的加工比较简单,缺乏丰富性。

2.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高校精品课程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还指出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目前有超过50%的课程网站都能提供复制、在线阅读、资源下载这三种共享方式,这三种方式不仅仅是作为单独来使用的,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使用方式。资源共享的程度以及资源获取途径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发展和资源的开放程度,使得精品课程资源受到了约束力,成为发展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应用瓶颈。

2.4交互设计

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最为明显的缺陷就是交互设计方面较差,若只是单纯地在网站上课程内容和信息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即使网站做得美观精致,也无法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真正要求而不具有生命力。我国精品课程网站的交互方式中的“在线答疑”使用率最高,但也占了25%,说明了其他的互动方式的使用率更低,交互方式的单一也使得交互程度并不深入。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交互方式较少,无法给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无法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传递。

3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改善的有效措施

3.1栏目建设的规范化

依照国家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基本建设来对栏目进行规范化的建设,主要将建设内容分为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两个体系。申报网站主要是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来设立,其主要为课程管理的相关内容,通过统计内容发现申报网站的目录能够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进行覆盖。申报网站的二级目录中主要包含教学方法、人员构成、教学内容、课程特点、专家评价以及教学条件,其他内容作为一级目录。其中,申报网站的栏目建设包括:主持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教学成果、政治措施、申报材料。课程网站的重点在于具体内容的展示,一个为常规学习内容,一个为特色学习内容。其栏目的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视频、互动园区、教学课、习题、多媒体资源、参考文献。通过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来对栏目进行有效规范化能够让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有统一栏目概念,便于学习者的浏览和学习,节省时间和精力。

3.2网站信息的多元化表现

精品课程的网站信息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建设多元化信息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等的信息展示形式来服务于课程资源,注重其他方式的开发和利用,有效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展现课程内容,例如运用幻灯片、动画、FLASHPAPER等,充分利用它们来提高课程内容的建设性,丰富和多元化网站信息,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知识内容体系。

3.3网站交互设计的多样化

在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交互方式有人机交互方式、反馈评价方式和人际交互方式,其通过在线答疑、BBS、聊天室等来作为平台的交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交互方式必将多样化,如QQ群可以通过信息的和对话而成为重要的人际互动方式。“在线测试”可以让学习者进行测试来判定自身的学习成果,并且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在线提交作业”则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获取[2]。

3.4网站表现形式的改变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页面结构需要结合FLASH版面等使用,页面的结构对学习者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而版面的首页通常可以利用“上方固定及左侧镶嵌”的版式来进行具体内容的展示,使得版面较为丰富而不单一。在网站主色调上,男生和女生的偏爱色调不同,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性别比例的不同来进行设置,理工科男性比例较大,且偏向于冷色调,因此,理工类课程内容网站可以采用冷色调,而对于文理类的网站内容则可以设置暖色调。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需要得到不同方面和层次上的改变,就学习者而言,精品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范围,锻炼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学习者的知识视野,因此,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建设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平台交流,使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谢彩云,赵英,李华锋.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阻碍因素与有效传播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6):83-88.

第3篇

关键词:MOOC;SPOC;在线教育;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01-04

一、MOOC与SPOC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国内翻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根据发音也将其称作“慕课”。2012年MOOC流行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国内高校有些自建MOOC平台,有些加入MOOC联盟,有些持谨慎的观望态度。当初MOOC以其数以百万计的学习者数量,加之各国著名高校以及教育企业争相开发MOOC平台企图抢占教育市场先机,这种“MOOC风暴[1]”的到来对传统高校造成了强力冲击,甚至带来了被取而代之的恐慌。但是,随着Udacity、Coursera、Edx等领军MOOC平台上暴露出来的教学难题,人们开始更加理性的认识并反思高校究竟如何开展MOOC教学。2013年,随着哈佛等国际著名大学的尝试与实验,SPOC模式开始进入各国高校视野。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可译为“小规模校内在线课程”,主要指以本校学生为教学对象,采用 MOOC 的理念、技术和手段开设的在线课程。因为SPOC课程建立在协作学习和混合学习的理念之上,也有学者将其称作CH-SPOC,其中C(Collaboration)代表协作学习、H(Hybrid)代表混合学习[2]。MOOC与SPOC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线课程”,都要求在网络上实现所有教学过程,可以说SPOC是为满足学校教学而产生的一个MOOC“变种”。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规模以及开放程度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数据量、学习方式、互动答疑、评价认定、作业辅导等方面的不同。两者的主要差别可以用表1概括出来。

MOOC以其完全免费和开放的理念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民主化以及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MOOC没有先修条件、缺少互动答疑、完全依赖于学习者的自控力和学习力等缺点使得MOOC课程并不适合于普通高校教学;而SPOC则具有更多的选修要求和控制措施,课程的学习者也具有相同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更加贴近高校教学过程,更加符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SPO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MOOC 的教学法缺失这一症结,带来完全不同的在线教育体验”[3]。下面将以SPOC为例,介绍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过程,探究在线课程给高校教学及其师生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希望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型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SPOC课程建设与实施

SPOC教学可以分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两大部分,SPOC课程建设过程可以用图1概括,SPOC课程实施过程可以用图2概括表示。单从模式图来看,SPOC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比较清晰,这也正是SPOC更加适合高校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SPOC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具有特定的要求,正是这些特定的要求“倒逼”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甚至于体制改革。

SPOC课程建设之前需要了解课程需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某门课程适不适合采用SPOC模式教学,二是某门课程学生是不是期望用SPOC的方式来学习。SPOC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五个部分,首先根据课程目标对该课程做出整体的教学设计;其次是“分离打散”传统课本上的知识组织结构,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重塑知识单元;再次根据事先预定的知识单元拍摄录制微视频;然后设计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包括知识点测验和最终成绩考核;最后是配备课程教学人员,包括课程主管、主讲教师、课堂教师、助教等,有些课程还需要招募课程测试志愿者。课程建设完成后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我们将其称作“SPOC课程委员会”)审核,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

