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学管理水平

科学管理水平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管理水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学管理水平

第1篇

摘要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何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需要研究探索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传统安全管理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数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科学化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管理工作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故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化科学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事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同时,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真正成为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

当前,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已明确了将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的普查、辨识、评价、监控与预警列为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中心任务之一,国家加强了用行政、经济和科技三种手段结合起来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辨识与监控的力度。而对于在用的企业装置和设施来说,则必须对危险源和隐患实施辨识、跟踪、检测、评价、监控和预警。对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的安全监控近年来越来越被各级领导重视而提上安全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而重视对危险源和隐患进行监控预警,就应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实施各种监控预警措施,变事故处理为事故预防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随时发现隐患,随时进行排除,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从而把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中转站是采油队的“心脏”,如何确保中转站安全平稳地运行,是摆在每个员工面前的一个课题。南六六中转站经过21年的运行,根据在工作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经验,得出风险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人、设备和环境。

我们首选对人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一是中转站人员多,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出现故障后,个别员工不能及时处理;二是一些员工责任心不强,交班时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对已存在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三是个别员工对交接班时该交接什么,交接点项等不清楚。由于交接班不清,出现故障后,分不清责任,相互推卸责任现象时有发生;是在巡检问题中,因每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不同,巡检标准质量就会有所差异。这些问题是我站的“人”的风险。其次,是所处环境的风险等级不明确。再就是设备,我站是个老站,部分设备陈旧老化,给生产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为此,我们针对不同风险源点,分层次、分阶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整改措施,通过将各项工作做细做精,实现安全的有效性、长效性管理。

一、突出人本管理,强化基础,规范制度

为了能够使交接班规范化及在巡检过程中将所有的机泵设备和仪表都检查到位并达到标准统一,制定了中转站交接班规范脚本,并自己录像,编辑了长达二十多分钟的《中转站交接班规范及事故预想》的声像教学片,制作成光盘。员工通过观看学习,在交接班时知道应该交接什么,交接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对出现的故障知道该如何处理。另外,由于在运行过程中,为保证液面平稳而进行的调整,阀门的调节情况、仪表的运行情况都直接影响到下一班的管理质量,因此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九不交接”,即:劳动防护不到位,不交接;上下班人员不在场,不交接;上班遗留问题交待不清,不交接;点项检查不全,不交接;物品摆放不规范,不交接;值班数据、记录填写不全,不交接;岗位卫生不合格,不交接;消防设备不齐全,不交接;交接班未签字,不交接。通过制定“九不交接”制度,明确了各班的责任和权利,使每名员工都能按标准进行交接,从而确保了交接班质量。经过几个月的实施,全站员工一致认为:虽然交接班工作有些麻烦,但岗位员工责任清、问题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重在具体落实。首先从细节深入,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以安全文化做引导,强化安全教育。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引导员工围绕生产岗位的实际,强化遵章操作,学习岗位操作知识,讨论岗位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消除风险的方法,开展以“我的身边无隐患”、“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等内容的演讲活动。其次是通过强化岗位练兵、岗位轮换制度及开展事故演练活动等,来努力提高员工技术素质,使每名员工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关键时刻果断采取措施,提高了防控风险的能力。

二、探索实践,创新管理方法,制定有效的应急预警方案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重大工业事故未能得到有力遏制,国内发生的重大事故如:1993年深圳"815"事故,由于化学品泄漏引起混装物爆炸,造成高达2亿多元的经济损失。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627"事故,由于储罐泄漏引起爆炸,死亡8人,燃烧区域达6万多平方米。1998年3月西安市发生的液化 石油气罐区特大燃爆伤亡灾难性事故等。国外发生的如:1991年法国巴黎的大型油库因泄漏发生燃爆事故,造成9名消防队员丧生。1996年巴西圣保罗液化天然气泄漏引起强烈爆炸,造成了至少39人死亡、近500人受伤。我们江苏省也曾发生了1993年金陵石化南京炼油厂火灾事故、1997年扬子石化燃爆伤亡事故等重大事故。

