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色农业信息化

绿色农业信息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28 16:09: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绿色农业信息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绿色农业信息化

第1篇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更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应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实现速度与质量、增长与效益、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经济与环境等的协调统一。但是,河南的一个基本省情特征是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一省情导致农业部门滞留了巨量的低素质人力资源,这不仅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低效率,更严重的是形成农村人口与生存机会严重失衡的状况,导致对资源的过度需求,从而削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不容忽视的难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的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指人均信息产品生产量和信息设施拥有量的综合数值)一直低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且还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由于信息闭塞,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大多呈无序状态,农民对于往哪就业,怎么就业缺乏认识,往往在就业过程中受骗上当,这既损坏了农民的利益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信息化在促进中原经济区农村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快信息化的进程,改造传统工业和传统农业,为农村人力资源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加速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进程,扩大城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吸纳空间

通过向非农产业就业和农村人口城镇化等城乡一体化方式,缓解人口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压力是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信息化则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器和推动者。目前,中原经济区内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信息化较落后,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规模偏小、结构失衡,集聚和扩散作用不强,不能充分吸纳农村人力资源。只有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采取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层次推进,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结构体系,加快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进程,才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的尽快流动。

(一)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支柱产业推动省会郑州的发展,发挥其集聚和辐射作用

省会郑州应利用中部崛起的机遇,发挥资源禀赋与市场潜力的优势,引进资金和技术,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分工,选准经济的增长点和发展极,突出重点产业尤其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合理组合人力、资金、技术等工业化资源,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城市从单一生产型转变为多功能型,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工业为主转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城市的就业机会将大幅度增加,为广泛吸纳农村人力资源创造积极条件。

(二)在省会郑州信息产业的辐射带动下,加快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其他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

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其他城市应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利用信息化的发展改组传统制造业和装备业,实现二、三产业的信息化。以工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把发展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农村人力资源到流通、服务等领域就业,使农村人力资源与城镇先进生产要素相结合,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农村人力资源到城市中就业不仅为城镇化发展做了“贡献”,而且也使他们的收入逐步提高,生活得到改善,使农民逐渐市民化。

(三)在保护环境与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强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序发展小城镇

应大力发挥乡镇企业消化吸收人力资源主渠道的作用。我们应从当地的资源、人才、交通、能源、水源等综合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乡镇工业小区,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聚集,带动小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用信息技术改造乡镇企业,用信息资源增强乡镇企业竞争力,使乡镇企业通过信息交流和共享而获益,实现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引导、鼓励农民自主创业,逐步实现农村的城市化。

三、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就地开发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须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依托,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则是产业化的活力源泉,两者是相互依赖的。

(一)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河南农村目前仍处于传统的农业生产阶段,农业在生产各环节的内在联系被截断,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相脱节。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农业比较利益低,而且也使得农村人力资源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渠道只限于农业生产部门,大大降低了农业吸纳人力资源的能力。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这就需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益化。农业信息化还将促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的迅速推广和普及,使农村人力资源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越来越少,而从事信息技术劳动,智力知识劳动的人将越来越多。伴随着上述过程,农业经济增长对物质投入的依赖趋于减少,而越来越依靠信息劳动,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投入,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农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2篇

关键词:淮安市;品牌农业;信息服务;对策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转变。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功能和形式呈现多样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正向品牌化、休闲化等方向扩延,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品牌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促进品牌农业发展,对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开始不断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刘丽伟(2014)指出美国农业信息化起步早,信息化设施完善、职能化和个性化服务质量高、组织化程度高。仅占全美人2%的美国农民,养活了3亿多美国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在于美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世界领先,有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严格的组织化与法制化管理制度,为提供准确、及时、权威的市场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江苏省粮食产量、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科技创新都位于全国前列,作为苏北地区中心城市,鱼米之乡的淮安,淮安市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全市总面积l.029万平方公里,是江苏省和全国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研究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现状也日益重要。

一、淮安市发展品牌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2006年,淮安成立了编制独立的农业信息中心,大部分乡镇建立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2011年,淮安市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举办市级农村信息员网上信息报送专题培训班的城市。2013年淮安农村居民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为104部,同比增长了73.5%;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为31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为115台,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41.9%和16.0%。2014年1月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淮安市驻地网小区“光纤入户”工程项目列为江苏省2013年度信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将淮安市生态新城基站共建共享示范工程列为2013年度信息基础设施试点项目。

在淮安市各县区农业信息化发展中,“12316” 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有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可供查询,语音能自动生成、有智能语音系统。农民直接拨打“12316”号码,即可与当地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取得联系。2014年5月,农业部在全国10个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淮安市金湖县作为江苏省试点工作的整体推进县之一,全县建成一百多个个村级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主要是达到“六有”标准,即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支营能力,建成后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公益、便民生活、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四类服务”。2015年初,淮安市农业信息中心完成与淮安区两个视频监控点数据对接。

在采用新技术方面,2013年,通过江苏省验收的淮安市现代农业物联网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可实时监控各基地农业生产状况,各基地能与监控点在线交流,监控平台通过生产指导、预警信息来指导各基地进行农业生产。目前,共有18个产业园区纳入农业物联网建设基地。为了让农民和相关人员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农业物联网知识,2014年5月,淮安市农委在涟水县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全市农业物联网实用技术培训班。淮安市各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农业信息员、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代表等70余人参加了培训。

