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应急管理基本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应急管理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基本素质;措施;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27-01

引言

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性、管理性、服务性的工作,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一般行业要高的职业道德,首先在政治上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保守档案机密,而且要依靠职业道德规范的内聚力形成制约力量依法治档,依照《档案法》对档案管理的体制、制度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去做。

1.档案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坚定的政治素质:档案管理者必须有明确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1.2 优良的思想品质:要干一行爱一行,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能忠于职守,严守秘密,无私无畏地维护党和国家的历史真实面貌。

1.3 扎实的工作作风。工作中要做到积极主动,热情周到,把能为利用者解决问题、排扰解难,看成是工作中的最大乐趣。

1.4 广博的科学知识。作为一个称职的档案人员,既要学习本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有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较为广泛的知识涉猎和较高的文化水平。

1.5 过硬的技术本领。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档案人员必须很好地学习掌握档案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成为业务精通的行家里手。

1.6 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具备“四心”,即安心、热心、耐心、信心。“安心”就是安心档案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热心”就是满腔热忱,诚心诚意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耐心”就是摆正位置,耐住寂寞。“信心”就是树立在档案这块天地里干一番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2.档案管理措施探讨

2.1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制。通过修改和完善档案日常工作规章制度,统一档案工作标准,加强档案管理。加强领导管理,设立专门领导小组。科学合理、简明实用地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制度主要约束服务对象和执行者。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建立奖惩机制。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推进。聘请档案管理专家指导监督档案管理工作。实行档案年度评比制度,每年组织一次档案管理工作集中检查。

2.2 遵守章程,规范操作。档案管理员要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按照管理章程操作。对原有档案进行重新规范整理,实现标准化管理。档案工作的操作过程中要坚持集中收集、分类整理、归档完备、科学鉴定、安全保管、查找方便的基本原则。在收集整理档案资料的过程中及时追加新的资料,准确全面的完善档案。档案工作年初要有计划,年末要有总结。对档案进行编目和检索,可以为档案的查找提供方便,解决了很多供需矛盾。为更好地保护档案安全流通可以在档案管理中建立借阅档案登记簿,档案转入、转出登记簿等。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档案。加强档案的信息开发和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和资料查找提供方便。

2.3 档案管理交接规范化。一是档案交接要纳入议事日程,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应按程序办理。二是档案管理员在离岗或离职时要充分做好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档案管理员对所保管的档案全面清理,催还借出的档案,整理好借据。分类归档零散材料,对交接工作进行日程总结。三是认真做好档案交接监督管理工作,对交接工作负责。四是加强档案交接中的思想教育工作,教育交接双方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2.4 档案管理程序规范化。一是加强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配备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思想道德水平高,专业知识过硬,信息操作能力强的档案管理人员更能适应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要求。二是资金投入充分,配置硬件设备,保证档案库、档案室日常保管工作所需。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三是分门别类对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保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方便日后查找和其它工作的利用。四是建立档案部门工作目标考核和档案管理业务工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这样在总体考核档案管理工作成效的同时又能检验档案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五是寻找外援,加强档案的业务指导工作。可以采用会议指导和现场操作指导的方式让档案专家指导工作,这样更容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更好地找到解决的办法,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更有成效。

2.5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微机应用,网络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标志,档案作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要加快微机管理与利用,档案的微机管理具有以下优势。

(1)减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时效。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微机处理后,就可把按“卷”立卷归档,改为按“件”整理归档。由于实现随机管档,就可将过去的集中立卷,改变为平时随时整理文件归档。这样,集中的工作量,就变为分散的工作量,而且可随时补漏增缺,使文档不形成存积,提高了归档管理水平,从而达到档案管理工作及时归档的目的和检索利用的方便。

(2)微机管理有利于遗漏文件的补漏增缺。微机网络管理,文档按“件”整理微机归档,文件插入就十分方便了,只需按一下键盘,修改一下档案目录就完成了。

(3)微机管理保持了文件的历史原貌。微机网络管理按“件”随机存档后,整理工作就不存在@方面的问题了。只须把诸如报表、图纸等文件折叠成统一尺寸归档即可。

(4)利用档案资料方便,检索简便,准确率高。微机的应用,网络的开通,为摆脱以往的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完成档案管理由案卷级向文件级管理的转变,将手工立卷变为微机自动管理,就成为可能。只有这样,才会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与利用的质量、精度和效率,实现档案管理服务水平质的飞跃。