SPOC课程上线后,首先需要学生注册选学(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并进行资格审核,只有审核通过的学生才具有线上讨论、互动答疑、以及参加考核和学分认定的权利,没有通过审核的学生只能学习相关知识内容而不具有其他任何辅导和帮助,也不能参与期终考核和申请学分认定。学生根据提供的学时与进度建议,自主观看微视频、线上互动讨论、完成单元测试,只有完成上一单元的学习和测试后才能进入下一知识单元的学习,在此期间老师要及时组织讨论、回答疑难问题、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期终考核主要包括线下考试成绩、学习行为分析评价(包括对作业完成情况、线上讨论、互动的评价等)和课堂上的表现三个方面。期终考核的总评成绩合格后将给予相应课程的学分认定。

三、在线教育对高校的影响

1.教学模式的改变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用“广播”的方式传递知识,这种方式在教师是唯一知识来源的年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知识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深受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才能真切的提高教学质量。SPOC模式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与翻转课堂的方法,先让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知识单元的内容,而在师生面对面的课堂上集中精力解决学生线上没有“消化”的问题。这种模式不但把学习主体地位归还于学生,使学生掌握课程的选择权、学习的主动权和灵活性;也给教师腾出了时间和精力做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无法企及的事情,如疑难解答、人文关怀、思维训练、问题解决、学习方法指导等。

2.考评机制的改变

在线课程对高校教学考评机制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对“课程资源”的考核。这里所说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和“课程材料”两部分内容。“师资”是指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的人员构成以及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课程材料”是指在在线教学平台上组织安排的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视频、测验、文本、多媒体素材等内容。对课程资源的考核也主要是对上述两方面内容的考核,一是看师资力量,包括课程主管的组织协调、宣传推广能力;主讲教师“教”的水平,是不是遴选出讲课讲得最好的老师,而不是职称、资历等其他方面的“最优”;课程开发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助教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和互动评价的能力和水平等。二是看课程材料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认知能力,微视频的设计和录制、文本和多媒体材料的设计与安排等是否满足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要求,能否激发学习兴趣等等。

其次是对“教师”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带来的冲击,最明显的是教师工作量的核定,SPOC模式下教师不但要完成传统模式下几乎所有的教学工作量,如备课、讲课、辅导、布置作业、设计试卷、阅卷等,并且增加了如重塑知识结构、录制微视频、设计评价方法、制作SPOC课程、课堂答疑、组织讨论等内容。SPOC课程的学习者数量一般定位在500人左右,甚至更多,所以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开展,团队中不同角色教师的工作量、绩效待遇、评优、晋升、职称评聘等办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需要作出调整或重新设计,如果以命令式的任务下达而没有充分调动各类角色教师的积极性,SPOC课程的教学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再次是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目前多以行政部门抽查听课、教学材料检查、课程结束后学生网上打分等方式进行,“但现实中网评往往变成了走过场、走形式,无法反映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4]”。SPOC课程要求由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向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转变,“加强对平时作业练习、课中和课后测验、学习日志、论坛参与、演示操作等等的评价,弱化传统的期中测评和期末考试[5]”。以过程性评价促进和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而不是在所有课程过程结束后给学生一个合格与否的评判。

第四是对“学生”的考核。传统模式下学生成绩以期中、期末考试等结果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更适合应用于选拔性、分等级、下结论之类的考核;SPOC模式以教学平台为基础,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绩效,把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时向师生提供反馈信息,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解决某学生具体问题提供依据,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成就感与学习绩效。

3.机构职能的改变

无论是MOOC还是SPOC,为适应在线教育的要求,专职教师的数量将会减少,而助教、技术支持、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教辅人员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这将导致高校现有机构职能的调整和改变。尤其是诸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管理中心”、“未来教育中心”等之类的“以IT技术”冠名的教辅部门的常规业务将大幅拓展,并向服务于“教学”集中。“校园已经发生巨变,现在美国几乎所有大学的过程都依赖于IT 技术,大学的所有因素都将被技术所驱动,MOOC 推倒了大学的围墙,但也意味着IT 在大学的领导者地位变得至关重要[6]”。高校不能再把教辅人员当做“IT技术工人”来对待,应当把这些所谓的教辅部门的职能调整与发展列入学校发展战略来考虑,由他们推动甚至于引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给他们机会和权力协同广大一线教师探索教育技术如何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教学实践。

4.管理模式的改变

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在改变着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SPOC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冲击。普遍认为,高校的行政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侵蚀了教书育人的学术权威。随着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管理层必须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改变陈腐的官本位思想,“从制度上加快中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调整高校内部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的关系[7]”,本着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为广大教师发挥“教书育人”之才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从长期来看SPOC课程的成本可能较低,但是在课程建设并取得良好效益之前SPOC课程的成本不会低于传统课程的成本,并且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大幅增长,这也是管理层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四、在线教育对高校教师的挑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也不能再是“滔滔不绝”的知识灌输者,而应当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协调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从“权威的教学者”的枷锁里解放出来向“平等的助学者”的角色转变。随着在线教育的不断成熟、教学理念的不断改变,以往从事教师职业便自动加载的“师道尊严”的光环将会逐渐消退,教师尊严将主要依赖于学生对教师给予自身学习的帮助程度的认知和认可,教师只有切实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获得真正的“师道尊严”。

2.教学技能的新要求

与传统教学相比,SPOC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SPOC教学要求教师完成重塑知识结构、录制微视频、设计评价方法、制作SPOC课程、课堂答疑、组织讨论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时时刻刻都在考量着教师对课程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多媒体教学材料开发能力、与学生交流互动以及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SPOC课程弱化了纯粹知识的讲授过程,加强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和责任,教师不仅要“教书”更是强调“育人”,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挑战。

