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6:08: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的基本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美术教师 教学理念 科研能力 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分旁;基本要求
1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管理最主要的一项工作组织原则,就是对存在于财务组织中的不相容职务实行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集中一人办理容易产生漏洞和弊端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
不相容职务分离其核心在于实现牵制、制衡。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要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是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不相容岗位是指涉及经济业务的岗位不能交叉,不能重叠,不能由同一人担任,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体系。无论何种企业,从经济业务活动的处理上,不相容职务大体不外分为以下类型: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会计记录职务、财产保管职务、稽核检查职务。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必须按照不相容分离的要求,合理设计相关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内部牵制、内部制衡机制。
2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实施要求
控制不相容职务的方法,就是从组织设计以及职务安排上进行分离,将不相容职务分别安排给不同人员、甚至不同部门,以形成一个可以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相互核查的业务机制。具体如下。
2.1 授权批准职务与业务经办职务分离
比如,有权决定材料采购的人员不能兼任采购员。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见过很多既是单位的供应科长又同时去亲自采购的现象。曾有实例反映,某企业物资部门主管同时也兼任采购员,利用职务之便,购买其亲属开办企业所生产的质次价高产品,从中获取高额利益。这就是利用了不相容职务未进行分离所带来的内部控制缺陷,从而谋取私利的典型案例。
2.2 业务经办职务与稽核检查职务分离
例如:现金出纳、会计与稽核职务相分离,采购员与库管员职务相分离,库管员与盘点稽核人员职务相分离等。这样可以做到出纳、会计、采购、保管等业务执行人员都受到应有的监督。同时也应使稽核、审计人员处于相对客观、独立、超脱的地位,保证监督质量。业务经办职务与稽核检查职务分离,会使得经办人员相对有所顾忌,督促他们更加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正常工开展。 转贴于 2.3 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企业必须要将业务执行和记录职务分离,不应该让员工自己记录自己经办的业务。比如:企业的会计绝对不能兼任销售人员,对自己的销售行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企业的会计也绝对不能兼任采购员,对自己的采购行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如果不进行职务分离,业务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就缺乏了在记录时所应该进行的复核和确认。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最基本的要求。
2.4 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会计和出纳相分离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全国各地关于会计兼出纳而发生的贪污、挪用案件发生过很多起,这一方面是个别单位领导不重视,没有配备应有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故意减少内部控制环节来谋取私利的可能。
2.5 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分离
企业财产物资的保管职务应该与实物核对和财务盘存职务相分离。如果一个企业的材料采购员既负责材料采购又负责入库保管,那么这样身兼数职的行为,就有可能给经办人员创造舞弊的机会,缺乏内部牵制和监督,形成职务犯罪的隐患,给企业造成损失。
3 完善控制环境是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实施的保证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基业长青;持久竞争优势;企业本质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4-0085-06
一、新问题的提出
(一)企业的本质和同质性: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传统新古典企业理论是在企业预先存在的假设下,研究不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产出分配,实质是企业的生产决策理论。科斯(coase,1937)的疑问是“既然市场机制是有效的,那为什么还存在着企业”,劳动分工和风险偏好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答案。科斯的理解是:企业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都存在着交易费用。企业作为长期契约的集合,是由一个契约替代了一系列短期合约,或用权威和命令取代了价格机制,节约了交易费用。在交易费用的界定和规范性研究方面,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6)等引入了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自利行为、契约不完备性等新概念,为企业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企业作为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制度安排,克雷普斯(Kreps,1982)则从动态和博弈的角度出发,论证企业是一种“声誉”组织。
沿着契约的方向,张五常(Cheung,1983)进一步指出:企业并非市场的替代物,它们只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前者是企业内部契约(如生产要素),后者是市场契约(如产品交易);杨小凯和黄有光(1994)则用数量模型论证了企业一般均衡的契约模式,推进了对企业契约的更深层次理解;国内学者周其仁(1996)、聂辉华(2003)则引入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阐释了企业是作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一种契约。
沿着权威的方向,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Demsetz,1972)认为企业本质是团队生产,合作分工会出现偷懒和搭便车等低效率现象,故需要监督(权威)提升生产效率。所以有效率和节约交易费用的企业内部结构安排应是一种非对称结构,即劳动者获得固定收入,企业剩余应归监督者所有。哈特和莫尔(Han,Moore,1990)则发展了所有权结构模型,将企业所有权进一步定义为剩余所有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统一,张维迎(1995)则用数学模型论证了企业“为什么是资本雇佣劳动者,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的权力结构安排。
由此可见,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参照系,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以节约交易费用为逻辑起点,将企业抽象为孤立和同质的样本来考察企业的本质。至于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则被忽略,企业如何成长更无从考察。
(二)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异质性:基于战略管理学的视角
企业的同质性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企业利润难以实现。但现实中企业利润不仅存在,而且不同行业的企业平均利润率还存在着差距,且同一行业中的企业的利润率也不同。这些差距和不同应该如何解释?如果是因为有些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那么此竞争优势是如何产生:是内生还是外生因素决定?与企业利润及企业绩效有何关联?企业是否及如何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呢?
