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激励的机制;人本原则;动机激励
一、激励原则的涵义
众所周知人本原理是管理学四大原理之一。顾名思义,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理。它要求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的权利为根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实质就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其实质就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同时,通过激励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然而,任何管理理论的提出都有其阶级和时代背景,人本原理也不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个领域的管理哲学和管理实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本原理也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依据新人本原理的内容,可以延伸出如下几条管理原则: 激励原则、行为原则、能级原则、动力原则、纪律原则。
本文要论及的是激励原则。激励原则即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这是激励原则的理论根源。他告诉我们,满足人类各种需求产生的效果通常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仅仅满足物质需求又是远远不够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从精神上给予鼓励,使员工从内心情感上真正得到满足。作为人本管理学的第一原则,讨论激励的机制和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激励的机制与问题
就人类单个个体即自身而言,激励是有效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激励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十点:(1)树立远景,它应是你人生的目标。(2)离开舒适区,不断寻求挑战激励自己。(3)把握好情绪,人开心的时候,体内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获得阵阵新的动力和力量。(4)调高目标,真正能激励自身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的目标。(5)加强紧迫感,20世纪作者AnaisNin(阿耐斯)曾写道:“沉溺生活的人没有死的恐惧”。自以为长命百岁无益于你享受人生。(6)撇开朋友,你所交往的人会改变你的生活。(7)迎接恐惧,对于恐惧最可怕的莫过于双眼一闭假装它们不存在。(8)做好调整计划,实现目标的道路绝不是坦途,有起也有落。要留给自己调整的机会。(9)直面困难,如果学会了把握困难带来的机遇,你自然会动力陡生。(10)内省,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寻自己,应该经常自省并塑造自我。
从管理学或者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激励成为了一种管理艺术。当然,激励这个词更多地出现在一些管理学论著和企业的管理文件中,如各种励志书籍、员工激励、激励机制、激励政策、激励方案等等。的确,企业管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活动,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利害,员工的性格、心理需求、爱好特点各不相同,各种状态胶合在一起,成了令管理者头疼的事情。不做激励,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能力强,工作努力的员工肯定不答应,凭什么自己干的多,干的好,却和其他人拿一样多的薪水,分一样多的奖金?市场经济也不会容忍平均主义存在,平均主义的后果只能是人才大量流失,企业面临人才瓶颈,闹人才荒的可怕局面。所以顺应潮流,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和人才竞争的需要,各个企业都在搞激励政策,发展激励机制,想尽办法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留住人才,但是由于企业的能力的差异和努力程度大小决定了企业间的激励政策各不相同,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关于激励的方法,专家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主张高薪激励,有的主张感情激励,有的主张发展机会激励,有的主张股权激励或利益共享,等等办法,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激励办法,选择一种或几种,但是这些办法的作用只是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上的,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覆盖面不够广,激励点单一,不具备长期性和持久性等。
三、什么样的激励才是有效的
在何种激励是行而有效的问题上,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人类心理学专家推崇的动机激励才是根本和有效的激励办法,因为动机激励是基于员工的需求,是完全发自人的内心,完全出于自愿,这也符合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所表现出的动机也就各不相同,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动机进行激励更具针对性,更具效率和人性化。笔者比较赞同这种观点,这种激励机制乍看散乱无序,难于操作和管理,却是切中了激励的要害,只有出于动机的激励才是员工需要的,才会被员工接受,真正达到激励的目的。因此动机激励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激励办法。
笔者认为将动机激励转化为管理者帮助员工进行自我激励,将激励的主动权下放,培养员工的自我激励意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帮助员工发现自己的需求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激励,帮助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实现管理的良性发展,此不失解决激励难题的一个方法。
帮助员工自我激励不代表企业就不搞激励政策,把所有的激励责任全部推给员工,不是,相反,企业需要更加重视这项工作,提到相当高的高度,建立更加开阔、更加广泛和平等的激励平台,让员工在这个平台上,在企业可以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活动,充分发挥自主性,努力展现自我,激励自我。
所谓的激励平台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到企业怎么看待人力资源的问题,企业的用人哲学是什么、员工的职业生涯如何规划等。它需要企业管理者改变观念,重新认识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将员工看成社会人、文化人,而不是简单的被管理的对象,更不是管理者赖以使用的工具,管理者也不仅仅是所谓的权利人,更多的是辅导员和教练的角色,作为员工的工作伙伴和支持者,帮助员工进步,帮助员工提高绩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它要求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企业的管理者不再是挥舞大棒的监督者和发号使令的指挥者的形象,而是更多地当起了啦啦队长、支持者、鼓励者,不是依靠权力管理,而是凭借着因与员工共同进步、对员工指导帮助和公平公正的形象而获得的威信来帮助员工工作,通过员工的进步实现自我的价值,并推动工作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使公司价值得到提升。
这些都对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管理者不仅具备很高的个人修养,更要具备现代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巧,需要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改善知识结构,改进管理技巧。
管理者需要进行充分的授权和沟通,并有责任唤起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意识,让员工意识到企业给了自己发展的空间,员工自己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发展负责,独立工作承担责任的同时,也独立承担自我发展的责任,对自己进行激励和提高。管理者定期不定期和员工进行沟通,让员工知道管理者期望自己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激励,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