总体来说,淮安市农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提高,电话和短信传输平台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人员不断增加,基本形成农业信息采集与服务体系。

二、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各县区信息服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信息利用率低。各县区农业网站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有些信息栏目逐层深入下去以后,信息内容单薄,缺乏长期的信息积累。有些内容迄今为止才更新到2011年,网址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参考价值和利用率较低,缺乏提供特色品牌农产品信息为主的专题栏目,如专门提供淮安特色大米信息,盱眙龙虾信息等栏目。

2. 农民生产规模小、收入少,文化水平较低,对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不高,信息利用水平相对较低,网上参与度低。在淮安农网公众参与网上解答的栏目中,2012年共咨询了14个问题,2013年共咨询了10个问题,2014年全市农民共咨询了6个问题。

3. 信息提供主体单一,信息服务缺乏多样性。在淮安市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指当地的涉农政府部门、农业信息中心、村级信息服务站以及农业合作组织等。由于政府的资金投入总是有限的,信息服务缺乏多样性。

三、对策

1. 整合各县区农业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

市政府对各县区网站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减少信息重复率,提高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各县区定期对信息栏目进行调整,删除长期无人参与的栏目,及时更新信息内容,进行专业网站建设,提高信息参考价值和利用率。

2.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政府组织淮安市地方农业院校举办各种类型的信息培训班,向农民和相关人员讲授有关农业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进行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理论知识要与具体问题结合,课堂讲解要和上网实践结合。各级政府要用农业专网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培训,使农民和相关人员通过网络知识培训能进行农业信息查询、和学习等。

3. 建立多元信息主体模式,提供多样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和社会参与型模式,目前,淮安市信息服务工作基本都是由政府来主导的,但是民间力量正在逐步发展。可以借鉴法国模式,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免费,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的农业信息服务进行成员自助,营利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收费自主决定,提供多样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丽伟.美国靠信息化发展精确农业[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01).

[2]胡玉福.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3]吴振鹏.发达国家现代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3(59).

第3篇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基本特征是信息服务与社会人文服务在“三农”上的深度融合与高效运用。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辖7个县(市、区)、78个乡镇(区)、987个行政村、5880个自然屯,农户31万户,农业人口120万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全市已基本完成市、县(市、区)国家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建设、乡镇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并相继进入基础改造、技术提升、城乡融合、整体推进的历史新阶段。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无线通讯已基本普及;计算机网络及其信息服务已全面覆盖乡镇政府和村“两委”所在地,并向周边一线的集中性屯落持续延伸;乡镇机关的各类信息服务平台与网络已初具规模,建制镇、城中(郊)村的电子商(政)务已与中心城市和外埠市场紧密相联;信息技术和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和农民家庭,其服务范围涵盖种植、养殖、加工、劳务、商贸、流通、生活各领域;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得到加强,全市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国家专(兼)职人员1315人,平均每万户农民拥有42.4人;广大基层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农村专业大户和城乡大中型农贸企业已开始运用信息技术作为生产运营工具,用信息流调控生产经营活动,全市各地涉农信息年采集量1825万条,通过城乡电子商务网上年交易农(林、畜、禽、水)产品11万笔,年交易额3.86亿元。信息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目标乃至全国现阶段城市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1]。基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边远贫困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极低,许多偏远散居户落仍然“空白”;网络管理及服务人员信息化知识相对贫乏[2],资深专业人才不足;基层各部门信息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还不十分健全,信息共享程度低,结构不尽合理。因此,必须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之路。如何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根本性问题。从未来发展预测看,伴随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全面信息化时代必将随之而来,信息、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将成为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社会生产必然会形成智能化与网络化结合、脑力与体力结合、生产与用户结合、实时敏捷生产与智能化生产结合的完美劳动组合,产业经济结构将以知识和信息为主,物质和劳务为辅。知识化、网络化的需求与应用将更加空前,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时展之必然。基本思路应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加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快资源技术提升融合、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加紧公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策略是扩展示范应用、加强公共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2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2.1加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深度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强城乡网络信息平台和农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建设和改造,完善乡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向村落和农户延伸,着力更新改造并建起完整可靠的农村信息网群和商务、政务平台,装备电脑服务机、信息机、SIM卡等信息服务终端,使农村信息网络平台的工作全面进入常态化。进一步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全覆盖工程,加强宽带网络、无线通讯、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和农村光缆升级改造,消灭“死角”、“死面”;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立“三农”综合信息系统和农村公众信息“双信”平台,推进惠农短信系统和强农微信系统建设,促进农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三网融合”,鼓励农村发展通过一个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个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促进跨网业务与内容融合,实现农村“三电”合一和“三网”全覆盖。大力支持网络运营企业在农村提供电话、电视、互联网综合接入与信息服务,推动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2.2加快资源技术提升融合

统筹整合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邮政、电信、广电等信息资源,集成完善纵贯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横联省内外各地各相关平台的“三农”信息网络绿色通道;按照市场化运行模式,将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程控操作系统尽快装备到农村种养生产领域,提高作业机械和电气设备运行效率;在农业生产、抗灾减灾、农产品加工各领域普及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平台、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加快传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田园生产、农田水利、设施农业上的应用,实现农业资源、农田环境和农业灾害的远程实时监控与分析预测预报[3],发展精准农业、感知农业、智能农业;扩大物联网技术在田园、物流和商务供需上的应用,全面开通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追溯、“三资”管理等网络业务系统,按照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建立区域信息网群,促进信息化与农村商务、政务、法制、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家政方面的广泛深度融合,形成完整高效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