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战略管理学可分为两个基本流派。一是以梅森(E.S.Masson)、贝恩(J.S.Bain)、波特((M.Porter)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学派,他们建立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即SCP)分析范式,阐释了企业长期利润的来源,并提出了五力模型考察企业是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强调企业利润和竞争优势主要是由于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决定。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是外生的,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市场结构下的企业,利润率还是不同呢?而以温纳费尔特(B.Wernerfeh)、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汉默尔(G.Hamel)为代表的企业资源学派,则对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解释。他们认为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因而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也正是因为企业这种特异性的资源禀赋,导致企业拥有不同的竞争能力和核心能力,从而决定了不同企业在利润和绩效方面存在着不同。故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内生而非外生,企业是异质而非同质。
由此可见,战略管理学更多地倾向于将企业看成是异质性,并藉此来解释企业之间的差别,如何获取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如何促进企业成长。至于这种异质性,可能产生于市场结构的不同或需求差异化,也可能产生于熊彼特(J.A.Schumpeter)所阐述的企业家精神的异质性,还可能产生于纳尔逊(Nelson)和温特(Winter)所论述的企业在演化过程中组织运用要素禀赋的能力和形式不同等等。
(三)新问题的提出
企业异质性虽对企业之间的差别和企业成长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理论解释,但似乎已偏离了现代企业理论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企业的本质是什么”。既然假定企业是异质性,那么企业之间是否还存在着共同的特征:即企业的本质又是什么?同时,企业异质性的理论解释对不同企业是否具有普适性就令人怀疑。
自现代企业(公司)制度诞生以来,有一部分优秀的企业,他们经历过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行业发展周期,但依然存在且都是行业巨擘,即使有些企业的产品和经营范围都发生了匪夷所思的变化。例如:通用电气(GE)开始是做电灯泡、惠普(HP)是做马桶自动冲水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是做磅秤、宝洁(P&G)是做蜡烛、爱立信(Ericsson)是做机械修理、沃尔玛(WALLMART)是杂货供应商的加盟店等等。当然也有相当多曾经辉煌企业已经消亡,如爱多DCD、山东秦池酒、南孚电池、郑州亚细亚等等。
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长盛不衰的企业。我们的疑问是: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对产品(服务)产生根本性的转变?支持其改变和基业长青的背后因素及逻辑关系又是什么?是什么让他们与众不同并在市场竞争中能持久地保持竞争优势?这些基业长青的企业有哪些相同点(同质性)和不同点(异质性)?
二、二元价值容介态下基业长青的企业本质
(一)广义虚拟经济的本质规定:二元价值容介态
广义虚拟经济是指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 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其基本特征是二元价值容介态(Rong-Jie State),哲学基础是劳动对象化到生活对象化的价值进化,经济基础是从“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的回归。二元价值容介态是指以物质态为载体的用于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使用价值与以信息态为载体的用于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相互融入,并使载体及其价值产生质变和进化的运动形态。
作为当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广义虚拟经济的本质规定二元价值容介态,不仅广泛作用于企业商品和财富性质之上,也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之上,并深刻影响了企业的产品设计、制度安排和文化建设等内部经营活动,也改变了企业的发展观念、经营题材和经营哲学,促使企业与时俱进。进而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尤其是基业长青的企业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二)二元价值容介态的企业异质性:经营的是资源
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资源,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拥有的资源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企业对这些资源的经营,在有形形态上有着不同的体现:如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生产设备,生产不同的产品、开发出不同的专有技术等等;即使同一企业,随着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生产设备需不断地添置重购,产品要推陈出新,技术应更新换代;在无形形态上也有所不同:如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愿景规划、经营哲学和企业文化等等。
这些不同在表象上可能是因为企业拥有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同一消费群体或不同消费群体的认知不一、对行业变化、经济发展及技术进步等外部环境的判读和反应不同。但究其缘由,则是因为企业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正是这些不同的资源禀赋导致企业在内部经营、外部反应和产品设计上的不同。这些特质是基业长青企业的不同点:即企业异质性的表现。
正如世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经营不同资源的企业会体现为企业的异质性,其根源在于不管企业提供的是具体产品,还是服务,甚至题材和人气,其最终的载体(物质态)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消费者的生理需求,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而人生理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都需要企业提供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载体来满足。
(三)二元价值容介态的企业同质性:经营的是“人心”
很多伟大企业其成立之初所经营的产品与现在所提供的产品有着很大甚至完全的差别,而支持其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和逻辑关系是:他们经营的不仅是企业的资源,更是“人心”。经营“人心”(信息态)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即企业同质性的规定。
其一:市场竞争是客户心智的竞争,经营“人心”首先体现为“客户的心”
同样的产品在不同消费者心智中的感知是不同的,即使完全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产品对消费者的感知也是不同,正是这些感知导致了企业的成败,而不是产品本身。因此,市场营销的本质是要在客户心中形成认知,决战的地点不是产品,不是品牌,而是客户的认知,营销的重点在于研究如何在客户心智中形成感知并将营销计划集中于这些感知并付之于行动。如果产品好的企业就一定可以取胜,那就无须营销,也无所谓竞争。常言说酒好也怕巷子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的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转向需求一方,对构成客户价值的元素进行筛选和重新排序,其出发点也是客户的心智。
做好企业定位,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或聚焦法则,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先研究好客户的心智以及竞争对手在客户群体中已形成的印象和认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清晰地向客户传达自身产品的价值主张以显示出与众不同,并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例如:百事可乐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可口可乐时,首先提出“百事可乐,年轻人的可乐”,而七喜面对这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时,重点宣传“七喜,非可乐饮料”。
反之,模糊或雷同的价值主张容易让客户忘记或不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客户首选或第一时间想购买的仍是竞争对手的产品。当然作为产品独特价值主张的载体如品牌则需要依赖广告宣传等手段不断地强化在客户心智中的认知。
其二:建立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经营“人心”还体现为“员工的心”
