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不良资产业务模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创新;不良资产;经营管理模式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的银行发展处在上升阶段,但是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动趋势却不容乐观。对于银行来说,只有加大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最大程度地控制和处置不良资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因此我国的银行应该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不良资产经营管理模式。
一、不良资产对银行的危害
1.致使财产受损
首先,不良资产会导致银行的财产受损。信用贷款部分是不良贷款中的关键环节,信用贷款会造成银行财产的损失。大多数的信用贷款都是有抵质押物的,虽然可以把这些抵质押物处置变现,但仍然可能带来一定的资金损失[1]。不良资产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进而影响银行的资金来源。
2.影响资金运转
其次,不良资产会影响银行的资金运转。不良资产会使银行的正常业务运转困难,具体包括以下的两个原因:第一,对于金融企业而言,负债对银行的约束性最强,存款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提取存款,而金融企业必须满足存款人的取款要求。第二,当出现不良资产之后,银行就不能及时收回贷款。这两方面的因素会共同影响银行的现金流,一旦国家的银根缩紧,银行便不能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在信誉上出现问题。
3.影响银行利润
最后,不良资产会影响银行的整体利润。不良贷款是不良资产的一部分,对不良贷款进行财务计算时,会影响到银行的利润。如果不良资产超过了90天以上,在计算利息时需要把其纳为营业收入,也就是说银行要为这部分资金缴纳税费,支付相应的存款利息和其他费用,因此不良资产的计算会对银行的整体利润产生不利影响,增加银行的经济负担。
二、不良资产的创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1.借鉴国外先进资产管理公司经验
首先,我国的银行在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将银行对不良资产的经营管理转移到社会投资者对不良资产的经营管理上,让银行承担更多的服务职能。国外银行应用这种转移策略的屡见不鲜,因此我国银行应该借鉴这些经验,充分发挥银行收购不良资产的专业职能,继续应用传统手段,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形成一定的风险认知,提高对财务风险的掌控能力。同时,银行也可以设立专项的不良资产收购基金,开发与不良资产有关的创新业务,如证券等等,扩大银行的管理规模,提高管理水平[2]。
2.发展银行自身特色资产管理业务
其次,我国的银行在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发展银行自身的特色资产管理业务。每个银行都有自己特色业务,因此我国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整合旗下的相关银行、证券公司、理财平台等等,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项目资源。银行在发展特色资产管理业务的同时,应该建立资金池,利用分支机构的渠道优势,对不良资产进行多维度地管理。比如,银行可以依托不良资产的收购基金、证券化商品等手段,来引导资本对接,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水融。在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时,应该发挥银行的品牌优势,接受政府平台贷款的委托,对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资产转让和重组、收购和简并的业务等等,发挥自身的服务职能。
3.积极提供逆周期救助型金融服务
再次,我国的银行在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可以积极提供逆周期救助型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和非金融不良资产的利率都处在上升期,为了缓解产能过剩的问题,银行可以提供逆周期救助型的金融服务,具体包括以下的三个方面:第一,银行应该加大收购不良资产的创新力度,更新收购方式,创新组织机制,形成混合收购的新模式。银行应当提高自己的定价能力,以一定的不良资产规模为依据,化解金融机构的风险。逆经济周期的特点较为突出,银行应该结合周期特点,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发挥管理不良资产的专业优势。第二,银行应该遵循本息清收、诉讼追偿一批的思路,创新传统的处理不良资产的手段,把不良资产进行重组,再应用多元化的平台实现收益目标。第三,银行应该以资产管理为中心,以资产危机为切入点,整合银行项目,让闲置的资金发挥巨大的社会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3]。
三、结论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的银行发展处在上升阶段,但是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动趋势却不容乐观。不良资产会导致银行的财产受损、影响银行的资金运转、降低银行的整体利润。在这种形势下,银行必须创新对不良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借鉴国外先进资产管理公司经验、发展银行自身特色资产管理业务、积极提供逆周期救助型金融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金融风险,保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晓丹 单位: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梅琳琳.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新时期转型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6.
在合肥南大门的黄金地段,耸立着一座超200米的高档楼宇,这不仅是合肥经开区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安徽国厚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的神来之笔――国厚大厦。
“这仅是国厚资产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运作成功的案例之一,我们的主要业务,简单来说就是把‘不良资产’转化为‘优质资产’。不良资产,或者说问题资产,本质是放错了地方,资源进行了错误的配置。这些资产在一般人看来,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包袱和累赘,但对于少数专业机构,其中不乏‘沙里淘金’的机会。” 董事长李厚文告诉《决策》。
当时间拨回到2014年,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地方金融风险逐渐暴露,各地迫切需要有专业机构来处置和收购金融不良资产,国厚资产应运而生,是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财政部备案和银监会核准的首批五家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AMC)之一,也是当时中西部省份唯一一家地方AMC。
短短三年时间,国厚资产逆势而上,成为地方AMC创新发展的行业翘楚。国厚资产快速崛起的背后,有着怎样经营秘诀与徽商精神?
