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DOI]10.13939/ki.zgsc.2016.29.22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是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专业是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自1997年专业调整以来发展很快,目前开设院校已达120多所。本文在阐述各院校该专业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当前该专业的发展问题,希望能对该专业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益处。
1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差异
我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校众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各院校的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人才培养方向等差别较大。
笔者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统计得出,目前共有124所大专院校开设此专业,其中华北19所、东北12所、华东和华中各25所、华南13所、西南16所、西北13所以及香港1所。
在124所院校中,其层次我国高校按办学层次可分为:“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中央部属本科院校、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与类型我国高校按学科范围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院校。差异度比较大。从学校类型看,有的院校属于综合类,有的属于理工类,有的则属于农林类,或属于师范类、财经类等;从办学层次看,有的院校属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有的是“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有的为中央部属,有的为省属,有的是全国重点院校,有的是省属重点院校省属重点院校有两种情况:或原来是中央部委属重点大学,后来国家办学体制调整时没有进入“211工程”行列,而被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这类大学一般来说办学历史都比较长,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一般都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属第一批次录取院校;另一种是各省市公布的省属重点大学,在该地区省属高校中实力排前列。,有的是省部共建大学,有的是省属一般院校。若按院校层次统计,其中,亚洲名校和“985工程”院校共22所,“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30所,其他国家重点或省重点院校48所,一般类院校24所。若按各院校类型统计,在124所院校中,综合类院校37所、农业类院校22所、师范类院校17所、理工科类院校32所、财经类院校15所,此外还有1所政法类大学。与此相应,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学生就业等均差异甚大,如综合性重点大学师资相对雄厚,表现在:具有土地资源管理教育背景、学历层次高、主持国家级重点项目、参与实践项目运作等,而一般类院校中这类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从而,不同学校与专业的社会影响不同。
124所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层次差异度也较大。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侧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和两者兼顾三大类。有的专长于土地信息与工程技术,如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有的在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具有特色,如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再者,不同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层次呈多样化特征,院校之间有一定差异性:有的仅为本科开设,如一般类院校;有的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有的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均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2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尽管124所院校在办学水准、办学层次与类型、培养目标与方向等各个层面存在差异,在涉及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其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均有一定的个性特征,但综合看来,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和问题,即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满足理论与实际要求,与现实需求相脱节。
2.1 文科化倾向明显
在专业定位上,受发展背景及有限教育资源的影响,一些如财经类、师范类甚至农林类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其他相关或相近专业合并或移转而来,相应地,师资力量也是在原有基础上适当调整和转变,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这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可避免地遗留原有财经、师范等院校的文科特征,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课程开设不足、教学设备如实验室缺乏。
2.2 实践教育不足
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堂中实践性知识传授不足。特别是新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教师是从原有其他相近专业调整和移转而来,实践知识储备不足,课堂授课过程中,有关实践运作知识涉及较少。第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比较缺乏。第三,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少甚至缺乏细致的设计。
2.3 新兴技术等教学内容补充和更新滞后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现实来看,很多院校学科体系和课程内容还不够完善,现有教材体系中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条件和要求,土地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应用性培养缺乏,整个培养环节存在低层次重复教育问题,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
2.4 所培养人才理论分析能力不足
理论上,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属于应用性理论而非纯理论,主要表现在:各类理论知识普及和理论问题研究均应立足于对土地各类属性的掌握和描述,并应随着土地各类属性的动态变化而及时调整,土地科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技术性和经济性。在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当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层面仍在探讨和争论,不过,目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整体上对土地科学理论和先进方法、先进技术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客观实际,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问题的普遍存在也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理论分析能力不足是目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3 提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层次的建议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高校的发展宗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因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求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同时需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
3.1 丰富培养方案,避免文科化倾向
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各个重要环节上均应符合该学科综合性、边缘性要求,除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制度学等公共管理类的文科性质的知识传授外,还应增加现代技术类、工程类知识教学和实践训练。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对外交流
办好学校和专业,关键是师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属于既古老又新兴的专业,不同院校之间特别是非重点院校可采取继续教育、选派人员出国或出省访问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交流与建设,提高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努力缩小不同院校之间的差距,以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要。
3.3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关于土地科学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在实际办学中,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土地科学基础理论,还同时要结合学生就业、进一步深造、学生个性化特征和特长培养等诸多因素。
首先,应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应针对土地资源资产管理领域时势性强、政策多变的特点,尽量采用最新教材,并及时增加新内容;最后,在课程开设顺序上,应考虑采取由理论基础、实践技能、独立工作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四层次递进式教育。
3.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其中设立专业实验室、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是重要环节。特别是通过与生产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为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在生产及科研实践中吸收学生参加,让学生接触土地部门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达到培养优秀土地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一个科研与生产实践的舞台,通过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提高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文英,李子田,宋克杰.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3):47-51.