(5)微机管理更有利于文档的保密。微机管理将其改为单份文件提供利用,利用者就无法接触其他无关的文件,从而达到了文档保密的要求。

(6)微机管理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档案管理进行微机管理后,档案人员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档案编研和二次信息开发利用上来,从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利用的效率,使档案管理在提供利用服务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时效价值。

新形势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传统的管理理念向现代管理理念转变,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使档案管理工作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使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语

总之,档案事业是需要时间磨砺的金子,期望见到光芒没有捷径可走。古人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坚持不懈地做好那些看似容易、平凡、琐碎的收、管、用。因为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由无数具体的平凡的琐碎的工作积累发展起来的,档案事业乃至社会发展不需要急于求成、急攻近利的浮躁,而需要踏踏实实、苦干实干、自甘寂寞。要做到无私奉献还应当具备过硬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尤其提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参考文献

[1] 左成林.努力做好技术档案工作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做贡献[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4,(02).

[2] 尹宝君,范宏.如何规范档案信息化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20-02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传统的高校教学教育管理模式,重点强调的是纪律性、组织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多元化、独立的个性,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以人为本在道德方面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尊重学生的个体身心发育的特点;第二,尊重学生的需求,将学生的利益作为学校一些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地发挥才智,满足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意义

1.体现了教育的目标。在高校教育中,人是教育的对象,具有可塑性,而学校教育的使命,是为了将学生的精神提升,并对人的价值进行弘扬,塑造人的灵魂,使得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完善。中国的学校教育有着千百年的文化历史,通过长时间的学校教育发展和实践得出,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受教育者,服务受教育者,并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能力提升,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人为核心,在高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核心为学生,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中国学校教育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严重地限制着学生的发展。如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中,管理者通过自己的权利、命令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强调管理命令的权威,学生和管理者是被管与管的关系,管理者需要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强化管理。虽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学生的管理中,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将相关的工作规范,但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会让学生对管理制度产生依赖性,影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发展。采用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可以结合情感、道德、心理、制度等多种因素,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服务,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3.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管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时效性的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将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实现高校的发展,并推动高校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实现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结合,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提升,进而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较大的渠道。

三、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及应用措施

1.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可以将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质量提升,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力等。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所以高校教育管理也是一种价值管理。高校教育价值是学习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准则,也是学习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管理制度、标准、原则等,是高校管理质量提升的依据和基础,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有效的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可以促进高校教育价值的实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体现在管理工作中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等。高校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以学生为对象,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价值在实施的过程中实现,并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以及管理保障。

2.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措施。(1)转变管理理念。在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很多的弊端和不足,为了将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和改善,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和管理工作的最终受益者,在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尊重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采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认识到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突出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价值。转变管理理念,采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价值等方面的教育。(2)创新管理方式。我们知道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模式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采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可以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并将学校的管理质量提高。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中,学生的管理方式影响着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所以高校管理者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管理者为中心,进行学生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改变,以学生为创新对象,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高校教育环境,面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纪律规范,必须坚持,坚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校的每一位学生,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学习、心理、就业等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除了实现高校管理质量的提升之外,还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能力。所以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高校的学生管理方法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3)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和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的管理质量,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并转变管理理念,除此之外,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有效的实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在不断地完善,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完善,为了有效地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还需要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使其走出管理工作的误区,加强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责任意识。高校的管理队伍建设,需要保证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质量,将高校整体的教育管理对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加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服务意识,鼓励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心理,并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同时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技术,将高校的教育管理硬件设备、软件系统进行强化,促进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还可以建立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考核制度,将学生的管理与管理者的业务考核结合在一起,激发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健.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3):70-72.

[2]李晓光.新时期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20.

[3]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中“以人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04):3-5.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人本管理 教师需求 积极性

“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人类不可一日无教师”。高校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水平,广大教师是一切教学科研的直接承担者,高等教育的功能要通过他们的劳动来实现。离开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高校的生存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高校人本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即想什么,要什么,并如何适当予以满足。满足教师的需求,是调动教师潜能、激发教师积极性,促进和谐高校构建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

一、正确认知人的积极性与人的需要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积极性是“人在心理能动状态下的一种行为的动力表现”,如果人的这一动力能够得到激励或激发,就会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心理激活,使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成分处于兴奋活跃状态,智力、体力、能力能发挥出最大的活力,从而直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成为人的行为的推动力。那么人的积极性是怎样形成的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有其形成的规律,从其产生的心理机制来看,它由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阶段构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需要是人的积极的基础和源泉。由于需要的驱使,人产生动机,从而引发人的行为。同时,目标作为行动结果的超前反映,它能促使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激励等作用。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的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人们追求的需要层次越高,目标越明确、动机越强烈,其行为的内在动力也就越大,因而其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涨、越持久。由此可见,需要是个体积极活动的最基本的源泉,是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