3.教师专业化发展

这里所陈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不是笼统意义上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而是用以描述学校内部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师岗位的专业化趋势。这种专业化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更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理论功底和灵活多样且在特定情境下具有真实效用的教学技能。在信息时代,教学技能专业化突出的表现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正如:“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8]”;教学技能的专业化要求必然导致教师岗位的专业化发展,未来高校中教学岗位、教辅岗位和科研岗位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清晰,并且对各岗位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专业化,各岗位人员都将难以胜任其他岗位的工作。

五、在线课程对大学生的要求

“MOOC促使学生向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转变[9]”。要想在诸如SPOC之类的在线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习者至少需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技术的能力,如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学习平台使用技术等;二是掌握信息化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信息化环境下获取、处理、探究、吸收知识的能力;三是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一系列个人特质,如“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调节、高效的自我时间管理、在线独立工作、在线协作与合作的能力、顽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甚至快速打字能力等等[10]”。而这些能力在大学教育中并没有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学生因其学习不力而显得浮躁无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若想在线课程取得成功,就必须重视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内驱力的培养。

六、结束语

每一次新兴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融合都会产生一种特定的信息化教学新形态,高校也为适应这个新事物的发展诉求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遗憾的是,从OCW(开放课件计划)到ORE(开放教育资源),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再到现在的MOOC与SPOC,每一个在线教学新形态的产生都使得高校在寻找相应的应对举措里疲于奔命,并且每一次都没有取得预期的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高校不能仅仅为了适应每一次出现的新事物而采取短视的措施来加以应对,而应当把教育技术发展对高校教学的影响纳入一个整体的框架来把握。桑新民教授敏锐的指出“网络课程能否成功,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习者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营造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网络环境和各种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11]”。高校应当从信息化教学制度的顶层设计入手,健全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培育高校良好的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氛围,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改革,使信息化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吴剑平,赵可等著.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

[2]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6:58-67.

[3]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7:18-25.

[4]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6:61-69.

[5]翟国. MOOC对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和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 (1):235-236.

[6][美]David Lambert.MOOC挑战下,大学如何应对?[ EB/OL].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7]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1):78-84.

[8]杜杨.谈话・关于网络公开课“慕课”对高校体制五挑战[N].光明日报,2013-8-21.

[9]谭佐军,肖湘平. MOOC时代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J].江苏高教,2015,1:74-78.

第4篇

关键词:颗粒化资源;项目设计;资源共享

现代物流业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也急剧扩大,对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越来也多的社会择业人员开始选择物流行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开发共享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物流业人才缺口问题,同时也是实现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1 围绕产业发展明确建设目标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必须围绕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行,仓储与配送作为物流的重要节点,其发展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综合配套能力与社会化服务的作用日益重要,应紧紧围绕F代物流产业发展,基于现代配送中心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进行课程项目化设计,首先以最小的单元形式制作课程资源素材,包括图片、文档、演示文稿、微视频等,将这些素材进行整合,系统设计成为前后相关、彼此联系的课程资源;同时建设可以在线访问的学习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满足社会人员学习的需求。

2 按照课程开发规律设计资源库建设思路

以物流产业人才需求为起点,以现代配送中心岗位能力为目标,以现代配送中心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设计:

第一,企业调研,通过对地区范围内现代配送中心岗位调研,分析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目标工作岗位群;

第二步,根据调研结果,通过与合作企业研讨,归纳总结出课程主要面向的企业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应是大部分同类物流企业所共同设置的,以便于学习者在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后可以选择多家企业就业,同时还需要调研出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要求;

第三步,教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设计涵盖所有知识点与技能点的项目及学习任务,这些工作任务就是学习者主要的学习内容,但应根据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对工作任务进行修改完善,使其更适合自主学习。

第四步,针对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资源的建设与制作,在线学习资源应以视频和图片为主,更加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和自学,传统的文档类资源枯燥单调,且认知难度较大,不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

课程建设过程实现三转化,即:教师独立开发课程转化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虚拟”实训转化为真实项目实训;“学”、“做”分离转化为教、学、做一体。

3 围绕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内容

1、课程定位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为现代配送中心以及生产、零售企业的仓储配送部门培养一线业务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业务主管。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现代配送中心管理岗位和作业岗位的职责和要求,能够胜任现代配送中心的主要工作任务,获得从业资格证书,毕业后就可从事与仓储、配送有关的工作。

2、内容选取

以现代配送中心真实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课程内容结构,依据现代配送中心工作过程,分析、归纳出完成仓储配送活动所需要的岗位及其岗位职责,细分出各个岗位下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每个工作任务都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以一家现代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优化为主项目,按照现代配送中心的工作过程顺序将主项目分解为四个子项目,(现代配送中心规划与布局、现代配送中心入库流程优化、现代配送中心配送流程优化、现代配送中心库存与成本控制优化),同时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心理顺序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四个子项目下设置若干个情景化任务来支撑(共7个管理规划任务和5个作业技能任务)。将书本知识贯穿于实训任务的完成中,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

3、内容组织

课程教学按照真实的工作任务过程组织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边做边学,获得相应的实际岗位技能,课程教学与专业综合实训有机衔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工作任务按照“任务导入”――“任务分析”――“小组分工”――“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教师指导”――“任务评价”组织学习,同时加入一些素质考核的小项目,以便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4、教学模式创新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适合项目化教学,即按照企业的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学习项目及工作任务,为学生提供项目化教材、任务工单、任务指导书、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配送中心作业与管理岗位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最后进行项目目标考核、项目过程考核以及项目质量与成本考核多种考核评价指标完成课程考核评价。具体实施措施包括:

(1)采用项目小组工作法,将班级分成若干工作小组,各小组的组长即项目经理,要对每个项目的完成负责,组员对各个工作任务形成个人的解决方案提案,经理负责组员提案的比较与完善,形成最终的项目解决方案,作业技能训练中经理负责组员作业技能指导。