用金融工匠精神
创造行业新价值
据银监会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83亿元;2017年3月末,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5.4万亿元,占全国贷款5%左右;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是109%。这说明不良资产存在低估,上升趋势并没有改变。同上一轮政策性的坏账处置相比,本轮不良资产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因产能过剩而形成,坏账的债权人更加多元化,其中包括金融债权、企业间三角债等不良资产,处置难度也更大。
“巨大的不良资产市场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李厚文认为,对地方AMC而言,能否切实抓住时代机遇、紧紧围绕不良资产收购处置核心业务,并运用投行手段,大力开展针对问题企业的债务重组、企业重整、债转股等难度大、周期长的业务,通过不断攻坚克难,扎扎实实练好真功夫,成为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债务重组专家,努力把更多的“问题资产”转化为“优质资产”,是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自2014年4月成立以来,国厚资产以‘为金融机构解难,为地方政府解围,为中小企业解困’为使命,积极参与省内不良资产的收购处置,在债务重组、企业重整、债转股等具体业务开展方面积累了诸多成功案例和经验。”
2014年,李厚文依托国厚资产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核心功能,积极参与原“澳中财富中心”项目的收购处置,从而使得曾经的“省内最大单体烂尾楼”焕发新生。如今,这座超200米的国厚大厦,还将逐步发展完善,成为以金融服务为特色的区域总部中心。
在铜陵市PCB产业链企业面临担保链债务危机时,国厚资产通过设立运作产业并购重组基金,顺利完成该企业3.25亿元债务重组工作,帮助其产业链核心企业盘活重整、扭亏为盈,及时化解了担保债务危机,保护了银行等债权人的利益。
而针对安庆地区一家破产重整规模工业企业的1460万元债权,国厚资产帮助其全部实现债转股,成为安徽省首例由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主导的债转股项目,该企业得以破茧重生。
目前,国厚资产正在大力参与市场化债转股和问题企业债务重组工作,正在开展的重整重组项目包括我省多家曾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企业。截至2016年底,国厚资产累计收购处置不良资产240余亿元,涉及包括多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在内的数十家银行和近千家企业;管理不良资产基金及各类城镇化基金、产业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90余支,管理规模接约1200亿元。公司现有处置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在维护地方金融稳定,防范化解区域不良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健康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公司连续两年被地方政府授予“税收贡献突出企业”称号。
国厚短时间内就取得这样的成绩,让人更好奇其背后的的经管理念和发展路径。
深耕安徽
扑下身子服务全省
谈到国厚资产的发展战略,李厚文告诉《决策》:“我们在运作上制定了‘深耕安徽’的发展战略,扑下身子服务全省,全面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2016年以来,国厚资产在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推动与省内各地市及县级政府合作,组建和设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与地方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地方不良资产的重组重整,助力地方经济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抛却包袱,轻装上阵。”
2017年3月初,安徽省政府公布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13号),该文件中要求全省各地要加快研究组建或充实地方Y产管理公司,进一步发挥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参与企业破产重组和债务处置中的作用。这一文件,是对国厚资产开展的这项工作的充分肯定,认可并推广了这一做法。
在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组建上,国厚也不断充实壮大团队,充分发挥其在不良资产领域的专业和技术优势,与四大AMC在业务上形成错位竞争。据李厚文介绍,目前国厚资产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了铜陵、亳州、池州、宣城、淮北、潜山、岳西、枞阳、桐城、当涂、凤阳、凤台、利辛、合肥包河区等10余家市县级资产管理公司,计划到年底,基本建成覆盖全省主要区域的业务网络,将深耕安徽的战略真正做到实处。“我们在全国率先联合金融机构共同开发了产业化基金等产品,为安徽各个地市争取到一千多亿的产业基金、城镇化基金和不良资产基金等,帮助省内各个地方政府解决了融资难题,降低了融资成本,建立起良好的金融生态。”
国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对地方导入战略资源,将问题企业和问题资产与关联产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进行整合嫁接,并借助平台协同优势,完成了从企业债务危机化解到金融精准扶贫等一系列经典案例,在省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除此之外,为助力全省农商行业务转型和升级提供专业服务,与省联社共同牵头,面向全省农商行成立了“惠农金融联盟”,搭建起安徽农村金融体系与外界专业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帮助农商行进一步提升不良资产处置能力和优质资产配置能力,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主力军作用;与徽商银行、省担保等地方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安徽省征信公司,帮助建立完善地方社会信用体系,有效促进省内金融生态圈的健康发展与服务创新。
“平台之上建平台”
随着国厚资产团队的不断壮大,以及与安徽省内地市的合作业务不断扩大,如何从内在激发团队活力,进行科学有效管理,是公司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为此,国厚资产在行业内率先建立事业合伙人机制,在“深耕安徽”的同时,在京、沪、深、港等一线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与知名机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搭建起面向全国的不良资产处置产业链体系及投资投行业务平台。李厚文向《决策》分析道:“我们将这种模式称为市场化的事业合伙人机制,采取平台跟平台之间合作、在平台之上再造平台的举措,让优势资源获得充分利用,建立起国厚的长远发展机制。”
关于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展规划,李厚文告诉《决策》,按照战略部署,国厚资产正在逐步建立起深耕安徽、布局全国、面向国际的业务网络。“未来3-5年,我们还将努力把国厚资产打造成为‘大资管’时代的以不良资产管理为特色的综合金融服务领域的行家里手。”
今天的国厚,刚刚完成新一轮战略投资者引进,注册资本增至21.5亿元。在原有股东中,东方资产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东兴投资控股作为公司主要发起人之一,起着技术、品牌和风控支撑的重要作用。新股东中,北京文投集团和中国保利地产分别以旗下控股平台入股,继续为公司的未来发展注入战略资源。在公司本轮增资完成后,国厚资产的资本实力显著增强,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同时股权结构更加优化,公司治理更加科学完善。“国厚资产下一步就是登陆资本市场,成为一家行业知名的公众公司。上市计划已经启动。”
砥砺前行的“徽骆驼”
2016年10月18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徽商论坛上,李厚文作为金融行业中的杰出徽商代表应邀出席,并荣获“十大创新力徽商”的殊荣。“十大创新力徽商”奖项旨在表彰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徽商企业家代表,这一殊荣的获得,是对李厚文和国厚资产创新金融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
李厚文表示,国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传统的“徽商精神”和“家情怀”。正如“国厚”两字的内涵一样, “国”是指国厚人要有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这是时代赋予国厚人的使命,只有国家的稳定健康发展,企业和个人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厚”是指国厚人要做到厚德载物,练好内功,才能堪当大任,攀登高峰。
李厚文作为根植安徽的优秀企业家,深受徽文化的熏陶,创立国厚资产成为中西部省区第一家地方AMC,也充分体现出他作为安徽人血脉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他说,先生曾亲笔题写“努力做徽骆驼”六个字送给海内外的徽商,旨在勉励大家要成为吃苦耐劳,互助协作,而又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徽骆驼”。自创立国厚资产以来,李厚文一直用“徽骆驼”精神勉励自己,不断攻坚克难、创新进取、砥砺前行。
正当市场对商业银行如何化解缓释不良贷款风险、债转股如何具体操作感到迷惑之时,《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意见》(下称“《意见》”)的适时出台,为企业去杠杆、降低债务率明晰政策思路。
从短期来看,《意见》旨在鼓励直接融资,从而降低间接融资的比重,表面上看,对银行业影响偏负面,但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看,鼓励发展直接融资的政策可降低企业居高不下的杠杆率和债务率,而企业债务风险的下降将导致银行资产风险的降低,从而实现估值的逐步修复。当前来看,尽管市场需要消化该政策短期的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一旦负面影响消除后,银行的价值或许会被市场重新认识。
银行资产整体风险提高
当前市场对银行自己公布的不良率存在一定的不信任,实际上,国有大行的不良率都是按照国际标准来统计和公布的,经过严格审计过的数据相对比较真实,而且,在经济基本面下行的驱使下,银行也没有粉饰数据的必要。截至2016年6月底,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提高至1.81%,与国际同业相比,中国的不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截至2015年年末,法国巴黎银行的不良率为5.82%,汇丰银行的不良率为2.3%。
而且,从整体上看,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风险是可控的。判断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风险是否可控主要看银行是否仍然正常经营,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均正常运营,风险可控。尽管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体系在不良的释放和暴露中存在跨期平滑的可能性,使得不良释放的过程存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但这不能成为银行粉饰不良的证据。
