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当前,我国国有资产规模庞大,如何管理好、使用好这些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的目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审计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必须而且应该发挥好其功能,使其成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的重要工具。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现状
国有资产是指所有权归属于国家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以及其他权益的综合,这种国有资产既有直接归中央管理的,也有直接归地方管理的;既有归行政单位直接使用的,也有归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直接使用的;既有经营性的,也有行政事业性的和资源性的,这种复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使得管理难度较大,需要充分利用包括审计在内的多种管理手段,以提高管理能力。
1.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制度。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大量的制度,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中央出台的制度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了基础。而各种地方性的制度则为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了操作方案,如《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浙江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等。其次,从国有资产使用主体来看,为强化固定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都制定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浙江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
2.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践。当前,我国国有资产规模庞大,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例,2008年达到14.8万亿元,而到2012年则达到36.5万亿元,这些资产中有相当部分为国有资产。基于此,必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但从实践来看,虽然国有资产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通过抽查等方式对国有资产进行审计,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审计署的资料显示,2012年底,中央部门所属企业中有约4000户未纳入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且绩效管理不严格,即使中央部门,2012年开展绩效评价的国有资本约为139.38亿元,仅为部门项目预算的1.5%。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必须发挥好审计的作用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必须从资产的配置、使用、评估与处置等方面着手,而这都可以发挥审计的功能,更好的维护资产所有者与使用者的权益。
1.审计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配置的管理。首先,预算审计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在重大国有资产购置之前,一般都需要纳入到年度预算当中,而通过预算审计,则可以分析、了解这种国有资产购置行为是否必要、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从而可以为国有资产的配置把好关。其次,国有资产购置可行性审计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在一些重大国有资产购置之前,如投资各种固定资产、购买大宗设备等,通过对可行性方案进行审计,既可以把握好这种购置行为的可行性,如资金来源是否合理等,避免形成“烂尾”等问题,又可以有效分析是否各种腐败问题,程序是否合理,从而有利于规避国有资产配置中的各种问题。
2.审计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使用的管理。审计对于国有资产使用的作用渠道主要是通过年度末期的审计活动,可以形成一种监督和检查,从而强化资产管理。首先,年度审计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通过审计活动,可以督促国有资产使用单位规范资产管理,如按照规定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每年进行固定资产盘点等,从而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其次,年度审计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通过审计,可以更为清晰的了解当前国有资产的配置情况,分析是否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未来资源购进的重点领域,从而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
3.审计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评估与处置的管理。审计可以规范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在国有资产处置、国有资产使用单位合并等行为中,都要进行资产评估,而审计则可以发现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如是否存在人为的降低国有资产价值的行为等,可以有效的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发挥审计作用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发挥审计的作用,可以从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能力、强化审计结果应用等方面着手。
1.规范审计行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审计制度,针对当前国有资产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建议进一步细化、实化审计制度,使得各种国有资产使用、处置行为的审计都有制度可依,有规范的行为模式,从而可以对现实形成有效的指导,避免实践操作中过多的凭借审计人员主观判断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水平。其次,要加强审计管理,在国有资产审计过程中,总负责人要对审计的目标、审计的方法等内容进行明确,同时对于审计结果,审计人员要签字,以示对审计结果负责,以此强化审计管理,保障审计活动真实有效。
2.提高审计能力。首先,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审计部门要根据国有资产审计面临的新形势、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坚定审计人员的职业态度,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其次,创新性的引入各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能力,除借助财务软件等软件辅助审计活动外,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针对具有共性的审计模块设计出相应的软件程序,通过这些程序的运行开展审计活动,提高审计能力。
3.强化审计结果的应用。首先,要推动审计结果的互通互享,在审计活动结束后,除涉及保密的项目外,审计部门可以在系统内部推动审计结果的共享,这样既可以为同类型的审计活动提供借鉴,为下一次审计活动提供基础,也有利于发现审计中的问题,从而推动审计水平的提升。其次,要推动审计结果的应用,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除正常的反馈给国有资产使用单位外,如果存在违法乱纪等行为,要坚决的移交有关部门处置,以审计结果的应用保障审计的严肃性,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 国有资产 管理
目前,由于事业单位重要钱,轻管理,加之地方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职责不到位等因素,致使事业单位赖以存在的国有资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无人监管、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为此,本文在分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几条意见和建议。
1.有相当数量的国有财产至今仍未纳入财务管理范围,而由单位的科室代管。购置一批财产,造册登记一次,管理人员调动时,只交册不点交实物。对于财产的损失、报废,册中也不注明,使得国有财产损失严重。部分纳入财务管理范围的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也只是记载一笔账目了事,缺乏对国有财产实物形态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2.内控制度不健全,国有财产随意购置、出租、出售、报废,有些单位甚至连最起码的物品领取和归还制度都没有。一些贵重财产被私人长期无偿占用,有的人调走或离退休也不清退,国有财产成了一些人的福利家产。
