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就是抽象、理论、设计三个部分的结合。其中,抽象部分来源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与实验结束之后得到的结果的分析,包括数据、系统的架构等;理论部分则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设计是为满足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所以,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这门学科时应该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掌握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培养设计能力,通过实践来巩固自身所学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至此,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了充分显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两大原则: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原则、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出发点原则。其中,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原则指的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掌握基础的情况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如对于绑定、概念和形式模型、一致性和完备性、按空间排序等基本概念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学习,明确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概念;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出发点原则指的是在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计算机的思维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程序实现能力、系统开发能力、系统应用能力等。尤其作为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能力。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倍重视这方面的教学。
二 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验环境有待提高
当下,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实验环境有待提高。实验环境是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会产生创新性思维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环境单一,没有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创新与实验结合一同开展,导致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体验感较差,实践所得的收获自然也会大打折扣。招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看重求职者的一项技能,就是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但是,当下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由于实验环境存在问题、实验基地的设备简陋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实验环境,专业实践学习环节变得非常形式化,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实践教学,导致实践能力不足,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弱,无法得到相关企业的青睐,对学生后期的职业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实习经费紧张
当下,部分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仍然存在实习经费紧张、实习基地建设困难等问题。有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其掌握计算机专业最新的知识体系、最先进的专业技术、最扎实的实践技能及最积极的创新精神。从理论上而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实习的环节是最能够培养上述能力的阶段。但是,当下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第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数量庞大,有相关岗位需求的公司无法接收所有的学生进行实习,导致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出现了一定的瓶颈;第二,学生到公司实习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参与工程项目,公司中的技术人员也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培训学生;第三,专业实习经费紧张,无法帮助学生承担校外的实习费用。
3.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一般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但缺少具备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导致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成了纸上谈兵,并没有产生实际的效益。传统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学习,由此设置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相关岗位对于人才的技能需求。当下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力度不够,实践能力也不足,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几乎学习了所有的理论概念却缺少了针对性地有效学习,导致专业方向广泛却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外,计算机专业知识发展较快,当下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更新的脚步,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陈旧,对于学习之后的应用并不一定可以产生实际价值。
三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可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可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对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比例进行调整,大幅提升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比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其次,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只包括实验课、见习课、实习课、毕业设计课四个环节,当下,应该创新课程,增开课程设计、系统开发、软件实训等课程。最后,更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当下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多为验证性实验,即对于理论教学中的原理、语法、算法等进行验证,以此来加深对于理论的掌握程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无法自主地进行程序开发、程序实现等工作。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训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程序开发与程序实现技能。
2.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课程体系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算法、程序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程序实现能力、系统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第一,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从当前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专业相关岗位对于学生的要求参差不齐,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熟练计算机的各项操作。所以,在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第二,培养学生的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在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通过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让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技能,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基础架构模型。第三,培养学生的硬件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学习计算机控制原理,是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第四,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在掌握了上述三种基本能力之后,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了。