人的需要是广泛的、丰富的、发展的、多种多样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发展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呈阶梯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的需要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的时期人的需要也不同,因此其动力作用不是均等的,其中强烈的、迫切的起主导作用的需要,称之为主导性需要或优势需要。那么,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能否关注和重视满足教职工的优势需要,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激励,就成为了极大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

二、从高校教师需求分析“育人”积极性

“需要是积极性焕发的源泉”,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有对教师需要的热切关注和积极激励,这是实现高质量办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石。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活动,由于其工作的性质、任务、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程度等特点的影响,形成了需要方面的一些特点,有与人的共性所不同的特殊需要。

(一)物质需要。教师的物质需要大致可以分为生活物质需要与工作物质需要。前者如工资待遇、住房条件、饮食条件等,后者如教具、办公条件、教材等。物质生活与安全需要是教师需要的基础,教师的工资、待遇、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育人”的积极性,特别在付出劳动与他们所获取的报酬相差甚远时,对教师“育人”积极性的影响尤为重要。

(二)自尊和信任的需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是神圣高尚的。因此,教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方面表现在教师本身感知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特别是学生和上级主管承认其的能力和水平,如,政治上的信任、工作上的重视,上级的领导作风、公正的评价、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与教师的工作心理意向契合,就有助于积极性的形成、保持和发展;反之,就会影响和削弱教师的积极性。

(三)成就需要。教师的成就需要通常不表现为追求惊天动地的业绩,而在于获得日常工作中的愿望实现感、任务完成感、专业成果感、教育成功感等。渴望荣誉、追求成就是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动力。

(四)自我完善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不努力学习新技术,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无法胜任教师的工作。教师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追求高层次的自我理想的实现,充分发挥自我潜能。

三、从高校人本和谐管理分析教师“育人”积极性

“最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高等学校来说,广大教师的利益应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高校和谐人本管理必须始终把教师放在主体地位,把教师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高校把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放在了首位,教师的“育人”积极性才能得到提升。

(一)为教职工树立恰当的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目标的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目标的期望值和效价。用公式表示:M=V×E(M代表激发力量;E代表期望值,即被激励者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价;V代表效价,即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目标是人的需要转化为行动动机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对目标的期望值越高,目标的效价越高,那么该目标会产生较大的激发力量,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所以在学校管理中,通过设置目标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让师生参与目标的制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目标更加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容易被广大教师接受,产生“认同感”。而且能使全体教职工把学校目标的实施与自己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加有效地激发积极性。其次,目标的制定不能过高,否则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和希望,使目标丧失动力作用。当然也不能过低,如果目标实施不费吹灰之力,这样的目标往往是没有激励意义的,所以,恰当的目标,必然是通过教师“跳起来摘果子”,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二)优化教师管理,同时勿忘给教师“松绑”,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教学的时间、空间和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检查评比频繁烦琐,量化管理过细过滥,把教学工作中一些不宜量化的东西硬要量化打分。这种管理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自由,而且压抑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学校领导为了做好管理工作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分析教师的特点,并做到: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为教师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充分信任教师,真正做到依靠教师办学;关心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切忌公开批评指责。

(三)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曾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明宜正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了经济工作而谈教育、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被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是靠劳动所得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个体。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奉献于社会,也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的各种生活需要。学校应充分认识和正视这一点,对教师不能只讲工作,不讲报酬;只讲奉献,不讲待遇,要想方设法,努力增加教师的经济收入,切实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为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事实表明,教师经济收入提高了,教师积极性就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能相应得到提高。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

(四)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精神要求。教师的文化层次较高,对精神上的需求较多。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但教师的这种特点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教师非常注重自己的声誉、自己在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和自己在学校中的形象,他们对领导对自身的评价,每学年的考评结果、评优评选特别敏感。因此,学校在提高教师物质待遇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精神方面的要求。