[2]黄利民,刘成武,卢明影.从用人单位需求反思地方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实际管理工作中涉及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需要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于是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基本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现行教育中,却出现了“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多数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文案写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以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1.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是众多土地利用问题催生的,旨在加强土地利用与保护、整治与管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一门新兴、问题导向型、应用型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四方面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决定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学科性质要求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学科性质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2-3]的特性。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知识面要广,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则专业课的学科门类应庞杂,必须涵盖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厚基础”是指专业知识要扎实,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强实践”则指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土地利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强实践”是最终目标,而“宽口径”、“厚基础”则是“强实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2.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理论+实践”是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致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具体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式因师资条件不同而各异。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能在国土、城建、测绘、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与地价评估、土地利用规划、测量与地籍管理、地图编绘、土地利用建库、房地产开发、土地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逐步完善培养计划,理论课程涵盖了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其中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自然地理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7门课程开设了课程实习。除课程实习,实践教学还有毕业实习,为期6周;从2007级开始增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为期3周;另外,每年一次的专业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
3.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学科定位有偏差,导致文科化倾向明显。
设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学科定位[1]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文科化埋下了隐患,大类招生则使这种隐患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偏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基本目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大类招生规定四年制本科前两年开设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开展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及实践教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专业大类平台课,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大类选定,25—40学分;专业教育为专业准出课程,专业自定,6—8门,15—25学分;拓展教育为专业方向模块教程或其他选修课程,15—35学分,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学分均少于专业通识教育,因此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就尤为重要。目前专业通识课程为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后5门课程显然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也从未开设过,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和新增这5门专业大类平台课,以前开设的资源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土地行政学、土地法学、土地统计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识图等专业课程大量缩减,既缩减了专业知识,又损伤了专业技能培养,且大量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放到大三大四才开设,与学生的考研和找工作相冲突,学生难以安心于专业学习。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34-0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与“土地管理”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划归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开始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截止至今,全国有80多个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问题。
据调查显示,自2006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在降低。而该专业对口的部门却表示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主要的原因有:(1)一些院校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解片面,没有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本专业,陷入了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困境;(2)在教学中往往以教育者为中心,缺乏与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3)自金融危机后,大学毕业生盲从考研,影响了研究生、博士生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研究意义
鉴于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必须实现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逐步向注重具有创新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2]。本文主要探讨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问题,以期达到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设置科学;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学实践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发展。
二、正文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
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过相关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够独立的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可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具备专业素养、从事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工作。
因此,我们在培养时须处理好专业的刚性要求与弹性要求。在实现现代化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上,发挥各个院校本专业中的优势,培养具有相关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达到加强本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很强的特性。以管理学、经济学、土地资源学、法学等为基础,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
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3.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政策性、时间性较强的专业,有关理论和方法受国家政策、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4.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我国特有的年轻专业,相关的理论发展在摸索发展阶段中,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理论和方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道路。
(三)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基础,综合考虑时代特征、学科特点、地域特色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等要求,教学课程改革以“整体发展、”以人为本“、重视个性[3]、创新型人才”为立足点,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形成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的能动机制。教育课程充分体现学生观,将学生从被动的参与者转变成主动的执行者。