3.对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的经济实体,以及“事改企”单位,其创收收入大部分被人头吃掉或为单位职工谋福利,用于资产折旧、维修等简单再生产所必需的资金寥寥无几,特别是利用国有非经营性资产搞经营的单位,没有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对使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使国有资产的保值乃至增值指标难以落实。
4.过去一向都是通过上级划拨分配方式无偿取得的国有土地,有的已经被单位用于商业开发,或将沿街底层楼房买给私人作门市,也有的以福利形式分配给单位干部职工建个人住宅或贷款抵押,使国有资产的产权模糊不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5.拆迁、报废、调出的资产不核销,上级部门匹配、无偿调入、接受捐赠的国有资产不入账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各级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责不到位,该管的没有真正管起来。
其次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集中核算单位的国有资产财务监管和实物监管已形成事实上的分离。
再次是事业单位的资产大多数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不计成本,不核算盈亏,由国家财政拨款或用国有资产创收收益购置,以及部门之间相互调剂,无偿使用。
最后是财会人员业务水平低,素质差。随着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和各类经济实体的兴起,一些年轻的财会人员走上了会计岗位,这些人员中,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从而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质量。
另外单位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边界不清,资产性质界定困难;有关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滞后,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规范,使得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以及社会监控措施不力也是造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的原因之一。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责,当好管家。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为事业单位履行政府职能、完成事业发展目标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各级财政拨款和政府无偿划拨土地、房产所形成。可见,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赖以日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如果放任自流,无疑加大财政的负担,把本该用于更为急需的公共支出资金,为事业单位国资填补窟窿。这就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尽快开展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基本的数据库,完整反映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和增量动态,以加强对资产使用效率的监督管理。
充分发挥内设机构如预算、控办、采购办、集中核算中心的职能作用,主动与资产管理机构加强联系,相互协调,形成一套规范运作程序以加强源头管理。
适时与事业单位签定国有资产保管、养护责任状。事业单位可根据各类资产实物磨损和自然损耗的价值大小,确定使用年限分别落实到各科,并由他们负责将资产管理的各项指标逐一分解到班组,量化到人。对因非自然因素,造成财产提前报废损坏或丢失者,视情节轻重,分别对有关人员给予批评教育,限期修复或负责赔偿。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逐步形成由财政部门统一管,事业单位具体管,基层科室人人管的管理网络。
采取干预手段,大胆引入奖惩机制,强化国有资产使用者的管理意识。为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保证国家机关履行职责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拟定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奖惩办法,量化国有资产管理目标,并组织业务人员定期跟踪检查,严格考评,对达到规定标准的确认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单位”颁发证书,发文公布并给予表彰。对违反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经济的或行政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增强财政部门管理国有资产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实行国有资产补偿基金制度,变单纯的统计管理制为有偿占有制。即按每年事业单位占有国有资产数额的1-3%的比例,由财政部门从事业单位包干经费中提取,留用一部分作为国有资产的补偿基金由县统筹使用,大部分返还单位建立国有资产补偿基金。实行该制度,有利于把国有资产管理与单位的经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促进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资产利用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依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对运用国有资产特别是运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组织收入的“事改企”单位和经济实体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一次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组织有评估资格的机构和人员,集中对以上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评估,核定其价值量,作为国家投入的资本金,并以此作为占有、使用该部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考核的基础。同时,财政部门要正确引导他们,在提足资产折旧维修费和国有资产保值基金的前提下,其剩余部分再按有关规定进行其他支出。并帮其利用现有人力、财力、物力,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确保国有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增值。
4.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购置制度,实行源头控制。单位需要购置财产时,要事先写出申请,作出预算,连同购置财产的详细目录表一并报送财政部门,凭财政部门的批准文件进行购置。财政部门应在接到单位申请的3日内作出答复。对社控商品,须到控购部门办理社控审批手续。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大,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展基本保证及学校发展物质保障的高校资产也有了极大的增长。同时,国家在教育基础设施上投资力度的加大和高校办学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带来高校国有资产数量和质量的大幅度增长和提高,但在追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改善的同时,众多院校往往忽视了资产效率和价值的转移,带来重现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状,造成高校国有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和效益,确保资产增值升值,已成为高校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进行教育和科研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1.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国有资产使用率低且购置、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教学仪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资源统一协调配置的共享机制,重复、盲目地购进投资是高校国有资产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高校的很多教学单位拥有一定的经费支配权利,资产的购置无需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往往没有完善的验收和入库手续,资产不能按时登记入账。
(1)后期的国有资产管理因为账实不符而无法进行。
(2)产权没有得到严格界定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埋下隐患。
2.重复购置、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重置与闲置的现象,有的相当严重,不容忽视。如一些高校在已经有了体育训练中心及多个学生运动场的情况下,又建设健身房、文娱活动中心等场馆;在加强硬件建设的理由下,高校各个院系也相互攀比搞建设。院系各自为政各用各的,结果是大量的计算机等设备处于不能充分使用状态,学校缺乏对国有资产的统一规划与管理。
3.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制度不严格
有些高校尽管招生人数和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却不能同步完善,有些高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具体表现:
(1)新购置的资产、接受捐赠的资产以及已竣工的基建工程不及时入账。
(2)有些已报废的资产不及时办理财务核销手续。