目前,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处置主要有对内和对外两种方式,对外主要包括卖给资产管理公司(AMC),但是仅限于对公和10户以上的贷款才能转让给四大AMC和地方AMC;还有不良资产证券化(ABS)和不良资产收益权,但前者目前是额度控制,后者则处于探索阶段。对内主要是现金清收。
其实,银行不良资产的提高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良资产回升,银行的信用风险提高,银行的信贷结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2016年信贷投放主要方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和居民已经开始加杠杆,这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去杠杆。
不良资产不断上升,贷款的风险总体性提高,银行资产配置的结构也开始调整,主要表现在非信贷资产类的占比开始提高,尤其是投资类产占比的回升。在这一点上,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表现尤为明显,兴业银行的贷款占比已经下降到33%。这种调整有助于银行更加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经营环境。此外,贷款资产风险的提高也促使银行表外业务的大规模发展,主要表现为理财规模的大幅提高,表外业务规模提高使得非信贷类资产风险也在提高。
当经济持续低迷、资产荒日益严重之际,银行资产的风险似乎无处规避,这就需要政策的扶助。此前出台的银行直接债转股就是一种必要性的政策手段。
根据测算,四大AMC现有的处置能力有限。目前,一家AMC1年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近300亿元,四家也就1200亿元,而当前需要处置的资产规模远远超过1200亿元。1999年债转股时,银行体系的贷款约为10万亿元左右,不良贷款2万-3万亿元,如今银行体系的贷款为100多万亿元,不良加关注类占比6%左右,粗略计算,需要处置的资产规模接近6万亿元左右。
因此,如果需要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在现有不良处置机构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需要有新的不良资产的处置机构,并且要按照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展开。在实际操作中,重组类的资产可以给外部机构,而处置类资产只能在银行内部处理。
《意见》的如期落地,摆脱了银行不良资产风险处置的政策窘境,去杠杆,化解企业债务风险的方法相对较多,包括加快供给侧改革、动用金融手段降杠杆、杠杆转移。而《意见》中重点提及两点:一是动用金融手段来去杠杆,二是加大杠杆转移。
金融手段主要是指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降低债权融资比重,提高股权融资比重,配合降杠杆。此类政策包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投贷联动、鼓励各类债券发行、银行直接债转股、PPP、产业基金模式、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保险资金投资范围扩大、拓展涉外投融资等。
而此前一直受困于操作层面的银行直接债转股在《意见》出台后,关于直接债转股的详细政策也将出台,部分银行筹划的直接债转股项目将陆续落地,此次政策对债转股极有可能不设规模和额度上的要求,政策超预期的可能性大。而且,此次债转股主要是为了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预计市场化程度不高,会有一些政策性债转股,并辅之于财政补贴等手段。对银行来说,鼓励其通过子公司的方式推进直接债转股,可以避开12.5倍资本监管的要求。
杠杆转移是指打通投融资渠道,拓展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充分挖掘社会资金潜力,让更多的储蓄化为有效投资,有效缓解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中国杠杆转移可有效降低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尽管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为全世界最高的167%,中国企业的债务风险较大;但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可有效降低企业的杠杆率。中国居民储蓄率为40%-50%,储蓄/实体经济的债务覆盖率高达50%,居民加杠杆可以帮助企业降杠杆。由于中国的高储蓄率,企业的债务风险相对小于美国和日本当年。美国当年的储蓄率在10%以下,日本的储蓄率只有15%左右,储蓄/实体经济债务覆盖率不足20%。
不良处置模式力度有限
不良资产证券化2016年的试点规模为500亿元,主要是基础资产池的规模,按照10%-30%的折扣率,预计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为50亿-150亿元左右。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动力非常强劲,有足够的积极性,毕竟不良ABS可以实现不良的完全出表,而且银行自己处置不良资产的回收率高于专卖给外部机构。
银监会82号文规定,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后按照原信贷资产全额计提资本,并且按照会计处理和风险实际承担情况计提拨备,实际上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通过收益权转移出表这一方式失去了意义;同时规定不得通过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信贷产收益权、不得承担显性或隐性回购义务,打消了商业银行和不良资产接盘者从事此类业务的积极性。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信贷资产债权及收益转让规模合计仅300多亿元,相比于商业银行近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规模相去甚远,因此,新规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比较有限。预计2016年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的规模不大,对银行业的利好非常有限。
由于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的是资产的收益权,贷款仍然归出让方,从而相应的资本拨备等监管要求仍需执行,确保出让的贷款有风险缓释的措施,避免任何一笔贷款游离在监管之外,符合审慎监管原则。
假如100亿元不良贷款做了收益权转让,之前银行就可少提8亿元资本和150亿元拨备,节省资本又增厚利润。新规实行后,资本和拨备依然需计提,对资本、拨备无影响,但是不良贷款回收,如果回收率高,也可增加当期业绩。如果回收80%,可收80亿元,计为当期现金,确认为营收也可增厚净利。目前,此块业务规模不会上的太快,对2016年业绩的正面影响不大。2016年行业净利润预计为1.6万亿元。
总体来看,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对银行业是利好,但市场对此早有预期,加上82号文的规定表明监管在加强,预计2016年信贷资产转让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占新增贷款规模的1%左右,对行业的净利正面贡献较小。
相比而言,不良ABS属于一种标准化的产品,定价和发行都已市场化,推进的规模速度相对较快,且银行积极性也较高。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不是标准化产品,目前也在试点推进阶段,试点机构的名单尚在确定中,预计下半年才会正式推出,估计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在规模上也相对不足。
除了不良ABS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两种模式以外,不良资产处置还出现了不少新的模式。
首先是基本通道模式,银行先将不良贷款组包出售给AMC,同时利用理财资金认购一个和转让规模相匹配的资管计划。AMC将资产包收益权转让给资管计划,并由资管计划转让支付对价。接着,AMC将资产包委托处置权和管理权授权给银行和AMC的合资公司,后者再委托银行分行对资产包进行清收处置,回收资金用于划转给资管计划专户,根据合同支付理财本金和收益。
根据监管要求,AMC不得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规避资产质量监管提供通道,而且,出让方银行不得通过本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信贷产收益权,实际上是叫停了此类纯通道业务。
其次是资管计划分级持有模式,该模式将基本通道模式中的资管计划进行了分级。以某大行的分级持有模式为例,该行理财资金认购30%的优先级,AMC认购50%的中间级和10%的次级,银行自有资金认购10%的次级。
在该模式下,根据监管规定,不良资产收益权出让方银行不得通过本行理财金直接或间接投资本行信贷资产收益权,因此,用于投资优先级资管计划的银行理财金需要替换。除此之外,该模式基本符合监管要求。
但是82号文规定,出让方银行应当在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后按照原信贷资产全额计提资本,实际上使得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这条出表途径失去了操作意义。此外,在上述两种模式中都可能涉及到银行对不良款包的回购,具体形式有提供流动性支持、收益互换、提前赎回、差额补足等。而目前的监管要求均明确禁止设置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款。
第三是不良资产处置基金模式,即由银行投资子公司和由AMC子公司合资成立的一般伙人,以及AMC共同组建不良资产处置基金。不良资产处置基金委托银行和AMC子公司的合资顾问进行管理,再由其委托产服务商进行处置。优先级由AMC认购,次级投资人包括AMC,银行子公司和其他投资机构。
在该模式下,由于认购基金的资金中没有直接来自银行的理财资金,也不涉及各类回购条款,目前并不违规。
最后是不良资产池对应资金池模式,即几家银行共同打包不良资产转让给AMC,AMC再将收益权转让给资管计划。其中银行和AMC的资金通过信托公司再转给资管计划。
目前,该模式尚未被明确叫停,但实际上接近违规边缘。该模式虽然规避了银行的资金直接投资本行的不良资产(利用银行和AMC的资金池对应几家银行的不良资产池),但资产池和资金池之间存在交错匹配,有涉及间接投资的嫌疑。
子公司化运营减轻包袱
在MPA监管框架下,银行业务分拆独立成子公司将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好资产和坏资产要逐渐分开,坏资产要加快处置,“新资产”和“旧资产”分开运营,新资产引新入机制。尽管这种变化只是点滴的改善,边际贡献有限,但是这种变化却有一定的持续性。新资产引入新机制,就使得部分银行业务子公司化运营陆续变为现实。
依据国际经验,在银行集团公司规模扩大到一定阶段后,子公司化运营的案例较多。子公司化经营的主要好处在于,既有利于经营上的风险隔离,也有利于监管实施并表监管。
截至2016年6月底,建行养老金子公司、兴业银行数金子公司、中银租赁子公司相继成立。而投贷联动试点的子公司也在陆续成立过程中,北京银行投贷联动试点子公将成立,建行在苏州已成立投贷联动子公司,民生银行正在谋求直销银行的分拆经营等。
银行子公司实现独立的考核体系,有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和风险隔离措施;有利于专业化发展,形成新的金融牌照,培养竞争能力。此外,分拆的子公司的估值一般均高于母公司的估值,有利于估值抬升,但由于母公司的体量较大,提升空间有限。