2.3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对不同层次类别的在岗人员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专业“充电”,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依托高校、科研、园区和大中型企业等人才培养高地,加快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建立青年人发展基金、培训基地和就业平台等青年人成长机制,完善目标考核、薪酬绩效、思想交流和后勤保障,提高青年人的归属感、忠诚感和使命感,使其在尽职尽责地报效农业信息化过程中进步成长。树立人才兴业观念,因才适用,不拘一格地选拔重用各类潜在人才。经济型人才才思敏捷、市场活跃,应充分利用其人脉优势,为其创造社交环境,鼓励其投身于农业信息技术与产品营销领域;技能型人才聪颖慧质、技艺娴熟,应充分利用其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聪明的智慧才华和忘我钻研的精神,置身于农业信息化创新领域;服务型人才仁厚兼备、勤奋扎实,应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为其安置做内(公)务性的工作;高端型人才知识渊博、才智过人,应鼓励其研发新一代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领军农业信息化建设。

2.4加紧公众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各级国家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并延伸到村“两委”、农村合作组织、农业公司和专业大户,形成基础完备、功能齐全、分区合理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面向“三农”,搞好信息采集、分析、处理、[4],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5];由农业部门牵头,教育、科技、广电、电信、邮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整合物资资源、情报资源与人力资源,完善服务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域内外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加盟、并购、重组等形式组建大型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体,扶持创业人员在农村创建信息服务产业中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对接,扩大区域领域和效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网、农网的数据集成和门户作用,推进政务公开和公共事务网上快捷交流、沟通与传递[6];开辟远程教育平台,解决偏远落后地区在教育和培训时空上的限制和困难;继续办好农村电子商务,拓展“云计算”在农村商务领域的应用,构建起新一代多功能多用途的综合性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链。

3创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3.1扩展示范应用

以村镇及其产业集聚区为主,创建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生产机械化、经营服务信息化;从装备各类基地、园区、龙头企业、种养加销大户入手,加快智能化机械在农田作业、水利建设、种植养殖、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以动植物生产环境远程监测(控)、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流通和质量追溯监管、远程应急指挥决策为重点,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覆盖面。

3.2强化公共支持

以市场经济理念和方式指导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组织、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等手段组织实施各类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壮大农业信息化规模,增强实力,拓宽应用范围和领域;利用公共媒体,加大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城乡公众参与意识;从实际出发,积极开拓应用市场,吸纳地方、城市和外埠商家前来投资兴业,开发适合当地条件的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使信息化建设及其产品和技术的应用真正给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带来切实的经济实惠。

3.3协调资金投入

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设立国家基础建设专项,重点支持农业信息网络、综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村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及其各类涉农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设立财政专项补助,加大对贫困薄弱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及其技术和产品应用普及的支持;采取股份制形式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引进资金和设备,开发新一代信息化产品和技术,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金融信贷、集资入股、合资经营的投资机制。

3.4完善保障机制

第4篇

1、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主体

市场信息的匮乏或失真,往往会给生产者带来决策的盲目性。在中国,也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成为农业市场信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但是,这些手段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往被分割在各个不同的部门,不能形成合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这就对体制改革提出要求,改变职能与行为。

在农业信息化起动阶段初期,政府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投入,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方面,给予应有的扶持和帮助。加入WTO后,已经不能依靠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来保护中国农业的发展了,而增加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应在WTO的规则范围内。国家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直接投资,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间接补贴,以增强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农业传播媒介实现多样化

2.1报纸、杂志

优点: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因而读者会愿意自觉了解所关心的信息,可信度高,特别是国内与党政机关有联系的报纸杂志种类,被读者奉为权威。

缺点:对读者文化、社会层次要求较高,时效性差。

应用情况:太原市植保植检站每年的“粮菜果重大病虫情报”均在《太原日报》和《太原市农业信息》上,向读者及时介绍当时病虫发生情况、发生原因、防治方法。但由于“粮菜果重大病虫情报”主要针对粮、菜、果农,实际《太原日报》在农区个体农户中的普及率不高,报纸由乡镇村级传递到农户手中,造成信息的时效性较差。

2.2书籍、小册子

指各农技部门印制的在乡镇农民中传播农业技术、种植、养殖信息的材料。

优点:成本低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覆盖面相对较小,但面向广大农民,符合受众需要,传播的信息针对性强,适应性、可操作性强能进行深度介绍讲解,效果显著。相比其他媒体,此种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能反复传播。

缺点:时效性差。

应用情况:近年来,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印制《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利用手册》、《中国植保手册》系列(苹果、水稻、玉米病虫防治分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手册》等,山西省印制《植物保护实用指南》、《植物检疫技术手册》、《农药监督管理手册》、《山西蝗虫》、《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技术手册》、《无农药残毒放心果生产技术手册》等实用农业技术书籍,供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考。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印制《农业行政许可法疑难问题解答》、《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宣传材料》、《农药使用注意》、《购买农药技术》、《溴敌隆使用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宣传单,内容精炼、方便实用,印刷成本低,但发放效果快。