企业能基业长青,说明其在市场竞争中不仅建立起竞争优势,而且能持久地保持竞争优势,而支撑企业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背后,是因为他们具有胆大包天的目标、宗教般的文化、保存核心刺激进步、造钟而不是报时。这些共同的品质又都离不开员工和企业的良好执行能力,因此还需经营好“员工的心”。
伟大目标的实现需要激发员工内心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需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宗教般的文化需要员工具有相同的职业观念、企业价值观念和共同的理想,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持续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宣讲,需要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并体现在其行为之中;保存核心刺激进步的驱动力源自于人类渴望成功、改变和超越的内心冲动;造钟而不是报时说明制度建设和文化传承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但目标再如何诱人心动,制度如何完美,文化如何激动人心,没有良好的执行能力,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因为员工是执行的主体,是企业执行能力高低与否的关键,经营好“员工的心”是企业建立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其三:企业要基业长青,经营人心还体现为“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心”
现代企业的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资本的人并不一定经营企业,可能只是公司的股东,而有经营才能的人可能没有资本,需要有资本的人支持。同时企业需发展壮大,还应不断地引进新的资本,企业首次IP0及上市增发莫不是如此。获取股东及外部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是企业能持续获得资本支持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基业长青,还需经营好“股东的心”。
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它们不仅包括股东、雇员,还包括债权人、供应商、政府部门、当地居民、媒体、环境部门等等。经营好“利益相关者的心”,意味着企业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而这种社会责任的担当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及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也容易在客户心智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印象和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当前很多权威媒体都热心于企业社会责任心的报道和评比,很多企业也都愿意积极参加和响应,道理就是基于此。反之,仅追求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而漠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甚至灭顶之灾。紫金矿业对环境的污染,三鹿奶粉对婴儿的伤害,其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明证。企业要基业长青,需处理和平衡好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经营好除股东、员工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心”
综上所述,企业之所以基业长青,是因为他们经营的不仅是资源,更是“人心”。经营“人心”意味着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客户及利益相关者的心理需求(虚拟价值),并能不断地根据他们心理需求、技术发展和进步及行业竞争环境等市场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持续地满足,而利益相关者心理需求的变化,又会反过来促进企业要更好地经营好“人心”,正是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的有关“人心”的循环运动,推动了企业向前发展,也保证了企业基业长青。
经营资源是企业的物质态,体现了企业的不同点和异质性,经营“人心”是企业的信息态,体现了企业的相同点和同质性。当今以题材、人气、创意为经营主体和业务范围的企业,更是经营“人心”的典范。
1 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
从服饰的基本形制来看,中国与西方差异是较为明显的。中国传统服饰大多追求的宽衣博带的形制,服饰表达以“意”为美,朦胧而隐约,通常给人一种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这一服饰特点在六朝时期表现尤为突出,东晋末年与南朝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开发,士大夫生活优裕,衣服宽大,加上当时玄学清淡的风气影响,士人追求自由奔放、自然飘逸的境界,“气韵生动”“以形写神”为当时所崇尚的美学原则,这些更助长了这种倾向。正如《颜氏家训.涉务》所言:“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城郭之无乘马者。”正体现了这一服饰形制的真实写照。(如图1)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服饰不仅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的审美感知,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正如,中国溯有“衣冠王国”的说法,“衣冠”一词从常规来说可以理解为衣帽或是一切服饰的代名词,但同时它在某种情况下还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含义。有时我们看到的“衣冠盛事” 、“衣冠扫地”等词汇,这里的“衣冠”不单是衣帽服饰的意思,它还可以理解为古时士大夫和官绅的代称,同时含有“礼教”与“文明”的文化含义。这种通过服饰本身所引申出来的文化寓意或者有望借助于服饰的形制来体现出时下某种文化思想意识是我国传统服饰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最为久远,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它影响着我国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儒家重礼仪规范,讲究穿戴与礼应合二为一,所以在中国历代传统服饰中我们通常能够通过在服饰中的色彩、章纹、结构以及不同的配饰配件中体会到当时严格的礼制规范或等级制度,如,冕服,深衣等。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文化含义有时甚过于服饰的外在造型,是重内涵与实质的装饰精神。正如张直光先生所说:“中国与西方不同,其文明的最初聚集是通过政治手段(国家社会)而不是技术突破来实现的。”
2 西方服饰的基本形制
西方服饰多以凸显身体的形态为美,其尽可能通过服饰的造型体现它的体态美。在这一点上,古代西方服装是完全不同于中国的,西方服装更立体,外形富于变化。如古希腊时期的西方服饰,这一时期的服装多为披挂形式,服装大多为不经裁剪、缝合的矩形面料,通过在人体上的披挂、缠绕、通过别饰针、束带等基本方式将其固定,从而形成了“无形之形”的特殊服装风貌。乍从外形来看服饰基本形制也是宽大而平面的,但从服饰细节来看,它与我国传统服饰宽衣博带的服饰形制还是有差别的,这一时期的古希腊服饰,服装只看做是附属于身体之外的物体,身体才是服装的主人,披挂的服饰形制使服装不会约束于身体,让人随心所欲,人体在行动或是衣服飘动的时候在随时都会暴露肉体,这与我国所追崇的含蓄美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如图2)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它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着各自神秘的宗教追求和世俗的伦理指向,这些多少都能在各自“衣食住行”之中所显现出来,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古希腊这一时期的服饰形制正是受到当时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由于人们对上帝诸神的崇拜为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希腊人“把肉体的完美看作神明的特性”,认为神也是有人望的。在这一宗教文化影响下,服饰只作为附属品,而尽可能体现出来的是人的形体美。所以,古希腊时期,对宗教文化的崇拜,除了在服装中的影响,我们还能从当时的文学、雕塑、绘画等其它一些艺术形式中有所察觉。西方宗教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改变和影响着人们对肉体的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如,中世纪时期西方服饰,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理念对当时服饰影响较大,男女穿着要满足端庄正派的要求,服饰大都将凹凸有致的身体曲线遮掩起来。在中世纪女性流行一种罩袍,是将多余的长裙在腹前掖入腰带,前面的堆褶使腹部微微隆起好像孕妇(如图3)。这也许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女子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认为女人天生就是为了繁衍后代的世俗观念有关;同时,还据说这是因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而造成的流行样式。因玛利亚在未婚嫁时就从圣灵受孕而怀孕基督,所以她有孕时的形象也被看作是圣洁美好的象征。