1.横向课程体系。横向课程体系指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提高整个专业人才基本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各院校的地方特色,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包含国家课程、地方院校特色课。国家课程是国家为了保证国家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的培养水准,由专门机构硬性规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能力相关的课程。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专业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课程体系,但是专业设置的规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其内容包括:(1)德、智、体、美等方面修养的培养有关的课程以及社会调查实践课程;(2)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3)土地规划、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基本的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地方院校特色课则是以“以学生为本”,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学术上、地域文化等),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特色[4]:一是院校特色。各院校以原有学科为基础,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如,湖南师范大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地理科学背景中创立,形成了以土地资源管理为主,与房地产经营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体系。二是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学科发展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专业课程设计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则偏重于农学类,像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学、植物地理学、农业生态等,而湖南农业大学位于长江以南,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因此其偏重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土地开发与保护等。
2.纵向课程体系。纵向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的特征和专业定位,其基本结构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
(1)课程教学。①公共课课程:着眼于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是国家课程重要组成部分。②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有关的课程,是本科教育国家课程的核心部分,要求掌握与专业相关的重要领域的重要理论以及创造过程、应用方向。各大院校必须以国家课程为参考,并适当的增设一些与院校特色课相关基础课程。③一般专业课程:依据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制订一个科学的专业知识构建体系。④专业化课程:是课程设置能动机制的主要部分,包括专业方向的新技术、新理论方面的有关课程。课程的设置应是在在一个良性的社会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开设市场需求的新课程,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最终体现是培养出具有特色的学生,其主要体现在能不能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较为充分的市场需求,实践能力高低是市场经济下人才需求的依据[5]。土地资源管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①课程实习:以课程为中心的课程实验、社会调查以及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科探讨、高年级学生讲述经验和体会、专家作报告、组织专业知识竞赛等形式。②专业实习:各院校与国土局、勘测规划院、土地房地产评估等相关部门、中介公司进行人才、技术交流,建立实习基地和专业交流等合作。③科研项目:各大院校发挥本院校的优势,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科研项目以及各院校老师承担的重要项目。④毕业实习:毕业实习能够反应学生综合技能,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在校内外“双导师”[6]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实习的企业和单位,制订自己的实习计划,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完成实习任务。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采用“集中式”实习和“分散式”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6],侧重提高专业能力。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则重点培养科研基础能力,为今后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总之,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践教学,最大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的同时顺利的完成了学生的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的综合培养新模式。
3.横向课程体系和纵向课程体系的关系。横向课程体系与纵向课程体系共同组成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横向课程体系是纵向课程体系的基础;纵向课程体系是横向课程体系的具体化。因此,它们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综合两者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才能够得到科学地发展,实现专业的定位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说过:“教学应当严密组织,务必使每年、每月、每日都要环环相扣,务必使每节课程都有相应的课题,不致失落了主题或颠倒了顺序。”[7]随着现在技术的发展,基于Web的网络教学互动平台的构建已经实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实现突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裴斯泰洛奇说过:“技巧和能力唯有通过实际的应用才能发展”。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大学生专业实践的黄金时期——寒暑假,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科学实践。
1.大学一年级。大一的学习在沿袭高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转变。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加以自主学习的引导。以教学课程(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和实践内容(寒暑假课程设计)为辅;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
2.大学二年级。以学生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为主,学生统性的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了解行业情况。该阶段的课程教学:公共基础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一般专业课;实践内容:在校内,优选和整合本专业的实习设施和场地,满足专业新发展的要求。在校外,企业合作和交流是关键。鼓励一线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特别要鼓励教师和企业进行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尤其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在意义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中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3.大学三年级。课程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一般专业课,专业化课。采用情景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毕业后从事的方向并选修相关课程。教师引导学生专研专业问题,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课题、项目研究或者自主申报课题研究。
4.大学四年级。大学四年级是学生角色转变的转折点,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面向社会为主。教学课程主要有专业化课,实践教学就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度,广泛地与国土局、房地产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与地产估价公司、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的进行合作指导。
三、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土地管理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自本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以来,土地资源管专业向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与社会化发展,培养创新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是土地管理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人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着手,以学生为本,引导大学生参与课程制定的过程,制定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革新机制。一方面,大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绘画自己的未来,增加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与学生沟通的纽带作用。以改变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的现状,形成刚性与弹性有机结合的能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吕巧灵,李玲,路婕,薛晓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0):169-170.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Z].2005.
[3]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杨君,林瑜.农业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沿革特色及学科建设分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科学社会版),2008,(9):78-80.
[5]杨小艳,陈龙高,等.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建设与发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9,(4):74-76.