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是由危险源或隐患导致或引发的。人们常常提到的危险源和隐患其含意并不完全相同。危险源是某种危险的根源,一般是指客观存在着某种可能导致发生事故、伤害、损失等事故后果的有关危险物质或能量,并且其数量超过了临界值。这些往往是事故或灾害的基础原因或间接原因。而隐患则是隐藏着的祸患,一般是指存在着某种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上的缺陷。这些往往是发生事故或灾害的直接原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规模、自动化程度、材料与工艺的革新都导致危险源和隐患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事故模式不断翻新,导致灾害规模不断扩大,事故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因此,对各种事故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技术在其中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事故不可能杜绝,安全技术的发展也永无止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人类生产活动中事故与安全的形象写照。

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其酝酿伊始直至临界状态呈现,都有端倪可察、朕兆可寻。这’端倪’与’朕兆’便是危险源的安全状态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大多数是可观测的,有些还是可控的。

中转站作为集油、气、电一体的高危场所,每个部位有其不同功能和风险,且项项部位紧紧相连。如何在管理中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方法,使员工对中转站既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又能容易掌握个部位的标准,对相应的预案做到心中有数,还能规范员工行为,强化员工岗位责任心,使员工由他控变自控,从而形成由他律变自律的安全文化,在这样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中,通过提高责任意识、工作质量意识、执行规范意识来确保安全生产。为此,中转站作为一个由若干干部组成并且各部位之间都有连续性的系统,将每一个部位或环节都按质量执行标准去管理;将每一个部位都根据其容易出现的隐患相应地制定削减预案;将每一个部位都要按其风险类型不同,划分警示级别;将每一个部位巡查情况要有时间监控,每检查完一个部位,应知道下一个关联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部位。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会提高员工安全预控能力,促进中转站安全平稳地运行。

根据以上综述,我们结合以前制定的《中转站交接班规范及事故预想》制定了《点项风险控制法》即:站内泵房、罐区的所有设备、仪表等检查部位分为26项检查内容、145个检查点,根据不同部位,明确了不同的风险等级。每一个检查部位都含有若干个检查点和相关的检查标准和事故预案,对于每个检查点,我们都制定了相应的检查细则和标准,要求每名员工在检查过程中都按统一标准进行检查。

另外,我们按《点项风险控制法》将各类事故处理步骤由经验转化成文字,进行文本化管理,并制作了HSE点项检查牌,见(图1)做到“五确定”即:检查时间确定,检查点确定、检查标准内容确定、风险等级确定、事故削减措施确定。使每一个点上都有相关的事故预想和削减措施,让措施从书本上走下来,落到现场,做到出现故障后,在每一个点上都能找到处理办法,从而提高了处理故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于此同时,还通过应用新技术安装了巡检器,确定巡检时间,对岗位人员实行全方位监控,并见到了明显效果。见(图2)

一是安全预控能力增强了。员工在日常管理中,更加注重识别安全隐患,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了平稳外输。

二是检查程序清晰了。无论主岗副岗,技能强弱,还是新上岗的员工,都能很清楚地按程序巡检。

三是设备标准掌握清楚了。无论巡检到哪个部位,应该掌握的标准都能一目了然,达到了过去的死记硬背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是管理规范有序了。日常规范有标准、有内容,促使员工在规范的约束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标准。

五是自我提高技能意识增强了。员工消除了“副岗靠主岗,大事小事找站长”的依赖思想,不断提高技能。

六是责任心增强了。比原来更及时更按时间检查,自觉地做到巡检细致,操作准确无误。

20__年9月10日,夜班在排污时总是出现抽空现象,在处理过程中排队了盘根漏气和闸板脱落的可能性,估计管线可能有堵塞的地方,但是又不敢断定,这时他们按点项牌上的处理方法得到了确定,及时快速地解决了问题。

通过《点项风险控制法》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在安全管理上容易忽略的检查不认真,检查不到位,操作不规范、事故预案不清晰,事故处理不灵敏、把习惯当经验、把违章当技巧等关键问题。无论新上岗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都比以前更加注重技能的提高和良好作风的养成。目前全站有5名副岗都能单独顶起主岗岗位。