由于银行传统业务面临经营的压力,而新兴业务在经营模式、激励机制建设上都与传统业务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冲突和不一致性。同时,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偏好上,资产管理业务、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内在的基因同传统的业务发展也存在差别。随着互联网金融整改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银行将主导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而这个主体就是直销银行,预计下半年直销银行成功分拆成立子公司的概率大为增加。
市场流动性、政策、宏观经济是银行板块价值提升的主要驱动力。下半年,市场流动性的主要驱动力依然来自增量资金,如深港通等。而政策面的预期主要来自去杆杠落地、混业监管框架确立以及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程的深入推进等因素。经济增速的波幅有限,从而难以对银行股构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且由于可能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和“债务通缩陷阱”中,债务问题成为银行股最核心的基本面难题,需要多种渠道大力化解和改善。从政策面看,妥善化解债务问题也是下半年的核心重点,这极有可能成为下半年银行股估值提升的主要催化剂。
因为当前无风险利率没有下行空间,风险溢价成为左右贴现变动的核心因素,也是银行股估值变动的核心因素。在企业端风险暴露的过程中,贷款的风险溢价在提高。如果风险缓释措施能有效对冲掉风险,贷款风险溢价抬高幅度有限,甚至出现下降,则银行股估值修复的程度才会比较高。反之,若风险缓释不得力,贷款的风险溢价将继续抬高,则银行股估值将继续回落。
【关键词】不良资产;农信社;体制变革;资产证券化
农信社不良资产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不良资产是高悬在农信社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不良资产问题不仅必须解决,而且必须尽快解决。不良资产问题解决得成功与否,既关系到农信社能否生存、发展下去,更关系到我国农村金融安全能否有所保障。因此,此时研究农信社不良资产问题,无论是从农信社自身发展的角度讲,还是从宏观经济安全的角度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农信社的发展历史出发,概括农信社不良资产形成的四个历史阶段,分析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找出症结所在,最后结合农信社的实际操作,提出几条防范及处置不良资产的具体措施。
一、农信社发展历史及不良资产形成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即建国后至1980年,是不良资产生成的萌芽阶段
1950年代,人民银行在农村的网点就改为了农村信用社,这段时期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造就了一个高度集中的“大一统”银行体系,在这种“大一统”格局中,金融机构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外来的限制。在很长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惟一的银行,它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具体业务的经济体,是国家计划经济系统的一个分配和管理货币资金的部门。在纯计划经济时期,银行业充当了财政部门的出纳角色,是国家整个投资计划的执行者、落实者。这段时期农信社的信贷规模很小,基本上没有形成不良贷款。
2.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6年,是不良资产的产生阶段
1980年至1996年,农村信用社开始由农业银行管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开始走一种渐进式的改革道路,但与其他垄断行业纷纷打破垄断、引进外来资本及竞争不同的是银行业继续照抄其计划经济时期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并没有随着经济模式的变革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农信社也不例外。80年代中后期,由于银行业自身的业务扩张愿望,贷款的超规模发放成为一种极其正常的现象,而银行对于发放出来的贷款也没有任何硬性约束措施可以保障安全收回,在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和风险意识的情况下盲目的扩张规模,促成了不良贷款在这期间集中产生。
3.第三阶段,1996年至2004年,不良资产急剧扩张阶段
从1996年国务院决定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开始,农村信用社开始走向自主办社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信社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开始支持新成长起来的涉农经济组织、个体农户等。此时的涉农企业及个体农户,它们的经营观念开始迅速发生变化,从谨小慎微的小额借款到明目张胆的大量借款,为了套取农信社资金,甚至不惜使用非法手段,大量所谓“人情贷款”、“关系贷款”便是这一时期的农信社的一大特色。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许多农户及村委会组织甚至因为要交农业税、提留款等税费,也到农信社借款,农信社成为当地农村的“钱袋子”、“第二财政”。同时,农信社内部管理混乱,机制欠缺,责任不明,官僚化严重。在金融生态及农信社自身双重作用影响下,大量贷款形成逾期,构成不良贷款。
4.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不良资产虽仍在增长,但已有减缓迹象
2004年,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历程开始,农信社以省级管理模式为主要特征开始交由各省级政府管理。省级政府管理后,面对迅速打开的国门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政府和农信社自身都意识到农信社不良资产问题不仅必须解决,而且必须限时尽快解决,此时,贷款的发放审查才开始有章可循,并逐步走向规范化。
二、农信社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通过对农信社整个经营历史过程的揭示,我们发现农信社不良资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综合起来分析,形成农信社巨额不良资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体制变革与产业政策调整是原因之一
农信社巨额不良资产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经济体制和产业政策等因素所带来的,着重表现在一些乡镇企业上。这些企业在建立之初因为各方面原因,体制不是很健全,底子薄,但要发展,必然寻求农信社信贷支持,这也是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但经过十几年发展之后,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后,随着产业的调整,技术的更新,产品的升级换代,那时为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后来成了关停淘汰的对象。这些企业被关停后,农信社的贷款资产自然也就成了呆坏帐,而国家又没有对农信社的这些呆坏帐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从而使国家和企业的风险自然地转嫁到了农信社头上。
2.农信社贷款管理制度及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是原因之二
一方面,农信社的管理制度中缺乏一套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造成事前规范不足。一些基层农信社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均是以短期贷款的形式贷出去的,但却长期被借款户占用,短期贷款的长期化,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另一方面,农信社信贷自我约束机制不尽合理,资金与规模脱节,信贷人员素质低,放贷不计成本,贷款审查制度流于形式,贷款发放的随意性强,“三查”不够严。信贷人员不能对贷款项目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甚至发放人情贷款,违规放贷。
3.社会信用基础脆弱,信用观念淡薄是原因之三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经济主体的经济往来主要由政府来调节,经济组织之间没有多少信用关系。改革开放后,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意识及信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改革的进程,以至于企业与银行间、个人与银行间不讲信用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企业利用改制之机,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承包、拍卖等方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另一方面,不少个体农户文化素质偏低,信用意识淡薄,认为农信社的贷款就是国家的财政救济金,造成“国家的钱,不需归还”的错误理念。同时,许多地方政府出于局部和自身利益,偏袒保护逃债者,致使逃债之风盛行一时。
4.农信社风险准备金计提不足、呆坏帐核销渠道不畅及手续过于繁杂是原因是四
长期以来,农信社财务会计制度不规范,未严格按资产的风险分类结果足额计提风险准备金,农信社随意提取的风险准备金与巨额不良贷款相比,显然不够。同时,不良资产核销渠道也不畅通,核销条件苛刻,手续过于繁杂,致使大量的呆坏帐长期悬空挂帐,得不到冲销,形成了有增无减的态势。
总的来讲,我们可以把农信社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归纳为三大类:体制原因、政策原因、经营管理原因。农信社的组织体系和经营模式都说明,它是一个半官方的行政性机构,但行政性还不是它们的根本缺陷,根本缺陷则在于它的官僚化与体制僵硬;在业务运作方面,它是以政策为指导的,政策变动的随意性加大了投资风险,因此,政策的误导也对不良资产的形成负有一定责任。事实上,除了体制和政策两个主要的外因,农信社内部的经营管理混乱则是最大的内因,也是形成不良资产的最主要原因。
三、农信社不良资产化解对策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在不良资产拖累的情况下任何一家银行都难以取得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面对农信社如此庞大的不良资产,我们有必要找出足够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认为解决农信社不良资产问题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防范新增不良贷款,二是处置存量不良资产。下面将就这两个方面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予以详细展开。
1.防范新增不良贷款的主要措施
(1)采取措施,严把贷款审批关
农信社应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严禁违规操作,严禁人情贷款,加大对新增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和追究力度,并逐步推行贷款质量与领导和员工的职务升降、资格准入、绩效考评密切挂钩制度,防范道德风险,确保新发放贷款的质量不断提升。