[6]徐红丽,张宇.浅谈当前形势下工科院校生产实习的出路[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12):89-91
[7]钟启泉,张华.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0]243号),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行发教务字[2010]87号)
关键词:“3S”技术;土地资源;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36-02
我国国土资源丰富,幅员辽阔,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较少,而且土地资源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规划、利用、管理不到位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与破坏,特别是农业耕地的使用、保护和红线的控制,这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几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还涉及经济、社会、人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土地资源信息采集、存储、计算的方式以及更新和管理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土地资源规划、保护与发展的速度。因此,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充分、精准的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应将先进技术引进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中,“3S”技术则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手段在土地勘测、调查、管理、规划、建设、使用、监督、检查等过程中以及农业耕地保护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3S”技术的功能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统称,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其可以全方位、立体、快速、精准的对地上、地下进行资源勘测、环境检测、能源调查,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的数据变化和图形图像进行空间分析和动态处理、数字制图等,是较为先进的、操作性较强的空间探测技术。技术操作人员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3S”技术对土地综合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表达、传播和应用的功能,提高对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利用与管理。
1.1 RS的功能 RS遥感技术主要功能是摄影、扫描、传输、处理,主要用于地区环境质量监测、气候气象变化观测、植被资源分布调查、交通路线网络布局以及旅游名胜景区的位置分布,气候效应的调查等。其主要是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利用遥感器接收地层表面的各种物质发出的不同电磁波,然后在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探测地面物体性质,对地面事物进行识别,形成信息反馈到设备上进行工作,可获取大范围的信息,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且具有快速处理庞大数据的功能。
1.2 GIS的功能 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将采集的地理信息按照类别、级别、层级进行有序的组合、分析,并且还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要求进行重组和再分析,时刻对动态的数据进行信息检测,具有输入、查询、检索、修改、输出、更新、分类、分析、检测、存储、处理、数据编辑等功能。空间查询与分析是GIS的核心,具有空间拓扑叠加分析、空间模型分析等功能。其最突出的性能是可以将所获得的信息在电脑的地图上进行准确的显示,具有可视化、直观性的功能,并且还可以通过信息总结其中的规律,并得出所需要的结果。GIS是地理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一种专业性、操作性、智能化较强的地理信息管理计算机软件系统。
1.3 GPS的功能 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功能是提供点线面三维坐标,主要应用于土地测量、土地规划利用、土地基础数据调查、土地类型分布、摄影测量、野外考察以及军用或民用航空飞机、船舶、汽车等运输工具的导航与定位。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被称为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具有全方位、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率的特点,是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设备共同组成的三维导航与定位系统。
2 “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 RS的应用 RS主要应用于农林业资源分布的调查、土地资源各种类型的利用以及使用现状调查等基础地质工作,如农林业用地种植情况(土墒情况、病虫害、肥力、作物长势、产量评估、农作物产量和分布、合理施肥以及播种和农药喷洒等)、土壤成分和性质分布检测、矿物地质资源的分布、工程、地震、灾害、地区地质以及矿物、水文的地质地况综合调查、土地资源恶化(沙化、盐碱化、干旱、洪涝等)、森林资源建设、规模、规划、发展的调查等。这些功能的应用使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者可以及时、有效、精准的了解土地资源的情况,掌握耕地的使用情况,提高农业用地的效率,加强田间技术管理、控制和降低农业种植成本,还可以在地面条件受限和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地方作业,不受地理、气候、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减少人工作业的难度。同时还可以依据数据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为农林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农业合理化调整,为各种土地类型的用地提供合理的分配比例和规划方向。
2.2 GIS的应用 GIS主要应用于地籍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土地使用权利归属、土地规划编号、土地资源评价、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管理,可以对土地这种非可再生资源进行资源调查和利用规划以及动态检测,便于土地资源管理者准确的掌握国土资源的使用情况,同时还避免了大量纸质材料的查找、堆积、陈旧、失真等弊端。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部门还可通过此项技术合理的城市基准地价和土地分等定级信息,便于土地公开透明的管理,而且一系列的数据还可形成土地市场管理非常重要的参考系数,提供规律性较强的管理途径,实现土地管理的网络资源、数据和应用信息共享。
2.3 GPS的应用 GPS主要应用于土地资源的外业调绘和土地利用特征、数据、用地范围变化数据的采集,绘制土壤样品点位分布图、地籍测量、勘测定界、查处非法取土位置、确定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地块位置,检查与核实使用开发的位置是否与申报相符、变更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确定GPS的定位精度是否能够满足测量的精度要求,还要在对不规则区域或路径的测量时,确定采样原则,以避免采样点选取的不同,对测量结果造成直接的影响。在地籍测量过程中,GPS的应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其不仅可以对小面积或突发性的变化及时的做出反映,而且在野外工作还能够便捷地获取变化的区域数据,并对动态监测系统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
3 结语
总之,“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一是可以促进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逐渐走向智能化、信息化、科学化、动态化、速度化;二是可以通过高新技术的综合分析评价和模拟预测,为城市或区域规划、管理与决策、国家土地政策的制定、推行与落实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其次,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土地资源使用现状下,“3S”技术的使用可以在加强耕地保护的前提下,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基本农田的使用,确保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协调人地关系,避免对农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威胁;其三,“3S”技术还可以加强电子政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王玉印,邢世和,刘留辉.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武夷科学,2008(24):156-162.