在随后西方服饰的发展进程中,在理性主义精神的支配下,西方转向了人文、科学主义,功能主义的探索,其思想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主张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天主神权;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和文化,反对迷信。伴随这些文化思潮的到来,西方服饰也发生了与前未有的形制变化。倘若以文艺复兴时期为西方服饰文化的转折期,我们似乎可以由此开始感受到时尚的悄然流行。华美繁缛的细节装饰,精致细密的缝绣工艺,也许,此时的服饰只是作为一种特殊审美要求下的产物装点美化着人体,有甚至还通过改变人体自然形态来满足一种极端而扭曲的审美文化。例如,为了体现体态美,女性服饰开始出现表现腰部曲线的倾向,为了凸显和加强这种曲线美,紧身胸衣、夸张繁琐的衬箍开始盛行,当时女性不惜牺牲自我而桎梏于其中。同时,立体裁剪方式出现,也促使这种窄衣文化进一步发展,由此,西方服饰与中国传统服饰也有了本质上的差别。西方服饰是一种多元化的服饰文化,它从诞生之始就受到众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服饰有较强的的延续性,这与其所处地理方位、政治、环境等方面都有所关联,这使西方古代服饰形制在前后差异明显,但服饰大多以体现人体体态为美。
3 中西服饰基本形制的差异
影响中西服饰基本形制差异的原因众多,各自服饰特色与风格形成是与民族文化风俗,政治环境甚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各自在历史发展和积淀的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服饰形制差异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中西方服饰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和魅力,长久以来,伴随彼此在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崛起中,中西交流愈渐频繁,服饰文化也即如此。正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服饰服装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形制转变,中国的服装开始由松变紧,剪裁的方式吸收了西方三维的立体裁剪形式,服装变得贴体而轻便,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璧最经典的完美体现;而此时的西方似乎也逐渐摒弃了以往娇柔造作,甚至带有扭曲性的审美文化。尤其是女性服饰,它将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伴随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服饰形制也从过去的窄衣文化开始走向宽松,设计以人为本,讲究其功能性和舒适性。如今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西服饰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今天,有关“中国风”主题的设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际时尚语汇中,除了本土设计师,也有很多的国外设计师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传达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使设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样,在如此开化和便利的社会环境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正走出国门,吸收和接受着外来文化的洗礼,从中学习别人的先进文明及人文素质,开拓自己的视野,在国际的舞台中展现出中国设计师的设计风采。
4 结语
本文分别通过中西方各自服饰基本形制特征描述来阐述其背后的不同文化现象。从服饰的基本形制来看,中西方差异是较为明显的,中方大多追求的宽衣博带的服饰形制,服饰多为平面的;西方重视凸显身体曲线的服饰形制,服饰多为立体的。中国传统服饰表达以“意”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西方服饰则相反,重“形”, 尽可能通过造型体现它的形态美。影响中西服饰基本形制差异的原因众多,各自服饰特色与风格形成是与民族文化风俗,政治环境甚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使各自在历史发展和积淀的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总结出中西方服饰文化势必伴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与崛起,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会愈渐频繁,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互相撞击,互相融合,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为时代所需,正是有了这种撞击和融合,才能使当今的服装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使服装有了个性化、全方位的审美表现。
参考文献
[1] 华梅.中国服饰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 周锡保.中国历代服饰[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关键词:成本控制;工程项目;经济效益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cost control in construction,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st control and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Keywords: cost control; construction project; economic benefit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企业中控制好成本消耗,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
1 成本控制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是在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资和人力资本的总和。在企业中,控制好成本消耗,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对实施工程项目的每个环节所消耗的成本进行预算和论证,这样可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其次,通过成本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最后,利用所获得的利润,企业加大投资发展的力度,这样又有助于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决定了工程项目招投标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点、经济效益的主体,所以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实现企业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的途径
2.1 人员方面
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者和施工者是人工费用的主体,这两部分人员的费用在工程项目各项费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加强对人工费用的有效控制,对实现控制成本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技术管理者来讲,要提高其素质,现阶段,一些技术管理人员对项目技术支持不到位,不计成本、不讲科学、不讲实际,任意浪费工程项目的费用,所以在项目进行中要注重关键技术人才的开发,他对整个工程起着导航的作用,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重大的失误。对于施工者,不能为缓解待岗人员的压力而浪费过多的人力资本,要提高其素质,以达到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对于成本的控制,这不仅仅是企业、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的责任,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中的每个员工对成本控制都肩负着责任。因此,发挥企业所有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参与到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中来,树立主人翁意识,将成本控制、减少浪费的观念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这将对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2 材料方面
材料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材料所带来的费用在整个工程项目中占有60%之多,所以对于材料的有效控制,是对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的关键。对于材料的采购,首先,项目部门要根据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设计方案等计算出工程各个环节所需的建筑材料使用量,经项目负责人审核后作为采购部门的采购依据。其次,采购部门,本着招投标制度,对建筑材料进行采购,这样在招投标过程中既保证材料的质量又控制了成本,实现材料采购最优化。为节省由于采购材料过剩而带来的仓储成本,采购部门要有计划、分批进行采购,避免由于材料的积压带来的成本消耗。再次,对于材料的存储,摆放进行合理布局,降低堆放,避免不必要的搬运带来的材料消耗;对于材料的使用,不仅要对材料进行有效利用,并且要回收余料、废旧材料,实行再次加工,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
