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发展;产业结构;特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35

1 自然概况

和庄镇总面积86km2,辖31个行政村,现有9412户2.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3478人,占90.3%。和庄镇有耕地面积1809hm2,人均0.0046hm2;有林地4800hm2,人均0.184hm2,其中,经济林果地1599hm2,人均占有经济林果地0.061hm2,主要种植红冠蜜桃、核桃、板栗、梨、杏、李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2035hm2。

2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和庄镇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自身实际,依托资源和区位等优势,扩大红冠蜜桃、七彩花生、有机绿茶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加大对家庭农场和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培育、引进、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实践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围绕1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和庄为中心;走好2条路:促农增收、靠林致富之路;建设3大基地:特色民居基地、优质林果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实施4大战略:产业兴镇、工业强镇、生态建镇、农业富民战略。

2.1 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

和庄镇初步形成了以横顶村和南麻峪村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产业区、以上佛羊村为主的有机绿茶产业区、以青石关村齐长城为基地的生态旅游区、以205国道为主线依托的奇石产业区。

2.2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打牢红冠蜜桃种植基础。全镇地势较高,昼夜温差大,沙石土壤为主,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特别适合发展林果业。近年来,和庄镇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成为红冠蜜桃生产基地。

狠抓七彩花生产业发展。和庄镇四季气候明显,属半沙半土地质,水源丰富,适宜彩仁花冠、彩仁红冠、白色、紫色、红色、黄色、黑色七彩花生生长。加之此地山清水秀,肥料采用绿色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能够达到零农残无公害标准。麻峪村成立注册资金900万元的金来粮疏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覆盖10余个村,入社社员600余户,固定生产七彩花生基地1005hm2,覆盖本乡镇20余村,拓展发展茶业口镇、大王庄镇、高庄镇、牛泉镇、口镇、里辛镇等10余个镇268hm2。

狠抓有机绿茶产业发展。和庄镇上佛羊村,作为淄河、汶河支流源头,水源充足,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是茶叶种植的理想区位。

3 主要措施

3.1 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和庄镇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15项重要文件和政策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思路。

3.2 推广科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扩推规模;强化农村实用科技培训,运用科技在生产生活当中;加强示范样板建设,变粗放为精耕,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有效利用率,充分发挥出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户增产、增收的作用。

3.3 积极扶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按照和庄镇“1234”发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4 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受地理条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难度大。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生产原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

5 工作目标

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为和庄镇“三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强力推进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大力培植组建各类专业农业团体机构,提升农技推广站服务水平。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着力推进特色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步伐,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荣成市;无花果产业;特色农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20 [文献标识码] B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着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为解决农民增收趋势缓慢、农村发展途径较窄、农业基础不够牢固的现实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在依靠政策扶持等外部“输血”的同时,如何发挥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等“造血”功能,应当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重点。山东省荣成市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富农强农兴农的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以荣成市好运角旅游度假区无花果产业为例,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进行探讨分析。

一、荣成市无花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山东省荣成市是我国北方最早栽植无花果的地区,借助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等条件,经过多年的规模化发展,无花果栽植已成为当地种植最为广泛、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之一。2014年,荣成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无花果之乡”称号。

1.种植情况。①面积产量。由于无花果易栽易活、无虫害、易管理等优点及销售形势向好,近年来,区内栽植面积逐年增加,由2012年的0.8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37万亩,年产鲜果2.5万吨,是除苹果外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果品。②种植模式。一是专业合作社经营,合作社为果农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和收购销售服务,目前有觉苑、马格、宏丰等14家无花果合作社,涉及农户4500户,栽植面积4800多亩。二是规模化种植,通过种植大户、采摘园等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现有占地1000亩的仙极无花果生态园一处,100-500亩的种植基地13处,总面积约3000亩;三是农户利用自有土地或房前屋后分散种植,约占种植面积的一半。③栽植品种。现有青皮、布兰瑞克等10余个品种,其中种植最广泛的为本地青皮,产量、面积均占95%以上。为促进品种改良,区内仙极无花果生态园与省林科院合作,开展国家“特色小浆果良种选育及产业化”科研专项,已引进24个国内外优质品种进行实验;觉苑无花果合作社培育的保存期长、易于加工无花果新品种,通过了中国林科院验收。

2.加工销售情况。区内新引进乐康休闲食品项目,果脯生产线已投入使用,全部投产后可生产果汁、果茶、果酱、冻干和烘干无花果等6个系列、13个品种,年消化原料2000余吨,另外还有3家作坊式加工厂,年产果干、果脯15吨左右。由于缺少加工企业,本地无花果除少量鲜食,大部分通过收购商收购、合作社及个人销售、休闲采摘等方式外销,比例分别为55%、35%、10%。果品商主要是为威海、烟台等加工企业收购,价格根据企业需求变化较大,产量较少年份曾达到每斤7元,其余平均在1-3元左右。合作社销售,主要通过对接超市、批发商,马格无花果专业合作社销售收入年增长20%以上,2015年对接超市、批发商400多批次,销售4万多斤,销售收入30万元。农户销售,以前主要靠肩挑手推,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许多果农试水网络营销,20余家种植户在淘宝、1号店开设网店30多家,2015年电商营销约22万斤,平均售价在10-30元不等,是本地零售价的3-5倍。休闲采摘,主要是政企合力,通过举办无花果采摘节等方式进行推介,年可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收入100多万元。