2.3广播

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能伴随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沟通方式,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有较好的亲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触。广播失效性强,内容分时段分栏目、机动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并在传播过程中能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缺点:广播信息依时间线性传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

应用情况:现阶段,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种子、化肥、农药、药械)在广播中的介绍以宣传为主。

2.4电视

优点:电视媒体能够对农业的新形式、新内容进行有深度、有内容、有说服力的报道、阐述,引导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都市农业的科学内涵和社会实质。

缺点:在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电视的传播者与农村的收视群体,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而这种不对等的现状,则导致中国农业电视从业人员所制作的农业电视节目无法找到它的受众群体,同时,中国庞大的农民收视群体也无法在电视这个公共的媒体上,看到他们喜欢的节目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情况: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每日固定栏目、固定时间、固定模式、固定结构在山西省太原市电视台新闻频道试开播,节目针对当前全市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每日播放5次,首播在当日18时54分,重播在当日22时47分,次日6时48分、7时59分、12时29分,每次播出时间30 s。据统计,2007年7月23日至年底成功播放161天、46期、805次。内容包括:番茄病毒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高粱蚜、红蜘蛛、茄子黄萎病、小菜蛾、白粉病、大白菜病虫(趋势预报、白菜霜霉病、软腐病、黑腐病、病毒病、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甘蓝夜蛾)、小麦秋播病虫防治、秋季温室病虫(趋势预报、绿叶蔬菜根结线虫病、软腐病、芹菜斑枯病、叶菜类霜霉病、野蛞蝓),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农林害虫、捕虫板诱杀微小害虫、性诱剂诱杀害虫、防虫网阻止外界成虫进入温室大棚)等。此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山西省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固定栏目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其播出提升了太原市植保植检站的影响力,生动有效地向群众传播了植保信息。

2.5多媒体

优点: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合成处理并组成的交互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其信息存储量大、读取简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缺点:要求播放硬件高,成为其传播的制约因素。

应用情况:在各类植保技术培训班授课时应用较多,能够全面生动的介绍培训内容。

2.6互联网 优点:互联网集中影像、声音、文本等媒体优势,传播速度快,复制容易。时效性强、速度快、具互动性,实现信息者与受众实时交互沟通。

缺点:硬件要求高。

应用情况:各级农业网站第一时间快速传播农业信息、农业专家系统实现专家与农民的面对面植保信息交流。

第5篇

一是“互联网+新型农业主体”。组建中、韩、俄、英多语种电商平台中国长白山特产品物流网()已正式上线运营,延边州百余家企业的500多种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为延边州农产品对外展示、宣传、销售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筹建“中国延边・长白山农特产品精品”展销馆,展示、销售长白山特色农副产品,打造中国长白山区域农特产品重要的集散中心,逐步把长白山优质的农产品推向全国、世界。

二是“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加快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积极组织开展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延边州已建264个村级开犁电商服务站,2016年一季度完成农资销售2422吨,超过前三年销售量的总和。

三是“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产地安全保障、风险预警的网络化监控与诊断的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在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加工、管理、服务等环节全面普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目前,延边州已建成5个物联网项目数据采集点,分别设在和龙市吉林众鑫绿色米业有限公司(水稻)、敦化市华力对外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小粒黄豆)、敦化市江南镇新设村、官地镇江南村、沙河沿镇机场村(玉米)。物联网技术集成示范1个:长白山农特产品展销馆。

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农业信息化建设 应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这些因素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力求通过技术手段及时获取自然环境的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物联网技术具有综合性与智能性,其系统的建设能够满足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一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农业信息化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农业生产中已经逐渐应用到了遥感、网络共享、信息处理、通讯、RFID等技术,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促使农业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资源环境信息化

资源环境信息化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较大,气候、湿度、温度、光照、温差、降水、土壤等因素都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资源信息库,为农业生产提供给必要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信息。除了静态的信息展示外,还应当有动态化的信息收集,保证农民能够获得实时有效的信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1.2生产管理信息化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投入市场进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与管理,那么就很容易导致生产、销售等环节相互之间的脱节,最终阻碍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生产以及经营的过程予以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对农作物种植、农田管理、畜牧养殖、环境监测等过程予以统一的规范化监督,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实现对农业成本的节约以及对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3经济发展信息化

经济发展上的信息化是指农户、农村企业等各单位实现网络的全面覆盖,促进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通过通信设备,普通农户以及农业生产企业都能够获得关于交通、环境、资源、经济建设等多方面的实时消息,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农户等还可以了解到政府最近的农业政策与农业信息,从而对自身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保证生产经营行为与国家的建设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另外,信息化的网络通信平台还能够加强农村与外界的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外部企业对农业生产建设进行投资。

1.4科技教育信息化

科技教育方面的信息化发展有利于为农业生产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需对人才的培养予以高度关注,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能够使农民接触到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科技的信息化是指利用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整合至网络平台,使农民或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人员能够在网络上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并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推动农业科研的发展与建设。

