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治理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管理是指政治统治者的地位保护盒阶级压迫功能逐渐淡化,代之以将行政权力主要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等方面的政治意志执行过程。政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管理则是这一意志的执行。对于什么是治理,许多机构和学者都作出了自己的界定。比较典型的是全球治理协会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全球治理协会的定义是:治理是个人与机构、官方和私人治理其共同事物的总和,多种多样互相冲突的利益集团可以借此走到一起,找到合法的办法。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是对立的或各异的利益彼此时应,也可以是人们同意或接受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安排。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是:治理是运用政治权威管理和控制国家资源,以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体而言,治理是有许多不具备明确的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它灵活的反映着多样活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以上定义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即国家、组织、个人之间通过谈判实现自动协调目的的方式。
2 多样化的行动者。国家责任范围逐渐缩小而公民享受更多的责任,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广大公众都可以参与治理。
3 互动过程。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依靠互相依赖的权利和资源关系实现互相促进和支持,形成协作性的合伙伙伴关系。
4 国家的主导角色。国家在制度设计和战略制定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这是其他机构不能代替的,国家的作用充分体现在其宏观调控和组织协作上。
二、善治的内容
善治是指一种良好的治理。这是治理理念和相关机制建立并运用到实践中所导致的良好的绩效。它应该是社会治理发展的目标。善治只要是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技校,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方面。整治效果主要是通过治理达到了公民与公共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公民的责任精神得到提升,公民对公共事务有着广泛的参与,社区团结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管理效果是通过多元角度的参与和互动,社区和组织的治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形成了共同治理的机制,提供了最大效率的公共服务。经济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治理直线了社区和组织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并确定了良好的经济收益,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好地福利。而社会效果则包括文化观念、环境保护、社区安全、邻里照顾等方面都产生良好的小郭,社区成为安全、幸福和文明的居住地。就一个国家而言,职责意味着国家实现有效的制度构建、公民创造力得到激活、政治文明程度高,意味着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去的稳定而快捷的增长,而且在综合效益上公民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社会和自然都实现了和谐共进的目标。
三、公共治理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覆盖面比较广泛,教材的章节之间甚至相关课程之间都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之间,教材内部章节之间必然会有重复或者交叉的内容出现。例如,学生在中学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候,对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大学阶段所学习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课程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容。因此,教师在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还要理性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吃透基本点,抓住衔接点,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避免重复讲解,从而更容易产生实际性的教学效果。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突出难点和重点,有的放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讲解每一章节的知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在于全,不在于多,但是必须精。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整体的把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的进行把握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理论的难点和重点为核心,进行有板有眼的,生动的,有理有据的讲解,让学生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都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例如,教师在讲解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前后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和经验,并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师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讲解和阐述,一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在逻辑哲理,二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三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对生活的向往和本质要求。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时展,贴近实际生活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脱离实际生活,并不受广大学生欢迎,经常会出现学生翘课,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打瞌睡的现象,这也充分说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时代脱节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时展进行紧密结合,以历史唯物注意和辩证唯物注意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作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紧贴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等社会现实问题。例如,我国当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疑点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很多热点问题,例如,干部腐败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社会分配不公平以及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要为学生解释和讲解这些问题,仅仅课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紧贴实际生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辨别社会问题的能力,促使大学生能够正视社会问题,培养其道德品质,做适合社会发展的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课程基本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教育要突出重难点,还要注意结合时展,使教学内容紧跟时展步伐,结合生活实际,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作者:钟启春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 思想性
论文摘要:“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学各个环节的个性化特征,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并未充分彰显,明确并落实思想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化和实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思想性”界定及表现
“思想”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有所不同。如,哲学论域中的“思想”是指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成果,属于理性认识,有时也可指一种理论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则指的是思想意识,涵盖了意识中全部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但侧重理性形式[1],是指支配人的行为、态度的主观观念、主观意识、主观精神,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特点的范畴[2]。“思想性”是指以思想、观念为涵载,强调思辨而非经验,价值主导而非价值中立,承载着价值判断、伦理追求、道德呼吁的特征和属性。思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1.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