企业集团或者社会组织不能因为组其自身的某些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有些员工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了工作绩效。只要建立积极的工作环境、领导风格和开放的沟通渠道,员工都愿意积极工作并追求进步,员工在发展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越了对薪水福利的要求,仅仅将员工当作经济人看待是不全面和缺乏远见的。只有将员工看成社会人,认识到员工的被尊重、被认同和实现自我的需求,管理者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能,更直接地帮助员工进行自我激励。
员工的自我激励本身就意味着管理者的成熟,意味着企业管理的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循环上升的。管理者给了员工自我激励的环境和机会,员工在良性的管理环境下,通过自我激励、自我管理不断成熟,推动组织进步,构成了双赢的局面,促进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关键词: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理念实施
如今的企业中,无论是建立还是在经营过程中都会不断进行改制与转变,也会遇到很多现实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与新动态,企业应该更好的进行变革更新自身能力,与时俱进。在企业发展中,工商管理是一门新的学科,也在不断适应企业的发展与变革,所以在企业中深入进行工商管理理念的实施是有必要的,这样会成为企业建设与不断提高过程上新的助力。
1 工商管理的概念
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需要引入的,其中无论是从企业经营,还是从企业内部优化管理,都属于工商管理范畴,工商管理专业性非常强,工商管理模式的融入作为企业管理能力与控制力的必备因素,完全可以在企业中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事项,也是部分企业前期发展的有效保障。工商管理通过经济性和管理学依托,进而在管理形式上又融入了新的手法,在企业建立与发展变更等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给予合理的建议,可以决定企业竞争力,总体来讲,其含义深而广,在企业中也会涉及到很多部门,也是与企业各项活动密切联系的。
2 企业工商管理的意义
工商管理的意义广泛,首先提升了企业在运作时候的基础效率,也提高了成本利用,降低了成本运作,工商管理在企业中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发展程序,节约了并减少了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资源配置得到合理的投入,抑制了资源不平均使用的情况。其次明确了企业日后发展方向和目标,在企业发展过程有了工商管理理念的迎合,无论是对市场的调查,还是对市场的长远分析都得到明显提高,可以促进并明确企业未来发展走向。再次,在员工管理方面有所助力,对于奖惩的掌握十分到位并合理,因为工商管理包括人员管理,在对员工管理过程也潜移默化的提高了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在员工获得福利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业绩的增长。同时工商管理理念的融入,也提高了企业资本运作力,保证企业投资与日后资金合理运作。
3 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实施现状
3.1 社会环境影响企业管理理念的实施
我国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强劲迅猛的发展,但与国际上经济发达市场健全的国家相比,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从建国以来体制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但是依然存在许多不透明和不健全的地方,官本位思想严重,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盲区与漏洞,这使得某些企业为达到利益铤而走险不择手段,行贿官员、钻法律空子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早先的厦门远华走私案、当前山西煤企的大肆行贿案等等,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公平发展的原则未能够充分的发挥,这都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科学观理念的实施开展。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以人为本,崇尚科学法制和民主,面对社会的环境因素,企业自身应当充分重视,克服经营中的困难,遵法守法的同时,应当重视自身科学观理念的建设实施,不走歪门邪道,真正的做到与国家科学发展的一致。
3.2 管理理念实施不到位
管理理念的实施需要人来完成,企业工商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当下企业要转变的管理方式,在对待管理中人的问题,其应该是相对全面的,而非单单是企业的精英,全体人员的全面发展才可以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然而根据员工价值的贡献分配利益本质上是与以人为本并不矛盾的。这里讲的以人为本本质上是对每一位员工自身价值发展以及尊重理解来说的,这和员工的能力无关,应当是每一位员工都平等享受的。企业的发展不只是需要人才,更需要每一位员工的辛苦努力,可以说员工的发展就是企业的发展,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4 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理念运用策略
4.1 在工商管理中,通过科技创新理念的进一步开展是必要的
如今的企业中,科技是发展的长效动力,对于企业实力的增强,从另一方面看也会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上分析,科技有利于帮助工商管理理念的进步一完善与运用。我们在进行运用过程可以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也可以参考先关研究资料,首先从培养人才方面入手,强化人才自身工商管理意识。在企业中对于工商管理模式建设必须要提高企业管理意识,把工商管理意识放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提高重视度,对企业内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开展学习工商管理知识的活动,进一步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责任心,通过这些方式加强科学技术与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融入,做到与时俱进。此外,要重视奖励机制的建立,进而保证科技创新的长效发展。进一步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4.2 资本经营的管理理念运用
在工商企业的经营发展中,资本运营的有效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资本的最重要的属性便是流通,只有处在流通中的资本才能体现出最大的真实价值,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资本增值的过程。流通中的资产包括增量资产、存量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企业将这些资产进行动态整合从而达到资本的增值,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创新以及改善经营管理模式来促进资本增值,进而利用产生的利益扩大企业的规模,可以说资本的有效运营是实现工商企业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除此以外,企业还应该善于利用可支配的社会资源进行发展,比如融资,可以为企业获得更大的资本保障,近期我国企业阿里巴巴集团的上市融资便是一个例子。资本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但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的坚实的物质保障,更为企业长远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4.3 在企业中深入工商管理理念,针对企业的实际优势,进行积极培养,提高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
在每个企业管理过程,员工的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有效的人性化管理,工商管理中也有对人的管理,通过以人为本提高工作效率是深入工商管理人才管理理念的基础,达到符合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在任用人才和管理部门上都要以能力为主,让其逐步适应企业发展,在新时展过程,要迎合时代因素,管理意识都需要开拓,避免产生视野的局限性,从传统理念深入转变为新时代创新发展思维,进而更好的适应企业时展需求。这样每个工作人员也不会是被动接受管理,能够更加积极的学习工商管理知识,进而迎合了企业系统化工商管理理念不断深入与提高。同时工商管理理念也要创新,要通过这种创新提高每个人的工商管理能力,提升每个员工的工作价值,这样符合创新意识,对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工商管理过程需要不断改变与创新,这样才能够使思想意识满足各项经营管理需求。
结束语