2.3 设备方面
在工程项目中,做好施工设备的合理配置、合理使用,适时保养,延长设备使用时间,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这是控制成本最有效的途径。在对设备使用上的成本控制,要遵循合理配置的原则,利用企业已有的设备,合理调配,合理安排施工进程,做到不窝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对于许多企业来讲,施工设备的保养维修意识薄弱,为了赶工程,设备过度损耗,而且多数企业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淡薄,对设备的老化及劣化现象没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浪费更多的成本。所以,对设备的保养与维修是加强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及时的发现处理故障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对于一些施工的设备,施工方采取租赁的形式,但是租赁所带来的过高费用加大了成本,所以在租赁设备之前,施工的进程要做到保证顺利,注意设备的使用效率,尽量减少租赁使用时间,从而减少成本的消耗。
2.4 施工组织计划方面
为避免在施工过程中资源浪费,在施工前,设计者、工程监理以及业主三方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正确的施工组织计划是控制成本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确定实施方案:第一,要明确负责工程项目的机构构成以及确定各部门的职责;第二,确定工程项目主要人员构成,比如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各机构的负责人;第三,明确技术方案,提前做好重大的施工步骤的预案;第四,综合考虑施工进行中出现的意外因素,作出安全总体要求,明确安全措施;第五,商议材料的供应流程,接保检流程、临时材料采购流程;第六,做好后勤保障方案。其次对施工所需的设备进行选择,施工所需的设备一部分来源自采设备,另一部分来自租赁。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设备,在施工过程中都要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工程项目的特点、工程量以及工期的长短来确定合适的设备,既要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又要保证质量,安全可靠。接着对施工的先后有合理的规划,在施工前就要有清晰的思路,施工的次序的随意变化将带来施工成本的浪费,对企业来讲提高了工程项目的成本。
2.5 收集变更索赔资料,加快计量变更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变更时有发生,这主要来自工程变更、特殊情况变更、上级部门变更、业主变更、设计单位变更、监理单位变更、承包人变更。如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并非自身的过错,为避免自身经济损失,应由对方承担实际损失。因此工程项目的负责人要全面地掌握理解相关的建筑法律、法规和文件,深入理解合同各项内容,当变更情况出现时,明确哪些内容可以索赔,按照各项费用的特点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工程计量主要是监理工程师根据主合同的规定,对承包人提出已完工程量通过计量来核实工程量和确定其价值,并据此价值按照合同的规定向承包人支付。所以,对由于变更带来的材料、设备、施工阶段、工期目标等负面影响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正确的估价,监理工程师要对变更后的情况重新计量核实工程量和重新确定价值,并作出书面报告,从而得到对方的经济补偿。
2.6 及时回收资金,保证项目正常运转
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转,需要足够的资金做保障。工程项目的材料、设备、人员开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保证才可以使工程项目正常顺利的运转,资金是企业从事一切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所以保证资金的及时回笼,提高企业资金回收率,是保证工程项目正常运转的前提,只有保障充足的资金才可以避免由于资金的缺乏使项目停工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这也是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手段。
2.7 内业资料和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确保按时交工
收集整理施工过程中所形成内业资料要保证真实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保证完整、准确,这是施工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施工单位完成内业资料整理工作后,工程监理进行查收,在检查验收合格后,施工单位可向建设单位申请竣工验收,将整理好的竣工资料上交,在经实地核查确认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最后由质量监督审查是否符合竣工验收条件,所以及时对内业资料和竣工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可确保工程项目按时交工,减少了因延期交工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作风关系着形象,关系到工作水平和质量。当前,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既是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做好计生工作的行动指南。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同志强调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进行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不忘群众利益,在群众中树立好的形象。同样,作为计生政工干部,要在计生对象中树立形象,首先在于观念的转变。计生政工干部应该强调“服务”的观念,保持同计生对象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要真诚地服务计生对象。计生政工干部应自觉培养热爱医保对象的感情,了解计生对象的疾苦和心声,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为计生对象多办实事、多办好事,想计生对象所虑,办计生对象所需,急计生对象之所求,与计生对象同疾苦。
要紧紧依靠计生对象。应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问计于民;发挥计生对象的作用,特别是关系到广大计生对象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广泛动员计生对象的参与,保证计生工作的实效性。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计生政工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中,要善于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上级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计生政工干部务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带头做好计生对象的思想教育工作。
计生政工干部在基层开展工作时,还要服从于地方党委政府或所在机关的中心工作,在开展具体业务工作时,必须服从于中心工作,正确处理业务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矛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有效载体,为广大计生对象服务好,另一方面在干好计生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中心工作,以中心工作促进具体业务工作。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求计生政工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为广大计生对象做好服务工作。
如果说一个单位的负责人是单位的带头人、决策人,那么该单位政工干部则起到对上负责、对下发挥带头作用的关键作用。一个称职的单位政工干部,应成为单位中最有活力、最了解基层情况、最能领会领导决策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与纽带。笔者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体会到,一个称职的基层政工干部,必须具有责任意识、能力意识、团结意识、创新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
第一要有责任意识。所谓责任,就是要在职位上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尽心尽责尽力围绕上级和单位的中心开展工作,想方设法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和单位的各项工作。基层政工干部代表着一个单位或部门,做事情想问题必须树立从全局出发的责任意识,围绕全局中心强化责任落实,想法设法领会上级和单位或部门领导的工作思路、工作意图、工作目标,根据上级和领导决策,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措施,并集中调配本单位或部门的资源,统一干部职工的思路,凝聚干部职工的力量,开展最有效的工作,圆满完成任务。
