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教师 优秀教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53
本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深深的体会到,想要更好的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需要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一名优秀教师。初中历史教师在争做优秀教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本人就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展开论述。
一、掌握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新时期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不仅需要教师要有极高的教学热情,而且要求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师变得更加优秀,而且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那么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有效的掌握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呢?为了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并在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学习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历史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新时期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要积极的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二、掌握多种多样的历史教学方法
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会积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应该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新时期要求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其学生在初中阶段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学习,更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虽然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有助于教师进行历史学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种教学方法对历史学科的教学都十分奏效,只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实际教学情况的要求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从理论上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灵活应用,这样才能使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实际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应该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才能以较少的时间投入,收获更多的知识,这不仅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压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历史学科学习的乐趣。
当然,初中历史教师想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掌握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方法。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深刻的认识到新时期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探索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对学生的引导要有耐心。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有些学习方法 与技巧,教师对学生讲解一遍或两遍,学生可能难以掌握,就需要教师多次对学生引导。2.将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切记不可纸上谈兵,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不同学习方法的内涵。
四、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要求教师能够紧跟现代教学的发展潮流,积极培育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点,而且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历史教师培养初中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点的重要性: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点的能力,首先对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有很大帮助。现代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那么,会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变得十分被动,反之,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2.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有很大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而历史作为一门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有很大帮助的学科,提升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点的能力,无疑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为了有效培养初中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点的能力,也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知识点的机会就十分必要。
五、积极就历史教学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关键词:激励法;初中历史与社会;后进生;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92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有些学生因为适应不了初中的教学环境,其学习成绩会下降。与此同时,相对于小学课程而言,初中的学习任务比较多,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如果教师不引起重视,对后进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会自暴自弃,最终恶性循环。在此情况下,教师要善于采用激励法对后进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
一、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性
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对整体学生进行历史教学。就学生而言,因为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差异性,学生学习也会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需要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整体学生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激励方式对后进生进行鼓励,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最终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难易性,尽量选择一些比较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同时,教师要重视问题设置的趣味性,只有有趣的历史问题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善于采用鼓励与激励性的语言,对后进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树立后进生的学习信心。
例如:在讲解《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所看过的有关科举制的相关电视剧以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并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已经了解到了相关历史知识。这时,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尤其是对于后进生而言,教师需要不断地鼓励坐在稍微后排的学生发言,教师可以稍微地站到教室后面,鼓励学生举手。当学生勉强回答完成了问题以后,及时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要善于找到后进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对于不足知之处,教师要指正,以促使其进步。教师提问面向全体学生,采用的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后进生,这显然有利于提升后进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激励后进生改进历史学生方法
后进生之所以历史学习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学习上线的很长吃力。而考试成绩太差,使得学生自暴自弃,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点,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后进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了解后进生基本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的不良习惯。然后,教师要善于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不正当之处,如上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做作业等。教师可以专门利用班会时间,指正后进生的学习方式的错误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教导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法、结构学习方法、形象地记录历史知识方法、类比学习方法。教师还可以让一些进步程度较大的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后进生适当借鉴。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改进学生历史学习的方式,提升学习成绩。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语言要温和,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不可对学生进行恶劣的批评。
例如:在讲解《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的历史内容时,像这种历史内容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特征。期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比较多,所产生的战争条款也比较多,后进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长时间如此,后进生在学习时会显得不耐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教导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例如,对于时间刻度比较强的历史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时间轴记忆方式,在画一个时间轴,让学生在相应的历史事件上标上相应的时间。在记忆战争条款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条款内容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总之,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方式时,要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不断地鼓励后进生,使其进步。
三、激励后进生向优等生学习
优等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刻苦学习以及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优等生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好。通常而言,优等生都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习体系,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后进生向优等生看齐。采用恰当的语文打消后进生对优等生的嫉妒与偏见,使其认识到优生身上的良好品质。鼓励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向优等生询问,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为后进生树立的一个榜样,能让后进生在优等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进入历史学习的状况。后进生通过模仿便能快速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由此可见,鼓励后进生向优等生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其树立一个榜样,使后进生不断地向优生看齐,最终提升自身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长期且比较艰难的工作。初中历史教师在转化后进生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首先,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善于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其次,教师要观察后进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地激励后进生改进教学方法。最后,为后进生树立榜样,激励后进生向榜样看齐,最终提升后进生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逐渐提升后进生的历史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兰云.初中后M生转化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5(8).