综上,无论是企业内部改革,还是外部竞争,都需要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工商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融入,旨在提高对于工商管理理念的认识,进而能够在企业中进一步融入工商管理理念,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内部优化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若男.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理念运用[J].经营管理者,
2015,11:8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职位管理规范化水平不高
施工企业对职位分析认知度较低,据相关调查表明,施工企业只有48.7%的做过职位分析,职位分析结果主要用于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用于招聘和人员岗位调整较少,用于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更少。
2、缺乏规范的招聘录用制度
人员招聘程序不规范,很多企业没有进行岗位职务分析,没有编制工作说明书,招聘成果不高,在被调查的施工企业中,只有少数的企业有规范的招聘录用制度并按制度执行,施工企业尤其是国有施
工企业退出机制缺乏。另一方面在招聘配置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计划性,招聘渠道单一,人员甄选方法有待丰富。
3、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
国有施工企业对在员工培训经费投入普遍较低,据统计我国施工企业职工每年每人用于培训的费用只有60元人民币,虽然国家设立了职工技能发展基金,规定培训费为职工工资总额的1%-3%,但实际上缴额不到1%,这与发达国家用于培训的费用相比差的很远,培训的投资收益不明确,对培训问题观念陈旧,缺乏对人力资源培养的系统性、计划性、超前性,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的时间较少,培训的深度、广度不够。培训缺乏系统的计划,课程设计与实际脱离,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评价重视不够,对改善员工工作绩效作用不大,培训与其它人力资源职能模块缺乏横向联系。
4、薪酬管理体系设计不合理,缺乏激励性
施工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不同职位类型之间(项目管理人员、项目承揽人员与行政后勤人员)薪酬标准、等级之间薪酬差距不合理:施工企业薪酬与绩效联系不大,特别是对项目经理、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项目承揽人员的激励作用不大,对提高员工接受培训和改进绩效的激励作用不大。员工普遍对薪酬福利现状不满,难以有效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没有处理好资历、职位、能力、智慧、贡献等要素在薪酬分配体系中的关系,“凭能力上岗、凭贡献取酬”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
1、建立市场化的人员招聘及配置体系
1.1 人力资源获取渠道。施工企业核心人力资源要求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一个真正的专业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能力: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交流管理。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在中国属紧缺人才,再加上中国建筑行业人力资源市场还很不成熟,人才需求和供给信息流通不畅,因此施工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获取一般依靠内部渠道,即是通过有计划的培训和开发提升现有员工的素质以及工作轮换和内部晋升来获取所需人才。
1.2 人力资源获取和配置的客观依据。人力资源获取和配置的客观依据是职位描述、任职资格以及素质模型。中国施工企业在职位分析和素质模型构建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使得人力资源获取和配置缺乏客观依据,导致施工企业的适岗率较低。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强职位分析和素质模型构建等基础工作,从而增强人力资源获取和配置的有效性。
1.3 人员甄选技术选择。目前中国施工企业人员甄选技术过于单一,主要用笔试、面试方法,对应试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测试缺乏科学工具,因此中国施工企业应加强人员甄选技术开发或借助外部力量来提高人员甄选有效性。另外,为了确保能够招聘选拔到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员工,企业必须运用严格规范的评估录用程序进行人员评估。评估活动应按标准化、程序化的模式进行;评估中,对个人品质和工作技能的考察应并重。因此,在录用员工时,既要看重其工作能力,更要关注其个性品质。
2、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完善培训体系
2.1 培训与开发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施工企业培训开发需求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企业发展战略、潜能评价与素质模型的结果、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以及绩效考核结果。培训需求分析之后需要进行培训计划的制定。在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时,要以来自人力资源其他业务板块或直线主管提供的信息为依据,培训组织管理者要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培训可以实施的语言,经过汇总后形成计划表。
2.2 培训活动组织实施
(1)课程与教材开发。课程与教材开发要力求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运用本企业的实际案例和素材,还应逐步建立起教材编写审核的机制,加强对教材开发工作的监督,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2)培训师资开发与管理。内部讲师理应成为企业培训师资队伍的主体,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着力培育内部讲师队伍的时候,要特别重视选拔与培养工作。对于外部讲师要拓宽选择范围,并严格遴选程
序。另外可以尝试“外部讲师助手”制度,即为每一个签约的外部讲师配备专门的内部助手,向外部讲师提供本企业的案例故事和实际素材,丰富外部讲师讲课内容,强化其授课内容的针对性、适用性,就外部讲师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得出建议。
2.3 培训效果评估。培训评估要通过不同测量工具评价培训目标的达成度,并据此判断培训的有效性以作为未来举办类似培训活动时的参考。它是一个系统地搜集有关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的描述性和评判性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便于企业在选择、调整各种培训活动以及判断其价值的时候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培训评估常用方法有访谈、问卷调查、直接观察、测验和模拟、档案记录分析。施工企业在培训效果评估方面几乎是空白,因此急需建立培训效果评估的制度和程序,以增强培训有效性。
3、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的实施,首先必须确定组织的任务和战略目标,这为绩效管理过程提供了出发点。制定目标与任务的意义在于指向性与激励性,指向性是指确保企业运行中的每个活动都能以相同目标为基准,有明确的方向,避免南辕北辙与混乱无序局面的出现;激励性是指在目标的指引下,组织及员工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争取早日完成指标。在企业确定整体的任务与目标之后各部门至个体都可以此为参照标准,一层层地分解并建立起自己的目标。第二,确立绩效和发展的协议,这是个人与其管理者、下层组织与其上一层组织就目标和责任所达成的一致意见。这样的协议可以是书面的形式,也可以是(甚至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契约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之中,双方要考虑应如何操作去提高绩效,探查上一层管理者能够提供什么样及何种力度的帮助、指导等各种支持,并探究承担者对此目标成功完成的可能与难度,这样的协议应当建立在充分的论证基础之上,这一论证应当包括:目标承担者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以及有能力做什么,工作目标的实现过程对个体有何种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及所有投入)所期望获得的工作成果是什么等内容。
第三,确定计划,付诸实施。
在这一过程之中,绩效管理帮助并促使组织及员工去行动。这一过程也是企业目标能否得以完成的最关键环节,在这里企业及所有员工必须注重过程与方法,在获得成功的旅途上,量化的、阶段明确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监督与反馈。这是绩效管理中最为重要的观点之一。监督与反馈在企业为达到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之中,必须不断地被重复进行,随时纠正业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偏差,引导组织按照正确的方向使用正确的方法前进,反馈的信息是企业行为的重要参照。以此理解,事实上,绩效管理并不是某种特殊的必须去做的事情,更不必强加给企业或个体。