(五)关注教师身心和谐,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偶然发生的一些令人愉快或者烦恼的事情。这些因素对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也会产生暂时的影响。如意外的收获和事故、幸运或不幸的事件,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心理状态。为此,学校还需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以便随时与教师沟通,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既关乎个人的身心和谐,又关乎高校的和谐稳定。如果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矛盾和不满、冲突和对抗,处理不好工作与休息、事业与生活、单位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导致与家庭、亲朋的不和谐、与同事、与服务对象的不和谐,要构建和谐高校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每个人内心都很充实、积极、乐观、友善,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融入自然,那么构建和谐高校就有了很重要的基础。

《三国志》云:“能用众力者,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者,则无畏于圣人矣。”只要学校对教师真正做到尊重、理解、信赖、关心,那么教师在工作中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学校也就一定能够办好。总之,学校工作的关键是管理,管理的关键是管人,管人的关键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重在人本和谐管理,满足教师的优势需要,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海经.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校管理[J].教育研究,2003,(4).

[2]石中英.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教育研究,2002,(6).

[3]程方平.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4篇

¥建&施工企业中提出理论假说和有关的假设条件是最主 要也是最复杂的一步,从一定抽象程度上的合理简化是这一步 骤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理论模型并得出主要结论。理论 模型的意义在于能较具体地描述出一定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经 济运行的状况,明确表示各种主要变量同时发生作用时的相互 关系,并能由此度量单个的或综合的变量相互影响的大小和方 向,从而加强研究的分析力度,进一步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成 本管理。模型的建立,是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际经验数据 的反复验算达到的。理论假设和理论模型的提出并非研究的终 结,对其作出检验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工作。

一、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有效应用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的本质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 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 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这就要求建 筑施工企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 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 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 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 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 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 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 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建筑施工企业将其纳人盈余管理的范畴反 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那么。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盈 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包 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二.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目的剖析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建筑施工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 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综合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 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高级雇员,包括总经 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 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可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 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高级雇员。 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 盘。因此,委托——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任 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 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 大努力工作。

管理激励机制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使管理者的管 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另一方面,它又使管理者更积极 地谋求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报酬最大化、更多晋升 机会等。为此,管理者就有动因采用盈余管理来达到自己的目 的。如果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有可能进一步 降低净利润。这样,下一年度得到奖金的概率就会增加。相反, 如果净利润高于奖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在计算报告利润时就 会尽量去除超过上限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利润得不到奖金。只 有当净利润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这才会有增 加报告利润的动机。管理者报酬与会计利润挂钩的制度原本是 用来消除股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但实施的结 果却是事与愿违,非但没有消除危机,反而加深了危机。最终的 结果是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获取了巨大的私人利益,而股东、 底层雇员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受害者。

2.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 大化的最终目的,在实施盈余管理过程中又会有一些具体目 的。与其终极目的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是以促 进企业发展为中介,以达到公司规模扩张之后管理者报酬的增 加、在职消费层次的提高以及政治前途的发展等终极目的的实 现。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一般表现为四个方面:

首先,筹资目的。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 就是筹资,当公司首次面对社会进行集资时,《公司法》对企业 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合法集 资。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 法地获得集资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 获得较高的资质定价。再如建筑施工企业准备配股的时候。中 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 年都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 可略低于9%”。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建筑施工企业便会积极 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

第5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管理问题;工程造价;控制成本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建设项目的不同参与方,包括业主、咨询管理方、设计方和施工方,因其在项目中的角色及利益诉求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不同的项目管理。本文分析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减少投资及控制成本的几点建议,分别进行了如下探讨研究。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项目决策阶段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工程设计的重要性。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控制成本最为重要,它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然而设计阶段却是控制成本的重中之重,虽然,在整个工程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设计费用占工程建设总成本的1.5%——2%,而有些业主或投资方对工程项目建设必要性的环境未做调查,未对经营性建设项目的投资机会做市场经济分析,研究市场经济形势发展对本项目的影响的情况下,跟风建设盲目投资,致使项目决策失误。

工程项目人为因素过多,缺乏科学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招标文件的重要性,增加工程成本控制难度。工程招标文件是由招标单位的。招标文件不仅是投标单位作为投标文件的凭证,更是招标单位和未来的中标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的凭证,在招标文件的内容中,涉及到的各项要求不仅制约着承包方和发包

方,同时也使整个工程招标工作受到约束,在招标文件中对于招标工程项目的要求都有了明确的规定。这都给承包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提出增加工程量,提高材料及设备采购标准,提出工程索赔创造了条件,造成增加工程造价的因素增多,很难做到较好的控制工程成本。