(3)长期不能彻底清查的固定资产,使账实不符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处理,使问题越积越多。
(4)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定期核对账务,导致账账不符的情况出现。
(5)同时许多高校对资产缺乏动态管理,不能掌握资产的变动情况和现时状况,给国有资产完整性造成严重威胁。
4.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职务发明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明确科研成果的保密责任;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制约措施;加强对教职工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教职工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同时,无形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无形资产的档案整理工作,避免人才流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财务部门要增加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核算,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对无形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审计、监察部门要监督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过程,防止利用无形资产牟取私利等行为的产生。
5.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
在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过程中,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充分显露。应该说,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拓宽了高校生存的价值空间,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但在改革初期高校为加快这一进程,因为事先并没有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就将归属于国有资产的场地、房屋、仪器设备、资金、人员、专利技术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长期无偿地提供给校办企业或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使用,在进行最终成本收益核算时,收益往往被个人占有,而亏损则由国家承担。这样,非但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还造成大量高校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6.资产权属改变导致资产流失严重
伴随着高校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淘汰及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增加,造成国有资产的权属改变及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如下:
(1)“非转经”过程中非经营性资产本身的流失,特别是高校在扶持校办产业时将国有资产无偿地划拨校办企业使用,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
(2)“非转经”产生收益的流失。大部分高校将国有闲置资产对外投资(如出租等)的收益都放入经营收入,视为单位集体所有,作为学校职工福利或在学校内部分配使用,而且校办企业利用学校无偿投入的国有资产产生的利润大部分留在校办企业,学校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并计入经营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改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透明管理
利用校园网构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及各使用部门的对接。使各级资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每个部门固定资产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实现资产管理的透明化、信息化,使整个学校的资产置于网络化管理之下,同时各高校可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渗透在网络化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网络化管理各个环节不同权限设置来实现各级管理者的职能,通过网络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来实现资产管理全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所有的业务流程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来实现,包括资产购置、管理使用、报废处置等,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提高管理质量,为学校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预算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购置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互为前提和基础。预算资金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高校资产的购置、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预算安排不合理,将导致资产配置的不公平,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率。因此,应在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资产存量情况,结合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部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预算。并通过严格执行预算、及时分析预算差异和进行预算执行考核等手段,加强资产的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重复购置的目的,从而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目标。
3.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一方面,要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招聘,为国有资产部门配备资产管理专业人才,或者聘请专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的管理划分成若干个环节,将这些职能分配到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部门,明确他们的责任和权利并公开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并实行激励或惩罚。具体来说,应将管理绩效考核同经济收入和职务升迁挂钩,并对失职、渎职等违规或违法现象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形成自我履行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转.强化无形资产管理观念
注重无形资产的产出和管理。高校是人才聚集地,拥有科研所需的优越物质技术条件,能创造出更多的发明成果及专利。对属于学校的智力成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这些无形资产已经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加强管理无形资产的意识。根据无形资产较难评价、使用和处置且遭受侵权的可能性也较大的特点,高校在进行出租和转让无形资产时可以委托资产评估机构依法进行评定和估算,对无形资产的价格做出公正的评定。另外,在具体的日常管理中要建立一种有效管理机制,促进科研和技术成果的实施、鉴定、推广,为无形资产的商品化创造条件,并做好无形资产的使用、保密、专利申请及着作出版等工作,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使无形资产不受侵犯。
5.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联合办学、对外投资、兴办校办产业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等多种形式改革,高校利用自身占用的国有资产,在保证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从事生产经营和获取收益的活动越来越普遍,使高校原来一部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了明确产权,分清责任,在非经营性资产转入经营性资产时学校要进行充分的论证,研究和评估工作,按规定的程序报请政府国有资产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要建立有偿使用制度,收取资产占用费,上交学校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在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时,要确保其保值、增值,以维护其权益性。
关键词:规范;国有资产管理
1国有资产管理中通常存在的问题