[2]韩世静,安钧鉴.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4):39-41.
[3]王维一.“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2009(2):160-162,168.
[4]宋拥军,刘保东.“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及趋势[J].山东国土资源,2005(9):53-55,58.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阻碍
1.1土地资源管理缺乏高效规划和控制从目前情况看,随谈我国已经出台了土地资源管理的专项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晚,从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来看,仍有较多不完善之处,法规条目中的某些规范要求不够具体且模糊,这些法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给执法造成一定困难,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难以按照实际法规操作。比如《土地资源管理法》中的第二条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该条文中对公共利益这个概念没有做清晰解释,也没有具体界定何为公共利益,该词的模糊定义使得在进行土地资源征收时产生一系列问题。再者,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有一定滞后性,且大多适用于城市土地,相比城市,农村的土地资源管理较为落后,而恰恰农村土地的问题也较多,面对诸多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作出修改和补充,在应对新情况时无法及时解决,使土地资源管理处于被动局面。
1.2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混乱土地资源的规划是一种比较系统化的工作,这其中牵涉到多个领域、多个部门,例如,城市总体建设布局、水利问题、农业问题等,需要统筹兼顾,分析多方利益,考虑成熟才能做出科学决策,为此需要积极协调各部门、各领域的规划。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各部门之间仍然缺乏有效规划,在利益共赢上难以达成共识,由于缺乏明确的协调方案,使得土地资源规划常与其他城市规划产生冲突,出现矛盾。除此之外,从事土地资源规划的从业人员素质的不高,或缺乏专业土地规划训练,则会在土地规划阶段不能将土地进行进行集中分配,科学合理规划,甚至将不同类型的土地混合规划,不仅增加了规划成本,并且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不可持续性,在未来或将给城市发展带来瓶颈,同时破坏环境,使土地规划缺乏权威性。
1.3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土地的相关管理信息数据庞大而复杂,而且不同的土地信息其更新的周期也有所不同,这费土地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挑战。因此关于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一项庞大负责的系统工作。根据实践证明,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很大的投资力度,并且需要较长的周期性,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成功。并且信息化建设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周期性也很长,必须是信息化系统运行了若干年以后,才能看到产生的利润和投资回报,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很大。而在我国的很多地区,政府对于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不够重视,投资力度较弱还有待提高,或者是注重于软件硬件方面的投资,而忽视了对于专业人员培训的投资,在对信息数据的采集、更新和输入几方面都缺乏对人员的资本投入,缺乏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视。同时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进行信息化建设管理,实行规划化、标准化、统一化的管理办法。而在我国,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于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非常不利。另外关于土地管理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没有专业的开发部门来承担,以至于软件水平较低,与系统的整体一致性不符合,并且相关软件的技术服务、定期升级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也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我国土地资源信息化的建设。
2.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分析
2.1加强土地资源相关管理法规体系的建设对于现阶段的土地资源管理中法制不健全的现状,必须在已有《土地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切实根据实际修订和完善具体内容,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使实际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法规制定要落实到土地利用、整治、保护以及管理的各环节,切法条明晰,用词准确,可参考西方先进国家的土地整改策略,结合我国实际予以借鉴。另外,加强土地资源法制建设,还需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一旦发现有滥用耕地,破坏土地的事件发生,要依照法规,严惩不贷,建立起问责制,使得相关责任人能够切实担负起自身职责,追究领导责任,避免消极事件发生。
2.2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监管力度,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土地资源利用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城市在大力发展经济时,都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土地规划和管理问题,只有对土地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有效缓解城乡扩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土地资源管理,依据各地实际情况设立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加强土地监管力度,集中利用土地,对有限的土地进行合理审批,拒绝任何非法审批项目,对违规违法的土地使用项目进行严惩。土地利用和整体规划必须以法律为坚实保障,在制定土地规划时,要事先做好实证调查研究,在专家的鉴定和科学论证下进行,做到实事求是、高瞻远瞩、切实可行,从源头上防止滥用土地的事件发生。
2.3加快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在统筹规划方面要实现统一领导、统一安排。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必须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统筹安排、统一领导,要实行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各部门之间要能协调配合。另外,土地管理部门在计算机软件的配置、信息资料的传递和共享方面也要有统一的标准规划,在对外服务时要有统一的要求标准。其次,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比较大,利润回报周期长,要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步骤有计划的进行,不要急于求成,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做好规划并稳定发展。最后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建设土地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进行人才培养计划,要培养土地管理相关的高水平人才,还要培养现代化信息管理人才,不仅熟悉土地管理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另外还可以加强现有业务人员的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培养良好的信息处理习惯。
3.结语
关键词:城镇化;国土资源管理;优化措施
1前言