[2] 丁荣兵.初中化学教学中后进生激励教育的研究[J].无线音乐,2015(6).
其次教材编写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的过度脱节。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转变厂时很难适应。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汉凸显出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序列,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0过渡捉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一蹦而就地过渡到高中的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的历史知识不足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岸生很难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岸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再次教师的问题。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匾乏甚至厌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第一学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衔接。1.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赴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赴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教育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岸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2.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沧业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敷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上一堂学法课,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时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还有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膜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 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
关键词:历史学科;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216-01
现在中学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的功能。据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2-18岁即中学阶段是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换言之,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最佳时期。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呢?
1.认清当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特点
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1 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电视机等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用的严肃性, 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1.2 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侯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目的。
2.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途径
2.1 以激发课堂学趣为抓手,灵活采用丰富教学方法,努力攫取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情感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也是有效性教学活动的核心因素,能够充分发挥"兴奋剂"、"膨化剂"、"剂"、"黏合剂"的正强化功效。而课堂则是基础教育和课程活动的主要阵地,是有效性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积极开展情感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互动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效果。
2.2 取循循善诱的实际效果。"赠人以鱼可供一餐之美,授人以渔可保衣食无忧"。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素质化教学的核心目标和根本指向。作为未来社会核心生产力的缔造者,学校及教师要本着教育战略眼光和长远目标规划,积极有效地开展"鱼渔教学"实践活动,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等手段,善于主导并引领课堂活动和学习思维,不断培养学生在质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全面联系、温故知新、综合辨析、合作探究和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如在评价隋炀帝的功过是非时,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课堂学习、辩论梳理等活动,让他们既看到隋炀帝残暴昏庸、国破人亡的一面,又看到在"修建东京迁都洛阳"、"开创科举重视教育"、"开发畅通丝绸之路"、"开疆拓土四方来朝"等方面的历史作为,尤其是"修建开通京杭运河",在当时的确是为满足一己之需而穷奢极侈、劳民伤财,但是客观上打通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统一,为唐朝的快速恢复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又如学生在弄清"我国历史上纸的发明过程"等问题中,既加强历史知识的汇聚和积淀,前后贯通的综合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
2.3 以深化情感意志为追求,积极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努力攫取开智益能的实际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情感和意志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弱渐强的积淀发展过程,而且只有进入情感意志的深厚层面,才能有效发挥"思想指导行动"的作用。这种现象在"唯情趣论"、缺少责任意识与自控能力的初中生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历史是不可逆转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类实践活动"重新演绎"历史,让学生历史学习的情趣意志得以逐步发展和渐趋深化。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学法指导 教学衔接
目前高中课程改革在我省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个学科在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变化可谓很大,而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初中到高中急剧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高中学生的角度来讲,必须做好历史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升级”,从而找到一把适合自己的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一、与时俱进,把握高中历史教材相对于初中历史教材的不同。
1.史实内容上。拿到高中历史教材,你会发现有很多的老面孔,但是对于这些老面孔的学习角度、把握程度显然是和初中不一样的,要求更高。如果说初中历史多为“知其然”的话,那么高中历史则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由于高中生年龄大一些,思维更加成熟,历史的线索及其规律性还有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高中历史学习中更加注重的。
2.知识结构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它是在初中历史学得很好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专题研究,时空跨度大,更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和跳跃性,站得高,潜得深。
3.能力要求上。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高中历史科考试的能力要求可以初分为历史事实、史学方法、史料解析、历史解释和文字表述。这五类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有相当多重叠的地方,每一类中还可以再分出若干小类。五类目标包含各种能力,如:记忆、分析、推证、想象、表达等,不是某类目标只测某种能力,而是一类目标往往可以测试多种能力。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等等。