第二要有能力意识。一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基层政工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主要体现在思考能力、工作计划能力、整合资源能力、抓工作落实能力和上下左右协调能力。二要有一定的专业业务能力。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本身业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整体业务水平。计生部门是一个业务性和政策性较强的部门,政工干部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努力掌握新的计生政策理论,争取做一名知识性、学习型的政工干部。三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所谓管理能力,即要对所管理的对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工作方法,使所管理对象有章可循,并自觉执行。基层政工干部要着力提高运用制度和建立管理机制的能力,实现管理工作的机制化、规范化。四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表达适当,既能达到一定的目的,又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进感情,提高自己的感召力。语言表达不恰当,容易造成误会和隔阂,影响双方感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所以,基层政工干部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注意技巧,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三要有团队意识。人心齐,泰山移。人心不齐,各想各的,工作就会一盘散沙,没有起色,不可能取得好的工作业绩。所以一个部门或单位必须要有团队意识,善于团结带领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部门或单位工作就会有起色,就能出经验,就能出成果。作为基层政工干部,要确立干部职工的共同奋斗目标,使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努力拼搏。要调节好内部人际关系,凝聚人心,使干部职工树立争创一流和敢为人先的意识,营造一个充满正气的工作氛围。
第四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就是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创新就是突破前人,提出新的见解的能力,就是创造性采取措施,实现工作跨越式发展的能力。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基层政工干部,树立创新意识,就是要有一种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实际工作中,一是要求真务实,重实际,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坚持一切从干部职工工作实际出发,从计生对象需要出发,从符合计生工作发展方向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对工作注意轻重缓急,注重以点带面,更好地推动面上的工作。
当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随处可见以振兴本土传统文化为名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传统民族文化成了一种吸引眼球的华丽包装。另一方面,我们的视觉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图形图像,这种西方视觉信息的富裕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本土的视觉文化匮乏。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探索和实践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中内容创意的重要资源,在产业发展和本土品牌打造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领域实用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面向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职业人,“应从‘全球化——本土化’的双视角出发,放眼世界,合理采纳和运用世界文化和文明财富,立足本土,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资源,从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培养视觉素养;也就是说,这些能力决定了他们在本土文化传统语境下,对于借助‘图’传达的视觉信息和视觉文化,能看懂什么,看懂多少,如何运用”[1]。一般而言,视觉素养是指“可以获得的理解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2]以及“视觉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载体,也是培养艺术设计类高职生视觉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的类别
“从基础到应用,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4]的“三段式”结构,仍然是当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类的呈现状态。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结构,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根本原则。打破现有的‘三段式’结构,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过程分析开始,以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为主要目标,结合各年级学生现有及应达到的目标,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类别[5]”。
第一类是在技能传授基础上的任务驱动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本地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达到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相关技术,对该资源做风格化方面的创新。
第二类是以项目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主要通过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校内教学。课程在既定主题的安排下,将校外委托项目、教师研究课题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纳入课程,并且将实际项目的时间进度、技术标准、提交产品等作为课程考核的规范。区别于第一类以技术传授为基础的任务驱动课程,此类课程注重对实际项目的整体性把握和创造性完成。
第三类是“假期课堂”。它是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开展的一种灵活的设计实践活动。这类课程以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场所,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参与、校际假期交流课程的开展、国际交流课程的开展等鼓励打破专业限制,多方面、多角度实现的体验设计实践。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实施
“对本地文化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是对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人的自我文化身份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关联性都有所提高,并构建属于个人的丰富的经验世界”[6]。结合上述课程分类,本文作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三种存在形式,并形成了一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
其一,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的存在形式。本地传统文化类别中拥有丰富的、且独具艺术风格和高视觉辨识度的视觉元素,如陕西皮影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运动方式、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色彩配置与形象设计等,无论形象被直接应用还是被归纳提取,都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其二,以故事为主的存在形式。针对以叙事为主的专业课程,如动画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本地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故事可以经由资源转换运用在课程内容中。这类设计主要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观众传达设计者的观念和意图。传统文化中丰富且广为流传的故事资源正是当代动画及影视广告设计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如200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麋鹿王》即改编自《山海经》原创故事,加上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麋鹿’形象,使《麋鹿王》一经推出就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第三,以行为为主的存在形式。