3.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体系
在构建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后,为了保证体系正常运作,需要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体系。第一,考评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成绩一般由学生的实验报告决定,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不够客观。所以,应该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标准,再进行每个环节的评定,最后综合评定得出结果。第二,建立系统开发实验标准体系。第三,建立毕业设计的评定标准。在毕业设计开始前设定目标,提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掌握及完成的内容,再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将结果与之对照,得到评定结果。
从上世纪开始,国家教育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文明追求的水平也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在全新教学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也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及其价值的分析,就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
体育教育;规则教育;价值
规则一直以来都是贯穿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始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运用规则对学生进行体育相关知识内容的教育和教学是在当今社会素质教育政策全新教学理念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素质教育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效率也被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规则教育及其存在的具体价值就成为了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简析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
与高校在校生接触和学习的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内容有所不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有其特有的属性特点以及学习规律。相比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体育专业更加强调的是对学生在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上的有效培养。规则教育是体育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体育专业相关知识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实践性和规则性是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最显著的两大基本特征。高校的体育教学着重强调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有效培养,与体育专业相关知识内容有关的一切教学活动基本都需要我们高校在校生进行亲身的锻炼和体验。规则性是现今各大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和突出的特征之一。学生在学习体育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规则教育让学生对遵守体育竞技规则树立了初步的认知。不仅有助于维护体育竞技的发展秩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社会生活的契约发展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存在的价值
1、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规则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各大高校体育专业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之中,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将规则教育的相关内容与体育专业知识的教学工作进行巧妙的结合。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对规则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在潜意识之中养成遵守体育竞技规则的良好习惯。高校体育专业的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性格特点,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人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设计规则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小游戏。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规则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真正实现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对维护未来体育竞技的发展秩序有显著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规则教育使教育对象进一步制度化
规则教育是在素质教育全新教学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规则教育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素质道德规范、以及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等相关方面的具体规则进一步理解和认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规则意识并自觉遵守[2]。规则是能够有效引导社会成员展开有秩序、有规范的社会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能够保证社会长久稳定运作的坚实基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规则教育能够使教育对象即高校在校的学生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行为进一步制度规范化,为高校在校生在未来发展阶段中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与工作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提保障。
3、规则教育是体育道德建设的最后防线
规则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促成部分,是有效保障体育竞技事业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长足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我国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以德教学的教育方针以及教学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体育教学中的规则教育也被灌输了树品德、立修养的新型教学目标。规则教育能够有效反映体育竞技事业的道德观念,也是体育竞技事业稳定发展的道德基础。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具有超越和独立两大显著的发展特征,规则教育在有效培养学生道德意识观念生成的过程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规则教育是体育道德建设的最后防线,体育竞技事业如果没有规则可以遵循将会变得混沌且杂乱。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规则教育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勉强认同到自觉维护的发展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规则化教育到素质教育发展过程的转变。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保障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活以及就业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循相应的生存规则,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3]。
三、结论
总而言之,规则教育是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规则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有其存在的特有的重要性和优势。全民体育健身的发展计划以及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为规则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创造了优质的客观环境。只有相关在职授课教师以及学生真正认识到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加深入的体会到规则教育存在的价值。