二、自我升级,找到了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1.观念转变,抛弃“副科”之说。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选修)”模式下,历史学科是选文科必选的科目,选理科,也要通过高二下学期时的学业水平测试,所以,学好每一门功课是高中生义不容辞的任务。虽然选修历史最终是考等级,但是江苏50万考生中要考到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0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与报考本科院校直接挂钩。所以观念要转变,不是初中的所谓副科之说,只有战略上重视,才能打好每一场战役。
2.高屋建瓴,记住编年史体系。因为高中历史是专题史,所以头脑中要先有一整套编年史体系,否则学起来会云里雾里,摸不着方向。最好先好好看看初中历史教材。如果连中国朝代更替顺序都搞不清楚,就学不好中国历史;如果搞不清楚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的大概脉络,就无法记住相关史实,更无从做必要的横向纵向联系,更是无法做对题目。所以,记住编年史体系,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可以编成歌谣记忆,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还有香港版本的:“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当然,还要记住基本的时间顺序,做试题时要用到。
3.重视基础,强化知识点记忆。历史作为文科,多背是应该的,必须把课本前的目录、单元结构、课文结构、基础知识都背下来。要不断与遗忘作斗争,就必须强化记忆。万丈高楼平地起,忽视基础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是华而不实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只要持之以恒,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就终会劳有所获。
4.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一是先理解后记忆。强化记忆固然是需要的,但不理解就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费力大,收效小,记不准,易混淆,记不牢,容易忘。二是尝试多种方法,如:特征记忆法、重复记忆法、回忆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重复是记忆之母。三是广泛阅读。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所以要多看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为历史服务,当然学好历史也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作好铺垫。
5.学会解题,提高解题能力。高考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考查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多看书、多记忆、多思考、多联系的基础上动手练习,强化记忆,提高解题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做题,适当做一些典型习题,积累经验,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历史试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重视每一次考试,做到错过不能再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艳芬.现代历史教育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观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7):4-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5.
[4]叶小兵.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卓越课堂教学 探究
1 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1.1初中历史课堂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历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曾经也是国家挑选人才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但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其缺点也越来越明显。虽然目前素质教育得到大力提倡,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强大,历史这门学科的教育依旧以考试取得高成绩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光提倡不践行是不会取得效果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变依然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1.2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如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不是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出发,视学生为容器,生灌硬注;对于新时期标准的理念重视不够,理解不深,实施课堂教学尚停留在“就教材说教材”的局面,成为照本宣科式的“机械式”教学,其教案是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抄袭”和“搬家”。针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具体探讨历史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为创建一个和谐、有序、发展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2初中历史卓越课堂构建策略
2.1历史教学的根本观念要由“历史学科”向“学生发展”转变
这种转变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最根本的要求,也体现了教育工作最重要的规律。这也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历史教学中,不是为学历史而学历史,而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按照历史思维的方式、观点、精神去观察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中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法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历史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一般文化素养”,首先要教会青少年思考,这就意味着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当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2.2 历史教师在课堂中由“主导者”向“组织者”、“引导者”转变
历史教师要由过去历史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转变为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使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有助于学生提升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作为教师,不能在课堂里唱独角戏,使学生失去了许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从教学的普遍规律上来说,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学生若仅靠课堂听课或机械接受是不能真正学到什么知识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通过历史教师的组织、指导,来使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培养他们分析能力、创造精神和独立探索的精神。
2.3 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是新时期所提倡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教学方式。有效指导主要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智力上的支持、思想上的指引以及心理上的动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有限,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仅凭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将很难迅速解决问题。如果历史教师能及时给予启发和指导,在“授之以鱼”中“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那么,学生将会茅塞顿开,快速走出迷雾,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并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而问题的及时解决也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样,课堂教学不仅将获得良好的当前效果,也将获得较好的当前效益。
2.4 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能
教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
3结束语
初中历史卓越课堂的构建教学,需要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副科的偏见,无论从学生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都需要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重点除了让学生了解以往的史实,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会思考,架构正确的人生观。目前,新时期教学改革正在逐步的推行,希望能够通过高效率的有效教学,打破应试教育的窠臼,不断提升学生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黄若静.初中历史课生本教学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衔接;激发兴趣;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76-01