国土资源指的是主权国家管辖之下包括领土、领空、领海的全部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国土资源属于一切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开发利用好国土资源能够帮助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适应力。如果国土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只重视了利益没有重视生态经济原理,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影响生态环境发展。因此针对目前我国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必须要加强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2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现存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一直在稳定发展,相关部门能够根据当地各自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发展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国土资源管理发展策略,保障了我国国土资源的功能发挥,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土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进步。部门管理人员由于思想政治意识不够坚定,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有可能会在利益的诱惑之下私自利用自身职权来收受贿赂,工作中实行暗箱操作,把国有土地资源占为己有或者是违规出售,然后从中谋取利益。有一些地区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由于相关资格证件不够齐全,因此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不够合理合法,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导致国土资源被违规占用,影响到了国家利益。如果国土资源管理的现存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严重影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质量,导致国家利益受到侵害。
3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强化我国国土资源管理
3.1完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国土资源管理跟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视力度。针对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调和目前国土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在制定好管理规划之前,首先需要结合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目标,深入调查和分析目前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开发潜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我国土地资源效益,帮助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来进行,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制定出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计划,引导市场需求,帮助优化土地结构,合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出现重复建设行为,在管理工作中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在城镇化发展区域内部的耕地数量、生态用地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析,确保我国土地资源能够被多样化利用起来。要在管理工作中坚持用地的基本原则,对于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对于限制土地依法进行处理,从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要在工作中加强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治理,在保障生态用地的前提下满足经济用地需求,促进我国城镇化持续稳定的发展。
3.2建设高质量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直接管理人员也是工作执行人员,管理人员的综合工作素质直接影响了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因此想要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质量,首先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针对现有的国有资源管理人才队伍,一定要加强培训工作,不仅需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加强,也需要熟练各种工作中的业务操作,还需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要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基础上,让工作人员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让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严肃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工作。单位也要加强先进技术人员的引进,加强跟相关机构和工作部门交流,针对于管理职能和技术掌握都非常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一定要给予优厚的福利条件以留住人才,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充实管理队伍。为了能够保证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可靠性,需要在工作中加强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加强考核制度,健全管理工作体系,保障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公平、公正的顺利进行。
3.3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
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想要提升国土资源的管理有效性,需要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建立起完善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实现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重组运营,满足我国土地市场环境的良好发展。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还能够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公平、公正,保障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实现。例如利用好市场运营机制组织拍卖会,实用公开竞争的形式出售土地的使用权,并且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公示和查询制度,不仅能够提升经济效益还能够确保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也为其他的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提升了企业土地信息的对等几率。
3.4优化管理模式
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优化管理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建立起一套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把国土资源公开化处理,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公布国土资源的相关信息,提升了信息的利用效率,也帮助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效率。
4结语
国土资源管理关系着我国的长远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方针,科学有效的管理国土资源,确保国土资源管理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来为经济建设做贡献。为保证国土资源管理水平,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城镇化发展方向,及时的调整好工作重心,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管理方案,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荣剑峰.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9):291.
[2]栾立臣.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8):271.
[3]程萌,郭莎莎.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20.
[4]熊爱平.城镇化进程中国土资源管理对策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2(3):101.