作者:刘景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志云.探讨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238.
关键词: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反手技术
乒乓球运动项目因其实践性很强,技术动作复杂多样,且在练习过程中因个体自然生理的差异和手感的差异导致教学中会出现较多问题,这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困扰教学工作者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在乒乓球教学内容上化繁为简,在教学方法上深入浅出,成为乒乓球教学工作者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乒乓球反手技术特点分析
在分析乒乓球反手技术时,因握拍方式与技术打法不同而有不同的技术。本文在阐述乒乓球反手技术时横握球拍以反手拨球技术为基本练习方法,直握球拍以反手推挡技术和“直拍横打”技术为基本练习方法。而“直拍横打”技术可以借鉴横握球拍反手拨球技术作为基本练习方法。
1.乒乓球反手技术的脚步移动要求相对较简单
现代乒乓球技术发展快速,在主流技术打法上比较反手技术趋向于重心在左右脚之间,或者重心偏压于右脚上。在做简单的反手拨球或推挡练习时,两脚开立,距离超过肩宽,左脚略靠前。在脚步移动上,主要是单步移动,根据来球的路线,左脚向左或者右脚向右小步横跨微调重心,保证球拍在胸腹中前方位置击球。乒乓球的反手技术的步伐要求相对于发球、搓球、正手攻球、侧身攻球、拉弧圈球等技术的步伐要求是最简单的。
2.乒乓球反手技术的动作结构相对稳定
乒乓球反手技术的动作结构为:两脚开立,距离超过肩宽,左脚略靠前,膝关节微屈放松,略收腹含胸,执拍手对应的肩部略低于异侧肩,肘关节抬起,高度在胸腹之间高度,准备姿势时拍头微翘起。横握球拍反手拨球时以肘过节固定为轴,小臂外旋划弧。引拍时动作要小,保证击球质量。直握球拍反手推挡时以肩关节为轴,肘关节靠近腰部以大臂推动小臂前伸,以手指手腕调节拍型借来球的反弹力击球。由以上可以看出,反手技术动作幅度小,发力简洁,相较其他技术的动作结构相对稳定,易于形成动作的动力定型。
3.乒乓球反手技术易于培养球感
乒乓球反手技术的发力简洁,支撑发力的关节点固定,参与运动的关节基本都是轻微小幅度的转动。由于击球所需力量不大,而且在击球时以轻微撞击来球为主,对于控制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反手技术动作易于定型,尤其对于初学者是快速提高击球感的良好练习手段。
二、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学生的特点
1.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学生技术水平差异大
高校学生来源于不同省、市、地区,在进入大学前由于初、高中学习压力大,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乒乓球基本技术,有的同学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乒乓球。因此,在选项课上课初期,有的学生连球拍都不会握,有少数同学已经能够进行正规的比赛。而且有的球感好的同学虽然动作极为不正规,但是在比赛中屡屡获胜。这种差异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普遍存在,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7-20岁左右,生理上基本发育成熟,心理发展却迟于身体的成熟,在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自尊心很强、心理脆弱、情绪控制力差、爱表现、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去理解事物和学习掌握知识。乒乓球单打项目属于个人隔网对抗项目,所以选择乒乓球项目的学生往往个性较强,“赢的起却输不起”。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循循善诱,注重引导。
三、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反手技术教学内容与方法建议
1.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反手技术教学内容建议
任何一板球,都包含着5个物理要素,即球经撞击脱板后,会带有一定的速度、一定的力量、一定的旋转、一条弧线和一个落点。这5个物理要素,决定着一板球的时空特征和运行性状,决定着一板球的质量和制胜的分量。对于差异性极大的高校学生,应当选择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技术作为切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乒乓球技术打下良好基础。而乒乓球反手技术具有动作结构稳定、动作幅度较小、易于掌握和培养击球手感等特点,是高校学生初学乒乓球技术中比较容易上手的教学内容。在乒乓球反手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正确动作结构的形成,初学者应注意支撑发力关节的固定(横板反手拨球技术的肘关节固定,直板推挡技术的肩关节固定)。初学者以小臂的划弧为主发力,手腕应适当固定,防止击球时甩手的动作,从而固定拍型,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反手拨球和推挡技术练习对于乒乓球运行的速度、运行轨迹、力量强弱的感知以及击球点的控制都有良好的帮助。在具有了良好击球感觉和控制球基础上,可适当加上手腕的动作与发力。如果有条件,通过乒乓球技术CAI课件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对乒乓球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2.高校乒乓球选项课反手技术教学方法建议
高校学生普遍不喜欢呆板单调的练习,而乒乓球反手技术练习很容易被误解为没有攻击性的技术被学生忽视。在教学中可多安排一些游戏,如6人绕乒乓球台轮换反手击球练习。针对乒乓球技术较差的学生,可使用合作学习法进行练习,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鼓励语气,对技术差的学生多进行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因其技术的复杂和练习过程中的不可控制因素,对教学工作者提出挑战。本文希望能带给众多教学工作者一点有益的参考。从而提高乒乓球选项课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是一门受多种元素影响的课程教学,其中包括了师生交流、场地硬件等,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从高校体育课程新标准来看,新的时代条件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开展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对应教学管理工作积极作用的发挥也就尤为重要了。下文论述中,笔者将着重从体育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准则以及管理的具体特点入手,对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出了深刻分析。
1.1从指导思想上来看
在建国初期,就曾经提出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揭开了新我国体育事业的崭新篇章,同时明确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及方向,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我国体育文化事业今后的蓬勃发展提供巨大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体育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改革、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也开始面临新的发展课题,“终生体育”内涵的解读开始成为新时期我们重点研究的热题。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同时辅助学生综合全能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成为现阶段高校体育管理的改革的重心和重点,制定一套在管理形式创新、管理内容更新、管理办法多样化的体系的已经迫在眉睫。
1.2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来看
体育教育管理工作既要符合学校教学管理的总体要求,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也具有可操作性。从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来看,体育教育管理既要体现出科学性,又要表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思路;既要充分考虑管理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这一点来说,客观要求管理者既要能正确教学目标的选择以及目标实现路径的有效选择。
1.3从体育管理的基本特点来说
从体育教育的基本特点以及基本功能效用来看,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手段以及基本的管理办法等方面因素组成,并且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还应从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入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监督和评估,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作用以及积极效用。体育部是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部门,是主要的管理者、执行者以及监督者,而就体育教育管理工作来了说,是一项具有较强周期性以及动态平衡性的工作和过程,加上不定期课外体育课程及工作,导致其具有内容多、不定性强、注重细致等特点。因此,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还应从体育管理的基本特点入手,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监督和评估,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2现阶段高校体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从指导思想、开展要求以及基本特点三个方面入手,对新时期条件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说明。在就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策略进行论述前,我们首先需要对现阶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在结合新时期条件下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做到对症下药。