它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模型或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企业的全体共同努力,从而沿着正确的路线去实现企业目标。在监督与反馈过程中,敏锐的洞察力与制度化的措施极为重要,前者是正确认知的过程,后者是合理充分应用的保证。反馈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可与个体的薪酬、任用相关,可是企业理论性的总结,更可表达为操作方式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施工企业 物资管理 管理办法 创新管理 物资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57-01
物资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主要领导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我国建筑大军数量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工程物资是构成工程产品成本的主体,它占到工程总投资的50%-60%左右。从生产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物资基础,只有做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的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1、操作实践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强计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及时地供应施工生产急需的各种物资。2、物资管理配套设施薄弱,计划预控不到位,由于企业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受到制约。3、物资管理、重供应而轻管理,物资采购不规范,采购权分散。采购的物资不能形成批量选择供应商,经销商多,厂家少,中间环节多,直接采购率低,价格比价高。
二、如何加强施工企业物资管理
1、加强物资管理采购招标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和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物资采购部门坚持采购工作中谁经手谁承担第一责任,谁审批谁承担相应责任的追究制,严格要求采购人员提高责任心,减少差错,杜绝漏洞,有效地开展采购工作,严格招评标程序,规范招评标管理,积极采用招标、比价和竞价等多种形式。确保物资质量最优,价格最低。物资采购人员必须做到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同样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做到市场调查有原始记录。在招标过程中坚持“三公开一监督”原则。公开办事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加强群众监督。各施工单位切实加强物资计划审核申报管理制度,坚持满足生产需要和性能价格比最优原则,避免造成功能闲置浪费。
2、从源头抓好供应商管理和采购物资的验收入库手续。对现有供货单位要从实力、规模、产品质量、信誉及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实地考察,符合要求的单位经研究确定入围供应单位。入围供货单位确定后材料采购人员不得随意在入围供货单位以外进行物资采购,对现有合格供应商之外的任何单位,如果未按正常程序进行考察均不得参与投标、比价、供货。这样就从源头上确立了一批质量好、服务优、价格低的稳定供货单位为确保采购物资质量和提高施工工程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已备案合格供方,经销商队伍全部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对入围经销商和合格供方进行考核评价,实行优胜劣汰,避免假冒伪劣物资流入。验收是确保采购物资满足施工需要的最后防线,为了加强对物资验收这一重要环节的监督管理,项目要专门设置材料验收员。货物到达后,由验收员根据货运单,购货发票及采购合同核对数量少的注意审验,数量多的随机抽取样品,仔细检查货物品种,品牌,规格型号、质量等级,到货期以及包装完好程度,核对无误后对有问题的物资,验收员及时与供货单位协商解决,依据采购合同有关条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切实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对所采购的大宗物资,由于体积大,验收员验收完由工程施工负责人签字认可,直接送达施工现场。无论是大宗原材料还是零星辅助材料都要做到领用合理,流向清楚,手续齐全。月月帐卡相符,严防物资的流失和浪费。
3、严把发放关,做好“材料使用量”的控制,项目物资发放工作,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是项目物资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物资发放程序,采取三项管理措施。首先,根据上级关于项目物资管理方面的要求,结合项目物资管理的实际情况,设立物资管理人员岗位。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和管理办法明确其责任。第二,制定出作业队领料人委托制度,即由作业队负责人以书面形式(委托书)委托一人作为作业队领料负责人,此委托书上有作业队负责人签字和委托领料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签字,项目物资管理部门对作业队领料人委托书进行收集统计并备案。第三,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建立单项工程限额领料台账,对单项作业队使用料进行数量上的控制。在日常管理中与技术部门积极沟通,根据工程变更及时更新相应的单项限额领料台账中的需求量,月底及时更新单项工程限额领料台账,做到对单项工程的及时监控。一旦发现有个别的物资即将超量或者已有稍微超量(有些物资包装的特殊性,如钢材等)及时与作业队和技术部门沟通,查明原由,并向项目经理汇报情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管理思维现代化
思维现代化是实现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先导。
首先要有系统的观念。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思维即把研究管理的对象作为系统。从整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加以处理与协调,使系统发挥出其最大效能的思维方法的总称。系统工程师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又是一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技术。
其次要有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以计算机为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保障供应,压缩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物资使用监督,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对企业很有必要。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一)物资部门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及升级改造的重要性
计算机是物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备。计算机在物资部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简单的收发统计到复杂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系统。
(二)加强物资人员培训,大力培养符合型人才
加强物资人员培训对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物资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培养物资部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训也会越来越多。
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巨大工程,物资部门作为一个重要的后勤部门,除了要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物资采购和配送流程,还应以服务为宗旨,全心全意为施工现场做好物资供应保障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热忱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 黄渝祥.企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张志鹏.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体系的构建[J] 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4.