1.1基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有的单位不重视资产管理,管理责任不落实,甚至没有指定的资产管理人员,存在“重钱轻物”思想。(2)资产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基本资产管理制度。(3)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不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不设明细账,或者账面记录不完整,无固定资产数量、规格型号、生产厂家等信息,使账实无法一一对应,没有按照规定实行卡片管理,导致资产管理混乱,如人大固定资产未设明细核算、林业局固定资产明细账记录信息不完整。(4)资产核算不规范。有的部门在合并后,不及时合并账套,继续沿用原来几个单位的资产账套,造成资产管理的混乱。(5)资产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有的单位负责资产管理的人员不熟悉资产管理业务,没有资产管理概念,不熟悉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甚至不会使用资产管理系统。
1.2资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账实不符。单位存在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的问题,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和长期挂账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已损失报废或处置的资产,不及时进行账务减少处理,长期挂账;第二,对新购置、调入的资产不及时进行账务增加处理,导致账实不符;第三,长期不进行资产清点,致使资产出现盘亏、损失无法查清原因,造成账外资产的长期存在;第四,已完工并交付使用的房屋建筑物等不及时办理竣工决算,长期在基建账套挂账,不转资;第五,对单位管理、使用的资产长期未理顺产权关系、不正式入账,形成账外资产。(2)产权意识不强,资产长期不确权。有的单位产权意识薄弱,不重视资产的确权,存在土地和房产“两证”不全、车辆所有权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等权属问题。(3)资产管理程序不规范。第一,房屋、土地等资产出租出借不规范。首先,未经批准擅自出租出借资产情况比较普遍;其次,租约签订随意性大,格式不规范,签订超过规定期限的长期租约;最后,出租资产的收益未按规定及时上缴财政。第二,不经政府采购程序自行购置资产。第三,未经审批对外投资、抵押担保。第四,资产处置、调拨不履行报批程序。第五,过期、毁损不能使用的资产不及时报批处置。第六,不遵守资产配置标准,随意使用下属单位资产。(4)资产使用效率不够高,存在资产闲置情况。(5)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不全,使用不充分、不规范。对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单位资产管理理念还停留在老观念上,未将信息系统实际运用到资产管理工作中;有的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卡片录入不完整,更新不及时;资产管理系统录入滞后,系统的资产信息未与实物资产、财务账面同步;卡片录入信息不准确,未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卡片分类不准确。
2规范资产管理工作的方案
针对上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1)强化资产管理意识。我们将通过定期召开资产管理工作座谈会、举办资产管理业务培训等形式,强化单位资产管理意识,使单位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资产管理工作,彻底改变“重钱轻物”的老观念。(2)建立健全内部资产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单位制定完善符合本单位特点,可操作性强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细则,从而使单位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有规可循、有据可依。(3)规范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流程。针对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基础工作不规范的情况,在增强资产管理意识、完善制度法规的同时,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流程,规范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解决单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各自为政、随意性大的问题。(4)规范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息息相关,资产管理的规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核算的规范。针对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和科室进行督查,限期整改。(5)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单位要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切实提高人员业务素质,除与日常工作相关的实务等基础知识的培训学习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规范会计核算,积极主动地将财务和日常资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其树立资产管理概念、熟悉资产管理业务、熟练掌握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
2.2全面推进资产确权
对未确权的房产、土地和车辆等资产,逐项落实清楚未确权的原因,分类进行处理。对符合产权登记手续的房产、土地,应督促单位尽早办理产权登记手续确权,车辆等资产调拨后,应及时办理过户手续;对未做竣工决算的房产应协同有关单位尽快完成工程决算,确权入账;对无法达到产权登记手续要求的登记条件的房产、土地,协调各相关部门进行确权处理。
2.3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一致
对资产账和财务不一致的情况,查明原因,进行调整,做到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做到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严格保持一致,防止前清后乱情况的发生。
2.4严格规范资产管理程序
(1)规范资产出租出借行为,提高资产使用效果。从严格出租出借的审批程序、执行资产出租收支两条线的财务制度、规范资产出租出借的会计核算等方面着手,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大宗资产出租出借即时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大宗资产的出租出借的审批程序。(2)严格执行资产购置政府采购程序。在政府采购目录内的资产必须通过政府采购购置,不得擅自购置。(3)严格对外投资、抵押担保的审批手续对外投资、抵押担保等事项应严格按规定报批备案。(4)规范资产处置行为,严格资产审批制度。未经有权部门审批,不得随意处置、调拨资产,部门间不能随意混用的情况。(5)及时履行资产报废程序,保证资产的有效利用。各单位应随时关注资产的使用状况,对过期、毁损不能使用的资产应及时报批处置,避免资产数据失真的情况。
2.5合理调配闲置资产
对闲置资产,具体分析闲置的原因,对能调剂使用的资产及时调剂、优化资产配置,解决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矛盾,缓解财政支出压力。
2.6推进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
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用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强化对资产管理系统使用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在全部行政事业单位中推行资产管理信息化审批流程,资产预算与部门预算相结合等做法,增强单位对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解决单位对资产管理系统不重视,不熟悉,资产卡片录入不完整,更新不及时、分类不准确等问题,促使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运行。
2.7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防止前清后乱
单位资产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是从资产的数量,还是从价值总量看,总是在不断地增减变化。为了掌握资产的结构、数量、质量和管理现状,必须有一套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否则,“家底”不清、情况不明,管理就会失去基础。因此,各单位要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这个平台,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把资产清查工作作为经常性的自查工作、作为日常业务的一部分加以运用,使资产清查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做到“家底”常清、情况常明,有效防止资产管理上的前清后乱。具体做法是:一是要建立定期清查制。各单位至少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规定及时处理;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效。二是建立重点抽查制。各单位的财务部门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三是建立离任核查制。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牵扯到方方面面,本文只是对解决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江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难点及突破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2).