(2)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业式”教学法。每个项目以任务工单或作业指导书的形式发放给各工作小组,要求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业”,教师提供完成“课业”所需的教材、微视频、PPT、文档、图片、历年学生作品等课程资源供小组自主选择学习,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解答。

(3)采用项目目标评价、过程评价、质量与成本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制定的项目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对项目完成过程及项目目标完成结果进行考核。

4 按照“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逻辑建设课程资源

资源的设计开发应该按照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进行,首先以最小的单元形式制作课程资源素材,包括图片、文档、演示文稿、微视频等,将这些素材进行整合,系统设计成为前后相关、彼此联系的课程资源,主要的资源可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1、基本资源

基本资源是以课程为框架的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学习课程的主要途径,应该包含该门课程及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的所有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同时还应以一定的载体形式展现在学习者的面前。

2、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是指除了课程以为的,跟本职业内容有关的其他资源,例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包、企业案例库、文献资料库、以及课程培训平台建设,可以作为学习者取得职业资格、工种考试、职称晋升等学习的平台。

5 政策与资金保障

1、政策与制度保障

建设学校应该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检查课程建设情况,及时请专家具体指导;制订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规划,逐级申报立项与验收,选择适合在线学习,行业需求紧迫,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课程进行建设,出台相应的课程建设政策和建设方案,保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规范性。

2、资金保障

精品资源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金,没有强力的资金作为保障就很难保证资源的制作质量,学校应按照严格的建设程序,选出优秀的课程和制作团队,及时给与经费支持,也可通过企业合作的形式筹措资金,保证资源制作的质量;同时学校还应积极投入资金建设在学习平台,将课程资源实现网络共享,扩大课程的影响力。

3、师资保障

学校应定期开展课程建设培训,深化课程改革,邀请国内教学改革专家举办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培训指导和精品资源课程建设的指导,;同时聘用行业企业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者和员工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组建了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组建一支现校企融合、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

4、实践教学条件保障

课程资源的制作还有赖于实训硬件环境,必须依托现代物流实训基地的先进设施设备,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制作出优质课程资源,实训基地还可与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将企业引入校园,进行真实的业务运作,建设要体现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适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点。

总之,共享型专业课程资源库的开发需要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设计、优质的资源制作团队,一流的教师团队以及坚强的软硬件支持,才能真正开发出适合学习者自学的在线自主学习平台,为企业输送更多的相关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48―03

一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现状

1 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割的部分

自2003年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0年3月,教育部已经公布精品课程2921门。[1]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导向,我国逐步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和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课程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是寻求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及在制定评估方案过程中的可资利用的资源。精品课程资源除了符合一般课程资源的定义外,同时还具有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共享和示范推广这个特点。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保证精品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基础。

2 精品课程申报和评审均对网络资源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及评审时都对网络资源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2]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对网络资源建设的要求也逐年提高,2010评审时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求课程网站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各精品课程资源及时更新,每年的更新率要达到10%。

3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应该从建设逐步过渡到共享和应用上来。这就要求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追求效率、规模和利润,而要实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网络资源包括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时效性,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要把本学科课程最前沿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实现资源的动态发展。二是互动性,互动性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最大优势,精品课程要构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打破因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而造成的教学互动障碍,并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现课程教学的跨时空性,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共享性,精品课程借助于信息技术,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习者,并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共享。

二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广泛的共享,实现这个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必须优质,二是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共享。然而,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这个目标还远没有达到,主要问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网络技术方面

课程网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精品课程资源主要是依托精品课程网站来和共享的。然而,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仍是单门课程形成独立的课程网站,或者有些高校有统一的网络平台,但是存在不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差、开放平台技术实现难度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成为影响课程资源共享的主要技术障碍之一。

许多精品课程网站为评审而制作,缺乏有效持续的维护与更新,依托网站而实现共享的课程资源自然也就无法有效获取。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的课程资源网站地址,对2003到2008年所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链接访问[3],发现2003年度13.2%、2004年度15.1%、2005年度16.8%、2006年度21.8%、2007年年度17.4%、2008年度13.2%的精品课程网站访问失败。即使是能正常运行的课程,其资源的查看和下载也会受到诸多的限制。

课程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仍未完全解决。目前,教育部只针对精品课程的录像制定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没有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形式、格式做出具体的规范,开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资源进行分类、定义并以各种不同的格式,导致不同精品课程平台、不同高校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在客观上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大范围有效共享和交流。

2 资源建设方面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点来说,各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开发显性课程资源,如课程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教学录像等;但对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学生学习经验与体会、师生教学交流心得等一些重要的隐形课程资源却视而不见。[4]此外,课程网络资源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许多资源就是书本内容或者文字的搬家,忽视情境的创设,没有与内容相关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难以吸引使用者的学习兴趣。

从资源的交互性上来看,大部分精品课程都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输,忽视教学的交互性。精品课程项目仅仅是向社会提供了一批可以免费获取的优质资源,而没有为使用者提供相互交流、讨论和共享共建的支持系统。即便有些精品课程也设立有BBS论坛、在线答疑、QQ互动等,但它们仅仅用来信息如布置作业、习题等,缺乏教师和资源使用者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这不但使教师或课程开发者不易了解使用者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其他需求,而且也会打击使用者学习的积极性。

从课程资源更新情况看,多数精品课程资源在申报和评审时一次性形成,但在后续建设投入极少,更新率低。在课程的申报和评审阶段,各个高校都极为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最大程度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而一旦评上精品课程,不但极少对资源进行更新,甚至有的课程还将其中某些原创性的课程资源卸载。刘川川等人对2006-2008年度的1571门精品课程的调查显示[5],2006年度56.98%、2007年度63.29%、2008年度70.61%的课程资源从未更新,从申报到调查时,经常更新和使用的课程只占该年度课程的10%左右,远远没有达到精品课程年度更新不得低于10%的明确要求。时效性不能够保证,优质性自然就大打折扣。