2.1管理内容过于繁杂,有限的管理人员难以胜任
从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情况来看,较为凸显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内容过于繁杂,但是管理人员数量有限,难以胜任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进行,高校教育教学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即高校学生人数开始出现大量增长的趋势,小班教学已经难以实施。随着人数的不断上升和增加,然后教学信息档案管理方面却没有更上相应的步伐,面对档案信息的不断增多,教学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开始面临威胁。伴随学生人数上涨而来的还有设施不足、教学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
2.2固定教学计划与变化性较强课程之间的矛盾
除了上述问题的存在之外,现阶段体育教学管理还面临着固定教学计划与变化性较强课程之间的矛盾。教学计划是从教学目的入手制定的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指导性的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纲领性要求;就课程的具体安排来说,高校会从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入手,根据教学进度安排相应的教学课程,并且确定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规定教学时间的长短等,教学计划不仅是落实具体教学过程的指导,同时还是检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依据。但是从目前知识的更新速度来看,教学计划明显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以适应科学发展以及不同社会时期价值取的变化,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之间开始存在矛盾,并且直接导致了教学管理质量的下降。
2.3非自主性教学内容的设置
就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来说,还有教学内容的非自主设置的问题。高校体育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上都是由代课老师及体育教师来完成,整个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结果。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将会直接导致涣散的学习状态。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应进行科学的把握,充分考虑进行学生的需求;此外,体育教育管理者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记录,对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及时反馈,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争取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发挥教学管理应用的作用。
3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新策略
虽然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从其开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结合新时期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点,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局面的改善,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首先,就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来说,已开展多年,各项制度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基础,并且在特定阶段的实践过程中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应的规章制度也需不断的完善及改进;其次,还应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尽可能建立起有规可循、有法可依、违者必究、违章必罚约束体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成效的基础,同时也是稳定整个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
3.2提升教学管理者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者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者的整体素质,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教育管理者应树立自觉学习的意识,对各种先进管理策略及办法进行研究分析,并且结合高校本身的管理状况,对相应管理办法进行改良实践,创造出适合高校具体情况的科学管理手段;其次,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除了某一种狭义的体育项目或者专业技术外,还应具备一定体育管理的业务能力,缺一不可。
3、3用好现代化管理工具
体育部是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体育教学活动是其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伴随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确立了淡化专业、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等新的办学思想,由过去单一的教学形式,转变成一种多层次、多因素、多形式的有机系统,要发挥这一系统的最大功效,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体育管理。比如就课程的评估工作来说,管理者除了以学生的体育成绩为标准外,还应综合考虑课程教学氛围、师生交流情况、学生合作情况等标准,促进考核评定的全面化,为今后教学计划的有效制定提供必要依据。再比如说,教学档案信息管理是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记录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最为基础和原始的数据,因此对于体育教学的开展来说有着较为重大的现实意义。传统精英教学过程中,管理人员面对的信息较少,工作量不大,因此能有效保证相应工作质量及效率,但是扩招后巨大的信息量与高校体育管理人员缺乏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很难保证信息的规范化以及制度化。针对这一情况,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
4总结
关键词:陀螺运动 最优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83―03
前言
陀螺运动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新一轮课改的要求下,为了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学校体育的课程资源,陀螺运动被我国部分高校引入体育课堂。但是,包括广西、云南、贵州等陀螺运动开展较好的省份在内的各高校,无一例外地存在着陀螺运动课程体系处于初级阶段的尴尬境地,其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因此,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对于志在在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陀螺运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已经被引入到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其他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当中,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陀螺运动也应该积极引入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尝试。这种积极的尝试,对于陀螺运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陀螺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乃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构建都将起到积极而显著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陀螺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殊的教学特点、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作详尽的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陀螺运动课程体系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为陀螺运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陀螺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乃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1 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模式的概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和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在其1977年出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提出最优化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具体条件,遵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设计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实施这个方案,以期使某一水平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可能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由此可知,效果和经费是一般系统最优化的两个最基本的评价维度。