在学科特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明显不同,其目标是直接而明确的培育某种观念、思想取向,意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及行为实践等方面达到预想结果。而其他学科的取向是知识性或称做学术性的,不直接涉及与知识相关的观念和思想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尽管作为一个学科也有自己的学术性特征,但其最终取向却不是传承和增进知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而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水平。
2.思想、观念性教育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无一例外都是观念教育,观念教育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素和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观念教育为内容取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这当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进行观念上的说教,但却明确了一点,即要围绕观念教育选择有效的载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观念培育的目标。而知识性的内容则必须突出其思想性,而不作简单的知识和学术传承。另外,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多种灵活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效的教育形式,但必须注意,这些载体和形式的运用必须以思想观念的培养为主导,做到为思想教育所用。
3.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的,强调课程对受教育者主观思想观念的改进和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在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以为理论指导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方面所达到的效果。这迥异于常见的学术性标准,后者注重对某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掌握以及增进和积累。政治学和伦理学传承和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知识体系,可能培养出政治学和伦理学学者,却未必能培养出政治家和道德高尚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不是在传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培养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学者,而是要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心理素质有所提升。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实现的认识误区
1.泛政治性使思政课无法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
所谓泛政治性,是指在教学中过度强调课程的政治性,把教学简化为政治说教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即通常所说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其含义是说没有超越阶级和非阶级的思想体系,其目标是要完成统治阶级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可以简单地在本质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误读反倒会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实现。表现之一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即通常所说的“上纲上线”,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牵强附会,甚至肆意歪曲。表现之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过度突出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轻描淡写。表现之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进行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以宣传口号代替理论的逻辑展开,把思想和理论教育演变成政治蛊惑和行动动员。这种“泛政治性”倾向最致命的缺点是没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思想层面上,无法通过理论的透彻解读来触动并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使受教育者坚定理论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相反,过度的政治渲染还会拉大思想和理论与受教育者的距离,阻滞甚至降低受教育者的思想理论水平。
2.学术依附性使思政课囿于知识积累而非思想水平的提升
所谓学术依附性,主要是指弱化思想观念培育而强化知识性、学术性积累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术性还相当孱弱,学术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学术性的追求必须是在对本学科的学术特性充分认识和把握的条件下来展开,且不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轨道。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做专业课进行教学,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有深度和力度,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来看,这种所谓学术化风格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一个误区。从理论上说,追求教学的
学术性恰好用知识性掩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思想性特征;从实践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大都是非该专业甚至都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从课程的数量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能力等方面考虑,学生不可能完成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充分把握和学术积累,遑论基于这一知识性积累而提升思想和观念水平。
3.重理论环节而轻实践环节使思想教育与现实脱节而缺乏实效
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一样,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论和西方的教育理论都明确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相对成熟,自我意识强,情绪、情感丰富,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乐于独立思考,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而非书本上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生们无法通过简单的背诵、记忆完成任务,必须迫使自己作出认识和思考,这无疑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一种再好不过的途径。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或者被忽视乃至名存实亡,或者虽有严格的社会实践安排但却缺失思想性的主导,甚至沦为变相的旅游。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的对策
1.贯彻针对性、形象性、层递性原则,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的思想性
针对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每个人即便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也都会形成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都会有自己的“原初思想”。当然,由于理论素养的缺乏,这种“原初思想”和我们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有或大或小的差距。从这种差距出发,遴选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就很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呼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形象性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不可以太抽象和理论化,而要尽可能地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这不只是要求运用视听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取那些学生日常经历的,有深刻寓意的鲜活素材,结合这些素材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思想教育会因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不再产生距离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目标。层递性是指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中遵循思想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并在时间上依次递进,例如要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内容上作出调整和整合,以符合学生思想发生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学生思想上的接受和提升。