提出从行为方式上分析和提炼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应用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初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本土化问题上,中国“著名导演特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他的理解,‘最初,我们对民族形式问题理解很浅,以为在背景上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者在拟人化的动物身上加一个中国式的肚兜,在服装上加几块传统的装饰图案就是民族风格了,还要在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动作姿态以及语言上都力求具有中国民族的特点’”[6]。二是,随着当前互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本地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必须从行为和活动方式上研究一些非物质传统文化,如民俗活动中的特殊活动、传统游戏中的活动等,并将这些行为方式转换到交互设计中,促进传统行为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进而设计出符合现代人行为习惯的交互设计产品。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上,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特征,并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的一种模型,即迭代式模型,对课程内容进行新的组织和架构。通过螺旋型的一个项目的完成,实现第一个迭代,并在之后的课程中,通过每一个完整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如上所述的课程类别,在实际教学中,无论使用哪一种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都需要要求学生通过影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形式,对设计或制作对象的造型特点、历史文化背景、造型结构、装饰风格、色彩搭配等进行研究。在获取资料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实地调研、博物馆参观、图书或音像资料搜集、网络搜索等方法。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主要作为一种背景资料的形式存在于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课程,视觉素养的培养着重在视觉信息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即解决所见到的“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拓宽“课堂”概念,不仅将当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视觉信息引入课堂,更要鼓励和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用自己的眼睛,也就是通过运用自身观察力、视觉辨别与理解能力去体认周围真实多彩的传统文化,以此深入认识和理解自己所表现的对象。
另外,一些以设计和再创造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对引入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利用新手段进行表现,更多的是需要从这些资源中抽象或提炼出一些元素。这其中包含着视觉视角下的设计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者可以从此类传统文化资源中提取色彩、形式、材料、肌理、结构、图式等多种元素,组织成设计资源,通过元素的结构与重构,指导学生对设计主题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尝试。我校教师“以秦淮灯彩展览馆主题项目为引领,将秦淮灯彩图形设计、秦淮灯彩标志设计、秦淮灯彩展示设计、秦淮灯彩宣传包装设计总和为一个整体进行实训课程教学”[7],这一系列设计就在对“秦淮灯彩”这一主题的应用上涵盖了多种元素的分析、提取和应用。
三、实施效果
1. 基于课程的艺术设计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培养效果问卷设计说明
本次调查以开展课程实验的三个自然班级为调查对象,专业方向包括视觉传达设计、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设计)。共发出问卷88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4%。被调查者中男生33名,占43.4%;女生43名,占56.6%。所有学生均为二年级学生。在内容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文化的学习提高了视觉信息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表达能力。
2. 数据分析
①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再认度较高
在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再回忆的调查中,有45位学生可以回忆起课上所涉传统文化的名称及基本内容,占总数的72%。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直接引入课堂,可促进学生们对此视觉信息资源的识别和再认。
②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类别不足
对回忆出课上所授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36.8%和27.6%的学生可以对所授资源的内容从建筑造型特征和图形特征两个方面实现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而对资源中色彩特征、工艺造型和叙述故事的理解和认识分别只占到13.2%、15.8%和5.3%。可见,学生们从造型设计基本元素出发对传统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类别不够全面。
③普遍掌握2-3中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由于目前均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普遍掌握的视觉信息创造工具包括photoshop、3ds Max、Illustrator。因专业方向不同,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一般掌握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工具,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方向)学生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工具。学生们对上述工具均有1年左右的使用经验,掌握程度良好。
④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在设计实践中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
在对学生传统文化资源使用情况调查时发现,五分之二左右的学生能将图形、配色、布景结构运用到作业中,另有23%的学生会选择资源中的故事用在作业中。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方面,近五分之四的学生选择按照“资料中的某些部分”和“根据资料,进行改编”来做,其中14.5%的学生选择“根据自己对资料的理解,重新做设计”。
⑤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但自我探索实践较少,对作品风格的认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学生们的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60.9%的学生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个性,没有一位学生在此调查栏目中选择“无所谓”或“不希望”。但在对课余时间个人设计实践探索的调查中,90.5%的学生表示,课后有1到2次的设计实践,没有一位同学有过3次以上的自我设计实践。在对作品风格的认识方面更表现得五花八门。学生对作品可能呈现的风格的认识处于极其个人化的感性认识阶段。
结论
本项目以培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的课程设计将现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并将其分为“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以故事为主”、“以行为为主”三种存在类型,并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提出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迭代式结构”。
从课程实施的效果来看,通过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引入,学生对直接引入的内容再认度较高,但对内容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虽然学生们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也掌握了一些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但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用在各自的设计实践中仍然存在困惑,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鼓励自我设计实践,有针对性地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作品风格探索方面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王帆.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J].当代传播.2008.4.