2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2.1物联网技术概况

物联网属于一种“有限网络”,管理、控制等操作都针对特定的对象展开,它能利用网络、识别器与传感技术将不同的管理对象连接到一起,从而对对象进行决策、识别、感知、态势判断等方面的控制与管理,其操作具有综合性与智能化的特征。物联网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数据,因此对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要求与需求均相对较高。物联网平台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物联网技术可谓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进行的经济投资产生,还能够使经济运行的效率得到提升,因此其效应具有双重性。物联网技术可实现人与物、人与人以及物与物之间交互联系,它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并对互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的延伸。物联网技术不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而是对具有先进性的计算机技术的整合,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技术的应用会做相应的调整。

2.2物联网技术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领域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开始应用这一技术手段,而农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影响因素较多,经营较为分散且生产流程较长,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整合,促进绿色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

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身份标识编码上,农产品自产生起就被赋予了唯一的、区别于其它产品的标识编码,其信息资料可通过RFID技术进行采集与储存,如果某一环节需要对产品予以数据分析,那么可通过对产品ID的分析或者对代码的解析来获得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对物品做出识别与判断,同时可以对产品进行全程的跟踪与管理。具体的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农业信息化结构如图2所示。

3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3.1农业节水灌溉

生产过程中对物联网技术应用最为突出的环节当属节水灌溉环节,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整体上呈现出匮乏的状态,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研究人员应当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灌溉方式,使灌溉既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又能够实现水资源节约的目的。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灌溉可以应用具有自动化特征的控制系统进行操作,整个系统包括四个环节,第一是信息采集,研究人员首先应当对水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解,因此需采集相关的信息资料;第二是分析加工,利用这一系统能够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剔除无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第三是指导实践,整合后的信息能够为灌溉工作的展开提供有效的指导,使农业生产人员能够确定灌溉量与灌溉方法;第四是信息反馈,物联网系统平台能够对灌溉进度与效果进行有效的反馈,用户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对灌溉信息进行查询。山西省应县的水资源就严重匮乏,为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相关人员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完善的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够满足制定用水计划、管理水费、记录灌溉进度、上传灌溉信息等用户需求,这一系统由总控室、集中控制室、电气控制柜以及水泵组成,相关信息可通过RFID技术获得,数据的传输、水泵的控制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完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均相对较少,这一系统的使用使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3.2产品安全监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毒豆芽、毒奶粉等问题被曝光后,消费者希望食品生产环节能够更加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此时相关部门也相应的加强了食品安全质量监管的力度。在农业生产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产品生产提供了新的监管途径,即可以利用RFID技术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予以全面的管理与监控,美国最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了避免患有疯牛病的牛流入市场,研究人员将RFID身份识别编码从牛耳处植入,RFID系统中详细记录着每头具有编码的牛的资料信息,包括年龄、饲养情况、体重、患病史以及宰杀情况等。我国对这一技术的应用始于2009年,为了保证猪肉的质量,研究人员推出了“金卡猪”,即利用RFID技术为猪贴上对应的“电子身份证”,从而实现对猪从饲养、防疫、加工,到流通与销售的整个过程的监控。这一监控过程的完成主要依赖于EPC标准以及RFID技术。

3.3农畜产品流通

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第一是在产地的处理,第二是装载运输,第三是在批发市场的销售,第四是在零售市场的销售,为了保证农畜产品不脱离监管的范围,物联网技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物联网技术具有联网、识别以及追溯的功能,因此在整个流通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都能够对农畜产品的去向予以全面的监控。产品信息采集的过程不会耗费过多的时间,因此不会影响农畜产品的销售过程,同时物联网技术能够使农畜产品供应链共享与集成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农产品流通过程可以形成一条信息链,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产品供应环节,相关人员都需要先对产品的信息进行采集并上传至对应的数据库,保证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与信息存储的有效性。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数据库会设置密码,只有在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上才能够对密码进行共享。

3.4质量安全追溯

物联网技术在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中的作用较为显著,质量安全追溯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形成了高水平的技术体系,该体系由信息采集、传输、查询这三个层次组成。首先,是采集信息的过程,以蔬菜生产为例,生产人员会将生产基地划分为不同的地块,然后对各地块做编码处理,并为之匹配相应的IC卡,生产过程中的每项产品都会被赋予对应的电子标签,播种后每次施肥、浇水、除草的过程都需要通过终端记录到IC卡中,通过终端进行操作能够简化数据采集与存储的过程,避免投入过多的人力与财力,且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其次是传输信息的过程,在生产基地,信息的收集通过终端与IC卡完成,IC卡相当于信息存储的中介,而信息传输最终的目的地应当是当地的农业数据库,因此应当定期对IC卡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即利用RFID技术将其通过计算机设备与网络传输到物联网信息数据库平台。最后是查询信息的过程,在农产品投入市场时间,相关人员可将物联网上存储的追溯码进行转换并生成标有追溯码的标签,并将这一标签准确的粘贴到产品外包装上,消费者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对产品信息进行查询。

3.5农业信息共享

农业信息共享能够加强农业生产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交流,从而激发新的思想与新技术,可建立市级、县级、乡级等多层次的信息平台,这样既能保证农业政策与信息的上传下达,还能够保证政府对民意的深入了解,上下层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广西省玉林市就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了特色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四级信息网联动,即在市级设立农业信息中心,在县级设立农业服务平台,在乡级或镇级设置农业信息站,在村内设置信息员,这种服务体系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各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层级清晰,职责明确。具体来说,网络信息平台由各农业企业的网站以及特色的农业网站组成,各网站根据自身的定位与需求设置了不同的板块,例如玉林市博白县的竹芒编企业的门户网站上就设置了声讯服务、网络销售等众多模块,同时为了满足对外销售的需求,网站还有专门的英文版。