(2)调整信贷结构,加强对健康中小企业的支持,缩减对大企业贷款的数额。
农信社应吸取以往对大企业贷款数额集中而导致的风险压力过大的教训,制定进入、维持、退出的行业和客户基准与风险限额,严格确定单一客户的信贷限度,以避免信贷集中的风险。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积极发展个人住房信贷等低风险消费信贷业务。
(3)实施谨慎的财务会计制度,严格按资产的风险分类结果足额计提风险准备金。
对于不同类别的资产分别提取不同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并采取减少资本盈余及动用业务净收入等方法消除不良资产对资产负债的影响。风险准备金仅限于冲销新增坏帐损失,不能挪作他用。风险准备金的提取可以增强农信社消除新增贷款损失的能力。
2.处置存量不良资产的主要措施
要彻底化解农信社如此规模的存量不良资产,仅依靠行政的力量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和过时的。处置这些不良资产主要还必须依靠市场化的方法,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的主要模式。
(1)不良贷款重组
不良贷款重组是指对构成不良资产的各项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无法按原合同还款时,银行给予企业适当的折让或减免,使之符合银企双方的共同利益。不良贷款重组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不良贷款的损失,其重组的主要方式有:
①“一次性了断”债务。贷款银行与借款人修改原还款条件,同意借款人以低于贷款本息的现金偿还到期的债务,即贷款银行豁免借款人部分本息,其余部分一次性或分次以现金方式偿还,豁免的债务部分成为贷款银行的损失。
②“以物抵贷”或“债权互换”。贷款银行与借款人修改原还款条件,同意借款人以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非现金资产抵偿到期贷款本息。银行还可以利用自身联系面广、信息灵的特点,将借款人的部分债权划转到银行,银行行使代位权,追偿到的款项抵偿银行贷款本息。
③“混合”重组。“混合”重组方案也称“一揽子”贷款重组,是指借款人以现金、非现金资产、债务转为资本和其他条件等组合方式清偿贷款本息。
目前,农信社只能减免企业贷款利息,还无权豁免企业贷款本金,应在实践中予以突破,大胆创新。
(2)不良资产的出售
①债权的出售。传统的做法是大银行利用自身的信誉和信息集成的优势,将债权出售给中小银行,类似于建筑业的“转包”。现在,国际上债权的出售对象已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不良贷款债权的购买者只能是有债权管理资格的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信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建议应尽快向有资质和购买实力的民间各类投资者开放。
②实物资产的出售。以物抵债是银行债权受到威胁时采取的一种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办法。应改变“不动产应在一年内予以处置,动产应在半年内予以处置的”硬性规定,处置权交由银行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安排。
③不良资产打包出售。打包出售不良资产是指不分债权与实物资产,而是按照所在地区、资产种类或其他标准把具有相同类型的若干不良资产进行归类打包,经过中介机构评估后,采取协议、公开拍卖、暗盘投标等方式出售给中外投资者。
(3)债权转股权
债转股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银行,把原来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与企业间的控股(或持股)与被控股关系。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银行实际上成为企业阶段性持股的股东,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重大事务决策,但不参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经济状况好转后,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等形式回收贷款资金。1999年以前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法律不允许银行向企业投资,故无债转股现象。1999年,国务院决定在601家重点企业和商业银行(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间实行债转股,但到现在为止,客观地说,我国实施的债转股仍然还停留在政策性的阶段,毫无市场化突破,今后应允许实施市场化的债转股。
(4)不良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的过程。证券化的实质是融资者将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而金融资产的所有权可以转让,也可以不转让。在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现有的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例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这样有利于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的是,它可以对存量不良资产进行整合,以不良资产担保证券的的形式向社会公开出售,由于此种证券本身能够产生现金流,又经过权威机构的评级,更容易为投资者所接受,故能够最大限度的回收存量不良资产。下面将就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予以简单介绍。
①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法律作保障。按《民法通则》有关规定,银行在转让资产时,不仅不能从中牟利,而且需要经得原始债务人的同意,事实上,银行在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必然会得利,要经得原始债务人同意也不现实。因此,要使不良资产证券化成为可能,就有必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与完善。
②组建特设信托机构,实现真实出售。特设信托机构是一个独立的以资产证券化为唯一目的的信托实体。农信社对特设信托机构的贷款出售行为必须是一种“真实出售”行为,转让时,特设信托机构必须支付一定的价格,双方在办理出售时要签订有关的金融资产书面转让协议。通过这种“真实出售”行为,把农信社的破产风险与众多的投资者相隔离,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③选择可证券化的资产并组成资产池。特设信托机构在收购农信社的不良资产之后,应将不同种类、期限、利率的贷款组合起来,尽量形成未来现金流量稳定的贷款组合,尤其要注意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贷款组合,形成不同的资产池,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④信用评级。为了增加不良资产担保证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对证券进行信用评级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构成不良资产担保证券的资产大多是信用贷款,这给信用评级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我国,对不良资产担保证券进行信用评级时,可以考虑增加政府担保、银行出具担保函、保险公司提供保险等措施,以降低信用评估的难度,提高其信用级别。
⑤证券的发行和服务。特设信托机构委托证券公司进行不良资产担保证券的发行。不良资产担保证券存在较大的风险,要求投资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往往不敢问津,因此主要目标群应定位于基金、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
四、结语
本文探讨的农信社不良资产问题解决措施仅仅是理论上的,具体的还得在实践中予以不断探索、完善。解决农信社不良资产问题是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农信社不良资产问题将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相信只要农信社积极正视不良资产问题,在现行法律框架内不断尝试新的存量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并积极防范新增不良贷款,不良资产问题就最终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参考文献:
[1]何泽荣.《入世与中国金融国际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庄乾志.《银行发展:市场化和国际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3]沈城.不良资产快速堆积―――透视银行坏帐生产线.财经周刊,2003年11月期
[4]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继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登陆港股之后,近日,国内最大“坏账银行”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融”)宣布了港交所上市计划。中国华融称,此次上市每股作价3.03港元至3.39港元,集资额将达218亿港元。
中国华融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此次港股上市计划发售57.69亿H股,所得款项的60%将用于发展不良资产管理业务,30%用于发展金融服务业,10%用于发展资产管理。
据了解,中国华融已确定将于10月30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目前已获得远洋地产及英皇证券等基石投资者认购,对于认购完成情况,中国华融方面表示现在不方便透露。
60%募资用于不良业务
作为国内最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以不良资产经营为基础,以综合金融服务为依托,中国华融成功构建了“跨周期运营”的独特商业模式。
其披露的数据表明,从2012年至今,集团资产规模、收入、利润、股东权益等指标均呈现逐年增长。截至今年6月30日,集团净利润超98亿元,平均年化股权回报率22.2%,净利润规模与平均股权回报率位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首。
与此同时,银行不良却没有好转势头。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8万亿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商业银行行长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银行将不良资产打包给资产管理公司,虽然视资产情况定价,但是基本要打六七折甚至更低,“处理不良资产盈利空间巨大。”
这对于主营不良资产业务的中国华融,自然是不容错过的良机。
此外,中国华融方面预计,随着贷款总额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财务重组,预计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总额还将继续上升,将为公司收购处置类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提供稳定的不良资产供给。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长放缓时,“去杠杆”和“盘活存量”的需求也给中国华融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经营业务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雄厚股东背景