三、突出隐患治理,确保安全平稳生产

安全生产所涉及的危险源或隐患属于人造系统,所发生的各种事故都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设备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泵站的安全平稳生产。南六六站在日常管理中把设备保养,隐患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南六六站1#、2#外输泵排量不够,只剩下3#外输泵一台运转,我们严格执行相应的风险削减措施,定期对1#和2#外输泵试运,在试运的同时,加密对3#外输泵的检查和保养,在领导与各部门的协调下,及时更换了2#外输泵。

全站人员坚持小问题不过班,大故障不过夜的工作态度,利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对全站的设备进行了重新防腐,防腐管线200余米,设备阀门180余部,维修渗漏松动40余处,同时,坚持每周对设备自查与保养,队里每个月进行一次月度设备检查,对岗位员工所负责的设备水平低于90分的要进行考核,保证了站内台台设备有人管,项项工作有人做,有效地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第2篇

一、过程及过程方法

2000版ISO9001国际标准提出要按过程对组织实施管理,所谓过程是指“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

为了使组织有效的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组织内部许多相互联系的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形成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系统识别和管理组织内所使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过程方法的优点是对过程系统中单个过程的联系以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控制。主要目的是满足顾客要求,以实现顾客满意。

二、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2000版ISO9001标准要求一个组织必须应用过程方法来管理。该标准为使大家易于理解这一基本概念,用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图,清晰地表明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以及组织质量管理体系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之间的关系(见图1)。

三、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实质就是PDCA循环

(一)PDCA循环的4个阶段及3个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采用一套科学的、合乎认识论的办事程序,即PDCA循环法。PDCA由英文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几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它反映了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4个阶段,也是有效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遵循的科学工作程序。

1.PDCA循环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计划阶段: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要求确定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实现方针、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第二阶段为执行阶段:即要按照所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去实施;第三阶段为检查阶段:即对照计划,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和总结措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第四阶段为处理阶段:即根据检查的结果采取纠正措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防止其再发生,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2.PDCA循环的3个特点

①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

PDCA循环不仅适用于整个组织,而且也适用于组织下设的各级部门以至个人。根据组织总的方针、目标,各级部门及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分解目标和自己的PDCA循环。这样就形成了大环套小环,小环里面又套有更小环的情况。整个组织就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各级部门又有各自的PDCA循环,依次又有更小的PDCA循环,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上一级PDCA循环是下一级PDCA循环的依据,下一级PDCA循环又是上一级PDCA循环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通过循环把组织各级部门、各项工作、各级人员有机地联系起来,彼此协同,互相促进(见图2)。

②不断上台阶

4个阶段要周而复始地循环,而每一次循环都有新的内容和目标,每一次循环都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形成标准,失败的教训也要形成标准,以后不允许这样做,因而就会前进一步、解决一批问题,质量水平就会有新的提高。就如上楼梯一样,每经过一次循环,就登上一级新台阶,这样一步一步地不断上升提高(见图3)。

③推动PDCA循环关键在于A阶段

总结处理阶段,就是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错误,提出新的问题继续下一次PDCA循环,这是PDCA循环之所以能上升、前进的关键。如果只有前三个阶段,没有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纳入有关标准、制度和规定中,就不能巩固成绩、吸取教训,也就不能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因此,推动PDCA循环,一定要抓好总结这个阶段。

(二)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所反映的PDCA循环

1.管理职责和资源管理过程属于计划(策划)阶段

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根据用户和法律法规要求策划组织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体系;策划组织的机构及各级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策划组织的内部沟通方式;策划组织的管理内容;策划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及培训需求;策划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组织所需的基础设施及工作环境的管理。

2.产品实现过程属于执行阶段

任何一个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的产品实现,产品包括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只有生产对社会有意义的产品,组织才有它存在的价值。组织需要按策划阶段的总体策划去具体执行、实施。具体包括产品实现的策划与实施;与顾客有关过程的策划与实施;设计和开发的策划与实施;采购的策划与实施;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策划与实施。