3.发展前景。无花果被视为第三代保健型水果,逐渐受到人们青睐。从生产环节看,无花果是投产最快的果树之一,病虫害少,产量高而且稳定,一般采用扦插培育,当年即可挂果,4-5年进入盛果期,成熟期为7月初至10中下旬,亩产量在2000-5000斤之间。根据测算,无花果每斤售价达到2.5元以上,经济效益高于苹果,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从食用环节看,无花果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整个生长过程中不需喷施农药,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具有营养全面、药效广泛、防癌抗肿瘤三大功效,果实、叶、根、乳液皆可入药,具有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等功效。最引人瞩目的是果实和叶片中含有苯甲醛、补骨脂素等多种抗癌物质,能有效组织癌细胞蛋白质合成,被称为“抗癌斗士”和“21世纪人类健康的守护神”。从加工环节看,无花果由于地域性强,属于稀有果品,具有天生规避市场竞争的屏障,另外市场上主要以鲜果和初加工的干果为主,果汁、果酒、含片、口服液等产品较少,发展前景广阔。

二、无花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1.保鲜技术落后。不易储存是制约无花果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广东等地无花果售价可达几十至上百元,但无花果常温下至多保存24小时,近70%的无花果鲜果只能在产地周边消化。尤其是大量上市时,果农需要当天采摘、当天销售,在定价上比较被动,容易出现恶意压低收购价格的现象。另外,由于本地加工企业少,一旦需求减少就会导致产量越高、卖的越难、价格越低的现象,挫伤果农积极性。

2.产业化程度低。无花果是效益较高的经济果树,每亩毛收入在万元左右,但由于市场认知度低、难以储存运输等原因,长期处于庭院经济状态,种植面积主要是果农自发增减,80%以上的果农栽植面积在10亩以下。另外,相对苹果、草莓等种植广泛的水果,无花果缺少先进的品种更新、果树管理、采摘保存等技术支持,果农大多靠自行摸索,产量质量难以获得较大提高。

3.本地加工企业少。农业商品化生产关键在于加工业的带动,尤其是无花果极难保鲜,不发展加工和高层次产品研发,就难以促进规模化生产。周边烟台等地加工企业大多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向韩国、日本出口果丁、果酱等,新型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品牌化建设,严重制约了产品附加值提升。

4.休闲采摘层次低。一方面,采摘园大多是种植园直接开放给游客采摘,没有打造配套的娱乐、餐饮设施,留不住游客。另一方面,许多园区路线偏僻,缺少宣传手段,自驾游客多是熟人联系,难以吸引外地游客。另外,许多游客不会挑选、采摘,随意折树枝、乱扔生果,降低了果农发展休闲采摘的积极性。

三、无花果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促进增产增收。通过积极推进合作社模式,统一为社员提供灌溉系统等设施建设,指导种植、购买肥料并给予补贴,提升无花果产量和品质。同时,通过合作社协调,进行统一收购、制定收购保护价等方式,维护果农权益,提升种植无花果的积极性。

2.加快精深加工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一方面,要加快引进高端加工项目,借鉴“露露”杏仁露品牌运作模式品,重点跟踪汇源集团无花果饮品开发等项目,利用特产特色变不利为有利、变劣势为优势,找准无花果产品定位,开发高级主导产品。另一方面,研究出台鼓励无花果企业发展政策,解决企业收果资金周转难等问题,鼓励引导本地食品企业发展无花果加工。

3.强化宣传推介,打造特色品牌。一是市级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对无花果营养价值、抗癌效果广泛推介,通过举办无花果节、果茶果酒产品展销活动等方式,叫响“中国无花果之乡”名片。二是以无花果营养和药用价值为基础,开发无花果食疗功能,带动无花果特色餐饮、医药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做大网络营销规模。加快在建的华林农产品电商交易基地等平台建设,为合作社和果农开设电子商务培训班,提供网店建设和运营、微信微博平台销售等指导服务。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人力资源开发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es the same economical most direct intersection. The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y, the development county territory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economy, the request improves worker's quality generall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lso good for the county territory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quickly develops provides the intelligence and the technical support, promotes the county territory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sustained development effective safeguards.

key word: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servic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前言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经济,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因此要求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一、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载体