2、签证审批程序不完善,虚假签证提高工程造价。施工企业增加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签证,施工企业通过低价中标获取工程项目后,在施工的过程中以增加签证的办法获得更多的利润。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工程签证的审批制度下,有些业主或投资方将现场监理这一重要任务交由非专业人员负责,在由施工单位所列出的签证未分析原因及未计算出对工程量和工程造价影响程度的情况下,由监理人员一枝笔予以认可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虚假签证势必会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

3、对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认识不足,增加费用支出。风险管理是减少工程实施中不确定因素带来损失的重要方法,是业主(或投资方)工程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风险管理是投资方在进行工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越是巨大的工程项目,所得到的利润越多,但是存

在的风险也就越大,作为投资方要采取很好的措施来杜绝或是减少风险损失。如通过担保将风险转移给担保人,投保与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的险种,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减少投资及控制成本的几项措施:

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只有增强工程项目投资主体的风险,把投资决策的责任制落实到位,这样才能提升投资项的效益,要合理的利用,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1.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要落实到位,项目法人要对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负全部责任,在工程建设项目中要先明白谁是投资主体,然后是法人再到项目,同时还要实行谁决定谁负责的投资管理风险约束机制。

2.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投资工程项目实行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在工程项目投资中要坚持推行并实施谁决定谁负责的原则。作为工程项目的决策人还要承担所有的项目投资风险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不盲从,见效益。

(二)积极推行限额设计,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限额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它是按照可研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再用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和概算,使各专业在保证建筑功能及技术指标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并用同类建筑工程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分析、比较,使设计优化以降低工程造价。

2、加强合同管理,预防施工单位利用优势单价或不正确的报价的手段来提高工程造价。制止投标人的不真实报价。此外招标人(通常为业主)及其委托的招标机构在组织招标及后续商签合同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首先,工程量没有经过准确的核算,在技术资料具备不齐的情况下,对于未来将要增加的工程项目进行对单价的提高。在工程量减少的时候,降低单价。另外,在招标文件中的某些子项报“单价分析表”,那么,投标人把单价分析表中的人工费报得很高以及机械设备的费用报的更高,却将材料费报的低,这样就间接的把材料价格提高了,使得工程造价增加了。

2.建立有效的董事会。对于董事会的人员任命应选择高级管理人员,同时对其高管人员的职责进行清晰化制定,而公司的董事会,应保持其董事制度的独立性,并针对独立董事会制定专门的委员制度,加强董事会在决策上的功能,真正发挥其独立董事会在制定、规划企业发展目标、重大时间决策以及确定发展方向上的作用,体现其职责所在,此外,对于其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等方面的职责进行明确,从而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体系制度,同时对于企业重大的投资决策,交易信息等工作流程必须有着严谨的规定,定性的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总结、评定,并不断的完善,对于财务管理体系,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改进,推进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控制能力,制定有效的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可行方法,建立上市公司“自上而下,全过程监控、分级负责,责权分明”等相关内容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业务经营体制。

结合国际会计准则业务处理,对财务信息增加透明度。财务信息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其核心在于他的透明度多少

责任到人。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责任到人制定,对于每个事项都设有专门的负责人,每个人都必须执行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权利,切忌越权代庖,或者是对内部制度决策好的事情不执行。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应根据其部门的不同,岗位的不同,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责任制度,并将其划到绩效考核中,与薪金待遇相结合。

结束语

由此可见,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对工程造价成本有效控制是一项技术性、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那么,我们就要从工程招投标开始直到最后,严抓工程项目管理,对于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处理好,这样才能够好的加强造价

成本的控制,从实现完善的项目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建.宜兴抽水蓄能电站机电安装工程合同管理与成本控制[J].水电与新能源,2010年01期

第6篇

一、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的必要性

企业要想达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就要采取有效的行动,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我们称这个过程为企业管理。为确保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企业在日常经营中获取经济利益,能够让企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对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对手不只是国内企业,还包括了国外企业,企业要想抓住这次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在竞争中越挫越勇,那么实行精细化管理控制企业成本势在必行。

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可能有所差别,因此在管理体系上可能存在不同,但是对于所有企业而言,它们所处的经济环境是相同的: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互联网与金融相融合的态势加强。在这几类因素的影响下,企业面临的是一个更加现代化,竞争更激烈,更加注重创新的整体行业环境,为此,企业要对自身进行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只有成本上得到控制,才能有更大的空间来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成本控制

很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都会过分重视企业营销,希望企业销售额越高越好,但是却忽视了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甚至有一些企业根本不进行成本的控制,严重缺乏成本管理的意识和理念,让企业很难实现经营与生产的统一,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会导致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大量资金产生不必要的浪费,久而久之,会使企业的成本大幅上升。