[关键词] 高校资产;管理;资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04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08- 01
高等学校的资产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高校资产管理活动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命运与前途,并在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愈发关键。
1 资产与高校资产的相关概念
高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它是高校占有和使用,由国家控制,能够对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工作产生至关重要作用的资产,是高校的财富。高校资源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和投资资产。
高校资产最本质的特征在于高校资产只是被高校占有和使用,学校仅仅拥有使用权和占有权,而没有控制权,只有国家才掌握控制权。
2 高校资产管理的发展历程
2.1 计划经济时代下的集中控制管理
计划经济时代,高校资产由国家实行统一控制与管理。所有经费都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高校的办学要求、招生指标与计划等都由学校全权安排,高校基本无自由,这一阶段的学生求学也无需缴纳学费。此阶段的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单一,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造成的缺点是管理体制落后,效益低下,管理观念淡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等等。
2.2 市场经济时代下的多元管理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走上了市场经济时代的道路。高校资产管理改变了最初的由政府集中控制。资金来源变得多元化,变成由国家拨款为主导,科研教育收入、社会捐赠款、经营型产业收入以及投资收益为辅的新局面。此阶段学生缴纳学费,高校可以承载科研经费以及通过社会力量合作办学进行创收。这种多元的管理方式显然优越于曾经的计划经济时代,合理改善了学校资源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效益,避免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3 高校资产管理的机构分工与任务分配
从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资产管理并没有独立的专门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各大高校也出现了各自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方式。各大高校的机构分工不尽相同。综合各大高校的分配优点,在笔者看来,合理的分配流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明确领导负责制
校内的一切资产管理活动由校长负责,在校长的带头和领导下完成。
3.2 组建学校资产管理小组
该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由校内各机关部门及学院领导组成,在校长的领导下工作,并形成管理监督。
3.3 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
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大处,负责整个学校的宏观管理。包括制定整个学校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使用和占有的规章文件、制定大宗物件采购和招标的政策、报废和验收学校大型设备和仪器等等。国有资产管理处应下设财务处、设备管理处、房产管理处以及后勤管理处等分处。由各分处各司其职,统一配合协调管理。
财务处负责货币资金形态的流动资产管理,编制全年财务预算计划并做好及时核算;设备处负责仪器设备的建档管理、报废及调剂等;房产处负责管理校内的公用房屋和私用房屋,以及学校地产的管理,做好合理的分配以及调剂管理工作;后勤处负责经营性资产的整合以及管理,包括食堂、校办工厂、投资性资产的整合和管理。
不管采取哪种模式的资产管理,都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高校的实际状况进行考量,结合自身的优点,在高校资产管理效益优先的情况下鼓励创新管理模式。
4 当代高校资产管理活动存在的特殊问题
4.1 资产遭遇无偿侵占,产权变质
现在很多学校的部分教师与社会企业接触较多,深谙市场需求,利用学校有形资源(包括学校房屋、教研室、教学仪器设备)和无形资产(学校名誉、专业名望等)在校内创建科技服务实体(小公司),利用学生免费劳动力为其私人创收。
这类经营性机构已在不知不觉中将学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了经营性资产,并且是无偿的,这势必损害了学校的国有资产,伤害了学校的利益,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
4.2 资产管理机构分工不明,效益低下
这源于对学校资产管理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学校甚至并未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有些设立机构的,也仅仅是局限于表面文章。各个部门管理方法各异,职能交叉重叠,职权分工不明确,造成了遇到问题各部门踢皮球、打太极,从而资产管理效益低下,很多重要管理地方被忽视和遗漏。
4.3 管理技术落后
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应该是一个集中各部门、各方面、各层级的系统工程。但是很多高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依旧较低,甚至还在使用手工统计和算账,管理者电脑操作水平较低,很多工作人员基本在50岁左右,这造成了管理效率低下,缺少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方便和精准。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问题 改进措施
1引言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合理占有和使用,是事业单位能够满足和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并且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率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从事业单位自身来讲,首先应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然后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使用,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虽然数量庞大,但是管理状况并不是很乐观,因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研究,确保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2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并不都很合理,通过研究分析,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国有资产占有量不明确。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缺陷或者管理意识的薄弱,我国的很多事业单位都存在着资产占有量不明确,账实不符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的实际国有资产总量不清,未计入国有资产总量的资产以闲置的形式存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率较低是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各个办公室的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而且,国有资产的分配不均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浪费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下,国有资产被单位各部门分散占有,造成对国有资产的调剂和掌控的困难,由于各部门对资产的使用量不同,所以应该综合考虑各部门的需求量和资产总量,做到既满足其需求,又不会浪费。
(3)国有资产的流失较严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由于“非转经”行为引起的资产流失。“非转经”过程本身就附带着非经营资产的流失,很多单位在进行“非转经”时,将本来属于国有资产的资产变成为集体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非转经”所产生的效益损失也是资产流失的体现。其次,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流失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由于管理存在的漏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存在着外借、转让等情况,而且很多并没有按时还款,因此,造成流动资金的流失。事业单位拥有各自的商誉、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的资产,但是很多单位对这部分资产并没有足够重视,导致了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流失。最后,对国有资产的处置不规范也会造成资产的流失。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保障单位正常运转以及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但是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并没有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而是将国有资产随意处置、变卖,还有的将国有资产拨给私企使用,这些人为因素都会造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