在此基础上,李利民认为,在对体育教学系统作分析时,应确定最优化方案的主导思想是体育教学系统整体效果最佳,也就是在尽可能少费用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取得增强体质的最佳效果。陀螺运动的教学也应当遵从这一体育教学规律,其教学最优化应当充分考虑陀螺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用于教学任务经费消耗的合理性着手,科学选择和实施该前提下最优化的教学模式。
2 影响陀螺运动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若干因素分析
2.1 陀螺运动教学系统内各部分应形成最优化组合
教学系统以下基本部分构成:一是教学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二是教育的对象与学习的主体;三是教材;四是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传递至学生的各种传播媒介;陀螺运动教学系统组成也不例外。
陀螺运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因此教师和学生分别代表了教与学的主体,并且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方式、方法,掌握陀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内容。
因此,在陀螺运动教学中,需要这四大基本部分从整体上形成“最优化组合”,而不是其各部分在独立的状态下性能最佳,才能使陀螺教学系统的整体获得最优化。为此,要研究陀螺运动最优化教学模式,首先应当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师、学生以及陀螺教材,教学场地、器材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最优化组合。
2.2 突出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在陀螺运动教学系统中,重视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要承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在整体上实现教学调控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整个系统的特点,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及其规律,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身体素质等因素,遵循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序列和体育基技术形成内在的顺序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并处理陀螺运动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合理地组织陀螺运动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发展中。
2.3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陀螺运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的这种“双主体性”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作用都应该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种高效率的、有组织性、有目的性的活动。从控制论的理论出发,最优过程在任何时刻,系统都应当在它的极限工作状态。学生的学习、练习活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陀螺运动教学应最大可能地使学生的陀螺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学生应该对即将到来的学习任务、目的、内容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积极练习。
2.4 确保教材的最优化
教材的选择代表了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客体,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教材的优化选择其结果最终要反映到教学任务与目标上来,假定教学任务与目标不变,不同的教材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基于这种考虑,在陀螺运动教材的选择上应突出其基础性、全面性、趣味性、应用性及灵活性的特点,以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在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传授陀螺运动技能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陀螺运动的相关知识,比如陀螺旋转的原理、陀螺运动发展史、陀螺的健身价值等,以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建立。另外,在教材的应用上,要充分遵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一规律,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可接受能力、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矛盾性;在评价阶段要注意评价内容之间的联系,考虑到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动作技能形成的连贯性及其相互影响。
3 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的原则
以最优化原则来充实现有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是为了达到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的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最优化理论的指导思想,实践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有意识地从若干可行的教学过程方案中选出一种在使教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的前提下,能够确保在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身心发展等各个方面,均可能取得最高效率的方案。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进一步设计出符合陀螺运动教学的最优化模式。
4 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的手段与方法
4.1 设立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
陀螺运动教学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重点的技能和运动知识,提高学生对陀螺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参与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定中要注意学生的体质水平、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及学习掌握情况的差异,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使学生保持稳定进步。对于初学者来说目标当然是最基本的旋放陀螺技术,应当将陀螺尽量旋放在规定区域,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就要求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已经掌握的各项技术存在的某些问题上,尽可能改正技术缺陷以提高打陀螺的稳定性、有效性,保持学生打陀螺有一定的成功率,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4.2 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教学目标相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核心的、本质的东西。如果教师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核心的东西上,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可能导致学生掌握教材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4.3 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一是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二是激励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三是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各种方法必须配合使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优化,就目前而言,在体育教学领域,诸多学者主张运用直观教学法进行相关的技能教学,在实践当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实效性,因此,在陀螺运动教学当中,也应当增大直观教学法的使用比例,将陀螺运动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信息转换为转换各种直观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多地输出信息,便于学生利用眼、耳、本体等器官接收,为大脑皮质结合躯干动作技术、技能进一步加工创造最佳条件,以最大量的输送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动作的运用自动化阶段。