2.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有学术取向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深厚基础,但必须凸显自身的特色。首先,“合思想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的独有视角,是学术个性所在,它所展示的是以思想教育为目的的研究而非单纯的理论研究。“合思想教育性”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独特研究领域,能否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其次,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学术地位并加强其学术性研究。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被视为学术研究,在论文的分类上就有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之别,后者显然没有得到学术承认。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各专业学术研究在整个学术领域的强势地位有关,它所强调的是学术积累而不是思想和观念的教化。以观念和思想教化为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比任何其他学术领域都更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否定方法研究的学术性是十分荒唐的。再次,建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特色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标准。这对于本学科确立独特的学术领域,凝聚和培育学术人才,提升在整个学术界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突出思想性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社会实践的准备阶段,要使选题富有思想意义,与课堂理论教学有衔接,作出详细、可行的实践计划并作必要的技术准备,以保证社会实践的深度;在行动阶段,要进行全时段的导引和监督,保证社会实践的方向和力度;在最关键的总结阶段,除了严格要求,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社会实践成果的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以最便捷的途径、最大的容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挖掘学生最深刻的内心感受。总之,思想性主导的社会实践既要有“量”——使学生广泛思考,又要有“度”——使学生的思想观念获得深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102.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三进入”
目前,我国的士官院校是以培养军士长为主要目标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士官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教育目的是把士官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层骨干和基层军官得力助手,士官院校政治理论课是向其宣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阵地,所以要不断改进士官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人”。
一、编写适合士官学员政治理论课教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入”,编写适合士官学员特点的政治理论课教材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完善政治理论课教材,要采取以下措施:
1.政治理论课教员必须先原原本本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整准确地把握其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2.教材中要体现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我校现有的课程教学总体设计中包括课程分析、教学理念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效果评估设计等主要环节。新编教材中也要对以上几个方面有所体现,这样才能做到教材与教员的教学设计的统一。
3.教材内容要科学选取。培养学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归宿。新编教材的体系要相对完整。在新编教材中我们可以设计典型案例分析和习题库等环节,以增加教材的实用性。
二、切实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进课堂
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进课堂。确保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关键。给学员留下的不仅有丰富的形式,还有受益终身的内容。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进课堂,所有的政治理论课教员都应该努力做第三类教员。
在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改革上,我们可以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特别是案例式教学,目前在我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成功做法可以进一步加以总结和完善。
三、要在“亲、近、活、实”上下工夫,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扎实进学员头脑
什么是“亲”?就是士官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员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使其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力量,增强政治理论的亲和力。使之充分认识学习政治理论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大现实意义。对理论情感一旦被调动,就会激发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教员要在讲授过程中始终贯穿真情实感,拉近理论与士官学员的距离,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政治理论。
什么是“近”?就是士官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切实从士官学员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贴近士官学员实际。政治理论课也要在教学中尽可能贴近士官学员实际生活,用实际生活中的鲜活事例阐述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使他们在思想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成为其自身发展中迫切需要的理论指南。
什么是“活”?就是士官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政治理论通俗易懂,并使学员学会学习。政治理论教员要从学员实际接受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指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帮助他们回到部队后继续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什么是“实”?就是士官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从抓思想和促工作两个方面人手,才能在学习和践行两个方面共同提高,使理论学习真正服务实践。要注重解决好理论指导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引导学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努力推动士官学员由学习理论向践行理论的转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22-02
党的十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就鲜明宣示了,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阶段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一批“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引领国家民族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实践教学进程中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方面仍面临许多窘境,实施环节比较薄弱。为此,面对此现状,非常有必要探索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改变目前实践教学的窘境。
一、 诠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及特征
1.“实践教学”特定内涵是指校外的实践,即走出校门,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组织地参与“五位一体”的教育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则是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它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由课堂到社会、由书本到实际、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过程。从形式上看,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三种形式,它能够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科研有机的相结合。其中课堂实践强调了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现实生活过程,科研实践拓展了教育空间,三者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2.从课程设置特征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自成课程体系,是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平行存在,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亲身体验、深入社会实际为核心,以主题形式对课程资源整合。
3.从课程本质特征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特征。课程结构由单向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和潜在性实践教学构成。凸显出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不仅包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还包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的广义的德育活动。