3.6精准农业发展

精准农业是农业精细化发展的目标之一,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可对农业生产过程予以定时、定量、定位以及空间变异管理。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定位技术、遥感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对农产品生产环境与条件予以综合性的分析,如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对温度、湿度等指标的制定都可以是定量的,总的来说,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农业可以实现精准化发展,农业生产者能够科学的设定生产目标、对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定位诊断、对生产方案进行优化,并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农业发展予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使农业生产不仅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获得环境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共赢。

3S技术是精准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技术手段,3S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具体来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标识出相关物体,然后感知物体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决策终端、显示设备、计算机以及智能接口的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双向反馈,最终保证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管控。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沟通的实现依赖于终端设备以及通信技术。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生态体系具有复杂性与开放性,种苗等农产品原料、农田与畜牧场等培养场地、气候条件、灌溉条件、人为因素等都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这些可控或不可控的因素进行最大限度的监管与调整,物联网技术利用3S技术对生产环境与生产过程予以实时的监测,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与传输。通过实时的监测,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科学生产、灾害预防等目的。无锡市一农业生态园就应用了3S技术,某阴雨天养殖户史先生在距离生态园六十多公里的位置对园内蟹池中的供氧机进行远程操控,避免螃蟹发生缺氧的现象,使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低。该农业生态园内设有物联网监控中心,通过计算机屏幕生产人员就能够对鱼池、蟹池的实际情况予以监测,并可以通过手机或者鼠标操作对供氧机的开闭进行调控,这种智能化水产养殖系统的应用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4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管理、经济建设、科技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信息化发展,目前这一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精准农业、农产品安全管理、流通、质量追溯等众多农业生产环节。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能够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能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在今后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物联网技术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合,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美文.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杨晓冬.农业信息化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需求评价与对策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

[3]彭细桥,王江伟,李宏光 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2(02).

[4]吴婷.开心农场:从网络走进现实――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湖南农业科学,2012(20).

[5]焦彩菊,翟海翔.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01).

[6]于双杰.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 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3(03).

[7]蒋宏斌,阙祥明,翟丹妮.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20).

[8]刘佳海.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俞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医院架构及服务访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10]司文.新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探讨[J].北京农业,2011(12).

[11]王春华.浅谈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

[12]朱晓姝.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玉林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第7篇

关键词: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原因;策略

在最近几年中,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中,农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即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变化万千的市场和农业小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够彻底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能否转变成功。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获得一定的成果。不过,总的来说,我国农业产业化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苗族自治区具有极大的优势条件。如果苗族自治区能够合理配置本地区资源,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则有助于苗族自治区农业经济的增长,有助于提高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的速度,同时有助于城乡经济差距、农业和工业经济差距的缩短。要想实现大生产、大市场的局面,使农业发展变得更为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则必须要实行农业产业化经济。不过,当前苗族自治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不成熟,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户经营比较分散,苗族自治区还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善的农业产业化内部运行机制。基于此,本文对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偏低因受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苗族自治区农民的生活环境比较封闭,大部分农民仍然存有较为严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严重阻碍了苗族自治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苗族自治区农民还存有较为严重的重农轻商意识,对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商品流通等有关概念的意识并不深入,进而大大增加了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难度,无法真正发挥出苗族自治区在农业方面的优势.2.农产品流通管理体制仍存有缺陷第一,单家独户小生产是大部分苗族自治区农户的生产模式,因为这种生产模式比较细小、分散、组织程度偏低,使得农民交易模式受到一定的约束;第二,在苗族自治区中,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存有较为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因此,苗族自治区农产品流通存在很多外界影响因素,农民收入也受到影响,无法充分发挥出农村物流的效应,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成本。3.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过于落后通过分析上表可知,因为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的影响,苗族自治区农产品物流行业并不发达,且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例如,苗族自治区中很多仓库都比较老旧,使用年限长达约50年,很多企业的物流技术水平偏低,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农村人均用电量不到50度,通汽车农村比例约为84%,通电话农村比例约为80%。总而言之,苗族自治区的仓库保鲜技术过于落后,储存库布设位置过于分散,机械化程度偏低。4.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到目前为止,苗族自治区仍然采用传统方式来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农业信息,该地区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来为全部的下属部门设置现代化的农业信息设备。自我国在1990年提出工程以来,尽管当前已完成很多行业的信息网络,但是苗族自治区的信息网络却仍未实现彻底的联通。由于当前苗族自治区仍未普及运用网络技术,因而苗族自治区要想跟上当前信息社会发展的速度,其难度是非常大的。5.农业产品链条偏短,农产品加工深度偏低通过横向分析,苗族自治区在农产品研发方面的能力并不高,很少会开发新型农业产品,农产品品质根本达不到农产品加工深度的要求。通过纵向分析,苗族自治区农产品加工深度偏低,在初级产品中,原料型产品比重偏多,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偏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国际市场中,苗族自治区农产品的竞争力偏低,特优农产品是很少的,苗族自治区农业品品牌建设是比较落后的。