(郑州测绘学校,河南 郑州 450015)
【摘 要】土地资源调查的技能和方法是《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核心能力,目前该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土地变更调查技能还停留在手工调查的阶段,传统的变更调查方法已不能满足土地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研究了基于DOM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和基于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的土地资源变更调查方法。
关键词 遥感;国土资源调查;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JB11161)。
作者简介:王勇(1979—),男,河北永年人,工程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摄影测量内外业和遥感图像处理教学及研究工作。
0 引言
开展国土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摸清“家底”,利用调查的结果指导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较快,国土资源的使用变化情况较大,因此必须适时的开展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变更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的重要工作,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和有关图件;为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掘土地资源潜力提供基础工作和动态监测;为制定综合农业区划、改善或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提供重要依据。土地资源调查的技能和方法是《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核心能力,目前该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土地变更调查技能还停留在手工调查的阶段,传统的变更调查方法已不能满足土地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采用简便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地理位置和属性数据,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实时动态的土地变更调查、监测势在必行。本文研究了基于DOM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和基于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的土地资源变更调查方法,为改进《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能进一步提高中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水平。
1 传统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及优缺点
(1)不能准确地获取变化图斑边界的准确位置,仅依靠图像的相关特征进行判读和量测,很难准确的获取变化边界的具置,从而导致地类的图斑形状产生变形和量测的面积不准确。
(2)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统计,过程非常复杂、工作量也比较大,既要到外业实地调查,又要进行面积量算、更新图件,数据统计、编写文字报告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来完成,很难保证调查成果的质量。
(3)通过基层上报得到的各种统计数据,受行政干预和地方利益的影响较大,会存在错报、瞒报、漏报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土地资源变更调查的准确性。
2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2.1 土地资源调查底图制作
首先要利用gps技术获取正射纠正所需的控制点,搜集测区已有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多光谱影像和全色影像进行正射纠正,然后经过影像融合、镶嵌生成正射影像图(DOM)。在正射纠正前,要先配准同步获取的全色和多光谱影像使得全色和多光谱影像具有统一的地面分辨率,并进行融合。多光谱影像分辨率如果能够满足DOM生产规定要求时,可不与全色影像融合,直接进行正射纠正。影像纠正要保证每景影像不少于9个控制点且均匀分布;配准后的影像应保留原始影像波段数目、顺序和采样间隔;经过融合处理后的影像应有合适的反差,清晰的纹理、均匀的色调、逼真的色彩,保证影像能够将耕地等重要地类类型清晰的判读出来;镶嵌处的影像应无裂缝、模糊和重影现象;最后按标准图幅内图廓外接矩形外扩1cm范围裁切标准分幅影像。
2.2 土地资源调查判读
首先要进行室内预判,以DOM为基础,利用MAPGIS软件平台,以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为基础,认真的分析比较土地利用详查资料,将我们所需的线状地物、行政和权属界线、土地利用的地类界及地类属性等要素进行分析提取,在MAPGIS软件上进行矢量化并把属性进行整理输入,制作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底图供外业调绘使用,同时要打印好外业调查表。然后按照统一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时要靠充分考虑到土地的利用方式、覆盖特征以及它的用途和经营特点等因素,确定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分类系统建立好以后建立解译标志,好的解译标志能够提高判读的质量。 最后利用计算机自动识别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利用外业调绘底图数字化每一地块的位置、形状、范围,最终将包括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的土地利用信息准确获得。
3 基于变化检测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3.1 选择数据源
利用卫星影像进行土地资源变更调查需要大量的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因此我们要选择价格适中、易于获取的卫星遥感影像,来保证遥感影像的数量,并且卫星影像的数据来源一定要连续、稳定,能够满足我们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变更调查的精度要求。
3.2 校正和配准
通过图像配准和相对辐射校正方法实现不同时相遥感图像的几何和辐射校正是利用图像差分法进行变化检测的关键。配准是将多时相图像的同名像点互相重叠,将一幅影像作为基准图像(t2时刻影像),另一幅作为待配准图像(t1时刻影像),并通过选取的控制点采用多项式的方法确定基准图像与待配准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相对配准。
3.3 影像裁剪
由于纠正后,两幅影像实现了几何位置的配准,但图像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对两幅图像进行剪裁,使两幅图像所覆盖的是同一地区的同样大小的范围,这样才能保证检测信息的准确性。
3.4 基于差分图像融合的变化检测
首先对变化前图像、变化后图像分别进行灰度差分和纹理差分,得到灰度差分图像和纹理差分图像;然后根据乘积变换算法融合纹理差分图像和灰度差分图像;接着根据ISODATA算法进行融合后的分类,结合目视解译,得到变化区域。
3.5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
利用监督分类方法将遥感图像中被增强显示的变化信息分离出来,最终得到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位置、大小和范围。
变化信息提取后结合外业调查结果进行核对比较。必要时还要注意:1)分层规范、内容齐全;2)影像覆盖完整辖区;3)保留的图斑及其编号与整理后的《变化图斑外业核查记录表》以及外业调查图、变更调查图上的相应图斑一致。
4 结论
传统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费事费力且精度低,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需要。《国土资源调查》作为中职院校的骨干专业,根据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本文研究总结了利用DOM作为土地资源调查底图的制作方法、规范要求和基于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土地资源调查过程方法,对进行该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加大,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将成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各中职院校进行《国土资源调查》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该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这项技能,为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晓波,等.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2):130-134.
[2]田静毅,等.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5,11.
[3]李宗华,等.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5,8.