4.4 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群体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体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为每个学生获得该阶段可能获得的最好成绩创造条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学生自愿组合,人数根据教学场地多少划分),确定小组练习场地,在陀螺运动学习过程中如准备活动、教学内容的练习、基本技术的巩固与提高、教学比赛等可以按学习小组进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网球陀螺基本技术教学阶段和教学比赛单元,可以采用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及教师指导的教法和组织形式相结合。
4.5 合理地、科学地利用教学比赛
教学比赛是一般体育项目教学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比赛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陀螺运动的基本技、战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通过教学比赛可以有效地、直观地发现学生基本技术上存在的缺陷,对于战术及竞赛规则的把握不足等,从而能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6 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工作,利用学生教学效果的反馈分析课堂教学效率,在使教师清楚地判明教学活动优化程度的同时,还可以清晰地判断教学效果,包括学生掌握陀螺运动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等,以及在教育和发展方面的进步。在这里所采用的分析不是一种总结性的考核分析,而是一种相对动态的、程序化的教学监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情况,获得最直接的教学效果信息,进而对这些相关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归纳和处理,并根据其中有效信息表现出来的问题和情况的反馈来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计划,抓住教学的主要矛盾,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适时地修订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5 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模式的评价
评价是针对某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收集、分析、比较有关教学资料,科学地判断课程的价值或效益的过程,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优化教学模式更倾向于质性评价。根据最优化理论,陀螺运动最优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课程目标、方案、内容、教材、教学效果等维度的评价;
(2)对教学过程的实际运行状况的评价;
(3)对教师业务能力和责任心的评价。
陀螺运动最优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可以使用以下类型:
(1)过程评价:把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教育、教养、发展)同原来制定的教学目的、任务进行全面比较,从中发现影响教学目的、任务的相关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这些方面的优化程度。
(2)影响评价:在教学结束后,对陀螺运动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考查学生掌握陀螺运动的基本技、战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相关知识,并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身体素质的发展、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倾向等方面也要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包括四方面: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6 结语
陀螺运动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是一个高度的辩证统一体。最优化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来界定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某方面的“最优化”而忽视其它方面,必须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已经具备的教学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并在陀螺运动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地运用,才能总结出陀螺运动教学的最优化模式,为更好地完成陀螺运动教学的任务,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信息论基础;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韩贵春(1978-),女,山东阳谷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学院,讲师。(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NMD12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73-02
随着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对爆炸式的海量信息进行标识、存储、传输和处理。在现代生活中,信息的应用更是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于是世界各国出现了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与信息有关课程的热潮。为顺应时代的潮流,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在部分高校中的数学系或信息工程大学的其他院系新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把信息论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后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及开设信息论课程的高校迅速增加。据数据统计,到2007年为止,在短短的近十年的时间内我国有370所高校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及开设信息论课程,显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及开设信息论课程的重要性。内蒙古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05年在数学系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开设信息论课程,起步较晚。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信息论课程的教学分为两部分:专业基础必修“信息论基础”(56学时)和专业基础选修“信息编码”(36学时)。本文通过“信息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了这方面改革的部分成功做法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对“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正确认知“信息论基础”课程
“信息论基础”课程是我校数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它以近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为基础,具有理论逻辑性强,概念抽象,对数学基本功要求较高及计算复杂等特点。很多高校,特别是在理科专业中常把它作为一门数学成分较高的理论课程按传统模式进行讲授。教师在讲台单一的进行讲授,学生听,教学目的也就是让学生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定理结论,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其实不然,“信息论基础”实际上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且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的课程,这就必然要求学生掌握其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它的背景、应用以及发展现状。