二、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民素质偏低和国外发达国家比较,苗族自治区农民素质是偏低的。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苗族自治区人口数量约为250万人,其中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口数量比重约为19.64%,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数量比重约为44.12%,初中文化程度比重约为25.63%,中专、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数量比重约为8.9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量比重约为1.94%。同时,苗族自治区严重缺乏农技推广人才。因为苗族自治区中国的农民素质偏低,进而严重影响了苗族自治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2.农业产业发展观念过于传统在苗族自治区中,农民存在着极为深入的小农经济意识,整个农业经济活动过于狭窄,农业耕作主要用于实物的索取,对农业在横向、纵向发展的意识是淡薄的。苗族自治区农民没有较为深入的市场意识,在市场参与方面的积极性比较低,自产自销意识过于深入,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先进科技技术含量,主要生产粗加工农产品,精加工农产品是非常少的。3.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到目前为止,苗族自治区中的一些乡镇的地理位置是比较偏远的,交通条件是非常差的,而这些乡镇中种植着大片的柑橘,因而这些乡镇地区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交通运输问题,在柑橘采收以后,农民只能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将柑橘运输到山下,之后又选用拖拉机、农用车辆等交通工具,将柑橘运至较远地方,然后再换用卡车,因而柑橘运输耗费了极多的时间,增加了交通运输成本。4.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环境比较差第一,管理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和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在苗族自治区中,当地政府却没有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苗族自治区市场领域中,市场管理呈现政府家长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二,政策环境方面。到目前为止,苗族自治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的引导政策并不完善。在农产品企业靠拢主导性产业过程中,政府不能进行较好的引导。第三,市场环境方面。农业市场信用偏小,农业经济资源不能够顺畅的流传,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链的形成,要想实现大市场的局面,其难度就更大了。5.农业生产组织者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规范化第一,由于苗族自治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过于细小、分散,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交易模式,在整个市场中,农民地位是比较被动的,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实力,削弱了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降低了农民对各大社会有关利益集团的侵蚀力。第二,苗族自治区农业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农产品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在整个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虚假广告、掺杂使假等现象,使农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受到严重干扰。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法规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三、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1.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的推进速度(1)充分发挥基地示范的作用根据“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方式,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特色农业基地,最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2)充分发挥网络通道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机构,成立一个强大的农业信息员队伍,开通农业信息网,构建完善的互联农业信息网络,使乡镇、农单位、农业厅、农业局实现互通,以便于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实现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交流,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绿色发展通道。(3)充分发挥协会带动的作用将农业流通协会作为主要依托,不断发展会员,共享农业信息,以便流通农产品,有效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速度。2.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1)构建农村中介组织在农业市场信息、农业生产协调、农产品价格控制等方面,农村中介组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苗族自治区只有构建综合性农业合作组织,才能将苗族自治区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农业产业化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解决,提高苗族自治区对农产品风险的抵抗能力。因此,苗族自治区应加快速度建立农村中介组织,提高对农业产品的管理强度,进而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2)创造农业产业化的市场发展环境第一,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的专业性,使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变得更为规范,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市场发展体系,包括专业和综合、外运和内销、零销和批发等,有效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组织水平。第二,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使其服务形式、服务功能变得更为多样化,有效避免市场不良现象,包括乱罚款、乱收费、乱集资等,使农民切身利益得到切实的保护。提高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的建设速度,不断对农村中介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对农业现代化流通模式进行发展,对农产品流通网络进行完善,进而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3.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速度,有效解决苗族自治区农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加强苗族自治区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第二,根据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布局,科学规划苗族自治区路网建设,对苗族自治区农村公路筹资建设体制、公路养护机制不断进行完善,使农民生产成本、企业经营成本得以降低;第三,加强对苗族自治区电网的建设强度和改造力度,以便使农村照明用电、农业生产用电得以满足,对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进行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第四,完善苗族自治区通讯网络基础设施,有效扩大通讯容量,以便使农民获得更为优质的通讯信息服务。4.寻求新型农业信息化建设方式(1)充分发挥出苗族自治区农村免费上网服务站的功能。苗族自治区政府应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将来5年中,将信息网络全部覆盖到全部的乡镇村,在每一个农村免费上网服务站中设置3台电脑,以便于村民的上网,使得农民能够从网络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效促进乡镇务、村务的公开,不断增强村民对农业信息的获取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2)大力开发应用管理软件。苗族自治区应全力实行电子政务,大力开发应用管理软件,并不断进行推广,建立企业数据库、人口数据库等,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相关农业产业化业务,提升苗族自治区的农业服务水平,彻底落实网上办事,通过利用软件,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信息。(3)加强和运营商之间的合作,组织农业信息技术人才下乡活动。大力在农村宣传、推广农业信息化先进经验,开展农业信息化成果的宣传推广活动。同时组织农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演讲,向村民展示农业信息化产品,以便提高村民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5.提高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的加工深度(1)提高龙头企业对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第一,将和苗族自治区相符合的农副产品加工先进技术设施设备进行积极引进;第二,不断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研发出农副产品的储藏保鲜技术、商品化处理技术等;第三,龙头企业应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投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构建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第四,苗族自治区政府应为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给予更多的鼓励;第五,构建企业生产技术调控体制。农业企业在未来进行农产品加工项目时,苗族自治区在审批立项时,应全面考虑农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等。如果农产品加工中投入较多的科技含量、加工规模较大时,本地政府应对其优先立项,同时在其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包括土地方面、政策方面、融资方面等。如果新开发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偏低,则对其给予一定的限制,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2)打造企业品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树立企业自身的品牌是非常重要的,龙头企业必须要树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开展企业名牌战略。目前苗族自治区已经成立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大多数企业规模并不大,分布较为零散,各个企业之间的产品、生产技术都是比较相似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没有较强的企业品牌意识。同时,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市场外拓能力,再加上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严重影响了苗族自治区农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建议苗族自治区企业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苗族自治区农业企业之间应增强沟通和合作,提高同类企业的集中化程度;第二,加强小型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企业集团,使不同企业之间能够实现协调工作,一同树立企业品牌;第三,企业集团应制定合理、科学的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管理规范等,充分发挥本地区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的优势,从多个环节中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包括包装环节、生产环节、储存环节等,努力打造自身企业的产品品牌,有效提高企业集团的品牌竞争能力。