[关键词]土地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 是一切生物的载体,是人类社会和生活活动的场地,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人类本身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在我国,人口数量巨大,而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时又面临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压力,因此,产生了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渡,保护乏力的严峻局面,而直接后果是破坏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土地管理的内容,更新土地管理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我国土地资源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耕地资源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耕地资源形势严峻。人均耕地面积1.59亩,只相当世界人均3.62亩的44%, 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66%的耕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区,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的耕地只有耕地总量的40%。20%的耕地受三废和农药污染,干旱、半干旱地40%的耕地严重退化。全国耕地中有59%缺磷, 23%缺钾, 14%磷、钾都缺,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量的70%。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由于耕地资源不足,迫使人们不顾破坏环境滥开发耕地,掠夺式、粗放式地利用耕地资源,增大了对环境的影响。土地资源环境破坏引起我国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其主要表现是土地荒漠化形式日趋严重。据调查,我国实际发生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3%,相当于14个广东省。现在每年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被沙化。荒漠化在土地利用类型方面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等形式。我国每年沃土流失100多亿吨, 氮、磷、钾等养分流失远大于全国化肥总产量。我国草地退化也非常严重,占了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草地总面积的57%。由于森林的滥砍滥伐、毁林开荒, 造成林地不断减少和严重的水土流失。
2 土地资源环境保护是现阶段土地管理的战略抉择
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土地资源, 同时又会对土地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长期无节制地大量占用会使资源枯竭、资源环境受到破坏,最终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综合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涉及面大,而且具有长期性和艰难性。现在,我国对耕地保护的工作在不断强化, 对土地资产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对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还是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生态环境同样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优美的郊外自然环境可以带来旅游收入,城市土地的绿地生态环境建设也能提高土地价值。
3 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的对策思考
3.1 坚决落实新土地法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精神
新土地法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的精神,体现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对人与自然规律关系认识的深化,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法律依据。把保护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优美的山河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成为贯彻中央座谈会精神和新土地法的具体行动。
3.2 提高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
我国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只看重把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管理,看重作为一项财产的产权管理,看重作为一种资产的经济权益的管理,而轻视了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性。要把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到像保护耕地、重视土地资产价值的高度来认识。
3.3 把保护土地资源环境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只有把保护土地资源环境当作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才能更好地规范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行为, 成为土地管理者在耕地保护、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地籍地政、政策法规、土地监察工作中, 实施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3.4 保护土地资源环境要形成一种制度
保护土地资源环境不是口号,需要将这个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形成一种制度。而构建这项制度应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内容。
3.4.1 保护土地资源环境要实行规划和目标管理。
定期制订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的规划, 确定规划完成的内容和目标。其内容要具体, 目标要可行。如生态保护的退耕还林规划应该将退耕的位置、坡度级、面积、权属界线等内容按时间分阶段明确目标
完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对各阶段及形成的保护土地资源环境成果进行检查验收。
3.4.2 建立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监察和执法职能。
对破坏土地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日常性监督检查。给予执行监察的人员权力, 对破坏土地、污染土地、破坏土地生态环境等行为检查, 并给予有关处罚。让责任者承担土地资源环境破坏的代价。
3.4.3 开展土地资源环境保护调查和监测。
通过调查和监测, 摸清土地资源环境的现状,为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搞好调查工作, 要对土地资源环境的类型制订标准和特征指标,建立土地资源环境调查的统计指标体系。要确定调查内容和制定技术方法,建立固定的观测点,应用高新技术长期经常性地跟踪土地资源环境变动状况,周期性对土地资源环境状况普查。
3.4.4 保护土地资源与各部门工作结合。
保护土地资源要与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工作结合起来。土地资源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只有协同工作,才能保护好土地资源环境。例如参加自然保护区工作,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900多个,占国土面积的7.69%。但是保护区边界不清, 土地权属纠纷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工作。因此,要积极参加有关部门以及单位的工作, 协调、指导、配合他们共同做好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的工作。
3.5 大力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土地资源环境学科是土地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土地资源环境科技研究能促进土地科学发展,完善土地科学体系。土地资源环境的综合性很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相关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建立土地资源环境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是一项新的课题。只有按照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科学技术开展工作,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土地资源的保护。因此,要鼓励支持土地资源环境和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关键之一是加强对这方面的专门科技人才培养。有关的大专院校应设立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专业课程, 并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
3.6 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土地资源环境
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许多地方的土地整理的重点方向是开发新耕地, 为缓解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矛盾, 为做到耕地的占补平衡服务。但是,土地整理作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根据德国和国内土地整理的先进经验,土地整理中最重要内容是对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对山、水、木、田、路以及村庄、城镇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