3 管理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以立项形式进行的,建设周期短,资金一次性投入,建成之后没有相应的检查与监督机制,导致许多课程缺乏维护,更缺乏继续建设的平台。而课程资源建设仅仅作为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的一部分,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现行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也存在缺陷。现有的指标虽然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丰富”“共享”“有效共享”等要求,但并无相应的检查制度或方案来评价和督促这一目标的实现,缺少约束和考评机制,不利于共享的实现。

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尚没有得到好的解决。许多精品课程资源都是教师们多年辛苦积累和研究的劳动成果,如果都上网实现共享,就会轻而易举被他人下载、使用,甚至据为己有,成果的产权得不到保护,极大打击了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的积极性。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精品课程被看作是学校的荣誉,各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争取和占有教学资源,强化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树立学校的形象,对课程资源宁肯重复建设也不愿与其它高校共享。许多课程往往将一些核心的、重要的课程资源保留起来,而只将部分价值不高的资源共享,导致资源只能实现部分共享,大大影响了共享的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建设还缺乏在不同高校、不同省市等更大范围内推进和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共享的机制。

三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1 以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为基础,加强推广和应用,为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对所有精品课程的统一管理和维护。构建专门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专用平台,集中管理和各年度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并提供各级精品课程资源的链接。如北京市教委专门构建了“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网”,不仅提供了与课程申报和建设有关的丰富资料,还提供了各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的列表及搜索功能,为学习者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课程资源网址如果发生变更要及时上报和更新,确保网站的连通。

网络技术为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条件,但是缺乏保证教学资源自由交换的标准,妨碍了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与交流。由于教育部只是针对精品课程的录像制定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没有出台针对精品课程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的技术规范。因此必须统一精品课程资源信息的技术标准,标准包括课程网络资源的设计流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格式,并要求提供课程资源的搜索、导航、公告、讨论、访问统计等基本功能模块。

借鉴美国开放课件运动中引入学习支持系统的经验,建立我国精品课程资源应用互动支持系统,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提供课程论坛或者类似网络学习社区的讨论区,搭建起建设者、使用者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写作的桥梁,建立起“建设―应用―反馈―建设”的循环机制,保证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

2 以内容建设为核心,注重教学的交互性,为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构筑活力

要加强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不仅包括显性的课程资源如课程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源、教学录像等,还应该包括师生通过网络交流的各类心得体会或经验、学生基于网络学习的体会或经验、基于网络协同学习的体会或经验等隐性课程资源。通过开发学生协同学习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把教师和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兴趣等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共享;另一方面可以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协同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学习经验、探索经历和一些非预期的体验,不断充实到课程资源库中去,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此外,还可以借助Blog或知识可视化工具等信息技术,将优秀教师或优秀团队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人格等这些非数字化隐性课程资源显性化。

重视和加强课程资源的交互性。要从应用的角度考虑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建设不仅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要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教材建设等方面的互动,从多个方面了解使用者对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从而更好推进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及时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真正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是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并随着教学和科研的深入而不断更新。精品课程建设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以最恰当的呈现方式最大程度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保持课程网络资源的时效性,为课程资源建设不断构筑活力。

3 以机制创新建设为动力,为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是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导和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更新。在职称评定、利益分配、精神激励等多方面鼓励广大教师投身精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目前许多学校也都设立了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评优评奖优先考虑等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激励措施,但这些措施大多停留在精品课程申报层面,而对于获得精品课程称号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激励措施不足。学校可以设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基金、专门设立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等方式,保证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评价机制的建立,在精品课程评选中,对共享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将资源建设及其应用情况纳入精品课程考评指标体系。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网站运行、课程连通、基本维护及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的IP地址数、PV流量、资源更新、学生对课程的应用状况及具体效果的反馈等,将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应用作为课程推荐申报及评审的重要依据,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主要参考,实行动态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助于监督课程不断加强资源建设,从政策上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授权机制,允许访问者在非商业条件下使用和传播网上课程资源。加强对课程资源版权的研究和探索,既能保证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保护,又能实现社会公众对资源的便捷获取。

以政府政策为导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高校间共同建设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建和共享。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提出: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同成立了“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中心”;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的西南地区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总之,要把共享和应用作为重要指标,并把技术支持、过程建设与和质量保障结合起来,才能使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产生内在的持续的动力,并有效推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EB/OL].

[2]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3]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EB/OL].

第6篇

关键词:公共数学;课程;改革

公共数学课程是高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所必备的数学素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在高校,大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都至关重要。为适应学校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制定了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公共数学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既要为专业课奠定数学基础,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既要传授现有知识,又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既要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公共数学课程在形成学生良好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公共数学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公共数学课程都是各院系自行制定的,其明显缺陷是课时设置不合理,偏重专业而忽略素质培养。为了实现“兼顾基础与提高、理论与实践、思想与方法、公共平台与专业应用的关系,特别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大学数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提供延伸发展的接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一个良好的系统”的教学改革思想,我们将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三门课程统一课时,并压缩理论课课时,逐步增加数学实验课的比重,对文科专业学生增开“数学与逻辑学”选修课,对理工、农、经管类专业学生分层次增开“数学提高”选修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将所有公共数学课程分成公共基础必修课、一般性选修课、提高性选修课、创新性选修课和文科选修课五大类。

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一)公共基础必修课

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即该类课程侧重数学的工具性,因此课程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要来确定。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少而精为原则,改革传统理论过多,推导证明过多,解题技巧过多的内容,删去一些过于抽象且实际中不常用的内容,融入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融入理论之于应用的过程。在总课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实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一般选修课

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根据数学课的特点设置各门选修课。有的侧重介绍数学工具,有的侧重培养理性思维,有的侧重数学美教育。