3.测量、分析过程属于检查阶段

ISO9001标准要求任何一个组织都应对它的顾客进行满意度调查,这是它最重要和最首要的检查方面;其次是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按ISO9001标准要求对实际运转情况的集中检查即内部审核;再次是对组织日常工作的过程监视和测量及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最后是对不合格品控制情况的检查。为了及时发现问题,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进行检查的同时要进行相关的分析。

4.改进过程属于处理阶段

根据检查及分析的结果,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防止其再发生,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第3篇

在我国档案事业中,档案管理是作为一项核心组成部分存在的,具有一定的繁琐性。个人乃至企业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档案管理的支撑。为此,档案管理应引起各界的充分重视,而目前,探究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热切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对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主要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路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传统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档案事业发展需求,为此,一定要用优化相关管理技术和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方式来强化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从而有效促进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档案科学管理意识得到强化,以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

一、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意义

(一)能够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档案的意义在于对个人乃至国家的基础建设进行准确的记录,体现了个人或国家的文明程度、精神文化和历史印记。因此,对档案管理科学化化水平的提升意味着深度完善并剖析个人乃至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历史原貌。由于档案工作固有的属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的特点,能够进一步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二)能够促进档案工作的长足发展。

未来的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依托于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纵观未来的发展趋势,优化档案管理,并提升其科学化水平,使管理工作精益求精是每个工作团体都需要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档案管理工作与档案事业是相互依存的,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能够促进档案事业的良性发展。

(三)能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档案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形式,包括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优秀文化,档案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可信度和吸引力,既见证了历史文化,又对我国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指引。基于此,只有对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行提升,才能够充分发挥档案的重要价值,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能够进一步满足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策略

档案管理科学化对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带动社会的发展。为此,提升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一定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下面笔者将对其提升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准确的定位。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档案管理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查阅档案信息提供便利条件。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能在于通过档案信息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从业人员一定要有意地培养服务意识,并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位,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遵循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理念。

对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彰显了科学发展理念的有效落实。相关部门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要具有超前意识、主动意识,并深入到社会调查研究中,这对于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此外,相关从业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对信息安全与公开的协调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并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以及人民的合法权益。

(三)不断健全对档案管理相关制度。

目前,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迫切性,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为此,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每个团体、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当前任务。企业领导和相关从业人员也要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并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健全,从而使从业人员的管理行为得到科学的规范,并促进了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

(四)优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虽然我国档案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就目前形势来看,档案管理任务仍任重道远,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企业应该加大对档案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的力度,并对其工作意识进行提升,最终实现其业务水平得到科学优化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作为我国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现阶段的市场发展需求日益提升下,一定要重视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并准确地对其定位,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档案服务。

作者:刘晓瑛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兰.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1,(1):174-176.

第4篇

【关键词】车辆;装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303-01

首先,消防车辆装备的数量很重要,只有具备充足的的车辆器材储备才能让抢险工作无后顾之忧。仅仅在车辆装备数量上达标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也是不行的。装备没有思想,没有组织性,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工作人员不能做到正确管理和有效使用它们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实工作中只有实现车辆装备与人的相互配合才能让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目前的车辆装备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影响了消防工作的进行,阻碍了消防部门的发展。分析整理主要有以下常见问题:

1、分配不合理。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消防车辆装备的工作环境都比较恶劣,灭火抢险要求迅速,在紧急救援中常常会面临人员装备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出现装备少而工作量大的问题。繁重的作业量让很多车辆设备超负荷运行,这种使用方式会大大的降低装备使用寿命。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救援装备的分配有问题。