2.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2.1投标风险及应对策略
2.1.1风险分析。目前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厉害,企业总是千方百计希望拿到项目,为项目的投标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一个企业如果拿不到工程项目,就无利可谈,为投标而付出的人财物也只能由投标企业买单;如果低价中标或招标文件中有对承包企业不利的条款,或投标报价时计算失误,漏计项目,取费不当,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经营管理失败而亏损,再加上投标市场上的不规范操作和不正常因素,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就需要施工企业有预防投标风险的应对策略。
2.1.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在投标前要做好信息搜集工作,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包括竞争对手的实力分析,企业自身实力分析和对所投标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从而来决定企业是否要进行投标;其次在企业决定投标的前提下,企业要认真的做好投标报价工作。现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建设工程中全面推行,它是由施工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效率、消耗量水平和管理能力与已储备的本企业报价资料,考虑适度的风险进行投标报价,一旦报价确认,是不能轻易改变的。这种工程承包形式的单价风险全部由施工企业承担,而在现有条件下,这种工程报价的一次性风险较大。所以企业一定要由企业自身的企业定额,投标报价还要由专业的造价管理人员来编制,以防出现计算失误,漏计项目等风险,并且编制过程中要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做合理的预测,防止出现取费不当的风险。
2.2合同履行风险及应对策略
2.2.1风险分析。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施工企业工程利润长期在低水平运行,并且许多工程尤其是重大工程都采取造价包死的计价方式,而且合同一般都约定,造价一次包死,履约中不做任何调整,但这种承包方式往往没有同时对履约过程中的材料设备价格上涨的风险设定相应条款,也不设定施工过程中采购或准备材料设备的工程预付款,且发包人拖欠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而施工企业由于项目现场管理不到位,签证资料不完善导致工期延误或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而引发业主提出高额索赔,最终导致施工单位倒赔钱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施工企业应该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有效规避合同履行风险。
2.2.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该认真地研究合同的各项条款,尤其是不能放弃优先受偿权,这是保证企业在完工后顺利取得工程款的有效合法的途径;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各种变更做到勤签证,为索赔工作打下基础。面对现在建筑企业的恶性竞争,“低中标、勤签证、高结算”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黄金定律。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到:(1)工地(地盘)会议记录和有关工程的来往信件妥善保管;(2)搜集各种施工进度表,包括业主代表和分包编制的进度表;(3)妥善保存施工备忘录(日记);(4)做好业主、设计方和监理方的口头指示记录,及时以书面形式报告业主、设计方和监理方,并予以承认。将他们的书面指示按年月日顺序编号存档。(5)收集记录每天的气象报告和实际气候情况;(6)整理保存工人和雇员的工资与薪金单据、材料物资购买单据,按年月日编号归档;(7)完整的工程会计资料,包括工卡,人工分配表、注销工资薪金支票、材料购买定货单、收讫发票、收款票据、账目及有关图表、财务信件、经会计师核证的财务决算表等;(8)所有的合同标书文件、合约图纸、修改增加图纸、计划工程进度表、人工日报表、材料设备进场报表及账单(工程付款单)等需归类保存入档。为索赔工作做充分的准备工作[3];再次企业应该要求把涨价的风险和业主一起分摊,涨价幅度在一定范围内时由施工企业自身承担,而超过这个幅度时就应该由双方一起分担。近年来建筑材料和设备大幅涨价,其中钢材上涨幅度高的已达50%,由此产生的全部市场风险由建筑企业承担的做法显示公平,施工企业应该避免这种不合理的条款。
2.3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2.3.1风险分析。施工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法律不完善和法律执行中所形成的风险。现行法律在维护公平和约束建筑市场的两大主题的权利、义务方面存在着缺陷,而且即使有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也广泛存在,这样必然导致承包商依法行事后,其利益得不到依法保护,而且这种风险是承包商在正常情况下不可预防的。工程建设行业法制建设的步伐,与整个行业市场化的进程还有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给企业在发展上所带来的风险也是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
2.3.2应对策略。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前,对相关的法律做详细的研究或聘请专业的法律人员参与到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并且对本行业的法律进行认真的分析,利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条款来维护本企业的利益。
2.4信誉风险及应对策略
2.4.1风险分析。企业因多种原因,如工程质量引发事故、安全事故、亡人事故、;劳资纠纷和债务纠纷等被公众媒体曝光,使企业公信力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影响企业营销活动。
2.4.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要做详细的施工计划,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安排固定的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管理;其次对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全面的投保。并且在出现事故时要积极的处理事故,而不能逃避,以避免施工企业信誉的丧失。
3.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项目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对自己的资金、物资等资源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如果企业忽视风险管理或风险管理不善,则会增加发生意外损失的可能,扩大意外损失的后果。与西方企业和国内其他先进行业相比,我国施工企业在风险管理上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承包企业对风险管理知识、风险管理的方法不熟悉,风险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体制发育迟缓,既是产生经济风险的原因,也是对风险管理乏力的表现。施工企业目前的风险管理状况已不能适应市场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加强完善风险管理是施工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3.1要提高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高风险意识是施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他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把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去,把风险管理融入到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尤其对系统性风险有清醒地认识和管理措施[4]。
3.2认真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对施工企业来说,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就是降低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风险中的损失,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事前防范和事后补救,事前要以最经济的方法预防潜在损失或以较少的风险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及利益。事后要能尽快部分或全部恢复生产,尽可能减轻或消除不良影响[4]。