职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中心的新经济。 人力资本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要发展,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提高现代劳动者素质的教育,是生产社会化和工业化的摇篮。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联系更直接、更现实、更广泛,具有覆盖面大、实用性强、灵敏度高、直接促进经济建设的特点。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教育是促进县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区域性特别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围绕这一主线服务。2006年5月22日,国务院西开办等六部门《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是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具体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又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如恩施自治州各县市在加快特色支柱工业发展、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上,重点支持卷烟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加快电力工业发展、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实现稳步发展,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产业;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加工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创汇能力;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发展步伐;科学规划煤炭、铁、石膏、磷、硅、硒等矿产资源开发、风电开发,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谋划生态农业模式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壮大以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蔬菜为主的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把恩施州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富硒绿色食品加工业,增加优质高效的符合环境标准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特色产品等的有效供给量,增加“三农”收益,推进和带动农业产业化。在以生态旅游为主导发展绿色服务产业模式上,以建成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抓好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建设,推进民族文化旅游、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着力打造以清江生态旅游、森林休闲旅游、土苗风情旅游、溶洞奇观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品牌,构筑精品旅游线路,培植壮大旅游产业。因此,职业教育要依据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目标,调整服务面向,切实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是促进县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促进科技转化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三)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它着眼于长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关心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要求经济部门强化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的意识,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要重视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践证明,凡是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企业,不仅当前经济效益好,而且有比较强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要求职业教育进一步解决好如何面向经济建设的问题,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理念。促进科技转化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养一大批有实用技术、能够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的有用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责。

二、以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谋划职业教育

(一)确立职业教育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

经调查发现,目前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级管理、设计人才普遍紧缺,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短缺;技术开发实力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有较高实力的企业研发中心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服务集群的工程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才。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势在必行。

1.为县域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渗透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形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如:依靠科学技术,优化种植业布局,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生态林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研究现代流通,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科研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研究领域重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上。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特色产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最终目的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2.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如恩施州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调整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以主导产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全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特色专业、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十一五”期间高职专业由30个调整增加到40个以上,集中资源打造2~3个省级精品专业,办好畜牧兽医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新增1~2个全省教改试点专业、1个全国教改试点专业。二是统筹规划中职专业结构布局。按照“四大城镇群”、“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分工要求,结合州外市场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发挥各校办学优势,优化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重点建设养殖、生态农业、畜牧兽医、生化医药、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数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机床、电子电工、电子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护理、路桥、公关文秘、酒店服务与管理、烹饪、旅游、广告设计制作等20个专业,争取其中10个建成省级重点专业。新增环境工程、模具加工、城镇规划、矿产资源等专业,适应全州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

企业是最了解职业岗位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主动加强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沟通,或是通过市劳动部门、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组织,了解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养,搭建就业平台。

(二)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大军

积极构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初中和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一是积极探索农村教育机制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培育新型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改变过去人人能从事农业的思想,把对农民的教育贯彻始终,切实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面和普及速度。二是要增强各级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转变办学观念,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要依托县级职教中心发展县级职业教育,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相适应的初、中、高级职业教育,主要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以职业技术学校和农广校为主渠道、各种产业基地示范培训和各种短期培训为补充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鼓励引导企业投资职业技术教育,开展“校企联姻”、“校企共建”活动,聘请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指导。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在农村初中普遍开设地方性《实用技术》课程。深入抓好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完善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培训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用人单位自主相结合的多层次、开放型培训网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国务院西开办等.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Z].国西办经[2006]15号.

第4篇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工作几个月来,*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镇*村、*区*乡*村、*镇*村、*镇、*区*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和谐*、富庶*,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李子坝模式,*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镇田家坝村模式,两当县杨店乡豆坪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县*以下到*区、*、*)、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徽县、*、两当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西和、礼县、*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严波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第5篇

烟叶产业。2003年下同,全市落实种植面积38万亩,烟叶总量88.1万担。全区百分百实现集约化育苗,推广漂浮育苗34.8万亩,占总面积的84.68%,推广湿润育苗6.3万亩,占总面积的5.3%。推广稻草回田面积达到15.5万亩。完善了“提质控碱增香”工程,2003年上等烟叶比例达43%,厂办基地烟叶调拨量已达总收购量的40%。

笋竹产业。全市竹林面积达400万亩实现竹业总产值21.9亿元,比2002年增长30%。其中竹山产值9.5亿元,笋竹加工产值11.8亿元。全市笋竹加工企业总数达到726家,其中产值上千万元的21家。2002年以来平均每根标准竹降低税费1.83元,每吨鲜笋降低税费72元,同时,每根原竹价格比2002年提高1.3元,每公斤鲜笋价格提高0.15元,两项合计竹农可增收2.16亿元。