4.从课程形式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践性学习活动与研究性学习并重的课程,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强调实践性学习过程中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课程实施方式上除本身固有的实践性学习特点外,还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以科学研究方式获取综合运用知识,内化相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拓宽学生学科知识的视野,这种学习过程是学生独立完成,教学方式将科学理论内化为主体信念,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
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础上,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三种基本形式。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实践教学,即单项性教学实践,表现为学科内容独立操作,把课上实践与课下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课上实践主要是以教师专题讲授、学生之间辩论、案例教学分析、主客体异位教学的方式;课上实践教学还体现在案例教学和学生模拟教学之中,教师将社会一些新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案例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课下实践是教师组织学生听报告、看录像、影视欣赏等学习方式深化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疑惑点的求知欲,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延伸,能够在有效的时空中教与学双方相互促进,整合了教育资源,对学科理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2.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实践教学,即理论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科研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新知、共享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体,学生可通过不同的课题去探索实践,从选题、调研和评估等环节的实践过程中亲自实践、操作和体验。教师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意外问题进行引导而发挥作用,因势利导地将学生的研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并推向深入。在活动时空上,没有固定的教师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即课堂与社会相结合。主要有教学实践、专业学习、暑期社会实践、学生社会工作、科技学术活动、军政训练、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勤工俭学、校园文化活动等九大类型。最佳方式是让部分学生干部进行短期挂职锻炼、岗位见习以及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开展系列社会调研工作;还可以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学生活动空间,让学生去亲自感知和体验。但要强调的是,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不可以代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不是简单等同于社会实践,需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策略
改变模糊认识,提升“实践教学”课程的认知,不能将社会实践等同或替代实践教学,也不能用社会实践补充单一的理论教学。
1.明确方向“定”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按照课程体系及教学规律,以学生能力为主线,以主体项目为明线,以知识内容为暗线的实践教学,不能以实践活动替代实践教学。所以,要坚持针对性原则:应用针对性原则进行实践教学探索,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选择适宜的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展开社会调查、观看影像资料、举办读书活动、开展演讲赛、主体辩论等体验性活动;针对以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项目为任务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坚持时效性原则: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在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坚持时代性原则:要充分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要求,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和时代特征。坚持计划性原则:把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整体工作计划之中,保证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按照一定的步骤规划进行。
2.资源整合“定”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机制。全员育人要以整合专业课教学、学工处、团委及学生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等资源相互配合。构建传授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并重、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理论引导与实践锻炼相统一、形成实践教学合力机制。全程育人方面加强学校特有的人文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设大学生校内创业基地、开展专题讲座。积极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资源和基地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拓路径,真正达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教育。在全员育人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要结合本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发挥学生专业技术的特长,组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强化实践教学对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化的促进作用。借助本土社会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选择实践教育内容,积极与地方政府、党团工妇组织、专项性行业协会、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等部门协调沟通,利用本地资源达到全员教育的效果。
3.形式创新“定”路径。通过课内课外自我实践教学、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假期实践教学基地,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基地、科研讲坛、学者论坛、专题演讲等教育活动为载体。课内自我实践教学,以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等形式,观看经典影视,阅读经典文学,欣赏经典文化展览,根据学科课程要求确定具体内容。在课外自我实践教学中,要模拟实践教学、课外学习活动,关注并重视网络、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完善和利用。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解社会现实,增进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增强对社会现实世界的自觉性,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4.搭建平台“定”保障。要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其首要任务是搭建平台,创建具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基地,按照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政策要求,要满足经费投入和财力保障。科学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根据思想政治教学学科综合性特点,配合理论课教育内容的需要,可逐步建立有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及和谐社会建设基地;搭建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搭建校际、校企、校所等之间的合作关系;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全面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立足现实生活世界而又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辩证演进中教育人、引导人、提升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时展特点和党的战略部署,真正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协同性;要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建设,为建成小康社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于秋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互动·探究教学模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2] 沈丽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性主体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12).