2.沿用老旧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

很多现代化企业目前都建立了成本控制以及分析考核系统,然而具体的方法仍然停留在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方面,还有一些企业,尽管运用现代化技术设备进行成本控制,但是也局限在数据存储和计算层面,并没有利用好技术和设备进行科学预测。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现代社会中的企业普遍不重视市场信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中,也很难实现好的成本管理。

3.成本控制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的很多企业都是分析成本构成要素之后进行成本控制的,并不会对其他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考虑,为此,要从更深的层次考虑如何进行成本控制,比如通过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实现经营成本的降低。

三、现代企业运用精细化管理手段控制成本的手段

1.树立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的意识理念

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意识和理念是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因此,企业应该重视这种意识和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应该在企业内部通过培训和宣传来促使每一个员工建立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的理念和意识。一方面,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意识到成本管理不是做好哪一个环节就能够做好的,而是要通过对成本进行预测、考核、核算以及分析对相关要素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的控制,作为企业应该也从整体上来把握相关成本控制的精细化管理。另一个方面,企业的成本是要通过投入与产出相对比才能获知的,因此,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不应该只将成本作为唯一的审核标准,也不能认为只要成本在缩减就已经实现了成本控制,而是要在考虑成本的同时对增效和消耗进行协同考虑。

2.对精细化控制成本管理方法进行创新

要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不但是要从管理理念上进行创新,还要对管理方法进行更新。第一是要清楚如何对方法进行创新,一定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强化监督财务预算报表的编制,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条例体系,选派专人进行预算管理和监督,提升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准;第二是要加强物资采购和仓储的管理与监督,在进行物资采购时,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办法来执行,对招标责任进行确认,要细化相关流程,按照操作流程规范招标,并且要加强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对奖惩进行严格的考核,并且建立详细的物资信息系统,加强物资的对标管理,及时做好清仓工作,加强对闲置物资的使用,减少因物资存放造成的资金占用;第三是要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建立以企业实际情况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管理体系,并且结合现代高科技技术设备创新管理机制,对管理、技术和知识参与机制进行规范和完善,提高创新的能力,通过工艺技术的创新改进来进行成本的控制,实现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第四是在现如今经济形势严峻,竞争性非常强的时候,要通过预算来进行生产,进行组织安排经营生产细化生产流程,减少生产成本的消耗,建立动态记账方式,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将浪费控制在最小的程度;五是强化费用控制,将非生产性支出控制在最低限额,建立奉行节约,克制浪费的制度体系,通过加强日常消费、职务消费台账的管理,来实现科学的财务成本的核算,并且对年度的财务指标进行预测和控制,防止奢侈浪费现象的发生。

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成本管理,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怀着开源节流的思想,节俭的打理企业,注重企业的实效,要精打细算,增加收入,减少开支,同时进行成本管理,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本控制制度,形成科学的市场化制度,让每一个岗位都参与到管理中来,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企业的主人,进行节约企业的建设。

3.建立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所需要的平台

现代化企业应该将管理的所有环节置于监控体系当中,这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财政部门,要重视市场中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进而运用这些信息建立相关的反馈信息,运用企业内部的数据库系统,将这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进行共享,建立精细化成本管理所需要的平台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关键一步,因此,企业内部应该对财务相关的科室部门进行整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分设一些小的部门来负责成本管理的细节和关键环节,比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技术引进、生产设备更新、物资管理、成本分析、成本核算以及成本策划等各个方面,只有各个部门科室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有效实现精细化成本管理。

第7篇

职业教育正面临一场重大全面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已全面行动起来了,原有的职教培养模式已远远不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用人需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培训”,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任务就由职业学校来完成,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并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成为一个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应用及时展需求的中等技术工人。但反观分析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存在问题:专业定位不准、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学生技能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等等,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在工作单位上手慢,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就业困难。中职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的课程改革,应确立以就业为导向,拓展能力本位教育为基本原则,培养技能型的计算机行业蓝领,具备计算机领域一专多能的人才,提高社会竞争力。现就中职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来表述自己的课改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理论与理论借鉴

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学生,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指导为依据。我们主张建立以“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以“建构主义”理论实施课堂教学;以“多元智能”理论建立学生评价体系;并综合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统筹教育。