3.3成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组织。有条件的施工企业应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也应设专人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机构及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本身的业务而且要掌握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不仅要充分利用内部的风险管理人员,也要充分考虑外部风险管理公司咨询专家的意见[4]。
3.4选用适当的风险管理办法和处理风险的手段。企业要以系统思维的方法去解决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从整体上和全局上分析研究,不仅要研究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系统整体的角度优化系统。当前处理风险的主要手段包括:风险回避、风险保留、风险转移、防损与减损、购买保险等[2],在转嫁风险的多种手段中,参加保险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它是简便易行的选择[4]。
3.5创建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产生来源于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因此要搞好风险管理就必须有话整个信息流程,创建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运用这个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传给信息需求者。施工企业可以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企业局域网络来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4]。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施工企业应参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便于参与国际竞争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邓铁军.工程风险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顾孟迪,雷鹏.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林盛发.论工程变更后索赔风险的应对措施[J].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4]刘学强.防微杜渐正当时-现代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分析[J].施工企业管理,2006年第九期
[5]韩立君,袁大祥.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对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五期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企业要获得全新的进步与发展,不仅要依靠国家政策和先进技术的支持,更应依赖于有效的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工作。政工师是企业思政工作的践行者和承担者,企业生命活力的本质体现就是强大而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政工师应充分发挥教育价值和引导作用,引领员工提高自身觉悟和思想素质,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㈠政工师是学习型企业的创建者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创建完善先进的学习型企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重任,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多数企业只是将学习型企业的创建狭义地理解为单纯的学习,只是组织员工简单地学习政策文件、看报纸,形式主义愈演愈烈,长此以往,不仅不能有效实现学习型企业的创建任务,学习不到实质性的理论知识,无法体现学习的真正功效,而且会逐渐磨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现代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应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专项规划,由政工师引导组织,发挥其理论知识优势,对员工的学习过程进行详尽的组织和认真的引导,准确定位学习型企业的实质意义和目标,充分认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员工学习心理及学习动态,以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策略解决企业员工的问题和困难,逐步提升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促进学习型企业的快速创建。㈡政工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践行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创建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政工师正是企业中最有力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践行者,是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人选。具体而言,政工师在企业中开展思政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工师是拥有高学历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深业务实践和理论学习,逐渐使自己成为兼备理论和实践的全能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在企业内部普及和宣传理论知识,更能带领员工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更好地达成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
2.政工师在企业中进行思政工作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持续发展和辩证的思想处理问题,明确主次矛盾,利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推动企业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㈢政工师是企业文化的构建者和领导者企业文化彰显着企业的精神素养和文化内涵,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表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理念,更凸显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管理中,政工师是企业文化的构建者、领导者和号召者,承担着企业文化的建设重任。企业政工师应依据企业实际情况,认真规划,融入企业特有的处世哲学和经营理念,使企业在获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获取良好的社会口碑,为企业树立优秀的品牌形象。另外,政工师以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促使企业员工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参与企业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为自身获取利益,实现自身价值。同时,政工师还应以企业目标和行业特征及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员工、凝聚员工,在员工中形成共同的企业目标和企业精神,促进企业形成核心的价值观和凝聚力,构成企业的价值灵魂。
二、发挥政工师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㈠严格要求,提升能力企业政工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以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深入基层,深入了解员工思想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工作,以推动企业进步发展为工作主脉,以对思政工作的热爱为基本准则;要求政工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忠于党的方针政策,树立服务精神,做好奉献准备,不攀比,不求名利,不怕吃亏,甘于奉献,增强工作责任感、光荣感和使命感。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树立榜样,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进行积极的调查研究,开创新方法,将思政工作落实于实际之中,发挥思政教育优势,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地开展企业工作。㈡执着工作,创新思想企业发展需要创新,但前提是必须保证能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政工师,应创新理念,理论结合实践,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理论创新,促使理论与实践更为合理有效地结合。