肉牛产业。全市肉牛年末存栏12.16万头、出栏2.3万头,分别比增7%、82.8%。种源繁育和冻精冷配站建设基本完成。项目区共建冷配站点38个,其中2003年新建26个,完成冷配黄牛1500头,宁化县生产能力达4立升/时的液氮生产线12月底投产。全市肉牛养殖场36家,其中百头以上27家,牧草种植面积6.01万亩,比增101%。

肉羊产业。肉羊年饲养量达31.2万只其中出栏14.6万只比2002年增长18.5%。种羊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尤溪县建立戴云山羊保种繁育场,永安市引进澳州波尔山羊种羊项目完成投资1200万元。南江黄羊繁殖基地已在清流县温郊赤坑、尤溪县西城镇后洋村建设。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专业大户数量增加二成。

红豆杉产业。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已建成1%和50%含量的紫杉醇生产线各一条年产1%含量紫杉醇浸膏10000公斤,50%含量紫杉醇150公斤。2003年生产紫杉醇半成品101公斤,三尖杉宁碱11公斤,10-DABⅢ14公斤,实现产值4055万元,利税1400万元。明溪已建成现代化温室育苗大棚1万平方米,大田苗木基地200亩,成功育苗1000多万株,已建立人工种植红豆杉基地9600亩。

建莲产业。全市实际种植面积5.3万亩干莲总产量约2600吨,产值5200万元;加工方面建成鑫达、文鑫、莲蓉三家企业,加工增值超过0.8亿元。

冷水鱼产业。2003年因受高温干旱的影响,部分养殖点遭受损失,全市投苗养殖虹鳟鱼20万尾,产量34吨。在明溪县龙湖新建三明市水产名特优良种场,已完成一期工程,可培育虹鳟等冷水性鱼类夏花苗100多万尾。台商吴龙振在清流李家建立精养池2300平方米,是我市目前最大的虹鳟养殖场。

七个重点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抓重点特色产业共识已经形成。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市委、市政府提出抓好农业七个重点特色产业促进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决策很正确,认可度比较高。2003年5月,市委提出要按照“六个一”机制抓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目前领导力量加强,发展规划已制定“六个一”机制初步建立。

2、壮大龙头企业取得新突破。2003年龙头企业发展有了一些新的亮点。笋竹、莲业、红豆杉产业的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化也开始起步。沙县三和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加工4.3万吨清水笋制品,95%直接销往日本,产值达1.69亿元。永安市2003年新投产永亨竹业公司年产竹地板坯24万平方米和永欣竹业公司年产竹地板24万平方米。建宁鑫达莲业有限公司新上10万吨“闽江源”绿色食品茶饮料项目,2003年完成投资3500万元,5000吨速冻生产线和5万吨饮料生产线竣工并投产;文鑫公司莲子米糊生产线竣工投产,年生产能力达8000吨;莲蓉集团系列莲片产品年产量提高到1200吨。全市莲子系列加工产品近20个,其中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5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3个,“原产地产品”标志使用权一个。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2003年继续增资扩股,注册资金从3000万增至4224.7万,计划于明年6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明溪县目前全县已有驰鑫、顺捷、三丰等规模肉牛专业养殖场18家,其中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6家。目前,正在与浙江等地的多家客商洽谈肉牛加工项目。

3、配套政策逐步完善。为了促进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肉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部分县市、区出台了相关的发展扶持政策。如永安市大力改革竹政管理,允许以行政村、自然村或集中连片的竹山为单位,统一设计办理采伐证,采伐证有效期延至当年12月30日止,取消毛竹经营许可证;实行按笋竹加工企业终端产品计征林业规费,建立笋竹原料、半成品市内运输“绿色通道”,取消对市内运输笋竹原料、半成品的一切运输手续与检查。允许新办竹加工企业先上项目后办手续,对于竹胶板、竹地板半成品坯料加工点,不再办理加工许可证,鼓励竹农就地初加工。对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与个人加以鼓励,2003年共设立9个奖项,86个名额,其中奖金最高8000元。清流县对2004年全县烟叶生产考核办法进行较大调整:烤烟特产税分成比率调整为县财政40%、乡镇50%;2004年各乡镇在2003年任务基础上增加的部分,将县财政分成的50%部分全部返还乡镇;完成任务的村主干由县里直接奖励3元/担。明溪、清流等县出台了肉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采用对建畜位、黄牛改良、草种引进及防疫等环节分别给予补贴,调动农户饲养肉牛的积极性。