[3] 吴丹.蒋南翔德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力目标;教材体系
基金项目:苏州经贸学院教研课题,模块化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究,编号:JY1413。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它强调知行合一,具有很强的能力指向,因此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模块化教学”──能够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素质提高的教学法。“模块化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应针对不同的主题或内容,以学生需求入手,通过感受―认知―训练―实践等教学环节的设计,变“教师教”为“学生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认识、发掘自我,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法。结合高职思政课教学,我们首先要确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能力目标,根据能力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情景,通过对应的评价体系进行反馈,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知识性和生活性融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能力目标整合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相对独立的三门课组成,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以及《形势与政策》,各有各的具体目标。“基础课”就是对大学生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概论课”承担着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树立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自觉性的任务;而“形势与政策”课则为学生适时提供中央和政府的最新决策动向,理解政治形势和政策。三门课各司其职,赋予学生什么能力呢?
首先,“基础课”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道德模块,以提高未来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为目标,培育道德的人。当今社会是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但价值多元并不代表无共同价值和价值底线,所以,高职“基础课”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告诉每个高职生的人格大坐标,在社会层面寻求人生的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个体行为正确与否的衡量标准;在生活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观。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做出符合道德的选择,过道德的人生。
其次,“概论课”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理论模块,以提高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辨别能力和政治行为能力为目标,培养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者从不掩饰自己理论的阶级性,因为理论是人民的理论,也就是社会主义劳动者自己的理论,但理论的武器只有在武装了人民之后才会使人民成为自觉的阶级。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概论课”最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以的立场看待生活中的政治,并以的方式进行社会活动。“……因此要把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也就是说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形势与政策”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事模块,以增强高职生的政策理解力为目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社会转型,党和政府也出台了各种新方案新举措,出现了很多新形势和新问题。但如何让年轻的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方针政策,不仅是国家的需要,更是青年学生适应时代大背景的需要,因此高职五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为高职生融入时代提供了认识准备。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合
由于模块化教学关键在于模块的确立,为了上述能力目标能被很好地实现,高职思政课重点是建立模块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的综合化。众所周知,目前高职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复,在实际教学课时安排上出现详简不当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以上能力目标,整合教材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首先,为了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将“基础课”内容整合为理想信念模块、道德修为模块、法律思维模块。理想信念教育模块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其今后的人生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这一方向,道德修为模块告诉学生怎样做人才是正确的,法律思维模块告诉学生人之为人的底线。从三个方面使年轻人了解自己行为的是非标准,促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而言,教材中三大板块围绕着‘人生有方向’、‘做人有准则’、‘做事有底线’等三大主题的内容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概括起来其核心就是‘助发展,即如何从发展方向、发展准则、发展边界等维度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引导助推、保驾护航。’”
其次,为了培育高职生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行为能力,将“概论课”内容整合成:中国化的历程和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概论课”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国家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党建等一系列高端课题,这些内容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必须拥有的政治认知和思维方式,“确定思想的特征和本质的不是思想的素材,而是思想的方式。”当人们借助这一理论框架确立社会主义的政治思维方式时,就会产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自觉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来分析问题、判断问题。
最后,为了培育高职生的社会适应力,将“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整合成: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形势,以及在这一形势下,我们高职生的机遇和挑战。本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将国家的宏观政策与学生个体命运联系起来,找到其中的契合点,进行分课时讲解。“要加强形势观、政策观教育,紧紧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找准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课程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在学习国家政策的同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位置与可能的作为。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模块化教学法
当我们确立了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之后,具体教学法也应进行适当的配套,模块化教学法“学”在先,首先摸清楚学情。模块化教学真正意义上将教学理念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和关注“哪些知识点我要讲授”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关注“哪些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应获得”。也就是说,在每个模块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即将学习的模块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一个初步的调研,用随堂问卷、案例讨论、课间访谈、建立微信工作群等方法进行调研,以了解学生对该模块的认知程度,寻找学生在各模块中的能力缺陷,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其次,课堂教学的模块化。“基础”、“概论”、“形势与政策”课堂都可以根据能力需要和教学内容设计成:原理和质疑、讲解讨论、案例分析。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这一章,原理是利用的唯物史观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应该是价值的享有者。问题是现实生活并没有完全体现这一点,教师在讲解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时,要让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身边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个案,然后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联系自己的未来进行展望,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课堂模块不能回避基本理论,高职思政课必须将这些理论“灌输”给学生,这是思政课课堂的必然要求。虽然说理论需灌输,但途径可多样,“鉴于高职院的学情特点,思政课教学在方法上应遵循‘多样、直观、生动、参与’的总体要求”。要提倡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教法。
再次,实践教学的模块化,实践必须以地方资源为依托,以身边和生活实例为依托,完成思维模式的建构。比如笔者所在的学院就有“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可以以此为依托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情景教学实践活动。
最后,思政课教学评价不能以一张试卷定乾坤,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日常行为,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理论动态,并做出综合评价。笔者所在的学院,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尝试着将高职思政课由两个学期转变为四个学期,充分融合三门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成长规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模块化教学条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2] 冯秀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题教学模式建构及其内容整合[J].教学与研究,2013(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储水江:以“概论”课为例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14(1).