除了较好的盈利能力,中国华融的股东背景同样引人关注,据了解,中国华融是少数由财政部直接控股的金融机构之一,目前财政部持有公司约77.5%的股份。
受益于财政部的强大政府背景,公司在境内外发债均取得了良好的评级,在境内发债获得AAA最高评级,境外发债获得了穆迪、标普、惠誉分别授予的A3、A-、A的主体评级,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
为促进业务发展、提高治理水平,2014年中国华融进行了战略引资,引进包括中国人寿集团、美国华平集团、中信证券国际、马来西亚国库控股、中金、中粮集团、复兴国际、高盛集团等8家战略投资者,涵盖了大型寿险集团、基金、全球领先的私募基金、中国领先的投资银行等各领域的机构。
已认购125.4亿港元
受近期股市行情的影响,中国华融虽然业绩“丰满”,但也遭遇港股估值的“骨感”的尴尬。从第一家赴港上市的资管公司中国信达来看,10月22日收盘价为3.04港元,较3.58港元发行价下降了15%。
对于认购情况,中国华融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暂不方便透露,但提供了一份其第一大基石股东远洋地产的认购资料。
资料显示,远洋地产释怀通过巨宝投资有限公司认购约53亿港元华融资产股份,成为华融资产在H股IPO的最大基石投资者。
财通国际研报透露,国网英大认购300万美元,占整体权益1.8%至2.0%。其他基石投资者包括前海人寿、Rich Precious、中融国际信托、中国泛海国际、重庆渝富(香港)、中广核投资(香港)、嘉实资本管理、中远资本管理,8家企业分别认购0.3%至0.7%权益,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125.4亿港元。
个人投资者方面,中国华融16日首日招股稍显冷清,据6家香港本地券商提供数据显示,当天认购不足1/3。据香港某券商工作人员表示,或因中国华融定价高于已上市同业中国信达股价,散户有所保留。
财通国际研报分析,以中间价3.21港元计算,预测中国华融2015年底市盈率为7.64倍,净资产为3.19港元,市账率为1.01倍,净资产回报率13.8%(上年同期为15.4%)。而同业信达资产预测市账率0.88倍,市盈率6.1倍,净资产回报率15.47%。认为华融估值略高于信达,给予不建议认购。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H股投资者比较理性,有自己的估值体系,上市后,中国华融或将与中国信达表现差不多。
关键词: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 存在问题 产生原因
一、引言
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以经营货币为主的行业,其风险也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有信用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乔万旺(2002)指出,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承担着社会约65%的贷款,因此当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在中国银行业中,商业银行的资产分为许多种,其中包括国外资产、储备资产、对中央银行的债权以及对企业和居民的债权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权。而信贷资产只是债权中以贷款形式表现的部分,同时银行资产绝大部分是由信贷资产组成的,因此,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发展,而通常是用不良资产这一指标来评价和反映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对不良资产做出相应的处理,然而据付桂玲(2003)资料显示,200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仍高达25.84%。同时彭飞霞(2002)指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并没有随部分不良资产的剥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多年来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是阻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在2009年世界排名前20的银行(不包括未提供数据的银行和中国的银行),平均不良资产率为3.2%,而中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高达20%左右。
二、不良资产的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要支柱产业,在银行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其资产质量是关系到银行生存、以及金融业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然而,我国的银行几乎都面临着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也是银行资产的一部分,是指那些处于不良经营状态的、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的、不能正常收回本金甚至已不能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如何正确、快速地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是我国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商业银行有巨额的不良资产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不良资产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我国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也做了很多努力。早在1998年我国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的特别国债来补充银行的资本金,在1999年成立了4家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长城、信达、华融、东方)收购了近1.4万亿的银行不良资产,这些方法对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有很好的作用。然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到2003年,按五级分类法计算,银行不良资产达19168亿之多,表明银行的不良资产并没有因国家政策的实施而解决,仍是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尤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还要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因此如何解决不良资产愈加迫切。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早前有关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问题并不向社会公众公开,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从2002年起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才逐步趋于公开化。我国商业银行相对来说起步较晚,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才有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经济市场的不断扩张,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也在迅速增长,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存贷款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大,加上近些年一些地方性的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虽然商业银行不断发展,信贷资产不断增长,但由于在经济转型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以及银行内部的管理问题,在正常的银行贷款中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信贷安全仍是需要关注的焦点。
以下数据具体表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
(一)中国银行
2009年底中国银行的资产总额为87519.43亿元,负债总额为82065.49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5.82%和27.00%,不良贷款余额747.18亿元,不良贷款率1.52%。
(二)中国农业银行
200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农业银行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截至年末全行总资产88825.88亿元,其中各项贷款41381.87亿元,负债总额85396.63亿元。
(三)中国建设银行
至2009年底,中国建设银行的资产总额为96233.55亿元,较上年增长了27.37%,负债总额为90643.35亿元,较上年增长了27.88%,不良贷款率为1.50%。
(四)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拥有16227家境内机构、203家境外机构,以遍布全球的行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向2.59亿个人客户和412万家公司客户服务,基本形成了跨市场的国际化经营模式,在商业银行业中保持领先的地位。至2009年末,全行的资产总额为11785.05亿元,负债总额11106.12亿元,不良贷款率1.54%。
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常年来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从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金融市场体系、政府政策及法律环境,到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信贷程序及风险控制,一系列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商业银行现今的局面。
(一)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于企业改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按计划运行,但银行体制的改革没有跟上企业改革的步伐,这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运用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真实供需关系。