4、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各级各部门都十分重视发挥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烟草部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致力于提高烟叶种植水平和烘烤质量。永安市每年筹资200万元设立竹业开发专项基金,用于竹林丰产培育和新产品研发,2003年还派出6名副科级干部到全国重点竹业产区和科研院校学习培训,并与浙江林学院联合开展竹业课题攻关,在全省建成第一个竹子现代科技园区。明溪红豆杉公司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紧密协作,专门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研究所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去年承担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和福建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各1项,《一种从种植红豆杉叶枝中制备紫杉醇的方法》获国家专利,《南方红豆杉短周期速生丰产培育技术研究》成果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自行研发的三尖杉宁碱、10-DABⅢ等、巴卡丁Ⅲ高新技术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建宁莲科所经过多年努力成功选育“建选17”新品种,该成果已通过省级新品种认定评审,亩产比现有当家品种提高30%。市畜牧水产局举办了畜牧水产中级研修班,明溪、清流、宁化、建宁、尤溪等县多次邀请专家教授到县举办肉牛、肉羊养殖技术培训班,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养殖企业和农户养牛、养羊的科技水平。

5、特色产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明溪红豆杉公司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管理模式。由公司租赁农户土地,倒包给农户种植红豆杉,所有生产经营投入由公司负责,农民则成为产业工人,同时以订单协议、保价收购的形式发动农民种植红豆杉。永安市竹胶板、竹地板生产企业,委托竹农发展家庭竹编半成品加工,带动了竹农科学育竹的积极性,形成了一些以生产竹编半成品为主要副业的专业村。宁化县政府和烟草公司分别按每亩3元和6元标准出资为烟叶种植投保,永安、大田、尤溪和泰宁都从特产税提取3-5%作为烟叶灾害风险基金。清流县广益肉牛养殖场与农户签订肉牛代养协议,采用代垫一半养牛资金、并作技术指导、育肥卖出后销售利润二八分成农户占八成,养殖大户占二成的办法,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今年计划发展代养户100户。

二、制约七个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的突出困难与问题

一是区域联动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很重要的是产业合理布局,区域联动发展。从调研情况看,有的地方对分工协作,各有侧重,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意识不够强,有的特色产业区域内部分县的发展规划目标任务与市制定的规划、目标衔接不够紧密,有的不愿当配角,不利于全市统一打品牌、拓市场、扩规模。

二是筹资困难的呼吁比较强烈。肉牛、肉羊、冷水性鱼饲养成本高,流动资金需求量大,这三个特色产业急需建设加工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竹山道路、引水喷灌投入多,笋竹、建莲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资金需求量大,山区加工企业自身积累普遍不足,农户经济基础脆弱。目前金融部门尚未开展农产品抵押贷款,业主、农户普遍反映贷款很困难,而且数额十分有限,满足不了企业、农户生产经营的需求。

三是加工瓶颈制约比较突出。肉牛、肉羊、冷水性鱼加工环节至今仍是空白,加工能否取得突破已成为这些产业上规模、创特色、见效益的关键;除烟叶外,笋竹、建莲、红豆杉产业虽然有一批龙头企业,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完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特色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科技支撑力不强的问题。笋竹产业新产品研发力量薄弱,有的只生产半成品,加工增值文章还没有做足;平衡施肥、引水喷灌等新技术推广难度大,连片丰产竹林所占比重偏低。肉牛良种繁育难度大,黄牛冷配站点偏少,品种改良工作量大。肉羊品种改良力度不够,优质种羊保种、引种和试验、推广经费短缺。冷水性鱼饲养成活率不够高,小瓜虫病频繁发生,疫病防治难度大。基层畜牧水产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特色产业人才队伍普遍缺乏。建莲莲种退化现象较为突出,产量和品质正在下降,新品种选育跟不上,莲子的去膜、通心靠手工操作,影响产业规模的扩大;莲业科技人员缺乏,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肉牛、肉羊、冷水性鱼、莲子繁育基地、竹山道路、山地水利、原料基地以及疫病检测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欠帐太多。

三、对下一步加快发展七个重点特色产业的意见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基层和业主希望市委、市政府在去年明确挂钩领导、责任部门基础上,对主抓重点特色产业的领导力量、工作班子进行必要的充实、加强,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特色产业的组织、协调、引导、管理、服务、扶持力度。建议市、县两级成立农业重点特色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重点特色产业工作小组和专家组,真正做到每个重点特色产业有一位市领导牵头,一位处级领导主抓,一个责任单位联系,一个工作班子在干,一位首席专家指导。建立目标考评责任制,市、县两级政府要制定激励特色产业发展奖惩办法,每年对特色产业种苗繁育改良情况、基地建设情况、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农村合作流通组织、农民经纪人发展情况、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原产地认证申报情况、包装进超市销售、连锁配送经营情况以及招商引资、项目申报等情况,进行量化考评,财政安排一定资金,进行表彰奖励。今年着重对肉牛加工项目落地,肉牛、肉羊、建莲种苗繁育改良,竹山道路、引水喷灌等项目实行重奖。