3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发现调整。下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实行资产清查。对于国有资产的清查,能够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占有量,全面清查各类资产的现存量、外借量,核实单位的收入、支出水平。将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与理论的管理原则相结合起来。通过资产清查,对资产的现存量有了更明确、更全面的了解,对资产的购进和安排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够更加合理的分配国有资产,使用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价资产配置的合理性。
(2)加强使用管理。为了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率。有必要加强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资产管理的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事业单位有责任对本单位所占有的国有资产进行具体的使用、管理。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应该遵循相关的规定,既包括国家对本单位的资金拨款的管理,也包括对本单位的日常收入、支出管理。对本单位的的帐卡管理、财务统计等的督查工作以及对单位的无形资产进行管理,通过加强使用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率。
(3)规范处置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处置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于资金的处置,首先要具有公开性,尊重相关人员对这一操作的知情权,对于大量资产的变卖、转让等,可以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处理。其次,为了公平起见,一定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按照程序严格进行。最后,以事业单位的总体利益为重,给予竞争者相同的待遇,实现公平竞争。这样,才能将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置。
4小结
本文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事业单位存在着国有资产占有量不明确、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以及国有资产流失较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行资产清查、加强使用管理和规范处置管理等措施,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合理分配,最大化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最优使用。
参考文献:
[1]邹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探讨—谈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李英奎,李小琴,刘晓凤,李茂兰.试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09(6).
[3]潘传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原因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8(8).
[4]庄序莹,毛程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与改革设想[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6).
摘 要 高校国有资产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高校 资产管理 探析
高校的国有资产从法律角度上说是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高校的资产,同广义的资产特征相同,高校的国有资产也必须能够可靠计量,主要类别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等。作为高校的一大资源,国有资产为学校的科研、教学以及各类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它不仅反映了一所学校经济实力的强弱,还从侧面上反映着学校办学规模的大小以及科研、教学质量的高低。近几年我国正在加强高校教学改革,招生数量越来越多,高等教育也开始向大众化的教育靠拢,自然都扩张了高校的办学规模,学校在资产配备上也不再只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这一单一渠道,而是在国家提供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很多高校开始通过学费、捐赠、转让专利、企业支持、科研经费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筹措资金,以扩充资产的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构成高校国有资产的成分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学校要改变从前的管理方法,以适应这些变化,符合管理国有资产的新要求。因此,重新审视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找出面临的问题并一一解决,使国有资产达到最大效用,防止其流失、促进其不断增值,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国有资产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
一、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的国有资产不同于企业的自有资产,它是由国家统一拨款分配的,使用时也不用考虑折旧与盈亏,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很多学校对国有资产并没有特别重视,也没有意识到国有资产也要保值和增值。另一方面,人们一直以来都没有对国有资产有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性资产的认识层面上,对学校等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够重视,基本概念不清楚,管理的方法自然也会存在问题。很多学校仅仅关注于所申报的资产是否得到批示、资产投入有多少,疏忽了对资产的后续管理,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淡薄。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在管理国有资产时,并没有明确职责权限,多头管理的模式容易造成混乱,导致难以追究责任人、资产的所有者不确定等现象。具体来说,大部分高校是通过账物分离来进行资产管理的,也就是说,学校的财务人员只负责资产的核算与监督工作,管理实物的工作又是分配到具体部门的,如图书馆、后勤部、实验设备管理部等,同时,不同部门的分管领导也不同,管理资产的工作过于分散,缺乏统一指导,更找不到专门协调与监督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甚至在实际管理资产的过程中,很多工作重复交叉,容易彼此引发消极影响。一旦出现问题,很难找到责任人,各个部门互相推脱,学校也难以追究责任、落实具体工作。可见,高校管理国有资产的体系还有待完善,相关制度还不够明确,资产的配置与使用不够合理,缺乏统筹规划,设备、物资等的监管力度不够,购置、交接、领用以及归还资产等环节的管理有漏洞,极易导致私人或是外单位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现象发生,久而久之,很多高校的国有资产不明去向,更别提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了。
(三)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