三、结语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施工企业;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在建筑施工中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并在工程施工被广泛推广应用。对于工程施工而言,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无疑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如果建筑企业中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施工人员和能力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流动率过大,势必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展,进而制约企业发展。
一、施工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薄弱
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当薄弱,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科学合理制度,缺乏合理的、有效的、适应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体系。一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还仅仅停留在劳动工资管理的层次上,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及办法等。这种薄弱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不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有施工企业的中、高层骨干正在向民营企业流失,从而带走了他们的经验教训以及业主和市场,还间接影响了项目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员工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项目经理的素质有待提高。
(二)资金、物资管理混乱
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相当多的施工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对于机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如在建筑材料的采购方面,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可行的采购供应计划,不能做到依据管理会计方法来合理确定经济合理的采购批量,采购批量和批次的确定缺乏科学的依据。个别采购人员为了“拿回扣”而超额采购、乱采购的现象比较突出。对建筑材料的保管、供应和处置未能建立科学可行的制度。另外,许多施工企业建立了内部租赁公司或租赁站,对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实行内部资源市场运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突出的问题是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比较薄弱,隐患较多,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比较突出;周转材料的丢失、缺损比较严重,亟待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三)项目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不考虑使用成本的管理,严重的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削弱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成本控制观念不强
虽然绝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意义有深刻认识,并且各有一套管理办法,但是全员参与,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系统控制观念还不强,还停留在堵漏洞阶段,即堵材料、设备采购、工程分包、劳务分包、非生产性开支等漏洞。对一些潜在的影响工程项目成本的因素缺乏深刻认识,没有强手腕、硬措施。技术革新对利润增长贡献的价值认同度还比较低,对施工部署、施工组织对成本的重大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等。
2、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和方法体系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过于简单,人为地简化了成本核算环节,或是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不配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对应,不能满足成本分析和考核的需要。成本管理制度缺失,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等得不到有效地贯彻实施。
3、全员成本意识差
领导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成本降低的重要性,成本决策随意性强,不惜以提高成本为代价争创名优工程;员工由于责任成本分解不到位,奖罚不明确,在工作中不注重精打细算,损失浪费较为普遍。
(四)考核奖惩环节的问题
大多数施工企业,尤其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对项目组成部门以及人员的绩效考评体系,项目实施过程中未能采用科学的考评制度和方法及时地做好考评工作,严重影响奖惩工作,还容易造成许多“后遗症”。即使项目竣工后,一些施工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决算工作较为滞后,应缴的各项费用无法清算,账目不清,责任不明。由于绩效考核不及时,项目完工后的费用控制常常被忽视,费用超支现象时有发生,对项目效益影响较大。此外,项目绩效考核存在奖罚不对等的现象,国有企业重奖轻罚、只奖不罚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奖罚不对等,实质是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必然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二、解决方法的探讨
(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方法:人力资源规划与设计方法、人力资源甄选与配置方法、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与开发方法、人力资源激励方法、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方法、薪酬管理方法等。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
(二)加强资金与资产管理
资金是企业资产的货币价值反映,是企业生存的血液。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资金管理的范畴和方法主要包括:
1、资金需求量的预测
施工企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由此形成大量而繁多的物资财产,必须在对这些资金资产的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支出渠道也比较复杂,其资金需求除可以按照一般方法预测外,也可以根据发包方的概预算和以往本企业的经验比例(如毛利率、间接费用比例等)来确定。
2、收入的管理
取得收入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也是企业资金的流入。施工企业收入管理的目标在于扩大边际贡献且加速资金回收。常用的管理方法包括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边际贡献分析、敏感分析等。而对于加速资金回收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策略如合理制订信用政策等。
3、成本的管理