2、问题被忽略。救援现场大家注重的是救援速度,时间紧迫、工作人员情绪激动,在那种高度紧张的环境下装备的使用就会变得粗放起来,一线工作人员只关心工作忽略了对设备的保护保养。车辆装备经常带着小毛病连续作业,长此以往就会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此外因为工作现场环境恶劣,车辆装备极易出现化学腐蚀,出现锈蚀破损等问题,这些问题比较零碎,有时会被忽略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3、使用不仔细。车辆装备作为公用财产有些员工存在事不关己心理,在使用时野蛮粗放不够爱护,有时甚至违章操作。对于车辆装备是否有问题漠不关心,出现小问题后不及时进行解决,直到问题变大引起领导注意才去解决。还有就是操作人员把一些精密仪器当成普通仪器使用,使用中不注意精密仪器的使用规范,这样就导致精密仪器变的越来越不精密,最后真的变成了普通仪器。

4、使用登记混乱。有些部门在车辆装备的出入库登记不及时,或者登记数目与实际数目有差别,存在登记混乱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员工的不负责,另一方面也说明管理不到位,这里说的管理主要说的是车辆装备管理系统,没有保证管理系统的及时准确性。

5、维护保养问题。维修保养问题有三方面:首先是维护保养不及时,然后就是维护保养不按规定进行,最后是维修保养方法错误。造成这三方面问题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有工作人员的疏忽,也有些是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设备更新速度,科技不断进步,车辆装备变得越来越先进,维修保养难度也就随之增大,然而维修人员缺少相关专业技能,这就会导致维修保养问题,对于那些高科技装备工作人员不知如何进行合理的维修保养,这样会导致上面的问题。

6、人员能力水平较低。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缺少相关操作知识,不熟悉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了问题不知如何处理。这一方面是录用的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达标,另一方面也说明后期的培训工作不到位,没有让工作人员真正掌握所需技能。

造成以上众多问题,一方面是企业问题,另外主要还是工作人员本身问题,部分工作人员技术不达标但不思进取,对问题放任不管,安全意识不高,这是车辆装备管理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人是所用工作的核心,设备的管理是靠人来执行的。排除日常问题,提高部件维护管理工作质量主要还是靠工作人员执行。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优化管理和提高人员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认识。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录用高素质人才,加强人才建设,更重要额是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本职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让所有员工爱护车辆装备,使用设备工程中做到认真负责。对于出现的问题积极解决。

2、健全管理。只有提前制定好车辆装备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应用中才能有章可循。提高车辆装备科学管理水平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制定好科学规范的规范制度。只有管理制度完善了,现实工作中才能有所依照。

3、加强教育。通过教育让工作人员建立安全意识,提高技能水平。很多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员工操作不正确引起的所以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另外加强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只有人人负责才能消除问题让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4、选拔人才。人才资源是企业不断进步的动力,要实现车辆装备的科学管理就必须充实相应的管理人才,人才选拔一方面从部门内部进行,选出那些技术水平过硬技术骨干作为企业主要对象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技术管理都过关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从社会上招聘一些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给管理团队更新血液。

5、定期检验。落实对各单位执勤车辆装备的定期检验,对于出现问题的车辆以及超负荷工作过的工作进行及时的维修和保养,对于那些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装备也要定期检查,确保这些装备能在需要时能够正常工作。对于检验要成立专业的检测队伍,对于检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该修理的修理该淘汰的淘汰。确保一切车辆设备的安全可靠。

6、奖惩措施。车辆装备操作人员要细化责任做到责任到人。通过清晰的责任管理制度实现对所有人员的监督,通过考核对于表现出色的员工要及时给予激励,考核中未达标的人员要予以处罚,通过不断的考核评比,增强所有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结语:车辆装备科学管理工作是消防部门工作的重要部分,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细化责任分工,不断的更新管理手段。另外要加强人员的培训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做好后备人力资源保障,通过不断宣传教育提高所有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这样通过对制度的建设和对人的培训两个方面最终达到提高车辆装备的科学话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庆红,李军,聂欣林.加强车辆保养应重点抓好四个环节[J].汽车运用,2007(09)

第5篇

【论文摘要】纳税评估是现代税收征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于加强税收管理、提高征度质量、增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纳税评估从机构的质量、指标的采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针对不足之处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