将非经营性资产投入到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高校没有做好资产的评估工作,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流程、手续并不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有的学校还出现经营性资产仍然被一些部门无偿占有和使用的情况。高校在划分经营性资产的产权时不够明确具体,又缺乏后续的监督和有效的管理,都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四)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高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国家划拨的国有资产,很多下属部门都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盲目要求增添设备、房屋等资产,却不能有效地共享各个部门的资源,资产的使用率不高,甚至有很多部门的资产闲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正是因为各个部门独占过多的资源,高校没有将资产优化配置、合理共享,重复申报和购置资产、浪费资金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与资产管理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高校管理国有资产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管理国有资产的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经济知识,同时又缺乏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工作经验不足,自然无法胜任实际的工作,达不到较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并不注重管理资产人员的选拔,相关的培训也不到位,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管理队伍还有待加强建设,否则难以适应目前高校资产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二、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要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就要从大局出发,综合考虑国家对高等教育行业的总体要求,组织专业人员、委托行业协会等,找出高校资产管理制度的问题,拟定科学严谨的制度指导高校管理资产的工作。也只有这样,高校的国有资产才能得到统一规范的管理,才能节约成本,利用好资源,避免浪费。
(二)强化人员的管理意识,完善资产管理监督制度。
高校在制定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时,应该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高校的领导层应当重视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起好带头示范作用,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在分配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时要有统筹意识,考虑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明确每项工作的责任人,保证制度落实的力度,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能树立强烈的责任感,重视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三)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要重视管理国有资产的人员配备工作,从资金、制度以及精神层面支持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创设和谐、积极的人文环境,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同时注重每一个员工的发展,加强资产管理知识、技能、方法的培训,建设一支优质、团结、具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同时,因为国有资产管理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不仅专职管理工作者要强化责任意识,高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全体师生也都应该重视资产管理,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从而保证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展开。
(四)加强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
因为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各个部门更应该加强沟通,彼此协调互助,以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例如,对于已经投入使用但没有开具发票的资产,财务应该暂估其价值及时入账;又如,财务人员以及资产管理的各个部门应该多沟通交流,定期对账,做到账实、账账相符。
(五)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高校要善于利用合理的绩效考评来激励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具体的考核制度应该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也只有规范好了制度,才能在使用以及管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保证资产的完整、安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六)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透明管理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也应当利用校园网络这以资源,建立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以方便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资产管理的沟通、对接工作。在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中,可以实时掌握不同部门使用资产的情况,了解资产变动等去向,同时也提高了资产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便于高校优化整合国有资产。另外,在资产管理平台中,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限来监控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从而有效把控资产的购置、使用、归还、处置等关键环节,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在信息平台中,不仅加强了各个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也能让高校领导层清晰了解国有资产的管理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更能做出准确的决策指导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的国有资产不仅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还能为科研、科研、后勤、行政等具体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只有管理好高校的国有资产,才能切实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为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打造有力的硬件基础。可以说,一个学校的资产数量以及资产管理质量是衡量这个学校的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管理好学校的资产是各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科文司.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问答.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国有资产管理;行政管理;财政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是国家政权建设的物质保证。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管理体系。然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现从分析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入手,提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资产调控管理乏力,不能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造成国有资产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流失,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国家无偿拨给和财政预算支出购置形成,具有无偿性和非盈利性。由于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单位间在资产配置上不平衡,形成国有资产资源的分配不均,造成巨大浪费和流失。