2、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不求其多,但求其特”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市各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把握七个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的特点、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作出准确的定位,并加以分类指导,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区域联动,实现特色产业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烟叶产业必须加大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力度,正确处理种烟与发展其他经济作物的辩证关系,大力发展大户规模种植,不断巩固扩大厂办基地规模,努力把三明建设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重点产烟地区,进一步发挥烟叶生产强市富民的特色产业作用。笋竹产业重点要根据竹林资源分布和交通网络格局,坚持“一个中心以沙县为主的竹凉席生产中心、两个基地永安、沙县竹质板材和笋制品两个生产基地、三个发展点尤溪、将乐、泰宁三个区域发展点”的发展战略,大力培育竹林资源,积极整合笋竹加工企业,拉长竹业产业链,壮大竹业经济块头和比重,使之真正成为继烟叶之后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又一大特色产业。肉牛、肉羊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各有关县要按照市肉牛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各有侧重,扎实抓好肉牛良种繁育和肉牛肥育,同时要研究制定加工企业利益分成的合理协调机制,调动项目区内各县发展肉牛繁育、养殖、加工的积极性。永安重点抓好波尔山羊繁殖基地建设,尤溪重点抓好戴云山羊保种场和南江黄羊原种场建设,清流重点抓好南江黄羊繁殖基地建设。项目区内各县市要增强合作意识,各有侧重,均衡发展,齐头并进。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一是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强化龙头企业在农业引资中的主体作用,筛选一批真正吸引客商的特色产业招商项目,全方位向外推介,力争今年特色产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有一个大的突破,以招商引资增加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投入。二是借鉴组建私营企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办法,积极探索开展组建农村担保机构试点工作,力求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特色产业发展贷款难问题。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四是在上报争取中央、省财政性项目资金时,对特色产业项目予以优先,对重点县市予以倾斜。同时,市特色产业各个工作小组年初就要排出争取中央、省财政性补助资金项目工作计划,组织专门力量跑部、跑省,并认真指导相关项目县市、业主做好申报工作。五是市、县两级财政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重点用于扶持种苗繁育改良、品牌申报、宣传和畜产品检测、疫病防治以及特色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

4、突破加工,壮大龙头。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的关键。促成加工项目落地,是肉牛、肉羊、冷水性鱼三个畜牧水产特色产业能否真正确立并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今年必须把突破肉牛、肉羊、冷水性鱼加工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下大力发展精深加工,集中力量扶持畜产品、水产品加工企业,切实解决目前我市养殖产品主要以鲜活产品面市、市场竞争力不强及卖难等突出问题,早日发挥加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产品加工增值的作用。同时,要鼓励笋竹、红豆杉、建莲产业现有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区界限,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合资、上市等形式快速扩张,壮大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把龙头企业真正建成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要引导笋竹、建莲产业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通过技术参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加大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力度,加强农产品包装、储藏技术、运销的研究与运用,实现优势产品从品种到产品的全程开发。要做好各类龙头企业与基地、与农户的对接与联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农产品数量适当返还利润、捆绑保险等多种形式,与基地农户共享利益、共担风险,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真正做到确立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特色,建立一个基地,壮大一批龙头,形成一个区域,搞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农民。

第6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发展原则;对策;辽宁阜新

特色农业是指在特定区域与资源优势条件下,通过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与农业多功能服务,形成具有明显特色、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与服务体系[1]。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近些年来,随着阜新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地区涌现出很多不同于传统耕作农业的新模式新气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特色农业经济。

1发展特色农业的原则

1.1突出区域特色,选准主导产业

要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并注重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的协调发展。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抓1~2个产业进行重点开发,切不可面面俱到。

1.2发挥产业优势,兴办龙头企业

产业优势是建设龙头企业的条件,只有在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龙头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在优势中发挥龙头作用。兴办龙头企业要循序渐进,优先在成熟的产业中推进。

1.3围绕当地资源建设产业基地

基地建设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龙头企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产业基地建设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系列化服务的要求来实施,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又要重视“高起点、大规模”的发展模式。

1.4根据区位条件培育市场体系

市场建设是特色产业的组成部分,其辐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基地的生产、企业的加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转。一是针对区域内人口分布的情况建设各级农贸市场。在城市中心区建设中心农贸市场,在城市其他区域和县域建设二级农贸市场。二是根据区域外农产品生产市场情况建设各类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据该地区生产的优势农产品情况,围绕某项农产品生产规模,吸纳当地生产者进行批发,吸引外地经营者到此交易。三是面向更大范围建设特色农产品物流中心。将地区内生产的所有优势农产品集中于此,并吸引地区外的客商来此,采取现货批发、期货、网购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易。

2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

2.1组建和培育各级各类专业协会

实践证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是在农户与市场的对接中,发挥了聚合作用,把分散的农户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使农户能够依靠整体力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降低了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和成本,增强了竞争能力。二是在农户与工商企业的关系中,发挥了纽带作用,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谈判地位,有利于保护农户的利益。三是在农户生产过程中,发挥了服务作用,向农户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很多,但最现实、最实用的形式是农民专业协会,其主要模式有[2]:一是能人带动型。二是资源组合型。劳动力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品种资源及市场等资源的相互作用,构成产业资源,或形成产业优势。三是公司服务型。主要是指专为特色产业服务的企业化运作的流通企业,是承担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桥梁纽带,既为企业服务,也为基地农民服务。