1. 1建立以“能力本位”的课程观“能力本位”指的是把能力作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及指导思想。能力本位,大致有三种能力观:①任务本位能力即操作技能;②一般素质,能适应生活及处理事情的能力;③整合的能力观即为综合素质,包括以上两点。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依据此所建立的课程,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模式,即原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者之间,实际上在突出操作技能能力基础上也要注视培养一般素质,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比如,文化课开设书法、公共礼仪、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多元化的课程模式,虽然表面上分为三大类课程,但实际教学中都是相互融合的,比如文化课中有专业知识,专业课中也讲究理论相辅。

1.2以“建构主义”理论实施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学习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这种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探索形成新型的教学与训练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这些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导向组织作用,并作为一个发现者和中介者参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从而也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非常有益。

1.3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育领域中传统的书面考试,只是考察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与“言语语言智能”,而无视于其它几种独立于这两种智能之外的智能。对于职业教育,以上“能力本位”论述,即使学生在操作技能不是很好,但如果一般素质的培养良好,同样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职教学生时,要加以多方面综合考量与评测。因此,这种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我们的学生,从而形成新的更加符合实际,同时也更加能够激励学生,单元的突出可以进行激励从而获得多元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其它优点进行肯定,正确的评价和引导,在学科成绩认定上以多方式来综合,如考核、竞赛、作品、实习、态度等。

2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任务能力定位及其相应的课程结构

2. 1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主要面向计算机产业(公司)、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安装、小型局域网络组建、维护与管理并能胜任网络初级应用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2. 2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的岗位任务与能力分析在就业导向的思路引导下,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改前,必须对本专业的就业岗位以及相应的岗位任务能力进行明确定位,以更好地组织新课程结构和拟定新的技能训练方案。为此,邀请了行业专家和第一线技术员进行了分析论证,拟出符合本地区实际就业岗位的基本情况。

2. 2. 1电脑维护员

2. 2. 1. 1工作任务①硬件整机配置与安装;②软件系统安装;③系统优化维护;④系统故障处理;⑤外围设备安装维护

2.2.1.2职业能力①能识别各类板卡及配件;②能识别主流硬件产品和厂家品牌;③能检测配件产品的质量好坏;④能独立完成单机组装任务;⑤会安装各种板卡驱动;⑥能安装配置windows等操作系统;⑦能熟练使用常用工具软件;⑧能判断常见故障和处理故障;⑨掌握系统优化方法;⑩能完成基本软件的安装;⑧能安装维护打印机等常用外围设备;⑩会使用常用的检测仪器。

2. 2. 2网络管理员

2. 2. 2. 1工作任务①网络布线;②网络安装;③服务器安装调试;④互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⑤局域网安装;⑥局域网故障判断;⑦数据备份与恢复;⑧网络安全;⑨日志分析。

2.2.2.2职业能力①有综合布线常识;②会整体网络布线与网络设备连接;③会布置现场工人布线;④掌握交换机的安装与调试与配置;⑤掌握路由表的设置;⑥会使用常用的网络测试仪器;⑦能识别网络软硬件品牌;⑧掌握服务器的安装与设置;⑨会安装常用的网络软件;⑩能熟练进行系统数据备份与恢复;⑧有网络安全管理意识;⑩能进行常见的网络故障判断与处理;⑩会使用windows自带的事件查看器了解服务器状况;⑩会使用网络分析命令。

2. 2. 3网页设计员

2. 2. 3. 1工作任务①使用三剑客;②应用JavaScript与CSS;③美工;④使用网页编辑工具。

2.2.3.2职业能力①有良好的美工素养;②会进行版面的合理布局设计;③掌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④掌握网页编辑软件;⑤会使用网页特效功能;⑥具有信息采集和分类能力;⑦熟悉动漫制作方法;⑧熟悉和更新网页的方法;⑨掌握网页设计的其它相关常识。

2.2.4网络施工技术员

2. 2. 4. 1工作任务①综合布线;②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③局域网组建;④弱电施工。

2.2. 4. 2职业能力①能读懂现场施工图纸;②会进行传输介质端接制作;③会安装机柜线架等;④能进行网络介质连通性的测试;⑤具备一定网络互连知识;⑥掌握网络互连中的一些主要设备的使用;⑦会正确使用综合布线中常用的测试仪,能完成弱电系统常见子系统的安装配置。