纳税评估工作是国家税务总局加强税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通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下同)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是介于申报征收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道“过滤网”,具体表现为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实现对纳税人整体、实时的控管,以促进纳税人的真实申报和提高税收监控管理水平。纳税评估工作是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税收征管工作一次“质的飞跃”,是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强化税源管理和监控,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税收内部基础管理制度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现代税收征管中需要全面实行纳税评估制度,以加强税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增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一、开展纳税评估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一)开展纳税评估的必要性

1、开展纳税评估,是当前税收征管环境的需要。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环境不甚理想,税源监控乏力,大量的税源不能转化为税收,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现金交易普遍,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漏税、骗税现象突出,税收流失严重;二是一些社会中介机构、会计从业人员执业素质不高,申报信息失真严重,税企之间信息明显不对称;三是社会各部门对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支持、协助不够,没有形成社会综合治理的氛围,社会舆论对税务工作支持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税收法律体系尚需完善,税收执法手段刚性不足,威慑力不强;五是税收征管现代化程度较低,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日管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征管的科技含量、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数据处理和交换功能、监控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需要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帮助税务机关了解哪些税源有问题,需重点掌握,而纳税评估,则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2、现行税收征管体制不够健全,需要开展纳税评估加以完善。主要表现在:(1)部分单位把税收工作重点片面放在稽查和征收环节,对征管基础工作重视不够,从而导致管理弱化,漏征漏管现象较为严重;(2)税务部门提供纳税服务有限,税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桥梁联系,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心中无数,知之不多,从而缺乏对税源变化的有效监控;(3)机构设置不合理,征管岗责划分不清晰,征管各环节不能紧密协调,形不成合力,突出表现在: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职责不清,各环节缺乏相互制约的信息传导机制,造成相互扯皮、责任不清、效率低下甚至腐败,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局面,征管查整体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开展纳税评估的作用

1、有利于增加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提高申报质量,融洽征纳关系。(1)在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普遍不高的环境下,通过经常性的纳税评估分析,可以有效地对纳税人的纳税状况进行及时、深入的控管,及时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提高他们依法纳税的自觉性;(2)纳税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当事人见面,通过约谈或质询等方式让对方说明、解释,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解释,帮助他们提高纳税意识的有效途径;(3)纳税评估对一般涉税问题的处理,解决了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不了解、财务知识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税现象,减少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直接冲突的可能;(4)纳税评估通过计算机对纳税人整体纳税情况的监控,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公正,有效控制了偷税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减少了纳税人进入稽查的频率,起到了服务纳税人,优化经营环境的目的。

2、提高了税务机关的执法能力,形成了工作合力。首先,纳税评估作为一项新的税收征管形式,它具有前瞻性、及时性和反馈性,它不但能发现、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起到督促、监控和检查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发现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其次,纳税评估是连接征收与稽查的有效载体。纳税评估通过对申报资料的稽核,成功的为“集中征收”增添了有效的“后续”,在征收和稽查之间增加了一道“滤网”.是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结合点,可以有效防止两者之间的脱节与断档,做到了申报资料的最大利用,使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再次,纳税评估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税务稽查整体效能的发挥。一方面纳税评估经过评估分析,发现疑点,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不仅可避免稽查选案环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且可使稽查的实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另一方面,纳税评估有利于稽查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并对稽查实施产生制约。有利于发挥税务部门的整体效能。

二当前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纳税评估的机构有待落实。纳税评估工作的推行与开展,要以专业化组织机构设置为保证,目前,大多数税务部门没有在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纳税评估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得不到保证。

(二)纳税评估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要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地搜索和掌握,要求评估人员依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及自身综合知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多层面对税源状况、纳税行为进行细致的案头分析,逐步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看看表、翻翻账、对对数的浅层次上,使评估工作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纳税评估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一般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一般这种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都直接与行业正常值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的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效果。

(四)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各环节的关系不够理顺。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与征收、稽查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评估工作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起到促进作用;其次,评估工作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评估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在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的联系过程中,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估与征收的不理顺、评估与稽查的不理顺。

(五)信息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纳税评估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税务机关内部各岗位在日管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数据,以及外部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料。因此,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但是税务部门自常形成的数据资料真实性较低,成为制约评估准确性的限制因素。