[5] 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地方政府治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069-02
一、信息化时代的阐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生活中时时刻刻离不开信息和网络。信息技术革命的科技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整个世界,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化时代过渡。
信息在全球广泛分布,获得信息更加容易、传递信息更加快速、互动信息更加顺畅。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行政环境日趋复杂,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要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达到政府信息化。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内部办公系统的网络自动化,政府各个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以及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社会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互动。政府管理处于整个信息流通和反馈的中间的环节,用价格信号的形式把信息输送给成千上万的公民。
二、地方政府治理的解读
地方政府在地方发展上起到领导、组织和管理的作用。地方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地方政府治理在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不同学者对地方政府治理的概念界定不同,一般认为政府治理是政府管理相对应的一种说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地方政府治理的概念:从狭义的角度,地方政府治理是指政府内部的治理,主要指政府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内容等方面的内容。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是地方政府运用中央政府的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行为,使人民的权益最大化、使社会秩序能够稳定,使社会能够健康发展的活动。善治是地方政府治理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政府治理意味着治理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组织,还包括政府、公民、社会三个部分,因此政府不再单方面行使权力,更重要的是注重一种合作管理。
三、信息时代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影响
以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政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管理,从理念到内容,都必须来一个转变,以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1.对政府治理理念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的政府治理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要有科学性。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由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变为阳光透明、服务创新的理念,强调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战略创新。政府治理内容也发生了更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使政府治理由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由过去上下级之间的金字塔形直线管理转变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化、扁平化的矩阵式管理。整个管理信息系统更加科学化。
信息化时代给地方政府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代行政管理系统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使管理组织运行日益技术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政府的工作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系统,例如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等等。使政府的管理从以往的文档性质的管理走向科学化的电子信息管理,更加科学化、知识化,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信息化时代,政府系统内部可以信息共享,而且政府与社会企业之间也可以信息共享。政府服务平台建设由原来的办公室服务变为网络服务平台,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政务公开,使政府的工作透明化管理,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强了对政府治理的有效监督。
政府的管理者可以随时充分地获得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也被合理分配使用,这使地方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信息化时代要求行政人员要具有更高的素质,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多样的技能,并具有更强的自律性、组织能力和参与意识。
2.对政府治理方式的影响
传统上,地方政府治理主要听从中央政府的命令,运用自己的权利使公众服从命令。这种方式往往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行为。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治理方式已不适应,政府的决策和治理活动将更加关注民意,注重政务公开。地方政府需要的是一种参与、协商、合作的治理方式。
知识在信息化时代快速的传播,社会公民的自主性也不断增强。通过网络和政府网站,公民可以自由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愿,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政府网站征求意见、反馈信息,与公民进行良好的互动,政府的开放性增加。地方政府从决策到执行等一系列行为,从领导者的产生到领导行为,都必须公开面向群众,吸收群众参与,倾听群众意见。要与公众进行充分的沟通,让政府的决策得到群众的支持,从而有效地执行。因此,地方政府的治理方式由以前的政府强制命令转变为政府与公众协商合作。在政务公开的同时,公民个人可以随时与具体行政部门或行政人员保持联络,监督管理政府的一系列流程。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各个政府之间的协商合作,都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实现。政府治理的水平和治理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政府信息化即将成为现实。