3教材的选用开发与教学模式

3. 1教材的选用与开发

3.1.1教材的选用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应用专业的技能学习以通过国家劳动高新技术职业鉴定中级为准,因此很多重点技能课的教材选择可采用ATA统一的培训教材。如:办公软件、硬件组装、图形图像处理、局域网管理、网页设计等等。其它可选用各出版社根据当前最新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所出版的适用教材。尽管如此,现各教材的编写均以系统性为原则,而这并不一定适用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改造现有教材,将现有教材中原来按学科系统组织的内容,重新按岗位工作过程组织到课程模块中,即按技能训练的要求重新取舍或补充。所以,教材的开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3. 1. 2校本教材的开发基于以上原因,每学科都应具备有自已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并不一定要马上重新编写教材,而是先按课程要求,取舍现有教材,修改课程内容教学顺序、补充新的资料、除了一些文本资料外,还可以用实物、课件、影像等资料,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在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师与行业专家,按照新的课程体系,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共同编写校本教材。

3. 2教学模式的选择

3. 2. 1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必然要配套以新型的的教学方式与学习过程原有以知识点讲授形式的教学模式也要加以改革,以“建构主义”理论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总体课程的教学方法把握上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1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人。”

3.2.1.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3. 2. 1. 3随机进人教学在教学中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人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3.2.2某一技能的训练的教学法计算机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因此具体到某一技能的训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3. 2. 2. 1任务驱动教学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技能知识点掌握的方法,主要是综合模块技能和掌握知识点创设一个学习任务,从任务的解决中掌握相关技能知识。

3.2.2.2案例教学与任务教学法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又有别于任务驱动法,主要是采取真实实践技能中的案例来布置学习内容,在仿照完成案例中掌握相关综合的技能知识,一般适合较大知识面时采用。

3.2.2.3项目教学比之上述两个不同的地方是:更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掌握的技能加以综合应用的方法。具体是给出一个项目,学生进行设计、综合采取所学过的技能加以完成项目要求,一般用在技能的模块综合训练上。如:给出一个网站总体开发的要求,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网页设计知识进行设计制作。

第8篇

一、职责分工

(一)县卫生局

县卫生局负责县内卫生系统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演练的计划和推进实施。做好卫生应急基本理论知识培训的组织工作;负责本县突发事件综合性医学救援演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应急演练的组织工作和辖县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专项应急演练的指导工作;负责对辖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活动开展情况的督导和总结工作。

(二)公共卫生机构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县疾病预防控制条线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计划和指导;做好条线内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的组织和指导工作;组织开展条线内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本条线活动开展督导、总结工作。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做好卫生监督条线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计划制订、组织和指导工作。做好条线内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演练工作;本条线活动开展督导、总结工作。

(三)各级医疗机构(含医疗急救中心)

负责做好本单位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的工作计划和推进实施。按要求做好应急队员(志愿者)的相关培训、演练;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

二、活动内容

根据文件要求,本次本年度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主要从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应急演练两个方面开展实施。

(一)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

1.县卫生局:组织辖县医疗卫生单位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和卫生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卫生应急基本理论培训。培训包括内容:卫生应急工作基本知识;卫生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预案的基本内容;卫生应急信息报告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等。

2.县公共卫生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年度工作,组织本单位和辖县各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应包含以下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应急处置和信息报告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等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技能;流感、脊灰等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技术方案要点;突发中毒事件、放射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结合年度工作,组织本单位和辖县各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人员、应急队员(志愿者),开展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应包含以下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3.各级医疗机构(含急救中心)组织卫生应急人员积极参加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监所开展的卫生应急理论和技能培训;组织本单位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单位紧急医疗救援工作预案(包括事发现场和院内救治)、基本救护技能、专业技术、后勤保障装备使用以及信息收集和报告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二)应急演练

1.县卫生局组织开展辖县内以应急流程、应急岗位职能为内容,多部门参与的突发事件综合医学救援演练。演练科目包括:事发现场公共卫生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紧急救援和后送;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设备的使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演练。演练科目为:突发传染病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生物、环境和食物等样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和方法,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与研判;现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和受污染人员洗消、疫点消毒;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3.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演练。演练科目为: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生物、环境和水样本的采购、保存和运送;现场快速检测鉴定程序和方法,检测结果分析与研判;现场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等。

4.各综合性医疗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本单位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的现场应急医疗救援演练和院内批量伤员救治演练。演练科目为:紧急医学救援现场的展开、伤情判断、检伤分诊、医疗救护和后送;院内批量伤员的应急救治工作的启动、展开、接收、分流、处置、信息收集和报告;现场应急指挥、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设备的使用等。

三、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对本年度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制定本单位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