(三)提高性选修课

该类课程是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或要接受更高教育的学生开设的数学选修课,其教学内容是结合专业和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理论方法及数学前沿知识。另外也将学生的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作为一个重点,为学生接受更高的教育做准备,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创新性选修课

数学建模课程的内容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后期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题目,基本脱离教师的指导,完成模型的建立和求解。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受到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

(五)文科选修课

对于文科学生,数学教育在“工具”方面的作用相对次要,培养抽象思维的任务较轻,而培养“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文化”的任务较重。因此,针对文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数学与逻辑”,在内容上通过精选适合文科生的例子,借助实例阐述有关连续量、离散量和随机量的简单数学知识,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追根求源和数学思维的训练,不像理工科数学那样全面、系统地讲授数学理论。

四、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一)理科课程

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而恰当地选用启发式、研讨式和类比探索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导向,构建以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传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诱发导引,并结合课堂练习精讲启发,及时总结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突破教学难点,将知识迁移转化为学生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进而实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三结合。

研讨式教学法:首先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然后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并展开交流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评。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类比探索式教学,就是通过联想,将在性质、关系、结构、功能、意义等方面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然后加以类比,从而达到相互借鉴、相互移植、触类旁通效果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传统媒体(黑板、粉笔等)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是师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必要辅助手段,构成学与教活动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将开发公共数学电子教案,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采用课件显示,对推理、证明、求解等内容采用动画演示与黑板推导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黑板推演过程能展现思维的发展轨迹,洞察思考的来龙去脉,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捕捉数学创造的灵感;动画演示直观,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科课程

根据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概念,合理地把握知识的深度,避免面面俱到地讲内容,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对一般的文科大学生来说,应当尽可能地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而侧重于介绍已有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学会运用,注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五、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为了将优化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更好地体现出来,为了实现以提高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改革思想有更真实的依托,我们计划针对理工科编写《高等数学》和《大学数学提高》两套教材,针对文科编写《数学与逻辑学》一部教材。

编写理工科《高等数学》教材,要注重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解题技巧的训练,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注重与专业实际相联系,注重数学的工程应用和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知识的完整性、模块化与层次性。

编写理工科《大学数学提高》教材,根据各专业对数学的深层次要求,全面总结所学的各门数学必修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揭示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强化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根据重点精选例题,提供大量的练习题。

编写文科《数学与逻辑学》教材,通过查阅文科各专业大量的图书、杂志,选取一些新颖而有趣的数学题材,介绍各种各样的数学应用方法以及数学发展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用各种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练习题要有趣、诱人,并且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放到练习题当中。整本教材中数学演算尽可能降低,以免让数学原理的灿烂光辉被数字和计算所遮盖。

六、改革课程考试模式

公共基础必修课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是闭卷,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课程成绩各项比例为: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数学实验等情况)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或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同上)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理工科选修课是基于学生所学专业,目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进一步探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对于理工科专业选修课程的考试,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采取有针对性的考试。

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数学,并掌握一些常用的简单的数学方法。因此文科数学课程的考试内容不宜难,既可以考查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写“数学随想”类的短文,如谈学习该课程的收获与体会,考试方式可以闭卷与开卷相结合。

七、加强课程网站建设

课程网站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物”的因素,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推行现代教学模式与方法、革新教学内容的有力载体和工具。我们将组织教师进行公共数学课程网站建设,并不断完善网站资源,实现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视频等多种功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学习交流的环境。

八、工作措施

(1)积极开展动员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建设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课程建设工作并非教学以外的工作,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认真完成。(2)根据课程建设工作量大小、完成质量高低给予相应的课时补贴,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3)评定职称、进修、评先优先重点考虑政治思想好,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课程建设贡献大的教师。(4)年度任职考核重点考虑教师完成的课程建设工作量的大小和质量,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5)支持公共数学课教师参加多种学术活动或参加短期培训及脱产学习等。

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中,我们应注意实现四个稳定:政策措施相对稳定、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使用教材相对稳定、课程安排相对稳定。四个统一:教育思想统一、基本要求认识统一、习题要求统一、成绩考核统一。通过四个稳定和四个统一来保证团队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力争使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处于良好的状态,逐步把各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成为教师队伍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教学效果优良,教学文件完备,教学管理先进的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参考格式)[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3,(1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Z].中国大学教学,2005.

[3] 胡恩明,郭文莉,周健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第7篇

为了更好地实现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保证毕业生质量,密切关注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活动、专业社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本专业在企业中的人才需求现状和发展前景,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构建了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案、课件、项目案例等教学资源。在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以精品课程带动全院课程体系建设

以精品课程为切入点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质量评价、精品课程建设奖励办法等。学院齐抓共管,确保了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学院实行精品课程建设责任制,形成学院主导、系部重视、负责人主建、团队共建的运行模式,使精品课程在制度的约束和质量标准的框架中有序进行。学院以精品课程为抓手带动全院课程建设,采用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精品课程建设。

二、加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很据我院20多年的办学经验,融合旅管、工美等人文,艺术的教学氛围,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目前,还有工艺美术的教师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设计、美工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规模的集中实训和相关企业的定岗实习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鼓励学生参加企业的项目设计,熟悉项目设计流程,按照项目要求,学会处理问题,团队合作,协调沟通。

三、专业定位以及专业建设情况

基于我院20年的办学经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招收应届高考高职类生源,实行全日制三年大专的教育,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进行专业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多媒体方向理论基础又精通艺术,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多媒体创作设计的技术应用人才。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学院总体发展规划,制定本专业的规划及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学院资源,以社会实际需求为依据,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围绕就业开设最实用的课程,实行“多证书”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改革;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就业指导;社会反馈等方面。

四、发展优化多媒体专业教师队伍

主讲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教育质量的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业已被公认。根据新时代复合型教师的需求,学院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安排团队骨干教师考察与培训,熟悉先进高职教育实践,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加强与国内同类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参加相关专业理论及实践的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使其能够充分掌握行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专业的建设和课程改革。经过多年的建设,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能力不断提升,“双视”、骨干教师90%以上。