三、对提高纳税评估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设立纳税评估机构。鉴于纳税评估内容广泛、专业性强、人员素质要求高的工作特点,根据工作需要,税务机关应设置专业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范围、评估手段的确立、评估内部工作管理等事项,保证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强化培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事评估工作;其次,坚持学习经常化、制度化,使评估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勤实践,精通业务知识,掌握各项税收政策,熟悉企业财务制度,精通财务核算方法;再次.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培训,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素质,培养出一批能够胜任评估工作的“专家”。

(三)完善评估方法,提高纳税评估的工作实效

1、实行分类评估管理。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利用纳税评估软件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对个体工商业户l,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个体业户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一是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经营额、经营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向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规律,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二是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经营能力、经营规模等方面,实现对经营情况的全方位分析,应用经济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

3、简化工作程序,规范评估运作。首先要简化工作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合理确定工作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其次是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工作质量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工作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四)依靠科技手段,提升纳税评估的水平

1、结合税收征管实际,开发纳税评估软件。税务机关要以综合征管软件为核心,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以各行业相关税收预警指标为参数,开发出符合税收征管实际的纳税评估软件,提高纳税评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6篇

团场扎实落实“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明晰到户、农资集中采供、产品订单收购”为内容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为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土地承包积极性,确保“还田于民、还利于民”,团场进一步推进承包职工生产费全额自理政策,改变团场出钱、职工种地、负盈不负亏的状况。以承包职工个人自愿组合、联户担保等多种形式,与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建立直接信贷关系。土地承包和经营长期固定,依法管理。团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土地固定和承包经营的地号、面积、等级、期限及种植作物、承包形式、上交费用、生产费自理额度指标等要及时向职工群众张榜公布,并写进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经营合同。严格承包职工“明白卡”制度,各项费用要在职工“明白卡”中分项列支,让职工种明白田,算明白账,拿明白钱。2008年,团场所有农产品完全撤卡放开,按市场价收购。

农业是223团的支柱产业,但整体来看,团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单位面积产量低,整体效益不高,农业发展仍然滞后,职工群众增收仍然困难。团场将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搞好产业布局规划,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园艺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支持规模化养殖,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二是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职工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知名品牌,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是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在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方面有所进步。以工业化手段抓农业,团场种植业栽培标准化、大棚育秧工厂化、大田移栽规模化、作物灌溉节水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积极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不懈地实施土地整治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士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林果业围绕有机果品生产,逐步完善有机果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改善果品品质。加大果园更新力度。提高标准化建园、种植和管理水平,保持团场在农二师林果业生产的领先水平。要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路,加大“示范园、攻关园、标准园”建设。团场现已有3500亩果园得到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第7篇

一、前言

档案不管是对单位还是个人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凭证和参考作用,同时也是他们最真实最全面的反映。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档案管理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档案管理科学化将必然实现。这不仅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亟待解决的任务,更是档案事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二、目前我国档案管理水平的现状

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水平已不再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而在自动化、无纸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第一,档案管理的制度有待提高。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档案管理也不断的呈现信息化,由于受各种历史的束缚,导致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而现有的档案管理机制,没有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以及自动化,使各种档案信息难以互相的融合,影响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第二,档案管理没有实行统一性。在档案管理软件应用方面,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导致使用档案管理软件各不相同,从而不能进行很好的互相利用,对信息的编辑成果也不能及时的反应,因此,不利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第三,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面对现代化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要求也越高,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具有高的职业素养。而如今,我国相关的档案管理部门缺乏高技术人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给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一定的难度。

鉴于此,在我国档案管理中,如果没有设定完整的管理程序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但限制了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会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为了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必然的。

三、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措施

1.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

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是在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从管理的层面来说,要在各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其建设进行宏观把握,重视其科学化水平以提高工作效率。要求各个部门实行并落实档案管理工作,并且积极的探索适合于本身的管理体制,加强工作责任制的管理,落实专人专岗,建立较为完善可行的审核体制,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积极主动性,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的档案管理,从而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水平。与此同时,上级领导和部门应加强并重视档案管理的监督和审核工作,以促进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建设。