(2)受“重购轻管,重钱轻物”思想影响,放松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形成家底不实,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由于对“资产”的概念不清,许多单位管理者往往都注重货币的使用管理,放松对实物资产的管理,往往造成单位资产帐物不符,国有资产家底不清,最终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1]。
(3)资产处置不按程序报批,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国家及财政部有关规定,在资产处置中,须提供相关依据资料,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审核批复后才能处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在资产处置时未办理报批手续,资产报废、报损不做鉴定。有的单位将资产处置不申报,资产处置不按程序操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管理不严、责任不清、重点不明、监督不力等问题,结合实际,对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堵塞漏洞,防止流失提出如下对策思路:
2.1强化领导责任,实行“主要领导负全责,管理人员具体负责,使用人直接负责”的三级管理责任制
(1)领导要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确保领导到位,认识到位,工作职责到位,组织实施到位,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好国有资产权益。
(2)完善管理人员和资产使用人员责任制。管理人员责任制的实行对象是各单位负责资产管理的有关人员。通过签订资产管理责任制的方式,明确资产管理和使用人的职责与奖惩标准,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完好率与资产责任人的工作业绩挂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应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要求,负责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具体管理工作,如:与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起对资产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对资产发生的盘亏盘盈应及时查明原因,及时报主管部门审批,经批准后,及时调帐,保证帐实相符,特别是对于大型、贵重、精密的仪器设备,资产管理人员要按件建立技术档案,并负责向使用人交待有关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资产使用人员责任制的实行对象是具体使用资产的每一个人员,每个资产使用人员应与单位资产管理人员签订有关资产的保管与安全使用的责任制,按照责任制的要求做好有关资产的保管与安全使用工作,严格按规定用途和操作规程使用资产[2]。
(3)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资产使用管理培训班,对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员进行有关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安全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员的业务水平,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管理技能,对于负责大型、贵重、精密仪器等管理的专项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员,应加强资产专业的操作方法、安全使用、基本保养等方面的培训,促使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意识,自觉依法、依规管理各项资产。
2.2健全制度,明确资产管理职责
(1)行政事业单位要实行内部固定资产登记建卡制度,建立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保管、分发、使用、检查、维护等制度和办法。通过清点,在弄清资产家底的基础上,主管部门要对本系统的单位占有使用固定状况进行一次综合评审,该报废的报废,该追回的追回,该转让的转让,同时,单位要对每一件固定资产按照名称、型号、规格、购置调入时间、原值、使用去向等详细内容,建立资产档案,做到一物一卡,有物必有卡。凭着物卡,建立资产分类明细帐。做到物、卡、帐三统一,同时依据物卡落实使用人和保管者,做到环环相扣,使用人只有事先取得物卡,才具有使用固定资产的资格,同时也承担起保管好固定资产的职责,通过建卡,发挥卡的作用,以卡改变帐实不符,或有物没帐或有帐没有物的现象,切实做到有物必有帐、有帐必有卡、有卡必有物,达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物相符[3]。
(2)行政事业单位要实行资产移交审计制度,在资产使用上,应坚持“随事不随人”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调动较为频繁,而资产随着人事调动出现物随人去而化公为私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必须建立移交制度,维护资产的完整性。对于调离本单位或离退休人员,要先撤销资产使用卡,收回个人占有使用的资产,然后再办理调转手续,对于单位领导岗位,将资产与资金同时纳入审计任职期间的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离职审计;依据资产和资金审计报告进行离职移交。对于本系统内的调动,按其工作需要使用原单位的资产,在征得原单位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变卡不移物的办法,由财务部门调整资产变动手续,绝不能物随人去,变成私有财产。
2.3加强财政监督,理顺监督体制
(1)对行政事业单位在政府采购环节是否在购置资产时,要加强监督,一要检查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是否进行了政府采购,对违反规定的单位,给予相应处罚;二要收集政府采购信息及市场经济信息,评价资产购置效果,并及时将评价资料送交政府采购部门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同时建立政府采购定期报告制度,真正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监管资产购置行为,根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配置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复购置,另外还应重点监管是否有重复购置,超标准申请购置的现象。从监管方式来看,一是事前监管,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申请购置资产实行严格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购置报销;二是事后检查,通过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工作,检查其是否有重复购置资产、超标准购置资产,以及购置后的资产是否有闲置浪费。
(2)严格监管资产处置,严防国有资产流失。首先,严格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利用资产对外投资的行为,规范利用资产从事经营性的活动,根据规定:“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占有、使用国有资产举办经济实体;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需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为了落实上述规定,可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可行性、投资的信息披露及投资的风险性,防范国有资产流失[4]。其次,着重强化对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从事经营性活动取得的收入的监管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否被其他单位无偿占用,根据规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为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可采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多种方式,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投资收入的流向,监督其是否严格执行投资收入管理的规定。要落实好上述规定,应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投资进行审批或备案监管,对监督检查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被其他单位无偿占用,要勒令停业无偿占用,并仔细核实收益,将收益收归国库,通过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把职责切实落实到位,确保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资产所有权的综合管理权限真正得到执行,为强化资产监管营造良好的环境。
3参考文献
[1] 刘姝珉.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财经界,2009(12):106-107.
[2] 安林.新国资管理体制待进一步完善[j].上海国资,2009(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