2.2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国家各级涉农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上的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3]: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逐步形成产业化。即由单一服务支农和单一形式的内容,向服务的专业化和综合化发展,成为与其他产业并行的产业。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逐步实现企业化。即在经营方式上实行企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实体。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逐步形成网络化。即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功能的服务体系。

从当前现代农业需要看,要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拓宽服务领域,从目前的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扩展。二是完善服务机构,加强农村服务网络建设,尤其是基层农村服务。三是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等多种形式。四是改变服务性质,逐步实现有偿服务,提高服务主体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2.3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指导作用

一是制定产业发展政策[4]。首先,制定重点产业发展目录,根据当地区资源优势,确定其重点发展的若干产业,并提出其发展的导向规划,从而指导区域内外企业或个人的投资行为。其次,制定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对重点发展的若干产业,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信贷资金的支撑作用和税收杠杆的纽带作用,推进重点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在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起主要作用,在小型设施建设中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利用政策手段调控产业的导向,以引导和吸纳域内外资金投入特色产业,解决特色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实施“一站式”办公,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挂牌保护,对特色农产品流通建立绿色通道,强化软环境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最好的投资创业条件。四是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根据产业发展建立职责分明、目标量化、奖惩分明的专业办公室,就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等环节要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落,并强化政府督查工作力度,定期调度进展情况,采取得力措施,推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参考文献

[1] 郭振宗.有中国特色农业企业化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J].经济论坛,2008(7):121-123.

[2] 孙斌.对现阶段发展特色农业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8):254.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特色产业 培育途径

培育特色经济是发挥经济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方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区位、环境优势,积极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关键。

一、因地制宜,选准和培育支柱产业

实践表明,凡是高效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地方,都能够根据自身基础条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或产品,做到了市场与地域传统、群众主体作用、政府扶持和技术推广等各要素的良好结合。这就提示我们发展特色产业,必须用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主导产业和产品,要通过市场调研,在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和开发资源。

二、强化科技,提高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现科技由“引进、吸收”向“消化、创新”的转变,尽快创立自己的名牌产品。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实施名牌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大打绿色环保品牌和行业标准品牌,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名牌产品,以名品带名企,以名企促名业,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千百万”工程实施进程, 整合市县乡农业科技资源,加快市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建设,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育力度,抓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力抓好人才工作,采取多种渠道引进和培养人才,强化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提高特色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比较效益。

三、加快培育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创新经营机制,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等安全食品的精深加工,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农家乐”和生态旅游,推进专业村、特色村的品牌化经营。根据产业内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以小型、分散的个体经济组成的特色产业,要大力支持发展社会化的销售公司、专业化市场、技术服务组织等,使这些组织成为众多小企业发展的依托和龙头,用一体化、产业化的办法把它们组织起来,引导它们健康发展;二是以中小型私营企业为主形成的特色产业,除了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外,还要依据当地实际,组织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同业公会等民间自治组织,同时要积极引导中小型私营企业组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经济实力,引进先进科技,改造生产设备,增强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力;三是有大型骨干企业的特色产业,采取参股、兼并、联合、配套协作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并吸引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入股,或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实现规模经营。

四、推动市场建设,促进产业繁荣

首先,发展完善专业批发市场。依托产业兴市场,建好市场促产业,是发展特色产业的一条成功经验。重点支持有产业基础和发展前途的专业市场,在资金上帮、政策上扶、工作上促。对已有的重点专业市场,要搞好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尽快上规模,上档次,提高交易额,扩大辐射面。其次,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借助中介机构搞好科研开发、企业策划、法律咨询等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外部科研院所、高校的人才资源,搞好科研开发、人才培训、项目引进等合作。再次,大力发展流通网络。组织和引导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或单独或联合,到国内外中心城市设立办事处、联络处和销售窗口,厂泛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发展产业销售大军,成立专业销售公司,积极为特色产业提供销售服务。

五、搞好特色产业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功能

农村特色产业既是当地优势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产物,也是政府积极扶持、正确引导的结果。强化基层组织服务、农村生产发展的职能,特别是要通过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培训,增强基层干部带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同时,要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特色产业的新型农民。在强化政府职能作用的同时,特色产业较为发达的县(市),应建立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工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也应成为政府协调管理特色产业的有力助手,制定行规行法,搞好质量监督,协调产品价格,沟通市场信息,搞好行业发展需要的各种服务。