二、“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信息论基础”这门课程内容繁琐、公式较多、理论抽象且对学生的数学功底要求较高,所以该课程无论是对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从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来说,教学大纲着重于理论的掌握,而常常忽略实践应用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死记硬背公式,看不到它的现实应用,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第二,从教师来说,任课教师一般为数学专业毕业,通常采用从基本定义出发,讲述原理,接着给出数学模型,对其进行相应要求的计算以及性能做出理论分析,其间伴随着一些定理及其证明和推导的授课方式,其实是当做一门数学课来讲。但对与之相关的通信与信息工程类的专业课程知之甚少,在具体讲授应用时不敢深入举例说明,使学生觉得课程独立,和后续课程没有连续,以至于觉得学习该课程无用,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因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师只能满堂灌输。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觉晦涩难懂,难以消化理解,不知其所然,更不要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有一种无形的畏惧感。
第三,从学生来说,本科生的基础水平及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比如我校是一个二本高校,所招收学生无论从学习能力还是从知识水平来说,都和国家重点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以及985高校的学生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其次我校是一所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基础更差,学生入学时,数学平均成绩不到40分。在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少数民族学生超过三分之一。根据笔者在高校工作近七年来所讲授的几门数学类课程来说,学生普遍反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内容繁琐、公式多、概念多、抽象难懂。可以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本身就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就没有完全理解。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的“信息论基础”课程则更加抽象、枯燥,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困难。且该课程内容繁琐,前后联系紧密,前面的学不会,后面的就更加难懂,形成恶性循环,以致有的学生就自暴自弃,完全放弃了该课程的学习。再者,现在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刻苦专研的精神,遇到困难就退缩,给自己开脱。
因此,鉴于上述“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专研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三、“信息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
在“信息论基础”教学过程中能否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取决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此,笔者根据几年来“信息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就“信息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理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信息论课程的特点,单是一味的理论讲解,繁多的公式、晦涩难懂的推导以及抽象的理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为此可以在课程学习初始以及学习过程中,请通信与信息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移动通讯的工程师举办讲座,讲授相关理论在现实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将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当前学科前沿技术如卫星通讯、协同通讯技术、3G技术等相结合。另外,教师可以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除了课后习题中基本概念和计算题,以及理论证明题的作业外,还可以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特点的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总结感想。这样,使得学生既可以巩固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也使得学生在自己动手查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再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及业务能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的前因后果,不仅对课程中的数学概念、定理的证明以及公式的推导都了如指掌,而且对于基本理论的应用及相关的通信与信息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才能使课堂内容丰富有趣,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2.抽象概念类比化
“信息论基础”课程中的很多概念是以数学公式形式给出的,所以抽象难懂,这也是很多师生认为它是一门数学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举一些具体的类比例子加深概念的理解。比如信道容量C是指最大的信息传输率,即。而信道容量C是确定的,已与输入信源的概率分布无关,是不随输入信源的概率分布变化而变化。它只是信道传输概率的最大信息量。教师可以将信道类比于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而容器容量的大小和装入液体的多少没有关系,只与容器本身有关。用液体测量容器容量的大小只是一种测量手段,所以用来求信道容量也只是一种手段。将抽象概念具体类比化之后,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3.合理使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形象性,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根据“信息论基础”课程的特点,合理使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一味地将所讲授内容进行板书,讲课的大多数时间花在了讲授内容的板书上,所以课程内容进行慢,且有些图像以及结构图示难以用板书的形式描绘出。而多媒体电子课件不仅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节省版写的时间,而且用软件画出的图像及结构图示清晰、形象。“信息论基础”课程理论较强,前后联系紧密,往往一个知识点需要几个页面才能显示。频繁的翻页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不可完全采用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可以采用以讲授内容要点为课堂主线,将这条主线做成电子教案,而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用板书进行细节的描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的完美结合,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完成教学目的。
4.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考试一考终身制的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课程考核制度。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课程期末考核方面做了改进,增强教学课程过程考核,将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到百分之三十,而期末的卷面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成绩主要以课堂出勤、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互动中,对于上课认真、积极参加讨论的学生适当加分,教师将学生的各种情况(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情况等)记录在平时成绩手册上,作为期末给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
对一般高校来说,专业基础课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信息论基础”课程概念多、公式多的特点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即学生在考试时可以携带一张统一的A5 大小的纸张进入考场。这样,学生可以节省在考试前复习时死记硬背公式花的时间,更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复习。据笔者了解,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在一些课程的考试中早已采取了这种半开卷考试,有着成功的经验。
四、总结
本文根据“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结合教学实践,就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类比教学法、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教学改革是一件长期工程,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探索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出新时代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傅祖芸.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M].第三版.北京:电子科技出版社,2011.