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是一门很容易被忽视的学科。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才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众多元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培养出怎样合格类型的人才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重中之重。
中学教学中的宗旨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人才,要求中小学生的方方面面素质要全面整齐的发展。笔者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联想到历史科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经过思考,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提出几点浅陋的看法。
1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现状
1.1教学环境令人堪忧:正因为目前中学的管理机制,中学普遍重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目,而轻视历史学科的教学。这种现状导致在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困惑重重、步履维艰,而这种困惑主要来自教和学两方面,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薄弱的基础。由于中考进行开卷考试,初中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音乐、体育这样与历史科缺乏联系的教师“越俎代疱”,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二是学习观念滞后或失误。学生初上高中在学习目标上仍然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记忆一些过去年代的人和事,历史考试不过是考查年、月、日和人、地、事的记忆数量和程度,但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的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
1.2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存在严重的偏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冲击,人文学科的地位本身就大不如前。种种原因,使得“历史是‘副课’”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意无意地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历史的学习,在态度上不够重视,乃至轻视。如果教师不加正确引导的话,那后果就是历史真的被学生“抛弃”!这是同行不想看到的,那么,就需要高中教师在学生入学后,想方设法地端正学生的态度,使学生认清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1.3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不足之处: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更多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现象,更强调记忆。因此,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上比较简单,就是死记硬背。而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在沿用了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认为只要背好了书,就能把历史学好,重记轻思的现象十分突出。
2在课改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的曲折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1教师要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2.1.1思维品质的差异:初中学生思维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即需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生认知水平各方面技能远比高中生低,且知识迁移很少,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正视初高中学生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和知识层次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矫正我们的教学,选择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2.1.2学生学习品质存在的差异
(1)初中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等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这是由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接受、理解,也注重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
(2)初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比较不明确,学习的主动性也比较差。
2.2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高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和心理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期、转型期的开端,在能力要求急剧攀高、理性思维显著增强,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学习中,如果任课教师把指导高考备考中的那一套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不自觉的用到高一阶段,板着面孔做学问,板着面孔教书,不仅是不合时宜的,也必须是失败的,因为这必将学生觉得老师“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从而“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更遑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其实,高一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历史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有兴趣引路,扭转观念,培养能力的努力才能渗透其中,不是强输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但有两个“度”是值得很好把握的,一是激化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着手,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2.3注意历史学科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教学方法较多是采用灌输式的直接讲解法。学生多数情况下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少。高中的教学方法应该提倡启发、点拨,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或提示中理解、掌握知识的精髓,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创新。由于初高中教学方法存在的差别,因此高一年级的教学方法也要有一个与初中的衔接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期,尽量减少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的现象。
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本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做好学习高中知识,完成高中学习任务的准备。高一年开始的前半学期直至整个高一年都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目的。
3努力克服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近视的做法
3.1太早瞄准高考。有些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早点接触高考题,才会引起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拿高考题做例子,随意加深教学难度。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历史能力的形成是一种“慢效应”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过程的重要性。“一位到位”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3.2过分强调应试。应试的表现在考试题型上高考什么题型就跟着做什么题型,以致于学生很擅长做选择题,而阅读能力和运用能力很差。
3.3过分夸大课程难度。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就跟学生生龙活虎地讲高中历史如何如何难,能力要求如何如何高。这无形中给学生背上了包袱。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畏难心理,学习信心不足。这对日后的历史学习十分不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