(二)没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我国的社会信用状况不好,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社会信用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转的基础,社会信用环境的好与坏是分辨市场经济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导致社会企业受之影响也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商业银行在对企业放贷时的风险增加容易形成不良资产。
(三)地方政府干预
地方政府的投资也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保持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保证就业率、维持社会稳定,地方政府需要扩大生产、增加新项目等投资活动。然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带有盲目性,一心追求规模的扩大带来经济利润而忽视了自身的财政实力。在地方政府资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为实现自身的投资需求就需要商业银行向政府进行资金援助。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很多的投资项目在完工后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最终用于投资的资金由银行承担,从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依然存在,周而复始,因地方政府投资形成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也越来越大。
(四)法律保障不完善
法律保障的不完善也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之一。我国关于银行信贷的法律实施较晚,在此之前形成的一些银行信贷业务陋习依然存在,信贷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的认知能力不够强,在业务操作中可能会违规操作造成银行信贷风险。
(五)银行管理缺陷
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仍旧是按级管理、依照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的老办法,这就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层多,分支机构多,员工多,业务混杂,办事效率低、成本高。商业银行应要求“审贷”分离,各有独立的部门进行业务的办理,这两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这样才能保证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优质进行。然而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贷”分离,也没有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仍不能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六)贷后管理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轻视贷后管理的现象,对贷款的贷后检查过于敷衍。现在已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而商业银行对贷款的使用信息仍不能及时监控,对企业的贷款后资金用途的跟踪监管只停留在分析企业的各种报表上,不能发现企业实际的经营问题,及时防范风险。商业银行对企业有没有按合同使用贷款资金缺少必要的监督,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被用作其他用途,甚至于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中,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界的一个特殊行业,也是我国金融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仅能够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持续经营与发展,对国家金融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是由来已久,也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旧的体制改革中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社会、企业、银行等各方面的因素错杂复杂,共同造就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多的现状。虽然国家及商业银行已作出多种努力来剥离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并且已初现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致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一直呈现增加的趋势。对此,笔者建议,在综合分析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各个因素之后,要具体原因具体解决,最终提出有效的措施,从根源上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乔万旺.对监管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认识与思考[J].华北金融, 2002(7)
[2]付桂玲.改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之我见[J].海南金融,2003(1).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商业化运作
一、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改革的现实基础
1999年,国家为处置中、农、工、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分别对口成立了东方、长城、华融和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即Asset-Management-Company),目的是有效的化解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为其股份制改革铺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任务就是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储蓄和贷款危机,为了化解这次危机,美国国会于1989年通过了《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法案》,成立了债务清理信托公司(RTC),主要职能就是对破产储贷协会所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重组清理。六年后,RTC基本完成了其使命,并已于1995年底自行关闭。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最初设立时就是以美国的RTC为样板,并且财政部给四大AMC设定了10年的存续期。现在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四大AMC是否在完成其解决国有银行历史不良资产的政策任务后就自行清算结束?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我国仍然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会不断产生金融不良资产,其次我国四大AMC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因此仍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随着存量资产日益减少,自2007起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以商业化运做为目标,不在局限于只对应收购上述几家银行的不良资产,开始积极转型之路。
二、AMC转型改革的模式选择思考
在改革道路的探索中,业界在探讨分析之后已基本形成的共识:能否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及商业盈利模式是AMC商业化转型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吸引一流战略投资者加盟的重要因素。目前主要考虑的是这三种转型方案:
1.向商业化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仍在艰难复苏和深度调整,经济转轨、产业升级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难以避免,不良资产的产生有必然性。我国经济金融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各个机构的产生的不良资产需要专业的技术和人才来最大限度回收资金、提升资产价值、减少损失。而我国四大AMC通过多年的不良资产处置实践,已经初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有效的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业务操作规范和风险控制机制,培养了一批熟悉国情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专业队伍,运用债转股、企业重组并购等技术、方法和渠道发挥了市场功能。在不良资产的定价、交易和价值提升等方面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准,这些都是四大AMC向商业化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优势所在。
2.投资银行方向转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东南亚新兴国家,均赋予资产管理公司各种特许手段,主要是全方位的投资银行手段,包括: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分拆、上市、证券化、证券承销与买卖、基金发起与管理、财务顾问等等,以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经过十年的磨练,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用这些投行技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虽然转型投资银行或面临与国外投行激烈的竞争等不利因素,但AMC自身拥有一批客户资源,有大量债权或股权企业;资金来源方面背靠政府可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各个AMC都表示改革后推行人才内部积累和激励措施吸引人才,这些都AMC转型为投资银行的有利条件。