[2]周荫清.信息论-基础[M].第三版.北京:北京航空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学校教学
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给社会的发展以革命性和划时代的影响。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无疑会对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不仅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也是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事实上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又一要素了。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现代教育技术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于一体,可以将许多真实的情境和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课堂,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神奇的网络环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
2、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虽然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教学条件,然而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致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有:
2.1教师综合素质偏低,难以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相应的课件制作技术,他们上课所使用的所谓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简单甚至盲目地利用计算机将板书内容用一个华丽的飞屏动作做装饰,然后再依次投放在屏幕上,就成了一个“课件”,还美其名曰“多媒体教学”。实际上只是将书本或讲稿上的内容简单电子化而已,这样的情况当然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甚至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还取决于课件制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熟悉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懂计算机知识,并有一定的文学、美学、音乐等方面的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果。
2.2过分依赖幻灯片甚至以辅代主,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幻灯片,即通过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的演示型文档(多媒体课件)。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实质上还是辅助的教学工具,而有些教师却过分信赖幻灯片的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基础训练。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用电脑演示这类多媒体课件,并照着电脑屏幕的内容进行讲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利用了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现代教育技术,但其在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局限性。如教学过程中没有或很少留有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和消化能力,也忽略了“讲、写、演、画、算”等基本功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方法,实质只是单纯地利用了一些电脑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是不相符的,是教学方式僵化的一种表现。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树立和强化现代教育教学观,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多媒体应用技术,争取在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朝玲.浅谈高校美术教育改革[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
[2]王击恩.对当前高校差术教育模武的反思[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1).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实效性
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中,教学实效性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学内容选择过程中,不但要选择基础的美术理论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还要选择绘画技巧作为教学内容。此外,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当做好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的构建,使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里进行。
一、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1.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选择基础美术理论作为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而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础美术理论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所以要选择基础美术理论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原因是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关系到绘画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能否得到系统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基础美术理论既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绘画教学的重要支撑点,只有将基础美术理论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才能使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得到有效的丰富,使具体的课堂教学能够言之有物,避免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流于形式。因此,选择基础美术理论作为教学内容,关系到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决定了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整体质量。
2.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选择绘画技巧作为教学内容
除了要选择基础美术理论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当将绘画技巧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绘画教学中,学生不但要了解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绘画方法和绘画技巧,这决定了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也对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实效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绘画技巧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提高绘画技巧的教学比例,通过教师的演示和系统指导,让学生尽快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并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应用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因此,选择绘画技巧作为教学内容,对提高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3.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将色彩运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在绘画教学中,色彩运用是关键知识,对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对色彩运用知识的了解,在目前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中,应当将色彩运用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色彩理论、色彩运用方法、色彩使用技巧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对绘画中的色彩有足够深的了解,并且掌握基本的色彩运用技巧,进而在色彩运用过程中更加熟练。因此,将色彩运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是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到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做好色彩相关知识的选择和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服务,使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做好色彩和绘画技法的教学
1.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
对于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而言,除了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之外,还应当做好色彩和绘画技法的教学,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并且通过色彩的搭配提高绘画质量,达到有效渲染画面的目的,使色彩教学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绘画服务。因此,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中应当重点做好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工作,通过对学生色彩运用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使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关系到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也关系到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2.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教会学生基本的绘画技法
进入高校之前,虽然艺术学院的学生对于绘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所掌握的绘画技法与实际的高校教学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结合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实际,在具体的绘画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学生基本绘画技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规范学生的绘画方法,使学生在绘画技法上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能够按照规范的绘画方法绘制作品,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重视绘画基础知识的教学
结合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实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绘画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不但包含色彩运用、美术理论、艺术发展史以及其他的基本常识,同时也包括绘画技法、绘画风格以及其他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对学生日后的艺术成就与绘画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否取得积极效果。
三、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注重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构建
1.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构建良好的艺术氛围
对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而言,大学阶段的绘画教学与高中阶段不同,由于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接受能力和活泼的性格特点,在具体的绘画教学过程中,应当构建良好的艺术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绘画技能,通过艺术氛围的熏陶,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活泼的艺术氛围中受益。因此,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艺术氛围,并有效地传递给每一名学生。
2.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构建积极的教学环境
除了要构建良好的艺术氛围之外,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还应当构建积极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都能够主动钻研,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且积极进行教学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信赖的教学局面,为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构建积极的教学环境,对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解决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需求的重要手段。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根据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积极的教学环境,才能够满足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实际需要。
3.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应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
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师应当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不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案,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使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还应当把握有效性原则,保证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能够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案制订上都达到有效性标准,避免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沦为形式;此外,还应当把握高效性原则,提高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整体效率,用充实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更好地进行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教师要想提高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的实效性,就应当认真选择绘画教学内容,并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好色彩和绘画技法的教学,使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方式更加多样。与此同时,还要在高校公共艺术绘画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各项教学活动能够落到实处,保证教师和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谢鸣理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志同.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高校教师素质绩效评价.统计与决策,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