四、小结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苗族自治区应大力推进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苗族自治区应根据自身农业的实际情况,准确结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以便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达来.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财税政策建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06).

[2]张聪群.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农业产业化障碍与对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6(05).

[3]谢明霞.农业产业化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甘肃农业,2015(08).

[4]韦小鸿.外向型经济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依据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04).

第8篇

旧农垦:费力不挣钱

凌晨3点左右,东方吐白,初升的太阳照耀在黑龙江连绵千万亩的农田耕地上。比农民更早的是千余条排水沟渠的自动化灌溉,远程摇控感知系统的全天24小时病虫害监测,以及粮田、大棚的温度、湿度远程调节,监控??

时光回到2002年以前,国内连续5年农垦产值亏损,让以黑龙江为首的农垦大省在“贫困线”上煎熬。用起早摸黑来形容那时的农垦生产并不为过,然而收益却不尽如人意。

靠人工种地,播种播偏、翻地漏翻、起垄起弯现象是家常便饭。一天下来人工作业不到10亩,就算最后使用802链轨式拖拉机,一天最多作业也不过八九十亩,更不能避免播种误差问题。“这样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农作物产量也没有根本保障。”胡少永说。而加班不仅在城市里出现,在农村,农民为了及时干完农活也一样加班加点。“明月高挂,万亩良田上,一条条火龙穿梭其中。没有办法,为了能够在晚上播种,农民只好靠点火找准位置。”就算是这样与时间赛跑,辛苦一年的农民也斗不过天灾。“遇到病虫灾害,无法做到有效预防与治理,农作物大量减产,几个月来的心血付之东流。”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电子技术开发研究所副所长闫凤超表示。

如今,随着农业信息化与机械化在农垦领域的大范围推广,传统耕种的场景已经渐行渐远。随之而来的是在手机、电脑等终端普及到广袤的农村之后,物联网、感知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大量普及与应用。

在“中国绿色米都”建三江的下辖农场七星农场,万倾水稻碧波荡漾,偶尔可以看到一台正在耥地的拖拉机。据悉,现在的凯斯435大马力拖拉机,可24小时连续整地上千亩。“再配上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技术,误差不超过1厘米。”胡少永介绍。

新农垦:在家把活干

现在的农作物生活环境比人都好。塑料大棚里配有RFID感知终端,及时反馈温度、湿度并将数据传回数据中心。这时你要是认为农民在数据中心操控大棚内的环境就错了,他们只要坐在家里,通过手机就可以远程遥控了。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帮助,农民可以在家中观测到大棚内的影像,并操控大棚里温度、湿度高低,为农产品灌溉、通风。

而移动应用还远不止如此。田间地头,农民一旦发现农作物的长势异常,就可以通过手机上网,调出专家库中关于病虫灾害防治的资料进行对比、参照。遇到不懂的耕种问题也可以传上线,及时得到在线专家的解答。“为了解决农村地域广阔、3G网络普及难的问题,我们还专门为农民的手机研发了嵌入式的软件,这样即使没有3G网络,农民的问题也可以尽可能在数据库中得到解答。”

记者看到,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电子技术开发研究所为七星农场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上,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资调配、农资采购等几块,以农业生产为例,种子的进、销、存每一步都清晰明了。“设计这个平台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很高,我们要尽量使系统简单明了,让农民可以看得懂、会操作,同时程序开发人员也要懂一定的农业知识,才可以与农民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闫凤超说。

而为什么农业信息化会首先在黑龙江农垦领域发挥显著优势,胡少永说:“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集中连片,而农垦又具备统一管理、生产的企业性质,农机指挥、生产调度都是由农场统一指挥管理,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使农场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贯彻实施。

今年年初,国务院了《全国现代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要求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而这些都离不开对新型农民的培育。

“农垦区现在居住的小区,和创业时期的地窨子马架子、当年知青们‘穿靴带帽拄拐棍’的房子,已是天壤之别。”中国之声著名播音员于芳在微博中这样描述北大荒垦区的变化。

“现在农垦流行一句话,‘工作在广袤的田野里,居住在现代化的城市里。’近几年已经有很多毕业大学生回到农村,助力国家的信息化建设。”胡少永表示。

链接

农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农业部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