3.转型为金融控股公司。目前来看,混业经营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混业经营不但是解决中国金融业同质化竞争的需要,也是实现风险分散、创新经营模式和提升经营效益的需要。AMC以不良资产经营为核心的结果是主业单一而且风险高,吸引海外一流战投加盟难度大。政府针对这种情况,对AMC向多元化金融服务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持,规定资产管理公司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增加10项经营范围,包括: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基金、证券、风险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等,将资产管理公司转型为金融服务企业。在这个有利因素下,四大AMC运作与发展的核心业务可以参考这样的定位:以资产处置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以最大限度回收资金、提升资产价值、减少损失为根本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债务重组、资产管理为重点,不断培育市场和聚集人才,确立资产重组和资产管理的市场专家地位,逐步发展成为以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为主业、具备投资银行功能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功能的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
三、我国AMC改革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1.政策性任务与商业化转型之间的冲突。虽然四大AMC已基本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任务,但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数据表明,从侧面反映出AMC的资产处置现金回收率低下(不足20%)以及较高的资产处置成本。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四大AMC庞大的账面亏损,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四家AMC挂账的政策性不良资产损失合计至今仍高达约1.4万亿元,与十年前对口接受的不良资产规模几乎持平,这对公司持续经营有较大影响,也使得四大AMC商业化转型举步维艰。财政部在2006年向四家AMC下发的《财政部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发展意见》给出了解决思路,提出了“清算―分离―处置剩余资产”三步走的思路,这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转型的思路即“剥离不良资产进行财务重组―清理资产负债表―股份化择机引进战略投资者―IPO上市补充资本金”模式基本相同。信达是首家股份制改革的试点AMC,已于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从信达转型方案来看,剥离亏损的政策性业务是与财政部共设“共管账户”,复制工行、农行财务重组的模式,将信达历史上形成的2000多亿元巨额挂账损失剥离至此账户,存续时间初定为十年。另外,信达所欠数百亿元央行再贷款也将停息挂账。通过这样的重组模式,信达的资产负债表变得更加健康,才有条件实施股份制改造,是商业化转型的第一步,同时也给其他三家AMC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资本金不足。成立之初,四大AMC是以央行再贷款和定向发行金融债的方式,对口承接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国家财政分别为四大AMC注入100亿资本金,但其中约80%属于实物性资产,现金只有20亿元左右。由于资产折旧和利息负担的原因,当初的100亿的资本金已不足额。在剥离政策性任务,理清产权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之后,应积极推动股权多元化改革。除了国家继续注资之外,引进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国外投资者,不仅有利于解决资本不足和资本风险的问题,改变了所有制单一的问题,建立合理有效的产权激励与约束机制,夯实资本基础,更有进入市场后提高竞争力。
3.人才储备问题。即便商业化后,转型后的四大AMC将身处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领域,而我国的管理机制和人才储备不足以满足商业化的需要。现代经济竞争中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的极端重要性,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吸引、培养、用好优秀人才,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广泛吸引各种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团队效用。这也要求四大AMC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建立起责权利一致的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凝聚优秀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AMC的未来才会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不良资产存在常态性,化解金融风险具有艰巨性和持久性,这决定了继续发挥资产管理公司作用的必要性。四大AMC应该从单纯的风险化解者和资产保全者,转变为卓越的资产管理者和价值创造者。因此,应该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角度出发,赋予资产管理公司新的使命和任务,增强综合经营实力,培育和提升整体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明晰产权结构,引入资本和技术,吸引人才,打造一流的金融服务平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朱志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与发展问题探析[J].商业研究,2006(17):161-163.
[2]王柯敬,王君彩.关于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前景的现实思考[J].投资研究, 2005,( 1):17-20.
近日,一则有关“银监会拟叫停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信托资产(主要是房地产信托)和小贷公司债权等”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
根据传闻表述,银监会担心房地产信托风险向资产管理公司转移,有意限制,但是资产管理公司却乐于介入,而正是由于四大资管的集体反对,所以禁令至今尚未下达(也可能不下达)。本报记者就此向银监会求证,截至记者发稿,银监会尚未作出正面回应。
停小贷放不良信托
“此事在业内确有争议,目前的结论是不良房地产信托可以做,小贷公司债权不能做。”一位接近四大资管的知情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透露。与此同时,4月13日,某四大资管内部人士致信记者证实,传闻争论属实,对于该业务资产管理公司还在与监管机构协商中。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数信托和资管人士表示,目前业务一切正常,尚未收到监管层的要求,而银监会明文叫停四大资管收购不良房地产信托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收购不良资产是主营业务,既然是主营业务,又要如何去限制呢?”北京某信托公司高管向本报记者表示,“可以做风险提示,明确发文应该不会。”
“小贷公司的债权现在打死也不敢做,太不安全了。”资深投行及信托人士王彬告诉记者,继中担事件债权追偿无果,(控制人)陈奕标失踪之后,小贷公司风险暴露,甚至蔓延到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对于小贷公司贷款也是避而远之。
与小贷债权相比,业内对于四大资管谨慎接盘不良房地产信托的态度较为肯定。近年来,房地产业发展过快,开发商信托融资体量过大,伴随楼市调控不断深入,2012年的房地产信托兑付高峰显而易见,资产管理公司接盘不良房地产信托早有准备,非一时兴起。
“资产管理公司接盘,成本一定比信托公司的高,这毋庸置疑。”上述高管说,而收购之后,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主要有三,要么打包买进,分拆卖给市场投资者;要么付诸诉讼,做执行,变卖抵押物;要么和债务人谈重组,给其回购。
“目前的情况,如果抵押物价值足够高,做不良房地产信托处置赔钱的几率不会太大,不确定因素在时间风险,因为抵押物变现、诉讼时间有时不受控制。”上述知情人士提到。
房地产风险是焦点
“我认为,目前的讨论并非新冒出来的问题,而是对四大资管对接不良信托和小贷债限制问题的扩大化。”信托人士刘擎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对于四大资管与信托业务对接的限制和管理早已有之,现在讨论的是一个持续扩大的问题,讨论的重点在房地产,问题的核心取决于银监会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判断。
刘擎指出,四大资管作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自我判断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热情接盘不能兑付的信托项目很正常,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讨论;而银监会的决策风向标,业内十分关注事情的进展。
“如果银监会对此采取极严格的管理政策,则反映监管层对房地产的一个极空的态度,这不仅是对信托、资管业务的影响,最终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防范风险,毕竟四大资管接过来的大部分信托是不良资产,以防扩散。”刘说。
“争论的角度与房地产限制政策有关,主要还是控制房地产市场不要太过热。”上述知情人士分析道:一方面,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讲,不良的房地产信托是非常优良的投资机会,抵押物实实在在,相对容易变现,比收购工厂等来得方便,业务正常,不应受限;另一方面,基于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松紧度把握的判断,银行和信托均有限制,而对信托产生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需要有个空间,“包括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资产管理公司也要留有余地,资产公司可以在资本金范围内,按正常的允许去做委托贷款。”
监管趋严标准抬高
2011年9月底,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信托和理财产品投资业务报批,并强调资产管理公司应主要围绕不良资产经营管理和处置开展相关业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直接投资信托和理财产品的业务模式全线停止,进而转向通过信托前期增信担保,间接从事远期不良资产收购业务。
2012年1月,银监会再次向四大资管发文,要求各资产管理公司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不得开展信托产品担保及不良资产远期收购等业务;并要求已签约的此类项目要尽快予以清理,做好风险排查和风险防控。
而业内对此的官方说法为担保非主营业务,监管部门此番是再次强调资产管理公司要回归不良资产处置经营主业,而对于担保背后可能产生的房地产风险增大的关系,多位信托人士表示,不排除此等联系的可能,只是说法上没提房地产。
“接盘历年都有,只是今年特别火。”王彬指出,现阶段接盘的方式有很多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房地产基金公司都有所举动。有的没人接盘,信托公司相互接盘。不过,风险控制还得看选择标准,“事实上,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对于房地产信托的接盘控制已愈发严格,标准跟着市场走,选择多自然标准拔高,没得选才放低标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