六、整合投入,实施“乡村特色主导产业培植”工程

目前依靠农民自身能力采用新技术,加大资金投入是不够的。因此,要把增加投入作为提高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一方面,转变观念,提高信贷意识与信用水平,争取信用贷款;另一方面,依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精神,继续提供资金扶持,多渠道解决农民资金困难问题。要从市、县区两级设立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中确定一定比例,整合部分产业扶持资金、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资金、产业扶贫资金, 专门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实施“乡村主导产业培植”工程,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项目的实施,建立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全面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机制。

第8篇

“产业空壳村”等问题亟待解决

按照怀柔区政府2007年农村工作会议上确定的村级主导产业标准(即40%的农户从事同一产业,40%的劳动力在同一产业中就业,60%的农民人均收入源于同一产业,三个条件符合一个可视为村级主导产业),我们对怀柔区所辖284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梳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整体上看,全区284个行政村中,符合村级主导产业标准的189个,占总数的66.5%,其中以一产为主的71个村,占总数的25%;以二产为主的32个,占总数的11.3%;以三产为主的86个,占总数的30.3%;达不到标准的,即产业空壳村有95个,占总数的33.4%。

镇村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待解决。2006年怀柔区怀柔镇、北房镇、庙城镇、桥梓镇、雁栖镇、杨宋镇六个镇乡占到了农村经济营业总收入的3/4,而山区和浅山区八镇乡仅占1/4,产业基础较为薄弱。2006年,全区收入最高的村人均收入达到17092元,最低的村人均收入只有4046元,最高村是最低村收入的4.2倍,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产业发展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区多数村的产业发展尚处于培育期,有95个村属于产业空壳村,缺乏明显的富民产业,农民增收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空壳村的存在,说明我区农村产业化发展程度还亟需提高,产业范围还有待扩大。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深度、商品化率较低,农产品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不长,龙头企业及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系不紧密、运作不规范、承载能力弱等等。

山区替代产业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我区板栗、肉鸡、西洋参、冷水鱼等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规模已经或必将达到饱和状态,必须加快培育新的富民产业。特别是肉鸡产业,由于与我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不相符合,必须让位于生态,未来只能控制规模并逐步退出,而目前其对山区农民的富民作用较为明显,如果不能找到新的致富产业渠道,将极大地影响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农民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006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6家,村、户覆盖率达到40%。农民专业经济组织数量虽然不少,但能够真正发挥专业组织在社会化服务、市场对接等方面作用的却不多,农民组织化管理、规范化生产程度不高,诚信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

新农村产业发展应强化特色

做好规划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我区打造优势特色产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使农村产业发展在一个整体的科学规划体系下运转,努力推动一产与二产、三产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强化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以消除产业空壳村为抓手,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枣产业。以桥梓镇的尜尜枣和怀柔镇的红螺脆枣为龙头,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野生酸枣资源,通过改良品种、嫁接等措施,逐步壮大大枣业种植规模,适时引进、培育枣类饮品、保健品开发企业,形成新的农业主导产业。

积极构建花卉、特菜特色产业带。依托杨宋镇四季花卉园区和北房镇、怀北镇现有花卉、苗木产业基础,面向北京市场,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

挖掘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我区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适宜核桃的生长繁育。近年来,市场呈现购销两旺,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年年攀升。一方面在北房等镇乡建立优质核桃示范基地或园区,另一方面在山区和浅山区发动农民大规模栽种、嫁接,通过品种化栽培、规模化种植、园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形成板栗之外我区林果业新的支柱产品。

大力发展鹿业。充分发挥鹿业养殖数量居北京市首位的优势,不断壮大茸鹿发展规模,积极带动农民就业,将我区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茸鹿良种繁育、鹿茸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

加快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现阶段,依靠农业的发展已不能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因此推动农村产业非农化是未来怀柔农村产业的主攻方向。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并推动其转型升级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应加快怀柔开发向西向北延伸,通过景区带动扩大乡村旅游辐射半径,提高整体规模。另外要加强公共财政对旅游专业村、专业户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道路、供水、污水处理、供电等基础设施,加快提高民俗旅游接待硬件水平,可考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在平原和浅山区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农村庄园和概念型体验村庄。同时要深入挖掘“民俗”,彻底改变我区民俗旅游“有民无俗”的发展局面,不断赋予和提高民俗旅游以新的文化内涵,突出怀柔民俗旅游的地方特色和魅力。

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推广“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发展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84家,2006年总的销售收入达到66.9亿元。研究制定新的龙头企业奖励扶持办法,加强对龙头企业奖励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加大力度,优先扶持那些切实有基础、有效益、有前景、对怀柔农村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将企业参与消除产业“空壳村”建设纳入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政府在争取市级资金支持方面优先予以上报,并依据企业对消除“空壳村”的贡献大小,对其给予一定的区级奖励资金,通过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多种形式,实现兴村富民,村企共赢。

抓好基地建设。要根据产业规划,吸纳民间资本,推行土地租赁转包、核价入股,充分利用北京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有关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公司化的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