[2][3]殷宝媛.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俊.高职艺术设计类“工作室”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任新民,南京
“民工荒”问题之根源,具有战略性和根本性,其实质是中国发展长期累积且未能解决的深层次根本性制度机制矛盾的一次集中性危机性爆发,因而极有可能长期化。从制度根源上说,是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铸就了今日产生“民工荒”的基础和根源。这个二元结构使农村地区长期陷于缺钱少教的贫困状态,大批农民被迫出外打工找出路;使农民缺乏出外打工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不得不从事各种脏苦累险工作并被迫接受超低待遇;使打工农民不能享有城市市民的各种权利和福利,致使他们陷入两难窘境――工虽在城里打但家却只能仍在农村安,其宏观表现就是全球所仅见的一年一度的“民工潮”。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税制改革后建立起来的财力上收型税制,驱使县以下基层政权出台了一系列收费项目对广大农民横征暴敛,进一步加重了由制度造成的以上弊端。
第二,“政府主导,劳贱资贵”以及旨在财政卸包袱的福利(住房、医疗、教育等)货币化改革也是一大原因。在这两股大潮的冲击挤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疲弱不振,为扩大总需求不得不极度依赖投资与外销。如此一来,控制了土地和资金的各级政府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体。而同时,劳贱又使政府投资以及外向引资得到了廉价劳力这一有利条件。于是,在GDP政绩观的强力导引下,政府投资拉动以及引进外资再外销拉动,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以来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形态,而低价劳力特别是超低价农民工,则构成了这一增长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投资引资所需之巨额资金,沿海各地(特别是大城市)大搞左手廉价送地以吸引外资,右手高价卖地以获利投资的圈钱投资运作,致规模空前的巨额内外资金汇聚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导致资产(特别是房地产)恶性膨胀、能源空前紧张、物价(特别是与普通民众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运输以及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众多原材料等)全面上扬的严重后果(此即所谓资贵);而广大民工的超低待遇在内需持久不振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又实际上不升反降。以上种种终于促成了“民工荒”的大爆发。
只有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才有望彻底解决“民工荒”问题。否则,“民工荒”至多只会有所缓解或发生变异,而不可能彻底解决。在制度改革之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将会出现劳动力(特别是打工农民)储备长时期整体性战略性的供过于求总格局,与实际就业民工数量时段性局部性战术性的供不应求“民工荒”同时并存的奇特景观。
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是当前中国土地管理问题的要害。
张传玖,北京
一段时间以来,农民的土地问题成了学界关注的焦点,而一谈土地必强调产权,仿佛只要集体土地的产权明晰了,中国内地的土地问题就万事大吉,从此国泰民安。
如果从理论上冷静分析,集体土地产权问题确实重要,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国家带有根本性的、大是大非的制度安排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就当下中国的国情,是否具备彻底明晰土地产权的大环境?与此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即使依学界所言,一举明晰了集体土地产权,中国内地的农民就一定能守住自己的家园?
未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的集体土地产权虽然含糊不清,但房子的产权总明明白白,又怎么样?很多地方政府还不是想拆就能拆吗(甚至连起码的补偿也不能到位)?
这类很有普遍性的事实说明什么?说明不解决政府管制集体土地的公权力问题,即使产权明晰了,政府依然可以“依法”用强硬的行政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所以,土地的产权问题虽然重要,但政府如何管制土地的使用权同样无法忽视。我们在呼吁明晰集体土地产权的同时,也要呼吁明晰、约束政府管制集体土地的行政权力,而且在目前的中国内地,这个问题可能更具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规定建设用地必须使用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得先经过当地政府征用变为国有方可使用为建设用地。同时,法律还规定,农民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这就堵死了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的大门――政府采用绝对垄断的办法把集体土地收归国有,然后进入土地市场,获取超巨额的土地价差。
结果,政府非但没能当好集体土地的守护神,保护好耕地,耕地反而大量流失(还为权力寻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操作空间)――护住的只是政府垄断土地市场的至尊与寡头地位。
在市场经济国家,市场起着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除此之外,不应该还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法律层面一再固化其他有形的决定性配置方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应从制度上转变政府管制土地的方式,果断减除政府的无限征地权,打破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最终让政府干干净净地退出土地市场,转移到为土地市场制定规则和监管上来。因此,所谓的土地管理远不只土地本身,而是要下决心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些才是当前中国土地管理问题的要害。
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群体
今年教师节期间,总书记亲自去老教师家中问寒问暖,语重心长地讲:“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对教育和教师的作用作了确切定位,使人倍感亲切。又据报载:四川省政府与南充市改府签订三年清还“两拖欠”(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拖欠工程款)目标责任书,读来令人振奋。看来省政府在“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值得称道。然而还有一个合法权益长期遭到侵害的弱势群体,是不是也该与下面政府签订一个限期清理归付的目标责任书呢?这个弱势群体就是被誉为“有蜡烛精神”的人民教师。这里指的是中、小学离退休教师,特别是终生战斗在农村而现在每月只有七、八百元养老金糊口的中小学离退休教师。
据《四川工人日报》7月29日报道: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在自贡、内江、广元、资阳等部分市进行的针对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的专项调查表明,工资拖欠仍未彻底解决。不仅存在旧的拖欠没有付清,而且出现了新的拖欠。
以名城阆中为例。就连农村教师男满三十年,女满二十五年退休金按退休时的工资全额发放,也是因退休教师反复诉求,据理力争,才于2003年4月开始兑现,在此以前则未予清理,仍拖欠着。同时,国家政策规定财政负担的保留津贴(阆中于1995年7月1日起计入工资表开始执行)、生活补贴和职务补贴(阆中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多年来也只有国家公务员才能享受财政划拨的保障,对教师则规定“由单位从预算外资金中解决”(《阆委纪(95)16号》)。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同,所以中、小学离退休教师特别是农村离退休教师,上述津贴和补贴未曾领取分文已分别达十年和三年之久。全市拖欠每位离退休教师津补贴共计13000多元。全市一千多离退休教师历时一年多反复恳求发放,至今仍未有着落。
鉴于以上实际情况,同时根据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各级政府“要落实国家规定的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津贴、补贴”的精神,省政府理应与地、市、州政府签订一个限期清付拖欠离退休教师工资、津补贴和奖金的目标责任书。