2.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所谓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实际上是指在国家档案管理局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形式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管理以及保存,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加优质的服务,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的进程[1]。在档案管理中,实行信息化管理不但能提高其工作效率,还能够实现其科学化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是推动档案事业不断发展的的需要。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应加大其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行档案载体多样化管理。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进一步的完善电子档案,并建立电子档案室,通过现代通讯技术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传递,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与科学化。

3.促进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

在档案管理中作中,要建设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则需改善和健全档案保管条件和设施,并要成立专门的档案保管室,派专门的保管工作人员,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其工作效率。因此,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档案管理观念,加强档案的监督工作,并及时对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做出相对应的审核,努力的做好每项档案的处理工作。与此同时还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机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硬件管理设施,对档案实行科学化的管理,以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水平。

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作为一项持续性很强的工作,在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是非常的高,而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对于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而其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对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2]。因此,拥有一支专业技能强,现代档案管理意识高的档案工作者,档案事业才能够不断的稳步往前发展。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档案管理的工作越来越重要,所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是必然的。为了跟上档案事业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与管理意识的培训。并根据现代化的技术发展要求,培训的内容须突出重点,做好典范工作,并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技能培养,以使档案管理工作者能够很好的适应档案管理科学化的要求,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8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有效途径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科技与人们的生活已经变得息息相关。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的信息资源,档案管理是对信息资源整理归纳并且提供利用服务,也是国家档案事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档案管理工作逐年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化,但是时代在进步,在新时代的推进下,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开展人性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工作。

一、档案管理发展现状

(一)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这也造成了档案管理的随意性。现有的档案管理制度只规范了大面积的工作范围,在很多细节上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严重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质量要求。档案管理制度并没有责任追究和奖励惩罚制度。档案数据是庞杂而又繁多的,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很容易造成档案丢失,档案无秩序摆放,在使用时常常因为查找而耽误时间。基层单位甚至出现随意篡改破坏档案,这些都是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二)档案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知普遍为归纳、收集、整理、保管、统计等日常工作,认为档案管理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也就变成了不丢失,不遗漏档案数据,保证正常使用即可。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上常常消极怠工,敷衍了事,企业领导也对此不重视,直接导致许多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处于原始方法。档案管理工作在进行管理的前提下要进行利用,但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理念仍然处于‘藏匿’档案,不懂加以利用,实现档案的价值。各档案管理机构也没有很好的做到以用户需要为导向。档案管理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也比较欠缺,这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的效率也降低了档案管理更好发展。

(三)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较低

由于档案是储备信息资源的直接部门,在不断发展的现今社会,档案信息的更新替换是档案管理的基本工作,因此,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导致了档案信息质量的高低。我国档案管理队伍虽然有着稳定的发展,但是与科学化的发展相比较仍然落后。专业人士匮乏,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专业知识老化,计算机及外语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以及管理水平达不到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这些都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上也不能良好的掌握。极大地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制度是管理一个企业员工最基本的法则,没有制度的企业就如一盘散沙,出现问题时互相推卸责任。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保障,只有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才能保证档案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档案管理制度需要针对细节制定,落实在每一项工作当中,并且在适时的同时加紧完善改进。其中奖惩制度需要明确规定,加大惩罚力度和提高奖励,杜绝随意篡改档案信息,遗漏丢失信息,档案管理杂乱等现象。责任追究也应当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杜绝推卸责任。档案管理制度还需要一定的执行力,力图不把档案管理制度变成一纸空谈,只做摆设而无用处。

(二)在档案管理的理念上要不断进行转变

档案管理工作者需要正视自己的工作内容,细致的服务。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该把‘死档案’变成‘活档案’。档案不是用来摆放藏匿的,档案的首要作用是在利用和服务。所以在收集档案资料时要进行系统的整理、科学的分类、分主题的归档,并深入挖掘档案价值。同时还要促进各档案管理机构之间共享资源,更加系统全面便捷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三)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