五、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

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必须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学生自学,教师讲授,课堂讨论,课后练习,时间实训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自发研究性学习。跳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儿培养他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性教学,目标分层式教学,科研课题分组教学,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等。根据时展需求,重点研究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创造网络学习的环境,尽可能让学生建立资源库来代替教材,可以建议由本门课程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建设该课程的资源库。通过网络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目前,本专业所有课程都有自己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老师可以把教学资源挂在网上以便于学生学习和使用。同时健全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可以帮助学生在线指导和答疑,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评。

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周期内加强实训室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过程,我们引入企业标准,共同完善中心实训室标准化设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制定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和量化考评标准;组织企业行业专家和骨干教师修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完成了专业核心课程共享资源建设;组织编写了实验实训指导书;同时加强直观教学,构建模拟、仿真、虚拟实践教学环境;使本中心能满足多层次实验、实训教学和相关技能培训所需,成为行业技能培训及考核的基地。

第8篇

关键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分析

目前,我国在线教育发展迅速,iResearch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报告指出,截止2013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达到6720万,其中职业在线教育用户占到了38.6%[1]。在经历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之后,在线课程又遇到MOOC的冲击。MOOC吸引了学习者、教师、教育决策者、企业等各方人士的关注。

一、在线课程研究的发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学术趋势分析工具分析了从2005年到2014年间国内研究者对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MOOC等在线课程的学术关注度趋势(图1)和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以上课程的用户关注度趋势(图2)。

从图l可以看出,伴随着2012年“慕课”概念引入国内教育领域,其学术关注度在今年已经超过了其他三类课程,成为研究者的研究热点。从图2可以看出,近一年来MOOC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三类课程,关注度基本呈上升趋势,可以看出研究者注意力的转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伴随着“慕课”进入国内教育领域,其受关注度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MOOC对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两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目前研究者对在线课程方面的研究兴趣。

二、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及其特点

1.MOOC的起源与发展

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其发展和起源受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影响,[2]焦建利将其译为“慕课”。2011年,斯坦福大学推出的“人工智能导论”免费课程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6万人注册。目前国内外主流的MOOC平台主要有Coursera、edX、Udacity、Udemy、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慕课网等。

2.MOOC特点

MOOC主要有两种形式:基于联通主义的cMOOC以及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的xMOOC。其中cMOOC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的创造,而xMOOC主要以知识的转移为中心(如Coursera,edX等)。[3]

根据MOOC开展学习的方式,MOOC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规模大:MOOC的课程数量、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者。数量都具有大规模性。MOOC可以根据平台环境开设尽可能多的课程,参与课程的学习者尢地域、学历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选修。例如Coursera日前为止已开设了844门课程[4],课程报名人数突破150万人。此外,MOOC为每个学习者提供资源、测评、评价和认证等大规模学习支持服务。

⑦开放:课程内容开放共享、用户开放注册。

③在线:MOOC平台的课程是在线的。学习者可以随叫‘随地的在平台中进行学习,促进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

④课程:MOOC以课程为核心组织知识资源内容,延续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结构,提高了学习者对MOOC的接受性。

⑤高端前沿知识共享、引入课程认证和学分制:MOOC中课程是经过严格审核的名校名师课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最为优质的学习体验。MOOC通过引入课程证书认证,以证明用户最终合格的完成了MOOC课程学习。此外,课程允许引入学分制,如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全球校区学生在学习并通过Udacity提供的考试后可获得本校学分。[5]

⑥严谨的课程体系结构:MOOC的课程结构设计合理,为用户提供课程指引、学习指导、教学视频、笔记、互动测评、评价以及学习资源等学习支持服务,注重用户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强交互性和强用户体验。

与国内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相比,MOOC强调的是教学组织及学习效果的评估认证[6],具有符合网络学习者学习规律的学习计划[6],而前者的本质是资源的建设,强凋资源的共享共建,建设者不组织教学,也不提供教学评价。MOOC不仅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聚集,更是一种通过共同课程地学习将教帅和学习者连接起来的方式。[7]

三、高等职业教育在线课程的现状

从2003年开始建设的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这种自上而下建设的网络课程并没有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各校在线课程点击率和访问率较低,学生参与度和完成度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在2011年对2003年至2010年高职高专学校1012门课程网站运行状况进行的跟踪监测表明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运行令人担忧[8],精品课程变成了学术、项目成果的展示。此外,精品课程在建设计中存在突击建设、注重形式、忽略内容、建而不用[9]等一系列的问题。

导致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利用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网络课程设计不合理,结构死板,缺乏学习过程中的互动,平台本身没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其次,在线课程成为资源的堆砌,强调以资源为中心;第三,在线课程内容更新率低,平台维护差,多数精品课程建而不用;另外,精品课程建设多是在行政号令与国家投入情形I、‘进行的,缺乏投资机制和商业模式,长效持续优化机制缺乏。[10]把MOOC引入到高职教育中可以成为改变此现状的一个途径。

四、高职教育中MOOC的应用前景分析

1.MOOC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拓展课程教学

广东省教育厅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表明:高校应健全学生校外选修课程制度,鼓励学生在外校或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选修课程。[11]未来高校将探索对MOOC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学分互认,同时探索校外选课,区域内高校联合开课。由于MOOC体系化、结构化,具有严谨的课程结构和学分认证,高校对MOOC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将会成为趋势。

高职院校引入名校名师MOOC实现本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并通过承认学生获得的课程认证证书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高职教育优质资源和师资不足的困境。每个专业相关的课程非常多,而受到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校只能开设部分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借助于MOOC,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专业相关的校外课程和拓展课程。通过MOOC选修课程并获得相应的知识和学分。通过MOOC能够实现高职院校课程资源互通,实现跨校、跨地区课程学习和认证,避免了教师重复而又独立的授课模式。教师也可以通过MOOC来进行教师职业技能发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2.MOOC引入课外选修课程教育