3.对组织机构调整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行政组织是纵横交错的直线式的结构。在这种金字塔形垂直结构的组织模式下,行政信息系统的运作表现为:在行政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是逐层进行的。这种结构强调等级制原则,结构简单,行政关系清晰,但由于它的组织内部相对封闭,层级较多,容易造成信息阻塞垄断从而导致信息失真。而且在水平方向上各个部门单独工作,分工明确,容易使信息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造成政府权力集中、办事程序繁杂、组织规模庞大等问题。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时,复杂多变的环境要求政府的治理与服务需要更加的丰富。传统的组织方式已不再适应,组织层次要精简,管理幅度要增大,逐渐向扁平型的组织机构发展,积极创造新型的政府组织,使其具有机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中间管理层次将会减少或取消,推行网络化、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种扁平型的组织机构与传统的组织结构不同,首先,这种组织结构具有开放性,网络化的行政组织与外界的环境是放开的,没有严格的界限。其次,这种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行政权力结构是分散的,所导致的决策也是分散的,更注重灵活应变的能力。最后,这种组织机构强调信息的共享,重视横向的联系、沟通与协作,能够避免信息的封锁与失真。
总之,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政府的组织结构由单一的、封闭的金字塔形结构转为一种多元的、开放的网状扁平型结构。在信息化时代交互化的组织形态下,既有上下级的纵向联系,又有水平方向的横向联系,共同组成纵横交错的行政信息沟通网络,提高了行政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4.对政府治理内容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地方政府治理内容也需要有所改进。一方面是,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网络,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治理效率。另一个方面是,信息化时代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信息安全问题和数字鸿沟障碍。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公民需要不断地向政府获得一些政策性的信息,而政府也要最大化地满足社会和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来满足公众。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政府的运行效率,通过准确及时的信息,政府会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和社会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为地方政府治理带来了积极的效应,但是也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安全问题存在隐患是电子政府面临的又一挑战。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安全问题是政府治理的前提基础。政府必须面对各种的意外灾害、计算机故障、人为破坏以及种种计算机犯罪,政府机关必须未雨绸缪,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相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层和技术层上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国家、组织及人民的权益。
不同群体在获取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人们实际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有所不同,实际收益和机遇也有所差异,这样对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产生了不利影响。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数字鸿沟障碍。因此政府要让公众平等的获取信息,不断增强公众的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社会公众要求地方政府治理更具回应性、多样性、服务性和人性化。地方政府需要合理的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所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与诉求,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协商合作治理。政府、媒体、公众三者要有良好的互动关系,政府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吕静.论信息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
[3]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理念与治理范式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杜美佳(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The impac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o Local Governance
DU Meijia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 China)
心设计,实事求是,
力争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有一个好的开头
检察长李秀菲
按照中央政法委的要求,从今年开始对政法干警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了使我院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好这项活动。在教育活动的开始阶段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使全体干警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内容及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五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即:“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是每一个干警最基本需要掌握,而且必须牢记、必须铭刻在心的。这五个方面内容的相互关系也是必须掌握的。具体是: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初始阶段,干警掌握这些内容就可以了。然后,随着教育的深入,再通过学习,逐步对每一个内容进一步深刻的理解。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开展好社会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习好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采取好的学习形式,使干警乐于接受。如:采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调研笔会等方式。三、要解决实际问题版权所有。要联系实际,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解决自身存在的与社会主义理念不协调的问题,然后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正。做到边学习,边对照,边改正,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实际效果。四、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长期任务来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理念也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解决的自身存在的和社会主义理念的不协调的问题之后,又会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这种现象可能长期存在,我们只能把这种差距缩小,很难消灭,更不会通过一次教育就把问题永远的解决了,那即不现实也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把树立社会法治理念教育作为长期任务来抓,才能使我们这只政法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人民满意的的检察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