现代管理的总目标是改进成本信息质量、内容、相关性和及时性。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施工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活动,以达到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见,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三)改进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目标在于以合理的成本保证质量符合既定标准。这就要求对产品的研制、设计、生产、售后服务都要进行全面质量控制,以使缺陷在产生之前就被消灭。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该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成败。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经常会遇到大量的质量分析和工程质量评价问题。采用因果分析法可以清楚地表达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把所分析的问题变成结构图形,非常直观和清晰;但因果分析图只能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不能判断各因素的影响度;层次分析法是美国A.L.Saaty教授最早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它能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有机结合。很多的质量问题和质量评价工作不可能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有的决策过程来不及进行过细的定量分析,只需要做出初步的选择和判断,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分析就能够简便而迅速地为决策者提供可靠依据。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因果分析法结合起来,它既直观又可测度,思路明确,方法简便。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进行了简要分析,建筑施工企业若想保证职工队伍稳定、减少人才流失、增强企业凝聚力,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首先认清企业自身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解决,使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发展奉献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严若美.浅议建筑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技,2009
施工企业生产周期长、资本占用量大,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也日趋严重,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分析了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提出了资金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资金紧张原因;管理建议
一、施工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
(一)前期工程垫资导致企业资金紧张
施工企业投标时需要缴纳投标保证金,部分施工企业不注重投标保证金的金额限制、返还条件、返还时间的管理,导致回收不及时,长时间占用企业资金。另外,施工企业很难取得工程预付款。在项目施工前期,需要垫付项目人工、材料、机械进场费用、临时设施建设等支出。如若新开项目较多较为集中,前期垫资将导致施工企业资金极度紧张。
(二)施工过程回款比例低、支付不及时导致企业资金紧张
工程项目由于施工时间长,一般约定施工过程中按形象进度支付进度款。但合同约定的工程进度款项支付率大多在70%-80%,回款比例低。另一方面,个别施工企业对进度款结算重视不足,出现结算签字不及时、手续资料不完善等状况,从而产生逾期回收的状况,这对企业的流动资金管理更是“雪上加霜”。当项目真正发生资金运作困难时,施工企业往往综合考虑市场、费用等因素,选择继续垫支,最终导致企业现金流走向“山穷水尽”。
(三)甲供材、设计变更签证不合理因素导致企业资金紧张
有些项目存在甲方供应材料的情况,但在合同约定中存在对施工企业不利的条款:约定在施工进度款项支付时,全额扣取甲供材金额。原本支付比例就低,全额扣取甲供材金额后,施工企业能得到资金就更少。还有的合同中约定:设计变更签证部分,在施工过程中不予结算,待到项目最终结算时予以结算付款。这就导致施工企业对所有的签证变更施工部分是全额垫资施工,占用大量资金,导致施工企业资金紧张。
(四)项目竣工验收、决算过程长导致企业资金紧张
施工项目进展到后期,有些建设方会考虑节约现金流等因素,停止对进度款的审批支付。但施工企业此时还有工程需要收尾施工,又需要垫付资金。如果建设项目投产困难或者投产预期效益不好,建设方还会故意拖延项目的竣工验收时间,拖长项目的审计决算时间。在建设方相关部门审计完毕后,引入相关中介机构审计,更有甚者需要二审、三审、四审。在此过程中,施工企业无法回收资金。同时,施工企业缴纳的履约保证金、被扣取的质量保证金,其回收时间都被相应的拖后,从而加重施工企业的资金紧张。
(五)资金管理效能低导致企业资金紧张
施工企业自身的资金管理效能薄弱。一方面,施工企业一般采用“总部—项目部”的资金分权管理结构。项目部一般开设单独银行账户,能够直接对外收取工程款与支付相关债务。造成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分散,难以实现企业层面上资金的内部融通。另一方面,大多数施工企业未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未能梳理使资金流动的规律,无法采取针对性措施,不能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二、加强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合同谈判
施工合同是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纲领性文件,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的谈判过程,将资金风险的管控前移。首先,按国家的相关政策,与建设方沟通履约保证金的方式。尽量争取采取银行保函的方式,避免现金缴纳的方式。尽量不设置国家明确缴纳之外的其他保证金项目,减少企业资金占用。其次,对合同进度结算款和付款的相关条款严格把关。明确进度结算提交时间,提交后建设方审批时间、审批后款项的支付时间。并明确相关方的违约责任,为资金的回收奠定基础。再次,在涉及到甲供材扣款及设计变更签证结算的条款时,要求建设方按合同约定的付款比例扣取甲供材的金额,避免全额扣取。设计变更签证的结算,要求进入月度结算中;或者对金额做出约定,超过相应的金额时应纳入月度结算中,从而及时回收相关款项,减少对企业资金的占用。最后,对于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和决算条款,约定双方的相关权利和责任,明确相关的时间节点。最主要的是明确双方在此过程中的违约责任,防范风险。
(二)注重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资金管理
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资金的流入、流出管理。资金流入方面,施工企业对进度结算和付款时间节点高度重视。应安排专人,提前编制进度结算书,并及时完成相关人员的签字审批,按合同约定及时索要工程款,保障资金回收。流出方面,施工企业应积极采用商业信誉转嫁资金占用。在与材料、劳务、专业分包供应商签订合同时,以项目建设合同的付款比例为依据,合理确定供应商的支付比例,减缓资金的流出,减少资金占用。
(三)加强竣工验收和决算工作管理
针对竣工验收及决算工作的问题,施工企业应成立专业小组,强攻竣工验收及决算工作。在竣工验收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资料,密切协调业务各关联方,尽快完成竣工验收工作。在项目决算中,对于存在的争议性问题,抓大放小、综合考量,避免久拖不决的局面。同时对相关人员实施激励措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加快工作进度,为资金的回收奠定基础。
(四)实施资金集中管理
施工企业应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企业可以取消项目部开设的银行账户,集中开立并管理收支结算账户,集中处理企业资金的收支业务,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可以随时掌握资金到账时间和实时监控项目部付款的审批,从而实现集约运营,降低监督成本。另外,还可以将各项目部之间的资金进行有偿的调剂,从而提升资金的使用效能。
(五)提升资金管理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对资金的掌握,实现对企业内部业务运动的掌握。将业务运动的信息转换为资金运动的信息,实现业务、财务的实时同步运作。分析出企业资金运转的规律表,总结时间规律、效率规律,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同时为企业领导的决策需要提供各种相关信息支持。总之,施工企业要管理好工程项目的资金,就必须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以达到满足施工生产需求和创造效益的目的。从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入手,确保资金使用行为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集中资金优势统筹安排使用,优化资金结构、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保证企业资金流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四法.新理财.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