在许多学校的选修课程教学中,如果某一门选修课的参选学生少于预定人数,那么学生必须放弃该课程,重新选择其他课程。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学校的工作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引入MOOC中的选修课程,来实现本校选修课的教学,学生通过课程认证和学校组织的考试获得相应学分。

3.MOOC作为辅助教学资源

翻转课堂、泛在学习、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等教与学的方式需要实时的获取优质的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时,MOOC可以作为良好的辅助资源,在课前利用MOOC中的专业课程进行预习,并通过测评练习来预估自己的水平;在课后可以利用MOOC课程来复习课程内容。

4.升级精品开放课程,推进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

MOOC与正在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极为相近,l91都旨在通过建设具有完善教学结构的在线课程资源,促进资源共建共享,融合互通,通过网络将优秀教学资源推向校际,或是走向大众。MOOC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许多启示:建设方式多元化,鼓励商业运作;优化教学行为,课程设计灵活多变;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打造新型课程共享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6]

5.促进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辅助学生实习实训

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必修课。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在实训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术技能实操学习,脱离了课堂和教材。在实习实训的空隙,学生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通过MOOC平台或者MOOC APP应用访问在线课程,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及时解决技术技能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实现无缝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五、MOOC高职教育应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解决途径

MOOC在教学应用中被诟病的方面主要有三个:高辍学率和低完成率、同伴互评、学习效果[12]。这是MOOC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挑战。对于高职教育领域MOOC的应用而言,同样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适用性问题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职业技能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实训教学,轻理论和学术教育。比如机械制造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学会计算机辅助进行设计,还要学会数控机床的操作。类似于数控机床等实际操作的课程难以用MOOC来实现,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能够利用屏幕抓取、虚拟平台等方式构建MOOC来实现在线教学。

2平台的低利用率和学习者的高退出率

如何提高在线课程平台的利用率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深度学习和完成率是MOOC面临的关键问题。比如,edX的第一门课程“电路与电子器件”学习时间为14周,统计数据显示该门课程注册选课人数为155000人,最终获得课程认证的人数为7100人,通过率仅为4.5%。[13]与传统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面临同样的问题,在线学习中,学习者难以保证持续性的学习时间,面对大量的信息和复杂的网络显得力不从心,导致有些学习者虽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往往学习效果不佳,缺乏有深度的学习和自我创造,陷入浅层次的学习。此外,在MOOC学习中缺乏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的监督和导向,难以实现学习的自我调控。

利用HTML5等技术构建富媒体、高交互性的MOOC平台,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使用兴趣;通过高交互性使得学生的网络学习从单向变为双向,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开放课程结构,给予学生自主构建、设计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利用用户学习行为产生的大数据分析MOOC使用效果,优化课程设计,提高平台利用率和用户完成率。

3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和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MOOC的建设可以升级已有的精品课程,也可以搭建新平台,但是无论哪种建设方式都面临大量的技术、资金和人力等资源缺乏的问题。如果每个学校独立建设MOOC平台,各自为政,不仪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也不是单个学校和学校教师能够承担的。因此,需要在宏观层面上构建MOOC共建共享机制,联盟院校、兄弟院校之间相互联合共同建设、共同使用,不仅能够减轻资金、人力的压力,而且也有利于院校之间优质资源和师资的互通,建立以大学为主体的区域联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打造真正能够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开放在线课程。

MOOC是开放的在线课程平台,可以为每个用户提供学习评价和学习反馈,但是没有为整个用户群体和某一特定群体(如某一院校)提供可视化的分析结果,导致线下后续教育缺乏指导,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断层。因此,在MOOC设计之初应该综合考虑用户属性的设置,融合基于学习行为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利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产生的大数据对学生个体和学生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为教师开展线下教学提供指导。

4.完善教学评价,构建个性化学习辅导

MOOC学习评价包括自动测评和同伴评价。自动测评给予了用户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但是如何实施个性化的综合评价以及保证同伴评价的质量、有效性,为学习者提供更直观、可视化的评价结果仍是存在的问题。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全面分析,进而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学者Cooper[14]认为学习分析可以解答学习过程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问题,即:发生什么了?正在发生什么?趋势、走向如何?并进一步的解释分析这些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的?可以采取的最好措施是什么?呵能发生什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分析,最终为学习者提供完整的学习过程评价和监控,构建个性化的辅导。

六、结语

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在线课程学习方式,MOOC在推广和应用实践中必定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且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仍然无法回避。但是,MOOC给予了高职在线教育新发展和新变化的一种可能,利用其优势,充分促进优质资源的互通、院校之间的交流,甚至是院校之间的合作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lresearch艾瑞咨殉.2015-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报告[R].2014.

[2]郑旭东,陈琳,陈耀华,等.MOOCs对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76-81

[3] 唐九阳,周广新,郑龙,等.MOOC:军事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9-11.

[4] Coursera.https:∥/

[5]CoIo.State University Global Campus offers credit for Udacityclass [EBlOLl.http:∥/2012/09/colo-state-universityglobal-campus. html, 2013-06-27.

[6] Waters A.Top ed-tech trends of 2012: MOOCs[2].20J2

[7]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 5,(4):67-75

[8]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http:∥newsjingpinkecom/center.工作简报,2011,(1-7).http:∥tech /web/articleview.aspx? id=201 109051 55652889& cata_id=N003[Z/OL].

[9] 董洪日.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走向――兼谈精品资源享课建设[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 27(6):17-22.

[1O]高文杰,面向MOOC的高职教育机遇与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4,(7):52-57.

[11]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2014.

[12]焦建利.关于慕课的五大误解[J].中国远程教育,2014,(2): 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